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四十)

)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七頁,經文第三行,「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那麼這個是承接上一次所說的,他請法,願見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那麼由於心念至誠,所以如來應正遍知,廣演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之相,那麼法藏比丘全部都看到了。那這一段呢是要說明,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如法的宣說,「皆悉覩見。」全部都看見了。那麼看見以後呢?一般人會想要出國旅行,說是去參學,實際上呢,就是到國外去散亂,不懂得攝心。那法藏比丘看盡了十方諸佛剎土,他的心不散亂,他是真正在參學、真正在修行。覩見以後呢?發無上殊勝之願,他看了以後,他就想到極樂世界要怎麼樣來建立,所以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所以他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是為了利益眾生,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玩樂、好奇,或是呢做為話柄,與人談論是非的時候,在那裡使用的。現在人不叫談是非,現在人叫交際,交際就是談是非,一樣的意思。所以你們在與人交際的時候就要小心,交際到後來,以為自己是在度眾生,實際上呢,你是被眾生度了,你不要想說我要來幫助我的家親眷屬、幫助我的朋友來學佛。你自己先學,先學好,學的不退轉了,學的不受他們的業習所影響了,那你才能夠說是幫助他;幫助他,你也只能提點他一下;你要是沒有功夫,他吃肉,你也跟著吃肉,他喝酒,你也跟著喝酒,我想恐怕是你先醉了,你沒有定力、你沒有功夫,所以絕對不能夠做世間人他們做的事情,要守佛陀的戒律、守佛陀的教誡。更有一些是學佛人,學淨土的人,拿著印光大師的境界,拿著祖師大德的境界,他以為他自己也有了,也有這樣清淨的一個境界、清淨的功夫,就向人家講:這淨土之妙啊,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個是祖師講的沒有錯,但是呢這個話用在你身上,你是離不開,所以不離;你是廢不掉,所以不廢,世間法你沒有辦法捨離,所以你說不離,你的不離是難捨難離,所以不能離,你世間法,你的世間意、世間念頭、世間的行為,你廢不下來,你對於家庭你放不下,你對於你愛欲你放不下,對於你的習氣-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慢,你放不下,所以你說不廢,因為你廢不掉。沒有祖師是帶著世間的欲望、觀念來出家的、來修學佛法的。講這個話的當下,祖師也不著世法,他說他行世法是利益其他的眾生,並不是真的有世間的欲愛之心,就像釋迦牟尼佛他來這個世間示現,有父親、有母親、有兄弟姐妺、有這些家親眷屬,他說我是示現做給你們看的,並不是真的我有愛欲心,這是他在《涅槃經》的時候講到的,所以你不要看釋迦牟尼佛,你看他也生小孩,你看他也做世間人孝順的事情,但是他告訴你:我沒有愛欲心。你要說如來有愛欲心,你是謗佛,你毀謗如來,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真的是經典上所說的:「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跟釋迦牟尼佛做同樣的一件事情,他是「海印發光。」你是呢心裡面起著塵勞,帶著愛緣慈、帶著這個自己的貪愛、貪欲,夾雜在你所做的這些好事當中。所以祖師的境界,你不能學;你學了,你會墮落,都是挑自己喜歡的,挑喜歡做的做、挑喜歡吃的吃,說這叫養生,這個身是假的,你要養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它之後就來障礙你,佛法不講這些……什麼養生之道,佛法教你修行,在佛陀的經教裡面,教你放下身心世界。
放下身心世界,不貪著這個色身,佛在經上常說不要認四大假合以為我,不要認六塵緣影以為心,這個就是叫你放下啊。「用」但是心裡不要執著,拿這個虛幻的色身來做好事情、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什麼樣叫做利益眾生的事?你們一定想到我來捐錢、做慈善,實際上這些利益很小、有相、有所著,最大的善呢就是你自己修行,前面說過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就算能夠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那個修的福報非是算數譬喻所能及,雖然沒有辦法說,但是畢竟不離開著相二字,不離開有相,總是落在「有」地啊,不能解脫。不如你自己來修行,這個是真正的好事,用這個色身來修行念佛成佛,那麼你才是真正的幫助眾生,因為你在幫助眾生的當下你不起煩惱、你沒有貪瞋癡,你不會惱害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所以你不能拿祖師所說的一些法語來當做是自己的境界-你沒有那個境界,你要不會學只學事相上那你會墮落的很慘,學佛人表裡一如,我知道有一些在家人提倡外儒內佛,外表上是儒家的表現心裡面是佛的表現,這個說法不圓滿,學佛的人內外皆佛,就是學佛,不要外面是個世間人,裡外都要是學佛人,這才表裡一如、表裡相應。你看法藏比丘會不會外儒內佛?沒有啊。你不能外面表現的跟世間人,裡面是佛。你沒有這個功夫後來就會變成外佛內儒,更差一點外聖內凡,假裝聖人的樣子裡面是大凡夫,碰到境界來自己心裡面就七上八下的,可是呢外面還是裝著一副聖人的樣子,那個沒有功夫啊。你要學這些在家人教你的什麼外儒內佛,學到後來你就變成外佛內儒,再來就變成外聖內凡,表面上在學佛裡面是個大凡夫,貪、瞋、癡,整天呢罣礙的就是家裡、小孩,還說自己是盡本分,拿印光大師的話「敦倫盡分」,我只是敦倫盡分而已。你有沒有「閑邪存誠」啊?後面那一句你沒有做到啊,你沒有把你世間的念頭給除掉。印光大師是真正敦倫盡分的人,他是一個出家人他持好了出家的戒律,做好了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是他應盡的本分。在家人你是個在家學佛人,你就要做好你學佛人的樣子,處世不忘菩提,這才是真正的敦倫盡分。不是學了佛再去沾那一點世間事,來道場說我沒辦法,祖師講的嘛要敦倫盡分,我只好搞一些世間事再修一點佛法,自欺欺人,等到臨終死到臨頭了你就後悔莫及,學佛你就是完全學佛,內外都是這個佛陀—落實佛陀的教誨,心裡面是佛、形象上是佛,心裡明白佛陀的教誨,心裡是佛,也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是佛心啊,表現出來的呢是戒律、行儀。戒是佛行,講話呢講出來的是經教,教是佛言,這個是祖師大德教的。他不教你外儒內佛啊,那個是不究竟啊,那個是表裡不一啊,又要弄一點世間法、心裡面又還想學佛,抱樁搖櫓,想要待在第一層樓又想爬到最頂,除非你是巨人啊,巨人他也做不到,為什麼?你貪戀第一層你就上不到頂端,因為你不肯捨。所以你要是認為一樓的風景就很好了,你見不到頂樓的風光啊。一樣的道理啊,又想要一樓的風景、又想要見到頂樓的風光,那是做不到的。修行也是一樣,又想要做一點世間、當一個世間人,在親戚朋友間被人家稱讚是好媳婦、是好媽媽、好爸爸。在同參道友間又要被稱讚為老修行,夠會裝。好,即使你都把他們矇過去了、騙過去了,你騙不了無常大鬼、你騙不了這個生死到來。學佛不用自欺,自己有幾分功夫、你有多少的實力你要看清楚,不要搞什麼外儒內佛,在家人搞外儒內佛,現在出家人也搞外儒內佛,亂七八糟,出家人就內外都是學佛,你已經出家了,還搞個外儒內佛那就不像個出家人,不是真正的學道、不是真正修行啊。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有沒有想說:我表面上像個世間人,裡面來學佛。他絕對沒有一絲毫這個念頭,所以他能夠有成就,所以後面讚歎他表裡相應啊!所以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內外明潔,地心跟地表是通透的,你站在地表可以看到地心,西方極樂世界的琉璃地是這樣子,這種地方你做夢也不會想像的到啊!
對於一切法無所著,宮殿隨身,這個都是他成就極樂國土的莊嚴。所以我們要懂得怎麼學佛,學佛人就是像個學佛人,不要又想要表現的像個儒家的人,裡面又想要學佛,這種講法不適合佛門,尤其是出家人,更不適合,出家人教人家這種方式,那是最大的罪過,你受菩薩戒,你就知道了。暫念小乘,心裡面有一絲毫貪戀小乘,乃至有一念,都有過失,那何況是想要學世間,想要學儒。你要是有一絲毫的貪著小乘法,貪著世間法,劉備講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你想說一點點貪,沒有關係,貪到後來,你就會謗大乘法,積小惡會成大惡,小的水波,一直推一直推,會變成狂瀾,會變成海嘯。所以不可以認為說我有一念沒有關係,所以一開始《梵網菩薩戒經》裡面講到:「乃至小戒。心懷恐懼。」這是在它的序文裡面講到的,小的過惡,輕的罪,都心懷恐懼,不敢違犯。小罪尚且如此,何況大戒,所以不能有一念暫念小乘,暫念世間法,這個都是犯菩薩戒,都是不清淨。所以你學了菩薩戒,你就不會想要學不了義法了,所以為什麼說,我勸大家要受菩薩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你得了菩薩的無作戒體,盡未來際永不退轉,永遠不會退大乘心,縱然你這一生沒有成就,你修學別的法門,你沒有成就,來生也能遇到大乘佛法,也都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是佛在經上的保證,你不要聽人家嚇唬你啊,說哎呀菩薩戒沒有學好,動個念頭,就要下地獄。下地獄沒有這麼簡單,下地獄要造極重的惡業,何況你是有受戒。受戒的時候,十方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執金剛神,都來戒壇上,證盟你受戒,證明你,證明你受戒,請他們加持你,你在他們面前發這樣的願,得無作戒體。經由有作,得無作,身口意三業,如法思惟觀想,三番羯磨以後,得無作戒體,盡未來際永不退轉。這麼強大的力量,怎麼可能墮地獄,肯定是不了解的人在胡說八道,他就是你的戒障,障礙你受戒,障礙你得戒的,這些人不懷好心,佛在經上講:這些人,我相堅固啊。「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他自己不能信,還要人家跟他一樣,用世間話講:死了還要拉個墊背的。他自己不學,不願意做,他不發心,他還告訴你,嚇唬你,說我比你老修,你還是初學,我修了幾十年,連五戒都持不好,怎麼你初學能去受菩薩戒。這叫什麼?增上慢。增上慢就是什麼?我比你年紀大多少,你才幾歲,這個就增上慢,增上慢。持五戒很簡單,你們現在各個人坐在這裡,每個五戒都持的很圓滿,你坐在這裡也不喝酒,你也沒有殺生,你也沒有打妄語啊,也沒有人邪淫,也沒有人偷盜,五戒都持的好好的,怎麼會不圓滿。是你不曉得怎麼持,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受,怎麼樣才能受菩薩大戒,所以被人家一講,你心裡面就害怕,受菩薩戒好恐怖喔!你如果這樣想,那你不叫受菩薩戒,你叫受夜叉戒,夜叉翻作中文叫可畏,可畏鬼。這菩薩戒不可畏,菩薩,菩薩是什麼?覺有情,大慈大悲者,具足慈悲喜捨。所以害怕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你不要害怕。《梵網經》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都應該學佛的戒律。「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又講:「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你們想要成佛,想要做佛的,菩薩戒是根,菩薩戒是主要的因素;你想做人的,你要持五戒、修十善。你要做佛,一定是學菩薩戒,持菩薩戒,縱然有毀犯,因為受戒的殊勝,受戒力量之大,所得的罪報非常的微小,而且受戒……我們下午講的,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要犯的時候,它會提醒你,我已經受戒了,縱然犯,你也因為有戒體的保護,它會提醒你,要懺悔。所以罪報現前的時候,你懂得懺悔,沒有受戒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犯戒。很多人想說,我不受戒我就沒有罪報。不受戒,罪報更嚴重,而且你沒有減緩受罪的力量,就好像子彈打過來了,你沒有穿防彈衣一樣,直接貫穿;穿了防彈衣,並不代表你可以不受傷害,可是你要是嫌這防彈衣太重、太熱,你不穿,就像你不持戒,不受菩薩戒一樣。你嫌這個菩薩戒太累贅、太熱、太束縛,那你罪報現前的時候,這個罪報可不是一般的子彈,
是穿甲彈,那你必死無疑。所以你要清楚,你受了菩薩戒有它的功德、有它保護的力量,而且呢你碰到了這些外道、邪師,現在邪師很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都數不清,這個戒體會起作用,保護你的善根,讓你有能力辨別,有能力知道說這個是不可以學的。所以你看那些沒有受的,人家一說你沒有根,去學《弟子規》,他就去了,為什麼?沒有能力辨別。沒有受戒啊,對菩薩戒、對大乘沒有信心,所以佛講:「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你能夠相信自己能成佛,這就是信受大乘,戒品就具足啦,所以你不會退,不會說唉呀你不行,你五戒都沒有做好、人都沒有做好,怎麼做佛,這個話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是外道告訴你的,欺騙你的,所以要發心要持戒,要受菩薩戒,它有防非止惡的功能,這裡所說的「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這彼就是「二十一俱胝佛土。」俱胝就是億的意思,兩百一十億功德莊嚴之事,他都看到了,「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國土麤就是穢土,就像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世間有大三災,所以叫做劫濁;這裡的眾生帶著煩惱習氣,煩惱濁;貪著自己的壽命,不擇手段,命濁……等等的這五個汙濁,所以這是麤。妙呢?就像西方淨土一樣,就像他方佛土一樣,蓮花化生純是菩薩,甚至沒有小乘,你看須彌燈王如來的國土,純是菩薩,那裡沒有人是二乘人,所以聽到娑婆世界,他說有人喜歡小乘,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個是什麼樣的動物沒有看過,既然喜歡小乘,你跟他講小乘,他也聽不懂,什麼是小乘法,釋迦牟尼佛又是一尊怎麼樣的佛,為什麼用小乘法來引導他們學大乘,他們覺得很奇怪,不是直接學大乘就好了嗎?他很好奇,過來看看。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上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就是你不能接受,我才跟你講個小乘法,現在你們大家都能接受了,那小乘就不要學了,直接說大乘、直接學大乘就可以了。小乘是什麼呢?破外道見。釋迦牟尼佛當時候有九十六種外道,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外道,外道的邪師-大邪師,還不是普通的,邪見到了極處了,拜火、修苦行的、非因計因的,三迦葉波兄弟,這些統統都是邪師,而且是大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用小乘法破外道見,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是自然的,本來就有了,他們不懂因果,所以佛用生滅因緣法度他,生滅因緣法。大乘講的是不生不滅因緣。它是生滅因緣,跟他講:你看一切法地、水、火、風合成的,會分散,分散就沒有了,你看這不是自然生喔,破這個外道的冥諦-自然生,這個大邪見,或是破撥無因果的,認為人死了以後就斷滅了,或者認為,人只要把這一生的苦受完了,來生就永遠享樂了,有這麼邪見的,所以他們有一些外道,一直修苦行,他修苦行為的是什麼?把這一生苦受完,睡釘床,冬天呢,跑到這個結冰的這個河水裡面打坐,他修苦行;不呼吸,他修苦行啊,他目的是要把苦都受完,來生他要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外道的苦行、外道的神通、外道的見解,不離名利、愛欲,他講的沒有錯,道理講的再妙,都是名聞利養、都是愛欲心沒有捨掉,這個是外道,都是有所著、有所取捨,所以這個世間它是汙穢的。所以這個須彌燈王如來那邊的菩薩,你看像阿閦鞞佛、像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們都是淨土,沒有穢土,就娑婆世界這裡,這裡叫「國土麤妙。」這是講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一些國土汙穢,有一些國土清淨。就四土來說,凡聖同居土是粗;方便有餘土是妙;方便有餘土對實報莊嚴土呢?這個方便有餘土是粗,這個實報莊嚴土是妙;那常寂光土就等於實報莊嚴土,一個是理一個是事,一個是法身所住,一個是報身所住,一樣的,所以我們就不再做比較。再比下去,這問題就要出來了,你就會開始分別,這個實報莊嚴土是講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這個講下去名相很多,到此為止就好,不要再節外生枝,抓到根本就可以了,你要分、你要細分: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他自己住實報莊嚴土,「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講下去,大家都頭暈了,所以就比到實報莊嚴土就好,把常寂光土攝歸實報莊嚴土,做一個整理再把它簡化;那要分下去也是可以,要分下去也是可以,都沒有障礙,所以「國土麤妙。」他都知道。那麼這一點很重要,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十方國土雖然清淨,就跟韋提希夫人看到的一樣,「雖復清淨皆有光明。」都很清淨、都很好,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為什麼呢?容易往生,容易成就。所以,證明法藏比丘他所看到的十方國土,雖然清淨但是呢沒有人接引,你去不了,都是大菩薩的境界。那眾生要成就,得靠自力,沒有諸佛如來的這個威神力加持,你沒有辦法前往。為什麼?是要靠你斷證,煩惱的斷證。所以,你不要想說彌勒內院很近,就在隔壁而已,死了以後馬上就可以去。你進不去,你沒有功夫,連阿羅漢都還要打坐入定,何況你是一個大凡夫。你根本沒有能力進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裡面都是大菩薩。所以,不要想說彌勒內院很近。你要求生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會跟你說:很抱歉,沒有接引。他只發十二個大願,沒有接引願;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你修藥師法門,求生淨土,可以,他會請極樂世界派八位大菩薩過來接你,他也不親自接,這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以,你也不要想勞駕他來幫你。他接不了你,你得自己把功夫學好了、練好了,自己前往。沒有專車接送,沒有這樣的服務。但是西方淨土有。他知道十方國土雖然很清淨也很莊嚴,但是修行不容易,尤其是在凡聖同居土修行不容易。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講:為什麼開淨土法門-但為常沒眾生。常沒眾生是什麼?就是凡聖同居土業障深重的眾生。業障深重,不光是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所以,諸佛如來,其他的諸佛如來,他沒有這個願來接引,不是他沒辦法,他沒有這個願。所以,法藏比丘在看的時候就看到了,縱然你去他的國土,教學設備沒有這麼好,容易被境界迷惑,沒有人護念你……這些種種的問題。你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你去反觀,反過來想你就知道,像第一願國無惡道願,就表示他方國土有惡道;國無不善願,就表示他方國土有不善。相反的推論回去,你就曉得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所以,他看到「國土麤妙」。所以,「思惟究竟」;想清楚了,想到什麼呢?究竟。想到說我這個國土,要能幫助眾生成佛,他蓋一間大道場。這個道場不是用這些水泥、鋼筋、混凝土,裝潢的、建成的,是用他自性的功德顯現的。這個道場不會壞,接引的眾生呢沒有分別,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而且一往生呢,皆是阿惟越致菩薩,皆是一生補處。西方極樂世界菩薩比凡夫還多。所以,凡夫到西方淨土,這是屬於少數民族啊,他特別教化你啊。在極樂世界成就之快,最低十二大劫蓮花就開,這蓮花打開就是說他明心見性,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就是明心見性,明百法緣起性空。十二大劫他就能夠見性,這是講修證,你看《觀經》的,不要自己推論。經典上有講,我們就按經典上的說。十二大劫。所以呢,成就之快你沒辦法想像啊!所以,他這裡講「思惟究竟」,想到究竟之處。所以你往生淨土絕對不是方便,有人說學淨土這個是佛的一個方便喔,這個讓你到那裡暫時止住,像化城一樣,他搞錯了。化城只是如來的一個比喻,並不是真的有個化城。西方淨土是真的有佛在接引。所以蕅益大師有一個號叫西有道人。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有阿彌陀佛在接引眾生,「今現在說法」,你看《彌陀經》上講的,他出現在極樂世界,說法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這個是接引達到究竟。所以,你們說要接引眾生,你們要怎麼接引呀?你能不能讓他達到究竟呀?有的人說學這個《弟子規》是學佛的根本,結果去學的呢,都沒有來學佛了;都變砲灰了,犧牲掉了。沒一個回來學佛的。縱然學佛心裡面也帶著世間意。學到的是什麼?學到的是生滅佛、學到的是糊塗佛,他帶著世間意啊,他沒有把世間心捨掉啊。基礎打錯了。你要成就無上菩提,就好像你要蓋摩天樓啊,你打的是一般平房的地基。好像也有打,也不離第一層啊,但是你打錯了,地基打錯了。佛是無上菩提,常把佛法──佛的果位比喻做豪宅。這豪宅在經典上叫華屋,非常富麗堂皇的這個房子,現代人叫豪宅。你要蓋一棟世界級的豪宅,結果呢,你打的地基是蓋鐵皮屋的。鐵皮屋不用地基,淺淺的,隨便地上按施工圖挖幾個洞就可以蓋了。鐵皮屋我蓋過啊,所以我知道。他們學《弟子規》就是連地基都沒有啊。在沒有地基的狀況下,他要蓋摩天樓,他要成就無上佛道,不要說,不要說一百層了,蓋個三、五層樓,它就垮了。沒有根啊,用的這個基礎是錯的。可是你說有沒有離開鑿土啊?沒有啊,可是他整個建築的基座是不對的,你怎麼能夠成就無上佛道?所以要用對方法,你要蓋豪宅、要蓋摩天樓,你就不能打一般平房的地基,它有相對的基礎,所以為什麼讚歎能學大乘的叫什麼?善根深厚。善根就是地基,你的根又深又厚,基礎很好,不光只是無貪、無瞋、無癡,你能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善根深厚。《無量壽經》講,它給你保證最起碼你供養四百億佛,供養四百億佛,很多,非常的多,聽到淨土法門你能相信,四百億。在《涅槃經》講的,你聽到大乘能相信,最起碼供養十六恆河沙的諸佛,一條恆河沙的諸佛不得了,你供養十六恆河沙,你能深信不退而且還能修行,十六條恆河沙的諸佛,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不是少善根、不是小根器,你無量劫來你值遇到這麼多佛,你現在聽聞淨土法門,你才能深信不疑,其他的有些人,你跟他講修行,他跟你笑一笑,你神經有問題,放著好日子不過,大魚大肉不吃,家裡有老婆、小孩不好好照顧,修什麼行,他覺得你腦筋有問題,你是不是受了什麼挫折,這個電視劇看太多了,不是每個受挫折的人,都懂得要修行的,你要反過來想,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受過挫折,不是每個人都想修行,所以這些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欸,可是你跟他講要修行,他已經善根種下去了,這一生沒機會來生再種,聽久了他就想試試看,剛開始不怎麼得力,越修越得力,這樣累生累劫以來,值遇佛法的次數、供養如來的次數越來越多,漸漸累積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勸人家學淨土、你勸人家學大乘,他不相信,你不要難過,很正常啊,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想要學都沒有辦法,《無量壽經》講的:「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他惡業太重-驕慢、懈怠、不肯學,邪見-知見不正,像要說要學儒家的,才能做佛教基礎,這邪見,這知見不正,學《弟子規》的這個,做佛教基礎,知見不正,「難信如來微妙法。」你把淨土法門給他,他不相信,他覺得不夠、沒有辦法,那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就像一個人眼睛瞎了,你要給他指路,他根本就看不到,你給他指路也沒有用,講得再清楚也沒有用,沒有辦法把修行的近路告訴他。後面講:「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你真正在佛法裡面你種善根了,你多生多劫以來,你聽聞大乘佛法,能夠生歡喜心、能夠深信淨土,那麼這一生了脫生死的這個方法,你才能夠來受持,所以你勸人家學大乘、勸人家學佛,老實念佛、修行,他不相信,那個確實是善根、福德不夠,所以真正是無過此難。所以《華嚴佛光三昧頌》講:這「諸佛秘密甚深法。」諸佛祕密的甚深之法。「曠劫修行今乃得。」累生累劫接觸佛法、供養諸佛如來,在他座下聽法,曠劫修行今天才能遇到。「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你要是對於淨土、對於大乘你能夠明白,那真的是諸佛如來讚歎,龍天善神擁護,所以為什麼《彌陀經》講:「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是真的。所以它這裡講的:「國土麤妙。思惟究竟。」想到最究竟處,「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不是散心,今天看看,像你們去購物、到賣場去,都看一看,我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挑一挑放到籃子裡面,結帳刷個卡回家,不是啊,那個是散心;一心,現在講的「不散亂的心」,不帶個人欲求的心。他可不是像你們逛大賣場,挑這個架上的貨品,不是這樣挑,他知道怎麼樣對眾生最好,怎麼樣幫助眾生來成佛。極樂世界沒什麼功能,就是幫助你成佛而已,就是如此啊。你不要想說我到極樂世界去,有這個好享受的、那個好享受的,基本的受用會有,但是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夠快速成佛,你要成佛以後,那真的是俗話講的:天不怕、地不怕,這大千沙界為你心所轉,確實心裡當中也無人、也無法,你真正得大自在了,雖行因果之事,而不被因果拘束,要受的報要還便還,不還便了,便作罷;還報的時候,還可以順便度眾生,自己也無所受,你說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不可思議。所以法藏比丘這裡講的「便一其心。」他一心選擇「選擇所欲。」怎麼樣對眾生最好,不是選擇你自己的欲望,你們去這個挑東西,總是挑自己喜歡的、自己愛的、對自己有利益的,這個是世間人講:「選擇所欲。」他的「選擇所欲。」是怎麼樣對眾生有好處,他就怎麼做,他就怎麼樣來修行、怎麼樣來幫助眾生,所以「結得大願。」他知道他要怎麼樣子來發這個願,心裡有底了,現在人講:心裡有數了,所以你們今天能遇到了、你能聽到,確實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所以應當要把握、要珍惜這一生能夠修學佛法的因緣,你不要讓它空過了,來生不一定遇得到,來生不一定可以,所以為什麼勸你們趕快去受戒,受菩薩戒,你這一生遇得到,來生不一定;你這一生要是沒受,來生不一定碰得到,趁你還有命,那動作就要加快了,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障礙,我還有家裡的人沒有辦法,這個就叫戒障,你去哪裡找戒障,戒障不是你到戒場才有的,是你現在沒有辦法發心,這就叫戒障;什麼要煮葷的、怕先生不理你、怕太太不理你,不理你就不理你,你也不理他,大家都沒事了,一了百了,事情解決不了怎麼辦呢?不了了之。你心裡放下了,就沒有這些罣礙了、沒有這些執著了,那你這戒障就消掉了;就是你心裡有罣礙,你受不了戒,你得不了戒啊。你受了這個戒,來生還是跟你保證遇到大乘,你看你這一生這麼樣走過來,你碰到了多少宗教、你遇到了多少外道,你即使學佛一開始,都還不一定接觸到正信佛教,很多都是從拜拜,從外面拜進來的,走了多少冤枉路,有沒有人可以幫你,沒有,可是你有受菩薩戒,你有這個無作戒體保護你,你一接觸就是正法,不會給你走偏掉,防非止惡,所以一定要發願、一定要去受持。那麼這一段這個,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那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九)

)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六頁,經文倒數第一行:「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還沒有講完的地方。那麼法藏比丘向他的和尚請求,希望呢能夠見到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那麼他才能夠思惟、修習,來成就不可思議的大願。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有他心通,他能夠觀察眾生的根器。他知道法藏比丘的心願、志向,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也不是普通的願望。所以,這裡說的:「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志向跟願力非常的深、非常的廣。這深啊就是指深達實相;廣呢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華嚴經》講的遍法界虛空界,這是深廣的意思。他這個深廣,不是一般我們凡夫啊所能測度的。那麼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他的願,「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那麼,這個二百一十億啊是一個代表數,代表數。就像《彌陀經》講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個七跟八,並不局限在七,也不局限在八。雖然有七寶:金、銀、琉璃、玻璃,這個玻璃,這個琥珀、瑪瑙……等等的,這個七寶。那八功德水,有這個八種功德的水,八功德水。那實際上呢並不局限於這七種,所以它只是一個代表的數。那麼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億啊諸佛剎土,那實際上在虛空法界當中,這個諸佛的國土,當然不會只有二百一十億啦。這是說一個不可數的數啊,來代表無限多的意思。所以這個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他一一為他來說明,顯現在他的眼前給他看。那麼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廣大圓滿之相,都顯現給法藏比丘來作參考。那麼「隨其心願悉現與之。」為什麼說是應其心願呢?這裡面有它的意思存在,因為呢法藏比丘,他發了願要利益所有眾生。那諸佛如來沒有自己的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麼法藏比丘他的心量,是為了度一切眾生、為了幫助所有眾生,所以呢,他希望見到十方法界無盡的剎土。所以他的心量是這麼廣大的。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能夠應正遍知;如來的正遍知在於眾生這一方,你自己的心願。他的正遍知沒有大沒有小,但是呢隨著法藏比丘他的心願,而能顯現兩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正遍知沒有大小的問題,可是呢在眾生分上,它就有大有小了。你的心量要是小,像現在的人,求佛菩薩給你保你一家平安,他也就給你說說因果,教你做做善。你要是像六祖惠能大師,你來幹什麼的?他說我來做佛的。那他這個心量非常的大,所以五祖忍和尚就能夠為他講經,令其開悟,因為他的因是正的。這都是正遍知的作用啊,都能夠指示,令其開悟;他是──這個用的是真心的,他的願是正確的。如果你只想要你的公司發財、你的公司有錢,那你做這個好事、做這些布施,你感得的是你個人的果報,你利益的呢,是一個公司的人。如果你的願再大一點,希望一個國家得利益、希望一個民族得利益,那麼所感的果報,就是一個民族的利益、一個國家的利益。但是法藏比丘不光自己要成佛,而且呢他說:「我立是願。超勝無數諸佛國者。」超越一切諸佛。喔,他這個願比其他的諸佛大的許多,確實是大願。在眾生分上,確實有大有小。或是用經教裡面的來說,在差別業用上有大有小。這差別業用,就是眾生的業用。心體它的作用沒有分大小,就像你眼睛在看東西的能力,沒有斷續一樣。這在《楞嚴經》裡面就有講到,沒有間斷。所以就體上來說正遍知沒有大小,但是就差別業用上來看,所以法藏比丘的願比誰的都大,所以現這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他希望看過的這些國土、這些世界、這些裡面的眾生、它的業因果報種種的一切包括菩薩因地的修行,如來果地的正覺,顯現出來的智慧德相、國土的功德莊嚴,他希望都能看過做為他的參考,那麼他要來建立西方淨土,做為建立西方淨土的一個依據,所以他的心願是這麼大,不是一般人小情小愛只想到自己平安,自己了脫生死─有人他會毀謗淨土,說你們念佛的人是自了漢,實際上這個說法不對啊。什麼叫自了漢?就是自己想了脫生死,這自了漢是指什麼?是指小乘,或指一些外道仙人,他們那個叫自了漢,只想自己得度,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是這樣子,你看到極樂世界自己能成就也能夠分身到十方法界供養諸佛,甚至呢能夠教化十方法界的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無上佛道,所以求生淨土的人絕對不是自了漢、不是小乘。《無量壽經》講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是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徒弟。所以你要知道。那麼這裡「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上一次講到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一切法的顯現從心而現,所以法藏比丘的心願盡虛空,遍法界啊,不可思、不可量啊。所以後面釋迦牟尼佛讚歎啊,「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不是你用言語分別所能夠形容的,就是禪宗講的「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不可以色見如來,《金剛經》講的,若以色見我,若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沒有辦法見,為什麼?音聲與色是世間所分別,是世間語言分別啊。你看這個唯識宗講的三細相、六粗相,動念以後產生的現相,現相以後在裡面分別執著,執著這個色相,在色相上再給它立上名字,這些都是分別啊,都是煩惱。所以為什麼我們講的你用色相來見,用音聲來見,用世間語言分別想要測度沒有辦法測度,就是經典上講的這一層的道理。那麼這裡的「應其心願。悉現與之」就看你發什麼願,我們現在發願求生淨土,念佛修行臨終一定見佛。為什麼呢?同樣是這裡的所要表達的意思「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看你發什麼心?立的是什麼願?你的願正不正確?你的發心正不正確?所以你看法藏比丘的發心,我們之前就有講過,你看他怎麼修行,你要學他的修行,他發心正確,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隨緣起用,應正遍知,顯現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之相給他看。他的心念、他的願望是正確的,所以如來起全體的大用啊,顯現剎土給他看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現在是種因啊,發菩提心是正因,那麼因緣成熟的時候,什麼時候因緣成熟呢?你要臨終的時候,或是你功夫好一點,你煩惱斷的時候,這個惱斷之因消滅了,極樂世界現前了,這就是因緣成熟的時候啊。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應其心願,隨你們的願望顯現出極樂世界的樣子,如果你的功夫得禪定顯現化身,如果你的功夫這個破了見思煩惱顯現方便身,方便有餘土的身相。如果你的功夫打破了無明,打破無明,那就顯現出報身、法身。實際上方便土的他也可以算是報身,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啊,這不算是自受用,十地—這個初地以下的報身甚至是化身,所以剛才講的方便有餘土的身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隨其各人的修證,隨這個各人的修證,顯現出不同的現象,顯現出四土的差別。所以你看有人見得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有的人見佛丈六金身,這個一丈六現在來看大概一百八十公分到兩百公分,丈六的身相,所以隨其心願。所以這個心願不是一廂情願喔,是他的功夫修證,你不能想說我要見法身,法身你看不到了。有一些人學佛很迷信啊,請他師父的法身到哪裡去坐一坐、看一看,他師父的法身跟你的有什麼兩樣,都一樣啊,法身沒有分限啊,事事無礙啊,它沒有分你的法身、我的法身,所以這個學佛沒有學透說話被人笑,一聽就知道他對於佛教的道理不瞭解。那麼這裡所說的隨其心願而顯現,《華嚴經》講的「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心行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這是什麼原因呢?海印三昧威神力。諸佛他的力量,顯現的力量就像海,海上沒有波浪的時候,映現萬物,海印炳現,這個就是正遍知的作用,隨眾生的修行,隨他的心願,悉現與之。那剛才是講修證,那這裡呢是法藏比丘他發願,發的很大、發的透徹,所以有好幾重的意思在裡面。那麼底下講是說法的時節,「說是法時。經千億歲。」所以現代的人聽經他是沒有耐心,你讓他聽一個小時他都覺得很久,何況是坐在那裡,聽多久呢?千億歲。千億歲不是一歳、不是兩歲。這一年也算三百六十五天,聽了千億、一千億歲這麼久,他才把十方諸佛剎土這些現象跟他說完。那麼這一部經要是變成文字,我看娑婆世界不一定放得下,所以有些人說他懂佛法,你看看千億歲講經的內容。所以龍樹菩薩他自己,在印度學了當時候的一些佛法,他覺得自己很懂,那麼大龍菩薩出來教化他,他說:「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厲害,佛法都懂。」他說:「對啊。」龍樹菩薩說:「對啊。」「那好吧,那我請你到我的圖書館來看看。」到圖書館的時候,收藏著一部《龍藏》。那個《龍藏》是真的,真的《龍藏》,現在有假的《龍藏》,標句讀的那個是假的,大龍菩薩的《龍藏》是真的。現在有人很無知,甚至是很可惡,把《乾隆大藏經》標上句讀,加自己的意思進去,毀壞佛教的經典,造無邊的罪業,還說是方便給大家看,方便破壞佛教,這一套假《藏經》要是讓它流通出去,那後果不堪設想;無知的人、愚癡的人,才會去幫助這種外道、邪師來流通這一部假《藏經》。那麼我們現在講的是龍宮的《龍藏》,給他看目錄,給他一匹馬,龍樹菩薩說:「你給我騎馬做什麼?」他說:「看目錄啊。」坐在馬上走馬看花,這麼下來三個月看目錄,那個目錄就像我們的經題,這個我們印書前面都有一些目錄、索引一樣,就光龍宮的目錄,騎在馬上,走馬看花要看三個月,他嚇一跳,再也不敢傲慢;他看到《華嚴經》,上本的《華嚴經》,也就是原汁原味的《華嚴》,我們現在的《華嚴經》只有八十卷,頂多加一加不到一百卷,那麼上本的《華嚴》有多少份量呢?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一偈就代表一行的經文,三十二個字,有多少呢?以一個微塵算一行偈頌。有多少微塵?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麼多,它的品題有多少?這品題用的比較文言,就是現在人講的章節。它有多少個章節呢?一泗天下微塵品,把一個泗天下像南瞻部洲這樣子磨成微塵,每一個微塵做為一個品題,一泗天下微塵品,他看到的《華嚴經》。中本呢,大概是四十八萬頌,四十八萬偈,份量還是太大。下本的《華嚴》十萬頌,十萬。所以他從龍宮把《華嚴經》帶出來流傳在這個世間,那麼傳到我們中國來,只剩下三萬七千頌,這第一次傳來;第二次傳來,比較好一點,大概四萬頌到五萬頌左右。所以武則天她很感慨,摩尼寶珠只得半珠,她只看到一半,覺得很可惜,所以你能夠遇到經典,這個都是不容易。從前佛法要向外傳,這個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傳到中國來,那我們後面的學人遇到了,你就要好好的珍惜它,你不能隨便去改動《藏經》的內容,任何一個《藏經》的內容,你都不能改,你印經也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印,像有些道場、有些單位,他覺得他師父很有修,或哪一個法師很有修,他給經典做了科判,那麼有些段落在科判裡面他做了調整,他就依照科判的內容,調整的內容,把經文調整了。科判是做個小註,給大家說明一下,說這一段可能是移到後面去讀起來比較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改動經文,像圓瑛法師的,他的《楞嚴經講義》裡面他就有講,《楞嚴經》可能是有一些部份它有缺漏或是翻譯的時候有錯解,可能,所以他在這段經文旁邊,他加以說明一下,他也不敢改動經文,可是現代就有猖狂的人,把它改動了經文,把它段落調整過了,那今天你印經,你覺得這個法師這樣可以,那一個人他們的道場,他覺得他的師父可以,也依他師父的段落去印經,旁邊也都加了註解,這個還算有守規矩的,但實際上這樣印還是不如法,經文《藏經》裡面原來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你要加註解,那是你自己的書上可以看,你不可以印出來給人家看,那何況是改動經文,把這個經文整個挪動,所以要懂得尊重經典,現代的人印經非常的猖狂,我們用的這個形容詞,形容的一點都沒有錯誤,只能用「猖狂」來形容,為什麼?這經典是祖師大德翻譯的,當時候的人抄錄下來的。有錯、有問題,也是當時候的問題。你後人再改動,你發現有問題你只能加小註,在你自己受持的這本書上加小註。你不可以把你的見解、你的看法,拿出來讓大家來強制接受。強迫人家讀你的分段,這個是不可以的。所以為什麼《楞嚴經》會第一部滅,講的話是真的啊。一些搞學術的,沒有功夫啊,沒有修證啊,他就說《楞嚴經》是假的,找不到它從哪裡來。我告訴你它從哪裡來,以你的程度你當然不知道。這個是龍勝菩薩一樣他到龍宮裡面去看到的,看到這本《楞嚴經》,講的太好了,這個《楞嚴經》是從龍宮出來的。龍宮在哪裡呀?大龍菩薩他是菩薩的果位啊,不是凡夫。你凡夫的人,你的眼睛怎麼看得到?龍勝菩薩可以看到,他進到龍宮去,在他的圖書館看到這個《楞嚴經》很好,他就把它背下來。那個書不外借啊,只能在館內閱讀,那他就把它背起來,整本《楞嚴經》背起來。到這個出了龍宮以後,把它默寫出來。《楞嚴經》有十卷啊!所以你後面的人去考據,當然考據不到,因為你沒有考據到龍宮啊,因為你沒有功夫啊。你沒有功夫、沒有修行,你就隨便說這個經典是假的,你沒看到,就說是假的,那我們也沒有看到你有腦筋啊。所以呢,不可以隨便改動經典,不可以批評經典,批評佛經、批評這個正法大乘的經典。你印經就要老實的印,《藏經》是怎麼樣,你就是怎麼樣。那現在的這些人,他怕人家說他印經不守規矩,他就直接《藏經》就把它改掉了。那以後他愛怎麼印就怎麼印。為什麼?《藏經》是他們家的書。那這種舉動確實危害了佛教。《大藏經》不是個人的著作,是全世界佛弟子,什麼是──為什麼說是全世界佛弟子,你想要學佛的,你就是佛弟子。佛為大家說的,大家共同有的。甚至是什麼?這是十方常住三寶物。為什麼叫它十方常住三寶物?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是只有對人,有對天、有對這個鬼神、有對菩薩、有對此方的菩薩、他方的菩薩、此方的天眾、他方的天眾、此方的這個八部鬼神、他方的八部鬼神,所以說是十方三世常住三寶;它是屬於十方三寶物啊!你把它改動了,那這個結罪要十方啊。這個地獄下不完啊,出不來啊,只要還有一本還在這個世間,尤其是《大藏經》,你把它改了,讓它原來的意思變了、樣貌變了,你加了句讀,加了你的意思了。你不要想說你發好心,這就叫發好心做錯事,做了缺德的事情。再加上你愚癡、你無知,那你得的果報必定是下地獄去,有愚癡的緣故,千萬億劫你都沒有辦法出來啊。再加上現在的保存技術非常好,有一些人想說發好心,你送的《藏經》,很好啊,他也不曉得,他幫你保存起來了。地獄的一天,人間的好幾千年啊。他幫你保存一千年,你看,人間幫你保存一千年,你地獄一天等於人間的好幾千年。你看,這個乘冪,你受的這個罪報非常的久啊。所以,印假《藏經》的事情這個絕對不能做。哪一個法師說的,都不能做。不要說法師了,即使諸佛如來顯現出這些現象,告訴你可以,你也不能做。為什麼?那個是假的。波旬,第六天的魔王,也有能力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經》講如果如來有三十二相的話,那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如果這個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的話,那轉輪聖王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所以你要清楚啊,你不要被一些通靈的、被一些鬼神給騙了。不然,一樣的「應其心願。悉現與之。」你要是造假經,你印經亂印,你破壞印經的規矩,「應其心願」;你心在造什麼業,身、口、意造什麼業,就顯現出地獄的現象,也是一樣「應其心願」,隨你的心願,顯現給你受報。法藏比丘不造假經。所以,這裡講的「說是法時。經千億歲。」這我們遇到了佛法,你要能夠珍惜,要有耐心的聽聞。這耐心沒有透過訓練是沒有辦法;要有耐性,耐性是靠磨出來的,一點一滴的累積。尤其在佛門裡面,世間人他為什麼有耐性?他想要的是什麼?名利、賺錢。你看有一些人為了要賺錢,很有耐性啊,十年、二十年,那他為了是什麼?為了是利益。那學佛呢?你要有耐性,就要你業障消了才行。所以,你要透過念佛,尤其是剛開始念佛修行的人,聽經的人會睡覺,念佛的人也會睡覺,會很煩躁、很煩亂,那這個時候你不能夠隨順它,你跟著它去,跟著它一起睡,那只會增長你的業障,讓你的心更迷悶而已,你的心永遠不會開明、永遠不會清淨。所以,要對治自己的昏沉、對治散亂。念佛的時候不好受啊,腳要盤腿,繞佛手要放掌、操手,甚至有的要合掌,做課要長跪……等等的威儀,這些都是在消你的罪業,在收攝你散亂的心,所以你要在佛法當中你要有耐性,你的業障要消,這很粗的業障,你不能怕辛苦、不能怕煩悶、也不要怕寂寞,想說唉呀,人家都出去玩了,他是出去完了,完蛋的完,去散亂了、去造業去了、吃葷的去了,那個就是出去完蛋了,你在家裡用功成就定慧,你不跟著世俗,你全心全意的在佛法當中,最後了生脫死的是你,得到利益的是你。現在人很喜歡去放鬆、很喜歡去休閒,實際上呢,放鬆跟休閒那個是文言文,講白話就是去造業、去散亂。所以我們學佛你要有耐性,他這個一講經,法藏比丘一聽「千億歲。」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下面的:「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裡講的: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聽聞到世間自在王如來為其「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為他解說,他解說的時候,現代人是用投影機,他是自備的,清淨心顯現的教學工具,你看經典上如來講經,那是五光十色,聽眾坐在那裡聽經,整個場景都會轉變,常常看到的,十方世界合成一界,這種特效,現代人做不到啊!但是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手段、方法,或現一尊佛、或現兩尊佛,或可以看到他方國土,所以為什麼當時候的人聽經,他會開悟,如來的教學設備非常的好。但是現在的人他講經,開了一台投影機在那裡,你去聽,你只能聽得一點知識,第一個內容講的是知見,沒有教你怎麼修行,讓你看投影片,你看了這個投影片,心也攝不住,開始在那裡打妄想,這個照片很好看,在哪邊拍的照,要是會攝影的,光圈是多少、快門是多少、感光度是多少、白平衡是不是調到自動……等等的妄想,全部都出現,所以你放這個投影片,不能夠幫助眾生攝心,所以在佛門裡面,有些東西可以使用現代化的設備,有些東西不可以,像講經最不適合的就是放投影片,因為你的心會散亂,但是佛講經不會,他會帶你進入那樣的一個境界,那我們的能力當然不及諸佛如來,所以要求大家要能專心,聽經的時候也不要抄筆記,你不要回去上了網,再把今天講的再聽一遍,拿一本空白的筆記本在那裡抄,名相拚命的抄,看今天講了什麼名相,所以我講經盡量都不講名相,免得你回去抄,抄了以後變知見,再看到這個佛學字典,怎麼不一樣啊,到底是學佛字典對,還是你講經的人講得對,你錯了,我們都對,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以名定義,那是萬無一得啊,我們講名相很多都是用義趣來定,所以你去查佛學字典,你查到的也跟我講的不太一樣,當中的義趣一樣,但是初學的人看不出來,或是名相用在某一部經典裡面,它的義趣都不相同,你看四聖諦,用在小乘經跟大乘經那不一樣啊,你在《阿含經》裡面看到四聖諦,那是著相;你在《涅槃經》看到四聖諦,那是離相,那個不同,所以同樣都是四種,一樣的名詞,義趣不同;那你要是查一些比較簡單的佛學字典,它裡面沒有講到深的,要給你落了知見,你心也不開也沒辦法修行,所以聽經、聽講經,不要抄筆記,這個是最好的。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經,底下的聽眾沒有人抄筆記,沒有人像現代人這樣子,學的是知見,所以你們不要回去重聽的時候,拿個筆記本在那裡抄,你就專心聽,聽久了煩惱放下了,業障消了,經你自然就聽得懂,這個佛門的道理是很神奇的,你去念什麼學院拿個博士都不一定聽得懂,我有看過出家人到國外拿兩個博士,都是高等學歷,看佛經看不懂,還是乖乖的找這個有修有行的大德,到這個靈巖山去出家。佛法講的是修證,業障沒有消啊,學歷、財富沒有用,真的沒有用,所以為什麼李商隱的那一首詩講非常的好,「不在年高在性靈」。不是他學歷是多少,什麼學歷,不在於他年紀,在於他心能通達。佛經很多啊,很多的道理就像那個小艷詩講的一樣,中國有一首詩叫那個小艷詩很有名,「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這家的小姐很喜歡這個隔壁的檀郎,可是她想要讓隔壁的人聽到她的聲音,以前她也不敢直接喊他的名字,她就叫她的婢女小玉、小玉、小玉,叫小玉呢,檀郎就聽到她的聲音了,所以叫「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佛經裡面很多都是這樣子,言外之意,所以祖師講:「因筌得魚」。筌就是抓魚網子的那個頭,魚網的那個,一般當作捕魚的網,因筌得魚;得魚忘筌。因言得義,因為這個名相、文字,看到了這個,你看到了這個經典,得到了佛經的義趣,得義要忘言,忘言才能深入,所以不是你用抄的,邊讀經邊想意思,想破頭你都想不出意思來,這一句通了到後面不通,就是如蛇鑽竹筒。學教不通宗,那現代人學教,那個不是真正學教,沒有學到教,他也不老實,看經教看不懂的,自己猜、自己想,大概是什麼意思,為了又要讓大眾清楚,自己也不好好修行,就隨便胡謅,用世間法來解,所以你現在看到很多,什麼心靈座談會、幸福人生……等等的這些,所謂的講座裡面講的都是世間法,表面是佛法,裡面給的都是世間法,尤其是禪宗,禪,他們這些人就像丈二金剛一樣,摸不著頭續,禪宗他想要契入,他契入不了,為什麼?禪是無門為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禪。他又想訴諸於言語,心也不想停息,他也想要來談禪,越談就越遠,淨土宗他也沒有辦法,禪宗也沒辦法,教他也沒有辦法,持戒那是更不可能,所以這些都是知見漢。你們學佛不要學到後來只有知見,那學到後來只有知見,那很可憐,你這一生沒有成就,你只會背誦,趕快背、趕快記,這個沒有用。死背、死記這沒有用,要能夠化言於心,把佛經上的內容,你背下來內容轉化,拿來轉化成你心裡面,轉化成你心裡面的東西,轉化成你的知見,把你的邪知邪見給捨掉,變成佛知佛見,也就是說要修行,不然你只記名相,我看有很多人很會寫、很會記,甚至有的很厲害的,你講座講完了,他底下科判做好了,有這種人,問題是能成就嗎?這個不是學佛的目的,所以你抄筆記抄到後來,我保證你如蛇鑽竹筒,你不會通達佛法,為什麼?你被名相給套住了,你記憶的都是名相,你心中存的都是知見,這聽經的關鍵,很多人他會聽,可是呢他卻落到知見裡面去,我講的是大多數,他都在抄筆記。有沒有不抄的,有問題的?也有。你看那個阿難,他就很能記,釋迦牟尼佛講什麼他記什麼,他的記憶力比這個錄音機還厲害,錄音機、現在的錄音筆,還有容量儲存到滿的時候,阿難那個記憶容量之大,能夠記幾劫的說法,他都不會忘,釋迦牟尼佛一直講經,不要說四十九年,給你講上個幾劫,他都不會忘記,但是呢沒有修行,「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他緃然能背出《大藏經》。我們《大藏經》就是阿難背誦出來的,七葉窟集結經典,他也沒抄筆記啊,所以重點在哪裡?在於要能消除煩惱,不要落到知見上去,所以佛法不在於高學歷,在於無心啊!你看六祖惠能大師就是無心,學道的人不要多求啊,「學道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這是佛法,我們佛教裡面很有名的一首偈子,「體得無心道也休」。無心才能體無心之道,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廣欽老和尚也不認識字,重點在無心。那你們不要看到不認識字才能無心,你又聽錯了。是要你無心,不是要你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的話,你經典你也看不懂,所以聽經要會聽。末法的眾生業障重,重在哪裡?「喔,要不識字才能無心。」他就聽錯了,是要你無心,不在於識字與不識字,不在於學歷,這個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解脫,不要落到知見裡面去,你落到知見裡面去,你很可憐,真的很可憐,你學到後來二、三十年,一場空,你境界來了,生死關前;我們不講別的,生死關頭,千鈞一髮的時候,你使不上力。什麼叫千鈞一髮?斷氣的時候。你沒有能力跳脫開來,那個時候你身體四大分離-風刀解體、生龜這個剝殼,這個時候,你使不上力,你學的、你背的這些東西,全部忘得一乾二淨,這個時候只有透過你平常修行的功夫,你才能夠超脫的出來,《圓覺經》講:「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樂器當中裡面的鍾,這個鍠就是鍾的意思,就如同鍾的音聲一樣抽拔出來,不會落於煩惱也不住於涅槃,這種境界何等自在啊!那不是知見漢所能驟解,所能一下子瞭解的,所以要知道,「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知道一切法無心,於一切法當中無心啊,無求、無著了,也沒有道給你證,也沒一個無心給你住,這個才是真正離開了戲論,真正得了涅槃了。那麼今天呢,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二八)

)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一頁經文倒數第一行,這是偈頌的部份:「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到這裡是一小段,那麼這個我們上一次有說過,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是什麼樣的根器你就解成什麼樣的法,就像《佛說缽吉帝經》。《佛說缽吉帝經》這一本經小乘人在看就是《缽吉帝經》,那麼大乘人呢,他就是看到的是《楞嚴經》,那麼相同的例子啊在佛經當中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大乘經典,那麼小乘人看成呢是小乘,所以有一些人他說這個大乘啊不是佛說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我們根據《無量壽經》、根據《法華經》來重新判斷小乘非佛說,這個才是正確的。因為非佛說的意思啊就是:「不是佛的本懷」,這個要解釋清楚,並不是否定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過小乘,這個要講清楚,不然你們誤會了。那麼佛說小乘是為了破斥外道,破斥外道。這些外道呢講的東西乍聽之下跟佛法很像,跟佛法很像,那麼實際上呢他們所達到的境界,並不能真正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達到無餘涅槃,真正的涅槃,他們頂多就是禪定的功夫而已,定功最好的可以入定八萬大劫,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可以定八萬大劫,那八萬大劫以後呢,他就開始退轉了,定功呢就退失掉了,所以啊他就毀謗正法、毀謗這個佛教,從頂而墮,就是從上面直接下這個三惡道,所以啊外道的修持、他所修證的跟佛法講的涅槃那是差的非常的多,更何況是這些世間法,你用這些世間法說要成就無上佛道,那個是不可能的,佛在經典上早就有說過了,他就是知道末法會有一些出家人或是外道,也拿著孝養父母這個口號來說他也能成就涅槃、也能夠成就無上佛道,但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為我們做揀別了,他說末世的弟子聽到這些不如法的,如果你不說出來、不破斥它的話,他說你就是佛法當中的冤賊,你是在壞我的正法,所以我在這裡要跟你們講的很清楚,你去搞《弟子規》、你去搞這個《了凡四訓》,這個絕對不是佛教,這個會毀壞正法。我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依《涅槃經》告訴你們,你們應當要學習大乘,不要學這些外道法,佛在《涅槃經》早就有講過,末法的......他會把孝順父母當作是至道、當作是能夠成就涅槃,他說因為呢他認為能生梵天是因為有孝順父母加一點梵行,他以為得到的這個涅槃就是真正的如來的無餘涅槃、無上佛道,所以統統都是錯會了,你修人天善法再加一點梵行,頂多生梵天而已,沒有出三界,不能圓成無上佛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已經有說過了,我們後世的學人就是因為經典看的太少,這個經書印出來沒有人看,都拿去餵書蟲,書蟲......每一隻蟲牠都閱藏,牠把《藏經》都吃掉了,所以後世的佛弟子必須要看佛教的經典,你要聽佛陀的教導,不能聽個人的或是哪一個團體的,這個是不如法的,所以清涼國師講:要依止這個佛教,要取信於佛,不取信於人。所以世尊呢演一音聲,你要聽佛法要聽「一音聲」,不是聽一音聲以後的雜音,那雜音呢就是方便,權教、人天乘這個是方便、那是雜音,佛的音是一音,一音就是什麼?一乘了義之音,所以講的很清楚,世尊要演唱的是一音聲,但是眾生習氣各不同,這個行業音聲啊亦無量,所以就有各種不同的理解,但是呢重點是要讓你來學「一佛乘」,所以你要聽懂這個如來他要說的正法,這個很重要,你要聽得懂你就有學到佛,你聽不懂你搞這個三乘那個都是如來的接引方便,你不要把它當作是真實了,所以即使是淨土宗,也是佛陀接引的方便,目的啊就是要你能夠了達實相、能夠圓成佛道而已。這持名是個方便,那你要藉由持名的方便來成就,不能執著名號,很多人把執持名號當成執著名號來這樣修學,這個是不對的,你持名絕對不執著,該捨的時候還是要把它捨掉,那這是大乘。小乘呢?那就不必去修了,因為那是佛對治外道的方法。那如果佛講人天乘呢?那那是講給不學佛的人聽的,跟他結一點緣,那其他的你就不要再好樂,這個很重要,所以「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你要知道小乘非佛說,這不是佛的本願、也不是佛陀的本意啊。那麼如來呢又能現一妙色身,這妙色身從真如本性......一心當中所現,所以這個一啊都是指一心,所起的作用叫「妙」;一是寂,妙是照,寂而常照,所現的身呢?寂照心體就是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啊,所以顯現的是法性身土啊,所以叫現一妙色身。那麼這個身不光只是身體,包括國土、包括呢種種的法門、種種的供具啊......等等的,這些都是如來的妙色身。就像蓮華臺藏世界就是毘盧遮那佛所顯現的法界身雲一樣的意思,法界身雲啊這個我們要懂得。那麼如來現一妙色身呢,所以能令一切眾生隨類得見,也就是說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億化閻浮」就是這個意思,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記住,這個《普門品》講的是說法,這令其能夠有正解、正見能夠學佛,絕對不是開方便,為了道場要炒人氣給你講一些世間法,或是為了一些名利,講一些啊就是不了義法,說是在接眾也不知道要接到哪裡去。我看過佛經,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用世間法在接眾。你們一定會覺得嚇一跳,但是呢是事實。佛都是用佛法來幫助眾生解脫,即使說世間法、說人天乘,也是為了要讓他學佛,並不是只給他人天乘。所以你去看小乘的經典也有大乘的內容,這個就很明顯,講人天乘的經典也有講到佛法的內容,除了教他斷惡修善、教他積功累德以外,那麼這個還告訴他要迴向無上佛道,這個都是啊「攝末歸本」。攝末歸本這個很重要。所以如來呢,能顯現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是法藏比丘讚歎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功德殊勝莊嚴。那麼下面的偈頌就是他要發願,發願希望呢他也能夠跟如來一樣;那麼我們來看下面的偈頌:「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這願就是他發願,希望呢我也能夠得到佛的清淨聲。為什麼說佛的音聲是清淨呢?佛有八音啊!裡面有不女音、不誤音;這個說話不會像女眾的聲音,講話呢不會口誤,義理表達非常的清楚,那又能夠令眾生聽了能夠身心安穩,這是清淨聲。這在音聲的相上是清淨的。那音聲的作用上呢?眾生聞了佛法、聞了佛說的法,都能夠種善根。下根的人可以與佛結緣;這個中根的人可以成就阿羅漢、成就菩薩;上根的人聽聞佛法一念頓超、這個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才是清淨聲。這個如來他不打妄語,什麼叫妄語呢?說話墮四句、墮百非當中。墮是、墮非都是妄語;現代人講:不說是非。你們頂多做到是不說話,或是呢虛偽諂曲的,逢迎巴結人這樣就不說是非,你去看佛教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他不會虛偽諂曲,都是直接喝斥的,他也不會去巴結人家、討好這些國王大臣,他不會,所以他講的呢,才是正語,你做對了他給你讚歎,你做錯了他馬上斥責你,讓你以後不敢再犯,所以你們不要把佛的一番好意啊當成是是非。我們講經常常揀擇什麼是佛法、什麼是外道、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這個都是屬於清淨聲,因為能夠令眾生身心清淨,能夠讓大家學得大乘一塵不染,這個不能算是一般的是非,這是隨順佛教。那麼法藏比丘希望能夠得佛的清淨聲,那所說的法呢,也像世尊一樣「法音普及無邊界。」「法音普及無邊界。」不是世間音、不是這個二乘音,這法音呢就是了義之音能普及無邊界。那麼什麼是法呢?這法當中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慧這個很重要。學佛的人你沒有修戒、修定、修慧,你沒有辦法成就,這是自身上的,現代的人他不守規矩來到道場放逸、恣意,學了幾十年,還是跟世間人一樣,這個都是沒有戒,沒有戒。有的呢他不想學、不想持,他就會覺得說這個戒律要懂得開緣啊,找很多藉口,目的呢就是希望人家不要拿戒律來看他,或是否定戒律,否定戒律。像現在有的這個比丘尼很不像樣,否定八敬法。我告訴你:你否定八敬法,你就不是比丘尼了,你就是這個被踢出佛門去了,你不算比丘尼,要守八敬法、持比丘尼戒,這才算比丘尼。有一些人不懂,說如果佛教不廢止八敬法,她就不出家,講這個傲慢的話,那你可以不必來出家,因為佛教不歡迎你。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佛陀制定的戒不能更改,佛陀制定的戒不能更改。你要加入僧團,我們用佛教的話講:你要入僧數,僧數當中。那數就是所謂的數目的這個數;數量的這個數。僧數,你要入僧數的話,加入僧團當中,你是比丘尼的話,你就要奉持八敬法,這個很重要,那不能更改,那麼這個就是戒,戒。那麼有了戒以後,有了戒以後你修行才會得定,所以為什麼我提倡學佛的人,我們不要講初學,學佛的人,因為有一些人會自己以為自己是老修,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學佛行儀》,這個很重要,這個《學佛行儀》只是很表相的一個律儀而已,嚴格來說還談不上戒,還談不上戒。但是有了這個佛門的禮儀,你的心就會收攝,你眼睛不會亂看、耳朵不會亂聽,古德講:「藏六如龜」,這六是什麼?六根,把六根收攝回來如同這個烏龜。如同烏龜一樣,把四肢頭尾收攝回來,「藏六如龜,防意如城」;不要讓你的心念、想法太多,或是呢心亂動,起心動念,這防意如城。防止你的意念亂動如同守城一樣。在兩軍作戰,守城的這些官兵將領提高警覺,防意如城,所以這個呢是律儀的一個好處,律儀的好處,那麼才來談說你要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或是參禪或是這個學教、學教觀、學止觀,持咒、修密法,你要是離開了戒,絕對沒有定,這個是可以肯定的,百分之百肯定的,不能躐等的。所以學佛要照規矩來,你不能自己想一套。你要是自己想一套,那個是妄想。像現在很多人,他自己想一套,自己安排自己想要學的。你學佛你要學什麼?要學你必要學的,不是學你想要學的。想要學的是你的好樂;你必要學的呢,譬如說你心散亂,身沒有威儀,你就要學戒律,學律儀。吃飯要怎麼吃,站要怎麼站,坐要怎麼坐,眼神呢要怎麼看,這是戒,這基礎的。那再來談持戒,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這個不飲酒,不殺盜淫妄,這五戒、十善。再來呢菩薩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或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才來談到戒法怎麼持,怎麼樣算是有染汙,怎麼樣算是有違越。這個才來慢慢的學起來,學了以後呢,你就像一個學佛人的樣子。那麼再來配合念佛、參禪、打坐呀、行香……等等的,這修定,修定,修定。那麼修定以後你會發慧,發慧是什麼?斷煩惱。這慧呀,它是有掃除的意思,掃除,就是能掃除煩惱,掃除煩惱。所以這個慧啊以前啊它的這個字不是像現在這樣寫,它有一個竹字頭,就是它是掃帚的意思,有掃除煩惱的意思。所以「宣揚戒定精進門。」為什麼六度當中舉其中「精進」這一個度門呢?除了順文以外啊,文章要押韻,還有一個呢,就是用精進來持戒定慧,也就是教我們認真精進的來修行。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是實修的,他不是講理論的。只講理論那沒有用;說這個佛的身有多大,又是幾由旬,又是幾由旬;阿彌陀佛過去生叫什麼名字,再過去生叫什麼名字,那個都不相干。宇宙怎麼來的,哪一個動物怎麼來的,先有雞先有蛋,這個也跟你修行都不相干。所以有些人現在在問這個佛學問答,都是問這些不相干的,那個也就不用回答了,因為呢跟修行沒有太大關係。還有人來問我說恐龍是怎麼來的!那個更好笑啦,我又不是動物學家,我是出家人,我不知道恐龍怎麼來的,這個不用問。那麼你問問題,你要跟你修行有相關的。所以法藏比丘他所希望能「宣揚戒定精進門」,那你們要學他,要跟他一樣。跟人家講話的時候要「宣揚戒定精進門」,不要講一些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門,是非門;宣揚煩惱是非門,這個就不是學佛人啦!你要宣揚戒定精進門,要宣揚正法。那像現在宣揚正法,佛法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用講的,都能夠表達得出來,所以你就上網路,你去轉貼這個祖師大德的開示、著作,讓大家看到正確的佛法,你就是在「宣揚戒定精進門」。你自己不會勸,你請祖師出來幫你勸別人,那也很如法。你僱用祖師,祖師給你這個…幫你工作,幫你宣揚戒定精進門。那麼宣揚戒定精進門的目的是要「通達甚深微妙法。」那麼「通達甚深微妙法」你不要再說,喔,這個甚深微妙法佛法跟世法都一樣,跟你講,絕對的不一樣。不然呢,你到地獄看看,你被火燒、被這個這些惡鬼執捉的時候,你看看一不一樣。且不要說地獄啦,在這個世間把你丟到糞坑裡面,你看一不一樣;那絕對不一樣嘛。人家做工、上班,上一個月,領一個月的薪水,你領一天的薪水,你看一不一樣,絕對就不一樣啦。世間法跟世間法都不一樣,佛法跟世間法怎麼會一樣。所以這裡講「通達甚深微妙法」,什麼叫「甚深微妙法」?你們開經偈都會唱:無上甚深微妙法。到底什麼法甚深?什麼法無過其上?現在你們唱這開經偈,什麼叫「無上甚深微妙法」呢?一般人的定義就是:我沒聽過的、我沒聽懂的、我現在沒搞懂的,這是無上甚深。那只要呢講的人給你一些道理,好像懂了,這個法就不深了。那麼佛教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甚深就告訴你呀,諸法無生無自性。我們眾生都認為這個世間是有的,從小到大,你小時候你父母就給你灌輸,要好好愛自己、愛這個身,從小就給你灌輸,灌輸這個叫分別我執,後天的分別我執。你自己呢又帶著俱生我執,俱生我執就是與生俱來的,認為這個身是我,所以再加上後天的熏習,熏染,這是汙染啊。那人到後來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所以沒有透過佛法熏習,他沒有辦法放下。那麼你執著這個色身是我,你就不能夠見到諸法實相,你見不到、看不到。看到了你也沒有辦法認識它。所以老是認為這諸法是有生的,因緣和合而生,有因有緣聚合,所以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就告訴你:因不能生,緣也不能生,那怎麼會有果來生?所以告訴我們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的道理,讓我們瞭解什麼叫諸法無生,諸法無生。這個叫「甚深微妙法」。那麼從這裡你契入了,你能夠見到佛性,見佛性以後再起作用。後面就像法藏比丘講的一樣,他先見性然後再起修。見性以後發願,發願以後起修,所以積功累德,經歷無量劫。那麼這個是後面會說到的。「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微妙就是非是凡情所測。好,下面:「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希望呢他自己也能夠得佛的廣大深如海的智慧。這個智慧就不是小智慧啦,我們人一般人認為的智慧就是聰明,小聰明,能夠呢佔點便宜,謀取利益,他就認為是有智慧了。再大一點的智慧呢,能夠愛一個國家、幫助一個國家富強,他也就有智慧了,人家就認為他是有智慧的。那麼在天人呢?他的智慧就是禪定,禪定、入定,但是這些都是有進有退、有得有失。那佛教講的智慧,就是我們講的「照見五蘊皆空」,能夠斷煩惱,這五蘊哪,就是根身器界,這個身體還有外面的世界,還有自己的心,總不出這個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發動成就了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你們可以自己去配,配起來就是五陰,這順序這樣搭配起來,就是五陰。那麼這五陰覆蓋住我們真心本性,讓我們不識得真心,也讓我們不識得妄心,你在妄而不知妄,在無常而做常想,在常當中而做無常想,什麼叫在無常當中做常想呢?這世間是假的、會變化的,你就認為會天長地久,這是無常做常想,對於自己的家親眷屬、對於自己的財富,愛保貪重,貪愛,怕失去,要永遠的保持下去,這無常做常想,所以放不下、捨不掉,不肯修行、不肯修道,這是在無常中做常想。那在常中做無常想呢?這是二乘,凡夫也是如此,二乘人他不曉得法性是真常不變異的,在真常當中所現的法,本自無生無自性,非因緣非自然,不屬因緣生不屬自然而生,他卻認為是無常的,他只看到相生相滅,不知道生的當下是無生,所以在常中做無常想,凡夫也是如此,法性真常他做無常想,所以他才會怕失去啊,他覺得會變異啊,這個身體要怎麼來養生、怎麼來保養,怎麼樣能夠讓它長壽,所以像很多啊,有一些說他也在修行的,你去問他他在修什麼?修氣功,氣功幹什麼?長壽啊。他想當個守屍鬼啊,像那個呂洞賓一樣啊,「饒你八萬劫,終是落空亡」。所以他在常中做無常想,都是顛倒,都是妄見,都屬於妄想,所以他沒有甚深廣大的智慧,內心呢煩惱貪愛,對於他所在意的事情,執著捨不掉,所以我們對於世間的事你要看得淡,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在意,你越執著越在意,你後面的痛苦就越多,不要認這個世間為實有,不要有太多的理想抱負,那個都是妄想,學佛就好好學佛,萬緣放下,什麼叫萬緣?就是心這個攀緣萬緣的心要放下,不要讓心攀緣,也不是壓念不起,只是提起正念而已,自然就萬緣放下。那麼在淨土宗,這個正念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我們使用的是這個方式。所以正念提起來萬緣自然銷落,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講:「用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換除八萬四千生死妄想」,換除這些妄想雜念,所以在淨宗來看,就是這麼修學的。那麼你的內心才能夠清淨、才能夠絕於塵勞,一般人他不懂得修行,總是埋沒在塵勞當中而不覺得是塵勞,他不覺得是苦,他覺得人生下來,就有家庭就有小孩,就應當這麼苦,就應當這樣的一個生活,會有朋友會有交際,他整天埋沒在塵勞當中,甚至他認為沒有這個塵勞,那就不是一個正常人,所以你看眾生反常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所以其他諸佛國土的眾生都在挖苦我們這裡的住眾,叫這個世界叫「堪忍世界」、叫「娑婆世界」,為什麼?這裡的眾生很喜歡苦惱,很喜歡埋沒在這個塵勞煩惱當中。你叫他來修行,沒有空啊,家裡要照顧啊,事業要照顧啊,那有的呢客氣一點的敷衍一下,法師……等我什麼事忙完了我就會來,一般說這種話都不會來,因為沒有忙完的時候,你要忙是你心就在動亂了,你心一動,事就一直來,沒事你也會找事去做,所以就沒有戒定慧啊,離開了戒定慧,你就活在貪瞋癡當中,只是這個貪瞋癡……粗或是細而已,粗或是細而已。所以這個世界的眾生很喜歡塵勞,每天忙,忙的昏天黑地,這只是講說他的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你叫他離開貪瞋癡,他做不到,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愛吃的、愛用的,就有貪欲,用要用好的,要讓這個身體舒服,去旅遊要住大飯店,這個除了設備要好,服務態度要更上一層,三顆星的不夠,四顆星、五顆星,現在聽說還有七星的,七顆星的飯店,這星星是越來越多,搞得你滿天星都分不清楚。所以他這有貪欲,他覺得離開了這個貪欲他就沒有人生,貪得到的呢?歡喜。貪不到的呢?瞋恨。服務不好、服務太差、態度不好,瞋恨,整天就活在這個當中,還把這一種挑剔當做是品味,你說糟不糟糕?挑剔,把這個貪瞋癡當做是一種品味,是什麼品味呢?凡夫的品味。凡夫的品味啊。他不曉得他每天都埋沒在塵勞當中。所以法藏比丘他知道,他希望眾生聽聞佛法能夠絕內心的塵勞,那你們對家庭放不下的,對於自己罣礙的人事放不下的,你要趕緊放下啊,不然你也是一樣啊,裡面的心……這個心煩意亂的,都是屬於塵勞煩惱。所以為什麼我就講,你不要看這些世間的書、接觸這些世間的人事,因為這些人事不是你修學的好緣,會帶起你的塵勞煩惱,會帶起塵勞煩惱,所以這個我們要清楚。因為人跟人在一起,基本上大多數人不會學道啊,都是看哪邊有貪瞋癡可以發揮的地方,去散散心,就是讓心散亂,去哪邊找這個好吃好玩的,去狂歡,就是讓心更散亂,造更重的業。所以跟世間人在一起,這個是損道,你沒辦法轉變他,你反而會被他轉。所以佛教我們要住阿蘭若,阿蘭若。阿蘭若翻作中文叫無喧雜處,無喧雜處。無喧雜處就是這個地方是清淨的沒有喧雜。那麼初學佛剛開始要修戒定慧的時候,就要擁有好的環境,等到定慧功夫成就了,你的心無喧雜,接觸到所有境界都無喧雜,那你走到哪裡都是阿蘭若。你要搞清楚喔,前面是要先住阿蘭若,現在的人不住喔,他就直接說我心清淨就好,我走到哪兒都是清淨,一切人都是佛菩薩,只有他自己是凡夫。對啊、沒錯啊,你自己是凡夫,別人都是佛菩薩,自己心很雜亂卻不能覺察。所以你要知道有些東西不要只看理論,你要看你符不符合資格,你有沒有這個資格去接觸散亂的境緣,你一接觸就迷了。這迷跟明音很像,在接觸境緣的那一個當下也就是迷跟明白而已,明就是覺的意思,覺悟啊。所以這個修行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注意,不是這麼個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得完的。那麼下面講的:「超過無邊惡趣門。」心清淨了,心清淨自然超無邊惡趣,你絕對不會墮在三惡道,也不會在三善道裡面輪迴,這個都算惡趣。對菩薩來說二乘是惡趣;對佛來說菩薩是惡趣,所以他希望眾生能夠超惡趣門,超惡趣門,能夠圓成無上佛道,你看他在因地就有這個發心,所以呢他發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是真正想修行、想用功的。因為他看到眾生,法藏比丘他看到眾生接觸這些境緣,心裡面都會汙染、很容易散亂,我們不要講得定,連伏住散亂的能力都沒有,雖然明白即心是佛,可是接觸境緣的時候,瞋恨心起來的時候就不是了,即心是羅剎、即心是貪瞋癡啊、地獄、餓鬼、畜生,就不是即心是佛,那知道道理就像阿難一樣,「心雖明了。力不自由」,碰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他就控制不住了,所以阿彌陀佛知道、他曉得,所以他才建立西方淨土,大慈大悲的接引眾生,讓你能夠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退緣,只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我們講的:具足戒定慧的叫上善。你不要看到善-五戒十善,那又依文解義了。所以蕅益大師講:解經的時候要「以義定名。萬無一失」,你要看到這部經的義趣,再來解釋這個名詞,而不是看到善就想到五戒、想到十善,那個在極樂世界稱不上是什麼善,所以要清楚;甚至極樂世界這些大菩薩,搞不好連五戒十善都沒有聽過,為什麼呢?你看須彌燈王如來那個國土,他那裡的菩薩,那裡的大眾純是菩薩,須彌燈王如來跟他們講東方有一個世界叫做娑婆,那個世界當中的人好持小乘法,都是樂小法者,他這些大菩薩很疑惑啊、一頭霧水,什麼叫做樂小法者,什麼叫喜歡小乘的人,很稀奇,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還有要學五戒十善的,五戒十善是什麼?他沒有聽過,西方淨土純是菩薩法界,那裡的狀況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國無不善名,國無不善,所以你不要看到上善就想到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在那裡來說不算是善,因為他連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這名相他沒有聽過,所以須彌燈王如來的這個會下這些大菩薩聽了很好奇,想要到娑婆世界來參訪一下、觀光一下,看看這個地方的人很奇怪;他說菩薩還要修十波羅蜜。什麼是十波羅蜜啊?他們也沒有聽過,那邊的菩薩怎麼會修十波羅蜜,我們怎麼不用修?所以他也覺得很奇怪,想要過來參學,看看什麼是菩薩十波羅蜜、什麼是五戒、什麼是十善、什麼是樂小法者-好樂小乘的。因為真正的菩薩法界純是大乘,沒有小乘啊,你跟他講小乘法他沒有聽過,他覺得很稀奇,就想來看看。所以你要知道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它講的善,跟我們娑婆世界所認定的這些善法,照經文來看會有不相同,照經文來看會有不相同,因為那邊都是菩薩、諸大菩薩。所以這裡講:「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他發的願,那你們能不能這樣發願,我們看到人家這樣發願,我們自己就要跟上,俗話講:「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這是《弟子規》裡面說的,我《弟子規》整本都會背,但是我告訴你:那個不是佛法。你看到人家有好處你要學,人家發願、人家做好事,你要跟著發願,縱然沒有辦法馬上像他一樣,你有這個願,慢慢的你修行,漸漸累積善根、累積福德,因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夠也像法藏比丘一樣,超世希有了,能夠發大願利益眾生,這裡講的:「速到菩提究竟岸。」這是他希望眾生能速到菩提,能夠啊用最快速的方法成就菩提,所以你看他十八願,十念、一念皆能往生,這個是最快的了。眾生一輩子造惡,這講起來在世間人看那是很不公平的,但是在佛法上它是事實,因為佛教「超情離見」,不是你用凡情在測度的,是這個阿彌陀佛有大願力、大威神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他可以接引你,你造再重的惡,臨終十念一念、有心願往生者,皆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絕對不是騙你、絕對不是跟你開玩笑,跟你說假話,安慰你的,這是事實,也是真相。那麼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表示這個願完全兌現,你不用怕他很忙,因為呢眾生有心要往生淨土,這個就是大善根,這就是大善根。很多人聽到法藏比丘的這個接引願,心裡害怕,那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他害怕,害怕......心裡想說怎麼可能,一個造了這麼重的業的人,怎麼可能說念十句佛號、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那其他人在修行的,那豈不枉然、豈不白修了,這麼辛苦,所以你要知道這就是佛大慈大悲的地方。但是你不能濫用佛的慈悲喔,你想說沒關係,我有十念、一念,這個阿彌陀佛的這個願力攝受,你修行就懈怠、就偷懶了,那你就是濫用佛菩薩的慈悲,這個就是眾生投機取巧的心態,那你這一念濫用佛的慈悲就是懈怠,懈怠呢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這個願是特別接引這些根器不好、因緣也不好的,我們講的下下根人,所以你要知道這麼業障深重的眾生,持佛名號都能夠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那何況是你精進修行,你精進修行發願求生這是必然的事情。你不要想說唉啊,我要求生淨土這個太遠了,我現在還很年輕,要知道棺材啊是裝死人的,不是裝這個老人啊,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一個覺悟,現代人講的:要有這樣一個思想準備,要這樣的思想準備;要這樣一個心理準備,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發願、要往生「速到菩提究竟岸。」不要執著、不要在意這個世間,要趕緊放下。下面講的:「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我們就這樣看過來。無明、貪瞋都破除了,「惑盡過亡三昧力。」為什麼把無明放在前面,這個無明就是生貪瞋的根,貪瞋的根。十二因緣也是無明為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一直這樣子輾轉,這樣衍生過來。緣就是什麼?攀緣、轉變。無明再來就生識;再來這個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樣子,所以從無明生貪瞋。無明是根本煩惱,貪瞋是枝末煩惱,根本跟枝末統統斷掉,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你有塵沙惑、見思惑、無明惑,這三惑就能生種種過失,其實這兩句是一樣的,「惑盡過亡三昧力。」你把你的三惑消盡,你就得三昧、得陀羅尼,一得陀羅尼呢永不退轉,之前我們講過三昧是會退轉的,就好像這個菩薩他來示現在這個世間,他得了三昧但是呢沒有得陀羅尼,他這個三昧來生的時候就退失掉了,一樣的意思。好。那麼「惑盡過亡三昧力。」也希望呢能如同過去無量諸佛,能夠做一切眾生的大導師,「亦如過去無量佛。」,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見賢思齊,見賢思齊。那麼你們來學佛,是不是真正想如同諸佛如來一樣,這個心願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忍和尚的時候,五祖忍和尚問他:你從哪裡來?你來這裡幹什麼?他說我來做佛的。這個對答很有意思啊!他是來做佛的。那你們是來幹什麼的?有的是我是被逼的、我是沒辦法的、或是我是失意的,才來學佛,或是家庭不歡樂的,我才來學佛,希望能夠得到歡樂、希望能夠得意,得意之後就會忘形,還是你是真正要來做佛的,這個初發心很重要,《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地發的心不是要來做佛,你只是要求名聞利養、求這個家庭和樂,這個心不能做佛,這個是愛欲心;愛欲心不能做為成佛的根本,所以要知道。所以你們用心用錯了,聽了我這樣講,你要趕快轉過來,不能錯用心。你錯用心,人家跟你講說唉啊,這個學佛不靈啊!要去這個哪邊拜拜,那裡的神很靈,他就能夠讓你中大奬,你就去啦!所以你這個心不正確,如果你是要求家庭和樂,那碰到一些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他就告訴你:學佛的基礎在於人天。先把家裡顧好,先把這個人倫該做的事情做好,他再告訴你這些假話,你一聽信受奉行,對於佛法作禮而去,再也不學了,就去搞世間法去了,還認為這樣子能夠得到涅槃,就是外道啊!那如果出家人講這種話,佛說你是佛法當中的賊啊!你不是出家人啊,可以不必跟他學。佛法中的賊住,賊住,就是來破壞佛法的、毀壞正法的,那不用跟他學。所以你的發心要純正。為什麼現在很多學佛人學到後來知見錯了、修行的方式錯了,就是他的發心不對。我們學佛,發心是要來成佛的,有些人學佛他發心確實不是要成佛的,所以你們現在不管是什麼緣來學,什麼樣的緣來學佛,要知道發心要正確要成佛,這個很重要。如果你這個心沒有發出來,碰到這些錯誤的,我剛才只是舉了一些,幾種而已,還有很多種,真的是變化多端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種種騙人的技倆,你的心要是不正確,你怎麼能夠成就。所以法藏比丘他的發願正確,他希望能夠做佛,所以你看他能保持無量劫,生生世世永不退轉,這是一件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所以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前面的部份就是在講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他的因地是怎麼修行的,所以你看他發的願,你要知道他的用心,這願文解釋起來很簡單,沒什麼高深之處,當然也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非常好,文讀起來很順口也不深澀,裡面的這個名相也不是說很多,大家乍看之下都看的懂,但是你要懂得他是怎麼用心的,除了自己成就還希望眾生能成就,甚至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這個願他帶著是大悲心,帶的是利樂有情的心在裡面,也就是告訴我們你要發大悲心、要發成佛的心,你才能夠成佛。所以法藏比丘學的是大乘啊,淨土宗是大乘啊不是小乘。你不要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那不一樣,你看法藏比丘有沒有先學小乘,沒有啊,直接就發大心,所以你們只要發大心就是學大乘。什麼是大心?慈悲饒益眾生的心、願成無上佛道的心,這個心是大乘心。如果呢你見相生心,認世間為實有,你說你要修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個是小乘心,甚至呢這個心還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小乘的阿羅漢果,所以你要知道,人天發的是四無量心,你要生天,發四無量心,所以你要學小乘、要證阿羅漢要有出離心,學大乘除了有出離心、要發願做佛、發願利益眾生,這個用心要懂得怎麼用,所以這一段講起來很淺,但是呢希望大家能夠學得法藏比丘的用心,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不要只在這個文字上去做理解,這個文字很好理解,但是用心上,你們跟法藏比丘那是相差甚遠啊!你在這裡聽,聽的很有道理啊,是啊, 悟顯法師講的沒有錯,等一下出門就忘記了,一通電話來唉啊,開始罣礙啦、又緊張了,家裡又有事了,有什麼事情沒有處理好了,又開始打明天的妄想了,所以你要知道,在這裡聽經聽得很有道理,出去以後這道理呢能不能用啊?咦!我剛才不是懂得要發心做佛嗎?現在怎麼做世間事了呢!怎麼開始罣礙啦?這個就是所謂的:能夠學道容易守道困難啊!發心要學道很簡單,你能不能守、能不能保持。後面講:法藏比丘「恭慎保持,滿足五劫」。你們能不能保持五個小時,五個小時算短的了,有的呢五分鐘那叫露水道心,一下就忘了,利害得失現前,全部忘光光,什麼「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都忘記了,都是駡人的音普及無邊界,講的都是煩惱、是非門,這個瞭解的都是世間有漏之法,還認為自己智慧高廣,「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認為自己智慧廣大深如海,還說我這樣沒有起煩惱,我是一個凡夫,起煩惱是應該的,所以你要知道,相形之下法藏比丘雖然發願,可是他的願能保持,你們也要能夠保持不要忘記了,這聽經容易啊,但是能夠持經,這個不簡單。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四)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三頁,經文倒數第三行,「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那麼這個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核心宗旨:「度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只要眾生還沒有成佛、還沒有脫離輪迴,他都願意接引你往生,特別是對於五濁惡世的末法眾生給予平等的接引。《中峰三時繫念》裡面講的:「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如是信者名為真信。」只要你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皆能往生,但是信而無願,則不成其信,願者呢?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這個是真正願往,願意往生。你不用把信、願、行講得太深,相信西方淨土、相信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這一件事情是真的、是事實。那麼願就是願意放下自己所有的煩惱習氣、放下身心世界,你在這個世間你的名、你的利、你所執著的、你所罣礙的、你所好樂的、你所在意的統統放下,這叫願生淨土。而不是一廂情願,反正我跟定阿彌陀佛,他就會接引你。你要是這種一廂情願,這個願不是真正的願,那叫耍賴不是真願,所以你這個願要會發。很多人他發願求生淨土,可是只是口頭上發,口頭上發不是真正的發,你看他雖然發願,可是一旦沾染到世間法,聽到人家講是非、講感情、講男女,他心裡就很好樂很想聽;講怎麼家庭幸福、美滿,他的耳朵就趕快湊過去聊起是非來了,這個願就是假的。那麼信呢?他也說他相信,相信有西方淨土、相信有阿彌陀佛,可是呢,只要幾句話:唉呀,你沒有根基啊!你要先學世間典籍,先把家裡照顧好,那才能夠往生啊,講這些諸如此類的邪說,他的信心就動搖了,他就開始反觀-我確實沒有根基、我確實不夠孝順父母。我告訴你:你不要以為你孝順父母,你就能往生淨土,我們不講外國、不講印度,中國自古以來提倡孝道,往生淨土的又有幾個。有些法師講學儒,儒學得好才能學佛,這個說法在佛門它叫「破內外道」,破壞佛門正法的。自古以來這些大儒學家個個謗佛,韓愈就毀謗佛法、歐陽修也毀謗佛法、朱子、程子都毀謗佛法,他們儒學都不夠好啊?都是大儒學家。所以你要看看這個人講的話正不正確,如果是法師講的,那他到時候就受果報,那叫罪有應得,有一句話講:死有餘辜,那麼佛法講叫:罪該萬死。罪該萬死是哪裡?地獄啊,一日一夜萬死千生,叫罪該萬死,因為他把佛法講錯了,把阿彌陀佛要接引眾生的願講錯了,把讓人家一生成佛、一生能夠了脫生死、出離三界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給你摻了毒藥,醍醐裡面有毒藥,那這個醍醐不能喝,沒有辦法飲用。所以這裡講的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輪迴諸趣,一般講輪迴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有分段的生死,有分段生死、二乘菩薩有變易生死,這些都是輪迴諸趣。趣就是什麼?他現在所安住的境界叫趣。所以你看阿彌陀佛的願有多大,上一次我們講到的華藏世界海,我們只講中央「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世界種」,就是我們現在住的中央有二十重,二十重。二十重,從第一重佛剎到第二重佛剎要過一佛剎微塵數世界才到達第二重主剎,從第二重到第三重要過二佛剎微塵數世界,每一個世界如同娑婆世界有百億日月這麼多,才到第三重主剎。 這當中這麼多的眾生,只是華藏世界中央的世界而已啊! 裡面的品類千差萬別,也不是千差萬別所能形容啊 ! 只能用無量無邊。所以說眾生心行無央數,無央數就不可數的意思,「行業音聲亦無量 。」 這個阿彌陀佛都有能力以種種方便力,令其見聞獲得最大的利益。聞名得福 、聞名得忍-得無生法忍,這個都是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大慈大悲,他的方法。所以這一首偈子,你們要能體會得到「輪迴諸趣眾生類。」有沒有告訴你什麼眾生? 沒有 你沒有根的眾生,他也希望接引你;一闡提他也要跟你結緣,何況是已經發願,所以像我們剛才講的:告訴你說:要去學世間法,這些法師,他所說的話跟阿彌陀佛的願已經完全相違背了。中峰國師講:「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所有的眾生他都要接引。你卻說沒有根的人不能往生,你是公然跟佛的聖旨相抗衡,公然抗旨啊!那麼抗旨在以前那是重罪啊! 世間的人王尚且判你重罪,何況是法王,何況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麼講這種話的人能不能往生?可以肯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三時繫念》裡面就講了:「要與佛的心願相應。如是願者是名真願。」所以他這裡講 : 「輪迴諸趣眾生類。」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就發願了,所有輪迴諸趣沒有成道的眾生,受盡苦難的眾生,沒有一個他不幫助、沒有一個他不令他出三界、出六道輪迴,那麼他才發願建立西方淨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邊有最先進的教學設施,最先進的, 你到那裡你不用賺錢,這夠先進了,衣食自至,想吃什麼馬上就有,而且就現在你的面前,吃完了以後呢?不用收拾碗筷、不用洗廚房,這些食器自然化去,而且這些食器是七寶所成的。那麼吃了以後呢或是聞香,煩惱斷除、色力增長;乃至悟得無生法忍,得無量百千三昧,這是最先進。在日常生活當中給予你頻頻的指示,讓你見性成佛,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學系統。下品下生乃至五逆十惡,他都接引你,到西方淨土以後,就具足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如來果地上的受用,一念頃能遍遊十方、宮殿隨身,又能還至本處,聽受阿彌陀佛的教化,這是西方極樂世界 ,《彌陀經》講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所以韋提希夫人看盡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他說了一句非常好的話:「十方國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 雖然都不錯、很好,但是她願意往生西方淨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佛土中最殊勝的國土。因為成就最快,你要比好看、比莊嚴,那還有很多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更莊嚴、更好看的都有。但是呢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速,不是一般的剎土所能相比的, 而且往生淨土你到了那邊壽命無量,不會生病。像活在這裡,天氣太熱......中暑;太冷了......受寒, 寒熱未除,持續的往筋骨深入,你到後來就得癌症痛苦不堪,在這裡做了天人,天上的人,享福沒幾年就下地獄,天人沒做成,就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受苦無量。所以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值得好留戀的,應當發願求生淨土。所以阿彌陀佛為了輪迴諸趣的眾生,創建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說 : 「速生我剎受安樂。」前面他修行「感得廣大清淨居。」莊嚴殊勝,沒有人可以超過的。那麼同時發願接引十方法界,《華嚴經》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只要沒成佛的,都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他說:「輪迴諸趣眾生類。」那類就是千差萬別的品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永不受輪迴,你即使再來這個娑婆幫助眾生也不受輪迴,就算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有很多人找理由,說要留在這個世間幫助眾生,做什麼再來人。他是乘業再來。所以發願做好事,想說我下輩子再來做好事幫助眾生,那個願哪,不切實際。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光自己,不光可以幫助眾生,你自己也永脫輪迴。你即使是一品煩惱沒有斷掉,都沒有斷,你也有能力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隨意。這些大乘佛法你都能通達,來這裡你要示現做人,你便示現做人;要示現當鬼,你就當鬼;你要當畜生,也沒有問題。教化隨意啊!這是真正的安樂。不光自己安樂,也給與眾生安樂。那麼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熏習佛法,很快地你的煩惱都除掉了。這個是安樂國啊。極樂世界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安養國。安就是平安,養就是什麼?可以長養你的善根、長養你的菩提。所以有的發願文裡面講:稽首西方安養國。相信你們都有讀過,這安養國就是極樂世界。所以到那邊沒有煩惱、沒有牽掛,真正大自在啊。重點是什麼?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人,你可以跳出三界,這比即身成佛講得還要玄妙啊。所以為什麼這一個淨土法門叫做勝異方便,其他的法門叫異方便,特別的,它是特別當中最殊勝的,叫勝異方便。你就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受的安樂,你看四十八願:樂如漏盡願,這漏盡就是沒有煩惱,像大阿羅漢一樣,煩惱全部不再起來了。煩惱不起,你再熏習佛法,它就會斷掉。所以一定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沒有任何的差別,你即使毀謗他,你都種善根,你都種了善根。所以你看看他這裡,沒有條件的,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就怕你不信、你不願意、你懷疑,你不光懷疑你自己,你還懷疑阿彌陀佛講的話。覺得自己業障重,大概不能往生。連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都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你怎麼不往生呢?你怎麼不成就呢?這麼重的業障,念佛都能消,五逆呀、十惡呀、盜十方僧物呀、盜現前僧物呀、偷盜常住三寶呀,這麼重的業,念佛、肯懺悔,都能往生。你不要再受騙上當了,告訴你你沒有根,要你好好孝順父母,你把父母孝順好了,你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情執沒有斷啊,世間放不下。往生淨土的關鍵在於信願行,在於你對這個世間你放得下。你心清淨,你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啊。如果你抱樁搖櫓,貪著這個世間,又希望往生西方淨土,那個是不可能的。古人講:欣彼戀此;心裡面雖然想著西方淨土,想要去,但是呢貪戀這個娑婆。想到:唉呀自己死了以後,兒子怎麼辦呀、女兒怎麼辦呀,我告訴你們,你們都不用管。你現在就學著放下,佛接引眾生沒有條件的。你要想到你們業障深重,還能遇到淨土法門,那趕快相信、趕緊報名呀,尤其是淨宗不用填報名表,把你的執著心、把你的貪愛心放下,你就算註冊了。不然,一口氣不來,那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就在三界六道輪迴,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呀,你以為你認識的人,你一輪迴沒有人認識你呀。你要是往生、死了以後,你的兒孫不懂,幫你造了無邊的殺業,把這個殺業都迴向給你,那你就在三惡道,出都出不來。他是為你殺生啊。所以這個事情大家要想清楚,你不用再擔心、不用害怕,什麼我善根不夠、業障太重,沒有這個問題,求生西方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中根、下根,乃至一闡提他也收,他也幫助他,所以沒有條件啊。你們自己趕緊用功、趕緊發願,願要真願,信要真信,行要真幹。真正的念佛,二六時中不間斷。所以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在這裡他的用心你可以感受得到。這句話沒有什麼高妙,但是你可以體會到他的心量是廣大,不是你凡夫所能比的。大珠慧海禪師講:「非汝凡夫所知」。不是凡夫所能相比。所以你不必擔心說你業障太重,這個佛在這裡講的「輪迴諸趣眾生類」,他都希望你趕緊往生西方淨土。「速生我剎受安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痛苦,你在這裡痛苦無量。《八大人覺經》講的:「苦惱無量」,只是你不覺得而已啊。你什麼事情都要計畫,想又想不出來,思前慮後,苦惱無量,擔心受怕。所以這一段你要好好體會。那麼「常運慈心拔有情」,常運就是講的:他常存此心,心裡面常常有這樣的願,這個慈叫大慈、大慈大悲,真正的大。你看人家沒有飯吃,你給他一碗飯,一點點的慈悲心,飯吃完了,他下一餐又餓了。那麼他這個法藏比丘給眾生解脫,眾生在三界當中被五欲六塵覆蓋,他給他解脫;被貪瞋癡束縛,他給他解脫,經典上講的:八纏三縛,前面講:「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往生淨土就是這樣子,這些前面大菩薩的境界你也可以得的到。所以真正大慈大悲,沒有條件,而且這個心是常存。絕對不會因為你毀謗他、你傷害他、你駡他,他就對你有所捨棄,所以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有你自暴自棄,你不願意發願求生淨土,所以他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因為你在苦惱的地方,所以他拔濟你。所以你看這個阿彌陀佛的像,他是一隻手在接引眾生,一隻手拿著蓮花。所以他因地就是這麼存心,果地上顯現出來的就是這個現象,只要你有信心,你發願臨終他就顯現這個現象來接引你往生,你不用怕昏迷,有些人會擔心,我昏迷了,阿彌陀佛要不要來接引我,有些法師就恐嚇你,唉呀:昏迷不能往生。你昏迷了,因為你有發願,你真信切願,你對這個世間你放得下,只是你這個色身的業障太重,你控制不了,在醫學上看好像是昏迷了,但是因為你真信切願,你在阿彌陀佛那裡有註冊,他有行事曆會通知他。現在手機都有行事曆;通知他,這個某某現在時間到了,他之前有註冊發願,他就會出現了,出現來接引你;那你如果真正深信切願,他不是只是記在行事曆上,他記在待辦事項裡面,馬上要辦、馬上接引,很重要的。所以你不要自暴自棄,你昏迷了,他會把你叫起來,他會叫你起來,你不用害怕。有一些人不懂啊,說唉呀,學淨土不能昏迷,昏迷了臨終去不了,誰說去不了,他告訴你:「輪迴諸趣眾生類。」有沒有說昏迷的不接,如果有,他在這個旁邊要加但書,昏迷的不接、沒有學《弟子規》的不接、沒有學《感應篇》的不接,他沒有加註,真實接引,所以你看這裡這是真正慈悲心,不是做樣子,「常運慈心拔有情。」有情眾生,有情就是有神識,有些人不懂,他把這個無情蔬菜水果當作是有情,那個是卡通看太多,從小被騙到大,連事實真相都分不清,他把一個物質的狀態、變化的狀態,當作是它是有神識的,我們佛門講:「不殺生是不殺害有情眾生」。不殺這個帶有意識的、帶有情識的眾生,這佛門定義有生命的-有情。那個花草樹木那叫無情,它會隨你的心而改變。你今天對它笑笑,它就好了;你明天駡它,它又枯萎了,它是無情,隨著你有情識的眾生而轉叫-依報隨著正報轉,那這個是屬於無情眾生,花草樹木這些是無情眾生。為什麼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眾緣和合的-地水火風和合的。所以你要搞清楚「常運慈心拔有情。」你沒有看過阿彌陀佛接引桌子、椅子、板凳往生的,他是接引眾生往生。那下面講:「度盡無邊苦眾生。」他發願要度盡無邊的苦眾生。只要你有苦難他都幫你,所謂:種種苦難皆消滅,他要把苦難的眾生全部度盡啊!你們有沒有這樣的願?所以人家成佛了,我們還是眾生,所以應當要趕緊學習、趕緊發願,他這個慈悲心不會退,而且他真正有成就。要願意幫助一切的苦難眾生,幫助他什麼呢?斷煩惱證菩提。斷煩惱證菩提,這個很重要,這才是真正的幫助眾生,叫「度盡無邊苦眾生。」這眾生無邊,他願意幫助他、願意接引他;即使你下了地獄了,你念佛、發願,阿彌陀佛一樣接引你。不要說你昏迷了、不要說你五逆十惡,有些人他就是不相信,他說那這樣怎麼公平呢?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世間是虛妄的,你發願往生,願意求生淨土,壞人已經變成好人,所做的惡事雖有罪報,但是由於他懺悔,所以這個惡業消除,往生淨土, 阿闍世王就是最好的例子,五逆十惡他都做了,沒有一樣他不做的,而且常常做,臨終呢悟無生法忍往生淨土,釋迦牟尼佛開示他、教導他、告訴他:業性本空。你的父親是四大假合,神識呢是妄緣轉依啊,互相攀緣轉依而成的,不是真的有啊。《唯識三十頌》講:依彼轉緣彼。依著這個意識再攀緣轉生出另外一個意識啊,並不是真的有,能造業的心是空,所對的對象是四大假合,二處俱空你有什麼好執著的。阿闍世王一反觀,知道諸法無生無自性,悟無生法忍往生西方淨土,這是阿闍世王。我相信你們都沒有他這麼壞啊。他是國王可以幹盡一切壞事,而且還有很多人讚歎他做得好。這麼壞的人,殺父害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他都做,他臨終懺悔,知道業性本空,悟無生法忍往生西方淨土。所以這就顯示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沒有條件、沒有界限,不是說要學習什麼中華文化你才能往生,哪有這種事情,佛教是印度的宗教,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外國人念佛外國人也往生,所以沒有像這些人心量狹小啊。淨土法門為門廣大不可思議啊,所以這裡講「度盡無邊苦眾生」。愈苦的地方他愈出現,不可思議啊。尤其是在佛法滅盡的時候,《無量壽經》獨留一百年,佛法滅盡了,所有的經典都沒有效了,幫助不了眾生,那個時候的眾生只要能稱念佛號,就能夠脫離五濁惡世,不受三災之苦。所以你看《無量壽經》後面的-獨留此經。這個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感召的,在末法的時候眾生的惡業非常地重,以後草木為劍,草就可以殺人,人壽只有十歲啊。愈來愈短命啊,眾生是互相傷害、互相食啖、人吃人,真的是這樣的一個狀況。那麼遇到淨土法門能夠深信、能夠切願一樣帶業往生,所以為什麼在無量的法門當中、無量的諸佛國土當中,我們選擇西方淨土,用韋提希夫人講的話:「十方國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們今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正這樣發那就跟他的願相應了,把一切的罣礙、身心世界全部拋諸腦後,有沒有成就、有沒有見性你也不管,佛教的宗旨是教你要見性成佛,但是也不存這一念,就這麼用功下去,朝於斯暮於斯、苦於斯樂於斯,你就是這麼念佛、這麼用功、這樣地精進,你一定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往生不可思議,所以這一段啊你要好好的去體會,沒有什麼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啊,那些高深的,但是呢這就是他的真實的作用。下面講的,「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佛門有一首偈子講: 「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也就是說法藏比丘的這個願絕對不退,絕對地勇猛精進,絕不耽誤時間。為什麼?希望輪迴諸趣的眾生能夠快速往生。所以普賢菩薩他也發願求生,那首偈頌大家都會念啊!他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所有的功德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所以你說普賢菩薩他在哪裡呢?我們百分之百肯定西方極樂世界。文殊菩薩也是一樣「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文殊菩薩代表禪宗,普賢菩薩代表一切修行法門,全部歸淨土,所以這裡講,「我行決定堅固力」,誰能知道呢?還是那句話,「非汝凡夫所知」,不是你們凡夫想像得到。所以你不要自己猜,自己推算怎麼樣能往生、怎麼樣不能往生,還有的是被鬼附身,有的居士念了幾聲佛他就說誰能往生、誰不能往生他一看就知道,你見鬼了,你誑惑大眾幫人家印證,誰去極樂世界又是什麼土,也會講經講得都不如法,那個就是《楞嚴經》講的五十陰魔,是鬼魅附身,「飛精附人。口說經法。」自己覺得自己有修有證啊,誑惑眾生,所以你不要自己猜啊,你不要去找他來印證啊,你要能往生你自己會知道,阿彌陀佛會告訴你,你也不必對人說,你也不用來跟我講我也不想聽。你能往生你便往生,你能站著走、你能坐著走那恭喜你,你要像冬瓜和尚一樣倒立往生淨土也沒有問題,像善導大師站在樹上往生那也可以。不搞鬼神,不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你不要嘴巴好樂,到處對人說,那你那個功夫是假的,你那個「我」都還沒有捨掉。所以你們要搞清楚啊!有的人說他自己有修證,或是哪一個法師印證他有修證,說你們能不能往生,名單都在他那裡。他什麼時候竊取西方極樂世界的機密文件啊?你偷得到嗎?那是騙你的!要是他都知道了,那他就跟佛一樣厲害啊!他那個就是在暗示他自己是佛啊。他不曉得這個世界有多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啊!聖誕老人只要忙南閻浮提的眾生的禮物啊!阿彌陀佛要忙十方無邊無量的眾生啊!他的業務量比聖誕老人還要大。凡夫的眼,只有看到人道;佛的眼見六道、見四聖法界、見無盡諸佛剎土。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自己說自己是有功夫的,或是哪一個法師,什麼大和尚給他印證的,出來招搖撞騙。還有的居士說,他過去生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會下的阿羅漢。那個都是他自己幻想的、幻想的境界,那個不是真的。所以,這裡講:「我行決定堅固力」。法藏比丘所說的:「我發這個願絕對地堅固」。為什麼?從真心本性發出來,不會退轉;一般人的願會退。你在這裡聽得好好的,我也發願,一起往生極樂世界,要往生淨土。可是你等一下出去就忘記了,回去一忙,就忘記了;小朋友功課沒寫,忘記了,緊張;公司有事情,公司的事比較重要;你的願就斷了。你罣礙的人生病了,兒子生病了、女兒生病了,心裡面就七上八下,你的願是假的。阿彌陀佛不會,所以決定堅固力。而且,誰能證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蕅益大師講的「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這個是真正不退呀!「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縱然身墮阿鼻地獄受無間之苦,這個是真苦啊,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受苦無間。縱使身止諸苦中,所有的他發的願,絕對沒有一絲毫的退轉!因為佛能為他作證明,這個不是普通人啊!現代的人他發願,發願吃素。身體不好了,他就說:唉呀!醫生說我身體不行。你看,醫生都還沒處罰你呢,都還沒讓你受苦,你自己就害怕。說我什麼素食不夠、什麼營養不夠,吃素這個也不夠那個也不夠。我看你是信心不夠、願心不夠、慈悲心不夠。你的什麼心太多呢?貪愛自身的心太重了,太多了,太夠了。這個要捨掉要減少,這是壞細胞、壞種子啊!你不夠的是慈悲心,你不夠的是出離心。所以一般的人連吃素他都會退轉,更不要說要修行了。叫他對動物慈悲,他都不肯。還說,唉呀!我希望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你是把輪迴諸趣的這些畜生類,吃到你肚子,讓你自己受安樂,滿足口腹之欲啊!所以你的慈悲心不夠,不是真正的發心。所以學佛要真的發心。修行念佛,去打個佛七,一看到時間表就想掉頭回家,就害怕。唉呀,我要是天天這麼念,我氣會不會虛,我血會不會虛。你都還沒念,你就虛了,你就害怕。唉呀,我要繞佛繞這麼久,就想到我很小的時候,一歲、兩歲腳有受過傷,想這麼遠!手有受過傷不能合掌、不能放掌。本來沒有毛病的,一看到佛七的作息表,毛病都來了。你是心裡有毛病啊,所以導致你現在精神有問題。你的道心不堅固,諸如此類的人太多了。還有發願要出家的,「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跟你講一講,唉唷「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是在提醒你的。結果呢,好話到你那裡變壞話。你不會聽,你反而害怕了不敢出家了,不敢修行了,怕墮地獄。你以為在家就不會墮地獄啊?所以祖師大德是告訴你,地獄「門前」、門前不是裡面,地獄裡面的在家人住的;出家人到地獄門口他就回頭了,門前僧道多,這祖師大德警醒學人的話,不要不會聽啊!還有的居士狂妄自己,看到出家人自己翹著腳說:你們沒有好好修,將來都要墮落。我看你講這個話我替你很擔心啊,我們只到門前。你講這個話,你已經入門了,入地獄門了,進去了。在家人毀謗出家人,教訓出家人,這是不可以的,輕慢三寶,所以這個要懂啊。你不要不會學,說什麼在家可以學維摩詰居士。結果呢,都是貪愛,要吃葷的、要錢、要名的。維摩詰居士這些都放下,你也學得不像。所以世間人說要發願,很容易就退轉,為什麼,退緣太多。自己呢也沒有見性,也沒有功夫,也沒有成就,惡緣又多。你要知道,你以前的那些世間的朋友,包括你現在的這些世間朋友,都是外道,心外求法。他整天想的就是看家庭怎麼和樂,看事業怎麼繁榮啊,怎麼賺更多的錢,他不曉得要修行,那種人就不要往來了,你會被他害得生死輪迴。你學佛你要跟出家人在一起,你要跟學佛人在一起,親近大德比丘,大德比丘。你不要告訴我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那個祖師不是那個意思。我們出家人受戒是向諸佛如來求戒,不是向哪一個人求。你要出過家,你就知道了。所以講那個話那是謗三寶。還有的出家人很愚癡,聽到這個話,唉唷!那我退戒。退戒以後還搭著二十五條衣、搭著九衣,受人恭敬供養禮拜。退戒以後,你就等於還俗了,你就不是沙門了,不是沙門你還穿沙門的衣服,偽作沙門。還受人供養恭敬禮拜,那比你戒沒有持好果報還要嚴重。人家祖師是希望大家能夠持戒,不是告訴你,沒有比丘。怎麼會沒有比丘啊?歷代祖祖相傳,律宗都有大德啊,都是真正修行的人。所以你們要會聽經,你要會看祖師大德的開示。既然沒有比丘,那你幹嘛退戒?你也沒受啊!所以你要會反觀。要會,我們現代人講的,你要會思考啊!所以這邊講的輪迴諸趣眾生類,這兩首偈很重要。他的用心你們要去體會。你只有真正發願往生的人你才體會得到,你才會感受到,原來阿彌陀佛,就是這麼大慈大悲,有這個深重的願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絕對不虛假,沒有一句是騙你的,沒有一句是安撫你的,不跟你說假話。你就算沒有善根他也願意幫助你;無根之人他也願意幫助你;一闡提他也願意跟你結緣,也都希望你速生西方淨土。所以你不要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不能往生,在那裡擔驚受怕,認為說沒有看哪一本書不行,這個統統都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如果有法師這樣告訴你,那你請他好好的看一下阿彌陀佛他因地發的願。他淨土的這門《無量壽經》必須得重修,不及格,體會不到啊。他自己必然對於這個世間非常地貪愛,對於名利非常地好樂。而且沒有一絲毫的念頭發願往生,甚至我們可以肯定的,他沒有在念佛。小時候我俗家的母親就講,她說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印證經典。這個話講得很好,非常的正確。你經典搞不懂,你念佛可以搞得懂;你四十八願《無量壽經》你體會不到,你透過念佛,你業障消了,一定可以契入,乃至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國土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所以唯有念佛,能夠印證極樂,這個話是真正的有在念佛的、有在修行的,他可以體會得到的。所以你不要相信這些人亂講,胡說八道。告訴你學佛要先孝順父母,要先……,那跟往生淨土一點關係都沒有。不孝父母的人,只要你懺悔,也可以往生。孝順父母的,沒有出離心,一樣不能往生。所以要依照淨土宗的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教導。你不要用自己的意思,用個人的意思,那你是依人不依法。依人不依法,你所修的,你就修偏了、你就走偏了。這個很重要。那麼這個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核心。希望你們大家能夠真信切願,能夠發願,能夠用身心去體會,那麼自然能夠感受到阿彌陀佛他接引眾生無盡的悲願。那麼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二九)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二頁,經文倒數第一行,「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我們上一次講到法藏比丘發願,願自己能夠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能普現色身,普使眾生隨類得見;又能宣揚戒定精進之門,能令自他通達甚深微妙之法,希望呢自己的智慧廣大猶如深海,心地清淨、絕諸塵勞。這些呢都是他的願望,也希望呢能夠跟過去諸佛如來一樣,能夠做眾生的嚮導,為彼群生大導師,就是他希望能夠成佛,不是只有像一般人求個平安,求個事業順利,不是的,他是完全放下身心世界,換句話說他來學佛他是要來做佛的,要來做佛的,不是做世間事,也不是做一般的好事,尤其啊是做佛,這一件事情唐太宗講,他讚歎玄奘大師,這出家之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這句話講得一點都沒有錯,因為你出家你修行,你要面對的是你無始劫以來的生死根本,不是只有人事上的,你經營一間公司,帶領一個團體有的呢是公益導向,有的呢是利益導向,但是呢在佛教裡面,修行不光要能自利還要能利他,而且自利跟利他,它是必須得達到斷煩惱的程度,所以跟一般經營公司、經營事業、或是掌管一個國家政權、或是公益團體,那個是不相同的。所以佛教不是一般的公益團體做一些好事,佛教是要教你斷煩惱,這個才是佛法!斷除你生死的根本,所以從古到今,這個大道場的住持都是不簡單啊。因為呢他要能夠住持佛法、能夠統領大眾、教化一方。幫助眾生在這個道場裡面,能夠啊了卻身心世界,這個了卻身心世界就是放下身心世界,能夠打破無明!所以為什麼住持得到這麼高的尊重,那現在的道場……有一些道場,不能說全部,他的住持就是利益導向,我聽說還有看業績當住持的,那這個就很不像話啦。這個…看他招攬有多少信眾,這個就失去佛法的意義,所以在佛門裡面,你要能夠做群生的大導師,要像佛一樣能引導眾生,我常跟諸位同修講,你們學佛要做佛教的招牌,要知道我是來做佛的,我不是做菩薩,我也不是做個好人,做好人你們每一個人都會做好人,可是要做佛,就不是人人有這樣的本事,雖然不是人人有這樣的本事,但是要每一個人有這樣的發心,要有這個發心!這個俗話講,有願就有力,你有發這樣的願,那你就會努力的去做,所以學佛不是學做人,人情世故很圓滑,那個不是佛,那個是世間人,那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用現代話講就是耍小聰明,小聰明的人,這個呢只會增長你的毛病習氣,增長無明,並不會斷除你生死的根本,所以希望你們能夠發心,要來做佛,做真正能利益眾生的大居士,這個大菩薩,不是只有名字之大,要有實質之大,實質就是你要修行,有些居士護法,他很喜歡護持佛教,但是呢他自己不修行,我跟你們講,你們要能護持佛法,你自己要懂得修行,你不懂得修行的人沒有辦法護持正法,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你都不會修行,不知道修行成佛的重要,你怎麼能護持道場護持佛法?而且你自己不修,你怎麼曉得這個道場需要什麼?怎麼樣能讓眾生來道場能夠身心安穩,你自己不修行你怎麼接眾?你接到的都一些不想學的,或是來看熱鬧的,好像人很多很熱鬧,但是呢都是不想學的,你真正要要求他要叫他看破叫他放下,他就不願意了,所以你看現在的佛教裡面,做法會的搞活動的很多、人很多,但是呢,你要叫他放下世間,叫他對家庭放下、對兒女放下,他就沒有辦法做到了。對小孩的執著,擔心小孩將來沒有工作、沒有好的收入,所以呢不斷地告訴他,給他洗腦,為什麼呢?因為他自己貪財呀,自己貪財、貪名、貪利,還害怕小孩貪不到,從他小孩小的時候他就灌輸他,所以還遺害到下一代去!所以搞得就像孟子講的,上下交征利!大家都在爭名奪利,從小就在爭名奪利。現在的小孩懂得爭名奪利,家長還會讚歎他:「你很上進」,所以你們自己都要去反省,你是一個學佛的人,你要引導你的小孩來學佛,要引導他來吃素,修這個根本的善業,這個是善本。因為人如果沒有福報,你有再多的伎倆都沒有用,為什麼用伎倆呢?伎倆就是你們世間人這個所謂的這些方法,獲利的方法……等等的、種種的,我們統稱為伎倆,那麼你們喜歡在鬼窟裡做活計啊,不知道這個生死之可怕,一氣不來一命嗚呼啊,你就三界六道輪迴,沒有人可以救得了你啊。你不要想說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要幫你,你也把他看成是凡夫啊,所以眾生就是這樣子。那麼學佛的同修你要覺悟,你要幫助你的家親眷屬學佛,不是幫助他成就世間、成就名利,這些東西都是可壞之法-無常、無強、無力,速朽之法,不可貪著,都應當捨離,都應當放棄,你即使貪得到、求得到,那個也不是實在的,如同夢中之事,並非是實有的。所以我們學法藏比丘,「為彼群生大導師」,要引導眾生出離三界,自己要願意出離,那也同時影響眾生能出離,要給眾生出離法,不要給輪迴法,你不要想說他不能接受,我就傳一點變質的佛教給他,那佛教已經變質了,那他就不是佛法了,他是要來學變質的佛法,不是要來學純正的佛法,所以你不要亂開緣。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講:末世的這些眾生就喜歡亂開緣。把他的佛法法乳加水,掺了水進去了,這法乳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牛奶加了水啊。那現在的佛法呢,也不是牛奶,是奶粉哪,他沒有純正的佛法,爲什麼?大家不想修行。所以就不斷的開方便哪,方便就出下流,到道場來都是來過快活日子的,不懂得要修行哪。那道場開一些書法班,開一些那個拼破布的那個拼布班……種種的,吸引他們來,他來不是來學佛的,他是來拼布的來寫書法的,這些都是古德講:之乎者也,誤時光啊。都是世間之事啊,那美其名叫提倡中華文化,那中華文化也很多啊,我們佛教就是搞佛教、搞了生死的事情,不是搞文化的、不是搞文藝的,這個要清楚啊。所以你們選擇道場,你要會選,這道場是教你了生死的這才去,不是了生死的你不要去,你去看到人家開方便,那個搞世間事你很歡喜,你要知道,他開的方便都是你的欲望啊,都隨順你的習氣啊,那你去那裡你的習氣只會增長啊,不會銷落,所以這裡講的:「內心清淨絕塵勞」,你就得不到了,因為都是隨順你的。所以我們學佛要懂得怎麼學,要發心要做佛,你不要怕苦、不要怕難,一回生二回熟,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本來跟世間法很熟,你要開始生疏它、疏遠它。你跟佛法很生疏,你現在要開始親近佛法,要開始令你的善根種子成熟,所以叫「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要學佛、要了生死。學佛就是要了生死,不搞別的,這個才叫道場,這個道場才有道,其他的呢說是方便哪,這個就是你就當作他是接引這些不學佛的,也不能夠真正接引到想學佛的人,充其量種個善根而已,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是說不準的。所以在接眾呢,我們要看釋迦牟尼佛怎麼接眾,釋迦牟尼佛不用世間法接眾,你去看他跟這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雖然講世間法,但是講的世間法是告訴他世間無常,會變壞,你現在擁有的,很快就消失了,這是講真諦法,真俗二諦啊,講真諦,在俗諦裡面開發出真諦來,讓他悟得中諦,真俗中這三諦理啊,這俗諦就是世俗這些法,真諦呢就告訴你諸法實相,讓你悟得本心,明心見性,就是中諦理,中諦之理,所以這個你要會看、會揀擇。那麼下面講的:「能救一切諸世間」,所以法藏比丘發願,願意救一切世間,像諸佛如來一樣救護眾生哪,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幫助眾生,所以叫能救一切諸世間。那麼在世間裡面,最苦的是什麼?就是下面講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眾苦惱,這眾苦惱就統合來說是生老病死。那細分來說,生有老病死,這生下來以後就會面對老病死,在老病死當中呢?這個過程當中有怨憎會、有愛別離、有五陰熾盛苦,這八苦裡面哪,所謂互相交煎哪,八苦交煎哪,所以這個是世間最苦之事,那麼世間人不曉得,他把它當作是樂,他覺得暫時擁有、暫時得到,他就認為是永遠的,這就是把無常當作是常,但是世人不曉得這個是苦惱,他天天就在這個環境當中,就喜歡待在這個環境裡面。佛在經上講:猶如糞坑裡面的蛆,糞坑裡面的蛆,那貪這些五欲六塵,好樂這些,如同刀頭舐蜜,在一把很尖銳的刀子上面,沾有蜂蜜,那他不曉得,他覺得這個蜂蜜很香很甜很好吃,他就去用他的舌頭去舔這個刀子,就一舔呢,因為刀鋒非常的利,舌頭就切斷了,所以叫刀頭舐蜜,這佛在經上的比喻,所以呢一般人他不曉得,他處於生老病死當中,如同魚,就是水裡的魚,生活在水裡面,把這個水認為是牠的家,把生老病死當作是牠的家,牠不知道可以出離,牠不知道可以解脫,所以他在生老病死眾苦惱當中如魚得水,非常的快樂啊,你要叫他脫離生死,要叫他你名聞利養要放下,當一個學生不要跟人家爭名奪利,不要天天想念第一,放不下,在公司、在各個社會階層,不要與人爭不要與人鬥,他放不下,甚至有人認為鬥爭競爭才是展現自己的實力,這是展現你的我相,不是實力,所以種種的這些世間事。
統統都是生老病死啊。世間人把它當做非常快樂的,喜歡在這裡面打滾,在這個苦惱當中打滾。認為是很正常的、很舒服、很痛快的,這「生老病死眾苦惱。」所以佛要講經,告訴你事實真相。叫你呢把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這是非人我,這些全部都放下。那你的心才真正清淨,才能夠出離「生老病死眾苦惱」。那你要把我們剛才講的這十六個字你能放下,你要用對方法,要起觀照,不是學《弟子規》啊,你要起觀照,要看大乘經典,讀誦大乘,要起觀。煩惱來的時候就把它化空,不要讓它相續。你能夠覺察這個煩惱,令後念不生,這就覺悟了。不要再讓煩惱相續下去了,或是用佛號、或是起觀,叫這個煩惱不起現行,不起現行就不要讓它有動作。眾生啊八識當中,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當中,就含藏著習氣種子,每天就在那裡妄動,在那裡準備發動,那麼有別境……這個遍行心所引導你動念,動念了心就趣向境界。境界分內境、外境,內境是什麼?習氣種子,就八識習氣種子。外境呢就是透過無明變現出來的這個幻象,你看到的這些形形色色。那麼你自己作意、動念。動念以後呢,緣內境,緣這個習氣種子,習氣種子這個再攀……透過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外境,那麼就發動起現行,起現行,那你就開始造業了,你就受輪迴了,受境界所牽引。這心隨境轉,這眾生迷惑的,現在講的流程呀,大致於此啊。但是這個作意呢非常的微細,如同這個魚呀在水底竄動一樣。你表面看這個水是沒有動的,可是它在下面不斷的騷動。所以不是一般的定力可以看得出來的。要我們講……我們下午講的大概是八地菩薩,不動地了,他才能夠見到一切……這個微細流注。所以這個作意是微細流注,不是你做個觀想,可以靜下來,喔,看到我的心在動,那不是。你看到那個都還是影子而已,你沒有真正看到這個業識的這個根。所以為什麼講「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就是十地菩薩,你的八識裡面的習氣種子才除掉。異熟就是習氣種子。什麼叫異熟呢?異就是會變異,熟就是成熟。成熟的會變異,變異的會成熟,就是生起滅去,生起滅去。你的習氣會……你的習氣種子會起作用,起作用就是熟。熟了以後它會變異,但是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生、又累積成種子。所以它叫異熟,這阿賴耶識。所以你要到金剛道後、那十地菩薩以後啊,也就是十地菩薩他這個業習種子才斷掉。所以我剛講的最起碼你要圓教八地的菩薩,你才能看到這個你的心的這個生滅微細流注,生滅微細流注。作意以後呢你就會想要接觸啦,接觸以後心就黏到境界上去啦,就有觸啊。觸,心著境觸就有受,受就是感受,感受以後就不想放下了。苦受、樂受都存到心裡面去了,現在人講的記恨啊,這是方便講呀,但是就類似這樣子。他就有感受了,不想放下了,計著苦樂,感受呀,然後就打妄想了;想念、愛著不捨,或是起煩惱轉不開,都是想啊。思就這個錯誤的動作一直下去。所以遍行心所帶著你的心開始輪迴。那你已經──這個五個過程你已經動到最後一個過程了,你的心基本上就已經控制不住了。我們現在講不得、不能,不能自已了,你沒有辦法控制得住它了。那你就跟大凡夫一樣了。再來碰到比較強的境緣,你就要起現行、就要造業了,這個就很嚴重啊。所以要靠佛號、靠熏習佛法來讓它止住,把這個作意的這個意識給斷掉。這個叫意識,俗稱叫意識。不是第六意識,你要搞清楚。有些人把第六意識想要斷掉,那個斷不掉的,你要斷掉了話,自性就斷滅了。第六意識是了別的功能;它是意識當中啊,它能夠恆審思量,能思量、了別。它能夠緣外,緣這個……對外呢,能緣一切境界。對內呢,能緣它叫做獨頭意識,能夠做夢。它不用你前五識的做動,它自己也能夠、也能夠起動;所以第六意識它是最厲害的。所以這個意識啊──這八識是沒有辦法消滅的,滅除的是意識,就是遍行心所。這個別……遍行心所裡面的作意,這個滅掉了,那你自然啊,這個八識就恢復原來的樣子了,恢復原來的精了,唯識宗叫精了,它就是恢復原來的樣子。精是精進的精,「精明覺了」叫精了。就是它功能就恢復了,就是清淨的,所以八識原本都是清淨的,這八個識原本都是清淨的。就是因為你迷惑,無明動了以後產生了這個…這個遍行心所法,所以帶著你在三界裡面六道輪迴,你出都出不來。所以你只有在淨土宗裡面靠念佛的方式;在禪宗靠參禪;在密宗呢靠三密這個相應,就是攝受三密──身、口、意三密,密與佛性相應,這個才能解決問題。其他的你要用世間法,要用什麼《弟子規》啊、《感應篇》啊,那世間善惡有漏有相之法,那個都是──在唯識宗講那都是影子而已。用這個……用這個影像要來證得真如,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各宗各派來看,無論是禪、教、密、律、淨,各宗各派來看,你要用世間法做基礎要來成道,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你要知道連小乘人都不會這麼說,小乘人絕對不會講:你依著《弟子規》,依著這個什麼《三字經》啊,修身啊就等於修行,那不是喔。世間人修身他都不離這個身見,不離這個身見。所以你看世間人死後要祭祀,他這個身見沒有破啊。可是你說:誒,他這個身死啦,怎麼會身見沒破?身見不是因為這個身,是因為他有這個見,執著有個我,要有個住處,有個依止處;所以都希望死後有人供奉啊、燒紙錢啊,供這個鮮花、水果啊。身見都沒有破。所以你不要看,儒家講的再好,都是守屍鬼而已啊。講這個話,這個是得罪人哪,但是事實上是如此。就像呂洞賓見黃龍禪師,他問他如何是「半升鐺內煮山川,一粒粟中藏世界」?黃龍禪師告訴他:你這個守屍鬼。因為呂洞賓修得這個……我們講的道教的得道了。第七意識陽神可以出體了,他可以長命百歲了。他煉丹煉的很好,他說:奈何囊中有不死之藥。所以黃龍禪師罵他:你這個守屍鬼,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縱然讓你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你終究是要墮落的,你也是撲個空。所以他後來呀才知道說,喔他所修非真啊,所修的不能達到真正的涅槃。所以呢知非便捨,知道這個錯了,就捨棄他從前所做的。所以他跟黃龍禪師講,他說:「棄卻瓢囊擊碎瓶,從此不戀汞中金」,再也不煉丹啦、不搞仙術啦。所以「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這見到黃龍禪師以後,他才知道他所認為的長生不老終究是會壞滅,沒有真正見性,他搞錯了,所以他皈依佛門。這個是道教的呂洞賓,他真實的一個公案。所以佛他「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所以凡夫他不曉得,他在生老病死當中,他想要長久,永遠的保持,就像呂洞賓一樣,貪著這個色身,貪著──一般世間人貪著功名,想做個偉人,希望被人稱頌萬世,所以他的這個神識都墮在這個三界當中不得出離,誰造成的呢?就是他一念貪心、好名之心,即使他不為自己、不為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為的是清名,希望人家讚歎,他不為世名,他為清名。所以這些都是「生老病死眾苦惱」。所以佛告訴我們這貪、瞋、癡,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應當要捨去。這貪瞋癡講的是很綱領的,把大綱告訴我們,那細目上你們要自己去觀察,你什麼樣的狀態下是貪,什麼樣狀態下是瞋,什麼樣狀態下是癡。我可以跟你們講,你們可以去觀察──貪就是心有攀緣,就貪;心有對待就是瞋;不解無生就是癡。所以你貪瞋癡,你沒有真正用佛法來除斷,你沒有辦法破的。所以滅貪瞋癡,成就三德密藏,成就三德密藏。你們可以自己去配,看是滅貪成法身德;滅瞋成解脫德,離諸對待就解脫了;那個滅癡成就般若德,愚癡嗎,不瞭實相就沒有般若。你貪著,你就見不到法身。法身無有身心之相,你貪著自身就有身心相啊,所以成就不了法身德。所以破這個三毒證三德,一樣的。所以你們可以自己去配。好,那麼「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下面講的「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講「六度」。為什麼加一個「常」?這有意思的。眾生就是不常,或起或滅。二乘呢,他根本沒有這個六度的概念;他只有自己,所以沒有辦法行。凡夫呢,雖然發願想做,可是呢露水道心,馬上就退。所以他這裡講「常行」就是不斷的意思。《普賢行願品》講:「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呢,「眾生業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六度。無有窮盡。」這個一樣的道理。所以叫「常行」。「常行布施及戒忍」。那麼布施呢,這個是六度要來好好講一下,因為呢我們很少講這個名相,要解釋什麼是「六波羅蜜」。「波羅蜜」翻作中文叫「到彼岸」,實際上是「彼岸到」,那我們直接順過來叫「到彼岸」。這直接翻譯過來,所以叫「波羅蜜」。那什麼叫「彼岸」呢?到涅槃彼岸。透過這六個修行,展開來是萬行,能夠到達涅槃彼岸,從生死岸到涅槃岸。那麼,你不要把它以為說,喔把布施做到家了。什麼叫「布施做到家」?那講的很空洞呀。布施怎麼做到家?有些人真的是布施做到家,把自己身心都放下了,就只罣礙家裡,那也是布施做到家,那是凡夫啊!所以天下的媽媽、爸爸,父親節又要到了,都是一樣的執著啊!沒有人是例外的。他都能放下自己的身心,所以我看現在當父母的,早上我們才跟同修講,你們當父母沒本事,當小孩的奴才倒是做的真的很像,都是啊小朋友的奴才。為什麼?因為你有愛欲心啊,你罣礙啊。你罣礙,你就執著;你執著,你就放不下。所以呢你就「為欲所奴」。被誰奴役呢?被你的欲望、被你的罣礙所奴役著。所以你放不下。你說:唉,我現在行布施。等一下一通電話來,唉呀,你小孩怎麼了,喔,真的啊?布施就忘記啦!全忘了。所以常行布施,你才說我要放下身心世界,眾生無邊誓願度,誰是無邊眾生?你自己,為什麼?你的妄想無邊。所以呢,所現的法界各各不同,或時天人、或時地獄、或時畜生、或時餓鬼,這時是有時的時,時間的時。常常在變異,六道升沉;一下呢發心,一下又退心。所以你的煩惱──眾生無邊啊就是指你的煩惱無邊。你自己要會觀察,要能反觀。所以,這裡講的布施波羅蜜,布施是什麼?我們照規矩來講,不要講這個深意啊。布施呢要把你的所貪著、貪愛的放下。你貪家庭,要放下;貪親情,要放下;貪愛情,要放下。看你貪什麼就要放下,把它布施掉、捨掉。那麼看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要方便幫助。或是錢財、或是醫藥、或是他所需要的這些資具。這資具就是他所需要的東西。文言文講的──古人的文章用的很好,叫資具;他平常生活資生之具。現代人講的東西,這比較通俗一點,那就是他的生活資具,包括生活的用品。或是他人事上需要幫助,你都能行布施。布施跟供養是一樣的,你不要把它拆開來。布施沒有所謂的上對下。布施但就自己,自德上來說,自德上,特別強調自己貪著上,貪著這個要布施,那瞋恨要不要布施呢?也是要放掉,慳貪要放捨;你貪財,你要把財放掉。有的人呢他不好名利,他喜歡書、喜歡書本,喜歡收集這些古玩等等......字畫、扇子啊......等等的,這個都是他所貪愛的,這個統統都要放下,這叫布施。那我們剛剛講的是外財,布施這個外財,捨的外財。捨內財就是要斷煩惱,斷煩惱成菩提,那內外呢?雙捨。內捨、外捨、內外捨,內外雙捨,捨至究竟,了達這個佛性本無慳貪,佛性本無慳貪啊!這才叫布施波羅蜜。所以由淺到深,在凡夫位布施這個三界這些煩惱-見思煩惱;在這個二乘聲聞位布施塵沙煩惱;在菩薩位呢?布施無明煩惱。所以這三種布施一樣的,成就三德密藏。成就三德密藏。所以這個你們要會修行,這布施。再來講的持戒,「常行布施及戒忍。」持戒。持戒是什麼?簡單講的,五戒,要講五戒又是一堂課了。不殺生,一講不殺生,你不要又跟我說這個五戒不殺生是不要殺眾生就好,牠如果自己死了,那素的,這個還是可以拿來吃,所以你要知道你是不是在投機取巧,是不是在鑽這個戒律的漏洞。所以為什麼真諦三藏法師,古代我們中國四大譯經師真諦三藏,那個時候他要傳《菩薩戒藏》來中國怎麼都運不過來,這個《菩薩戒》要傳到中國來,沒有辦法;真諦三藏他就講他說,嘆了一口氣:啊,中國人其心多偽,奸詐巧偽。我不是在駡我們中華民族,這確實的觀機,祖師大德在看就是這樣子,喜歡鑽法律漏洞。說不殺生,他就說:唉呀!這個五戒,這不殺生是所謂的事相戒,只要事相上沒有殺就可以了。他自己不殺,可以;別人殺,他可以拿來吃,所以他就鑽這個漏洞,所以他說有些法師就講:學五戒,不用吃素。那不用吃素,你就不用持五戒了。所以我們星期三的時候就有講到:你佛弟子,《涅槃經》就規定全部素食,沒什麼好說的;你佛弟子,全部都吃素,不要討價還價、不要再有眾多的理由。所以這戒第一條不殺生,不殺生很簡單......吃素,不要殺害眾生。你如果殺害眾生,在這事相戒,它就分哪一些眾生呢,是屬於殺的重的、殺的輕的。不殺生裡面呢,它還分最重的是殺人,殺人就犯重,律宗講的:犯重;殺這個動物,看牠的身心大小,有輕重之分,這事相上的戒。但是呢,在大乘佛法裡面來看呢,統統都犯重,動了個念頭......殺念,那都屬於不清淨,不要說你動殺念就說你犯重,那你不敢持戒了。動了殺念這不清淨、有染汙,你心汙染了,你要用大乘的這個來看,用大乘的心態來看這五戒,就是幾乎就是菩薩戒了,所以一樣的。那五戒照規矩來說是這樣子,就是事相上的殺、盜、淫、妄、酒。你們可以去看弘一大師的,這個我就不再多說了。那酒戒呢,要特別講一下,酒戒呢,凡一切能令眾生心迷之物都名為酒,你不要說這個酒一定是要哪邊釀出來那才是酒,沒有啊;要怎麼樣做工出來,裡面酒精濃度是多少,那才叫酒。佛法講:凡一切能醉人之物。你小朋友喜歡打電動的,那個就是酒啊!你這個打人的、喜歡名的、喜歡財的。財就是酒,為了財不擇手段,整天呢追的就是財;喜歡考第一名的,顯示自己的,那個好名之心就是酒,所以你要知道,能讓你迷惑顛倒的、為此不擇手段的、為此精疲力盡的,這就是酒,要會看。所以戒要會持,那在五戒裡面這個酒,它屬於遮戒。遮戒是什麼呢?要老實跟你們講:這遮戒就是有受才算有犯,沒有受就不算啊!那這個遮戒又是什麼?防止你犯前面的根本戒,犯殺、盜、淫、妄。因為從前就有人這樣子,喝了酒,那麼他習氣就現前了,控制不了了、失去理智了,看到隔壁的雞,就把牠偷過來殺了吃,犯盜戒、犯殺戒;然後呢隔壁的這個婦人來,他也跟她行淫了,這個犯了淫戒,婦人問他說:你有沒有偷雞,這個他騙她說:沒有,犯妄語戒,所以酒戒呢能夠,喝酒能夠讓一般的眾生,我說一般的,能夠犯前面的殺、盜、淫、妄這四個戒,就是這樣子。所以它叫遮戒。能夠防止,你持了,能夠防止你犯殺、盜、淫、妄。那麼不醉呢,不算犯、不算。所以我要跟你們這麼講,你們一定好,我不喝醉就好,喝一杯不醉,一杯以後就會有第二杯,再來就一罐了。這中國人喝酒很不節制,習慣很差,每一次就是要乾杯,一杯不夠都是一罐,有的時候你看它餐廳,他不是擺一罐,擺一箱、兩箱,坐在路邊喝,喝的醉醺醺的,你碰到他,他還告訴你:我沒有醉啊!他都已經躺在地板上了,他還覺得他自己是站著的,沒有,他沒有醉啊。所以你看這個酒對眾生的害,非常的嚴重,不光害己又害他。你殺雞、你打妄語、你偷竊、你犯淫,我們現在講:強暴良家婦女,這個就是犯淫戒-邪淫,那這個就是酒的過失。所以持戒-五戒,菩薩戒呢?從這個五條再延伸出來,有的呢是六重、有的是四重。但是菩薩戒講求心態。心態上,他是怎麼來持的,大慈悲心為根本,菩薩戒的根本,求無上道的心為根本,菩提心為根、為本,這個是菩薩戒。那麼這個戒呢,能夠幫助你明心見性,菩薩戒,所以才叫菩薩。那菩薩呢,常的規範就是要能夠利益眾生,那戒裡面呢,很主要就是利益眾生。那《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不能跟你們講。講了呢,你們不是比丘也不是比丘尼,我就有犯,所以呢不能講,就是點到為止。這佛在經典上有制,所以你們要是在外面看到,有的時候有一些結緣架上,它會有擺《比丘戒》、《比丘尼戒》,你不要去翻喔!你沒有受戒、你沒有經羯磨,在佛門講叫羯磨,羯磨就作業、作法的意思,經過作羯磨法,那你去看了這個《比丘戒》那盜戒,盜戒;你是這個偷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佛說你不能得戒喔!這一生沒有辦法得戒,你也不能受,你也不能受。那麼這個我們自己學佛的人就要注意,這個不能犯,所以你去看有些法寶流通處,它這個裡面它雖然有流通《比丘戒》、《比丘尼戒》,他會告訴你:僅限出家眾,出家人才能看。那麼你們想要學出家人,可以看《沙彌戒》,沙彌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個就是做比丘的基礎、做出家人的基礎了,這戒律。持戒,所以叫「常行布施及戒忍。」戒,這很狹義的來說這佛門的戒律。廣義的來說呢?你不要說國家法律,還包括風俗民情,你到一個地方都要遵守,所以這個都是戒。那遵守呢,你也不能跟你持的這個佛陀的教誡衝突。喔,這個一般人不曉得,你想說沒有關係,我到這個地方入鄉隨俗,人家拿葷的給你吃,唉呀太好了,可以吃了,為什麼?不是我要吃的,人家拿過來的,那我要隨俗嘛,守戒啊,你看這眾生就是這樣。所以呢,為什麼有一些學佛人喜歡出國,出國幹什麼?人家會請他吃葷的,他說:這個不是我要吃的,人家來啊,聽了哪一個法師講:要隨俗啊,隨俗......你就變俗人了。所以當這個風俗跟佛教戒律有違背的時候,你要善巧方便的迴避,要持佛的教誡、要持佛的這個戒律。在佛陀時代有兩個比丘,他要去見釋迦牟尼佛,那麼以前出家人身上要帶濾水囊,要帶濾水囊。那沒有帶—水沒有經過這個過濾會有蟲子,那佛制不可以喝。可是呢,有一個比丘他想說沒關係,我是要見佛的,我不是刻意要殺生,他就喝了這個沒有濾過的水,殺生了;另外一個呢?他沒帶,沒有喝渴死,渴死,所以他的神識先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去,佛為他說法證阿羅漢,那後來的這個比丘還活著的,見到佛,世尊駡他,說你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來見我,你卻沒有持了佛戒,你雖然見到我,你等於沒有見到。所以這個《菩薩戒》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攝就攝受、受持的意思。「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所以這持戒非常的重要,那麼這是持戒。那麼從淺入深,從淺入深,知道呢自性無所持犯,持犯。不是吃飯。是持犯,無所持、無所犯。為什麼?本自清淨。戒是防非止惡啊。有非可止,那就有戒可持;把非都除盡了呢?那就沒有戒可持,就無有持犯。知道自性本自清淨,所以離諸持犯,持戒跟犯戒,那你是得到持戒波羅蜜,持戒波羅蜜,這個是六度,六度,講的持戒。那下面呢?忍辱,忍辱,世間人不能夠忍受人家對他的侮辱,那麼所以呢,常常因為自己受到侮辱了,而去傷害別人,甚至呢傷害國家,為了自己的私仇,報復全國的人民,在古代都有,不能忍辱啊。所以呢佛教我們六度要能忍辱,忍受眾生對你的不歡喜。那麼如果人家對你不歡喜,你不要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講的世間話,你不要滿腔的熱情說:沒關係,我去感化他,你這自己在令眾生起煩惱,所以你要懂得怎麼忍辱。那麼修行過程當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忍耐,你打坐需要忍耐啊,打坐腳會痛,你要有一個過程,每天都要坐、每天都要用功;念佛心會煩啊、心會躁動,那個都是一個過程;聽經會聽不懂、看經教你也會看不懂,那都是一個過程,你要學忍辱波羅蜜。人家跟你的怨恨呢,你要能化解,你自己心裡面呢,沒有一絲毫的瞋恨,沒有一絲毫的瞋恨,就像《金剛經》講的:忍辱仙人。這個忍辱仙人出現在很多的經典,但都一樣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忍辱仙人,有一世他做忍辱仙,那麼這個仙人他在山上修禪定,這是我們現在講的修行,國王呢帶著這個後宮綵女去打獵,打獵完了,大家坐在那裡休息,這綵女就到處跑,找到這個仙人,國王休息好了起來,他要找人,奇怪了,跟來的人怎麼都不見了,他就看他也去找,也找到這個忍辱仙人,看到他的這些嬪妃、綵女都在供養他、恭敬這個忍辱仙人,心裡呢就不歡喜了,想說我是國王,你們都是皇宮裡的人,你應當來恭敬我,怎麼可以恭敬一個這個一般的修行人,所以他就向前去問難他,問難這個忍辱仙人,那麼他就問他:你修什麼?他問他你有沒有修證啊?說我沒有修證。你有沒有禪定?沒有。有沒有慈悲喜捨?沒有。他說:都沒有。那你有什麼功德?你修什麼行?他說:我學忍辱的。他說真的嗎?你學忍辱的?好啊,那我來試試看,叫人把他手砍掉,把他節節支解。忍辱仙人講,他說:我對你要是有一絲毫的瞋恨心,你把我支解以後啊,我的身體不會復原、我的血不會變成白色。確實忍辱仙人得到忍辱波羅蜜,身體恢復原狀,所流的血全部變白,白色的就像乳汁一樣,所以這個國王嚇到,嚇一大跳,趕緊跟他懺悔,說這個現代人講的:我有眼不識泰山,他不知道是聖賢人啊,這樣子來障道、這樣來殺害聖賢,請忍辱仙人接受他懺悔,然後呢迎請他回皇宮受供養,發願呢將來能當他的弟子,就是佛陀的第一弟子憍陳如尊者,所以這個忍辱就真正到了波羅蜜,沒有自他二相,忍到功夫到彼岸了,從這裡成就了忍辱。那麼這個「常行布施及戒忍。」這個講到了忍辱。那麼因為時間到了,所以呢這個後面的精進、定、慧這三個,三個波羅蜜啊,留待我們下一次再來做說明。那麼希望呢,你們每一位同修能夠落實這個波羅蜜,但是你行忍辱波羅蜜的時候,不要拿刀來割,你要是割下去,我們不負責,你不要用這樣試驗說你忍辱波羅蜜有沒有到家,放心好了,不到家的,要懂得、要知道,你也不要學人家燒身、燒手指、自焚,說這是供養如來、供養諸佛,你不要搞這種事情,那佛教會變成邪教,不是佛教邪,是你的認知錯誤,這你要搞清楚。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八)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六頁,經文第四行:「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這是上一次講到的地方。那麼之前我們說了,法藏比丘發願,希望呢自己建立的國土、所立的大願,能夠超過無數諸佛。那麼他問世間自在王如來,想要超越諸佛,這個願能不能圓滿完成。世間自在王佛告訴他,他說:「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你用這個斗去測量大海,那麼經歷長時期的用功修行,你一定可以成道,所以啊這個大海當中的海水一定會被你給取盡。這個海就代表的是般若智慧,你漸漸修行,累積功德,那麼終究是會圓滿成佛。可是如果你現在不開始轉變,在起心動念上苟且,在修行上怠慢,那即使經歷了無量劫,你都不得一滴海水之味。所以呢我們看經典你要能夠反觀,要能夠銷歸自己,看看自己怎麼做,你願不願意轉變,還是每天讀經共修,應付了事。很多人學佛,他修行是修給人家看的,或是修給佛菩薩看的,想要求點人天福報。他不是真正要了脫生死。我們下午講的,這個「死」從你一生下來就跟著你,是你的隨身之物,從來沒有離開你過,但是呢你看不到它。影子你還看得到,這個「死」你看不到,無常你看不到。可是一旦現前的時候,你會措手不及。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用功精進。你不要看一句佛號的力量,念久了,功夫純熟了,自然呀能夠斷煩惱。就像你存小錢,慢慢的會積成大錢。累積小功德,慢慢會變成大功德,而且呢這功德會越來越大。就像現在你們懂得存款、投資要用複利的方式,剛開始辛苦,後來這個獲利就越來越大。念佛亦復如是;你修行剛開始辛苦,一句佛號接一句,念到你心清淨了,這個佛號也能不念自念了,對境呢也能不動心了,那麼你所在之處、所行之事,都變成了功德。從前做善只能做一樣,慢慢的修行,從起心動念上、從言語動作上,都能攝受眾生,所以你的功德、福報就越來越大,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少。所以這個剛開始念佛是比較困難的,沒有那麼容易;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啊,所以你才要發心,一點一滴的來累積。這叫做「積功累德」。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他:譬如大海以斗取水呀,經歷劫數尚可窮底;那人呢如果至心求道,精進不止,一定會成佛。同時告訴我們末法的眾生,你不要害怕你業障深重,你業障深重沒有關係,你只要熏習佛法,你在佛教當中熏習,你絕對會成就。我說的是正信的佛教,大乘的佛教,這個呢一定會成就。如果你到的道場,它裡面是夾雜著世間法,法師帶給你的是世間意,他只要你的錢,不要你成就,那這個地方就不用再去了。或是呢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這些相似的佛法,這些呀你都不要再親近,應當遠離,因為呢這個地方不能帶給你成就無上菩提,你要趕快遠離,不光身遠離,心也要遠離,身心俱離,那才能夠呀免於這個魔王的擾亂。所以這是告訴大家,你要懂得怎麼親近如法的道場。那這個如法的道場呢,必然講的是大乘,讚歎大乘,修習大乘,那居士去呢就要守護大乘。守護大乘不光是護持道場,護持道場的這些道風、學風,還有呢守護你自己修行大乘佛法的心,這個才叫做守護大乘。你的心不退,你在這裡共修,你就能夠得力。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那麼萬丈高樓是從平地而起,無上菩提也是從這個小小的菩提樹苗而漸漸長成。所以你們一定要懂得、要發心、要念佛,不要懈怠、不要懶散、不要覺得煩、不要覺得累。你會覺得很煩、覺得很累,我明白的告訴你,那就是你業障。你的業障讓你覺得很累,讓你覺得很煩;同樣的一個時間當中,你要是做世間事,要是看電影、看電視、看新聞,你一定精神百倍。所以你可以去反觀,不是念佛讓你累,是你的業障讓你覺得很累、很煩、很沒有耐性。所以我把話跟你們講明白了,你就知道怎麼對治,消除這樣的業障。這是很粗的業障,很好消,一下就消掉了。那麼這個消掉以後,再來談微細的惑業。那麼漸漸的把這個俱生的我執、俱生的法執,都把它斷掉。這個你就成就無上菩提。那麼這裡講:「汝自思惟」,什麼叫「汝自思惟」?《楞嚴經》上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有的因果包括這個世間,微塵小最小的到微塵;大至世界都是從心所現,以心為體。這《楞嚴經》講的很明白,所以呢,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他,他說:「汝自思惟」你應當從自性當中下手,修何方便,自性本自清淨、本自無染、你要成就清淨的國土,你必須了達實相。要修何方便才能夠成就佛剎莊嚴。那麼所以啊,這個修行、明心見性就很重要。你要知道這個世間從你的心所想而生,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因果這些因果從哪來,從你起心動念而來,若不起心就沒有因果了,一起心就落因果,所以你說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呢?你真正有修行的人不落因果,不落。你要對於心性了解落與不落都是戲論;昧與不昧也都是戲論。百丈大師啊這個空拳騙小孩子跟你講個不昧,昧與不昧其實都是戲論而已啊。大修行人確確實實無佛無眾生,哪有什麼因果可言,有人說撥無因果,學大乘會撥無因果,那是學人的問題,實際上因果不用你撥本來空寂,萬法皆空啊!因果當然也不是實有的,所以你不要太在意。那因果 體是空寂,有沒有現象?有沒有作用呢?所謂「循業發現」這就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華嚴宗這個第二代祖師智儼大師告訴我們,什麼叫華嚴呢?緣起法界—緣起因果,理實法界,這因果從哪來,從心性當中遇緣所生。所以你看如來他是修一乘不生不滅之因,成就無上佛果,但是呢?雖然成就了,沒有佛果可得,因為呢一總是清淨的、一總呢是不染著的,這總是啊清淨、總是不染的,這總是全部的意思,不是一種兩種所以你們要知道。那麼所以說諸法所生,從心所現,是唯心所現的。你不要認為是自然生、是因緣生。這法是從哪來?從你心所生,所以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本來是有心現法,但是你著相了呢,認妄為真了,有法生故,又生種種心,所以在這裡呀迷惑顛倒,這變成凡夫啊。所以這個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以你要建立國土,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法藏比丘,國土怎麼來的,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自就告訴你自心所生,叫你反觀,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你要建立國土,你要知道這國土從哪來。《維摩詰經》講:菩薩「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若清淨呢則國土清淨。《圓覺經》講「一清淨故一切清淨。一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這個在《圓覺經》上都講的很清楚啊。所以每一部經典,每一位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這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以心為體,以心為體。所以你要知道不是有上帝造世界;也不是真的有閻羅王審判,只是呢你迷失本性,妄現有六道輪迴、妄現呢有閻羅王審判、妄見有上帝造世界。所以道教講的無極生太極,無極是什麼?無所謂太極,就無所謂太極啊。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中觀論》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個意思是相通的,意思相通的,但是道教講的那個無是什麼?根本沒有,找不出來,無中生有,落斷滅空,佛法講的空是什麼?講的是真空,什麼叫真空呢?有即非有,現相的時候體是空寂,體是空寂不妨現相。所以佛常用天上的雲作比喻;常用夢中之事作比喻,你說夢中境界有沒有,你不能說它有,有,它不切實際;你說它沒有,你在作夢的時候,做惡夢也是嚇的滿身大汗,所以非有非無。佛教講的空跟道家講的空,跟這個其他宗教講的空那個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用詞很像,但是呢這個義趣不同。在末法一定要跟你們揀別出來,不然你們也會認為學道教也是一樣的、學儒也就等於學佛,這個是錯誤的,你們要搞清楚;如果說學儒就是佛教的基礎,那麼從前像歐陽修、韓愈這些都是大儒學家,為什麼他反謗佛教,反而毀謗釋迦牟尼佛,甚至毀謗釋迦牟尼佛這個短命、剋死他的母親,這些都是外道邪說,所以很多的外道都毀謗釋迦牟尼佛,包括這個韓愈、歐陽修。所以祖師大德有智慧他不會受他們的汙染,我們呢也要學祖師,要能夠明辨這當中的差異,你不能夠說學儒就等於學佛,說這個話不要說學佛的人反對,連學儒的人都反對,所以自古以來啊這個儒釋道這三家常常有爭執,爭執是因為人的問題,不是因為法的問題,他帶有貪瞋癡想要自己出名、想要自己呢在官場當中得利益,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所以他製造了這些紛爭。實際上佛教與這兩家的學說沒有任何的爭議、沒有任何的爭端,是他們無端挑起,毀謗佛法,學佛法又謗佛法這種人很多,所以要能夠明辨。那麼還有的他是講相似法,相似法,什麼叫相似呢?講一個孝順父母讓你們都不敢反對他後面要說的話,拿孝順父母做幌子、拿尊敬師長做擋箭牌。但是你如果能夠學大乘佛法,這大乘佛法如同那羅延箭,那羅延箭我們用現在的話講叫穿甲彈,可以射穿它的堅密鎧,他的鎧甲無論多厚那羅延箭都能射穿,破他無始劫來的執著,也可以破除你們無始劫來的妄想、分別,一箭就貫穿,絕對乾淨利落,所以這個修行啊要有正知正見,一切法門明心為要─明心為要─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說的,學佛法不管學什麼法門明心是最重要的,對於心性能明白這個是根本;一切行門淨心為要,修行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就是要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知道你的心本自清淨,修斷你心中本無的煩惱,把心中本無的妄想雜念全部修掉,把它除掉─所以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是淨心為要。無論是明心、無論是淨心都不離念佛─所以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為什麼呢?因為心跟佛沒有差別。你心念有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這個就是心上有佛,所以佛即是心,心就是佛。那麼行門上你可以用持名、你可以用觀想、你可以用觀像、你可以事持、你可以理持,理持就是持於理,悟理而保持不失叫理持,這個很容易的、很清楚的對於心性能夠明白,對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一念,不起第二念、也不落空、也不住有、這叫理持,這就是保持這個理,連保持的念頭到後來也不著,這理持,那你到後來就能夠見性,就能夠打開本來,禪宗講的桶底脫落,你現在還沒成就,就像打坐打起坐來就像關在一個黑漆桶裡面,桶底脫落那這個桶子它就見得天日,桶底就透亮,表示通達的意思。所以這裡世間自在王佛告訴法藏比丘你應當「銷歸自性」,這是我們上一次沒有講到的,一切因果世界微塵以心為體。這個很重要。所以學佛我們一再的強調,你就是要瞭解心性,瞭解心性,一切法門是明心為要,這個是學佛的基礎,你們在外面看到的那些佛教的一些基礎的那些著書啊我們也都拿來看過,確確實實像南懷瑾老居士講的:胡說八道,都不知道他們在亂寫什麼東西,確實是胡說八道。所以弘一大師推薦學佛人初學佛要讀《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講的第一部經典,你就知道佛法是要講什麼,弘一大師講的一點都沒有錯,佛門真正的佛學概論確確實實是《宗鏡錄》、是《大智度論》、是《瑜伽師地論》,這個論你看懂了你在佛法上你修行無論是解或是行你都有基礎,你都有根有本,這個是佛學概論,那你要通達經教我們推薦的是《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一部經可以幫助你瞭解所有的經典,《楞嚴經》要是學會了大概佛教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經典你都通達,理是通的,你可以通淨土、可以通禪、通教。所以為什麼古德提倡《楞嚴》,虛雲老和尚說把《楞嚴經》當作是寶隨身帶著,有空的時候就拿出來讀,拿出來看,提醒自己也可以作觀也熟悉經文,也能防非止惡,也能揀魔辨異,這個知道什麼是魔說?什麼是外道說?異就是外道,辨別什麼是異說,魔說讓你出不了三界,異說也是讓你出不了三界,都是心外求法,魔說會讓你貪著世間,他告訴你:「哎呀,學佛要先孝順。」講一些這個魔話,現在我們中國人講中文嘛,外國人講的是英文,魔就講魔話、魔文,他就告訴你學佛要先孝順啊,孝道是基礎啊,要把家庭顧好,要先照顧事業把家庭弄美滿了再來學佛。你看到佛門裡面來又把你一腳踢回去,你說他是不是妖魔鬼怪,所以你們要是看到有道場有法師這樣告訴你,你就知道他披著袈裟,他是魔子魔孫。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的一清二楚「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告訴你回家繼續貪「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每一個人都說要先孝順把家庭照顧好才能夠成就,這個就是魔王。《楞嚴經》講:「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在這個世間拿孝順做幌子,實際上是教你貪淫,教你回家繼續搞貪愛、搞六道輪迴,你就曉得他披著袈裟在毀壞正法,那如果是你的同參道友你就要曉得他不是魔民,就是魔女,有很多人愛欲心不捨,在佛門裡面想說呢兩個人在一起同修可以搞個什麼佛化家庭,你的這一念心就是淫欲心了你怎麼修行,你兩個人想要在一起搞佛化家庭就是一念淫欲未斷,《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第一個就是斷淫,你修行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出三界─出三界第一個第一清淨明誨就是先斷貪淫,「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之故。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常在輪轉啊。那你說這一念心是修行的心嗎?這個就是貪淫的心,所以這個就叫如果有人告訴你這樣的話,你要知道這個是魔女來了,這裡講的魔女並不一定他是女性,有時候男性也會變成魔女,魔女會變性啊。所以要搞清楚看準他的行為,你就知道他是做什麼樣的行業,他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所以不要在佛門搞佛化家庭,佛門沒有佛化家庭,誰告訴你說在佛門可以搞佛化家庭,穿著袈裟的那個是魔子魔孫。男的告訴你的、女眾告訴你的,那個是魔女,你要看清楚,教你的都是出不了三界的,出不了三界,有的人貪著心很重,有的還會替他、替這些魔王開脫,替這些波旬眷屬開脫,說他只是方便啊接引這些貪著心重的,貪著心重的根本進不來,用什麼方式接都進不來,學佛就是要放下,就是要放下,家庭要放下、恩愛欲求都要放下,這個才是佛法,不能夠在這裡有一絲毫的放鬆、有一絲毫的這個媚俗,所以佛法當中不搞這些世間法,他們還會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來迷惑你。既然不離世間法,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家,如果在家就能成就,佛幹麻出家。你們每個人的根器跟釋迦牟尼佛比一比,你有他好嗎?他王子的身分,四門出遊就知道有生老病死,就知道享樂不是究竟,有權勢不是究竟,他就想出家了、他就想修行了。你們看到這世間這麼多的生老病死,你有沒有發過一念心要出家,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那妖魔鬼怪在說話,目的是什麼?教你貪著世間。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你在這世間要覺,你如果不覺,你是迷的話,那你不能出三界,你見不了性,所以你要會用。祖師大德教出離的話,是拿來讓你出離的,不是拿來讓你貪著世間的,所以你就要曉得,這末法的時候,這些妖魔鬼怪的伎倆,伎倆是什麼?就是手段。怎麼讓你不要出輪迴,他會障礙你,他到佛門裡面來化身成和尚的樣子-假和尚,騙你說在這個世間只要孝順父母,把家庭顧好、事業顧好,你就有根有本啊!這個話是騙人的話,學佛絕對不是這樣做的。釋迦牟尼佛要是當初把家庭顧好、把事業顧好,他能成就嗎?這個叫什麼?叫抱樁搖櫓啊,抱著這個木樁,把船栓在這個木樁上,又搖著船槳,希望呢這船能動,還能動得快,這個是不能成就的。所以這邊講的:要怎麼修行,你應當知道。清淨佛國,你應當自己攝持。所以你們一樣的想要往生淨土,「清淨佛國。汝應自攝。」你是用什麼方式往生淨土的,你如果貪著這個世間,愛戀自己的家庭,放不下,還拿這些理由來蒙蔽自己,昩著自己的良心、昩著自己的菩提心,認為說把世間搞好了,孝道盡好了,這個家庭顧好了,你就能成就,那你叫癡心妄想。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如人刻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終不可得。」什麼叫如人刻糞為栴檀形呢?就是把糞便刻成栴檀香的形狀,把糞便刻成檀香,但是呢即使刻的再像,它仍舊是糞便,仍舊是臭的,意思就是說,你是在自欺欺人,你自己欺騙自己,以為形狀像了,它這個體上就是了,不知道它的體質是糞便,你的心是汙穢的,你的心是雜亂的,是愛欲的、是染濁的,你怎麼能夠往生淨土,所以說「清淨佛國。汝應自攝。」你們要懂得怎麼攝持,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如果清淨了,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所謂「煩惱未除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你煩惱這個沒有降伏了、沒有除掉了,這個念頭沒有辦法專一,你心沒有辦法專一,習氣如果沒有除掉呢,自性當中的佛性不會現前。所以你要會修行,正念正思惟,行的是正行,求生淨土是正命,證得無量壽就是正命,佛門講的:「八正道。」你要懂得怎麼修,不可以摻雜一絲毫的這個世間意在你修行當中,所有的這些恩愛、貪欲,全部都要放下。這個恩愛、貪欲包括瞋恨,你討厭誰、你不喜歡誰,誰對你好,誰對你壞,這些統統都要放下。所以這個我們常講的,愛跟恨是一體兩面,這兩個都要放下,這愛憎心讓你輪迴的,沒有辦法超脫,《圓覺經》講:「由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因為你有愛憎心,有愛憎就有取捨。愛要取啊,憎要捨啊,這愛憎取捨,這個是長養無明。什麼無明呢?根本無明跟枝末無明;或是唯識宗講的,發業無明跟潤生無明。潤生就是什麼?這無明生出來了再滋長,遇到境界再滋養無明所以叫潤生。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好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壞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愛欲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就是在這裡輪迴的,所以由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絕對不會成就。所以你要出三界,一定要把這個愛欲心給捨掉,經典上講:愛不重不生娑婆。你愛欲心不重,你不會來娑婆世界受生,所以一定要懂得放下,要常常熏習佛法,你不要看世間法,你看了你會中毒啊!你會被它給迷惑。家庭不幸福沒有關係,那個不是重點,家庭幸福了,你反而沒有辦法出離,家庭不幸福正好念佛。家庭要是幸福的呢?你也不要把它弄的不幸福,那就是你活該。家庭幸福的正好念佛,你就無所罣礙啊,家庭要是不好的,你就知道執世間苦,都不要貪著,苦樂兩邊都不執著,兩頭勘驗,你在這裡用功,小孩聽話也罷,不聽話也罷,你都不要執著,心裡不要執著,事相上還是照管,這叫即體即用。體是什麼?這個體就是心,心是空的,不著。用呢?剛才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乖的時候照樣要處分,這就是作用,所以叫體相用一如。相是什麼?是瞋恨相,生氣的樣子,但是心不執著、不在意,可是你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你要有功夫,你不能表面不在意,心裡面在意,倒過來的,那你就不會使用常住真心。所以我們講的:你要透過念佛才能成就,透過修行、透過熏習,你才能夠,才能夠把煩惱給除斷。所以你要往生淨土、要超出三界六道輪迴,「清淨佛國。汝應自攝。」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對於這個世間要萬緣放下、一塵不染,所有的這些統統都讓給別人去。先生搞外遇的送給人家,人家幫你養先生,很好,你不要在意;太太搞外遇的,送給別人去,人家幫你養太太,很好。小孩不理你,那更好,沒有兒孫來煩正好念佛,自己心無罣礙,你不要想說你受了委曲了,你是得了自在了,只要把你這一念愛欲心、不捨的心,全部轉化成佛號,什麼樣的境緣,你都歡喜,什麼樣的境緣,你都能夠隨遇而安。有錢懂得護持佛法,有能力、有勢力,懂得利用自己的勢力,幫助眾生吃素、學佛;如果沒有那也不在意、不強求,有這個能力就盡自己一分的力量,幫助佛教、幫助正法的弘揚,這個就是學佛人的樣子,要隨分隨力而做,所以這個都是修自己的德行。那下面講的:「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這是法藏比丘向世間自在王如來坦白的說明,白言就坦白說,他說:我沒有這個境界,為什麼?因為要攝受佛國,他沒有這個能力見到十方的國土,所以他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能達到的。那麼相對於的,你就可想而知,西方極樂世界它的清淨莊嚴、殊勝功德,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有人嫌極樂世界太遠了,十萬億個佛國土,他覺得在這個世界比較近,他明明貪著這個世間,他說我要求生彌勒內院。彌勒內院不是遊樂場,你說去就去,不是買張門票就能入場的;彌勒內院,你要明心見性,最起碼你要有禪定的功夫,那才能去啊!但可是他不是為了要去彌勒內院,他是貪著這個世間,講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所以他說我要再來度眾生,講的很好聽,再來幫助眾生,實際上他對於世間的財富名利,他捨不下,所以他嫌極樂世界太遠。那我告訴你,你離一個地方很近,就是三惡道,為什麼?貪瞋癡馬上就現前了,而且呢你下三惡道,你業要是造的重的,還可以周遊十方,周遊十方的三惡道,「此界壞時轉寄他方。」《地藏經》講的,這個地方的地獄壞掉了-成住壞空,地獄也是有成住壞空,壞掉的時候,轉到他方世界去,到他方世界受刑,如是輾轉再回到這個世界,你還是在地獄裡面。為什麼?你貪著心太重、愛欲心太重了。所以你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肯念佛,十萬億程確實不隔於塵,所以心念一轉極樂世界就現前。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地獄的現象經過你念佛,馬上轉化為極樂世界,所以不遠啊,就是你的業障沒有消;你業障消了,西方淨土就現前,所以這裡「法藏白言。」他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這個道理深廣,不是他現在所能達到的。所以下面講的:「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這個話,用語非常的肯定,非常的肯定,他說希望世間自在王如來,希望他的和尚教他,為他廣說,用諸佛的,我們現在講的特殊能力,叫「正遍知」。「正遍知」這個能力一般人沒有,你眼睛隔了一張紙就看不到了;耳朵隔了幾道牆,你也聽不到;鼻子只要把你鼻孔塞住,你就不能呼吸了,就快要死了;舌頭沒有東西來給你嚐,你也顯發不出你的味覺;身體沒有東西來接觸,感觸的能力也不會產生,所以這個一般人,沒有這個「正遍知」的能力,「正遍知」的能力,他沒有,那諸佛如來有,他能夠用「正遍知」演十方諸佛的剎土。演是講的顯示的意思、演釋的意思,這「廣演諸佛無量妙剎。」一個國土一個國土的介紹,而且現在你的面前,就像現在學校上課用投影機一樣。那麼世間自在王佛上課,他不是用機器,他自己身中,光中就能現佛剎,他是自備教學工具,不假外求,所以這個法藏比丘希望「如來。應正遍知。」就使用他「正遍知」的能力,為其「廣演諸佛無量妙剎。」也就是十方的剎土,他都想知道、他都想瞭解。「若我得聞。如是等法。」如果他看到了、見到了,他才能夠去思惟、觀察,那麼透過修行才能夠滿足所願,才能夠知道說他自己想要建立的是什麼國土,前面告訴他理論,這裡他請求方法,請求方法。因為呢國土從心所現,但是呢需要善知識來開導,就像西方極樂世界,你心中本來就具足,可是你如果不假修成,沒有透過修行,它不會現前,眾生的佛性也是一樣,佛在經上比喻,如同摩尼珠,這個摩尼珠沾了泥巴,雖有寶性,但是如果不把寶珠上的這些泥巴給洗乾淨了,這個摩尼寶珠沒有辦法發光,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眾生的心就像摩尼寶珠,但是呢被這個煩惱、無明所蓋覆住,如果不用修行種種磨治,縱然你具如來恆沙的德用也無法現前。所以法藏比丘請求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他開示、為他說明,告訴他,其他的諸佛國土是怎麼樣子。因為他的能力達不到,所以可見這個十方的諸佛,他的境界不可思議,他的威神、道力不可思議。為什麼說十方,因為一佛如是,千佛如是,世間自在王佛如是,其他諸佛也是如此。那麼這裡講的「思惟修習。」現在人只是思惟,想要做什麼,想要做什麼;想要成佛,可是他不修習,他不願意修行、不願意起觀、不願意放下,他嘴巴上說要成佛,以為看看經他就成聖人,禪宗祖師講:那叫文字聖人,文字的聖人,你很會解文字,解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一字當中具多義,你是文字聖人,講不好聽一點叫知解宗徒。所以不要成就文字聖人,文字聖人沒有用,你只知道道理你不修,你不修行成就不了,你不修行成就不了,所以它這裡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思惟修習。誓滿所願。」那下面說的:「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說是法時。經千億歲。」要聽世間自在王如來講這一座法,你也要有這麼長的命才行,還有重點是你要坐得住,這裡的人坐一個小時就受不了了,這根據我們的統計以及瞭解,現在人聽經的這個耐心,他的程度只有三分鐘,三分鐘,確實他對佛法欣求的程度是三分鐘熱度,我們有這個伺服器去運算,統計出來的數據,平均聽經的這個分鐘數是三分鐘,今天要是給你看好萊塢的電影,三分鐘絕對不夠,三分鐘只是個預告而已,可是叫你坐在這裡聽經,聽三分鐘你就覺得很多了,這是根據我們精舍的統計,所以呢這末法眾生業障深重,確實是業障深重。所以你們能夠在這裡聽上一個小時,那這個是很難為大家了,這個一般人的只有三分鐘,看一下,他就不看了;聽一下,他就不聽了,所以這是現代人他的一個毛病,那麼你說這些人能成就嗎?他是不能成就的,可以肯定的。因為法藏比丘聽這一座法經千億歲,經千億歲,我們講的:他思惟入理,真的像《大智度論》所說的:「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歡喜。如是之人可為說。」這是他聽經非常的專注,如同口渴的人想要喝水,想要飲這個法水甘露,非常的口渴,所以叫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絕對不會聽一聽,想說唉呀,我要去上個厠所、打個妄想,看看這個講座什麼時候結束,這個都是打妄想、他沒有一心。所以他一心用功可以經千億歲,它裡面沒有說暫停的,就是一直講下去經千億歲。那麼「踴躍聞法心歡喜、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也會觀機,他知道法藏比丘是真心實意的要來學法,他也坐在那裡講了千億歲,講了千億歲,他有這個能耐、他有這個本事,所以我們聽經、我們學佛要有耐性,要能磨除自己不耐煩的心,不耐煩會毛躁……等等的這些業障,你要把它消除掉,越是沒有耐性,越要緩和,你要懂得調息、懂得念佛,提起佛號來,對治自己的業障,所以你看法藏比丘願意聽法,「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這如是之人是什麼?這個人聽經會有受用,學佛會有成就,世間自在王如來絕對不是貪求人家對他的恭敬啊,多少人對他恭敬、多少菩薩對他恭敬,他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麼?你有沒有恭敬心在聽法,你是不是想轉變你的煩惱,不然就是「行人各自有因緣,把手強牽總枉然」。每個人有各自的因緣,不想修行,你拉他也沒有用,縱然讓你帶進了佛門,他也是個俗漢;縱然他出家了,也是個光頭俗漢。所以你們自己有因緣接觸到佛法,自己要發菩提心,要知道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確確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這一生聽到佛法可以了生脫死,可以出三界、出輪迴,這是佛教給大家最大的回饋了,給大家最大的利益,所以應當要恭敬心學法。這恭敬心不是做樣子,你們把《學佛行儀》這個樣子拿來做一做,在事相上要做,心裡上更要轉變,不能只有樣子,樣子很多人都會做。有些人裝的很謙虛的樣子,為什麼他要裝的很謙虛,實際上就是不希望人家講他,所以就裝的很謙虛,你真的講了他了,他心裡是很不愉快啊,所以不能假裝,你要面對你的煩惱習氣,人家講你,這是為了你好,你是能夠聽法的人,你是能夠學的人,人家才講你,你不要生氣,你不要犯業障起無明火,這個都不要,馬上把它消掉,這就是去除我執。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非常的高明,這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知道,知道他高明,知道他「志願深廣。」也就是說他是高材生,這個學生絕對不是普通的,所以前面講:「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堅固其心不動,修行精進,無人能比所以叫「無能踰者。」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根器,「知其高明。志願深廣。」他不是只想自己做佛,度一些眾生,或是光照一個佛剎、光照兩個佛剎,所以後面我們讚歎他是無量光佛。《觀經》裡面講:「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他這個報身佛的圓光,能夠圓光當中,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這百億是形容非常的多,於圓光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這億那由他是億,百萬億,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德相。不像現代的人,他的相都是用軟體修出來的,都修的很好,都是用電腦軟體去修出來,佛的相是自己修行修來的,不用軟體來掩飾,也不用化妝來遮掩。所以這個法藏比丘確實高明,他不是只利益一方的眾生,他要利益十方的眾生,所以你看他發四十八願,他說:「我作佛時,所有眾生。」就是所有的眾生,只要你還沒成佛,我都幫助你、我都接引你,來我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想成就,我就幫你。因為他曉得,他看過這些諸佛剎土,他知道這個其他的國土不好修行,而且是確確實實不好修行。那麼他方的國土、他方的諸佛,沒有這麼好的教學設施,所以他集合十方的這個諸佛剎土的優良教學設備到西方淨土來,往生淨土你只要做一樁事情,兩個字「成佛」,只有這一件事情,其他的,你要吃、要喝、要睡、要住都不是問題,到那裡去都能聽聞正法,你不用看這個《楞嚴經》,你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有五十陰魔,會不會被外道給騙了,會不會被教《弟子規》的給拉去輪迴了,你不用擔心,往生到淨土,絕對沒有《弟子規》,你看後面的經文你就知道了,「唯說無生無滅之聲,智慧廣大清淨聲。」所說的法都是大乘了義之法,所以說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因為極樂世界沒有宣說二乘,所以你聽不到二乘,你也不會生二乘心,二乘種也不相信有他方的國土,所以也不會往生,所以說二乘種不生,那你就要曉得現在學大乘,往生淨土是理所當然,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教你學儒,也沒有教你學《弟子規》、《感應篇》、《了凡四訓》統統沒有。袁了凡先生不知道現在去哪裡了,不知道上哪裡輪迴去了,你學他,只會跟他一樣;你學憨山大師,憨山大師遇到雲谷禪師,一生明心見性;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只想求福、求官位,看能不能長壽,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沒有一絲毫放下的心,大師告訴他諸法實相,他一個字都聽不懂,這是憨山大師說的,他聽不懂,所以憨山大師是個可學的人,你要學憨山大師,同樣碰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的成就無人能比,沒有人可以超過他。那麼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盡,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三七)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五頁,經文第五行,「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這是我們上一次講到的:法藏比丘的心願。希望呢自己做佛的時候,智慧光明就是他的智慧,他身上所放的光明,都能夠幫助眾生,絕對不是只有自己得受用,還要令眾生能夠得到最殊勝的這個受用,包括他所居的國土,「所居國土。教授名字。」他的名號都「皆聞十方。」能令十方眾生都能聽聞,而且呢聽到以後都能夠得利益。你們想想這個是怎麼樣的一個功德。譬如說小孩子聽到媽媽這兩個字,第一個感覺是什麼?很煩、很嘮叨、很囉嗦,這個就是媽媽這個名號的功德,它的作用。可是眾生聽到佛號能夠得歡喜、能夠得利益,甚至能夠成佛、能得解脫,這麼相形之下這麼一比,那就可以顯示出佛號的功德了!就像有人聽到悟顯法師,一定很多人討厭我啊,講話都很直接、甚至有人要毀謗,沒出過社會......等等的,那這個是我們這個名號功德不夠啊,還沒有功德。所以他說的:「教授名字。皆聞十方。」眾生聽到這個名號都能成就。所以你們要檢討一下自己,為什麼人家聽到你的名字就討厭,這個人很虛偽、這個人很忠義,像大家聽到關公的名號,就想到忠義兩個字,聽到岳飛的名號就想到精忠報國這四個字,這都是名號的功德,所以這是世間人的。那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得到什麼樣的利益,佛在經上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你是鈍根的,甚至你是一闡提,不信佛的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你聽到以後種善根、種成佛的種子。你毀謗的,種成佛的遠因,有一點善根的......念佛,雖然沒有求生淨土,但是也聞名得福,得世間的福報,他可以得世間的福報;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聞名得忍,得無生法忍,就像你們聽到這個關公的名號,想到的是忠義;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想到的是無生法忍,所證得的是無生法忍,這就是名號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非常的有名啊,什麼人碰到他,聽到他的名號、聽到他的名字都能得解脫,所以他說:希望他的名字「皆聞十方。」大家都能聽聞,而且呢不光一佛宣揚,十方諸佛共同宣說,《彌陀經》稱之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他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菩薩擁護,所以你想想看這個名號的功德,非常之大;下根聽了能轉中根;中根聽了能變為上根,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終地獄相現,地獄猛火變現在他的面前,一聽聞這個名號,地獄猛火瞬間化為清涼風,轉化為極樂世界,種種的惡相皆消滅,確實像經典上講的,若能至心稱我名,種種苦難皆消滅,這下根的,將要下地獄之人,一般世間的壞人聽了佛的名號,能夠轉惡為善,善人呢能夠發起悟門啊、能夠想學佛、想出離,這個都是彌陀名號的功德,所以功德之大不可思議,臨終聽聞佛的名號,絕對不墮三惡道。所以為什麼佛門裡面要提倡要助念,這是幫助眾生不墮惡道。你們去放生,為什麼要幫這些畜生授三皈,一般人不懂,他覺得說:放下去,牠也是死,可是世間人是這麼看,這世間人的看法;在佛門裡面,幫牠做了三皈依、幫牠念了咒語,念了《大悲咒》、灑了淨水,這就保牠-即使在放生的過程當中往生了,不再輪墮三惡道,在佛法裡面還有這一手啊,所以不是世間人看的,你放下去牠也是死;死了以後就超生,這是神咒力的功德、這是受三皈依的功德;那何況你幫他念佛、幫他助念。像往生的時候蓋的往生被。在清朝的時候規定,在職正二品以上的官員,正二品相當於巡撫,就是你們常聽到的中丞,中丞,這個電視劇裡面常看到的中丞大人,或叫撫台,為什麼叫中丞呢?因為清朝有十六個巡撫、八個總督,八個總督,這是基本的。十六個巡撫、八個總督。十六個巡撫在督察院都有兼有一職,都有〈都御史〉的這個職責,所以稱之為中丞,這是俗稱。那麼在職正二品以上的官員,國家都賜與陀羅尼經被,防止他墮惡道。所以你看這個陀羅尼經被是黃色的。黃色的,這是古代傳下來的,這是皇家賜與的,就像這個賜了黃馬褂一樣,那國家送給他的,讓他不墮惡道,這是經咒的功德。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助念、為什麼臨終要念佛,讓這些沒有學佛的,來生都能夠得個人身;你修五戒十善,來生不一定得人身,他是人身的因,因要碰到緣才能起現行,要看你臨終什麼緣強,如果你臨終這惡業強、惡習氣強,你不一定得人身,我說不一定啊,所以要看這個他的緣。可是你念阿彌陀佛,絕對不下三惡道,所以現在有的法師他講的這些話,你要拿來跟經典相互比對一下,他希望你能得人身,你念佛就能得人身,念阿彌陀佛保人身絕對沒有問題,《那先比丘經》裡面講:世間人雖然日日行善,哪怕就造了一點小惡,都會下三惡道;這個彌蘭樓王問那先比丘,他說為什麼,為什麼念佛的人可以不墮惡道?他說世人行善,雖然有小惡,如同小石頭遇水即沉,碰到水就沉到水底裡面去,念佛的人雖然惡很大,但是呢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願力,仰仗佛號的功德力,再大的石頭放到船上,一樣不會落到水底,這個國王他就曉得,這念佛的功德,所以念佛你要保人身,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因為你心都在佛號上,雖然無出離心,但是絕對可以保得人身。那如果有心出三界、出六道輪迴,那就能夠往生西方淨土,所以你不要貪戀這個世間。有些人他曲解《藥師經》,《藥師經》是做什麼的?它可以幫助你放下這個世間的貪著,你這個善根不夠,喜歡著相,為什麼叫像法的經典,像法的經典就是你著相;對特別著相的人可以使用,所以它適合像法。像法就著相,只有形像,佛像很莊嚴,這世間很美好、貪著,他很貪,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可以幫助你對於世間不再這麼貪,然後發起了生死、出三界的願力,這是助修;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那在這一生衣食也能豐足,就像你念觀世音菩薩一樣、念《大悲神咒》一樣,但是要講求出三界、六道輪迴,還是淨土法門最為殊勝,幾千年來祖師大德無論禪宗、無論教下,祖師大德一致公認的就是淨土法門,這個話不是我這裡說的,是祖師大德講的。所以你要曉得這個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有多大,特別是你檢點你自己的時候,你就知道你業障有多重,你對世間有多放不下,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講的不光只是你們在工作的,你們在讀書的也是一樣,都是為了名利,讀書志在賺錢,就是想要有錢、想要有名,那麼這些東西,統統都是人家不要的垃圾,你還把它撿起來,阿彌陀佛不要這些東西,他知道這是苦的根本,欲是苦本、名利是苦本,世間人為了這些虛妄的東西,不曉得造多少業啊,而且你們現在就在造,天天都在造,不造還不行,所以你看看你的業障有多重。所以為什麼勸你們,能夠放下的趕緊放下,生活可以了就好,不得已的要工作的,你就是不帶利養心、不帶名利心去做這些事情;那麼有能力,你工作你能賺很多錢,你不要貪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你要拿來護持正法,修自己永遠的福慧,不光這一生,從前古代沒有這些法令、法律來保障你的資產,現在都有;讓你即使在往生以後,也能透過信用托管的方式,讓你的這一生的努力,都能持續做佛教的事情,這是古代所沒有的,你可以交給適當的管理人,讓他在你身後,往生之後都還能夠繼續的護持佛法、繼續的做好事。所以你有能力、你有這個本事,你要這樣發心、這樣做,那你的功德確實是無量,確實是無量,不會只有在這一生,這一生做完了就沒了。你想說唉呀,我的兒子學佛、女兒學佛,我請他幫我做,你走了以後他才不管你,他造他的業去了。古人講:「世事浮雲望九州,前人財產後人收,你後人收得休歡喜,更有收人在後頭。」你得到人家財產,你不要高興,還有後面還有人覬覦這一份資產。所以錢財幹什麼?拿來用啊,不要貪著,如果沒有了,沒有這個緣了,那正好,萬緣放下趕緊用功,世間沒什麼好貪的、沒什麼好罣礙的,那些名利都只是虛妄的而已,要能體會到這一點。有些人說唉呀,社會經驗不夠,你們想想你們工作這麼多年,也累積了不少的社會經驗,你想通了沒有,這個世間名利到底給你帶來什麼?你看破了沒有?你放下了沒?你既然覺得你自己很有經驗,你很有本事、你有沒有放下?你知不知道這世間是虛假的?你不曉得,你認妄為真,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實有的,那就壞了。所以我們這裡講的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你要去體會、要去念,這名號就像一個名牌一樣,一個高貴的品牌,你想到一些名牌、想到一些高級的品牌你就知道它的價值,你想想佛號的價值-名聞十方,可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你世間的這些品牌、世間的這些名牌,沒有辦法幫助你出三界啊,給你帶來的是追求的苦惱,貪欲、要貪名牌、貪好東西、開好車、戴著名錶、用的是名牌的背包、穿的是名牌的衣服,顯示什麼?顯示你有錢。那個只不過是廣告商玩弄富人的把戲而已啊,你不要被玩弄了。透過行銷、透過廣告玩弄你啊。給你一張卡片,證明你的身分。那叫證明你的我相、證明你的我見,他再從中謀取利益,他比你更高明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要能看得破啊,要善用佛法,在世間你要能觀照、要能反觀、要能覺悟,不要被人家給迷惑了,對於世間你要放得下,要想到的要怎麼樣來幫助眾生、怎麼樣來利益眾生,這個是很重要的事情。那麼這裡講「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律平等,平等什麼呢?世間人講求平等,那個平等是假的,男眾跟女眾業不同,怎麼能平等?什麼叫業不同?很明顯的第一個:生理的構造就不同,就業不同,那沒辦法平等啊。雖然同是男眾每一個人的業又不同,那也沒有辦法平等,所以他的那個平等是站在一個虛妄的結構上,不是真的。站在欲求上的一個平等,那一念欲心的平等,到極樂世界那不一樣,他這個平等是告訴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做佛,這是真正的平等。無論你是什麼樣的眾生,是男眾、是女眾、是天人、是畜生、是餓鬼、蜎蠕類等等的……地獄道的眾生這些,「來生我國。悉作菩薩。」,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我們現在來看不是一般的菩薩,這是法藏比丘還沒有看過二百一十億佛土以前他的願望,看過以後就像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樣,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的菩薩,有的菩薩會退轉,有進有退,所以你看下面就曉得,「來生我國。悉作菩薩。」,下面講「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他問世間自在王如來,他說我發的這個願超過十方諸佛,超過無量無數的諸佛,現在人講的他願力很大,不懂的人就覺得他口氣很大,立願超過諸佛能不能得到。他這個願我們之前講過不是一廂情願啊,不是世間人今天想要求一樣東西,發個願跟佛菩薩講,他跟佛菩薩是商業關係,我拿多少錢來供養你,你就讓我賺多少錢,那我再拿多少錢給你當回扣,商業關係。那世間人是這麼看,這個叫立願然後還願,世間人這樣子想的。阿彌陀佛可不是,他是世饒王富有天下什麼東西沒看過、什麼東西沒用過,他不要這些東西,他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你們不要以為......我在講這佛門的居士拿錢來佛門裡面,名為護法實際上是破壞佛法,你不要以為你拿點錢來,捐了一點錢你就要在佛門裡面搞特權,你就要破壞佛門,你就以為你做了什麼天大的好事。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王子,什麼東西沒看過、什麼好東西沒有用過,你拿來給他他還不屑用,為什麼?他要出家,對你來說你的福報小,只拿了這些東西你就覺得多了,釋迦牟尼佛受十方眾生的供養、大梵天王供養、忉利天王供養,一供養都是幾恆河沙的七寶,我相信你再富有也沒有幾恆河沙的七寶,而且那個寶不是世間的寶,是天上的寶,幾恆河沙。菩薩呢那是算幾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眾寶,都拿來供釋迦牟尼佛。所以你不要想說你到佛門裡面來跟釋迦牟尼佛講一點小生意他就應該要保佑你,到道場來捐一點小錢就想要在佛門裡面破壞道場,所以這個因果你要搞清楚,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用世間話講什麼好東西沒看過、什麼好東西沒有用過,他不稀罕你的供養,他只希望你能學佛,他受你供養那是給你機會,慈悲你啊,看你貧窮沒有福慧,拿了這一點東西心就在意了,你就覺得多了! 對你來說,你的福報這麼小啊。所以你要搞清楚,不要想說到佛門捐錢,蓋個道場、蓋個廟你就做了什麼天大的好事,你只做了一點點而已啊。人家祇樹給孤獨長者,你們知道祇樹給孤獨園有多大?五百多公頃啊,一公頃相當一個足球場大,五百多個足球場大,他把它鋪滿了黃金來供佛,你看他多富有。黃金鋪地,用黃金鋪地,僧團在那裡居住二十年啊。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教化二十年,他跟祇陀太子一起供養,祇陀太子本來是外行啊,他不懂,後來一聽給孤獨長者要跟他買園子,他想說刁難他,他知道他們家黃金很多,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他說你可以用黃金把園子鋪滿我就把園子賣給你,他真的把他家的黃金運出來把園子鋪滿了。




那麼這二十年僧團在祇樹給孤獨園教化,就是這個祇園精舍。這是佛教歷史上,最早的精舍,最早的精舍,那佛在那裡教化眾生,幾乎佛教最重要的經典都在這裡講。所以你看他修的福報,他也不會跟釋迦牟尼佛說,我要來做個什麼執事,完全沒有。你能供佛一天,那個已經是不得了啦!他可以供佛二十年!釋迦牟尼佛教化、教化眾生四十九年,一半的時間他在供養,所以你要曉得你跟這些大長者比,拿一點錢來你就覺得多。那可見你的福報只有這樣子,還要求看釋迦牟尼佛能不能給你回扣,那你哪有福啊。你是有所求,給孤獨長者無所求,這是佛教的護法居士。所以你們今天能接觸佛法、能供養三寶、能供養釋迦牟尼佛,那個都是《開經偈》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你要懂得珍惜,不要再帶有所求心吝嗇,甚至用世間這種商業的概念在佛門裡面跟佛菩薩討價還價,那真的是你枉費了你這一生遇到了佛法,所以他說「來生我國。悉作菩薩」,大家都一樣都是成就阿惟越致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超過一切諸佛,能不能做到?有願就有力,所以阿彌陀佛的願不是一廂情願。世間人剛才講的這個願是帶商業關係的,跟佛菩薩討價還價的,法藏比丘這個願沒有目的,沒有希求,就是希望能成佛、能利益眾生。再來看後面的:「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這是講一般人,這講一般人,為什麼呢?後面你再看下去就曉得了,一般的人發願精進不止,一定能夠得到,世間自在王佛為法藏講經說法,他說譬如大海,如同大海水,有一個人以斗來測量,以斗來取水,應該是說以斗來取水,這斗不大。古代我們中國的單位,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石,以十為單位。那麼一斗不大,就像這個五柳先生講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有人說一斗大約是七斤,七斤,也有說十斤,這個單位講出來大家參考參考,因為從古到今,每一個朝代的度量單位都不同,所以這個參考一下就可以了。這個斗一般是這個度量的單位,那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大海跟一斗,一斗是小,大海是大啊!我們把大海,把一斗比喻做一個杯子,用一個杯子取水,不斷的取水,「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可以把水給取盡,讓大海乾枯。經歷劫數,只要時間一拉長就可以做到。那麼相對的,「人有至心求道」,你只要至心精進,你要成佛你想幫助眾生,這個至心就是一心一意。不要夾雜,你不要帶著私心,不要帶著利益心—個人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下。把這些身外之物放下,把心內的罣礙放下,這叫至心。你們現在用的至心,頂多專心而已專心一下,等一下一有個外境的影響,你馬上就起心動念了,所以那個至心不長久。所以我們講的至心是教你把罣礙放下,罣礙放下了心就清淨,這個心叫至,就只有一心,沒有他念沒有其他的亂想,所以叫至心求道,道是什麼?就是菩提道,就是道路成佛的道路。你一心一意的在佛法上修行精進不止,就是不懈怠,不止就是不懈怠,用功精進不懈怠,那麼一定能夠成就,「何願不得」?怎麼會說有達不到的願望呢?那麼這一段經文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的是什麼?正願,你的願是正確的,有些人會把這種發願,來當成現代人講的吸引力法則,有這個心,你想要有錢有錢,整天想有錢你就能有錢。那個是被催眠的時候,你在做夢的時候,想錢想瘋的時候那個會,實際上呢?講因果。市面上出了很多書,怎麼有錢、怎麼經營成功、怎麼發財,什麼人的經營哲學、什麼理念,你照他的方式經營看看,人家發財了,你傾家蕩產。為什麼?你沒那個福報啊!要是他這一套理論是正確的,那每一個人看了這一本書都應該發財,應該有錢應該有名的,公司都能經營得很好,事業都能夠繁榮,都能夠興盛。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差在哪裡呢?差在福報不同,所以不是用世間人講的那一套吸引力法則,說這個叫佛法,他那一套不講因果,我們講因果啊!為什麼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他,你這個願是可以的。因為他這個願是利益眾生的願,他不帶私利,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了自己所愛的,家親眷屬親戚朋友等等的,他不是私心。所以為什麼佛菩薩保佑眾生,好人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保佑他。壞人念觀世音菩薩也保佑他,保佑他做壞事被警察抓。佛菩薩保佑!這就是護持,讓你做壞事被警察抓到,防止更多人受害,防止你自己造業,這佛菩薩大慈大悲。但是你如果是正確的願望,他一定讓你所求滿願,所以像有些同修吃素,告訴我:他說他家人會障礙,我說你念《大悲神咒》求觀世音菩薩,每一個人念,每一個人都有感應,這個是真的,為什麼我們可以這麼肯定,因為你發的這個願是利益眾生的願,觀世音菩薩在《大悲心陀羅尼經》裡面講:「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不然你求什麼絕對能得到,乃至成佛都能得到。你對於經典不瞭解的,業障深重你看不懂,你念《大悲咒》,觀世音菩薩會加持你,你可以看得懂......等等的,這些世間的、出世間的,只要你的願望是正確的、是利益眾生的,那麼這個願都能兌現,所以這些同修你們自己念《大悲咒》,你就可以知道有多感應,為什麼我們敢這麼肯定,就是因為你發願的是吃素,發的是吃素的願,不是想說要發財的願,你想要發財你念觀世音菩薩,他不一定會給你;你想要世間的利養,家庭和樂他不一定會給你,我們就有同修念觀世音菩薩求子不成功的,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就是不給她小孩,怕她執著啊!這佛菩薩護念你,所以有一本書叫《可許則許》,你們可以去看。所以這個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願是正願,利益眾生的,他就說:你「精進不止。會當尅果。」那世間人講的那個願,你想要有錢、想要有名,你天天想,你就能吸引錢財來,這個不講因果,這個根基是在哪裡?在自私自利。在自私自利上,希望自己的欲求能夠得到,他是自私的,那縱然讓他想到了,那個也是魔力攝持,但是不會長久,不會長久,有一句話叫富不過三代,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像我們提倡吃素,你們現在都能吃素了,也都能吃乾淨了;沒有吃乾淨的,要要求自己把它吃的乾淨,那麼再檢點自己所做的行業是不是殺生的,你的錢財有沒有用在殺生的行業上,如果有,趕緊回頭,你趕緊回頭,不要再造殺業了。有些人會講:這個是我養家活口就靠這一份啊,靠這一份薪水,你家一家四口倒是活了,人家的家庭破碎了,千千萬萬的眾生被你殺害了,你這一家四口,用世間話講也不得好死啊,那真是我們中國人講的:「一家飽暖千家怨」。而且你這個冤親債主都跟著你,一直到你臨終的時候。你看這個悟達國師,袁盎跟晁錯,漢文帝的時候......袁盎、晁錯,那他這個人面瘡就是晁錯,晁錯受袁盎的陷害被腰斬,那麼這晁錯就跟著他,跟了十世,這悟達國師十世高僧。李商隱的那首偈就是在讚歎他,他很小就能講經,「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就是讚歎悟達國師,他一念貢高我慢的心,跟了他十世的冤親債主附在他的身上,變成人面瘡,要不是有慈悲三昧水,這個冤結消不掉,殺一個眾生尚且如此,何況你斷千千萬萬眾生的命,你怎麼能夠說你沒有業障,你怎麼能夠說你想要成佛、你想要當菩薩,你是在欺騙眾生,而且我們可以肯定,這業報很快就會現前,很快就會現前;現前的時候,那真的是後悔莫及,後悔莫及啊!這些例子我們在佛門裡面看了很多、也聽了很多,所以要求大家,你不要做這個殺生害命的行業,不要做不良的行業,這個很重要。所以這個法藏比丘這裡講的願,這個願它是正的,得世間自在王如來印可。那你家如果是做這些殺生的行業的,你求佛菩薩給你賺錢、給你發大財,你求到的這個不是佛菩薩,這是妖魔鬼怪在護持你,他希望得到你的供養,貪圖利養,所以就現神通、現這些瑞相,你們去有些這些搞鬼神的地方,這個香爐會起火,在香的煙當中會現一些相、數字......等等的,以前台灣有一陣子,大家很喜歡賭博,到處拜、到處求,你就看到香爐裡面會有數字,那個時候還很多人學打坐,打坐幹什麼呢?看看坐下來的時候,心中冒出什麼數字,隔天趕快去簽賭,這個願都是不對的,講了你們大家都在笑,搞不好就有人這樣做,所以知道以前這樣做是不對的,那你就要趕緊回頭了,這個願要正確,不能用世間人那一套,那世間人他穿鑿附會,他看法藏比丘發願至心求道,那他也至心求財、至心求名、至心求這個家庭和樂,他以為就能和樂,那個他不懂因果,佛教講的因果,講的是正因。那麼「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下面講:「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訴法藏比丘,他說:你應該自己思惟、自己觀照,要修什麼樣的行來成就國土,因為世間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根器很好,已經超越常人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測度的,所以他對他很放心,知道他的知見不會錯誤,所以告訴他:「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要修什麼樣的行,能夠成就清淨莊嚴的佛剎。那麼如法修行、「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應該怎麼修,你也都知道了,「清淨佛國。汝應自攝。」這個清淨的國土啊,你應當自己修行,自己攝持來顯現,這一段話的意思;那麼講深一點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十方世界,之所以能顯現,就是因為從眾生的心所想、所變現出來的;那心無形相,所以能現諸法,經典上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金剛經》講:「一切法得成於忍。」怎麼忍啊,不是忍耐,是無生法忍啊!很多人都把這一段搞錯了,要成就一切法,成就諸法,什麼事要成就,要忍耐,這是世間人啊,「一切法得成於忍。」是什麼?忍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知法無生、無自性,「以無所得故。」所以「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建立諸法,覺有情、饒益有情、饒益眾生,《楞嚴經》講:「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所以虛空這個山河國土大地在眾生心中,都是眾生心現識變,「唯心所現。」心是指第八意識。「唯識所變。」你動念了,他就有變化,「心現識變。」那第八意識是在纏的真如,在纏,它還帶習氣啊,這個真心本性因為無明蓋覆的關係,所以妄生,所以轉這個大圓鏡智成阿賴耶識,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在纏的佛性。在纏,纏就是纏縛的意思,它帶有煩惱、帶有習氣,但是歸根結底呢,第八意識就是如來藏,歸根結底來說,但是你不能夠說現在的八識是如來藏。有一些人搞錯了,在這個第八意識上生起定見,認為第八意識就絕對就是如來藏,如果是如來藏,為什麼會轉現出前六識,為什麼會「去後來先作主公」,「去後來先」就是輪迴啊!這個就是輪迴的現象,眾生受生,眾生這個身體之所以有這個身體,第八意識顯現的,第八意識相分啊。我們眾生迷失本心,摶取八識相分中少分的四大,地、水、火、風四大,作為自己的根身器界,再變現出第七意識,念念執著這個根身是我,念念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現出第六識對外攀緣驅動這六根。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講的:「動身發語獨為最。」就第六意識,這一講就講遠了。所以第八意識是心現識變的,真心本性能現,妄識在變化,雖然在變,但是真心不動,「如如不動。」你要是明心見性以後,心現識變,這識就變成作用,它就不是迷用囉,是覺悟的作用。所以你看佛眼有能力遍觀一切,前五識變「成所作智」,它能夠現這個化身,度化一切有情,能現國土身,幫助一切眾生,這它「成所作智」,它就變成作用。第六意識,佛的第六意識能夠妙觀察,觀察眾生的根器,它就不再是攀緣了,第八意識它的大圓鏡智的作用就顯現了。所以你要知道心、識是不二啊!迷了,心變成識,真心本性變成意識;覺了,這個意識的當下就是真心本性。如同這個水變成冰,冰呢遇到智慧火溶化以後還變成水,不增不減,一公斤重的冰塊跟一公升是一樣的,不增不減,它沒有任何的差別,這冰的當下就是水,水的當下就是冰,所以心跟識不二,但是在作用差別上,你不能認第八意識為我,為什麼?《解深密經》裡面講:阿陀那識甚微細。阿陀那識就是真心本性,第九識叫白淨識甚微細,但是呢習氣種子成瀑流,裡面有習氣種子,它第九識就轉成阿賴耶識,轉成第八意識,你動念了,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個一般這個時候佛不太說,就怕你認定這個第八意識是我,那就是玄沙師備禪師講的:「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癡人就是白癡,祖師啊駡人,你把第八意識當作如來藏,那你是白癡啊,你腦筋有問題啊!你搞錯了。所以現在有的看了幾頁的《瑜伽師地論》,就出來這個祖師也駡,那個祖師也駡,誰都不對了,聽他的才對,說自己是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也出過家,出過家沒有用沒有成就。跟佛菩薩攀關係,阿難還是佛的堂弟,他也都「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阿難尊者還是佛的堂弟,他妄想更大,比你還大,他還覺得如來可以送給我三昧,「將謂如來。惠我三昧。無勞我修。」我不用修行,我跟佛是親戚,他會送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身心不相干,如來修證是他的修證,我是他堂弟沾一點光而已,要真的要講說要給三昧,沒有辦法給你,所以才遇到摩登伽難,所以你不要想說,很多人,有一些他這個跟佛菩薩攀上關係了,很多人以為跟佛菩薩攀上關係了,他就能夠成就了,那你搞錯了,他就是再來人,再來人再來輪迴,乘業再來。所以他把八識搞錯了,搞成是如來藏,《起信論》就講的很清楚,《解深密經》也講的很清楚,阿陀那識甚微細,一般人不懂,你沒有證得無生法忍,你沒有辦法知道裡面微細流注,微細流注習氣種子在裡面浮躁浮躁,鼓發熏動,佛在經上比喻如同急流,急流就是說這個水流非常的急,急到什麼?快到都看不出來,它看起來是平靜的。你們要是看過急流,真正的急流,它底下非常的急,可是呢表面看起來平靜不動,你一腳踩下去就被拖走了,這個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就是如此,「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啊,所以這個修行,你對於實相你要能明白、你要能夠清楚,不然道聽塗說,哪一個人冒出來說他修了幾年,見到了佛、見到了這個什麼現象,還有人教神通的,你就相信了,這些都是末法這些妖魔鬼怪的伎倆,你要能夠識得,那你對於佛教的教理、對於心性你就要瞭解。大乘佛法之所以衰敗,到現在之所以衰敗,就是因為沒有人講大乘經,講了也是胡說八道、亂講,底下的聽眾還會幫他打圓場,說那個是方便說,我們聽起來就是隨便說、亂說,那不叫方便,方便是什麼?讓你能夠學佛,讓你能夠學佛,絕對不是講一些人天法、講一些不了義法,在那裡穿鑿附會,說你這個是大乘的基礎,那你根本就是搞錯了,你敲冰要求火、緣木要求魚;在木頭旁邊、在樹旁邊找,找看看有沒有魚,那是做不到的;在冰裡面,冰天雪地裡面敲著冰塊,看看能不能生火,那個也是沒有辦法得到的,非因計因。如來講的非因計因是外道見。就像印度的外道一樣持牛戒、持狗戒,他看到牛升天了,他有禪定他看到牛升天,他不曉得因果,他就學牛,學牛吃草、學牛叫、學牛的動作;看到狗升天了,雖然他有禪定,他看到狗升天了,他不知道因果,他就學狗叫,狗吃屎他也跟著吃屎,狗搖尾巴他也學著做,修一些無益的苦行,甚至有的邪師,他認為他修苦行的目的是什麼?認為只要把這一生的苦受完了,來生就不苦了,所以冬天裡面跳到冰河裡面去打坐、晚上睡的是釘床,用盡心機折磨自己,這是無益的苦行,都是因為不解如來真實義,不了達心性的緣故,所以盲修瞎練,以為從事相上持五戒有根、有本,那叫著相,那真的是著相。所以為什麼佛教我們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再來修行。六度裡面要跟你講個般若,般若為導,佛教很主要的就是跟我們講般若,你有般若智慧,你修什麼行都輕鬆自在,你不會走錯路,你也不會只著在事相上,你也不會著在理上、道理上,執理廢事,你也不會執事廢理、不會無明大增、也不會煩惱大起,這個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那麼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完,但是呢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2014年3月9日 星期日

金剛經




目 錄
爐香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身業真言
唵 修多利 修多利 修摩利 修摩利 娑婆訶(三遍)
淨口業真言
唵 修利修利 摩訶修利 修修利 娑婆訶
(三遍)
淨意業真言
唵 日囉怛訶賀斛(三遍)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多 母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娑婆訶(三遍)
普供養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斛(三遍)
奉請八金剛
奉請 青除災金剛
奉請 辟毒金剛
奉請 黃隨求金剛
奉請 白淨水金剛
奉請 赤聲火金剛
奉請 定持災金剛
奉請 紫賢金剛
奉請 大神金剛
奉請四菩薩
奉請 金剛眷菩薩
奉請 金剛索菩薩
奉請 金剛愛菩薩
奉請 金剛語菩薩
發願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受持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云何梵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無盡藏真言
南無薄伽伐帝 鉢唎若 波羅蜜多曳 怛姪他 唵 紇唎 地唎 室唎 戌嚕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訶(三遍)
金剛心真言
唵 烏倫尼 娑婆訶(三遍)
補闕真言
南無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虎囉吽 賀賀 蘇怛拏 吽 潑抹拏 娑婆訶(三遍)
補闕圓滿真言
唵 呼嚧呼嚧 社曳穆契 莎訶(三遍)
普迴向真言
唵 娑摩囉 娑摩囉 弭摩曩 薩嚩訶 摩訶斫迦囉嚩吽(三遍)
金剛讚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歎無窮
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 三界導師 四生慈父 人天教主 三類化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