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如何恭敬愛惜佛經像





如何恭敬愛惜佛經像

悟顯法師   開示:

 文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古代的讀書人都會去愛惜文字,但凡有文字的書籍,凡是跟文字有沾上關係的,他都會作妥善處理。像以前就有專門燒字紙的,就是這紙上面有字的,這是體現出我們中國人尊重文字的一個表現,就是不要去隨意踐踏,但是到現代,很多人都忘了。

 

你要知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中國文化能夠傳承這麼久,傳承五千年,五千年前的事情,我們可以透過文字去了解。你看外國,我們就拿英國著名的著作《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你們現在看到的都是一些外文,就是現代人看得懂的英文,但是真正《莎士比亞》的原著,已經沒有幾個人看得懂了,即使你在國外,你念到博士,除非你是學語文專業,不然你可能是看不懂的。但是我們中文,即使是一個高中生,只有高中的學歷,他也能勉強閱讀五千年前的文字,知道五千年前發生了哪些事情。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文字是非常恭敬的,懂得尊重,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傳承。


那麼,我今天要講的,當然不是只有愛字、惜字這件事情,因為現在花樣百出,從我們中國人知道恭敬文字,來看看現代,在佛門裡面,有些人有一些創作、創意,什麼創意呢?像日本在麵條上打上《心經》,然後吃到肚子裡面去,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新奇的東西,但是實際上這就是對經典不恭敬。

 


佛在戒律上告訴我們:你不可以用口的臭氣去吹經典上的灰塵,不可以將經典置於汙穢、不淨之處,甚至我們在《學佛行儀》裡面講到的,大乘經典要放在一切的書本之上,這是對佛法的恭敬,當然也是對文字的恭敬。


現在的人沒有智慧,可能為了一些商業利益,像把麵條刻上《心經》、大悲咒等等,你如果把它當作是一個擺飾或是藝術品,你不要把它煮了吃掉了,那也沒什麼大問題;把它供起來,陳列起來,沒有問題。因為我們中國古代就有人有這樣的技術,把《心經》刻在米粒上,他不是用機器,是用手工,在米粒上刻字,刻般若心經,這種微雕的技術,這是一種我們現在人講的美術品、藝術品,一般都會把它收藏起來,或是供起來,這就沒有所謂汙損經典的問題。那麼,你把它變成一種食物,那就不行,因為你嘴巴臭,或是吃葷的,而人這個身體是汙穢不淨的。

 

還有一些要注意的,你看我們佛教文物店裡面,會賣供杯,供杯上面如果有《心經》或是大悲咒,這個也還好,因為它是供佛,供在佛前裝水用的。以往來說,這杯子就是很單純的杯子,頂多用八吉祥等等的,不會用經典的文字上去,所以能避免,你也就盡量避免,沒有辦法避免,其實供在佛前這也還好,不是個大問題。可是我看到就有人異想天開,好像很有創意,把它變成茶壺、茶杯,這茶杯是要沾口的,《心經》你把它做在茶杯上,你嘴巴不清淨、不乾淨、有口臭,你在喝茶,你這等於是口氣去汙染了經典,這會有很不好的果報的。

 

所以同修們要注意,因為很多時候,學佛人在細節上就忽略了,沒有去注意到,這都是小細節的地方要懂得恭敬佛法。包括你的貼身衣物等等的,能夠儘量避免文字就儘量避免,更不可以想說我在這衣服上去印上經典,給它造成汙穢,這個也不好,尤其是貼身的衣物,我特別講貼身的衣物。有些人在背後,像外套上面,有的也還可以,但重要的就是你不要去汙損經典。就像國旗,國旗不可以做成內衣、內褲的形式,這是不對的,這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汙辱,這是很不懂事的行為。一樣地,佛教的經典、佛像不可以用這種玷汙的方式來呈現,這不叫創意,這會有惡報的,佛弟子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你們去買一些茶具、碗、盤子等等的,你們都要小心,這上面如果有佛教的經典文字,你可以買回來當擺飾,擺在你家裡,但是不要把它拿來使用。有的人會覺得法師你的這個想法太古板了,我告訴你,有些東西可以現代化,有些像這種老規矩還是得守著,因為恭敬經典是我們佛教徒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天經地義的。

 

就像你家的祖宗牌位,你不可能拿來隨意踐踏,或是隨意擺放一樣,經典就是如來的全身舍利,這麼貴重的東西,我們自然不會隨便擺放,包括咒語也是一樣。當然有的咒語是可以讓你去貼的,但是你也要清楚,不能汙損它,因為它擺在那裡有它的作用,這就另當別論。

 

重點是,我看到現在有些人可能搞出了一些商業創意,或是為了些商業利益,把茶杯、碗,或是麵條等等的,後續可能還會有很多,都給它印上佛教的經典,或是我們的佛號。你故意這樣子做,我覺得不太好,這事情,佛教徒應該謹慎,要注意到不要犯戒。

 

你對於佛經能夠恭敬,自然能夠消業障、能夠增福慧,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要細心地來愛惜佛法經像,也就是經典跟佛菩薩的形象,不要隨意地來破壞,或是用這種方式來汙衊它,讓大眾輕視它,這是不對的。

 

我知道現在的印刷術很發達,網路很發達,還有很多製造的技術非常發達,正是因為發達,我們的心靈層次更要提升。你不能因為物資容易得到,經典很容易印刷,你就隨便糟蹋,這都是損福的行為。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藉由惜字的這個因緣,特別跟大家說現在有這樣的事情;希望你們能夠了解佛教的規矩,能夠了解我們佛教徒要懂得恭敬佛法的經像,包括三寶形象,都是要懂得。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農曆五月十三🌸恭祝 伽藍菩薩聖誕






伽藍贊

伽藍主者   合寺威靈 
欽承佛敕共輸誠 
擁護法王城
為翰為屏    梵剎永安寧

【伽藍菩薩】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據《佛祖統紀‧卷六》中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十二月,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建精舍於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風雨怒號,妖怪倏變,只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大師。大師面無懼色,並斥之為死生輪迴、貪貴戀福,言畢,妖象俱變,是夜,雲開月朗,關羽現身,經大師教化後,關帝乃向智者大師求授五戒,正式成為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中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佛教護法 • 伽藍菩薩的由來

 智者大師度關公
 

https://mdxv1blogger.blogspot.com/2019/06/blog-post_15.html


大慈大悲│拜願開示15-11





大慈大悲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佛門講的「大慈大悲」,意思是講到佛教的根本上面去。「大」就是沒有界線,沒有「能所」,沒有條件;「慈」就是能夠予樂,給予眾生安穩快樂;「悲」就是能夠拔苦,眾生哪邊有苦,能夠把他的苦給斷掉,不光解決他眼前的苦,也解決他將來的苦,這才叫做「大慈大悲」。

這「慈悲」應用得非常地廣,在佛門要求你,要入佛門,你要先吃素,這是佛陀教導的;一定是吃素,才能顯現眾生本具的慈悲心,這在「菩薩戒」裡面盧舍那佛也多次宣說。

一般凡夫覺得的慈悲是:隨順自身的欲望、欲求。來道場、到佛門裡面來,看能不能捐點錢、燒個香、拜拜佛、拜拜懺等等的,做一些佛事祈求平安,祈求自己的願望能夠滿足,而說願望其實就是欲望。但是佛菩薩有慧眼,他知道你現在所想要的,你現在所希求的,對你不一定好,所以他不會給你。如果給了你,增長你的貪瞋癡,增長你的習氣,反而害到別人,這就不是慈悲的一個表現。所以說「慈悲」裡面還含有「智慧」,悲智雙運,有悲有智。

我們修行就要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凡是好的藥,能治你病的藥,不一定順你的口,你吃起來不一定快樂;凡是能夠讓你道業增進的話,聽起來不是好聽話,甚至在佛門裡面,臨濟宗有八棒四喝等等的這些教學手段,這都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所以慈悲在佛門的應用上並不侷限在感情上,個人的愛欲上,或個人的喜好上,或是單方面的認知上;它是全面性的,普遍十方,這才稱之為「大慈大悲」。不能只看眼前,就像你到道場來,我們勸你修行,這修行對於一般人來說,覺得很苦。修行不光要打坐、要念佛,要對治散亂、對治昏沉、對治貪瞋癡。這對不修行的人來說,覺得很苦啊!他覺得我到佛門來,我只要求佛菩薩保佑讓我的貪瞋癡能夠順一點,讓我的願望能夠滿足,就以為這樣就是有在信佛、有在拜佛了。殊不知隨順你的欲望,隨順你的世間意,這不是慈悲的展現。

反倒是你看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八千返。他知道娑婆世界的眾生業障很重,愛欲心很重,貪瞋癡很重,好樂五欲六塵,好樂名聞利養,甚至覺得沒有五欲六塵,沒有名聞利養的滋潤就活不下去了。所以佛看到眾生,生在這五濁惡世當中,不光外面的世界染濁,自己的心垢也非常重,他還是來這裡善巧方便廣說三乘,目的是要攝歸一乘。即使是要往生、要入涅槃了,都還是告訴你:我雖然入涅槃,不是真實滅,不是真的有生有滅。譬如良醫,一個很厲害的醫生,自己的小孩得了重病,但是如果這個良醫不說他要入滅的話,這個小孩一天都不肯吃藥,他對眾生就是存著這個心態,這在《法華經》上都有講到。

釋迦牟尼佛的行為,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教你持戒,教你修行,教你放下五欲六塵。所以真正的慈悲,一般人很難感受到,反而反過來毀謗世尊,說世尊不通人情,說佛教不通人情;要知道人情會讓你的道心都退失掉,會讓你的道業完全消失。這「情」就是愛欲啊,你要出三界,你帶有「情」,就落在愛見坑當中。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真正是慈悲的展現,用種種善巧方便、譬喻、言辭、放光現瑞,乃至跟他方諸佛互動式教學;現在人講互動式教學,跟十方諸佛互動式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要你肯修行,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一定可以成佛,一定可以解脫。

佛門的慈悲就是如此,就像我們講的淨土宗,淨土宗的大慈大悲不是讓你病好,不是讓你身體好,他是讓你往生淨土。一旦往生淨土,清虛之身、無寂之體,永不聞三塗惡惱苦難之名,連名稱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實際的現象。這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大慈大悲,十方的諸佛亦復如是,普勸眾生往生淨土,目的就是要眾生快速出輪迴。

普賢菩薩講:我此普賢殊勝行。因為菩薩六度萬行,不管菩薩什麼樣的行持,最後一定會歸普賢,不離「普賢行」,也就是以普賢行總攝一切諸行,總攝一切波羅蜜、陀羅尼、三昧門。所以他講:「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希望眾生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脫離自心變現出來的幻妄境界,這是徹底悲心的顯現;又教你念佛,把如來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作因地心,這就是非思量處。確實如同蕅益大師說的,此乃諸佛所行的境界,是心性之極致,悲心之極致。

這就是佛門講的「大慈大悲」。不是只有在一期,這一期就是這一生給你一點溫飽,給你一點人天法、善法,給你一點愛的感覺、溫暖的感覺。那溫暖會涼掉,那愛欲一旦不順你的意,轉過來就變恨了。你看有些人,他很愛一個人,但發現這個人背叛他,恨不得把他殺掉,甚至有的就把他殺掉了。所以這世間人的愛,世間的這種欲,不是真正慈悲的展現。

佛法講的慈悲建立在般若智慧,所以叫「悲智雙運」。這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沒有障礙、沒有能所、沒有對待,普遍救度一切眾生,令眾生即身成佛。所以你看淨土宗橫出三界,畜生身念佛,畜生身往生極樂世界;人身念佛,人道直接超脫、直接往生淨土;不管你是什麼身,不管你帶著什麼樣的業習,一往生淨土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所以為什麼祖師讚歎《無量壽經》是十五的月亮,這就是大慈大悲的展現。

到極樂世界去,學的是明心見性的法門,學的是真真實實的佛法。極樂世界不會給你辦佛教婚禮,不會給你搞佛教商業化。所以你不要想說:有一些出家人慈悲、接眾,這樣也能來學啊。他接進來的這些人不是要學佛,是看能不能學一些變質的佛法,好滿足自己的欲望;托名為慈悲,托名為度眾,托名就是假借度眾之名,假借慈悲之名而行破壞佛法的事實。就像在助念的時候,你就可以感受到慈悲,什麼叫慈悲?慈悲就是送現前的這個亡者趕快往生極樂世界,不要再搞輪迴了。所以要做好一切萬全的準備,家親眷屬你要跟他開導,你要放得下。所以佛門的慈悲,在臨終的時候,那是最能感受得到的,尤其是參加助念的同修。

佛教講的大慈大悲,就是建立在悲智雙運。「智」就是般若,建立在沒有能所,沒有對待,令眾生能「明心見性」上,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希望大家能夠體會,能夠仔細觀察,你才能夠感受到佛菩薩都在照顧你,佛菩薩都在保佑你,沒有一絲毫間斷。確實如同《普賢行願品》講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諸佛如來在照顧眾生,就是這樣照顧。

以上就是要跟大家說的「大慈大悲」,希望大家能善思量。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22)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釋迦佛生......
優填王。始造像。
以下講最早有佛像的開始因緣:
「優填王」是拘睒彌國的國王。優填王造像的原因是: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生了世尊以後,才七天,就往生忉利天。
佛在成道以後,就上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度脫母親,成了初果須陀洹聖人,並且在忉利天宮結夏安居九十天。
因為佛在天上住久了,優填王常常去請問舍利弗和阿難,佛去哪裡?但都得不到答覆。
後來經目連尊者以天眼觀察,知道世尊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並且安居,短時間內不會回到人間來。而優填王思念佛卻與日俱增。
巧的是有一位智臣獻計,可以僱用精於雕刻藝術的人,採旃檀香木為材料,雕刻世尊的形像,一樣地可以朝夕瞻禮。
優填王大喜,因而懇請目連尊者,運用他的神足,攜帶巧匠們去忉利天宮,瞻仰世尊的尊容。經過三次往返,才雕刻成功。
這就是「優填王。始造像。」
令後人。修供養。
是說:
世尊在忉利天宮安居期滿,回到人間,見到了旃檀像,對歡迎的大眾說:
「我滅度之後,有人供養、禮拜此像的話,一樣地生福生慧。」......22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如何面對障道因緣│拜願開示15-10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五)


如何面對障道因緣

悟顯法師 開示:

古大德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就是在告誡學佛人,告誡這些後學的子孫,對於這個世間你要放下,要觀空,念佛亦復如是。

我們淨土宗教你念佛,就是把你對於世間的情見、愛欲、執著等等的這些妄想,全部用一句佛號來轉化,所謂「攝萬念於一念當中」,最後連這一念也化掉,那就心、佛打成一片,得到了一心不亂。所以古德說的,希望後面的學佛人要空諸所有。這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得開、要放得下;你的家人、朋友的這些眼神、眼光,你也要把它放下。


 


學佛難免會有一些障礙,這些障礙我們要懺悔自己過去生的業障,過去生障礙別人學佛,嘲笑別人修行,這一生自己想修行,就被人家障礙。所以開心地來受報,不要起煩惱。但是受報的時候不能退道心,不能真正受影響,不然你的這些冤親債主會造很重的業。就像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他的媽媽障礙他出家,幸好釋迦牟尼佛具正知正見,沒有讓她障礙成功。所以他母親的惡報減輕,只是五百世墮畜生道而已;如果她真的障礙成功,那就不只這些果報。

我們學佛要懂得善巧方便來迴避這些障道因緣,甚至有時候要堅強起來,不可以放任這些因緣來干擾你。干擾你吃素、干擾你用功,要適時拒絕;告訴他你是學佛人,你要學習佛法、要修行;你有學戒律,不方便吃葷的等等的這些,你都可以直接告訴這些世間人。有一些善根不錯的,他反過來還會護持你,甚至看到你這麼用功,他也想修行;看到你從煩惱當中解脫了,他也想從煩惱當中解脫,這就是自利利他,你在度化眾生。

度化眾生,自己要先不退,不要被眾生度走了,你才有能力化他。所以自己世間的情見、世間的意念、想法要放下,道心要能夠堅固,慎勿實諸所無。其實這兩句話,歸根結底都是相同的。「實諸所無」,什麼叫「實諸所無」呢?世間本來是幻化的,本來是空的;可是你誤認以為是實有,誤認一期的因緣果報以為是實有,所以妄見有家親眷屬、情愛之相,這妄見不是真的。

你在這個世間生活,要知道緣起性空,只是因緣假合而已,你就演演戲,心裡不要掛著,不要當真;「慎勿實諸所無」,不要把虛妄的當作是真實的,把夢幻泡影當作是真的。你能如是用心,你就能夠從六道輪迴當中解脫出來。所以古德告訴我們要「空諸所有,不要實諸所無」,更不可以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說要出三界,有的人還出了家,但是世間心總是放不下、世間事總是放不下,所以在道場辦了那些都是搞世間法的,以為這樣可以接眾,實際上都是自己世間心沒有死掉,偷心不死,這就是口雖說空,也現出家相,但是做的是世間事,弄的這些世間法,這就是現在為什麼佛教衰敗的原因。

這一首偈頌是古大德對我們猶如甘露灌頂的開示,大家一定要能夠謹記,能夠憶持不忘。對於娑婆世界,你要能夠看得開,不要被境界轉。任何的障礙不退心,任何的境界不為所動。有任何的煩惱,一句佛號直接念下去,不必管它,煩惱自然消除;你念下去之後業障消了,智慧自然就打開。這個智慧不是世智辯聰,是般若離相的智慧;念佛可以開發般若智慧,你對於境界你就不黏著了,你就不著相了。不著相,你在這個世間就自在了。

淨土宗講「現實」,現在就得受用,命終之後蒙佛接引,如壯士屈伸臂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以後,花開見佛,直接證入無生法忍,永不退轉、永不輪迴,直至一生補處,圓滿無上菩提,所以你這一生過得是幸福的、是美滿的。

這些人要障你的道,都會告訴你,你不盡責任,你很自私,只顧著自己要修行;實際上講這話的人才是自私的人,因為修行人不是自私的。自私的人只有自己的愛欲、只有自己在意的事情、只有自己的家親眷屬是最重要的,這就是自私的現象,甚至自私到最後只有自己的感受,沒有眾生。修行人修行不是為自己,你看早上要很早起來,晚上要做晚課,甚至還有慧命香,自己平常要念念提起正念、要觀照、念佛,絕不放逸,這怎麼會是自私的行為。所以世間人邪知邪見,你不要受其蠱惑;修行人絕對是大公無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是壞的他也包容,而是善惡他能揀別,因為他有智慧。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修行人不為自己,不是自私的,所以你不要被世間人幾句話給迷惑住。只有世間愛欲重的人、情欲重的人,這是自私的。縱然他好像有出來做一點公益,好像有幫助一些眾生,愛護這些動物,可是他嘴裡吃著葷食,心裡想的是看我能不能從這些好事當中獲得福報,讓我更有錢、讓我更有名、讓我的家人更好,子孫公侯萬代,千秋萬世;他心裡想的是這些,這是帶著欲望,帶著自私自利的心在修福,這就是世間人自私的現象。雖然好像做很多好事,但是未必是真正無私的心。

反觀修行人對治煩惱習氣,從自己業障深重處痛切下手,在自己最難轉圜之處,努力去轉,難行能行,而後用這一分功德利益大眾,普勸一切眾生同成菩提,同入佛道,永脫輪迴。不求世間轉輪王位、天王位,乃至摩醯首羅天王位,不著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就是大公無私的現象,修行人的樣子。

所以,你不要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實有的,不管他們怎麼說、怎麼看,你自己有正知正見。有正知正見,你就能夠不為所動,在佛號上、在念佛上、修行上你就念得牢靠;你讀經就讀得穩當,你就會從經典得到利益,得到法喜。如果你被他障礙,受他影響,你每天雖然念,心裡很苦啊!雖然念佛,煩惱沒有辦法解脫。要知道這是現在很多學佛人轉不過來的地方,因為這些世間人就是用人情在套你,綁住你、束縛你。《華嚴經》說的:「女人能張愛欲網。羅捕一切諸愚夫。」相反地,男人也能張愛欲網,一樣是羅捕一切諸凡夫,不是只有講女眾,是說張愛欲網的就稱為女,是名字上稱為女。你要看是女人張愛欲,還是男人張愛欲,重點是張愛欲網,你不要被他網到了,不要被他捕獲了,那你就在三界裡面任人宰割,痛苦不堪。所以龐蘊居士講的,勸導大眾一定要「空諸所有」,不要「實諸所無」,對世間要放下,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用世間法,用儒家要來作為學佛的基礎,這就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自欺欺人。

現在很多出家人都自欺欺人,自己騙自己,以為拿著世間法,就能成道。你看釋迦牟尼佛對於這個世間都通達,可是他知道這解決不了生死。釋迦牟尼佛十二歲通達世間法,印度的典籍他都會,即使是百歲的這些長老與他相互對辯,也沒有辦法贏得了他的學識;但是他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糟粕而已,都是要放下的。

反觀歷代祖師,都是棄儒從佛,知道佛法真正殊勝。所以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把這虛妄當作是實有,用這些生滅法要來證不生不滅,這是無有是處;用生滅心尚且證不到,何況用心外之法、心所緣之法。這儒家、這世間種種的都是心外之法,你心外求法,都是外道,因為本性當中沒有這些善惡、對待、能所、業因果報等,這都是當體即空,有即非有,你要能夠了解。

聽了我這樣講,你不要撥無因果,要懂得「有即非有」,因果的相不失,業緣相不失,但是正在運作的當下如幻如化。所以不要實諸所無,就是這個道理,也不要口雖說空,行在有中,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希望大家能夠善思念之,能夠把自己錯誤的觀念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