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2)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賢首宗......

第一傳。得智儼。

初祖杜順以下「第一」位「傳」人,就是二祖「智儼」。
智儼和尚別號雲華,當時住在終南山至相寺,所以又尊稱他為至相尊者。
智儼和尚親近杜順初祖,學習華嚴,窮盡了華嚴奧旨。

作搜玄。記十卷。

後來又遇到了異人,囑咐他,《華嚴經》十地品中的六相義值得留心。於是隨文入觀,不久豁然貫通。乃提筆,「作」《華嚴經》「搜玄記十卷」。《搜玄記》完整的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搜玄分齊通智方軌》,簡單稱為《搜玄記》,實際上是疏解《華嚴經》的。又作有《十玄門》、《五十要問答》、《華嚴經孔目章》等。大振華嚴宗風,名遍寰中。大師於總章元年告訴門人,吾將暫往淨方也。不逾一月,說法而逝,世壽七十二矣。
後人讚歎:
帝心適子 賢首真師 華嚴奧旨 盡皆了知
靜觀禪定 非聾非癡 覷破法界 粉碎太虛

第二傳。是賢首。探玄記。世希有。

杜祖的「第二」代「傳」人,「是」三祖「賢首」國師。
「賢首」是唐朝高宗皇帝的賜號,他的法諱叫「法藏」,中宗皇帝又賜號「國一」和尚。他的祖先是康居國人,曾祖曾當康居國的宰相。祖父時遷移至長安,因此以康為姓。唐太宗賜贈其父為左侍中(侍帝左右,掌乘輿服物)的官銜,十六歲的時候,曾到佛陀舍利塔(岐州法門寺)前,燃一指供佛,發願契悟佛乘。

十七歲,到(終南山)求法,勤讀方等一類的經典。這個時候,二祖智儼大師正好在雲華寺講述《華嚴經》,法藏大師在夜晚忽見神光照耀庭宇,驚歎此處定有殊特之人正在弘揚佛法。

第二天,便去雲華寺一探究竟。於是,便向智儼和尚請益,往返答問之間,為智儼大師所讚賞,從此列為門徒,前後數年,深體華嚴的妙旨。

法藏大師他親近至相尊者的時候,已經二十六歲了。尚未出家,智儼大師在圓寂前付囑弟子道成法師、薄塵法師,謂法藏將來要紹隆遺法,希望能在合乎國家制度,因緣具足下為他剃度出家。

高宗咸亨元年(六七),法藏大師二十八歲,榮國夫人(楊氏)逝世,則天武后為她廣植福田、度僧,並將住宅改作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二師等京城耆德連狀推舉法藏大師,度他為僧,得到許可,並令其隸屬太原寺。

高宗上元元年(六七四),下詔敕令京城十大德,為法藏大師授具足戒,並賜號賢首,故一般稱其為賢首大師。

武后天授二年(六九),于闐沙門提雲般若在魏國東太原寺譯經,法藏大師也參與譯場,並為提雲般若所譯的《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作疏。

武后證聖元年(六九五),于闐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法藏大師奉詔擔任筆授。新譯的《華嚴經》,雖增加了〈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嚴世界〉、〈十定〉等品,卻漏了當年地婆訶羅所補譯的經文,於是法藏大師將經文補上,此即所謂的《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此外,法藏大師也參與了《文殊授記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垢淨光陀羅尼經》、《大寶積經》等經的翻譯。總之,大師對於當時的譯經,特別是《華嚴經》的翻譯,有極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賢首大師還是一位神僧。

如:武后天授二年(六九一),曾州的牧宰迎請法藏大師講經。在法會中,有外道不信佛法,還口出惡言,忽然外道的身體和臉上冒出疱疹,眉毛和鬍鬚全部爛脫,外道乃急急忙忙來到大師之座前,懇求懺悔。大師言:「這只是華(花)報而已,果報尚在後面,應當禮敬佛、法、僧,虔誦《華嚴經》百遍,罪業便可消除!」外道依教讀誦,尚未讀到一半,即恢復從前的相貌。

神功元年(六九七),契丹抗命,武后派軍前往討伐逆賊,又特詔請法藏大師依經咒法來遏止敵方的肆虐。

並建立十一面觀音壇場,誦經持咒。

才經數日,前方的將士紛紛聽到天鼓的聲音,而賊兵看見觀音從空而降,不久賊人兵敗逃散。

武后聖曆元年(六九八),大師在佛授記寺講經,當說到華藏世界海震動的地方,突然講堂和寺宇震動,道俗數千人,歎未曾有。

又師曾為武后講《八十華嚴》,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武后驟聽之下,茫然不解。師於是指大殿一角的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處。各有金獅子。一一毛處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如是重重無盡。猶如天帝網珠。」,武后於是豁然領悟。

於是,大師寫了〈金獅子章一文。

大師又為不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的學人,拿十面鏡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相去一丈餘,面面相對,中間安置一尊佛像,然後燃燒一支火炬照著佛像,令互影交光,使學人更容易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的法義。

中宗神龍二年(七六),仲夏缺雨,人民受到旱苦,於是中宗敕令師等百位法師於薦福寺,依法祈雨,將近七天,突然大雨滂沱。

唐中宗禮大師為菩薩戒師,賜號「國一」。人稱國一法師
唐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七一二),大師預知時至,辭別大眾,便於西京大薦福寺圓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三。
大師貴為「五帝門師」受到高宗、天后、中宗、睿宗、玄宗皇帝的尊崇,講《華嚴經》三十餘遍,翻譯經、論,無不參與,大興華嚴宗。

於《華嚴經》、《楞伽經》、《密嚴經》、《梵網經》、《大乘起信論》、《心經》。諸經論皆著有義疏。

大師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有《華嚴探玄記》、《五教章》、《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起信論義記》、《華嚴經傳記》、……等。門下弟子眾多。

後人讚歎:
來必有因 燃指立誓 遊毗盧海 窮法界致
口門放光 神京震地 偉哉吾師 垂範萬世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1)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賢首宗

下面介紹賢首宗:

這一宗為什麼叫賢首呢?賢首是華嚴宗第三祖法藏大師的封號。

賢首宗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為小、始、終、頓、圓五教。五教的分判,淵源於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改定於二祖至相尊者,完成於三祖賢首國師,所以叫賢首宗。賢首宗的判教是以華嚴為根據,又名為華嚴宗;《華嚴經》是顯示一真法界的全體大用,有時也叫它為「法界宗」;四祖清涼國師著《華嚴經疏鈔》,闡發華嚴要義,所以又叫「清涼宗」。

華嚴經。最尊勝。

《華嚴經》完整的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說它「最尊勝」呢?

《華嚴經》,乃是釋迦世尊以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的姿態,隨自己證悟境界,直暢本懷,二乘在座,如聾若啞。因此,《華嚴經》在一切佛經中,「最尊」、最「勝」。何況《華嚴經》彰顯一真法界,而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包羅萬象,融貫諸宗,稱之為經中之王。

初傳來。在東晉。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這是最「初」的譯本,名六十卷華嚴,有三十四品。

六十卷華嚴的梵文原本,本來由印度遮拘槃國國王當為國寶,這消息被我國東晉支法領法師曉得了,乃不惜跋涉萬里,去到遮拘槃國,求得了三萬六千偈,「傳來」中國。同時有一位中國沙門智嚴法師,因參訪印度而到了北印度的罽賓國,剛好,迦毗羅衛國的佛馱跋陀羅尊者是一位博學的高僧,這時他也在罽賓。智嚴法師欽佩他的德學,苦苦地邀請他一同來到中國。「在東晉」義熙十四年,由孟顗、褚叔度等幾位護法,聯名恭請他在揚州謝司空寺,將三萬六千偈的梵文華嚴,譯成中國文字。

杜順師。是文殊。

這是說的華嚴宗的初祖。初祖姓「杜」,號法「順」,雍州萬年縣人。初生的時候,有乳母登門,要求代為哺養,等到滿足了三個月,那乳母便騰空而去了。後來活到八十四歲,那時已是唐朝太宗皇帝的時候了。他跑進皇宮,向皇帝辭別,自動地升太階殿,跏趺而坐。在皇帝坐的寶座上,就這麼圓寂了。
當杜順和尚將要圓寂以前,他有一位弟子來,向和尚辭行。杜順和尚問他說:「你到那兒去呀?」那位學人回答:「弟子預備去五臺山,禮文殊去。」杜順和尚嗯了一聲,隨口說了四句偈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他弟子卻不了解杜順和尚的暗示,依然撲撲風塵,逕向五臺山的路上去了。

到了五臺,碰到一位老人,問他說:「師父到這兒來,有什麼貴幹呀?」學人回答:「我來朝禮文殊的。」老人說:「文殊菩薩老早去長安行化啦!」僧人問:「是誰呀?」

這位老人回答:「就是杜順和尚!」那位學人自悔,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我自己的師父就是文殊菩薩,馬上掉頭就走趕回寺院。回到半路上,遇到溪水暴漲,又躭擱一些時間,到達長安後才得知,杜順老和尚早已經坐化了。

闡華嚴。盤走珠。

《華嚴經》譯成中國文字以後,已二百多年。能夠通其大概的固然有人,至於升堂入室、得華嚴之真髓的,只有杜順和尚。和尚作法界三觀: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這三觀由不離四種無礙法界而來,又由三觀而證入四法界。

四法界是《華嚴經》的菁華。所以稱讚他的「闡」揚「華嚴」,有如「盤」中「走珠」一樣地圓轉自如。據初祖的傳記上說,法界三觀作成以後,曾投於火聚之中,但是火並沒有燒燬他一個字。同時還感到,華嚴海會諸佛、菩薩現身、讚歎。


【淨土或問】26

 



淨土或問        惟則禪師


問曰。五濁惡世。人皆有罪。縱未造五逆重罪。其餘罪業。孰能無之。苟不懺悔消滅。但只臨終念佛。能往生乎。

答曰。亦得生也。此乃全藉彌陀不思議之大願力也。那先經云。如持百枚大石置於船上。藉船力故石不沒水。若無其船。小石亦沒。喻彼世人一生造惡。臨終念佛。不入泥犁。若非念佛。雖作小惡。亦入泥犁。況大惡乎。船喻佛力。石喻惡業。故昔人有帶業往生之說。四土文中亦云。具惑染者。亦得生同居淨也。又如僧雄俊。臨入鑊湯。幷汾州人。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逼觸其身。苦痛切己。及張鐘馗。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群雞。啄破兩目。流血盈床。稱佛名號。俱生淨土。此非佛力而何。請復以喻明之。如人現犯官法。應入官囚。以投託國王。承王宣召。則官不能拘。而復達帝京也。所以西資鈔云。得生淨土。是假他力。彌陀願攝。釋迦勸讚。諸佛護念。如渡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導。加以便風。必能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遲留惡國者。誰之過歟。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保證往生的關鍵  │拜願開示16–1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六)


保證往生的關鍵

悟顯法師 開示:

近代淨土宗的大德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開示到:「學淨土,一定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以及次第。」那麼淨土宗的綱要,我們也要了解他講的:「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銷、真顯。」頭一句是因,後面這一句是果。修行淨土最重要的理要明,什麼理?理就是道理。淨土宗的道理你要能夠明白,知道眾生與佛同一體性,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這當中沒有任何間隔、沒有任何的塵勞,我們眾生的心本自清淨,本來就未曾受染汙,只是現在迷失本性而已,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這就是佛法最根本的道理。所以這個「理」是一切宗派的依止,因此叫「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法性,四依法很重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理性,就是法性,所以理要明,這是第一個。

再來才談信、願、行,理明了以後,你信才信得深,才能做到「信深」,才能深信不疑,深信我們念佛絕對可以斷除煩惱,絕對可以了生脫死,絕對可以圓成佛道,為什麼呢?因為你前面已經懂得實相的道理,再來跟你講淨土,你就能夠信得深入,而且不會被動搖,不會被外道、被世間法所迷惑,所以這叫「信深」。

信深以後,你就會想要返本還源,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你就會「願切」,你就有這個切願想要修行,想要念佛,想要成佛,這就是第三步,你的願才發得出來,才切合於實際。世間人的願,你們的願望、生日的願望,那都是虛幻的。你小時候的願望,跟你長大的願望不一樣;那個願不切實際,甚至這些願望可能給你帶來痛苦,你會墮在八苦當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心裡動亂煩躁,被境所轉,這就是五陰熾盛苦,所以,世間人的願不切實際。

我們求生淨土的願,求無上佛果的願,就跟真如實際相應,相應以後,這個願是可以達到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因,現在你藉由佛法熏習的緣,因緣成熟了,功夫到家,那自然就成佛了。所以對於道理能明,能夠深信,你就能夠發起切願的心。有切願以後,你行才會專,才不會夾雜,才不會今天念念佛,明天又改去學其他的法門;甚至有的退轉了,跑去學其他的宗教;甚至有的不學了,每天渾渾噩噩地這樣過日子。有些人說他退休以後要用功,但是實際上,大部分退休的人都沒有辦法用功,因為他忙亂太久,一退下來,心無所依,所以就想要攀緣,看看有沒有孫子可以帶,有沒有其他的世間事可以做,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用功念佛,所以行不能專。我們推回去看,就是他對於實相之理不明,沒有發深信,沒有發起大乘的善信,也沒有大乘的願力,所以他的行不能專。

那麼「理明、信深、願切、行專」,這是修行淨土宗很重要的一個順序,特別是對於理一定要明,所以要聽經,要看經教,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你不要嫌煩、不要嫌多,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個字一個字地念,念得一句,那就一句的功德,你就消得一分的業障,你就開啟一分的智慧,所以這個理一定要明,就是實相之理。那麼這個因做到了,建立好了,後面的「功純、業淨、妄銷、真顯。」這是果報。功夫純熟,你業障就消了,業就自然清淨;業清淨了,從前所有的迷惑,認為這個色身是我,認為有我所對的人、法,這塵沙煩惱,甚至根本無明,這些都是惑業。從惑發業,感召苦報,這惑、業、苦如惡叉聚,這一生同時三個都會出現,只要一起惑,馬上就感召業,感召苦。只要你功夫純熟,你底子也就是基本功練得好,在修行上,你後面的果報,自然就得到「功純、業淨、妄銷、真顯。」妄就是剛才講的惑業,惑業一銷,真性自然就顯現,這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因果,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淨土宗講的因果,不是世間善惡因果,當然涵蓋著世間的善惡,但是它比世間認知的這種善惡更為超脫、更為超然。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跟我們講的這一段開示,大家要能夠熟記,這是修淨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包括你的基礎,包括你用功的一個心態、行法都在裡面。所以今天提出來,讓聽過的人複習,讓沒聽過的人也能夠從這個根本開始學起。

我們常講,修行的根本就是從真心本性下手,從實相的道理先明白。近代的這些大德,甚至古代的這些大德都是這麼說的。其實修淨土也是一樣,所以淨土宗不是那種不講道理的,或是給這些不識字的人學的。它有它的大道理,只是這個道理深廣,沒有佛力加持,你聽不懂;沒有佛力加持,講的人也不會講。所以今天你有幸得聞淨土法門,你應當慶幸,應當生歡喜心,要發心來修行,發心來學佛,把這世間的萬緣全部都放下。世間是虛妄的,你不要執著,如夢幻泡影,一切都是假的,做得再好的夢,終歸是一場夢,並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要看破這個世間,你要放下這個世間。實際上並不是真有世間給你放下,只是你的妄心熄滅而已,所謂「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就是這個道理。





十三祖蘇州靈巖印光大師│淨宗十三祖讚 (13)

 


淨宗十三祖讚

十三祖蘇州靈巖印光大師讚

 釋儒並闡,貫徹融通。

法雨遍灑潤群蒙,導歸淨土中。

德樹常榮,普天仰高風。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淨土或問】25

 


淨土或問        惟則禪師


問曰。不修淨業。要生極難。此誠言也。何故前舉逆惡凡夫。臨終亦生。吾未聞其詳。而且有疑。幸詳示而釋之。

答曰。觀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此其詳也。雖十二劫處蓮華中。而其受用快樂如忉利天。故古者云。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逆惡得生者。觀經疏曰。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余詳經意。即是念佛滅罪而生。然以疏論參而明之。則有三義。一者或問。如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終身造惡耶。曰。心雖少時。而其力猛利。是心勇決。名為大心。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二者。此雖造惡。或現世曾修三昧故。臨終勸念。定心易成。亦是乘急戒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以宿善業強故。臨終得遇善知識。十念功成也。三者若非宿種。又非現修。則其念佛之時。必有重悔。故永明曰。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爝火微光。爇萬仞之積草。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淨土或問】24

 




淨土或問        惟則禪師


問曰。往生之說。其旨昭然。但今之學者。不能曉了。千人萬人。皆疑極樂遠隔十萬億國。臨命終時。恐難得到。復何策以曉之。

答曰。是可笑也。說了許多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到這裏猶道不曉。此無他。只是眾生妄認自心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不知自家心量。元自廣大。豈不聞讚佛偈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且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被我心量都盧包了。恒沙世界無量無數。我之心量一一周遍。如此看來。十萬億國在我心中。其實甚近。何遠之有。命終生時。生我心中。其實甚易。何難之有。豈不見十疑論云。十萬億剎。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但使眾生淨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淨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牀。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淨土亦爾。不須疑也。經云。一彈指頃。即得往生。又云。屈伸臂頃。又云。頃刻之間。故自信錄云。十萬億剎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此等重重喻說。只是言其生在自己廣大心中。甚近而甚易者也。我如今且莫說廣大心量。且只就汝色身之內。方寸之間。說個譬喻。譬如此方到西天竺。動經十萬餘里。一路之間。多經國土。有一人雖未親到。曾聞他人講說一遍。記憶在心。其人後時坐臥之間。忽動一念思量彼國。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萬里。便到萬里。思量天竺。便到天竺。以此比之生淨土。便是這個道理。豈不是彈指之頃。一念便到。何難到之有哉。汝若不修淨業。要到極難。淨業若成。要到極易。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夏至】 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放下




 【夏至】 2022621日  農曆五月廿三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夏至虔誠念佛陀。虎溪遠祖種蓮荷。
池塘蒲綠涼風少。庭院榴紅熱氣多。
法法圓融歸淨土。塵塵究竟入蓮坡。
如如一句彌陀佛。識轉智成一剎那。


【夏至】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放下?

悟顯法師 開示


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放下?其實說到底也無物可放,因為如夢幻泡影,既然無物可放,又有何物可執呢!這就是佛教我們要放下的原因,因為本來虛妄。


你執為實有,所以在你心裡面,你現在這個妄想心當中,就產生了一種虛妄的覺受,有我、有人、有法,有種種的境界,而這個虛妄的覺受,不但迷惑你,你不斷被自己欺騙,所以為了自己的覺受造貪瞋癡,受三塗輪迴的苦報,乃至生天得禪定,這些都是輪迴,都是虛妄相想而已。


《楞嚴經》講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唯識經論裡面說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現在看到的境界,就是你的識心變現的,沒有其他,沒有另外一個來變現這個娑婆世界,變現三塗。但是能變的這一念心,歸其根本與佛無二,究極相用,當體即空,你何必執夢幻空華以為實有。所以為什麼在《信心銘》裡面,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說:「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這一切法如夢幻空華,所以你不用去在意,不用去執著,你要放下,你要真正能放,你要觀察得到。


有一些人他的慧解力很強,你跟他講,他一下懂了,可是境界來了,他放不下,為什麼?沒有定力。我們淨土宗講的,念佛念得不夠,念得太少,所以境界來的時候,你轉不過來,你被境界轉。雖然知道境界是虛妄的,可是你沒有辦法跳脫出來,沒有辦法了知這個境界即心自性,所以被境界所轉,放不下。就像阿難一樣,阿難尊者非常的多聞,什麼都聽,對於佛的經典他都能記憶,但是遭了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差一點破戒。回來見到世尊,他跟世尊講,他說自己在受摩登伽難的時候,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心地雖然明白,但是做不得主,這個就是念佛太少,用功太少,所以釋迦牟尼佛開示:「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你修行,你學佛不好好用功,你只是多聞而已,那沒有用。


所以你就曉得,為什麼有人知道道理,可是放不下,他轉不過來,甚至在轉的時候他會問,為什麼要放下?這就是被習氣給蒙蔽了,你的正法眼完全消失,被習氣給遮住了,所以看不開來。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放下,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猶如電光火石,猶如早晨的朝露,雖然好像有,但是馬上就消失了。如同作夢,夢中好像有這個境界,好像有這些人事,但是你醒來的時候,並無一法可得。所以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既然當體虛妄,無物可放,你又有何物可執。所以在無所放當中,給你講放下,給你講解脫,這個就是大乘。


我們告訴你要放下,不是真的有物可放,而是你在無物當中執有一物,所以教你放下,這就是要放下的原因。眾生就是可憐這一點,本來沒有六道輪迴,就是自心取著自心相;本來沒有虛幻之法,因為你取相,心性因為你這一念妄取,所以它就顯現諸相讓你來攀緣。當然眾生一攀,就迷在境界裡面,所謂「一迷為心,這一念迷心一起,決定惑為色身之內,所以你就不知這個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不能解脫啊!


以上我們講的,是告訴你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你本來清淨,本來是佛;現在暫時迷惑顛倒,所以教你學佛,教你聽聞經典,教你念佛,教你持咒,把虛妄的煩惱給斷除,把錯誤的知見給轉過來,那你就真正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大乘定香精舍 悟定居士念誦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大乘定香精舍       悟定居士念誦

 【第一會】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釤。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娑舍囉婆迦僧伽喃。南無盧雞阿羅漢跢喃。南無蘇盧多波那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南無盧雞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南無提婆離瑟赧。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赧。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南無跋囉訶摩尼。南無因陀囉耶。南無婆伽婆帝。盧陀囉耶。烏摩般帝。娑醯夜耶。南無婆伽婆帝。那囉野拏耶。槃遮摩訶三慕陀囉。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婆伽婆帝。摩訶迦囉耶。地唎般剌那伽囉。毗陀囉波拏迦囉耶。阿地目帝。尸摩舍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囉耶。南無般頭摩俱囉耶。南無跋闍囉俱囉耶。南無摩尼俱囉耶。南無伽闍俱囉耶。南無婆伽婆帝。帝唎茶輸囉西那。波囉訶囉拏囉闍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南無阿彌多婆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阿芻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鞞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般囉婆囉闍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三補師毖多。薩憐捺囉剌闍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舍雞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剌怛那雞都囉闍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無薩羯唎多。翳曇婆伽婆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釤。薩怛多般怛㘕。南無阿婆囉視躭。般囉帝揚歧囉。薩囉婆部多揭囉訶。尼揭囉訶羯迦囉訶尼。跋囉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囉密唎柱。般唎怛囉耶儜羯唎。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薩囉婆突瑟吒。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赭都囉失帝南。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吒冰舍帝南。那叉剎怛囉若闍。波囉薩陀那羯唎。阿瑟吒南。摩訶羯囉訶若闍。毗多崩薩那羯唎。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毖沙舍悉怛囉。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阿般囉視多具囉。摩訶般囉戰持。摩訶疊多。摩訶帝闍。摩訶稅多闍婆囉。摩訶跋囉槃陀囉婆悉你。阿唎耶多囉。毗唎俱知。誓婆毗闍耶。跋闍囉摩禮底。毗舍嚧多。勃騰罔迦。跋闍囉制喝那阿遮。摩囉制婆般囉質多。跋闍囉擅持。毗舍囉遮。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蘇摩嚧波。摩訶稅多。阿唎耶多囉。摩訶婆囉阿般囉。跋闍囉商揭囉制婆。跋闍囉俱摩唎。俱藍陀唎。跋闍囉喝薩多遮。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啒蘇母婆羯囉跢那。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囉菟瑟尼釤。毗折藍婆摩尼遮。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嚧闍那。跋闍囉頓稚遮。稅多遮迦摩囉。剎奢尸波囉婆。翳帝夷帝。母陀囉羯拏。娑鞞囉懺。掘梵都。印菟那麼麼寫。

 

【第二會】




𤙖。唎瑟揭拏。般剌舍悉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釤。虎𤙖。都盧雍。瞻婆那。虎𤙖。都盧雍。悉耽婆那。虎𤙖。都盧雍。波囉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虎𤙖。都盧雍。薩婆藥叉喝囉剎娑。揭囉訶若闍。毗騰崩薩那羯囉。虎𤙖。都盧雍。者都囉尸底南。揭囉訶娑訶薩囉南。毗騰崩薩那囉。虎𤙖。都盧雍。囉叉。婆伽梵。薩怛他伽都瑟尼釤。波囉點闍吉唎。摩訶娑訶薩囉。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俱知娑訶薩泥帝隸。阿弊提視婆唎多。吒吒甖迦。摩訶跋闍嚧陀囉。帝唎菩婆那。曼茶囉。烏𤙖。娑悉帝薄婆都。麼麼。印菟那麼麼寫。

 

【第三會】




囉闍婆夜。主囉跋夜。阿祇尼婆夜。烏陀迦婆夜。毗沙婆夜。舍薩多囉婆夜。婆囉斫羯囉婆夜。突瑟叉婆夜。阿舍你婆夜。阿迦囉密唎柱婆夜。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烏囉迦婆多婆夜。剌闍壇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條怛婆夜。蘇波囉拏婆夜。藥叉揭囉訶。囉叉私揭囉訶。畢唎多揭囉訶。毗舍遮揭囉訶。部多揭囉訶。鳩槃茶揭囉訶。補丹那揭囉訶。迦吒補丹那揭囉訶。悉乾度揭囉訶。阿播悉摩囉揭囉訶。烏檀摩陀揭囉訶。車夜揭囉訶。醯唎婆帝揭囉訶。社多訶唎南。揭婆訶唎南。嚧地囉訶唎南。忙娑訶唎南。謎陀訶唎南。摩闍訶唎南。闍多訶唎女。視比多訶唎南。毗多訶唎南。婆多訶唎南。阿輸遮訶唎女。質多訶唎女。帝釤薩鞞釤。薩婆揭囉訶南。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茶演尼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摩訶般輸般怛夜。嚧陀囉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那囉夜拏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迦波唎迦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闍夜羯囉摩度羯囉。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毗唎羊訖唎知。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索醯夜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阿羅漢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毗多囉伽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跋闍囉波你。具醯夜具醯夜。迦地般帝訖唎擔。毗陀夜闍瞋陀夜彌。雞囉夜彌。囉叉罔。婆伽梵。印菟那麼麼寫。

 

【第四會】




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囉。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囉剌迦。波囉婆悉普吒。毗迦薩怛多缽帝唎。什佛囉什佛囉。陀囉陀囉。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虎𤙖𤙖。泮吒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娑訶。醯醯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囉提訶多泮。婆囉波囉陀泮。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薩婆提鞞弊泮。薩婆那伽弊泮。薩婆藥叉弊泮。薩婆乾闥婆弊泮。薩婆補丹那弊泮。迦吒補丹那弊泮。薩婆突狼枳帝弊泮。薩婆突澀比𠼝訖瑟帝弊泮。薩婆什婆唎弊泮。薩婆阿播悉摩𠼝弊泮。薩婆舍囉婆拏弊泮。薩婆地帝雞弊泮。薩婆怛摩陀繼弊泮。薩婆毗陀耶囉誓遮𠼝弊泮。闍夜羯囉摩度羯囉。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毗地夜遮𠼝弊泮。者都囉縛耆你弊泮。跋闍囉俱摩唎。毗陀夜囉誓弊泮。摩訶波囉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闍囉商羯囉夜。波囉丈耆囉闍耶泮。摩訶迦囉夜。摩訶末怛唎迦拏。南無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囉訶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訶羯唎曳泮。羯囉檀持曳泮。篾怛唎曳泮。嘮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羯邏囉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婆私你曳泮。演吉質。薩埵婆寫。麼麼印菟那麼麼寫。

 

【第五會】




突瑟吒質多。阿末怛唎質多。烏闍訶囉。伽婆訶囉。嚧地囉訶囉。婆娑訶囉。摩闍訶囉。闍多訶囉。視毖多訶囉。跋略夜訶囉。乾陀訶囉。布史波訶囉。頗囉訶囉。婆寫訶囉。般波質多。突瑟吒質多。嘮陀囉質多。藥叉揭囉訶。囉剎娑揭囉訶。閉隸多揭囉訶。毗舍遮揭囉訶。部多揭囉訶。鳩槃茶揭囉訶。悉乾陀揭囉訶。烏怛摩陀揭囉訶。車夜揭囉訶。阿播薩摩囉揭囉訶。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唎佛帝揭囉訶。闍彌迦揭囉訶。舍俱尼揭囉訶。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阿藍婆揭囉訶。乾度波尼揭囉訶。什伐囉堙迦醯迦。墜帝藥迦。怛隸帝藥迦。者突託迦。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薄底迦。鼻底迦。室隸瑟蜜迦。娑你般帝迦。薩婆什伐囉。室嚧吉帝。末陀鞞達嚧制劍。阿綺嚧鉗。目佉嚧鉗。羯唎突嚧鉗。揭囉訶揭藍。羯拏輸藍。憚多輸藍。迄唎夜輸藍。末麼輸藍。跋唎室婆輸藍。毖栗瑟吒輸藍。烏陀囉輸藍。羯知輸藍。跋悉帝輸藍。鄔嚧輸藍。常伽輸藍。喝悉多輸藍。跋陀輸藍。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囉。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薩般嚧訶凌伽。輸沙怛囉。娑那羯囉。毗沙喻迦。阿耆尼烏陀迦。末囉鞞囉建跢囉。阿迦囉密唎咄怛斂部迦。地栗剌吒。毖唎瑟質迦。薩婆那俱囉。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悉怛多缽怛囉。摩訶跋闍嚧瑟尼釤。摩訶般賴丈耆藍。夜波突陀舍喻闍那。辮怛隸拏。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帝殊槃曇迦嚧彌。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跢姪他。唵。阿那隸。毗舍提。鞞囉跋闍囉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闍囉謗尼泮。虎𤙖都嚧甕泮。莎婆訶。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淨土或問】23

 

淨土為歸


淨土或問        惟則禪師


問曰。取捨之談。無敢議矣。但往生之說。能不乖於無生之理乎。

答曰。天台云。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佛土淨。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也。長蘆曰。以生為生者。常見之所失也。以無生為無生者。斷見之所惑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者。第一義諦也。天衣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三家之說。其旨甚明。今余復以性相二字釋之。妙真如性本自無生。因緣和合乃有生相。以其性能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其相由性現故。曰生即無生也。知此。則知淨土之生。惟心所生。無生而生。理何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