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處暑】為何善心善行還遭不如意

 



【處暑】 20218月23日  農曆七月十六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處暑寒來道易生。六時佛號更虔誠。
蟬聲唧唧鳥聲噪。山自蒼蒼水自清。
時至理彰忘我見。圓融解脫了凡情。
西方淨土名為樂。但念彌陀緊步行。




【處暑】為何善心善行還遭不如意

悟顯法師  開示:


從前有一個出家人,他去參訪祖師,他向祖師提了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有的人,這一生看起來是個好人,但是怎麼遭受種種的不如意,受到種種的惡報,不知這其中的因果到底是如何?」我想這個問題,同樣地,也是現代許多大眾的一個疑問。在你身邊總會看到你的朋友或是你的親戚,這一生做人做得很好,也都善心善行,但是為什麼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種種倒楣的事情都讓他遇到?或許我在講的這個問題,也困擾著你,你這一生也許也真的是做得很好,但是為什麼都是事事不順。

  


 以下祖師大德為我們開示,他說這一種人,就是他過去生,前半生造的這些惡業非常地重,但是後半生,或是在臨終的時候,一念悔改,或是後半生悔改作善,所以他的心開始善良,一直到他命終的時候,乘著這個善業來到人間,就感得人身的果報;得報的時候,因為他在上一生的末後是修善的,是存好心的,他是善心善行善願,所以他這一生做人,都還是非常地和善,非常地善良,可是因為過去生的前半生,造了惡業,造了很重的惡業,所以這一生得人身,雖然是個好人,但是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都會在他身上發生。那麼這位去參訪的學人,一聽祖師大德這樣講,他就心開意解了。

 

所以同樣的這個問題,也解答了現代許多人的疑惑,你要知道凡事都有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因果一絲一毫都不會錯,但是境能隨心轉,你只要能學佛,你就能改變你的宿業。所以你看印光大師講的:「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你對佛法恭敬至誠,你想要轉過去生的業必然能轉,不要說過去生,無始劫來的這些惡業必然能轉,雖然說因果通三世,但是你只要心轉了,業自然就跟著轉了,所以達摩大師講的:「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是人在造業,看你願不願意轉業,看你願不願意去修學佛法,你只要肯修行,那你必然能消宿業。

 


修行當中除了念佛,除了讀經,還有一個你要懺悔過去,如果你這一生遇到種種不如意,你要懺悔過去,不要怨天尤人,要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怨天尤人,那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你沒有辦法消除你的舊業,所以古德告訴我們「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你現在的環境就是你過去生造作的業報,你要懂得去懺悔,你要去禮佛,去拜懺,拜八十八佛,懺悔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發願從今往後不要再造作這些惡業,所以我們佛門講的因果通三世,一絲一毫都不會錯。

 

當你有這些不如意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要能夠這樣來發露懺悔,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佛法它是可以轉業的,你只要修學佛法,你的心念轉了,你不再隨習氣了,這個業就開始轉,你所遇到的人事馬上就開始轉了;你只要肯吃素了,你的殺業就開始終止,你的惡業就開始轉變為善業;你只要肯持不妄語戒,你這種受人冤枉、受人挑撥的業,馬上就沒有了,馬上就能夠終止,將來你就不會受到兩舌惡口的這些惡報。所以佛講的沒有錯,是你心在轉境界,心在轉業,所以說萬法唯心,因果也不離自性,雖然因果當體即空,但是相用不無。

 

為什麼說「相用不無」呢?唯心迴轉,《華嚴經》講的:「唯心迴轉善成門。」一切的因果,一切的境界,皆唯心所現,皆唯心所轉,所以為什麼念佛可以轉定業,小乘沒有辦法轉定業,人天乘沒有辦法。所以你看袁了凡,他沒有辦法轉定業,他是後來學了準提咒,這大乘準提菩薩的準提神咒,他才轉定業,不然他之前做的都是好事,同時做好事的人也很多,他的業也沒轉。所以只有佛法可以轉定業,尤其是大乘,小乘沒有辦法,人天乘也沒有辦法。

 

小乘的阿羅漢轉不了定業,這大乘的菩薩可以,大乘法可以。所以你透過念佛,透過禮懺,透過讀經,懺悔業障,改往修來,什麼樣的定業都能轉,為什麼?因為你心轉了,即使受報,就像神光慧可大師一樣,「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這就是他的心全部都轉變了,轉凡成聖,即使在定業當中,他也是自由自在,雖然受報,但是沒有任何的痛苦,這就是我們佛門講的,你能轉變因果,轉變你的定業,能夠消除宿業。所以當你碰到有這樣人事環境的時候,或是有同修有這些疑問的時候,你可以把我今天講的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三世因果,讓他知道怎麼來轉定業,也唯有透過佛法才能轉。

 


你看地藏菩薩,他有一首陀羅尼叫「滅定業真言」,很明確地就告訴我們,你持念這個陀羅尼能滅定業;早課十小咒,有七佛滅罪真言,很明白地讓我們知道,持「七佛滅罪真言」能滅宿業,都能消除,念佛亦復如是。所以你對大乘佛法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能夠轉變,也要自己願意去轉變,改變你過去的習氣,改變你這一生的這些惡習。從前浮躁、從前散亂,現在就收攝回來;從前妄語、兩舌、是非等等的,我們現在就回過頭來,這一生遇到的不如意,你要懂得去懺悔。所以你過去生造作的這些惡業,在一生受報,這樣子既不造新殃,又能消宿業,你的命就能夠徹底地改變,能夠從凡夫位直登佛位,能夠藉由往生而悟無生,這就是我們大乘佛法殊勝的地方,不是一般凡夫二乘所能及。

 

所以,你想要轉定業,你要懂得要修行,要懂得要念佛,要懂得要去改變你的過失,還有要懺悔業障,這個定業才能轉。要知道一切的境界皆為心量,皆唯心所現,心現之法唯心所轉,是從心,依心而得轉變的。這個心不是別人的心,就是你的心,看你緣的是什麼境界,你要緣世俗的,攀緣世間法,你就隨世俗流,隨你的業習去走,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你要隨著佛陀的教導,隨順佛陀的戒律,那麼必然能夠一生圓滿成佛,能夠滅除你現世種種的不順心,種種的不如意。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藉由祖師的開示,能夠知道這因果通三世,也要能夠知道大乘佛法能夠轉變你的定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你要肯轉,要知道怎麼轉,要常生慚愧心、懺悔心,這樣子你才不容易造作惡業,那麼再透過念佛,透過讀經,透過發願,你這樣子做,業就越消越快,越消越多,你才能真正轉變。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 宗鏡錄 卷二- 7

 



宗鏡錄卷二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上說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恆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恆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可更求。是故滿足過於恆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之內。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界品云。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咸一真法界。具無邊德。故先德云。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沖虛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朗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虛。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議之表也。又先德云。如來藏者。即一心之異名。何謂一心。謂真妄染淨。一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為一。此無二處。諸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心。是以若於外別求。從他妄學者。猶如鑽冰覓火。壓沙出油。以冰沙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濟用。徒勞功力。又若但修漸行。空住權乘則似畫無膠。如坏未鍛。以坏畫非堅牢之器。欲求究竟。無有是處。若能諦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從木出火。從麻出油。不壞正因。速得成辦。又如畫得膠。如坏經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為。悉皆究竟。若未信入。取捨萬端。隨境生迷。為法所害。不觀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廢善。不達有以興慈。但著有而起罪。皆為不了空有一心。致茲得失。若入宗鏡。才發心時。非唯行成。理即頓具。便同古佛。一際無差。如大涅槃經云。拘施那城有旃陀羅。名曰歡喜。佛記是人。由一發心。當於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法華玄義云。心法者。前所明法。豈得異心。但眾生法太廣。佛法太高。於初學為難。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別者。但自觀己心則為易。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謂佛性也。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上能兼下。即攝得眾生法也。華嚴經云。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虛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種即佛境界也。是為觀心。仍具佛法。又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界。假實國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又如虛空者。觀心自生心。不須藉緣有心。心無生力。心無生力。緣亦無生。心緣各無。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則不生。尚無一生。況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從心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點空。設假。假亦非假。無假無空。畢竟清淨。豈止三觀萬行。乃至十方虛空。尚從心變。豈況空中所生物像。如首楞嚴經頌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所以華嚴疏云。空有二法。俱稱真之理。則有與空。皆性空也。鈔釋云。空有稱真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對外空。外空離法。是斷滅空。理空即名為真空。若以外空亦心現。亦由對色滅色方顯。則此斷空從緣無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謂十方空。即十方虛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聖付囑。難遇機緣。若對上根。豁然可驗。如寒山子詩云。自古多少聖。語路苦叮嚀。人根性不等。高下有利鈍。真佛不肯信。置功枉受困。不如心淨明。便是心王印。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此心門者。三世之佛祖。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諸法。無有欠少。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無別心。心無形色。無根無住。無生無滅。亦無覺觀可行。若有可觀行者。即是受想行識。非是本心。皆是有為功用。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如華嚴經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發菩提心唯一人。善財童子。達本心原。遊一百一十城。問菩提萬行。所學三昧門。皆如幻化而無實體。故知從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自然真實。如唯識樞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此論有義。但明境唯識。捨離心外取境。一切境不離心故。有義。但說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說故。有義。但取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故。有義。但取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有義。但取果唯識。求大果故。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釋彼說。唯取教理。說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即攝一切盡故。一切皆取。於理為勝。是知唯識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該羅。無法不是。故云萬法唯識。述宗鏡之正意。窮祖佛之本懷。唯以一法逗一機。更無別旨。故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經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又云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恭祝大勢至菩薩聖誕】以智慧光普照十方

 

農曆七月十三



大勢至菩薩像讚

 如子憶母勤念佛.都攝六根耳聽著

若依大士此開示.因心各得契果覺



  
 
以智慧光普照十方

悟顯法師    開示:


大勢至菩薩。

什麼叫大勢至呢?《觀經》裡面講到:

以智慧光普照十方。

令離三塗。得無上力。

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以智慧光普照十方。大勢至菩薩,他有大智慧,能夠破一切眾生的癡暗,所以叫普照十方,令眾生能夠永離三塗,能夠開明本心,令離三塗,得無上力。


什麼叫無上力?眾生本具的心性能夠開顯。你看自性之力,甚深廣大,能夠顯現無邊色相,能夠顯現一切諸佛國土。一切諸佛國土,都是從心所現,所以你看這個勢力有多大?所以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因為一般大勢至菩薩,比較少人認識他,我們都是比較熟悉觀世音菩薩。但是大勢至菩薩,他的威神功德,跟你講實話,一點都不輸觀世音菩薩。


這個菩薩行走的時候,三千大千世界,悉皆震動,就表示智慧在運行的時候,能破一切眾生癡暗之相,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亦然。只要大勢至菩薩一行走,就表示智慧力運行,智慧力運行,三千大千世界普皆震動。震動就代表破除眾生相,破除癡暗相,所以我們稱為「無邊光熾身」,大勢至菩薩。


相信你們有做過大迴向的,你們就知道。頂禮大勢至菩薩,無邊光熾身,代表智慧生,能破癡暗。智慧從哪來?都攝六根,淨念現前,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斷,不斷就是現前。不斷者是常,它就是現前了,常者有現前之義,所以叫淨念相繼。從都攝六根而來,所以你六根要能都攝,都能夠攝心。


什麼叫都攝六根?知道這六根,本如來藏,就都攝六根。一般用的攝心方式是繫心一處,專心在佛號上。《楞嚴經》上講的都攝六根,了解六根本如來藏。這你去看《楞嚴經》,你就能曉得。


我們淺解是說你念阿彌陀佛攝住六根,使六根不向外攀緣,實際上,就大乘實教來說的話,大乘實教就是真實教,也叫滿教。實教來說,無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你向外攀緣,所緣之法,還是自性,還是真如。縱然是唯識宗所講的,「唯識經論」所說的:「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識所緣法,都是識所現,唯識所現。


這「識」就是講的八個心王。八個心王,沒有所謂善惡,迷了分為八,就力用上分為八,不是你有八個心,是作用上分為八個。覺悟的話,原只一心而已。所以識所緣的境界,都是你意識所變現的。


《楞嚴經》說的:「自心取自心。」自心取著自心相而已。


所以你能夠知道萬法唯心,就是都攝六根。六根所對的境界,皆如來藏。所以前面《楞嚴經》歷四科七大,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四科。七大顯地水火風,皆如來藏。四科七大,直指一切法即是藏性,都是真如。


後面大勢至菩薩特別法門告訴你都攝六根,你要能夠這樣觀,我們用蕅益大師的判教來說,這叫念自佛,自性佛,知道六根本如來藏,就是都攝六根。


大勢至菩薩因為跟淨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特別就念他佛跟自他俱念來作說明。所以心緣念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心現之法。所以了他即自,念他即是念自,也是都攝六根。但是回歸根本的義趣,還是知道六根本如來藏。


所以這大勢至這大智慧從哪來?從都攝六根而來,就是這麼個道理。《楞嚴經》有它相當甚深的義趣,不是我們眼睛看文字,囫圇吞棗這樣看過。


所以大勢至菩薩,你就曉得他因地怎麼修行,才成就今天果地上圓滿的功德,有無邊的智慧。能夠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


那麼大勢至菩薩,在《悲華經》裡面說的,觀世音菩薩滅度以後,就是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滅度以後,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叫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所以都是補處的菩薩,這沒有高下之分。

  
• 恭錄自  悟顯法師  • 無量壽經講座  205集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學佛行儀】為官第十【圖文版】5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為官第十


或謂學佛者為官,若遇有應處死刑之罪犯,又奚如哉?答曰:「遇應處死刑者,若稍有可援之處,改處無期徒刑可也。萬無可援之處,雖處死刑亦不傷慈。蓋除一惡可全百善,並可以警一切。」(但於臨刑之先,必須對彼講說因果、佛法及淨土等事。)昔佛於過去世中,遇一惡人,捆綁百善將殺,佛見不忍,乃自願捨身還報,即將惡人殺之,救全百善,斯實一大慈也。何可以婦人女子之慈,擬佛法哉!更好處以徒刑,而自則時臨監獄,講演佛法,痛哭悲泣,懇切至極。如近年浙江各監獄之宣講佛法然,斯則眾犯無不受其化矣!

【學佛行儀】為官第十【圖文版】4

 



學佛行儀

笠居眾生釋善因  述


為官第十


凡在任時,宜勸地方多辦慈善公益。卸任時到,宜預先撰一學佛文,散布地方,若辭行然。任中正俸除應用外,當以之印送佛書。蓋人生在世,祇要能行己之志願,不必以財產授之子孫,子孫有能,自必能謀正業。否則,授以財產,反遺害子孫。試觀世之因受先人遺業,而怠惰廢業,敗家亡身者,可勝數哉?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佛歡喜日特別開示| 以清淨心廣修供養



悟顯法師佛歡喜日特別開示:

 以清淨心廣修供養

 

農曆七月十五號是佛歡喜日,大家都會供養出家人,在《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教我們,要平等心供養,以悟顯法師佛歡喜日特別開示-部落格下我引用《大智度論》公案與大家分享:

 

如一富貴長者信樂僧。白僧執事。我次第請僧於舍食。日日次請。乃至沙彌。執事不聽沙彌受請。

諸沙彌言。以何意故不聽沙彌。

答言。以檀越不喜請年少故。便說偈言。

 

鬚髮白如雪。齒落皮肉皺。

僂步形體羸。樂請如是輩。

 

諸沙彌等皆是大阿羅漢。如打師子頭。欻然從坐起而說偈言。

 

檀越無智人。見形不取德。

捨是少年相。但取老瘦黑。

 

上尊耆年相者。如佛說偈。

 

所謂長老相。不必以年耆。

形瘦鬚髮白。空老內無德。

能捨罪福果。精進行梵行。

已離一切法。是名為長老。

 

是時諸沙彌復作是念。我等不應坐觀此檀越品量僧好惡。即復說偈。

 

讚歎呵罵中。我等心雖一。

是人毀佛法。不應不教誨。

當疾到其舍。以法教語之。

我等不度者。是則為棄物。

 

即時諸沙彌自變其身皆成老年。鬚髮白如雪。秀眉垂覆眼。皮皺如波浪。其脊曲如弓。兩手負杖行。次第而受請。舉身皆振掉。行止不自安。譬如白楊樹。隨風而動搖。檀越見此輩。歡喜迎入坐。坐已須臾頃。還復年少形。檀越驚怖言。

 

如是耆老相。還變成少身。

如服還年藥。是事何由然。

 

諸沙彌言。

汝莫生疑畏。我等非非人。

汝欲平量僧。是事甚可傷。

我等相憐愍。故現如是化。

汝當深識之。聖眾不可量。

如說。

譬如以蚊嘴。猶可測海底。

一切天與人。無能量僧者。

僧以功德貴。猶尚不分別。

而汝以年歲。稱量諸大德。

大小生於智。不在於老少。

有智懃精進。雖少而是老。

懈怠無智慧。雖老而是少。

汝今平量僧。是則為大失。

 

如欲以一指測知大海底。為智者之所笑。

汝不聞佛說。四事雖小而不可輕。

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是不可輕。

蛇子雖小。毒能殺人。亦不可輕。

小火雖微。能燒山野。又不可輕也。

沙彌雖小。得聖神通。最不可輕。

 

所以如《大智度論》所說,應當以平等心供養出家人,乃至年少沙彌也不可輕視,如此自修清淨功德智慧,無所分別,方能成就供僧的功德,現在人布施,常常心不平等,分別這個出家人與我比較要好,其他出家未必有修行,唉呀!這個和尚這麼年輕,我要是供養他,他貪名利怎麼辦?還是供養念紀大一點的和尚吧!

 

或是看到年紀大的,習氣這麼重,一看就知道沒有修行,我供養他怎麼有功德,還是算了吧!

 

如此差別心差別念,是無法修行,得到清淨心的,所以看了這則公案,供養出家人,應當平等心,廣修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