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戒殺放生文圖說 ─禽鳥助葬 (73)

 




禽鳥助葬

孫良嗣是一位心地仁厚的鄉民,雖然家境不好,但是每見禽鳥被人捕獲,囚在鳥籠子裏,便設法湊錢買來放生,每當打開籠子,眼見禽鳥吱吱飛翔空中,重獲自由,心中就感到萬分舒暢與快樂。

後來孫良嗣命終後,屍體遷在郊外山上要埋葬,因家貧無法籌辦埋葬費,忽然飛來數千萬隻鳥,口銜泥土,重重堆積在孫良嗣身上,不到一天,就成就了一堆黃土,鄰里鄉人見此情狀,都非常驚奇感歎。大家都認為這是因為孫良嗣買鳥放生的慈心,感動禽鳥報答所致。


戒殺放生文圖說 ─業病挽回 (72)

 





業病挽回

浙江餘杭縣皮膚科專家黃秀元,向來精通醫治癰瘡腫毒。

他曾回憶說:「數年前,有一人愁眉不展,哀聲呼痛,袒露背部,前來求診,經我診查結果,是背生瘡毒,大的像盆底,又有數十小瘡,四周環繞,病勢已將潰瘍,我驚懼地說:『此病是「百鳥朝王」,若潰瘍就無法醫治了,你平日到底作何生意?』那人回答說:『我白天以火槍打鳥,夜裏到樹林間尋打鳥巢,毀以鳥,十多年來賣鳥謀生。』我說:『你殘忍殺害生命,因而得此罪報,腫毒一旦潰瘍就無法救治了,你若能對天立誓,從此改業,不殺生命,我當盡力為你醫治。』那人恭敬從命,於是設壇,對天立誓戒殺,我便為他醫治,經過半個多月,奇蹟出現,疾病竟霍然消除。從此果然不再殺生,改業賣菜,至今還健在。」

現以上兩則事蹟,可知以前因無知,而造殺業的人,只要能照善人教導,痛改前非,便可消災獲福,上天未嘗不給人以自新之路。像黃君這位名醫,能藉治病,化導病人,改過行善,是真正自他兩利的大善知識了。

從前的殺業怎麼消除 │念佛開示14–4

 


從前的殺業怎麼消除

悟顯法師 開示

學佛的人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尤其是修淨土宗的同修,要懂得念佛不要間斷,用功不要夾雜,你一間斷夾雜就會隨順世間意、隨世情而去。一旦停止正念,世間的情見就很容易生起來。

我們念佛除了念阿彌陀佛以外,還要發起大悲心。在《菩薩梵網戒經》裡說:「要以佛性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念佛修學淨土的人一定要吃素。甚至佛在《涅槃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佛弟子都一定要吃素,如果不吃素,那就不是佛陀的弟子,你是天魔、是外道。

學佛人要有大慈悲心,方便利益眾生、救護眾生。單單吃素還不夠,還沒有辦法完全消掉你過去生的宿業,因為眾生累劫以來迷惑自性,妄生愛憎、取捨分別,以他人身上之物,滋養己身,所以有殺生的罪業。那麼儘管你現在吃素,那也只是你這一生不殺,所以,在菩薩戒裡面還有講到,佛弟子應該還要行「放救之事」,除了你個人素食以外,也要讓家人吃素,這是你方便度他。這才叫「方便」。很多人認為「方便」就是讓家人愛吃葷腥就吃,不用叫他吃素食。那是錯誤的方便,佛門的「方便」是要能夠達到利益眾生的目的,不是滿足他們的欲望。

看到眾生將要被殺,你要行放生之事。現在世間有些人很無知,他很反對放生,這都是斷大慈悲種,業報是墮大地獄中,萬劫不復!你反對放生,將來你有困難,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殺心太重、宿業太重,你沒有慈悲心,而且你現在就會被人家討厭。依因果來看,一定貧夭多病,所以不能反對放生。也不要想:「反正放生放下去牠還是死」,在放生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動物,牠們的業報盡了。其實只要你如法地放生,對牠們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佛門放生還有一個好處,不是只有表面上讓牠們存活而已,因為在你放生的時候會幫牠們受三皈依,會念大悲咒,牠受了三皈依,聽了大悲心陀羅尼神咒,就算命根已斷,來生再也不會生三惡道中。所以應當要方便救護這些眾生,要懂得如法放生。

世間沒有學佛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佛門為什麼要行放救?因為你放生,不光放了牠這一生,牠如果善根夠的,或是牠這一生業報盡,在放生的時候聽聞到正法,聽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你又幫牠受了三皈依,那牠不光這一生解脫,生生世世都可以解脫,而且牠投胎轉世必然遇到佛陀的正法,甚至會修行成道。

所以佛門裡面的放生,不是只有世間人想像的:這動物現在要死了,你把牠救起來,讓牠能夠多活幾年。不光是這樣子,佛門還加了三皈依,加了大悲心陀羅尼,所以非常地重要。

佛門很多同修,要他吃素他可以接受,但是由於這些年來,邪說熾盛,他也開始反對放生,甚至認為放生是不可行的事情。實際上,這觀念是錯的,因為你不曉得,佛門的大慈大悲不是只有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的,所以即使你在救牠的時候,牠不幸命終,也會因為你為牠念咒,為牠受三皈依,牠能從生死當中得救,從惡道當中得以度脫,甚至有的可以超三界、脫輪迴,往生淨土。所以佛門的放生是有兩重的意思,有莫大的利益,絕對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

《大智度論》講:「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它就有這一層意思,所以不光是你救了牠的命,如果牠真不幸命終了,因為你念大悲神咒,乘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威神力,可以馬上脫離三惡道,牠放棄了畜生身,生人天中、生善道中,所以它兼有超度的意義存在,這也是放生的另外一層意思。

所以學佛的同修、修學淨土的同修,要有正知正見,不能聽世間人胡言亂語,他只是看表面,而且他的智慧遠遠不及釋迦牟尼佛、遠遠不及龍樹菩薩,所以不能聽!放生一定要做,人家不肯做,你就要更認真努力地做,行人所不能行,為人所不能為,為人所不願為,這才是修苦行!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叫苦行、才叫頭陀行。

很多人講苦行的定義:住阿蘭若、過中不食、不倒單、露地坐等等十二頭陀行,這只在自身上。實際上,「頭陀行」是利益眾生的,你在救護眾生當中,總會遇到困難,推廣佛法當中,總會有人來障礙你,你要能忍辱,能夠代眾生受無量苦。《八大人覺經》講:「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所以學大乘的人,要有高度的智慧,越學佛智慧是越高,跟佛一樣。不會越來越笨,不會越來越愚癡!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看到的,我們只是在救牠們的生命,但在佛門裡面,放生的意思不光是救牠們的生命,還救了眾生的慧命。我們還為牠受了三皈依、還為牠念了大悲神咒,尤其大悲神咒的威力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早就已經成佛了,這大悲咒是從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學來的,所以這大悲神咒能夠饒益一切有情。釋迦牟尼佛也教導我們眾生,應當稱誦、持念大悲神咒,大悲神咒也能超度眾生往生西方,也能超度自己往生淨土,它有莫大的功德利益啊!在放生的儀式當中,念了這神咒,即使這些眾生命根已斷,也能夠超生惡道,如果命根未斷,也種了大乘的善根,所以佛門放生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以上這些觀念大家要清楚,要常行放救、常行放生。即使人家不肯做,我們也要去做,要能夠有正知正見,不能起邪念,做邪業、邪行。所以除了吃素以外,你還要行放生,消你過去生累劫以來的殺業,用放生來贖罪,過去的惡業,才能夠消掉。

前面說過,你吃素只是這一生不殺而已,那你過去生的業要跟著消,那怎麼消?就是放生。你過去是殺生,你現在方便救護眾生,以贖過去的罪業,也同時行平等大慈大悲。希望大家能夠記取,能好好地去思惟,好好地去落實。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四) -電子書

 



電子書下載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四)

 目 錄

如法的迴向  

選擇同參道友

修行人每天的功課  

從前的殺業怎麼消除  

有物先天地  

龍女成佛的表法  

菩薩才能造論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如法的迴向

大家每天用功都會迴向,迴向的目的用意,不是要你把自己擔心罣礙的事情全部都講出來。很多人作課、念佛、讀經等等的,他覺得他在修行,可是他修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平安、兒女能夠聽他的話,或是自己事業順利、一帆風順種種的,都是離不開「欲求」兩個字。這樣子的一個心態在用功,就是帶著利養心、帶著貪欲心在那裡修行、念佛,所念的經咒、所念的佛號,功德頂多是人天有漏的福報。

你如果拿念佛的功德,拿修行的功德,迴向給這些世間罣礙的事情,那就好像拿黃金去換落葉一樣。這落葉就是凋零的樹葉;佛號是真金,功德永遠不變。你一迴向,求的是世間可變,或是將壞之法,這世間法終究是會壞滅,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那你在這個當中,你要看得破它,你不要去求這些世間的事情。

我們學佛迴向,是要迴向什麼?就是要迴向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修淨土的人迴向「求生淨土」,把這一天所做的功德,都迴向求生淨土,這樣子這個迴向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念佛、修行用功,目的在於成就無上佛道,不求世間名聞利養,甚至不為自己求無上佛道。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人迴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這個是迴向。所以你們在拜八十八佛,裡面就有講到「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乃至聲聞緣覺,唯依最上乘。」要求的是無上菩提,願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同成菩提。這才是學佛人應當正確的一個迴向。

同修在做迴向這件事情的時候,大部分應該都是要晚上或是睡前了,那你就要作如是觀,我要求生淨土,希望自己臨終沒有障礙,能夠正念分明,能夠捨報安詳,無諸病苦;希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清淨海眾、諸大菩薩,乃至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能夠來娑婆世界接引我等求生淨土,甚至你眼睛閉起來要入睡了,你不要打妄想,你就想到我這眼睛一閉,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你常作如是觀,可謂「蓮台已具足」。菩薩戒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我們修淨土的,常作如是觀,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你一份上品蓮,你一心一意,你這一輩子所做的都是要求生淨土,那臨終的時候必然往生,所以這一生功不唐捐。

這一生修行、這一生用功,你這個人生是很虛幻的,基本上這個人生沒什麼特別意義,即使做了偉人、做了英雄,順治皇帝講:「自古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所謂「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所以即使你是大英雄,都還是免不了生死,所以沒有什麼意義;即使是孔子,也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死了以後塵歸塵、土歸土,可是釋迦牟尼佛不一樣啊!大智、大慧、大德、大行,所以宋仁宗讚歎:「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煉色長青。」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還在。無論你是老子、無論你是孔子,雖然是聖人、雖然是真人,但是百年之後都是化為塵啊。所以,我們修行求的就是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迴向的目的就是要迴向求生淨土,這個才對。不然你世間做得再好,有再多的影響力,有再大的影響力,再多的人擁護你,這都沒有用,所以學佛的同修應當作如是想,要迴向求生淨土。

我們剛講的這是大的迴向,最重要的迴向。其次,你才就你生活上-些障道因緣、一些不順遂的事情懺悔業障,祈求佛力加持你,讓你菩提道上少煩少惱。有時候不是事情解決了,你就沒有煩惱,很多世間人不是很了解,覺得只要佛菩薩幫我解決這一件事情,我就沒有煩惱了,但是他的煩惱又從另外一邊、另外一件事情爆發出來,所以總是在這上面輪迴。

學佛的一個好處就是透過經教、透過熏習、透過持咒、讀經,你會放下你心中的貪愛、放下你心中的罣礙、放下你心中的執著。所以煩惱的根放下了,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甚至遇到極大的逆緣,或極大的順境,你就不會動心,那才是真正少煩少惱。

佛法給眾生的利益是真實的、是究竟的,不是圖眼前的利益。你要是只想到這些名聞利養,你跟佛菩薩求,佛菩薩如果隨順你的貪欲,那你要小心,你可能著魔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不會增長你的貪瞋癡,絕對不會增長眾生的貪瞋癡。所以你要記住,如果你求的是貪瞋癡,又得到了感應、又得到了保佑,那你就要小心,你可能已經偏離正道。所以這個世間你要放下,放不下用迴向也可以,請佛菩薩加持你,把你這一天所修的功德迴向,迴向給你自己業障消除,能夠看得破、能夠放得下,同時還要懺悔業障。

今天跟你們講要怎麼來迴向,迴向要迴向什麼,不要把黃金拿去換落葉,把無上的珍寶,拿去換世間可壞之法、可變滅之法,這個很重要。你們都有這樣的價值觀,這迴向才是真正的如法,對你也才有實際上的幫助,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懂。

選擇同參道友

我想每一個人都知道,在這個社會上你要過日子、你要生活,從小到大不會離開朋友。小時候有小時候的朋友以及同學,長大了會有同事,也會有其他不同行業的知交,學佛亦復如是。

你修行過程當中,要有同參道友互相扶持。這個「扶持」不是講閒話,互相懈怠、懶散,那就不叫「扶持」,而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在你昏昧無知的時候,跟你講實話,把你一棒打醒。所以我們學佛,就要認識這樣的同參道友,或是一位或是多位,而你自己也要變成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呢?因為你也可以提醒別人。

我說的提醒,不是你貢高我慢,隨便罵辱初學或是輕視初學,而是以佛性孝順心慈悲心,方便幫助眾生遠離煩惱。所以同修間必須互相提醒、互相精進,督促對方精進,使你的同參道友道業不退。你看到他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提醒他,讓他能夠覺悟;你看到他沒信心的時候,你要提振他的信心;你看到他快要退轉的時候,你要把他轉回來,協助他給予《無量壽經》上說的「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一些都是做為一個學佛人,應該要做的事情。

你看到你的同參在退轉了、在迷惑了,你方便提醒他。你自己要虛心接受,不可貢高我慢;講的人不能貢高我慢,被勸的人也不能貢高我慢,那就真正做到「六和敬」─身和同住。與什麼和呢?六和敬與自性相合。不是找幾個人意見、壞習慣都一樣,說你們住在一起,在一起修行也叫和合,不能這樣看,要與自性相應,要與佛法相應才叫和。所以總共有六種─六和;這六種必須要與心性相合才叫「六和敬」、才叫做「僧團」。

同修間就是要互相勉勵,而且你自己做一個學佛人,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要有同參道友,你要結交正知正見,一心向道這一類的同參道友,你要跟這一類的人往來,你的道業才會增進。

佛門的往來不是送禮物、不是攀緣,是用功修道,這個是往來;互相請教,這個是往來;不是世間那一套俗禮─送禮、跟人家攀緣、結交,這個不是佛教的風範。所以佛門同修間,你互相往來,請教佛法;互相往來,談論佛法,講說一乘,這是同修間怎麼相處,怎麼往來。世間人用的是有形的禮物,用的是笑臉迎人,佛門不完全如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善知識跟你提醒,而自己也要勉勵自己做一個善知識,在你同參道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幫助他一下,而且在這當中不帶傲慢心、不帶輕慢心、不帶是非心,就是幫助同修修行成道。

那麼更實質的,你自己修好,你自己不要懈怠,做真正的修行人給他看,一般有在修行的,他會覺悟,他會回頭。看到你在用功,他就會覺悟。所以有時候,提醒人不在言語,在於你的行為,而且這個行為,你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所謂的「攝受力」。

一般人在社會上會有朋友、會有同事等等的,而學佛人就要有同參道友,你自己要認識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道場當中同修間也應當互相提醒勉勵。但是,不是以那種傲慢心、高下心或是好為人師的這種心態來提醒人家,甚至以輕視或是虐待性的這種心態提醒。有一些初學的來,你就對他大吼小叫的,這就是虐待眾生,用這種,你說你要幫助人,這是沒辦法的。

你在幫助人的時候,你也要注意,不要認為人家都一定要聽你的,那你的我執會越來越大。如果你認為人家一定要聽你的,不聽你的,你就起瞋恨心,你自己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們勸人也是隨緣啊,能說就說;不能說那就各有因緣。所以同樣是在做一件事情,你的智慧要帶入你在做的這件事情當中,智慧要符合佛法講的「般若」,要符合你自己修道,不能想說你要度人,結果道業就荒廢掉了,想說要幫助人、要勸人家學佛、勸人家不要退心,勸到後來自己煩惱起得比誰都大,那就不是學道人,那你自己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我們講的同修間要互相勉勵、互相勸諭策進、提醒,希望你們能夠應用,也要能夠了解這當中怎麼樣是進道?怎麼樣是退道心?不要想說我幫助人,幫到後來,自己的道業都毀壞掉了;也不可在這當中起貢高心、傲慢心,這個是第一要務。

你要有柔軟心,用慈悲心,想到眾生也有佛性,他只是一時迷惑,你跟他有認識、有結緣,善言提醒這樣即可。那麼你自己迷惑的時候,受人提醒了,一定要趕緊隨順,隨順正知正見,隨順佛陀的教誨。就好像臨終為什麼要助念,就是因為你臨終迷惑顛倒,所以藉由助念提醒你正念。

什麼叫助念?幫助你提起正念,這個叫助念。人家在提醒你的時候,你要提起正念,而不是覺得人家在碎碎念,那你就不會用功。所以我們不光自己要修行,看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也要方便救護,這個就是「護生」,這個就是「不殺生戒」,就是菩薩戒裡面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為什麼講菩薩戒,我們講「光明金剛寶戒」,因為一戒即是一切戒,一切戒不會離開光明金剛寶戒,你要能夠明了,你能夠使用它,對於自己道業可以增進,對於眾生又能方便救護,這叫自他兩利。自利─自己正念分明;利他─慈悲濟物、方便救護。你救眾生的慧命,你自己的道力當然也相對增長。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互相鼓勵,勸諭策進。

平常的時候,也要親近善知識,其實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經,就是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平常就要看,常常看、常常讀,就不會迷惑。你周遭的同參只是偶爾提醒你一下;實際上,還是要靠你自己在經教裡面用功,在佛法上修行。所以你要把佛經、把祖師大德的註解、開示,當作是真實的教誨,做為真正的善知識。依經典來引導你,你就不會迷惑,確實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你依照經典來修,依照祖師的開示來修行,你走的這條路叫「菩提路」。在這當中不會退轉,也不會迷惑,以祖師大德做你的善知識,做你的良師益友,道業一定可以成就。希望你們能夠把我今天要表達的聽進去,能夠如法的存心、如法的應用。

修行人每天的功課

我們學習念佛法門,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念佛。在現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面,很多人的心沒有辦法安定下來,即使給他安定的環境,他也沒有辦法安住,總是心猿意馬,心如猿猴啊!沒有辦法安住在佛號上。可是學習念佛法門,往生的正因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尤其是淨土宗的祖師大德,特別提倡念佛、提倡持名。這個方法也非常適合現代的社會,以及現代人的工作環境、家庭環境,可謂是「用功少而收效速」啊!用極短的時間可以得到相當大的功效,但是這極短的時間,並不是說你可以減少念佛的時間,而是盡形壽,就這一生,一生為期,一生歸命,你這一生都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以我希望同修們的佛號還要再加強,因為淨土法門確實是持名最為殊勝,其他的很多不是現代人可以修的。你修行、你作觀,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在打妄想啊!不光打妄想,即使作觀也不圓滿。不是觀法不圓,是你的根器不利,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跟我們說了,他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念佛,你稱佛一聲,生死全消,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八十億啊!這八十億你不要做數大、數小來解,念這一聲佛號能消生死重罪啊!能消盡你所有的生死妄念。所以說生死全消,稱一聲,你的生死就暫停。

你要是念念稱佛名號,綿綿密密,久而久之這個生死的妄情妄見自然全部消亡,不會再度生起,「如木成灰。不重為木。」一樣的意思,就像把木頭燒成了灰燼,這個灰不會再恢復成原來木頭的樣子。你念佛把煩惱斷掉了,這個煩惱不會再生起來。所以我們修學淨土宗,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我們規定一天你最少要有一萬聲的佛號,這一萬聲非常容易,不能再少了,不能再討價還價。有一些同修一天念幾百聲、幾千聲,說實話這絕對不能往生淨土,為什麼我們可以這麼肯定呢?因為你的信願行是假的,就像一個世間人很好樂世間事,他必然全心投入,他對於世間事有真信、有切願、有力行。相反地,我們對於西方淨土有真信、有切願,那你念佛的時間當然會增加,念佛的數目會增加,否則你的信願是虛假的。

你不要想說,我臨終再來靠個助念,或是現在有些道場在做三時繫念,想說靠他們來超度,我告訴你,往生淨土靠誰超度呢?靠你自己超度,不是靠別人超度,要是別人能超度,阿彌陀佛早就把我們都超度了,你不用找高僧大德給你做這些法會,你不用做這些超薦佛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你自己把自己超生上去的,不是靠法會,不是靠別人助念,靠你現在老實念佛,一句一句的這樣念出來,俗話講:一步一腳印。這沒有辦法投機取巧,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不修就永遠不可能往生淨土。

往生淨土在於信願行這三個具足,深信淨土,切願往生,老實念佛,這三個你少了一個,你都沒有辦法。你說你老實念,你沒有信願,你這個老實不是真的;你說你有信願,可是叫你念佛一天念個一萬聲,你念不出來啊!你覺得很困難,很不容易,那你這個信願是假的,我們可以肯定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把我們要求的功課做到,這一萬是最基本的數量,你要再減少,那不行,你不要投機取巧,討價還價,這個沒有用。為什麼?因為因果沒有辦法讓你討價還價,所以要求大家最少一萬聲佛號,這個是很容易的。

你不要想說,我要慢慢念、我要怎麼念、我要這樣念、我要那樣念,反正無論如何,你就是念出一萬聲佛號。先要求數量,再要求質量,才講究你念佛的品質,為什麼?你先念成習慣,如果你佛號都提不起來,那談何往生淨土;如果你不能念佛,不能老實念,你想求生淨土,就好像一個人坐上了駕駛座,想要這車子前進,他說我不要踩油門,可是他卻很希望這車子前進。但是叫他:你要前進要踩油門啊,他就是不願意。你要它時速達到一百,卻不用力踩油門,那就沒有辦法達到。

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距離這裡十萬億個佛國土,你不加緊用功,加速前進,你每天就想念個幾百聲佛號,一千聲佛號、兩千聲佛號,這樣就想打混過去,這樣就想往生淨土,蓮開上品,那這個世間就沒有因果了,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就是虛妄的,為什麼呢?因為佛說你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資糧,這三個最重要。

以上我舉了這些例子,你就要清楚,佛號一定要老實念,不可以打折扣,能念三萬那是最好的。以前祖師大德一天念七萬、八萬、十萬的都有。黃念祖老居士要往生前一天念十六萬啊!我才開一萬聲佛號而已,實在是太少太少了,都覺得有點對不起祖師大德。祖師是怎麼用功,我想現代人沒辦法比,但我們也要有一個基本的樣子,不能懈怠、不能散漫。希望你們能夠發心,能夠真正老實念佛。

從前的殺業怎麼消除

學佛的人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尤其是修淨土宗的同修,要懂得念佛不要間斷,用功不要夾雜,你一間斷夾雜就會隨順世間意、隨世情而去。一旦停止正念,世間的情見就很容易生起來。

我們念佛除了念阿彌陀佛以外,還要發起大悲心。在《菩薩梵網戒經》裡說:「要以佛性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念佛修學淨土的人一定要吃素。甚至佛在《涅槃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佛弟子都一定要吃素,如果不吃素,那就不是佛陀的弟子,你是天魔、是外道。

學佛人要有大慈悲心,方便利益眾生、救護眾生。單單吃素還不夠,還沒有辦法完全消掉你過去生的宿業,因為眾生累劫以來迷惑自性,妄生愛憎、取捨分別,以他人身上之物,滋養己身,所以有殺生的罪業。那麼儘管你現在吃素,那也只是你這一生不殺,所以,在菩薩戒裡面還有講到,佛弟子應該還要行「放救之事」,除了你個人素食以外,也要讓家人吃素,這是你方便度他。這才叫「方便」。很多人認為「方便」就是讓家人愛吃葷腥就吃,不用叫他吃素食。那是錯誤的方便,佛門的「方便」是要能夠達到利益眾生的目的,不是滿足他們的欲望。

看到眾生將要被殺,你要行放生之事。現在世間有些人很無知,他很反對放生,這都是斷大慈悲種,業報是墮大地獄中,萬劫不復!你反對放生,將來你有困難,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為什麼呢?因為你殺心太重、宿業太重,你沒有慈悲心,而且你現在就會被人家討厭。依因果來看,一定貧夭多病,所以不能反對放生。也不要想:「反正放生放下去牠還是死」,在放生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動物,牠們的業報盡了。其實只要你如法地放生,對牠們還是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佛門放生還有一個好處,不是只有表面上讓牠們存活而已,因為在你放生的時候會幫牠們受三皈依,會念大悲咒,牠受了三皈依,聽了大悲心陀羅尼神咒,就算命根已斷,來生再也不會生三惡道中。所以應當要方便救護這些眾生,要懂得如法放生。

世間沒有學佛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佛門為什麼要行放救?因為你放生,不光放了牠這一生,牠如果善根夠的,或是牠這一生業報盡,在放生的時候聽聞到正法,聽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你又幫牠受了三皈依,那牠不光這一生解脫,生生世世都可以解脫,而且牠投胎轉世必然遇到佛陀的正法,甚至會修行成道。

所以佛門裡面的放生,不是只有世間人想像的:這動物現在要死了,你把牠救起來,讓牠能夠多活幾年。不光是這樣子,佛門還加了三皈依,加了大悲心陀羅尼,所以非常地重要。

佛門很多同修,要他吃素他可以接受,但是由於這些年來,邪說熾盛,他也開始反對放生,甚至認為放生是不可行的事情。實際上,這觀念是錯的,因為你不曉得,佛門的大慈大悲不是只有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的,所以即使你在救牠的時候,牠不幸命終,也會因為你為牠念咒,為牠受三皈依,牠能從生死當中得救,從惡道當中得以度脫,甚至有的可以超三界、脫輪迴,往生淨土。所以佛門的放生是有兩重的意思,有莫大的利益,絕對不是世間人所能想像的。

《大智度論》講:「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它就有這一層意思,所以不光是你救了牠的命,如果牠真不幸命終了,因為你念大悲神咒,乘著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威神力,可以馬上脫離三惡道,牠放棄了畜生身,生人天中、生善道中,所以它兼有超度的意義存在,這也是放生的另外一層意思。

所以學佛的同修、修學淨土的同修,要有正知正見,不能聽世間人胡言亂語,他只是看表面,而且他的智慧遠遠不及釋迦牟尼佛、遠遠不及龍樹菩薩,所以不能聽!放生一定要做,人家不肯做,你就要更認真努力地做,行人所不能行,為人所不能為,為人所不願為,這才是修苦行!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叫苦行、才叫頭陀行。

很多人講苦行的定義:住阿蘭若、過中不食、不倒單、露地坐等等十二頭陀行,這只在自身上。實際上,「頭陀行」是利益眾生的,你在救護眾生當中,總會遇到困難,推廣佛法當中,總會有人來障礙你,你要能忍辱,能夠代眾生受無量苦。《八大人覺經》講:「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所以學大乘的人,要有高度的智慧,越學佛智慧是越高,跟佛一樣。不會越來越笨,不會越來越愚癡!所以你要曉得,世間人看到的,我們只是在救牠們的生命,但在佛門裡面,放生的意思不光是救牠們的生命,還救了眾生的慧命。我們還為牠受了三皈依、還為牠念了大悲神咒,尤其大悲神咒的威力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早就已經成佛了,這大悲咒是從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學來的,所以這大悲神咒能夠饒益一切有情。釋迦牟尼佛也教導我們眾生,應當稱誦、持念大悲神咒,大悲神咒也能超度眾生往生西方,也能超度自己往生淨土,它有莫大的功德利益啊!在放生的儀式當中,念了這神咒,即使這些眾生命根已斷,也能夠超生惡道,如果命根未斷,也種了大乘的善根,所以佛門放生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以上這些觀念大家要清楚,要常行放救、常行放生。即使人家不肯做,我們也要去做,要能夠有正知正見,不能起邪念,做邪業、邪行。所以除了吃素以外,你還要行放生,消你過去生累劫以來的殺業,用放生來贖罪,過去的惡業,才能夠消掉。

前面說過,你吃素只是這一生不殺而已,那你過去生的業要跟著消,那怎麼消?就是放生。你過去是殺生,你現在方便救護眾生,以贖過去的罪業,也同時行平等大慈大悲。希望大家能夠記取,能好好地去思惟,好好地去落實。

有物先天地

古德告訴我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這首偈頌,說明了我們真心本性的樣子。真心本性不屬任何物相,但是能現一切相。它又不屬青黃赤白,也不是大小方圓;又不墮於空,也不墮於無記當中,不得已跟你說有一物。所以講:「有物先天地」,為天地之先。這個山河、國土、大地,都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所謂「萬法唯心」。

這個心長什麼樣子呢?「無形本寂寥」,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其體空寂無有一物,如同虛空能包含一切森羅萬象,但是一切森羅萬象,無法傷害它。所以你看虛空,它不會被水淹沒,不會被風吹破,也不會被火所燒。所以佛常比喻真性如同虛空,空寂能包容萬物,這是取「自性包容」的作用。所謂「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說:「無形本寂寥」,雖然空,它能顯現一切境界相,無論是染、是淨、是西方淨土、是東方淨土、是娑婆穢土,它都能顯現,能為萬象之主。

佛法講的,這世間的主宰就是我們的心,所以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體的。若說識,就是心的作用。識是了別、識別的作用;心是能現之根本。所現的境界由識來了別,所以這個識,它是作用,不能捨識用根;你捨識用根,捨掉識,心也沒有了。

還是天台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在《楞嚴經》上可以完全發揮,所以能為萬象之主。不是有一個上帝,或是有一尊神叫什麼老母的、王爺的,要來主宰大家,不是的;也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忉利天王主宰,也不是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們都沒有能力主宰。真正主宰著這個世間,是眾生的心。但是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之後,隨自己的業力,顯現的境界差別不同,所以有共業、有別業。在同一個世間,同樣是人,每個人的業報不同;同樣是生活在一個空間當中,有人、有畜生、有六道輪迴,而這個境界哪來的呢?心是主宰。現在的科學,看到的是現象,他不知道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心所現的。

佛在經上舉了一個比喻很好懂,這世間一切的萬象就如同夢中的境界,夢中的境界全體是心。為什麼有差別境界相呢?就是因為你作夢,一念昏沉迷失本性。古德說的:「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無論這個世界怎麼變,成住壞空、春夏秋冬,這春夏秋冬四時,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不管這些現象怎麼變、氣候怎麼轉變;人捨身、受身,出胎、入胎,六道輪迴,乃至成聖成賢,做出世間的聖人,證菩薩、證阿羅漢果,都是心所現的,都是心在證,沒有別的東西。

古德一首四句偈,就為我們講清楚了這個世間,以及真心本性的真相,也就是真如實相。所以這首偈子很重要。我們學佛常講的,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明心不生,見性不滅,這不生不滅就是佛。不管你修學什麼法門,修學淨土法門、修學密宗、修學禪宗,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所有的宗派指歸的明心見性很重要。所以說成佛須是見性,念佛也必須是見性。

我們淨宗祖師講得很好:「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這一段話就點出佛法的宗旨。所以在看經典、在解經的時候,你就必須從這上面下手。你不要分別是一部經、是多部經,你在那裡分別,那你心生二念、心打妄想。所有的經典以心為主,講的就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說的這首四句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隨四時凋。」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樣子,不可名狀。跟你說個有物,後面詳細說明這心的體狀、現象,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這首偈講的就是我們的心,不是別人的心。所以佛法不從心外而求,也不在心內著有。你不求心外法,這是不錯的;也不認心內有法,不可以把心內之法作實有,也不可以認為有個心。你有個心,那又錯了。為什麼?「無形本寂寥」,有個心,又有心的形狀,心的感受、覺知。所以你要是存知作解,則沒有辦法見性,縱然真心本性現前,你也沒辦法看到。所以學佛很簡單的就是這一點,這一點最重要。所有的法門、所有的行門,無不從這裡下手,無不會歸心性。古德說的:「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法界就是心,心即法界。心顯現在國土上,我們給它一個方便的名稱叫「法界」,所以這個就是真心。你聽起來有點困難,但是你不要灰心,大乘佛法只要你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時熏修,你一定可以明心見性。那麼,這長時就是把你的這些雜念、妄想給除掉;把你沒有耐心,這種浮躁的心給消除,你對於佛法就有少分的了解。所以說長時也不是真正時間很長,完全決定於你業障的厚薄。如果業障厚,那時間會長;業障薄,那時間會短。

再者,還是決定在各位的發心,如果你發心猛利,再厚的業障都能瞬間消除。所謂「一稱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法華經》講的:「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必然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所以看你用心猛利。如果你業障雖薄,但是用功懈怠、懶散,沒有用心在佛法修學上,即使你是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一生成就,就像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彌勒菩薩本來是賢劫第四尊佛,但是因為懈怠,後面的釋迦牟尼佛用功精進超過他,比他先成就。所以你就要清楚,不是業障重的問題,是你發心的問題。佛,人人可成;道,人人可修,而且人人可證。每個人都做得到,都可以證道,就看你怎麼用心。所以還是結歸到心性,「明心見性」非常重要,這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大家不要忘記。

龍女成佛的表法

有讀過《法華經》的同修都應該知道,在《法華經》裡面〈提婆達多品〉末後,龍女示現即身成佛,這一個示現告訴我們,是在對治二乘以及凡夫的偏執。因為一般的人認為,甚至修行人認為,成佛需要久修方成,也就是要非常地辛苦,做種種的萬行,經歷很長的時間才能夠成就,而且成佛必須是男眾才能成,所以在法華會上舍利弗他就很懷疑,他說:「女眾怎麼可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他很難相信,更何況是女眾。

那麼,龍女出來為我們做示現,這個龍女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利根,聽聞一乘了義,能夠頓脫身心,萬儀世界,獻珠供佛,就往他方無垢世界示現作佛。所以舍利弗才解除了這樣的疑惑。因為佛在經上有講過,女眾有五種障,她不能示現梵王、帝釋、轉輪聖王、魔王、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王,還有一個就是作佛。女眾她這個色身沒有辦法示現作佛,但是法華會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所以有龍女來為我們示現。

龍女在佛前供佛獻珠,這個龍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是牠非常愛樂的寶物,也就是說我們能捨愛憎心、能捨愛染心,就能即身成佛,這是龍女給我們的表法。你看到這一段就會知道,原來大乘佛法是這麼樣的殊勝,沒有男女相,即染即淨。這龍女代表是「染」,牠又是畜生道,又是畜生道的女眾,所以代表的是「染」。你只要一念轉過來,一念放下即身可成,不必經歷多劫。

所以,大乘佛法不同於通途的漸次修行,乃至不同於二乘,二乘要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漸次這樣修過來。大乘佛法,一念轉過來即身成就,而且是圓滿成佛。在法華會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祖師大德讚歎這是「成佛的法華」,也是因為龍女做這樣的一個示現,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表法,對於大乘佛法就更要有信心,對於淨土法門就更要能信受奉行,要能老實專念。即使你業障再重,你現在畢竟得的是人身,你看龍女牠的業障肯定比你還重,牠都能夠頓脫即身成就,我們為什麼不行?

又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每一個人都有,「菩提自性,人人本有,各各不無,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知道你自己有菩提真心,你現在返本還源提起一聲佛名,斬盡一切意見、斬盡一切邪思,當然這一生成佛絕對有希望。所以,今天用龍女在法華會上示現作佛的這個事實公案,牠不是演戲啊,是事實。是真實的,我們稱為「公案」。用這個公案來告訴大家,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

《梵網經》講的「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所以你但了此一真心與佛平等,那麼「即是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又講「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這講的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講的就是我們清淨的佛性,從來不受汙染。即使你現在煩惱滿天飛,念佛妄想不斷,真如自性從來不受汙染,從來不受妄想的影響,而且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是清淨的,不用你刻意保持、不用你刻意造作、也不用佛威神力加持,他本自清淨,本自不染,只是你現在一直看著妄想,你不知道妄想本空、五陰非有,所以你沒有力量撥雲見日。實際上日光常照,從來沒有被烏雲障礙,真心本性亦復如是,從來沒有被煩惱覆蓋,只是你在煩惱發起的當下,不識得煩惱虛妄,隨著煩惱走、隨著妄想走,流轉生死,雖然流轉了,但是這個流轉也不是真的,只是法身流轉五道,在名字上叫做「眾生」而已,所以叫「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譬如一個人把方位搞錯了,雖然搞錯方位,但是真實的方位仍舊沒有改變;就像你把東邊以為是西邊,把西邊以為是東邊,但是實際上只是你自己迷惑而已,並不是真正方向受你改變。真如佛性亦復如是,所以「在染而不染,在淨而不淨,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就好像太陽一樣,從來沒有失去光明,從來沒有被烏雲遮蔽,只是眾生自己妄心造業,虛受輪轉,妄受輪迴而已。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輪迴是虛妄相,輪迴是假象,《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金剛經》一句話就把這個生死輪迴,把這個世間跟我們說破,都如夢幻泡影啊!所以不可以認為它是真實的,不要在這裡面想做長久想,做相續想,起種種思量計度、起種種分別、造種種業,你只要一起,念佛的人提起一聲佛號,直下叫它消滅,自然久而久之這煩惱不起,真性自然顯現。

我們學佛很重要的,就是要明了真如佛性,你念佛才有根有本,這叫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呢?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心性是根本。這心性不是指你個人的習氣、或是你個人的看法、想法,因為現在很多人講參禪就是找到自己、做你自己,實際上這都是我執啊!做你自己,你就帶著貪瞋癡,貪瞋癡你用習慣了,你就把它當成自己;種種的分別思量,你用習慣了,你也把它當成自己,認緣影為心,以為六塵是實有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你要把這個虛幻看破,把這個虛假的,從你心裡面徹徹底底地認識它,知道它虛妄,不是叫你起我執、起我相,所以你要會用功。

真心本性無有我相,也沒有自己,有自己就有我相,也沒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四相。若能離開這四相,即名諸佛,即是大菩薩。所以我們修行要依心性,依自性,這自性是講佛性,不是你個人的感覺,個人的想法,也不是你個人眼見物的感受,耳聽聲的感受,這都不是,這是妄想顛倒。所謂「知覺乃眾生」,知覺乃是眾生啊!隨著這個知覺轉的叫做「眾生」。

所以我們修行要先識得以心性為根本,心性就是真如佛性,這個最重要。從這裡再來起修,或是念佛,或是持咒,或是學教等等的方法,都能夠幫助你快速成佛,修行找到了根,找到了本,你就會修,你就能夠一帆風順,所謂在菩提道上,直趣無上菩提路,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你就不會再走錯路、迷路或是繞遠路。

以上舉龍女示現成佛的公案,讓大家知道一乘的殊勝,也知道心性的重要。

菩薩才能造論

佛門裡面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包括這些大菩薩的著作統合起來叫做「藏經」,這藏經裡面分經、律、論三藏。經藏是佛說的;律藏是佛制的,這戒律是佛陀才能制定;論藏是菩薩所造,是菩薩對於經典的註解。其次才是像祖師大德的這些著作,祖師的多半叫做「疏」、或叫作「鈔」、或叫做「解」等等。

古德為什麼不敢用「論」這個字,因為這個「論」就是定論的意思,就是他的修行,他所寫的就肯定是真理,表示這個道理沒有錯,你依照他裡面所寫的去修行,保證可以證果,而且跟佛的意思完全一樣,才能稱之為「論」。所以你看到這些大菩薩,他才有資格來造論。

這個「論」不是我們現在的學術,你學校裡面寫的論文,像博士論文、碩士論文,或是一些研究的論文等等。在佛法裡面,這個「論」的意思是很慎重的,是有修有證的人才可以使用的。所以大家在看的時候,就要懂得怎麼分辨,要知道要小心,因為現在有一些出家人,在家人也有,不知道這當中的輕重啊!自己隨便看個書,這個抄一點,那個抄一點,再加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出了本書,如果講淨土的,他就說他的這本書叫「淨土論」,講禪的寫個「禪論」等等,這些都是不如法的,因為他沒有修證、沒有證量、沒有斷煩惱的功力,他只有看書的功夫,查資料的功夫而已。查資料我相信現在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不可以稱之為「論」,這個「論」是必須有修有證。

現在的人貢高我慢,他不敢跟你說他是佛菩薩再來,可是他又希望你能恭敬他,也能肯定他;他又不敢說他自己是什麼佛、什麼菩薩,所以就在他的著疏裡面,說他這是什麼論,用這種方式來暗示你,來告訴你,他也不是個普通人,他也不是個泛泛之輩,甚至從這當中他會想要透露出這個意思,他要告訴大家的是,他自己也跟佛菩薩沒什麼兩樣,這個叫打大妄語,這現代人的用心很多都是如此,因為別人不懂。

你看到有《瑜伽師地論》,有《大智度論》,這些都是大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造的。他們有修有證,彌勒菩薩是後補佛,他說他來造論,那個沒有問題;龍樹菩薩是釋迦牟尼佛印證的,十地的菩薩,在佛滅度後六百年出現在世間,這個也沒有問題,他們說他們造論沒有問題。可是現代的人說他自己寫的書叫做「論」的話,那這個人必有所圖,他是在打大妄語,他在跟大家講,他自己是佛菩薩再來,雖然嘴巴沒有說,但是他用了這個方法、用了這個做法,等於是間接地在暗示你,他自己有修行,他自己有證量。

縱觀我們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的德行是比現在的人還要高了許多,他們針對經典作註解也不敢用論,縱然用論也當之無愧,可是他們還是非常慎重,你看清涼國師,他註解《華嚴經》,人稱華嚴菩薩,甚至印度的天神,都來中國請他的牙舍利回去印度供養,他自己給《華嚴經》作註解叫「疏鈔」;永明延壽大禪師作了一百卷的《宗鏡錄》,他也不敢說它叫「宗鏡論」,它叫《宗鏡錄》,錄就是節錄的意思。所以永明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是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歷史上他是阿彌陀佛再來,這是有記載的,所以連佛來這個世間,他都遵守這樣的一個規矩,後世的學佛人,千萬不要去犯這個因果。

你不要沒有修證,你又想要人家恭敬你,想要獲得名聞利養,你就把你的註解,把你的文章給它改了個字,叫做什麼淨土論等等的,那你自己就要背因果了。如果是出家人,你存這個心的話,我告訴你,你破了根本的大戒,根本大戒就是打大妄語,大妄語最重的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你沒有這個修證,你跟人家講你已經證了;你沒有這個修證,你寫的東西不能叫論,可是你把你的註解,把你的著作,自己定名為論,那你等同打大妄語。所以你要小心,你將來會有很重的果報;在家人那就更嚴重啊!所以希望同修們能夠分辨。

你現在在外面看到的,不管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他的著疏、著作,如果他加了論,他必然是在打大妄語,他是欺誑眾生啊!他是在令眾生生顛倒,因為他在暗示你,他是菩薩再來,希望從這當中獲得你的恭敬、你的供養。那麼我講出來,你就有能力去分辨,知道他犯了根本大戒,他是打大妄語,沒有修證,絕對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看法、想法叫做「論」,這個是萬萬不可。你如果在學校寫博士論文、碩士論文,那個在學校用,不在佛門用,所以自己在寫的時候,在集解的時候,千萬要注意,你寫的心得,寫了一些看法,頂多叫做「心得」,不能叫「論」。

以上跟大家說明的,大家一定要能夠明辨,因為這狀況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如果我們不講,以後佛門就會亂七八糟,一些世間人、一些沒有修證、沒有功夫的人也出來,完全沒有羞恥心地認定自己寫的東西也跟菩薩一樣,也跟佛一樣,那後面的人再看,他覺得這個是白話,也叫做論,大概跟菩薩的論差不多,那他就學錯了,所以影響很大,大家一定要能夠明辨。


選擇同參道友 │念佛開示14–2

 



選擇同參道友

悟顯法師 開示

我想每一個人都知道,在這個社會上你要過日子、你要生活,從小到大不會離開朋友。小時候有小時候的朋友以及同學,長大了會有同事,也會有其他不同行業的知交,學佛亦復如是。

你修行過程當中,要有同參道友互相扶持。這個「扶持」不是講閒話,互相懈怠、懶散,那就不叫「扶持」,而是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在你昏昧無知的時候,跟你講實話,把你一棒打醒。所以我們學佛,就要認識這樣的同參道友,或是一位或是多位,而你自己也要變成真正的修行人。為什麼呢?因為你也可以提醒別人。

我說的提醒,不是你貢高我慢,隨便罵辱初學或是輕視初學,而是以佛性孝順心慈悲心,方便幫助眾生遠離煩惱。所以同修間必須互相提醒、互相精進,督促對方精進,使你的同參道友道業不退。你看到他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提醒他,讓他能夠覺悟;你看到他沒信心的時候,你要提振他的信心;你看到他快要退轉的時候,你要把他轉回來,協助他給予《無量壽經》上說的「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一些都是做為一個學佛人,應該要做的事情。

你看到你的同參在退轉了、在迷惑了,你方便提醒他。你自己要虛心接受,不可貢高我慢;講的人不能貢高我慢,被勸的人也不能貢高我慢,那就真正做到「六和敬」─身和同住。與什麼和呢?六和敬與自性相合。不是找幾個人意見、壞習慣都一樣,說你們住在一起,在一起修行也叫和合,不能這樣看,要與自性相應,要與佛法相應才叫和。所以總共有六種─六和;這六種必須要與心性相合才叫「六和敬」、才叫做「僧團」。

同修間就是要互相勉勵,而且你自己做一個學佛人,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要有同參道友,你要結交正知正見,一心向道這一類的同參道友,你要跟這一類的人往來,你的道業才會增進。

佛門的往來不是送禮物、不是攀緣,是用功修道,這個是往來;互相請教,這個是往來;不是世間那一套俗禮─送禮、跟人家攀緣、結交,這個不是佛教的風範。所以佛門同修間,你互相往來,請教佛法;互相往來,談論佛法,講說一乘,這是同修間怎麼相處,怎麼往來。世間人用的是有形的禮物,用的是笑臉迎人,佛門不完全如是。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這樣的善知識跟你提醒,而自己也要勉勵自己做一個善知識,在你同參道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能幫助他一下,而且在這當中不帶傲慢心、不帶輕慢心、不帶是非心,就是幫助同修修行成道。

那麼更實質的,你自己修好,你自己不要懈怠,做真正的修行人給他看,一般有在修行的,他會覺悟,他會回頭。看到你在用功,他就會覺悟。所以有時候,提醒人不在言語,在於你的行為,而且這個行為,你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所謂的「攝受力」。

一般人在社會上會有朋友、會有同事等等的,而學佛人就要有同參道友,你自己要認識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道場當中同修間也應當互相提醒勉勵。但是,不是以那種傲慢心、高下心或是好為人師的這種心態來提醒人家,甚至以輕視或是虐待性的這種心態提醒。有一些初學的來,你就對他大吼小叫的,這就是虐待眾生,用這種,你說你要幫助人,這是沒辦法的。

你在幫助人的時候,你也要注意,不要認為人家都一定要聽你的,那你的我執會越來越大。如果你認為人家一定要聽你的,不聽你的,你就起瞋恨心,你自己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我們勸人也是隨緣啊,能說就說;不能說那就各有因緣。所以同樣是在做一件事情,你的智慧要帶入你在做的這件事情當中,智慧要符合佛法講的「般若」,要符合你自己修道,不能想說你要度人,結果道業就荒廢掉了,想說要幫助人、要勸人家學佛、勸人家不要退心,勸到後來自己煩惱起得比誰都大,那就不是學道人,那你自己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我們講的同修間要互相勉勵、互相勸諭策進、提醒,希望你們能夠應用,也要能夠了解這當中怎麼樣是進道?怎麼樣是退道心?不要想說我幫助人,幫到後來,自己的道業都毀壞掉了;也不可在這當中起貢高心、傲慢心,這個是第一要務。

你要有柔軟心,用慈悲心,想到眾生也有佛性,他只是一時迷惑,你跟他有認識、有結緣,善言提醒這樣即可。那麼你自己迷惑的時候,受人提醒了,一定要趕緊隨順,隨順正知正見,隨順佛陀的教誨。就好像臨終為什麼要助念,就是因為你臨終迷惑顛倒,所以藉由助念提醒你正念。

什麼叫助念?幫助你提起正念,這個叫助念。人家在提醒你的時候,你要提起正念,而不是覺得人家在碎碎念,那你就不會用功。所以我們不光自己要修行,看到眾生有需要的時候,也要方便救護,這個就是「護生」,這個就是「不殺生戒」,就是菩薩戒裡面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為什麼講菩薩戒,我們講「光明金剛寶戒」,因為一戒即是一切戒,一切戒不會離開光明金剛寶戒,你要能夠明了,你能夠使用它,對於自己道業可以增進,對於眾生又能方便救護,這叫自他兩利。自利─自己正念分明;利他─慈悲濟物、方便救護。你救眾生的慧命,你自己的道力當然也相對增長。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互相鼓勵,勸諭策進。

平常的時候,也要親近善知識,其實最好的善知識就是佛經,就是祖師大德的開示,你平常就要看,常常看、常常讀,就不會迷惑。你周遭的同參只是偶爾提醒你一下;實際上,還是要靠你自己在經教裡面用功,在佛法上修行。所以你要把佛經、把祖師大德的註解、開示,當作是真實的教誨,做為真正的善知識。依經典來引導你,你就不會迷惑,確實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你依照經典來修,依照祖師的開示來修行,你走的這條路叫「菩提路」。在這當中不會退轉,也不會迷惑,以祖師大德做你的善知識,做你的良師益友,道業一定可以成就。希望你們能夠把我今天要表達的聽進去,能夠如法的存心、如法的應用。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戒殺放生文圖說 ─慈移定數 (71)

 





慈移定數

浙江會稽人士,陶石樑、張芝亭,兩人同遊大善寺,遇見漁夫捕獲數萬鱔魚售賣,陶石樑對張芝亭說:「我不忍數萬無辜生命將遭烹殺,想全部買來放生,怎奈能力不足,但願兄台共同倡導,勸化捐資,以成善舉,不知意下如何?」張芝亭也慨然贊成,自己先出一兩銀,勸募大眾湊成八兩,將數萬鱔魚買來放生江中。

到了秋季,有一夜,陶石樑夢見神告訴他說:「你命中本來不該得中,只因放生功德甚大,得早一科中試。」陶石樑心想:放生善舉有賴張芝亭贊成,奈何功德獨歸於我?數天後,南京送來中試名錄,張陶兩人果然同時金榜題名。

二十五圓通─大勢至法王子觀見大圓通 (24)│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6)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大勢至法王子觀見大圓通  (24)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是最後一個:見大,也可以叫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為什麼這叫「見大」?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大勢至法王子與跟他一起修學的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這裡是講從「見大」而入,見大就是「八識的見分」。迷大圓鏡智而成無明,而成阿賴耶識,發起妄見,所以叫「見分」。從這裡妄見根身及器世間,一切眾生執取染汙,所以成穢土,如今要返妄歸真,故以念佛攝歸淨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穢土自然就銷亡,所以以念佛為破妄見為重要的方法。

所以我先簡單講一下經文:「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他說:「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有十二如來在一劫當中相繼出世,最後一尊佛名為「超日月光」,他從彼佛學得「念佛三昧」。怎麼修「念佛三昧」?譬如有一個人他專門憶想,一個人則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有時候相遇,有時候不相遇,也就是有時候見到、有時候沒見到。「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兩個人互相想念,想得深刻的時候,就像形影不相離一樣;這就好比「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的如來憐愛護念眾生,就像母親在想念愛護自己的小孩;而小孩子如果不想母親的時候就如同:「若子逃逝。」母親雖想,「雖憶何為。」這就像佛常憶念眾生,而眾生忘失佛性,又能如何呢?「若子逃逝。」就如同這小孩子離家出走了一樣,媽媽雖然想他,可是這小孩不願回頭。

如果哪一天小孩他能回頭,也就是眾生能夠念佛,「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若像母親想小孩般地想念母親;就像佛憶眾生,眾生也想佛;所謂「佛憶眾生」,就是講眾生雖然在迷,而心中佛性不失,念念常存,所以叫「佛憶眾生」。「眾生憶佛」就是講如同「始覺」的智慧發起,發起要修行、要開悟、要證果,要發起始覺之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孩子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孩子時,那「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就像「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從來沒有分開過,所以說「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因為眾生心即是佛,在迷惑的當下,佛性也沒有絲毫地喪失掉,而現在能憶佛,則「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那就能轉妄見,轉虛妄的見分而成智光,定然是「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不是在心外取法,所以名為「不假方便」。自然從這裡心開。就如同染香之人,身有香氣,這就叫做「香光莊嚴。」佛本是自心,現在又反熏自心,就像我點香,香又熏我自己的身,所以叫「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實際上虛妄的見分本是佛性,所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就是叫他就路還家而已,即妄歸真。所以「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用念佛一法「都攝六根」,使淨念現前,「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所以「淨念相繼」不能說只是一念接著一念,那你還是墮在生滅妄想當中。所謂「淨念相繼」,這「相繼」你要取其義,就是「不斷」,不斷則是「常」,也就是淨念常現前,那就是「契入真常」。所以本來是妄念,將妄念轉為智光,那就是「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是從「見大」而入,這個「見大」就是八識的見分,因迷大圓鏡智變無明,成阿賴耶識,發起的妄見,所以叫見分。那妄見什麼呢?妄見根身器界一切眾生,執取染汙,成就穢土。今天你要返妄歸真,就以念佛攝歸淨土,則妄見一破,諸穢頓除,以念佛為破妄見的重要方法。因為這妄見本來就是智光,所以大勢至菩薩所師之佛,名為「無量光」。此「見」是因為迷智而產生的見分,「見分」哪來?是迷失本有的智光而有的,所以他以無量光為師,以本有的智光為師,就如「如母之於子」,母親之於孩子一樣,「母子」其實在這裡就比喻作佛跟眾生,不相違遠,沒有分開。眾生常忘佛性,就如同「若子逃逝。」佛常憶眾生,常憶眾生就是佛不離眾生,眾生在迷的時候,佛性還是在的,子逃逝的時候,母親還是在想念他的。同樣的道理,所以叫「如母之憶子」也!所以妄見妄流隨情造業,如同「若子逃逝。」就是眾生隨情造業,諸佛智願攝化眾生,如同如母憶子,也可以講眾生在迷的時候佛性不失,就如同母憶子。如果有返妄歸真的志向,也就是眾生他要發始覺智,要來開悟,要來修行,要來成佛,那就如同子憶母,母子必然有見面之時,因為眾生心即是佛,現在又能念佛,自然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就是沒有分開,心即是佛。所以念念迴光返照,無有不見自心之佛。是這樣的意思。

什麼叫「如染香人」?就是熏變之力,心識有熏變之力。所以大勢至依此「見大」,也可以說是依此「根大」,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什麼叫「都攝六根」?就是因妄見根塵,念念執取,所以變成染,造種種業,所以臨終見地獄惡相,墮落生死;現在教你念佛,於六根門頭當中一切見聞覺知純一淨心,唯是念佛,唯佛現前,念念成淨,臨終見佛,所以叫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不思議熏變之力,你的妄心妄識,虛妄的見分,你去想佛它就會變化,熏習變化轉成智光,這淨土是唯心所現,這樣道理就非常地明白。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所以叫「不思議熏變」之力。

本來這「見分」是生死的根本,參禪人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一般我們會說是你的見地和看法。憨山大師他說:「見」就是「見分」。見分銷掉,相分就銷掉;所謂「銷掉」,怎麼銷掉?就是我講的「原是一體,沒有能所,自然銷亡」。禪宗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見」就是指見分。若念佛,轉染為淨,則轉染見成淨見。我們的心識有不思議熏變之力,把染轉成淨。同樣都是見分,一個法門是息見,一個法門是轉染成淨,就在於用與不用的差別,這就是禪宗跟淨宗入手不一樣之處。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其實相當地重要,也相當地好,道理講得非常清楚,念佛的人這樣聽就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原理,眾生心性本來不迷,與佛無二無別,就像母子一樣,可是「若子逃逝」,就如同眾生,隨妄想而流轉。今天如果願意發起始覺,願意返妄歸真,那就如同子在想母親的時候一樣。實際上「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母憶子」就像眾生有佛性一樣,雖然在迷,這個佛性不失,即使小孩離家出走,母親一樣天天想念。同樣的道理,如果「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因眾生的心本是佛,本就「去佛不遠」,如果能憶佛念佛,那必定見佛。阿彌陀佛即是眾生的本佛,因為「無有心外佛,能以心為緣」。

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二十五圓通─彌勒菩薩觀識大圓通 (23)│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5)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彌勒菩薩識大圓通  (23)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看第六個:識大。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這是從識大而入。

彌勒菩薩,名為「阿逸多」,「阿逸多」翻作中文叫「無能勝」,「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他說: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佛,他在這一尊佛會下出家,「心重世名。」 就是他迷智而變成妄識,堅執我愛,所以叫「心重世名。」簡單講就是著相,好名聞利養,所以「好遊族姓。」他喜歡結交豪貴,貪求他們的供養、恭敬。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佛教他修習「唯心識定」。歷劫已來,以此三昧經歷恆沙如來,「求世名心。歇滅無有。」佛教他修習唯心識觀,然後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受的意思。因為得正受,所以對世間著相,好要世間名聞利養的心慢慢就沒有了。直到然燈佛出現於世,他才「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什麼叫「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就是了知國土淨穢皆由自心所現。這就是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他知道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叫「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他說「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就是了達國土眾生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他知道「性識明知。覺明真識。」也就是「識性即是如來」,所謂「名相分別」即是諸佛境界,即是正智如如,「五法三自性」當體就是佛境界,所以「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而今「佛問圓通。」彌勒菩薩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依他起性」跟「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就是因緣和合,一切世間因緣和合,眾生迷了依他起性,所以產生「遍計妄執」,執「斷」為常,執空為有,「執空為有」,就是一切東西它是虛妄和合的,當體即空,眾生卻把它當作是實有的,想要永遠控制住它、擁有它,叫做「執空為有」。所以菩薩他由觀唯識而得「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他這裡講「好遊族姓」,什麼叫「好遊族姓」?這是特別講一下,好遊族姓的「種族之義」,就是有分界限,什麼叫「界」?就是「根、塵、識」三個和合為「界」,也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而產生妄想,這就是「好遊族姓」的意思。也就是著在「色、心」二法當中,因為「根、塵、識」三個不離「色、心」二法,著在「根、塵、識」當中,所以叫「好遊族姓」。這是取它的義趣,不光只是喜歡結交豪貴,也就是他喜歡六根攀緣六塵,特別著相。所以世尊教他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最後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圓滿成就,轉識成智。所以「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乃至一切眾生,他知道這皆是自心變化所現,這是從「識大」而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