慧律法師著
「人心無常,法也沒有定法。心與法之所以會呈現萬千的差別現象,其根本就在於此。如果能夠相信這個道理,就能夠遍信《華嚴經》所說的十信;如果懷疑這個道理,就完全懷疑智者大師所說的淨土十疑。如果能夠出離疑念而入於信心,一入就永入,不離於當下,即能到達究竟之處。所謂的極樂淨土,即是究竟之處,此處有說法之教主,名『無量壽』,此佛說法未曾間斷。如果懷疑障礙了耳根,則就如同聾人而不能聽聞佛法。如果懷疑障礙了我們的心,則愚昧而不能覺悟真理。因為不聞法不覺悟,而安住在惡劣的習氣。因此就讚歎不念佛為是,而隨喜無知的粗心。於是就任意妄指蓮華化生為虛幻荒誕,從來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從何而得,自何而來?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獄污穢惡濁,其真實性又何在呢?只相信憑藉著虛妄的業識,而自己遠離於真如實際。在這本來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極樂淨土而執著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覺悟靈知,而永絕成聖成佛之路。
因為如是的緣故,釋迦如來,起大慈悲心憐憫眾生,在污穢的五濁惡世中,發大音聲,讚歎彼西方淨土無上美妙之快樂。於生死輪迴的暴流中,為大航海家,以法船載度眾生,令人趨向淨土彼岸,晝夜不斷地度化眾生,無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彌陀佛的究竟之岸,本來沒有彼岸此岸之分;釋迦如來的大願法船,實際上也沒有往返來去之相。譬如一盞燈,分照於八個鏡,鏡子雖有東西之分,而光影則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說法,遍在於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釋迦如來以方便法,獨指西方極樂這個鏡子。因此只有到達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捨棄此岸彼岸的分別。尚未悟入於法界的人,那裡能夠泯除東方西方、污穢和清淨的不同呢?
於此淨土法門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則不可停滯執著於一方,不要分別彼此,我們只有應當正念諦信而已。此是彌陀、釋迦二聖的意旨,而智者大師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萬善之母;疑者,眾惡之根。能順其萬善之母,則能鋤其眾惡之根,那麼我們前面所說的有障礙因緣的眾生,聾者可以再能聽聞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覺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離生死;未往生淨土的人,可以得生淨土。隨順著釋迦如來的教誨,往西方面見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的願力,回來協助釋迦如來教化眾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歷十方,即彼西方淨土而普入諸鏡。自從此二聖人建立教化以來,能夠達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恆河沙數之多。眾生為什麼而不相信呢?為什麼而懷疑呢?能夠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夠設立方便善巧,令諸未信之人,無不相信淨土法門者,此就是智者大師之所以為具足大悲心之聖者的緣故啊!」
陳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復官『承事郎』。準備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經過廬山,於是定居下來。曾經告訴他所親近的人說:「我往年遭受患難,所懼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則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後往生,時年六十五歲,(東都事略。佛祖統紀。李忠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