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父親節快樂│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 第一願:國無惡道願 2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第一願:國無惡道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是第四十八願的第一願跟第二願。

「國無惡道願」跟「不墮惡趣願」。「國無惡道」這願是總願。

往生淨土沒有三惡道,也沒有二乘人,所以你們不要有二乘心。為什麼我教大家「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因為極樂世界是「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也沒有諸根缺陷的人,二乘種性的也不能往生。你存著小乘的心,你沒有辦法往生淨土,所以不要有二乘心存在你的用功當中。這裡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意思就是:我成就無上佛道的時候。「成正覺已。」這個「正覺」不是阿羅漢,這裡是略說,前面已經說了無上菩提了,所以下面這個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他成佛的時候,所居的佛剎,他住的國土具足,「具足」就圓滿的意思,「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是總說,後面四十八願,裡面的內容它都涵蓋了。

所以要知道裡面兩個意思:一個是:具一切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第二個意思是:四十八個大願裡面所有的大願,每一願,現在人講極樂世界的「場景」,每一個「教學設施」,都具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國無惡道願」,就是不可思議莊嚴。「不墮惡趣願」,是不可思議莊嚴。後面的身悉金色願、三十二相願、身無差別願、……,統統都是不可思議莊嚴,所以這話是從這裡一直連貫到下面,全都是不可思議莊嚴,也就是說:凡夫想像不到。

有人說「地球每天都在轉,哪邊是西方?」看起來他好像很聰明,但是要知道,我們的東西南北是用磁力線來分析的,所以還是定得出來。整個娑婆世界來說,也就是有百億日月,它有它運行的一定軌道。以前是九大,現在科技發達可以看到十二大行星,繞著地球走,也許還有第十三大、十四大、……,隨著太空科學的發展,所看的範圍會越來越廣,會找到的共通點會非常地多,有它一定的軌跡,只是人還沒有發現而已,所以你不能因為你沒發現就說沒有。

在這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個佛國土,每一個國土都如同這裡,有百億日月,這樣的國土有十萬億,非常地遠,現在的科學家根本看不到,他連娑婆世界的邊際也看不到,何況是「過十萬億的佛國土」。根器差的阿羅漢、聲聞人不作意,他眼睛可以看一千個世界,也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作意則可以看中千世界,也就是兩千世界;利根的,不作意可以看兩千世界,「作意」就像阿那律,他可以看一個娑婆世界。這是阿羅漢,他的天眼通可以看到這麼遠,一個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他清清楚楚看得到。有的人近視很深,有的人沒有近視,沒有近視的人,他看的距離也相當有限,即使刻意看清楚,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但是阿羅漢的能力就能夠看一個大千世界。這是講阿羅漢裡面視力比較好的,像阿那律有天眼通,現在人講「視力比較好」的,他的天眼可以看一個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這是天眼通能夠看到的距離,就好像看手掌心上的水果一樣,這麼清楚。

但不能說你沒看到就是沒有,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以外,過十萬億佛國土,每一個國土以百億日月來算,再乘上十萬億,所以是遠之遠矣,非是凡夫心力所能及,還有很多小乘的阿羅漢說:沒有他方佛。其實不是沒有,而是他視力不好,他有近視,他看不到,很多都只能看到二千世界而已,他看不到整個娑婆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阿那律天眼第一,因為他可以看一個娑婆世界,算是將阿羅漢能力做到極限了。所以當你們遇到小乘阿羅漢,他跟你講:我沒有看到有其他的國土。你就要知道,他有近視。阿羅漢是比一般人看得遠,可是比起大菩薩,比起諸佛如來,他的能力還是差太多了。所以,不能說「沒看到」就等於沒有。要是用科學來看,科學能力都還沒有阿羅漢厲害,要依《四十二章經》來說,未證阿羅漢前,不可信汝意。沒有錯,但是證得阿羅漢難道就可信嗎?所以,要相信佛說的:有他方國土。因為阿羅漢的能力真的不及佛,雖然他們有天眼、天耳、他心通……,最厲害的像大目犍連,能力也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他方國土他就沒有辦法了,他從娑婆世界要到娑婆世界附近去旅遊一下,都要跋山涉水,都要用上點功夫,對他來說算是比較費力的事情。但是在娑婆世界內,他的神足通是隨意即到,他能夠想到,他就能到,這是阿羅漢。所以你不可以說你沒有看到,就說沒有。

這裡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以凡夫看不到、想不到,那當然也說不出來,能說出來的就不是凡夫了,所以大家要清楚,你要有善根、要有福德,你才能夠相信。很多人不能相信,真的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像權教的菩薩也不能相信,連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等覺菩薩,對於如來的境界他都沒有辦法測度,因為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這些等覺菩薩來測佛的智慧,想見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大部分他知道,但是知道得不徹底,所以有一個形容叫「隔羅望月」,就是隔著一層羅紗,這羅紗雖很薄,但是畢竟是遮住了,隔著羅紗看月亮,就是「隔羅望月」,羅紗就是布裡面算是最薄的。所以即使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測。經典上說,就算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了等覺,智慧都跟文殊菩薩一樣,把他們的能力,神通道力集合起來,給他想百劫、想千劫、想億劫,要來測度佛的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為什麼呢?因為佛的智慧、境界是證到的,你沒有證到,你想像不到,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果佛的境界,不是化佛。很多人都誤解,說極樂世界這佛是化佛,他說錯了。極樂世界的佛是圓滿報身佛,是成就功德法身的,圓證三智三德的,他三智已經圓顯了,三德也都顯現,顯現三德秘藏,他都證到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確實是不可思議,確實是萬德莊嚴。所以能夠相信諸佛如來的功德,那你的善根都不淺。

講這一篇,就知道真的是「如來興出於世,所說的確實是要講彌陀本願海。」因為要是離開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十方諸佛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群生。」你若說「在阿彌陀佛以前的佛,他也沒發四十八願……」,這就是你著相啊,佛的願通三世,雖沒有願文,但是其願心是一,所謂「佛佛道同」,所以他所同的是「道」,願文隨其方便而發,而行願力。就像地藏菩薩,他已能成佛,可是他仍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每一尊佛的願力不一樣,像藥師佛十二大願,也跟阿彌陀佛的願,在事相上多有不同之處,但是他的願心一樣,所以說「佛佛道同」,過去佛如是,現在佛如是,未來佛也如是。這裡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不只一樣不可思議,每一樣都是無量不可思、不可議,因為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們讀《普賢行願品》,「一身復現剎塵身。」這就是無量不可思議;「一一遍禮剎塵佛。」於一塵中能出塵數之佛,能夠「各處菩薩眾會中。」菩薩都能顯現;「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講報身佛,成就功德法、功德身,他的境界,所以無量不可思議,一切相好皆不可思議,而且一相好攝一切相好,這是超情離見,當然不是你用凡情能懂、能入,你現在所帶的是凡情,你要去想,你想不到;你現在畫的佛像,你頂多畫個大概樣子,凡夫要畫佛的相好,不可能,你畫不出來,確實是如此。

這裡加強說明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功德就是他修行成就的。你們到寺院裡面投個錢進功德箱,那個不叫功德箱,在常住的立場,那叫要錢箱。有的在每一個菩薩前面都放一個缽,說好聽是跟菩薩結緣,實際上,他是跟你要錢。那你投錢下去,心裡面就想:我只要出一百塊,這錢投下去,就會有什麼功德;我花一百塊,我就能夠買到事事順心、年年如意、課業進步、業績增長……,有的比較大方一點,投個一千、投個一萬,捨「一」想要得「萬」報。捨「一」都能得「萬」報呢,那捨「萬」不就可以得「萬萬」報。所以都是帶著計度之心、算計之心,在那裡修福、在那裡投功德箱,投下去的叫做福德,而且是非常小的,它不是真正的功德。所以前面就告訴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才叫「功德莊嚴。」什麼叫「功」?對境不生心,這叫「功」;隨緣應物叫「德」。《金剛經》講:「應無所住」這是功;「而生其心」叫德。我心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一物,我把世間的這些東西,金銀財寶等等的,拿來轉做利益眾生的事,可是我心還是不著;我雖做一切事情,心裡面不著,不著世間、不著財寶、不著名聞、不著利養,對內,沒有能布施的我,就離我相,知道這但只是性具的。因自性無慳貪故,所以行檀波羅蜜,這個叫功德,這是修因。果上,就成就報身,跟眾生結緣。

所以「能捨」是空義,「得成」是莊嚴義,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功德莊嚴。」從無住本,立所有法。你要是「有所住」,那這功德不會顯現,不光一項的功德不會顯現,無量的功德都不會顯現。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發的是大乘心,修一行即是一切行,所以極樂世界隨舉一法,都具無量功德,他行布施的時候,一切法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是布施,亦同時兼攝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橫豎交徹,所以行布施的時候,其他五度皆是布施,這是「純」,亦同時兼攝五度,這是「純雜具德」,顯示出,隨舉一法皆是「功德莊嚴。」這一橫一豎,「豎」就是講不壞本位,布施還是布施、持戒還是持戒、忍辱還是忍辱、精進還是精進,各各不壞本位,都收攝於布施,所以布施裡面有持戒、布施裡面有忍辱、布施裡面有精進,這是雜門。那「純」就是行一布施度,其餘皆攝歸布施,持戒也等於布施,這是純。橫向,一橫一豎,橫豎交徹,深達法界,這是華嚴十玄門裡面的:「諸藏純雜具德門。」

深達法界「同時具足相應門。」所以總收一切功德,從「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持布施度門,亦同時兼攝一切行門、一切功德相門,所以說:隨舉一法攝無盡法界。所以極樂世界能「樹現佛剎、能徹照十方、能夠無情說法」,而且不光說一法,可說種種法,這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大乘心,行的是普賢菩薩的無盡願行,所以要用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來解釋,而且遍於三世,橫該法界。三世裡面各有三世,收九世為一念,打破時空。所以過去諸佛也讚歎、現在諸佛也讚歎、未來諸佛也讚歎,叫「名聞十方」,皆讚歎。

所以善導大師講得沒有錯,如來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如來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華嚴宗叫「普眼境界」,唯智能入,你有智慧才能契入,沒有智慧你只能聽聽而已。我這是略說「功德莊嚴。」要是細說,無量億劫說不能盡。這是說法藏比丘他是怎麼用心的,你們要是學世間典籍,絕對沒有這個功德,以世間心做不了,你要發的是大乘心、發的是菩提心。所以從一法普攝諸法,又一一映現諸法當中,那就有「因陀羅網境界門。」這一法收一切法,映一切諸法當中,一切諸法又有收、又有攝、又有入,展開就變成如帝網珠,無盡復無盡,不光彌陀具足,我們眾生身中亦具。我們與佛來說,算是相對的,也具他一切法,所以你念佛,可以開啟彌陀所有的功德。這「因陀羅網境界門。」《華嚴經》十玄門叫「交涉無礙門。」或叫「攝入無礙門。」這是華嚴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不可思議。你想不透,因為你有「我相」、你有「我執」,你連解都沒有辦法解,所以怎麼可以去學世間法?世間法只會越學越執著。你想要弄懂經典都沒有時間了,怎麼可以有一絲毫的念頭,耽著到世間去,或是看世間這些典籍。所以一句「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以總收一句佛號同時具足,這真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莊嚴。」而且皆是無量。




下面要講第一個願:「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這是講最差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也沒有「蜎飛蠕動。」地獄,最根本的地獄─「八熱地獄」,八熱地獄最底層是無間地獄,一一往上,第一層是等活地獄。八熱地獄附近有八寒地獄,這八大地獄,八大地獄是八熱地獄,每一個獄所有四個城門,四個城門外,各有四個地獄,所以叫做十六遊增地獄,「遊」就是遊戲,「增」就是增加,總共再乘以八,一百二十八個地獄─小地獄,還有在曠野的地獄,這是孤獨地獄,曠野深山當中。所以為什麽現在有的人去深山、曠野,聽到地獄哀嚎聲,那就是孤獨地獄,大概可想而知。所以極樂世界「無有地獄」,統統都沒有這些地獄。「餓鬼」這是指鬼道中最差的。餓鬼在鬼道來說,他是最辛苦的,沒有飯吃,而且看到人他就非常害怕。有一類的鬼,他是能令人畏懼,那是他還帶有一點福報。所以鬼有好多種,你可以去看《地藏經》,如果喜歡搞鬼的,那不要被迷了,不要搞到後來變附身、神通啊,只要了解一下就好。《地藏經》的重點在地藏菩薩,不在於那些鬼。現在外面很多附身的,講的都是鬼話連篇,你不要相信。那些鬼講的話你不要太當真,你相信,你就被他欺騙了,你就會跟著一起去搞鬼。現在佛門連淨土宗都在搞鬼,整天就是講鬼附身,說某鬼神附身,說有災難,說這個世界要毀掉了……。經典上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你看是佛講的準,還是這些鬼講的準?我們是佛弟子,可以百分之百肯定,釋迦牟尼佛講的完全正確,所以你不用擔心,不要被他嚇到了,那些鬼神只是想要利用你的恐懼做法會,讓你弄一點吃的給他們,其實何必打這麽大的妄語,造惡業。所以,他自己墮在鬼道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餓鬼道,所以你要是去搞這些鬼神,你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你愛生氣、瞋恨的就生地獄道,極樂世界沒有地獄,也沒有禽獸,禽獸是指畜生。

從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個來看,極樂世界沒有貪瞋癡,這講「道」是講果。你修什麽因,感什麽果,你造的是惡因瞋恨,感得是惡果,感得的是地獄;你造的是貪欲,感得的是餓鬼;你要是愚癡,就變成禽獸。當然這三大類眾生,當中都具貪瞋癡,也是重重無盡的業相。所以為什麽《地藏經》講若廣說地獄罪報,也沒有辦法說盡,也是千萬億劫說不能盡。為什麼?他跟如來的果地,剛好是一百八十度相反過來的,如來在最頂,他在最底,所以他那裡也是惡業叢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完的。

所以前面講的八熱地獄、八寒地獄,一百二十八個近邊地獄,這都是佛在經典上大略而說,不是真的只有這樣的數目,實際上非常地多,地獄當中有小地獄,就像刑場,我們不要說遊樂場,那不是去玩的,沒辦法這樣玩,太辛苦了,下地獄不是好玩的,你不是大菩薩,你去只有吃苦的份,若非願力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那就像一個刑場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刑罰,就是要折磨這些罪人,所以千萬不要看地獄變相圖,看完以後,將來你就下地獄,一切法從心想生,知道害怕就好,不要天天看,就是因為害怕,所以不忍心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圖就好,我從不教人看地獄變相圖,我也不看,因為「地獄變相」就是你心所現的,你現在心裡面貪瞋癡這麽重,再看那個相,你心裡的貪瞋癡就會更重,為什麼?「種子起現行」。這個地獄相是你惡業種子起的現行,你畫下來,那你現在又跑去看,「現行的相」又熏起你惡業種子,那不是起貪瞋癡嗎?「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啊!

你看極樂世界的相,你看《觀經》,你想《觀經》,《觀無量壽佛經》講極樂世界的莊嚴,也是種子起現行,它是你心具的淨土,講的都是你稱性的功德,所以就帶起你稱性的功德,臨終就是往生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你心想地獄,想:「唉呀!我很慘,我惡業很重啊,我將來死了以後一定就下地獄。」那你死了以後就去了。為什麼?因為你一輩子當中只有這個願嘛!你要是這一輩子當中想的就是極樂世界,除這一條路以外,沒有第二個商量處。「天上」我也不去,「地獄」那是免談,想都不想,只有往生淨土這一條路。

所以你們在幫人家助念的時候,你不要跟他講六道輪迴,他聽不懂。你就告訴他:你現在只有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跟著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給人家助念,我就只給他講這條路,其他的都是岔路,他要是心神迷惑,正好聽了你講的岔路,走到那上面去,那你把他害慘了。我不敢害人,所以我就只講西方淨土。

再來,念佛念下去,有佛光攝受,自然不墮惡道,這是助念的訣竅,很多人不會,一去就拿著一張紙,嘀嘀咕咕的,開示兩個小時,講完了那個人也不知道去哪了。不懂助念訣竅,真的是讓人家不能解脫,俗語叫吵死人,讓死人都沒有辦法安寧,還跟他講六道輪迴如何如何……,有的還分析唯識怎麼修、天台怎麼修,不用講那麽多,就是叫他念佛求生淨土。也不要一直開示,有些人他會兩個小時開示一次,不用!我們教你的,你就是念佛就好。去開始的時候講一下,不講也沒有關係,沒有機會講就不要講。不是一定什麽都按照說明書上來走,那是死腦筋,死腦筋你就要出大問題,人家念佛念得好好的,佛要來接了,你突然把佛號停掉,要亡者聽你講廢話,聽你講了這廢話,反害他不能往生淨土。你要看狀況,要會助念,不是去都是照課本上教的操作。

有很多初學的同修,很執著這流程,認為:沒有蓮花不行、沒有香不行、沒有佛像不行,沒有……也不行。你放心,往生淨土,沒有你不會不行,人家照樣往生,你做這些事,很多都是多餘,重點要抓到,有也好,沒有也好,重點是要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才是正因,其他的都可以商量。絕不要燒紙錢,或家屬在那裡摺蓮花,家屬如果在後面打麻將、閒聊的,都叫他們排班,輪流來前面念佛,很多人家裡有人往生了,家屬見面,不是難過,而是變成大家可以聚一聚,打打麻將,說說閒話,好像助念是你們家的事情,像這些都是不孝的舉動。為什麼叫「慎終追遠」?「慎終」就是臨終要助念。

「蜎飛蠕動之類」,蜎飛是現在講的微小生物,「蜎」是小飛蟲。蠕動就是像毛毛蟲之類的,像一些爬行類的動物。蜎飛蠕動,牠力量比較小。

禽獸就是體積比較巨大,而且具有暴力傾向,所以就叫做禽獸,有的是肉食性的,有的是草食性的,講的是統攝禽獸、蜎飛蠕動之類的,統攝這個畜生類。

舉地獄餓鬼畜生,統攝三惡道,也包含惡人。那裡沒有惡人,所以你跟他說殺生、偷盜,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他沒這個緣,連這名字都不會聽過,那個地方是真正的淨土啊,是最極清淨的,所以一定要發願求生。這是發大誓願第六的第一個願:「國無惡道願」。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立秋】受佛法化

 


【立秋】 202508月07日  農曆潤六月十四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立秋念佛炎光回。玉露金風時刻催。
月色微微三伏盡。秋光暗暗一聲雷。
耳聞不實原非苦。眼見無塵心自灰。
暑往寒來皆是幻。了明心地入蓮胎。



悟顯法師 開示:受佛法化

你要受佛法化。

什麼叫受佛法化?你的見解要放下、成見要放下,你這一生不管你之前看了什麼、你的學歷是什麼、你工作職位是什麼,都要不生貢高想、不生下劣想。即使習氣再重你也不生下劣想,來受佛的教化,佛教你持戒,你就持戒;教你學大乘,你就學大乘;教你了脫生死,你就要了脫生死,這才是受佛的教化。


你不要用自己的意思,你用你自己的意思:覺得可以或覺得不可以,你所想的都是隨著你業習而判定,這些統統都是我執我見,這個不能成就。所以「受佛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到了道場學佛,你要確認你所學的佛法,能不能令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你學的佛法,不能令你成菩提、不能成就,那就沒有必要學。


所以學佛是要成就什麼?是要成就佛道。學佛不是只告訴你學個做人!「做人」你們不用學,你們每一個現在都是人,都做得好好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大道理,都有自己的我執我見!學佛就是要把這人情世故的做人觀念給它放下。很多人很會做人,迎來送往啊,禮儀不缺。世間這一套他很會,耍太極拳、見風使舵的段數都非常高,推過來又推過去,世間人的眼睛都是在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錯誤,自己都沒錯,這就是世間人,所以你根本不用再學啦!


五戒十善是人天乘,佛門裡就有了。我們常講:你不能說大乘是建立在人天乘之上,乍聽之下好像把大乘說得很高,實際上是將大乘置之高閣、置而不理啊,我們學大乘要學以致用,大乘佛法既不是建立在人天,也不是建立在小乘上。


大乘佛法就好像我們之前用過的比喻:你要蓋豪宅,豪宅的地基絕對不會跟一般平房的地基構造一樣,絕對不同。你今天要成佛,這是蓋豪宅,不是蓋世間一般的房子。所以,你要知道怎麼樣來學佛、怎麼樣能夠成就菩提,你要確定你在道場所學的法能成就。那要怎麼確定呢?必須用經典,經典才能夠作為我們的依止,你要是依個人所説,那是不對的,不要依人。你們不要出去說:「我依悟顯法師說」。我所說的法,都是依經典而說。


現代人學佛很方便,總說:「我是依哪一個法師說的」,問他為什麼,他也搞不清楚。所以佛法就錯亂、就敗壞。那你所用的法能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像有些道場,他不教你學菩薩戒,你要去受菩薩戒他反而還告訴你:「不用,你把五戒做好就能成佛了。」這就是壞人家受戒的道心,你不能被他損害,你也不能去壞人家的道心,人家發心受,你要告訴他:「要如法求戒,如法持戒。」因為他發心了嘛,你不能跟他說不用受菩薩戒,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成佛的因。


你來世想要得人身,你就修這五戒,想升天就修十善,想證阿羅漢,就修四念處,想要成佛,你要持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非常地重要!有了菩薩戒保護你,你不會受到那些外道邪師的汙染,因為你受了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發願要學大乘、發願要學一乘了義,所以不會受到汙染。


也絕對不要把菩薩戒講成人天乘,我也常聽到現在的人講菩薩戒、十重戒,他幾乎抓不到核心,所以他就拿五戒十善套到菩薩戒裡面去講,加以穿鑿附會,說相似法。乍看很相似,但是你看菩薩戒的「不殺戒」就分事跟理,我這是講方便的,要論究竟「事即是理,理即是事」。


所以,你如果只重視事相上,那你理上迷昧。你要是只重理,又廢於事。所以要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戒每一條都是這麼看的。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法藏比丘發大誓願 1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法藏比丘發大誓願
悟顯法師  講述

法藏比丘發大誓願

唐朝善導大師講過:「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那彌陀本願海在哪裡?就在這第六品:「發大誓願」。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未成佛前的身分,他向世間自在王如來求教,說他想了解十方諸佛剎土功德莊嚴以及建立國土的過程因緣,現在,他的心願已經完成,也就是說他心裡已經知道,極樂世界要怎麼建立,所以他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地方,向他的和尚做報告。

世間自在王佛告訴他:你應當把你的心願說出來,令大眾歡喜,也讓之後的眾生聽聞你所說的,能夠發心修習攝受,以滿足你的大願。所以這一品叫做「發大誓願」。所謂「大」就是沒有界線。法藏比丘不是為了要逞「我相」,顯示我高過於人、我比人厲害,我發的願、建的國土,比人家殊勝高廣,他心裡沒有這樣想。

世間人發願要成立單位或是公司,他也發了很大的誓願,下了很大的決心,但目的是要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高過於人,自己帶的公司獲利比誰都還高,想做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他雖也發了非常大的心願,也是一種大誓願,有著前瞻性的眼光,但他是世間人,因為他的目的是逞「我相」,他是希望自己能夠被尊敬、被人推崇,但實際上都是虛妄的。因為,他沒有辦法知道什麼是「我」。若說他的「名」是「我」,那把名利去掉;若說他的「身」是「我」,那把色身去掉。名字是因緣所生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都只是立了虛妄的假名而已。當把他這些所有的東西都拿掉,根本就找不到這「我」的存在了。世間人不認得什麼是真我,所認得的只是虛妄的我,即使有再大的成就,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

世間人雖有大誓願,有崇高的成就,但他帶著的是一種想要發揮自己我相的心願,這還包括了世人所謂的「修身」行為,為顯示他自己有道德、有學問,甚至有很多都是為了讓人家恭敬,這也都是有「我相」的存在。總不能做到像法藏比丘這樣,他確實把「我」放下,他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所以能名聞十方;他不為自己求安樂,所以能建立安樂國土。沒有我相,不求名聞,這就是空義。那他所感得的功德,就是名聞十方;不為這色身求安樂,他感得的就是極樂世界,證得的就是報身、就是法身。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眾生就是心不空,整天想著看怎麼樣把身體養好一點、健康一點、長壽一點,腦袋想的都是要滋養這色身,種種的經營賺錢,統統都是為了貪著自身。你心裡不空,就隨著你的命數而走,世間人講命運;道家講命數。你被你的業力所趨使,也就是佛教講的:隨業流轉。這是一個標準的世間凡夫。修行人不一樣,他不是想著我們身體的安樂、不是想著自己的受用,也不是說自己要發個大願,做個大修行人,出家當個大法師;真正的修行人,沒有這樣的願,這種願也都是染汙的。修行人就是要修行,要見得自己本來面目,要見性、要成佛而已,沒有利養心或好世間名聞的目的、或是好出世間的清名,他都沒有,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此處講發大誓願,所謂「誓願」就是不退的意思。不但發誓而且是大誓願,是絕對會做到。一般人發願都只是三分鐘熱度,發了願,等一下世間事來了,就忘了菩提心,這是三分鐘菩提心。做事情,總是世間事擺第一,還說「沒有飯吃,那要怎麼修行?身安才道隆。」這麼一念錯認,就開始做起世間事來,一做就是幾十年的蹉跎。這就是一般人在修行,他不能覺察自己人情的地方;還不光對人人情,對自己都人情,所以修行不會有成就。即使去道場聽經、學佛,要是這道場的法師話講得真實,正對他的問題,說到他所貪愛、所執著的,講到痛切處,他的「我相」就現前,就不願意再學了。就想找看看有沒有較輕鬆放逸,學得皆大歡喜的地方。即使去受菩薩戒,還要問說戒和尚:「受菩薩戒後能不能吃肉?」我老實告訴你:「不行」,這種人就一問再問,從受戒講戒的第一天直問到受完戒出堂。他心中想要得到的答案是「可以」。

如果可以,那就不必受戒了。要知道,受菩薩戒者不可以煮葷腥,不可以吃肉,菩薩戒它連酒都不讓你酤,「不准買酒」。怎麼還能買肉?有人說,要是受小乘戒,他告訴你不能買酒,可是他沒有講不能買肉……。其實所謂的小乘,也是不能吃肉,甚至連三淨肉都不行,只要是佛弟子,都不能吃肉。佛在《楞嚴經》中就說到,佛陀時代,出家眾「托缽」所托到的食物,是無命根,是佛之神力所化現。

近代因為一般人不懂經典,看錯意思,以為佛說可以吃「三淨肉」,其實在《楞伽經》、《涅槃經》中都講得很清楚,不准弟子吃肉。一般人錯解有所謂「三淨肉」,常說只要一、沒有見到殺生的情形。二、沒有聽到被殺的聲音。三、不是特地為我而殺就能吃。這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沒有你要吃,誰費勁去殺、去洗、去調味、去煮……?你看到那盤肉,就應知道有眾生因為你要吃而被殺,否則牠們是怎麼在你眼前、口中的?

因為錯解經典或因為沒看過經典而誤以為可吃三淨肉的佛弟子比比皆是,如今有經典依據說要吃素,那我們就應該讓所有佛弟子知道這真相。像中國的梁武帝他就是依止世尊所教而提倡吃素。

大乘的菩薩戒有兼攝義,所謂「攝善法戒」,酒都不讓你買,肉當然不行,這點要清楚。你不能想:鑽一下戒律的漏洞,再從中獲得一些機會,可以做因循苟且的事情。實際上,你有這種心態,你就不是真正要學佛法。受菩薩戒,就是不能再煮葷腥了。你不要認為,這樣子對家裡面的人說不過去、不好意思,其實很多學佛障道因緣就是這樣來的。這個障道因緣就會告訴你:「你一個人受戒,你一個人解脫了,我們吃肉的怎麼辦?你看你一個人持戒倒是清淨了,你給我們帶來多大的不方便啊。」他就說這些話讓你退道心,壞你的戒法、壞你的戒行。那你心裡面要是有一點點的世間意,你就被他牽著走了。你們不要覺得我講起菩薩戒來,不跟你們講人情。那「人情」是害你們;不光害你們,還害眾生。你們來問我,我若不跟你講實話,那耽誤的是你的慧命,講的人也有過失。所以,我今天跟你們講,你們要清楚,你回去不要再搞人情了。你可以跟你家人講:我受戒,我不買葷腥了。以前我們受戒也是如此,我們都老實告訴對方,我們受了菩薩戒,所以我們不買葷腥、不喝酒、不做這些世間染汙之事了,學佛就從這裡開始轉,你不要講人情。

有些戒場會告訴你們「沒關係」,還教你邊煮肉邊念往生神咒,那是牠往生,你沒有往生,你還是造殺業。當然,說戒的人、教你的人,他的知見是不對。但你這聽的人本身也很歡喜,嘴上說:「法師好圓融。」心中卻是想:「終於有人替我的罪行開脫了」。你也覺得:「法師很慈悲,戒持得很好,懂得開遮持犯」。其實是因為他能幫你開脫,讓你造殺業造得心安理得。所以,你就要反省檢點了,因為你這誓願是假的。你已經在十方如來、十方大菩薩面前發誓、發願。你不能因為你自己的習氣、你自己的因緣,去欺騙諸佛如來。

欺騙佛,佛不會跟你計較,但因果還是會算在你的頭上,它會跟你計較。所以,持戒不能講人情。你就老實跟家人講:「我已經受戒了,我要專心持戒。你要我煮葷腥、要我幫你買葷腥,很抱歉,沒有辦法」。你在家裡就只煮素的;他們回來吃,你就煮素食,他要吃葷腥的,請他到外頭去吃,一定要護持你自己的戒行清淨。有的人習氣重,一聞到葷腥的味道,他馬上就起心動念。有些邪見人還說:反正吃肉也是度眾生。他不知道他自己就是眾生。所以,受了菩薩戒,你要發大誓願,不能夠再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

你更不能在受戒時去問法師、去問「說戒和尚」,說自己必須煮葷腥,想找他幫你開脫,這是絕對不可以。你心裡面想要的答案,其實你都知道不行,但是,你偏要拖人下水,總是希望有人告訴你:「可以,你可以做這種不如法的事情」,你心中希望最好是說戒的人親口說。

你們去戒場聽戒,你要聽對治自己毛病的開示,你不能只聽台上人說的,台上的人有時候會人情,有時候,他也不曉得自己是胡說一通。這就會讓你的戒持得不好了。一旦持得不好,你成佛的因就壞掉了。你現在發的是成佛的因,透過戒律、透過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六重二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這些戒,這就是「緣」。就像種子要發芽,要陽光、空氣、水,你離開了這些緣,種子沒辦法發芽。

你受了戒、你發了菩提心,若你離開了戒相,菩提心沒有辦法發芽。所以說要真正地去受持、去學習。大家發願,求生淨土,就要想到阿彌陀佛發這大誓願建立國土,我也要發大誓願求生淨土,誓死不退。現在有很多人會毀謗淨土宗,說:沒有學世間法,不能往生。或說:沒有學世間法,你學佛等於零……,諸如此類毀謗淨宗的話。你聽見也絕對不退心。因為你可以去查經典,「念佛」在四十八願當中,絕對是往生的正因。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因緣,就是不退心,絕對不退轉。生病也好、沒錢也好,這些種種的磨難、考試,你都不害怕。那麼,你最基本的功夫能夠成就了。

你不要想:我念佛怎麼沒有得到身體健康?怎麼沒有長命百歲?怎麼沒有大富大貴?不是說「學佛是最好的」嗎?「學佛,命可以轉」嗎?……其實這些都不是學佛的重點,學佛要能了生死、要能夠明心見性,最少你要做到能往生淨土,這才是學佛的目的,其他的都只是你人生當中,所遇到的一些差別境緣罷了,並不是永恆的,並不會長久,所以我們要能夠發這大誓願心,絕對不退。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這是法藏比丘向世間自在王如來「白言」,就是向他報告。「唯願世尊。」希望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聽察,就是請佛聽他說。「察」是察證,證明它。佛能夠證明他的誓願,就像你們受戒會請十方如來、大菩薩證蒙受戒,是一樣的意思。你發願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請他來為你做證明,也就是請他聽察。所以這裡叫「大慈聽察」,發大慈悲心,憐愍眾生,這是學生對老師說的話。所以你學《無量壽經》,裡面就能夠學到什麼叫尊師重道,這是很基本的,而且他重的這個「道」,不是世間的道,是了脫生死之道、是大誓願之道。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142集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