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13):菩薩是如何處世待人接物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菩薩是如何處世待人接物

悟顯法師 講述

佛在《八大人覺經》說到:「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在說,一個覺悟的人是怎麼做事情,布施不光只是施捨而已,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裡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存心叫做菩薩布施。菩薩沒有我相,沒有自私的觀念,對待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所以叫等念冤親,冤就是跟自己有冤仇、結惡緣的,親就是跟自己緣好的、看了歡喜的。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要有冤親的觀念,哪個人跟自己不好,就疏離他;跟自己比較熟悉的,就對他偏袒一點,這種念頭就是分別,會造成怨懟,跟緣結得不好的人更要去化解,如果遇到冤親債主,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都要跟他懺悔,不能再用是非對錯來衡量,不然冤結會越結越深。如果是自己愛好的人事物,更要放下,要知道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能再執著,一切人事物只是虛妄生滅的妄作用力,這虛妄的因緣和合,不會是真的,心裡能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有愛憎的分別心現前,所以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別人即使再不好,也不要放在心裡面,不要把自己的心當成垃圾桶,專門存垃圾,存著別人的過失、別人的是非,這些都是汙染。所以為什麼要提倡報紙、雜誌、新聞統統不要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都是增長貪瞋癡,增長邪見,讓眾生的惡心增長,本來很單純的人,接觸了這些不良的訊息,惡念就會增長。所以心要清淨,要少接觸這些外緣,別人的缺點、過失千萬不要放在心上,相反地,別人的好要記住,這叫「常念善法」。今天有人幫助自己,就記住了對方的人情,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是用情執、用染著心在對待人事物,還是有分別。應該是要記住對方的善行,他的善言,他的行持,自己對照來修學,這才是做到冤親平等。所以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即使再壞的人,都有回頭的一念。像阿闍世王,「阿闍世」翻作中文叫「未生怨」,因為他出生是來報仇的,這故事在經典裡有說,他這一生五逆十惡全部都做了,臨終惡相現前,一念懺悔,證無生法忍。這麼可惡的人都能回頭,所以要是看到人家的不好,就去毀謗、去造謠生事,萬一他臨終懺悔,變成菩薩,那就自失大利,況且他做壞事、行為不好,自有他的因果,自己去講、去宣揚,那就是種自己的惡果報。所以這一段《八大人覺經》的經文,相當重要,「菩薩布施」,想要作佛,要先學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你要先自覺,才能夠覺他,最後覺行圓滿,自覺跟覺他的行為都圓滿了,那就是佛,所以要學佛,這一段經文就要留意,絕不能忘失,現代的人接觸境緣,動不動就是愛憎取捨,這都是染心在起作用,所以即使念佛也很難得利益,更不用說想要得定了。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12):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悟顯法師 講述

佛在臨終前講了一部《涅槃經》,經裡面說到:「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是名信不具足。」這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相信因果,相信每一尊佛以及他的功德,深信阿彌陀佛能夠接引眾生往生,但是不相信一切眾生是同體,不相信與諸佛是同一體性的。佛在經上講,如果是這種觀念,叫做信不具足。尤其是學淨土,信願行三資糧非常重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深信阿彌陀佛,而不相信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這信心不算是具足。如果信心不具足,那願心具足也沒有用,即使念佛念得再好,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無量壽經》講,就是不了佛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以生邊地疑城。對於如來的智慧,疑惑不信,但猶信罪福,所謂「猶信罪福」,就是《涅槃經》所講的「相信別相,即因果相」,所以才生邊地疑城,這是還有一點行持的人。

要是行持全無,又不能深信一乘了義,在佛菩薩之間妄生分別,那要往生淨土就很困難了。因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量廣大,你一心稱名,十方國土隨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不是只有接引你到極樂世界,要真能念佛,十方的剎土隨你挑選,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說到的。這個道理在夏老居士的會集本裡面,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到,但是有這個義趣在裡面,因為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夠遍參十方國土,一樣是十方國土隨意往生,所以攝受眾生更為廣大,他把這義趣攝歸在會集本裡面,只是沒有特別再說出來。在原譯本裡面有,由此可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同一體性,沒有分別。眾生就是在這裡生分別顛倒想。所以六祖大師說:愚人求東求西。因為愚癡的人求東求西,就是在平等法裡面妄見分別顛倒。如果佛稱讚阿彌陀佛,眾生就執著阿彌陀佛;稱讚藥師琉璃光如來,眾生就執著藥師佛,須知釋迦牟尼佛是講某尊佛的作用,這作用每一尊佛都具足。就像孔子弟子中,德行第一的顏回,難道他言語不善?一樣的意思,每尊佛有其攝受眾生的方便,並不是其他佛的能力不完具,菩薩也是一樣,像二地菩薩修報恩行,難道除了報恩行,其他的行持就不修?不是!他只是偏重在此,並非餘行不具,所以佛佛道同,一切菩薩本自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甚至佛在《大莊嚴論》說:「觀世音菩薩功德威神之力,超勝十方諸佛。」有法師問:「為什麼論上這麼說?」我回答:「其實這是緣不同。」《華嚴經》講,有力與無力的差別。跟眾生有緣,那他的神通妙用對眾生來說就有力;若跟眾生無緣,諸佛的神通妙用對眾生就無力。像觀世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的眾生,結的緣超勝十方諸佛,所以才說功德威神超勝於十方諸佛。原本佛佛道同,菩薩跟菩薩之間他的功用平等,就是在於眾生心有分別,才有力量強弱的問題。總歸就是自己起心動念,落在意識裡面。所以修學淨土絕不能排斥其他的法門,也絕不要毀謗他人的修行方式,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種病,自己修學淨土,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自修,對別人的修行方式,要能夠隨喜讚歎。《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淨名經》中舍利弗請問釋迦牟尼佛說:十方諸佛剎土本來清淨,為什麼世尊的國土穢惡不淨?此時,螺髻梵王說:仁者心有分別,故見此土不清淨。無論所現是染是淨,都只是為了攝受眾生而顯現。佛菩薩度眾生是因病予藥;看佛經聽了講經,不要因藥得病,「因藥得病」是說:一聽就著在上面,只有這一樣可以,其餘的都不行,那就是顛倒,這顛倒心就是分別,一旦有顛倒心就會失去般若智慧,「般若」即平等如如,就是沒有分別。所以修學淨土的學人不要去排斥其他的宗派,或是排斥其他的宗教,只要很清楚他的用功方式能不能達到究竟就好,如果心生毀謗,那往生淨土就有很大的障礙,要成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告訴彌勒菩薩:「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不能成就。」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11):如何開啟真實的智慧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如何開啟真實的智慧

悟顯法師 講述

學佛最難發現的過失不外乎「我執」兩個字。有了我執就念念執著這個身是我,身以外的:名、利、家親眷屬、財產……,這些都是我執所攀緣的對象。眾生之所以沒有智慧,就是錯認現前的感受、現前的想法是「我」,無論是好的、壞的都是「我」,我執一般很難覺察,一不小心就冒出來,比如在道場打坐念佛,坐久了腳很痛,心裡生煩惱了,就想下次再也不要來念佛,何必這麼辛苦,一心不亂就好了。這就是我執顯現,不想要求自己,懶得到道場,就給自己找理由,如果在道場處處被約束,就想:學佛不一定要到道場。就舉《維摩詰經》講:到處都是道場。這也是我執。做事被人家肯定、讚歎,就心生歡喜;若被指責,就心生怨恨,甚至生起退轉的心,想自己業障很重,大概沒有成佛的希望了,這些都是我執、我相的顯現。所以廣欽老和尚講:有我執、有我相,智慧不開。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好惡得失,使本自具足的智慧不得開顯,這個「我」就是無明、就是業障,想要消除這層煩惱,其實也不難,只要不隨順它的意思就好,無論它感覺好、感覺壞,一切不隨順就好。《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因為未證阿羅漢我執沒有破,你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那就會增長煩惱,越念佛煩惱越多,就像《圓覺經》所說的:「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這個我執,順我的就成愛,逆我的就生憎恨心,所以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修行想要開啟本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我」要先放下,人家說我們好,說我們壞,問題不在於對錯,事情做對了也好,做錯了也好,重要的是這一念「我」是不是起現行,這一念「妄想」是不是現前,如果「我」現前,即使做得再如法都錯。所以大家要能夠覺察,這點真的很微細。有一個老和尚告誡他弟子,不要給人家帶高帽子,說好聽的話,他這徒弟就回應師父:「是,師父,我知道師父最不喜歡被人家戴高帽子。」他師父下巴一揚點點頭,這高帽子戴上去了。就是這麼不經意,人家的讚歎你就接受了,這就是我相、我見不知不覺現前,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能勤覺察,《梵網經》講:「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諸法真實相」是現前這個我是空的、是虛妄的,都是由外在的因素來證明它的存在,所以不實,如經典上講的如同「交蘆」,兩根蘆葦交錯在一起,中間那個支點是空的。它的力用叫「幻作用力」,虛幻不實的。所以這個「我」是空的、假的,乃至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都是假的,只因凡夫不能了達諸法實相,所以誤以為是真實的,本性的智慧就這樣被蒙蔽住了。想要復本心源,讓真如本性開發出來,就要從能識得這一念「我」是空的開始。

淨土法門特別方便,它就是在眾生生起「我見」的時候,趕快把念頭轉成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我」自然就放下,你的念頭就自然與佛相應,不與無明相應,久而久之這樣熏習,這念「我」自然就放下,還要念念替眾生想,不要只想自己,這也是一種轉觀念的方式,以上都可以作為修學的參考,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的修習。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10):佛門的護法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佛門的護法

悟顯法師 講述

古人講「勿諂富、勿驕貧」,這句話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大眾都把它忘記了,尤其是工商社會,對於出錢的人往往都逢迎巴結。這對學佛人來說,於道業有極大的傷害,所以在戒律裡講到,禁止四種邪命自活,這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應該要注意的。裡面有一個叫方口食,「方口食」就是你喜歡結交豪貴,見到有錢的人去巴結他、去討好他,從中得到利益。有錢的人也喜歡這些人來巴結,顯示他自己的我相、我見。所謂「有理想、有抱負」,實際上在佛門來看,這就是我相、我見。現在大多數學佛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在道場碰到出錢的護法居士,如果不按道場規矩做,對他也都特別開緣,那這位出錢的居士就不算護法了。「法」是有戒律的意思,如果因為誰出錢,對他就有一絲毫的分別心,特別為他破壞四眾的規矩,破壞四眾的和合,那麼這個人就不是護法,而是來毀壞正法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要用清淨心來看待護法,他出錢護法那是修他的功德,做他做得到的部分,我們來到道場念佛,用清淨心來看待,用清淨心來禮佛、念佛、修行、做義工,你跟他的功德完全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甚至你的功德還超過他,因為他那是外財,他內心的貪瞋癡不一定放得下,你認真努力在境界上鍛鍊自己的功夫,把我執、我見給放下,這是內財布施。

外財是身外之物,他不在意,叫他捨掉他在意的,或習氣或毛病,他不一定捨得掉,所以我們要勿諂富、勿驕貧。或是縱然你福報很大也不要看不起別人,這樣就是「我見、我相」,因為這對修行要修清淨心、要成佛道,都有很大的障礙。《無量壽經》裡的法藏比丘,還沒出家以前,世人稱他為世饒王,他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分成四個等級,金、銀、銅、鐵,他是屬於金輪王位,金輪王是轉輪王裡面最富有的,而且還是金輪王裡面最富有的,所以世間人稱他為世饒王。他的國土豐饒,古人講兵強馬壯,富有財寶,又有大智慧,但他沒有一絲毫的傲慢心,大家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簡單講講他的財富,他有一個藏臣,「藏臣」就是幫他管理他的財富。當轉輪王要布施的時候,藏臣拿出鏟子地上一鏟,這土就變成黃金了,他的福報有這麼大。我們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他的輪寶一日一夜可以周巡一四天下,只要有不受持五戒十善者,隨時可以把他蕩平,沒有人打得過他,論武力、論財力,這世間他最豐足,這些東西法藏比丘統統都放下。現在人有一點小福,就自高自恃,那也只是把人家不要的垃圾撿來而已,實在沒有什麼好驕傲或值得高興的,這些東西都是佛菩薩所捨棄的,幾乎都是障礙我們修道的。佛菩薩捨棄的是輪迴,我們撿起來的是輪迴,所以人家十劫以前成佛,我們無量劫來還在迷惑顛倒,生死無窮,這是很明顯的對比,錯就錯在這一念心不清淨,還在諂富驕貧。所以在佛門裡做布施,要以清淨心布施,沒有人知道最好,這福報功德才累積得起來。像有人到廟裡面,捐個柱子還要在上面刻名字,人家禮拜的時候就拜到你了,福報全部都消光,一般人不曉得這其中的利害,消到沒有了,就要還債了,本來無量的福報,名字一寫就變成有量了,有量就有盡,「有盡」就是當福享盡的時候,就要受果報了,所以要相當清楚,用清淨心來布施的重要。一般的同修居士,如果有能力你就做,隨分隨力做就好,不用羨慕人家的福報,因為這也是心不清淨。在道場領執事的人,也不要因為自己跟哪一位同修比較好,或是對方是大護法居士,你就破壞佛教的規矩,破壞道場的和合,去隨順他的習氣,如果你勸導他還不聽,那這個人就不是護法了。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注意,要能自我約束,不要變成毀壞正法的人。尤其現在的社會功利主義深植人心,總認為出錢的就是老闆,出錢的就是股東,要記得這觀念在佛門不適用,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的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都是幫他做事情。像修淨土法門的人,自稱為彌陀弟子,不管有錢或沒有錢的,都是彌陀弟子,所以不需要諂富、更不要驕貧,這兩種錯誤的心態,既障礙自己修行也障礙正法的流通、弘揚,希望同修要能生警惕心。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9):善法與菩薩行的差別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善法與菩薩行的差別

悟顯法師 講述

今天來說明做世間善事跟修菩薩道二者間的差別在哪裡。在佛門裡面,很多人誤以為做世間好事就是一種修行,就是菩薩道,其實這二者當中有很大的差異。現值末法,佛法相當地衰微,所以學佛的人大多數對這觀念都不是很清楚,到底什麼叫做「行菩薩道」、「修菩薩行」。

你做世間的好事幫助眾生,在這裡面有沒有帶著希求心,如果有一絲毫的希求心,那這是世間的善行,所得的福報就小、有限度的,如果在這裡面帶著我執我相的心做,還跟人較量誰做的好事多,這是世間的凡夫心,得的福就很少。一般人不容易覺察「我相」,那要怎麼覺察呢?當你做好事若被誤會,會不會生煩惱?如果會,那這個叫做世間的善,若遇到挫折,心裡面會生煩惱,那你這些行為就是世間的善行,這個善雖有福報,但還是在三界六道裡面流轉無法出離,至於被你幫助的眾生,你跟他結的緣不是清淨的,是善緣不是淨緣。那什麼叫「菩薩道」?菩薩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就是覺悟的眾生。或叫「大道心成就眾生」,這是菩薩的意思。要覺有情之前要先自覺,自己覺了以後,才能夠令眾生覺,所以叫覺有情。你的行為、你說的話能夠令眾生覺悟,成就佛道。你在這當中幫助眾生,沒有我相,沒有所幫助的「人、事、物」,這叫三輪體空,那基本上你算是一個小菩薩,還不是大菩薩。這菩薩還不算是斷除煩惱,要到破了塵沙惑、見思惑,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這時他的能力及所幫助的對象跟範圍就非常地廣大,不會只局限在一個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在世間修行,什麼叫菩薩行、菩薩道又跟世間的善行有什麼不同,都要清楚。世間善帶的是我相、我執,做得再好也只是修福、結個善緣,令眾生生歡喜,但是不一定能令眾生覺悟,那菩薩就不一樣,他幫助眾生時,會跟他講因果,告訴眾生今天所受的傷害是怎樣的前因後果,最基本的也要叫他萬緣放下,從這當中體會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菩薩常念幫助眾生,讓眾生在他自己的境界當中能夠求得解脫,給予眾生需要的協助,這是菩薩心,那菩薩自己不會因眾生順我或逆我而生煩惱心、生得失心,這是基本的菩薩行。所以大家要能夠在這裡弄清楚,才不會把做世間事以為是在修菩薩道,若是人家讚歎你發心跟菩薩一樣,就要反觀自己是不是菩薩?

菩薩怎麼來看世間,第一要覺悟,要能夠發心修行,無常隨時都會現前,雖然現前好像什麼都有,但是無常一來的時候,瞬間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所擁有的都會馬上失去,所以不是真有的,這世間不常住,你的心念也常在妄動,早上想這樣、下午想那樣,上一秒這樣想,下一秒想法又不一樣,要能夠體會世間無常,要能努力精進來用功修行!無常就是一種生死,不停地變化,能夠覺察得到,算是有一點小覺悟,修行在這裡下手才會有得力的一天。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8):入佛門行儀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入佛門行儀

悟顯法師 講述

在《學佛行儀》裡面講到,進入佛堂的禮儀跟規矩,今天簡短節錄了幾條較為重要的跟大家說明。進入大殿要沿著左右兩側門進入,不可走中間門,如果由右邊門進入,右腳先踏入,由左邊門進入,左腳先踏入,這是一般通俗的規矩。

在以前的道場,大殿與念佛堂是分開的,在大殿裡面,也就是現在這念佛堂裡面,在堂中除了佛經、佛像、供物之外,其他的東西一律不可攜入,在大殿裡面唯有講經、誦經、禮佛、打掃才可以進入,這點很重要。

不可忘記要穿過大殿經過佛前的時候,一定要向上問訊。在要進入佛堂以前,先要把手洗乾淨才入大殿,你到精舍來,把鞋脫好了,鞋櫃上有一罐乾洗手,把手先洗一下,再禮佛,這代表恭敬也比較衛生。

在佛堂裡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繞,一律是順時針的方向繞,繞佛第一圈走到轉角處,由合掌改為打「毘盧印」向上問訊但不用鞠躬,直接將手舉起齊眉就可以,接著就放掌繞佛。

剛才講大殿是用來講經、念佛共修用的,切忌講世間話,若有非講不可的,請到殿堂外面去,進入道場就要保持心清淨,一個禮拜就這麼一天的心清淨,不要有這些雜想,要好好把握時間,更不得大聲喧嘩,會干擾到大眾。

用功以外的時間,若要討論佛法亦須輕聲細語,不能干擾到他人,這些都要注意,在佛殿裡不可單支腳站立或身體靠著牆壁,種種威儀都要注意,不可以吐痰,如果想吐痰,要用衛生紙包好放入海青的暗袋裡,出殿堂時再丟掉。在大殿裡面不能下風,除了對佛菩薩不恭敬,也影響同參,這也是擾眾。

以上這幾條,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身心就會清淨,身心清淨就是戒,從戒裡面能得定,從定裡面能開慧,這是使用佛堂的基本禮儀。有的同修送菜、水果給道場,在這裡須走側門進入,不可從大殿穿堂而過,因為送來的東西會弄髒殿堂,也擾亂大眾清修,這一定要特別記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這裡講世間話,家裡的事情統統都不要說,一旦用功及共修圓滿幫忙整理好就趕緊回去,不要在門口集結說閒話、攀緣,這些都能幫助同修在修行上功夫得力的好方法,希望大家能夠遵守、能夠記住。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7):認識自己本來的樣子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認識自己本來的樣子

悟顯法師 講述

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清淨,跟佛菩薩完全一樣,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因為在接觸一切境界當中,動了念頭,以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想法」,把這個念頭當作是「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眾生。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說道:眾生本性跟佛完全相同,因為不明了的關係,以心為念,本來是真如佛性,但是在裡面動了念,把念當作是我的心,這「念」就是念頭的生滅,所以真性就轉變成了念頭,變質了,就好像大海一樣,原來是風平浪靜,這風一吹,平靜的大海就起了波浪。這一念無明就比喻作風,它的相就是波浪。所以念頭的根本就是心,就像波浪的根本就是海水,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就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妄見生滅,妄有輪轉,認為現前的見聞覺知: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是我,所以別人來刺激你就要生煩惱,順你的意就生歡喜,這些都是煩惱,做好事被人讚歎,心生傲慢,心生歡喜;做錯事了,要為自己的過失來掩蓋,都是為了一個虛妄的「我」!現在人講的愛面子,面子不是真實的,它只是一個堅固的妄想,大家仔細體會看看,你喜歡被人讚歎,說你能力好、名氣大、有錢、為佛教、眾生做很多事情,長得好看、會打扮……,這念愛面子就是「我相」,仔細分析起來,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想想看,這堅固執著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其實沒有來處!就像二祖慧可大師見達摩大師,一念迴光,「覓心了不可得」,原來這妄心就是一念我執、分別,妄心沒有體性,了不可得,明白了、覺悟了還須要安心嗎?就不用安心了,本來如如,本來清淨,還有什麼心可安,刻意安在一處,就住著在一處,有所住著就不是佛法,修禪是病非禪,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對一切境界不取不著,心本自不動,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叫如如。要是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對自己修學有莫大的幫助,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會大大地減少。

在《觀經》裡說到:要是念佛又懂得這樣的道理,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機率相當地大,絕對是上品,所以,念佛人要學懷玉禪師志求金臺,要有這一份志氣,學佛才會有進步、有成就,不能只想自己就是凡夫,業障很重,不可能啦!很多學佛人,拿著「我業障重」這句話來搪塞,不肯改業、不肯學、不肯轉,佛法教我們懺悔業障,就是要肯轉、肯改變。生活上有不如意不順心,要知道這就是自己的業障,而最大的業障就是有這一念「我」,這是最根本的業,本來「無我」現在認為「有我」,那就迷失了真我,認假為我,所以煩惱沒有辦法斷了,念佛念得再多還是打妄想、生煩惱,碰到家親眷屬,還是照樣罣礙,跟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一樣都放不下。祖師大德講,如果這樣學佛,一生就空過了,我們學佛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就要照祖師講的,真正懺悔自己的業障,不是只在嘴皮子上懺,而是要真幹,要真學,想這一輩子預知時至才有一點希望,千萬不可認為自己是個凡夫,絕對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現前,智慧德相雖常在,但是不能覺察,《無量義經》講:「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完全跟佛一樣,「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本來都跟佛完全一樣,就是在這裡面摻雜了妄想,所以三十二相變成為六道輪迴,甚至地獄、餓鬼、畜生相,就這樣變成各種奇形怪狀,所以這個根本我們要曉得,修行要對治煩惱習氣,就要對治到根上去,這樣才除得了煩惱。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3-6):如何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三)

如何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悟顯法師 講述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超度佛事,做超度不外乎就是要跟我們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或迴向給我們的宿世父母、師長,乃至於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做法會的目的。因著自己的修行,加上主法和尚的功德,還有佛菩薩的威神加持來超拔,想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不是做了超度法會就能解決,如果說做了超度就能解決,那麼做一次就好,為什麼還要多次?所以大家要知道,想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是要把惡因給斷掉,有不善的因才會結不善的緣,不善的因就是自私自利,會跟人家結惡緣就是因為眾生帶著自私自利,想到的統統都是自己,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傷害眾生。既然是眾生當然也有我執,也有自私自利,他一旦被你傷害,心裡一定非常地瞋恨,所以要來報復,如果瞋恨心重的,當然不是一次、兩次的調解就能夠解決的,所以法會才要繼續做下去!那是不是去參加了法會,就能夠解冤釋結?那可不一定,重要的是一定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像《無量壽經》講的:「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把你過去的貪瞋癡,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惡習氣,要先能覺察,覺察然後發心改過,這是「改往」,「修來」就是現在要做到不貪、不瞋、不癡,不再自私自利,這就是「改往修來」的意思,真從心裡面徹底地懺悔,知道過去的表現是不對的,這心態在各個法會,乃至於懺本裡面,祖師都有開示,這些儀軌都相當好,有相當大的功德,但是這些功德,自己要能夠受用,「受用」就是從自己心裡面真正地懺悔,知道以前這樣做是錯的,以後再也不傷害眾生,再也不自私自利了,那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有那麼一點悔過的心,自然瞋恨心就不再這麼重,但因為過去生結的惡緣,有淺深的不同,有的他還是不能夠釋懷,有的你只是罵他兩句,有的你殺了他全家,而且還讓他不得好死,他怎麼會這麼輕易原諒你,這個時候你自己要多多懺悔,多多發願,還有要仰仗佛力的加持,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不要想我們修淨土只念阿彌陀佛就好,阿彌陀佛是發願接引眾生往生,而在這個世間,觀世音菩薩跟眾生結的緣非常好,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也可以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作為助行,這也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教的,這樣做都很如法,可以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的是念《普門品》迴向,念《普門品》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或是念大悲咒,也都可以,我們提倡一句佛號,這是正行,但如果有特別極重的冤業不能解決,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或念大悲神咒,這些都能夠幫助你。這是簡單跟大家講如何跟你的冤親債主真正做到解冤釋結。


斬草不除根 春風吹又生 │念佛開示13-12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斬草不除根 春風吹又生

悟顯法師講述

《無量壽經》,我們把四十八願跟你們講解完畢,這四十八個願,願願都是「稱性」的。我們怎麼跟佛的心相應呢?在現在就是依靠念佛的方式,除念「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因為淨土宗是易行道,只要你肯念,深信、切願、按定六字洪名,你的心完全地專注在「彌陀名號」上,自然你就跟四十八願相應,你也跟「真心本性」相應。一旦相應,自性的功德就會任運起用,能夠消除業障,能夠打破無明。所以念佛這一法,大家要諦信不疑,深信釋迦牟尼佛所言決定不虛,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無論你是上根,無論你是下根,都能夠得「普等三昧」,都能夠消除業障。不是說下根的沒辦法,上根的比較快,不要作這樣的下劣想。這都是眾生無始來的習氣太過於嚴重,覺得自己業障深重,覺得煩惱沒辦法斷。給你「念佛法門」你也要懷疑,你也要猶豫,甚至還要覺得自己根器很差,這些妄想是沒有必要的。

《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凡是講到「信、願、行」,第一個要信自心是佛,第二個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成佛,這「六信」;相信「自心是佛」,而且還要相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這個信才叫做「真信」。你這個信有基礎,提起佛號來就有力量,你面對妄想、面對境界的時候,你不會害怕,你可以很肯定地老實念,越念越沒有味道。為什麼越念越沒味道呢?「味如嚼蠟」。不是越念心越浮躁,又看到佛、又看到光,這個在淨土宗好像是瑞相,但是你一生「貪著心」,那就不好。所以真正念佛念得好,他沒有什麼境界,念到後來確實「味如嚼蠟」,可以把你的妄想伏住。

我一講沒有味道,你們一定嚇一跳!為什麼會沒有味道?因為不起念,心不落色、受、想、行、識,這個時候才真正有好消息。所以念佛要真的具有信、願、行,不是要搞一些特異,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也不是要你在念佛當中去想要見到佛像、佛光,這些沒有必要想,你只要單提這一句佛號。你也不管妄想如何紛飛,也不管無明破了沒,就這麼老實念下去。那麼在這個佛號當中就帶有「信願行」,因為你心裡面只有佛,沒有其他的想念,時節因緣到來,確實可以打開本來,可以親見「自性彌陀」,可以往生「唯心淨土」。

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只在目前,十萬億程不隔毫端,從來沒有障礙。現在有障礙,就是你的心亂了,即使念佛,妄想伏不住。縱然伏住妄想,你又生起聖解的妄想。什麼叫「聖解」?殊勝、瑞相、輕安,這些統統都不是好的現象,所以你要真正踏踏實實地念。不要求神通,不要求這些瑞相,只管念下去把妄想伏住,用佛號把妄想伏住,自得心開,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心裡還想要再假其他方便,還想要見佛,還想要見光,那這一念心就叫做「攀緣心」,這一念心就叫做「偷心不死」,世間心沒有捨離,沒有放下。你還有一念想要伏住煩惱、伏住妄想,這一念也是「貪瞋癡」。

所以念佛,祖師講的:「老實念,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所以要你從朝至暮,綿綿密密,字字句句,深信切願,靠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這個佛號自然能夠把你無始劫來的「貪瞋癡」清除乾淨,猶如水清珠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的心本來是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眾生的本地風光,不是從心外求得的,阿彌陀佛具足,我們也如是具足,沒有絲毫分別,所以「是心是佛」。

你現在起心念佛,這個「起心」就是開始覺悟,起「始覺」,始覺合本,那就是「究竟覺」,所以起心念佛就叫「是心作佛」。這個就是我們淨宗用功的理論依據,你要能懂,你佛號可以念得很好。妄想來了你都不會害怕,你也不會跟著它走,也不會「強想一心」,也不會想要「壓念不起」,用佛號來克制妄念沒有必要。有人說念佛用石頭壓草,就像石頭壓草一樣,但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煩惱就如同草,你只用石頭把它壓住,草根還是在,它就從旁邊再冒出來,越念妄想越多,越念煩惱還越重,掛一漏萬。你以為你把一句佛號念好了,不知道妄想從你心裡面偷偷地出現,甚至自己掉到貪瞋癡當中,你都沒有辦法覺察。所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也不要以念制念,不要石頭壓草,知道「妄想本空,無明非有,老實念去。」這樣就可以了。這是歷代祖師教導學人的方式,所以你能這樣做就叫「老實念佛」。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大乘佛法中所說的因果│念佛開示13-11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大乘佛法中所說的因果

悟顯法師講述


我們跟大家在講經台上,講解了什麼是大乘佛法。大乘以一實相印,講不生不滅,緣起性空;小乘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告訴我們要修學大乘,要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心不住著世間法,也不住著出世間法,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八大人覺經》上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行無常,它是生滅的,所以教我們要觀察,不能迷在生滅法當中。跟你說生滅,實際上也不是真有生滅,是你迷失本性以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接觸的緣轉變了,又因為你執取的關係,所以妄見有生滅相。可是一般人總是把生滅法當作是實有,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這一類的眾生就告訴他,要能善於觀察這諸法是生滅的、是變化的、是無常的,這一點學大乘的人也應當知道。因為現在在佛門很多人都不曉得,總是認為這世間是有的、是實在的,所以才會以為因果是不空的,甚至認為它是相續不空、轉變不空,但是這個說法跟佛經相違背。

佛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你要善於觀察;這個是我們用小乘來看,用三法印來看,它就違背了小乘的三法印,何況是大乘的一實相印。大乘講體空,根本沒有相續轉變這回事。所以你不要認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觀念是不對的。若因果不空,那因果是萬法嗎?如果是,那它應當是空;如果不是,那更有一法出於萬法之外,那你就心外取法了,你是外道。如果認為萬法不空,因果是相續的、是轉變的,所以它是有的,那就違背了佛陀教我們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以一個出家人講經說法,你要用大乘一實相印來看;如果他講的是小乘,你要用三法印來勘驗,這樣子你就不會被迷惑了,你就不會認法為實有。如果你把法當作是實有的,那你就會心隨境轉,整天落在善惡當中、對待當中、能所當中,不能出離。我們淨土宗雖然教你求生淨土,但是不是教你在這當中生分別心、生取捨心、生能所心、對待心,只教你知道娑婆汙染,極樂清淨,但是不是教你起對待,生厭惡心。《華嚴經》講:「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正覺。」如果你認為這裡染那裡淨,或那裡染這裡淨,總是落在染淨對待、落在善惡分別當中。如果你還把這些分別當作是實法,認為因果轉變它是有的,認為因果它是實法,那你這是邪知邪見。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就是因為它會轉變,所以說它空,說它生滅;就是因為相續,所以說它不實。你在外面聽到所謂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觀念是錯誤的,這知見是不對的。我們用三法印,不用大乘一實相印,用三法印來看就知道,他完全違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小乘來看就已破盡無餘,何況是大乘。

大乘講當體即空,比小乘更為殊勝,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夢幻泡影。所以你在這個世間碰到的,無論是順心的因果、違心的因果,順你的意的、違你的意的,不管是相續多久,或是一小時也好,或是一百年也好,佛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不可執取,就好像在作夢一樣;不管夢中你是夢見自己長命百歲,或一百年、一千年,或是只有一剎那,但畢竟是夢啊;或是你夢見自己遠到他方,或是下了地獄,畢竟你都只在床上而已啊,所以佛教我們應作如是觀,這是大乘。

大乘不是給你講這種世間生滅相續之法,佛法跟你講無生。世間的這因果有沒有呢?不壞於因果,有因果之相,但是相上虛妄,體性空寂,根本沒有所謂相續之實啊。甚至龍樹菩薩在《中觀論》,把因、緣、果這三個為我們分析,把世間人認為因果相續、實有因果的概念把它給破解了,教你在因果生滅的當下,直接體察無生無自性。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曉得,自己的心是不是認為法是實有的,如果你認法為實有,你就會被這兩句話給迷惑了,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認法為實有,是大邪見,這知見是不對的,連小乘尚且不作如是念。小乘是墮斷滅空,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它也已經超出三界,雖然未達究竟,但是畢竟證阿羅漢。

大乘更為殊勝,一念頓超不歷次第,所以不是被這些生滅相、相續相給障礙,也不屬於大乘佛法,不屬於世間的這些因果。為什麼?世間人認為的因果是天在主宰;佛法講的因果是唯心所現。世間人總認為有一個人在審判,有一個人在那裡記錄著你的善、你的惡,但是大乘佛法講神明記識,什麼神明?就是你的神識,是你神識造作留下來的業習種子,所以講唯心所現。這唯心所現,這大乘講的。你造作什麼種子,它就變成這個業因;那現在在造作的它又變成果,所以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的當下就具有因果,所以跟你講因果同時,這是唯識宗《瑜伽師地論》講的,正在造作的當下,即因即果,為什麼?你為什麼會造作呢?就是因為過去有種這個業習種子,現在起現行,現在起現行變成未來之因,但是它又是過去之果,所以因果同時。

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你當下就成佛,一定成佛啊,所以說極樂世界即唯識故,這就是唯識,不是小乘,不是人天所說的因果,他講的因果是認為有一個玉皇大帝在那裡管著,他不知道唯心現量,不知道唯心所現。所以大乘講的因果是講唯心所現,種子即是俱因即是俱果,它是過去行為所造作下來,一造作以後遺留下來的,所以能夠起今天的現行,今天的現行又是未來之因,它因果唯心,因果同時。所以眾生念阿彌陀佛一定會成佛,這是肯定的,絕對沒有錯。你造惡業一定會下三惡道,唯心所現啊,但是相續轉變它是空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下俱因俱果,因是本位,果亦是本位,所以說它相續轉變統統都不可得,當體即空。那麼這個講比較深,有機會我們講經再來跟你們分析。

所以跟你講萬法皆空,跟你講因果不空,這個人有問題,這個知見大有問題,這是墮在世俗知見當中。好像有「萬法皆空」,這是佛教的用詞,但是「因果不空」這句話,就把你拉回來了世間,讓你在三界六道輪迴當中出不去。所以為什麼講無上醍醐給你加毒藥,給你摻毒啊!一般人對心性不懂,對實相不了解,我們剛才講因果同時,講大乘唯心因果,一般人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會被迷惑,導致知見不正,落在世間法上,落在善惡業果造作之上,不知法法唯心。

你要老實念佛,你要如法起觀、如法持咒,才能夠永出三界,不落世間,這個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因果,而且因果唯心的關係,所以周遍法界,《華嚴經》講:「五周因果。」這五周不是指世間善惡。印光大師講:「凡明心性者,必能深信因果。」就是這個唯心因果,不是世間人認為的善惡、因果等法。達摩祖師講:「若不明心,世間的善惡、因果等法是外道法。」這個道理就非常清楚。所以淨土宗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為什麼你念佛就是在造作現行,現行念佛,那這個念佛的種子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所以眾生一定能夠成就無上佛道,念佛一定能超出三界六道輪迴。希望大家在這裡能夠留心,能夠提起正知正見,不為外道、邪見、惡人所迷惑。





不自讚毀他戒怎麼持 │念佛開示13-10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不自讚毀他戒怎麼持

悟顯法師講述

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有提到這十重戒裡面有一條叫「自讚毀他戒」。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絕對不可以自讚毀他。如果你為了顯示自己的好處,顯示自己有德,隱他人好處,令他人受毀,這是菩薩波羅夷罪。

我們受持大乘菩薩戒,要讓佛法可以興盛,要讓正法可以久住,所以不可以毀謗大乘,要讓眾生能生起大乘正信。所以這一條戒牽涉到三個重點,就是你的身、口、意,不光是口不自讚毀他,身亦不自讚毀他,乃至意業也不自讚毀他。這三業都在弘揚大乘,守護大乘,而且愛樂大乘。口呢要讚歎大乘;身呢要行大乘之道;意呢要與佛行相應,也就是與真如本性相應。了知一切法從心所現,心現之法當體即空,這就是從意業來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也就是我們剛講的這個三業,你都能夠守護大乘佛法,那就是做到了不自讚毀他,也是能夠令眾生生起大乘正信。

相反地,如果這個人知見不正,為了自己的德行,為了自己的功德,你如果不為大眾說明,不為你的同參道友說明,只是要博得好名聲,讓人家覺得你很有修,那同時你也是犯了自讚毀他戒。為什麼呢?自讚,不光是讚歎自己,所謂自讚就是讓人家覺得自己好。毀他,你如果看到大乘佛法受毀謗、受傷害,你不加以為其澄清,為它說明,那你是令眾生毀它,甚至亦自毀大乘正信,也是毀掉了你自己對於大乘佛法的這個正信、正念。所以這「自讚毀他」,它是語帶雙關的。

還有身、口、意,你的身、口、意三業要令眾生起大乘正信,你這一條戒才持得好,所以不能夠只像俗人一樣,好樂自己的名聲、好樂自己的面子。當看到有人用世俗法,或是二乘法、外道法破壞佛教的時候,你就要用你的身、口、意三業盡全力地護持佛法,讓這些想要毀壞正法的人,對於佛法的傷害減到最低,甚至讓它完全消失,讓這些邪說完全消失。不然你縱然口不毀他,你的意、你的身也是毀他的;雖然口不出惡言,都說一些好話,這一條戒你也持得不好,為什麼?因為你帶有我相在裡面。菩薩要無我利他,想到能起眾生的大乘正信,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這一條戒你要做得好,除了要愛樂大乘、守護大乘,自己對於大乘佛法要能夠深信。你的意業要能深信;你的口業要能稱誦,所以天天要讀經;你的身業要能禮拜、要能行道。行道不是只有在佛堂裡面經行、繞佛,是在於你六根對六塵境界的時候,都要能夠讚歎大乘。什麼叫讚歎大乘呢?就是要行大乘法,這個才叫究竟圓滿的讚歎。對於這個身你要能夠不執著,最起碼你早上不能貪睡、不能貪吃,這個都是讚歎大乘,都是愛樂大乘、守護大乘。身體感觸不要執著,你的口不貪好味、鼻不貪好香、眼不貪好色、耳不隨聲轉,這個統統都是讚歎大乘、都是守護大乘。

對於大乘佛法,你要能夠讚歎;對於外道法、邪見法,你要讓它消失,你持自讚毀他戒才持得好。所以不能只有想到我嘴巴不說別人過失、不說他人過失,這一條戒,如果你只這樣理解的話,那這個佛法會消滅。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他底下的徒眾、他的弟子有過失,他都直接喝斥。如果按照世俗人的觀念來看,那釋迦牟尼佛天天都在自讚毀他。但是佛陀的弟子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教訓,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各個他都開悟,各個都有大成就。

就像你家的小孩,如果他犯嚴重的過失,你當然要嚴厲地喝斥他,讓他知道你這麼做是會傷害眾生的。如果你只想修你自己的口業,譬如說小孩玩火了,玩火不光會燒身,還會害到鄰居。如果你只想修你的口業,說我不要自讚毀他,我不要罵小孩,我不要罵他,他會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確的,他會以為他的觀念是可以的。以致後來犯下大錯,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那就是你的過失,所以不能只想自己的口業,不能只想自己的身業、意業。

菩薩最重要的要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怎麼樣能利益眾生,你就要怎麼樣去做,不能用世俗五戒的這種觀念,或是小乘戒的這種觀念來看大乘菩薩戒。如果你用這種世俗的觀念來看,你用小乘的觀念來看,那確實你在生活上是處處遇難,你就墮於八難當中。這些八難就是不遇正法,你遇到了不能做等於沒有遇,學了大乘,受了大乘的菩薩戒,但是不知道怎麼行,依舊是小乘心,所以你就墮於八難當中。這八難你不要就事相上來看,總的來看,它就是不遇佛法,尤其是不遇大乘佛法。所以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墮在八難當中,是不是墮在災難裡面。遇到佛法你還不能做,你還要懷疑、你還要猶豫、還要再等等,等你有空、等你有時間,那你就墮在八難當中了。

這一條大乘菩薩戒裡面的「自讚毀他戒」,今天提出來再跟你們大家做一個強調,讓你們知道要怎麼來修、怎麼來行。你懂得怎麼做了,你就與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眾生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你就完全相應。所以菩薩戒你持一條,其他的條都具足,尤其是《梵網經》;《梵網經》這是盧舍那佛他所制定的大乘十無盡藏戒,你學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光大乘戒你具足了,小乘戒你也具足,人天善法你也具足。所以它的境界有這麼高,利益有這麼殊勝,你只要流通,你只要讚詠、講說、讚歎大乘菩薩戒,生生世世不墮惡道,這功德非常地大,不會墮惡道。而且你沒有往生淨土,你即使再來也都是大富大貴,常常得遇正法。所以一定要流通大乘梵網菩薩戒,要流通大乘戒律,使佛法可以興盛。

你不光自己要能受持,還要為人演說,如果你不能為人演說,你就做給他看。演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表演,真正你把它做出來。當然這當中不帶利養心,也不帶我相,只是就四個字,就希望「正法久住」,就這個心念,你就這麼去行,一定可以做得好。你做好了,你也契入,別人也受益,都是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同時你也護了眾生的慧命,你也離開了攀緣心,你也離開了貪取之心。所以十條戒都具足,又是紹隆三寶,又是不說他過。這一條你做好,全部都具足,隨舉一條都是一樣的,所謂「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你吃這個蜂蜜,無論從中間開始吃,從旁邊開始吃,它都是甜的。

還有一個比喻,就好像這個蜂蜜,無論你是帶到北方、帶到南方,它都是甜的。到哪裡它都是究竟圓滿,所以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心行當中,皆有菩薩十無盡藏戒,這是你本來就具有的如是德相,不從外得,今者但是你的本性光明顯發,你的本性透露出來而已,並不是另外你又具足了一條戒,又把一條戒做到了,不是的,只是復本心源,究竟清淨而已。

所以這一條「自讚毀他戒」,你要按照我這裡跟你講的,你要這樣持守,除了你不帶利養心來毀謗他人以外,還要做到身、口、意三業你都要能夠受持。從身、口、意三業受持光明金剛寶戒,受持大乘戒法,而後讚歎大乘、愛樂大乘、守護大乘,使這些邪見、惡業都能夠消除,你這一條戒就能夠持得圓滿,而且還能令眾生起大乘正信。希望你們能夠聽得懂我今天要講的意思,莫生邪見、邪語,莫起邪業。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念佛開示13-9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菩薩戒與五戒的差別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跟「五戒」到底差在哪裡?

菩薩戒大家都很清楚,依自性而起,以心為體,所謂「光明金剛寶戒」,這是菩薩戒的戒體;五戒是隨眾生這邊的業緣而制,它是依眾生的妄心妄識,就體上來說的話,發起的作用就不一樣,所以五戒不能見性。

菩薩戒可以,為什麼呢?這是盧舍那佛說的、是一切眾生本源、是一切菩薩的根源、是一切眾生的佛性種子。五戒是志在人天,而且為什麼說它不稱性呢?凡是講到「稱性」,就要從起心動念上開始要求,從起心動念上要求,能不能算稱性之法呢?其實也不算是。就像中峰國師講的,我們有一本《中峰禪師語錄》你去看,他告訴我們修學,你要是能覺察你的起心動念,知道念頭生念頭滅,這是生死,這些開示仍舊不是究竟的,仍舊是枝葉。眾生生死怎麼來?中峰禪師告訴我們,從你不見性而來,從你迷失本性而來,但一念迴光返照心源方能究竟,不是覺察你的起心動念。

現在有很多人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沒什麼稀奇,就好像你上戰場打仗,你看到敵人衝過來了,始終你就是看到敵人向你衝過來,而且你一直看著一直看著,沒有辦法把他除滅。你看著你的妄想,看到你的煩惱亦復如是。所以你能夠看到煩惱妄想,這些不足為奇,只是證明說你心有一點點靜下來。

五戒,它不論你的起心動念,它只論事相上。你事相上有沒有殺生?甚至有沒有透過這個殺的動作、這些殺的方法,把他的命給斷掉?如果沒有,那就都不算。盜、淫、妄、飲酒亦復如是。

菩薩戒,它是講不酤酒,連酒都不可以買,何況自飲,後面的四十八輕戒,有一條不得飲酒,所以比五戒來得廣的很多,而且菩薩戒從起心動念上,它就開始算是違犯。若講之究竟,就像我們昨天說的,你要是起一念計度分別心,在那裡思量算計世間之事,都是酤酒,因為酒能起罪因緣;世間之事能起罪因緣,就如同酒一樣。是好,你生貪,墮餓鬼道;是壞,生瞋,墮地獄道。不了實相,不知唯心所現,妄計遍計所執,以為實有,不知依他圓成。不知一切法因緣所生,就是不知依他;不知即心自性,就是不知圓成,圓成實性。所以墮畜生道,所以總是酤酒,在這裡沒有辦法出離,所以菩薩戒廣,五戒狹。

菩薩戒殊勝,能夠從初發心,你看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常誦一戒,為「光明金剛寶戒」。五戒,能幫助惡道的眾生到人道,幫助人道的眾生頂多生天,甚至連天道都未必,能不能出三界呢?不能出三界。出三界,最起碼你要修「四念處觀」,持比丘戒。所以五戒實在是太淺了,菩薩戒深廣無盡啊!所以稱為「十無盡藏戒」,十無盡戒,又是佛性種子,又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你持了菩薩戒,就是學大乘;持了菩薩戒,當然具足五戒。學五戒不具菩薩戒,為什麼?剛才分析的你就很清楚。所以我勸大眾要持菩薩戒,菩薩戒從心開始持,心與道合,才叫持;不忘失本性,不起造作分別,才是持菩薩戒。否則縱然事相上你不犯,仍舊是破戒,仍舊是波羅夷罪。五戒沒有講到這麼究竟,頂多在人天。

為什麼現在的人會只想持五戒呢?說實話,因為不想受約束,這第一個,這是最切近眾生的,不想受約束,菩薩戒廣,五戒戒狹,非常地少。再來呢,再講清楚一點,他不想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他好樂這個世界,他想說我還可以保個人身,萬一沒有往生淨土,還可以得個人身。

求生淨土實際上比做人容易啊!但信願持名即可,所謂萬修萬人去,你就一心願往,老實念佛,那你絕對往生。如果你起一念,我還有可能做人,我還想做人,還想在這裡保個人身這一念,那你就去不了。所以我說,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說這世間的人不想作佛,不想成佛啊!他不知道成佛是幹什麼,成佛他覺得太痛苦了,要離開他的家人、要離開他的錢財、離開他的房地產、離開他的這些有價證券,他太痛苦了,他受不了,甚至他認為成佛不知道是要去哪裡成,這些都是不解大乘,才會有的疑惑。總是怕落空,總是不敢前進。

龐蘊居士告訴我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這世間本來是虛妄的,你不要作為實有,不要實諸所無;要空諸所有,一切有相你要能放下、要能看破,這是龐蘊居士告訴我們的。這個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名的大居士,有大成就,全家人都明心見性、都坐脫立亡,他坐化前跟我們講:「要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所以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要認佛性是有,你才能成佛,要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不要把虛妄的這些幻化的境界,認為是實的,不可著空如芥子許;不可把空當作是有,即使如芥子許這麼一念、這麼一丁點都不可以。不可著空如芥子許,這就是所謂「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它的意思。

我們以上揀別了菩薩戒跟五戒。五戒它只在事相上,甚至你有一絲毫毀犯,你都會墮落,而且五戒約束得不夠,要想成佛這個沒有辦法。雖然有不殺、不盜、不邪淫這些名相、這些戒相,好像跟菩薩戒相同,但是這是外行人的看法,不了解菩薩戒的人的看法。你要是真正了解,你就知道名雖同,意義大不同,名同而義別。

如果佛教只有五戒,那佛教就跟其他宗教沒什麼兩樣,佛教最殊勝的地方,就是講四個字「明心見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本有,各個不無,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宗教著相,著相持五戒、著相修善;佛講離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不可以把五戒當菩薩戒,不可以把菩薩戒當五戒,只在事相上看,不從心性上去體解。如果從心性上體解的話,你這一生才是真正學大乘佛法,你就不會好樂世間,你就不會認為菩薩戒跟五戒相同。

以上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揀別,特別跟大家再做一次說明,希望你們能夠發無上菩提心,都能具光明金剛寶戒,以此戒能斷一切堅固煩惱,永斷無明,成就佛道。





不動干戈致太平 │念佛開示13-8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不動干戈致太平

悟顯法師講述

古人講:「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這是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你都要知道的。以我們淨宗來說,學道就如同在城牆上守衛一樣,保護你的心城,不讓你的心向外攀緣,向外放逸,也不讓外賊來入侵,所以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怎麼守呢?「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的時候要防止你的六根攀緣。這六根又叫做「六賊」,它會攀緣,它會敗壞你的功德,會偷取你的家寶,所以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祖師講的「晝防六賊夜惺惺」,白天的時候你自己要攝心,這個白天也就是你醒著的時候,要能夠攝心念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切不管;做什麼事情,什麼樣的人事現前,隨緣應之。這個隨緣應之,一般人不好體會,總是隨「業」應之。這業就是自己心裡面的業習,一碰到境界,你的業習馬上被勾引出來,馬上就發動,那就不叫隨緣。

隨緣就是什麼?無住生心,心無所住,不住於世間法上。而生其心是什麼?就是提起正念,這是講修行上。如果你功夫純熟,無住就是生心;心無所住,真心本性朗然顯現,所以無住即是生心。還在修行位的時候、修道位的時候,那要先學無住,對於世間你要放得下,這是無所住。這放下不是口頭放下,不是因為得不到,所以你不管他,這個都不叫放下。有的叫放棄,有的叫放逸,不是真正放下;有的是出於無奈、絕望,所以他放下。這些都不是真正從心裡面放下世間,所以說的無住生心,就要你隨緣而不攀緣。

這攀緣不是你跟人家講話,你跟人家談事情叫攀緣,是你心染到境界上,認境為實有了,這個念頭就叫攀緣。所以為什麼祖師教我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雖然用,但是心裡確實不在意。你念佛人的心願就是要求生淨土,就是要降伏煩惱,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一切放下。再好的人,跟你再好、感情再好、親情再好,這些也都是夢幻泡影。所以祖師講:「夢幻空花,何勞把捉。」一切是虛幻的,你不要想說他要能夠永遠,能夠長久,如夢幻泡影啊。這叫「晝防六賊」,白天的時候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要是離相,這個六賊當場消滅;如果著相,本是無上妙明淨圓真心,就妄為色空及與聞見,那就變凡夫。那晚上呢?「夜惺惺」,尤其是人在休息的時候,現在的人睡很多,白天要睡,晚上也要睡;沒事退休了在家,混吃等死也要睡。講這個話不好聽,但這是事實。所以總是昏昏沉沉、總是提不起正念來,更不要說要他晚上能夠保持清醒。那麼你心昏昧,你就愚癡,你就沒有智慧,你怎麼能夠降伏煩惱?所以古德講的「晝防六賊夜惺惺」,就是要你晚上也要提得起正念。白天提得起,晚上也提得起,一切時處都提得起,就好像在作戰一樣,就好像在站崗一樣。「晝防六賊夜惺惺」,就是怕敵人來攻,敵人來搗亂,這個敵人不是別人,就是你的煩惱、習氣。

那麼「中軍主帥能行令」,最重要的在於你的心這中軍主帥,它能夠號令你的六根,能夠控制住它,能夠把心安住在道上,這叫「能行令」。能夠不隨世間意,能夠起佛知佛見,能夠消亡能所,這叫能行主帥之令。那麼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佛法與世間法俱是戲論,都不可得。但是你生病的時候,用佛法當藥來對治,一旦病好了,所謂「藥到病除,藥病俱亡。」就是最後的「不動干戈致太平」,所謂上兵伐謀。上兵伐謀,你就能夠知道從你的思想上、從你的觀念上下手,把心念轉過來,自然不會隨著境界流轉,不會隨著境界流浪,所以最後你能「不動干戈致太平」。

古人問祖師云何是道?祖師前面擺著一個瓶子,告訴他「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就是道,還是本來如此啊,沒有一絲毫有特異之處,這才是真正心空無住,這個就是我們佛門講的「道」。所以要不要打仗呢?要不要起對治心消落煩惱?所謂「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那你要先識得生死涅槃有如虛空花,你才有這樣的境界,才有這樣的心境。所以我們念佛從淺到深,從入門到出纏,這出纏不是禪定;出離煩惱,煩惱又叫纏縛所以叫「出纏」。從入門到你斷證,到你出離煩惱,到你有修證都可以使用。

念佛法門不是你想像的這麼淺,不是你搞個五戒十善,你就能夠得念佛三昧,不是靠你五戒十善可以得念佛三昧的。你看天人他也有五戒,也有十善,而且是上品,還加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還有禪定,他能得三昧嗎?那個不叫三昧,他那個叫「未到定」,也就是功夫不到家,不是般若波羅蜜。你真能念佛,心不著一切,即是大布施;真能念佛,能夠體察無生,即是大般若。所以說一句佛號總攝六度萬行。不是凡夫、人天、二乘這些小法所能比的,絕對不是,也沒辦法比,根本不能放在同一個平台上來做比較,因為人天乘是世間法,不是佛法。

清涼國師告訴我們,佛在世的時候說的法的內容有五種,稱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是五乘。但是人天二乘不是佛法,不是出世間法,它是屬於世間法,人天二乘是屬於世法,不是出世間法。所以你不能想說我用人天乘來作念佛的基礎,這個就是非因計因,本末倒置。那念佛要以信、願、行為資糧,以菩提心作基礎,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才是正確的。你用世間法這個沒辦法,最後還是輪迴,而且世間法是可壞之法,可壞之法作你菩提的根基,那這菩提必然可壞。你所證的連偏真涅槃都不是,偏真是非真,還偏於真,雖然不究竟,但是趣向真如了。你用人天作修行的基礎,那你偏真涅槃都達不到,最後就是黃龍禪師說的「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祖師講的「假饒修到非非想」,仍舊有頂墮之災啊,所以給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只是人天乘最頂了,最後還是墮落,因為統統都是外道。

《大智度論》裡面說的什麼叫做法供養?修實相法,說實相法,這個才叫做法布施、法供養。不然其他的都是外道。達摩祖師說若不見性,一切法、因果等法、人天等法統統都是外道。所以你要清楚,凡是大乘都是這麼說,尤其是淨宗。淨土宗不歷次第,他可以從凡夫位直接超升,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它不歷次第,沒有經歷次第,所以這是不可思議啊!超情離見。無奈你不能了解,不能信受,所以沒有辦法,你不能好好用。你要真的好好用,你就會像祖師講的一樣,「晝防六賊夜惺惺」。最後你功夫純熟了,那確實「不動干戈致太平」。


求生淨土的正確心態 │念佛開示13-7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求生淨土的正確心態

悟顯法師講述

我們在這個世間,你要做一個人,那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大家都很清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身三、口四、意三這十條。那麼,求生淨土的一個關鍵,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過很多次,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裡面也都有說到,你往生淨土在於「信願持名」,這三個資糧不可以缺少,尤其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要一心嚮往,不要貪戀娑婆,又欣求極樂,這個就如同「抱樁搖櫓」沒有辦法前進。

有一些人學淨土他想說,他也害怕這一生沒有往生淨土的把握,也就是說他來生不一定生西方,所以心裡面總是擔心著、害怕著。那麼他就想說我來修個五戒、修個十善,要來保人身。實際上存著這種心,能不能往生淨土呢?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切願,你還有擔心害怕。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你有懷疑,所以你才會生如是想念,才會起這一種不正見,又想求生淨土,又想保個人身,你們想想這種心態是非常矛盾的。祖師講你求生淨土,你就一心願往,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會辜負眾生的,阿彌陀佛不會打妄語,他講:「汝一心正念直來,吾能護汝。」也就是說你一心念佛,他一定可以接引你;四十八願裡面有一願叫「臨終接引願」,你要臨終得阿彌陀佛接引,你就要心心迴向,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淨土,絕對不會有,起一念我要再來保個人身,得個人身這一種世間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的:「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做世間事那是沒有辦法,在這當中不能有世間意。你還想要保個人身,這個就是世間的意念,世間的貪愛之心,你沒有肯把它放下,還冠冕堂皇地說:「人也要五戒,也要十善。」修五戒十善也是要迴向求生淨土,不是要讓你來保個人身。如果你起了這種世間意,你沒有辦法覺察,那你叫做信心不具足。

所以回去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沒有別條路可以走,縱然有我也不想去,我也不願意去走另外一條路,我就是修行淨土法門,我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願望絕對不會改變,這個心念絕對不會退轉,也不會想說我要來保個人身。所以你對於極樂世界的信心,從這裡你可以勘驗得出來。如果你沒有至心信樂,你沒有心心迴向,你就還會想說,我可能再來做一點善、做一點好事,我來保個人身。實際上你的人身保不保得住呢?說實話,保住了那又如何呢,來生得人身,不一定遇佛法,一得人身有隔陰之迷,你這一生修學的全部從零開始,你全部忘光。那麼碰到不好的緣,尤其是末法,這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這些緣一年比一年還要更為惡劣,你想說你來生還要得個人身,你成佛有希望嗎?縱然讓你得到;那何況是沒辦法得人身,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愛欲太重、貪瞋癡太重,念佛沒有得利益,伏不了貪瞋癡、伏不了你的煩惱習氣、你的貢高我慢等等的這些問題,你來生就只能到三惡道去了,到三惡道想要再出來,沒有這麼簡單。再出來,你不一定遇到佛法,又是後生之事啊。

往生淨土,你就要有一個堅決的願心,絕對不改,不要一絲毫苟且、一絲毫因循,想說我再來做個什麼,萬一極樂世界沒有去。沒有萬一,只有一定,一定求生,沒有萬一去不了的。你這個「萬一」就是你的疑心,這個「疑」是菩薩,乃至修行人最大的障礙;你自己在「疑」,你都還不曉得,你在懷疑淨土法門,你在懷疑自己的善根,甚至你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經》。你依人不依法,而且這個人是個凡夫,我們不講誰,這個人就是你自己。依著自己的猜想,依著自己的推算,所以導致往生沒有把握,甚至臨終不能往生。

我今天講的這個很關鍵,你一定要清楚。念佛你就老實念,「信願行」要具足,不要再存有一絲毫「我來保個人身,來得點人天福報」這種念頭。人天福報是有漏的,享福的時候一定造業,一定會造很多的業。所以為什麼我們所做的這些善根,全部求生淨土,全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求世間名利,不求世間種種的享受。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大家回去好好從頭到尾仔細地看過、仔細地反省、仔細地檢點一下,你是不是跟佛的願,願願相應。你的心、你的願望是不是心心求生淨土,不能有一絲毫苟且,不能有一絲毫懈怠散慢。希望你們能夠覺察,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把它改正過來。




佛法與世法不同 │念佛開示13-6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佛法與世法不同

悟顯法師講述 

我們修行要很明確地知道,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只會讓你輪迴,世間法做得再好,也都出不了三界。不管你多麼地盡責、多麼地負責任,就世間人講的,你是個好先生、好太太、好爸爸、好媽媽,但是這些都是虛妄的,到頭來是一場空,沒有一法可得。就好像「汲焰水而欲滿漏卮,折空花而擬栽頑石。」什麼叫汲焰水?取陽焰,這陽焰夏天很熱看起來像是一灘水,你取陽焰而欲滿漏卮,漏卮是破的酒器,現代人講破的杯子、破的酒杯。你把陽焰要灌到破的酒杯裡面,你能不能做到?陽焰本來沒有啊,漏卮─破的瓶子、破的酒器,那也不可能裝滿。所以說祖師講的「汲焰水而欲滿漏卮,折空花而擬栽頑石。」虛空沒有花,你想把它折下來,還想要栽在頑石之上,種植在石頭之上。把花種在石頭上,那它根本活不下去,也根本沒有花,縱然有也沒有辦法活,何況沒有。所以這個世間確實如《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世間之事應當遠離,不要那麼在意,不要那麼執著。對於佛法要能夠深信,因為有太多的相似法混在佛門裡面,你要能夠揀別出來。

世間人講孝道,佛法也講孝道,可是佛法講的孝道,是教你孝順至道之法。世間人講的孝道,是孝順你愛欲的對象。如果你貪著父母,你就會孝順你父母,什麼都順著他,他愛吃肉,你就買肉給他吃,這個都是幫助他造業,讓他輪迴得更苦。佛法教你的孝順,除了滿足父母親世間的這些基本需求以外,還要能夠勸他學佛,勸他出離三界,不然你縱然世間做得再好,家庭照顧得再好,對你父母再孝順,釋迦牟尼佛講仍舊不能報答你父母的恩德。為什麼?因為他還在三界六道裡輪迴。

現在有一些人特別地愚癡,以為講孝順,它就是佛法;講世間的孝道,他就是能夠成佛。佛門也提倡孝道,但是跟你想的不一樣,外道就用這個相似法,要來混佛門的經典,讓你誤以為佛教只有做世間的善事、只有做世間的好事,孝順而已,甚至認為《弟子規》就是佛經,搞得大家不能明辨,以為把《弟子規》做好,他就能成佛了。還有更離譜的,有的道場早晚課都誦《弟子規》,這個就不叫道場了。佛門的早晚課就是《禪門日誦》,你個人的早晚課,你可以自己訂,但是絕對不會是讀世間典籍。你可以讀大悲咒,你可以讀《金剛經》,可以讀《心經》,你可以念佛百聲千聲,這個都可以當早晚課,但是絕對不看世間這些書。

我跟同修講了一個比喻,這一些愚癡無知的人,就好像他看到摩托車跟腳踏車都有輪子,也有龍頭,也有照後鏡,他就以為我先騎腳踏車,騎久了,它就能變成摩托車。他也告訴你摩托車即使跑得再快,也是從時速一公里慢慢地往上;腳踏車也是一樣,它也是可以到達摩托車的速度,只要時間長,有耐心就可以到達,問題是它畢竟不是,畢竟這個世間法不是佛法,所以學《弟子規》比之於佛法,就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這愚癡的人不曉得,好的摩托車時速可以高達二百公里,而且是在短時間內,佛法就是如此。世間的孝道是絕對沒有辦法的。

摩騰、竺法蘭大師告訴我們:「狐非獅子類」,狐狼不是獅子;「燈非日月明」,燈光再亮,也沒有辦法跟日月相比;「池無巨海納」,這個水池怎麼能跟大海相比;「丘無嵩嶽榮」,一個小山丘怎麼能跟我們的五嶽相比、跟嵩嶽相比。所以世間法沒有辦法達到佛法的境界,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腳踏車跟摩托車的比喻。但是這些無知的人,以為世間法只要認真做,這個腳踏車就會變成摩托車,甚至會變成汽車、變成飛機,這個叫打妄想。

我們剛才講的「汲焰水而欲滿漏卮」,世間是虛妄的,他想要把它做到圓滿,那是做不到的。「折空花而擬栽頑石」,空中根本沒有花,他誤以為有,認世間為實有,一切佛事皆猶如虛空花,都是一樣的。那他以為真的有這個世間,把虛空花當真,還想把它折下來、摘下來,種在頑石之上。所以我們舉了種種的例子,大家要清楚世間你做得再好,終究不會成佛,《弟子規》再怎麼學,你也不會有成就,這是肯定的。

我們舉了這麼多的例子,相信大家就應當清楚,如果你還是邪思不斷,那我只能說你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你這一生要成佛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們佛弟子要有正知正見,你不要把空花要栽在頑石之上,不要取陽焰而欲滿漏卮。要知道佛法如同獅子,跟群獸不相同,而且獅子一吼百獸腦裂;佛法如同大海不是池水,佛法如同嵩嶽,佛法如同日月,不是一般的燈、一般的山丘所能比的。這一點大家要清楚,你能相信這一點,你就真正地相信佛教。

以上是跟大家作說明,希望你們能提起正知正見,這些是祖師大德在經典上、在開示當中,跟我們講的比喻,你一定要記得。這世間是虛妄的,你不要認為實有;你做得再好,你有再多的錢、再有名,終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一樣你帶得走,所以你只是徒自辛勞而已啊!佛在《楞嚴經》上說,這個世間的眾生只是「虛受輪轉。妄受苦報。」他在這個虛幻的世界當中,生起種種的造作,所以導致了輪迴也是虛妄的,可是他偏偏把虛妄當作是真實,所以說為可憐憫者,非常地可憐。我們一定要覺醒,一定要來修行,只有這樣子,你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用這個虛幻不實的人身,把它轉化成無上的菩提。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人身難得趕緊用功 │念佛開示13-5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三)

人身難得趕緊用功

悟顯法師講述 

古德講:「受盡三塗血火刀,百千萬劫暫時饒,今生不把彌陀念,空在人間走一遭。」這首偈頌是警醒我們學佛人,每一位眾生在三塗受盡苦報,曾無休息。經典上比喻頭出頭沒,頭沒的時間非常地長,出頭的時間非常地短,所以說受盡三塗血火刀,這是講在三塗惡道當中受盡苦難。

這一生有因緣得人身,佛在經典上講這「人身難得,猶如須彌穿針,猶如盲龜浮木。」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講的「盲龜浮木」,這是講得人身的機會非常稀少,比盲龜浮木的機率還要少,比須彌穿針還要困難。須彌就是妙高山,從妙高山上放條線下來,在山底下有一根繡花針,中間有毗嵐猛風在那裡障礙,風吹著線,從山頂上落下來,這條線要剛好穿過這根繡花針。你要得人身比須彌穿針還要困難,所以得到人身要好好利用,不要拿來造業,要好好學佛,要勤斷惡業,要能打破無明,用這一生虛幻的人身,來成就真實的功德。

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聽聞佛法,那又是難上加難,在末法又能遇到正法,那無過此難。《楞嚴經》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種種不同的邪知邪見,你一不小心馬上被汙染了,馬上受到這個邪見的損害,即使得人身,也不一定能遇到佛法,遇佛法還要認真修行。所以說第二句講「百千萬劫暫時饒」,你在三塗的時間非常地長,現在好不容易出來了,得人身了,暫時饒恕你一下子;你遇到佛法,要趕緊藉著修行來求出離,不然只要一口氣喘不上來,馬上又墮三惡道,所以說百千萬劫暫時饒。你現在受的苦是暫時停止而已,不是真的停止。

所以佛在經上講「樂是壞苦」,終究會變壞,在壞苦之外還有苦苦,人世間說不完的苦,可是你們都把它當作是樂,以苦為樂,苦中作樂,這苦不是身心皮肉的。這無常大鬼,你的煩惱習氣在惱害你,不是只有身體,不是只有你現在暫時的感受、心裡的感受。是根本無明、見思、塵沙纏縛住你。你現在有一點喘息的機會,你不要造業,因為「百千萬劫暫時饒」,你只是暫時不受苦,並不是真正離苦得樂。

「今生不把彌陀念」這一句是勸我們要好好地念佛,求生淨土。你不好好念,那真的是「空在人間走一遭」。你這一生是空過了、是白費了,你這一生的人身沒有意義。從小念書,長大工作,結婚賺錢生小孩,老了等死,這個是每一個人的循環。不管你事業做得再大、再有名都一樣,免不了這四個字「生老病死」;在生活上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是每個人都有。你如果不好好念佛、不好好修行、不好好用功努力,一口氣不來,馬上下三惡道。所以三惡道離我們有多遠呢?一口氣而已啊!實際上離得很近,尤其是末法時期,尤其是現代,眾生的貪瞋癡特別重,調伏不了,所以你一定要老實念。老實念就是提起一句佛號,一切不管萬緣放下,不要懈怠、不要懶散、不要放逸、不要失正念,就這麼一直念下去。也不求一心、不斷妄想、也不求開悟、也不求證果、也不求見佛、見菩薩,統統都不求,這叫「行起解絕」。修行修到這樣子,才有成就的希望,還不是真正成就,要這麼用功、這樣精進,不然你人生是空過,你空在人間走一遭。

實際上說這個空,也不是真的空,為什麼呢?你又帶了一堆業走了,只是對沒有成就的來說,是撲了個空,但是對你下三塗那可是加了許多業。你造了很多的業,而且你不覺得這個叫業,等到你要面對果報的時候,那你就知道完蛋了,無人能救啊!地藏菩薩也不可能幫你,他沒有辦法幫你受果報。所以《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這地獄的苦是苦到這樣子啊!

過年要跟你們講一講地獄,讓你們醒一醒,不要整天大紅大紫,馬上就臘月三十,最後一天啊!也許有些人今年就是最後一天,也許活不過這最後一天,不要想說很高興過了一年,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有什麼好高興的?你道業成了嗎?習氣斷了嗎?如果沒有,那馬上就要面對死亡啊,有什麼好高興的。如果你今天了生死了、生死了了,那可以,這叫「法喜充滿」,不是世間人的開心,這叫法喜。所以用這一首偈,在今天我們最後一天共修,給大家提個醒,希望大家能夠覺悟,這是真正的好話。不然跟你講恭喜發財、跟你講新年快樂,這些都是空洞的話,沒有意義。講這些祝福的話,不能了脫生死、不能成就道業,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你聽了高興一下結個好緣,來生受苦的時候誰受苦?是你受苦啊!

所以在最後一天臘月三十,最後一天你要想到你道業成了沒有?佛號念好了沒有?一心了沒有?得三昧了沒有?要檢點一下,對這個世間放不放得下?看不看得破?事來罣不罣礙啊?事去留不留心?兩頭勘驗,順逆境界當中要能夠提起覺照,一切時中要能綿密不斷,能夠老實念佛。那麼你才能夠平安地度過下一年,才能夠證得無量壽。所以這首偈大家要記得,「受盡三塗血火刀,百千萬劫暫時饒。」你今生如果不好好念佛,那真的是空在人間走一遭。有再多的錢、再有名都沒有用,因為免不了生死、免不了輪迴。而且現代的人輪迴不是到三善道去,多半都是墮三惡道,因為從小就造業;年紀大了福報到了,業造得越重,殺生殺得越多,你有還不完的命債,受不完的湯塗、火塗、刀塗,這叫「三塗」。所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希望你們能夠更精進、更勇猛,不要懈怠、不要偷懶。不要過了年,家親眷屬聚在一起,就開始講是非、造口業統統都來了。想說放假,你就跟著放逸,那就不是修道人,不是真正的學佛人,學佛人二六時中老實念佛綿密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