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五燈會元 卷十六~智者法銓禪師

智者法銓禪師

婺州智者法銓禪師,上堂:「要扣玄關,須是有節操,極慷慨,斬得釘,截得鐵 ,硬剝剝地漢始得。若是隈刀避箭,碌碌之徒看即有分。」以拂子擊禪牀,下座。

五燈會元 卷十六~天衣如哲禪師

天衣如哲禪師

越州天衣如哲禪師,族里未詳。自退席寓平江之萬壽,飲啖無擇,人多侮之。有 以瑞巖喚主人公話問者,師答以偈曰:「瑞巖長喚主人公,突出須彌最上峰。大地掀 翻無覓處,笙歌一曲畫樓中。」一日曰:「吾行矣。」令拂拭所乘筍與,乃書偈告眾 曰:「道在用處,用在死處。時人祇管貪歡樂,不肯學無為。」敘平昔參問,勉眾進 修已。忽豎起拳曰:「諸人且道,這箇落在甚麼處?」眾無對。師揮案一下曰:「一 齊分付與秋風。」遂入輿,端坐而逝。

五燈會元 卷十六~光孝如[王貴]禪師

光孝如[王貴]禪師

平江府萬壽如[王貴]證悟禪師,建寧魏氏。開堂日,僧問:「如何是蘇臺境?」 師曰:「山橫師子,秀,水接太湖清。」曰:「如何是境中人?」師曰:「衣冠皇宋 後,禮樂大周前。」師凡見僧,必問:「近日如何?」僧擬對,即拊其背曰:「不可 思議。」將示寂,眾集,復曰:「不可思議。」乃合掌而終。

五燈會元 卷十六~慧林懷深禪師

慧林懷深禪師

東京慧林懷深慈受禪師,壽春府夏氏子。生而祥光現舍,文殊堅禪師遙見,疑火 也。詰旦,知師始生,往訪之。師見堅輒笑,母許出家。十四割愛冠祝髮。後四年, 訪道方外,依淨照於嘉禾資聖。照舉良遂見麻谷因緣,問曰:「如何是良遂知處?」 師即洞明。出住資福,屨滿戶外。蔣山佛鑑懃禪師行化至,茶退,師引巡寮,至千人 街坊,鑑問:「既是千人街坊,為甚麼祇有一人?」師曰:「多虛不如少實。」鑑曰 :「恁麼那!」師赧然。偶朝廷以資福為神霄宮,因棄往蔣山,留西庵陳請益。鑑曰 :「資福知是般事便休。」師曰:「某實未穩,望和尚不外。」鑑舉倩女離魂話,反 覆窮之,大豁疑礙。呈偈曰:「祇是舊時行履處,等閑舉著便淆訛。夜來一陣狂風起 ,吹落桃花知幾多。」鑑拊几曰:「貧。」鑑拊几曰:「這底豈不是活祖師意?」未 幾,被旨住焦山。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面黃不是真金貼。」曰:「如何是 佛向上事?」師曰:「一箭一蓮華。」僧作禮,師彈指三下。問:「知有道不得時如 何?」師曰:「啞子喫蜜。」曰:「道得不知有時如何?」師曰:「鸚鵡喚人。」僧 禮拜,師叱曰:「這傳語漢!」問:「甚麼人不被無常吞?」師曰:「祇恐他無下口 處。」曰:「恁麼則一念通玄箭,三尸鬼失[女(上)女(下)干]也。」師曰:「汝有一 念,定被他吞二「汝有一念,定被他吞了。」曰:「無一念時如何?」師曰:「捉著 闍黎。」上堂:「古者道,忍忍!三世如來從此盡。饒饒!萬禍千殃從此消。默默! 無上菩提從此得。」師曰:「會得此三種語了,好箇不快活漢!山僧祇是得人一牛, 還人一馬。潑水相唾,插觜廝罵。」卓拄杖曰:「平出!平出!」上堂:「雲自何山 起,風從甚澗生?好箇人頭處,官路少人行。」上堂:「不是境,亦非心,喚作佛時 也陸沉。箇中本自無階級,切忌無階級處尋。總不尋,過猶深。打破雲門飯袋子,方 知赤土是黃金。咄!」

五燈會元 卷十六~長慶應圓禪師

長慶應圓禪師

岳州平江長慶應圓禪師,上堂:「寒氣將殘春日到,無索泥牛皆蹦跳。築著崑崙 鼻孔頭,觸倒須彌成糞掃。牧童兒,鞭棄了,懶吹無孔笛,拍手呵呵笑。歸去來兮歸 去來,煙霞深處和衣倒。」良久曰:「切忌睡著。」 〔長蘆信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鼓山體淳禪師

鼓山體淳禪師

福州鼓山體淳禪鑒禪師,上堂:「由基弓矢,不射田蛙。任氏絲綸,要投溟渤。 發則穿楊破的,得則脩鯨巨鼇。隻箭既入重城,長竿豈釣淺水?而今莫有吞鉤齧鏃底 麼?若無,山僧卷起絲綸,拗折弓箭去也。」擲拄杖,下座。 〔乾明覺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仙巖懷義禪師

仙巖懷義禪師

處州縉雲仙巖懷義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自屈作麼?」曰:「如 何是道?」師曰:「你道了。」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無。」曰:「恁 麼則小出大遇也。」師曰:「祇恐不恁麼。」曰:「也是。」師曰:「却恁麼去也。」 〔淨因岳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萬年處幽禪師

萬年處幽禪師

台州萬年處幽禪師,上堂:「先聖行不到處,凡流恰到。凡流既到,先聖莫知。 到與不到,知與不知,總置一壁。祇如僧問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未審路 頭在甚麼貨路頭在甚麼處?峰以拄杖畫一畫曰:「在這裡。」且道此老與他先聖凡流 ,相去幾何?南山虎咬石羊兒,須向其中識生死。」 〔廣靈祖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妙湛尼文照禪師

妙湛尼文照禪師

平江府妙湛寺尼文照禪師,溫陵人。上堂:「靈源不動,妙體何依?歷歷孤明, 是誰光彩?若道真如實際,大似好肉剜瘡。更作祖意商量,正是迷頭認影。老胡四十 九年說夢即且止,僧堂裡憍陳如上座為你諸人舉覺底,還記得麼?」良久曰:「惜取 眉毛好!」 〔瑞巖居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丞相富弼居士

丞相富弼居士

丞相富弼居士,字彥國,由清獻公警勵之後,不舍晝夜,力進此道。聞顒禪師主 投子,法席冠淮甸,往質所疑。會顒為眾登座,見其顧視如象王回旋。公微有得,因 執弟子禮,趨函丈,命侍者請為入室。顒見即曰:「相公已入來,富弼猶在外。」公 聞汗流浹背,即大悟,尋以偈寄圓照本曰:「一見顒公悟入深,夤緣傳得老師心。東 南謾說江山遠,目對靈光與妙音。」後奏署顒師號。顒上堂謝語,有曰:「彼一期之 誤我,亦將錯而就錯。」公作偈贊曰:「萬木千花欲向榮,臥龍猶未出滄溟。彤雲彩 霧呈嘉瑞,依舊南山一色青。」 〔甘露宣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香嚴智月禪師

香嚴智月禪師

鄧州香嚴智月海印禪師,僧問:「法雷已震,選佛場開。不昧宗乘,請師直指。 」師曰:「三月三日時,千花萬花拆。」曰:「普天匝地承恩力,覺苑仙葩一夜開。 」師曰:「切忌隨他去。」乃曰:「判府吏部,此日命山僧開堂祝聖,紹續祖燈。祇 如祖燈作麼生續?不見古者道,六街鐘鼓響鼕鼕,即處鋪金世界中。池長芰荷庭長柏 ,更將何法演真宗?恁麼說話,也是事不獲已。有旁不肯底出來,把山僧拽下禪牀, 痛打一頓,許伊是箇本分衲僧。若未有這箇作家手腳,切不得草草匆匆,勘得腳跟下 不實,頭沒去處,却須倒喫香嚴手中鑊柄,莫言不道。」上堂:「吾家寶藏不慳惜, 覿面相呈人罕識。輝今耀古體圓時,照地照天光赫赤。荊山美玉奚為貴?合浦明珠比 不得。借問誰人敢酬價,波斯鼻孔長三尺。咄!」

五燈會元 卷十六~崇壽江禪師

崇壽江禪師

西京白馬崇壽江禪師,僧問:「知師久蘊囊中寶,今日開堂略借看。」師曰:「 不借。」曰:「為甚麼不借?」師曰:「賣金須是買金人。」

五燈會元 卷十六~資壽灌禪師

資壽灌禪師

壽州資壽灌禪師,上堂,良久曰:「便恁麼散去,已是葛藤。更若喃喃,有何所 益?」以拂子擊禪牀,下座。

五燈會元 卷十六~西竺尼法海禪師

西竺尼法海禪師

平江府西竺寺尼法海禪師,寶文呂嘉之姑也。首參法雲秀和尚,從領旨於法真言 下,諸名儒屢挽應世,堅不從。殂日說偈曰:「霜天雲霧結,山月冷涵輝。夜接故鄉 信,曉行人不知。」屆明坐脫。 〔投子顒禪師法嗣〕

五燈會元 卷十六~天台如庵主

天台如庵主

台州天台如庵主,久依法真,因看雲門東山水上行語,發明己見,歸隱故山,猿 鹿為伍。郡守聞其風,遣使逼令住持。師作偈曰:「三十年來住此山,郡符何事到林 間?休將瑣瑣塵寰事,換我一生閑又閑。」遂焚其廬,竟不知所止。

《佛說無量壽經》的綱要

《佛說無量壽經》的綱要

律航法師著述

一、引言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說法四十九年,皆令眾生以自己力量,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恢復自己原具的天真佛性,所謂「就路還家,圓成佛果」是也。又恐眾生根器不同,業障或重,乃為說信願念佛兼仗佛力之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咸收,所謂門餘大道,易行之法,大暢佛懷者也。不料時屆末法,人根陋劣,自命聰明者,以為人人都會念佛,太容易,太平常,認為不足學,亦不屑學,而根器稍劣者,又覺知識太淺,業障太重,認為不能學,亦不願學,由是甘心沉淪六道,不求了脫,基此兩因,竟使如來徹底悲心,無上大法,所說《無量壽經》(以下簡稱大經),塵封大藏,埋沒不彰,誠堪痛哭流涕,長太息焉!不慧弗揣固陋,謹將大經綱領及其要旨,分別條列於左,請教諸方大德指教為禱。

二、大經序、正、流通三分的綱領

(一)謹按曹魏康僧鎧譯本序分中,廣陳參加無量壽法會的諸大菩薩,權實二德,十相成道,以及自利利人,一切德行,幾占兩卷之多(全經共六卷)。若不深加諦思,則多認為文不對題,頭重腳輕之誚,殊不知無量壽法會,與華嚴法會正同,彼經與會者,多為法身大士,而此經隨喜者,亦係等覺菩薩,悉為影響顯法,一時來會,文中列舉十相成道,彰示佛佛道同,並非專指釋迦,是舉一例餘耳。故《無量壽經》,號稱小本《華嚴》,詎可以權乘目之耶?又序中云:「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固為影響顯法,且明示若欲圓成佛果,必須回向極樂,所以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證齊諸佛之後,而普賢菩薩復教以十大願王一致導歸西方極樂世界,面見彌陀,方能圓成佛果,其他等覺以下概可知矣。然而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凡夫二乘,若具足信願皆得往生,故《阿彌陀經》(以下簡稱小經)在序分中特示「無量諸天大眾俱」,大經《義疏》內隋京慧遠沙門,特判為菩薩藏的頓教者,良有以也。

(二)謹按大經正宗分,宣說無量壽佛依正莊嚴,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而究其要旨,以所行、所成、所攝三大端,可以賅括無遺。云何所行?宣說法藏比丘,本所起願,本所修行。云何所成?說今所成法身淨土二種之果。云何所攝?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若網在綱,有條不紊。在於內容,則超勝獨妙,應有盡有,超出《觀經》、小本之上,所以淨土宗向以大經、《觀經》、小本三經為根本經,而不知大經又為根本中之根本也,行人寧可不悉心研讀耶。

(三)謹按大經流通分,本師釋迦世尊,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將此大經,囑咐繼承法運的彌勒菩薩,一則曰:「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再則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三則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乃至「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總之,世尊悲心痛切,慈愛眾生,如同一子,語重心長,字字血淚,若少具人性者讀之,無不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也。

三、大經的要旨

(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經三輩往生,各有正因,而共同的條件,則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云何為菩提心,即成佛度生之大慈大悲心也。經云:「修行若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又云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由此可知發菩提心,為修行人的最起碼最重要的條件。近來常聽淨土行人說:「我只求往生西方。」要知求往生心固不可不專,但大經云:「作菩薩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轉教授。轉相度脫。」(夏蓮居會集本)決非往生以後,僅為自己得樂而已,所以在未生之前,要發大菩提心,方與彌陀大願符合,方可感應道交,蒙佛接引也。一向專念者,約時間和空間論,即心中對準一個目標,自始至終絕不絲毫偏差也。專念者,一心繫念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也。大經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行人若不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而以為念佛多年未得到一心不亂者,或生退心或改學他法,以致半途而廢,殊堪慨歎!

(二)明信佛智與己善根:所謂佛智者,即大經所稱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也,與世智辯聰大大不同。偈示「聲聞億劫測佛智,盡其神力莫能知。」大經云:「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眾。」無由修習善本,故知對佛智慧生疑惑者,為失大利。由此可知,自命宗說皆通之士,不信佛智,自用一孔之見,以為帶業往生,永不退轉,橫超三界,凡淨染特別殊勝種之處,皆有問題,似不足信然。不知佛說淨土法門,早已垂訓為不可思議難信之法,而狂妄之流,偏去強思妄議,迨至思議不通,遂認為不可全信,如此謗佛毀法,焉得不墮無間地獄也,悲夫!還有一類眾生,已信佛智,不信自己善根,大經云:「若有墮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廣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於蓮花中不得出現。彼處華胎,猶如園苑宮殿之想。」(夏蓮居會集本)謂之胎生。近來常聽念佛人說:「我根器太劣,智識太淺,恐不得往生。」殊不知釋迦成道,首次開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之智慧德相,皆可成佛。」金口所宣,為何不信?既不信己,焉能信佛?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一,又何怪念佛者如牛毛,而往生者如麟角耶?

(三)唯求往生乘願再來:唯求往生與發大誓願,少有分別。發大誓願,是廣義的自度度人;唯求往生,是專心求生淨土。我們平日行住坐臥,皆要檢點自心,是否忘卻淨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往之心,由於欣往心切,遂激起厭離娑婆之念。大經佛告彌勒:「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行人果能常作如是省察,對世間名利自然淡薄。但同時要念地獄苦,發菩提心,累世父母眷屬、一切冤親,皆在生死苦海,寧忍自享快樂?故乘願再來,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方為大乘菩薩。如是往生與再來,圓融無礙。

(四)修諸功德普皆回向:淨土法門分正行與助行,念佛為正行,其他六度四攝等為助行。換言之,念佛固然重要,修諸功德亦不可少,念佛與做功德,猶如鳥之兩翼。近見念佛人,只念一句佛號,其他如布施貧苦、印經、修廟、造像種種功德,一概不做,予反對淨宗者一口實,這是大大的錯誤。大經云:法藏菩薩「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才得成就清淨法身,莊嚴佛土。要知修諸功德,須要至心回向一切眾生,願成佛道,願證真常。回向有三:稱眾生回向,名回向眾生,即回自向他。稱讚佛回向,名回向諸佛,即回因向果。稱真如回向,名回向真如,即回事向理。總之將所修一切功德,不為自己享安樂,普願眾生都離苦。

(五)拯濟群萌圓成佛果:大經云:「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群萌者係包括有情動物和無情生物在內。何以能拯濟群萌呢?這就是以無分別智,行平等慈悲耳。不但一切有情動物,不可殺害,即一草一木,亦不可無故攀折,古有草繫比丘的故事,可為例證。蓋欲圓成佛果,必須任運而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經云:十方世界洹沙佛國無量無邊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聽受經法,得蒙授記。可知此經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故若欲圓成佛果者應以大菩提心,拯濟群萌。

四、《無量壽經》與淨宗重要關係

釋尊說法四十九年,總其綱宗:曰律、日教、曰禪、曰密、曰淨,五宗而已。此五宗皆可令眾生轉凡成聖,了生脫死,法法平等,門門可證。惟時屆末法,最為契理契機者,唯淨土法門耳。無奈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亦多瞠目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三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於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普遍弘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於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於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為消極厭世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研讀大經故,法師不弘揚大經故。吾嘗聞淨宗大德云:「欲弘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宗,欲弘淨宗,必先弘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真俗二諦,未有關係若此者也。

五、結論

信、願、行三,為淨宗三資糧,而尤以信為道源功德母,吾常探討已往中國人,為何信仰孔子!因有《論語》、《四書》,人人必讀故。又為何崇拜關公?因有《三國演義》流通民間故。於是知學習淨宗而不起真正信仰者,悉皆不研讀大經之過也。嗚呼!世界大戰臨頭,誰能倖免,唯有念佛,可得解脫。不揣固陋,貢獻一策,若肯念佛,應讀大經,以康僧鎧譯本為比較易讀。若欲看註解,則隋京沙門慧遠大師《義疏》為大經唯一的註解,其他各種譯本,及各種會集本,若有餘力,可作參考,否則作罷。蓋信願具足,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決定往生,不過往生品位,當有高下不同耳。




《佛說無量壽經》五重玄義

《佛說無量壽經》五重玄義

律航法師著述
  
——四十六年十一月下旬講於臺南關子嶺東林精舍——

一、釋題

凡講經,先釋題。題者,所以標一經的概要,以顯示其和他經的分別。

本經經題共六字,分三段講:首講「佛說」,次釋「無量壽」,再次解「經」字。前二係別題,後一為通題。

佛者,覺義,自覺覺人,覺行圓滿,是謂之「佛」。簡異凡夫不自覺,二乘不覺他,菩薩屬分覺,惟此無上正遍知者才得稱為「佛」。換句話說,佛就是徹底覺悟人生真義,又能喚醒別人去覺悟人生真義的「先知先覺」者。說即口音宣演。此「佛說」者,係能說人,即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也。

無量壽者,是指所說之佛,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異譯也。此經內容,宣說無量壽佛所行、所成,及所攝化。言「所行」者,宣說無量壽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及其經歷無央數劫,積功累德之大行;次「所成」者,說彼佛今所成就法身莊嚴與淨土莊嚴之果;次言「所攝」者,彼佛普攝十方有緣眾生,同生彼國,住正定聚之利益。經題但標「佛說無量壽」者,乃舉正報以收依報,標化主以包徒眾也。經中佛說:「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又云:「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可見此經法門之方便與究竟也。

又無量壽者,即吾人當前一念之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謂「豎窮三際」,故號無量壽;又其能歷劫不壞,體同虛空,所謂「橫遍十虛」,故亦號無量光。舉此無量光壽,即一真法界本體現前矣!因當體即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

經者,貫串義,梵語修多羅,此翻為「線」,謂以文綴義,猶如以線串華也。又常、法二義,《文心》云:「聖賢彝訓曰經。」即無論經歷多久時間,世物可變遷,而大聖所說的道理,不可改易,天下古今之人,都得用作軌則。

二、辨體

前既釋名,此當辨體,蓋名者實之賓,既有其名,必有其實,故次當辨體。體者,實體,即一經之主體也。

本經既以無量壽標名,亦即以具不老長壽之德的「泥洹」為體。經中佛言:「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度未度者,決定生死泥洹之道。」又言:「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是則此經以「泥洹」為主體,當無疑義。

夫泥洹者,實相之別號。《智度論》云:「諸法實相是涅槃城(按涅槃即泥洹之異譯),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而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相而無相也。欲明教體,當觀法性。法性也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心亦強名,土於何寄。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捨俱捐,見聞絕待,豈可橫生計較,妄說是非,略標四義,以究法源:一者自他不二義,二者性相不二義,三者因果不二義,四者生佛不二義。自他不二義者,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違礙故。性相不二義者,《大乘起信論》云:「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也。」因果不二者,此經言法藏比丘方發願已,空中讚言:必成無上正覺。又言眾生一念念佛,則是具足無上功德。當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還同法華,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以法性中,因果不異故,究竟不可得故。

復次,涅槃境界,具常樂我淨四德,妙難思議,為出世聖人修證之極果。本經多處於暢談法相之後,必會歸法性。然則所謂安養世界種種事相莊嚴者,無非涅槃自性之莊嚴,佛特為方便巧說已也。

三、明宗

宗者,宗趣,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淺言之,即依體起修之重要方法也。既已辨體,若無方法起修,仍屬空名,怎能入道?故顯體之後,即須明宗。

本經以「發菩提心,專念彼佛,回向求願往生」為宗趣。由以行人發心求大菩提,修菩薩道,故得聞十方諸佛名號,因得聞無量壽佛殊勝威神之力,乃專念彼佛,求願往生彼國,成佛度生。故本經要旨,亦可以一「願」字概括了。

淨土資糧,信願行三,「願」實為它的樞紐。因為有信無願,則信為虛信;行而無願,則行是枉行。信而發願,是謂真信佛語;行依願行,才得功不唐捐。尤須注意者,如行而無願,縱然念到一心,亦不得往生;行而有願,則能念到一心,固可上品往生,即或散心念佛,亦可乘願往生,不過品位不高而已。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亦即此意。願和行的關係猶如舟之與舵,舟若無舵,則泛乎中流,永不得到岸。修行若無願,則輪轉六道,難望生西。蓮邦雖大,彌陀雖慈,終不能將無願生西者,強行拉伕去也。

又願為信之原動力,何以故?求生西方之願果懇切,則念佛之行必猛;念佛之行猛,則自必依教奉行,發菩提心。此經敷演無量壽佛因地殊勝之願行,及今果地之莊嚴成就,豈非欲以無量壽佛普攝眾生殊勝願行為因,逗引眾生發求生彼國之願為緣,「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能得一心者固可往生,乃至一念求生者亦決定得生。如此殊勝法門何可比倫!

四、論用

用者功用,論用即討論依經所言,修行所得之最大功用也。

本經以「帶業往生,住正定聚」為力用。什麼叫業?即善惡等行所留印象於識田中,遇緣能起現行者。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吾人從無始生死已來,因無明蓋覆真如,於是造業多端。《地藏經》所謂:「舉心動念,無非是業」,其造業之多且久,可以想像。若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不能容納。今以專念無量壽佛,一心求生安養故,只此一念勇猛精進,壓倒眾業,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生成辦。較諸餘門學道專靠自力,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破盡,方稱功圓者,其難易之分,真是「懸隔天壤」了。

本經中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原來人有三聚,此三聚義,大小乘立論稍分軒輊。《俱舍論》云:「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餘」,依丁福保氏《佛學大辭典》釋云:「預流向已上之聖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間修七方便之行者,為不定聚。」是為小乘人之說法。若大乘如《摩訶衍論》,則說:「十聖為正定聚,三賢為不定聚,自餘之凡夫為邪定聚。」經中既云:「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則是不論大小乘行人,只要一生彼國,便住正定之聚,因彼國無邪定及不定聚故也。

五、判教

教者教相,判是判別,所以判斷一經之大小權實的教相,使行人知所取捨,依教奉行。

本經部屬大乘方等教攝,按二藏分,歸菩薩藏收。化儀分之,此屬頓教。敷陳如次:

原來天台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聖教,依其生起次第,分為五時說法。一華嚴時,喻如從牛出乳。二阿含時,喻從乳出酪。三方等時,即說《維摩》、《大集》、《楞嚴》、《十六觀》,及此經之時,此期說教,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使聲聞人等捨小求大,喻如從酪出生酥。四般若時,喻如從生酥出熟酥。五法華時,喻如從熟酥出醍醐上味。據此,故知本經屬方等教攝。

《地持》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為二藏,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真歇了禪師〈淨土說〉云:「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機。」今此經者,淨宗根本經,正接引上上器之大法,二藏分類,當屬菩薩藏收。

隋朝慧遠大師本經《義疏》云:「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大小,故知是頓。」將此一經,判為頓教,堪稱千古定論。

(弟子廣化記)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果乘、尊者仁性、尊者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云、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處兜率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諧道場,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魘界,動魔宮殿,眾魔攝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灌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入國分衛,護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道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己立。如來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導眾生。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化終,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

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睹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之等菩薩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憶百干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諦聽!今為汝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綻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曰: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
如來容顏,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
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師子,神德無量。
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無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衷,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幸佛信明,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告阿難:「時世自在王佛,謂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己,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比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擣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量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佛謂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者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密,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

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間人。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比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恆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佛語阿難:「又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能如大目犍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於意云何?其所渧者,於彼大海,何所為多?」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歷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佛語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干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獨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黎樹、珊瑚樹、瑪瑙樹、硨磲之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玻黎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瑪瑙為葉,華果亦然;或瑪瑙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硨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

「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硨磲為實;或有寶樹,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硨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寶樹,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硨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硨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瑪瑙為莖,硨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或有寶樹,瑪瑙為本,硨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或有寶樹,硨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紫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官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偏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比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其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旃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徹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

「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謂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恆沙,彼土諸菩薩,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遶三匝,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
迴光圍繞身,三匝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踊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其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惠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諸佛告菩薩,今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滿十方。
奉事億如來,飛化遍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比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衣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散諸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昱爍,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天人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怡快樂,不可勝言。」

佛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岔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

「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

「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雲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來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靜,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癡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惛蒙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便頓奪之。下人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人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遊步三界,無所聖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狐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復何及!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

「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廝賤,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泆,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無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神鬼,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希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今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弛張,自然糾舉,綱維羅網,上下相應,煢煢忪忪,富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

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怨,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己見。」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對曰:「己見。」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己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被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普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順 �?� � ��� �� ��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岔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


「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

「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雲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來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道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靜,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今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乎?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癡惑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惛蒙闇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世間匆匆,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終,便頓奪之。下人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語,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人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遊步三界,無所聖礙。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狐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世間有此目前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刑。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復何及!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希望他利,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

「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廝賤,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淫泆,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無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擊成事。恐勢迫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鬥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神鬼,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道冏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妒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鬥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希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今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弛張,自然糾舉,綱維羅網,上下相應,煢煢忪忪,富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無量憂怖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惡務,未嘗寧息。

「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宜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我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

佛語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怨,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己見。」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對曰:「己見。」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己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繫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諸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被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普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紛紛而降。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聞佛所說,靡不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