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菩薩戒的重要│拜願開示12─11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

菩薩戒的重要

悟顯法師 開示

很多學佛的同修,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這個心很多都是不堅定的。譬如說聽到受戒會有什麼樣的不好,或是說持戒沒持好,會遭受什麼樣的果報,就退心了,就想說我不要受,我不要學。那是不是就沒事了?我跟你講,吃飯都還會噎到,哪有說剛開始學戒,不會犯戒的。正是因為「有戒可犯。名為菩薩。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為什麼《法華經》五千比丘退席?因為他們對於大乘佛法、對於大乘的戒律不能信受。釋迦牟尼佛看這裡的眾生,根器都是樂小法者,喜歡小乘。雖然具有佛性,但是教他修學大乘、持大乘菩薩戒,他沒有辦法接受,甚至會因為害怕而退心。所以在菩提道上,總是忽起忽落,頭出頭沒,沒有辦法成就。

有一類很愚癡的人,認為說:我不受戒,就可以免除犯戒的果報。實際上在大乘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菩薩戒,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受就沒有犯;你不要以為你學聲聞戒、學二乘,你就沒有犯到菩薩戒,實際上並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菩薩的戒律叫「心地戒」。什麼叫「心地」?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也就是講這個菩薩戒,是你心性當中本具的性德,十法界一切含靈都有,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它都有。所以你要是犯了,譬如說你犯殺生,不管你有沒有受菩薩戒,都算犯;你毀謗三寶,不管你有沒有受,都算犯到。

聲聞乘也就是二乘,只著於事相上,在事相上投機取巧,想說我不受戒,就能夠免除受戒的果報。但是在實際理地上,什麼叫「實際理地」?就是真實的現象上、真實的狀況下,並不是因為你不受戒,或是不持戒,你就可以免除的。所以為什麼佛在《纓絡戒經》裡面告訴我們:「有戒可犯,是名菩薩;無戒可犯,那是外道。」外道就是二乘,外道就是不學佛的人。

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認為一切法與心相對,有心、色二欲,認為五陰是實有的,這些都是外道。所以這個範圍很廣,並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叫外道。你認為有色有心、色心二法相對的,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沒有辦法證入,那都算是外道。你現在要學佛,要學大乘,就必須得發菩提心,必須得認真勇猛精進,絕對不可以作愚癡想。剛才我講的這就是愚癡的想法,你認為不受戒、認為不持戒,你就沒有果報了,實際上果報更重。所以為什麼一般的人沒有學佛,他沒有福慧。佛在經上講:「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他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所以都在三塗,都在三惡道當中,就是因為他沒有學佛,所以才會受這麼重的報應。那麼你有受戒,雖然持得不圓滿,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你雖然受菩薩戒,發心廣大,但是習氣重,難免有誤犯的地方,甚至習氣重,頂不住,不小心犯了菩薩戒,因為你發心很廣大,這罪報非常地輕微,這是佛講的。你如果沒有受、沒有持,你沒有真正發心,那你根本不曉得你在犯錯,你根本不曉得你與心性相違背。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大家學菩薩戒,學菩薩戒就是修菩薩道。你不要想說:我去做做義工、搞一些資源回收、照顧一些窮苦的人,那個是行菩薩道,那個不一定。



菩薩要先自利,自利什麼呢?斷煩惱,而後才能利他。利他,那所做的形式非常地多,不一定只有一種。你要清楚菩薩要先自利,就是修持菩薩戒。所以菩薩他自利,為什麼?是為了要利他。二乘人他自利,他沒有利他的心。你不要一聽到自利就認為是二乘,不是的。你們不是二乘,你們是凡夫。你現在要發心學菩薩,要懂得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先自利,把自己煩惱降伏了,而後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所以菩薩行就是持菩薩戒。你不要認為道場的規矩我不懂,我不學、我不去,我就沒有果報,沒有這種事情。你不學、你不來道場,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貧窮無福慧之人。你沒有福報、沒有智慧,甚至起愚癡想、起顛倒想,反而會有錯誤的觀念,因為你沒有親近諸佛如來,你沒有親近這些諸大菩薩。所以你到道場來,這道場如法教你規矩、教你律儀,給你佛陀的正知正見,你就可以跟你的煩惱習氣相抗衡,你就能夠滅除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能滅,貪瞋癡能滅,根本無明也能滅,這些煩惱滅除以後,你就真正得自在了。

你不要認為你不學、你不修,甚至你不受,你就沒有報應。這些都是愚癡的人起的想法。所以要知道菩薩戒的重要,對於大家修學有絕對的影響。你要成佛,一定要持菩薩戒。三皈五戒,那個是做人的;聲聞戒是做聲聞的,你如果想當個阿羅漢,你就學聲聞戒。但是如果你要成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要學菩薩戒、你要持菩薩戒,這個才能成佛,這是成佛的因、成佛的根本,非常地重要。你不能忽略,也不能小看,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不要起愚癡心,作愚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