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五燈會元 卷十六~越峰粹珪禪師

越峰粹珪禪師

福州越峰粹珪妙覺禪師,本郡林氏子。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 瘦田損種。」曰:「未審如何領會?」師曰:「刈禾鎌子曲如鉤。」問:「機關不到 時如何?」師曰:「抱甕灌園。」曰:「此猶是機關邊事。」師曰:「須要雨淋頭。」

五燈會元 卷十六~禾山用安禪師

禾山用安禪師

吉州禾山用安禪師,僧問:「蓮華未出水時如何?」師曰:「魚挨鱉倚。」曰: 「出水後如何?」師曰:「水仙頭上戴,好手絕躋攀。」曰:「出與未出時如何?」 師曰:「應是乾坤惜,不教容易看。」 〔本覺一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普濟子淳禪師

普濟子淳禪師

婺州普濟子淳圓濟禪師,僧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如何是珠? 」師曰:「不撥自轉。」曰:「如何是藏?」師曰:「一撥便轉。」曰:「轉後如何 ?」師曰:「把不住。」上堂:「雨過山青,雲開月白,帶雪寒松,搖風庭柏。山僧 恁麼說話,還有祖師意也無?其或未然。」良久曰:「看!看!」

五燈會元 卷十六~天竺從諫講師

天竺從諫講師

臨安府上天竺從諫慈辯講師,處之松陽人也。具大知見,聲播講席。於止觀深有 所契,每與禪衲游。嘗以道力扣大通,通一日作書寄之。師發緘,覩黑白二圓相,乃 悟。答偈曰:「黑相白相,擔枷過狀。了不了兮,無風起浪。若問究竟事如何,洞庭 山在太湖上。」 〔金山寧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雲門道信禪師

雲門道信禪師

西京韶山雲門道信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千年古墓蛇, 今日頭生角。」曰:「莫便是和尚家風也無?」師曰:「卜度則喪身失命。」問:「 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無人識者。」曰:「如何得脫灑去?」師曰:「你問我 答。」

五燈會元 卷十六~五峰子琪禪師

五峰子琪禪師

越州五峰子琪禪師,僧問:「學人上來,乞師垂示。」師曰:「花開千朵。」秀 曰:「學人不會。」師曰:「雨後萬山青。」曰:「謝指示。」師曰:「你作麼生會 ?」僧便喝。師曰:「未在。」僧又喝。師曰:「一喝兩喝後作麼生?」曰:「也知 和尚有此機要。」師曰:「適來道甚麼!」僧無語,師便喝。

五燈會元 卷十六~雙峰宗達禪師

雙峰宗達禪師

溫州雙峰普寂宗達佛海禪師,僧問:「如何是永嘉境?」師曰:「華蓋峰。」曰 :「如何是境中人?」師曰:「一宿覺。」上堂眾集定,喝一喝曰:「冤有頭,債有 主。珍重!」

五燈會元 卷十六~道場慧顏禪師

道場慧顏禪師

安吉州道場慧顏禪師,上堂:「世尊按指,海印發光。」拈拄杖曰:「莫妄想。 」便下座。

心經白話述義




心經白話述義
目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白話述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白話述義
無論有學佛或是沒有學佛的人,大家幾乎都讀過《心經》,它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文,但是對於其中的道理多半不是很了解。這篇文講起來義趣相當深,所以,常常碰到初學的同修來問《心經》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只能說「一言難盡」。
這部經是大藏經中般若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光談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在這短短兩百六十個字裡面,就是世尊這二十二年講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所以不是一般初學所能理解的。
近代有一位大德周止菴居士,他為《心經》作了一本《心經詮注》,他一生花了四十年功夫,心力都投注在這兩百六十個字上,這本註解用了十四年時間才寫出來,可見它的義趣非常地幽深、非常地廣博,如果淺講恐怕未盡它的義理。精舍這裡有流通這本註解。
現代很多人講經為了想要讓大眾聽得懂這部《心經》或是佛法的道理,多數降格以求,淺說此經,但是我們真正想學的人要知道,學佛是有次第的,沒有辦法躐等。這部《心經》看似大多數人都在讀誦,但裡面所宣揚的義趣,卻是佛教最精要的部分,因為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把它濃縮成兩百六十個字。
這一部《心經》在中國,直到清朝,統計總共有七個版本,我們用的是玄奘大師的翻譯本,也就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本子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在路上看見一個出家人生了重病,他幫忙照顧他把病治好,臨別時這位出家人送給他的。
他一路上讀誦這部《心經》,將要抵達印度的時候,那地方有一些外道是以殺人來祭祀的,剛好碰到玄奘大師,要把他抓去祭祀河神,玄奘大師要求這些外道,他說:你們既然要把我殺掉,我也沒有辦法,但我有最後一個願望,因為我是出家人,希望能在臨終前讀誦經典,這些外道就滿他的願,於是他讀《心經》到了第三遍時,天地變色、飛沙走石,把這群人嚇壞了,立刻把大師放了,而且還跟他磕頭懺悔。可見這部經的殊勝,般若智慧不可思議的力量。
眾生在菩提道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那就會往迷信的路上去走。這是玄奘大師這則公案給我們的表法,由此可知般若智慧的重要性。無論你是什麼身分或是地位,你曾做了什麼好事或是修了什麼法門,全都不能離開般若而行,所以般若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無論你是修淨土的也好、學禪的也好、學教的也好,都不能離開它。
這部經跟一般的經典架構不同,它沒有序分跟流通分,直接就是正宗分,一般經典都是經開三分,這部經為了突顯它的宗旨,所以去掉了序分跟後面的流通分,在序分裡面就是佛入〈深明法門三昧〉,觀自在菩薩正在觀照五蘊皆空。這裡講舍利子就是舍利弗,這時候舍利弗從座而起,請問觀世音菩薩,要怎樣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如何擁有般若智慧?在菩提道上不會出差錯。像我們這淨土的道場,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這是現代學淨土的人多半忽略的事,認為我只要念一句佛號就好,可是實際上他在念佛當中,心裡放不下的、罣礙的事特別多,看不破這些事情乃至自己的習氣轉不過來,就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因此具有般若智慧極為重要,有了這樣的智慧,在念佛上,在所有的行持上都會一帆風順,可見這部《心經》的重要性。
很多同修雖然已經學佛,但還是沒有信心,總是想著自己做過多少壞事,將來會下地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心想地獄就變現地獄的法界,臨終就必下地獄,要想極樂世界,臨終極樂世界就現前。
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好,家家戶戶都念《心經》,這是有因緣的。《心經》、《金剛經》在中國的普及度非常廣,甚至比《華嚴經》、《法華經》還要來得廣泛,這就顯示中國人具有高度修學佛法的善根,所以禪宗在中國可以生根可以發揚。這般若智慧大家本有不是修來的,現場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不光是人道的眾生有,即使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的眾生都有,這個智慧不從外求,從外求那就是心外求法不是般若智慧,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顯現呢?是因為我們認妄想為真實,把自己打的妄想境界認為是「我」,所以迷失在妄想的影子裡跳脫不出來,這個道理若沒有佛跟我們說破,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沒有佛法我們永遠都在自己的妄想裡頭打轉。
那要怎麼出離妄想?要靠「般若」來照破它、勘破它,知道這念妄想是虛妄、是影子而已,根本是空,常作這樣觀想那你的真心本性自然顯露,所以這部經不只是禪宗的經,它是我們必修的課程。我們因為迷失了本有的智慧光明,所以誤以為現前的想法是我的心,以為這個四大虛構的血肉之軀是我,所以愛著自己的想法、愛著自己的身體,造作種種的惡業,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都是因為迷失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所以怎麼能不學呢?
學佛的基礎在於先開般若智慧,這才是大乘的根本,有人說學大乘要先學小乘,錯啦!小乘人認為諸法當中沒有我,但他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所以小乘沒有般若智慧,既然沒有般若智慧又怎麼能作為大乘的基礎?何況佛在《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一乘了義」之外,其他的法都是佛方便說,方便說只是為了令眾生悟入一乘,悟入般若,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已。
經題「般若波羅蜜多」,「般若」翻作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到彼岸」,整句來看就是:究竟圓滿智慧到彼岸。這個智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的自心中,這個心不是指別的心,就是指你的心,你的心現在就具有般若。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經」就是要來解釋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經題的道理就是如此。
第一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總說。大家都知道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觀世音菩薩他自在,我們可不自在。其實觀世音菩薩具有的智慧是人人本具的,那為什麼他自在我們卻那麼苦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沒有深度的般若智慧來觀照諸法,這「五蘊」就是指諸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色法,指一切物質;受想行識是心法,心有感受、心能打妄想,這妄想不停叫做行,能夠辨別叫做識。一切眾生都認為受想行識是實有的,「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判斷能力」,這都是受想行識的作用。
無論是在物質上或道理上的判斷,這都是識心的作用。因為不知道色跟心是一如的,所以就妄有五蘊對待,要是知道是一如的話,那五蘊就是真如佛性的妙用。所以現前的苦惱就是因為五蘊不空,這「空」不是指的沒有,是不被它綁住的意思,要是都沒有那就成斷滅了,但是,說它不斷滅卻又不是實在的,就像天空的彩虹一樣,有即非有,這彩虹的比喻很好懂,我們看天空好像有彩虹,但是這彩虹是虛妄的,眾生會迷惑顛倒,就是認這虛妄的彩虹為實有,在這裡打妄想那彩虹怎麼來?是從哪裡到哪裡?多久出來一次?這就是打妄想,諸佛菩薩有智慧,知道彩虹是無生的,沒有來處沒有去處,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凡夫在日用平常當中,沒有般若智慧,事情一來就著在事情上。般若智慧就是照見諸法皆空的能力,你有沒有這一層智慧?雖然眾生本具,還是要藉由經典來開發,所以《華嚴經》勝慧菩薩說的:「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你的般若智慧就像暗中的寶藏一樣,無明黑暗裡面藏著無價的珍寶,叫做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燈就是如來講經說法,所以經典要是沒有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來,以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來解釋,是沒有辦法明瞭的。這裡講「度一切苦厄」,人道有人道的苦厄,我相信這苦厄每個人感受不同,有錢人在生活物質上也許不苦,但是還是有其他的苦,天天怕人要他的財產,防子如同防賊一樣,很苦啊,有了又怕失去,或是對自己很捨得,對眾生卻很吝嗇。佛陀時代,有一個人吝嗇到佛叫他右手拿東西給左手他都做不到,吝嗇、慳貪到這種程度,這就是眾生迷失了諸法實相,不知道一切眾生是同體的,所以才有這些苦惱,人道的苦惱、天道的苦惱、甚至二乘的苦惱、聲聞緣覺的苦惱,在三界內有分段生死,出了三界外有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我們的壽命結束後再去輪迴,在這當中作不了主宰,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就是你的境界不能保持還會退失,聲聞緣覺雖然不會退到凡夫,但是他的境界會轉變,往上去就是一種轉變,還是有修有得,不是真正的無學,所以他還有變易生死,有這些苦厄都是因為沒有般若智慧。那麼觀自在菩薩依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一切諸法皆是空寂、皆是虛妄的。
哪裡空寂呢?哪裡虛妄呢?有人講無常所以是空,會變化所以空,這空在經典上講,基本上有三種眾生錯認的空,第一個叫「斷滅空」。以為滅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大家的觀念,認為我放下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是錯誤的認知。第二個,「以空為有」。他知道有個空,這是還在有中,這個就稍微有一點程度了。第三個,「滅色故空」。這個空要煩惱滅除了,色法滅除了,它才顯現,這是二乘及外道所證的。這三種空都是錯認。大乘佛法講的體空,就像夢境一樣,大家都做過夢,不用講每一個人都知道那是假的,大乘佛法講的一切諸法的實相,就如同夢境一樣,在夢中有幻作用力,力用的當下就是空寂,就像現前大家有見聞覺知能夠聽、能夠看、能夠說,但是這個力用是空的,眾生就是不知道這一層道理,所以在這裡輪迴、打轉,所謂「迷則經塵劫,悟則剎那間」。所以大乘的空是講空性,用《楞嚴經》講的:「五陰即如來藏。」這色、受、想、行、識就是真如,你要知道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底下叫著舍利弗的名字 —
舍利子。
這「舍利」就是舍利弗,我們中國人對於有學之士的尊稱,稱他為子,舍利子,不是我們講的舍利,舍利的名字翻作中文叫做鶖鷺,這個地方叫鷺鷥,是取他的眼睛跟這種鳥非常地相像,所以立這名字,這種鳥眼睛最明利,代表般若知見最為明利,能察斷一切的邪見,舍利弗在經典上的表法是智慧第一,智慧當中般若智慧第一,種種的三昧、種種的陀羅尼,以般若為第一,所以才叫照見,這個智慧不在別處,不是從心外求的,舍利弗在這裡的表法代表非大智慧不能領悟,誰是大智慧呢?相信在座的都會想:「不是我」,我們哪有智慧,《華嚴經》講大心凡夫當機,大心凡夫是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者,每個人都有,所以大智慧每個人都具足,只要你肯回頭,那就是當機,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心經》,那就能夠得到般若智慧,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要想這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講的,只要我們自己肯學、肯回頭就是舍利弗,能夠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是觀自在,我們現在眼見色不自在,耳聞聲隨聲轉,很苦惱,六根對六塵都不自在,所以你要能用你就是觀自在,六根接觸六塵都不起心不動念,大家都會想只要我心不要動,心如止水,止息你的心不動,跟木頭一樣,那不是般若,般若是活活潑潑的,用而不著。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對於諸法一接觸你就明白,你不會迷在裡面,不會被它轉,你知道法是我心所現,心所現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要具有這樣的觀念才算是看破放下,念佛才會得力。大家念佛越念越苦惱,就是因為忽略了般若智慧,所以我們才開這堂課,除了幫助想認識《心經》的同修,也是幫助修學淨土的同修。
這部經對於初學來說沒有那麼容易學習,若是聽不懂,就要發心,在佛菩薩像面前懺悔自己的業障,懺悔過去生毀謗大乘、毀謗般若的業障,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這樣才算有一點想學的心及恭敬心,這樣聽經才能契入。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觀世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色跟空不異,不異就是相同,是說空跟色相同。這第一句是破凡夫執色為實有的邪見。第二句是破二乘及外道著空的邪見,所以第一句講「色不異空」,「色」簡單講是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假合本來沒有,當體全空,可是我們現在卻認為實有。
地、水、火、風四大,地是屬於堅固的,是阻塞的,風是屬於流動的,地跟風相對,所以就抵消,火跟水相對,又抵消,所以一總皆空。常有人說你們出家人四大皆空,其實不是只有出家人,一切眾生本都四大皆空,但是眾生不認為自己空,總是執著這個身為實有,老在這身上打妄想,一再堅固自己的妄想、執著,所以空不了,這裡所說的「空」是真空,不是前面講的三種錯誤的空。空不礙色,色不礙空,所以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是眾生能夠知道這真相,那凡夫執著這個身的錯誤觀念自然就放下,那「身」既然是假的,依附在身上的這些物:你的衣服、你的名牌包包、你的財富、你的房子、你的名利等等,這些身外之物還有沒有呢?能依的已經空了,那所依的當然就不可得了。所執的色既空,能執的心也空,所以叫一空一切空。天台家講一切法趣空,凡夫就是不了解這層道理,才作千秋百歲之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就是因為不知道色即是空。有很多人錯解,心想既然色即是空,那他就敢無惡不為,請問他這「惡」空不空?那當然不空。
因此所講的「空」是虛妄,那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還會要造惡嗎?你一有造作那就是認為法是有的了,既然認為法是有的,那就心性法爾變現出有地獄、餓鬼、畜生,就有六道輪迴這些業相讓你去受用,你一旦覺悟了六道輪迴本來空,現前的煩惱也就當下不可得。煩惱從對境而有,境界空了,身也空了,怎麼會有煩惱?很簡單,舉一個比喻:有一個人看了醫生,醫生跟他講:你要有心理準備,你得了絕症只剩三個月可以活,回去後,朋友看到他愁眉苦臉、病懨懨的,都問他:你怎麼啦?他說:我去做身體檢查,醫生說我只剩三個月可活。一個禮拜過後,醫生告訴他:對不起我拿錯報告了,於是他的煩惱馬上就消除了。所以,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是不是真的?他的身體是不是這樣變化?不是啊,可是他一直誤以為他自己是,所以看起來這個病態就出來了,所以煩惱是空的。高興也是空的,為什麼?如果醫生說:雖然不是絕症,可是你其他的器官還有問題,那又煩惱了。所以眾生就是這樣,在這當中認妄想為我,生無量的煩惱,在當中出不來,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知道要轉變。
有人說無常就是空,因為它會變化,它會斷滅。錯了,無常不是空性,真性是真常,所以他說的「無常」跟這裡講的「真空」是不一樣。那為什麼會有無常呢?就是剛才講的例子,眾生的心生滅不停,所以,妄見有無常的現象,生滅的滅相不是真性,這裡講的空是真性,講的是「無生」,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這道理只有佛教裡面有,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當起煩惱的時候,迴光一照,煩惱從哪裡來?從我身上哪一塊生出煩惱呢?如果有,本來煩惱在身上哪一處?如果真有住處的話,那叫醫生開刀把它拿掉,就不起煩惱了。問題不是如此。
這樣去思惟觀察,煩惱空掉了,空掉以後還要再追問下去,煩惱滅向何處?躲到哪裡去了?再找一找,身內沒有煩惱,身外也沒有煩惱,所以真相是煩惱內外一總俱空,這說為「無生」。有句話叫「煩惱即菩提」,因為正在起煩惱的當下,煩惱實本不生,是眾生把幻妄浮塵給攔住了、抓住了,強認為是自己,所以說於無生中妄見有生,這就是眾生為什麼迷惑。你動了一個念頭,你就趕快抓住,跟自己說:這是我的想法。佛說這叫「緣影妄心」或「緣影心」,所以常叫大家不要打妄想,妄想煩惱無因亂起,妄想動了不要去攀它、隨順它,它是虛妄的。在這裡覺悟了那才真是「煩惱即菩提」。
空不異色是破二乘斷滅知見,外道修行不知身從業生,而業從心生,三世循環,輪轉不息,他認為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告訴他們,空即是色。他們認為的斷滅空,即是色,是有它的作用,就用永明大師所說的:你把貪瞋癡斷掉,是「色即是空」,不貪不瞋不癡就顯現了,這就是「空即是色」。正在斷除煩惱的當下,你的智用、你的德用就顯現,絕不是斷滅,也不是沒有因果的,若沒有因果那念佛不會成佛。所以因果空不空呢?以稱性來說是空,就「用」上叫妙有,妙有不是實有,實有是眾生錯誤的認知,正確是叫妙有,因為妙有的當下就是真空,所以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人聽到色跟空,馬上有對立的觀念,認為色跟空是相對的,所以後面的經文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二者並沒有分開,完全沒有隔礙,兩個都平等如如。這個道理要多多地熏習,這次只是略說而已。
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陰都是一樣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講「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不生不滅,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我們說為無生。不垢不淨,所以說為真淨。不增不減,所以說本自圓成。佛性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不待修得,這是講眾生本具的心。一說不用修,大家就放鬆了,別誤解這話,須知佛性不是造作得來的,就像擦黑板,不是把黑板擦掉,是把粉筆灰擦掉,粉筆灰就是塵,所以修行是修斷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塵勞煩惱,所以還是要修。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雖不無修證,但是真性本來清淨,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要以為要修它才生,其實即使迷失了它也沒有滅去,所以叫不滅,眾生在染也沒有垢汙。即使成佛也不是外來的清淨,在迷的時候清淨沒有減少一分,所以叫不減,你覺悟了它也沒有增長,所以是不增。
六祖跟臥輪禪師講:「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菩提本自現成,思想的當下就是空寂、就是般若、就是空,所以不用刻意斷,當體自空。達摩大師所說的:「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所以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還是該怎麼作用就怎麼作用,可是他心不執著,凡夫對境也是心數起,起了之後卻停不下來,控制不住,就沒有般若智慧,很多同修看到,對境可以心數起就安心了。心數起不用學,大家都會心數起,但是就是起了停不下來,把持不住,你沒有辦法叫它停,只要起了一個煩惱,會又接著再相續起個不停,所以才要用佛法的修止觀來讓它止息。
下文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段是說「真空」當中無色乃至無受、想、行、識,這「無」不是說統統都沒有,是有即非有,乃至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六識,界是界限的意思。眼睛所看的只能對色,所以是以色為界,耳朵只能聽音聲,以聲為界限,你耳朵沒有辦法去聞香、嘗味,所以它只能聽聞音聲,所以叫耳識界、眼識界。平常我們說眼界很窄,就是講這個。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單只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加起來就叫十二入,再加上眼識等六識,就叫十八界,這是世間法。後面是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接著是四諦,甚至連能觀之智跟所證得的佛果亦無,「智」就是我們的般若觀智,「得」就是佛果,這是出世間。在真性當中沒有世間法,也沒有出世間法,因為世法對佛法還是對待,智跟煩惱還是對待,一切對待之法在眾生心中本來沒有。
十二因緣簡化來說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講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即是動念而有,這是講眾生如何迷失本來,起惑、造業、動念,然後就入胎,「名色」就是入胎,人在胎中第一個七天叫「名色」,名色慢慢地就「六入」,六入就長成有六根,具足六根開始就有感知,就有觸受,有觸受以後,碰到貪愛的,碰到境界它就「愛」,愛以後還想要就叫「取」,取了以後還想佔有叫「有」,因為你有「愛、取、有」,所以造成了「生老病死」,這是苦諦跟集諦。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這是滅諦跟道諦,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眾生有般若觀智,會想得個佛果,實際上在真性當中不存一法,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色跟空不異,這道理不好懂。可以用一個比喻:大家都會作夢,夢中有色、受、想、行、識,在夢中的時候,好像都很真實,作好夢的時候也很歡喜,作惡夢感覺很害怕,但是畢竟是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不異,沒有分開的道理,正在作用的時候當下是空。反觀我們現前生活也是這樣子,所以祖師教我們,用夢境的這個觀念去作體會,就很容易明白什麼叫色空不異,不然一般的人著相太嚴重,很難去體會得到。南嶽慧思禪師,在《大乘止觀法門》裡面教我們「強觀諸法。唯虛無實。」明明諸法就是虛妄的,為什麼要強觀?因為眾生著有太嚴重,所以要強觀。你從來就認為法是有的,一下子轉不過來,不知道色即是空,所以教我們「強觀」唯虛無實,唯是虛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念在《心經》裡面是正宗分當中的正宗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人認為「色」是生滅不停的,總是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以為它是空的,實際上,上一次講到三種錯認的空,這種叫滅色故空,以為色是有生滅的所以它是空,這是通教的說法。天台宗判佛陀一代時教,分藏、通、別、圓四教,通教大乘,「通」就是通小乘佛法,也通大乘佛法,通大小二乘,通教是講世間的相是生滅的、有變化的所以空,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真實,所以佛在大乘經裡告訴我們「體空」,就像夢境的比喻一樣,不需要再起個觀想來認為夢是空的、夢是假的。但自己迷在夢中的時候,這夢中的境界就感覺很真實,就像現前每個人都墮在自己的妄想裡,所以你會覺得很真實,時時處處影響到你,跟你想的相同就生貪愛心,跟你想的相違背就生瞋恨心,起心動念,就是造作要來順自己的意思、順自己的想法、順自己的貪瞋癡慢,所以呢,處處不得自在,這就是眾生,那這裡為什麼不用「觀世音」而用「觀自在」,就是告訴你,有了般若智慧,接觸一切境界都自在,因為色即是空,即是這裡說的「以無所得故」。那「有所得」,無論是得世間法,或是得佛法,你心裡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無論是哪一個年紀,小朋友罣礙他的課業有沒有拿到第一名,拿到了很歡喜,沒有拿到心裡很難過,這就是罣礙,這就是有所得,這就是煩惱。所以說不要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像有的人學佛,他就跟小孩講:「你學佛了在學校要拿第一名,要做好榜樣給人家看」,這是錯誤的觀念,爭名奪利,名利心沒有放下,怎麼會是好榜樣呢?從小就教他罣礙、教他執著,相同的,做壞事也有罣礙,罣礙更多,天天就是擔心受怕,所以為什麼需要具有這樣的智慧。
一般人把色跟空分成兩邊,所以我們才用夢境的比喻,來體會什麼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至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你在夢中有感受,在夢中你會有想法。「行」是妄念不斷,「識」就是了別,分別一切人事物。夢境的比喻來看,色即是空就很好理解,所以這是大乘佛法的體空。只是方便說是生滅同時、說生滅太快了,色即是空,色會有生滅、會變化,說為空,這只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就告訴我們當體了不可得,但還是有幻作用,就像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些外道有時候用咒語把一個木頭變成一個人讓大家看,叫它表演。那麼正在作用的當下,這個人是真的還假的?它還是木頭,可是我們能看它、也聽到它唱歌的聲音、看到它表演的動作,它也能跟你說話,這就是作用,作用的當下是虛假的,就像現在的3D投影,看起來很真實,實際上那是假的。那眾生為什麼會起煩惱?就是把它當真了,誤以為真實,所以就有所得,你做什麼事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只要心中有所得,你就有罣礙,就有煩惱。這一段從古到今大概有兩種斷句的方式是,一個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到這裡是一個斷法,另一個是參考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它的斷法是「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菩薩是無所得,那菩薩無所得,依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翻作中文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菩薩依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心無罣礙。相同的,要是心無罣礙,那自然就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現在大家要把罣礙的事情減少,要放下。說到「放下」很多人都誤以為事情不做叫放下,錯了!那個叫放棄。小孩不管教那叫放縱,不是放下,放下是用而不著,該管的照管,該罵的照罵,可是你的心一點都不會罣礙、一點都不會在意,事情照做,做得好,心也沒有一念生歡喜心,做得不好,心也不生絲毫的罣礙,一切隨緣。當你在對一切人事物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心裡要知道皆是空的,要是對境空不了,那就要多熏習大乘佛法,眾生著有的錯誤觀念太嚴重,不是聽一小時的經,兩個小時的經就能夠放得下,還要透過念佛,把你煩惱習氣給軟化,現在人煩惱習氣相當堅固,非常堅硬如同鋼鐵,聽經熏習佛法就是軟化它,之後才能斷得了。現在得利於高科技的發達,講經都有錄影,這錄影的片子都能放到網路上,連手機都可以看,都可以聽經,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都能夠學佛,所以這是現代人福報大的地方,但是一不注意,懈怠的心理容易生起來,一忙就會為自己找藉口:沒有關係反正網路上有得聽,今天不聽,明天還可以聽,那就壞了。以前學講經,老師在台上講,台下學生在聽,聽完下禮拜學生來複講,那個時候沒有錄音機,所以學講的人要相當地認真,他在這一小時內,必須全神貫注,他這樣會得定,聽經時心定下來,能專注聽台上和尚說法,會開大智慧,因為下禮拜就輪到他講,所以聽的時候非常地專心,不會打妄想,甚至有嚴格的,隔天就輪到你講,所以以前的人,雖然沒有這些工具,但是成就很大,相當地快速,聽經時他是專心的,心是空無所有,確實無有一物,所以他接觸經典,就能啟發「般若波羅蜜多」這圓滿的智慧,所謂般若無知,在作用的時候就無所不知,「定慧一如」都在講經堂上圓滿了,所以這裡講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大家可以去觀照,在罣礙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失心現前,就有恐怖,可是很多人都會給自己催眠:我沒有這樣罣礙不行,這念頭就是把罣礙再加重,越加重你就越苦,你就越恐怖,你就永遠沒有辦法「遠離顛倒夢想」、沒有辦法得到究竟涅槃,涅槃翻作中文叫寂滅,或叫圓寂,很多人以為涅槃是死的意思,不是死啊,涅槃是不生不滅,「究竟涅槃」就是你把煩惱習氣全部除掉了,證得不生不滅的佛性。佛性不從心外而得,本來如此,眾生迷失只因心有罣礙,本來無一物,心有罣礙,有罣礙故,故有恐怖,你有罣礙,就有恐怖。這恐怖在我們的感覺中是很粗的,會害怕,在阿羅漢、菩薩,還沒有究竟成佛,也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菩薩他的恐怖是證不了圓滿的佛果,阿羅漢避境趨寂,逃境以安心,不敢接觸境緣,這就是他的恐怖,所以他把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全部降伏住,不讓它作用,他以為這樣就算是涅槃,這個果位不究竟,所以為什麼稱阿羅漢為小乘,他還是把色跟空分開,凡夫著色,二乘著空,所以佛才講《心經》告訴我們色跟空不異。
底下說: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不光菩薩如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世」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像燃燈佛他是過去佛;現在佛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就是大家,不要只說彌勒菩薩,是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這是「三世諸佛」。所以講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現前就可以受用得到,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要是忘失了、失去了正念,般若波羅蜜多就是正念,一旦失掉了,你所作所為都叫做魔業,魔業就是讓你輪迴的,凡與心性不相應的,都稱之為魔,所以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修善法都還是魔業,那造惡就更是魔業了。因為很多人都誤以為學了佛,學了《心經》,一切惡事都可以做,反正本來是佛,又說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就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這就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升座前唱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開經偈是《華嚴經》翻譯好之後,武則天皇帝為它作的偈頌,讚歎《華嚴經》,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看經典要能夠對治自己的貪瞋癡慢,對治煩惱習氣,很多人看經都是想看看,每天輕輕鬆鬆、糊里糊塗地過,怎麼樣能夠不要修行、不要持戒、也不要打坐,臨終就能夠直接成佛,那根本與因果就不相應,佛法雖然是頓超之法,但是也講求因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以不生不滅為因,就成就不生不滅果,世間心就是生滅,生滅為因,那你得到的就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起煩惱,就是上一段講的,有所罣礙,罣礙你的家人、罣礙你的事業,做太太的罣礙先生,做先生的又罣礙小孩,到處都是罣礙,所以六祖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確確實實是本來無一物,偏偏眾生起心打妄想,到處惹塵埃。這就是忘失菩提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若失本心當即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你要失去了觀照,失了正念,那應該馬上懺悔,懺悔之法就是清涼,你就能滅罪。
開始到現在大家對這般若波羅蜜多應有一點概念了,但是相信還是摸不著邊,那要怎麼落實呢?看這眾生著有的心,碰到什麼事情就是想把它坐實,我們說空,他就要落實有個空,這就是眾生,幸好釋迦牟尼佛有異方便,教你怎麼落實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一句佛號,這句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無量覺,無量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能一心地持誦,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心就是佛。《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想佛的時候你就是佛,那有人會懷疑,不是講色即是空嗎?佛有色,《心經》講的就是空,不可得,為什麼可以著?那你又入斷滅了,剛才講還有作用,念佛有超煩惱的作用,讓你知道煩惱當體即空。所以經典上告訴我們:「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要是能念阿彌陀佛,就是見佛本心,佛親口告訴我們,所以要老實念佛不懷疑、不要間斷,一有夾雜趕快收攝回來,心不要再攀緣,用這個方式,念到心佛打成一片,就是煩惱脫落的時候,此時沒有能念的心,沒有所念的佛,那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世就可以得到,如果煩惱習氣重,沒有辦法除斷,靠著念佛的力量,還是可以往生淨土,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淨土宗真正是難信之法,這一句佛號就把如來一代時教的重點綱要、乃至心法,全部融攝在這四個字裡面,而且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直接念他的名號,他就把如來圓滿的果德全部送給我們,念佛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沒有差別。
所以底下說的:「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剛才講的是跟大家說,你要是對於這個道理不能起觀照,可以用念佛的方式來落實它。那說實話,你有般若的智慧就是念佛。很多人聽了一心念佛,執持名號這句話,雖聽卻不解其意,以為就念一句佛號,其他的都是夾雜,般若他也不要了,看到人家讀《金剛經》、讀《心經》,就心生煩惱,看到人家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他就不愉快,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既然說念阿彌陀佛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那你具有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念佛,兩個都可以成就。就像一顆球,要到達球的中心點,隨便從哪一個點都可以切入,都能直通核心,念佛可以直通核心,直接參禪、學教、修觀也能夠達到目的地,所以《金剛經》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有高下心,你就忘失菩提心,念再多的佛還是魔業,《圓覺經》講:「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每天念十萬聲佛號,心裡的高下心不除,對待心不除,人我是非,總覺得這樣如法那樣不如法,是非的觀念不除,即使天天念佛,還是天天忘失菩提心,所念的叫做「名字佛」,並沒有達到究竟圓滿。
那為什麼念佛是大神咒?因為能夠令眾生速超生死。參禪的人一念放下立即成就。念佛的人臨終十念一念,速超三界,一到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無上的佛果,所以讚歎它是大神咒,大明咒。眾生常在昏昧當中,要是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萬緣放下,心地通明無礙,對一切事、對一切法,用而不著,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
下面說的:「無上咒,無等等咒。」這是讚歎,是說沒有能超過其上,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所以讚歎為無上,無等等。也確實,如來一代時教,沒有比念佛法門更為殊勝的,禪宗雖然頓超,但是要上根利智才能修習。其他的法門,雖然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是能不能在這一生有成就,很難保證。唯有淨土法門,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作保證,你只要信願持名,所有的苦惱皆能解脫,甚至在命終的時候,他會來接引你,這是佛在經典上給我們作的保證,我們一定要相信,所以讚歎為無上咒,無等等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你到極樂世界去,世間的苦沒有了,出世間的苦也沒有了,甚至八地以前的苦也沒有了。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八地叫不退轉,阿惟越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不會再退轉,這是大家所羨慕的。
在娑婆世界修行,總是有進有退,三分鐘的菩提心,剛開始發心的時候相當地勇猛,就拿家庭主婦來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一下你的小孩惹你生氣的時候,這個眾生就不度了,你心就生瞋恨了,心就生妄想、就生顛倒。早上做早課一樣發四弘誓願,願度一切眾生,一到公司碰到一點事情,馬上生大煩惱,破口大罵,只有三分鐘的菩提心,這就是退轉,所以才說在這世間修行,總是進進退退,說老實話根本沒有進,因為退的比進的還多,一退,連想要進的動力都提不起來,所以為什麼有人學佛,學了三十年斷斷續續沒有一點成績,這就是退緣熾盛,勸大家要常來道場,要來共修,才能得一點點不退,煩惱才不容易起現行。要想開發般若波羅蜜多這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會有少分的相應,說到除斷苦惱才會有份。
底下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個咒,在經典裡面是不翻譯的,也不做講解的,因為咒有一些是有意思的,有一些是佛對鬼神說的,那個話我們聽不懂,那裡面的內容呢,就是把《心經》再重說一遍,念這個咒就是得到了《心經》的重點,所以在這裡沒有再對這個咒作解釋,就是持誦而已,它是《心經》的密說,代表這部經顯密圓融。同修就問,那《無量壽經》沒有說咒是不是顯密不圓?當然有說,經中教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大神咒,大明咒。不是說沒有說咒的經典它就不圓融,不能這樣看,是說有說咒的經所表法的是這個意思。中國祖師在翻譯的時候,有五種不翻,第一個是﹝秘密﹞不翻,陀羅尼是咒語,是諸佛的密語,深妙難測,所以不翻譯。第二個是﹝含多義﹞不翻,像「薄伽梵」具有多義,有很多種意思,它具有自在、熾盛、吉祥,這麼多的意思,所以就沒有作翻譯,還有一種是﹝此方所無﹞不翻,像菴摩羅果,就沒有作翻譯,這個地方沒有的水果,現在可能有,因為交通發達,所以保留它的原音不翻。第四個﹝順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從古到今,歷代的譯經師都沒有翻譯,所以就順古沒有作翻譯,第五個﹝尊重﹞不翻,譬如般若我們尊重它,所以不作翻譯,像:釋迦牟尼、菩提薩埵,這都是尊重,所以沒有作翻譯,這是講咒語。
那麼最後結束還是要把它念完: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這《心經》短短兩百六十個字,義趣無盡,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佛在世的時候,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中國人喜歡簡化,所以就擷取它的綱要,《心經》總的意思是,你要成佛,你要修行,或是現代人所希求的:想要幸福美滿的生活,那你要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會處處生煩惱、處處有障礙,所以是絕對沒有辦法圓滿的。可是般若也正是現代人所不解的,因為眾生總是落在「有」裡面,總是落在「相續相」裡面,一旦落在相續相,落在有法裡面,那你就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舍利弗問觀世音菩薩,要怎麼修習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你要知道「諸法皆空」,為何空?我們用夢境做比喻,很容易就掌握到觀門的重點,有這個觀念,在看所有的事情,「色即是空」這句話提起來,就能馬上放下煩惱,因為你有聽經,你知道什麼叫色即是空,跟夢境一樣不是實有的,如果還沒有辦法斷除,就用念佛的方式,趕緊把佛號提起來,把注意力轉到佛號上,是同樣的效果,兩個並用都可以,都能成就無上菩提,這部《心經》雖短,但是所說的道理確實很深,如果不能理解,要多多地讀誦,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因為這講的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這般若智慧不是別人的智慧,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是諸法實相,是看透諸法的智慧。這智慧眾生本來具足,只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在《心經》上用「罣礙」兩個字把它帶過,般若智慧沒有辦法透出來就是因為眾生有罣礙,罣礙拿掉,般若智自然就顯現,讀了《心經》,用這智慧來看破自己的罣礙,看破自己的妄想,看破自己所在意的,看破自己所貪著的,甚至看破自己所瞋恨的,那就能在一切境界上得大自在,眼見色不被色轉,那在色上就觀自在,聽音聲不被聲轉,在音聲上就得觀自在,乃至香、味、觸、法亦復如是,所以這般若智慧,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思想,這是佛告訴眾生本來具有,不從外得。那大家看到為什麼不能懂,就是因為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因為這不是我們心外的東西,是眾生本來具有,只要讓它顯現出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先懺悔,懺悔之後呢,自然得佛力加持,你得佛力加持對《心經》就能了解,不但《心經》能了解,煩惱都可以除斷。
這是最後給大家的方法,這部經相當好,在中國,甚至在外國,很多人受持、讀誦,有機會還會再講。這次只能略略的講過,大致上重點意思都已說到,微細的可以去看憨山大師的《心經直說》或是看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乃至蕅益大師對《心經》的一些註解。若真想修行、想了解正確佛法,要多看祖師大德的開示,現代人說的東西,看了會有所知障,所以要看祖師大德的,看不懂沒有關係,就是用真誠心來看,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以上就是提供給大家作參考的《心經》註解,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如果還是嫌太深,那就看看黃念祖老居士在《心聲錄》裡面講的《心經》,精舍有流通,歡迎大家來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五燈會元 卷十六~延慶可復禪師

延慶可復禪師

越州延慶可復禪師,上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忽然胡漢俱來時,如何祗準 ?」良久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參!」上堂,驀拈拄杖橫按膝上 ,曰:「苦痛深,苦痛深。碧潭千萬丈,那箇是知音?」卓一下,下座。

五燈會元 卷十六~道場有規禪師

道場有規禪師

安吉州道場有規禪師,婺州姜氏子。上堂,拈拄杖曰:「還見麼?窮諸玄辯,若 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德山老人雖則焚其疏鈔,也是賊過後張 弓。且道文彩未彰以前,又作麼生理論?三千劍客今何在,獨許莊周致太平。」上堂 :「種田博飯,地藏家風。客來喫茶,趙州禮度。且道護聖門下,別有甚麼長處?」 良久曰:「尋常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冷照人。」化士出問:「促裝已辦,乞師一言 。」師曰:「好看前路事,莫比在家時。」曰:「恁麼則三家村裡,十字街頭,等箇 人去也。」師曰:「照顧打失布袋。」

五燈會元 卷十六~慧林常悟禪師

慧林常悟禪師

東京慧林常悟禪師,僧問:「若不傳法度眾生,舉世無由報恩者。未審傳箇甚麼 法?」師曰:「開宗明義章第一。」問:「達磨未來時如何?」師曰:「省得草鞋錢 。」曰:「來後如何?」師曰:「重疊關山路。」

中峰禪師法語




中峰禪師法語
目錄
中峰本禪師法語序
天目中峰禪師垂示法語
示高麗收、樞、空、昭、聰、五長老
示伊吾顯月長老 梵名烏剌室利
示薩的迷的理長老
示慈護長老
示志滿禪人
示月禪人病中
示琳上人病中
示海印居士(瀋王王璋)
示脫歡達剌罕丞相
示容齋居士(別不花丞相)
示同菴居士(般刺脫因院使)
示主一居士(敬參政儼字威卿)
示鄭廉訪(雲翼字鵬南)
示吳居士
與嗣瀋王
師,杭州錢塘孫氏子,觀流泉有省,詣高峰求證。峰打趁出後、民間官選童男女。師問峰曰:忽有人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峰曰:我但度竹篦子與他。師於言下徹法源底。師辯才無礙,名聞九重,降香請法,道德尊隆,賜號普應國師。臨終說偈辭眾,塔全身於天目。
讚曰:水知源、逢橋拆路、運出家珍、大啟門戶、三昧辯才、如川競赴、聲動宸庭、為法檀度。
選刻
中峰本禪師法語序
辛未春余治素食。延正目、定宗、旭堂、三上人於西爽小園。旭和尚攜中峰禪師語錄示余。公餘之暇展閱。偶有少會處。隨手錄之。雖無裨於佛法。聊具勸人精進之一道也。伏念佛言。人人皆可成佛。此佛具大慈悲心。如父母之望諸子者也。但人生有稟賦各異。宿根淺深不同。稟賦清靈。宿根深厚者。與一切佛法儒道。原無不具。一被提醒。件件畢露。原不係外來。此即中峰所謂。「領荷之際。如獲舊物」者是也。要知此舊物。非今人之舊物。乃千古以上。萬世以下。人人之舊物也。有何奇哉。再思現身稟性混濁。若有宿根。雖不能於一言半語之下即能了悟。然必不為業障墮落之事。稟性清靈。若無宿根。雖少有知覺。勢必守之不堅。行之不力。即如草木之無根者。從何而生。吾願有知覺之眾生。當於現世知覺處培根本也。
時 乾隆十六年。辛未歲。季春望日。鎮粵將軍。錫特庫題。
天目中峰禪師垂示法語
示眾
師子正宗禪寺示眾。所起之因既的。所期之果必親。所操之志惟真。則其所詣之地。不期實而實矣。教中謂三世如來。咸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謂佛知見者。乃破生死根塵之利具也。佛祖諦觀三界諸微塵剎。滿中眾生、無一剎那而不受生。無一剎那而不變滅。浩浩乎不可以數計也。而況妄情起滅剎那不住。生死之理豈細事哉。由是佛祖哀之。於大寂定中。隨其迷妄。為轉法輪。依處依緣。多立名字。謂之華嚴法華。謂之楞嚴圓覺。乃至菩提涅槃。真如般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一依此心建立。名常異而體常同也。名異故方便善權。體同故不離本際。必欲眾生悟本際。越生死情妄而後已。凡學者跨門。靡有不以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而為辭者。逮扣其所以。或者茫然無所加對。或者謂。自出母胎至命光遷謝。其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是生死也。又或指終日竟夜。念慮遷流。後念倏生。前念忽滅。取舍去來紛然無緒。寢興變化。未常暫歇。皆生死也。是說不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極理原之。皆枝葉爾。非根本也。謂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虛受輪轉。以故教中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蓋根乎迷。而本乎妄也。楞嚴會上。富樓那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此問蓋迷真起妄。成立生死之因。佛答以大地山河皆如來藏。乃返妄旋真。破除生死之要旨也。以迷故引妄入心。積集倒見。圓覺喻之如四方易處。迷妄在眼。不惟所見之色是生死。以至離種種色象。純見於空。空亦是生死。迷妄在耳。不惟所聞之聲是生死。乃至離聲即寂。當知其湛寂無聞亦是生死。以至意緣善惡。不惟惡是生死。善亦未嘗不是生死。積為念慮。非惟動念是生死。至於息念亦是生死。以緣配之。不惟染緣是生死。其淨緣亦是生死。以覺論之。不惟不覺是生死。其念起即覺亦是生死。仰而觀之之謂天。俯而視之之謂地。廣而窺之之謂法界。大而量之之謂虛空。總不出見分。皆生死也。當知此心。未即了悟。使其立地成佛。要且亦在生死網中。原夫生死之大。欺凡壓聖。籠古罩今。未有一法不遭其淪溺者。以故目之曰大事因緣。有等闡提漢。聞說箇生死。乃掉頭不顧。遽引經書文字中相似語言。謂法性清淨。猶如虛空。世界壞時。此性不壞。圓滿湛寂。迥絕動搖。聲色全真。見聞不昧。所謂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何處更覓生死去來之跡。有問生從何處來。便道水流元在海。死向何處去。遽謂月落不離天。似此等見解。喚作喫鐵棒陷鐵圍之張本。你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於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豈堪於生死岸畔立得腳牢。苟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古所謂。「務力今生須了卻。莫教永劫受餘殃」。又云「八十公公入場屋。真誠不是小兒嬉」。惟有痛以生死大事。為己重任者。一切時中卓卓地。單提此事蘊之方寸。向三根椽下。淹沒三十年二十年。宛同一日。於大方之外。跨三千里五千里。不間絲毫。廢寢食。忘寒暑。耐寂寞。禁熬煉。泯愛憎。離順逆。空能所。融是非。死盡偷心。方堪泊。古人謂。參禪一著要敵生死。不是說了便休。前輩參禪大有樣子。一一皆是竿頭進步。撒手懸崖。豆爆冷灰。死中得活。備嘗艱苦。不憚勤勞。挫銳解紛。埋光鏟彩。不肯以小成近效。而生自足之心。蓋知生死根塵。大於虛空。廣於法界。況是歷涉多生。熏鍊成熟。纖毫不盡。便是鐵圍。所以立志如敵萬人。一步要跨千里。「盡形骸面皮鐵石。窮歲月肝膽冰霜」。忘利養於念端。空名位於世表。無念尚虞滯跡。有佛安得肯為。非效學而能。蓋真實為生死者。曾不期然而然矣。今人反是。才跨門來。立腳未穩。以聰明之資。打頭逴得箇自性離生滅。真身絕去來底現成說話。以為本柄。自己腳跟下。未曾卒地折。爆地斷底一條生死命根。置之無事甲中取性。向佛祖頂上。高揮大抹。自謂禪學理應如是。奈何實地上工夫未曾親到。不知據廣。說大話。打圓相。卓烏藤。一一皆與生死根塵。交光接影。而況心塵易壅。識馬難調。愛見之習潛興。貪妄之情默運。輪迴未斷而益熾。生死未空而愈滋。叢林衰替。法社荒涼。未有不本於此者。所謂不是說了便休。斯言豈欺人哉。蓋實有如是事也。你不思。為生死根塵。籠絡在塗炭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形飄劍戟。業墜火湯。改頭換面。備嘗楚毒。者箇都是墮生死惡道底家常茶飯。無量劫來不是不曾經歷。今日要將此根深蒂固底生死牢關。一回翻轉。豈易事哉。更若顧利害。較得失。擇甘辛。存取舍。則生死根塵。又將接續去也。或者謂。輾轉流浪。且置之不問。輪迴生死。不由超悟。還有休息之時節也無。對曰。譬如猛風吹海。欲其波浪自息。豈可得乎。其生死苟有自息之時。則佛祖不須興慈運悲。曲施方便一至於此也。是故塵沙可數。而生死莫知其數量。滄溟可飲。而生死莫知其邊涯。當知無量劫來。為生死流轉。至於今身。於苦於樂。以昇以沈。竟莫知其幾矣。以迷妄所蔽。不自覺知。只據現量較之。卻似今日方從頭起。當知未來汩沒浩無邊涯。推其所因。非天降。非人與。一由迷妄所致。好趁今日身強力健。提起箇無義味話頭。猛奮精神。一踏到底。恁時說有生死也得。說無生死也得。「回古風於剎那。播玄機於當念」。如壯士屈臂。師子遊行。豈小根劣器者所能擬哉。
示高麗收、樞、空、昭、聰、五長老
參禪是參自己禪。非參佛祖善知識禪也。所謂禪者。蓋遠從多劫前。因地所迷。引起生死。迷乃是自己迷。不因境迷。不因物迷。亦非佛使其迷。又非天地鬼神。冤親眷屬使其迷也。以其自迷故。今日若不肯力叩。自己親自信向。自發肯心。向自家己躬下。真參實究一回。以俟其自悟。無有是處。其所悟處。不悟佛境。不悟祖緣。不悟他心。不悟外法。皆是自悟其自己遠從多劫以來。所迷底生死差別情妄耳。以其自悟故。則自己生死空。自己差別盡。自己情妄消。即其生死悟於自心。而更欲覓生死於自己了不可得。於自己覓生死不可得故。則於外境。欲覓毫頭為生死亦不可得。自內心外境覓生死既俱不可得。即其不可得處喚作佛境界。喚作祖翁田地。喚作自己光明幢。喚作般若真如藏。乃至立出百千種殊名勝相。百千種異道靈光。莫非一一皆從自己流出者也。若曰自己外別有所謂佛法祖意。禪機道果。皆是顛倒希望。與外道無相異也。所以古人謂。道在己求。不從他覓。斯言盡之矣。你若不信自己。不向己躬下立定腳頭。更不肯立自己志氣。坐斷一切。密密體究。你準擬向佛上求。是從他覓了也。擬向法上求。亦是從他覓了也。擬向師友分上求。亦是從他覓了也。又擬向語言中求。又擬向機緣上求。更擬向千七百葛藤樁上求。更擬向叢林中求。更擬向寂靜境界中求。又擬向精進勇猛中求。乃至盡其見聞。竭其知解。及與世出世間諸有境緣中求。據理言之。特不過皆是從他覓了也。與你自己交結生死底。一種情識上料掉沒交涉。當知自己分上。立起一箇要超越生死底念頭。正當也無寂靜時。也無憒鬧時。也無忙時。也無閑時。也無安時。也無危時。也無苦樂逆順時。也無一切魔境界能障礙其道業時。也無過去。也無現在。也無未來。合三世為一念。併萬慮為一心。孜孜爾。兀兀爾。行也只如是體究。坐也只如是體究。乃至靜鬧安危。苦樂逆順中。總只如是體究。正當體究時。儻或復於體究之外。別見有箇是靜時。有箇是鬧時。有箇是魔時。有箇是參得時。有箇是參不得時。至于纔覺有毫髮異見干涉著你。總非真體究也。如今做工夫底人。往往於自己分上苦不至切。多只是向境緣情識上做成窠臼。所以不能得直到大休歇田地。你但拍盲坐斷許多見聞解會。取舍得失等。密密地。只向自己躬下做去。直下便是大解脫場。直下便是大光明藏。除卻靠自己參去。別無方便。別無佛境界。別無解脫。如前所言。教你向自己密密地做去。早是多卻箇密密之說。若是當人真切痛為自己。縱不使其密密地做去。他自然不肯不密密地。若是當人不肯把自己做一件事。縱使將箇話頭。作百千種譬喻。使其密密去做。則轉不密密矣。縱能強作主宰。密密得去。亦坐在密密窠臼中。無有是處。久久坐在密密窠臼裏。驀忽被奪卻他密密處。便乃引起百千種狂見。而生分別。轉與自己疏且遠矣。故古人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你看古佛。棄王宮。入雪山。受辛苦。行勝行。而萬劫千生不憚勞苦者。是第一箇為生死切者也。自西天四七。東土二三。「長慶坐破七箇蒲團」。真如引錐自刺。二祖斷臂。常啼賣身。從上古人。未有一人不歷試諸難。皆是為生死切至者。以其切至故。物極則反。不覺不知。捱到結角羅紋處。驀忽打破漆桶。自然慶快平生。即此是不從他覓底樣子。當知自己。亦豈別有一箇自己可憑。便只是箇要了生死底心。即此生死根本。元從自家。自肯染習結縛而後成就。今日要此生死一念超越。別無巧術。但只念念於染習結縛處。剔脫教淨盡。便是生死淨盡之時矣。如今若作意要向八識田內。剔脫箇染習結縛底。早是惹出多端。和箇要剔脫底。輥作一團。轉不相濟。由是古人深知過患。但只撇箇無義味話頭。教你發起大信心。直下不起第二念。單單於話頭上奮起大疑情。與之一念萬年做將去。你但心不隨緣。意不逐物。識不拘境。意不染塵。三十年。二十年。首尾通貫。不覺自然有箇入處矣。所言不起第二念者。於正扣己而參處。卒急不相應時。驀忽瞥生一念。謂我莫是根器劣麼。是第二念。謂我莫是罪障深麼。是第二念。莫別有方便麼。是第二念。謂此工夫實是難做。也是第二念。謂是易做。也是第二念。於甚易做處生歡喜心。也是第二念。於艱難境中。做不上處起怕懼心。也是第二念。更有一般伶俐漢。是恁麼說了。便云我但一切坐斷。都不起心。正落第二念了也。你若是箇真正要了自己躬下生死大事之人。決無如許多計較思量底情見。但是說著箇生死。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一礙礙住。不是不要起第二念。便是要起也不可得矣。且真正為自己底人。看公案也得。不看公案也得。畢竟不落別處。既是不看公案也得。豈肯復將清淨耳根聽人排遣。教只看只疑。只參只守。或只半提。或只全提。或密密。或孜孜。蓋此等皆是尊宿垂慈。揚底一時方便。實不與箇自己有交涉也。如今做工夫人。或見境緣有所順逆。非實境緣有所順逆也。其實只是當人靠自己不穩處。暫時不在。便移箇為自己底念頭。向境緣上引起百千萬種顛倒分別。若不當下與之剿絕。令其淨盡。直饒你與他境緣上分別得清。特不過益增死生塵勞之重累耳。若欲盡其在己。一一分說將去。言說轉多。紙盡且住卻葛藤。
示伊吾顯月長老(梵名烏剌室利)
佛法無商量分。無湊泊分。無安排分。但是拌得一切。打開萬般。絕計較。單單只是靠取一箇話頭。自今日守到箇悟底時分。方許你取氣。你若未到桶底子自脫之時。便欲取氣。直下蹉過了也。只此一蹉過。便是百蹉千蹉。甚非小緣。做工夫最要緊是把得住。最要緊是放得下。最要緊是不隨逆順境轉。最要緊是做得主定。立得腳牢。最要緊是耐得枯淡。守得寂寞。最要緊是識得眼前破。不被世間一切境界惑。最要緊是寒不思衣。飢不求食。眼不隨色。耳不逐聲。最要緊是一箇身心如鐵橛子。不受一切禪道佛法穿鑿。最要緊是盡生不悟明。決不起第二念。更有一件是最要緊處。口未開時已說了也。筆未動時已寫了也。參未透時已悟了也。你還知麼。你還會麼。你還信麼。如今大事為你不得。小事各自支當。
示薩的迷的理長老
禪那二字梵語也。華言思惟修。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學者之正思惟也。眾生本來成佛。以迷妄所蔽。而不獲開悟。亦學者之正思惟也。清淨本然。迷妄無狀而生。積劫迨今。自纏自縛。念念攀緣。無食息之間。亦學者之正思惟也。從上佛祖哀矜不暇。垂言立象。設萬種方便。令我處處悟入。以癡想雜亂。猶不自覺。此亦學者之正思惟也。三界萬法。色空明暗。咸是菩提妙明元心。悟理未通。尚留觀聽。此亦學者之正思惟也。苟非神悟。縱有多聞。惟增見病。不脫愛纏。此亦學者之正思惟也。前輩言前領旨。句外超宗。微見鋒芒。拈得便用。風飛雷厲。迥異常流。開鑿人天。不存窠臼。此皆累生熏習。積世鍊磨。不期而然。無作而作。豈容勉強。安可效為。擬蹈前蹤。即落意地。此亦學者之正思惟也。功不盡則事不臻。誠不極則物不感。況無上大菩提道。或不忘形畢命。與寢食寒暑俱廢。豈口出耳入之學。而能脫略生死情妄。於大休歇田地者哉。此亦學者之正思惟也。言思惟修者。惟此思惟。即是修之之理。舍正思惟外。或別有一法可修。非正修也。今則有箇不涉一切思惟底智方便。僧問古德。一念不起還有過也無。德云須彌山。十二時中但將須彌山。頓在眉睫。橫之方寸。不可妄起纖毫情念。強生穿鑿。為解為會。但只行也參。坐也參。今日也參。明日也參。參得也參。參不得也參。參到無可參處。正是著力加鞭之時。猛拌取三二十年死工夫。萬仞壁立。硬著腳頭參取。正當參時。或有佛祖聖賢。現種種相。以相似語言開導發明。便與一喝喝退。向他道此事不從人得。安有開發之理。任我百生參不得。必欲自悟。斷不肯妄去人鉤線。誠有此志。不患生死情妄之不消殞也。
示慈護長老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繫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跡。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致一剎那間。具八百生滅。豈待百年氣泯。然後為生死者哉。原其所迷。初無自性。亦無起處。只是自家遠從曠。以至今生。良由不體道本。失卻自心而致然也。今日要得此心不為迷妄所惑。別無方便。但單單提起箇死了燒了。那箇是我性。十二時中如金剛利劍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識田中盡力一揮。如斬一握絲。一斬一齊斷。眼之所見既斷。耳之所聞亦斷。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觸法。同時俱斷。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搜胸中無可斷者。和箇斷者亦斷。斷者既斷。斷亦不立。斷既不立。則盡法界皆是自心。於自心中無能斷。無所斷。能所既無。則見聞覺知無地可寄。到這裏即是從上諸佛菩薩善知識放身捨命處。亦是大休歇。大解脫。大安樂之地。亦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之三昧。此三昧入手。覓箇愛底亦不可得。覓箇憎底亦不可得。於不可得處。回觀世間諸有為相。儼如昨夢。如教中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如今人。箇箇明知此事如夢。雖正說時。和箇說底亦在夢中。何況說久聲消。情隨境變。三界夢宅。役役不停。苟不能奮起大精進。勇猛志力。於此大夢宅中。極力一跳。跳出向白日青天之下。披襟一笑。以快平生。決定以夢入夢。輾轉攀緣。隨逐妄塵。墮入無間。豈不負積以來。諸佛菩薩為你所下之般若菩提種子乎。你若非具此深厚種子。安得今生居富貴中。處十善家以至操心入道。袈裟著身。為佛後裔。今日到這裏。家已出了。僧已為了。善知識已見了。道已聞了。其所欠者。但只要力行一。而親到一回。為諦當耳。況是年齒未艾。色力尚充。或不趁身強體健之際。做一氣直走到家。眨得眼來。便是無常老病相催趲也。到那時手忙腳亂。咎將誰歸。將箇盡平生底所貪所愛。所恚所癡。一齊點檢總用不著。不惟用不著。反為其所障礙。繫縛蒙蔽。輾轉流浪。辜負勝因。為無慚人。佛所訶斥。當知輪迴三有。出沒四生。孤露竮。受苦無間。於此復何所戀。而不思超然獨脫。豈有志者之所為哉。昔居士。以家財棄之湘水。乃有偈云。「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且喚甚麼作無生話。昔有尼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於尼臂上掐一掐。尼云。和尚猶有者箇在。州云。你猶有者箇在。此說又作麼生。然古人親到大休歇田地。於語默動靜之頃。「著著具金剛正眼。塵塵露解脫神機。」是非不可較量。得失不可圖度者也。慈護長老乃高昌三藏喜菴妙公之母氏也。曾參鐵山瓊和尚。向道之念堅篤。因嘉其志。不覺葛藤如許。若必欲要知居士之無生話。與老趙州之猶有者箇在。二意明白。宜將鐵山和尚所示。死了燒了。那箇是我性。者一句。猛與一拶。則知老趙州。同參其來舊矣。又何生死愛憎之云乎哉。但辦肯心。決不相賺。重為說偈以勉之。
「死了燒了。身空物空。那箇是我性。海底日輪紅。直下領略不過。快須著意加功。密作用時。聖凡莫測。實究竟處。水泄不通。無常生死拽不斷。見聞知覺難包容。是非憎愛絕朕跡。菩提般若俱無從。單單只有者一念。與此一念潛其蹤。無影樹頭撐夜月。不萌枝上吹春風。以慈為護。非南非北。以護為慈。自西自東。無向背。絕羅籠。鳳凰池上玉簫奏。聲在天涯杳靄中。」
示志滿禪人
學道要須乘一時猛利。便討箇分曉。則於工夫上庶有立腳分。豈可依依稀稀。彷彷彿彿。今日三明日四。道是流俗。又卻有箇念頭在道。道是在道。又卻不曾有片餉猛利精神。把做一件大事。於是兩頭打脫。只益笑具耳。更有向蒲團上屏得念頭靜辦少時。或半日一日。身心不動。靜默將去。或三朝五朝。做主宰不得。討頭鼻不見。昏沈散亂輥作一團。似此等差別境界。交馳於心。或怕懼做工夫。一上或思慕做工夫。一上或勉強做工夫。一上或被世間順緣攙奪。一上似乎有箇做工夫底心念存于中。卻不知只與不做工夫者。等無有異。若盡理而言。反不如箇不做工夫底。何以知之。彼素不做工夫。惟信不及耳。儻或一旦自信得及。忽然被他猛利做去也不定。你既發大信心。要做工夫。要脫生死。今則此箇信心。延緩數年了也。看看向無事甲裏去坐也。終不放寬了。又復能發最初底大信心來。余知其決無是理也。故維摩云。譬如敗穀焦芽。不堪為種。滿上人過余問道。屈指數載。今日不忘最初道念。又冒荒歉過余窮巖。但是扣其入道之志。則索然不若初心之猛利也。良為可憐。此去宜精加念力。直要翻轉生死窠臼。以悟為期。方不辜你重參再扣之勞也。
示月禪人病中
生老病死。是四種漫天網子。曠至今把伊籠罩。欲暫時脫離亦不可得。所以佛祖興大哀憫。教伊一條通天出路。今日但要牢絆草鞋。硬者腳頭與之抵捱。縱有死在前。亦不暇顧。豈可復為病緣纏繞。而作艱難想耶。然病是裂身世網之利刀。易煩惱苦。為解脫場之良導。你今日利刀在手。良導在前。若不能將身心世間諸有情識。盡底掀翻。從空放下。即是網羅上又加網羅去也。如此學道。何有益於自己哉。且病中做工夫。也不要你精進勇猛。也不要你撐眉怒目。但要你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將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無人看也得。香鮮也得。臭爛也得。消瘦也得。長生也得。設使醫得健來。活到一百二十歲也得。如或便死。被宿業牽入鑊湯爐炭裏也得。如是境界中俱不動搖。方有少分學道氣。所以古人道。「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若不到這箇田地。便見有身使我病。有痛入我心。有苦惑我神。有逆動我念。以至渴則思飲。飢則思食。叫喚呻吟。咨嗟嘆息。過一日如度百年。望寸步如隔千里。孜孜逐妄。念念攀緣。總而言之。但覺有身受病不得自在。只此便是沈滯生死之根種也。豈不忍些子病緣便乃主張不過。又何況地水火風分散之時也。尋常學道。正要用在今日。今日若不得用。百千生蹉過無疑矣。如今有一服起膏肓必死之靈丹。重為拈出。昔僧問趙州。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要識趙州麼。聽取一偈。「衲僧有病在膏肓。趙老全施不死方。萬象森羅開活眼。更於何處覓醫王。」
示琳上人病中
昔真歇和尚有偈謂。「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牕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為別人忙。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古人作此偈。傷身世之浮脆。了夢幻之起滅。指情妄之所緣。示斯道之真寂。五十六言。網羅殆盡。真道人之龜鑑也。學佛之士。當向者裏體取。則知未了此心之際。通身是病。遍界是病。盡形畢命。起心動念。更不問你成佛作祖。皆是病緣。於中或有人。指出一法不是病者。悉是妄見。又豈待形拘枕席。跡涉沈疴而謂病耶。由是雪山大醫王眼不耐見。四十九年三百餘會。塵說剎說。今結集為一大藏教。是治此病之藥方。今日所參底一箇無義味話頭。是方中所秘傳之神藥。要起此膏肓必死之病。常以一念不退轉不變易之湯。使向一切時中送此神藥。然此藥之治此病。百發百中。今之服藥而病不瘳者。蓋與藥忌並進。所以不取效也。苟不能盡其所忌。不惟不效。將見執藥成病。又未易療之也。所謂忌者。即第二念是也。何謂第二念。便是你離卻箇所參話頭。正念之外。更於善惡悟迷境上。微動一毫。是謂第二念也。此則藥之忌也。誠能久不犯其所忌。則念念相續。安亦守。危亦守。生亦守。死亦守。表裏混融。如是持守。忽爾相應。其病頓如失去。若藥若忌。同時俱失。便是安閑法現前也。宜知之以自勉。
示海印居士(瀋王王璋)
自己一片靈明之性覿體。與三世諸佛平等。此說自靈鷲山行於二千年前。凡教禪律三宗學者。既宗古佛之說。靡有不知自心是佛者。豈特宗佛說者為然。至若街童市豎。販夫婦。亦曰自心是佛。以其未由悟見源底。徒具此知耳。故圓覺有謂。「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此五句責其尚知解。而不求正悟之過也。又云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此說是世尊勉其精進。破妄證真之極談。不許住妄知之要旨也。後之學者。速於會道。惟以即心自性之說。廣求博記。領納在心。雖曰了明。其實增障。古有德云。「依他作解。障自悟門。」斯言盡之矣。若欲必求正悟。別無方便。但將箇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之要言。蘊於八識田中。念念勿令間斷。正爾無間斷時。忽有佛祖以成現三昧。注入我心。亦須吐卻。此事使佛祖果有教人之理。只消與麼教去。又何待人悟入耶。
或者謂傳燈所載之諸祖。皆於一機一境。一挨一拶。便爾脫略圓淨。卓然超越。安許其歷涉蹊徑之說乎。如少林謂直指人心。曹溪尚云。說箇直指。早已曲了也。此說之下。間不容髮。又豈容其信而後行。行而後到之說乎。靈利衲僧。言前薦得。已涉途程。句外知歸。猶稱鈍漢。所謂電光石火。豈容其停思佇想耶。往往人多向此說之下垛跟。殊不思古人。於言前句外。未荷負之時。其艱難辛苦。昏散障礙。略不少今人之一髮。苟不奮廢寢忘食之志力。又不肯操三二十年衝寒冒暑不敢怠惰之勤勞。安有自然超越之理。徒見古人悟入之易。而不知其未悟之難。或不難於今。則安有易於後日也。何故如此。蓋生死大事是無量中熏世結習底一種不可拔之業根。在今日要以不退轉身心。直下一翻翻轉。豈戲劇耶。今即眾生心。欲混入佛心。使之不資勤苦志力亦未見有自得者也。釋迦文佛。道已成於無量中。眼不耐見眾生妄受輪轉。故示生於王者之室。頓捐萬乘之榮。沈影雪山。臥冰囓檗。備嘗勤苦。及至道成。雖聚徒說法。惟止於丐食樹棲。未嘗有所長蓄也。此是眾生界中第一箇超越世出世間之樣子。願成佛果者宜思之。
或者謂。已知無量來妄受輪轉。使不加勤苦。將來還有自了之理乎。答曰。輪迴若有自了之理。豈勞諸佛復轉法輪。以無自了故。必依信而力行。力行而後到。斯法輪之不容不轉也。
先師高峰和尚。三十年影不出山。每以一箇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教人極力參究。不問年深歲遠。但以了悟為期。俾日用處。單提此話。蘊于胸中。孜孜而參。密密而究。譬之如撒手懸崖。比之如竿頭進步。喻之如一人與萬人敵。方之如兩木相鑽而覓火。此是古人用力極處。諦實商量。豈事虛語。乃有「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之句。又云「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此說豈欺人哉。古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何以如此。三世佛。歷代祖。種種建立。種種發揮。必欲破除眾生生死情妄而後已。或不為此大事。安用建立種種法耶。今之學者。或不痛念己躬大事。朝參暮究。何所圖耶。
原夫生死情妄。不從天降。不從地湧。不從空變。不因人與。蓋由無始時來。迷失自心。於清明目。妄見空華。輪轉遷流。至今不息。始因自迷。受此淪溺。或不自悟。百千佛法。其奈我何。凡日用提話頭做工夫處。覺得昏沈擾擾。散亂紛紛。把捉不定處。初無一點外障。只是一箇為生死之心不真不切而致然也。但覺把捉不定時。只消猛以生死無常。隨處鞭逼。久之純熟。自然合轍。或未合轍時。只向所參話上一捱捱住。但拌取生與同生。死與同死。第一不許別求方便。第二不可歸咎於緣境。第三不得瞥起一念惑情。雖未到家。亦不問何時可到。古宿謂「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如是用心。鮮有不獲相應者。
參禪悟與未悟。蓋由根性利鈍之等差。如根性果鈍。但以不退轉深心待之。不患其不悟也。雖具此堅密之志。而不能遣除業習。則堅密之志亦未可憑。何謂業習。或遇順則恣情而喜。遇逆則信情而怒。遇愛則徇情而著。遇憎則極情而離。遇是則盡情而稱。遇非則任情而毀。乃至善惡取捨。種種分別。通名業習。如是業習。不係根性。皆情妄所遷。本色道流。悉當屏盡。業習淨處。道力益堅。積久不休。不悟何待。蓋情妄業習之弊。歷迨今。愈增迷倒。遠背悟明。若不屏之。徒學奚益。
參禪或盡生不悟。但信心不退。來生決定具總持門。或於未悟之前。誤將相似語言。記憶在心。雖一字亦多。生障道眼之金塵也。古人云。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謂實參者。決欲要超越生死無常。不求一點佛法知解。謂實悟者。乃當念頓空生死無常。不存一點佛法知解。凡聖情盡。迷悟見消。生佛兩忘能所俱泯。進一步則高蹈佛祖所不到之境。退一步則遠離凡聖所未染之塵。老毗耶即之為不二門。釋迦尊據之為菩提座。諸祖秉之為金剛劍。萬靈體之如優曇華。起大病之藥王。濟飢渴之甘露。給萬方貧乏之寶藏。裂三界羈鎖之利刀。如上種種異稱。皆海印三昧之變相也。
示脫歡達剌罕丞相
諸佛法要。惟在自心。於一切人本來具足。不從外得也。然自心之法。何法也。乃靈知之至體也。昔裴相國作圓覺略疏序。首先一句。謂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其異類雖昧。略於蠢蠕中身相微劣。惟同體之靈知。初未嘗減少也。世尊初成道時。乃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謂智慧德相。即自心之靈知也。夫靈知之體。猶古鏡中所含之光也。妄想執著。猶翳光之塵垢也。鏡雖為塵垢所蔽。而鏡中所含之光。初未嘗一毫虧損也。一旦垢淨塵消。則本來所有之真光廓然清淨。洞照萬象。豈從外得也。諸佛以是光。轉法輪。度含識。菩薩以是光。修六度。集眾善。聖天子以是光。統萬邦。福海宇。賢宰相以是光。沛仁澤。宣大政。至若天依光而普覆。地依光而普載。與夫草木山川有無情等。咸依是光昇沈變化。嗟乎世人。動為物欲所蔽。而昧斯光者久矣。故佛祖重其同靈。垂百千方便啟之導之。必使其開悟而後已。惟大丞相閣下。光明盛大。德業淵深。不動神情。撫安黎庶。此積世不肯昧靈鑑真光之驗也。或若向動靜中尚存觀聽。未泯功勳。情妄愛憎時或出現。別無方便可遣。惟宜密以一則無義味語。置之鈞抱。默默自看。謂父母未生時。那箇是我本來面目。其參究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既悟矣。則前所云靈鑑真光。亦無所容於聞見也。阿敦理問入山。傳奉鈞旨。需以語要。輒陳管見如此。
示容齋居士(別不花丞相)
心非妙悟而莫知。悟非情盡而不了。情非工夫而莫忘。工夫非正信而不立。蓋學道以正信為根本也。謂信者何。最初要信自心是佛。惟佛即心。曠大劫來本來成就。今更別不假再成也。靈山之密付付此也。少室之單傳傳此也。古今之揚揚此也。前輩大達之士。往往皆是於一音未吐。一念未萌已前。兩肩荷負。一往直前。如素貧人頓居寶所。而不驚不畏者。蓋信根純熟故也。其次要信道。我若不畢其形命。取證斯道。昧此心佛於無明界中。妄受輪轉纏縛苦輪。沈墜三有。盡未來際。卒未有自了之日。是故從上佛祖。眼不耐見。強出頭來。設百千方便。以起其信心。俾其各各自證自悟而後已。昔有芙蓉訓禪師。問歸宗和尚。學人不識佛。乞師指示。宗云。說與你恐你不信。訓云。和尚重言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訓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目。空華亂墜。訓於言下大悟。者箇便是信自心是佛底樣子。當知者箇信字。豈苟然哉。乃積劫於般若法中。熏煉純熟。一歷耳根。永不退轉。是謂決定信也。學道人不問悟不悟。但只要信心決定。心既決定。更無有不相應者。但是有祖以來。契證此道者。更無有一人無此決定信心。所以古德謂參須實參。悟須實悟。或不實參實悟總是虛妄生死根本。所云實者。即決定也。既有決定參學之志。則有決定悟明之時。所悟既決定。則成佛決定無疑矣。今之學道者。往往無此決定本志。必欲要洞明生死。惟以聰利之資。向能所上做窠臼。未參禪要會禪。未學道要明道。未見開口動舌。便先要知他落處。引起一種虛妄情識。孜孜向語言道理上著到。將一切經書文字。古今因緣穿鑿殆盡。間或被人點著重處。不肯知非。但以語言支持得過便了。殊不知只者箇要支持底念頭。正是生死情識。既要參禪學道。於生死情識上。不能斬斷。何所圖哉。昔香嚴和尚問一答十。問十答百。自恃聰慧。一日溈山問云。子試除卻從前記持底學解。父母未生已前。試道一句看。香嚴不能加對。乃曰望和尚慈悲與我說破。溈山云。我不辭與你說。你將後罵我去在。嚴乃發憤。屏去經書義理。入南陽卓菴。百無所思。以度朝夕。一日掃地次。忽擲瓦礫擊竹有聲當時開悟。遂遙禮溈山云。和尚當時若與我說破。又爭得有今日事。此箇公案古今共知。但未曾見有一人奮起決定信心。屏去經書義理向無用心處操守一回。又安得有香嚴擊竹底時節。且古人皆是負大根器。秉大志願。尚且三十年二十年。孜孜不舍寸陰。克究此道。以期妙悟。而況今日根器浮濁志願卑微。只箇世間麤重五欲。無時不與之作對。盡形打屏不去。反開口便要向佛祖頭上坐臥。欺罔自心。輕毀先聖。豈道人之心也哉。故古德教人處。最簡徑直捷。謂不學佛法惟務休心。但休得一分心。即是學得一分佛法。達磨大師亦云。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乃可入道。然達磨秉單傳直指之要。貴在領於機先。得於言外。豈可又教人息緣止念如牆壁耶。蓋亦眼不耐見此一等無決定志之士。日夜馳求不息。以曲順機宜。故設此方便耳。又有古德教人。十二時中。但如一箇大死人相似去。只與麼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大妄語成。如上所說。只為學者最初不具決定信心。欲洞明生死大事。無端反於聖教中。引起馳求攀緣不斷。豈有志之士甘施於此耶。但只信道有箇自己佛性義。積劫未明。情識纏縛。墜落生死。都不要別求道理。惟念念扣己而參。於參之之頃。如救頭然。如遇怨敵。寢食俱廢。寒暑兩忘。馳求不斷而自斷。諸緣不息而自息。久之不懈不廢。不失不忘。機緣偶觸。則心華燦發矣。此心既悟。則十方世界是箇大解脫門。無一法為障為礙。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進退合轍。左右逢原。不假安排。一一成現。是謂心地法門者也。如今未悟得之人。閱古人現成言句。也知道十方世界是箇大解脫門。只知得相似說得恰好。偶於一毛頭順逆之境現於其前。即心動念與之較量。安有解脫之少分。其得失有如此者。由是推之。反不如箇尋常不學道依本分人。胸中且無許多知見解會。且眼前逆順尚爾融化不得。而況四山交逼。死生岸頭。念慮紛飛。識情馳散之頃。惟蒼黃恐怖之不暇。安有解脫自在之理乎。如是之流。蓋最初發心學道時。不曾具決定志。要了生死。只欲會禪會道。於是逗到眼光欲落未落之際。無箇決定身心以為主宰。反被能會所會底心識總為障礙。其用心差誤一至如此。且參禪學道。但盡此一生。向真實決定正念中。要了生死無常大事。其或於生死未了。不會禪不明道。正是不壞天真底好人。但正念不忘。再出頭來。以夙熏般若力故。管取一聞千悟。試看他從上古人於一言一句下。觸著。磕著。迥然超越。皆是參學究竟。於未悟之前身。不忘夙因。所以心眼洞開。如是之易也。苟或不參學於前身。復不體究於今日。欲望此生後世自然超越生死者。是猶棄食而求飽。所以古人道。無天生釋迦。自然彌勒。斯言盡之矣。昔張無盡丞相。初以聰明之資會盡古今公案。因作漕運過江西。訪兜率悅。悅詰之曰。運使於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張曰。惟香嚴獨腳頌。德山托話。微有所疑。悅曰。既於此有疑。其餘安得無疑耶。張一夜睡不穩。至五更踏翻泉。忽有所省。詣丈室扣門求證。此是仕宦中參禪底樣子。使張無盡自恃聰明。不肯求決於兜率。安有叩門求證之理哉。又如裴公美侍郎。出入於黃檗圭峰二師之門。凡歷任所時黃檗每與之俱。於是深參密究。精思苦研。深信法源。飽食禪味。於名相之學既精。教外之旨尤熟。此亦是現宰官身。作不請友。一代偉人也。豈特此二公為然。但自有祖以來。其不離功名富貴。而超出涅槃生死者。代不乏人。當知此道。在蠢動含靈。各各具足。安有官居極品。素為佛法之外護。與佛祖聖賢而有少間者哉。此心清淨猶若太虛。無一點相貌。逼塞虛空不為大。涉入微塵不為小。在聖不可增其多。在凡不可減其少。者箇說話。凡是看文字。識義理。通教相底。箇箇說得。若不曾真正於離文絕見處。妙悟一回。親見源底。縱使更說得玄中又玄。妙中又妙。正當說時亦不相應。何況不說時也。若是悟徹底人。說時即是不說時。不說時即是說時。更無有說不說之間。昔太原孚上座。講涅槃經次。因廣談法身妙理。有禪者失笑。孚講罷云。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垂教。禪者曰。笑座主不識法身。孚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禪者曰。請座主更說一。孚曰。法身之理。猶若太虛。豎窮三際。橫亙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禪者曰。不道座主說得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禪德當為我說。禪者曰。座主還信否。孚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暫輟講旬日。於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下。孚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角聲忽然契悟。又德山和尚。素講金剛般若。於般若義海靡所不通。聞南方教外別傳之旨。疑其妄謬。遂擔經疏特往闢之。因買點心喫處。被婆子輕輕一拶。早是疑著了也。及至一見龍潭。於吹滅紙燭處。豁然開悟。始知從前會得箇佛法義理。若一毛置於太虛。一滴投於巨壑。看者二尊宿。於未悟時說底。也只是者箇道理。及至情妄俱消。廓然神悟之後說底。也只是者箇道理。既只是者箇道理。卻要悟作麼。蓋未悟之人說道理。如月夜看物。已悟之人說道理。如白日看物。月夜所看底。也只是者箇物。但依稀彷彿。餘惑未盡。白日看底也只是者箇物。惟是見徹根源。惑情頓洗。又未悟底人不曾到杭州。終日說杭州話。彼雖說得相似。其如未到何。既悟底人如已到杭州。其四方八面之境界。洞然在心目之間。雖終日不說。胸中未嘗迷杭州。故佛印元禪師云。未悟之人不可與言已悟之境。譬如生盲之人。與之言天日之清明。彼雖聽而不可辨也。已悟之人。不蹈未悟之境。如睡覺之人。欲追從所夢之境不可得而復入也。又教中謂。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至若有證有悟。其證悟之理尚存乎心。教中斥之為我人。然既證既悟。苟不能忘其證悟之理。是謂法塵。是謂見刺。已悟者尚爾。而況未悟者乎。故禪宗有云。學者須是以悟為則。悟了須是見人。若不見人。縱有弘為。皆非究竟。昔有則監寺在法眼和尚會下。自號罷參。法眼問曰。子於何處得箇入頭。則曰。我嘗問一尊宿。如何是學人自己。宿云。丙丁童子來求火。我於言下有箇入處。眼曰。你作麼生會。則曰。丙丁是火。又來覓火。只是以自己覓自己也。眼訶之曰。你恁麼會爭得。則乃重整威儀。別求開示。眼曰。你試問將來。則乃問如何是學人自己。眼曰。丙丁童子來求火。則於言下大悟。又有真點胸。破夏再見慈明和尚。明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真云。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明乃震怒訶之。真愧憾無已。明曰。汝何不問我。真理前問。明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於是大悟玄旨。試看他二尊宿見處。前時問答也一般。後時問答也一般。且道悟箇甚麼。者裏見得。便見師家與奪。自在學者之明昧兩途。以毒攻毒。以的破的。無毫髮差互。真正學道之士。直須與麼方為究竟處。脫或不能如是。向者裏一撥便轉。也不要急性。但只依本分提起箇所參底話頭。腳踏實地。下鈍工夫。拌取三十年二十年。以至一生兩生。信心不退不易。穩穩貼貼地。只與麼參取。正當參時。卻不要起一念善惡凡聖情念。作取舍分別底道理。常令胸中蕩然如太虛。兀然如大死人相似。於世間出世間法中總不要動一念與之計較。如是保任。如是操守。如是加工。管取自然廓徹悟明有日矣。其或捨此方便用心。任有百千種造作。皆成有漏生滅之因。非究竟也。茲因丞相需我以做工夫語。不覺吐此一段葛藤。若謂宗門中果有如許多說話。則謗般若咎其誰與當。幸審之審之。
示同菴居士(般刺脫因院使)
一切佛法是自心具足。心外別無佛法可求。縱使求得。亦非諦當。皆是妄想情識。非究竟法也。當知自心無聖凡。離聖凡之量則與自心相應。自心無憎愛。離憎愛之分則與自心相應。自心無取舍。離取舍之情則與自心相應。自心乃至無一切善惡動靜造作等。能一切俱離則與自心相應。然而說箇離聖凡憎愛等。最是不許將一種心去特地離它。只箇離處。宛然生滅。或不用心又如何說箇離底道理。所以古人云。神光獨耀。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但知道自心無聖凡之間。也是知解。又知道離聖凡之量。也落知解。當知此箇離之之理。亦不屬用心。但是悟明時。不待離而自然不著不執矣。只箇不執不著之念是名曰離。如今此心未曾悟明。只消將箇四大分散時。向何處安身立命話。置之日用中默默自看。都不與作一切想。亦不要作修行想。纔作此想。便被箇修行名字籠絡在聖見中。於都不作想處。依舊默默參取。所參話頭。久之純熟。忽然開悟。如久忘忽記。那時情妄空。知解泯。一箇自心全體獨露。隨處自在。百千念慮。同時休息。百千緣境。當念俱離。安樂法門無越此也。
示主一居士(敬參政儼字威卿)
圓常之道。非佛一人獨有之。眾生各各具足而不自悟也。然悟有兩途。有正悟者焉。有相似悟者焉。謂正悟者。如久暗遇明。大夢俄覺。一了一切了。更無纖毫憎愛取舍之習滯于胸中。如老所謂。心空及第者是也。謂相似悟者。多以相似極理之言。記憶于懷。於四大身中。影影響響。妄認箇不生不滅之神性。用聰利之資領納在心。似與道會。實未曾也。豈真誠求決死生大事者當如是耶。唐宋名賢大有樣子。雖混身於功名富貴。子女玉帛之間。然其為道之正念。與彼世間富貴等相了不相觸。久久純熟。一念洞明。轉萬物歸自己。如壯士屈臂。不假他力也。古今聖賢入道之徑。雖萬不同。未有不由此而致者。參政。相公主一居士。簪纓累世。為時名公。於性命之學體究尤力。乃欲追跂前賢了明自己。須知此事。一切語言。一切義理。一切奇特。一切玄妙。總該不著。必欲要與正悟相親。既未能脫略於迷悟之先。但將箇四大分散時。向何處安身立命話。置之案牘几席之上。默默參究。正當參時。於靜於鬧。於順於逆。不生忻厭。如失至寶。欲見相似。不問年深歲遠。一旦工夫熟。知見消。如久忘忽記。於斯時也。正不待主一。而至敬之道充塞宇宙。左右逢源。又何生死輪迴之復論哉。茲奉鈞命。需以簡易入道之語。故直筆以答云爾。
示鄭廉訪(雲翼字鵬南)
太末蟲處處能泊。獨不能泊於火焰之上。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之上。且眾生心是何物。般若體復是何物。而說箇能緣不能緣底道理。試聽從頭註解。「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華天。」是眾生心也。「玉樓人醉杏華天。金勒馬嘶芳草地。」是般若體也。芳草地嘶金勒馬。杏華天醉玉樓人。是能緣不能緣也。直下會得。便見離眾生心外無般若體。波盡水還源。離般若體外無眾生心。水生波自起。聖凡情盡。能所見消。盡十方世界是大圓覺場。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者裏要覓一毫為眾生心亦不可得。要覓一毫為般若體亦不可得。更要覓一毫為能緣不能緣底道理尤不可得也。是謂一味平等真如法門。三世諸佛因之而轉法輪。歷代祖師承之而開正眼。天倚之而蓋。地由之而載。聖人任之。而治萬方清四海。君子即之。而霈仁澤發政令。良由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背之而日遠矣。以其遠故。依般若體起世間相。從世間相發眾生心。隨眾生心造差別業。輾轉流浪積成輪迴。莫能已也。所謂般若體者。惟一靈知。散為六用。如一室具含虛空。而六門洞開。不相留滯者是也。所謂眾生心者。循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習之所熏染。隨處取舍引起愛憎。念念攀緣而不休息者是也。般若體猶水也。眾生心猶波也。為境界風搖動心海。攪水為波。其波離乎水則無有定體也。惟大智廓明者。即千波為止水。動靜無虧。苟不至此。徒依相似語言。而深背靈知之智體爾。
心與識一體而異名。悟則會識歸心。迷則轉心為識。何謂心。靈知不昧之謂也。何謂識。依靈知而妄起分別之謂也。今之學者極其玄辯。多認識神。而不自知靈知之心體。雖曰靈知。而實無有所知者。所以古人謂鏡不自照。火不自燒。若自照則不能照物。自燒則不能燒物。心之體亦然。雖曰靈知。若自存其所知。則不知一切也。苟存其所知。所知者即識神耳。非心體也。識乃生死變易之具。既認之。則安有了生死之期耶。
心之至體。無可見。無可聞。無可知。無可覺。乃至無可取舍。但有可為皆虛妄顛倒。既不可以見聞知覺。則學人何以超入而證之。但遠離一切見聞知覺。乃至能離所離。一齊空寂。則靈知心體。宛然顯露於見聞知覺之間。故古人默契而神會。自然諸緣無礙矣。然欲離見聞知覺等病。只箇欲離之念。早是增加其病耳。於是古人別資一種善巧方便。將箇無義味話頭。拋向學人面前。令其究竟。但知體究話頭。則與見聞知覺等不期離而自離矣。傳燈錄諸祖。皆不因看話頭起疑情。而各於言下頓悟無生者。蓋其為生死大事之心真切。腳未跨門。則早有一種無常生死大事之念梗塞于心中。卒莫之自決。雖三千里五千里。撥草瞻風。孜孜只欲洞明自己而已。或十年二十年不能自決。則所疑之生死愈久愈堅。決不肯斯須忘念。有如是智力。又何患其不發明哉。
嗟乎。人心浮淺。口說參禪。但欲明悟機緣以資談柄耳。初無一念要決了生死大事之心。所以言語轉多。窠臼轉深。葛藤轉盛。而生死轉熾矣。惜哉。
要學佛祖。須先立箇決定要了死生大事之正志。此志頓在眉睫間。雖萬緣擾擾。萬慮紛紛。不得別起一毫頭異念。自生分別。以障其志。苟為生死之正念不真不切。決定日用中做工夫不得。設若強做去。亦暫時爾。終不悠久。縱使聰明利根。於古人文字上有所悟解。祗益見聞。實於生死大事上了無交涉。蓋根本之志不真實耳。學道有三要。第一要為生死大事之心切。第二要識破世間虛妄浮幻榮辱得失等相。第三要辦一片長遠決定心。永不退轉。此三要苟缺其一則廢。缺其二則失。三者俱缺。縱使背通三藏教。深讀五車書。惟資業識。謾長高心。殊無所補於己躬也。
昔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者一箇無字。如倚天長劍。塗毒鼓聲。觸之則尸橫。嬰之則魂喪。雖佛祖亦不敢正眼覷著。今古之下疑此者既多。悟此者亦不少。而錯會此意者。尤不為不多矣。若要洞明佛祖大意。廓徹自己真心。不妨將此箇無字。置之文字案牘間。懸之語默動靜裏。密密自看是甚麼道理。且趙州因甚麼道箇無字。行而參坐而究。朝而思暮而疑。不得暫時忘念。正當參究之頃。不要作世間法會。亦不要作出世間法會。如目前無事。此箇所參之念順密。亦不可因其順密而生喜。如緣務交錯。此箇所參之念。間斷散亂。亦不可因其間斷散亂而生懼。惟是做得也與麼做。做不得也與麼做。都不得別起一毫助長攀緣。方便作為之心。纔有此心即間斷矣。久久綿密。自然打成一片。直得內心外境。當下虛廓。彼聖此凡。同時超越。方知道在己求。不從他覓也。
生死無常。流轉多。備受辛苦。莫之能脫者。蓋一毫不從外來。皆是自心迷惑之所生起。然此心一迷。則自肯涉入。非物使之肯也。亦非天地鬼神使之肯也。此箇肯心若是外來。則不名肯矣。以其不自外來。所以云自肯矣。既是自肯墮生死。今日要脫離生死。趣入涅槃。苟非深發自肯之心。擬待聖賢勸發語言誘引。則當其起諸愛染流入生死之時。卻不因勸發誘引而入也。如是思之。只將箇自肯結生死業緣之心。轉之趣道。則未有一人不成者也。故古人謂。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又云。但辦肯心。決不相賺。斯言豈欺人哉。
昔馮給事有偈云。「公事之餘喜坐禪。未嘗將到眠。雖然現出宰官相。長老之名四海傳。」又李駙馬有偈云。「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又居士云。「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又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照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間無罣礙。涅槃生死等空華。」又趙清獻公有偈云。「默坐公堂虛隱几。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如上士大夫。皆是不離功名富貴。游戲大圓覺場。豈古人獨能。而今人獨不能耶。惟在信之深。行之力。則古今可以一致。更或躊躇。此乃自畫之耳。
佛法是大解脫門。只要當人自把生死做一件大事。發深信心。向所參話頭上猛加精進。驀直做去。最不許人思前算後。較量得失。非同二乘小果之人。厭身避境。絕念忘緣。遣愛逐憎。驅情離妄。作種種修習。亦不要嫌喧取靜。辨是別非。取聖捨凡。消昏敵散。但是胸中離卻箇參無字底正念。向此等異端上瞥起一毫所重之心。則劍去久矣。安有悟明之日哉。參禪只要求悟明所參底話頭。斷不可離此求悟明之外。別起第二念則不相似矣。慎之慎之。
如今學道人。先存一箇聖凡情量。蘊于藏識中。隨念分別。未曾涉事。則厭煩之心頓興。未曾觸事。則思慮之念交作。苟不能直下坐斷。祗益自勞。於理無益。但守得箇話頭綿密。於綿密處。更加綿密去。正當綿密時。亦不要作綿密想。纔作此想。墮在綿密中。亦不相應。久久純熟。其憎愛取舍。是非分別之妄情。亦不待別起第二念掃蕩。而自然淨盡無餘矣。
少林只教人心如牆壁。乃可入道。更無別說。原夫眾生本來之心端如牆壁。正不假倣而效之。良由於牆壁之心自生穿鑿。入俗入真。緣動緣寂。於牆壁心上。枉起萬種愛憎。千般取舍。狂華塞眼。愛見橫心。向無影像中。妄執影像。於絕是非處。剛立是非。致使一點妄情。處處染著。殊不知牆壁之心了無所染。及遇神光。於覓心了不可得處。一肩負荷。究竟了無別法。今日要與少林神光父子同參。且是不要廣求義路。泛覓玄猷。單單教此心直下如牆壁去。久之不易。但遇聲遇色。遇凡遇聖。當知聲也是牆壁。色也是牆壁。凡亦是牆壁。聖亦是牆壁。乃至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知覺。俯仰折旋。莫不皆是牆壁。一一無穿鑿。一一無滲漏。一一無過患。一一無取舍。正與麼時。少林神光在伊眉毛眼睫上。入一相一行三昧。又何今昔之間哉。或有箇闡提漢道。使我心如牆壁。即與土木何殊。即與無情不相去矣。苟作是念。要見少林神光。千里萬里沒交涉。
三祖謂。要急相應。惟言不二。者兩句話。是醍醐。是毒藥。圓悟和尚謂。早是二了也。往往事因叮囑生。須知此事無你啟口處。無你留意處。無你用心處。無你迴避處。若也是去。凡咳唾掉臂。戲笑譏訶。皆第一義。若也不是。雖終日安禪。長年入定。以至盡形參究。無剪爪之工。皆顛倒妄想輪迴根本。此事不屬人排遣。不屬人讚毀。不屬人指教。所以云通身是病。通身是藥。你若正信此事。單單向話頭上克究死生。即通身之病皆為藥矣。苟存一念佛法禪道之見萌於其間。則通身之藥皆是病矣。至理如是。奚強使之然哉。
古人淳誠無一點勉強。其於領荷之際。如獲舊物。如久忘忽記。了不加一毫外物渾侖。是一聚自家寶藏。信手拈來。用之不竭。今人腳跟浮淺。於所學時便自立腳不穩。其偷心念念起滅。必強作主宰。僅可趣向。不爾。則不覺不知。為情妄境緣轉移將去。攙奪將去。百種計較。萬般施設。終不自由。蓋從腳跟下先涉了一種勉強。徹底打在骨董袋中。及至領荷之際。未免叉手。向古人背後聽其處分。要如香象渡河。如師子遊行。如大鵬展翮。終不能得。既不得到此地位。則於生死之際。未免躊躇。故前輩古人。惟貴當人自信自肯。自能放手放腳。向百尺竿頭。萬仞崖頂。放身捨命。然後一切處平常。一切處脫略。一切處安穩。一切處慶快。豈屬強為。法如是故。釋迦佛只是箇心中無事底凡夫。以其熏煉成熟。而百種神異自然出現。於出現之頃。而佛心中亦只閒閒地。終不言我有神異。而矜誇鼓惑於人。若爾。即外道等也。豈佛之謂哉。是謂大人境界。又謂象龍負荷。非驢馬所堪。苟具此志。則今人即古人。苟不具此志。則古人即今人。蓋時緣不以古今為間。根性不以生佛為殊。志乎在學者。不可斯須忽忘之也。
死生二字不從天降。不從地湧。不因人與。不向己出。雖千生萬劫不可逃避。且無根蒂可尋。良由白日青天。遇聲遇色。對違對順。不能直下照破。其死生之本由是而生焉。無量劫來。交輥純熟。不知為險峻。不知為危難。不知為墜墮。不知為流浪。日與諸苦因緣交頭接尾。未嘗少離。自固不知。已可憫矣。而遇達者。眼不耐見。咄咄不絕口。自二千年外叮嚀告誡。迨于今日。輾轉頑鈍。不加聽信。非迷惑而何。大丈夫或不肯自負。只須向一念未生已前。拍盲坐斷。猛將胸中善善惡惡。諸思惟心念。如斬一握絲。一斬一齊斷。常令其空洞虛寂。不動不搖。然後密密將箇所參話頭。頓在面前。默默自看。正當看時。都不要別作方便。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要進一步也不得。於挨拶不入處工夫純熟。忽爾觸翻。則知生死二字。果然寐語。於我何有哉。
法無定相。隨念變遷。只如三界二十五有;在凡夫喚作常分。在二乘小果喚作苦空。在菩薩喚作識變。在佛知見喚作自心。只如在納僧分上喚作甚麼?你若隨例喚作自心。是謂佛見。要與祖師同參決無是處。且佛見尚不可起。尚不可著。又豈容別存所見耶。要得不墮諸見。直須向千人萬人行不到處。進取一步。千人萬人見不到處。薦取一機。乃可於生死岸頭具大自在。如其不爾。如永嘉謂。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
示吳居士
禪即淨土之禪。淨土乃禪之淨土。昔永明和尚雜淨土與禪為四料揀。由是學者不識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謂禪自禪。淨土自淨土也。殊不知參禪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無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見本性。則生死不待蕩而遣矣。生死既遣。則禪云乎哉。淨土云乎哉。昔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得無生忍。觀世音大士。從聞思修三慧。取證圓通。今之禪乎。淨土乎。皆二大士之遺意也。二大士常侍安養導師左右。未嘗少悖。今二宗之學者。何所見而獨悖之耶。予返復求之。遂得其悖之之源。試略言之。蓋二宗之學者。不本乎生死大事耳。以不痛心於生死。禪則耕空言以自高。淨土則常作為而自足。由是是非倒見。雜然前陳。若非古佛願行冥符。則二宗或幾乎息矣。居士久親淨土之學。復慕少林直指之道。直以父母未生前。那箇是我本來面目話。置之念佛心中。念念不得放舍。孜孜不可棄離。工夫純熟。識見愈精明。道力益堅密。一旦於忘能所絕氣息處。豁然頓悟。始信予言之不爾欺矣。脫或於未悟之頃。妄執予言為己見。不惟坐在窠臼中。則亦去道愈遠矣。誡之誡之。
與嗣瀋王
某一介魯鈍。分守窮山。頗知佛祖之道。為濟世舟航。以其自救未能。焉敢濫膺主法者之任。不謂過情之譽。上干尊王海印大居士之聽。遠賜寶緘。委洪參軍。奇長老。冒暑入山。焚香展誦。感愧奚文。因話次。奇長老宣傳王旨。俾書法語一篇。以資玄路。切謂一國之主。遊刃機。以寧海宇。何暇存神內典。以親方外之學乎。教中有言。菩薩夙乘般若智力。示為人主。以夙習濃厚。不為富貴之所籠絡。於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念念策勛。念念成就。未嘗斯須暫忘者。殆非一生兩生為人主也。何以知其然。十金之家。沈酣五欲。不暇他顧。而況富有國土。乃爾孜孜于聖賢之道。非夙植德本。何能若此。惟是富貴易於移人。故佛許之以生生修證。成熟菩提。然禪宗門下。以無修而修。絕證而證。無修故直見自心。絕證故見心即佛。心不可見。以悟為見。佛不可即。忘悟為即。故古宿謂。學以悟為難。悟以忘為難。忘以行為難。如是三難。初無定論。在信根之深淺。志願之重輕耳。惟王之信根決定是深。志願天然其重。若夫信根不深。志願不重。則應念為諸欲因緣所移。安肯寄音於無似野僧。需入道之語耶。教中有天鼓忽鳴。謂諸天子曰:諸法苦空。無有真實。勿貪五欲。以快一時。當力求道果。以悟本來。然本來既悟。回觀天樂特夢幻爾。學道有三種正見:第一要念得生死無常大事真切。畢其形命不肯放過。第二要識破一切世間憎愛是非緣境。不使一塵為障為惑。第三要辦取一片長遠決定身心。歲月愈久。而志願益精。假使久無所入。雖三生五生。亦不知其疲倦。久之更無有不成就者。或者謂道在一切處。道在平常中。只要人一切時中忘思絕慮。當念無心。無心即道。舍此復有何實法與人。自取纏縛。然此說亦未嘗不是。殊不知未盡善也。何則?只如說箇無心。且心既曰無。復教何人知其為無耶。苟存所知。則不得為無心矣。或無所知。則又同木石。所以宗門中事。須求妙悟。謂悟者何。悟此心耳。此心既悟。則曰有曰無。俱成剩語。前代諸尊宿。與國王大臣酬酢此道。初不曾有做工夫之說。惟是單提此事。俾之言下領悟。後來法久成弊。但欲會禪。多將情、意、識、穿鑿解會。但說得相似。蓋不曾忘心契悟。生死岸頭了無交涉。近代師僧不奈何。將箇無義味話頭。置之學人懷抱。命其朝參夕究。起大疑情。參到心空念泯之際。不覺不知以之悟入。惟此一門最為允當。聞王興隆三寶。備作佛事。獨不知於此事上曾究竟不?如未留意。因記得僧問古德云。一念不起還有過也無。德云:須彌山。日用中不妨此話。默默自看。如何是須彌山。且須彌山之意作麼生道。但與麼起來參取。正當參時。都不妨治國齊家。營福修善等事。於此等事上。亦不妨參此話頭。久久純熟。忽爾開悟。翻思老釋迦。棄王宮。入雪山。見明星。將謂有多少奇特。元來鳳池淵底。龍角頭。雖去二千年。曾無一髮少間。然後以此道治國。則國無不治。理民則民無不安。崇福則福無不資。祈禱則壽無不永。豈特此為然。以至莊嚴真法界。成就佛菩提。無所施而不可。管見若此。惟王諒之。
或問。間有言教與禪家直指之說同者。如華嚴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如法華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如金剛般若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圓覺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如楞嚴謂。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及知見立知等。以至諸經諸論中。其相似之語。層見疊出。亦豈待達磨直指而後然耶。幻曰。余不云乎。此文字顯總持者也。苟不曾向自心中真實契證一回。徒說藥不療病也。若是真實有所契證之人。豈惟大乘經論之語能契達磨之禪。但是麤言細語。至若風聲雨滴未有不與達磨所指之禪相契者。苟不能妙契自心於言象之外。但將大乘經論相似之語記憶在心。古所謂依他作解。障自悟門。又以金屑入眼。為喻甚明。宜深思之。勿自惑也。豈惟經教文字不同達磨所指之理。且如禪宗門下。自二祖安心。三祖懺罪。南嶽磨。青原垂足。至若擎叉輥毬。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則機緣。莫不皆是八字打開。兩手分付。直下更有何物為間為礙。你若不曾向己躬下透脫得過。擬將情意識。領覽一箇元字腳記憶在心。是謂雜毒入心。如油入麵。又云。醍醐上味。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藥。蓋知此事無人用心處。無人著意處。無人措足處。無人下手處。直須親向自己躬下。蹉步一踏到底。始解相應。凡咳唾掉臂。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如師子兒。不求伴侶。始知前面一千七百則。皆脫空妄語。狐涎雜毒。焉肯涉他毫髮。惜乎間有一等聰明之士。不求自悟。日夕坐在雜毒坑中。分向上向下。全提半提。最初末後。正按旁敲。照用主賓。縱奪死活等。曲搜旁注。強立巧求。安箇名字。喚作宗門關鍵。眩惑後人。更或揀辨言語。區分機要。謂那箇尊宿語。全提向上。不帶枝葉。謂那箇尊宿語。新奇巧妙。凌爍古今。那箇尊宿語。是道者禪。乾曝曝地。百般比況。萬種搏量。殊不知前輩大達之士。胸中七穿八穴。無一物可守。臨機應物。信手拈來。初無揀擇。直下如迅雷掣電。擬覓蹤由。則劍去久矣。又安肯局於見量。弄峻機。裁巧語。思欲鼓誘後昆。俾其宗尚者哉。且前輩尊宿應機垂示。其語言有麤、細、顯、密、廣略之不同途者。蓋各各發自真心。初無造作。如洪鐘巨鼓。隨叩而聲。其聲之大小清濁。本乎一定之器。或器之不逮。苟欲微加外助。則失其本真矣。今之禪流。將欲據大。揮麈尾。首取諸家語要。揀擇記持。及漁獵百氏之雜說。以資談柄者。是說禪之師也。不惟不能與人解黏去縛。而亦自失本真。喪壞道眼。如此妄習。互相趨尚。既失祖庭之重望。又安有所謂起叢林興法社之理哉。原夫世尊出世。達磨西來。咸欲與盡大地人解黏去縛。是你最初不識好惡。把自家一片本來清淨潔白田地。妄以無邊聲色污染。得無措足處。及乎捨親割愛。依師學道。且前面之污染。莫之洗滌。而又添入如許多佛法知解。使伊重失本心。深可憐憫。所以前輩唱導之師。忍俊不禁。出來吐一機。垂一令。如吹毛劍。向依重處一截。直欲斷其生死命根。誠以真慈痛憫而然。豈圖門高戶峻。以重後學之仰望邪。蓋前輩大達之士。最初皆是的的。以己事未明。跨山越海。求人決擇。忽撞著箇聱訛話頭透脫不去。如吞栗棘蓬相似。又如遇怨敵相似。孜孜於懷。經寒涉暑。廢寢忘餐。至於終身無斯須間斷。決不肯容易覓人開示。亦不肯向文字語言上尋討。直欲待其真機自發。打破疑團而後已。自有宗門以來。凡有契有證者莫不皆然。所以一箇箇腳跟穩密。等閑動步。如師子兒。驚動眾。故宗門以此相因而有做工夫之說焉。
或問。祖師公案本於學者。因疑致問。而古人大寂滅心中。如虛谷巨鼓隨叩而應。特不過與人破疑情。裂窠臼而已。所以云。我宗無語句亦無一法與人。蓋前輩既為人所師。不得已而酬酢一言半句流落叢林。後之承虛接響者目之為公案。乃本於此一箇道理。今之叢林商量。大不如此。乃以問佛問西來意之一問。一答如麻三斤。乾屎橛。須彌山。莫妄想之類。喚作單提淺近者。以勘婆、話墮、托、上樹等。為向上全提者。或以眾機緣列歸三玄。或以諸語言判入四句。中間曲談巧辯。網羅千七百則公案。各立異名。互存高下。不識古人之意果爾否。幻曰。祖師語言蓋出於大空寂無為心中。信手拈來。初無揀擇。凡一拈一放。本於達磨單傳之旨。口開見膽。絕無覆藏。譬如月之在天。其東行者視之。則月與之俱東。西行者。謂月與之俱西。中間不動者。謂月與之不動。各執所見。互有東西不動之殊。而滿月當空。實未曾循其東西。而依其不動者也。其泛說不同者。蓋由未徹法源底耳。所以有循器定空之喻。前輩明眼宗師。似之頃。或抑或揚。又不可以此開口。不在舌頭上之語為證。其有於一機一境上會得。纔涉著。縱奪逆順處。罔知所措。無他。特悟理之未盡。然公案雖是一個道理。其差別處如人入海。轉入轉深。久之直到九淵之底。驀忽回首一看。則知未嘗別有海也。苟不親到一回。則胸中之疑不約而自至矣。只如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此箇公案。雖不曾參禪者。亦皆領會得過。及乎叩其極致。則久參宿學亦少有不錯會者。何則?殆問伊喚甚麼作心。早是路頭生也。遮裏要指點得的當。直須親曾逴得在手。反覆看一。看教明明白白。如十字街頭撞著親爺相似。自然起便合轍也。或有一等不曾做工夫。不曾洞明心地。不曾截得腳跟下生死。大疑命根子斷。惟以聰明之資。向古今文字上將相似語言較量卜度。會盡古今公案。殊不知既不了生死。返不如箇不會底最真。雖曰不會。忽然一日發起信心。真參實究。卻有箇悟明之時。惟聰利而預會者。不復生正信而穎悟也。近來叢林欲速於得人。亦不待學者聰利。師家把著本子。逐一句如教童蒙讀上大人相似。欲其領會共資玄化。此無異吹網欲滿者。本色道流。既不肯食此惡毒。但遇著古今因緣。都不要將心解會。只消起一箇頓在面前。發起決要了生死之正志。壁立萬仞。與之久遠參去。驀爾撞破疑團。則百千萬則公案。深與淺。難與易。同與別。一串穿過。自然不著問人也。如或心眼未開。不肯叩己而參。必欲求人開示。縱使釋迦達磨。披肝瀝膽以示之。益障其心眼耳。思之思之。
或問。古人今人。參學用心。有以異乎。無以異乎。幻曰。古人學道。未問道之得與不得。腳未跨門首。先將箇偷心一斬兩段。更不復生。今人純以偷心為主。此正今古之同異。判然不相涉矣。何謂生死。有偷心是。何謂涅槃。盡偷心是。請以喻言之。生死是大病。佛祖言教是良藥。偷心是藥之所忌。以佛祖言教治生死之大病。此古今之同然者。安有不治之理。惟是藥有所忌。古人純服藥。鮮有不獲其神效者。今人方藥之未已。而繼投之以忌。不惟不治其病。將見增益異症。使大醫王亦斂而退矣。何謂偷心。乃識情之異名也。能劫奪自家無上法財。故永嘉謂。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且略前輩數段因緣。可為今時龜鑑者。只如六祖到黃梅。但令槽廠去。溈山在百丈會中充典座。楊岐十餘年惟總院事。演祖於海會充磨主。雲峰之化緣。雪竇之持淨。慈明參汾陽。惟戲笑譏訶。黃龍扣慈明。惟遭詬罵。中間差別之緣錯出。違順之境橫生。但是當人正因炳煥。死盡偷心。任其異境紛如。一一消歸至理。又何所往而不與道相遇哉。今之人偷心不肯遽死者。無他。蓋己事之不真切耳。雖寄身於空寂之場。而馳念於取捨之域。一種是作興保社。較其優劣。則天冠地屨之不相侔矣。何則。如今人稍負天資。必欲遠附清名。高攀勝軌。凡猥屑等事。終身不齒。安肯作磨主。充典座乎。凡住處雖安居暇食。尚不遂其所欲。安肯入槽廠。而為化士乎。至若手橫麈柄。身坐猊。正因益微。偷心愈熾。欲其垂念後昆作清涼樹。其可得哉。用之卜化權之盛衰。今古之得失。未有不係乎偷心之有無也。余於此不容不辯。或問偷心於聖凡有間邪。無間邪。余曰偷心何物。即如來妙明元心之至體耳。以其求道之志不真不切。為諸妄所蔽。轉為偷心也。猶蟊生於禾。害禾者蟊也。亦猶火生於木。燒木者火也。但求道之念真切。雖寢食於人。不可一日無之之事。尚能廢忘。何偷心之不泯哉。譬如人之為利養。甘執賤役於人。雖竟日奉勞苦而不生疲厭。方一毫不盡其役。則鞭笞罵辱應時交接。皆所不憚。何其忘羞惡之若是耶。無他。蓋求利養之心真切而致然也。使其憚勞苦。畏楚辱。則失利養矣。彼區區為浮幻之利養。而能忘極重之羞惡。較吾儕之希求聖道。而不肯死虛妄之偷心者何如哉。然凡何異聖。聖何異凡。惟偷心而成異耳。道人可不慎諸。
或問。做工夫多為昏沈散亂所障。用盡神力。屏打不去。無乃根力有所不逮而使之然乎。幻曰。非也。當知昏沈散亂。全體是本地風光。其實際理地中無二法也。爾其不委且昏沈散亂。初無自性。亦無實體。皆是自家一箇參禪底正念不真不切上入來。當知第一念不真切。即從第一念入。第二念不真切。即從第二念入。乃至百千念真切。竟無所入。或最後一念稍不真切。則便從最後入矣。若使自最初一念真切。直至心花發明之際。其真切之心了不間斷。則所謂昏沈散亂杳不知其蹤矣。往往不責為道之念不真切。而以昏沈散亂為礙者。是猶自處暗室。而責己眼之不能洞視物象者。無以異也。且真實做工夫之人。面前見有昏沈散亂錯了也。更起念要屏打箇昏沈散亂又錯了也。然而屏打不去。而生憂懼者。更是錯了也。設使屏打得箇昏沈散亂去。面前淨地。錯之又錯者也。更有箇鹵莽之人。見說昏沈散亂元是本地風光。認以為是。終日與之輥作一團。而不生分別者。此又不勝其錯也。或者見余連說許多錯字。乃問如何用心。即得箇昏沈散亂上不錯去。乃謂之曰。苟有心可用。則輾轉成錯矣。纔見有昏沈散亂。凡用心不用心。都是顛倒錯謬。或謂遮箇向上話。我初機學人不能得入。幻曰。學道只要悟明自己真實心地。既悟得諦當佛與眾生同途共轍。初無向上向下。只為你不識昏沈散亂。動遭其惑。於是語言露布。強為指陳。今則事不獲已。索性將箇昏沈散亂根本。盡情揭露去也。你無量劫來。為客塵煩惱染習太重。是昏沈散亂之根本。你即今見色聞聲。念念與諸緣作對。對愛憎取捨之情起滅無定。是昏沈散亂之根本。你最初一念。要超生越死。是昏沈散亂之根本。要參禪學道。是昏沈散亂之根本。要成佛作祖。是昏沈散亂之根本。要希求無上大菩提。趣向涅槃。是昏沈散亂之根本。乃至於世間出世間種種法中。苟存毫髮念慮。莫不皆是昏沈散亂之根本。若根本既斷。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中間。欲覓一毫昏沈散亂了不可得。於不可得處。不惟無昏沈散亂。至若真如實際。俱不可得而有也。且聖凡迷悟之跡向甚處安著。休將閑學解。埋沒祖師心。
或問。禪者有不斷惡。不修善。不捨貪瞋癡。不習戒定慧。是謂一性平等之說。有諸。幻曰。此余平生深欲辯而未暇也。今既有所問。當略而言之。夫達磨悟諸佛心宗。不與外道二乘同轍。惟一心法界中。無佛無眾生。至於生死涅槃。皆名剩語。又何惡可斷。何善可修。及捨貪等。而習戒定耶。今之學禪者於一心之要旨曾未悟入。遽以此極理之談竊為己見。妄興狂解。恣逐凡情。破壞律儀。自投籠檻。是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若必欲要知斷惡修善之底蘊。不必廣尋文義。但只勤究自心。究到無可究處。心眼洞開。始知惡之可斷不可斷。善之可修不可修等。當如啞子得夢。所以極理之談者。謂惡與貪等。皆是自心。則自心無可斷可捨之理。所以云。不必斷。不必捨也。或謂。既曰不必斷與捨。則行之可無礙乎。幻曰。爾作是說。誠佛祖之所哀矜而不已者。謂惡貪等皆是自心。尚不許起心斷。又焉得許伊起心行之也。或曰。今雖悟知惡貪等是自心。既不許斷又不許行。其惡貪等必向何處安著。幻曰。爾甚惑也。當知一切惡業及貪瞋癡。與無明煩惱種種塵勞等。俱無自性。皆由迷自心故。依妄而有。如水因寒結而為冰。此心既悟。則諸妄乘其所悟而消。如冰因慧日所照。復化為水。既化水已。今云冰復向何處安著。此實迷中倍人也。或謂某人者。已嘗有所悟入。而惡貪等。對境遇緣亦猶自若。此又何如。幻曰。此有二種。一者悟心未盡。諸妄尚存。苟不進修。則終歸顛倒。一者悟心已圓。洞視諸法。了如昨夢。因示現世間行。同事攝法。似有惡貪等。殊不知其真心了然超越。當知此行。或力量不及者。少加勉強。俱不免過失矣。
或問。塵勞二字世所共稱。不識塵勞以何為因。以何為義。幻曰。以迷妄為因。以染污為義。謂迷妄者。以迷自心故。不達一切法無自性。謂無自性者。性本空寂。無知見故。以不達無自性。而引起妄情。認一切法為實有。既墮有海。則其取舍順逆之念皆自我起。順之則愛。逆之則憎。愛則取受。憎則捨離。輾轉遷流。順愛生喜。逆愛生怒。微細微細。潛伏識田。騰躍不定。起滅無時。徇情膠擾。逐念紛飛。染而六凡。淨而四聖。雖悟迷有間。謂塵勞則等也。何則。本來清淨質實性中。亙古迨今。不容別有一法。為增為減。為得為失。彌滿充塞。周含攝。廓徹靈明。了無住相。眾生未悟。動逐境緣。但涉所依。皆塵勞相。無問聖凡。咸遭污染矣。夫塵勞者。能傷戒體。能濁定源。能昏慧鏡。能潤貪根。能資恚焰。能長癡雲。能開惡道。能閉善門。能助業緣。能消道力。使盡說塵勞之過無有窮已。今之學人。言動作施為皆是塵勞。直欲置身於一物不侵之域。或少事役其情。微務干其慮。謂消道力。必欲掉臂徑去。不肯回顧。其志亦苦矣。而返墮迷中之倍人。不可與之論道也。何則。蓋不能返照塵勞所起。乃根於迷妄。非出於事務也。若出於事務。則飢不當食寒不當衣。居不當屋廬。行不當道路。審如是則死無日矣。其必當然。則不思所食之穀出於耕鋤。所掛之衣出於機杼。所居之屋廬出於營繕。所履之道路出於開闢。使各各俱不涉事而歷務。則資身之具。何所從而得耶。復不思即今行道之身。本來無有。皆自父母養育之塵勞而生。撫抱之塵勞而長。又不思從上佛祖。道大德備之人。未有不食不衣。不居不履者。以其廓悟圓滿清淨之自心充塞法界。中不容他。一剎那間。轉八萬塵勞為八萬佛事。故永嘉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安有了悟自心之外。別見有一法為塵勞耶。是故華嚴會上諸善知識皆借此塵勞為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以至莊嚴佛淨土之一種要門。當為離塵勞無六度。捨塵勞無四心。虛塵勞無聖賢。盡塵勞無解脫。蓋塵勞是三世佛祖十方開士無邊善知識。一切戒定慧。恆沙善功德之胎孕。苟不有塵勞。則聖賢事業無出生之理。嗟乎。學者不了此義。妄生欣厭。無乃將塵勞去塵勞。轉增迷悶而已。聖人哀之。故楞嚴有「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心。塵勞先起。」斯言豈欺人哉。安得人人於此遠契聖心。即塵勞為妙用者哉。使以百千功行。欲洗滌塵勞。聖人尚訶之為妄作。然洗滌塵勞尚遭訶斥。矧乎心塵壅塞。不求正悟。遽以一切無礙而為口實者。非欺罔自心而何。
或問子之道譽。頗為人所喜。胡不徇時緣坐一剎。隨力闡化。以張佛祖建立之心。且靖退小節。苟執之不返。其能免為法中之罪人耶。幻曰。自嬰不虞之譽。日聞斯言。然所以無愧於此心者有解焉。使其果有為人之道。擬全高節。固守而不為。則法中罪人無可逃者。使其實無為人之道。乃欲乘時網名。背理而強為之。不識罪人之名可免乎。不可免乎。或不可免。則較之固守不為之罪亦倍矣。頗知此理。故不敢冒為也。嘗默究之。住持之要有三種力。庶幾無敗事。一道力。二緣力。三智力。道力體也。緣力智力用也。有其體而缺其用。尚可為之。但化權不周。事儀不備耳。使其道體既虧。縱有百千神異。苟欲資之。益不相稱。雖緣智奚為哉。或體用併缺。冒焉為之。使無因果。固不足論。使有因果。寧不慊然於中乎。余於佛祖之道缺於悟證。尋常形之語言毫楮者。特信解耳。思古人得旨後。復不懼危亡。三二十年。置身爐之側。尚欲屏其悟跡。蕩其證理。然後入真入俗。不見一法當情。則其通身如利劍。如古鏡。無停機。無剩語。儼臨千萬眾之上。不知為尊。不知為榮。具如是體裁。或遭人天推出。庶幾無忝。斯豈情見未脫者所能假借耶。原夫悟證之跡。或未盡洗。則其能所之見動輒紛然。謂能所者。皆情見也。且悟證之跡尚不容存于心。何況信解純是情見。其於至道之體。愈親而愈。益近而益遠。且自未能會乎道。安有能使人會道之理哉。以此礙之不能自遣。故不敢妄尸大。稱弘道之師也。客曰。審如是說。古今列剎相望。其握麈柄者。代不乏人。豈皆真不失其體用者乎。幻曰。子問甚詳。爾不聞各各三昧。各各不知。既不之知。欲竊議其可否。無乃益余之過耶。客於是相視一笑。

五燈會元 卷十六~雲峰志璿禪師

雲峰志璿禪師

潭州雲峰志璿祖燈禪師,南粵陳氏子。上堂:「休去歇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 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大眾,古人見處,如日暉空,不著二邊,豈墮陰界 ?堪嗟後代兒孫,多作一色邊會。山僧即不然,不休去,不歇去。業識茫茫去,七顛 八倒去,十字街頭鬧浩浩地,聲色裡坐臥去,三家村裡,盈衢塞路,荊棘裡游戲去。 刀山劍樹,劈腹剜心,鑊湯爐炭,皮穿骨爛去。如斯舉唱,大似三歲孩兒輥繡毬。」 上堂:「一切聲是佛聲,塗毒鼓透入耳朵裡。一切色是佛色,鐵蒺蔾穿過眼睛中。好 事不如無。」便下座。上堂:「盡乾坤大地,是箇熱鐵圓,汝等諸人向甚麼處下口? 」良久曰:「吞不進,吐不出。」上堂:「瘦竹長松滴翠香,流風疏月度炎涼。不知 誰住原西寺,每日鐘聲送夕陽。」上堂:「聲色頭上睡眠,虎狼群裡安禪。荊棘林內 翻身,雪刃叢中游戲。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上堂:「不是風動,不 是幡動,衲僧失却鼻孔。是風動,是幡動,分明是箇漆桶。兩段不同,眼暗耳聾。澗 水如藍碧,山花似火紅。」上堂,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築著額頭磕著 鼻。」曰:「意旨如何?」師曰:「驢駝馬截。」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 「朝到西天,暮歸唐土。」曰:「謝師答話。」師曰:「大乘砑郎當。」僧退,師乃 曰:「僧問西來意,築著額頭磕著鼻,意旨又如何?驢駝并馬載,朝到西天暮歸唐, 大乘恰似砑郎當。何故?沒量大人,被語脈裡轉却。」遂拊掌大笑,下座。僧問:「 丹霞燒木佛,院主為甚麼眉鬚墮落?」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曰:「恁麼則不落也。」師曰:「兩重公案。」曰:「學人未曉,特伸請益。」 師曰:「筠袁虔吉,頭上插筆。」問:「德山入門便棒,意旨如何?」師曰:「束杖 理民。」曰:「臨濟入門便喝,又作麼生?」師曰:「不言而化。」曰:「未審和尚 如何為人?」師曰:「一刀兩段。」問:「無縫鐵門,請師一啟。」師曰:「進前三 步。」曰:「向上無關,請師一閉。」師曰:「退後一尋。」曰:「不開不閉,又作 麼生?」師曰:「吽吽!」便打。

五燈會元 卷十六~資福法明禪師

資福法明禪師

鄭州資福法明寶月禪師, 上堂:「資福別無所補,五日一參擊鼓。何曾說妙談玄 ,祇是粗言直語。甘草自來甜,黃連依舊苦。忽若鼻孔遼天,逢人切忌錯舉。參!」 上堂:「若論此事,譬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若也得根,豈在千枝遍斫。若也得穴 ,不假六分全燒。」以拄杖卓一下,曰:「這箇是根,那箇是穴?」擲下拄杖曰:「 這箇是穴,又喚甚麼作根?咄!是何言歟!」

五燈會元 卷十六~寶林果昌禪師

寶林果昌禪師

婺州寶林果昌寶覺禪師,安州時氏子。師與提刑楊次公入山同遊山次,楊拈起大 士飯石,問:「既是飯石,為甚麼咬不破?」師曰:「祇為太硬。」楊曰:「猶涉繁 詞。」師曰:「未審提刑作麼生?」楊曰:「硬。」師曰:「也是第二月。」楊為寫 七佛殿額,乃問:「七佛重出世時如何?」師曰:「一回相見一回新。」上堂:「一 即一,二即二,嗅著直是無香氣。」驀拈柱杖卓一下,曰:「識得山僧榔栗條,莫向 南山尋鱉鼻。」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
目 錄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稱佛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卷一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二萬八千人俱。皆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摩訶那伽心得自在。其名曰摩訶迦葉。須菩提。憍陳如。離越多訶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畢陵伽婆蹉。舍利弗。摩訶迦旃延。阿難。羅羅等。眾所知識。菩薩摩訶薩三萬八千人俱。此諸菩薩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常修梵行成滿大願。悉能通達百千禪定陀羅尼門。不捨大悲。隨諸眾生而能饒益。紹隆三寶使不斷絕。能建法幢。為諸眾生作不請友。到大智岸。名稱普聞。其名曰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妙德菩薩。妙音菩薩。電光菩薩。普平菩薩。德首菩薩。須彌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持勢菩薩。越三界菩薩。常悲菩薩。寶掌菩薩。至光英菩薩。燄熾妙菩薩。寶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慧菩薩。跋陀和菩薩。師子吼菩薩。師子作菩薩。師子奮迅菩薩。滿願菩薩。寶積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百千眷屬俱。復有無量百千欲界諸天子等。各與眷屬俱。齎諸天上微妙香華。作天伎樂住虛空中。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如來大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阿難承佛威神。於晨朝時入王舍城次第乞食。爾時城中有一婆羅門子。孝養父母。其家衰喪家計蕩盡。擔負老母。亦次第行乞。若得好食香美果蓏。仰奉於母。若得惡食萎菜乾果。而自食之。阿難見之心生歡喜。偈讚此人。善哉善哉。善男子。供養父母奇特難及。有一梵志。是六師徒黨。其人聰辯。悉能通達四圍陀典。曆數算計。占相吉凶。陰陽爻變。豫知人心。亦是大眾唱導之師。多人瞻奉。執著邪論。為利養故。殘滅正法。心懷嫉妒毀佛法眾。語阿難言。汝師瞿曇。諸釋種子。自言善好有大功德。唯有空名而無實行。汝師瞿曇實是惡人。適生一七。其母命終。豈非惡人也。踰出宮城。父王苦惱生狂癡心。迷悶地。以水灑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舉聲大哭悲淚而言。國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捨我入於深山。汝師瞿曇。不知恩分而不顧錄。遂前而去。是故當知是不孝人。父王為立宮殿。納娶瞿夷。而不行婦人之禮。令其愁毒。是故當知無恩分人。阿難聞是語已。心生慚愧。乞食得已還詣佛所。頭面禮足住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頗有孝養父母不耶。佛語阿難。誰教汝令發是問。諸天神耶。人耶非人耶。汝為自以智力問於如來耶。阿難言。亦無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來見教也。向者乞食。道逢六師徒黨薩遮尼乾子。見毀罵辱。阿難即以上事向如來說。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五色光。過於東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彼有世界。名曰上勝。其佛號曰喜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嚴盛。其土平正琉璃為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七寶行樹。其樹皆高盡一箭道。華果枝葉次第莊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眾生樂聞無有厭足。處處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淨金沙布地。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其池四邊有妙香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跋師迦華。青黃赤白。大如車輪而覆其上。其池水中異類諸鳥相和而鳴。出微妙音甚可愛樂。有七寶船亦在其中。而諸眾生自在遊戲。其樹林間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寶而校飾之。
復以天衣重敷其上。燒天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喜王如來。而坐其上。結跏趺坐。彼國菩薩無量億千。前後圍遶住一面。合掌恭敬向於如來。異口同音俱發聲言。唯願世尊。慈哀憐愍。以何因緣有此光明。青黃赤白其色輝艷難可得喻。從西方來照此大眾。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唯願世尊。斷我疑網。佛言。諸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西方去此無量百千諸佛世界。有世界號名娑婆。其中有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眾圍遶。今欲為諸大眾說大方便大報恩經。為欲饒益一切諸眾生故。為欲拔出一切眾生邪疑毒箭故。為欲令初發意菩薩堅固菩提不退轉故。為令一切聲聞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為諸大菩薩速成菩提報佛恩故。欲令一切眾生念重恩故。欲令眾生越於苦海故。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爾時大眾中有十千菩薩。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輩得往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如來。并欲聽大方便佛報恩微妙經典。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汝等今往。當如佛往住如佛住。諸菩薩眾俱發聲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薩各將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以為眷屬前後圍遶。往詣娑婆世界。所經國土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虛空神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放大光明。神足感動恒沙世界。復有無量百千萬種諸天伎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是諸菩薩等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住一面。
爾時如來復放一光直照南方。過八十萬億諸佛國土。有世界名曰光德。彼中有佛號曰思惟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淨。其土平正琉璃為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七寶行樹。其樹皆高盡一箭道。華果枝葉次第莊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眾生樂聞無有厭足。處處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淨金沙布地。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其池四邊有妙香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跋師迦華。青黃赤白。大如車輪而覆其上。其池水中異類諸鳥相和悲鳴。出微妙音甚可愛樂。有七寶船亦在其中。而諸眾生自在遊戲。其樹林間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寶而校飾之。復以天衣重敷其上。燒天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思惟相如來。而坐其上結跏趺坐。彼國菩薩無量億千。前後圍遶住一面。合掌恭敬向於如來。異口同音俱發聲言。唯願世尊。慈哀憐愍。以何因緣有此光明。青黃赤白其色輝艷難可得喻。從北方來照此大眾。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唯願世尊斷我疑網。佛言。諸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北方去此無量百千諸佛世界。有世界號名娑婆。其中有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眾圍遶。今欲為諸大眾說大方便大報恩經。為欲饒益一切諸眾生故。為欲拔出一切眾生邪疑毒箭故。為欲令初發意菩薩堅固菩提不退轉故。為令一切聲聞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為諸大菩薩速成菩提報佛恩故。欲令一切眾生念重恩故。欲令眾生越於苦海故。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
爾時大眾中有十千菩薩。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輩得往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如來。并欲聽大方便佛報恩微妙經典。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汝等今往。當如佛往住如佛住。諸菩薩眾俱發聲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薩各將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以為眷屬前後圍遶。往詣娑婆世界。所經國土皆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虛空神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放大光明。神足感動恒沙世界。復有無量百千萬種諸天伎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是諸菩薩等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住一面。
爾時如來復放大光直照西方。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國土。有世界名淨住。其佛號曰日月燈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妙喜。其土平正琉璃為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七寶行樹其樹皆高盡一箭道。華果枝葉次第莊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眾生樂聞無有厭足。處處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淨金沙布地。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其池四邊有妙香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跋師迦華。青黃赤白。大如車輪而覆其上。其池水中有異類諸鳥相和悲鳴。出微妙音甚可愛樂。有七寶船亦在其中。而諸眾生自在遊戲。其樹林間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寶而校飾之。復以天衣重敷其上。燒天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日月燈光如來。而坐其上結跏趺坐。彼國菩薩無量億千。前後圍遶住一面。合掌恭敬向於如來。異口同音俱發聲言。唯願世尊。慈哀憐愍。以何因緣有此光明。青黃赤白其色輝艷難可得喻。從東方來照此大眾。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唯願世尊斷我疑網。佛言。諸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東方去此無量百千諸佛世界。有世界號名娑婆。其中有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眾圍遶。今欲為諸大眾說大方便大報恩經。為欲饒益一切諸眾生故。為欲拔出一切眾生邪疑毒箭故。為欲令初發意菩薩堅固菩提不退轉故。為令一切聲聞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為諸大菩薩速成菩提報佛恩故。欲令一切眾生念重恩故。欲令眾生越於苦海故。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
爾時大眾中有十千菩薩。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師。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輩得往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如來。并欲聽大方便佛報恩微妙經典。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汝等今往。當如佛往住如佛住。諸菩薩眾俱發聲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薩各將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以為眷屬前後圍遶。往詣娑婆世界。所經國土皆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虛空神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放大光明。神足感動恒沙世界。復有無量百千萬種諸天伎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是諸菩薩等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住一面。
爾時釋迦如來放五色光明照於北方。過五百萬億那由他諸佛國土。有世界名自在稱王。其中有佛。號曰紅蓮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清淨琉璃為地。黃金為繩以界道側。七寶行樹。其樹皆高盡一箭道。華果枝葉次第莊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眾生樂聞無有厭足。處處皆有流泉浴池。其池清淨金沙布地。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其池四邊有妙香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跋師迦華。青黃赤白。大如車輪而覆其上。其池水中有異類諸鳥相和悲鳴。出微妙音甚可愛樂。有七寶船亦在其中。而諸眾生自在遊戲。其樹林間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亦以七寶而校飾之。復以天衣重敷其上。燒天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紅蓮華光如來。而坐其上結跏趺坐。彼國菩薩無量億千。前後圍遶住一面。合掌恭敬向於如來。異口同音俱發聲言。唯願世尊慈哀憐愍。以何因緣有此光明。青黃赤白其色輝艷難可得喻。從南方來照此大眾。其有遇斯光者心意泰然。唯願世尊斷我疑網。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南方去此無量百千諸佛世界。有世界號名娑婆。其中有佛。號曰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眾圍遶。今欲為諸大眾說大方便大報恩經。為欲饒益一切諸眾生故。為欲拔出一切眾生邪疑毒箭故。為欲令初發意菩薩堅固菩提不退轉故。為令一切聲聞辟支佛究竟一乘道故。為諸大菩薩速成菩提報佛恩故。欲令一切眾生念重恩故。欲令眾生越於苦海故。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爾時大眾中有十千菩薩。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神力。令我等輩得往娑婆世界。親近供養釋迦牟尼如來。并欲聽大方便佛報恩微妙經典。
爾時彼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往娑婆世界。若見彼佛應生供養恭敬難遭之想。何以故。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難行苦行。發大悲願。若我得成佛時。當於穢惡國土山陵堆阜瓦礫荊棘。其中眾生具足煩惱五逆十惡。於中成佛而利益之。使斷一切苦獲一切樂。成就法身永盡無餘。其佛本願如是。汝等今往。當如佛往住如佛住。諸菩薩眾俱發聲言。如世尊敕。一一菩薩各將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以為眷屬前後圍遶。往詣娑婆世界。所經國土皆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虛空神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放大光明。神足感動恒沙世界。復有無量百千萬種諸天伎樂。於虛空中不鼓自鳴。是諸菩薩等往詣耆闍崛山。到如來所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住一面。乃至四維上下十方諸來大菩薩摩訶薩眾。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至如來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異口同音各說百千偈頌讚歎於佛。讚歎佛已住一面。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無諸林藪大小諸山江河池湖溪澗溝壑。其中眾生尋光見佛。歡喜合掌頭頂禮敬。心生戀慕目不暫捨。爾時世尊即攝光明。遶身七匝還從頂入。尊者阿難觀察眾心。亦咸皆有疑。欲顯發如來方便密行故。并欲為未來一切眾生開其慧眼故。欲令一切眾生渡渴愛海得至彼岸永得安樂故。欲令眾生念識父母師長重恩故。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阿難事佛已來。未曾見佛笑。笑必有意。願佛示之。願佛說之。斷除如是大眾疑網。
孝養品第二
爾時大眾之中。有七寶蓮華。從地化生。白銀為莖黃金為葉。甄叔迦寶以為其臺。真珠羅網次第莊嚴。爾時釋迦如來。即從座起昇華臺上。結跏趺坐即現淨身。於其身中現五趣身。一一趣身有萬八千種形類。一一形類現百千種身。一一身中復有無量恒河沙等身。於四恒河沙等一一身中。復現四天下大地微塵等身。於一微塵身中。復現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身。於一塵身中。復現於十方一一方面各百千億諸佛世界微塵等數身。乃至虛空法界不思議眾生等身。
爾時如來現如是等身已告阿難言。及十方諸來大菩薩摩訶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等。如來今者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法無言說。如來以妙方便。能以無名相法作名相說。如來本於生死中時。於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緣故。一切眾生能令如來滿足本願故。是以當知。一切眾生於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來不捨眾生。以大悲心故。常修習有方便。為一切三界二十五有諸眾生中不思己功。修平等慈。常修捨行方便。亦明鑑一切眾生空法空五陰空。如是不退不沒不沈空有。修實相方便故。不捨二乘。修遍學方便。以修如是甚深微妙方便故。得明鑑法相。佛法初終始末非一。然眾生昏濁猖狂有三。渴愛所覆。沒於苦海。為四倒之所顛倒。於有漏法中妄想所見。無我見我。無常見常。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生老病死之所遷滅。念念無常。五蓋十纏之所覆蔽。輪迴三有具受生死。無有始終譬如循環。是以如來教跡隨宜。三藏九部乃至十二部經。分流道化。隨信深淺故。說眾經典。辯緣使封言者著。自以頓足已得涅槃。是以如來慈悲本誓。顯大方便。運召十方一切有緣。有緣既集。於此大眾中。敷演散說此妙經典。垂訓千載流布像法。使一切眾生常獲大安。是故如來垂權運化。應時而生應時而滅。或於異剎。稱盧舍那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或昇兜率陀天。為諸天師。或從兜率天下。現於閻浮提。現八十年壽。當知如來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業報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禪定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此是佛不可思議。佛欲令一切眾生知佛心者。乃至下流鈍根眾生皆令得知。欲令一切眾生得見者即便得見。欲令不得見者。假令對目而不能見。正使聲聞緣覺有天眼通亦不得見。又佛放大光明。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應度者皆令得見。不應度者對目不見。有時如來。或時許可。或時默然。當知諸佛世尊不可思議。不可測量。難可得知。汝今云何。能問如來如是甚深微妙難行苦行。汝作是問。真是大悲愍傷眾生。閉三惡道通人天路。阿難善聽。吾當為汝略說孝養父母苦行因緣。
爾時世尊告於阿難及諸大菩薩摩訶薩一切大眾。而作是言。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國號波羅奈。彼中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於像法中有王出世。號曰羅闍王。波羅奈國王。有二萬夫人。大臣有四千人。有五百健象王。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王有三太子。皆作邊小國王。爾時波羅奈大王聰叡仁賢。常以正法治國不枉人民。唯王福德力故。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民優壤。爾時波羅奈大王。有一所重大臣。名曰羅。羅大臣心生惡逆。起四種兵。所謂象兵車兵馬兵步兵。伐波羅奈國斷大王命。已殺王竟。復遣四兵往詣邊國。殺第一太子。次復往收第二太子。其最小弟作邊小國王。其小王者。形體姝大端正殊妙。仁性調善語常含笑。發言利益不傷人意。常以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多饒財寶家計充盈。國土人民歎美其王稱善無量。虛空諸天一切神祇亦皆敬愛。爾時其王生一太子。字須闍提。聰明慈仁好喜布施。須闍提太子者。身黃金色七處平滿。人相具足。年始七歲。其父愛念心不暫捨。爾時守宮殿神語大王言。大王知不。羅大臣。近生惡逆謀奪國位。殺父王竟尋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斷命根。軍馬不久當至。大王。今者何不逃命去也。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驚毛豎身體掉動。不能自持憂恚懊惱。喑嗟煩悶心肝惱熱。宛轉地悶絕良久乃蘇。微聲報虛空中言。卿是何人。但聞其聲不見其形。向者所宣審實爾不。即報王言。我是守宮殿神。以王聰明福德不枉人民正法治國。我以是故。先相告語。大王。今者宜時速出。苦惱衰禍。正爾不久怨家來至。
爾時大王即入宮中。而自思念。我今宜應歸投他國。復自思惟。向於鄰國而有兩道。一道行滿足七日乃到他國。一道經由十四日。即便盛七日道糧。微服尋出。去到城外。而便還入宮中。呼須闍提太子。抱著膝上目不暫捨。粗復驚起而復還坐。爾時夫人見其大王不安其所似恐怖狀。即前問言。大王。今者似恐怖狀。何因緣故。坐不安所。身坌塵土。頭髮蓬亂視瞻不均。氣息不定。如似失國。恩愛別離。怨家欲至。如是非祥之相。願見告語。王言。吾所有事非汝所知。夫人尋白王言。我身與王二形一體。如似鳥之兩翅。身之兩足。頭之二目。大王今者。云何而言不相關預。王告夫人。汝不知耶。羅大臣近生惡逆。殺父王竟伺捕二兄。亦斷命根。今者兵馬次來收我。今欲逃命。即便抱須闍提太子。即出進路。
爾時夫人亦隨後從去。時王荒錯心意迷亂。誤入十四日道。其道險難無有水草。前行數日糧餉已盡。本意盛一人分糧。行七日道。今者三人共食。誤入十四日道數日。糧食已盡。前路猶遠。是時大王及與夫人舉聲大哭。怪哉怪哉。苦哉苦哉。從生已來。常未曾聞有如是苦。如何今日身自受之。今日窮厄衰禍已至。舉手拍頭塵土自坌。舉身投地自悔責言。我等宿世造何惡行。為殺父母真人羅漢。為謗正法壞和合僧。為畋獵漁捕輕秤小斗劫奪眾生。為用招提僧物。云何今日受此禍對。正欲小停懼怨家至。若為怨得必死不疑。正欲前進飢渴所逼。命在呼吸。
爾時大王及與夫人。思是苦已。失聲大哭。王悲悶絕舉身地。良久醒悟。復自思惟。不設方便。三人併命不離此死。我今何不殺於夫人。以活我身并續子命。作是念已。尋即拔刀欲殺夫人。其子須闍提。見王異相右手拔刀欲殺其母。前捉王手語父王言。欲作何等。
爾時父王悲淚滿目。微聲語子。欲殺汝母取其肉血。以活我身并續汝命。若不殺者亦當自死。我身今者死活何在。今為子命欲殺汝母。
爾時須闍提即白父言。王若殺母我亦不食。何處有子噉於母肉。既不噉肉子俱當死。父王今者。何不殺子濟父母命。王聞子言。即便悶絕宛轉地。微聲語子。子如吾目。何處有人。能自挑目而還食也。吾寧喪命。終不殺子噉其肉也。
爾時須闍提諫父母言。父母今者。若斷子命。血肉臭爛。未得幾日。唯願父母莫殺子身。欲求一願。願莫見違。若見違者非慈父母。爾時父王語太子言。不逆汝意欲願何等。便速說之。須闍提言。父母今者為愍子故。可日日持刀就子身上。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奉上父母。一分還自食之以續身命。爾時父母即隨子言。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父母。一分自食以支身命。得至前路。二日未至身肉轉盡。身體肢節骨髓相連。餘命未斷尋便倒地。爾時父母尋前抱持舉聲大哭。復發聲言我等無狀。橫噉汝肉使汝苦痛。前路猶遠未達所在。而汝肉已盡。今者併命聚屍一處。
爾時須闍提微聲諫言。已噉子肉進路至此。計前里程餘有一日。子身今者不能移動。捨命於此。父母今者。莫如凡人併命一處。仰白一言。為憐愍故莫見拒逆。可於身諸節間淨割餘肉。用濟父母可達所在。爾時父母即隨其言。於身肢節更取少肉。分作三分。一分與兒。二分自食。食已父母別去。須闍提起立住視父母。父母爾時舉聲大哭。隨路而去。父母去遠不見。須闍提太子。戀慕父母目不暫捨。良久地。身體當時新血肉香。於十方面有諸蚊虻。聞血肉香來封身上。遍體唼食。楚毒苦痛不可復言。
爾時太子餘命未斷。發聲立誓願。宿世殃惡從是除盡。從今已往更不敢作。今我此身以供養父母。濟其所重。願我父母常得十一餘福。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縣官盜賊陰謀消滅。觸事吉祥。餘身肉血施此諸蚊虻等。皆使飽滿。令我來世得成作佛。得成佛時。願以法食除汝飢渴生死重病。發是願時。天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驚諸禽獸四散馳走。大海波動。須彌山王踊沒低昂。乃至忉利諸天亦皆大動。時釋提桓因。將欲界諸天下閻浮提。怯怖須闍提太子。化作師子虎狼之屬。張目眥。跑地大吼。波踊騰躑來欲搏嚙。
爾時須闍提。見諸禽獸作大威勢。微聲語言。汝欲噉我隨意取食。何為見恐怖耶。爾時天帝釋言。我非師子虎狼也。是天帝釋故來試卿。爾時太子。見天帝釋歡喜無量。爾時天帝釋問太子言。汝是難捨能捨。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如是功德為願生天作魔王梵王天王人王轉輪聖王。須闍提報天帝釋言。我亦不願生天作魔王.梵王.天王.人王.轉輪聖王。欲求無上正真之道。度脫一切眾生。天帝釋言。汝大愚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久受勤苦然後乃成。汝今云何能受是苦也。須闍提報天帝釋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於無上道。天帝釋言。汝唯空言誰當信汝。須闍提即立誓願。若我欺誑天帝釋者。令我身瘡始終莫合。若不爾者。令我身體平復如故。血當反白為乳。即時身體平復如故。血即反白為乳。身體形容端正倍常。起為天帝釋頭面禮足。爾時天帝釋。即歎言。善哉善哉。吾不及汝。汝精進勇猛。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久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願先度我。時天帝釋於虛空中即沒不現。爾時王及夫人得到鄰國。時彼國王遠出奉迎。供給所須稱意與之。爾時大王。向彼國王說上事因緣。如吾子身肉孝養父母。其事如是。時彼鄰國王聞是語已。感須闍提太子難捨能捨。身體肉血供養父母孝養如是。感其慈孝故。即合四兵還與彼王伐羅。爾時大王即將四兵順路還歸。至與須闍提太子別處。即自念言。吾子亦當死矣。今當收取身骨還歸本國。舉聲悲哭隨路求覓。遙見其子身體平復端正倍常。即前抱持悲喜交集。語太子言。汝猶活也。爾時須闍提。具以上事向父母說。父母歡喜共載大象還歸本國。以須闍提福德力故伐得本國。即立須闍提太子為王。佛告阿難。爾時父王者今現我父悅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夫人是。爾時須闍提太子者今則我身釋迦如來是。爾時天帝釋者阿若憍陳如是。說此孝養父母品時。眾中有二十億菩薩。皆得樂說辯才利益一切。復有十二萬菩薩。皆得無生法忍。復有十方諸來微塵等數。皆得陀羅尼門。復有恒河沙等微塵數諸聲聞緣覺。捨離二乘心究竟一乘。復有微塵數優婆塞優婆夷。或得初果乃至二果。復有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或發菩提心。乃至聲聞辟支佛心。佛告阿難。菩薩如是為一切眾生故。難行苦行孝養父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其事如是。一切大眾聞佛說法。各得勝利。歡喜作禮右遶而去。
卷二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對治品第三
爾時世尊處在大眾。猶如日輪光明赫弈隱蔽眾星。喻如大龍蟠蘭椿輪蒨練燦爛。睹之眼眩。思之意亂。威光晃耀色無等喻。猶螢火光日出不現。日月雖有百千光明。方於帝釋譬如聚墨。帝釋雖有白淨妙光。方於大梵王所有光明。猶如瓦礫方於夜光摩尼寶珠。大梵天王雖有淨妙百千光明。方於如來所有光明。亦如聚墨。何以故。如來圓光七尺。乃能遠照十方世界。其中眾生遇斯光者。盲者得見。僂者得伸。拘眾生即得手足。邪迷眾生得睹真言。以要言之。諸不稱意皆得如願。爾時會中有七十大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頭面禮佛。遶百千匝住一面。異口同音說百千偈讚歎如來。
其名曰不思議菩薩。離覺音菩薩。惟念安菩薩。離垢稱菩薩。無量音菩薩。大名聞菩薩。明寶髻菩薩。堅師子菩薩。獨遊步菩薩。捨所念菩薩。及智積菩薩。意善住菩薩。無極相菩薩。慧光耀菩薩。消強意菩薩。能擁護菩薩。至誠英菩薩。蓮華界菩薩。眾諸安菩薩。聖慧業菩薩。將功勳菩薩。無思議菩薩。淨梵施菩薩。寶事業菩薩。處天華菩薩。善思惟菩薩。無限法菩薩。名聞意菩薩。已辯積菩薩。自在門菩薩。十種力菩薩。有十力菩薩。大聖愍菩薩。無所越菩薩。遊寂然菩薩。在於彼菩薩。無數天菩薩。須彌光菩薩。極重藏菩薩。因超越菩薩。而獨步菩薩。威神勝菩薩。大部界菩薩。以山護菩薩。持三世菩薩。有功勳菩薩。宣名稱菩薩。日光明菩薩。師子英菩薩。時節王菩薩。師子藏菩薩。示現有菩薩。光遠照菩薩。山師子菩薩。有取施菩薩。莫能勝菩薩。為最幢菩薩。喜悅稱菩薩。堅精進菩薩。無損減菩薩。有名稱菩薩。無恐怖菩薩。無著天菩薩。大明燈菩薩。世光耀菩薩。微妙音菩薩。報功勳菩薩。除暗暝菩薩。無等倫菩薩。
各於佛前發誓願言。我等於世尊滅度之後。護持佛法。於十方界廣令流布。使不斷絕。何以故。我等今者。睹如來不思議妙色光明。於光明中。皆得聞不思議佛法。既聞法已離於心障。累結永消身心清淨。晃如天金萬品斯照。我等思惟如是等功德利故。於如來所生大師想。生慈父想。常念佛恩當報佛恩。何以故。得聞正法。不久當坐道場。轉正法輪。度脫一切眾生。皆令以得聞法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釋迦如來告一切大眾言。是七十大菩薩摩訶薩。久於過去無量百千萬億微塵數阿僧祇劫中。已曾供養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微塵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供養諸佛。心不疲倦。以慈修身。善護佛法。不捨大悲。常於十方利益一切。若有眾生臨命終時。若聞一菩薩名。若二若三若四乃至七十。稱名歸命者。命終即往生有佛國土。蓮華化生遠離淫欲。不處胞胎離諸臭穢。其身清淨有妙香氣。眾所恭敬人所愛念。為人所恭敬愛念故。其心歡喜。以歡喜心故。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於一切眾生起大慈悲心。以發慈悲心已。次亦生於利益眾生心。以能利益眾生心已。復能發於不捨眾生心。以利益眾生心。自利利彼心。滅除障礙心。寂靜煩惱心。能親近善友常生恭敬心。專意聽法心。憶持不忘思惟妙義心。願少聞多解義心。不願於多聞而不解義心。次生信如心。信如實義心。以生如實義心已。次生如說修行心。以生如說修行心已。次生不退轉心。以生不退轉心已。於諸眾生即生等對治心如我不喜死。一切三界二十五有。有形無形四足多足。乃至蟻子有命之屬。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自喪身命。終不枉奪他命。如我有錢財穀帛衣被飲食象馬車乘國城妻子身體手足供養擁護不喜他人橫來侵害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自喪身命。終不於諸眾生衣財飲食生於劫奪之心。如我不喜他人欺凌斷我妙色姊妹妻妾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喪失身命。於他美色不生邪念染汙之心。況行奸惡。如我不喜面毀兩舌惡口。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喪失身命。終不妄言兩舌鬥亂彼此。
如我不喜杖石鞭打榜笞拷掠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喪失身命。終不杖石楚毒拷掠眾生。如我不喜杻械枷鎖桁械繫閉縛勒諸苦惱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喪失身命。終不枷鎖繫閉杻械眾生。如我不喜為人所凌強力迫脅。威怒所逼恃怙形勢壓伏截遏不令而自炳說自顯清白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故菩薩。乃至喪失身命。終不非理加於眾生。如我為人之所供養尊重讚歎令我歡喜者。我亦當常布施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樂具。若我造作大事。若佛事法事僧事。智力有限。不能令其成辦。憂愁苦惱。若有智者。見我如是憂恚懊惱。不能令其事得辦。便報我言。善男子。莫憂愁也。我當供辦稱意所須令汝事辦。我聞是語心生歡喜。是故我亦當常勸化眾事利益眾生。如我為王賊水火縣官所逼。若繫若閉心生愁毒。復有智者。見我如是遇眾苦難。便往我所。善言誘喻。告言。莫愁苦也。我當為汝求哀國王。若諸大臣。若供給財賄。若設餘方便。令汝解脫。使無衰惱。我聞是語心生歡喜。是故菩薩。常當勤修技藝。多諸工能。音樂倡伎。曆數算計。咒術仙藥。服乘象馬。兜鍪槊箭。出陣入陣。有大功武。我有如是眾妙技藝。一切眾人。若王大臣。不敢違逆我意。兼我復有衣服飲食。珠環釵釧。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真珠玫瑰。摩尼寶珠。象馬輦輿僮僕作使。宮人美女。流泉浴池。七寶臺觀。如是種種微妙無量百千。菩薩雖有如是威武隨意技藝百千寶藏象馬車乘無量美女勝妙臺觀流泉浴池一切五欲樂具。心不貪著。而常少欲知足。好樂閑靜。山林樹下安禪靜默。雖處大眾言談語論。而心常入對治門中。雖與眾生和光塵俗。出內財產生業息利。終不為惡。利益眾生。若有貧窮及諸苦惱。來從菩薩求索所須。菩薩隨意稱心給與。菩薩若見有眾生愛樂佛法。而來親近供養承事奉侍。洗足按摩。浣濯乾曬。楊枝澡水。拂拭敷。捲被枕。初夜後夜供給燈燭。前食後食怛那食。蒲闍尼食。佉陀尼食。及諸漿飲。所謂興利師漿。馥勒奢果漿。蒲萄漿。黑石蜜漿。如是承事。乃至一七至九七日。為欲求請菩薩聽聞佛法。菩薩爾時雖見是人如是供給心不歡喜。何以故。菩薩久於無量阿僧祇劫中。為求佛法故。我為一切眾生心無增減故。以慈悲心故。住平等心故。
爾時作轉輪聖王。常以十善導化一切眾生。為我意故歡喜奉行。命終之後得生人天。受微妙五欲快樂。尊嚴豪貴隨心適意。臥起天宮。服乘鞍馬。遊戲園苑伎樂自娛。歡喜飲食。無常卒至老病喪亡。家室男女愁毒懊惱。舉聲大哭以手搥胸。或時拔髮餐飲灰土。悶絕地。持乘車啼哭送之。殯埋既竟。室家男女互相扶持。還歸本家。愁毒悶絕。良久地。或時致病。或時狂癡。或時致死。於生者大損。於死者無益。是時轉輪聖王。前後導從案行國界。見諸眾生受斯苦惱。愍而哀傷。而作是言。夫為王者。王領國土攝諸眾生。雖以十善導化果得如是微妙五欲。而不免生老病死無常敗壞。當知我雖以正法治國。無益於物。若無益於物。云何名為大轉輪王。云何復名為大慈父。云何復名為大醫王。云何復名為大導師。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我等今者名不稱行。譬如有人渴乏垂命。東西馳走求索冷水。遙見空井心生歡喜。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便為更生。何以故。若不得水命去不遠。今見好井。必其望得清淨冷水。濟我虛渴運急之命。作是念已。馳奔往趣。往到井上。脫所著衣舉著一處。入井取水而不得水。唯見毒蛇守宮蝮蠍百足之屬。瓦礫荊棘及諸草穢。
爾時渴人失本願故。既不得水眾毒螫身。尋欲出井。其井朽故陷墜嶔巖。其朽故井深一箭道。既無梯蹬繩索杖木。雖復踴身上升。勢不能高。氣力羸惙還墮井底。為諸毒蛇之所唼食。命未斷頃而作是言。我若先知此井無水。尚不眼視。而況往取。今日苦毒為井所誤。爾時轉輪聖王。見諸人民室家男女恩愛分離受苦惱時。而作是言。今我身者喻如空井。雖有井名而無有水。現有所趣而無所獲。喪失身命苦惱如是。我今雖處於轉輪聖王之位。七寶具足。十善導化。正法治國。令諸眾生生人天中。受其微妙五欲快樂故。未能免生老病死。恩愛分離。怨憎和合。憂悲苦惱。更相哭泣。然是我過非眾生咎。所以者何。以我無有出世間法利益一切眾生。雖從於我諮受善法望獲安樂。而實不能越於苦海。
爾時轉輪聖王。復作是念。我身今者。喻如無智大癡施主。爾時施主值天大旱。七年不雨樹木燋乾。時世飢饉穀米湧貴。人民飢餓互相茹食。飲血噉肉更相殘害。枉濫無辜。或父食子或子食父。父母兄弟妻息男女。更相食噉。
爾時大施主。遊行觀看。見諸眾生飢餓憔悴羸瘦戰掉。氣力虛微顏貌憔悴。頭髮蓬亂形體瘦黑。於其肩上或見擔揭。純是死人。所有頭手節腕臂肘脊脅。肩臂臏膊足指。或是肝膽腸胃。時大施主。微聲問言。汝所擔揭者是何物也。答言。我所擔者。是死人頭手臂肘節腕也。問言。汝擔是死人臂肘節腕。何所作為。答言。汝不知耶。天時亢旱時世飢饉。穀米湧貴人民飢餓。互相食耳。我所擔者是我飲食。
爾時施主。聞是語已。心驚毛豎悶絕地。以冷水灑面良久方蘇。復更問言。雖是汝食是何人肉。爾時餓人聞是語已。舉聲大哭憂恚斷絕。報施主言。不可言也。痛哉痛哉。怪哉怪哉。大施主。我今情實相語。我所擔者。或言是父。或言是母。或言妻子。或言兄弟。宗親骨肉。爾時諸飢餓人。各各以情實自說因緣。大施主。更無餘事。我等以飢餓因緣故。還相噉食耳。
爾時大施主。聞是語已飲氣歎息。報眾人言。汝等今者。更莫共相食噉肉也。若有所須衣服飲食。種種湯藥所須之物。後一七。汝等大眾皆集我家。我當隨汝所須。衣被飲食病瘦湯藥稱意給與。眾人聞已心生歡喜。歎言。善哉善哉。未曾有也。爾時施主。還到其家。喚其夫人及其子息僮僕作使。一切皆集。於眾人中和顏悅色發柔軟言。告喻妻子及諸作使。汝等應當至心聽我所說。汝等知不。天時炎旱時世饑儉。人民飢餓死者無數。我等居家庫藏盈滿穀米無量。可共及時種於福田。妻子聞已。善哉善哉快善無量。我等身命亦隨施主。況於大藏錢財飲食耶。
爾時施主心生歡喜。汝等今者。真是我無上道伴。善哉善哉。汝等諸人。應當各各而自處分。隨所應作隨所應為。應作者便作。應為者速為。後一七必令成辦。爾時施主。一一處分已竟。即自出外處處觀看。何處當有平地寬博安施壇會。即時安著清淨之處。除去沙鹵株杌荊棘。其地清淨。安施敷氍毹毾。即時安施大眾坐處已訖。嚴駕五百大象。負載飲食運趣施壇。飲食如山乳酪如池。膏油餅脯種種餚膳百味具足。兼有種種衣服珠環釵釧象馬七珍。種種具足莊嚴已竟。後一七明相舉時。亦於七日朝。槌鐘鳴鼓吹大螺貝。高聲唱言。一切大眾。皆來集於大施主壇。爾時眾人聞是唱聲。心生歡喜如蒙賢聖。聞是語已。尋聲往趣大會施壇。隨意所取。衣被飲食珠環釵釧。百種湯藥象馬七珍。隨所好喜恣意選取。爾時施主所施之物。眾人持去已盡。爾時施主心生歡喜已。即還歸家。室家妻子歡喜受樂。五欲自娛。後一七聞外人言。先所受施主衣被飲食者。皆藥發而死。或未死者皆發是言。怪哉怪哉。是大施主。雖有慈愍。供給所須衣被飲食。雖復當時充飢解渴得濟身命。於後數日藥發喪命。時大施主憂恚懊惱。問其妻子。汝等云何成熟飲食。使惡毒藥令墮食中。妻子作使諸僮僕等。皆言不爾。若不爾者毒從何來。答曰不審。
爾時施主重自撿校。即入家中次第案行。見一井水而覆蓋頭。問諸人言。此是何井。家人答言。此是施主於小兒時養三毒蛇。穿此一井安置其中。此井是毒蛇住處。水亦是毒。飲者殺人。施主見已問作使言。汝等先作食時。不取此井水用作食也。作使答言。飲食猥多。當時運急汲取此水用作飲食。大施主言。怪哉怪哉。如我今者愚癡無智。云何養此毒蛇作此毒井。告語妻子速往填塞。中三毒蛇者為吾燒殺。是時作使速往除滅。爾時施主滅毒井已。出外觀看。見受施者藥發而死。異口同音皆言。坐此施主與我毒食。令我早喪身命。我若先知此食有毒者。終不敢食。爾時施主聞是語已心生懊惱。如彼轉輪聖王。雖復十善導化令諸眾生得生人天。雖受如是微妙五欲微妙快樂。猶未能免生老病死。時轉輪聖王尋發願言。我今應當求索無上佛法出世間法。令諸眾生讚誦玩習。遠離生死得至涅槃。
爾時轉輪聖王。為求佛法故。於閻浮提遍處宣令。誰解佛法。大轉輪王欲得玩習。處處宣令。皆云言無。到一邊小國中。有一婆羅門解知佛法。爾時使者徑往詣彼。至婆羅門所。問言。大德解佛法耶。答言解耳。爾時使者頭面禮足。報言。大師。大轉輪王欲相顧命。唯願大師。屈神德往至彼轉輪王所。時轉輪王遠出奉迎。頭面禮足問訊起居。冒涉途路得無疲倦耶。即請入宮。於正殿上敷王御座。前請大師願坐此座。時婆羅門即昇妙座結跏趺坐。
爾時大王見於大師端坐已定。供給所須施安已竟。合掌向於婆羅門白言。大師。解佛法耶。時婆羅門報言。吾解佛法。爾時大王報言。大師。為我解說。婆羅門言。王大愚也。吾學是佛法。久受勤苦因乃得成。今者大王。云何直欲得聞。
爾時大王白大師言。欲須何物。婆羅門言。與我供養。王言。所須供養為是何物。衣被飲食耶。金銀珍寶耶。婆羅門言。吾不須如是供養。王言。若不須如是供養者。象馬車乘耶。國城妻子耶。音樂倡伎耶。婆羅門言。吾都不用如是供養也。若能就王身上。剜作千瘡。灌滿膏油。安施燈炷。燃以供養者。吾當為汝解說佛法。若不能者吾欲起去。王未答頃尋下高座。
爾時大王即前抱持報言。大師。小復留懷。今我智慧微淺功德薄少。小頃自思惟當奉供養。爾時轉輪聖王。即自思惟而作是念。我從無始世界已來。喪身無數未曾為法。今我此身當歸敗壞。都無所為。今日正是其時。仰報大師言。所須供養者。當速辦之。爾時大王即入宮中報諸夫人。而我今者共汝等別。時諸夫人聞王語已。心驚毛豎莫知所由。微聲問王。王欲何去。王言。今者我身欲剜作千燈供養大師。時諸夫人聞王語已。宛轉地舉聲大哭。悶絕吐逆良久蘇息。報大王言。天下所重莫若己身。恭敬尊重隨時將養懼畏不適。今者云何毀害捐棄。王是智人。而於今日如似顛狂鬼魅所著耶。王言不也。若不爾者。何緣如是作此苦惱。供養是婆羅門。何所為耶。王報夫人。欲求佛法為一切眾生。若為一切眾生。今日云何便見孤棄。王報諸夫人言。天下恩愛皆當別離。是故吾今以身供養。欲為汝等及一切眾生。於大暗室燃大智燈。照汝生死無明黑暗。斷眾累結生死之患。超度眾難得至涅槃故。汝等諸人。今者云何違逆我心。時諸夫人聞王語已。默然不對。心悲噢噎舉聲大哭。自拔頭髮抓摑面目。復發聲言。我等薄相生亡我所。天王有五百太子。悉皆端正。聰明智慧人相具足。其父愛念喻如眼目。爾時大王語諸子言。我於今日欲設供養。恐身命不濟與汝等別。國土人民所有王法。從大者治。時諸太子聞是語已。身體肢節筋脈抽切。譬如人噎。又不能咽復不得吐。微聲問父王言。今日云何永棄孤背。時諸太子前抱王頸。或捉手足舉聲悲哭。怪哉怪哉。今日云何永失覆護。
爾時大王諫曉諸子。即為宣說天下恩愛皆有別離。諸子答言。雖如父王所說。心情戀慕不能捨離。大王今日當賜一願。令諸子等持此身命奉上大王。為王供養婆羅門師。王言。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未能堪辦如是供養。如我今者遠請大師。許相供養不得違錯。夫為孝子不違父意。汝今云何違逆我心。時諸太子聞是語已。舉聲吼喚驚動神祇。舉身投地如太山崩。爾時大王復與諸小國王一切辭別。還至殿上往大師所。脫身瓔珞上妙衣服。舉著一面端身正坐。告諸大臣諸小國王。五百太子二萬夫人。汝等今者。誰能為吾剜身千瘡。夫人太子及諸群臣。皆共同心而作是言。我等今者。寧以利刀自剜兩目。終不能以手剜王身也。爾時大王心生憂惱。而我今者單孑孤露。大眾之中乃無一人見佐助耶。
爾時大王。有一旃陀羅。其性弊惡人所怖畏。尋聲往趣語諸太子且莫憂苦也。我有方便。能令大王事不得成。若不成事。還王領國土如本不異。諸太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時旃陀羅往到王前。語大王言。大王今者何所作為。王告之言。剜身千燈供養大師。時旃陀羅言。欲剜身者我能為之。王聞是語心生歡喜。報旃陀羅言。汝今真是我無上道伴。時旃陀羅。即在王前。譀吸張。高聲唱言。大王當知殺人之法。斷頭截頸割斷手足。抽筋拔脈苦痛如是。大王今者能堪是不。王聞是語心懷歡喜。時旃陀羅持牛舌刀就王身上。於眴速頃。遍體剜作數滿千瘡。時旃陀羅。謂王意退而返不移。投刀於地馳走而去。爾時大王於身諸瘡灌滿膏油已。取上妙細纏以為炷。爾時婆羅門大師。見於大王作是事已。作是念言。我今應當先為大王宣說佛法。何以故。大王今當燃身諸燈恐命不濟。命若不濟誰當聽法。思惟是已。告大王言。精進如是難為能為。修此苦行為聞佛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王宣說佛法。王聞是語心大歡喜。譬如孝子新喪父母。其子愁毒苦不可言。父母還活其子歡喜。王聞是語亦復如是。時婆羅門即便為王而說半偈。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王聞法已心生歡喜。告諸太子及諸大臣。而作是言。諸人若於我有慈悲心者。應為我憶持是法。於諸國土處處聚落有人民處城市巷陌。宣王優命。諸人當知。大轉輪王見諸人民一切眾生。沒於苦海未能出要。於諸眾生起大悲心。剜身千燈求此半偈。諸人今當感大王大慈悲心。應當書寫此偈讀誦玩習。思惟其義如說修行。諸人聞是語已。心生歡喜。異口同音讚大王言。善哉。大王。真是大慈悲父。為諸眾生修此苦行。我等應當速往書寫。或紙或帛。或於石上。或於樹木瓦礫草葉蹊徑要路多人行處。亦皆書寫。其見聞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大王即燃千燈供養大師。其明遠照十方世界。其燈光中亦出音聲說此半偈。其聞法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光上照乃至忉利天宮。其燈光明悉能隱蔽諸天光明。時忉利天王。見此光明遠照天宮。即作是念。以何因緣有此光明。即以天眼觀於世間。見是大轉輪王以大慈悲熏修其心。為一切眾生故。剜身千燈供養大師。為度一切眾生故。是故我等今當往於世間。勸誡佐助令心歡喜。即下世間化作凡人。往詣王所問大王言。剜身千燈修此苦行。為求半偈何所作為。報言。善男子。我為一切眾生故。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化人即復釋身。光明威耀皎然炳著。時天帝釋報大王言。作是供養。願求天王耶。魔王梵王耶。是時轉輪聖王報天帝釋言。我亦不求人天尊貴。正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故。不安者安。不解者解。未度者度。未得道者欲令得道。天帝釋言。大王今者不乃愚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汝今云何欲求無上道耶。報天帝釋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於無上道。汝今雖發是言吾不信也。時轉輪聖王即於天帝釋前。立此誓言。我若不真實求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欺誑天帝釋者。使我千瘡終無癒時。若不爾者血當為乳千瘡平復。說是語時即復如故。天帝釋言。善哉大王。真是大悲。修大悲者如是苦行。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三菩提時要先度我。時天帝釋放大光明遍照王身。與百千諸天俱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太子。見其父王身瘡平復歡喜無量。即前頭面禮足。住一面。合掌向父。異口同音俱發聲言。未曾有也。今者父王真是大悲愍傷一切。王報太子。汝等若是孝子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諸太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感於父王重恩分故。尋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夫人百千婇女亦復如是。爾時眾中有七十恒河沙等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心。復有無量天人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見聞是已。皆發道心歡喜而去。
發菩提心品第四
爾時會中有一大菩薩摩訶薩。名曰喜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來。而作是言。菩薩云何知恩報恩。佛告喜王菩薩。善男子。諦聽諦聽。菩薩摩訶薩知恩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報恩者。亦當教一切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發菩提心云何而發。菩薩因何事故。所以能發。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初發三菩提心時。立大誓願作如是言。若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當大利益一切眾生。要當安置一切眾生大涅槃中。復當教化一切眾生悉令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則名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發菩提心者。則得名為菩提因緣。眾生因緣。正義因緣。三十七助道法因緣。攝取一切善法根本。是故菩薩名為大善。亦名一切眾生善根。能破一切眾生身口意等三業諸惡。一切世間所有誓願。及出世間所有誓願。無有能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誓願無勝無上。菩薩摩訶薩初發三菩提心時。有五事。一者性。二者行。三者境界。四者功德。五者增長。菩薩若能發菩提心。則得名為菩薩摩訶薩。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大乘行。是故初發菩提心。即能攝取一切善法。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修行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發心終不能得。是故發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本。菩薩摩訶薩見苦眾生心生憐愍。是故菩薩因慈悲心故。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能習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發心名為根本。發菩提心故行菩薩尸羅。是故發心名根名因。名枝名葉。亦名華名果。亦名為子。菩薩發心畢竟不畢竟。畢竟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無退失。不畢竟者有退有失。退有二種。畢竟退。不畢竟退。畢竟退者。終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推求修習其法。不畢竟退者。求菩提心修習其法。是菩提心有四種。一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見若聞諸佛菩薩不可思議事。
爾時即生信敬之心。作是念言。佛菩薩事不可思議。若佛菩薩不可思議事。是可得者。我亦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至心念於菩提。發菩提心。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以聞諸佛菩薩祕密之藏。聞已即生信敬之心。得生信心故。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摩訶般若。是故發菩提心。復有不見諸佛菩薩不思議事。亦不聞法。見法滅時。復作是念。無上佛法能滅眾生無量苦惱。作大利益。唯諸佛菩薩。能令佛法久住不滅。我今亦當發菩提心。令諸眾生遠離煩惱。願我此身受大苦事。護持佛法久住於世故。發菩提心。復有不見諸佛菩薩法滅之時。唯見惡世諸眾生等。具重煩惱貪欲瞋恚愚癡等。無慚無愧慳吝等。嫉妒恚癡苦惱等。不信邪疑懶惰等。見是事已即作此念。大惡世時眾生不能修善。如是惡時尚不能發二乘之心。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今當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乃當教一切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喜王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知恩自發菩提心。菩薩報恩教一切眾生令發菩提心者。如來世尊於生死時。初發菩提心。因何事發。佛言。善男子。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生死中。時以重煩惱。起身口意業故。墮在八大地獄。所謂阿訶訶地獄。阿婆婆地獄。阿達多地獄。銅釜大銅釜。黑石大黑石。乃至火車地獄。我於爾時墮在火車地獄中。共兩人並挽火車。牛頭阿傍在車上坐。緘脣切齒。張目吹火。口眼耳鼻煙炎俱起。身體殊大。臂腳盤結。其色赤黑。手執鐵杖隨而鞭之。我時苦痛努力挽車。力勵前進。時我徒伴劣弱少力。劣弱在後。是時牛頭阿傍以鐵叉刺腹。鐵杖鞭背。血出沐浴隨體而流。其人苦痛高聲大喚苦痛難忍。或稱父母。或稱妻子。雖作如是唱喚無益於己。我時見是受大苦惱心生哀愍。因慈心生故發菩提心。為此眾罪人故。勸請牛頭阿傍。此罪人者甚可憐愍。小復加哀垂慈憐愍。牛頭阿傍聞已心生瞋恚。尋以鐵叉前刺我頸。尋時命終。即得脫於火車地獄百劫之罪。我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即脫火車地獄之罪。佛告喜王。挽火車者今我身是。因發菩提心故疾得成佛。是故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歡喜。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善知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是故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各各不同。喜王當知。菩薩摩訶薩知恩報恩其事如是。說是法時。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大眾中有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時天龍鬼神人及非人。亦能發聲聞辟支佛心。聞法歡喜。頭面作禮。右遶而去。

卷三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論議品第五
爾時如來為母摩耶夫人并諸大眾。說法九十日。閻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來所在。大目犍連神力第一。盡其神力。於十方推求。亦復不知。阿那律陀天眼第一。遍觀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亦復不見。乃至五百大弟子。不見如來。心懷憂惱。優填大王戀慕如來。心懷愁毒。即以牛頭栴檀。樹像如來所有色身。禮事供養。如佛在世等無有異。爾時大王召諸六師。卜問如來為何所在。爾時六師即作是言。大王當知。瞿曇沙門正是幻術所化作耳。幻化之法體無真實。大王當知。我等經書四圍陀典。說言千年二千年。當有一幻人出世。瞿曇沙門正是其人。爾時阿那律陀。往詣大王所白言。大王當知。如來近在忉利天。後七日當還閻浮提。王聞是語心生歡喜。宣令國土掃灑燒香。懸繒蓋競共集聚。設眾供養種種餚膳華香伎樂。爾時六師見眾人集聚設諸供養種種餚膳。六師問言。汝等諸人設是供養。欲請國王耶。王子耶。答言非也。若不爾者。為請大臣耶。婆羅門居士耶。若不爾者。親族會耶。答言非也。欲請於佛。六師問言。佛者是誰。答言。一切智人。復言。一切智人為是誰耶。答言。大慈悲父。汝不知耶。白淨王種豪尊第一。從劫初已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不作轉輪王。雖不作轉輪王。而作閻浮提王。兄弟三人其最長者。號曰淨飯王。其次第二名曰斛飯王。其最小者。名曰甘露飯王。淨飯王生二子。長者名悉達。小者名難陀。斛飯王復生二子。長者名提婆達。小者名阿難。甘露飯王生一女。名甘露味女。
爾時大兄悉達太子。出城觀看。見老病死患。憂思不食。悲念人生當有此患。無貴無賤有形之類無免此者。即夜踰出宮城菩提樹下苦行六年。然後得成一切智。故號一切智人。獨悟成佛。具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種智。其生七日母便命終。生忉利天。佛為母說法經九十日。後一七當還閻浮提。爾時六師聞是語已。心生嫉妒憂恚苦惱。即時六師徒眾集聚。共論議言。瞿曇沙門若還閻浮提者。一切人民皆當捨我供養瞿曇。我等孤窮恐當不濟。
爾時六師復作是念。我等今當速往多人眾中。唱如是言。諸人當知。瞿曇沙門實無所知。黃口小兒。近出釋氏宮。菩提樹下。自言得一切種智。當知此則虛妄之言。所以然者。阿耆達王來請瞿曇。所施供養唯是馬麥。瞿曇不知為惡而便受請。當知非一切智也。復次問於阿難。安居餘有幾日在。阿難言。餘有七日在。復次問於阿難。祇桓中何以多烏鳥聲。阿難言。眾鳥掙食。適生一七其母命終。以是事故。當知是薄福相人。亦是極惡之人。所以然者。生已喪其母故。又復非慈孝非供養。目下朝夜供給而反捐棄。入於深山。亦是無恩分人。父王為納娶瞿夷。竟不行婦人之禮。令憍曇彌受大苦惱。是故當知。不知恩不念恩。瞿曇沙門。徒眾無尊無卑。五百弟子各稱第一。師既無法。弟子亦無修行之業。乃至知敷具人陀驃比丘亦稱第一。聰明智慧舍利弗亦入其中。訥鈍槃特比丘亦入其中。乃至少欲之人耶輸陀羅比丘尼亦入其中。舍衛城中淫亂不善蓮華色女亦入其中。乃至稚小無智均提小兒亦入其中。乃至極老須跋陀羅年百二十亦入其中。乃至豪尊諸釋種亦入其中。極下賤王舍城中擔糞穢人亦入其中。是故當知。瞿曇法中猥雜競共入中。皆無尊卑不可恭敬。譬如大風吹諸樹葉聚在一處。瞿曇佛法亦復如是。譬如眾鳥。隨逐世間人所遺棄衣服飲食。瞿曇徒眾隨取食之。汝等諸人今日云何欲請瞿曇。眾人聞已。譬如大地不可虧動。大眾渴仰如來。雖聞六師作如是說。心如金剛無有增減。渴仰如來如渴欲飲。後一七如來從天來下至閻浮提。無量百千諸天。隨從如來放大光明。神力感動作天伎樂百千萬種。乃至一切天一切龍鬼神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皆悉雲集禮拜供養。
爾時優填大王大眾圍遶遠迎如來。頭面禮足住一面。爾時六師徒眾集聚復作是念。我等今者衰禍將至。雖復眾人之中唱說此言而不信受。今當復往天人大眾之中。宣令如是。可知清白。爾時六師作是念已。與其徒眾八千人俱。前後圍遶往詣大眾。到已坐一面。爾時復有一乾闥婆子。名曰闥婆摩羅。彈七寶琴往詣如來所。頭面禮足住一面。鼓樂絃歌出微妙音。其音和雅悅可眾心。聲聞舍利弗等。不覺動身起舞。須彌山王湧沒低昂。
爾時如來即入有相三昧。以三昧力令其琴聲遠聞三千大千世界。其音具足演說苦空無常不淨無我。放逸眾生聞此妙音具足演說如來知恩報恩。久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一切眾生皆隨聲至閻浮提。往到佛所頭面禮足。住一面。
爾時大眾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如來爾時三昧宴默。一切大眾亦皆默然。於大眾中有七寶塔。從地踊出住在空中。無數幢而懸其上。百千寶鈴不鼓自鳴。微風吹動出微妙音。
爾時大眾見此寶塔從地踊出。心生疑網。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踊出。諸聲聞眾舍利弗等。盡思度量亦復不知。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乃至彌勒菩薩亦復不知。爾時六師作是念。復何因緣有此寶塔。若有人來問我者。而我不知。若不知者。云何復名一切知見。復作是念。瞿曇何不速為大眾敷演斯事。
爾時如來出于三昧。釋提桓因忉利天王。即以天衣敷師子座。爾時如來即昇此座結跏趺坐。如須彌山王處于大海。爾時彌勒菩薩觀察眾心。咸皆有疑自亦未了。即從座起往到佛前。頭面禮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踊出。
佛告彌勒菩薩。乃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教化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皆令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有國名波羅奈。其波羅奈大王聰叡仁賢。常以正法治國不枉人民。王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王了無子。王自供養奉事山神樹神一切神祇。經十二年不懈不息求索有子。第一夫人便覺有娠。十月足滿生一男兒。其子端正人相具足。生已召諸大臣諸小國王。占相吉凶即為立字。以其太子性善不瞋。名曰忍辱。忍辱太子其年長大。好喜布施聰明慈仁。於諸眾生等生慈心。爾時大王有六大臣。其性暴惡奸詭諂佞。枉橫無道人民厭患。時六大臣自知於行有違。常懷嫉妒。憎惡太子。
爾時大王身嬰重病。苦惱憔悴命在旦夕。忍辱太子往告諸臣。父王困篤今當奈何。諸臣聞已心生瞋恚。報太子言。王命不久。何以故。欲求妙藥不可得故。是以當知命去不遠。太子聞已。心生苦惱悶絕地。時六大臣即入靜室共謀議言。忍辱太子不除去者我等終不得安穩也。作是念已。第一大臣言。忍辱太子無事可除。一臣復言。我有方便能除去之。即往太子所報太子言。臣向在外。於六十小國八百聚落中。求覓藥草了不能得。太子問言。所求藥草為是何物。大臣報言。太子當知。求藥草者正是從生至終。不瞋人眼睛及其人髓。若得此藥得全王命。若不得者命在不久。於諸國土無有此人。太子聞已心生憂惱。即報大臣。我今身者似是其人。何以故。我從生已來未曾有瞋。大臣言。太子若是其人者。此事亦難。何以故。天下所重莫若己身。太子言。不如諸臣所言也。但使父王病得損者。假使捨百千身亦不為難。況我今日此穢身也。大臣報言。如此之事隨太子意。
爾時忍辱太子心生歡喜而作是念。若使此藥能除父王病者。宜應速辦此事。忍辱太子即入宮中。到其母所頭面禮足。合掌向母。而作是言。今者此身欲為父王作治病藥。恐其身命不得存立。是故與母共別。願母莫憂苦戀慕其子。其母聞是語已。心生悶絕忘失四方。譬如人噎。又不得咽不能勸進。又不得吐不能勸退。即前抱其太子悶絕以水灑面良久乃蘇。爾時太子白其母言。父王身命須臾之間不得久停。宜時速辦令王服之。爾時太子即呼大臣諸小國王。於大眾中即宣此言。我身今者與大眾別。爾時大臣即呼旃陀羅。斷骨出髓剜其兩目。爾時大臣即擣此藥奉上大王。王即服之病得除瘥。病既瘥已。問諸大臣。汝等於何得此妙藥。除我患苦得全身命。大臣白王。今此藥者忍辱太子之所辦。非諸臣力所堪辦也。王聞是語心驚毛豎。微聲問諸臣言。忍辱太子今在何所。大臣答言。太子今者在外。身體傷損命不云遠。王聞是語舉聲大哭。怪哉怪哉。自投於地塵土坌身。如我今者實自無情。云何乃能服此子藥。往到子所其命已終。王及夫人及諸臣民。無量大眾前後圍遶。其母懊惱投身死屍。以我宿世有諸過惡。今令子身受是苦也。今我身者何不碎末如塵。乃令我子喪失身命。爾時父王及諸小王。即以牛頭栴檀香木。積以成。闍維太子。所有身骨。復以七寶起塔供養。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善男子等大眾。當知爾時波羅奈大王者今現我父悅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是。忍辱太子者今我身是。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孝養父母衣被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緣自致成佛。今此寶塔從地踊出者。即是我為其父母捨此骨髓及其身命。即於此處起塔供養。我今成佛即踊現其前。爾時大眾中無量人天諸龍鬼神。聞是語已。悲喜交集淚下滿目。異口同音讚歎如來百千功德。尋時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無量百千眾生。發聲聞辟支佛心。復有無量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道。復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當知。如來今者真是孝養父母。
復次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以其本願如是生如來身。以生如來滿本願故。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爾時大眾異口同音讚歎摩耶。善哉摩耶得生如來。天人世間無與等者。
爾時乾闥婆摩羅。即從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摩耶夫人修何功德。以何因緣得生如來。
佛言。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佛言。乃往過去久遠不可計劫。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乃至正法像法滅已。爾時有國號波羅奈。去城不遠有山。名曰聖所遊居。以有百千辟支佛住此中故。無量五通神仙亦住其中。以多仙聖止住中故。號聖遊居山。其山有一仙人住在南窟。復有一仙住在北窟。二山中間有一泉水。其泉水邊有一平石。爾時南窟仙人在此石上。浣衣洗足已便還所止。去後未久。有一雌鹿來飲泉水。次第到浣衣處。即飲是石上浣衣垢汁飲此衣垢汁已。迴頭反顧。自舐小便處。
爾時雌鹿尋便懷妊月滿產生。鹿產生法。要還向本得胎處。即還水邊住本石上。悲鳴宛轉產生一女。爾時仙人聞此鹿悲鳴大喚。爾時南窟仙人聞是鹿大悲鳴聲。心生憐愍即出往看。見此雌鹿產生一女。爾時鹿母宛轉舐之。見仙人往便捨而去。
爾時仙人見此女兒。形相端正人相具足。見是事已心生憐愍。即以草衣裹拭將還。採眾妙果隨時將養。漸漸長大至年十四。其父愛念。常使宿火令不斷絕。忽於一日心不謹慎。便使火滅。其父苦責數已。語其女言。我長身已來。未曾使此火滅。而汝今日云何令滅。北窟有火汝可往取。
爾時鹿女即隨父教往詣北窟。步步舉足皆生蓮華。隨其蹤跡行伍次第如似街陌。往至北窟從彼仙人乞求少火。爾時仙人見此女人福德如是。足下生於蓮華。報言。欲得火者汝當右遶我窟滿足七匝。行伍次第了了分明。隨其舉足皆生蓮華。遶七匝已。語其女言。欲得火者。復當在此右邊還歸去者。當與汝火。
爾時鹿女為得火故隨教而去。其女去後未久之間。波羅奈王將諸大臣百千萬眾。前後圍遶千乘萬騎入山遊獵馳逐群鹿。波羅奈王獨乘名象。往到北窟仙人所。見其蓮華遶窟行列。爾時大王心生歡喜歎言。善哉善哉。大德神仙大仙導師。福德巍巍其事如是。爾時仙人即白王言。大王當知。此蓮華者非我所能。王言。非大師者是誰所為。報言大王。是南窟仙人生育一女。姿容端正人相具足世間難有。其女行時隨其足下皆生蓮華。王聞是語心生歡喜。即往南窟見彼仙人頭面禮足。爾時仙人即出問訊。大王。遠涉途路得無疲極。爾時大王報仙人言。聞君有女欲求婚姻。
爾時仙人報大王言。貧身有此一女。稚小無知未有所識。少小以來住此深山。未閑人事。服草食果。王今云何乃欲顧錄。又此女者畜生所生。即以上事向王具說。王言。雖爾無苦。問其父言。鹿女者今在何許。報言大王。在此草窟。爾時大王即入窟中。見其鹿女心生歡喜。即以沐浴香湯。名衣上服百寶瓔珞。莊嚴其身乘大名象。百千導從作倡伎樂。還歸本國。爾時鹿女從生以來。未曾見如此大眾。心驚怖懼。
爾時其父上高山頂。遙看其女。目不暫捨。而作是念。我今遙觀我女。遠去不現當還本處。悲號懊惱。流淚滿目。我生育此女未有所知與我遠別。復作是念。我今住此不應餘轉。何以故。若我女反顧後望不見我者。令女憂苦。佇立良久女去不現。竟不還顧。
爾時其父心生恚恨。而作是言。畜生所生故不妄也。我少長養。令得成人。為王所念而反孤棄。即入窟中誦持咒術而咒其女。王若遇汝薄者皎然不論。若王以禮待接汝者。當令退沒不果所願。
爾時波羅奈王到宮殿已拜為第一。名曰鹿母夫人。諸小國王百官群臣皆來朝賀。王見此已心生歡喜。未久數日便覺有娠。王自供養夫人臥飲食皆令細軟。至滿十月。望其生男紹繼國位。月滿產生生一蓮華。仙人咒力令王瞋恚。而作是言。畜生所生故不妄也。王即退夫人職其蓮華者使人遺棄。其後數日。波羅奈王將諸群臣。入後園中遊戲觀看。作倡伎樂。鬥其象馬并諸力士。中有第一大力士。踉顛蹶以足蹴地。地皆震動動蓮華池。其華池邊有大珊瑚。於珊瑚下有一蓮華迸墮水中。其華紅赤有妙光明。王見此華心生歡喜。問群臣言。如此蓮華者未曾有也。即使使者入池取之。其華具足有五百葉。於一葉下有一童男。面首端正形狀妙好。爾時使者即前白王。此蓮華者未曾有也。大王當知。其蓮華者具五百葉。於一葉下有一天童男。王聞此語心驚毛豎。慨歎所以。問使者言。審實爾耶。此非是我鹿母夫人所生華耶。即問青衣。鹿母夫人所生華者遺棄何處。答言。大王。埋此池邊大珊瑚下。王審實其事。知是鹿母夫人所生。王自入宮向鹿母夫人。自責悔過而作是言。我實愚癡無智不識賢良。橫生惡賤。違逆夫人。懺謝訖已還復本位。王大歡喜。召諸群臣諸小國王并諸婆羅門相師。一切集會。抱五百太子。使諸相師占相吉凶。卦曰道德所歸國蒙其福。若在家者四海顒顒鬼神保之。若出家者必斷生死超度欲流越生死海。獲得三明六通。具四道果。王聞是語遂增歡喜。即遍宣令國土。選取五百乳母。
爾時鹿母夫人白大王言。王莫撓擾國土召諸乳母。王宮中自有五百夫人。諸夫人者妒我生男。王今可以一太子與一夫人。令其乳哺非其子耶。王報夫人。五百夫人常懷嫉妒惱害鹿母。鹿母今者欲令我鞭打杖策擯出驅遣。奪其命者不逆夫人。夫人今者云何於怨嫌中放捨。此事甚難及也。又復能開天地之恩。以其太子與諸夫人。爾時五百夫人心大歡喜。鹿母夫人施我安穩快樂。云何復能以太子與我。歡喜無量。爾時無量百千大眾。聞是事已心生歡喜皆發道心。
爾時大王報夫人言。未曾有也。吾不及汝。夫人言。貪恚所生皆由嫉妒。諫惡以忍。諫怒以順。我從生以來。未曾與物共諍。諸夫人者自生惱害。譬如有人夜行見杌便起賊想。或起惡鬼之想。尋時驚怖四散馳走。或投高巖。或覆水火。荊棘叢林傷壞形體。因妄想故禍害如是。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自生自死。如蠶處繭。如蛾赴燈。無驅馳者。一切眾惡從妄想起。諸夫人者亦復如是。我今不應與彼群愚起諸諍訟。五百夫人即前禮鹿母夫人。自謝悔過奉事鹿母。如蒙賢聖。如母姊妹。所養太子如所生不異。時五百太子年漸長大。一一太子力敵一千。鄰國反叛不賓屬者自往伐之。不起四兵國土安穩天神歡喜。風雨以時人民豐穰熾盛。時五百太子乘大名象林野觀看。遊戲自恣快樂難量。父母愛念如護眼目。爾時五百太子年漸長大。於後一時集一處坐蓮華池邊。見其形容水底影現。時諸太子共相謂言。一切諸法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如水中形體無真實。我等今者亦復如是。雖復豪尊處在深宮五欲自恣。壯年美色不可久保。物成有敗人生有死。少壯不久會當有老。飯食不節會得有病。百年壽命會當有死。諸太子即愁憂不樂。不能飲食。即還宮殿白父母言。世界皆苦無可樂者。父母今者聽我等出家。王報太子。生老病死一切共有。汝何以獨愁。白父王言。不能復以死受生。勞我精神周遍五道。王不忍拒即便聽許。母報子言。汝出家者莫捨我遠去。可於後園其中清淨林木茂盛四事供養不令乏少。時諸太子即便出家。受其母請住後園中。一一太子皆得辟支佛道。如是次第四百九十九太子皆得道果。往詣宮中至父母前。報言父母。出家利益今已獲得。時諸比丘身昇虛空。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或作大身滿虛空中。復以一身作無量身。或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為其父母作種種神變已。即便燒身取般泥洹。時鹿母夫人收取身骨。於後園中即起四百九十九塔供養。最小太子過九十日已。亦得辟支佛道。亦為父母現大神變。現神變已即取泥洹。爾時其母收其身骨起塔供養。
爾時鹿母夫人燒眾名香作妙伎樂。日日入後園中。供養是五百辟支佛塔。於其塔前愁憂不樂。而作是言。我雖生是五百太子。雖復出家。而無一人發菩提之心。即立誓願。我供養是五百辟支佛。并起五百塔供養舍利功德。悉以迴向普及一切眾生。令我來世不用多生諸子而不能發菩提之心。但生一子能發道心。現世出家得一切智。佛告阿難。爾時鹿母夫人者。今摩耶夫人是。摩耶夫人供養五百辟支佛。及修無量善業。是故今者得生如來身。佛說此法時。有無量百千人天。得初道果乃至四果。有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摩耶夫人過去世時造何業行。生畜生中為鹿女也。佛告阿難。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摩耶夫人宿世行業因緣。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化。滅度之後於像法中。爾時有國號波羅奈。其國有一婆羅門。唯生一女。其父命終。婆羅門婦養育此女。年轉長大。其家唯有一果園。其母以女守園自往求食。既自食已。後為其女而送食分。日日如是。其母一日而便稽遲。過時不與。其女悒遲。飢渴所逼。而便恚心言。我母今日何因緣故。不與我食不來見看。乃至煩惋再三。尋復恚言。我母今者不如畜生。我見畜獸野鹿。子飢渴時心不捨離。如是未久母持食至。正欲飲食。有一辟支佛沙門。從南方來飛空北過。爾時其女見此比丘心生歡喜。即起合掌頭面作禮。即便請之為敷淨座。取好妙華。減其食分奉施比丘。比丘食已。為說妙法示教利喜。爾時其女即發願言。願我來世。遭遇賢聖禮事供養。使我面首端正尊榮豪貴。若經行時蓮華承足。
佛告阿難。爾時女者鹿母夫人是。以其一食淨華覆上施辟支佛。五百世中尊榮豪貴。衣食自然。蓮華承足。願力因緣。今得值五百辟支佛禮事供養。爾時以一惡言不知其恩毀罵其母喻如畜生。以是惡口因緣。五百身中生鹿腹中。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生。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是故阿難。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夫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佛說此經時。有千優婆塞優婆夷。慎護口過。即得初果。復有無量比丘比丘尼。得初道果乃至四果。無量人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辟支佛心。一切大眾聞佛說法。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與阿難入王舍城。乞食已還出城。於城門外有大深坑。時王舍城人擔持大小便利。棄是坑中。天雨惡水亦入其中。爾時此汪水中有一蟲。其形似人。眾多手足。遙見如來擎頭出水。視於如來流淚滿目。如來見已。愍而哀傷慘然不悅。即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敷尼師壇。如來座下結跏趺坐。爾時阿難觀察眾心問如來言。世尊。向所見汪水中蟲者。先世造何業行。生此水中為幾時耶。復於何時當得解脫。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善聽當為汝說。阿難乃往過去無量千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教化已周。遷神涅槃滅度之後。於像法中有一婆羅門。造立僧坊供養眾僧。時有檀越多送酥油。時有客比丘來。爾時知事維那心生瞋恚。嫌客僧來多。隱匿酥油停待不與。客眾僧言。何不付酥油蜜耶。維耶答言。汝客我舊。客比丘言。此是檀越施現前僧。爾時維那兇惡可畏。即便罵言。汝何不噉屎尿也。云何從我乃索酥油。以此惡言。從是已來九十億劫。常生於是汪水之中。爾時維那者今此汪水中蟲。是由過去世發一惡言呵罵眾僧。無量千世住此屎中。佛告諸弟子。當護於口。口之過患甚於猛火。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乾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佛說此經時。無量百千眾生人及非人。或得初果乃至四果。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發聲聞辟支佛心。各各合掌禮佛右遶。歡喜而去。復次波羅奈國有一輔相婆羅門。其家大富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象馬牛羊。田業僮僕。在所充足。年過八十生一男兒。妙色端正人相具足。父母歡喜。召諸相師占相吉凶。為其立字號曰均提。年始十歲。父母愛念放令出家。往詣剎提利因提羅山。至如來所。
爾時如來四眾圍遶。為諸天龍鬼神大眾。廣說世論及出世間之法。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垂老之年生育此兒。世尊大慈普覆一切。今以此兒為佛弟子。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佛為說法示教利喜。即得道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爾時阿難觀察眾心咸皆有疑。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均提沙彌。過去世時。作何功德。修何行業。值遇世尊獲得道果。何以速疾。佛告阿難。均提沙彌非適今也。過去世時。供養父母眾僧。修妙功德。遇善知識。今得道果。阿難白佛言。願佛說之。佛告阿難。善聽。乃往過去無量千歲。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在世教化利益天人。化緣已周遷神涅槃。滅度之後。於正法中。有一年少比丘。通達三藏。所謂阿毗曇藏。毗尼藏。修多羅藏。面首端正人相具足。辯才說法有妙音聲。多人所識。剎利婆羅門之所供養。時有一比丘。形體粗醜人相不具。加復音聲鈍重。常好讚歎三寶。爾時三藏年少比丘。見其聲惡。即便毀罵。而作是言。如是音聲不如狗吠。時老比丘言。汝何以見毀罵也。汝不識我耶。三藏少年言。我識汝。汝是毗婆尸佛正法中摩訶羅老比丘。何以不識。摩訶羅言。我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三藏比丘聞是語已。心驚毛豎。爾時摩訶羅。即舉右手。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爾時三藏。即前頭面接足禮拜。求哀懺悔。而我愚癡不識賢聖。作是惡業。令我來世得近善友值遇聖師。漏盡結解亦如大德。佛告阿難。爾時三藏比丘。以一惡言呵罵上座。五百身中常作狗身。一切大眾聞佛說法。皆驚戰悚。俱發聲言。怪哉苦哉。世間毒禍莫先於口。爾時無量百千人。皆立誓願。而說偈言。
 假使熱鐵輪  在我頂上旋
 終不為此苦  而發於惡言
 假使熱鐵輪  在我頂上旋
 終不為此苦  毀聖及善人
佛告阿難。舍利弗者。於諸眾生為善知識。晝夜六時。常以道眼觀五道眾生。所應度者尋往度之。爾時摩竭提。二國中間。有五百賈客。經過險路。時賈客主將一白狗。爾時伴主初夜煮肉作食。於後夜時狗偷食之。明日伴主。欲早飲食求之不得。飢渴所逼瞋恚內發。手自持刀斷狗四足。投身坑中捨之而去。其狗宛轉受大苦惱。時舍利弗。於初夜時道眼遙見。過夜至旦。著衣持入城乞食已。往詣險路至彼狗所。持食與之。因為說法示教利喜。狗聞法已慚愧不樂。後一七。罪畢得出生於人中。佛告阿難。爾時白狗者。今均提沙彌是。由過去世毀罵賢聖墮在惡道。由尋能改慚愧懺悔發誓願故得遇善友。遇善友故罪畢得出生於人中。遇佛世尊即得漏盡。佛告阿難。當念父母及善知識恩。是故知恩常當報恩。善知識者是大因緣。佛說此法時。無量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聲聞辟支佛心。一切大眾聞佛說法。歡喜踊躍。作禮而去。
卷四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惡友品第六
爾時世尊大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如來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大光明。青黃赤白。名曰大悲。遠照十方。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十八地獄。照提婆達多身。身諸苦痛即得安寧。爾時大眾異口同音讚歎如來。善哉善哉。世尊。真是大慈。真是大悲。能於怨親其心平等。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而世尊不以為患。愍而哀傷。放大悲光遠照其身。如來爾時普告大眾而作是言。提婆達多。非適今世而傷害我。過去世時常欲害我。我以慈悲力因乃得濟。
爾時阿難觀察眾心咸皆有疑。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毀害世尊其事云何。佛告阿難。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佛言。過去世時無量千歲。有國名波羅奈。其中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化滿十千歲。滅度之後。正法住世十二千歲。像法滅後。波羅奈王。名摩訶羅闍。聰叡仁賢正法治國。不枉人民。王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五百白象。二萬夫人了無有子。王自禱祀諸山河池樹木神祇。滿十二年。王第一所重夫人即便有娠。第二夫人亦皆有娠。王甚歡喜手自供養。臥飲食皆令細軟。至滿十月太子便生。形體端正妙色莊嚴人相具足。第二夫人亦皆生男。王甚歡喜。即召諸臣百官并諸相師婆羅門等。占相吉凶。抱兒示之。便令立字。相師問言。此兒生時有何瑞相。答言。第一太子。其母性行由來弊惡。恚恨妒忌憍慢自大。從懷子已來。其性調善。和願悅色發言含笑。先意問訊。軟語利益。慈愍眾生喻如赤子。相師答言。此是兒之福德。使母如此。即便立字。名曰善友太子。第二夫人所生太子者。相師問言。其子生時有何瑞相。答言。其母由來性常調善。先意問訊。發言柔軟可適眾心。懷妊已來其性猝暴。發言粗惡嫉妒恚癡。相師答言。此是兒之業行。使母如是。應當立字。名曰惡友太子。乳哺長大至年十四。善友太子聰明慈仁好喜布施。父母偏心愛念視如眼目。惡友太子其性暴惡。父母憎惡而不喜視。嫉妒於兄常欲毀害觸事。不順其兄違逆反戾。善友太子導從前後。作倡伎樂。大眾圍遶。出城觀看。見有耕者。墾土出蟲烏隨啄吞。善友太子遙見如是愍而哀傷。生長深宮未見此事。問左右言。此作何物共相殘害。左右答言。太子。所以有國。依於人民。所以有人民者。依因飲食。所以有飲食者。依因耕田種植五穀。得存性命。
太子念言。苦哉苦哉。少復前行。見諸男女自共紡織。來往傾動疲勞辛苦。太子問曰。此作何物。左右答言。太子。此諸人等紡織作諸衣服。以遮慚愧蔭覆五形。太子言。此亦勞苦非一也。轉復前行。見諸人民屠牛駝馬剝豬羊。太子問曰。此是何人。左右答言。此諸人等。屠殺賣肉以自存活。以供衣食。太子皮毛動。而作是言。怪哉苦哉。殺者心不忍。強弱相害傷。殺生以養生。積結累劫之殃。轉復前行。見諸眾人網鳥餌魚。枉濫無辜強弱相凌。太子問言。此是何人名何事耶。左右答言。太子。網鳥捕魚。如是諸事以供衣食。太子聞是語已。悲淚滿目。世間眾生造諸惡本。眾苦不息。憂愁不悅。即迴車還宮。王問太子。出還何故憂愁如此。太子具以上事向父王說。王聞是語。語太子言。上來諸事未常不有。何足愁耶。太子言。今欲從王求索一願。王見聽不。王言。吾有汝一子。甚愛念之不逆汝意。太子言。願欲得父王一切庫藏所有財寶飲食用施一切。王言。隨汝所願不逆子意。善友太子。即使傍臣開王庫藏。以五百大象負載珍寶。出四城門外。宣令國土。其有欲得衣被飲食者。恣意自取而去。善友太子名聲遠聞八方。一切雲集。未久之間三分用二。時守庫藏臣。即入白王。所有庫藏太子已三分用二。王宜思之。王言。此是太子不敢違逆。復經少時。諸臣論議。所以有國。依因庫藏。庫藏空竭國亦虛存。復往白王。所有財寶三分用二。王宜思之。王言。是吾太子不敢違逆。汝可小稽遲。莫稱其心。善友太子欲開庫藏。時守藏臣。緣行不在。鄭重追逐差互不遇。善友太子言。此小人者。何敢違逆我意。當是父王教耳。夫孝子者。不應傾竭父母庫藏。我今應當自求財寶給足眾生。我若不能給足一切眾生衣被飲食稱意與者。云何名為大王太子。即集諸臣百官共論議言。夫求財利何業最勝。中有第一大臣言。世間求利。莫先耕田者。種一得萬倍。復有一大臣言。世間求利。莫先畜養眾生。放牧繁息其利最大。
復有一大臣言。世間求利。莫先入海採取妙寶。若得摩尼寶珠者。便能稱意給足一切眾生。善友太子言。唯此為快耳。即入宮中上白父王。子今欲入大海採取妙寶。王聞此語。譬如人噎。亦不得咽。又不得吐。語太子言。國是汝有。庫藏珍寶隨意取用。何為方復自入大海。汝為吾子生長深宮。臥則幃帳。食則恣口。今者遠涉途路。飢渴寒暑誰得知者。又復大海之中。眾難非一。或有惡鬼毒龍。湍浪猛風波涌澓。水泡之山摩竭大魚。往者千萬。達者一二。汝今云何欲入大海。吾不聽汝。善友太子。即便五體投地。四布手足而作是言。父母若不聽我入大海者。我當捨命於此終不起也。爾時大王及諸夫人。見是事已目不暫捨。即前勸諫太子。汝可起飲食。太子言。若不聽我入大海者。終不飲食。王與夫人愁憂苦惱。左右啼泣憂悲懊惱愁悶地。如是乃至一日不飲不食。二日三日至到六日。父母憂恐畏其不濟。七日即前嗚抱手足。善言誘喻可起飲食。此段食身。依因飲食而得存立。不飲食者汝命不濟。太子言。父母若不聽許者。必沒於此終不起也。爾時第一夫人便白王言。如子心意難可傾動。不可違戾。何忍當見此子捨命於此。願大王垂慈聽入大海。故當萬有一冀。今不聽者必喪於此。王不忍拒而便聽許。爾時善友太子。即起歡喜頭面禮父王足。左右夫人及諸婇女百千萬人。互相問言。善友太子今者為死活耶。答言。太子今者。已起歡喜飲食。王問太子。汝慇懃欲入大海。何所作為。答言。大王。欲取摩尼大寶給足一切眾生所須。
爾時大王即遍宣令。誰欲入海。若往還者。七世衣食珍寶無所乏少。吾當供給道路船乘所須。善友太子亦欲入海採取珍妙摩尼寶珠。眾人聞之歡喜聚集具五百人。皆言大王。我等今者隨從太子。爾時波羅奈國。有一海師。前後數返入於大海。善知道路通塞之相。而年八十兩目矇盲。爾時波羅奈大王。往導師所。報言。導師。吾唯一子未更出門。勞屈大師入於大海。願見隨從。爾時導師即舉聲大哭。大王。大海留難辛苦非一。往者千萬。達者一二。大王今者。云何乃能令太子遠涉險道。王報導師。為憐愍故隨從聽許。導師白言。不敢違逆。爾時善友太子。莊嚴五百人行具。載至大海邊。
爾時其弟惡友太子。作是念言。善友太子。父母而常偏心愛念。今入大海採取妙寶。若達還者。父母當遺棄於我。作是念已。往白父母。今我亦欲隨從善友。入海採取妙寶。父母聞已。答言隨意。道路急難之時。兄弟相隨必相救護。至大海已。以七鐵鎖鎖其船舫。停住七日。至日初出時。善友太子擊鼓唱令。汝等諸人誰欲入海。入者默然。若當戀著父母兄弟婦兒閻浮提樂者。從此還歸莫為我故。所以者何。大海之中留難非一。往者千萬。達者一二。如是唱令大眾默然。即斷一鎖舉著船上。日日唱令至第七日。即斷七鎖舉著船上。望風舉帆。以太子慈心福德力故。無諸留難。得至海洲至珍寶山。到寶所已。善友太子即便擊鼓宣令。諸人當知道路懸遠。汝等諸人速載珍寶極停七日。復作是言。此寶甚重。閻浮提中亦無所直。莫大重載船舫沈沒不達所至。莫大輕取道路懸遠不補勞苦。裝束已訖與諸人別。而作是言。汝等於是善安穩歸。吾方欲前進採摩尼寶珠。
爾時善友太子。與盲導師即前進路行一七日。水齊到膝。復更前行一七水齊到頸。前進一七浮而得渡。即到海處。其地純以白銀為沙。導師問言。此地何物。太子答言。其地純是白銀沙。導師言。四望應當有白銀山。汝見未耶。太子言。東南方有一白銀山現。導師言。此道在此山下。至彼山已。導師言。次應到金沙。
爾時導師。疲乏悶絕地。語太子言。我身命者。勢不得久必喪於此。太子。於是東行一七。當有金山。從山復更前進一七。其地純是青蓮華。復前行一七。其地純是紅赤蓮華。過是華已。應有一七寶城。純以黃金而為敵。白銀以為樓櫓。以赤珊瑚為其障板。硨磲瑪瑙雜廁間錯。真珠羅網而覆其上。七重塹壘純紺琉璃。大海龍王所止住處。其龍王左耳中有一摩尼如意寶珠。汝往從乞。若得此珠者。能滿閻浮提。雨眾七寶衣被飲食病瘦醫藥音樂倡伎。總要而言。一切眾生所須之物。隨意能雨。是故名之如意寶珠。太子若得是珠者。必當滿汝本願。爾時導師作是語已。氣絕命終。
爾時善友太子。即前抱持導師。舉聲悲哭。一何薄命生失我所天。即以導師金沙覆上。埋著地中。右遶七匝頂禮而去。前至金山。過金山已。見青蓮華遍布其地。其蓮華下有青毒蛇。此蛇有三種毒。所謂嚙毒觸毒氣噓毒。此諸毒蛇。以身遶蓮華莖。張目喘息而視太子。爾時善友太子。即入慈心三昧。以三昧力。即起進路踏蓮華而去。時諸毒蛇而不毀傷。以慈心力故。逕至龍王所止住處。其城四邊有七重塹。其城塹中滿中毒龍。以身共相蟠結。舉頭交頸守護城門。爾時太子到城門外。見諸毒龍。即慈心念閻浮提一切眾生。今我此身。若為此毒龍所害者。汝等一切眾生皆當失大利益。爾時太子即舉右手。告諸毒龍。汝等當知。我今為一切眾生欲見龍王。
爾時諸毒龍。即開路令太子得過。乃至七重塹守城毒龍。得至城門下。見二玉女紡頗梨縷。太子問曰。汝是何人。答言。我是龍王守外門婢。問已前入到中門下。見四玉女紡白銀縷。太子復問。汝是龍王婦耶。答言。非也。是龍王守中門婢耳。太子問已。前入到內門所。見八玉女紡黃金縷。太子問曰。汝是何人。答言。我是龍王守內門婢耳。太子語言。汝為我通大海龍王。閻浮提波羅奈王善友太子。故來相見。今在門下。時守門者。即白如是。王聞是語。疑怪所以。作是念言。自非福德純善之人。無由遠涉如是險路。即請入宮王出奉迎。其龍王宮紺琉璃為地。座七寶。有種種光明耀動人目。即請令坐。共相問訊。善友太子。因為說法示教利喜。種種教化。讚說施論戒論人天之論。時大海龍王。心大歡喜。遠屈途涉欲須何物。太子言。大王。閻浮提一切眾生。為衣財飲食故。受無窮之苦。今欲從王乞左耳中如意摩尼寶珠。龍王言。受我微供一七日。當以奉給。
爾時善友太子。受龍王請。過七日已。持摩尼寶珠還閻浮提。時大海龍王。使諸龍神飛空送之。得到此岸。見弟惡友。問言。汝徒黨伴侶今何所在。答言。善友。船舫沈沒一切死盡。唯弟一身牽挽死屍。而得全濟一身。財賄一切已盡。善友答言。天下大寶莫先己身。弟言不爾。人願富死不貧而生。何以知然。弟曾至塚間。聞諸死鬼作如是語。善友太子其性真直。以實語弟。汝雖失寶亦是閑耳。吾今已得龍王如意摩尼寶珠。弟言。今在何處。善友答言。今在髻中。弟聞是語心生嫉妒。憂恚懊惱作是念言。父母而常偏心愛念。今復加得摩尼寶珠。我身今者。父母惡賤甚於瓦礫。作是念已白善友言。快哉甚善。得此寶珠。今此險路宜加守護。
爾時善友即解寶珠。與弟惡友而誡敕言。汝若疲乏眠臥我當守護。我若眠臥汝應守護。爾時惡友次應守珠。其兄眠臥。即起求二乾竹刺。刺兄兩目奪珠而去。爾時善友。即喚其弟惡友。此有賊刺我兩目。持寶珠而去。惡友不應。兄便懊惱。我弟惡友似為賊所殺。如是高唱聲動神祇。經久不應。爾時樹神即發聲言。汝弟惡友是汝惡賊。刺汝兩目持寶珠去。汝今喚惡友何為。善友太子聞是語已。悵然飲氣憂恚苦惱。爾時惡友。齎持寶珠還歸本國。與父母相見。白言。父母。我身福德而得全濟。善友太子與諸徒伴。薄福德故沒水死盡。父母聞是語已。舉聲大哭悶絕地。以冷水灑面良久乃蘇。父母語惡友言。汝云何乃能持是回來。惡友聞是語已。心生懊惱。即以寶珠埋著土中。
爾時善友太子。被刺兩目乾竹刺者。無人為拔。徘徊宛轉。靡知所趣。當時苦惱大患飢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漸漸前行。到利師跋王國。利師跋王有女。先許與波羅奈王善友太子。利師跋王有一牧人名留烝為利師跋王。放五百牛隨逐水草。爾時善友太子。坐在道中。爾時牛群垂逼踐踏。中有牛王。即以四足騎太子上。令諸牛群皆悉過盡。然後移足右旋宛轉。反顧迴頭。吐舌舐太子兩目。拔出竹刺。爾時牧牛人尋後得見。問言。汝是何人。善友即自念言。我今不應自陳本末炳說上事。脫令我弟得大苦惱。答言。我是盲乞兒耳。時牧牛人。遍體觀望人相有異。語言。我家在近。當供養汝。時牧牛人。即將善友還歸其家。與種種飲食。誡敕家中男女大小。汝等供待此人如我不異。如是經一月餘日。其家厭患而作是言。家計不豐。云何能常供是盲人。善友聞是語已。心意悵然。過是夜已至明日旦。白主人言。我今欲去。主人報言。有何不適而欲捨去。善友答言。客主之義勢不得久。善友言。汝若愛念我者。為我作一鳴箏。送我著多人民處大城聚落。爾時主人即隨意供給。送到利師跋城多人眾處。安穩還歸。善友善巧彈箏。其音和雅悅可眾心。一切大眾皆共供給飲食。乃至充足。利師跋道上五百乞兒。皆得飽滿。時國王有一果園。其園茂盛。常患鳥雀。時守園監語善友言。為我防護鳥雀。我當好相供給。善友答言。我無兩目。云何能為汝驅馳鳥雀耶。守園監言。我有方便。我以繩結諸樹頭。安施銅鈴。汝坐樹下。聞鳥雀聲牽挽繩頭。善友答言。如是我能。將至樹下。安穩住已即捨而去。善友防護鳥雀。兼復彈箏以自娛樂。時利師跋王女。將諸侍從入園觀看。見此盲人即往其所。問言。汝是何人。答言。盲乞人耳。王女見已心生愛念。不能捨離。王復遣使往喚其女。女言不去。為我送食。共此盲人飲食訖竟。白大王言。王今持我與此盲人。甚適我願。王言。汝鬼魅所著顛狂心亂。云何共是盲人共居。汝不知耶。父母先以汝許與波羅奈王善友太子。善友今者入海未還。汝今云何為乞人作婦。女言。雖爾乃至捨命。終不捨離。王聞是語不能拒逆。即遣使者將盲人來。閉著靜室。
爾時王女往盲人所。語言知不。我今欲共汝作夫婦。善友報言。汝是誰家女。欲為我婦。答言。我是利師跋王女。善友報言。汝是王女我是乞人。云何能相恭敬。婦言。我當盡心供奉於汝。不逆汝意。如是經九十日。其婦小事出行。不白其夫。良久乃還。善友責數。汝私出外而不白我。何處行還。婦言。我不私行。婿言。私與不私誰當知汝。其婦懊惱悲淚滿目。即自咒誓言。我若私行。令汝兩目始終不瘥。若不爾者。使汝一目平復如故。作是願已。其夫一眼目睫瞬動。平復如故。睛光晃晃喻如流星。視瞻清徹得見其婦。婦言。何如汝信我不。善友含笑。婦言。汝不識恩養。我是大國王女。汝是小人。而我盡心供事於汝。而不體信。婿言。汝識我不。答言。我識汝。是乞人。婿言非也。我是波羅奈王善友太子。婦言。汝大愚癡人。云何乃發是言。波羅奈王善友太子。入海未還。汝今云何言是其人。此妄言耳。吾不信也。善友言。我從生來未曾妄語。婦言。虛之與實。誰當信之。婿言。我若妄語欺誑汝者。使我一目永不得癒。若實語者。使我一目平復如故。令汝得見。作是念已。即如所誓。睛光耀動如本不異。善友太子兩目平復。面首端正人相具足。妙色超絕世無有比。其婦見已心生歡喜。如蒙賢聖。遍體瞻視目不暫捨。即入宮中白父王言。今我夫者即是善友太子。王言。癡人顛狂鬼魅所著。而作是言。善友太子入海未還。汝今云何名是乞人為太子也。女言不也。若不信者可一視之。王即往看。見已便識是善友太子。即懷恐怖而作是言。波羅奈王若聞此事。嫌我不少。即前懺謝善友太子。我實不知。太子言。無苦。為我餉致給與此牧牛人。利師跋王。即以金銀珍寶衣被飲食。并與所放五百頭牛。其人歡喜稱善無量。善友太子而我未有幾許恩分。而能報我如是財賄。時放牛人。於大眾中高聲唱言。夫陰施陽報。布施之事果報弘廣。爾時無量大眾心生歡喜。皆發施心拯濟一切。求佛為本。虛空神天讚歎其人。遂成其言。如是如是。
爾時善友太子。未入大海在宮殿時。養一白鴈。衣被飲食行住坐臥。而常共俱。爾時夫人往到其所。報其鴈言。太子在時常共汝俱。今入大海未還。生死未分。而我不能得知定實。汝今云何不感念太子。鴈聞是語。悲鳴宛轉啼淚滿目。報言。大夫人。欲使求覓太子者。不敢違命。爾時夫人。手自作書繫其鴈頸。其鴈音響問太子大海所在。身昇虛空飛翔宛轉而去。夫人見已心生恃賴。今者此鴈。其必定得我子死活之實消息。飛至大海。經過周遍求覓不見。次第往到利師跋國。遙見善友太子在宮殿前。其鴈斂身擁翅往趣。到已悲鳴歡喜。太子即取母書。頭頂禮敬發封披讀。即知父母晝夜悲哭追念太子兩目失明。爾時太子即作手書。具以上事向父母說。復以書繫其鴈頸。其鴈歡喜還波羅奈。父母得太子書。歡喜踊躍稱善無量。具知太子為弟惡友之所危害。奪取寶珠苦惱無量。父母尋時杻械惡友手腳。枷鎖頸項閉著牢獄。遣使往告利師跋王。汝今云何擁遮太子。令我憂苦。利師跋王。聞是語已心生恐怖。即嚴服太子送著界上。太子遣使往白利師跋王。善友從大海歸。爾時利師跋王。作倡伎樂前後導從。掃灑燒香懸繒蓋。搥鐘鳴鼓遠迎太子。還至宮中以女娉之。遣送往詣波羅奈國。父母聞太子歸歡喜無量。乘大名象作倡伎樂。掃灑燒香懸繒蓋。遠迎太子。國土人民男夫女婦。聞太子入于大海安穩還歸。歡喜無量。亦皆出迎。善友太子前為父母頭面禮足。王與夫人目瞑不見太子形容。以手捫摸。汝是我子善友非耶。父母念汝憂苦如是。太子問訊父母起居訖竟。舉手高聲。報謝諸小國王及諸群臣國土人民一切大眾。而作是言。苦屈大眾從是還歸。善友太子白父王言。我弟惡友今在何處。王言。汝不須問訊。如是惡人今在牢獄不可放也。善友太子言。願放惡友得與相見。如是言至三。王不忍拒便開獄門。
爾時惡友。手腳杻械頸項枷鎖。往見善友。兄見如是。上白父母。為弟脫於枷鎖。脫枷鎖已即前抱持。善言誘喻軟語問訊。汝極勞苦耶。汝持我寶珠今在何處。如是至三。而方報言。在彼土中。善友太子還得寶珠。往父母前長跪燒妙寶香。即咒誓言。此珠實是如意寶者。令我父母兩目明淨如故。作是願已尋時平復。父母得見其子。歡喜踊躍慶幸無量。爾時善友太子。於月十五日朝。淨自澡浴著鮮淨衣燒妙寶香。於高樓上。手捉香爐。頭面頂禮摩尼寶珠。立誓願言。我為閻浮提一切眾生故。忍大辛苦求是寶珠。爾時東方有大風起。吹去雲霧。虛空之中皎然明淨。并閻浮提所有糞穢。大小便利灰土草莽。涼風動已皆令清淨。以珠威德。於閻浮提。遍雨成熟自然粳米。香甘軟細色味具足。溝渠盈滿積至于膝。次雨名衣上服珠環釵釧。次雨金銀七寶眾妙伎樂。舉要言之。一切眾生所須樂具。皆悉充足。菩薩修大慈悲行檀波羅蜜。給足眾生一切樂具。其事如是。佛告阿難。爾時波羅奈大王者。今現我父悅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我母摩耶夫人是。爾時惡友太子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善友太子者。今我身是。阿難。提婆達多過去世時。常懷惡心毀害於我。而我以忍辱力。常念施恩。因乃得濟。況今成佛。佛說此法時。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復有無量百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無量百千眾生。皆發聲聞辟支佛心。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言。此經名佛報恩方便給足一切眾生。眾會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復次提婆達多。雖復隨佛出家。嫉妒情深窺望利養。雖復能多讀誦六萬香象經典。而不能免阿鼻獄罪。是人與阿闍世王。共為親善。心相愛念信用其言。時提婆達多報阿闍世王言。汝可作新王。我亦欲作新佛。阿闍世報言。此事不然。父王存在。提婆達多言。汝應除之。我亦欲滅佛。然後新王新佛教化眾生不亦快乎。時阿闍世。即隨其言斷父王命。王波羅奈國。提婆達多報阿闍世王言。我欲毀害如來。阿闍世言。如來有大神力。預知人之所念。汝今云何乃能加害。如來兼有諸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欽婆羅阿樓馱等。提婆達多報阿闍世言。王今助我。阿闍世言。何所作為。報言。大王。當立制限。不聽施諸比丘衣被飲食。阿闍世王遍宣令言。若有施諸比丘衣被飲食者。當斷汝手足。是諸大弟子一切大眾。共佛住耆闍崛山。次第乞食了不能得。一日乃至七日。舍利弗諸大弟子等。皆以神力。而往諸方求乞衣食。時提婆達多白阿闍世王言。佛諸大弟子等今皆不在。如來單獨一身。王可遣使往請如來。若入宮城。即當以酒飲五百大惡黑象。極令奔醉。佛若受請來入城者。當放大醉象而踏殺之。
時阿闍世王遣使往請如來。佛與五百阿羅漢。即受王請前入王舍城。爾時阿闍世王。即放五百醉象。奔逸唐突。樹木摧折牆壁崩倒。哮嚇大吼向於如來。時五百阿羅漢。皆大恐怖。踊在空中。徘徊佛上。爾時阿難圍遶如來。恐怖不能得去。爾時如來以慈悲力。即舉右手。於五指頭出五師子。開口哮吼。五百醉象恐怖地。爾時如來。大眾圍遶前入王宮。時阿闍世王。即出奉迎。請佛令坐。佛即坐已。求哀懺悔。白佛言。世尊。非是我過。提婆達多耳。佛言大王。我亦知之。提婆達多常欲害我。非適今也。過去世時亦常欲毀害。我以慈悲力乃能得濟。
爾時阿闍世王。叉手前白佛言。世尊。提婆達多過去世時。毀害如來其事云何。佛言。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不可計劫。有大國王。喜食鴈肉。使一獵師常網捕鴈。時有五百群鴈。從北方來飛空南過。中有鴈王墮獵網中。爾時獵師心大歡喜。即出草菴欲取殺之。時有一鴈。悲鳴吐血徘徊不去。爾時獵師彎弓欲射。不避弓矢目不暫捨。即鼓兩翅來投鴈王。五百群鴈徘徊虛空。亦復不去。爾時獵師見此一鴈悲鳴吐血顧戀如是。爾時獵師作是念言。鳥獸尚能共相戀慕。不惜身命其事如是。我今當以何心而殺是鴈王。尋時開網放使令去。爾時一鴈悲鳴歡喜。鼓翅隨逐。五百群鴈。前後圍遶。飛空而去。爾時獵師即白大王。網得一鴈王。應送王廚供辦飲食。而見一鴈悲鳴吐血不避弓矢徘徊不去。時念此鴈尋放鴈王。五百隨從前後圍遶。飛空而去。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意慘然尋發慈心。鳥獸共相愛念。護惜他命其事如是。爾時大王即斷鴈肉。誓不復捕。大王當知。爾時王者。今大王身是。爾時獵師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一鴈悲鳴吐血者。今阿難是。爾時五百群鴈者。今五百阿羅漢是。爾時鴈王者。今我身是。
爾時阿難心生顧戀如本不異。爾時五百阿羅漢。飛騰虛空亦如本不異。爾時提婆達多。常欲毀害於我。我以慈悲力故。因乃得濟。說是法時。無量百千人或得初果乃至四果。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聲聞辟支佛心。
復次提婆達多。惡心不息而作是念。我今應當長養十指爪甲。極令長利。於爪甲下塗以毒藥。往如來所。頭面接足禮時。我當以十指甲掐足趺上。毒藥入體其必喪命。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往如來所。頭面作禮以手接足。爾時毒藥變成甘露。於如來身竟無所為。復次提婆達多。既不果願。復作是念。如來今者坐耆闍崛山下。我今應當上山頂上排山下石斷其命根。作是念已。上山推石。傷佛足指。我慈悲心怨親同等。復次提婆達多。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爾時有佛。出興于世。號曰應現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有一坐禪比丘。獨住林中。爾時比丘常患蟣虱。即便共虱而作約言。我若坐禪。汝宜默然隱身寂住。其虱如法。於後一時。有一土蚤來至虱邊。問言。汝云何身體肌肉肥盛。虱言。我所依主人常修禪定。教我飲食時節。我如法飲食故。所以身體鮮肥。蚤言。我亦欲修習其法。虱言。能爾隨意。爾時比丘尋便坐禪。爾時土蚤聞血肉香。即便食噉。
爾時比丘心生苦惱。即便脫衣以火燒之。佛言。爾時坐禪比丘者。今迦葉佛是。爾時土蚤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虱者。今我身是。提婆達多為利養故。毀害於我。乃至今日成佛。亦為利養出佛身血。生入地獄。提婆達多。常懷惡心毀害如來。若說其事窮劫不盡。而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念重恩故常垂慈愍。爾時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問訊提婆達多。苦可忍不。爾時阿難受如來教。至地獄門外。問牛頭阿傍言。為我喚提婆達多。牛頭阿傍言。汝問何佛提婆達多。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言。我喚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爾時阿傍。即語提婆達多。阿難在外欲得相見。提婆達多即言。善來阿難。如來猶能憐念於我耶。阿難言。如來遣我問訊。苦痛可堪忍不。提婆達多言。我處阿鼻地獄。猶如比丘入三禪樂。佛言。菩薩摩訶薩。修大方便引接眾生。具受生死無量大苦。不以為患。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如來爾時。即為大眾顯發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時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虛空神天雨眾天華。遍覆大眾。作天伎樂放大光明。讚言善哉。如來所說未曾有也。一切大眾聞佛說法。頭面作禮。歡喜而去。
卷五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慈品第七
爾時世尊大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如來遊於無量甚深行處。欲拔眾生三有劇苦。欲發五蓋并解十纏。欲令一切眾生俱得解脫安處無為。即為開示二種福田。一者有作福田。二者無作福田。所謂父母及與師長。諸佛法僧及諸菩薩。一切眾生修供得福。進可成道。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大弟子等。諸大智慧。汝等當知。如來不久當取涅槃。時舍利弗。聞是語已。身諸肢節痛如針刺。憂愁懊惱悶絕地。以冷水灑面良久乃蘇。即起合掌。以偈歎佛。
 佛者譬甘露  聽聞無厭足
 佛當有懈怠  無益於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墮汙泥
 愛欲所纏故  無智為世迷
 前世行中正  加施而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其眼如月初  徹睹十方國
 能令人心眼  見者大歡喜
爾時舍利弗說如是等百千偈。讚歎如來已。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告諸大眾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諸善男子。世間虛空怪哉怪哉。世間虛空苦哉苦哉。世間眼滅痛哉痛哉。妙寶法橋今當碎壞。無上道樹今當摧折。妙寶勝幢今當傾倒。無上佛日沒。大涅槃山崩。一切大眾聞是語已。心驚毛豎即大恐怖。日無精光。諸山崩落地為大動。時舍利弗於大眾中。而說偈言。
 我見佛身相  喻如紫金山
 相好眾德滅  唯有名獨存
 應當勤精進  得出於三界
 選擇眾善業  涅槃最安穩
時舍利弗說是偈慰喻諸大眾已。現大神力身昇虛空。化作千頭寶象。一一象身共相蟠結。千頭外向。一一象皆有七牙。一一牙上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蓮華。於華臺上有七化佛。一一化佛皆有侍者舍利弗。一一舍利弗。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恒沙世界。遠召有緣。有緣既集。時舍利弗。復現大身滿虛空中。大而現小。入地如水。出無間隙。入無孔竅。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踊沒虛空。或作千作百乃至無數。現種種神變已。從虛空下往大眾中。廣為說法示教利喜。令無量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無量百千眾生。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果。復有無量百千人。發聲聞辟支佛心。時舍利弗作如是無量利益已。告於大眾而作是言。我今何忍。見於如來入於涅槃。作是唱已。即昇虛空。身中出火即自燒身。取於涅槃。爾時大眾戀慕舍利弗。目不暫捨心生戀慕。舉聲大哭塵土坌身。日無精光天地大動。爾時大眾收取舍利起塔供養。爾時有無量百千大眾圍遶塔。念舍利弗故心生苦惱。猖狂而行忘失正念。爾時如來以慈悲力。化作舍利弗在大眾中。爾時大眾見舍利弗。心生歡喜憂苦即除。因歡喜心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阿難以如來神力故。觀察眾心咸皆有疑。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長跪而白佛言。世尊。舍利弗以何因緣。先如來前而取滅度。令諸大眾憂苦如是。佛告阿難及諸大眾。舍利弗不但今日先如來前而取滅度。過去世時。亦不能忍見我。先取滅度。阿難白佛言。世尊。舍利弗過去世時。先取滅度其事云何。佛言。善聽。乃往過去阿僧祇劫。爾時有國名波羅奈。其波羅奈王名曰大光明。大光明王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其王常懷慈心。布施一切不逆人意。爾時有一邊小國王。常懷惡逆。爾時大光明王於月月諸齋日。以五百大象載珍寶錢財衣被飲食。著大市中。及著四城門外。布施一切。時敵國怨家。聞大光明王布施一切不逆人意。有須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者。恣意自取而去。
爾時邊小國王聞大光明王布施之德。心生嫉妒。即集諸臣。誰能往波羅奈國乞大光明王頭。諸臣皆無能往者。王復更宣令。誰能往波羅奈國乞大光明王頭能去者賞金千斤。其中有一婆羅門言。我能往乞之。但給我資糧。此國去波羅奈六千餘里。王即給資糧。遣至波羅奈國。時婆羅門往至波羅奈國界上。其地六種震動。驚諸禽獸四散馳走。日光障蔽月無精光。五星諸宿違失常度。赤黑白虹晝夜常現流星崩落。於其國中有諸流泉浴池華果茂盛。常所愛樂者而皆枯乾。時婆羅門往到波羅奈城。在門外立。時守門神語守門者言。此大惡婆羅門從遠方來。欲乞大光明王頭。汝莫聽入。時婆羅門住在門外。停滯七日不能得前。語守門者。我從遠來欲見大王。時守門者即入白王。有一婆羅門從遠方來今在門外。王聞是語即出奉迎。如子見父。前為作禮。所從來耶冒涉途路得無疲倦。婆羅門言。我在他方聞王功德布施不逆人意。名聲遠聞上徹蒼天下徹黃泉。遠近歌歎實無虛言。故從遠來歷涉山川。今欲有所得。王言。我今名為一切之施。有所求索莫自疑難。婆羅門言。審實爾不。我不用餘物。今欲大祠從王乞頭。王聞是已深自思惟。我從無始生死已來。空喪此身未曾為法。空受生死勞我精神。今者此身深欲為求菩提誓及眾生。今不與者違我本心。若不以此身施者。何緣當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王言。大善。須我小自撿校委付國位夫人太子。過七日已當相給與。
爾時大王即入宮中報諸夫人。天下恩愛皆當別離。人生有死事成有敗。物生於春秋冬自枯。夫人太子聞是語已。譬如人噎既不能咽復不得吐。大王。今者何因緣故說如是語。王言。有婆羅門從遠方來。欲乞我頭。我已許之。夫人太子聞是語已。舉身投地舉聲大哭。自拔頭髮裂壞衣裳而作是言。大王。天下所重莫若己身云何今日難捨能捨持用施人。時五百大臣語婆羅門言。汝用是臭爛膿血頭為。婆羅門言。我自乞丐用問我為。大臣言。卿入我國我應問卿卿應答我。時婆羅門正欲實答心懷恐怖。懼畏大臣斷其命根。爾時五百大臣語婆羅門。汝莫恐怖。我等今者施汝無畏。以大王故。貧婆羅門何急用是膿血頭為。我等五百人。人作一七寶頭。共相貿易并與所須。令汝七世無所乏少。婆羅門言。吾不用也。時諸大臣不果所願。心生苦惱舉聲悲哭。白大王言。大王。今者。何忍便欲捨此國土人民夫人太子。為一婆羅門永棄孤背。王言。今為汝等及一切眾生故捨身布施。時第一大臣。聞王語定必欲捨身與婆羅門。即自思惟。我今云何當見大王捨此身命。作是思惟已即入靜室以刀自斷其命。
爾時大王便入後園。喚婆羅門來。汝今遠來從我乞頭。我以慈心憐愍汝故不逆汝意。令我來世得智慧頭施於汝等。作是語已即起合掌。向十方禮而作是言。十方諸佛慈哀憐愍。諸尊菩薩威神護助。令我此事必得成辦。語婆羅門隨汝持去。時婆羅門言。王有力士之力。臨時苦痛脫能變悔不能忍苦。或能反害於我。王審能爾者。何不以頭髮自繫樹枝。王聞是語心生慈愍。此婆羅門老而且衰。若當不能斷我頭者而失大利。即隨其言以髮自縛著樹。語婆羅門。汝斷我頭還著我手中。我當以手授與於汝。時婆羅門手自捉刀即前向樹。爾時樹神即以手指婆羅門頭悶絕倒地。
爾時大光明王語樹神言。汝不助我。反於善法而起留難。爾時樹神聞是語已心生苦惱。即唱是言。怪哉苦哉。於虛空中無雲雨血。天地大動日無精光。時婆羅門尋斷王頭持還本國。爾時五百太子及諸群臣。即收大光明王所餘身骨起塔供養。佛告阿難。爾時第一大臣。聞大光明王以頭布施心不堪忍。尋自捨命者今舍利弗是。爾時大光明王者今則我身釋迦如來是。菩薩如是修習苦行。誓為眾生念諸佛恩。是故超越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聞於如來欲入涅槃眼不忍見。先取滅度與本不異。過去世時不忍見我捨於身命。我於此後園在此一樹下。捨轉輪王頭布施數滿一千。況餘身分身體手足。說是苦行因緣時。有無量百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有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果。復有無量百千人發聲聞辟支佛心。一切大眾諸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聞佛說法歡喜而去。復次摩伽陀國有五百群賊。常斷道劫人。枉濫無辜。王路斷絕。
爾時摩伽陀王即起四兵而往收捕。送著深山懸險之處。即取一一賊。挑其兩目刵劓耳鼻。爾時五百群賊身體苦痛命在呼吸。爾時五百人中有一人。是佛弟子。告諸大眾。我等今者命不云遠。何不至心歸命於佛。爾時五百人尋共發聲唱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爾時如來在耆闍崛山。以慈悲力於遊乾陀山。即大風起吹動樹林。起栴檀塵滿虛空中。風即吹往至彼深山諸群賊所。坌諸賊眼及諸身瘡。平復如故。
爾時諸賊還得兩眼。身瘡平復血變為乳。俱發是言。我等今者蒙佛重恩身體安樂。報佛恩者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唱已。一切大眾異口同音而作是言。諸未安眾生我當安之。諸未解眾生我當解之。諸未度者我當度之。未得道者令得涅槃。復次如來慈悲方便神力不可思議。佛在舍衛國。爾時崛山中。有五百人止住其中。斷道劫人作諸非法。如來爾時以方便力化作一人。乘大名象身著鎧器。帶持弓箭手執鉾鋋。所乘大象皆以七寶而莊校之。其人亦以七寶而自莊嚴。珠環嚴具皆出光明。單獨一己而入險路往至崛山。爾時山中五百群賊。遙見是人而相謂言。我等積年作賊未見此也。爾時賊主問其人言。汝何所見。其人答言。見有一人乘大名象。被服瓔珞并象乘具純是七寶。放大光明照動天地。隨路而來。兼復單獨一己。我等若當擒獲此人資生衣食七世無乏。爾時賊主聞是語已。心生歡喜密共唱令而作是言。慎莫斫射徐徐捉取。即前後圍遶一時而發。時五百人同聲唱喚。爾時化人以慈悲力愍而哀傷。尋時張弓布箭射之。時五百人人被一箭。而瘡苦痛難可堪忍。即皆地。宛轉大哭起共拔箭。其箭堅固非力所堪。爾時五百人即懷恐怖。我等今者必死不疑。所以者何。而此一人難為抗對由來未有。即共同聲說偈問曰。
 卿是何等人  為是咒術力
 為是龍鬼神  一箭射五百
 苦痛難可陳  我等身皈依
 為我出毒箭  隨順不敢違
爾時化人。說偈答曰。
 斫瘡無過患  射箭無過怒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
爾時化人說是偈已。即復佛身。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一切眾生遇斯光者。盲者得視。僂者得伸。拘者得手足。邪迷者得睹真言。總要而言。諸不稱意皆得如願。爾時如來為五百人示教利喜。說種種法。時五百人聞法歡喜。身瘡平復血反為乳。尋時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我等已發心  廣利諸眾生
 應當常恭敬  隨順諸佛學
 念佛慈悲力  拔苦身心安
 應當念佛恩  菩薩及善友
 師長及父母  及諸眾生類
 怨親心平等  恩德無有二
爾時虛空中。欲界諸天憍尸迦等。雨眾天華作天伎樂。供養如來。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我等先世福  光明甚嚴飾
 眾妙供養具  利益於一切
 世尊甚難遇  妙法亦難聞
 宿植眾德本  今遇釋中神
 我等念佛恩  亦當發道心
 我今得見佛  所有三業善
 為諸眾生故  迴向無上道
爾時諸天說是偈已遶百千匝。頭面禮佛飛空而去。復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爾時毗舍離國有一婆羅門。執著邪見貪著我慢。舍利弗大目犍連往來其家。說法慰喻而不信受。執著邪論。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家無有子。一旦崩亡財賄沒官。思惟是已。奉祠諸山及諸樹神。過九十日其婦便覺有娠。月滿生男。其兒端正人相具足。父母愛念眾人宗敬。至年十二。共諸等侶出外遊觀。道逢醉象馳奔踐踏。即便命終。父母聞之舉聲大哭。自投於地生狂癡心。塵土坌身自拔其髮而作是言。一何薄命生亡我珍。前趣兒所抱持死屍。舉聲慟哭絕而復蘇。心發狂癡裸形而行得睹如來。如來以慈善根力化作其兒。
爾時父母即前抱持歡喜無量。狂癡即滅還得本心。如來爾時即為說法。因聞法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次如來慈善根力不可思議。爾時琉璃王起四種兵伐舍維國。得諸釋子穿坑埋之。坑悉齊腋令不動搖。過一七已。如來爾時以慈善根力即化其地變成浴池。其浴池水具八功德。有妙香華。所謂波頭摩華。芬陀利華。青黃赤白。大如車輪充滿其中。異類眾鳥相和悲鳴。時諸釋子見是事已心生歡喜。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菩提心已。時琉璃王即以酒飲五百黑象極令奔醉。腳著鐵甲鼻繫利劍。即聲惡鼓。放諸群象踏諸釋子。身諸肢節皮骨糜碎。狼籍在地。以如來慈悲力故身心安樂。身心安樂故發菩提心。以發菩提心故。於諸眾生得平等心。心平等故不生瞋恚。心不瞋恚故命終生天。得生天已即以天眼睹本緣。尋相謂言。我等蒙佛慈恩。得生於天。七寶宮殿名衣上服身諸光明。微妙伎樂一切樂具。皆是如來神力。是故我等發大悲心利益眾生。隨有佛法所流布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樹下宮殿舍宅有讀誦書寫解說其義隨流布處稱意供給令無乏少。若有刀兵疾疫飢饉。我等應當晝夜擁護心不捨離。爾時諸天發是願已。身命色力光明晃耀復倍於常。歡喜踊躍飛空而去。復次如來方便慈善根力不可思議。爾時琉璃王伐舍維國。毀害諸釋種已。選諸釋女。擇取端正才能過人。各兼數技取五百人前後圍遶。作倡伎樂還歸本國。夫人婇女昇正殿上。結跏趺坐告大眾言。我今快樂稱善無量。時諸釋女問琉璃王言。汝今云何快樂。答言。我得勝怨。諸釋女言。汝不得勝。假使汝國一切四兵。不敵於我釋種一人。然我釋種是佛弟子。不與物諍令汝得勝。若起惡者。汝前後三四起兵向舍維國。而常退縮。汝第一往時。我諸釋種而作是言。此琉璃王。不識恩分反生惡逆。若我等與彼戰者。賢愚不別皂白不明。我等今者。宜應恐怖令彼退散。即立誓令。今者諸人。齊共射之令箭莫傷。即起四兵往逆琉璃。去四十里挽弓射之。箭箭相續筈筈相拄。時琉璃王見是事已。即懷恐怖退還歸去。過九十日。復起四兵伐諸釋種。爾時諸釋尋共議言。琉璃惡人不知慚愧。而復更來欲相危害。
爾時諸釋復立誓限。今日諸人齊共射鎧莫令傷人。時諸釋種齊共射之。悉令諸人所著鎧仗鉀鉀斷壞裸形而住。時琉璃王心懷怖懼。即集諸臣而共議言。我等今者恐不全濟。中有第一大臣白大王言。是諸釋種皆佛弟子。持不殺戒修行慈悲。若不爾者。我等身命久已殞滅。王言。審如是者更可前進。
爾時諸釋斂手而住。琉璃軍馬遂至逼近。諸釋種中有一婆羅門。語諸釋言。今衰禍至云何儼然。諸釋答言。我等今者不與物諍。若與彼諍非佛弟子。時婆羅門即嫌其言。踊出釋前。與琉璃戰一箭射七。未久之間傷殺轉多。琉璃四兵即還退。時諸釋種復作是念。我等今者。不應與是惡人共為徒黨。即集釋眾。共擯出是婆羅門種。既擯出已。琉璃四兵壞舍維國。以是因緣令汝得勝。時琉璃王即生慚愧。喚旃陀羅。即削耳鼻截斷手足。斷手足已。即以車載棄於塚間。時諸釋女宛轉無復手足。悲號酸切苦毒纏身餘命無幾。時諸釋女各稱父母兄弟姊妹者。或復稱天喚地者。苦切無量。其中有第一釋女告諸女言。姊妹當知。我曾從佛聞。若有人能於運急之中發於一念念佛至心歸命者。即得安穩各稱所願。時五百釋女。異口同音至心念佛。南無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復更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嗚呼婆伽婆修伽陀。作是唱時。於虛空中。以如來慈善根力故。起大悲雲雨大悲雨。雨諸女身。既蒙雨已。身體手足還生如故。諸女歡喜同共唱言。如來慈父無上世尊。世間妙藥世間眼目。於三界中能拔其苦施與快樂。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得脫苦難。我等今者當念佛恩。當念報恩。諸女念言。當以何事而報佛恩。如來身者金剛之身。常住之身。無飢渴身。微妙色身。悉是具足百千禪定根力覺道不可思議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之好。具二莊嚴住大涅槃。等視眾生如羅羅。怨親等觀亦不望報。我等今者欲報佛恩。當共出家修持禁戒護持正法。思惟是已即求衣。往詣王園比丘尼精舍求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時幼稚美色端正。今云何能捨此難捨而共出家。我等當為說世間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後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奉施我等。思惟是已。於釋女前。即以上事向諸女說。諸女聞已心生苦惱。此安穩處。
云何有大恐怖。如餚膳飲食和以毒藥。此比丘尼所說亦復如是。世間五欲多諸過患。我已具知。云何而反讚歎其美。而勸我等還歸本家在於五欲。作是語已。舉聲大哭還出僧房。時有比丘尼。名曰華色。即問諸女何為啼哭。諸女答言。不果所願。比丘尼言。汝願何等。答言。願欲出家不蒙聽許。時華色比丘尼問言。汝欲出家者。我能度汝。諸女聞已心生歡喜。即便隨從度為弟子。時諸釋女既蒙聽許。悲喜交集而作是言。和尚當知。我等在家眾苦非一。親族喪亡。割削耳鼻截斷手足禍患滋甚。爾時和尚報諸弟子。汝等辛苦何足言耶。我在家時。荷負眾苦其事眾多。時諸釋女長跪白師。願說在家眾苦因緣。
爾時華色比丘尼。即入三昧。以神通力。放大光明照閻浮提。請召有緣天龍鬼神人及非人。於大眾中即自說言。我在家時。是舍衛國人。父母嫁我與北方人。彼國風俗。其婦有娠。垂欲產時還父母家。如是次第數年生子。後復有娠。垂產之日皆乘車馬。夫妻相將歸父母家。中路有河其水暴漲。其路曠絕多諸賊難。既至河已不能得渡住宿岸邊。於初夜時我腹卒痛即便起坐未久之間。即便娩身生一男兒。岸邊草中有大毒蛇。聞新血香即來趣我。未至我所。我夫及奴眠在道中。蛇至奴所尋便螫殺。前至夫所。夫眠不覺亦螫殺夫。我時唱喚蛇來蛇來。喚夫不應夫奴已死。爾時毒蛇亦螫牛馬。至日出已。其夫身體脹爛壞。骨節解散狼籍在地。憂悲恐怖悶絕地。舉聲大哭以手搥胸。自拔頭髮塵土坌身。尋復悶絕舉身投骨。如是憂苦經留數日。獨在岸邊。其水漸小。荷負小兒以手牽持。其新產者以裙盛之。銜著口中即前入水。正到河半反視大兒見一猛虎奔走馳逐。開口唱喚口即失裙。嬰兒沒水。以手探摸而竟不獲。其背上者失手落水尋復沒喪。其岸上者為虎所食。我見是已心肝分裂。口吐熱血舉聲大哭。怪哉怪哉。我今一旦見此禍酷。即到岸上悶絕地。未久之間有大伴至。爾時伴中有一長者。是我父母舊所知識。我即前問父母消息。爾時長者即答我言。汝父母家昨夜失火。所燒蕩盡父母亦喪。我聞是已悶絕地良久乃蘇。未久之間。有五百群賊即壞眾伴。爾時賊主便將我去。作賊婦法常使守門。若有緩急為人所逐。須速開門。後於一時夫與群賊共行抄劫。
爾時財主王及聚落。并力馳逐即還其家。爾時其婦在其舍內娩娠生子。夫在門外再三喚已內無人開門。爾時賊主即作是念。今此婦者欲危害我。思惟是已即沿牆入。語其婦言。以何事故不開門耶。婦言。以產生故而不及耳。爾時賊主見是事已。瞋恚少息語其婦言。人有娠者便當有子。汝為產故危害於我。用是子為速往殺之。爾時其婦心生憐愍不忍殺之。爾時賊主尋拔刀斫解斷手足。語其婦言。汝可還噉。若不食者當斷汝頭。爾時其婦以恐怖故即還食之。既還食已瞋恚便息。其夫於後續復劫盜。為王所得。即治其罪。治賊之法要斷其命合婦生埋。我時身體著妙瓔珞。爾時有人貪利瓔珞。於後夜時即便開塚。取我瓔珞并將我去。復經少時王家伺官。即時捉得以律斷之。如治賊罪。治賊罪法即斷其命合婦生埋。埋之不固。於後夜時多諸虎狼。爬發塚開食噉死屍。我因此故尋時得出。既得出已荒錯迷悶不知東西。即便馳走。路見多人即便問言。諸人當知我今苦惱。何處能有忘憂除患。時有長老婆羅門等。以憐愍心即語我言。曾聞釋迦牟尼佛法之中。多諸安穩無諸衰惱。我聞是已心生歡喜。詣大愛道憍曇彌比丘尼所出家。次第修習即得道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以是因緣汝等當知。我在家時勤苦如是。以是因緣自致得道。時諸釋女聞是說已。心大歡喜得法眼淨。諸會聽眾各發所願歡喜而去。爾時佛姨母憍曇彌比丘尼告一切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尼.優婆夷及一切女人。而作是言。佛法大利。一切功德三種果報。唯有如來佛法海中乃具有之。一切眾生皆悉有分。而我等一切女人。如來不聽。以一切女人多諸疑惑執著難捨。以執著故。使諸結業無量纏縛癡愛覆心。覆心重故。愛水所沒不能自出故。以二等智故。懈怠慢惰故。現身不能莊嚴菩提獲得三十二相故。於生死中失轉輪聖王所有勝果。以十善法攝眾生故。亦失無上梵王之位。不能為建立正法勸發諮請。使一切眾生得利樂故。是故如來不聽女人樂為弟子。天魔波旬及諸邪見一切外道。長夜惡邪執著邪論。殘滅正法毀佛法僧。是故如來不聽女人樂入佛法。我為一切諸女人故。三請如來欲求佛法。如是至三。亦不聽許。時我不果所願。心懷悵恨憂悲苦惱。即出祇桓悲淚滿目。
爾時阿難即問我言。母人何故憂悲如此。我時即報侍者阿難。欲求出家修行佛法。三請如來如來不許。以是因緣我憂愁耳。爾時阿難即報我言。母人莫愁。我當啟請如來使母人得入佛法。憍曇彌。聞是語已心大歡喜。爾時阿難入白佛言。世尊。今欲從佛啟請一願。佛言。聽汝說之。阿難白佛言。憍曇彌母人者。乳哺養育如來色身。至今得佛。依因母人之所成立。母人於如來有大恩分。如來猶尚聽於一切眾生入佛法中。況於母人而不聽許。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如來非不知母人於如來所有是重恩。但不樂使女人入佛法中。如來若聽女人入佛法中者。正法當漸微漸減於五百歲。是故如來不樂喜聽女人入佛法中。爾時阿難頭面禮佛足。長跪叉手重白佛言。世尊。阿難自念。過去諸佛具四部眾。而我釋迦如來獨不具耶。佛告阿難。若憍曇彌。愛樂佛法發大精進清淨修習八敬之法者。聽入佛法。阿難即時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即便出外。白母人言。阿難已勸請如來。得使母人奉持佛法。憍曇彌。聞是語已心大歡喜白阿難言。善哉阿難。乃能慇懃勸請如來。得使母人稱遂本願。阿難具宣如來慇懃之教。母人聞已悲喜交集。而我身者是無常身。今日乃得貿易寶身。今我命者念念遷滅代謝不定。始於今日貿易寶命。今我所有身命財者。眾緣所共無有真主。今日乃得貿易寶財。我思惟如是功德利故。於阿難所深生恭敬供養之想。白言。大德阿難。願不有慮。如來祕教當盡奉行。假使喪失身命終不退失。如來即為宣說微妙八敬之法。難可毀犯。
爾時憍曇彌母人。即以大悲熏修其心。普為未來一切女人重白佛言。世尊若當未來惡世之中。有善女人信樂愛敬於佛法者。唯願聽許得蒙其例。佛言善哉。若有女人護持佛法。漸次修學戒施多聞及諸善法。在家出家三皈五戒乃至具戒。及諸度脫諸助道法。皆悉聽許恣意修習。亦得是三種果報。人天泥洹。時憍曇彌聞是說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若是果報正是佛恩。佛言。莫作是說。如來終不有恩於諸眾生。如來終不於諸眾生而計有恩。計有恩者則破如來平等之心。憍曇彌。當知如來於諸眾生計有恩無恩者無有平等。何以故。若有眾生毀害於佛如來不瞋。若有眾生以栴檀汁塗如來身如來不喜。如來普於眾生怨親等觀。唯是阿難非如來也。以阿難故。令諸女人得入佛法。憍曇彌。未來末世。若有比丘尼及諸一切諸善女人。常當至心念阿難恩。稱名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令不斷絕。若不能常晝夜六時令心不忘。時憍曇彌告諸比丘尼及一切諸善女人而作是言。我等應當至心歸命阿難大師。若有女人欲求安穩吉祥果報。常當於二月八日八月八日。著淨潔衣。至心受持八戒齋法。晝夜六時建大精進。阿難即以大威神力。應聲護助如願即得。時會大眾聞法歡喜。右遶而去。
卷六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優波離品第八
爾時如來大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爾時阿難即從座起。觀察眾心咸皆有疑。如來世尊。云何乃聽優波離下賤之人隨佛出家。以聽其出家故。毀辱一切諸王剎利種。增不敬之心。汙信心故永失福田。乃使白淨王子難陀比丘生輕慢心。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善聽。汝等乃可說如來無有平等大悲三念處五智三昧。不得說言優波離比丘真實是下賤人。修習下行下願下精進也。汝等乃可說如來煩惱無常遷變。不可得說優波離下賤出家。如來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汝等應當信受佛語。如來知見生死過患獨覺成佛。優波離亦隨出家。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天人大眾增仰。護持正法持律第一。堪任供養能令眾生成就三種妙果。所謂現報生報後報。是故當知。優波離者奇特妙行。偏為大悲菩薩。已於過去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亦於諸佛法中持律第一。亦於釋迦牟尼佛法中持律第一。爾時難陀比丘聞佛說已即從座起。頭面禮大憍陳如足。次第至優波離前。俯仰而立合掌而已。爾時如來即為難陀而說偈言。
 難陀應當知  汝不憂貧窮
 亦不失富貴  出家法應爾
難陀。聞佛示教利喜種種說法。心生歡喜即正衣服。頭面禮優波離足。應時天地六種震動。身心柔軟逮得己利所作已辦。佛告優波離。汝速師子吼於三寶四諦在家出家七眾差別。所謂三皈五戒乃至一切戒。利益眾生戒。淨煩惱戒。調御威儀戒。禪戒。無漏戒。興隆三寶。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如來以威神力引接將護。我乃少能所諮問耳。云何名三寶。佛法及眾僧。三寶若無性。云何分別說法僧差別名。皈依三寶者。云何而奉行。三皈若一者。不得說言三。若說三皈者。云何七眾名。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何所皈依名皈依佛。爾時如來一一稱解。答曰。
佛陀者覺。覺了一切法相故。復次一切眾生長眠三界。佛道眼既開自覺覺彼。故名為覺。佛於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說。問曰。佛云何一切說。為應時適會隨宜說耶。為當部黨相從說耶。答曰。佛隨物適時說一切法。後諸弟子結集法藏。以類撰之。佛或時為諸弟子制戒輕重有殘無殘。撰為律藏。或時說因果相生諸結諸使及以業相。集為阿毗曇藏。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為增一。是勸化人所習。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說種種隨禪法。是雜阿含。坐禪人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問曰。佛若一切說者。有經云。佛坐一樹下捉一枝葉。問弟子曰。此枝葉多樹上葉多。答曰。樹上葉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說法如掌中葉。云何言佛一切說耶。答曰。有別相一切。總相一切。今言別相一切。有言。佛能一切說。但眾生不能盡受。佛非不能說。有言。應云一切知直言說。不得言一切說也。問若佛知而能說。聲聞緣覺依知而能說。何不稱佛耶。答曰不爾。佛知說俱盡。二乘知說於法有所不盡。復次佛解一切法。盡能作名。二乘不能。復次佛得無邊法。能無邊說。二乘不能。復次有共不共。二乘所得共。佛所得不共。聲聞所得三乘同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獨佛自知。復次函大蓋亦大。法大法相無邊。佛以無邊智知說無邊法。二乘智有邊故不稱法相。復次有根義。根者慧根。義者慧所緣法。佛根義俱滿。慧所緣法無有不盡。二乘根義二俱不滿。復次佛得如實智名。於一切法相如實了故。二乘知法不盡源底。兼有所不周。是以不得稱如實智。以是種種義故。二乘不得稱佛。婆伽婆者不可以音傳。不可以義解。云何世尊以能知一切對治法故。復次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相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復次敕比丘云。凡二乘凡夫。自說得法。或樂靜默。或入禪定。或以餘緣祕惜不說。佛所得法以慈悲力故。樂為他說。
復次云何以破三毒故。得稱世尊。問曰。二乘亦破三毒。何不名世尊耶。答曰不爾。二乘有退。佛不退故。退有三種。果退不果退所用退。果退者聲聞三果退。下果不退。中乘二種。若百劫習行成辟支佛果不退。若本是下乘三果作辟支佛則果有退。佛果不退。不果退者。若向三乘人未得而退。若修比丘三業懈惰不進。凡有所修習退而不勤。名不果退也。所用退者。凡所得法不現前用。如佛十力小乘十智。用一餘則不用。如誦十萬言經。若不誦時盡名所用退也。下乘不果退。中乘亦有不果退。佛無不果退。於一切行中無不勤故。二乘有所用退也。佛則不定。又云。於十力中用一不用九。故名退也。有云。無不用退。如誦二十萬言經。凡夫力劣故。或一日二日誦訖。佛能即時誦訖。十力亦爾。用能即用。無障礙故。無不用退。又云。佛無不用退。如著泥洹僧時不直爾著。如凡夫人法。皆為利益眾生故。凡所用法。有益則用。無益不用。非不能用。故無用退。雖各有所解。而云不可定也。佛意不可思議。問曰。聲聞何故三果退。下果不退。答曰三果已曾得故退。下果未曾得故不退。如人飢得美食。久則不忘。此義亦爾。又云。下果忍作無礙道智作解脫道。三果智作無礙道智作解脫道故退。又云。見諦道無退。思惟道有退。淨不淨想斷結故。思惟有逼迫。見諦無逼迫。見諦無逼迫。見諦結見理。思惟微生故逼迫有退也。又云。見諦智力強如大梁鎮物。思惟智弱故退也。又云。見諦欲界忍智二心能斷九品。上界忍智二心斷七十二品結盡無色界故不退也。以是義故獨名世尊。復次佛習氣斷。二乘習氣不盡。如牛比丘。常作牛。以世世牛中來故。如一比丘雖得漏盡。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淫女中來故。如一比丘跳擲棚閣。以世世從獼猴中來。不得名世尊。凡言如是我聞者。佛在時言。我聞為是滅後。撰法藏者言我聞。佛二十年中說法。阿難不聞。何得言我聞。答曰。云諸天語阿難。又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又云。從諸比丘邊聞。又云。阿難從佛請願。願佛莫與我故衣。莫令人請我食。我為求法恭敬佛故。侍佛所須不為衣食。諸比丘晨暮二時。得見世尊。莫令我爾。欲見便見。又佛二十年中所說法盡為我說。問曰。二十年中所說法句。何由可說。答曰。佛善巧方便。於一句法中演無量法。能以無量法為一句義。佛粗示其端緒。阿難盡已得知。速利強持力故。
八萬法者。又云。如樹根莖枝葉名為一樹。佛為眾生始終說法名為一藏。如是八萬。又云。佛一坐說法名為一藏。如是八萬。又云。十六字為半偈。三十二字為一偈。如是八萬。又云。長短偈四十二字為一偈。如是八萬。又云。如半月說戒為一藏。如是八萬。又云。佛自說六萬六千偈為一藏。如是八萬。又云。佛說塵勞有八萬。法藥亦八萬。名八萬法藏。問曰。契經阿毗曇不以佛在初。獨律誦以佛在初。答曰。以勝故。佛獨制故。如契經中諸弟子說法。有時如釋提桓因自說布施第一。何以故。我以施故。得為天王所願如意。佛言如是。有時佛化作化佛。化佛說法。律則不爾。一切佛說。是故以佛在初。又如契經隨處隨決。律則不爾。若屋中有事。不得即結。必當出外。若白衣邊有事。必在眾結。若聚落有事。亦在眾結。若於五眾邊有事。必在比丘比丘尼邊結。是故以佛在初。毗耶離者。或有國以王為名。或以地為稱。或以城為號。此國以龍為目。迦蘭陀聚落者。以鳥名之。又云。聚落主名須提那者。父母求請神祇得。故名求得。富貴者。富有二種。一眾生類。二非眾生。非眾生者。多有金銀七寶倉庫財帛田疇舍宅。眾生類者。奴婢僕使象馬牛羊村落封邑。故名富也。貴者或為封主。或有美德。人所宗敬。故言貴也。
自皈三寶受三皈法。問曰。三皈以何為性。有論者言。三皈是教無教性。受三皈時。胡跪合掌。口說三皈。是名身口教也。若純重心有身口無教。是謂教無教。又云。三皈是三業性。身口意業也。又云。三皈是善五陰。以眾生善五陰為三皈。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問曰。若皈三寶能除罪過息怖畏者。提婆達多亦皈依三寶。以信出家受具足戒。而犯三逆墮阿鼻獄。答曰。夫救護者救可救者。提婆達多罪惡深大兼是定業。是故難救。問曰。若有大罪佛不能救。若無罪者不須佛救。云何三寶能有救護。答曰。提婆達多皈依三寶。心不真實三皈不滿。常求利養名聞。自號一切智人。與佛爭競。以是因緣。三寶雖有大力不能救也。如阿闍世王。雖有逆罪應入阿鼻獄。以誠心向佛故。滅阿鼻罪入黑繩地獄。如人中重罪七日都盡。是謂三寶救護力也。問曰。若提婆達多罪不可救者。有經云若人皈佛者不墮三惡道。是義云何。答曰。提婆達多以皈三寶故。雖入阿鼻受苦輕微。亦時得暫息。又如人在山林曠野恐怖之處。若念佛功德恐怖即滅。是故皈依三寶救護不虛。三寶於四諦中何諦所攝。於二十二根中何根所攝。於十八界中何界所攝。十二入中何入所攝。於五陰中何陰所攝。三寶於四諦中盡諦所攝。道諦少入。根中三根所攝未知已知無知根。於十八界所攝意界意識界法界。十二入中意入法入所攝。五陰中無漏五陰所攝。佛寶於四諦中道諦少入。法寶於四諦中盡諦所攝。僧寶於四諦中道諦少入。佛寶二十二根中。無知根所攝。法寶是盡諦無為故非根所攝。僧寶二十二根中三無漏根所攝。佛寶於十八界中。意界意識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少入。五陰中無漏五陰少入。法寶於十八界中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法入少入。法寶非五陰攝。陰是有為。法寶是無為故。僧寶於十八界中意界意識界法界少入。十二入中意入法入少入。五陰中無漏五陰少入。
問皈依佛者。為皈依釋迦文佛。為皈依三世佛耶。答曰。皈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皈依一佛。即是三世諸佛。以佛無異故。有云。若皈依三世諸佛者。有諸天自說。我迦葉佛弟子。我拘留孫佛弟子。如是七佛中各稱我是某佛弟子。以是因緣。正應皈依一佛。不應三世。有云不應爾。何以故。如毗沙門經說。毗沙門王皈依三寶。皈依過去未來現在佛。以是義故。應皈依三世諸佛。問曰。若爾者。如諸天各稱某佛弟子。是義云何。答曰。諸天所說。何足定義。有諸天各稱一佛為師。亦皈三世諸佛。直以一佛為證耳。問曰。何所皈依名為皈依佛。答曰。皈依語迴轉一切智無學功德。為皈色身。皈依法身耶。答曰。皈依法身不皈色身。不以色為佛故。問曰。若色身非佛者。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則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皈依法者。何所皈依名皈依法。答曰。皈依語迴轉斷欲無欲盡處涅槃。是名皈依法。問曰。為皈依自身盡處他身盡處。答曰。皈自身盡處他身盡處。是名皈依法。若皈依僧何所皈依。答曰。皈依語迴轉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名皈依僧。為皈俗諦僧。為第一義諦僧。若皈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皈。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皈依。第一義諦僧常在世間。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故。言未來有僧汝應皈依。又欲尊重俗諦僧故作如是說。佛自說一切諸眾中佛眾第一。譬如從乳出酪從酪出酥從酥出醍醐。醍醐於中最勝最妙。佛弟子眾亦復如是。若有眾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無上福田。於一切九十六種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故言未來有僧汝應皈依。不傷正義。
問曰。佛亦是法。法亦是法。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曰。雖是一法。以義而言自有差別。以三寶而言。無師大智及無學地一切功德是謂佛寶。盡諦無為。是謂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智慧。是名僧寶。以法而言。無師無學法。是名佛寶。盡諦無為非學非無學法。是名法寶。聲聞學無學法。是名僧寶。以根而言。佛是無知根。法寶非根法。僧是三無漏根。以諦而言。佛是道諦少入。法寶是盡諦。僧是道諦少入。以沙門果而言。佛是沙門。法寶是沙門果。僧是沙門。法寶是沙門果。以婆羅門而言。佛是婆羅門。法寶是婆羅門果。僧是婆羅門。法寶是婆羅門果。以梵行而言。佛是梵行。法寶是梵行果。僧是梵行。法寶是梵行果。以因果而言。佛是因。法寶是果。僧是因。法寶是果。以道果而言。佛是道。法寶是果。僧是道。法寶是果。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問曰。佛若以法為師者。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答曰。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以佛在初。
爾時優波離復白佛言。世尊。若受三皈戒時。先稱法寶後稱佛者成三皈不。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皈。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三皈。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皈不。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皈不。若稱佛僧不稱法寶成三皈不。答曰。不成三皈。問曰。若不受三皈得五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八戒不。若不受三皈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皈。三皈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說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識戒名字。如白四羯磨竟已便得具戒。所以說四依四墮十三僧殘者。但為知故說。又言。受三皈竟說不殺戒爾時得戒。所以說一戒得五戒者。若能持一戒五盡能持。又以五戒勢分相著故。兼以本意誓受五戒故。又言。受五戒竟然後得戒。於諸說中受三皈已得五戒者。此是正義。如白四羯磨法。若受八戒。若受十戒。如五戒說。若先受三皈作優婆塞後若受五戒。若受八戒。若受十戒。更須三皈不。答不受三皈一切得戒。以先受三皈故。若先不受三皈直白羯磨得戒不。答受五戒八戒十戒。但受三皈即便得戒。若受具戒要以白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皈。凡具戒者功德深重。不以多緣多力。無由致之。是故三皈十僧白四羯磨而後得也。五戒八戒十戒。功德力少。是故若受三皈即便得戒。不須多緣多力受具戒已。何以但說四墮十三僧殘不說餘篇耶。此二篇戒最是重者。一戒若犯永不起二。雖起難起。若波利婆沙摩那埵二十眾中而後出罪。若難持而能持者。餘篇易持戒不須說也。是故但說二篇不說餘篇。問曰。是波羅提木叉戒是無漏戒。是禪戒不。答曰。非無漏戒亦非禪戒。此波羅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則有此戒。佛不在世則無此戒。禪無漏戒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時有。波羅提木叉戒從教而得。禪無漏戒不從教得。波羅提木叉戒從他而得。禪無漏戒不從他得。波羅提木叉戒不問眠與不眠。善惡無記心一切時有。禪無漏戒必禪無漏心中有戒。餘一切心中無也。波羅提木叉戒。但人中有。禪戒無漏戒人天俱有。波羅提木叉戒但欲界中有。禪無漏戒欲色界成就無漏戒。波羅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禪戒外道俱有。
問曰。優婆塞五戒。幾是實罪。幾是遮罪。答曰。四是實罪。飲酒一戒是遮罪。飲酒所以得與四罪同類結為五戒者。以飲酒是放逸之本能犯四戒。如迦葉佛時。有優婆塞。以飲酒故邪淫他婦。盜殺他雞。他人問言。何以故爾。答言。不作。以酒亂故一時能破四戒。有以飲酒故能作四逆。唯不能破僧耳。雖非宿業有狂亂報。以飲酒故迷惑倒亂。猶若狂人。又酒亂故廢失正業坐禪誦經佐助眾事。雖非實罪。以是因緣與實罪同。優波離復白佛言。優婆塞戒但於眾生上得戒。非眾生上亦得戒不。但於可殺可盜可淫可妄語眾生上得戒耶。若於不可殺不可盜不可淫不可欺誑眾生上亦得戒耶。答曰。於眾生得四戒。於非眾生上得不飲酒戒。若眾生可殺不可殺。可淫不可淫。可盜不可盜。可妄語不可妄語。一切得戒。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非非想處。及三千世界乃至如來一切有命之類。得此四戒。以初受戒時一切不殺。一切不盜。一切不淫。一切不妄語。無所限齊。以是故一切眾生上無不得戒。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眾生上起慈愍心。既得增上心便得增上戒。夫得戒法。於一切眾生上各得四戒。四戒差別有十二戒。於眾生上。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凡起此四惡有三因緣。一以貪故起。二以瞋故起。三以癡故起。於一切眾生上有十二惡。以反惡故得十二善戒色。一切無邊眾生上亦復如是。
設有百萬千萬阿羅漢入於泥洹。先於此羅漢上所得戒始終成就。不以羅漢泥洹故此戒亦失。得不飲酒戒時。此一身始終三千世界中一切所有酒上。咽咽得戒色。以受戒時一切酒盡不飲故。設酒滅盡戒常成就而不失也。先受戒時。於一切女人上三瘡門中得不淫戒。而後娶婦犯此戒不。答曰。不犯。所以爾者。本於女上得邪淫戒。今是自婦。以非邪淫故不犯此戒。以此義推之。一切同爾。八戒十戒。眾生非眾生類。得戒亦如是。二百五十戒。一切眾生上各得七戒。以義分別有二十一戒。如一眾生上起身口七惡。凡起此惡有三因緣。一以貪故起。二以瞋故起。三以癡故起。以三因緣起此七惡。三七二十一惡。反惡得戒。一眾生上得二十一戒色。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此義推。可一時得無量戒。不可一時盡犯。而得一時捨戒也。夫破戒法。若破重戒更無勝進。設還捨戒後更受者。更不得戒。如破八齋中重戒。後更受八戒。若受五戒。若受十戒。若受具戒。兼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中重戒已。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捨五戒更受十戒者。無有是處。若捨戒已。更受五戒。若受八戒十戒具戒并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十戒具戒中重戒者。若欲勝進。若欲捨戒還受戒者。如五戒中說。問曰。禪戒無漏戒波羅提木叉戒。於三戒中何戒為勝。答禪戒勝。有云。波羅提木叉戒。所以爾者。若佛出世得有此戒。禪戒無漏戒一切時有。於一切眾生非眾生類得波羅提木叉戒。禪無漏戒但於眾生上得。於一切眾生上慈心得波羅提木叉戒。禪無漏戒不以慈心得。夫能維持佛法。有於七眾在於世間。三乘道果相續不斷。盡以波羅提木叉為根本。禪無漏戒不爾。是故於三界中最尊殊勝。初受戒時白四羯磨已。戒色成就。始一念戒色名業。亦名業道。第二念已後生戒色。但是業非業道。所以爾者。初一念戒色思願滿足。以通思故名思業道。以前戒為因故。後戒色任運自生。是故但名業非業道。初一念戒有教無教。後次第生戒。但有無教無有有教。初一念戒亦名為戒。亦名善行。亦名律儀。後次續生戒亦有此義。
優波離復白佛言。於三世中何世得戒。答曰。現在一念得戒。過去未來是法非眾生故不得戒。現在一念是眾生故得戒。問曰。為善心中得戒。為不善心中。為無記心中。為無心中得戒。答曰。一切盡得。先以善心禮僧足已。受衣求和尚問。精進乞戒。胡跪合掌白四羯磨已。相續善心戒色成就。是謂善心中得戒。若先次第法中。常生善心起諸教業。白四羯磨時。起貪欲瞋恚等諸不善念。於此心中成就戒色。是名不善心中得戒。以本善心善教力故。而得此戒。非不善心力也。先以善心起於教業。白四羯磨時。或睡或眠。於眠心中而生戒色。是名無記中得戒也。先以善心起於教業。白四羯磨時。入滅盡定。即於爾時成就戒色。名無心中而得戒也。優波離復白佛言。若白衣不受五戒。直受十戒。為得戒不。答曰。一時得二種戒。得優婆塞戒。得沙彌戒。若不受五戒十戒。直受具戒。一時得三種戒。憂波離復白佛言。若受具戒。一時得三種戒者。何須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後受具戒耶。答曰。雖一時得三種戒而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既受十戒善根轉深。次受具戒。如是次第得佛法味。深樂堅固難可退敗。如遊大海漸漸入深。入佛法海亦復如是。若一時受具戒者。即失次第又破威儀。復次或有眾生應受五戒而得道果。或有眾生因受十戒而得道果。以是種種因緣。是故如來說此次第。若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受十戒時亦成就二戒五戒十戒。受十戒已次受具戒。受具戒時成就三種戒。五戒十戒具戒。七種受中唯白四羯磨戒次第三時得。餘六種受戒但一時得。無三時次第也。若一時得三種戒。若欲捨時。若言我是沙彌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種戒在。五戒十戒。若言我是優婆塞非沙彌。即失十戒。餘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盡捨我是皈依優婆塞。三種一時盡失不失三皈。若次第得三種戒捨法次第。如一時得戒中說。若先優婆塞出家受十戒捨五戒不。答曰。不捨。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優婆塞名。得沙彌名。失白衣次第。得出家次第。若沙彌受具戒時。失十戒五戒不。答曰。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沙彌名。得比丘名。失沙彌次第。得比丘次第。終始常是戒。而隨時名。
譬如樹葉春夏則青。秋時則黃。冬時則白。隨時異故樹葉則異。而其始終是一葉也。戒亦如是常是一戒。隨時有異。又如乳酪酥醍醐四時差別。雖隨時有異而故是一。戒亦如是。雖三時有異。戒無異也。優波離復白佛言。凡受優婆塞戒。勢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二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經說。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此義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說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也。憂波離復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如是受不。答曰。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盡形壽。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夫白四羯磨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戒。十戒是中品戒。具戒是上品戒。入五戒中亦有三品。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說。若微品心得戒已後。以上中品心受十戒者。先得五戒。更無增無勝。於五戒外乃至不非時食等殘餘五戒。得增上五戒。先得五戒得本微品也。即先微品五戒。以中上品心受具足戒。先得五戒更無增無勝。仍本五戒。自五戒外一切諸戒。以受具戒時心增上故。得增上戒。以是推之。波羅提木叉戒無有重得。以次第而言。五戒是微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以義而推。亦可以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其義故。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無定限也。若請和尚受十戒時。和尚不現前亦得十戒。若受十戒時和尚死者。若聞知死受戒不得。若不聞死受戒得戒。若白四羯磨。受戒和尚不現前不得受戒。以僧數不滿故。若僧數滿。設無和尚亦得受戒。優波離復白佛言。五戒優婆塞得販賣不。答曰。得聽販賣。但不得作五業。一者不得販賣畜生以此為業。若自有畜生直賣者聽。但莫賣與屠兒。二者不得販賣弓箭刀杖以此為業。若自有者直賣者聽。三者不得沽酒為業。若自有者亦聽直賣。四者不得壓油。多殺蟲故。天竺法爾。罽賓以來。麻中一切若無蟲處壓油無過。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業。以多殺蟲故。洛沙等外國染法。多殺諸蟲。是故不聽。謂秦地。染青法亦多殺蟲。墮五大染數。
優波離復白佛言。夫八齋法通過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齋法過中不食為體。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齋。不云九也。若受八戒人於七眾為在何眾。雖不受終身戒。以有一日一夜戒故。應名優婆塞。有云。若名優婆塞。無終身戒。若非優婆塞。有一日一夜戒。但名中間人。有經說。憂波離復白佛言。若七眾外。有波羅提木叉戒不。答曰。有八齋戒是。以是義推。若受八齋不在七眾也。受八齋法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生。令言語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也。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如是隨力多少不計日數。夫受齋法必從他人邊受。於何人受。五眾邊受。既受八戒。若鞭打眾生齋不清淨。雖即日不鞭打。若待明日鞭打眾生亦不清淨。以要而言。若身口作不威儀事。雖不破齋無清淨法。設身口清淨。若心起貪欲覺瞋恚覺惱害覺。亦名齋不清淨。若身口意三業清淨。若不修六念亦名齋不清淨。受八戒已精修六念。是名齋清淨。有經說。若作閻浮提王。於閻浮地中一切人民金銀財寶於中自在。雖有如是功德。分作十六分。閻浮提王功德。於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所謂最後清淨八齋也。若人欲受八齋。先恣情色。或作音樂。或貪噉肉。種種戲笑。如是等放逸事。恣心作已而後受齋。不問中前中後。盡不得齋。若本無心受齋。而作種種放逸事。後遇善知識即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若欲受齋。而以事難自礙不得自在。事難解已而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問曰。若欲限受晝日齋法不受夜齋。得八戒不。若欲受夜齋不受晝齋。得八戒不。答曰。不得。所以爾者。佛本聽受一日一夜齋法。以有定限不可違也。
憂波離復白佛言。若不得者。如皮革中說。億耳在曠野處。見諸餓鬼種種受罪。或晝受福夜則受罪。或夜受福晝則受罪。所以爾者。以本人中。晝受戒法夜作惡行。或夜受戒法晝作惡行。是以不同。此義云何。答曰。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毗尼。不可以定實義也。又云。此戒是迦旃延以度億耳故。作此變化感悟其心。非是實事。若受齋已欲捨齋者。不必要從五眾而捨。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捨也。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餘四道不得。如天道以著樂故深重。不能得戒。如昔天時大目犍連以弟子有病上忉利天以問耆婆。正值諸天入歡喜園。爾時目連在路側立。一切諸天無顧看者。耆婆後至顧見目連。向舉一手。乘車直過。目連自念。此本人中是我弟子。今受天福。以著天樂都失本心。即以神力制車令住。耆婆下車禮目連足。目連種種因緣責其不可。耆婆答目連曰。以我人中為大德弟子。是故舉手問訊。頗見諸天有爾者不。生天以著樂深心不得自在。是使爾耳。目連語耆婆曰。有弟子病當云何治。耆婆答言。唯以斷食為本。
有時目連勸釋提桓因。佛出世難遇。何不數數親近諮受正法。帝釋欲解目連意故。遣使敕一天子令來。反覆三喚猶故不來。此一天子唯有一婦。有一伎樂。以染欲情深。雖復天王命重。不能自割。後不獲已而來。帝釋問曰。何故爾耶。即以實而對。帝釋白目連曰。此天子唯有一天女一伎樂。以自娛樂不能自割。況作天王。種種宮觀無數天女。天須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樂以自娛樂。視東忘西。雖知佛世難遇正法難聞。而以染樂纏縛不得自在知可如何。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諸天著樂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餓鬼以飢渴苦身心燒然。地獄無量苦惱。種種楚毒心意痛著。無緣得戒。畜生中以業障故無所曉知。無受戒法。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戒。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戒也。以業障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閻浮提。拘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間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如拘耶尼。佛遣賓頭盧。往彼大作佛事。有四部眾。東方亦有比丘。在彼亦作佛事。有四部眾。唯鬱單越無有佛法。亦不得戒。以福報障故。并愚癡故。不受聖法。有四種人。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男女得戒。二種人不得戒。黃門二根。如男女中。若殺父母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壞僧輪。汙比丘尼。賊住越濟人斷善根。如是人等盡不得戒。大而觀之。愛染佛法者。蓋不足言。若天若龍鬼神。若鬱單越。若不男二根。種種非人。盡得受三皈也。
問曰。三世諸佛得戒等不。答曰。不等。凡得戒者。於眾生非眾生類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無數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泥洹。而後佛出世。於此眾生盡不得戒。如是諸佛。先後得戒各各不等。如迦葉佛。度無數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泥洹。而迦葉佛於此眾生盡皆得戒。釋迦文佛。於此眾生盡不得戒。一切諸佛有三事等。一積行等。二法身等。三度眾生等。一切諸佛盡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盡具足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盡度無數阿僧祇眾生入於泥洹。問曰經說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眾生入於泥洹。何以言無數阿僧祇眾生耶。答曰。此經說一佛出世度九十那由他眾生者。但云從佛得度者有爾所眾生。而眾生或自從佛得度。或從弟子。或遺法中而得度者。言九十那由他眾生者。直佛邊得度者。總而言之。無數阿僧祇眾生入無餘泥洹。三世諸佛三等盡等。而得戒不等。問曰。惡律儀戒。眾生類非眾生類上得也。能以不能盡得戒不。答曰。但於眾生上得惡律儀戒。非眾生類上不得惡戒。有云。但於能殺眾生上得惡戒。不可殺眾生上不得惡戒。又云。可殺不可殺眾生上盡得惡戒。如屠兒殺羊。常懷殺心作意殺羊。無所齊限。設在人天中者不殺。而受生展轉有墮羊中理。是故於一切眾生盡得惡戒。十二惡律儀亦如是。十二惡律儀者。一者屠兒。二者魁膾。三者養豬。四者養雞。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鳥。八者捕蟒。九者咒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賊。是為十二惡律儀人。養蠶業等謂皆不離惡律儀。惡律儀戒有三時捨。死者欲愛盡時。受律儀戒時。如受三皈時。初始一說即捨惡戒。第二第三說時。即得善戒。人作惡戒時。何時捨善戒得惡戒耶。答曰。一說言我作屠兒。即捨善戒。第二第三說我作屠兒。即得惡戒。又云。隨何時捨善戒即得惡戒。若善戒人未自誓作屠兒。但以貪利共屠兒作殺害事。爾時名犯善戒。求捨善戒求得惡戒。必自誓作屠兒而得惡戒。若受惡戒自誓便得不從他受。若欲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一年二年惡律儀戒。隨誓心久近隨意即得。所以爾者。以是惡法順生死流無勝進義。是故隨事即得。不同善律儀戒。
卷七
失譯人名出後漢錄
親近品第九
復次菩薩摩訶薩知恩報恩。修大方便利益眾生。應適隨宜顯示無方。善男子。有佛出世。號無畏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滅度之後。於正法中有一婆羅門子。聰明黠慧。受持五戒護持正法。婆羅門子。緣事他行遠至餘國。到於中路多諸賊難。有五百人共為徒侶。前至險路。於頓止處。五百群賊常住其中。前後圍遶欲劫行伴。爾時賊主密遣一人。歷伺諸伴應時欲發。爾時賊中復有一人。先與是婆羅門子親善知識。以親善故先來告語。善男子。當知於初夜時當有賊發。當時憒鬧恐相傷損。故相告語。汝密自作方便。遠捨而去勿令伴知。爾時婆羅門子聞此語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語伴。懼畏諸伴害此一人。若害此人懼畏諸伴沒三惡道受無量苦。若默然者賊當害伴。若殺諸伴賊墮三惡道受無量苦。作是念已。我當設大方便利益眾生不自為己。三惡道苦是我所宜。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斷此賊命。使諸同伴安穩無為。爾時眾伴異口同音而作是言。大婆羅門子。卿是勝人。亦是純善之人。云何今日作此大惡。爾時婆羅門子。胡跪合掌心生慚愧。而我今日不應作惡。為利眾生及諸同伴。爾時眾伴復作是言。汝自殺人於我何益。答眾人言。此是惡賊欲謀害眾伴。為眾伴故斷此人命。令伴安穩還家。而我罪報甘受地獄苦。爾時五百伴人舉聲大哭。悲喜交集而作是言。天下所重無過於命。所畏無過於死。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捨金銀珍寶國城妻子衣服飲食為救身命。我等眾伴便為更生。作是語已。此婆羅門子。為眾生故不辭眾苦及三惡報。我等今日當念重恩。報重恩者。今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語已即令發心。
爾時五百群賊復作是言。卿是勝人純善之人。云何乃能作是大惡。婆羅門子言。我誠知不應作是大惡。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并護汝等身命故。爾時群賊而作是言。卿自殺人於我何益。時婆羅門子報諸賊言。我先知汝等在此。但我默然。不告語國王及我諸伴。以是故令汝等身命安穩。爾時諸賊聞是語已而作是念。我等身命便為更生。即前合掌向是童子。善哉大士修大悲者。願敕我等何所作為。答曰。我所作者。唯當速發無上菩提之心。爾時諸賊為報恩故。尋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告阿難。菩薩勤求精進。欲莊嚴菩提。欲報佛恩。常當憶念一切眾生如一子想。善男子當知。爾時婆羅門子。豈異人乎則我身是。以是因緣超越九劫。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菩薩修大方便知恩報恩。佛在竹園精舍。有一比丘身患惡瘡。形體周匝膿血常流。眾所惡賤無人親近。住在邊外朽壞房中。爾時如來即示神力。隱蔽大眾令無知者。如來獨往病比丘所。隨其所須取水洗之。思惟是已。令欲界一切諸天知之。釋提桓因與諸眷屬無量百千前後圍遶。雨眾天華作種種天樂住虛空中。爾時忉利天王手持百福莊嚴微妙澡罐。盛滿清淨大悲淨水即前奉迎。頭面禮如來足。住一面。爾時如來即伸百福莊嚴臂。即於纖長五指放大光明。遠照諸天。大眾已集。如來躬往。病比丘所。即放頂光照病比丘。比丘遇光苦痛即除。於膿血中而起歸命稽首而形不隨。如來即以右手。從天帝釋受取寶瓶。灌病比丘頂。左手摩拭病比丘身。身諸瘡病隨如來手尋得平復。得平復已。歡喜無量。南無釋迦牟尼。南無大慈悲父。南無無上最勝醫王。而我今日身病除愈。唯有心病。如來今者。為憐愍故施我法藥。除我身心所有重患。
爾時如來告病比丘。如來今者念汝重恩。如來今者欲報汝恩。爾時病比丘驚喜無量。佛時即為示教利喜。比丘歡喜即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釋提桓因及諸眷屬。無量諸天皆墮疑網。如來云何枉屈神德。洗病比丘瘡痍膿血。云言報恩。其事云何。願為我等分別解說。佛告釋提桓因及諸天大眾。汝等善聽。當為汝說宿世之事。釋提桓因。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王惡逆無道。非理壓伏逼奪取財。爾時惡王臣名伍百。深心相知。密共要言。若當有人犯官事者。汝當苦治威恩隨汝。若得財賄與我共之。爾時伍百常行鞭杖。得財多者便令不著。若無財者或致失命。以此為常。時有優婆塞。犯小官事。將付伍百應受鞭楚。聞是優婆塞是好善人便令無著。於楚毒中而得脫難。以是因緣歡喜無量。憍尸迦當知。爾時伍百者今病比丘是。優婆塞者今我身是。是故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輕恩重報。乃至正覺心常不忘。爾時釋提桓因及無量天眾歡喜無量。有四萬八千諸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菩提心已作天伎樂各還所止。佛告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恩報恩。當行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至心聽法。三者思惟其義。四者如說修行。復有四法。一者隨法不隨人。二者隨義不隨字。三者隨智不隨識。四者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行此八法名為知恩。復行八法是名報恩。何等為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復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報恩。一者見惡眾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二者見苦眾生目不暫捨。起悲因緣故。三者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四者見怨家眾生心不瞋恚。修捨因緣故。
爾時阿難即整衣服前白佛言。世尊。如來初發菩提心時知恩報恩。行初四事其義云何。佛告阿難。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世。名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教導有緣。有緣已盡。遷神涅槃。正法像法滅已。有國名波羅奈。人民熾盛國土豐熟。其王常以正法治國。不枉人民。其國有山名仙聖山。其山常有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多有五通神仙亦住其中。爾時多有諸禽獸等而來依附。有一師子名曰堅誓。身毛金色。有大威武。力敵於千。發聲哮吼。飛鳥墮落。走獸隱伏。遊行山澤。見一辟支佛沙門威儀清淨。見已心喜日日親近。常聞誦經說微妙法。爾時有大獵師。見是師子身毛金色。心生歡喜而作是念。我若得此師子。剝取其皮奉上國王。必施爵祿七世無乏。思惟是已復發是言。堅誓師子獸中之王。弓箭所不及。弶網所不制。我今復當更設異計。堅誓師子所敬望者。乃是沙門。我今當作沙門之像密弓射之。袈裟覆上細視徐行往詣樹下。彼若見我必來親附。以親近已便復挽弓。藥箭射之萬無不獲。思惟是已。即便還家而唱是言。祖先已來歷世相承常為獵師。未曾聞獸身毛金色。況復見之。今欲獵取。即剃鬚髮而被法服。如所思惟。還入山中坐一樹下。
爾時堅誓師子見是比丘心生歡喜。騰躍親附舐比丘足。爾時獵師即便射之。既被毒箭啀喍哮吼欲前搏撮。臨欲毀害復作是念。此是沙門被壞色衣。是三世佛賢聖標式。我今若害不足為難。若奪其命便奪諸佛賢聖標相。思惟是已飲氣忍苦。復經少時。毒藥轉深苦痛難忍。思惟是已復欲搏嚙。復發是言。不足為難。若毀害者。諸佛賢聖之所呵責。又復世間善惡不別。此是惡人。懷毒陰謀欲來害我。我若不忍與彼惡人則無有異。修忍之人一切愛敬。不忍之人眾所憎惡。增長煩惱。長煩惱故生死增長。長生死故生諸難處。生難處故遠離善友。遠善友故不聞正法。不聞正法故重翳疑網。以疑網故遠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不應起惡。作是念已。即說偈言。
 願自喪身命  終不起惡心
 向於壞色服  願自喪身命
 終不起惡心  向於出家人
說是偈已即便命終。天地六反震動。驚諸禽獸四散馳走。無雲雨血。日無精光。爾時獵師即脫被服。持刀剝之擔負還歸。既至家已奉上國王。王見歡喜問諸臣言。我從生來。未聞畜獸身毛金色。如何今日親自眼見。奇哉怪哉。徐問獵師。以何方便而得是皮。爾時獵師即前白王。唯願大王賜我無畏。當以上事向大王說。王言。隨汝所願。爾時獵師具以上事向大王說。王聞是語心生憂惱。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即出宣令一切大臣及諸小王大眾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我曾從智者聞如是語。若有畜獸身毛金色必是菩薩。若一眾生發菩提心。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如何今日是惡獵師。設是方便殺是菩薩。我今若以官爵俸祿象馬七珍衣服飲食錢財穀帛賜是惡人。則與彼一道共為勞侶。思惟是已。即取獵師奪其命根。持師子皮還入山中到屍骸所。即以牛頭栴檀聚而成。以火闍維師子皮骨。收取舍利起塔供養。佛告阿難。諸善男子。堅誓師子者。今則我身釋迦文是。菩薩如是親近善友。乃至喪命終不起惡。何以故。為知恩報恩故。所以者何。菩薩得近善知識故。能速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為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三界煩惱皆悉萎悴。菩薩至心求佛語時。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設踐熱鐵猛火之地。不以為患。菩薩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十二部經。為一偈故尚不惜命。況餘財物。聞法利故身得安樂。深生信心直心正見。見說法者如見父母。心無憍慢。為眾生故至心聽法。不為利養。為眾生故不為自利。為正法故不畏王難飢渴寒熱。虎狼惡獸盜賊等事。先自調伏煩惱諸根。然後聽法。非時不聽。至心聽法。恭敬說者。尊重於法。是名菩薩知恩報恩。云何菩薩至心聽法。聽法有四。一者至心。二者一心。三者一切心。四者善心。是名菩薩勤求十二部經。所以者何。
念佛重恩。為欲流布諸佛正法。為欲增長諸佛法故。為令世問信佛法故。為令一切無量眾生悉得無上菩提道故。是故菩薩念十方無量諸眾生故。為報諸佛重恩故。是故菩薩所以勤求十二部經。菩薩何故勤求佛法。欲令眾生生信心故。是故求於因論。為知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為知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菩薩何故求於聲論。為令言辭淨莊嚴故。不淨之言不能宣說明了義故。為欲解知一切義故。不壞正語憍慢心故。破於邪見為知方便調眾生故。是故菩薩求於聲論。菩薩何故求諸醫方。為令眾生離諸惡不善四百四病故。為憐愍一切眾生。為令生信心故。既得離患心生歡喜故。以得歡喜。心常念諸佛大悲。度眾生故。是故菩薩求諸醫方。菩薩何故求世方術。為易得財利眾生故。為眾生生信心故。為知世事破憍慢故。調伏眾生故。破一切法相諸暗障故。若有菩薩。不能如是求五事者。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為得無上菩提故求於五事。菩薩知恩報恩者。為眾生說。說何事。云何說。說何事謂十二部經。云何說謂成就五事。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有二事。一者次第說。二者清淨說。次第說者。初說檀波羅蜜。次說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為知恩報恩故。思惟其義如法而住。是名次第說。清淨說者。聽者坐說者立不應為說。若聽者求於法過求說者過不應為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不依法者不應為說。若聽者依字不依義不應為說。乃至聽者不依了義經者不應為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菩薩清淨法故。若說法者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生崇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法。次第說者一切說。一切說者。謂十二部經。乃至一句一偈乃至半偈。若辭若義若法。於其法義示教利喜時。或時呵責。或時直說。或時喻說。隨所應說。或淺近說。或易入說。隨所樂聞。是名菩薩知恩報恩次第說法。清淨說者。菩薩摩訶薩。於怨憎中。修習慈心得慈心已。於惡眾生及放逸人。以諸方便而為說法。乃至愛樂其心憍恣及貧窮人。方便開示而為說法。不為讚己毀他飲食利養名譽故。是名菩薩知恩報恩清淨說法。云何如法住。身口意業修習善法。具足清淨知恩報恩。為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復次菩薩摩訶薩知恩報恩思惟其義。多聞逮得總持熾然法炬。為利益一切眾生。應當修施戒多聞。供養說者。不求法過及說者過。無有害心施眾無畏。是名知恩。受人天樂得道涅槃。是名報恩。菩薩復有四事。修於忍辱破壞不忍。莊嚴菩提攝取眾生令修忍辱。若自忍若使他忍。遠離怖畏。是名知恩。以忍辱因緣。無有瞋心。眷屬不壞。不受苦惱。心無悔恨。捨是身已受人天樂。得涅槃樂。是名報恩。善男子。菩薩復有四事。勤修精進破壞懈怠。莊嚴菩提攝取眾生。為菩提道令修精進。臥安覺安離諸煩惱。增長善法身受安樂。是名自利。菩薩精進不惱眾生打擲呵責。是名利他。捨是身已受人天樂。身得大安獲菩提道。是名大果。是名菩薩精進四事。菩薩修定破壞亂心。莊嚴菩提攝取眾生。為菩提道令修禪定。現受世樂身心寂靜。是名知恩。以身心寂靜故不惱眾生。是名知恩報恩。菩薩捨是身已。受清淨身。安穩快樂得大涅槃。是名菩薩禪定四事。
復次菩薩知恩報恩。成就智慧破壞無明。莊嚴菩提。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受身安樂。是名自利。能發眾生世間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能壞煩惱智慧二障。是名大果。是名知恩。是名報恩。菩薩智慧四事不可思議。復次菩薩以宿命智。知宿世事。為觀眾生善惡諸業同受善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菩薩摩訶薩以大方便處兜率天成就壽命有三事勝。一者壽勝。二者色勝。三者名稱勝。初下之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自知始入母胞胎時住時出時。於十方面行七步時。無人扶持。作如是言。我今此身是最後邊。諸天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以諸華香微妙伎樂蓋供養。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無能勝者。以慈善力壞魔兵眾。一一肢節同那羅延所得大力。童齔之年不學世事而能知之。無師而學。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天勸請為諸眾生轉正法輪。正受三昧。雷聲震吼不能令動。諸獸親附愛如父母。畜生奉食佛知心故。雲神降雨洗浴其身。樹垂曲枝蔭翳其軀。既成道已六年之中。魔常伺求不得其短。常在禪定成就六念心。善能了知覺觀起滅。是名菩薩共生不可思議。不共生者。為欲利益一切眾生。如彼狂人。緣見如來還得本心。盲者得眼。倒產得順。聾者得聽。貪瞋癡者悉得除滅。是名不共生不可思議。又共生者。如來所行不可思議。常右脅臥如師子王。若草若葉無有動亂。旋嵐猛風不動衣服。發足行步如師子王白鵝王等。若欲行時先發右足。所行之處高下皆平。食無完過遺粒在口。是名共生不可思議。
復次共生不可思議。一者足下平。二者足下千輻輪。三者指纖長。四者足跟傭滿。五者指網縵。六者手足柔軟。七者傭膊腸如伊尼延鹿王。八者踝骨不現。九者平立手摩於膝。十者陰藏相如象馬王。十一者身圓滿足如尼拘陀樹。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真金色。十五者常光各一尋。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十七者七處滿。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臂肘傭圓。二十者胸骨平滿。二十一者得身傭相。二十二者口四十齒。二十三者齒密不疏現而齊平。二十四者齒色白。二十五者頰車方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廣長舌。二十九者梵音聲。三十者目紺青色。三十一者眼如牛王。三十二者眉間白毫。如是八十種不可思議相好。一一相好復有無量百千種微妙相好。一一相好。皆是菩薩從初發心堅固菩提。知恩報恩修是妙行。是故今得無上菩提。
佛言。如來久於無量阿僧祇劫。至心修持淨戒故。得足下平。供養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足下輪相。於諸眾生不生害心無劫盜想。若見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遠出奉迎安施座。恭敬禮拜破除憍慢。以是因緣。得纖長指。具上三行得足跟傭滿。以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因緣。得指網縵。以好酥油摩洗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手足柔軟。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得傭膊腸。聞法歡喜樂為人說。為法走使。以是因緣。得踝骨不現相。三業清淨瞻病施藥。破除憍慢飲食知足。以是因緣。得平立手摩膝相。見分離者善言和合。自修慚愧亦教人修。以是因緣。得馬藏相。自淨三業亦教人淨。若有眾生四大不調。能為療治。以是因緣。得身圓相。聞法歡喜樂為人說。以是因緣。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諸法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尚師長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磚石荊棘不淨。以是因緣。得一一毛右旋相。若以飲食瓔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以何業緣得一一毛相。即此業緣。得身細軟塵垢不著。常施眾生所須之物。以是因緣。得七處滿相。自破憍慢調柔其性。隨眾生心如法而行。為除不善教以善法。以是因緣。得上身如師子相。得肩圓相。胸骨平滿相。以何業緣得纖指相。即此業緣得身傭相。遠離兩舌和合鬥諍。以是因緣得四十齒相。齒密不疏相。齒齊平相。修欲界慈。以是因緣得白齒相。見有求者歡喜迎送。以是因緣得方頰車相。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以是因緣得上味相。常施眾生無上法味。見有忘者施其憶念。自持五戒轉以教人。修集慈心能大法施。以是因緣得肉髻相。廣長舌相。實語。法喜語。法軟語。非時不語。以是因緣得梵音聲相。修集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目紺青色。二者眼如牛王。見有德者稱實讚歎。以是因緣得白毫相。三十二相。雖復各各說其因緣。其因緣者持戒精進。何以故。若不持戒能修精進。尚不得人身。況得三十二相無見頂及肉髻相等無差別。
復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以是因緣得足下平相。若至心作。以是因緣得千輻輪相。第二第三指網縵相。七處滿相。細軟肩圓胸滿身直廣長舌相。若常作者。以是因緣。得長指相。平住摩膝。常光一尋相。齒密不疏相。若淨作者。以是因緣獲得餘相。復次若於眾生生淳善心。以是因緣。得手足柔軟。膚體細滑。塵垢不著。次第修集時節修集。以是因緣。得第二第三第四相。喜修善法心無悔退。以是因緣得金色身。常光齒白。眉間毫相。若聞讚歎不生憍慢。覆藏善法不令人知。以是因緣得馬藏相。所修善法迴向菩提。以是因緣得一一孔一毛相。身毛上靡。口四十齒最上味相。勤精進故。以是因緣。得方頰車上身如師子相。至心愛念一切眾生如視一子。以是因緣。得齒齊平。紺青目如牛王眼相。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獲得餘相。菩薩摩訶薩住性行時。修三十二相業。住淨行時。雖有如是三十二相。相不具足未得明淨。住十三行。爾乃了了明顯具足一切佛法。雖無量相眾生不同。有上中下不可思議。是故佛說三十二相。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和合集聚。正與如來一毛相等。一切毛孔所有功德。和合集聚乃成一好。合集眾好所有功德。增至百倍乃成一相。唯除白毫無見頂相。合集其餘一切諸相。增至千倍成是二相。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有功德。增至千萬億倍。乃成如來深遠雷音。其聲聞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微塵等諸佛世界。為眾生故行大慈悲。知恩報恩。修集此不可思議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如是相好。一一相好。能利益無量百千萬億大地微塵等眾生令發菩提心。次第修集。具足得成三十二相好。具相好已悉令住趣菩提樹下。降魔成佛。轉正法輪。利益眾生。渡渴愛海。到大智岸。成就利益一切眾生。
佛告阿難。一切大眾諸菩薩摩訶薩等。諸善男子。汝等誰能常念佛恩。護持正法。書寫讀誦微妙甚深大方便佛報恩經典。誰能於後惡世建大精進。受持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能護法流布此經。於一切眾生作無邊利益。爾時大會中有萬八千大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長跪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於後惡世之中。受持擁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護正法教化眾生。爾時師子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種種方便攝持眾生。金剛菩薩言。世尊。若有眾生當墮三惡道。我能遮持令不墮落。文殊師利復作是言。世尊。若有眾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具足。智幢菩薩復作是言。我能惠施眾生大智。法幢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眾生。日光菩薩言。世尊。我願施於眾生安樂。月光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眾生令修福德。善護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眾生令不放逸。無盡意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眾生。悉令見無盡界義。月上菩薩言。世尊。我能惠施一切眾生無上安樂。如是等諸菩薩。各自立奇特妙願。莊嚴菩提。利益一切眾生為念佛恩。為報佛恩故。即從座起胡跪合掌而白佛言。願以此經付囑我等諸菩薩眾。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經。云何奉行。佛告阿難。此經名攝眾善本。亦名大方便。亦名微密行。亦名佛報恩。佛告阿難及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汝等當如說修行。說是囑累品時。七萬二千聲聞發無上菩提之心。及餘一切諸天.龍.鬼神.乾闥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及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方便佛報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