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開示:隨緣勤度眾生



隨緣勤度眾生


悟顯法師開示:


《佛說堅意經》云:「佛告阿難。其有好心善意之人。聞佛明法。一心而聽。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時可。不能一時。半時可。不能半時。須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




這個就是教我們,有方便的去幫助眾生聽經聞法,能讓他聽一天就聽一天,不行半天也好,如果不行一小時、半小時也行,再不行須臾也行。

 

這個須臾聞法,就是讓他看到佛像或是經文法語,給他種善根,作為未來得度的因緣。


【霜降】 幫助眾生出離的是佛法

 



【霜降】 202110月23日  農曆九月十八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霜降持名萬事休。光陰迅速又殘秋。

金風吹落梧桐葉。寒月照空露地牛。

當體廓開天地靜。靈機透脫不須求。

微塵剝破彌陀現。始到蓮邦彼岸頭。





幫助眾生出離的是佛法

悟顯法師開示:

世尊在這個世間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這裡教化眾生;就像《法華經》裡面講的,這個長者為了找他小孩,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這個小孩不認父親,還覺得父親要害他,所以世尊只好示現劣應身,這父親只好穿得跟他小孩一樣破陋,去接近他、慢慢地引導他,但是眾生就是不相信、就是不願意學。這個也無可奈何,很會應付,表面一套,裡面一套,裝模作樣,這個就心諂曲,這個就是在打妄語啊。



我們講過,打妄語不是只有說話騙人,還有包括你的行為在騙人,你在那裡隨便應付人,這個都算妄語。


菩薩戒的這個戒很廣,五戒的戒狹,非常地狹窄,只侷限在語言或是一些特定行為上;菩薩戒它戒是寬的,寬廣的,所以才有辦法去幫助我們來學佛、來進道。


世尊來這裡教化眾生,勸人家要修行。越到末法,學的人不多,總是喜歡熱鬧、總是喜歡放逸、總是喜歡世間法;那麼這個時候外道邪師,或是一些不懂佛法的出家人,或是一些邪見人就趁虛而入了,講一些什麼孝順,講一些什麼這個關愛、關懷等等的這些世間話來充當佛法,所謂濫竽充數。


就像現在佛門有一些地方,有一些道場,有一些寺廟,不要說道場,那個地方沒有道。有一些寺廟,教出家人或教在家人學佛看什麼《弟子規》作基礎,你這個地方這樣提倡,你是自絕於佛門外啊!


不懂的人無知,他說:咦!這個孝順父母沒錯,但是佛門不是在搞世間法。《弟子規》不是佛經,出家人如果受持《弟子規》沒有功德,為什麼?人家供養你是希望能夠得解脫,能夠出三界,出六道輪迴;《弟子規》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幫助眾生出輪迴啊!


只有《無量壽經》,只有佛法才能夠幫助眾生出離。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第260集  (精彩節錄)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二十五圓通─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觀法塵圓通 (6)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8)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觀法塵圓通 (6)


悟顯法師 講述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塗佛形像。自爾已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再來是講法塵,從法塵而入道。

「摩訶迦葉」翻作中文叫大飲光氏,本名叫畢缽羅,是一種樹名,他父母祈禱此畢缽羅樹而得到這個小孩,所以就叫畢缽羅。大飲光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叫畢缽羅,在佛門他代表頭陀第一。摩訶迦葉與「紫金光比丘尼」他們未出家前曾是夫妻,是同時發心出家。

這裡是講摩訶迦葉他往劫的因緣,「供養舍利。」是講他過去生曾供佛舍利,「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舍利。然燈續明。」以紫光金來幫佛貼金,紫金算是金裡面最好的,所以叫「紫金光」。就像我們現在的金,金裡面還有分哪邊的金子最好,它的成色有所不同,用最好成色的金,含金量是最高的。因為他用最好的金來供佛,所以「自爾已來。」身常圓滿紫金光聚,生生世世都得身相莊嚴。紫金光比丘尼就是他的眷屬,同時發心。

他觀世間六塵變壞,六塵是生滅的,「唯以空寂」就是了法無生。是以「觀生滅」而證得無生,故曰:「空法。」「唯以空寂修於滅盡。」度百千劫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

迦葉正觀法塵。而言「觀六塵」者,因為法塵是前五塵謝落的影子,所以同時講。「變壞」,就是法塵托意識而現,念念遷變而壞滅,剎那剎那,不得停住。經文說:「唯以空寂修於滅盡。」什麼叫「唯以空寂」?既然變壞無常,那就當體空寂,修於滅盡定。此定能滅六識,不起分別,能空法塵,故曰「滅」;能盡七識,半分染末那識亦復不起,故曰「盡」;唯留七識半分淨末那識,來執持定力。其實「半分染淨」這也只是一個形容,就是染的部分去掉了,還有淨的部分,這還是執著,因為七識沒有銷,以此來持定。眾生是第七意識執為「我」,它是整個都汙染掉了。因為摩訶迦葉有修行,所以染的去掉了,淨的七識還是沒有破,所以執持,安住在這定中。入此定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一彈指頃。所以迦葉尊者如今仍在我們雲南的雞足山裡面,待彌勒菩薩下生來傳衣。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者:它以空觀銷滅法塵,上面說我觀六塵變壞,唯以空寂。這是總結而已,不是說他另有別法;法塵既銷,根識亦盡,結使斷掉,所以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梵語「頭陀」就是「抖擻」的意思,他能抖擻法塵,就是銷落法塵。生滅的法塵既滅,微妙的法性現前,故能開悟法性,了明藏心,銷滅諸漏。「阿羅漢」是他的示現,只破我執而已;從他證的圓通來看,其實連法執也滅。

「如我所修證無他,惟以法塵為本修因,最為其上。」所以說「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講到圓通,他早就已經見性,是禪宗的初祖,就是大迦葉尊者。


戒殺放生文圖說 ─惡死可怕 (64)

 





惡死可怕

浙江吳興縣魏某,以打穿斧孔為業,並專好打鳥,捕捉鱔魚、青蛙、龜、鱉或用藥殺魚,毀壞鳥巢,種種殺生害命的惡業,一一作盡。

有人常多方勸喻。列舉殺生報應事實,警惕他悔改,魏某卻冷笑而不聽信。

後來魏某身生惡瘡,全身長出無數沸泡,每一泡內,有鐵球一粒,皮膚焦黑,肌肉潰爛,躺臥床上,痛苦掙扎叫喊,折磨而死。

魏某臨死時,忽然有無數鱔魚、青蛙、龜鱉、鳥雀等動物,都來攢食其肉。魏妻和女兒知是魏某平生殺生招來的冤報,因此不敢加害,一會兒,全身肌肉,被食啖將盡,露骨斷氣而死。後嗣也斷絕了。此是清雍正十年發生的一跡。

當潘縣令臨行時,江湖水中,忽然發出一陣很大悲號的聲音,好像失卻了保障,如同喪失父母一般痛切,附近百姓皆親耳聽到,大家無不驚奇感歎。

2021年10月21日 星期四

二十五圓通─跋陀婆羅觀觸塵圓通 (5)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7)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跋陀婆羅塵圓通 (5)


悟顯法師 講述


跋陀婆羅。并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第五觸塵。

這是從觸塵而入道,「跋陀婆羅」翻作中文叫做「賢護」。忽悟水因「既不洗塵」:這個就是境空。「亦不洗體」:這就是根空。根境皆空,根塵既空,而中間的妄識,根本就沒有辦法發,所以說「了無所有」。這就是脫根塵而入空性。

佛稱威音王佛,為什麼叫「威音王佛」?《法華經》上講:「神智無量。將導一切。」《法華要解》上說:以大音聲,普遍世界,為大法王,說法無畏也。所以叫威音王佛。《法華經》,有二萬億威音王佛,相繼出世,跋陀婆羅是在第一尊佛的像法當中,與「常不輕菩薩」是同時。跋陀婆羅初為傲慢的大眾,常常輕慢誹謗「常不輕菩薩」,後來見到「常不輕菩薩」的神力,於是就懺悔,又能夠信受「常不輕菩薩」,所以得聞佛遺傳的教法,發心出家。《法華經》上說:「爾時常不輕菩薩者。即我身是。」「爾時四眾常輕菩薩者。今此會中。跋陀婆羅菩薩等是。」所以這是講他在威音王佛的時候,就跟常不輕菩薩是有因緣的。

這是從觸塵來悟入,他悟得水因「既不洗塵」,這是「境界空」,「亦不洗體」這是「根空」。根塵既空,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所以脫根塵而入空性。

解釋一下「於浴僧時。隨例入室。」這是佛制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半月僧眾用浴一次,按例入於浴室,正在洗澡的時候,以水觸身,覺有冷暖澀滑之觸,由是窮究此水,到底是洗塵而現觸覺,還是因為洗身體而現觸覺,如果是洗塵而現觸覺,塵本無知,如何能成觸?所以說「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那觸是從哪來?到底是洗塵而來?還是洗體而來?如果說是洗體而來,這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如何覺觸?所以忽悟水因。水為導悟之因,既不洗塵,又不洗體,到此根塵頓銷,能所雙亡。連洗澡都可以明心見性。「中間安然。得無所有。」根塵既銷,這中間發的妄識自然就銷掉了,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

所以相盡性顯,觀行成就。這是講「於浴僧時,隨例入室」這一段。

「宿習」就是指他過去觀行熏習成種,在八識當中,歷劫不忘。跋陀婆羅之前在威音王佛像法中出家,因瞋恨輕賤常不輕菩薩,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還能夠宿習無忘,守護善根,乃至今時,從佛出家。

這就是講過去他聽聞大乘佛法,就像「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一樣,大乘佛法一入你的阿賴耶識,歷劫都不忘,哪怕是經二百億劫,不值佛,不聞法,甚至千劫墮在大苦惱的阿鼻地獄當中,他的善根還是在,所以為什麼說流通大乘佛法有無邊的功德,因為在時間上即使經歷再長,善根都不會磨滅掉。乃至過了這麼久,威音王佛以後又遇到釋迦牟尼佛,威音王佛是非常久遠以前的佛,他受了這麼大的苦報,到現在遇佛又從佛出家,顯示真性不會因為時間而銷滅,真如之法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善根磨滅,所以能「宿習無忘」。

什麼叫「妙觸宣明」?「妙觸」是對「妄觸」而言。「妄觸」有能觸之根與所觸之塵,能夠發生覺知,名為觸。今天既不因洗塵而顯現,也不是因為洗體而顯現,所以「妄觸銷亡」,轉為「妙觸宣明」,微妙的「觸塵」既不屬有也不屬空,唯ㄧ如來藏性,隨心應量,循業發現而已。

「宣明」就是發現,循業發現。

「成佛子住。」什麼叫「佛子住」?就是證菩薩位,位居等覺,是真佛子。這位跋陀婆羅也出現在《無量壽經》裡,經文講的「又賢護等十六正士。」這「賢護」就是跋陀婆羅,他是等覺菩薩。這是講觸塵。


戒殺放生文圖說 ─魚族送行 (63)

 





魚族送行

宋朝時,諸暨縣令潘華,是虔誠佛教徒,修習普賢懺法,仰體上天好生之德,萬物和樂之心,嚴禁地方百姓,不可入江湖捕網魚類,若有違犯禁令者,一律加以罪刑。因此在潘縣令在任期間,江湖水族,得以無驚無憂,自由自在,遊樂生存于水中。

後來潘縣令奉旨,將入朝為官,夜夢江河中數萬魚類,哀號哭泣,說道:「長者要離開本地,我輩不免要遭受烹殺了,」說罷哭聲直上天空。潘縣令醒來深覺奇異,便作夢魚記,叮囑後來接任的縣信,也能保護水族。

當潘縣令臨行時,江湖水中,忽然發出一陣很大悲號的聲音,好像失卻了保障,如同喪失父母一般痛切,附近百姓皆親耳聽到,大家無不驚奇感歎。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

二十五圓通─香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觀味塵圓通 (4)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6)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觀味塵圓通 (4)


悟顯法師 講述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第四個味塵。

這是從味塵開悟。藥王藥上兩位法王子,稱「法王子」就是能「紹隆佛種,堪承法王家業」故。如果究其遠因,就是:過去有佛號曰「琉璃光」。佛入滅後,像法時期有比丘名為「日藏」,日藏比丘宣佈正法,這個時候有位長者名「星宿光」,聽聞日藏比丘說法,將「阿梨勒」諸藥供奉日藏比丘以及大眾。


阿梨勒在《本草綱目》裡面有記載,它叫訶梨勒,它樹長得像木梡,花白,子像梔子,主消痰下氣,從海南傳過來,廣州也有,這是在《本草》裡面記載。阿梨勒諸藥,「諸藥」是阿梨勒跟其他的藥,所以說「阿勒梨諸藥」。


長者星宿光說:願我來世能治眾生的身心兩病,當時候的人都非常歡喜。大家都稱長者星宿光為「藥王」。他的弟弟叫電光明,是以醍醐上味及各種很好的藥普遍施予一切眾生,不僅限於出家人,因此得名,叫「藥上」。這是他們過去久遠劫的深因。


這五百梵天是其同行眷屬。所以「藥王藥上二法王子。并在會中五百梵天。」是他同行的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過去世無始劫以來是世間的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嘗草藥「名數凡有十萬八千。」所以對於娑婆世界的藥他都很清楚。十萬八千是一個很大的數,實際上遠遠不止十萬八千,因為娑婆世界很大,有百億日月,你看一本《神農本草經》就有一百多種藥,《本草綱目》那更多。所以他嘗娑婆世界有十萬八千,「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這些味道他都曉得,「并諸和合俱生變異。」到底這些藥配合起來,是產生什麼樣的藥效,所以叫「并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藥性他都了解,所以他是精通醫術。「承事如來。」他也學佛,「了知味性非空非有。」知道此「能嘗的」不屬空不屬有。這跟前面講的是一樣的,不屬空不屬有,不即身心,也不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蒙佛如來。印我昆季」「昆」就是兄,「季」就是弟,就是他們兄弟。「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從味塵上來開悟,所以叫「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從味塵來見性的,所以這是從味塵而入的。堪紹佛種,故稱法王子。


藥王多劫知味,不是一時,所以他了知味性本空,從身心即「根識」與「味塵」互相對觀,不即不離,則中道自顯,分別味因則無明體空,了證無生。


這是講他怎麼成就的,「因味覺明」,什麼叫「因味覺明」?因為味塵,從淺至深,至圓悟本覺妙明之真性,從此來修行,由行而證入,位登菩薩,他是這樣子來真修實證的,所以叫「因味覺明」。這是講藥王藥上兩位法王子。


【學佛行儀】受食第十七【圖文版】1

 



受食第十七

凡沙門、居士受食,須先合掌,作五種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食時不得語言,若有客在坐,但應諾而已,食後再說明。不得笑,不得太緩太速,不得身伏桌上,不得跋足。不得蹲坐,須端身正坐。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二十五圓通─香嚴童子觀香塵圓通 (3)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5)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香嚴童子觀香塵圓通 (3)


悟顯法師 講述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第三個香塵。

這是香嚴童子,從香塵來入道。菩薩童真入道,就稱為「童子」。什麼叫「宴晦清齋。」「宴」就是安然處,「晦」就是韜光養晦,「清齋」就是清淨的齋室,所以叫「清修觀行之室」。

所謂香「非木。非空。非煙。非火。」香嚴童子從香塵上悟入空性,觀「香」非是木,所謂「非木」,就是單只有木而沒有燒,這香氣是出不來的,怎麼能遠達?如果說香從虛空而來,那應該不用燒,遍法界就都是香味;若說從煙而來,既來了你這裡,那就沒有辦法傳到別人那裡。一樣的道理,如果從火來,那有火就好了,就不需要香。每處都沒有,所以說「非木。非空。非煙。非火。」你找不到它的來處,也找不到它的去處,所以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所以,「由是意銷。」就從這裡,世間妄想顛倒全部銷除。「發明無漏。」就是從這裡見性。因此「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因為是從香而入妙莊嚴,所以叫「香嚴」。

「塵氣倏滅。」「塵氣」就是香塵,「倏滅」就是短時間銷滅。他不著於塵相上,「妙香密圓。」自性的真香。其體秘密不可見,所以叫做「密」,從用來說,能遍熏法界故名為「圓」,所以「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二十五圓通─優波尼沙陀觀色塵圓通 (2) │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4)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優波尼沙陀觀色塵圓通 (2)


悟顯法師 講述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第二個是色塵。

這是從色塵而得入,「優波尼沙陀」翻作中文叫「塵性空」,他是悟色性而得名。所以說從不淨觀,至白骨微塵歸於虛空。一般人修不淨觀,他就只觀不淨而已,實際上還沒有銷歸自性,沒有銷歸自性終究還是著相,這裡的不淨觀他是銷歸自性,所以他得「妙色密圓。」所謂「塵色既盡。」就是色、空二無,妄相銷融,真性顯現,妙色即是性色,全性成色,全色皆性,他不必析色歸空,因為色色皆如來藏。此理非常深密,非常秘密,所以叫做「妙色密圓。」其用周遍法界,所以叫做「圓」。他說我從色相,為修行的本因,得成阿羅漢。

「如我所證」,到底什麼圓通法門,就是以觀色塵為因地心,即以此色塵為上,所以說「如我所證。色因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