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立秋】哪四種人不能接觸

 


【立秋】2021年08月07日  農曆六月廿九

勸修淨土詩  清 省庵大師

六字真經堪讀誦,誰言名字假非因。

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蜾蠃祝兒終肖父,蛣蜣丸糞亦遺塵。

勸君早發西歸願,臭穢何容戀此身。



【立秋】哪四種人不能接觸

悟顯法師  開示:

在學佛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事。有四種人不要接觸,哪四種呢?就是:懈怠、虛偽、因循、苟且這四個。你要是跟這四種人接觸,如果你還把他當作是善知識,那對你的道業會有很大的傷害。

「懈怠」讓你無法精進,讓你執著色身,出不了三界;「虛偽」讓你不能諦信自心是佛,所以你諂曲虛偽,無法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甚至常常用冠冕堂皇的佛教術語來覆蓋自身的煩惱,覆蓋自身的業障,這就是虛偽的傷害;「因循」你就會輕視,你會不重視你現在所學的法門,反學外道法門;「苟且」你就會得過且過,念佛不老實、修行不踏實,不按漸次。

有很多人學了大乘佛法,他就以為可以躐等,以初心─初學之心,濫同菩薩位次,講一些看似很高妙的話,實際上自己完全不是這樣的境界,到處誑惑眾生,自欺欺他,自陷又陷他,都是說一些不如實語,不能斷除煩惱,反而增長毛病習氣。所以如果你是學佛人,你以這四種人做朋友、做知識;你與這四種人做同參、做道友,那你很快就會被他陷害了,很快你就墮落了,而且墮落得不知不覺,因為他不會違逆你,他不會對治你的煩惱習氣,他只會隨順你的貪瞋癡,隨順你的愛欲,說一些你愛聽的,說一些你喜歡聽的,說一些你做得到的。

很多人學佛都嫌佛法太高深,他做不到。所以就有這些人講一些讓他做得到的,讓他以為他能夠修學佛法。實際上佛法每一個人都做得到,不必再用世間的這些貪瞋癡,或是人天小善來作為基礎。再跟你講真實的話,你都做到了,何必來學佛?就是因為做不到才要學。學是學你做不到的;改過是改你改不掉的,這才要改。你要是都做到了,你也不用佛法了,你已經成佛了。祖師講:「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就不用學了。所以也就是你做不到,也就是你對於大乘佛法不了解,才有學習的必要。如果你害怕困難,那這個是你的業障,這是你過去生毀謗正法,你應當把業障懺除,而不是去找,看有沒有什麼比較簡單的,讓你現在可以做的,可以修學得到的,可以攀緣得到的,越找你就從佛門裡找到佛門外,從佛道找到了魔道。所以很多人因此斷送了法身慧命,就是因為跟這四種人來往。



這四種人不會引導你成就,這四種人活在哪裡呢?其實就活在你的起心動念當中,就活在你舉手投足、言語造作當中。所以我們學佛,千萬不要跟這四種有所往來,跟他打交道,應當遠離。遠離這四種煩惱習氣─懈怠、虛偽、因循、苟且,統統都要遠離。你要知道對於這個世間如果貪戀一根草,乃至起一念貪,我們不講所對的境界,講能緣的心,你如果起一念貪,你都還要再來輪迴,何況是相續、何況是多念、何況是憶念不捨!

如果你對於世間憶念不捨、念念不忘,那是絕對輪迴,絕對出不了三界啊!所以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就能出三界。念佛的人,要老實念佛,老實念你就能出三界,千萬不能夠放逸,不能夠虛偽,不能夠得過且過。你念佛一定要老實念,字字清楚,念念相應,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夠與真如本性做到真正的相應。



所以這四種人大家要認識,要看清楚,這樣他就不會作怪,進而對外你就能夠揀別出何者是善知識了。所以從自己的身心開始檢點,從自己的身心開始對治起,去找到這四種損害你道業的小人,把他找出來,把他看清楚,不要跟他往來,你就不會不知不覺受他陷害。以上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影音開示: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待客第八【圖文版】3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待客第八

若見長老、法師、諸大德來,當禮拜迎接,更命子女徒眷等,一一禮迎。去時亦當禮拜送之。《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學佛行儀】待客第八【圖文版】2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待客第八

凡陪客遊觀,宜先至經堂觀佛經像,次至林園堂閣等處觀之。此外,恆於各處張貼經中之覺世語句,而堂中之屏聯亦須用經中之覺世語。客若有所需,或請覓事求情等,當乘機告曰:「君能念佛戒殺,行佛法否?」能則與為,不能則否。凡施貧乏亦然。凡言談,不得自讚毀他。不得兩舌,起人是非。不得陪客琴棋歌唱及博奕等事。客去時,則以經書念佛珠等贈之。(覓事:尋找職業工作。)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學佛行儀】待客第八【圖文版】1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待客第八

凡沙門、居士待賓客,除最初問答來意外,厥後當概以佛法因緣及善惡因果等語客,免談政事、戰事、訟事及世間一切無益雜話。並恆於堂中貼一告白,曰:「吾家學佛,不談世事,不用葷酒,不敢歌唱,不傷生物,不用卜筮,不問相命,不奉邪教。恐慢賓客,特此預告。」凡待客飯菜,須用素餐,不得殺雞宰魚。萬不得已,(如父母、兄弟,尚未深信佛法之類。)買市中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之肉陪之。(此專指居士言,若沙門則此亦不能開。)待客如此,待工匠亦然。(多與工資可也。)

辦道的先決條件 │參禪要旨(4)

 




參禪要旨(精彩節錄)


虛雲老和尚  講述


二、禪堂開示

甲、引言(中有複語因在禪七中開示者)

諸位常時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種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沒打失辦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雲慚愧,無道無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句涎唾,來酬諸位之問而已。

乙、用功的入門方法

用功辦道的方法很多,現在且約略說說。

(一)辦道的先決條件

 深信因果

無論什麼人,尤其想用功辦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為,不要說辦道不成功,三塗少他不了。

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說:「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故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結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談到因果,我說兩件故事來證明。

一、琉璃王誅釋種的故事。

釋迦佛前,迦毗羅閱城裡有一個捕魚村,村裡有個大池。那時天旱水涸,池裡的魚類盡給村人取吃,最後剩下一尾最大的魚,也被烹殺,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魚肉,僅那天敲了大魚頭三下來玩耍。

後來釋迦佛住世的時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釋種女生下一個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時在釋種住的迦毗羅閱城讀書,一天因為戲坐佛的座位,被人罵他,把他拋下來,懷恨在心。及至他做國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羅閱城,把城裡居民盡數殺戮,當時佛頭痛了三天。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用缽攝藏釋迦親族五百人在空中,滿以為把他們救出。那知放下來時,已盡變為血水。

諸大弟子請問佛,佛便將過去村民吃魚類那段公案說出。那時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領的軍隊,就是當日池裡的魚類;現在被殺的羅閱城居民,就是當日吃魚的人;佛本身就是當日的小孩。因為敲了魚頭三下,所以現在要遭頭痛三天之報,定業難逃。所以釋族五百人,雖被目連尊者救出,也難逃性命。後來琉璃王生墮地獄,怨怨相報,沒有了期,因果實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

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後,各人都已散去,獨有一位老人沒有跑,百丈問他做什麼。

他說:「我不是人,實是野狐精,前生本是這裡的堂頭,因有個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便因此墮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

百丈說:「你來問我。」

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百丈答道:「不昧因果。」

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

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巖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

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我們宜時加警惕,慎勿造因。


 嚴持戒律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

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瞋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怨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堅固信心

想用功辦道,先要一個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無論做什麼事,沒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們要了生脫死,尤其要一個堅固信心。

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信佛語不虛,信眾生皆可成佛。但我們為什麼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們信知黃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它,黃豆不會自己變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會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適量的石膏,決定可成豆腐。辦道亦復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故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更應深信依法修行決定成佛。

永嘉禪師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堅定後人的信心,故發如此弘誓。



 決定行門

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定一門,驀直幹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樣幹;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樣幹;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幹。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聽那位善知識說念佛好,又念兩天佛,明天聽某位善知識說參禪好,又參兩天禪。東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總弄不出半點「名堂」,豈不冤哉枉也。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戒殺放生文圖說 ─孫真人救龍子傳方 (42)

 


蓮池大師  戒殺放生文圖說


孫真人救龍子傳方

孫真人是歷史上大名醫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人,七歲就學,便能日誦千餘字,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學說兼好釋典。精于陰陽推步醫藥之學。後來隱居太白山修道家功夫,練氣養神,專精探究醫藥,以濟世活人為心。

當他尚未成就仙道時,有一次外出遇見村童,捕捉一蛇,毆打戲弄,蛇身出血將死。孫真人憐憫蛇無辜遭受傷害,便向村童買回,用藥敷治救活,然後放生於草澤中。經過月餘,孫真人在靜坐間,見一位青衣少年前來邀請,真人跟隨,到了世人稱羨的水晶宮,見頭戴合帽,身穿絳衣的龍王出來迎接,延請上座並說:「小兒前日出遊,被人所傷,幸遇道人拯救,不勝感激。」即召青衣小官出來,再三拜謝,並殷勤設宴款待,留住三天,臨行拿出奇珍異寶贈送,以表謝意。

真人堅持不受說道:「久聞龍宮甚多醫病秘方,願能傳我,以救世人,遠勝金玉。」龍王為感激救子之情,便贈送玉笈三十六方。命僕護送真人到家。經過屢次試驗均有靈效,於是編入千金方中傳世,從此醫術更加精通,行醫救人無算。後來證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歲,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遺下形體,仙化而去。經過月餘,形體顏貌不變,舉屍入棺,輕如空衣,時人都驚奇讚歎!世稱為孫真人。

戒殺放生文圖說 ─拯溺蠅酒匠免刑 (41)

 



蓮池大師  戒殺放生文圖說


拯溺蠅酒匠免刑

有一酒匠,每見蒼蠅投入酒甕中,隨即將蠅撈起,放在幹處,用灰劑小心吸去體上水分,救活蒼蠅。如此日久天長,所救的蒼蠅,不可計數。

有一次,酒匠被盜賊牽連誣告,無法自白,牢獄罪名,將要成立,主審官司握筆要寫判決書時,許多蒼蠅飛來聚集筆端,隨手揮去,又來聚集,因此無法下筆判決。審判官司懷疑其中必有冤情,詳細審問,仔細推敲,才知是被誣告的。押出盜賊,嚴加審訊,果然承認,于時冤情大白,獲得釋放。像蒼蠅報恩之事,所聞甚少,佛說:「蛹飛蠕動,皆有靈性,」因果相報,也就不足為怪了。

真假善巧│拜願開示12─13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


真假善巧

悟顯法師 開示

《楞嚴經》上在五十陰魔裡面告訴我們,末法很多學人貪求善巧,好樂神通。所以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就是附在別人的身上,口說經法,來迷惑這些好樂神通的、貪求善巧,一直想要看能不能不要念佛、不要修行,又能夠把家庭美滿起來,搞一些世間事。末法這天魔就候得其便,附在這些講經的人身上,而這個人不曉得他自己被妖魔鬼怪附身了,他也不曉得他受其干擾,到處預言災難,教人搞家庭、搞世間恩愛,但是這些終究不是正法,終究不是修行,甚至講經者也認為他自己很會開緣、很能接眾,接了很多眾!實際上,這些人不是要來學佛的,講的人也慢慢退失道心,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也就是你們現在看到混亂的現象。修行的人非常少,都只想要看能不能用一些善巧方便,這善巧方便,只是你掩非飾過之詞而已。就是遮蓋你的過失,美化你的習氣的用詞,所以叫「掩非飾過」。



我們作為一個修行的人,你就要去檢討你是不是貪求善巧。你好樂這些世間法,裡面是一個世間人,表面念著佛、讀著經,但心裡面總是罣礙、總是不捨,這就是貪求善巧。其實佛法跟我們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心性無門可入。在《楞伽經》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要你直下頓悟,沒有辦法直下頓悟的,釋迦牟尼佛方便給你說淨土、給你說天台、給你說華嚴,乃至教你持戒,教你修善修福,這些都是佛陀的善巧,目的是要教你捨棄你的世間心、你的愛欲心,捨棄你的貪著,進而見性、進而成佛,這才叫做「善巧方便」。因為真如本性,無一法可入、無一物可得,不得已開一些佛門的方法,持戒,然後教你打坐、用功、持咒、禮懺,這些都是佛法中的善巧,而且這善巧不會讓你起貪心、不會讓你對世間起愛欲心,反而利用這些方便法,像淨土宗方便法、禪宗方便法、天台、密宗、華嚴、律宗全部都是方便法,來幫助你明心見性,離開這些法門沒有辦法成佛、沒有辦法見性。

所以你要了解什麼叫「善巧」?這善巧不能增長你的煩惱習氣、不能增長你的貪欲心、不能增長你對世間的執著,這個才叫善巧,否則就叫貪求善巧。你想看能不能、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你的愛欲心更延續,讓你的掌控欲望更擴大,可是你不能覺察,你自己卻以為我這樣做是孝順,我這樣做是盡一個父親、盡一個母親應做的責任,你不曉得你是貪著,你是執著。小孩不聽話,你就看看有沒有什麼課程可以讓他上;送到佛門裡面來,請道場的法師教他要孝順你。我不會教他孝順你,我會教他出三界,我會教你把你的愛欲心放下,這才是佛門的善巧。

佛法不是讓你來增長貪欲的,不是讓你來增長情見的。因為你的愛欲心,所以希望你的兒女、希望你的妻子聽你的話,接受你愛欲的掌控、接受你愛欲的繫縛,所你每天來拜佛,求佛菩薩求他加持你,加持你愛欲心可不可以重一點,這個佛力做不到,在佛門稱為無緣之人。你頂多種點福德,世間有漏的福報,而且這個福報非常地小,小到如微塵許,沒有辦法用眼睛看到,根本是等於沒有,所以不要貪求這些世間的善巧方便。

還有持戒律的,學佛門律儀的,你們都來聽聽看看,到佛門裡面來,看哪一個法師可以給你開緣,可以給你吃五辛,還可以讓你吃肉的,讓你回去煮肉的、煮葷的,你想說這個叫善巧!兩個男女關係搞不完,就希望佛門辦佛化婚禮,叫釋迦牟尼佛來證明你們兩個要搞淫欲,把你們的邪淫合法化,變成正淫,釋迦牟尼佛不做這個事。他當初也不想結婚,結婚也沒有愛欲之事,他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怎麼會想到要幫你證婚。所以搞佛化婚禮,這是後面出家的這些魔子魔孫想出來的,師子蟲想出來的,這些都是讓你墮落、讓你輪迴的,不是善巧方便。

我們常講釋迦牟尼佛,他看到這個人有善根,他就趕快去度他,度他來出家,不然他被他的冤親債主帶走了,跑去結婚,他趕快度他,問他:你覺得你的老婆很好看,那她眼耳鼻舌身意分開來,各值多少錢?這個人根器很利一反觀,當下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去幫你辦佛化婚禮。所以你不要以為這些是善巧。

還有好樂神通的,看看明年會不會有災難?明年會不會風調雨順?做生意要做什麼好?買股票要買哪一支?要趕快去求神問卜,這都是貪求神通。甚至有人打坐,打坐他不是要成道的,他是看看,能不能滿足他世間的欲望。所以你有這些好樂,在末法的時候,人家就利用你的好樂、利用你的愛欲,騙你的錢,斷你的慧命。用孝順父母、行十善業、持五戒,混在佛門裡面,那當然這些招數,我們在經典裡面都有看過。

釋迦牟尼佛講:魔王波旬在末法的時候,就跟你講五戒、講十善,教你孝親尊師,講一些讓你,讓大家都能認同,不敢反對的,藉此擾亂佛法。所以《大智度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表面是提倡善法,裡面教你輪迴,講的是佛教的名相名詞,教你做的卻是輪迴的事情。所以你自己要有慧眼,要有擇法眼,你要能看清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這一顆心。你這一顆心,你要能把持得住,你就是要出三界,就是要往生淨土,沒有別的目的、沒有別的希求。這一念心要堅定,自然魔不得便,再現種種的亂象,這些亂象,你不要以為只有在打坐禪定裡面才會看到,你現在就看到了,你回家你就看到了。電視機打開、網路打開這些都是飛精附人,口說經法。為什麼?因為你貪求善巧,你喜歡神通,你喜歡世間事,喜歡搞這些世間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就說末法的時候,魔就講這些世間法,來破壞佛陀的正法。可是你要出三界,他就害怕了,他就趕快說:哎呀!你不行啦!你沒有把人做好、你沒有把父母孝養好,你怎麼能出三界啊!我告訴你這個話就是魔說。很明顯因為你們沒有讀《楞嚴經》,你沒有看《楞嚴經》、你沒有看《涅槃經》,你也不看這些大經大論,甚至你認為看那個幹什麼,看那個是夾雜,看那個是亂道。所以你看,為什麼不讓你看,因為你一眼就可以看穿他,一眼就可以覷破他,一覷覷定了,堅決就不會跟著他的胡言亂語擺布,一眼就看穿。

所以我們自己在學佛,是一個學佛人,是一個修行人,不能貪著世間的這些神通,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乃至於利用孝道來包裝愛欲,所以這個要清楚。那你也不要作斷滅解、兩邊解,我叫你放下,你就說我跟你講不要孝順,我沒跟你講不要孝順,你話要聽清楚,末法眾生,聽經很愚癡聽不懂!跟你講諸法性空,你就起斷滅見;告訴你要放下,你的愛欲心捨不掉,放不下就開始說人家偏空、人家著空,就用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我跟你講:「寧可著空如須彌山,不可著有如芥子許。」要倒過來說,為什麼?你著有,貪世間一根草,你都要輪迴,你都出不了三界。你著空,二乘著空,他空很大,比須彌山還大,至少證阿羅漢果。你至少三界出去了,二乘是著空的,凡夫著有,你看你一念貪、一念瞋,著有,一念而已,比芥子許還小,都還來三界輪迴。

所以你要聽話,聽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的、能對治自己毛病的,這個才能得利益,才能成就。對於世間要放得下,對於你自己身心世界,什麼叫身心世界?身、心就是想法,世界就是什麼?就是你所有的東西,你的房子、你的車子、你的財富、你的妻子兒女等等的這些。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用而不著,重點在於不著,不在於用;在於不著,先學不著,不著而後用,那才能夠算是開始放下。你願生淨土,這個願才是真的。所以修行要抓到關鍵點,讀經要知道它的切要之處,哪邊對你有幫助,聽經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夠警覺,能夠警醒,不要被自己習氣帶著走,貪求世間善巧。

 


行門與宗派 │拜願開示12─12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


行門與宗派 

悟顯法師 開示

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面講到,它教我們「一門深入。入一無妄。」這關鍵就在於後面的「入一無妄」。至於哪一門,這隨眾生的根器不同而有所差別,並不執定一門。所以佛講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要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希望眾生的煩惱消除,最後都能明心見性,所以說為「入一無妄」。這個是修行的宗旨,也就是它的歸趣,最後一定要達到「入一無妄」的境界。而用的方法有很多種,都可以稱之為「一門」,為什麼?因為這一門一定能斷煩惱。




有的人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他可以入一無妄;有的人需要再藉由持咒作為助行,才能夠消除業障。所以每一個人他的狀況不同、煩惱不同,就好像你們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成長環境,所以所帶來的習氣都不同。因此為什麼比丘戒有兩百多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八十四條。這些都是在對治各個時候不同的習氣,以及你的煩惱、你的問題,所以不在於執定哪一門。

很多同修,他把「一門」搞錯了,以為是宗派,以為是法門。譬如說學淨宗,他就非得執定「一門」是淨宗,他也不講求持戒,他也不講求教理,這就是他搞錯了。那麼學禪的,認為只有禪宗,他也不要持戒,他也不要念佛,他也不用持咒。我告訴你很多禪宗祖師都是持咒開悟的,大慧宗杲禪師就是一位,這位是禪宗頂天立地的祖師,憨山大師也是。所以很多的禪宗祖師他會修行,他不是執定一門。只要能夠斷煩惱、見性,這一門你去做,或多或少,或是修一門,或是修餘門,就是有加入其他的助行,或是先修、後修,或是中修─中間開始修。《圓覺經》講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都能夠幫助眾生圓成佛道。所以任何的法門,你要看根器,你要看你的習氣。什麼習氣呢?你習氣重的,譬如說:瞋心重的,你要修慈悲觀;心散亂的,你要多念佛、要修數息觀等等的這些方法來作對治。沒有說一定要用哪一個方式,或是執定一句佛號,而排斥其他宗派,這些法門沒有差別,這些行門也沒有差別。

所以你不要把《楞嚴經》所說的「一門深入」,把它變成是一種行門的執著。行門有很多種,都可以配合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業障去做修行。什麼叫配合習氣業障?就是說你有哪方面的業障、習氣要消除,你就必須去對治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治。我們講的一門深入,你一定要清楚,你不能把宗派跟行門混為一談。譬如說:你修學淨宗,修學淨宗也要持戒、也要明心;持戒就是律誦,阿彌陀佛就是密咒。明心見性有好多種方法,有的藉教來悟宗,有的直指人心,目的都一樣。學禪也要持戒,如果業障重的,你看《禪門日誦》也要配合咒語來修,不能因宗派而產生出這些異見,因宗派而起異見,產生出分歧的這些見解。所以跟大家講什麼叫「一門」?就是能斷煩惱這一門,能消除你業障習氣的這一門,你去修學,或是念佛,或是持戒,或是念佛兼於持戒,念佛兼於持咒,或是念佛、持咒、持戒一起來都可以,這個就是你成佛之門。

修學淨土的人,你要能夠了解《楞嚴經》上講的「一門深入」,不是法門有差別,是眾生習氣厚薄不同。所以你要會修,經要會看,不是依文解義。你依文解義,你看到「一門」,那《楞嚴經》講了二十五種圓通,那應該修哪一門?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這二十五種圓通沒有差別。只是「我今欲令阿難開悟。」這「二十五行誰當其根。」怎麼樣算契合阿難的根器。這一句話拿到現代來看,一樣的,法門有八萬四千,不是亂修,是哪一個法門能讓你斷煩惱、能讓你成菩提。或是用一種,或是用多種,或是先、中、後這三種,先修、中修、後修。所以你要懂得怎麼修行,那你最後的目的、歸趣才能達到,叫做「入一無妄」。你的心是一心、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這些分歧的。我們修行、看經教,聽講經,你要會聽,你不可以起差別念、起高下心。你一起差別念、起高下心,馬上就錯了。所以要知道什麼叫「一門深入」,要知道宗派跟行門,你不要把它混為一談。

宗派在大乘佛法裡面有八個宗派,淨土宗裡面就光念佛,我們大體歸類就還有四種:持名、觀像、觀想、還有實相,就有這四種。那麼配合眾生根器來說又有千差萬別,千差萬別來說的話就是行門,宗派就是淨土宗。禪宗也有五個宗派:雲門、曹洞、法眼、臨濟、溈仰這五個宗派。每一個宗派有它接引的手段、方法。臨濟宗用三玄三要、八棒四喝等等的這些方式在接引學人、接引眾生,目的就是把你的煩惱給打掉。你要說八棒四喝,那「一門深入」的話,你用一棒一喝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八棒呢?淨土宗持名,老實念就好了,為什麼又分四種念佛?這四種裡面還分念自、念他、自他俱念。所以你要曉得這個是行門,你不能跟宗派、不能跟法門混為一談,然後用這四個字,我要「一門深入」來排斥其他的方法,甚至毀謗其他的修行,或是謗禪、或是謗密、或謗持戒等等的,你是在造口業,而且是很重的口業。

《無量壽經》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你要往生淨土,毀謗正法不能往生。密宗、禪宗、律宗、教下、性相二宗都是正法。你要是毀謗,生一念心毀謗、生一念心排斥,起對待想,那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在哪裡?在於你自己心起不起分別、心起不起執著、心起不起異見,同異的「異」;異見就是差別意、差別念、差別見解。所以這一定要讓大家清楚,讓大家明白,希望大家能夠好好修行,真正做到「一門深入。入一無妄。」

佛法不離生活│拜願開示12─7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


佛法不離生活

悟顯法師 開示

現代的學佛人,常常會嘴巴上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譬如說:「佛法不離生活。」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點道理,但是你要看他是什麼樣的用心在說,甚至連你們自己都會說,心裡面也會不知不覺有這樣的一個感受。

你要想想,你是不是被生活所轉?被錢財所轉?為身色所伏,被這個身色所迷惑,所以在生活上處處覺得不能自在,被世間的業拉著走,所以才說出佛法不離生活。那是因為你心中有世間法,有貪瞋癡,所以才會覺得雖然學佛,還是生活比較重要,還是家親眷屬、自己的業力比較真實,這些都是放不下,看不破。

那麼出家人,也會用這句話來跟你要錢,他告訴你佛法不離生活,出家人也要吃飯,也是要蓋廟,才能利益眾生等等的,他心裡面想的是世間,貪愛的是世間,所以他才會道出這一句不該說的話,佛法不離生活。或是換個說法,生活不離佛法,或生活就是佛法,諸如此類的說法,總是沒有道心,總是對世間放不下,所以世間的業起現行,他馬上被轉。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祖師大德,學佛還會去考慮到自己的衣食、吃飯等等的生活資具,他一放下就完全放下。你看像龍褲國師,他覺得他自己很愚鈍,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一無是處,沒有辦法可以超脫三界,所以他就跟他的和尚要了一點米,到深山裡去用功,一用功就是十三年,他有沒有想過這些米,吃飯吃完以後,他要怎麼修行,沒有成道,那要怎麼過活,他沒有這樣的想念,所以這麼用功下來,身心世界都放下,都不在意,他成道了,他把無始劫以來的業都捨掉了,所以得大自在。



這個龍褲國師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你就要曉得,祖師大德都是如此,廣欽老和尚也是如此,就是這麼用功,就是這樣子來求解脫,他沒有想過,自己怎麼吃飯,怎麼樣過好的日子,過舒服的生活,所以他絕對不會告訴你,他要錢,他有世間事還沒了,你們常講的,我還有塵緣未了,那是因為你放不下,不是塵緣未了;塵緣怎麼了?心念一轉,馬上就了了,看你願不願意了,不是塵緣未了。所以光剛才講的這一些,你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在修行佛法?什麼樣的心態在用功?我們要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不要再起一念執著。真的要是沒有地方住,沒有飯吃,那也是過去生的業障,這是宿業,你就歡喜隨緣消舊業,不要再造作新殃,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不離開你的生活,就是要你在生活當中覺悟,在生活當中放下,而不是在生活當中更執著、更在意、更不能解脫,這不是佛陀要教你的。

像有一些道場,他就常常跟居士宣導佛法不離生活,他就開始跟你要錢,說出家人也要吃飯,出家人也要用水電,他一點道心都沒有,不會想要修行,不會想要成道,你供養他有沒有功德?我可以跟你講,修一點福而已,甚至那個福非常地少,非常地有限。那麼他再告訴你這樣的觀念,先把家庭顧好,把事業顧好,然後再來學,他是在增長你的貪瞋癡,用這句話─佛法不離生活,來掩蓋你的善根,來障礙你修行的菩提心,使你沒有辦法成就,這個話是魔所攝持!這魔,他在哪裡?不在別處,就是你心裡面貪瞋癡;聽到幾句話,合了自己的世間意,合了自己的情見、習氣,你馬上抓過來,就說這個是佛法。所以為什麼末法成就的人很少,墮落的人很多?都是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不願意放下,沒有道心。

從前祖師在帶領道場,人家跟他講,道場沒有飯、沒有米、沒有菜了,他說沒有關係,我們道場要如法,如法去做,自然有護法善神護持,即使過水堂,我們也是如法。什麼叫「過水堂」?就是過堂的時候沒有飯菜,每個人發一碗水,這就叫過水堂。堅持佛陀的教義,這樣下去做,絕對不搞世間事,不搞熱鬧,也不會去提倡人間佛教,到處向人要錢,每一尊佛像前面都擺一個缽,講好聽一點,說是讓你跟這位佛菩薩結緣,實際上,你跟佛菩薩結完緣以後,他就把錢收走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是一種欺騙的行為。

我們修行要有道心,出家、在家都要有道心,你不要管道場能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能不能維持,能維持很好,不能維持你要趕緊放下,知道這世間是苦,無有樂處。縱然你能維持,你過得不錯,樂是壞苦,終究有一天會變壞,你要趕緊放捨,否則將來造作惡業,墮落惡道,你這一生遇到佛法,那就算是空過了,沒有得到佛教真實的利益。

所以你看佛陀比誰都富有,比誰都有權力,但是他把這些統統放下,他都不要了,完全地放下,心裡面不起一念貪著,不起一念罣礙,他把國家王位全部放下,他認真努力去修行,從生活上覺悟,這才是佛法不離生活。不是從生活上貪著,把你的貪著用「佛法」兩個字,來掩飾、來巧飾,說得好聽,可是不能成就。這個在經典上叫「相似法」,說相似法誑惑眾生,自己的存心,是沒有道心,沒有想用功,導致佛法衰敗,這是現代佛教界的現象,而且非常地嚴重。

經常看到有些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樣,常常講這句話─佛法不離生活。在家人講這句話,那是他不想放下,家親眷屬他沒有辦法放;出家人講這樣的話,那是他對於道場放不下,對於自己的身心世界放不下。這是最基本的,你還放不下,那你不用想要成佛,你說你修學大乘,講了很多很好聽的話,行菩薩行、修菩薩道等等的,終究你的問題沒有解決,什麼問題?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沒有解決,你行的這個菩薩道,不叫菩薩道,甚至我們講名字位菩薩,你在做的是「名字位菩薩道」,有名無實,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只是名字上菩薩,實質上還是個大凡夫,還是個大眾生。所以不要用這些相似的佛法,來迷惑自己,迷惑他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希望你們回去好好檢點,看看自己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或是用六祖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諸如此類的,讓自己墮落的話,你們回去好好檢點、好好觀照,如果有,趕緊轉過來,不要再讓這個妄想,再讓這個惡業繼續相續,從此發菩提心,認真努力修行,成就無上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