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三)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倒數第四行:「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個我們上一次說到「安住三摩地。放光照一切。」那麼心要是沒有煩惱,自然光明。這光明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可見光,這是一個形容,形容你心地一塵不染;心如明鏡,照萬物而不留情。所以佛法修學依心地而安住。古人講:「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見得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心為鏡,可以照法界。」心能照法界啊!所以我們現在眾生就是被無明煩惱所染汙。你終日無明卻不能覺察它,所以稱之為眾生。那麼修行就是要打破 根本無明,尤其是大乘佛法,它把破無明放在最前面。這跟一般通途修學的不一樣。先破除你的無明,而後才斷見思惑跟塵沙惑,它是倒過來的。通途法門是先斷見思再斷塵沙,而後呢破無明。但是大乘佛法是先破無明。《華嚴經》講:「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於一切法不生二解。」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大開圓解,把你的無明煩惱給打破了,那麼打破無明以後才來起修。你對於心性瞭解了,對於實相你能悟得了,是悟得,不是解悟呀,證悟,悟了自心以後再來起修;這叫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心性是根本。歷代祖師都是這麼教。那是因為近代一百年來,因為戰亂、國際社會的動盪,那導致很多人修行,不知道宗旨,也沒有人提倡,也沒有人宏揚。大好的禪宗,真正能夠荷擔得去的,沒幾個。淨土宗卻變成了送人家往生的宗派,死亡宗派啊!那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你不讀大乘經典。現在的人很偷懶,他想要認識佛法,也不想花太多時間,又想呢能夠修行得力,幾乎都是用這種心態在學佛。所以呢他看了一些初學佛入門的書,他就以為他對佛教有概念了。可是祖師大德不是這麼教我們的,他教我們學佛要看《華嚴經》、要看《宗鏡錄》、看《瑜伽師地論》、看《大智度論》啊,這個叫「佛學基礎」。現在外面很多佛學基礎,我們看了,那個都是在胡說八道,講不到重點,枝枝葉葉的。真正的佛法的入門、佛法的概論─《宗鏡錄》、《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個是入佛門的佛學概論。你看這些論,不會有問題。你對佛法能夠有一個大概的瞭解,那麼才來談說要怎麼修行。佛法不是你隨隨便便,像看小說、看漫畫一樣,翻個兩頁,你就能夠知道的。古人講:「門風高峻」。所以修行要從大乘佛法下手,從大乘經典下手。那麼這些部頭大的經典、論典,你學起來有困難,你可以從《心經》、《金剛經》、《圓覺經》,這些份量比較少的去瞭解。如果你對唯識有興趣的,你可以看《解深密經》、《楞伽經》,唯識宗有六經十一論啊!不要只看名相,要知道萬法唯識,那麼你對於佛法才能夠真正學到。學淨土的呢,你不要想說你靠一句佛號就能往生。你在淨土法門當中,你要瞭解什麼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淨土宗很重要的原理啊。你這個道理不瞭解,你學淨土沒有根啊。現在有很多人講淨土的根,我們看看他的「根」有沒有根據、有沒有經典依據。沒有啊,都是自己想、自己亂編一通,他說那個叫淨土的「根」。你不曉得淨土的根,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淨土宗核心的宗旨。所以你對於這個宗旨你不瞭解,你念佛怎麼能夠斷煩惱?我說的是斷煩惱,不是伏煩惱哦。你心裡面還是罣礙啊、還是執著啊。你對於念佛,你只知其名不知其義啊。那麼還以為自己放下了、還以為自己功夫穩當了, 境界風那麼一來,隨便聽人家說一說:唉呀,你學淨土沒有根啊。你就退轉了;你連自心是佛、自己相信自己本性是佛,你這個基礎都沒有,你怎麼修學淨土?淨土法門算是所有法門當中最容易、最方便了。 可是最容易、最方便不是隨便,還是有講究、還是有要求的,所以為什麼要講《無量壽經》、為什麼要讓你們知道,阿彌陀佛因地是怎麼修行,你看他「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他是要成就無上佛道;他聽聞如來講的實相了義,他發願出家,他是這麼做的,所以你們跟著他,跟著法藏比丘學,跟著阿彌陀佛學,這個沒有問題,是真正的善知識啊!所以這裡講的:「安住三摩地」啊,你把佛法的根本你弄懂了,煩惱才能斷,佛法的根在於先明瞭心性。縱然不能夠證悟,你要能夠做到解悟,解悟大乘了義; 那麼是不是我解悟以後再來念佛呢?不是啊。這個是相輔相成,相輔相成。那對於經教不瞭解,念佛能不能往生?沒有解悟能不能往生?也可以往生。但是呢,你在修行過程當中就非常辛苦,就像你們現在一柱香叫你不要起一個妄想你做不到啊,你今天念了這一支香,不是打妄想、就是睡覺、就是昏沈,半睡半醒啊,那就是什麼?那就是業障。 你平常不知怎麼安住,不知道怎麼放下,念佛的時候出來的妄想,都是你平常心裡面罣礙的、心裡面在乎的,所以就證明說你平常沒有功夫 、沒有看破,這個很明顯,你不用問別人問你自己 ,你就清楚了。所以你要「安住三摩地」、要心地光明一塵不染,方法要用對,特別是大乘經典一定要讀,你不讀你很難斷煩惱。有人說我老實啊!老實人從不講自己老實,他不會認為自己很老實,可是你教他念佛,他也什麼都不想,他就是念佛,但是這種人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你們的根器,我們觀察都是中根之人,什麼叫中根之人呢?我不能說你們是下根,下根是什麼?信又不信;一下相信一下不相信,旋進旋退、旋信旋不信,下根。中根呢信了之後呢?對於道理不能理解、不能明瞭這中根。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是中根人,那麼你就要藉由佛法的熏習、念佛、禮懺,這樣子來做。下根呢,他會比一般人更辛苦了,還有無根的,無根的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那他這一生要成就,是不可能的;闡提也會成佛,但是不是這一生,除非他轉過來。那麼學佛尤其是學淨土,你要把你的根器提升,從下根轉成中根;從中根轉成上根。你不要想說你們不可能變成上根哦 ,每一個都可以,你也能夠像六祖一樣一聞千悟,那重點是什麼呢?你熏習的東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個真如呢,沒有任何的染汙,但是受無明熏習,它就不染而染,轉成染汙的作用;無明呢,沒有實性,不是實有的,它沒有一絲毫的清淨,所以受般若智慧的熏習,它可以轉染成淨,所以你們可以轉下根、轉中根成上根;中、下根人可以轉成上根。你要當上根利智不是不可能,修學淨土法門、聽聞大乘經教,絕對做得到,沒有根器是固定的。天台宗講:信行人會轉法行人;法行人會轉信行人。什麼叫信行人、法行人?法行人就是聽聞佛法理解而修行叫法行人;信行人呢,對於道理不懂 就像有一些這個老先生、老太太,他不懂佛法、不認識字,那聽聞佛法以後 ,他就相信,他不解佛教實相的義趣, 但是呢日子久了,他也會想瞭解他就轉了。會轉 ,根器是會轉的、行人的種性是會轉的, 所以下根可以轉成中根 ,中根可以轉成上根, 所以這就是淨土法門厲害的地方, 所以叫三根普被。不會說下根永遠是下根 ,我知道很多同修 都很謙虛,你們謙虛要有限度 ,不要見了人,我就是下根啊 ,那個叫做什麼?謙虛過頭了、用詞不對。 還有一種是什麼 ?自卑的,認為自己唉呀,就是很差、就是不行 你問他什麼理由?他也不知道 這叫下劣,下劣,佛法講下劣,那麼這些都是業障深重 但再重的業障都能夠消掉,你只要熏習佛法絕對能消,你都能夠「安住三摩地,放光照一切」 。不是只有照你自己、照你的家人,他這個放光照一切就是你能夠用你所學到的佛法、所學到的般若智慧,自己在生活上受用, 除了不生煩惱以外,還能夠幫助眾生不生煩惱 那你是真正安住三摩地啊!這三摩地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 ,但是不找釋迦牟尼佛求 ,也不找我悟顯來求法,是你要自悟自度,你要自悟自度,所以這裡講的法藏比丘的心願「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不光法藏比丘能安住, 我們也能安住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所以你根基打好 了,佛法的核心宗旨抓到了,那就沒有問題 了, 根本法輪懂了,其他統統都是枝葉。根本法輪是什麼 ?就是真如實相 。我們常講的 :「一切法不生, 一切法不滅」,這個才是佛法;講的不生不滅,講緣起性空, 這是佛法,其他的告訴你什麼心靈的感受 、心靈層次啊、這些都是外道之法。不識本心啊!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這個法沒有益處,不光學外道法沒益處,學佛法也沒有任何益處啊。所以淨土宗很重要你要瞭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做佛從你心所現,所以你現在必須得念佛、必須得持戒,這個呢就是從心所做。你如果心想眾生、想六道輪迴,什麼是六道輪迴?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六道輪迴。那你心就現六道輪迴,如果你常看那個地獄的圖,那你就心現地獄,你不要想說那個可以警惕你,那個沒有辦法警惕你,你看久了你就下地獄,什麼原因呢?《觀無量壽佛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啊,那以觀地獄故亦見地獄啊,這見跟現是一樣的,你常想地獄、常看地獄,你臨終就現地獄。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他晚上走路踩到了一樣東西,隔天他就跟他的師兄弟講,他說:我昨天殺生。他師兄弟說:怎麼會呢?他說:我們走路一起回來的時候我踩到這個動物了,把牠踩死了,應該是昆蟲之類的把牠踩死了,有聲音,那他就問他:你大概在哪裡踩到的?他們去看,他說:沒有啊!你踩到的是西瓜皮啊,是這個水果啊!可是這個比丘不相信,他說:不對啊,你們看錯了,我一定是踩到昆蟲之類的。我殺生了!我犯這個很重的罪啊! 一直懊悔、一直懊悔,死了以後下地獄。所以這個地獄是什麼?心現識變的!他一直認為他會下地獄,他就下地獄。所以你們要是一直認為你自己會下地獄,你是業障深重的凡夫,那你永遠都脫不了業障,消不掉!所以密宗教學人要有一種我慢叫佛慢,這個佛慢跟一般的我慢不一樣,要有一種佛慢─我就是佛,連告訴你,我就是佛這個話都還多餘,所以你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常想自己根器很差,根器很差的不會來學佛,根器很差的、業障很重的根本不會學淨土法門。你們能夠聽聞淨土法門都是過去生當中供養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法華經》講的:「譬如優曇花。世人皆愛樂。一切皆愛樂」,每一個人都認為非常的稀有啊。三千年前,三千年出現一次啊,你能夠諦信大乘佛法,佛告訴我們「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淨土法門就是大乘佛法。你不要告訴我淨土是小乘,小乘沒有淨土,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大乘佛法,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你對於淨土法門能夠修習、能夠認真修行、能夠不退轉,「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是如來的第一弟子啊。所以你們能夠修行淨土法門就不是一般根器了,不要妄自菲薄啊!自己給自己做障礙。修學佛法一定可以開發出心地的光明,而此光明不光是遍照南閻浮提,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照法界。所以你要抓到佛法的根,心性是佛教的根本,這個非常的重要,你不瞭解這個道理,你到外面去學,你到別的地方去聽,他都跟你講枝葉。說從戒定慧入手,問題是什麼是戒?什麼是定?什麼是慧?教你的是漸次戒定慧、有相戒定慧,教你四聖諦是小乘四聖諦,教你因緣觀是生滅因緣觀,大乘佛法講的是無生因緣觀─因緣無生,《中觀論》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故知是無生 。」是故知無生的倒裝句啊─故知是無生。所以大乘佛法講的不生不滅的因緣、不生不滅的八識,那麼有這個基礎以後才來起大機大用,才來後面告訴你,重重無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就是下面講的「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為什麼極樂世界廣大?一佛土攝一切佛土,因為他心地清淨光明啊!一塵不染,所以能感廣大清淨居。這廣大不是有大小相對,這種對待,這種二元的這種對立,能所相對的,他這個廣大不是以大對小。廣大是達摩祖師講的:「寬時遍法界啊,窄也不容針」要大便大、要小便小,小能現大、大能現小。芥子可以納須彌,一粒粟中可以藏世界,半升鐺內可以煮山川,這才叫廣大,一微塵能容無邊諸佛剎土。所以你看西方極樂世界,樹現佛剎,不光樹能現,一切有情無情都能現,有情身中能現無情法界。所以《華嚴經》講 「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光中可以化佛,光是無情,佛是有情。所以這叫廣大清淨居,為什麼叫清淨呢?沒有對待啊!這個世間的眾生有對待,有男女,有男女就有愛染,有愛染就有憎恨,愛、憎、取、捨就愛別離全部都了。 苦苦、行苦、壞苦三苦。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個都是不清淨啊。這五鈍使──貪、瞋、癡、慢、疑;五利使這個邪見、邊見、見取見。這五利使、五鈍使,非常的不清淨啊,所以釋迦牟尼佛稱為「五濁惡世」。因為迷失了本性,所以妄有五陰,有識陰就有命濁,這色受想行識,想陰就是煩惱濁……等等的。那這五濁配五陰。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沒有男女相。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來這裡,都不會受輪迴之苦。有一些人他也學佛,讓我想到,那麼他的家人要臨終的時候,他就障礙他啦,講的很好聽啊:你要發願利益眾生,希望能夠活在這裡,能夠再多幫助一點眾生。他沒有勸他求生淨土,他說:他如果能夠住在這裡,他還可以幫助更多的眾生。你不曉得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是神通廣大、無法無天啊,不為天地所拘束啊!一念頃遍遊十方恆河沙數國土,一念頃又回來了,還至本處。不光本尊可以分身,分身還能再分身。而且教化隨意,無有障礙,對於諸佛法藏無不通達明瞭。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要送給大家的。所以他修行精進,斷煩惱、證菩提,「感得廣大清淨居」。而且你到那裡一生成佛,你在這裡想要一生成佛,那個很困難。你連要念一個小時的佛號,不打妄想,你都做不到呀。這一小時不打妄想做不到呀!你還想一生成佛?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電話打擾你、沒有兒孫纏縛你、沒有人事干擾你、也沒有你的老公、你的老婆在障礙你,給你增長愛欲、增長情見。這是「廣大清淨居」啊。沒有這個世俗的人情世故、恩怨情仇,統統都沒有。甚至沒有白天、沒有晚上,沒有春夏秋冬,全天候都是光明的。到那裡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沒有四大束身之苦,纏縛住你呀。皆是金剛那羅延身,不會生病呀,在這裡生病呀,一點點風寒就頭暈目眩。往生到西方淨土,沒有這些問題。而且「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什麼叫「諸上善人」啊?為什麼在「善」這個字前面加一個「上」?就告訴你這個「善」不是普通的五戒十善。這些上善之人都是大菩薩,有修有證。你的同學是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你在經典上看到的這些大菩薩──文殊、普賢,這個稱之為上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彌陀經》講:「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只能用「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做說明。這叫「廣大清淨居」啊!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天天都想著發財賺錢,買房、買車、討生活啊。連吃飯,像現在這個天氣這麼熱,煮飯都辛苦啊。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工作,房子跟著你跑。你要去哪裡,不用開車,一念即到,就像這個小叮噹裡面那個任意門一樣,門一打開,就到了。比那個還快,他還要開個門,你不用,一念即到啊。要吃飯,衣食自至。衣服不會髒,不用洗。身體不會髒,也不用洗。這叫「廣大清淨居」啊!你六根接觸六塵,聽聞到的都是無生無滅清淨聲,講的都是無生之法。都是講六波羅蜜,讓你真正能開悟的。你要聽什麼經、你要學什麼法,那邊都有大菩薩、諸佛如來直接教你;一對一教學。而且呢是隨選的課程,隨時要學,都可以。不光一次學一個門,一次可以學百千萬億門,這麼廣大呀。所以說「殊勝莊嚴無等倫」啊!你其他的世界沒有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的了。像我們現在講經是透過影片、透過視訊,還隔著兩地,到極樂世界聽經就是在現場。心念一動,場景一換,馬上到達他方諸佛國土,你就在現場聽講經。而且聽到的呢不會有口音的問題,不會聽不懂。像我們這個地方,你要聽經、你要學法,口音不同呀。就像你們學英文,英文的口音各個地方都不一樣啊。往生淨土沒有這個問題,學佛法不會聽錯,這些諸佛如來會親自告訴你。所以韋提希夫人看了十方諸佛剎土,他講了一句話,講的很好,他說:「十方諸佛剎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雖然清淨皆有光明,也就是非常殊勝、非常好看、非常,現代人講的,漂亮;但是「我今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在這個地方,「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多不善聚。」所以,「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這是《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看過十方國土,發願求生西方,所以說:「殊勝莊嚴無等倫」啊!沒有世界超過它的。它跟其它的世界差別在哪裡呢?在於我們剛才講的:它能夠讓你快速成佛。你選這個就選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微笑了,口中有五色光,代表他要宣說清淨之法了,再告訴韋提希夫人:「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三福,三個要一起看,你不能只修第一福啊。現在人都只要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釋迦牟尼佛一開宗明義就告訴你:「當修三福」,三個。只要一個,那個不能成就。很多人讀經、聽經斷章取義,講經的也跟著亂講,把不了義法迴為己解,講說只要有孝養父母就能夠往生淨土,那沒有父母的呢?生下來就是孤兒的呢?天人是化生的呢?能不能往生?也有鬼道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是化生的呢?他也沒有父母啊,那他不就第一福沒有了嗎?所以這個告訴你什麼是佛法中講的父母呀?「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諸如來。無不由是生。」這《大智度論》講的。所以你不看這些經論,你想說有法師你看給我們─講給我們聽,反正是你的工作,到時候你們就知道慘了。所以你連孝養父母都不會啊,第一條。以智度為母,以方便為父,什麼叫方便呢?修行、念佛為方便,這才叫孝養父母,第一條。奉事師長的奉師長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師長。依智慧、依能仁、仁慈,行十善,斷十惡。這依這個四依法:依智不依識,根本。這才叫淨業。所以你要是孝養這個世間的無明父母,那那個不能做為學佛的基礎。釋迦牟尼佛講的你的父母會死亡、會變化,你要是以那個做父母,那叫什麼呢?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增長什麼?增長禍業啊。《楞伽經》講的:「無明名為父。貪愛名為母。」你是增長你的禍業而已啊。無明是什麼?發業,就起業。貪愛呢?母親是有滋養照顧的意思,就叫潤生無明;一個是發業無明代表的是你的父,潤生無明代表是你的母。發業又潤生,潤生又發業;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你就墮到三惡道去。你要是以這個做父母的話,那個不算是三福的孝養父母。所以佛教我們孝順什麼?法性父母。這才適合十法界一切眾生來修學,才能夠顯示出淨土法門為門廣大,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很多法師不曉得啊!他以為只要孝養你們在世的父母,那只有在人道啊,人道裡面還有孤兒啊。那淨土法門豈不孤兒不攝受啦?所以你看經典你要會看呀,懂得表法。不要看到孝順、看到父母、看到師長,就想到你的周邊的人。那有的孝養父母的,二十年後發現自己孝養的不是親生的,那怎麼辦?那豈不不能往生?豈不沒有根啦?那釋迦牟尼佛出世七天,他的生母就到忉利天宮去了,那他又如何孝順呢?所以你不能用世間的觀念來看佛法。淨土法門攝受眾生廣大無邊,要會相歸性。你如果只想到人道,那地獄道、餓鬼道呢?阿羅漢呢?等覺菩薩呢?所以告訴你,什麼是你的父母呢?「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諸如來。無不由是生。」奉事師長,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剛才講以釋迦牟尼佛為師。釋迦牟尼佛不在了,教你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能夠隨順佛陀的教誡,就是尊師重道。現在有很多講一些相似佛法的,相似法,那個就是《大智度論》講的「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他也教你孝養父母,把它混到跟淨土宗,把它混為一談。那後面的人沒有智慧力去明辨,所以就迷惑了。這個很重要啊。「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這才是真正的殊勝莊嚴。不然像天宮,天上,裝潢的再好,我們現在人講裝潢的再好,都是黃金、白銀、瑪瑙。而且天上這個黃金白銀,它會自己發光。我們這裡的這些珠寶不會發光,天上的會,自己會發光,而且光明非常的熾盛,可不是一般的光明。但是這些統統都是輪迴之法,所以有一首偈頌講的,它講這個:「六欲諸天具五衰」,六欲天雖然好,有五衰相。五衰相只要一現前了,天人的五衰相,他的這個頭上的花會枯萎,身上的衣服會髒,身體有味道,這些都是五衰相,光明會變暗……等等的五衰相現前。六欲諸天都具有五衰相。「三禪尚自有風災」,三禪天他有禪定,非常好啊,也算是一方的淨土了。但是呢,世界在毀壞的時候,大火五十六番燒灼,壞初禪天。大水兩次,就是淹沒,水退了,再淹沒,兩次,壞二禪天以下所有的。大風,風的力量很強,一次就吹毀三禪,三禪天以下的全部毀壞,「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就算讓你到非想非非想天,定功有八萬大劫,他的定不屬於有想,不屬於無想,就在這個不屬於有想、不屬於無想的當下立了一個非想非非想,他的這個定,他可以定多久呢?定功有八萬大劫。這劫我們之前有講過,這人壽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那麼以八萬大劫來算,這麼樣的變化,有八萬多次啊,這個劫數以大劫來算,他講八萬大劫,這個單位以大劫來算有八萬。這八萬大劫當中有多少的小劫、多少的中劫,它的這個年歲的變化又有多少次……,他的定功可以定這麼長久。就算讓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好了,你仍舊是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若西方歸去來」,還不如念佛求生淨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圓教八地菩薩,皆得不退轉,倒駕慈航,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而且自己已經出三界了,究竟成佛,所謂啊所作已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位登八地。所以淨土宗不是一般的大乘,是頓教大乘,頓教,而且是華嚴宗祖師看的圓頓大乘,頓當中最圓的,圓是什麼呢?你看西方極樂世界,一國土含攝一切國土,這是圓教,顯示重重無盡,這是圓教,所以叫華嚴極樂不相隔礙,華藏密嚴同歸極樂,都一樣啊。華藏世界跟密嚴世界是相同的,密嚴世界是大日遮那如來,也就是毗盧遮那,他在密宗叫毗盧遮那,所顯現的叫密嚴土,這三個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說他殊勝莊嚴無等倫,沒有人可以超過他,就是在於什麼?成就之大,功德之勝,攝機之廣,不可思議。你就算地獄的眾生,業障深重的眾生,《觀經》講的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我相信你們這裡,我們道場都沒有五逆十惡的人,你們哪一個殺父的?殺父親的、殺母親的,有沒有殺阿羅漢?現在沒有阿羅漢可以給你殺,有沒有出佛身血的?也沒有佛身血給你出,頂多就是不小心把佛像弄壞掉,破和合僧,都沒有啊,和合僧就是羯摩轉法輪僧,和合僧─如法的僧團。現在有的僧團都跑去搞《弟子規》、搞附身去了,那個就不是和合僧了,那個在佛門叫賊住啊,佛講的很難聽,「賊住」─我們在用詞還好聽一點,戒經上叫禿人─「光頭俗漢」,這個就不對了。所以這裡沒有人造五逆重罪,所以你不要說你往生是下品,有些人說:哎呀!我往生只要下品。下品你要先修五逆十惡,先造五逆十惡,回去殺父害母,你才能夠下品。你們在這裡念佛、修行、讀大乘經典,最起碼中品以上,不會是下品。再來看你對於大乘佛法信入的深度,有的信,完全相信又能理解,上品。或能信多分義,有的是或信或不信,半信半疑的,也是能往生,也是能,但是他……這個我剛剛講的,半信半疑不是說邊地疑城的這種懷疑喔,邊地疑城那個是缺乏自信心,或信或疑、半信半疑是什麼?他沒有辦法體會到大乘經典裡面講的東西,不是邊地疑城,這個要跟你們講清楚,名字相同,裡面的義趣不同。所以修學淨土,最少最少都是中品以上,中品以上。所以你們要善自護念,護持自己的善根,護持如來的正法,什麼叫護持如來的正法?身為正法藏,這個身心就是如來的正法藏,要好好的修行,好好的念佛、持戒、讀大乘經典,讀佛教的大乘經典,佛教的經典,這身為正法藏。好好護持你的心,不要讓它散亂,不要讓它顛倒。你不要告訴我「心本自清淨」,本自清淨你知道以後還要守本真心,五祖弘忍大師說的,還是要守本真心,常住不滅啊,還是要安住、還是要修行,「身為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你能照諸法本空,六塵非有,身心世界一齊銷落,那你就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本自現成,不假外求。念佛成佛亦復如是。你現在念阿彌陀佛,這阿彌陀佛剛開始你在念的時候,你會覺得唉呀這個是我心外之佛,念久了呢原來自己就是彌陀。所謂彌陀教我念彌陀,阿彌陀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口唸彌陀聽彌陀,認真念、老實念、聽清楚、念明白、不打妄想、不夾雜、不搞世間事、不貪著世間,口唸彌陀聽彌陀,就這麼樣一直用功下去,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那你就心、佛、眾生就打成一片了,你得的就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理一心─因為為什麼呢?見到真如實際,見到真如實際,所以這個是「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發願,希望自己能安住三摩地,能放光照一切,而且呢能夠感得殊勝莊嚴的剎土,能夠攝受無盡的眾生。那麼下面這一段非常的精采,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但是呢今天時間到了,我就不再多講,這個精采的下一段,我們留待下一個禮拜再來為諸位做詳細的說明,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二)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經文第三行「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那麼這個我們上一次有簡單講過,這是法藏比丘的心願,那麼他智慧很高,不會像一般人一樣,認為修福就等於是修道,現在在佛門有很多人以為修福做慈善就等於是學佛。那麼世間人在看,他也會誤以為佛法就是心好就好,所以你們大家在勸導一些初學佛、要學佛的人,就是剛要接觸佛法的人,我們不要講初學佛,正要接觸還沒接觸的,你勸他學佛,他一定告訴你:心好就好了。可是心好的標準在哪裡?世間人的標準,他沒有犯法、沒有違背法律、不偷、不搶,他就說他是好人啊,那這是在法律上的認知,你不違背法律,在法律上認知你是一個好人。那麼有一些人會玩法律的,那這個心態就是不對的,所以就不能算是好人。那麼世間人他認為做好事是好人,可是他有沒有想過,有一些好事,是你眼前上看是好事,事後呢,對於大多數人的影響,它就不是好事了。所以雖然做好事,智慧力也不一定具足,那麼這個好事,在好中帶有禍,福中有禍,所以也不能算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好人。所以修福-慈悲救濟、做慈善事業,這個不是佛教最主要的,佛教是兼著做,有碰到有這個因緣,那可以隨喜。佛陀教導眾生的是出家修行,出家還要修行,所以為什麼佛教的正傳是比丘,他是出家修行人。那麼在家人也可以修行,但是呢他沒有做到出家,所以你就要知道,出家的功德是非常的殊勝,這不光是我們自己讚歎,十方諸佛都讚歎。那麼法藏比丘知道,你做世間再多的好事、再多的善福,終究出不了輪迴,縱然你供養佛陀、供養恆河沙數諸佛,這是好事當中的好事啊,為什麼?你供養一尊佛,這尊佛住世,我說的供養不是你們在佛像面前捐點錢、投個功德箱,不是。是佛在世的時候,你護持整個僧團,就像給孤獨長者一樣、祇陀太子一樣,建這個祇園精舍;或像這些國王一樣,邀請世尊到他的國家來說法、受供,幫他蓋精舍、道場......等等的,那這個叫做供養,他不光是供養佛,供養整個僧團,那麼僧團是佛他所制定的,那麼也可以算是供養佛。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縱然你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這聖者。聖者包括佛、菩薩還有這個阿羅漢,你不如自己好好修行求正覺。你供佛,佛在這一區他可以教化這裡的眾生,讓這邊的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能夠證阿羅漢果、能夠出三界、能夠證菩薩果,菩薩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到法雲地,那佛可以幫助這麼多眾生,所以你供佛的福報很大、供養僧團的福報很大;你請佛住世,那麼供養一尊佛,福報尚且無量,何況供養恆河沙數。法藏比丘當國王,絕對有能力供養無邊諸佛,讓佛的僧團能夠住世教化,但是他學了佛他更清楚,即使我有能力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還是不如用功修行「堅勇求正覺。」所以在佛門供佛是好事,但是呢,「不如堅勇求正覺。」所以你世間事做的再好,都是生死輪迴,就像你們孝養你的父母,這七月在中國叫做什麼-教孝月。那這是隨順世間人說的,那麼這樣的日子也過了一段時間了,這是隨順中國這裡的習俗。那麼一般人都懂得孝順父母、師長,但是呢你的孝順是世間人的孝順,甚至你會引佛經,孝養父母是世出世間第一福田,講的沒有錯,這個是佛經上有說的,但是對不孝的人說,對不孝的人說,那麼已經罣礙、在意了,那你就不用在這個上面著眼了,藥要會吃啊!那麼你們都懂得供養父母、奉事師長,佛說:假使就算你供養父母、師長,把他揹在背上,左肩挑父、右肩挑母經歷百劫,相信你們各位的父母都活不過百劫,不要說百劫,看能不能活兩百歲。百劫。佛說:百劫。縱然經過百劫做盡世間的孝養,仍然不算是孝順父母。這佛他的佛眼在看,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父母親都還是在生死輪迴當中,出不了輪迴還是受五陰熾盛之苦還是受八苦……等等的苦惱,所以佛說你要怎麼孝順你父母呢?勸他吃素、勸他供養三寶、勸他學佛、勸他持戒,修梵行。給他種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的種子,幫助他修行、幫助他成道。所以雖然在經上說這父母是世出世間第一福田,但是法藏比丘看得很清楚,你縱然供養恆沙的聖者,你把你的父母親當聖人供養也都不如堅勇求正覺,不如你好好修行來成道,不然你修的是什麼?修的是福。現在出家人他不教人修行,教人修福,行凡人之福,當然這個是違背佛陀的教誡,違背佛陀教誡。佛教出家人、教佛弟子,你要以成道做為最主要的,你不能出了家教人家只是孝養父母教人家修五戒十善,這個不是佛法,或是只教人家學世間禪定或是只有持戒不求明心見性,不管你是自己這麼做還是教人這麼做,統統都是違背佛陀的教誡。所以這裡法藏比丘講到的供養恆沙的聖者,讓我們想起了在經典上、在戒經上釋迦牟尼佛有這麼一段話,教誡後面的出家人、後面的學佛人,教你學佛不要只有修世間的凡人之福,否則依然造罪依然造罪。你修得再好三界有漏的福德,你不能把福德做功德。我們常講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所說的,他說:「迷人修福不修道。」迷惑的人。什麼叫迷惑的人?認世間為實有,愛戀三界、愛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人,你對於家庭執著、對於父母執著、對兒女執著,這是迷人修福不修道。他只修福!他修福的原因為什麼呢?他有目的的,說得好聽是為眾生,實際上他的心是什麼?多半都是希望自己家庭能夠順利、兒女聽話、父母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造無量無邊罪業,他的希求啊!你活得久業就造得深,一般人都是如此。吃肉、殺生、吃補品殺害動物的生命,為了就是長命百歲,有了長命百歲還想要更長,一百二十歲還不夠要活到兩百,兩百不夠要活到八百……等等的這種貪生怕死的念頭啊!所以摻雜在你修福當中,即使你不摻雜這些私人的欲望、私人的想法你所得的仍舊是世間福,是世間福。所以這是告訴你們什麼是世間福?甚至有人以為淨業三福只要做第一福就能往生了,你做好第一福那叫世間福屬染業不是淨業,要三福具足才叫淨業。你要看清楚後面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三件事情!如果說他告訴你如此一事名為淨業,那一事就這三條任舉一條都是淨業,可是他今天告訴你的是三事,三條具足稱為淨業,這文言文你要看得懂。這三福要合起來修!你只修第一福這個世間人,世間隨便什麼人都做得到,你修第二福,這是二乘人之福,聲聞乘,對凡夫來說是淨,對大乘來說是染所以不能不算淨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只是這個二乘福,也可以算大乘入門但沒有達到究竟清淨。到第三福「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等等的這個才算是淨業正因,有根有本啊。所以你不能把世間的孝道,當做是你學佛的根,這不對啊!有人還說學儒,把儒家學好了你學佛才學的好,那你去看看宋朝的程子、朱子他們儒家都學得很好,倒過來毀謗佛法!所以你要是按照他們這麼說,你學好儒家以後你就會謗佛,你看印光大師從小就學儒啊;蕅益大師也是學儒,蕅益大師十七歲造《闢佛論》啊,十七歲就會造論,批評佛教,後來他學佛了,自己知道以前所做的完全錯誤,趕緊懺悔把這個書燒掉啊。可是你要是活在現代,現代印刷術發達、網路發達,你把你手上那一本燒掉了,沒有用啊!救不了你啊!它幫你流通全世界啊!你以前闢佛,鐵證如山,蕅益大師那個時候自己寫,寫完了放到自己的書櫃裡面去沒有人知道,知道錯了拿出來燒掉,沒事了,這個罪就滅掉了。所以你要認為你把儒家學好了,你就能學佛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而且儒家跟佛教的基礎核心概念根本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關係,儒家講的是愛自己、愛家人,佛法講的教你出離啊,告訴你這個身不是我,身見要放下,這第一個啊。你的家親眷屬是緣生,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假的啊,生是生滅的生,虛妄和合,你家庭是虛妄和合,因緣和合,假有啊不是真的有,你執著家庭幹什麼,這跟儒家講的就完全不一樣啊。所以你縱然做世間的福,做的圓滿、做得再好,孝養父母、恭敬師長,這世間福做得再好不如你修行。縱然你能供佛,你能供養佛陀、整個僧團,這個福報已經是無量無邊不可稱計,但是不如你「堅勇求正覺。」真正的來修行,改變你的習氣、改變你的問題,很多人到佛門來他很樂意修福,道場要什麼他來發心出錢、出力,這固然很好,但是呢你要叫他修行,他就怯步了。說實話我現在也不太敢叫人家修行,為什麼呢?修行可不是修福啊,修行是要講到你的問題,你的邪知邪見,你錯誤的行為,那麼你們堅固了這麼久,這些錯誤的看法、想法,從你過去生帶來的,這一生又養成的,錯的這麼嚴重、錯的這麼離譜,一講你就起煩惱了;但是呢雖然不正面說,會旁敲側擊、會暗示你,所以你們自己在聽經,在日用生活當中,你自己就要警覺了,不要渾渾噩噩。那真正要修行,給你講的話那不一樣,你會覺得法師怎麼一直挑我問題、挑我毛病,我們不是愛挑人毛病,是這個東西你把它轉過來了,你氣質轉變了,你的業障消掉了,你的功德提升了。像修行第一步你要吃素,又有幾個人肯做?吃素以後,不光自己要能吃,叫小孩吃,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家親眷屬吃,自己不要再煮葷的了這很簡單。學大乘第一步:「不殺生」,大多數的人,人情,他做不到,講了要起煩惱,所以要「堅勇求正覺。」堅勇就是堅固;勇是勇猛。勇猛是什麼?要有勇氣要敢做、敢斷;這你的煩惱、你的習氣要敢斷,不能放著,放著呢它就給你生根發芽,如同藤蔓一樣,把你綁住了、束縛住了,所以要「堅勇求正覺」求正覺,堅固就是不退轉;勇是勇猛,就是一直這樣做下去,有過就改、有錯就修正,知非便捨,時時磨練、時時惕勵,警惕,時時警覺,這叫修行。有些人說我講的話很真,實際上真話都還沒有講,我們講的、講經台上講的話,那都經過修飾了,你要去看釋迦牟尼佛經典上講的,他在駡人不留情面的,絕對不留情面,他的弟子都是王宮貴族啊,他在教他、他在駡他,不留情面也不做修飾,常常駡他弟子:你是畜生。你要想到他的弟子都是皇親國戚,他還駡他是畜生,駡他是旃陀羅。旃陀羅就是印度四姓裡面最低的......奴隸,現代人講:奴才。所以釋迦牟尼佛是真正的教學,那麼後世的人業障深重,話聽不得真話都要聽好聽的,當然你們來道場我也不會跟你講好聽的,只是說要像釋迦牟尼佛這麼教人,在這個時代很難做到了。所以這裡講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們要去發心,要發菩提心,知道你供養恆河沙的聖人,都不如真正自己用功。就像阿難尊者一樣,佛告訴他:你雖然聽聞這麼多的佛法,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不如一天好好的用功、好好修行,這個對你才是真正有好處的。很多佛門的居士他不願意用功,你找他去作法會絕對會到,不會遲到;你找他來修行用功,今天有這個事、明天有那個事,你要想到這個就是你的業障,你逃不掉、你避免不了,叫你吃素你就開始說:營養不良、生病;叫你來聽經,你的事情又來了,不然就說:唉呀,先生反對啊。禮拜六、禮拜天要在家裡陪小孩,你的小孩不會要你陪,希望你趕快去聽經,好好精進,免得你在家裡囉嗦管著他,所以你不要自作多情,自己覺得我很盡責。其實都是你執著心太重,人家對你沒有那麼罣礙、沒有那麼在意,那你何不把這個時間拿來用功,要想到平常能修行的時間已經不多,能夠修行的機緣、能夠熏習的因緣非常的少,在公司、在學校統統都是退墮的因緣,你要在這麼大一股洪流之下能夠不被它沖退,那你就更應該把握共修的時間、把握自己用功的時間,因為整個公司、整個團體、整個學校是一股業力。什麼業力呢?帶你去輪迴的。你要是下班,同事找你去逛街、去哪邊找美食,你要跟他好,他還覺得你跟他不錯,就牽引去輪迴,吃素他就告訴你:唉呀,明天再吃。明明是吃葷的造口業,你要隨順他,他很歡喜,跟你是好朋友;同學也是如此,不管做什麼,可是你要叫他修行,他說你腦筋有問題、說你神經病。人哪有妄想啊,他覺察不到。所以能夠修行沒有這麼簡單,你現在有因緣能夠學、能夠修,這個呢你就要好好的把握,不要被境界給轉了、被你同事給轉了、被你同學給轉了。甚至呢,有的時候你想修行,你父母會障礙你喔,那你們當人家父母的,看到小孩要出家、要修行,你要舉雙手贊成,你不能障礙,障礙你有過失啊,很重啊!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他的母親就是障礙他,有一次佛陀跟著阿難去外面托缽,碰到一個老人,現在講老太婆,看到佛就衝過來把世尊抱住,阿難尊者要把她拉開:你怎麼可以抱佛呢,不禮貌、不恭敬,佛陀他不是一般世間的俗人。釋迦牟尼佛說:沒關係,給她抱。你要把她拉開,她會當場七孔流血死掉,為什麼呢?他告訴阿難:這個是他過去生的母親,這阿難尊者很訝異,佛的母親應當是福報無量、功德無量,怎麼會墮在旃陀羅-就奴隸階級。他請問世尊是什麼原因?他說她過去生障礙他出家,死後直接墮地獄,沒有人可以救她。所以你們要障礙你的小孩出家,哪怕障礙一次,死後直接下到地獄去,父母一樣下地獄,你不要拿孝道來那沒有用,這講因果的。世間孝道只看眼前,它看不到因果。佛說障礙他出家下地獄,他說幸好他沒有隨順她、他沒有受她障礙,堅持走出家,堅持出家,否則她的母親業障更重,他說她現在罪報輕很多了,出來做人五百世貧窮下賤,罪報很輕,從地獄道出來,餓鬼道、畜生道到現在人道,又遇上釋迦牟尼佛,所以還是這麼執著。那麼世尊帶她就是幫她,我們現在講的、中國人講的:把她贖回去,因為她是奴隸。釋迦牟尼佛要贖人,人家說不看僧面看佛面,當然讓他贖走了,贖走以後帶回僧團跟她講佛法,開悟證阿羅漢果有成就,這是真正孝親尊師,不是搞世間那一套啊!所以你的小孩要修行、要出家,你不能障礙,不然呢你就會像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的媽媽一樣,貧窮下賤受人欺負,而且再加上你這一生的業障,那不曉得什麼時候才出來,出來能不能遇到佛法又是個未知數啊!我們講這個故事不是嚇你,是真的,不能障礙人家出家。父母會障礙人家出家、同學會障礙你修行,這個世間人同事會障礙你成道,恭敬就好,敬而遠之。敬而遠之,把這些退緣都斷掉,你不要想說唉呀,沒了他們,你怎麼辦、你生活很寂寞;有了他們,你們也不會比較高興,大家都是互相應酬,今天你應酬我,明天我應酬你,沒有這麼嚴重,同學也是,都一樣,都互相應酬來、應酬去,不用太當真、不用太在意,自己修行很重要、成就很重要,這種是不是自私呢?這絕對不是自私,自私的話不用修行啊,自私的話你回家享福就好了,修行要轉變習氣,不是一個想要享福、想要過快樂日子的人做得到的。所以這裡:「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在警醒我們。下面講的:「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希望呢,能夠安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正受,三昧正受。發願自己要修行,而且呢不是一般的修行人,像很多同修,他也能發願修行,但是呢你叫他吃素他可以、你叫他念佛他可以,可是你叫他改習氣、改觀念做不到,放下身見他不願意,那麼這就是雖然修行呢,他願意改變的程度有限,但是法藏比丘說:「我要能夠安住三昧正受」,也就是說他要把煩惱、習氣斷掉,他要把煩惱、習氣斷掉,要徹底斷掉,要達到最究竟、最圓滿。所以你們發心修行成就,學佛就要發無上菩提心。什麼叫無上菩提心?就是要成就無上佛道,把煩惱、習氣都斷掉「得三昧正受」,這裡講的:「願當安住三摩地。」不光只是自受用還願意幫助眾生,所以說「恆放光明照一切。」它這個三摩地不是只有一種,是得無量百千三昧,才能放無量的光照一切。一種三昧一種光,眼根得三昧,眼根放光;耳根得三昩,耳不隨聲轉,耳根放光;六根得三昧,六根放光;對境界不迷、不染又放光,所謂「了了知無一物」,這個都是三昧正受啊!那麼這是自受用,利益眾生教人眼不隨色、耳不著聲、身呢不著觸、意不著法,六根對六塵,用而不著,這「恆放光明照一切。」你不要看到「恆放光明。」說想拿個手電筒、開個燈放光照大家,這是一個形容,這比喻呢把自己的智慧、道力,能夠奉獻給眾生;當然自己要成就,成就以後幫助眾生,「恆放光明照一切」。希望呢,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得解脫、得三昧,能夠跟他一樣「安住三昧正受」,這是發廣大願啊!不是自私自利。所以你看修行人不是自私自利啊!每天早課都希望國界安寧兵戈消、風調雨順民安樂,希望大眾熏修希勝進,都能夠增進,能夠一念頓超十地,十地頓超無難事,能夠身、口、意三業,不染啊,所有的檀信,檀信就是施主皈依佛門都能增福、增慧,這出家人每天早上都在念的,那麼才來念佛號、念釋迦牟尼佛,這是禪門日誦。所以學佛人、出家人他不是自私自利啊! 

所以你們要是以後聽到出家人自私自利只求自己好,你可以告訴他:你一定沒有做過佛門的早課,人家一大早就希望國泰民安,你一大早呢只希望自己肚子填飽好去上班,你才自私自利,出家人還沒吃早餐前就做早課,課做完才吃飯;你們是吃飽飯了才工作,出家人是還沒吃飯先工作,早課做完了才吃早齋,早齋完了以後才出坡,所以是真正的在用功、在修行、在幫助眾生、迴向眾生,所以「願當安住三摩地。」我們看到法藏比丘的願,你也要趕快發這樣的願-「願當安住三摩地。」你不要只看:唉呀,這是法藏比丘的願啊,那你就不會學了。學佛見賢思齊,看到人家有這樣的發心,隨喜讚歎。今天是法藏比丘,明天也許是你旁邊那個同修,他也能發這樣的願,但是現代的人他不願意讚歎,有人發心講經,很小,發心講經、發心出家,很多的人都要毀謗他,說不到四十歲不能講經,我告訴你們:不要說四十歲,八十歲以上不懂的,一樣不能講經,不是年齡的問題啊!你看玄奘大師十四歲、十五歲就能講經、就能升座;清涼國師十歲學《大智度論》,十歲啊!學《瑜伽師地論》,十一歲就能講,講的還完全正確,古來祖師大德都是善根深厚,年紀小就學佛,煩惱習氣很輕,一下就轉變了,而且他都是主動出家、主動發心,那都是祖師啊!所以我常講:要是現在真的有祖師來示現,你也是把他當凡夫,你也會糟蹋他;他發心要成道,你給他洩氣,說他在開玩笑,你不重視,為什麼?你是世間人。世間人才有這種想法,要幾十歲才能做什麼。你看儒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的,他是用年齡限制的。佛法不一樣,講的是善根,所以李商隱這一首名句非常有名,「十四沙彌解講經」。這沙彌十四歲就懂得講經,他是在讚歎這個悟達國師啊!有的人說是十四歲、有的人說是十世,世間的世,十世就是他過去生是十世的高僧,他懂得講經,但是後面那一句呢?就很清楚了,「似師年齡祇攜瓶」。在悟達國師這個年紀的學人,我們且不要說這個在家人,我們都講出家人,同樣是十四歲的出家人,只能做一些端茶、倒水的事情。但是他能解、懂得要講經。「沙彌說法沙門聽」,他是沙彌沒受過戒,他說法,沙門聽法。「不在年高在性靈」。不是在於年紀,在於他對於佛法的真如實際能瞭解,所以為什麼我教你們聽經要聽實相。你不要看年紀沒有用,年齡是可以欺騙的,抹一點化粧品就把你們騙過去了,老成是可以裝出來的,有的到七老八十還很幼稚,在提倡《弟子規》,很幼稚啊!返老還童,自己年輕沒有學過,有一點遺憾存在心裡面,所以你們看看你們家裡面的老人都是這樣子,他年輕有什麼缺憾,他年紀大一定叫他的孫子,唉呀,你要好好讀書啊,我當初就是因為打仗,他就開始倚老賣老,不好好讀書就像我一樣......等等諸如此類,所以不能用世間法來看佛法,世間人他學得的這些技巧、技能,越老越純熟,但佛教裡面有很多大善根的這些同修、這些大善知識,很多都是很年輕他就學佛。像臨濟禪師五歲到道場去,那五歲前不說話,到了道場他問他媽媽,指著佛像,那個是什麼?他媽媽告訴他:這個是佛。他說:「與人無異啊,我亦當作佛」。臨濟禪師是我們的祖師啊,我們的法脈是臨濟宗的法脈。所以這些大祖師、大和尚,帶著過去生的善根,發願幫助眾生,所以他年紀很小。你看玄奘大師十幾歲「遠紹如來,近光遺教」。承接佛陀的正法,發揚光大,這一句話白話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他可以到印度去取經,名震五印的高僧,可以獨自一人穿越沙漠,一般人七天不喝水一定死亡,他三十天不喝水而且是在沙漠,三十天不喝水還走出沙漠,所以絕對不是常人、絕對不是普通人。所以一般人只看他的外表,像道安大師,要是道安大師生活在這個時代,絕對沒人看得起他。從小長的又黑又醜的,連他師父都不願意教他,那麼他跟他師父要求,說他要學經典,他師父就隨便丟個經給他看,那麼他做道場的事情,邊做邊看,一天以後把經書還給他師父,他師父問他:你看完啦?看完啦!他還要再看別的,他師父就拿一本《金剛經》再給他看,三天後他還給他,他說:你看完啦?看完啦!他師父就覺得很奇怪,你真的會嗎?會啊,怎麼不會呢?那你會背嗎?會啊,我背給你聽!《金剛經》三天就會背,再來給他《法華經》,看過就記得,看過就記得,他的剃度師嚇一大跳,他說我沒有辦法教你,你這個根器不是一般人,送給印度來的高僧佛圖澄大師。佛圖澄大師,你們應該聽過,神僧啊,教他佛法,連淨土宗的祖師-初祖慧遠大師,都是這個道安大師的徒弟。鳩摩羅什大師來中國一半的原因,是因為要見道安大師,他知道道安大師是高僧,要來向他請教,人稱彌天釋道安,彌天釋道安;出家人姓釋就是他提倡的,經開三分就是他發現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他就先看出來了,經典一定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定有這三分,可以算是義學高僧,義學,義趣的義,這是道安大師啊!所以你不能輕視這些有善根的人,你不能看他的年紀,你要是看他的年紀,你會錯失機緣。那麼眾生都有善根,你只要如法修行,善根必然發起,真性必然顯現,所以他這裡講的:「願當安住三摩地」。這三摩地不從外得,你不用向別人求、不向同參道友求、不用向我求,也不要向釋迦牟尼佛求,他不能送給你,你得自悟自度,自悟自度,你向釋迦牟尼佛求,他沒有辦法送給你三昧啊。你向他求三昧,你就會變成跟阿難一樣,阿難就是調皮搗蛋,想說他是佛的堂弟,佛會可憐他,會對他最好,他也不修行,整天就是聽經,聽經不修,想說如來會送給他三昧,結果呢?出事情了,被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給束縳住了,回去見佛的時候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心雖明了力不自由,我知道不行,但是我控制不住。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你就是天天聽經就是不修行,所以現在才遭這個摩登伽難;他告訴他:要不是有我在我可以救你,你現在早就完蛋了。釋迦牟尼佛佛頂放光宣說《楞嚴神咒》,讓文殊菩薩將《楞嚴神咒》帶往阿難處所消滅惡咒,把阿難跟摩登伽都帶回來,用神通把他們帶走。所以這裡講的:「三摩地」,你不要向別人求,向自心當中求,自心就是講你本心、本性。這三昧呢?不從外得。念佛、修行,只是修斷你自性當中沒有的東西,就像你擦鏡子,你們回去打掃家裡的時候擦鏡子,你就可以這樣起觀,這擦鏡子只是把鏡上的灰塵去掉而已,灰塵矇住鏡子,並不代表鏡子失去本有的光明、本有的照性;我現在把灰塵擦掉,光明宛然,修行亦復如是,念佛、持戒、持咒......等等的禮懺,都只是像你拿著那塊抹布,把煩惱給擦掉、把塵勞給擦掉而已,把灰塵擦掉。擦掉以後呢?鏡子擦乾淨了,還要不要抹布啊?就不要了。那上面還有沒有灰塵呢?也沒有了。念佛成就了,還需不需要佛號?不用。心中還有沒有一點塵勞呢?也沒有了。這叫藥病俱亡,藥病俱亡,都銷亡啊,藥到病除,藥病俱亡。念佛也是這樣,你不可以執著一句佛號,這佛號你要知道當藥吃,病好了、沒有妄想了,佛號就不用了。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淨土宗的學人,你念佛念到至極之處,沒有煩惱、沒有妄想的時候,提起來、提起一句話頭「問念佛的是誰」?把住這句話頭,一直追問下去,到心窮路極、就是到你無思量處,時節因緣到了自然打開,如果當中又有打斷-煩惱,再提;實在不行,心又亂了,念佛,念到平靜以後再提,這麼用功,你念佛可以見性。念佛有好幾種方法,憶、念、觀、參這是屬於參究的方法,憨山大師教的,不是只有一種。蒙古大夫才會用一種藥方治所有的病,天下沒有這種藥,同樣是念佛,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你要執一種方法要來對治所有的病,那李炳南老居士講:早晚有一天你要醫死人。所以為什麼當醫生要認識很多藥、要認識人體的結構,也就是像諸佛如來一樣,認識人體的結構就是認識眾生的煩惱,認識很多種藥就知道通曉無量無邊法門。所以佛有一個我們現在講的特殊專長,知眾生根欲,他能夠了知眾生的根器,過去生的習氣、這一生的習氣,那麼他又通曉無量的法門,幫助他。那麼這是「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不光只是對一個眾生,對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是如此,所以你看阿彌陀佛他發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你讀完了,只會記得一句話「我作佛時。所有眾生。」所有眾生不是只有人道喔,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修羅道,所以你說把人做好就是能夠往生淨土,這個話跟經典不相應,經典裡面講的是所有眾生。地獄道的眾生是化生的,沒有父母,他也是化生去的,有的鬼道的眾生,他也是化生的;動物呢有胎、卵、濕、化;人道也有胎、卵、濕、化;天上的人是化生的;菩薩呢,那更是化生的,所以阿彌陀佛講:「我作佛時。所有眾生。」所以你看的這些方法,就是要對應到所有眾生上去,跟他的願才相應,要是這個方法只叫你愛你的家人、關心你執著的對象,那個方法跟佛的願不相應,這方法不對,成就的果就不對。所以你看黃錫勳醫師為什麼能往生,他的是幫助所有眾生的心態,所以因為他這個心態跟阿彌陀佛相應,佛親自來度他;讓他做夢,讓他夢見極樂世界,再讓他有因緣看到《無量壽經》,他才知道這個經典講的境界跟他夢中的一樣,這佛菩薩度他,為什麼?他的心不是只有自己,想到的是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他說:「恆放光明照一切。」恆就是恆常不斷、常恆不變,這是恆啊。你們修行能不能恆常不變,能恆常不變就能夠安住三摩地;能安住三摩地,因為你道心不退,所以你的光明就恆放、常常放不間斷。「恆放光明照一切。」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願意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神通道力,神通道力,時常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只有娑婆世界,你想到娑婆世界還太小。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只是蓮花的中間而已,蓮花中間有二十重,二十重中間,蓮花台藏中間,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當中裡面的蓮藕的上方,二十重而已,蓮藕旁邊還有;這個二十重裡面第十三重平行區裡面含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距離西方極樂世界是十萬億,但在一個平行,所以下方還有世界、上方還有世界到第二十重,這只是中央,中央這個地區而已,世界種對外有一百一十個組合起來一個蓮花台藏世界而已;蓮花台藏世界以外還有更多的世界。所以法藏比丘的願,不是你想像得到的,不是你凡夫那種小情小愛所能測度的,所以叫超情離見,超越你的情執、超越你的想像,所以為什麼說你要把情執放下、業障捨掉,你才能夠有那麼一點點感受到佛力的加持,不是一廂情願啊。有人說我學淨土就賴著阿彌陀佛,你要賴的上才行啊,你心裡面罣礙、執著的要放下,不是依賴、情愛的那種依賴,那個沒有辦法,所以他說的要幫助一切眾生,你們想到的就這個地球、人道、想到六道,可是呢六道當中你又侷限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還不夠多,娑婆世界只是華藏世界的第十三重,華藏世界以下,從十三重佛剎往下要過十三重佛剎微塵數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是百億日月,才到第十二重佛剎,每一微塵當一佛剎,十三重佛剎微塵數世界才到第十二重主剎;往上過十四重佛剎微塵數世界,把十四個佛剎磨成微塵,這麼多,一微塵當一個世界、當一個大千世界,有百億日月,過這麼多才到第十四重主剎,一直再向上到第二十重,這只是中間而已。下面有無邊妙光香水海,海底下還有眾生,或居海上、或居水下的,這佛在經上講的:蓮花台藏世界無邊廣大,你看了《華嚴經》你就知道了,你就知道阿彌陀佛所謂的「恆放光明照一切。」豈是只有三千大千、豈是日月之光、世間凡情見解所能測度啊!日月只照一座須彌山,百億日月才一個娑婆,一個娑婆只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有無量無邊的單位世界,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啊。所以觀世音菩薩講:眾生心行無央數,這數都數不清。那麼法藏比丘發願度一切眾生,不光只是娑婆、不光只是這個六道輪迴的眾生,一切他都願意幫,這個是他的心願,所以你們聽了呢?發願要學,不要整天小情小愛的,整天想唉呀,孝養父母就好了,我就能往生了,你的願跟佛的願不一樣,你不要非因計因啊,到時候呢還在輪迴,你又要毀謗佛法了。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一)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經文第二行:「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我們前兩個禮拜講了菩薩六波羅蜜,這個六個就是菩薩修行六個原則,也可以說是六個重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自修的部份。那麼法藏比丘不光自己修行,而且還能夠希望眾生能夠成佛。所以你看他這裡繼續發願說:「未度有情令得度。」所以這個我們就要跟著學習、跟著發心,希望呀眾生能夠學佛,用善巧方便,善巧方便讓他來學。讓他能夠聽聞正法,能夠斷煩惱成菩提。那麼像現代你可以使用社群網路,用這種方式來推廣佛法。我剛所說的是佛法,不是世間法,佛法才能令眾生得度。有些人說:我講一些世間的是方便接引呀。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他接引去哪裡呀?接引能進佛門嗎?所以你到寺院,一進門去是天王殿,天王殿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代表萬法唯識。你要知道啊,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所現,從識所變。」他不是用世間法接引你啊。你用人天,所修的呢只會生天、得人身而已。凡事講因果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啊;你學人天乘,頂多到人天。做好事,三界內輪迴,或是生天,或是三惡道。你做好事,並不代表你能生三善道啊。有一些畜生,這些鬼神道的鬼神,鬼道的鬼神,他福報也很大。你看有一些地方廟宇裡面拜的這些神明,他的福報非常的大。他過去生修福,但是欲心沒有除掉,所以沒有辦法上生天界。他沒有修慈悲喜捨,可是他墮在鬼神道,也有神通,也很感應。那你看講這些世間法,提倡做一些好事的,這個算得度嗎?你用二乘,也就是聲聞乘、緣覺乘,你所證得的頂多是阿羅漢。那麼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速證阿羅漢果,你要次第修行,修初禪、初禪的禪定,二禪的禪定,一直漸次往上。所以你這一生能不能得度?不能得度啊!縱然得度,你也是阿羅漢而已啊,不是真正的明瞭心性。你跟阿羅漢講真如本性,他絕對聽不懂。他會講的很相似,就像富樓那尊者,他也會講實相,也會講心性,但是他搞不清楚是什麼狀況。他們都會複講,都會呀,跟著世尊一起學習,為人演說,但是呢他對於真如實際,他搞不清楚。甚至呢心裡不認同,因為他不瞭解,心裡不認同啊。直到法華涅槃會上,釋迦牟尼佛開權顯實,他才真正的放下,才真正的學大乘佛法。所以你用二乘,終歸是要回小向大;回小向大就是從小乘轉成大乘叫「回小向大」。利根的一萬大劫,鈍根的兩萬大劫,回小向大。所以不用二乘法度眾生。這個後面你看四十八願就可以證明。那麼他令眾生得度用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面用圓教、頓教,圓頓這二教利益眾生。所以他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所以我們要讓眾生學習的是大乘佛法。你自己也要發心學習大乘佛法;要求佛菩薩加持你,不要遇到這些二乘,乃至人天以及外道邪說。現在這個佛門裡面,外道邪說非常的熾盛,確實邪師說法猶如恆河之沙這麼多。所以你們要聽聞到真正的了義大乘,這個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聽到以後要能信、要能學,佛在《涅槃經》上講,你最起碼要供養十四恆河沙的諸佛如來。一條恆河沙的諸佛已經數不凊了,十四條恆河沙,十四恆河沙諸佛如來啊。能聽、能解、能夠修行、能不退轉。這麼殊勝、這麼難得。所以《法華經》讚歎,讚歎的不是法華會──不光是法華會上的大眾,也讚歎你們後世、讚歎我們後世,你們能聽法華、能學大乘者,他說:譬如優曇花,世人所愛樂,世間人很喜歡呀,三千年才開一次。你能夠信、能夠學大乘佛法,佛讚歎你:「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比優曇花還要難得。所以你們遇到大乘佛法要護持,佛在經上囑咐末世的這些弟子,在家人、出家人應當盡命供養護持,為護佛法不惜身命。所以因為啊──像現在佛門裡面講這個《群書治要》,用這個政治書,講《弟子規》,講這些邪說,誤導眾生,讓眾生退菩提心,失涅槃路。他告訴你學大乘的根是學這個人天。我常舉比喻啊,你們現在有錢住豪宅,你會先去買茅棚嗎?你買一間豪宅,四億、五億的豪宅,你有錢買,你有那個身分去買,你會去──我先買茅棚,再換成鐵皮的,再換成這個現代化的樓房,再來換成豪宅嗎?沒有必要呀。眾生都有佛性,都有學大乘的根器,何必再去學人天乘打基礎啊。那根本不是基礎,哪一間豪宅的基礎是建立在茅棚之上的?講出來你們都笑了,但是為什麼迷惑的人這麼多?穿鑿附會的更多,迷信的那是不可勝數啊!沒有辦法去計算。依人不依法,所以你修行能不能成就呢?我可以肯定,你不會有成就,為什麼?你心裡面聽到這些世間法,你還非常的喜歡、非常的好樂,覺得說:唉呀,這個法師開緣喔,方便度我,讓我可以佛法也沾一點,世間法沾更多。抱樁搖櫓,又想出三界,又想貪著世間。可謂是名利雙收啊,又要名又要利啊。又想人家說你是修行人,又想人家說你是個好爸爸、好媽媽、好先生,那證明你放不下。學佛跟孝不孝順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沒有關係啊。孝順父母是你是不管你有沒有學佛都應該做的,是你應該的。學佛了生死,把目標方向抓到,絕對不依世間典籍。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啊,他說:「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情不可以做啊。「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自證無上道。以此度眾生。」一樣的意思。自己依大乘修行,也依大乘度眾生。佛尚且不用小乘佛法幫助一個眾生,何況是用人天。那今天講經的人,不分青紅皂白,邪知邪見,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圖人家的恭敬供養,希望人家把你當師長來孝順,所以就叫你學《弟子規》。佛沒有這個我相,佛過去生當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尚且發願得度。你不孝敬他,他也願意度你,所以釋迦牟尼佛成就了。這些末法講這些邪說的法師,將來一定拔舌地獄,我們可以看得到啊,非常的清楚啊。你看他,為什麼佛在經上講,末法出家人不行道,袈裟變白,什麼叫袈裟變白?不是這件紅袈裟變成白色。你要袈裟變白很簡單,染色就白啦。現在末法的出家人不穿僧服、專行世事,就是袈裟變白,甚至穿著僧服行世間事,還是袈裟變白。白是什麼?白衣,就是行世間法,雖然有福,但是這個不是修行人。這佛陀的戒律你要懂啊。出家要求了生死,學佛要求了生死,不是求世間人天福報。你以為會一點人天福報,你就能夠出三界六道輪迴呀?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迷人修福不修道,以為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還是做的是貪瞋癡啊。想要拿修福來滅罪,那個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修行為什麼殊勝、為什麼難得?所以你看現在末法,有一些出家人滿口世間法,很世故的樣子,很會裝啊。出去了他不穿僧服,我們以前看經典,「袈裟變白」搞不懂是什麼意思,不曉得有沒有機會看到呀,欸,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這一生雖然才剛出家,但是這些現象,我們都看過了。倒說經律文字,《藏經》亂標句讀,不識經義,以下著上,以上著下,上下顛倒,還自以為是。那麼廢深經教十二因緣方等經典,廢除佛法,專務世學,告訴你學《弟子規》,學這個什麼《感應篇》啊、《群書治要》、學《論語》啊、《三字經》啊,說這是佛法的根,講好聽啊,拿著大家的民族性的弱點,說提倡中華文化,讓你們都不敢反對。這就是邪師,邪師。佛法講經不講人情,不講人情。不是針對哪一個人,釋迦牟尼佛制戒、講經的時候,也沒有針對末法時期哪一個眾生,他只是把末法時期的現象講出來而已。所以你要用佛法幫助眾生,你不能用世間典籍,用世間人的觀念、看法、想法、說法、做法,這個都是不可以的,所以為什麼我要求道場就是要按照「學佛行儀」,按照佛陀的教誡、按照經典,這一間精舍沒有人有特權,這個才如法啊,沒有講人情的,也不會隨便亂開緣,我們這裡是選佛場,不是遊樂場讓你來聯誼的、來開同樂會的,這裡是修行的地方,是要令未度的有情眾生得度的地方。其實本來佛門裡面都是令有情得度啊,但是很多人礙於人情,不願意依教奉行,講經不好好講,講開示也胡說八道,辦一些心靈講座,大家在那裡講一些心裡的煩惱,說是在討論,煩惱就越講越多啊,每個人互相把自己的不如意不愉快全部說出來,然後呢佛法當點綴,說是用來開導用的,這就是現在辦的所謂的座談會。坐下來談什麼?談煩惱。那個能出離嗎?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有讓眾生談煩惱嗎?如來有能力觀機,你有什麼問題,直接講告訴你,眾生聽了,念頭一轉當下放下,證阿羅漢、證辟支佛、證得菩薩無生法忍,是這樣的一個方式在教學。不是你世間人坐下來,泡個茶聊天,幾個人講講煩惱,說是在講佛法,所以要令眾生得度啊。帶一間道場,沒有這麼容易啊,比帶一間公司都還困難,帶公司只要獲利就好了,那個很簡單哪,帶道場真正的獲利是什麼?這個道場的眾生都得度啊,這是真正的獲利啊,這個道場存在有意義,大家來這裡修行能成就,這就是道場最大的利益,不是利益道場,不是功德箱錢裝得滿滿的,是眾生在這裡能成就,能利益眾生。帶道場要調伏眾生的煩惱習氣,你自己也要能調伏啊,也要能放下啊,這放下不是裝的,裝得頭很低啊,點頭點的很快啊,腰彎的很勤哪,那個沒有用啊,那假樣子,表面很謙虛。現在很多人很做作啊,表面很謙虛,真正的謙虛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你的煩惱,他可以接受馬上轉過來,他在聽、他在轉,這就是謙虛。心是空的,他能轉煩惱,他有力量,不是謙詞用得很多,頭點得很快,腰彎得很勤,那是謙虛的「樣子」,所以你們來道場,你們做的樣子我都很清楚,你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修行、弘揚正法,要讓眾生可以得度。我們講經從來不宣揚個人的理念、看法,就是講佛陀的正法,這就是所謂的「念茲在茲」啊,念茲在茲,你現在在做什麼,你就是把它做好,這才能令未度的眾生得度,那你們聽了之後,你要能夠虛心接受,虛心就是什麼?你的心要放空。所以佛在經上常告訴阿難尊者:「諦聽。諦聽」,諦聽就是你聽仔細了,交代兩次,聽仔細了聽仔細了,善思念之啊,好好的思惟,好好的反省,好好的想一下,善思念之,這前面經文就有用到啊,所以你聽經修行,你要想到怎麼讓我自己得度。有些居士聽經,聽了很久,法師會講他也會講,但是講沒有用啊,你要能夠轉變,真正修行人,不在口說,在於心轉,心能轉變,這是真正修行,你不要看他一天吃ㄧ餐。你看這個真正修行的,金山活佛,不吃,三個月不吃,一吃,一餐可以吃十八碗,十八碗還吃不夠,後面的餿水都吃了,他有功夫啊,所以這金山活佛在示現哪,告訴我們不要看表象,修苦行,修苦行的樣子,他修這個苦行不覺得苦,我說什麼叫修苦行呢?你放不下叫你放下,這修苦行,你改不了的習慣叫你改變,你覺得很難過很苦啊,你把它轉化過來了,這叫修苦行。有一些人很愛修苦行,但是那是他很愛,你叫他不要修他就苦了,不要修對他來說是苦行,但是我不是否定他的苦行,你們要搞清楚啊,只是要讓大家知道,你所謂的苦行,要把方向目標要看正確,是要除斷你的煩惱,這才叫苦行,不是不吃飯、不睡覺、不倒單,那是苦行的樣子,不是說不行,要知道說你的煩惱習氣在哪裡,把它轉變過來。所以不要聽了我們今天的講座,你出去胡說八道,隨便批評人家修苦行,那你是在造口業,是在造口業,這個都先跟你講清楚,免得講經講的不圓滿,害了你們口業加重,這個也是講經的人應當要注意的。那麼「未度有情令得度」,這很重要,要讓他能夠得度,沒有學佛要讓他學佛,沒有吃素要讓他吃素,我們很要求。你學佛人就是要吃素,沒有理由、沒有藉口,你不要給我理由、你也不要給我藉口,學佛人就是要吃素,進而呢,讓你的家親眷屬吃素,兒子吃素、女兒吃素、太太吃素、先生吃素。再擴大,你的父母親吃素、你的兄弟姐妹吃素,再來你的鄰居都吃素,這叫「未度有情令得度」啊,你至少先讓他吃素啊。不要再造殺業了,那你自己呢吃素,你就不要再煮葷的給別人吃了,很重要,非常的重要。世間人都會拿人情來套你,告訴你學佛最重要是孝順,你要告訴他:真正的孝順就是教你的父母、師長吃素,不讓他再造殺業了這叫孝順,你買葷的給他吃,像有的二十四孝裡面,那個世間人的孝順,媽媽喜歡吃魚,他趕快弄魚給她吃,喜歡吃蝦,弄蝦給她吃,越吃業障越重,越吃殺業越重,世間人看好像呢非常孝順,但是在佛法上看呢,你讓你的父母造了很重的殺業;而且不光你父母造,你自己也造了殺業了。《菩薩戒經》講的:殺因、殺緣、殺法。方便殺、咒殺......詛咒他用咒術;方便殺用方法、器具來殺生;殺因:動念......等等的這些殺生,從心理到事相上的反應都算殺生,所以我們強調你要素食,你素食不光你得度了,其他的有情眾生都得度了,而且眾生看到你生歡喜心,歡喜心,小動物看到你都不會害怕,這個是真的,為什麼?你身上透出來的氣氛是和諧的,這個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他說你吃肉,眾生不喜歡你,為什麼?你身上透出一股殺氣啊!看到你不會歡喜,生畏懼想,現代人說的:你的人緣就不好了、人緣就差了,所以你要知道、要清楚。那下面呢「已度之者使成佛。」剛才是未度令度,現在是已度令成,已經得度的要讓他成就無上佛道,所以為什麼說你給人家佛法你要給大乘了義,只有大乘經能夠幫助眾生圓滿成佛啊!你要是拿小乘、拿《弟子規》給他,你學《弟子規》你的智力只有五歲,你要是五十歲去學,你的智力就退化,你要來解大乘經典你絕對看不懂,大乘經典講的是離相,講的是離相,告訴你:一切法不從因生、不從緣生;非因非緣也不從自然生,你聽不懂啊!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就覺得奇怪了,為什麼離相又即相呢,離跟即是一樣的。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金剛經》常講的,先遮詮再表詮,盡顯「無生之義」啊!所以叫「金剛般若」。你要是看《弟子規》,這個東西你絕對看不懂,為什麼?你心是著相的,處處著有啊、常常著有,見相就生心,觸境就動念,認世間為實有,一聽到空、聽到佛性,你就害怕,不要說你們學《弟子規》的、學世間法,世間人會害怕,連阿羅漢聽到都害怕,他怕落到空寂當中,沒有什麼可以依止了,他怕離開了現前所修,他不能成就,他會害怕。所以為什麼古來的祖師大德制定天下叢林道場持《楞嚴神咒》,它幫助你聽聞大乘不生驚怖,你去看《楞嚴經》裡面就講的很清楚了,十方的諸佛如來度眾生靠的是《楞嚴神咒》啊!讓眾生聽聞佛法不會害怕,那你不要著相喔,聽到十方如來就是持《楞嚴神咒》,其他的咒就沒有了。咒者總持義啊!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即是真如本性之義啊,所以十方如來皆依真如本性,所以你要聽懂,你不要聽我講說《楞嚴神咒》是佛的依止,依這個度眾生、依這個成就無上道。那阿難還沒遭摩登伽難之前,世尊沒有講《楞嚴咒》啊,之前的佛怎麼成就的,所以你要會反觀啊,它這個裡面有它的深義存在。有些人聽到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的,可是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我們不要說成佛以來,來娑婆世界已經八千返了,壽命無量不可稱計,久遠久遠劫就已經成就了,那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才十劫,你怎麼說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你要會聽。「阿」就是無生之意;「彌陀」就是我大自在意,講的就是真心本性的我是無生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不滅啊,這是阿彌陀佛的意思啊!所以這個「阿」為什麼總攝一切功德,無生的意思嘛。所以叢林道場教你持《楞嚴神咒》就怕眾生會聽聞大乘生驚怖心、生下劣心,你會不敢承當,不要說你們,連阿難尊者,聽到世尊講大乘給他七處徵心他都還害怕、十番顯見他都還不瞭解,「我今雖得如是深妙之意。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還不敢認取說這個真心本性就是我,連阿難尊者都如此啊!所以你看阿難,為什麼會被摩登伽女迷惑了,沒有學大乘啊!迷惑顛倒啊。我講他《楞嚴經》以前沒有學大乘是真的,所以「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沒有消除煩惱,只有聽經沒有轉變,雖然多聞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你一天來修行你真正成就了,你就不遭摩登伽難啊。現在滿街的摩登伽女啊,摩登伽女你不要想說是女的,對男的來說她是女的;對女的來說他是男的,你們在學校很多摩登伽女、摩登伽男,你自己要看清楚。那已經結婚的咧?你的錢財、名利就是摩登伽女。這些媒體的這些邪知邪見,就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把你綁的死死的,詛咒你;唉呀,你沒有名,你會怎麼樣呀,被人看不起啊;沒有錢,你沒辦法過活呀……等等的。這就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啊!那你們在菩提道上修行,就像阿難,「先受別請」,去取衣服。「遠遊未還」,沒有跟得上世尊的僧團去應供。那麼自己呢去托缽,「途中獨歸。其日無供」。你自己在菩提道上修行,沒有真正的導師引導你,你也不依經典,你只依人,所以你就被攝持了,魔力攝持。裝得再像,「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沒有用呀。雖然「次第循乞」,如法,表相如法,但是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迷惑阿難。就像你們在生活上次第這樣修行,接觸一切境緣。一接觸境緣,就被摩登伽女用先梵天咒攝持住了。你就被他陷害了,「攝入淫席」。你就墮落啦,你的道心就退了,「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所以你看《楞嚴經》,前面的比喻你要會,你要懂得表法。你不要只看故事啊:阿難托缽,到摩登伽家,上了他的套,吃了他的蒙汗藥,他就昏倒了。這個沒什麼意思啊。代表你在生活上的種種,你修行,沒有人教你、沒有人幫助你;你沒有上座、沒有阿闍黎。又逞自己的知見,也不依佛經。所以你接觸境緣馬上顛倒,告訴你學《弟子規》,這就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拉你回家去輪迴啊。我們講經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知道你被這個淫術所加,被這個邪咒、惡咒所纏縛住,你中邪了。所以宣說五會楞嚴神咒,破除外道邪說。所以為什麼我要你們早課你們要讀楞嚴咒,這個咒有大功德。你不要說這夾雜,印光大師的道場也是天天讀。有些人說:唉呀,念佛就好,持咒夾雜,你才夾雜。你看沒有持楞嚴咒的道場,現在變什麼樣子?四分五裂,裡面亂七八糟,全然不像樣。你真正有持楞嚴咒的道場,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依經典、依佛戒律,就像佛在經上講:令其壇場,永無魔事。這個地方絕對沒有外道、惡鬼、惡神來侵擾,為什麼呢?因為有金剛藏王菩薩會護持,不是一位,十萬。這些菩薩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十萬,護持你的道場,護持你修行。所以幫助你成佛。「已度之者使成佛」,如有惡鬼、惡神要來侵犯,他以金剛寶杵,殞碎其首,把他腦袋敲碎,絕對不讓你受一絲毫的干擾。所以你看現在這些道場不持《楞嚴神咒》,《弟子規》就進去了,邪說就進去了《感應篇》、《了凡四訓》、《論語》都進去了。進去以後呢,他說我要讓大家都能夠學到中華文化,把佛像遮起來。要是在祖師大德的叢林,這種人只有一種做法亂棒打出。破壞道場學風,破壞佛教的道風,邪師。所以你們持《楞嚴咒》,依止大乘經律,你不會受到汙染。這裡講的「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佛法的目的要教你成佛,成就佛道。不是讓你做一個世間的好人而已;做一個世間好人太簡單了,你們每一個都是世間好人呀。世間好人就是帶著你與生俱來的業,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不用學啊,都是俱生,與生俱來的。從無始生死以來,迷失本性,妄認緣影以為真心,認四大假合為身,認六塵緣影為心,你就已經是一個爛好人了,著相的爛好人。這個不用學啊!每一個人都帶著你自己的業,可是你要學佛,教你離相,教你放下,教你捨卻,你就一大堆理由,一大堆業障;沒辦法,我有什麼事;我沒辦法,又有什麼事。所以你說你能成就嗎?人情放不下、親情放不下、恩愛、貪欲、煩惱放不下。不光放不下,連一絲毫放下的念頭都沒有,一絲毫放下的念頭都沒有。那你不願意放下,你的心就顯現出六道輪迴。自己變現的輪迴的境界,自己在裡面受用,所以叫「愚癡至極。可憐憫者。」愚癡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在經典常罵人,罵你愚癡,愚癡就是什麼?你是白癡、你是笨蛋,不光是笨蛋,而且笨到了極處。佛常罵眾生,為什麼呢?要用這種方法你才能覺悟呀。所以你要能夠發心要能夠成佛,修學佛法不是當個世間人,當個世間人你不用進佛門,你不用持佛的戒律。佛的戒律你只要受持,就不會是一個世間人;不會裝模作樣,不會唯唯諾諾,你的儀態不會猥瑣。所以呀,你想要成佛,要用成佛的方法;在淨土宗,用持名,還要學習經教。你對於經典不懂,你不能成就。你不要想說唉呀,我靠一句佛號。為什麼要求你聽經,就是讓你有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你佛號才念的安穩,你對於世間你才放得下,你才知道 唉呀,我現在貪的-緣起性空,你們都不會覺得自己在貪,也不會覺得自己在動念。 但是佛菩薩有甚深的禪定,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心態是狂風暴雨啊!你覺得你沒有在動念,他心清淨他一看,照見狂風暴雨啊。所以你要懂得修行,你不能覺得唉呀,我沒有啊。修行,你要知道執著在哪裡,你要懂得放下;你都不覺得自己貪、不覺得自己執著,你怎麼會想放下, 把執著當正常,腦筋想的就是自己愛欲的事,愛欲的人、事、物都是你所貪愛的;愛護這個身,學了佛,養身練氣功,提起身見,執著這個色身;吃素不是發大悲心,是貪生怕死,想說活久一點,你都是貪欲。所以你看同樣做一樣的事情,果報不一樣。念佛是希望呢,來生有個好報,做好事都是講求目的的,功利主義。所以你說你曉不曉得你自己在貪瞋癡,你不曉得。你覺得有啊,我每天都有做功課、我也有吃素,我還發心幫道場做事、護持正法。但是你這個當中,心都帶有染著、有目的地,不清淨啊!沒有三輪體空,錢財布施出去了。現在人不曉得什麼叫布施,布施以後就不是你的了,因為你已經拿出來了,如同水往外潑,那就不會再收回來了,你也不必管了。可是現代人布施,錢是出去了,心沒有放下。捐了個道場,還要來這裡享受特權、還要來干擾常住用功辦道,那他布施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這是現代道場的亂象。那麼從這些地方,你就很清楚你自己能不能成就。我們剛剛講了很多......是略舉其一二,略舉一二。那麼「已度之者。」你要讓他能夠成就「始成佛。」佛是什麼?究竟圓滿之義。成就無上佛道,不是一般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我們是要成就圓滿佛。藏教佛就是阿羅漢;通教佛、別教佛都是菩薩。他為什麼可以稱佛呢?他學習藏教達到頂峰了稱為佛;學習通教達到頂峰了稱為佛;學習別教達到頂峰了稱為佛,但是都沒有真正究竟圓滿。用心的方法,這四教當中各個不同,所以他這裡要令已度之者,能夠成就圓滿的佛道。所以你看後面,不管你是什麼人,你有沒有學《弟子規》,他都四十八願平等攝化,下至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麼業障深重、罪大惡極之人,都能依靠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帶業往生,這個是事實,這個是事實。所以往生與否關鍵在哪兒?蕅益大師說的:「全憑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信願,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相不相信你現在絕對能成佛,得生與否啊!相信以後,你願不願意去、願不願意轉,煩惱願不願意放下-「信願之有無」,二者具足名為信願具足,往生的關鍵點。你掌握到了、你做到了,你絕對超出三界,想不超都不可能,所以阿彌陀佛他發的後面的四十八願是具體的,但是他存心在第四品當中可以看得到:希望眾生能夠得度。下面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願當安住三摩地。恆放光明照一切。」他說就算,假令就是就算,就算供養恆河沙數的聖人,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的:「布施供養福無邊。」可是你不斷煩惱,「心中三惡元來造。」還是在造作罪業、還是不能了生死,所以你們不要只供佛,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四十二章經》裡面講的。什麼叫無心?無一切心、不著相。那麼這道人是誰呢?就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你還向外去尋覓,叫你不要好求,於一切時處皆是無心,所以黃檗禪師講的:你真要學佛、真要成道,一切佛法總不用學,講這個話非常的大器,所有佛法都不用學,佛法都不用學了,何況非法,《弟子規》那是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這個你學到了,你就能成就了。黃檗禪師講得非常的好,他那本書叫《傳心法要》,傳如來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這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禪宗啊,你其他這些教下都是枝葉,包括淨土宗也是枝葉;密宗有九層次第,到第九層的時候最高層就是禪-無上瑜伽,前面的都是方便,都是有相教,不是真正的圓頓大法,雖然殊勝仍舊著相。所以佛法講的是什麼?是禪,不是禪定喔,你要搞清楚;禪定是病不是禪,是病非禪,住相觀心是禪定,是病、是學禪之病。所以你不要去參加教你學禪,坐在那裡打妄想,想美好的事情,那個不叫禪,那叫妄想,那叫妄想禪,連喝茶禪都不是、攝影禪也不是,那妄想禪-專門打妄想。所以你要知道: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非法,你把非法為法當作是法,當作是可以了生死的,那你真的就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金剛經》也白學了。所以「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你的無心道人,你不要去找,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自己要無心、自己要學道,所以說「不如堅勇求正覺。」你自己要發心,發菩提心成就無上佛道。為什麼要堅勇呢?因為你要面對的是煩惱習氣,你不是面對別人,你面對的是無始無明,這個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見思煩惱-邪見,很容易除掉;思煩惱-貪、瞋、癡、慢、疑,這個不好除,思惑啊!這思惑不好除。見惑、思惑都除掉了,再來除塵沙。所以「不如堅勇求正覺。」要堅固心、勇猛心求無上佛道,你不要只想說我在佛門修福、護持佛法出錢,有很多人出錢,他就是不願意修行,你叫他來修行他沒本事,叫他出錢很樂意,做點好事護持佛教,想說來生得更大的福,不知道他來生是在三善道享,還是在三惡道享。享福,那在三惡道就很可憐啊;在三善道呢?那更可憐。為什麼呢?因為三善道享福享完了,福報很大造很多業,也沒有因緣學佛,直接下阿鼻地獄更可憐。所以為什麼難陀尊者願意出家,就是這個道理,他當初不願意出家,就是想說他太太很好、很漂亮、很好看,都要膩在一起,那釋迦牟尼佛就度他,帶他去天宮去看,他看過天女以後,回來再看他的老婆就跟一隻母猴子一樣;他說佛啊,有什麼辦法我要升天,佛就教他,教他,他升天;有一天佛又帶他去地獄,他看了那個大鐵鍋,他問那個鬼,他說:這鐵鍋怎麼不煮呢? 他說人還沒來啊,他說什麼人要來啊,到時候他來我可就忙喔,他說那個人叫難陀,等他天福享盡以後就到這裡來受罪,他嚇一大跳,發心出家,佛度他的兄弟姐妹,所以你要知道不要只有供養恆沙聖,經典上常講:供養羅漢不如供養菩薩,供養菩薩不如供養佛,供養一佛不如供養多佛,供養多佛不如供養恆河沙佛,但是佛告訴我們: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這無心道人不是指別人,就是講你自己,你自己要於一切時處無心 、一切時處無心則心不生;一切時處無心,心不生,不生即是不滅,為什麼?沒有生就沒有滅。不生不滅即是如來,這個很重要啊!那你現在怎麼讓你心不生呢?方便給你一個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到後來心空了、佛號也忘了,自然心不生。所以你要念要老實念,課要固定的做不要廢掉,這一生就是要成就無上佛道,沒有別的目的、沒有別的理想,你不要有很多理想,就是要成就無上佛道這個很重要。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那麼這一段意思還沒講完,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十)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經文第一行,「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這是法藏比丘發願行六度波羅蜜。那麼上一次講到的,行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波羅蜜一般人都能曉得,就是忍受人家對你的糟蹋跟侮辱,上一次說的,忍辱仙人的公案,那麼修行在成佛的過程當中,你還要忍受境界對你的誘惑。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業力。所以呢!業力現前了,他就不知不覺隨業力而去。什麼叫做業力?這個業力就像你現在認為什麼事情非做不可,沒有這樣做不行。這就是一種業力的展現!所以你還要能夠忍受,業力對你的牽引、牽引你、你要能夠回過頭來,要親近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呢!現代人都會認為是哪一個法師,或是有名的,或是自己心裡面好樂的,那麼佛在經上講這個善知識是要能夠幫助你成道的。《圓覺經》講:無作止任滅、心遠二乘者遠離四病,他的知見是大乘的知見,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病,這四個問題。心呢是嚮往大乘、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這就是小乘,不了義法。那麼你要向這種人學習。那現在呢!要找這種人很少,所以啊!你就依大乘經典,依祖師大德的學就可以。這叫親近善知識,所以你忍辱不光是人家侮辱你,人家讚歎你,你也要能夠心不動搖!不隨人家的讚歎,而生歡喜心,生好樂心,這個你才真正做到忍辱波羅蜜。順逆皆不動,都不動心,那麼要能夠忍受修行剛開始不得力的這個過程,很多人出家、學佛剛開始都很勇猛精進,但是呢!到後來出家久了,學佛久了他就鬆懈了。他就不能夠勇猛精進了,出家很多都說要接眾,開方便開到後來呢!自己就變成眾生了,自己就是凡夫了,就退菩提心了,再來人家一恭敬-大法師、大和尚、法會一做、錢一收那真的就是因果怕和尚了。什麼事都和尚說了算,他就不講因果了,不講修行,肆無忌憚。所以這個你也要能夠過得去,這些都是忍辱,辱就是侮辱,就是障礙你成道,障礙你成道的包括順境逆境,都是障礙都是羞辱,一般人覺得逆境是羞辱,順境對你的道業也是一種羞辱,人家說你有修說你清淨,說你念佛念得好,持戒持得圓滿。說你有學問,通宗通教。你就志得意滿,這個都是忍辱沒有修好。被這些路上的花花草草,花花草草給欺騙了,停在道路中間。停下來看、拍照,想要占有這些路上的景色,甚至以為走到半路了,他就算是成就了。這個都是忍辱沒有修好,所以要能夠看的破這兩關。古德講兩頭勘驗,順境一頭、逆境一頭,這兩頭勘驗啊!順境、逆境當中你都過得去。逆境是什麼?障礙你的,學了佛以後,錢財生活上的障礙,身體上的障礙,有些人學佛無始劫來的業力會顯現,障礙他學佛。有的是冤親債主,有的是自身的自業,自己的業力。本來想說吃素,很好覺得會健康。吃了下去,吃了素食以後,最不健康的人就是你。為什麼?過去生宿世的殺業沒有斷,沒有消掉,所以你這一生一吃素,馬上就來障礙你。或是你過去生人家吃素,你障礙他,你在旁邊說風涼話,你夾葷的給他吃。誘惑他破壞人家的梵行,這些都導致你在這一生要修行的時候,業障現前。這些都是逆境,家人障礙你,不讓你學佛,你聽經他在旁邊吵鬧,你讀經他叫你找事給你做,
這都是障道因緣啊。或是當你發心你想要來道場用功的時候,一下這個事情,一下那個事情。而且這個事情你都還覺得非做不可,沒有你在場不行,這個都是障道,學佛要看破、要放下、要勇猛心,這些世間事你搞了幾十年了,你不要再搞了,這是對年紀大的人說的。那對年輕的呢,這些事情你還要搞幾十年,現在也不要再搞了-對年輕的說的。所以無論年紀大的、年紀小的,年紀大的,這些事情你做的世間事你做了幾十年,年紀輕的你要做這些事做幾十年,你為什麼不現在放下?我看到很多居士要來修行、要來念佛聽經,世間事就一大堆,一下兒子的、女兒的、先生的、太太的、家親眷屬的、公司的、那都是業太重,家庭的業、公司的事業,家叫家業,都是業。業力太重啊,這都是逆境,障道因緣,你要能夠突破、能夠貫穿它,不要被它擋住了,如同力士,大力士,以前打仗的將軍,猛將啊,一人與萬人敵,一人敵百萬大軍,這些業力就像百萬大軍一樣,你要能穿得透它,不要被它障住了,不要被它繫縛住了,給它綁手綁腳的,任它驅使你,這逆境你要打破它,這是忍辱。順境呢,沒有這些人障礙你,軟冤家來了,你要修行,你先生你太太就開始關心你了,來軟的,唉呀!不要這麼用功啊,平常上班多辛苦啊,多累啊,要多休息。好啦!你一聽心軟了,就開始退轉了,他就開始找你,唉呀!我們去哪裡吃飯啊、去哪裡逛街啊、去哪裡玩啊、台灣玩不夠出國去玩啊、帶小孩啊,他就是想方設法來軟的不讓你修行,你還愚癡的以為家庭和樂很好,你不知道樂是壞苦,這就像牢獄啊,佛在《無量壽經》講:「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種類珍寶就是你心裡面好樂的東西,世間人大部分人無外乎好財啊,這些都是繫縛住你的,你被它框住了,被它鎖住了你沒感覺,你還覺得很自在,每天都好像活在忉利天宮一樣-這軟冤家,來軟的你克制不住,克制不住你的情欲,克制不住你的愛欲,那再聽到人家講,學佛要學《弟子規》啊,你就完全崩潰式的退轉,崩潰式退轉喔,全部退光光喔,你本來還有一點抵抗力了,再聽到人家說學佛要從基礎做起,要孝養父母、要把家庭先顧好,那你就是崩潰式退轉,這都是忍不過順境的考驗,在家人是這樣,出家亦復如是啊,有的出家人,不讀經不學經教,出了家發好心修行用功,也是聽到人家說要學《弟子規》,要把家裡先顧好,他就開始回家,穿著袈裟回家照顧他爸爸照顧他媽媽,照顧他的妻子兒女,這個就是不像樣啊,崩潰式退轉啊。所以你要知道,忍辱波羅蜜沒有這麼好修,要破壞你道業的這些方法手段,千奇百怪,你防不勝防,怎麼樣才能過呢?你要有道心,絕對不退轉,絕對不改變,不改變修行的立場,世間話講立場,不改變你修行的願。只有用道心才能夠突破,沒有道心,沒有想求道,你忍辱波羅蜜不會成就,逆境來馬上就倒,有人是倒在逆境當中,有人是倒在順境當中,看他的習氣,業習,有時候順逆境界一起來,逆境完之後給你來一個順境,逆境就像演黑臉的,順境就是演白臉的,一黑一白啊,拷問你啊,所以這個忍辱不能成就,所以你們要學佛,真正要能夠踏入佛門進來,為什麼擺彌勒菩薩?告訴你「萬法唯識。」從心所現的是虛妄的,告訴你一入佛門擺了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天王殿,告訴你要有金剛的道心,護持你的正念,護持善念,這善是求道的心,所以天王殿都是護法,剛開始你入佛門要保護你的道心,知道這一切都從心所現,是假的,那你才有道心,才能進到後面的大雄寶殿啊,大雄寶殿是什麼,成就啊!才能真正入佛門,真正來修行,來成道啊,天王殿的第一個啊你能不能入門,門打開了你進不進的去,你到中國看,我們中國的佛教,這寺院都有天王殿,你要知道它代表的意思,不是看到彌勒菩薩坐在那裡笑哈哈,著相啊!學佛要心生歡喜,講一些空洞的東西,沒有用啊,彌勒菩薩學〈唯識觀〉,了知「萬法唯識,從心所現」,識心轉現的一切的影像一切的作用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要執著,你不要管是果上轉因上轉,這都是名相,都是虛妄的,現前身心世界不可得啊,《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彌勒菩薩的表法。你以為彌勒菩薩是相宗的……性宗跟相宗一樣啊,你才能夠入得了佛門啊,一入佛門就告訴你萬法從你的心所現,從你的識所變-根本。不是教你起愛欲啊,你以為彌勒菩薩的慈悲是愛欲心啊,不是啊,了知萬法唯識,所以你能不能修忍辱,你要學佛,你們現在有的有讀經的背經的,能來道場共修的、用功的,幫道場做事的,你能不能持續,這些順逆當中,這指外境,還有一個你自己的業,自己道心有沒有退,沒有聽經,你一個禮拜聽一個小時的經,這嚴重不足,用現代話講,你營養不良啊,眾生的發心就像小樹苗,剛開始出來,你天天都要讓它照到陽光,要讓它喝到水,讓它能夠行光合作用。那眾生的菩提心也是一樣,剛開始發的時候,你要能夠熏習佛法,這佛法正知正見,有智慧就比喻做陽光啊,比喻做水啊,潤澤它,你要是一個禮拜才給它澆一次水,我看不用一個禮拜,三天就壞掉了,那何況是末法的眾生,一個禮拜聽一次經、念一次佛,這不夠啊,平常在家就要用功,道場的共修不要去,這個才是真正在修行啊,不然你們的發心很快就壞掉了。從前世尊的弟子天天聽經,天天修行,祖師大德也是天天,每天都這麼用功,每天都這樣熏習,才有一點點功夫啊,長慶禪師坐破七塊蒲團才開悟啊,你們蒲團有沒有坐破一塊,人家是怎麼修行的,人家是怎麼用功的,我們要學,不是要你學形式,要你學發心,二六時中正念不要忘失,常常親近善知識、親近道場、親近佛法,身上呢要帶著經書,帶經書不是給你保平安的,你要是過馬路不守規矩,照樣被車撞啊,連經書都被撞爛掉了,那個保不了你平安,帶經書在身上,常常看。那麼在現代,古代的人,他是帶《楞嚴經》,你們要帶《楞嚴經》也可以,我們精舍的法寶都是特別設計的,要求字體不能太小,書的體量不能太大,方便攜帶,《楞嚴經》你看不懂,帶《圓覺經》,內容大同小異,看你哪一本經得力你就帶哪一本經,也可以,喜歡讀《金剛經》的,喜歡讀《無量壽經》的也可以。那現在手機很方便哪,你要帶一套《大藏經》在手機裡面都沒有問題,不過你們不會看,在程式當中,下載一些你喜歡看的書、看的經典、祖師大德的開示,有空就把手機打開,直接閱讀,我們精舍的網站很方便,不用下載,你就可以看了,我們的程式,會自動偵測你是手機、還是電腦、還是平版,完全自動的,所以你們要懂得利用啊,這都是幫助你們熏習佛法,這幫助你不退轉啊,修忍辱波羅蜜啊,順逆境界都過了,沒有對待了、沒有煩惱了、沒有二法了,你波羅蜜就成就了,這是「常行布施及戒忍」,下面講的「精進定慧六波羅」,精進定慧,精進就是用功,精進,不要懈怠。有些人以為-我讀一部經算精進,念一句佛號是精進。重點不在於你一部經或一句佛號,重點在於你煩惱能不能斷,煩惱能斷才叫真正的精進。這釋迦牟尼佛會觀機啊,他說有的眾生喜歡廣分別,這廣分別是什麼?就是佛細細為他說明,講得清清楚楚的,有的眾生喜歡這樣;有的眾生呢喜歡略說,講得簡單的,所以你看經有的長有的短,像《般若經》有六百卷,非常的長,《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幾個字,非常的短。《華嚴經》,在中國的,就傳到中國來的,有八十卷,它這個《華嚴》有八十卷啊,有一些經只有一卷,也能得力,所以不是在於哪一部經,有人念一句佛號可以得力,有人要加持經咒,念咒。像從前參禪的祖師,他話頭參不透,他就持《楞嚴神咒》,用神咒的威力消除他宿世的業障,再參話頭,然後才開悟見性。所以不是只有一種方法,目的是要見性要斷煩惱,這才叫精進,與心性相應,所有的經講的都是諸法實相,裡面用詞譬喻不相同而已啊,對應不同的人事物而說的,目的就是讓你見性成佛,念佛要念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才叫做見性。參禪要打開本來啊,話頭要能參得透啊,密宗修行要三密相應啊,華嚴要能入法界啊,唯識要能入圓成實性。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怎麼修。華嚴有《法界觀》、《妄盡還源觀》、《三聖圓融觀》等等的.......觀門。目的是要入法界。天台宗一心三觀、一心三止,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修行,摩訶止觀、十乘觀法,目的就是要你見性,一樣的意思,所以呢能夠成就、能夠斷煩惱這叫精進。精就純一,怎麼樣做到純一呢?煩惱斷了才純一,也就是說你修行的方法要如法這才純,才能夠往菩提道上精進。是不是一定用一種呢?那不一定,看你的根器。看你的根器,有人持《往生咒》非常得力喔,那要不要持名呢?看他的根器、看他喜好;也可以持也可以不持,《往生咒》得力;有人持《大悲咒》得力,大悲咒能不能斷煩惱?絕對可以;有人持《藥師咒》、念藥師佛得力,那你都可以去做,看你怎麼修行。有人要同時使用兩種或是多種,這佛在經上都有講,看他的根器來配合,所以為什麼你看《禪門日誦》,早課念《楞嚴咒》,《楞嚴咒》就是《楞嚴經》的濃縮版本-密說,所以早課念《楞嚴神咒》。晚課呢?念《彌陀經》、拜《八十八佛》消宿世的業障,你要說拜佛、拜一尊阿彌陀佛難道不能消嗎?也可以消啊。但是《八十八佛》有他宿世的願力,能不能消?也能消,所以看你的因緣。那麼精舍就是提倡持名念佛,你自己要再加修什麼,那你自己看著學習。我們只要求你對於佛法核心的道理,你要能夠明白。學佛不搞世間法,別無所求,唯求見性;學佛不見性,你想要求生極樂世界,六祖惠能大師講:迷人求東求西,東方人造業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業求生何方呢?你到極樂世界去,沒有另外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再給你去了,西方人造業怎麼辦?這六祖大師是救你啊!他不是批評淨土啊,讓你認清事實真相、認清佛法的宗旨。禪宗是佛教的核心、是如來的正傳,正法眼藏,其他的都是枝葉而已,淨土宗那更是方便當中的方便,念佛也是為了明心而已,離開這個沒有商量處,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講的:要求末法的弟子以心為宗,任何的經、咒、修行的法門,不可以與他所傳給摩訶迦葉的這個真心相違背。《楞伽經》講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禪宗的,佛教的中心點。天台、華嚴、其他的三論,統統不能離開這個原則,淨土宗也不例外。釋迦牟尼佛講:離開這些原則是波旬所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釋迦牟尼佛傳法摩訶迦葉,告訴後世的弟子,修學所有的法門,不可離開佛性、不可離開真心本性。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契入,可以從經教契入、可以從持咒契入,你可以直指,但是不能離開這個。所以《楞伽經》講的沒有錯。《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一開頭告訴你,佛語就佛說,心為佛教的宗旨,教外別傳,無門為法門,顯自覺聖智境界,自覺聖智境界,自覺就是自己覺悟自心,自覺聖智不從外得,自覺聖智境界這叫精進波羅蜜。所以你不要被大乘八個宗派往八個方向去了,八個方向是同歸一心,禪、教、密、律、淨。性宗、相宗。性宗:華嚴、天台、三論;相宗:法相、唯識統統都以佛心為宗,不能離開。離開,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波旬所說,波旬就是魔王,魔所攝持。所以聽經你要會聽,哪一個法師給你講:離開了這個原則走偏了,講的再好聽都是魔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傳到日本去,日本視為國寶;現在有一些很多沒什麼知識學問的說它是偽經,只要講心性的、只要講正法的,他就說它是假的,存心跟釋迦牟尼佛過不去、存心破壞佛教,那麼他的言行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也有講到,末法很多人自以為是,說他這個經是假的,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了。所以你精進要依什麼。下面講:定、慧。定就是禪定;慧就是智慧。禪定、智慧。禪:外不著相;定:內不動心。不著相、不動心叫禪定。現在外面很多教禪定的,那個四禪八定,那不是佛門這裡講的禪定,那個是凡夫禪、外道禪。你去學小乘那個內觀,那叫二乘禪,二乘禪。你學經教那是屬於有相的、有漸次的禪法。佛教講的禪是出世間上上禪、第一義禪。第一義禪,不落痕跡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禪。像我們跟你講這個經教,這個算是漸禪,這不是頓禪喔,所以你要搞清楚-很多人講禪定、禪;有的禪-教你坐在那裡打妄想啊、修神通的,他也說它是禪。很多外道拿著禪來附會,有的他也懂得引禪宗公案,講一些話頭,不過看起來都是話尾啊。禪宗的話頭有沒有意思?沒意思的。「橋流水不流」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呀!水是流動,橋是不動的。傅大士偏偏告訴你橋是流動,水不動。為什麼呢?他斷你的妄見啊。讓你心無行處啊!心無行處即是見道啊。這個是禪宗啊!你不要以為兩隻腳在那裡一盤,打個彌陀印、打個法界定印,弄一些五花八門的手勢、手印啊,這個教一些那種著相的方法那個叫禪,你要知道凡夫禪、外道禪、二乘禪。所以禪定要知道-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也是他空拳誑小兒,騙小孩的。真正的見性哪有什麼內外著相不動心的,內外怎麼分啊?你們要是遇到六祖,你要問他:「您的內跟外怎麼分?」所以他是騙騙你們這些不懂的。人家問他:「六祖大師,您往生後去哪?」「我自有去處。」我自己知道要去哪裡。根本無著落處啊!所謂大千世界是沙門一隻眼啊,哪有什麼去處啊!哪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給你去啊?什麼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北方阿閦鞞佛,那都是指方立向、著相不見性的法門啊!這是上根利智。他懂得什麼叫禪;禪定。你不要說我講得高,佛法就是如此哦,就是門風高峻啊!以前講叫門風高峻啊,所以為什麼佛講禪宗的心法在楞伽山講,楞伽山翻作中文叫不可到啊,山的形狀是越黑;這風雨交加的時候越明顯啊,晴天的時候看不到這座山啊,告訴你在纏有佛性,真正晴空朗然的時候,也無心也無佛可得,佛就在這座山講經-楞伽山。接待他的是夜叉王,夜叉翻作中文叫可畏鬼啊,極可畏啊,它能吃鬼啊。所以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無相可著,心本自無相,起作用的時候不著相。「內不動心」心如如,本來就不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真的沒有內外可以給你分啊!說個內外那是學人不懂啊,所以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句話講得多好啊,沒有生、沒有滅啊。禪宗不是談玄說妙啊,禪宗講的是事實真相。你們不要說我今天在《無量壽經》的講座批評淨土啊,淨土確實是方便啊,誰說的呢?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去看《觀無量壽經》他說末法的眾生無法見佛啊,那要怎麼才能得見啊?他教你十六觀門。所以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身,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啊,然彼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異方便嘛,不是真的。所以你要知道-我們修的這個都是佛的方便法,接引你見性而已,你不要再去找什麼這世間法當方便法,那個不會見性的。你可以學禪、你可以學教、你可以持名、你可以念佛、持咒,這都是方便,你不要搞世間法,那個不是方便。所以不著相、不動心故名禪定。這個對禪定的解釋非常的好,非常的圓滿,要找這麼好的解釋找不到。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識得字啊,不要說小學畢業啊,根本不認識字啊,所以佛法在於悟心,不在於你識字多少,你放不放得下?轉不轉得過啊?六祖以後還有一個密雲悟禪師,他也是不認識字、也是開悟、也是見性啊、禪宗的祖師啊。所以你不識字有沒有關係呢?跟學佛沒有關係。你讀到博士能不能成就呢?不一定。所以這是定;禪定。慧呢?就是般若。我們常用《心經》講得什麼叫慧呢?什麼叫般若呢?「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慧。照見;你不要用名相,照住、照見這個。照見就是什麼?見到五蘊皆空。《心經》講得很直接,見到五蘊皆空以後,就度一切苦厄,這裡面沒有次第的,這是般若、這是慧。所以你說你有開智慧,你照見五蘊皆空了嗎?有些人覺得學佛腦筋變得比較靈光一點,比較會跟人家搞人情了,他就覺得智慧有增加,那個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辯聰,只會增益邪心,不能出離生死大難,還會招致生死、輪迴。那個不是智慧,佛法講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陰」本如來藏,「受想行識」本如來藏,六根、六塵;六根、十二處、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這才照見五蘊皆空啊。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啊,即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就是真心本性啊!眾生迷了叫如來藏啊,眾生本具,但是不識得,所以稱它為如來藏。迷了叫意識。如來藏是形容這個真心是眾生本具的,這話要講清楚。所以眾生身中有如來的不生滅性含藏其中-叫如來藏性。所以告訴你「陰入處界」陰就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八界就根塵識,六入就六根,十二處就六根對六塵,六根對六塵不離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皆如來藏。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起心。塵勞先起。」「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所以同樣的動作,人家是海印發光。從前就有人問祖師:為什麼佛按指是海印發光?為什麼我們眾生是塵勞先起呢?祖師拿棒子修理他。他說:把釋迦老子捉來打三十棒,把釋迦牟尼佛捉過來修理,都是海印發光,沒有所謂的塵勞先起的問題。這就是禪!直指人心。你不要告訴我:生活就是禪。你的生活每天都在苦惱,在那裡打妄想呀,那怎麼會是禪呢?那是纏縛的纏,束縛你,那個纏;不是禪宗的禪。雖然都是海印發光,你在煩惱當中也是海印發光、也是五蘊皆空啊。但是呢你就是空不掉,你空不了。所以要假修成。永嘉玄覺大師講的:修證即不無,但是真心本性染汙不得,沒有辦法染汙它。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同驪珠一樣獨耀于滄海,驪珠就是太陽;桂輪,桂輪就是月亮,孤朗于中天。如同太陽,日月不可磨滅,不因明暗而消滅啊,這就是真心、這就是本性啊!不從心外而得。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是智慧,這個智慧你有了,你就到彼岸了─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你要會修啊。你不要說:唉呀,菩薩行。跑去搞世間事、幫助眾生,這叫菩薩,那是好聽,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否?你能照見五蘊皆空嗎?你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嗎?不行,就要趕緊修持用功,趕緊用功。照見五蘊皆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在這個正道上精進不退叫「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個法藏比丘懂這個道理,這個是大乘佛法。有一些人他以為自己他很客觀,以為自己很客觀,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哪有大、小乘的分別。誰告訴你沒有的?大、小乘的分別就是釋迦牟尼佛分出來的。祖師大德分科判教判出來的,確實是有。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不著小乘啊!《法華經》,這個《淨名經》講的,《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講的:樂小法者就是小乘。釋迦牟尼佛看的,《法華經》的〈化城喻品〉裡面就有講小乘。告訴你它只是暫止化城而已,並不是真的,那城是幻化出來的,小乘的境界不是真實境界,有餘涅槃不是真正的無餘。所以你不要看他好像很客觀的分析,他很主觀而且很無知,非常無知的客觀。你要搞清楚,在末法破壞大乘佛法的人特別多,你不要被他的學位給迷惑了,你不要被他的師承給迷惑了。他師承誰都不要緊,重點是他有沒有依經而說,依著經典而講。他說他也有依經呀,這個經是不是了義經典?了義經典當中,他是不是依智而說,不是依識;識會變,智不變。會變者生輪迴,不變者他的作用是出離的,這是彌勒菩薩講的: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意識跟智慧,他教你依智不依識。智起作用的時候,在前五識叫「成所作智」;成就一切功德、成就所做啊,對境完全不分別,不隨境轉,成就功德。第六意識呢本來是分別,但是轉為妙觀察。第七意識是我執,轉為平等性,沒有自、他二相。第八意識本來是含藏異熟種子,習氣在那裡熏發鼓動,轉成大圓鏡智,圓照法界。這依智不依識,轉識─八識成四智。所以這個是波羅蜜呀,法藏比丘懂。那後面呢這個「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這個是他的──也是他的願望。簡單稍微講一下。沒有得度的有情眾生令他得度,是要他成佛。像大家在修行是已度啊,已度之者要讓他真正圓滿成就。沒有度的要讓他來學。這大開方便之門,普攝一切根機。所以你看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他因地的發心,所以他果地上直接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是他的願;但是呢他懂得怎麼種這個正因。法藏比丘修行,你看有沒有學《弟子規》? 有沒有學世間法?有沒有用這個《感應篇》? 沒有啊;他用的是佛法。末法的眾生根器特別差,那更不能用世間法,更應當學佛,直接學,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直接學佛,不要用世間法,不要接觸這些世間,這叫斷這個你的這個障道的因緣。前面講你要能夠忍得過,要能夠轉得過去。所以你看看法藏比丘他怎麼修行─「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能發願,又有念慧力,自己又有定力,能斷煩惱,念慧力,能夠使自己的道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沒有人能夠超過他。所以這是他修行用功的方法。他依佛所教,現代的人不懂,倒說經律,說:你看他根器這麼好,所以不用這些世間,不用從基礎做起。胡說八道。把不了義法迴為己解,認為是了義的基礎,把不了義認為是了義,把不了義法認為是了義法的基礎,所以修行不會有成就。法藏比丘之所以能成佛,沒有搞世間法,所以你看他「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統統不執著,全部放下。他會不會想說:唉呀,我回去再孝順一下我的父母,家庭再和樂一下。從來沒有這個念頭。「發菩提心。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真正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以你看他怎麼修的?什麼樣的願?你就不會被迷惑了。這個就是我要推薦的大善知識。你跟他學,絕對沒有問題。他不會給你指錯路,他不會給你開這些邪方便。你跟法藏比丘學,他是真正的善知識,而且這個善知識已經成佛,已經成佛。「今現在說法」,就是現身說法,讓你們大家來學習啊。距離我們很近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啊。「一念即到,不隔毫端」,這一念哪一念?願意放下自己貪瞋癡的這一念,這一念破十萬。所以你要懂得,不遠啊。那麼這個意思,這一段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梵網經菩薩戒本




目 錄
梵網經 序
半月誦梵網經菩薩戒儀範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梵網經菩薩戒本
梵網經 序
沙門僧肇 作
夫梵網經者。蓋是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是以如來權教。雖復無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為指南之說。是以秦主。識達圜中。神凝紛表。雖威綸四海。而沾想虛玄。雖風偃八荒。而靜慮塵外。故弘始三年。淳風東扇。於是詔天竺法師鳩摩羅什。在長安草堂寺。及義學沙門三千餘僧。手執梵文。口翻解釋五十餘部。唯梵網經。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是時。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薩戒。人各誦此品。以為心首。師徒義合。敬寫一品八十一部。流通於世。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蹤以悟理故。冀於後代同聞焉。
半月誦梵網經菩薩戒儀範
一、白僧索欲說戒日小食(早齋)上,上座或維那作如是白僧或掛牌示眾。
大德姊僧聽!今白黑月十五
十四日,前半月云白月十五日,後半月云黑月十五日,月小云十四日。眾僧和合,在某時某處說戒布薩。一說
若有佛法僧事及病緣事,聽與欲,應先差一堪能者在界內各處受欲。說欲者應對受欲者合掌白云:
大德姊!一心念,今眾僧布薩說欲,我某甲菩薩戒比 丘比丘尼(餘眾隨類加之)有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
二、打板集僧
眾僧聞鳴鐘或打板聲,搭衣攜戒本,齊集說戒堂,禮佛三拜,對面立。上座(此即說戒師)就拜墊位,維那舉:「爐香讚」。至「雲來集」三稱時上座拈香,三拜、問訊。
三、懺悔羯磨若在無界處,應先結小界(省略),然後懺悔說戒。
受差作羯磨者,如是白:
大德姊僧聽!此一切眾僧犯罪,若僧時到,僧忍聽,此一切眾僧懺悔。白如是。
大眾長跪,通體懺悔。維那舉「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
三懺三拜已,再禮佛三拜。誦者升座,大眾坐下。
四、稱聖號(此大乘戒若接於小乘戒後誦,則前面儀式省略。)維那舉,大眾合掌同念。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 三稱
五、開經偈
三聚淨戒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修行者更難
六、謙語詞 說戒師合掌白
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眾!僧差誦戒,恐有錯誤;願同誦者,慈悲指示。一說
七、歸敬三寶 說戒師合掌誦
菩薩戒眾等諦聽!
歸命盧舍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咸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闇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惟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當勤護持 
八、策修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姊!
若有在家二眾,加誦:「優婆塞夷等」。如有沙 彌沙彌尼菩薩等,云:「諸大德姊等」。準菩薩戒本則稱:「諸大士」。
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道法?各趁強健時,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九、作前方便說戒師問,維那答。
僧集否?
答:僧已集。
和合否?
答:和合。
不清淨者出否?
答:此中無不清淨者。
此揀一類:一、曾受而犯,未懺悔者(犯十重未曾得見好相,犯輕垢未曾對首懺悔)。此一類不聽共作布薩,若有,即遣出;
答:不清淨者已出。
不來囑授菩薩,有幾人說欲及清淨?
若無,答:此中無說欲及清淨者。
若有與欲者,受欲者答:有。即起座至中間,向說戒師頂禮一拜(若受欲者戒臘高或同等於說戒師,則問訊) ,胡跪合掌說云:
大德姊僧聽!某甲菩薩,我受彼欲清淨,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
說戒師云:善。受欲者答:爾。一拜(或問訊),還復本位。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
答:說戒布薩。
十、誦菩薩戒序 說戒師合掌誦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
諸大德姊等諦聽!
佛滅度後,於末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時,如闇遇明、如貧人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
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代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修行,應當學。
謹按:此序至為切要,除叢林布薩別有儀式外;凡讀經者,均應先讀此段序文,不得省略。
諸大德姊!今白黑月十五
十四日,作布薩,說菩薩戒。眾當一心善聽!有罪者發露,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諸大德姊清淨,堪說菩薩戒。已說菩薩戒序竟。
今問諸大德姊:是中清淨否?三問
諸大德姊!是中清淨,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十一、正誦戒經
誦戒序竟,誦戒題「佛說梵網經卷下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之下」,即從「爾時……」誦起,至結偈終。
說戒座中默露法誦戒時,當一心攝耳諦聽,以戒為鏡,照己戒行之完缺。
說戒座中,說戒師於「今問諸大德姊:是中清淨否?」三問罪時,清淨者默然。若犯「輕垢」,先不憶罪,今三問方憶;即當對眾發露懺悔清淨,方堪聞戒。或恐對眾懺悔,鬧亂布薩,應心念發露云:
我某甲菩薩戒比 丘比丘尼(餘眾隨類加之),犯某某戒,若干某某罪,今為逼說戒,未得懺悔;待說戒竟,當如法懺。三說
如是默露,則無默妄之罪,方得聞戒法。
若犯,有疑者,應心念云:
我某甲菩薩戒比 丘比丘尼,於某事上疑;待說戒後,當決了懺。
若憶犯「十重」,即當起座出外,待布薩竟,向知法者悲泣發露,請教滅罪之方也。
十二、敬謝詞誦戒畢,說戒師謝眾。
某甲敬謝大眾!僧差誦戒,三業不勤,戒文生澀;坐久延遲,令眾生惱。望眾慈悲,布施歡喜。
一說。維那打磬一聲,說戒師下座一禮,歸位。大眾起身。
十三、迴向偈 說戒前結小界者,說戒訖,先解小界(省略),然後迴向。若在界內,即可迴向。
大眾向上立,待說戒師就拜墊位,維那舉:
誦戒功德殊勝行誦者
「行」拜 無邊勝福皆迴向「皆」起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再拜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三拜
摩訶般若波羅蜜 問訊
十四、三皈依三皈畢,禮佛三拜、問訊已。
維那云:至誠禮謝說戒法師三拜。誦者云:禮佛一拜。或答:免謝。
說訖,轉身對面立,待上座先出堂,大眾再順序出班。
謹按:若只一人無同誦者時,先誦菩薩戒序:「佛滅度後……」竟,即可自戒題誦起至結偈終。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臺
周匝千華上    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眾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第一、不敬師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闍黎。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應起承迎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瞋心。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手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毘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瘥。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中。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第十、畜殺眾生具戒
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況殺一切眾生。不得畜殺眾生具。若故畜者。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下六度品中廣明。
第十一、國使戒
佛言。佛子。不得為利養惡心故。通國使命。軍陣合會。興師相伐。殺無量眾生。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況故作國賊。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十二、販賣戒
若佛子。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尚不應自作。況教人作。若故自作。教人作者。犯輕垢罪。
第十三、謗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無事謗他良人善人法師師僧國王貴人。言犯七逆十重。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於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放大火燒山林曠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若故燒者。犯輕垢罪。
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自佛弟子及外道惡人六親一切善知識。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於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而菩薩以惡心瞋心。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犯輕垢罪。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師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自為飲食錢財利養名譽。故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恃作形勢。乞索打拍牽挽。橫取錢物。一切求利。名為惡求多求。教他人求。都無慈心。無孝順心者。犯輕垢罪。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毘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解。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碁。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佛言。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授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戒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黎。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長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而教戒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如獄囚法。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結 偈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