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一定要受菩薩戒的原因 │拜願開示16–5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六)


一定要受菩薩戒的原因

悟顯法師 開示:

有一些初學的同修,聽到要受菩薩戒,他會覺得害怕,甚至有些學了一段時間的同修,聽到要受菩薩戒也會害怕,他不害怕當凡夫輪迴,反而害怕當菩薩出輪迴,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戒是一切眾生本具。憨山大師給我們開示過,他說菩薩戒是性戒,其他你看到的像比丘戒、比丘尼戒、五戒、八戒,你們常受的八關齋戒,這些都是遮戒。受了戒如果有犯戒,那他有犯戒的罪報,這些都是遮戒;唯有梵網菩薩戒是性戒,稱性的,也就是眾生本具的,不管你受不受,只要你犯了都是迷失本性,都有果報,都有過失。所以我們大眾學了佛,就要去受菩薩戒,一定要發心來作佛、作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戒不是一般的五戒,它是成佛的正因,你要是不受,那你成不了佛,沒辦法成佛。

有些人想說持個五戒、修個十善,這樣頂多得個人天果報。永嘉大師說的「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你的住相布施、住相持戒,都只是生天而已,所以五戒十善是人天乘,那個不是成佛的根。成佛的根在菩薩戒,這都是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佛在經上為我們開示。那為什麼有些人害怕?就覺得犯戒果報很嚴重、很恐怖;實際上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你受戒即使不小心犯戒了,只要你肯懺悔,如法地懺悔,自然這個罪業就消掉了。縱然沒有懺,沒有完全懺悔清淨,你即使受業報,業報也非常輕微,這是對通途大眾說的。

講到最真實處,菩薩戒是一切眾生本具,一受永受,不可破壞。《起信論》上說的,所謂「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以菩薩戒能不能破呢?你沒有辦法破戒。這個說法有沒有經典作證明呢?有,在《地持菩薩戒經》裡面佛就告訴我們,雖然犯戒,不名為犯,為什麼?戒是眾生心性,眾生本具,所以菩薩戒沒有所謂犯戒、破戒之事,因為不可破。那再合會《起信論》,你就能理解了,為什麼?諸法從本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所以你就知道,這個戒是眾生本具,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叫「真如」;在菩薩戒上看到叫「光明金剛寶戒」;它也叫真心,也叫本性,也叫如來藏,也叫第一義,名字不同,說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從戒律下手,我們稱為「金剛光明寶戒」,這一戒是眾生本具,你要成佛就必須得受。如果不受,你是外道,為什麼呢?你即使受了比丘戒,比丘戒是聲聞戒,是二乘外道,因為你沒受菩薩戒。唯有受了菩薩戒,你才算是真正入了佛門。

佛門佛法以「心性」為根本,這個心性即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沒有眾生有絲毫缺陷的,即使是「一闡提」,就是你們看到經典講的沒善根的、斷善根的,他都有佛性,這是小乘法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我們學佛要清楚。甚至在有的次第教裡面,講女眾不能即身成佛,但是你看在大乘《法華經》上龍女吐珠,即身成佛,這龍的寶珠是龍最愛樂的,他能放捨,所以到他方國土示現作佛,非常容易,我們稱之為「成佛的法華」,這個是大乘佛法。

所以你們聽到要受菩薩戒應當歡喜,不要害怕,不要想說哎呀!我受了戒,我的習氣想發揮的時候怎麼辦?實際上你真正受了菩薩戒,你聽了菩薩戒,你也不會想要發揮你的習氣了,這就是受戒的功德,所以受菩薩戒有無比殊勝的功德。

在淨土宗,受菩薩戒者往生淨土是上品上生。你只有學五戒、學人天乘,如果你世間意起來了,像現在很多講一些世間法的、幸福人生的講座,這些他也說他持五戒,他也說他有十善,裡面統統都是世間意,你要是以為這樣能夠成就,以為這樣是在持五戒,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這樣持不能往生,甚至會墮落,所以學佛就是要學大乘。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學佛就是學了義之法,大乘是了義,了義中最了義的,無外乎你能夠受持「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老實地念佛、老實地修行。對於所謂聞法、所謂聞經心不害怕,能夠信受、能夠不毀謗,那你這一生真正是個有福之人,你這一生要成佛絕對是有希望的,絕對能成。

再者,這個菩薩戒一受永受,永遠不退轉,盡未來際。你世間的五戒十善做得再好,這一生而已,來生隔陰之迷馬上就忘記了。受菩薩戒你不會忘記,生生世世得遇佛法,常生尊貴家。你學菩薩戒,即使沒作菩薩,佛在菩薩戒末後給我們講人天善報,一定生人天,生人天不是一般的人,生尊貴家,而且可以聽聞正法。你要學一般的這些戒法,那沒有辦法。那現世受菩薩戒呢?諸佛如來日夜擁護,臨終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所以利益之大,不是譬喻言說所可以形容的。

所以你聽到了,你就要發心去受,受了以後要持,不要再煮葷的了,不要再起這些世間意了,那才是真正的受戒。一般人都會怕,我受菩薩戒了,我家裡的人煮葷的,想吃葷的怎麼辦?那你就叫他自己去買,你告訴他我受戒了,我要持戒,我希望能修慈悲心不殺眾生,希望你能成就,你也跟我一樣,不要殺害眾生,不要吃眾生肉,全家一起作菩薩,一起作佛,何樂而不為。你要好言相勸,不能隨順、不能人情,受了,要有智慧。沒受,你煮葷的有沒有過失?一樣有過失,而且你沒受,你沒有「無作戒體」保護你,這些冤親債主都來找你;你沒有受,你沒有諸佛如來擁護;你沒有受戒,就沒有受戒的功德,而犯戒有嚴重的罪報。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受戒,即使犯了,罪報很輕,一下就消掉了。但是你沒有受戒,沒有受菩薩戒,那罪報非常地重,因為你根本沒有發心,你也沒有懺悔無始的罪業,現在還繼續造。《地藏經》講的,譬如一個人從遠方而來,相信你們都很清楚,走百里路走千里路,已經非常累了,你還叫他揹著千斤萬斤這麼重的東西繼續行走,沒受戒的人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應當發心。

你要知道菩薩戒的殊勝,知道大乘梵網戒的殊勝,特別是梵網戒,梵網戒是佛門一乘的經典,你一輩子能看一次都不容易,能看都已經不容易了,何況能受。趁你有生之年,趁你現在還有體力,趕緊發心,不要等到你要命終了,才想到有這麼一件遺憾的事情,這一生沒有受戒,沒有資糧,隨業流轉,這是天大的遺憾!所以你要知道受戒的殊勝,並且能夠發心去受戒,還要知道你受戒,自然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的善根不會斷掉,你學佛的菩提路上,不會遇到邪知邪見。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的保證,希望大家能依教奉行。




如何接引眾生學佛│佛說阿彌陀經 (2)

 



如何接引眾生學佛

悟顯法師 宣講 佛說阿彌陀經 第2(精彩節錄)

 

佛今現在說法。講到這「說法」,佛不光只是在極樂世界說法,在一切眾生危厄多憂怖,生死之際說法。佛在眾生厄難、危難的時候,他都會去幫助他。

 

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說」,說法的說,不是只有口說,為你展示出來、為你表演出來、表現出來,包括佛法怎麼修行、怎麼做、怎麼放下,佛都為你一一示現。

 

所以你看「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這都是「作斯示現。順世間故。」就是做如此的示現來教化眾生。你看他為什麼是生在王宮當中,因為國王,一般人所希求的名利、富貴、權勢他都有,但是他都把它放下,跑去出家。所以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或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如此說法。在一切時處方便隨緣教化眾生,跟一切眾生結法緣,目的是為了讓他了脫生死。

 

那天我跟同修們講這個世間,你怎麼接引眾生學佛。什麼叫接引眾生?就是沒有學佛的讓他學佛;學佛沒有修證的讓他有修證;已經有修證的讓他圓滿成佛。也就是未修令修,未證令證,已證令成佛,這就是接引眾生。

 

如果我們施設的這個方便,就是使用方便的手法,不能令他破迷開悟,明心見性,這都不是正方便,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所以這個「說法」很是要緊。

 

「說法」不是只有口說,還要修行、還要示現出來。這是「今現在說法」的一個意思。......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常隨佛學開智慧,度眾學大乘│佛說阿彌陀經 (1)


 

常隨佛學開智慧,度眾學大乘

悟顯法師 宣講   佛說阿彌陀經   第1集   (精彩節錄)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個是講聽聞的大眾有哪些,一共有一千兩百五十人,都是常隨弟子。所以你看這些人即使佛在,都還常隨佛學。

 

我看到現在有些出家人剛出家,一個道場待不住三年,很奇怪啊;在家人也一樣,有的道場待三年他就跑了啊。實際上待三年,你可能學一個基本的東西而已,那何況現在都是網絡,網絡上聽經,有的聽一聽,這個聽一聽,那個聽一聽,東聽西聽,他耐性是沒有的。

 

所以你看,一千二百五十人,有的說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典有的時候記載有點不一樣,這個沒有關係,大概就這麼多,這些人都是常隨佛學,跟佛在僧團一起聽經聞法、修行用功。

現代的人他就沒有這個耐性,沒有耐性,念佛也念不好, 心是煩躁的,心是浮躁的,沒有辦法安住得下來。所以,你說你要藉由聽經來開慧,你怎麼開慧啊?《大智度論》講,智慧要怎麼開? 藉禪定而開。你心都不定了,怎麼開慧啊?讓你定在一個道場,你都沒有辦法。你說這個智慧,你雖然知道,聽經好像知道一點道理,但是你智慧沒打開。那怎麼打開?要禪定,禪定心要定,怎麼定心?戒律、威儀,這都要在道場練。沒有這些你沒有辦法成就,很難啊!

 

平常在家就要像個學佛人,來道場更要像個學佛人。所以說你沒有禪定,你又想開般若智慧,《大智度論》講,就像在大風當中,我們台灣像颱風,美國像龍捲風,在這大風當中,你在那邊點火,要把蠟燭給點燃一樣,那是做不到的,在風中要點燈你是沒有辦法的啊。

 

這個是沒有禪定,你想發般若智慧,你想深入經藏,很難深入。一般人認為的深入經藏,就是我看好多部經,我到了佛學院去,我看了好多東西,這叫深入,實際上未必。深入經藏是一門深入,怎麼一門深入?剛開始是有一些基礎經典,後來朝著你修學的法門深入下去,這叫「一門深入」,然後一經通全經通,通什麼?就是通達實相。

 

實相的道理不懂,其他都是假話,都是閒言語。講經不說大乘,都是造口業,都是妄語,講一些無益語言。不是說「無益語言休開口」嗎?無益語就是,你不是講經說法,不是講大乘佛法。你接引眾生,你沒有接引他來學大乘佛法,這是無益的接眾。我們所做的方便,所做的這些接眾的方便,都是為了讓他能夠修學大乘佛法。......更多精彩內容   請聽

悟顯法師  宣講 #佛說阿彌陀經 1  精華

・釋名:經題—佛說阿彌陀經。

・什麼是「佛說」?

・十方諸佛同說無生之法。

・什麼是「經」?

・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相。

・釋名:人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能講經不在年高在性靈。

・什麼是「如是我聞」?

・常隨佛學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何開智慧。

・度眾學大乘。

・比丘具三義。

・四果阿羅漢。

・什麼叫「眾所知識」?

・十六位大阿羅漢簡介。

・佛喝斥弟子不能顯神通接引眾生。

・與會的諸大菩薩眾。

・聲聞、菩薩及人天眾都同修淨土。

・一心念佛屈伸臂頃到蓮池。

・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

・佛今現在說法的真實義。

・法藏比丘最關鍵的一生。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小暑】自心是佛

 



【小暑】 202277日  農曆六月初九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小暑持名心至誠。時時佛號信中行。
日長荷淨如秋月。夜短槐高似太清。
對境何嘗有境界。遣心無處不心榮。
淨中念佛常安樂。句句彌陀分外明。


自心是佛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在菩薩戒裡面跟大家說過,「達摩西來唯傳一法。千佛出世唯有一戒。」這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與達摩所傳之一法完全相同,即是直指眾生自心是佛,更無餘佛,也不假外求。所以你看《梵網經》前面一開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他就對與會的大眾說,我今來此閻浮提菩提樹下,為凡夫癡暗之人,就是為我們這些眾生,誦盧舍那佛心地中常所誦一戒,此戒則名為「光明金剛寶戒」,就是要讓凡夫癡暗之人能明心見性。所以憨山大師告訴我們,菩薩戒是性戒,其他的戒都是遮戒。就是講菩薩戒所說的是眾生本具,其餘的因事而制,遮除過患,或是迴避譏嫌而已。

我們學佛、學戒要明了這個「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這是最重要的。後面又告訴我們,此戒非色非心,非因果法,不屬色,不屬色法,也不是你現前在那裡打妄想的那個妄心。非色非心,不是心境相對,不屬因果,不是你造作修因而能證果得道。所以說非色非心,非因果法,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非色非心,這是講的「遮詮」;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是「表詮」,不落斷滅。此非色非心,非因果法,非有非無的,就是眾生的真如本性,即是眾生本覺之理性,所以叫當當常有因,當當常住法身,這個就是常住法身。眾生不明了此理,所以後面跟你講比丘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跟你講這些戒相,但是後人聞此戒相,轉增迷惑,越來越迷惑,反而只執戒相,不明心地,枉費了諸佛如來苦口婆心,來此菩提道樹之下示現。

我們常說你要是明了心地,對於一切法無所持、無所著,那就具足菩薩戒。或有所執,執戒相、執世間法,那就不是真正具戒之人,不是真正得戒之人,不得戒者名為破戒,不是真佛。所以說「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只有佛一個人圓滿,為什麼?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又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叫你求生淨土,也是直指人心而已,不是真的有寶所可居,有寶所可緣,這是諸佛如來一片苦心,後世的眾生你要能夠懂啊,要能開明心地。

佛說我不管說什麼法,說二乘、說三乘,目的是要你了達一乘;不管說什麼戒,說人、說五戒、說十善、說比丘戒、比丘尼戒,說菩薩有十重戒、四十八輕戒、六重二十八輕戒,目的就是要你了達「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直指人心,因此這部經堪稱一乘的經典,與《法華》、《華嚴》都是同部類的經典,都屬於一乘了義的大法。所以你們發心去受戒,要知道唯受持一戒,這一戒要是能明白,十重四十八輕一時具足,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此一戒能生萬法,你看《梵網經》講的是諸佛本源,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本源自性清淨,所以講得這麼明白。

後面的人執戒相,不明無作戒體、不明心性,所以導致佛法衰敗,導致修行只得人天果報。本來是無上佛果,為什麼持戒會只有人天?就是因為什麼是「無作戒體」他搞不清楚,佛法的宗旨在那裡,他茫然無知。拿經典給他看、拿書給他看,他看不懂,為什麼?帶著我執我見在看,這個就是受戒有「戒障」,你以為戒障是讓你生個病,讓你感冒啊,或是讓你受點傷,這叫戒障;這些還不算戒障,真正的戒障是讓你根本不懂什麼叫戒律,不懂什麼叫無作戒體,這個就是戒障。所以你參加,只是參加個儀式,目的要清楚,什麼是無作戒體,什麼是眾生的真如佛性,不然你的戒障永遠沒有消掉,戒障若消了,你才真正得戒。

如果戒障沒有消,縱然你十重四十八輕所有的戒律,都持得看起來好像很圓滿,那也是裝模作樣而已。就像你要製作金器,只有模子,這個模具雕得再好,做工再好,請了一級的工匠來雕造,可是真正要製作金器的時候,發現沒有金子,一樣的意思;就像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女,你要繼成家業,卻發現沒有銀行保險庫的密碼,同樣的道理。所以縱然給你豪宅你也進不去,你沒有鑰匙。現在的戒律亦復如是,所以現在的眾生要明白,學佛的人要明白什麼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太重要了。你要是不懂,修行很難成就,頂多得個人天果報。所以為什麼永嘉大師講:住相持戒、住相布施,住相修六度,得的是什麼?生天而已。生天的果報,猶如仰箭射虛空,等到福報享盡了,勢力盡,箭還墜,遭得來生不如意。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三世怨?就是因為不解實相,不了心地。所以說「爭似無為實相門」,你要真正能夠懂得什麼是真如實相,你就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這是祖師真誠的開示,把如來的頂法授與眾生。那麼我們要受戒,我們要學法,對於心地,一定要明了「光明金剛寶戒」這戒律。這個心性,在戒律叫「光明金剛寶戒」;在經教叫「真如」;在唯識叫「如來藏」;在《法華經》上叫「法位」,是法住法位,或叫法住,都是一樣的意思;在佛身叫「法身」;在智慧叫「般若」。無論說其體、說其用、說其相,講的都是同一樁事情。就像金子一樣,以金作器,則器器皆金;以心現森羅萬象,則森羅萬象無不即心,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學佛,這一乘的戒你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這個最重要,如果你不了解什麼叫「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你只著重戒相的話,我告訴你,你就是佛門的獅子蟲。佛在《梵網經》講不畜貓狸豬狗,我們佛門不能畜養這些貓狸豬狗,世間的這些畜生會互相殘殺,佛門要是養著這些貓狸豬狗,養著這些不懂佛經的人,不懂佛戒律的人,只知裝模作樣的人,那會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所以為什麼佛制戒,不得畜貓貍豬狗,因為這些人、這些動物會傷害眾生,特別是斷人法身慧命。人家這一生學佛的緣,你把他斷掉了;這一生能夠開悟見性的緣,你把他斷掉了,那真的是為過非輕啊!為害至甚啊!害眾生不能成佛啊!我們學佛要依祖師的,祖師有很多開示,開示重點在哪裡?要能明心見性。你看經教,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講:「祖意據宗。教文破著。」看經教要破除你對於法的執著,對於經教的執著,要能夠依據心性,所以叫「祖意據宗」,宗者是心性;「教文破著」,這些經教文字是來破除你的執著,不是讓你在名相上尋枝摘葉,所以大家要懂得怎麼學,怎麼學佛、怎麼學戒。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怎麼放下  │拜願開示16–4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六)


怎麼放下

悟顯法師 開示:


我這裡常常接到一些學佛上的問題,無外乎就是問怎麼放下?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學佛人來說非常地重要,很多人想放,可是放不下,我們今天利用這個時間來做個回答。

放下,你要知道你執著在哪裡?如果你不知道你執著在哪裡,你沒有辦法放。所以你必須要去觀察這一念執著的心,它到底存在或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存在哪裡?如果不存在,為什麼又會有執著的心?所以歸根結底來說,你想要放,你要看到你是怎麼執的?又何處可執?有何法可執?

實際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一念你想要放下的心,就已經執著了。很多人想我要怎麼來放下?實際上只要你不要抓著,自然就放了。我們用經教這樣子來回答,讓你能夠反觀是誰讓你執著了?又有什麼東西可以執著?這四大本空,五陰非有,這一念執著的心,那它又在哪裡呢?你去審觀,你諦審諦觀,仔細地觀察,根本沒有住著在一處。縱然現前,那只是你的錯覺而已,並不是真的有一念執心可執,有一物可執。你看我們為什麼對於世間有這個執著的概念,有執著的感受?對於家庭、對於家親眷屬因為有法可對。我們從法上來做分析,一切法四大所成,因緣和合,因緣和合所以當體即空;所緣的境界既然空寂,能緣之心又如何安住?所以你這一念執著的感覺,當體即空,當下頓消,這是祖師大德教人家放下的方法。

因為你現在有執著的感受,必然有一個能攀緣的心,能所要相合;「所」就是你所攀緣的境界,從所攀緣的境界上來看,它本來就是空的,那你能攀緣的心當然也不復存在,何況是攀緣以後產生出來這執著的感覺。這是告訴你怎麼放下,當你起執著的時候,當你放不下的時候,你就這麼觀,你就這樣用功,那你這一念妄想自然就消除了。很多人想放下,他不會放下,不知道自己這一念執著心怎麼來的?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我們今天給你分析出來,只要你起一念我想要放下的心,實際上這個心已經開始罣礙了。

張拙秀才講的「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的真心本性本來是光明寂照,遍周沙界;凡聖含靈,沒有凡聖,沒有凡也沒有聖這些差別,同是自心所現,凡聖含靈共我家。可是眾生就是不了達,所以起諸妄念,因此現有山河大地。如果一念不生,全體顯現。起念,六根才動被雲遮;起念以後你又想要斷除煩惱,那就更增長煩惱。你不知煩惱本空,不知五陰非有,以為有真如可得,有真如可以安住,想要有個無煩惱處可以居止,可以有落腳處,那就是「趣向真如亦是邪」。只要你在隨順世緣當中,心不罣礙,識了自心本自清淨,這些煩惱本來就沒有,那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跟涅槃本來就是一如的,有生死才有涅槃,有涅槃就有生死。

二乘不了涅槃即生死,不了生死即涅槃,所以想要斷除生死,求證於涅槃;凡夫不知道有涅槃,所以貪著於生死,兩個都是迷惑。不知道生死涅槃如同月亮一樣,常半而常滿,月亮滿月跟半月是同時的,同一體性,所以生死涅槃等空花。貪瞋癡就是戒定慧,無明真如無異佛性,這叫如來隨順覺性,所以《圓覺經》講的,教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要加以了知,不取相、不分別,於無了知亦不辯真實。」修行,教看破放下,要這樣看破。

「看破放下」不是口號,不是一個標語,它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大乘的方法非常巧妙,一般人乍聽之下難以理解,你要會用。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分析你這一念執著心在哪裡?你對什麼執著?對人執著,人屬四大;人就算有心,他對你很好,很關心你;這一念心六塵緣影,六根攀緣六塵也不可得,無論從能緣的妄心與所缘的妄境都不可得,那麼這一念執著的覺受又從何來,那你當下就頓脫了。所以說只要你不要抓著,自然就放下了,淨土宗很簡單的,提起佛號來。不過末世這些淨土學人沒有經教的基礎,越念佛還越執著,越念佛煩惱還起得越大,所以為什麼我們說你要聽經,你要學習經教。

如果你沒有因緣,那當然沒辦法,實際上因緣是成就在於你自己,你想學,你就算不認識字,佛菩薩會加持你,你自然就看得懂,你自然就通達。像南嶽慧思禪師一樣,他十幾歲的時候想要學《法華經》,可是他怎麼看都看不懂,求佛菩薩加持,感得普賢菩薩摩頂,給他灌頂加持,灌頂加持以後,一讀《法華經》,所有從前不懂的地方一次貫通,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普賢行願威神力。所以只要你肯學,你肯上進,你不願意再三界輪迴,你真正想要從佛法當中得利益、得解脫,你要發至誠心勇猛精進,學習經教,學習佛法,自然煩惱就能夠斷除。你對經教了解了,你再提起佛號來,那真的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的障礙,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已經知道煩惱本空,再提起佛號來,這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這當中沒有任何迷悟的差別,沒有聖凡的差別,十萬億程確實就在眼前,西方淨土就是我們本來的故鄉。這個就是放下,這就是禪宗講的大休歇處,真正徹底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清淨的國土自然就顯現了。

所以很多同修講他想放下,放不下怎麼辦?經教熏習不夠,對於緣起性空的道理不了解,對於真如本性不認識,所以縱然念佛念得再多,越念還煩惱越多,怎麼來的呢?這個根不懂。那當然也有利根的,念佛念得好的,他一切不管。可是你們在這個世間很少有人可以一切不管,今天這個事,明天那個事,都是在打斷你用功修行,都是在打斷你學佛,而且再加上你無始劫以來的業力、習氣種子,業習種子不斷地翻攪,遇緣起現行,緣滅了種子也滅了;再遇到別的緣,種子又起現行,就是在這裡輪轉。所以你如果不藉般若的力量,你沒有辦法真正放下,縱然放,你只是暫時壓住而已。我們淨土宗不跟你講石頭壓草,石頭壓草是外道法,而是從根本修,徹徹底底把你的貪瞋癡給除掉。石頭壓草,那就是古人講的「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從般若上下手,你就能夠真正放下。

實際上這種看破放下的功夫,跟你念佛一點妨礙都沒有,完全沒有妨礙。一個是用心之法,你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知道煩惱是什麼樣子,知道什麼是般若。跟你念佛,跟你修行,跟你持咒沒有任何妨礙,你要這樣觀也可以,你要直接念佛也可以,這個是絕對沒有妨礙。只有心裡面分大、分小、分頓、分漸、分權、分實的這些不了達之人,才會認為我是念佛的,你們那個叫教觀,你那個叫禪觀,這分別都是自心生顛倒想。實際上佛,釋迦牟尼佛就是要我們學般若,有般若以後你再來運用,那就叫六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

今天跟你講怎麼放下,你就要知道哪裡執著?是誰在執著?有什麼東西可執?這一念心提起來,覺照的心提起來,自然就放下了,你再也不會這麼執著。煩惱消除了,你提起佛號,念佛一支香坐下來,根本不會打任何妄想。今天回答大家這個問題,希望大家仔細地觀察,仔細地思惟,知道這個世間的真相,你就能夠放下。不曉得的,你就告訴他,勸他學習佛法,不要學外道,不要學二乘,二乘是析空觀。我們剛剛講的這是體空,當體即空,是頓超之法,淨土宗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善思惟。




楞嚴經上說的三種漸次修行│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楞嚴經上說的三種漸次修行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十二類生皆依一念妄念而有,但是隨著習氣的熏變,雖然各類自有他本來最根本的一種習氣,來成就他這一類的眾生,然而此一心融通身心,互涉世界,所以已遍具在諸類。所以他說:「如是眾生。亦各各具十二顛倒。」所以前面講的這十二種類的顛倒,其實每一類又各具十二種。

為什麼說這一類眾生是這樣的習氣?比如說貪心特別重,不是說貪心重的這一類眾生他就不具有其他的習氣,他也具有其他的習氣,只是說他貪心特別重,實際上十二種類的顛倒他都有。那為什麼感得這樣的報?就因為「強者先牽」。所以說「亦各各具十二顛倒。」

「猶如捏目。亂華發生。」就像是捏目,妄見空中有華,所以於「妙圓真淨明心。」當中產生了顛倒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這是說:你要修證佛三摩提,就要立後面講的三個漸次,「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當中立三漸次,漸次來除斷,才能除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就像淨器中,要把有毒的東西去掉,以諸湯水及雜灰香洗淨,你才能盛無上甘露,「灰香」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洗碗精。家裡的碗,你要用之前,你就要先把食器給洗乾淨,道理是一樣的。修行也是這樣,把身心習氣去掉,這個無上的佛法,你才能夠證入。

這一段是講「真依妄立」。因為顛倒的本源,元是妙圓真心,所以說「真依妄立」。修證佛三摩提則不必別求,即就眾生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他這裡講真依妄立,實際上是要講「真妄不二」。我們一般會說妄依真而立,他這裡說真依妄而立。為什麼?因為「妄不離真」,主要是要講妄不離真,所以說顛倒妙圓真心。不用別求,就從這裡修證佛三摩提,你現在只要返本還源就可以。所以這個就是就眾生本因元所亂想立三種漸次,如果顛倒不生那就是如來真三摩地,而十二類顛倒當下除滅,就像淨器,先除去有毒的東西,然後再把食器洗乾淨就可以了。

這裡祖師講是「明真依妄而立」,這看起來是很奇怪的,但是實際上這主要是要講「真妄不二」。真不離妄,「真」實際上是不可能依妄而立,但是這裡因為你迷真而起妄,「妄」的當下是「全妄即真」,這是要講「真妄不二」,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先後順序不一樣的。顛倒元是妙圓真心,修證佛三摩提就不必別求。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這裡是先列三漸次,讓我們知道「頓悟一心」,才是返妄歸真的根本。

什麼叫三種漸次?第一個就是你要「修習。」然後除去助因,什麼叫「除助因」?因為眾生積習念念熏變,已經非常難斷,若還有外來助發之因,那就越來越熾盛,所以斷習氣要先除助因。

第二個是「真修。」刳正性,「刳」就是挖空的意思,剜去的意思。習氣有多種,這裡特別講「淫欲」為生死根本,所以說一切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我們就曉得在眾生分上是以淫欲為正性。不管是十二類生眾生的哪一種,都是因為有淫欲才能受身的,所以你要「刳其正性。」「刳」就是剜去的意思。就像一個人被毒箭所傷,必然剜去中毒的肉,才不會傷到他的性命,「刳」就是斷他的毒根。

第三個是「增進。違其現業。」什麼叫「違其現業」?就是舊的種子熏習,習氣內鼓以成現業。如果不違現業,那新熏的會令習氣更加熾盛;就是你這種子在你意識當中鼓動,這就是現業,如果你不違現業,你又接觸到境緣,那種子它就會更熾盛。所以叫「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那就沒有辦法出生死,所以必然要違其現業,現業不行則正性自枯。

第一個「除助因」:

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淫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這就是講「除助因」,為什麼佛門講「不吃五辛」?主要是根據《楞嚴經》,當然其他經典也有講到。佛說「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也就是說眾生不能自活,他必須要吃飯,所有的眾生他都得吃,民以食為天,其實不光是人,所有眾生他都得吃,因此有「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這「段食」就是以鼻舌,分段而食,以香味觸之「三塵」為體。就像我們一般吃飯一樣,分段而食,早餐、中餐、晚餐這樣子。有的是嗅香氣,因為有的動物牠是聞香,就過來找找吃的,或是喜歡那香氣,貪附其味,像蒼蠅。當然,有時候牠的香對我們來說是臭的,因為牠的業不一樣。以鼻舌分段而食,這個叫「段食。」

第二個是「觸食。」接觸喜歡的事,長養身者。就像有人他可以看戲劇,終日不食也不會餓,有的人他打麻將,可以幾天不吃飯,這就是以接觸他喜歡的事情,他就可以不用吃飯。

還有一種就是:鬼神,鬼神是觸食,凡遇飲食,只要接觸其氣。

第三個「思食。」以前翻譯叫「念食」,就是第六意識思所欲的境,生希望之念,以資助諸根者。就像人饑渴,你讓他去想飲食之處,所謂「懸沙止飢、望梅止渴」。

還有一種就是色界天的,因為禪天是沒有飲食的,但以禪思為食。

第四個「識食。」「識」即意識。小乘為六識,大乘為八識,八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此等心識能支持有情之身。所以你沒有辦法離開這四種飲食。其實大小乘都是以八識為體,不過小乘它只有講到六識,後面的兩個識小乘沒有講到,也可以說是他不曉得。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佛說:「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眾生能吃的叫食甘,「甘」就是沒有毒,吃毒就死。主要是講眾生能吃的,有些東西有毒,我們是不能吃的,但是對有些動物而言,對牠來說是山珍海味,所以說「食甘故生。食毒故死。」眾生求三摩提要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這就講得很清楚了。「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的天仙、善神都嫌他臭,所以都遠離,不想聽,「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吃五辛的人,到了晚上鬼就來找你,舔你的嘴,「常與鬼住。福德日銷。」常跟鬼相處,業障就越來越重。你看有的道場他就是這樣,他不誦楞嚴咒,還有出家人吃五辛的。五辛,你要當作是藥,那就另當別論,但如果你平常煮飯就習慣一定要加五辛,然後說這對身體也有醫療幫助,這個其實就是破壞你修道,像這種地方裡面都是妖魔鬼怪,裡面的人特別容易起煩惱,所以說「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熟食」,你把五辛煮熟了吃,會增長淫欲。「生啖」,你吃生的五辛,脾氣大,瞋恨心重。所以說「福德日銷。長無利益。」吃五辛的人修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修行,不管你是修禪宗、修淨宗,哪宗都一樣的。「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無論你修什麼宗派,人家看到你都討厭,「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沒有菩薩天仙善神來守護,這時候「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假裝是佛,來為他說法,會給他一些感應,其實就是來破壞他修行,或是會有一些鬼神來附身講話。所以你看看,現在有一些在學淨宗的地方,它裡面有吃五辛,吃五辛後,然後就有鬼神來附身,或藉由誰來傳話,跟他講:你好有修,請你來給我們做超度法會。……,給這人各種感應。「非毀禁戒。」就是非議、毀謗戒律。「讚淫怒癡。」什麼叫「淫怒癡」?就是提倡世間法,去搞世間法。「命終自為魔王眷屬。」這些人將來都是墮落,成魔眷屬的,「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魔也有福,等福享盡了,這些人就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他毀謗禁戒、讚歎淫怒癡,「淫怒癡」就是世間意,世間家庭恩愛不會離開淫怒癡的,佛說這些人將來都會墮落。

「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所以一定要斷除五辛。

第二個「刳正性」: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裡講修行漸次,要「永斷淫心。不餐酒肉。」因為眾生的生死是以淫欲為根本,今天你要出苦,就必須永斷淫心,生死方能出。飲酒會助發淫心、會昏迷自性,所以斷淫心以後不可以喝酒、吃肉,吃肉會增殺業,這屬於盜貪,「冤債相牽」你也沒有辦法出離,人家會障你的道。所以祖師講,斷淫欲必須兼持四重戒。

雖然這裡講淫、殺、盜、妄,「淫」為最主要,你要出三界,斷殺、盜、妄這三個你也要兼著修持,不能說我只持不淫戒,然後就跑去殺生、偷盜,一樣都是不行的。所以講要兼持四重,四重戒要並持,如果你只持一個,你一樣是出不去。淫欲從渴愛而生,如果不生大恐怖,則不能生厭離,所以說「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就像看到蛇一樣。「如見怨賊。」就像有賊人來一樣,趕快跑。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其實「四棄」就是講殺、盜、淫、妄,「八棄」是「四棄」再加上比丘尼四棄,共名八棄。淫欲心摩觸男人身、獨與男人入隱蔽處……等、覆藏他人重罪而不檢舉、隨順供養犯罪被檢舉的比丘僧,這是事相戒。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所以是先從事相上持,再來是心地上除掉,「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你持戒成就,在這世間就沒有殺生、沒有偷盜,那就不會相欠。你也不用再來世間還宿債,所以「是清淨人。修三摩地。」你這「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這四棄八棄雖然嚴,但是屬於小乘,但能執身不起而已;你後面還要修菩薩觀智,破無明,才能執心不起。所以重要的地方要知道。前面是說執身不動,後來你還是要學大乘,清淨律儀心地法門,要有菩薩的觀智才能照破無明,所以叫菩薩清淨律儀,所以菩薩戒很重要。菩薩戒是事相上也有,理體上也有,觀智上也有,所以才叫「禁戒成就。」你能持戒成就不用天眼,就能夠自然觀見十方世界,能夠睹佛聞法,親奉如來的聖旨,就是聽聞佛講經,或是有「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命根就清淨,生死永斷。祖師講心見發光,所以叫「宿命清淨。」沒有任何的障道因緣。這是「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這裡講「宿命清淨」,就是講你的業消了,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命根是清淨的,你沒有造這個業。

第三個「違現業」:

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穩。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佛說「清淨持禁戒人。」心不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不流逸就是不攀緣六塵。「因不流逸。旋元自歸。」自然能返照自心。那什麼叫「塵既不緣」?就是不攀緣境界,這就是「境空」。「根無所偶。」「境空」就根無所偶,也就「心空」。心境皆空,根不緣境,境不入心,所以叫「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自然心境皆空,返欲流而入一真法界,所以叫「反流全一。」六根銷復,所以叫「六用不行。」塵境既空,則身心內外一時清淨,所以說「十方國土。皎然清淨。」就像琉璃一樣,「內懸明月。」這就是頓破根本無明,使八識種子一時迸裂,此「通論全功」;就是講它整個功德。所以下面經典講:「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妙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叫做「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楞嚴經》跟一般的不一樣,它在三漸次當中已證得無生,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就從此建立,這跟其他的經典不一樣,一般通途都是八地菩薩才得「無生法忍」。後面還有一個結論:「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所以它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要算到「三種漸次」,三種漸次:除助因、刳正性、違現業-而後入乾慧地,這裡就算五十五位真菩提路開始,《華嚴》講四十二位,而《楞嚴經》講五十七位,它只是把後面那兩個拿掉,十信位前面加了乾慧地進來,然後就算到十地,所以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樣五個,十地前有個「四加行」,這樣就五十四位,然後再加「乾慧地」,就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沒有算等覺、妙覺,所以「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這樣算的。一般在判會用天台或華嚴來看,實際上《楞嚴》有它自己的判法,有它的講法,祖師還怕人家不信,特別講:你看後面的經文就講到:「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所以要從乾慧地開始算,算到十地而已,等、妙二覺就沒有,所以中間加一個四加行。就是「十迴向」後面有一個四加行,所以說「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所以這裡是先頓破根本無明,就悟後起修。就像「頓悟漸修」這個意思。跟天台宗很像的是它先開圓解,跟大乘經一樣,華嚴也是一樣,位次有點不同而已。沒有關係,因為都有依憑、都有依據就可以。這後面祖師就有講到。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五願:身無差別願 (12)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五願:身無差別願 (12)

悟顯法師 講述

經云:「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這是「身無差別願。」所以你往生到極樂世界,真正沒有差別,完全沒有差別。你現在就不要生差別想,不要生愛欲想。要做到見色不起心,離諸欲想,不要好淫好色,這都是於境界上起差別想。學大乘的人,不做這些事情,不起一念差別想。你起差別想,你就有愛欲,你就有貪著。《楞嚴經》上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之故。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意思就是常在輪迴。「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都是差別念。往生到淨土,沒有愛欲。

 

有位出家法師講經講得很離譜,他居然說「夫婦之道是成佛的根本」。這根本是妖魔鬼怪啊!妖魔鬼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說,他末法有這種披著袈裟的魔子魔孫,「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魔還說只要照著他說的做,就能成佛。現在看看,講得一點都不錯,真的穿著袈裟來破壞佛教,說「夫婦之道是成佛根本」,教人行淫、教人搞輪迴,有辦佛化婚禮,給人家證婚的啦!這些都是搞輪迴。都是心有差別,令眾生起諸愛欲想,生貪著,不能放捨。所以導致了種種輪迴的現象。

 

所以你要清楚,男眾好色,女眾好情。別以為「我不是喜歡他長的樣子,我是喜歡他的個性,……這統統都是你在打妄想,都是愛欲,都是差別念,這都是佛經上講的「愛根沒有斷除」,你愛根沒有斷除,你就出不了輪迴。「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只有念頭「一」了,你的愛欲才斷得掉,愛欲不斷,念頭不一,總是妄想紛飛,異念紛馳、異念馳走,心就跟猿猴一樣,心猿意馬。所以看到這「身無差別願」,形貌完全相同,就表示往生到淨土,沒有這些男女的愛欲,有男女就有差別,就有愛欲,「男女」就是差別相,男男女女再分「好醜」,那就千差萬別。相貌好的,貢高自大;相貌差的,自卑,這些統統都是眾生的妄心變現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一願,自己就要知道,於一切境界上,你不要起這些愛欲的念頭,要先做到「心無差別」,你就能感生淨土,感得往生淨土,「身無差別」。

 

這四十八願是法藏比丘發願,只要往生到他國土,身無差別。所以你就要懂得,自己在這裡,心要沒有差別,心要離貪瞋癡,才是真正的依願修行。「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也就是肯定地告訴我們:往生淨土絕對沒有任何的分別。你不要學世間人,有分別才有高下,才有好醜、才有優劣,往生淨土大家都一樣。這世間的好醜優劣,都是高下心、都是差別心,「差別心」導致有高山有巨海,心貢高就生高山,心下劣就產生出巨海。你有優越感,你感現的業就是有高山,「我慢高山不流德水」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砂石瓦礫,也沒有高山,一切平整,西方淨土沒有山給你爬,也沒有海給你游泳,更沒有海嘯、沒有巨浪,沒有這些不平的事情,海底它地底下沒有火山,也不會地震,它純是琉璃,依阿彌陀佛的心願所顯現的,這是西方淨土。你在這裡就要懂得怎麼修行,所以你不要有高下心,你不要有差別念,你心有差別,那就感得有高山、有平地、有深谷,也就有所謂的大海,其實都是眾生的貪瞋癡所感現,去除貪瞋癡,這一切自然化為平整。僧璨大師說:「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心裡平平靜靜的、平平常常的,沒有高下。所謂「悟了同未悟」,縱然證悟本心,也沒有「證悟本心」的念頭,同於未悟,這是真正清淨的功夫。我們在這當中要覺悟,要了知一切從心所現。達摩大師在安心法門講: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色」就是外色、境界。你迷惑的時候,外境吸引著你的心。悟了,這「識」就是你的心,你的心能夠轉變環境,這個很重要。你要真正懂得一切法從心所現,心不隨境轉,不起高下、不生分別,那你修行就非常容易。人能轉變種種的萬法,能夠轉變種種的現象,只是現在的人,心不清淨,心力也不夠大,反都被色物質所轉,被色身所轉。以前祖師大德生病了,只要用天台宗教的六氣十二息,他就能調好,現代人生病,吃藥、打針、開刀,都不會好,為什麼?因為他被這個色身轉,所以只要心轉了,色身就轉,境界也轉。所以你心有差別,你就有高下、就有美醜、就有好壞,心無差別,就感得身無差別,乃至一切境界悉皆平整,沒有任何的差別,這是講第三、第四、第五願。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四願:三十二相願(11)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四願:三十二相願 (11)

悟顯法師 講述

第四願:三十二相願

 「三十二種大夫丈相。」這是第四願─三十二相願。「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就像道證法師畫的,我們精舍供的這一幅,這就是完全依照《佛說造像量度經》畫出來的,裡面,頂成肉髻相、馬陰藏相等等,這些端正殊勝的相好。這是當時候人認為,佛的形象,因為佛來世間,他示現的就是世間人認為最好的形象,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化身在娑婆世界,他就是顯現出「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大丈夫相」,你不要想是男的或是女的,你們世間意太重,一聽到「丈夫」就想到妻子。所謂「大丈夫」就是講他的形象非常地莊嚴,沒有絲毫的缺陷,所以稱為丈夫相。看起來就是大器之人。我們常讚歎人家:這個人有「將相之風」!難道他真的是「將相」嗎?他不是,但是呢,他有那種器度,所以稱讚他為大丈夫。

 

「大丈夫」就不是一般你們家的小丈夫。現在學佛的男眾很多都不爭氣,不敢當大丈夫,只敢當小丈夫。叫他共修,叫他修行,他說:「我要照顧家庭,我要拼事業」,其實全都是在打妄想。男眾不修行,你就不是個大丈夫。現在反而多是女眾修行,所以女眾具大丈夫相,可以斷除煩惱。

 

這裡講往生到淨土,身相沒有差別,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形象跟佛完全一模一樣。所以生到那裡,自然就不起分別了,沒有你長得好看、我長得不好看,或人家說我好看、人家說你不好看,……這些都是女眾會計較、會犯的問題,只要有人讚歎你:「哎呀!你今天衣服穿得真好、妝化得真好,把該遮的缺點都遮掉了……」,你聽了就很高興,你就心歡喜,就動念了,覺得這個人大概是個好人。這就是身相有差別,心有差別。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你起心動念了,所以產生出了這樣的差別煩惱。這裡就是說明往生淨土的人,皆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你要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趕緊發願求生淨土。不用花錢去整形,到那裡相貌直接就變成最好的了。其實,你對於這世間要「知身可厭。是身如聚沫。是身如電。不得久住。明智者所不怙。」有智慧的人,他不會貪著這色身,不會把它當作是長久的,這是《維摩詰經》上講的,學佛當樂佛身,當樂法身,所以應該要發願求生淨土。要是相貌長得好的人,你自己要知道,再好的相,你都會衰老,你只要活在這世間,你就免不了要生老病死,誰都一樣,這是最平等的。

 

人生下來最平等的是什麼事:每個都有生、老、病、死。而不是天賦人權,「權利」那只是理想。實際上是天賦生老病死,這「天」是誰啊?就是你自己,沒有別人,你自己造的業,帶來了生老病死,每一個人都有。不光人有,畜生也有,天上的人也有,只要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迴的人,絕對都有生老病死,所以應當發出離心,應當生遠離想,不應當生貪著想,不應當生愛欲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清淨的相貌,大家應該要希求。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三願:身悉金色願 (10)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三願:身悉金色願 (10)

悟顯法師 講述

 

「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都往生到西方淨土;「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在《水經注》裡講,「金」中「紫磨金」是最好的。在《涅槃經》上講,金有四種:青色的、黃色的、赤色的、還有紫磨。紫磨就是「紫」,就是講它的顏色,「磨」就是講它非常純淨、沒有雜質,所以叫「紫磨金」。《涅槃經》講這金裡面,紫磨金是最上等的。我們中國人也是這麼認為,所以常常用來讚歎如來的身相有如「紫磨金」。那是不是像黃金一樣的顏色呢?你要是看到有一個人,長得跟紫磨金一樣,你會嚇一跳!往生到淨土,身相像阿彌陀佛,我們讚歎他像紫磨金,是因為他身有光明,這光明是顯現出來的,看起來就像金色光裡面最純淨的光明,這就是紫磨金的樣子。

 

不是臉長得黃通通的,那不是莊嚴相。你走近一看,是正常的樣子,他不是紫色的,不是赤金色的,也不是黃金色的,所以你要懂得這「紫磨真金」的意思。有些人不懂,想說:我現在長得還挺好看的,到極樂世界去要變成跟金子一樣的顏色,他就不願意去了。所以「皆具紫磨真金色身」是講他的身相好、他給人家的氣質是如同紫磨金,這裡都是說明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的相好。十方的眾生只要往生到淨土,沒有分十地的菩薩去是紫磨金,初地去是赤金,再來依次而下。只要能往生,就都一樣,真正沒有差別。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144集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