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 開示 「柔和質直」「大智照真」

柔和質直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裡佛告訴我們什麼叫「柔和質直」,「大智照真」名為質直。

所以祖師對學人棒喝交馳,這都算柔和質直。

如果你錯了,你墮在邪見上、你墮在知見上,不能見性,祖師就用棒子伺候你,用言語喝斥你,這都算柔和質直;如果你做對了,他給你讚歎,也算柔和質直。

所以不是只有裝得很溫柔的樣子,那個不對哦。但是大家還是很容易被「溫柔」這兩個字給騙了,要知道:像有些已結婚的,結了婚以後才學佛的,你還沒學佛以前,你已經被溫柔這兩個字騙一次,現在學佛了,不要再到佛門尋找這種溫柔的感覺。

你所需要的是了解什麼是「大智」,要能夠以大智照真,這才叫質直。以「大悲救物,叫柔和」。用大悲大智,這叫柔和質直。

#妄盡還源觀今說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心淨土淨






目 錄
心淨土淨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八講

悟顯法師 講述
第一講
學佛不是在練氣功,也不是在練神通,所謂身安則道隆,身體調好了想要修行,那就很容易。身體不好想要學佛,對凡夫而言就很難,會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一堂課是精舍今年最後一次的課程,明年才會再有,所以按照慣例,課程圓滿以後,會舉辦傳授三皈依,三皈依的內容,會印刷出來送給每一位想要受三皈依的同修。
不過希望在受三皈以前,大家都能夠來參加這個實修的課程,建立良好的修行觀念,在菩提道上能一帆風順。
心清淨了佛土就清淨,就能夠徹見十方,徹見十方的好處是沒有煩惱。「徹」是透徹,「見」就是見一切諸法的實相,這叫「徹見」。心有煩惱就不通徹,心離了煩惱,就能徹見十方,「十方」是無論你對任何的境界,都不會迷在當中。順境不生煩惱,這煩惱是指歡喜貪愛心,逆境也不生煩惱心,處於順逆都自在。你的小孩忤逆你,你也自在,你父母罵你,你也自在,所有碰到的境界你都自在,那心就算清淨。在醒來的時候自在,睡覺的時候也自在,身體強壯的時候自在,身體生病的時候也自在,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都自在,這是淨土宗要給大家的利益。很多人認為修學淨土,就是要等死了以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你往生。實際上不只是這樣的,阿彌陀佛現在就在接引你,你念他,你現在就得無量光壽,「光」是智慧,「壽」是壽命,現在就得得到,不用等到命終的時候。所以佛法講的是現前的受用,尤其是淨宗,所講的是最現實的,它是自他二力並用的法門。「自力」是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是諸佛如來,這個自力大家要能相信。「他力」就是藉由念佛來開顯自己的真心,藉由佛號的力量、神咒力加持的力量,把本性具足的智慧德能開發出來,這叫自他二力法門。
禪宗或其他的宗派只有自力,因為所走的是見性的方式,或用止觀的方法。淨宗叫二力法門,是因為人人自己就具有佛性,這方面跟其他宗派一樣,但是還多了一個叫「他力」,實際上自他二力並沒有任何的分別,只是眾生現在迷昧於自性,所以這自力不顯,須藉他力而開顯,待開顯之後,這個「他」全體就是「自」,「自」全部就是「他」,自己跟佛完全一樣,並沒有分別。這是淨土宗核心的義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佛說如是!如是!這就是淨宗修學的核心,修學的原則,所以絕不是大家在外面看到的那種專度死人的宗教,或只是幫亡者助念而已(當然助念是相當殊勝的)。
實際上淨宗的殊勝比起禪宗一點都不遜色,完全不輸一般看到的所謂的打坐,學止觀的。只是一般人沒有學經教,沒有去深入了解《無量壽經》,所以會誤認為說其他的宗派很實用,淨土宗現前不受用,甚至小孩子不受用;其實小孩子也非常地受用。只要念佛,心就會快速安定下來,這就是現實的受用。現前能安定,而且在心中得佛力秘密的加持,智慧不知不覺地在增長,業障更是消於無形當中。煩惱不用刻意斷,它自己會斷,這是現前馬上就可以得到的受用。這裡要給大家的是所謂「欲拯群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希望大家能夠「住真實慧。勇猛精進。」得到的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人人把真如本性給開顯出來,打坐時手還有放掌,這是手結印。那麼身攝住了,口、意都安住在佛號上,這樣所緣的都是佛境界,都是清淨的境界,那必然成佛。密宗講的:「即身成佛。」要從哪裡做起?要從你這一念心不再外緣,能夠收攝回來開始,日久功深,煩惱習氣自然就斷掉了。
小乘講:斷身見如斷四十里瀑流,瀑布有四十里這麼長,水流非常地湍急,要叫它一下子停止,那是沒有辦法做到的。但是淨宗卻可以,只要念佛,你的身現前即凡夫身成佛身,現在它就在轉變,只是你還不能覺察到它在變,實際上它就在轉,所以不能離開佛號,不能離開正念,一旦離開正念,那你其他的念頭,世間的念:情念、妄念,過去妄想、現在妄想、未來妄想,三際妄想全部都冒出來了。所以用念佛的方式,是最切合於現代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因為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隨時隨地都可以修。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是諾那祖師的傳人,他講:如果在現代要參禪打坐,你要去學教,想要開悟,要來了生死,要來斷煩惱。他說:沒有人可以做得到。他說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淨土是從自己的心出現的,心清淨了,國土自然就清淨。所以這門課會一直以「心淨土淨」的宗旨,一直上下去。每位同修都能夠來參加,如果有人覺得很煩躁的,受不了的,沒關係,剛開始一下子而已。什麼叫做功德?為什麼在外面走路沒有功德,在家吃飯沒有功德,為什麼?因為都是隨著自己浮躁的心在起伏!走路逛街,心隨境轉,去逛賣場,去逛百貨公司,自己的欲望全部都現前了,就開始計算自己荷包有多少錢,要買什麼東西,明明家裡沒需要的,就給自己一大堆理由,這個我也需要,我也需要那個;看到有大減價,購買欲望全部生起,那就沒有功德。相反地,大家在這裡靜坐,你可以制伏煩惱的心,你浮躁的心,一下子而已,這是工夫,這才叫功德。「德」就是從你用功當中,得到的清淨,得到的平等,得到的「離欲」,就是能離開欲望,這叫做功德,這叫修行有功。把煩惱調伏了,把你的妄想給伏住了。
為什麼在外面走路沒有功德,可是來道場修行,念佛經行卻有?來道場念佛,開始有一點點浮躁,只是一點點而已。下一次再來,它就會更少,再下一次來它就又會更少。共八堂課,從第一堂比較到最後一堂,就會發現確實不一樣。記住現在開始的感覺:妄想很多、很浮躁,等上到最後一堂,就會發現跟第一堂不一樣,自己心確實定下來,知見正、心清淨,之後把所學到的再運用在生活上,運用在平常。平常就是起心動念時,要發脾氣的時候,這個時候工夫能提得起來,跟自己講:「生氣對事情完全沒有幫助,不要再生氣了,我是學佛人。」佛在經上教我們這時候就是用功的時候,「煩惱即菩提。」就是在煩惱的時候,自己的菩提心、覺照心能生起來,提起一聲佛號,用全部的心力集中在佛號上,煩惱就沒有了。因為心不可能同時想兩樣東西,想煩惱時,就隨著煩惱去,全部都是煩惱,越想越氣,越想越火大,本來是一點點小火,後來變大火,再來整個法界都著火了。同樣地,如果反過來,剛起一點小火就用佛號馬上把它撲滅,那這火就不至於燒法界,不會火燒功德林,不會燒到你身心了。這火要是沒有處理好,還會燒到別人,這就叫做遷怒,這樣反而影響別人。
發脾氣沒有好處,要用念佛來調伏。念佛就像大悲水,很多人都會求大悲水,可是當在生氣火大的時候,自己的悲心在哪兒?這時候大悲水就要拿起來喝。不要以為那一杯供在佛前的叫大悲水。這句佛號提起來就是大悲,憐憫一切眾生,不要講對一切眾生慈悲,就算憐憫憐憫自己吧! 從小到大,碰到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火大,就是生煩惱,可憐一下自己,讓自己不要再這麼煩躁、這麼苦惱,佛號提起來念下去,就會得到受用,這就是在平常當中怎麼用功的方法。
第二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嚴》這部經傳到中國來非常地不容易,歷代各個宗派很多的祖師大德,都是依《楞嚴經》修行開悟的,所以它是部相當難得的經典,能夠遇到一定要珍惜它、要重視它,要能夠受持它。它傳到中國來的過程,非常不容易,曾經過三次的偷渡。因為那個時候印度把它視為國寶,不讓它傳到印度以外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傳到中國來,全都是仰仗這位般剌密諦大師的發心。現在能夠看到這個章節,都要生難遭想。「難遭想」就是不容易,很難遇到的意思,叫難遭想。要有感恩的心,現在即使只有〈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我們也應當用歡喜的心來學習。為了這一部經,智者大師拜了十八年,終究他也沒看過,天台宗一代的祖師也沒有看過《楞嚴經》。他非常想看,可是因緣不具足。智者大師的拜經台現在還在天台山。《楞嚴經》的〈念佛圓通章〉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要他的二十五位弟子各述說他們每個人,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而成就的,前面已經有二十三位講過了,大勢至菩薩擺在倒數第二位,觀世音菩薩是最後一位,這是有它特別的意義。大家都要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不妨於無揀擇中方便揀擇,這是為隨順眾生的根器而說。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耳根圓通。怎麼算是耳根利呢?大家的眼睛隔了一張紙,就看不到東西了;把鼻子捏住,就聞不到味道了;只要沒有東西來觸碰身體,就沒感覺了;可是只要有耳朵,即使隔了一堵牆,外面公車經過都聽得到,所以耳根是很利的。即使在睡覺,耳根也還是可以聽到,不然怎麼聽到鬧鐘叫你起床、手機在響或媽媽在罵人了。所以此界眾生的耳根最利,當然這就是指觀世音菩薩,那耳根最利修什麼法門最適合呢?再看前一位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這個菩薩代表的智慧,就是契合心性的大智慧,所以叫大勢至。「大」是讚歎的意思,「勢」就是代表它勢力非常強大,無所不遍,無所不破。所以這位菩薩行動的時候,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乃至地獄鐵圍、諸魔宮殿統統震碎,這代表智慧在運行的時候,可以打破眾生的邪知邪見,打破眾生的妄念、邪念,這是大勢至菩薩表法的意思,這是他的由來。後面會講到他是怎麼樣修行的,其實就是淨土宗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此知道所謂「一向專念」是跟心性相契合的,跟本性是相應的,那大家就會老實念,就不會懷疑,不會間斷,也不願意夾雜。
現在很多人雖然嘴上說學淨土法門,其實都還是夾雜著很多世間法的妄念,聽到人家講:沒搞世間法你學佛沒有基礎啊,你要來學《三字經》、學《了凡四訓》、學《弟子規》……,於佛法沒有正知見的人一聽,心裡面一慌就動搖信心了:「哎呀!我學佛沒有基礎。」「對,沒有錯,這些東西自己以前都沒有接觸過。」所以就趕快要去把做人的基礎學好。實際上,大家的善根超過這些人太多了,因為你已經接觸到佛法,而且願意去做,只是工夫現在還沒有得力,但是你也不用驚慌,工夫不得力,並不代表需要去當一個世間人。只要肯做到淨宗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多熏習佛法,長時熏修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大家聽了今天的開示,一定要有信心,不要人家一講,心就慌、心就亂,那就不算是真正深信淨土。外面確實有很多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表面上叫大家要把基礎打好,其實老實跟大家講,淨土宗的基礎就三個字而已,就是「信、願、行」,這能掌握得到,老實念佛,其他的都一切不管。因為蓮池大師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世間法一樣都不學,也沒有關係,其他的經一字不看也無所謂,保證你這一生一定能夠成佛,這是蓮池大師教給大家的。憨山大師讚歎蓮池大師,如同阿彌陀佛再來,因此他所說的話大家絕對可以相信。蕅益大師也是看了蓮池大師的疏鈔才來學淨土法門。明師出高徒!「明」是明白的明。所以大家對於淨宗,對於佛法要有信心。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用再夾雜世間法。如果還夾雜,就是認為釋迦牟尼佛說法不圓滿,雖然你嘴巴沒有這樣說,但是心裡面已經這樣認為。這是意業,屬意惡,是意念在謗佛,這個果報是相當恐怖的,大家這一生雖學佛,但不會得力。這一次上的課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相當殊勝的事情。能擁有大勢至菩薩這個智慧,一點都不輸文殊師利菩薩,因為都一樣。文殊代表的是禪宗,大勢至代表的是淨宗,殊途同歸。所以大家能念佛,確實就像大勢至菩薩在運行的時候,他在行走的時候就是智慧在運行,所以能夠破除一切邪見,破除根本無明。這些所謂鐵圍山、須彌山,這些諸魔宮殿,其實就是自己的無明所顯現的,為什麼它會震動?因為本性具足的光明智慧在運轉。念佛就是與真如實性相應,這是《觀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表法的,大家必然深信不疑。還有就是讓你的小朋友能現在開始學佛,他就會真正孝順父母,可是如果讓小孩學這些世間法,他不會懂得孝順,因為世間法沒有講因果,佛門裡面才有講,要讓你的小孩懂得因果。因果是絕對有的,是如影隨形,大家起心動念都落因果,發心行善、做好事,得的必然是善報;如果心不善或是投機取巧,避懶偷安,那麼所得的必然是不好的果報。所以現在開始就要有因果的觀念。這觀念能從小培養,將來到社會上,不管在什麼樣的行業,什麼樣的職位,必然都是個真正的好人,而且不會改變,不會退轉。因為他從小就熏習,而且又來道場念佛,他的業障必然消掉,他的染緣必然除滅,淨緣必然成就,所以你不用擔心他交友的問題。現在社會很複雜,尤其網路的交友,同學到了大學,這些複雜的交友狀況,是你沒有辦法掌握的,但是,如果你讓他從小熏習佛法,長大他也不會騙你。如果從小就念佛,他的外緣就好,人緣好,即使碰到了這些惡人、惡事,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念佛可以消災免難,現在就要開始念,要開始學。這樣人生才是贏在起跑點上,那些不學佛的人,他所修的福不如你的小孩,他們的福報、智慧也將落後學佛人非常多。
第三講
學佛人對於經書法寶要生恭敬心,這是很重要的行儀。最近很多所謂的佛教道場,都在提倡世間書,還說是給佛教作基礎,說學佛要先當一個世間人,然後才能來學佛。其實,你們每個原本就都是世間人,不用再學了,因為本身世間的意念、世間的習氣,已經非常重,無論是好的、是壞的都很懂,不必學了。
《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連佛法尚且捨卻,何況是世間法,對於世間的善惡都不要存在心中,這是學佛很重要的觀念。在世間造惡,會受惡報;如果好善好德,這念好惡心,那個「好」就代表你瞋恨心很重,因為你的好樂心重,你瞋恨心就重,因為看人家善,你心就生歡喜,看人家惡,你心就生瞋恨。那這一生命終以後,如果還有一點福,但是貪心比較重,那會墮到鬼神道。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有一些地方廟宇,這些鬼神,他們瞋恨心很重,你做善他會歡喜,你造惡他會修理你。福報大一點的,就去當四大天王,四王天也喜歡人家做善,不喜歡人家造惡,但始終是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你學世間法就是如此。
就像生病都會買一些成藥吃,有些成藥是治頭痛的,有一些是治痠痛的……,不能究竟解決問題。如果在佛門看見這些經典,也要有選擇的能力,像所謂的基本用藥知識,要先知道病根在哪裡,才能選擇藥來吃,不要沒有這個病,還去吃那個藥,反而會讓你的病,病得更嚴重。所以,在經典中稱讚釋迦牟尼佛為大醫王,大醫王就是醫師當中最厲害的。一般所謂「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佛是醫中之王,所以能調伏一切眾生的妄想煩惱,這個是佛跟一般世間的醫師不一樣的地方,他能夠看到眾生的問題,而眾生的這些煩惱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妄想顛倒,還認妄想顛倒以為真實。《楞嚴經》講:「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世間輪迴怎麼來?就是用妄想,你的妄想就是你的好樂心,有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這都是妄想。今天喜歡的明天又討厭了,一下子想要這樣,一下想要那樣,這念心沒有辦法停止,這就是妄想。一旦把這個會變化的妄想心,當作是自己的心,就造成了輪迴的顯現。其實輪迴就是你們這念心一直在變化,這個輪迴只有用大乘法藥能治,絕沒有別的藥可以治,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的。
佛為什麼說小乘?就是因為眾生有外道見。什麼是「外道見」?就是有斷見、有常見,認為人死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人死如燈滅」,這是斷見。或是認為人死以後還會再相續,人還是做人,動物還是再做動物,這是常見。還有一種是認為沒有因果的,認為人死以後會再重置,重置一次。就是又再生到某一道去,也許可能變成天人,也許可能變成地獄眾生,沒有因果。這些外道,邪見非常多,還有認為如果來生想受樂,這一生就儘量地受苦,把之後的苦都受完了,來生就可以受樂。所以印度有一些外道他臥鐵釘床,或冬天跑到結冰的水裡面,坐在裡面打坐,問他苦不苦,他知道他很苦,但是他覺得自己苦受完了,那就可以享樂了,或認為有一樣東西在主宰,沒有因果,這些都是外道見。佛講小乘是為了破除這些見解,相信大家學了大乘,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可是現在卻有人講,大家要去學這些世間法,當作是你學佛成道的基礎。鄭重地跟大家說,即使沒有學佛也應該要孝養父母,這件事跟你們學不學佛沒有關係,無論信仰任何的宗教都要孝親尊師,不是只有佛教有講。
佛教之所以特別,就是因為所講的是心性,是教眾生識得眼前,識得他身中,就是圓圓滿滿的佛性。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唯物論,這是佛教非常特別的地方,是跟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學說完全不一樣。佛教也不講究練氣、煉丹,而是告訴你法的根本在哪裡,只有佛法講得透徹。中國人非常地聰明,在佛教還沒有來中國以前,就有諸子百家;那為什麼佛教來了以後,會被中國人接受?因為佛教講的是中國諸子百家所沒講的:「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當時確實有人因為修學佛法,而證入了實相,所以會被中國人普遍地接受,因為所講的是實話,講的不是虛誑語、不是騙人的,不僅是一個理論、推論、假設。像現在有很多理論是假設來的、推論來的。在佛教裡面,這稱之為「非量」,「非量」就是說它不是比量,也就是自己的妄心去緣到了現象,再產生出來的結果,這是「非量」,並不是真的,它距離「比量」還差了一大截。所以他們的理論是非量的境界,這是凡夫界,由於這些見解這麼多,也給大家帶來了對佛教的誤解。
很多人非常強調,「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話是出自《佛藏經》裡,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應機說法,到了最後要入滅時,他總要把實際狀況講出來。最後佛的弟子問:那佛既然是要講大乘佛法,為什麼你還要講小乘?他回說:「我講小乘只是為了要破除外道見而已。」因為佛弟子中有許多在學佛前是學外道法的,所以特地講小乘。現在卻有人還錯認為儒家是小乘,還說佛法的小乘法已經滅了,這些人搞錯啦!小乘根本沒有滅,只是沒有什麼人學,因為中國人的根器是學大乘。大乘講「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有這麼多事。像禪宗講的:「哪有這麼許多般呢。」根本沒有這些妄想,沒有這些雜念,中國人根器很好,所以一下就能接受大乘法。怎麼能證明大家根器很好?在中國很多人都很喜歡讀《心經》,連學生都喜歡讀《心經》,還有一部叫《金剛經》。在中國的人這兩部經縱然是從沒讀過,叫他讀他也會樂意接受,可是其他地方卻不是這樣子,所以可以證明中國人的根器真的非常好,因此小乘佛法在中國沒有辦法生根,中國人可以直接接受大乘、修學大乘,就會有大成就。
引經要會引,不是引了經來這裡穿鑿附會,就可以交代了事了,引經要知道佛講這段話前後的因緣,就像引《佛藏經》這部經典:「不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你去看《涅槃經》,經中講得很清楚,佛為什麼要講小乘,就是因為有六師外道這些邪見,講小乘是為了破除它,不是真的希望眾生用小乘來作為大乘的基礎。只因為眾生有這些邪見不能放下,因為佛陀的弟子,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外道,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外道,十力迦葉、三迦葉波兄弟全部都是外道,有的拜火,有的是學禪定的,他們都是外道,所以佛用小乘經破他們的外道見,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講的。等到弟子的外道見解都放下了,世尊才開權顯實,說《法華經》、說《涅槃經》,這是佛一代時教的用心。聽了以上這些因緣,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夠體會得到。不要聽說有藥,拿著就要吃,人家跟你說你缺了《弟子規》、缺了《感應篇》、缺了《三字經》,明明你已經學佛,還跑回去學那些,那實在太冤枉了。我們並沒有反對《弟子規》,也沒有反對《感應篇》,也沒有反對《了凡四訓》,但是這些東西,實話告訴你:它根本不是佛法。你今天進來了大乘定香精舍,我必須把佛法告訴你們: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 這些充其量就只是人天乘,佛說人天乘是不了義,佛說這些不了義法,只是為了要接引你們來學了義法而方便說的。因為你對於家親眷屬、對於情愛,暫時放不下,還有一些世間問題解決不了,所以就講一些方法給你解決,不要說《弟子規》,《弟子規》講得還不夠詳細。在佛門中還有一些經典,以前祖師到印度去看到的,沒有傳到中國來,有教你婆媳怎麼相處,還有教你怎麼養狗、養馬、養牛的,這些佛都有講過,佛是全能的,因為以前不像現在,有這麼發達的知識,所以人家有問題就去請問佛:牛要怎麼養才會健康?馬要怎麼養才會肥壯?但這類回答,佛說是不了義法,只是接引眾生方便說的。還有教國王怎麼樣治國的,教宰相怎麼當宰相的,教你怎麼當一個媽媽,怎麼當一個爸爸的……這些經典都有。但是祖師大德去沒有帶回來,他說這些中國就有了,這不是佛法的正宗,所以直接就捨卻。
現代的人卻誤以為這些是佛出世要講的,說你要先學那些世間東西。經典在傳承上大概就出家人會比較清楚,就知道當時候的經典其實非常多,但是傳過來時祖師大德都有挑過的,他會看中國需要些什麼,或哪一些是佛法的正宗,哪一些是佛法當中講的是重點,是必要的。像《無量壽經》,就是第一批傳過來的,這就表示說《無量壽經》很重要,淨土是不可少的。後來才有禪宗,或《法華經》、《華嚴經》傳過來,以前的交通確實不發達,傳過來中土的,目前只有玄奘大師ㄧ個人帶回的經典最完整,其他的很多確實是不完整,這裡缺一點、那邊缺一點。像《法華經》原本將近現在份量的十倍,只傳過來濃縮版。目前知道最多卷的是《大般若經》,有六百卷,《華嚴經》才傳來八十卷,勉強算有近一半而已,《華嚴經》有十萬頌,它只傳四萬頌過來,而且還是拼拼湊湊的四萬頌,所以玄奘大師帶回來的經典非常完整。玄奘大師能帶完整的回來,是因為他一路上都有國王派兵保護他,所以他帶的經典才最完整。經典到中國來後,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是最多的,佛經傳來的過程是這樣的不容易,有些走陸路、有的走水路,像《楞嚴經》傳來中土,經過三次偷渡,前兩次都被海關抓,第三次才是僥倖過關,可以算是費盡心機。
所以大家知道了這些觀念,知道經典是怎麼來到中土的,就曉得佛菩薩祖師要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法,學了義的佛法,不是學一些看似方便卻是不了義的佛法,今人還把不了義當作是真實。你們應該有聽過,佛早在經典上講:「莫將如來不了義法迴為己解」,所以學佛的人要清楚真相,絕不要被人家蠱惑,一旦被人家蠱惑,你的知見就不正,知見不正腳跟就不穩,腳跟不穩你的菩提根沒有辦法發芽,菩提種子沒辦法發芽,即使發芽了也沒辦法生根,沒辦法生根,就沒有辦法往上長。民生社區幾乎都是菩提樹圍繞,像精舍外面都是菩提樹,它為什麼能夠長得這麼高、這麼壯?而且最近還越來越粗、越來越壯。因為它有根,佛法的根在於心性,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觀念很重要,學佛人要做到「信心清淨」。就是相信你的真如佛性是清淨的。
這裡還是得再強調,因為認為「世間法是佛法基礎」的錯誤說法太多了,所以一定要為真發心學佛,這生想出輪迴的人講清楚,這才對得起大家。精舍絕對沒有反對學《弟子規》,也沒有反對學《感應篇》、學《了凡四訓》,但是告訴你們實話,如果你真的是要學佛,那你要依四依法,要依佛教的經典來作為你的基礎,這才是正確的。即使說你要先學小乘,也可以,你可以去看小乘的經典,但是千萬不要謗大乘。有些小乘人工夫不夠、程度不到,一旦學了小乘後,就反謗大乘經典,當然他會有他的果報,在這裡也只是提醒大家。為什麼這群起初想學佛的人,後來變成去學那些東西?就是因為這群人世間心不死,心裡放不下、轉不過來,所以才認為需要透過世間法來作為出離輪迴、成佛的基礎,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基礎你們早就都穩固了,說實話,你們都有學佛的基礎,大家有沒有殺父殺母?沒有。有沒有對父母不孝的?也沒有。現代人對父母的孝順方式跟以前不一樣,你要是拿古代那一套來孝順父母,你父母會嚇一跳,覺得你在作賤他,像幫爸媽洗腳,早上沒事去他房門口,跪在那裡等請安……,你父母會嚇一大跳,因為那些是不符合現代的生活習慣,但是要有那份精神保存,精神是不變的,但是不要食古不化地造作那些事相,那就太離譜、太誇張了!

第四講
很多的學佛人都會有偶像崇拜的心理,就是覺得法師一定講得會比較好、會比較專業,實際上只要對自己身心有益的,都不要因人廢言,即使是跟你有冤仇的,有冤懟的,甚至處處找你麻煩的,你都要能夠打開心胸去包容,去接受他對你的指正。學佛是看自己,不是看別人,別人有修沒有修,那是別人家的事情。所以聽經時不要想:這是師父來講,就認真一點,或是這是有名的法師在講,就稍微專心。這都是眾生在聽經當中有分別心,有了這樣的分別,損失的還是自己,因為能夠專心聽,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
佛在經上教:不要帶分別心,更不要帶世間意聽經。常發現很多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眾,聽老法師講經就很專心,可是聽到其他的法師、大德,可能跟他緣沒有結得這麼深,就會稍微放鬆一下,如果是聽居士講,那就又再稍微鬆懈一點,越來越鬆懈。從法師到有名的大德,到男眾居士,要是換成女眾居士講法,幾乎就沒有什麼人要聽。其實,人家講經一樣可以講得很好,跟佛說的完全相應,我們不能在這當中去生分別,不然損失的就是有分別心的我們。
威儀很重要,威儀就是儀態,是從你內心當中透露出來的氣質,莊不莊嚴。佛門裡有一本書,叫做《學佛行儀》,精舍有流通,也在提倡,精舍的義工都要能夠學習。《學佛行儀》是學佛人基本的樣子,可以讓你跟世間人做揀別,人家看到你學佛後改變最大的地方。不然跟人家說自己有學佛,朋友、親戚,他們卻都看不出來,也不會覺得學佛有特別殊勝,就因為你的威儀,你的行為沒有改變,行儀如果改變了,那麼氣質會慢慢轉變。
有一次去餐廳,看到出家人在餐廳裡面講話,講得比在家人還大聲,連服務生都覺得吵。釋迦牟尼佛是王族出身,很懂這些禮貌規矩。所以出家人的戒律,其實有一半以上,都是現在所謂的生活禮儀。只是佛在這些戒律規矩當中,再加入讓眾生出離,破除男女相的教理在裡面,我們稱之為「戒律」。這跟一般的世間禮儀完全不一樣,你做好世間的禮儀只是在這一生,可是佛門的禮儀,一旦做好卻能夠種下成佛之因。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謂戒律、行儀,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清淨莊嚴。你現在依佛的教誡,去轉變身心,去轉變儀態,那麼自然你所種下的,就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要知道學佛門的行儀,跟世間禮節不一樣!這是我們在生活上碰到的真實狀況。為什麼出家人,為什麼學佛的人,會被人家討厭,會被這個社會鄙視? 因為沒有轉變自己的行儀,你裡面再有學問,你的意境再高,沒有人看得懂,但是你到公眾場合講話吵到人了,影響到人家的安靜,人家心裡會不愉快,那你要害人家毀謗三寶,害人家對佛法退失信心。所以這即使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也要提出來警惕大家。學佛要做佛教的招牌,所有的四眾弟子都有這份責任,把行儀學好,你走出去不用開口講話,你就能利益眾生,你一開口說話人家就願意聽。因為你的樣子不一樣,你的氣質不一樣,你是修行人的氣質,你不是世間人,不是一個凡夫的樣子。所以釋迦牟尼佛都要求弟子要做到有威儀。初學佛要「以戒為師」。其實不光是初學,老修也一樣。最狹隘、最基本的戒,就是律儀。律儀戒你們每一天從早到晚都用得到,並不狹隘,只是在事相上侷限於這個色身,所以要會修的,能從身反觀,就能調整你的心。所以優波離尊者說:「我以執身,次第執心。」就是說:我先調身,然後再來調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他是從戒律去成就的。所以學佛的三寶弟子,絕不能廢除學佛的行儀,學佛行儀是學佛人最基本的表現方式。在精舍架上有《學佛行儀》,都可以請回去結緣。
精舍一個月一次大掃除,希望大家早上能夠撥空,不要睡這麼晚,少睡一點,來道場跟三寶結緣,三寶也跟你們結緣。精舍的新網站已經發布出來,這些網站裡面,精舍很重視的一個功能,就是請法寶的功能。將來這請法寶的功能,會有加入會員的系統,以後你請法寶,就不用再輸入這麼長的地址,它會自動記錄下來,這是方便所有的大眾。精舍的網站要求跨平台,所以你的手機、平板電腦、筆電,不管是用MAC的系統或是用WINDOWS的系統,甚至LINUX系統總共三大系統,都可以讀,這是精舍想要給大眾的。因為有些人不知道,現在請法寶很困難,搞得有些人不太敢請。因為有些道場或印經單位在限制法寶流通,把佛教法寶當世間買賣在運作,看這樣送出去流通划不划算?貴一點的精裝或套裝書就設為進階書籍,其實一樣的玄妙高深的內容,只要是平裝又便宜,他們就不歸屬於進階類的,完全是以錢在衡量,而不是以令眾生得聞正法、流通佛法為第一考量。還有法寶要印得精美,如果印得不好,沒有人要看,也沒有人要接受。一旦他肯請書回去,不用管他看不看,他有發那個心,就種那個善根,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已經夠了,請回去,即使放了七年、八年、十年,哪一天他善根成熟的時候,他拿出來看,他念頭就會轉。你沒有讓他請,你還限制他,那就造無邊罪業。這個理念精舍都一直在宣導。精舍的書一定要求精美,儘量流通出去。
還有一些印經單位,還會幫人家決定,他該不該看《大智度論》,該不該看《瑜伽師地論》……,大眾請書還要他們審核,除非你是祖師大德或你有明心見性,不然你是沒有能力觀機的。
所以我們秉持流通正法的理念堅持做下去,這叫師承。所以即使其他的地方,都限制你們一個人只能請一本,精舍這裡絕對不會這麼做,你們願意發心流通正法,我們都很歡喜,即使五十本、一百本、一千本,只要我們有,只要我們可以幫你請得到,幫你找得到你需要的法寶,精舍都會用最快的速度幫你送到。這是我們流通法寶的心願。
現在這時代,光印書還不夠,下一個世代的書是電子書,精舍的電子書已經出版了,這電子書不僅有PDF格式,也有WORD格式,另有ePub格式。而ePub格式幾乎在市面上看到的電子書閱讀器,無論是SONY的,無論是亞馬遜的,或是iPAD,全部都有支援精舍推出的這格式。它的應用及相容性是非常廣的。有E-mail的連結,有網站的連結,有精舍社團的連結,還有,就是將來還會加入一些影片的連結,像《心經》那個就是連結。可以直接連到我們的影音頻道上,直接去看就可以。將來的書,是走電子化的,是走影音多媒體結合的,甚至是多媒體互動的書。這書你們看了之後,不用怕它會不見,它可以跟著你的系統,一起同步到雲端,所有你之前看的重點筆記,全部都會幫你記下來,不會漏掉,而且你在目錄上,都可直接用索引的方式,把它找出來,它會自己顯示出來,裡面的文字都可以搜尋。這功能PDF沒有,WORD的格式靈活度又沒有這麼大,所以以現代來說,推出的是ePub的格式,也就是副檔名是.epub你們都可以看得到。歡迎大家到精舍的網站上去下載,這才是精舍想要給大家的電子書格式。雖然目前它不像PDF這麼精彩,不過相信未來一定也會跟上。那麼我們就拭目以待,等這些軟體公司去研發,我們只是先推出,雖然看起來陽春了一點,但也算是早期的電子書格式了。
第五講
其實,無論男眾或女眾都有情執,情愛心就是生死。學佛人對自己要有要求,尤其是在難斷難捨、煩惱習氣現前時,要用勇猛心把它斷掉,因為這也是生死現前的時候,想斷,就將全部的心力專注在佛號上。這方法在講經開示當中都講得很多,可是大家聽了,回去都沒有照做。難過的時候還是難過,起煩惱的時候還是起煩惱,所以雖然來上這實修的課程,可是回去沒有實修。你們會覺得自己有,但是學佛人不看自己有做到的部分,要學廣欽老和尚教導:要看自己沒做到的部分,這樣自己才會再提升,再更進步。有時候道場講話會比較嚴格,但也是菩薩心腸羅剎面,所以希望被糾正的人能夠不要退心,把這當作是修行。如果有問題而不講,還任著人情,任著自己的世間習氣想:我這樣講得罪他,他會不會不高興,下次不來,還記恨我?出家人因為礙於人情,礙於自己的面子,怕人家覺得自己不好。若是這樣的想法,那將來受果報的就是披著袈裟的人。這種就叫「袈裟之下失人身」。當然也不是非要到處找人毛病才對,只是會指出些問題,希望能改進。就像腳扭傷去推拿,他找到你病根,你會「哎呀!」叫一聲,雖痛但卻找到問題點。眾生的我執我見,就像傷口一樣碰不得,連風都吹不得,「風吹」就是在暗示他。這就是佛講眾生不好教,總是「執迷不悟」,一旦碰觸到他的「我執」,他馬上跟你反抗。做為學人,要安靜地觀察,要會聽,所謂「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要安靜地觀察諸法真實相。人家告訴你的過失、毛病,只要是如法而說,你都要往好處去想,也許口氣嚴厲了點,但這正是消除我執的最好時機,不要一生氣馬上就掉頭不學。實際上,不學了,自己這個問題還是存在。精舍義工都曉得,我們不會講人情,包括對我自己也不例外。還有一位義工,今天沒有來,因為她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位義工,她也不講人情,她也不搞世俗特權,在精舍她不做這些事情,相信很多同修應該都認識她,之前她也曾在華藏圖書館做許多年醫療義工,可以說是隨傳隨到,也常在道場服務到忘我。
她今天早上大概四點多的時候,蒙佛接引帶業往生。她是學佛人的好榜樣,即使生病也絕不退心,堅持相信阿彌陀佛的接引願力。大家要學她,要真正相信《無量壽經》,相信淨土法門,要依教奉行。她生前有講,不要因為她往生的事情,耽誤了三寶的事情或影響精舍大眾的課程。因為現在很多的出家人情見太重,心裡放不下,遇到家裡有點事就引佛門的那部偽經─《父母恩重難報經》來告訴大家,可以依世間的情見做事情,導致佛門衰敗。所以她在精舍沒有特權,她也不想要特權,她說:「我有什麼做錯的,師父你要趕快跟我講,免得我犯因果下地獄。」她常講:就是做到死為止。她確實是做到死為止,即使往生她都還要給大家做榜樣,希望大家不要搞人情,不要搞世間意,要真正安住在道場,相信淨土法門,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她年輕的時候,二隻眼睛都不好,需要開刀,她就跟地藏菩薩求,說:「要是能夠,就請菩薩留給我一隻眼睛,讓我為三寶做事情。」幾十年來她確實是做到了,沒有任何的懈怠,真正是從頭做到尾。連最後她已經生重病,醫生開了藥,只要吃下去有一點好,有一點體力,就騎了腳踏車出去送法寶。她可說是精舍法寶流通最大戶,她說:我想方設法,就是希望法寶可以流通出去,讓人家可以學佛。
今天早上大概四點多,她很自在安詳往生,昨天晚上念佛也都是正念分明,她常說她這一生只有一個地方要去,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可以肯定,她現在已經往生西方淨土,這絕對錯不了。因為從她年輕時就常說:「我只有這一條路,我沒有別的路可以走。」她說她小時候就夢見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經典所描述的完全一樣。因為她學佛後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她說夢中境界跟經裡講的完全一模一樣。可是為什麼她還會在這裡輪迴呢?所以她學佛後就一心一意地念佛,就想要往生淨土。
因為她缺血,昨天問她:妳要不要去輸血,不輸血可能就一命嗚呼。她說:「不用啦,回家念佛,真的要走,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她雖然重病,仍然佛號不斷,也沒有喊痛,很安詳地睡著,往生西方了。
看她生前的影片,就是希望大家知道,在這道場裡面不搞人情,沒有誰有特權。因為她之前看過一個故事:有一群出家人看到居士的父親犯過失,卻認為這老先生是大護法居士的父親,卻礙於人情不跟他講,居士的父親死了以後,他墮在畜生道。有一天那群出家人要渡河,船到河中央,突然在河裡冒出了一隻水怪,這水怪興風作浪要把出家人吃掉,水怪說:「你們這些壞人。」那些出家人說:「我們都是出家人,也沒有殺人放火,每天讀經修行念佛,怎麼不是好人?」河怪說:「我就是你們道場某某居士的父親,因為我做錯事,你們礙於人情沒有制止,所以害我現在墮落成這樣子,你們還敢說自己是好人嗎?」那些出家人頓時語塞。
我今天早上有去助念一段時間,因為周居士生前就講過,不要因為她個人往生的事情而耽誤了大眾的課程,因為那樣是人情。因個人的生死而影響到大眾的慧命,她說這事情不能做。所以,今天精舍該上課的時間,我還站在這裡跟大家講講話,也是隨順她的心願。如今的佛門有些出家人,忘記自己的身分,當家親眷屬生病或往生就急著回俗家去照顧,忘記自己已經「捨俗出家」是佛子,以為所擁有的財物是個人賺來的,把十方信施供養三寶的錢拿給俗家親眷使用,這些不如法的事很多。她聽經聞法多年,也看過《學佛因緣摘要》這本書,所以她的知見非常正,雖然生病但從來沒有要求已出家的小孩,一定要回去看她、或是要拿錢回去。佛門能夠有這種正知正見的居士,確實是難得,雖是我俗家母親,也應該對她給予讚歎。
第六講
助念在淨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助念的重點就是要讓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凡是會障礙他往生的或是讓他失去正念的外緣,都要幫他避掉,注意的細節包括室內電話、家人及助念者的手機,甚至家裡的寵物等等,乃至助念者的海青、家人衣服,都不能夠去碰觸到亡者,包括吹電扇,這些都不行的。所以在處理往生的事情上是要相當地謹慎,就如同打仗一樣,進入了紅色警戒,可以算是佛門中比任何法會都還慎重處理的事情。法會裡板眼敲錯了,唱腔唱錯了還可以重來。亡者臨終時萬一不能往生到淨土,那可不能重來,再重來那就不曉得要多久了。所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用慎重的心態處理,這就是中國人講的「慎終」,也就是對於在處理臨終狀況是相當慎重的。如果是會障礙他往生的緣,或是家親眷屬,或是親朋好友,都先不要通知他,這件事情不能搞人情。助念前,要事先告訴臨終者說:「你要往生了。」讓他知道,好有心理準備,讓他心能夠安下來,不要害怕。跟他說:「你現在只有一個依靠,就是念佛。」不用跟他開示六道輪迴。因為你一講有天道,他一想天道就生天去了。他想地獄就直接地獄相現前,所以不用跟他講經教。直接就告訴他:「你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跟著我念佛,然後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你就跟著佛到他那裡去就對了。」不用管臨終者是好人還壞人,即使是壞人,但能念佛即是善人,因為他在念佛的時候他不壞,淨土宗是「只帶舊業不帶現行」。所以很重視助念這件事情,因此請來助念的單位要請「如法」的。
現在有些助念單位加入了《弟子規》在裡面,所謂加入《弟子規》意思就是摻入世間法,他也不管請回來的親戚會不會障礙亡者往生的大事,他們一昧地堅持去找這些障緣,他所用的理由是因為依照《弟子規》。他們用中國古代世間那一套,如果是媽媽要往生,他要你請你舅舅親戚們都要回來。這是中國人舊有的習俗,以前請舅舅回來看,是擔心亡者是被害而亡。這次請助念遇到這情況,跟他們溝通後,告訴他:亡者學佛三十幾年不希望人家來障礙她,也請不要引《弟子規》那套,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助念。
所以大家要知道,《弟子規》這書沒有什麼不好,教教小孩日常生活起居規矩,但是他錯用在於助念當中,這就會對於往生者造成障礙。那是這次周靜芳居士確實有把握往生淨土,換作其他人,那就不堪設想了。所以透過這件事情就讓大家知道,學佛的人要有智慧,不可愚昧地盲從於世法,甚至用世法來障礙修學佛法,或障礙佛法的弘揚,甚至障礙眾生往生淨土這麼重要的時機,這已經不是行孝道,而是不孝。
所謂「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世間人講的都是事相上的,根本達不到目的的事相,叫無益的行為。萬一你按照《弟子規》去做世俗那一套,真請了家親眷屬回來,他把助念的人都趕走,他去找其他的宗教,助念發生了障礙,那就麻煩了,甚至聽過,學佛的人自己臨終業障起現行而不要念佛的,連自己都有可能犯業障,何況你還幫他找不好的因緣來。世間人一看到自己想念、貪愛的人,他馬上就起情執,就會貪戀這娑婆世間,這下他出不了輪迴了。那麼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會,就因為這一念的愚癡,就錯失掉了。這是這次親自遇到的經驗。
《弟子規》這本書裡面的內容是不錯,適合教世間小孩子。但是現在佛門錯用之甚、錯解之甚,錯用到這種程度,真是很離譜!精舍沒有這些世間法混雜在其中,精舍提供的是最純正的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就是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是相當圓滿的,根本不用再夾雜世間法,只學佛法就夠了。佛教弟子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大家都有成佛的因緣,不是不孝順的人,所以不需要學世間法,沒有必要再起世間意。《弟子規》的錯用導致臨終助念有障礙,臨終助念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因為臨終者無始劫來的冤親債主及業力,再加上他這一生的善惡、所接觸到的環境,所落的印象都會在他眼前現形,在這麼多困難的狀態下,要保持臨終時能夠提起正念,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況又找來這些家親眷屬給他增加障礙。
在助念時,蓮友坐在最前面,家親眷屬退到後面去坐,因為不要讓家人去障礙他,也不要讓臨終者來掛念你。因為眾生對親人都帶有極重的妄想、分別、執著,一旦遇到這些惡因、惡緣,或是臨終者所執著的太太、小孩,或是孫子,他都會生起一種很無奈又貪戀的心,這樣會影響他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根本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曉得,對於助念一定要慎重其事,一定要用佛法的方式,不能用世間在家人的方式。
好在周居士有工夫,只能用道悅禪師講的話:「若非本事大,幾乎落他手。」幸好周居士在世的時候就有把握往生淨土,她常說:「我不用你們來助念,說實話,你們來助念是來跟我結緣。等到你們來助念那都太慢」。
因為距離她斷氣到助念團來,相差了一小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完全依靠助念,平日就要用功。很多同修都很害怕自己臨終時沒有人助念,別這麼沒信心,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發在那裡,絕對不會打一句妄語。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助念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只是助緣,不是正因。也有透過助念而沒有往生淨土的,但是起碼可以不墮惡道,那當然也有透過助念而往生的。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對於淨土法門要有信心,不要想:沒關係,到時候再讓人家來助念,或是再去做三時繫念超度法會,千萬別道聽塗說,以為做法會可以超度多少眾生到極樂世界去,自己修行就能懈怠一點。老實告訴你,想要依靠法會來超度你,很難,因為超度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有工夫。要是有福報能遇到龍褲國師,那當然沒有問題,龍褲國師的公案大家去看看,他說:「我本不來,你偏要愛,一念無生,超生天界。」這四句偈就把明神宗的母親超生天界,這是真正有工夫的祖師。現在很難說,即使有願力,那也不一定有定力、有工夫,那嘴上的「願」只是一廂情願。當然希望做一場法會就能度無量的眾生,真能做到那就太好了,但事實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眾生今生能不能成就,是在於自己的信願能不能堅固,而不在於有助念或沒有助念。像周居士她有把握往生,生前就交代說:「七也不用做了。」因為做七是幫沒有成就的人做的,因為還在輪迴生死。經典講眾生往生後,七天一次變異,就在每個第七天的時候,看能不能超脫,像密宗的「中陰身救度法」裡有講到,這亡者七天一次轉折,這個時候若有修中陰身救度法或是破瓦法的,他可以明心見性打開本來,或可以超生極樂世界。或有做功德迴向,他能不墮惡道,或是再做功德的加持,這是在密宗典籍裡有講到的。
為什麼每七天要做七?一般中國是做七個七,做七是為一般沒有成就的人做的,還在中陰身,需要人家超度。中陰身不是人,也不算鬼,就是在中間過程,這之間就稱為中陰身,在這中陰身時,是前途茫茫,也不知道將來要去哪裡? 這時候幫亡者做功德,做放生、做法會、念佛迴向給他,幫他做七,這是增長他的功德,最起碼能夠往生善道,這是佛門慈悲幫助眾生的方法。但是周居士交代不用做七,因為她往生有把握,決定往生,所以不幫她做七了。有人說做七她的蓮品會增上,但是實際上蓮品能不能增上,要看她自己的修行,還是得靠她自己,因為所謂「蓮品」就是她自己煩惱習氣的斷證工夫,這點大家要知道。


第七講

《學佛行儀》中有教禮儀,當法師一開始講話的時候,聽眾就要合掌,也表示你有注意到台上的人在說話。等法師說:「請放掌」的時候才能放掌,這是禮貌。
佛教跟其他宗教,都有打坐,曉不曉得差異在哪裡?外面有很多地方辦活動,也說它是禪修、靈修。同樣都是教打坐,佛教打坐能夠成佛,其他宗教像道教也有打坐,印度很多宗教也都有打坐,或一些附佛外道打坐卻變成搞神通、附身,或是接宇宙氣、強身等等,原因就在其用心不一樣。
永嘉大師講:「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這就是在用功的時候,用心不一樣。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就是清醒,而你清醒的時候亂想,那就不對。寂寂是沒有亂想,寂寂的時候落無記,無記就是沒有想,墮到無明裡面去,或是墮到無思,不思善不思惡的捨受狀態裡,這是講淺的,那就是「無記寂寂非」。所以祖師教我們「惺惺寂寂」,這個沒有亂想,簡單講不求神通、不求感應,也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可是心並沒有暗鈍,不是無知,心是清醒的,能夠覺照,實際上講得直接一點,「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這作用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這「惺」就是清醒的意思。所以不像其他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是在亂想或是散亂的狀態,或是心外求法、求神通的心態。
佛教講的「打坐觀想」,最基本的是「攝心一處」,或是想佛、或是觀照、或是參究,想佛教的道理,這樣既不墮入無明當中,也不墮入亂想當中,這叫「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所以外面的打坐,不是真正佛門的教法,很多打坐都是在求神通、感受,或是像密宗有一些方便,但學的人著在身體上的覺受,重視打通氣脈、明點,卻不能會相歸性,這就不算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
令心沒有入處、沒有著處,一旦不著之時,那就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古德常講:「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即是「用心的時候,無有心可用」,亦即「心不著」。所以佛教裡教你念佛,你就能覺察妄想,可以離妄想,這就是「惺惺寂寂」的功能。其他的方法,很容易就會隨著妄想去,隨著觀念去了。像在打坐時,一有妄想,就要覺察,要能脫離它,或是起觀照、或是提起佛號念佛、或是一心持咒,絕不跟它跑,那這才叫「寂寂惺惺」。不然就是所謂的「亂想惺惺」,像多數人靜坐雖然也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卻跟著妄想跑,等於坐在那裡打妄想,那就錯了。還有一種是坐在那裡,掉到無記裡去了,他還以為他是在「寂寂」的狀態。他說:「我一切都寂滅」。這就不對,跟石頭一樣,石頭不能成佛。他只是把他的意識心,給暫時伏住了,讓它不起現行,「現行」就是現前起作用,不起現行並不代表成就了。修行有成就是:意識照樣作用,但是心不著相,不隨著境界跑,遇境緣它會起智慧,它不生煩惱。此時前五識叫「成所作智」,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第七意識叫「平等性智」,第八意識轉成「大圓鏡智」,即平時所說的「轉識成智」。在佛門裡修行成就沒有離開意識,但不能說意識就是佛性,就好像水跟波一樣,水跟波不相分離,但是不能說波浪就是水,因為波浪是作用、是動的,而水是濕潤的,就好像意識一樣。
現在有些人講佛法,他也說他自己講的是實相,可是他錯解成:「生滅的第八意識就是如來藏」,那居士也收一大堆信徒、學生。大家一定要清楚,雖說「體」是一樣的,但是其效用絕對地不同。如果把第八意識認為是如來藏,那就正應了玄沙師備禪師講的:「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識神就是第八意識。「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所以學佛修行要依古德。意識沒有辦法捨,但是絕不能隨它去,以前有人講要「捨識用根」。實際上這「識」是指你的「緣影妄心」,識沒有辦法捨掉,真捨掉,那你就是無記,就是無情,無情有法性,它沒有佛性,沒有意識。
所以迷失真如就叫意識,覺悟真如,意識就變成智慧,那就不叫識了。一些不懂又執著名相的人,他錯看意識就是如來藏,他以為是這樣的方式去修行,實際上都是錯解。
剛才講的「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個狀態程度實際上是非常微細。當在靜坐、在念佛當中,心裡面沒有妄想,這就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對境時,應緣接物不起煩惱,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做到「事來不拒,境去不留」,那就是「寂寂惺惺」。如果事情來了起煩惱,當境界消失了,心裡面還動了念頭:「可惜,這沒有做好。」在那裡追悔不已,這都是在隨順妄想。你就不是真正的「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你所用的就是意識心。意識心會讓大家在三界裡面流轉,出不去,甚至阿羅漢也都還是用意識,就是說他不曉得意識本如來藏。而菩薩的位次比較高,就知道「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識」,菩薩是隨順如來藏,不會隨著識流轉,他對於實相的道理非常地明白。菩薩親自見到識的根本就是如來藏,「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但虛空花畢竟不是虛空,意識畢竟不是真如本性,這點要很清楚。
很多本來想學佛的人,就在這裡被剛說的那位居士錯導,因為他也引《瑜伽師地論》、引《大智度論》等等,引一般人沒看過的大經大論,自己錯解其意,再來蠱惑大眾,連很多出家人都沒有擇法眼,全都受他蠱惑去學習。
大家很幸運,知道學佛要依照古德,依照經典裡面所教的,要依一實相印,不依文字言語,這樣學就不會受騙上當。當然還要求佛菩薩加持,讓你不要遇到邪師,這點很重要,沒有佛力加持,你善根、福報不夠,你遇到了邪師,你卻不能辨別。像我從小學佛到現在,沒有遇到過邪法,以前有人拿《父母恩重難報經》給我,我自然就不會想看,後來一查,居然是偽經!這就是過去生有做正法的布施,法布施的福報還夠,這一生不會遇到邪法。向來想要請的法寶經書,沒有受過阻礙,沒有任何的問題,都請得到,這都算是過去生有修福,還有一點福報。自己還有求三寶加持,不要接觸到這些不正見、邪見的書籍,能夠讓自己道業增進、讓自己修行能夠提升。
無論靜坐或禪修,一定要做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不要自己掉到無記裡面去或打妄想,還以為那是佛性的作用,那就不對了,那是你受妄想的牽引,自己控制不住,沒有辦法制止它。學佛人平日待人接物,起了心、動了念,或發起了瞋恨,起了貪欲心,貪瞋癡隨境而生,這不是佛性的清淨、覺悟作用,而是佛性的迷惑作用,這一定要清楚。達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這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第八講

實修課程有經典的講述、有念佛,還有教攝心的方法,都可以帶給大家真實的利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下簡稱〈念佛圓通章〉)這篇是相當好的章節,印光大師把它選錄到淨土五經裡,這一章是淨宗非常重要的典籍。廬山東林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的初祖,而大勢至菩薩是整個法界的淨宗初祖。很多人曉得觀世音菩薩,但是不曉得有位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提倡念佛的。
一般念佛可分四種念佛,就是所謂的「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在事修上,是偏重於四種念佛中的「觀想」、「觀像」、「持名」這三種。而在蕅益大師《楞嚴文句》裡的〈念佛圓通章〉說到:整個念佛法門裡分三類念佛:「念自佛」、「念他佛」跟「自他俱念」。所以〈念佛圓通章〉涵蓋著所有的念佛法門,現在一般看到的念佛方式都是「持名念佛」居多,或是「觀像念佛」居多,但以持名特別普遍,甚至有人錯認為學佛修行只要持名念佛就好,其他的法門或方式都是夾雜,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也有一些人認為:「我持名念佛就可以成就」,當然是沒錯,但卻排斥其他的經教、典籍,這樣學佛也不老實。此外他還在念佛當中,夾雜一些世間法,這是表面看似老實,卻沒有辦法成就念佛工夫的錯誤方式。
所以真要念佛,就老實念,想要修行,就依照佛陀的教誡,而不是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學。這種方式、心態,想要契入如來的境界,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有些同修在念佛時,速度越念越急,這是不對的,所謂快而不急,才是有將佛號念得好,「急」跟「穩」是不相容的。靜坐念佛不要越念下巴越上揚,一揚,便開始急,會漸漸焦躁,一旦躁起來,佛號就伏不了妄想。念佛是有訣竅的,不是就隨便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個字這樣念,是要在念的時候,注意自己的音聲,是不是做到所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意思是:自己念佛的聲音是不是和穩,和諧穩定?字音是否清晰?還是越念越快、越念越急?地鐘念佛的速度是越來越快,到最後一段是叫做「追頂念」,即使在追頂念時,也不可急不可躁,這樣念佛才是真正會念。
大多數的道場同修在念佛時,很多念到後來就越念越急,越念心越煩躁,下意識地火氣越大。其實這句「阿彌陀佛」的「阿」字在念的時候,音要稍微往下壓,不要上揚,一旦那「阿」字音往上,氣就上浮,注意力就往上來了。如果昏沉的時候,是可以提起來,如果沒有在昏沉的狀態,就要往下壓,讓氣下沉,心才定得下來。不要越念,氣都集中在腦部,那就沒有辦法安定。這就像教靜坐的七支坐法,其中有一個姿勢是要收下顎,以幫助減少妄想一樣。
像印光大師教念佛的時候,注意力是集中在腳底,觀想蓮花。或是觀想自己坐在一朵大蓮花上,為什麼呢?就怕在念佛的時候氣上揚,心不定,跟著浮躁起來,氣一浮,妄想跟著帶起來,二者是有關係的。這不是教氣功,只是人都是隨著這色身去轉,所以剛開始念佛的前方便,一定要跟大家說明,不然有些人念佛,念了幾十年,還問:「奇怪!法師,為什麼我的妄想都沒有減少呢?」因為就是你在念的時候越念越急,越急就越快,越快就越亂,越亂就妄想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