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四-4



妙法蓮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
第四講
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需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前面講到這譬喻裡面,窮子到了他父親所住的地方。看到他父親非常地豪富,有種種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莊嚴其身,價值千萬。自己站在門的旁邊,住立在門側。窮子的父親找他找了很久了,他坐在獅子座上,一眼就認出來,在堂外站著的這個人就是他的小孩。這時長者心裡想:他的家業終於有所依託,有人可以繼承了。就馬上遣使者把他找過來,這個窮子心裡面害怕,覺得自己也沒犯罪,為什麽被抓過去了?心想這一次一定死定了,所以心裡非常驚恐。這就是講衆生遇到了佛法,還在那裡猶豫,還在那裡想:到底是世間法重要?應該側重世間法?還是側重佛法?其實這一念心就是你的妄想,這一念心就是懷疑,停滯不前,所以「住立」在佛門的門口,不能入佛門。如來有智慧眼,能夠識得衆生都有佛性,就像長者在獅子座,「見子便識」,見到他的小孩,他就能夠認識。想要給予他一乘佛法、一乘了義,但是他的小孩,就像一般學佛人一樣,或是初學佛的人一樣,或是好樂小乘法的人,他看到這個大乘這麽殊勝,他不敢相信,不敢學習,還生懈怠心、生疲厭心……等等的,都算是「猶如窮子」;看到佛法這麽殊勝,看到戒律這麽多,他反而不敢學,也害怕在大乘裡面得不到佛法的益處,反而撲了個空,又耽心連人身也都保不住。所以你看這裡的衆生,他的意志有多麽狹劣,心量很小,思想見解不能普廣,不能夠諦信大乘。這也可以說是業障沒有消,這種人在末法,在佛門裡面,不算少數。

所以,跟他講無上大乘了義,他害怕著空;跟他講一些粗淺的:孝順父母,恭敬師長,他卻以為這就等於佛法。所以我常說:「不是只有佛門教你孝順,其他宗教也都教你孝順啊,甚至不學佛的人也懂得孝順,那怎麼能夠說世間的孝道就等於佛道呢」?這樣說明,道理就非常清楚了。不管你有沒有學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五戒十善本是應該的。學了佛是要了生死,要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達摩大師告訴我們:持戒、念佛、因果等語是外道法,不是佛法」。沒有見性,即使持戒念佛,做種種的好事,這些沒有用,這是達摩大師講的,他說你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須是見性。所以千經萬論,共同指歸此心,此心即是我們的真心本性,衆生本有,只是你「日用而不覺知」,日用平常,但是自己不覺。為什麽?只為著相的緣故。祖師告訴我們:佛性在哪裡呢?在眼叫做見,在耳叫做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足能運奔,他能行走。這個都是佛性在作用啊!你為什麽能見到光明?是因為你有真心本性,你有心啊!你為什麽能見到黑暗?是因為你的心,因為你有心,是心在感知,不是眼根在感知。心託在眼根,就叫眼識;託顯在舌根,就叫舌識,......這就是衆生的心。那為什麽分成八識呢?為什麽變成有眼、耳、鼻、舌、身、意呢?就是因為你著相的緣故。實際上要是離開煩惱,你不取相分別了,這八個識原是真如佛性,當下就轉成智。所以《楞嚴經》講:「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分成六根,或是分成八識,都可以。實際上這八識,是共一心體,沒有任何的差別。所以說「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為什麽?地獄相是空,天宮之相也空,皆為心量,唯心現量,皆是淨土,所以說同一法性。衆生對於這一層道理他不懂,處處著相,起貪瞋癡,起惑造業,所以為什麽教你「迴光返照」,教你把這自私自利給放下?由淺到深。可是末法的衆生,根器很鈍,他不願意接受,他覺得:這大乘是談空,談心性那個講得太遠了,好像做不到。特別是現在有一些講經的法師,他把不會、不明了真如實相當作是一種榮耀。怎麽回事呢?他覺得那個談得太遠了,他很實在、很實際,他不高談闊論,他就教個五戒十善,實際上,他正好違背了世尊所教導的。所以在菩薩戒裡面都教我們不可以「背大向小」。你要勤學大乘,親近大乘善友,大乘法師,大乘的經典、經論,《法華經》也是這麽教的,應當要勤學大乘,否則你就會退轉啊,就會像這個窮子一樣,志意下劣。給他一乘佛法他害怕,他覺得:哎呀!這一乘佛法他沒有辦法得力。就像前面講的:「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是他能夠成就的,或是高推,說那是佛菩薩的境界,這就是衆生。所以從這裡你就要覺悟,省察你自己是不是個衆生?是不是一個劣根性的衆生?如果是,你要轉過來,轉過來仍舊是長者家子!即使貧窮下賤,也還是長者家子。業障深重,仍舊不失真如法身,不失佛性。藉由佛法的熏習,只要自己心裡面肯轉,這業障必然消滅,因為業性本空。「業沒有體性」,怎麽知道的呢?〈普賢行願品〉講:「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所以他才能修懺悔業障,因為業沒體相,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啊;業沒有體相,所以必然能夠懺除。所以沒有消不了的業,只是怕你的志意下劣。於大乘沒有希求心,那就沒有辦法。你覺得現前這樣就很夠了,這就叫「得少為足」,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佛門講「貧窮」,特別是講沒有智慧、沒有善根,或善根不夠。善根不夠可以培養,為什麽教你要多印經?為了增長你的善根。為什麽教你要多在佛門裡面護持?這都是為增長你的善根。要你或是幫忙個校對、打字、上字幕,去分享,推廣佛法,或是護持道場......,這都是增長善根,消你的業,消你無始劫以來,毀謗正法、破壞道場的這些惡業,消你愚癡蒙昧、智慧微淺的惡業,真的有莫大的好處,你不要吝嗇。
我知道現在的人很吝嗇,喜歡佔人家便宜。所以要知道:做這些布施,做這些供養,都是修行,都有功德,都能消自己的業障。不光是「外財」布施,而且還要「内財」布施,親自來修行,親自來用功,你這樣用功把煩惱給捨掉,把你這好樂世間法,好樂人天的,好樂這世間的這些恩愛貪欲,都把它捨掉。來一次你就消一分,漸漸地這樣子積累功德,你對這世間就放得下,很容易就放下,就不會再這麽執著。聽經也是一樣,每聽一次,智慧就增長一分,業障就消一分。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光是廣學法門,還有一個:「長時熏習」,這業就能夠消掉。
以上是大概講一下前面所説的内容。

下面他講「父遙見之」,這父親在獅子座上派遣使者,去把這小孩要抓過來,這個小孩「悶絕躄地」,嚇壞了,當場昏倒。他的父親在座位上看到了,就跟他使者講「不需此人」,意思就是叫他不要抓他─「勿强將來。」因為他昏倒了,「以冷水灑面。」用冷水把他潑醒。「令得醒悟。」而且醒來以後,不要跟他講話,「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為什麽呢?「父知其子。志意下劣。」知道這個小孩在外頭流浪太久了,他也搞不清楚他的父親是誰,所以他志意下劣。他做爸爸的自知豪貴,「為子所難。」什麽叫「為子所難」?這個小孩啊,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審知是子。」他心裡知道這是他的小孩。「而以方便。」不告訴他人,說這個昏倒的人是我的孩子,所以說:「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使者聽到了長者交代的話,跟這個窮子講,說:「我今放汝。隨意所趣。」隨便你愛幹什麽都可以,那窮子就很歡喜啊。「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從地上起來,趕快逃走,到貧窮鄉里以求衣食,他不敢待在那裡工作。

所以你看這個「父遙見之」,這「父親」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為什麽叫「遙見其子」呢?如來的果地,跟二乘、跟凡夫相距甚遠,所以叫「父遙見之」。所謂「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前面講的:「假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亦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不光是舍利弗,乃至「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想要來思惟佛的智慧,也沒有辦法。所以説「父遙見之」,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他所證入的果位,二乘距離佛果相差甚遠,那凡夫就差得更遠了。所以說他知道,這衆生還不是這樣的根器,所以沒有辦法一下子跟他講《華嚴》。前面講過,這個「急追將還」就是代表以《華嚴經》來教化他,但是他沒有辦法接受。像舍利弗等諸大弟子雖然處在逝多林當中,但卻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麽如來知道這些人的根還沒有成熟,所以說「不需此人」,這是講釋迦牟尼佛當初,就是這樣的存心。所以一乘了義,非二乘、凡夫一下子能學,沒有辦法一下傳給他,那就慢慢地給他種善根,所以說「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就是用方法把他叫醒。如來知道衆生當時候志意下劣,那麽「自知豪貴」,知道「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這是如來豪貴之處,他所證得的智慧微妙難知,所以「自知豪貴。為子所難」。知道衆生都有佛性,所以叫「審知是子」。那麽「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所以他開三乘方便,所以「不語他人云是我子」,就像這個長者一樣,他只是叫這個使者把他趕走而已,讓他走,他沒有跟他的使者講,也沒有跟其他旁邊的人講,這個昏倒的人是我的小孩。就像釋迦牟尼佛來這裡教化衆生,知道衆生有佛性,跟佛完全一樣,可是衆生一下子還沒辦法接受,他沒有辦法告訴他說,你跟佛有同樣的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他設權巧方便來教化他,後面就是要講權巧方便了。那麽這裡講:「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這使者告訴窮子,把這個窮子給放了。「隨意所趣。窮子歡喜。」所以你看看,這個我就很有體會,只要我要求你們要念佛,要做課,稍微嚴一點,每個人都覺得很緊。只要今天這個試不考了,問題不問了,你們就很高興了。就說:「法師慈悲」!這個就是窮子所為,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所以你看在末法,真正要修行的人很少;反而你看那些只是搞熱鬧的、搞人情的、搞那個什麽《弟子規》的、人天乘的那種地方,感覺人都很多,為什麽?就是這裡講的-窮子啊,意下劣啊。只要不叫他修行,不要叫他改煩惱習氣的,只叫他求平安,念個咒,寫個牌位,捐點錢,他就很高興。如果你還跟他人情來,人情去,攀緣來,攀緣去,那他更歡喜。所以說跟這裡的窮子一模一樣。只要不要叫他學佛,不要叫他了生死,他就很高興。你一告訴他:學佛要了生死哦,要放下,你不要搞世間法,不要學《弟子規》啊」……等等的,他就生氣了。他就說:「哎呀,這個人沒做好怎麽行呢?」實際上,他不是這麽有德,只是那個東西可以隨順他的愛欲而已,所以他感到歡喜啊!你教的東西,要教他了生死,要動搖他的生死根本的,他就害怕。所以為什麽說第六天的魔王,在末法的時候他會出來障道,怎麽障?他就教你一些人天乘的愛欲,令你墮愛見坑,失菩提路。他也會講五戒十善,但是呢,一旦你要教眾生出三界,他就不歡喜了、不高興了。凡是妖魔鬼怪不會教你出三界,第六天的魔王不會教你出三界的;如果你在這個世間做個好人,行五戒十善、有愛心......等等的,他都很高興。所以為什麽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那些附佛外道就是只講一些粗淺的五戒十善、人天乘給你學,你聽了也很高興;真一教要出離,你就不願意接受。你看他教你還要再來,再做個「什麽人」啊,再來這裡幫助衆生啊,那種就是妖魔鬼怪,他不教你出三界。所以一般善根還不夠的衆生,他喜歡搞熱鬧,喜歡搞世俗的事情,在佛門裡面做個法會,熱熱鬧鬧、敲敲打打,就像個菜市場一樣,不用叫他攝心,不用改毛病習氣,他覺得很高興啊。所以叫他發個願:以後還來這世間做人,來幫助衆生,他也糊里糊塗地去發這個願,他不知道他自己正上了這妖魔鬼怪的圈套,他還以為他自己是在學佛,還去捐錢,結果是虛耗家財。你想要求生淨土,他告訴你「不要」,說「極樂世界太遠了,不然就胡説極樂世界那邊很寂寞,都沒有你認識的人啊」.....等等的。這個就是妖魔鬼怪在講話啦。所以你要能識得,他的伎倆實在太多太多,或是告訴你:「要行菩薩行哦,當人間的菩薩」。人間哪有菩薩啊?我們佛門講的菩薩,最基本的要破見思二惑,破塵沙,斷一品無明,「圓教初住」我們才稱為菩薩。這個菩薩能示現八相成道,他不是一般的凡夫啊,絕不是做一點好事,這樣就叫菩薩,那還差得很遠。可是他用穿鑿附會的方式,去引誘、拐你,讓你墮愛見坑失菩提路。所以你看外面有些道場,他在辦什麽「佛化婚禮」啊。你去翻開大藏經看看,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辦過一場佛化婚禮。看誰辦的,誰就犯戒,很嚴重啊!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做過這種事情,佛都教人家出三界。所以《法華經》講:「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那些不如法的人,他想:「我這樣用佛化婚禮能來接引衆生」,錯啦,你接引的這衆生根本不是來學佛,他是來辦結婚的。這不叫接引衆生,這叫害衆生,你讓他墮愛見坑,失菩提路。《楞嚴經》講:「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這種就是,叫人結婚就是,你在佛門搞結婚就是廣行貪淫。因為他不會只有貪一個人,結了婚以後還有家庭,還有很多罣礙,這個就叫「廣行貪淫」。「為善知識。」冒充善知識,「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還説你這樣子做,也能成佛,也能做人間的菩薩。所以你們不曉得,你看經典,你沒有看懂,你只是看到經典的文字,你不知道這些人使用的伎倆是什麽樣子,所以說你只著文字相。大乘佛法講的是心法,如果這些外在因素,或是這些人講的法、他的作為能讓你心裡面起貪欲心,這就叫「廣行貪淫」,這就是波旬眷屬。所以《楞嚴經》教我們「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又説:「如我此説。名為佛説。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就告訴我們。在末法,有這些出家人,有的是在家人,他們在佛門搞的是什麼事情,他教你廣行貪淫,教你放不下,這種就是妖魔鬼怪。已經非常地明顯,但是大家卻看不懂,這就叫「有業障」啊,有「魔力攝持」。《楞嚴經》我從小就讀,就熏習經教,所以一接觸到境界,一眼就看穿他了,他無所遁形啊。馬上就能起防非止惡的功能,馬上就可以提起正知正見,一下子就把他看穿了。所以搞人間佛教的那些地方,你都要注意啊!你喜歡這些世間的東西,就像這個窮子「得未曾有」,窮子歡喜,從來沒有這麼輕鬆過。「從地而起。」這是說開始退轉了,本來是入佛境界、入佛地啊,後來就「往至貧里」,你搞世間法就是「往至貧里。」到這個世間去「樂為鄙事。」什麼叫「貧里」呢?就是這個世間沒有福慧,就稱為貧里。「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因為他覺得在世間法那個環境裡面,他是沒有壓力的,在佛門他壓力很大,這個就是業障重啊!這就是眾生。所以佛看到眾生這個樣子,真的是「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他讓五欲來蓋覆自己,深著於五欲中,起很重的貪瞋癡,生種種的煩惱,貪得到的就歡喜,貪不到就起煩惱。順你的意的就歡喜,不順你的意的就起煩惱,這就是貪瞋癡啊!但是眾生在裡面覺得很高興,覺得自己有沾到學佛的名聲,也有把世間法做好,有孝順的名;又想當好爸爸,又想當好媽媽,又想當修行人,這種都是名利心沒有放下。你做人家父母,做人家小孩,真正做得好,是能度你家人來學佛,大家同生西方,不要再在這個三界裡面輪迴。不是只有做世間事的而已,世間的事你做得再好,都不算是孝順;你對你子女,把世間事做得再好,如果任由他在那裡造惡業,將來墮落,你對他也不是真好,你跟他是越來越疏遠。所以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面都有告訴我們,你要讓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這個才叫做報恩,這個才叫做對他們好,要讓他們吃素,讓他們能斷惡修善,能夠受戒、能夠恭敬、供養、讚歎佛法、讚歎三寶,這個才是對他們好,對他們有真實的利益,而不是隨順他們。現在人不會教小孩,想說:我小孩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去,讓他自由發展;不是,是你不會教,所以才說自由發展。眾生根本不曉得什麼才是真實功德,給他佛法他才會不想要。他覺得太束縛了,實際上,不會束縛。就像開車,大家都知道前座、後座都必須得繫安全帶,但是無知的人,沒有常識的人,他就覺得繫安全帶是束縛。就像給予你佛法,你覺得這是束縛,你覺得這是要求,還覺得佛教會影響到你生活,所以你就裝模作樣,沒有真正在學、在改變。我們學佛人、佛弟子,以佛法為主,世間法在心態上一定是放下的。其實嚴格來講,事相上要先捨掉,為什麼?事相上都捨不掉了,你心地上怎麼捨?很多人聽我們講說,你心地上要捨,事相上其次。實際上呢,你心地上真放不下,沒有轉過來,那要從事相上先放下,你才能夠知道心地上放捨,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你不能說事相上你放不下,心地上放下了,初學沒有這個工夫。
所以眾生很喜歡這個世間,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所以真的叫業障深重啊!

下面看: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他這個當父親的,知道他的小孩意志下劣,又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所以即使想要給他好的生活,好的受用,他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往至貧里。以求衣食」。長者不願意放棄,希望他的小孩能夠回到他的身邊來,能夠繼承他的家業,所以他以方便善巧誘引其子來幫助他。所以「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就派兩個人,
這兩個人呢,也不能長得相貌莊嚴,也不能穿著華貴的衣服,他要找他家裡面當中有哪些人是「形色憔悴。無威德者」。看起來要其貌不揚的,看起來又矮又醜的,沒有任何的莊嚴存在,所以叫「無威德者」,他找了兩個人。告訴他:「汝可詣彼。」你可以去找這窮子。「徐語窮子。」告訴他說「此有作處」,「我這裡有一份工作」,可以讓你多賺一點錢,「倍與汝值。」好言相勸。「窮子若許。」如果他答應了,「將來使作。」那麼把他帶來家裡做事情,如果他問你們兩個「欲何所作」?要做什麼事情啊?那你就可以告訴他,雇你來挑糞、來除糞,請你到家裡面來挑糞,所以說「雇汝除糞」。然後你們兩個也跟著他一起去除糞。叫他底下這兩個下人也跟他的小孩一起除糞,所以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所以你看這個長者這麼用心啊,就像佛一樣啊,這麼用心啊!跟你講《華嚴》,你沒有辦法學,所以就方便善巧,說四諦十二因緣法。密遣二人,這二人,一個人就代表四諦,一個人代表十二因緣。這裡講的四諦十二因緣,是指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因為大乘講到四諦十二因緣是《華嚴經》,講到這《華嚴經》的十二因緣,是以十種觀察,觀察這十二因緣,修平等的智慧。這個不是一般小乘所可以做到,這是《華嚴》六地的菩薩,你去看〈十地品〉裡面,第六地金剛藏菩薩所講的一乘的十二因緣,要怎麼來觀,怎麼來修。那不是一般小乘人的認為法是實有的,有個無明,有個行,有個識,實有愛、取、有,實有生死。這裡佛用的方便是用小乘法的四諦跟十二因緣法,教他觀苦,集,滅、道。實際上這「十二因緣」跟「四諦」,只是開合不同而已,它合起來是四諦,展開來是十二因緣,這個有機會再來詳細地解釋。「四諦」講苦、集、滅、道,而這「十二因緣」不會離開苦集滅道;跟眾生講:你看這個世間苦不苦啊?有八苦......等等的,讓他知道。那這「苦」怎麼來?因為你有貪瞋癡,你的意識在浮動,你心在散亂,你要修定,你要觀身不淨......等等的,要生厭離想。苦集滅道,修「滅」證「道」。這「集」就是什麼?是煩惱之因。「滅」就是滅除煩惱,煩惱的根本,然後證得小乘阿羅漢。所以說密遣這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代表佛給眾生講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為什麼說「形色憔悴」?因為它是用「析空」,教它用「析空觀」去分析因緣,這個世間你看都是因緣和合的,你這個心念,你看為什麼能見啊?因為有光明啊,因為有色相啊,因為有你的眼根啊,眼識啊,這樣分開,所以你的這個心是假的,因為它是和合而生的,不是真的,所以它就自然就不攀緣。告訴你諸法四緣生,這世間法怎麼來,這一切法不離「親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還有「所緣緣」跟增上緣,不離四緣。這世間法怎麼來的,它一定有它自己的因素,就像你要種瓜,你要用瓜的種子,你要種豆,要用豆的種子啊。你種瓜,你想要得瓜,你用豆的種子,你是沒有辦法的,他告訴你,法有它的自因,一切法都有它合成的因素……等等的。然後你心念在感知,你有這「等無間緣」的心念,一念接著一念地去攀緣,那攀緣就有境界,還有外在成就境界的「增上緣」......。就這樣子來告訴他。這講得很粗淺、很粗淺的佛法,所以說這樣分析,這就是「形色憔悴。無威徳者」。那大乘「體空觀」,講體空,小乘是「析空觀」,常常講析空觀,因緣所生法;大乘講體空,你看大乘《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很直接,它就舉一個夢境譬喻,讓你觀世間如夢幻泡影。就像你夢境一樣,有即非有,皆是幻化。你就知道,一切「境界相」當體即空。為什麼?就像夢境一樣,夢中的境界,當下就是虛妄的,你現前的境界,亦復如是,這是大乘的體空,所以具威德。什麼叫「威德」?能頓超,這個頓超是入「無生法忍」,能夠直至佛地。小乘雖然有頓超,但只到阿羅漢,所以說「威德不足」、所以說「形色憔悴」。形色憔悴就是他用的析空觀,所以稱為形色憔悴。「析空拙度」,它在超越三界生死的時候,它的方式是笨拙的,沒有頓超見性之力。而且即使自己成就了,也沒辦法像菩薩一樣,出種種陀羅尼來利益眾生,這個是小乘。人天乘就更不用講了,你看現在的人在搞人天乘,那孔子出了三界沒?沒有啊!所以為什麼我引宋仁宗的《御製舍利讚》,他讚歎佛的舍利,是這世界上不壞不滅的東西。他說:「夫子域中稱至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只見空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孔子雖是人中的聖人,老子也是人中之聖,但是,「唯有吾師金骨在。」只有佛的舍利常在。「曾經百鍊色長新。」只有佛法是真實的。佛的舍利存在,就代表這佛法不生不滅。所以宋仁宗學佛,他尊稱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和尚,他在宋朝,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也算是一個很厲害的皇帝。宋朝其實科技非常地發達,也算是一個非常興盛的一個朝代。孔子、老子在人中算聖人啊,人一死,屍首一埋,塵歸塵,土歸土,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啊,所以世間法必定散滅,人天乘那就不用講了。現在還有更誇張的,居然講《弟子規》,那個東西根本就不堪一提。!你怎麼能夠拿來作為學佛的基礎。連二乘尚且被佛喝斥,這裡就很清楚,就像這兩個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代表這四諦法跟十二因緣法。他說「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就是用四諦、十二因緣法來教化這些小根的眾生,來教化一般人。「此有作處。倍與汝值。」你來我這裡做,你修四諦、十二因緣可以證阿羅漢,你可以先得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他跟窮子講,這裡有好處,你可以多賺點錢,就像佛教這二乘人,你學了這個二乘佛法,你可以先出三界,你可以離開這世間的苦,所以叫「倍與汝值」。那麼「窮子若許。」是講有一些有善根的人,他可以學,「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所以說二乘的涅槃,在佛法就像「除糞之價」一樣,它價值就只是像除糞所得,這話是佛說的,是祖師大德所講的。所以華嚴宗祖師判小乘為「愚法聲聞教」,是給這下根的人學的。你們都是過去生無量劫來,在佛門種多善根福德因緣,所以直接聽聞大乘,就能信受,直接學大乘。跟你講淨土,你就能念,你就願意念,這個就是善根福德因緣跟人家不一樣,比人家多。所以你一聽聞大乘,你就能夠接受,善根福德不可思議啊!他講的「雇汝除糞」,就是用二乘的佛法,二乘法來斷煩惱,斷見思煩惱,所以叫「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就讓他們觀四諦跟十二因緣。

再看下面: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這兩個使者,就去尋找這個窮子,找到以後呢,把長者開出來的條件告訴他。

下面: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這窮子日子也不好過,聽到有人要雇他來除糞,又能多給一點錢,他當然覺得這很划算,沒有問題,除糞大家都會,還能夠多去掙到一點錢,這個是好事,所以他當然願意做。所以就到長者家來除糞。
「愍而怪之。」他父親看到他這個小孩,覺得他非常地可憐,憐憫他,也感覺到非常奇怪,給他好日子,他不要,他要除糞,他只做這下劣之事。就像給你佛法,你不要,你偏偏說你只要人天乘就好,你只要世間法就好,你就像這窮子一樣,只想做這個除糞的事情,沒有想要上進,只要做這種工作。我們這裡是舉比喻,不是對於這些工作有什麼歧視、偏見。現在的人,因為心裡面常常有那種自卑感,動不動就罵人家,說對他工作歧視,瞧不起他。這裡我要先講,這裡是舉一個譬喻。不是對工作歧視。

這裡所說的「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就像小乘斷見思惑,取阿羅漢,取小果。「尋與除糞。」小乘人知道,他這樣修小乘能夠證阿羅漢,能夠出三界,所以「慕果修因」。什麼叫「慕果修因」?就是他知道這個小乘法可以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他想要這個好處,然後開始次第這樣修。「其父見子。愍而怪之。」是說世尊看到眾生這樣子,就生憐憫心,覺得眾生明明就有佛性,大好的一尊佛,沒有辦法直下承當,沒有辦法直下會得,所以才做這歷劫辛勤修行之事,這樣過三大阿僧祇劫……等等的,不知道一念能越三祇。這就是世尊看到眾生,原來就是一尊佛,但是迷惑顛倒,世尊憐憫所以才給予大乘佛法,但是他不能接受,才用這種二乘來教化他。「愍而怪之」,這「怪」也可以說是有責怪的意思。

下面: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

因為窮子是在長者自己家中,「又以他日。於窗牖中。」就在窗戶隔著窗看出去。「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汙穢不淨。」他看到他的小孩因為做這個除糞的工作,全身這樣弄得髒兮兮,而且「羸瘦憔悴」,他沒有營養啊,「羸瘦」就是瘦弱,臉色很憔悴。全身有糞土,沾得都是,所以叫「糞土塵坌。汙穢不淨。」這糞土跟灰塵沾滿了他的全身。這裡就代表世尊興大慈悲。世尊見六道眾生,貧窮沒有福慧,就像這個「遙見其子羸瘦憔悴」。為什麼說「遙見」?就是以如來果地來看,看到這眾生貧窮無福,所以起大悲心要來幫助他,要來提獎他。所以世尊不是只有說二乘法,後面還給他方等、般若,乃至法華涅槃;佛知道只有二乘還不夠,所以要提獎他。下面:
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這個父親看到自己小孩這樣子,他也想要接近他,就不再穿著華貴的衣服,「即脫瓔珞細軟上服」,這「細軟」就是他的嚴飾之具,他的金銀珠寶他都把它拿下了;「更著粗弊垢膩之衣」,穿得跟窮子一樣,也是跟他一樣塵土坌身。他小孩去除糞,他也去除糞,「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藏教佛,天台四教「藏、通、別、圓」,他示現藏教佛,就是小乘講的大阿羅漢,藏教的「果頭佛」,這是專有的名詞。所以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就是示現「劣應身」。如來有「自受用報身」跟「他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為法身大士而示現,示現劣應身呢,這劣應身,這藏教佛算是劣應身中的劣應身,因為依自受用報身來說,盧舍那佛的報身,這麼莊嚴,在《華嚴經》上一開始這樣莊嚴的身相;他受用報身就是示現給菩薩看,他受用報身就算劣應,那麼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劣應中的劣應身,所以為什麼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所以你現在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不是如來最好的相,還有更好的,只是示現在這個世間,讓世間的人看到。這世間人認為這個相是最好,所以他就示現這個相,那麼為什麼說「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這也顯示釋迦牟尼佛的大慈大悲,他來這裡示現作佛,示現作藏教佛。所以他「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也跟這裡的眾生一樣塵土坌身,一樣「右手執持除糞之器」,隨順方便。這樣六年苦行,然後示現成道,也是住寂靜處,住阿蘭若,也是這樣示現用功精進;也就是眾生要怎麼樣成道,他就做一次給眾生看。實際上如來早就成佛了,你從這一個譬喻裡面就可以知道,佛對眾生的用心就像長者為了要找尋他這個小孩一樣,密遣二人找他小孩來家裡除糞。不光找他來家裡除糞,還多給他錢,慢慢這樣教化他。然後不是只有僕人跟他一起做,自己也穿著做工的衣服、作務的衣服這樣下去做。所以世尊不光只是遣菩薩來教化,自己也來這裡示現,示現四門出遊、示現六年苦行,最後降伏魔怨,這樣來成道,轉法輪,這個就是「即脫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來這裡教化眾生,不辭勞苦。結果你還要謗佛,你還說佛教對於社會沒有幫助,那你一定下地獄的。人家來幫你,你不知道感恩啊!沒有佛法,這世間是不會安定的,都是殺盜淫妄啊!你看,在佛法還沒有傳來的時候,眾生都是殺盜淫妄啊,所以說是「五濁惡世」,根本沒有人願意去收攝自己的貪瞋癡,也沒有人可以明了諸法實相,更不要說成佛了。為什麼說世尊對於眾生有大恩德,釋迦牟尼佛真的是經典上講的:「天上天下無如佛。」這世間對你們最好的,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捨棄莊嚴的法報身,來這裡示現教化,把你要怎麼修行,這樣演一次給你看,然後還說法教你,還留下經典。所以他「右手執持除糞之器」,也像下人一樣,還「狀有所畏」,裝得跟僕人一樣,裝得跟凡夫一樣,可是他不是凡夫。所以為什麼在《涅槃經》中釋迦牟尼佛他說,你不要看到我做世間事,就以為我有世間的意念或是情欲;你不要看到我去為我父王抬棺,你就覺得我像世間人一樣放不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孝順的?他度他爸爸念佛啊!有些人看到,就說:你看佛也給他父親抬棺。就叫出家人去給在家人、俗人抬棺,給他俗家父母抬棺,還說「佛可以,你也可以」。錯啦,那是破壞出家人形象,是佛不許啊!這戒律上是制定的,不可以的。不可以破壞佛教的形象,你出了家你不能破壞佛教的形象。你出了家,你也不能回去幫家裡做工打雜,那是作賤如來的形象啊!沙彌戒就有講。所以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好像跟這世間人一樣,但是他說他沒有世間意,他還說,你要是認為他像俗人一樣,有這些愛欲想,有這些擔憂等等的,他說「你是在毀謗我」。你去看《涅槃經》你就知道,你是在謗佛,謗佛的人業障重啊!現世就遭惡報,現在的報應都是現世的,你就會開始覺得你生活怎麼不順,怎麼倒楣了,這就是你要去檢點你是不是謗佛了?你是不是對佛法不恭敬?從前的人他會檢點,現在的人都推說「那是天災」,「那是自然現象」啊!所以為什麼會遭遇種種的厄難,因為他不知道要去消自己的業,不知道要轉變。

你看到世尊他是這樣示現來教化眾生,破外道、破邪見。外道看到釋迦牟尼佛很生氣啊,因為佛把他們的邪見都破掉了,害他的那些信眾都學佛了,令他的利養都沒有了,所以外道就一直謗佛、一直謗佛。你看到經文這裡,你就可以體會到憨山大師講得沒有錯,他說:你不讀《法華經》,你沒有辦法體會釋迦牟尼佛救世的悲心。

下面說:
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所以長者不光穿著工作的衣服,還裝得就像家裡這些下人一樣;還跟他的這些下人講,汝等勤作,不要懈怠,該怎麼表現就怎麼表現,也不要覺得奇怪。他「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他穿得跟他們一樣,他可以靠近他的小孩。後來在一起工作久了,都熟悉了,他就告訴他:「咄。男子。汝常此作。」叫他留在這裡,你不要去別的地方,「勿復餘去。」。「當加汝價。」我會給你加錢。包括「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你生活所需,我都能給你,你吃飯不用愁。「莫自疑難。」你不用去擔心。「亦有老弊使人。」看你工作良好,還給你找個幫手,找兩個老的來幫你。「須者相給。」你有什麼需要跟我講,我都會幫助你。「好自安意。」你只要好好待在這裡就好;就是現在人講的「跟他套近乎」啊!這也是照顧他,也是把他留下來。「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我就像你父親一樣,你不要擔心,要什麼就告訴我。「所以者何。」為什麼?因為「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我年紀大,你年紀還小、還年輕,你這麼年輕。汝常作時,沒有欺怠跟瞋恨怨言,你很勤勞,你做得很好。「都不見汝有此諸惡」,你不會欺騙,你不會瞋恨,也沒有怨言;「如餘作人。」就像你其他同事一樣,「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從今起,我就把你當小孩一樣。所以這個時候「長者更與作字」,就給他一個稱呼,把他當自己兒子來教,所以「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有人對他這麼好,但是他還是覺得你把我當兒子一樣,你叫我是你的兒子,我大概是義子吧!那畢竟還是沒有真正的親戚關係,所以還認為自己是個外人,是「客作賤人。」不覺得跟這個長者有實際上的親戚關係。所以「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在他家一待,待二十年。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像這個長者一樣,這樣來度眾生。他示現劣應身,示現藏教佛,跟大家講經說法開示,教大家不要放逸、不要懈怠,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要知道生死事大等等的,所以「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在僧團裡面,佛就常跟小乘的人這樣教化開示,然後跟他們講。所以你看在小乘經,《阿含經》裡面,為什麼會有一點菩薩法,就是佛在講經的時候加入一些大乘,目的是要提升他們上來,提獎他們,幫助他們提升。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的人不知道,他反以為我們大乘是從《阿含經》來的,這個就是他徹底搞錯了。現在有些人講「上座部就是我們原始的大乘」,你不要胡說八道啊!上座部的大迦葉就在《法華經》這裡舉比喻來跟我們講,說他聽聞《法華經》才捨了小乘的意念,才知道什麼是佛法,他從前所學的都不對,他學的那些小乘都是如來的方便。原來如來不是要傳小乘給他,而是要他明了大乘,就像長者的真子一樣,不是只讓他客作賤人而已。你迷惑了,你迷失本心你不能諦信一乘,就是客作賤人。你悟了,你願意學,那就是長者家子。所以末法有些人他邪說、他搞錯了,說什麼他這個「小乘的上座部是原始的大乘佛法」,那這個是他胡說八道。這大迦葉沒有這樣講,是他們那些邪見人瞎掰的、胡說的,這點你就要清楚,因為在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非常地多,你沒有辦法明辨。

這裡講「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這是教他不要懈怠,不要他求。「當加汝價。」你在這裡好好做,我多給你錢;就像佛告訴這些小乘人,你在佛門裡面好好修,將來你會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就是「當加汝價」。初果是他基本的薪資,再來加價上去為二果、三果、四果,所以叫「當加汝價」,故曰「一日之價」,涅槃一日之價。那加價上去,這加價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需要的這些「盆器米麵鹽醋之屬」,就像三十七助道品一樣,佛也教他。「莫自疑難」,你想要得到阿羅漢果,我會再教你三十七助道品,所以你不用擔心。「亦有老弊使人。」你得到了阿羅漢果,還會有神通,但是小乘的神通不普不廣,所以比喻作「老弊使人」。這「老弊」就是講年老衰弱。為什麼講年老衰弱?因為他雖然是僕人,但是年紀大,做不太動,以此代表小乘的神通,雖然有,但是不廣大。小乘的神通,天眼通只能看到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天耳通也是一樣,宿命通他知過去五百、未來五百,他的能力有限,雖然有神通,但是神通沒有廣大。誰才神通廣大呢?釋迦牟尼佛神通廣大,一切諸佛如來神通廣大,不是孫悟空喔,孫悟空都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所以這個「老弊使人」就代表小乘的神通,雖然有,但是不大。「須者相給。好自安意。」需要什麼,我都會給你,你好好安心待著。他又說:「我如汝父」,這佛示現作藏教佛,所以說我如汝父。為什麼說「如汝父」呢?因為藏教佛不是真佛,所以這裡說我「如」汝父就代表這藏教佛不是真佛,他只是示現跟他一樣,就像長者穿著垢弊之衣,脫去細軟上服,跟他一起除糞。然後跟他在一起,說:你就像我小孩一樣,我就像你父親一樣。「就像」就表示不是,也顯示這二乘的藏教佛不圓滿。這都祖師大德開示的。那麼「勿復憂慮。」所以是先安他的心,先安小乘人的心。「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他說自己年紀大,「而汝少壯」。就像世尊先證,那弟子後證。「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就像佛在安慰這些小乘人,告訴他們:你們不像那些外道都在毀謗佛。因為外道常常謗佛,所以就有這些毀謗的言論。這些小乘人能夠信受佛語、信受佛誡,就像這窮子一樣「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這是顯示外道謗佛,而小乘不謗,所以他願意修。下面講「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從來沒有看過你對諸佛如來、你對佛有不恭敬心。「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這個是講二乘與菩薩同入法性。為什麼叫二乘與菩薩同入法性?同樣都是告誡他們,如所生子,這慢慢地在提獎他;用方等、般若在提獎他,告訴他:「其實你們也是有佛性的呀!」告訴這二乘人有佛性啊。這樣子慢慢在提獎他們。所以大迦葉在講他自己修學的過程,講他的心得。那麼「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所以這同樣的道理,佛就開始告訴眾生,告訴這二乘人,你們也是可以作佛的啊!也是跟佛一樣,有佛性啊!所以這裡講的「更與作字。名之為兒。」他說:「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雖然這些二乘人聽到佛這樣講,講說你也可以作佛呀、你有佛性啊、佛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啊……但是他沒有辦法領納,沒有辦法接受;所以說:「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就像這個窮子一樣,雖然長者對他這麼好,把他當小孩來看,但是他還是覺得自己跟他還是有一段距離,不是真正的親戚。就像二乘、凡夫一樣,跟你講這佛境界,你覺得「哎呀!那是佛菩薩的境界,太高了,我做不到,不可能啊。」所以說「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因為心還是下劣,所以在二十年當中,佛說阿含跟方等,用這個《阿含經》跟大乘的方等經典來教化這些人。所以為什麼我們剛才講的,你能諦信大乘,你就是長者家子,如果不諦信,那就是客作賤人,就如同窮子一樣。那實際上,窮子的當下仍舊是長者家子,就是你一念轉不過來。這一念,哪一念呢?就是你著相。認為心外有法,認為有我,有我所對的境界;有我,我所,所以學佛去我、我所。去我、我所,就是離相。這離相之法,淨土宗教你的就是持名,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所謂一心就是心境如如,不亂則一心就常現前,所以名為一心不亂。不是只有這個佛號一句接著一句,這個一心不亂講得太淺。真的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那是理一心不亂,念佛念到後來,心境如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知道內身心、外世界原是一體,這就心境如如,這名為一心。能夠安住此心,能夠於一切境界當中不失不壞,不失念,這個叫不亂。所以念佛它可以見性,它是可以見性的,它是可以離相的;念念都覺,怎麼會不離相。念念無量光壽,你自然心不取相,不分別;不取相,不分別,就是用佛號換除八萬四千種塵勞煩惱。換除,為什麼把它換除呢?把它換掉。就像醫生開藥一樣,你有病給你藥,病消除了,藥也沒有了,你心不取相,這佛號也沒有了,所以說心境一如啊!所以叫一心不亂。近代淨土宗解釋這個一心不亂,都變成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所以祖師講的三種一心,「工夫成片」、「事一心」跟「理一心」。「工夫成片」就是一句接著一句。「事一心」它能夠除斷見思煩惱,名為事相上的一心不亂,能夠除見思煩惱;「理一心」能夠破無明,能夠悟了真心,證入真心,所以就是心境一如,能所銷融。為什麼銷融呢?銷融就知道能所一如,所以名為銷融。不是真的有能,真的有所,然後把它銷掉,是知道能所一如,知道萬法唯心。所以你念佛是這樣的一個層次的,是這樣的一個修學次第的。次第不妨圓融,所以念佛即是念佛心,念念是佛,念佛就是悟真心,悟真心,這個就叫念佛。所以為什麼祖師會教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就是在提獎學人、在提攜學人,讓你早日能夠有大成就。一般人不了解,執著人天、凡小,就像這裡窮子一樣,客作賤人,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這二十年不光可以代表阿含跟方等,也可以代表修學三大阿僧祇劫,也可以代表理、事二障沒有除滅。有理障跟事障,事障就是所謂的煩惱障,貪瞋癡慢疑,理障就是所知障。所以你學佛不要學成了所知障,所知障則障見性,你不能破無明,不能夠斷除塵沙煩惱,所以說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那為什麼會有事、理二障?就不了唯心之故,所以有這些障礙。希望大家要能夠明白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明白諸佛如來的開示;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再做個窮子,不要再客作賤人。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四-3



妙法蓮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
第三講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前面說的譬喻裡面,這個大富長者心中思惟: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從未向人說如此事」,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個小孩。「與子離別五十餘年」是講他思念此子,就像佛思念眾生。眾生都有佛性,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才輪轉在這五道當中,所以說「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因為從來未受佛法的教化,所以說「未曾向人說如此事」。「長者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那麽他在思惟的時候,心懷悔恨,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家大業大,而這個家業沒有繼承人。就像世尊一樣,他三七思惟,知道眾生都有佛性,只是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世尊不願意捨棄眾生;但是又「自念老朽」,他知道他自己因緣果滿,終究有涅槃滅度的一天。世尊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就像這裡的長者,他家的財寶,倉庫盈溢;但是,卻沒有繼承人一樣。就像佛法,沒有人可以真正修行,來作為佛法的正傳,都是同樣的道理。長者一旦終沒,財物就散失,世尊一旦涅槃,那這佛法沒有人來繼承,沒有人來信受一乘了;那麽這佛法則無所委付,就像家業無所委付一樣。「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所以世尊常常這樣憶念、護念一切眾生。這長者思惟「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亦復如是。如果能夠把佛法,把一乘了義給傳下去,就像長者委付家業,那麽這個佛法自然有人繼承,有人可以來承接如來的家業,而後廣利眾生,所以說「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經文說:「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這「傭賃」就是受雇於人。「傭賃展轉。遇到父舍。」這兒子輾轉至於他父親的家裡。前面是說「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這裡呢,「到本國已」,他又到了自己父親的家宅,就像你入佛門一樣。「住立門側」站在這門邊,「遙見其父踞師子床。」這窮子從門口看進去,當然他不知道裡面坐的是他的親生父親,他不曉得;他只看到有一個人坐在師子床,這「師子床」就是華貴的寶座,叫做師子床。有「寶几承足」就像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羅漢床一樣,他坐在這椅子上,底下還有一個小桌凳來托著他的雙足。你們去看清朝的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寶座,那就跟師子床很像;它龍椅底下還有個寶几承足。現在網路很發達,直接上網查就可以看到了。所以,這裡講他「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大富長者旁邊都是婆羅門以及剎利居士,恭敬圍著他的父親。那他父親呢,「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身上戴滿了金銀珠寶。「吏民童僕」,是說在他旁邊又有他的傭人,「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形容隨時聽候差遣,可謂是一呼百應啊,非常地豪貴。而且呢,「覆以寶帳。垂諸華旛。」他坐的師子床上面,蓋有寶帳,是用珍寶所鑲嵌而成的;「垂諸華旛」,旁邊有懸幡。他這個室内「香水灑地」所以充滿了香氣;可見他的豪富。「散眾名華」,在這個廳堂中、地上,都有名貴的花瓣,或是名貴的花朵作為擺設,所以說「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廳堂上羅列著眾寶,而且「出内取與」,常常更換。「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呢,「見父有大力勢」,他看見這裡面坐的這個人,他從來沒看過這麽富貴的,知道他有大力勢,心中呢「即懷恐怖」,就感覺到很恐慌,後悔來這裡工作,「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他心裡面自己想著:裡面這個人可能是國王,「或是王等。」或是王宮貴族,或國王的親戚才有這樣富貴。「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在這裡出賣勞力;他覺得這裡不是他出賣勞力的地方。「不如往至貧里」不如到一般人家裡,「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講的「使力」,就是他在一般人家裡面,他工作起來比較沒有這麽大的壓力。「衣食易得」,很容易就可以換到一餐飯飽,也沒有殺身之禍。心裡想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如果待在這麽富貴的地方,要是他逼迫我,那我豈不就沒命了,所以說「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心裡這樣想著,他就想趕快逃走。這一段,它的文義是如此,那它的表法:「爾時窮子傭賃展轉。」一樣的,眾生輪迴,「遇到父舍」,就是遇到了佛法;什麽叫父舍呢?就是比喻華嚴,華嚴殊勝,二乘人雖然在逝多林中,但是不見不聞,猶如「住立門側」。所以他雖然到了這父親的地方,但是沒有辦法相認,也不認得,也沒有辦法進去這個廳堂。就像佛在講《華嚴》,二乘人雖然同樣在這個逝多林中,但是如癡如聾,不見不聞;所以猶如住立在門側,不得其門而入。

「遙見其父」,只能待在一旁,沒有辦法參加這華嚴一乘了義的盛會。所以,這裡你就知道了,你現在遇到了佛法,你還要站在門外嗎?你還要等到你什麽時候想通了,你再來學嗎?有很多人,我們勸他學佛,勸他修行,他總是有一大堆的理由:工作、家庭......等等,或說:等我事情忙完,我再來學、再來修。這就是住立門側,在佛門的旁邊,在佛教的門外,在那裡看著;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已經遇到佛法了,遇到一乘了義,但就是站在門口,不得其門而入。再講深一點呢,你遇到了一乘了義你不肯修,不肯轉,不肯放下,也是住立門側,站在那裡看、觀望。

所以眾生啊,有種種千般萬般的理由,其實這些理由就是業障。就像我之前講的,教你學一乘了義,你不願意學;教你要放下,你不想放下,這都是住立門側。你遇到了佛法,你還站在佛門口,那你沒有入啊!就像你去受戒,你受了戒你也不想吃素。還想:這條戒想受,那條戒不想受,這就是住立門側,站在佛門口,沒有入門;就像這裡窮子的表法一樣,所代表的義趣一樣。所以自己看到這邊經文,自己就要警覺,不可以只是名字學佛、表面學佛,或是只願意學小乘,只願意學粗淺的,這個都算「住立門側」;等於不見不聞,不得其門而入,都是這邊所蘊含的義趣。

下面講「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這是代表:佛說《華嚴》顯示盧舍那佛種種的莊嚴。坐在師子床上,這是表示「安住本處」,這是法界之寂滅,以法界為體。「寶几承足」代表著是什麽?顯示福慧二嚴,福慧二足。所以叫「寶几承足」。而「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就像華嚴會上,主伴圓融,盧舍那佛他的周邊有諸大菩薩、有十方諸佛恭敬圍繞啊!並且「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這是讚歎盧舍那佛因地的德行,以種種的萬行嚴飾自身,所以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來作代表,代表莊嚴,代表萬行;而且這萬行是已經結果了,已經算是萬行成就,所以用真珠瓔珞。如果還在因地呢?那就是「以香花莊嚴其身」。如果是在果地上,我們就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是用金銀珠寶來作表法。

        那麽「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這是表盧舍那佛能化身,化身千百億。「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遍地皆香,而且「散眾名華」。這些一一都是顯示,佛果地上種種的功德莊嚴,並且「羅列寶物。出內取與。」這就是表能隨心應量,顯示盧舍那佛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功德。眾生什麽時候得度,用什麽法度,他都能夠給他,一法就算一寶;所以說「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這「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這就是比喻二乘人見到大乘佛法,他心裡恐怖啊!他害怕,不敢學,他怕撲空、怕著空,甚至反過來謗大乘佛法。所以你看到現在有很多二乘的、小乘的,他不信大乘,認為這大乘不是佛説。他心裡會害怕,因為他福報不夠,業障太重,福慧都不具足;所以他看到《華嚴經》他害怕,不意願學,沒辦法學,就像這個窮子一樣,心懷恐怖。

所以這裡不光只是講二乘,還包括講一般學佛的人;你遇到佛法,你心有沒有恐怖?一想:哎呀,學佛要吃素、要受戒啊;好像什麽都不能做,「心懷恐怖」。你看到如來的功德,具一切智慧,具足萬行,種種的上妙莊嚴,你心裡會害怕,覺得學佛要長久這樣修行,自己經受不住;覺得這佛法很難、很高深,好像不能懂,這都算是心懷恐怖。或是覺得念佛要念很久,這都是心懷恐怖,其實這「恐怖」就是什麽?這就是業障。所以,你越是覺得有驚怖的心,越要去念佛,越要去修行。夏蓮居老居士講:「疑能生苦,苦生疑。」你對佛法有懷疑,你對佛法有猶豫、對於大乘你有猶豫,這個就是懷疑,這就是苦,懷疑能生苦啊!你不學,你就產生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乃至生老病死」,有八苦。疑能生苦,苦又生疑,因為你在苦中又沒智慧,又對佛法又產生疑惑;所以這裡講「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你自己就要反省,你要檢點,你自己是不是像這個窮子一樣,每次叫你要學佛、要用功,你就說你有什麽事,你就給你自己找很多理由,這就是心懷恐怖,猶豫不前啊!不能生決定力,不能發決定的志願,還要起懷疑,還要想著:「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來兼顧」;我告訴你:顧佛法就好啦,世間法你不用顧。很多人會想:我怎麽讓佛法跟世間法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的。就像兩匹馬,一東一西,方向不一樣。你去看看你是不是放不下?你就是放不下,你才想著:「我要怎麽來兼顧,要怎麼做得好」?你這個念頭就是放不下,所以你心裡恐怖啊!

「悔來至此」,也就是後悔學佛,後悔受戒。什麽叫後悔受戒?很多人哪,他受五戒,他要先挑戒律,哪一條他要受,哪一條他不受。或是呢,受了菩薩戒,想:哎呀,這條做不到,他就去問戒師,看看能不能退戒;那現在有的戒師,說是持戒的,也是不如法啊。他告訴你:你先受沒關係,到時候不要了,在佛前再退掉就好了。他把受戒當成網路購物,買了覺得不合意了,還可以退。雖發心受了,但覺得自己做不到,或是不想做了,就跑去退戒,這就是在玩弄佛法。所以,經文講這窮子「悔來至此」,你就要想到,你自己是不是後悔受戒、後悔學佛了?或是覺得:學佛怎麽這麽嚴。這就像這個窮子,沒有智慧,沒有善根。雖學佛,還是把世間的事情看得很重,想:我怎麽來兼顧世間法跟佛法。我告訴你:沒有辦法兼顧。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怎麽兼顧啊?你還想著要怎麼兼顧佛法跟世間法,這個心就是放不下,這就叫「執著」。很多人想:我佛法跟世間法怎麽兼顧,還拿著六祖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來搪塞。六祖是叫你覺悟,不是叫你不離啊。如果不離,六祖幹嘛出家?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出家的,釋迦牟尼佛是出家的。這世間、世間法,要懂得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下,心地上一定要放捨。放不下也得放,為什麽?因為「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你臨終的時候你才知道啊,你想不放下,你都得放。所以《無量壽經》講「捨生受身 。改形易道。」眾生在這當中輪迴,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所以你想著要把佛法跟世間法兼顧,這一念就是妄想,這一念就會讓你退轉,其實這就叫退轉。所以,這窮子「悔來至此」,就是講有很多人學佛學到後來心生後悔,或是你們現在就有後悔的,當然這個「後悔」並不是這麽明顯;就在你心中不知不覺生起來,覺得:「哎呀,學佛何必這個樣子?哪有一定要這麽嚴?哪有一定要這麽斤斤計較?這個錙銖必較,一絲不苟」。有這念頭就是開始在生退心哪!

下面,「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窮子看到他的父親,覺得他可能是國王,或是大臣,或是王公貴族。就像世俗人,你看到佛法,總覺得「那個都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凡夫所能及,我就只要把人做好,這樣就可以了」。勸他要念佛,他心裡面害怕,他覺得念這佛號大概是要叫他去死了,他害怕,他不敢念;還覺得佛法會給他不自在,會干擾他家庭的生活。就像我常常在勸人家吃素,很多人一定都覺得:「哎呀,法師你這樣勸人家吃素,萬一人家家裡吵架怎麽辦哪?會不會影響到人家家庭生活啊」?他自己就像這個窮子一樣,覺得「此或是王,或是王等;悔來至此」,他後悔學佛了,後悔聽經了。我跟你講:人跟人是緣,會吵架是有很多的原因啊。正是因為有障礙,你才要堅持,這個才叫修行,修行不是都修個「事事如意」,就是在修行過程中有障礙,你能堅持,這個才叫工夫,這才叫「為眾生」啊。哪有人修行都是這樣一帆風順的啊,就是有障礙才考驗出工夫。文天祥正氣歌講的「時窮節乃現」啊,就是境緣不好,才更能顯示出你對佛法的希求心,你對於戒律你的堅固力,就是因為境緣不好,你還堅持,這就是道心啊。你不必去擔心什麽家庭吵架、夫妻不和,沒這回事,那都是你的妄想而已。你要曉得:這天底下的夫妻,今天不是吵這個事,就是吵那個事,他只是找個議題來吵而已;你不用為了他的妄想而去退心,而去放棄素食、放棄學佛。有很多女眾都是這樣,很情見;她覺得她的先生不希望看到她念佛,她就念珠收起來,她不敢念了,這就是妄想情執,情見啊!男眾也是一樣,怕太太看到自己在學佛,他連看到佛像他都不敢問訊,你看他做人做得這麼窩囊,這就是他心有罣礙。他覺得:「哎呀,這佛法太難了、太高了,那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我一個凡夫我做不到啊」;這個就是下劣心。所以說「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經文裡面講的,這窮子他心裡面看到他的父親,親生父親他不認識。不光不認識還以為是國王,覺得那個跟我沒有關係,覺得佛法所講的這個境界,講的這個「真空妙有」跟他沒有關係;他還是覺得他只要人天乘就好了,只要做到孝順就可以了,這種就是心理下劣。他不識得「諸法實相」才是最根本的;不知道「一乘了義」才是最主要的。從這裡你就可以看看眾生相,來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自己犯了一點過失,被講了、被念了、被罵了,就開始起煩惱;覺得道場要求太高,這佛法太難了,這個就是下劣心。


經文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所謂「非我傭力」,就是代表知見狹劣。教你學大乘,你覺得不可能,你只要學人天、只要學二乘,說這樣有基礎;你不相信自心是佛,所以你才會像這個窮子一樣,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就像二乘人著相,他認為要有修有證,認為要:有所造作、有所取、有所證,他才會成就涅槃,所以說「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傭力」就是他有造作,也可以代表知見狹劣,對於無上大乘沒有希求心。所以告訴你「念佛十念、一念皆能往生」,很多人不相信,真的,在現在很多學淨土宗的人他不相信,他連他自己不相信他都不知道,他還覺得他很信。你講你自己很信,為什麼人家叫你去搞一下世間法,你馬上就以世間法為主了?人家說:「哎呀!你沒有做人的根本啊」!你自己心裡就慌了。我告訴你,你沒有做人的根本,你有作佛的根本啊!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觀無量壽經》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什麼叫「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叫「是心是佛」,你識了這根本的道理,就「是心作佛」,轉過來了,念佛必然成佛。所以有很多學淨土的人,被人家講幾句話,他就放棄淨土了,他覺得:自己所學的都太高啦!就跑去學《弟子規》、《三字經》......等等的這些世間東西,浪費自己的人生,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你把那些時間拿來多念幾句佛,業障就消了。

所以你看他這裡,想:「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他就覺得:哎呀,這大乘學了大概不能成就,《金剛經》學了大概就是偏空,《法華經》他也看不懂,所以他認為「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大概這些學了都會著空,不能成就。就講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原本這話是教你不能著空,不是教你著有啊!連話都不會聽,就像《證道歌》裡面講的「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肚子很餓了碰到國王的膳食,你沒辦法吃;生重病了,遇到了無上的醫王,你卻不肯學,你卻不肯就醫,反而還產生出更多的毛病,這樣病怎會好。遇到醫王了還繼續生病,病得更重;就像眾生遇到一乘了義,可是他不肯學、不肯轉,病沒好,還病得更重。所以生了退卻的心,想:「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這肆力就是使力。「肆力有地。衣食易得。」就像人天二乘一樣。而「往至貧里」就是退大乘心、背大向小,去學人天二乘;就像菩薩戒裡面講的「背大向小」,他對於一乘無希求心。

所以你看現在有一些人,還說他之前也學過大乘,也深入研究過《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等等大乘經論;後來他覺得,還是覺得阿含好。這種話居然也當作資歷在講啊!我講一個,你們都有寫過履歷表,你從間大公司一直做,越做越小、越做越小,你還敢拿出來當資歷嗎?你本來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上班,做執行長,人家看你不行,叫你下來,換到一般的地區的公司,也是名列前茅,結果人家看你還是不行,再讓你到小公司去做個職員。你竟還拿著這一份資歷出來,說:「你看,這是我的資歷」,從年輕的時候位子做很高,到年紀大的時候,越來越潦倒。

所以末法就有這些出家人、有這些在家人,剛開始學大乘,退成小乘;就像我剛才講的這個譬喻裡面,剛開始是在大公司擔任很高的職位,而後呢,沒有作為、沒用處,變成一般的小職員!就像學了大乘沒有得力,退成小乘、人天,這些人背大向小,退大乘心,他還敢拿出來炫耀,在那裡得意,還叫人家跟他一樣。你看他不是在昭告天下說:「你看我走錯路了,你們大家都來跟我一起走。」這是鬧笑話啊!我看了覺得很好笑,有這麼不要臉的人啊!自己退大乘心還敢出來說嘴。就像從前有一個小沙彌,他跟在他師父後面,幫他師父拿東西,那師父證阿羅漢,他的小沙彌走走走,走著走著心裡就發大願:我將來要利益一切眾生。他師父有他心通,他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發大菩薩心,他就不敢讓小沙彌他拿東西啦!他說:「來,東西我拿。」小沙彌說:「為什麼?」,師父說:「因為你剛發了大願!你走前面。」但是,過不一會兒,小沙彌發的這個願心退失,他師父把東西又交給他,叫他到後面去。所以,你本來學大乘,後來退失大乘善信、大乘正信,你還出來跟大家講,這不是丟臉嗎?自己都應該要深自悔責,深深地去懺悔,怎麼還敢出來教人!你看這經裡是什麼人在給我們做榜樣?是大迦葉、目犍連在給我們做榜樣,他們迴小向大,這個才是榜樣,你「背大向小」怎麼能夠出來教人啊!真的是應了佛門的一句話,叫做「不解慚愧」!

什麼叫不解慚愧?這話講得很文言文,用白話講就是「沒有羞恥心」。所以,你學佛就是學大乘,大乘才能究竟地解脫。你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想說「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我學人天二乘,好像很容易做到,這樣有修有證;就做一些自己已經做到的,還在那裡得意。就像一個幼稚無知的小兒,他只會一加一等於二,他就覺得他沒有問題了,他都會了,他永遠也不想從一年級升二年級、升三年級,不想前進,他只想要一直保守著他會的東西而已;就像前面大迦葉一樣,雖然有修有證,但是「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所以你不要變成這樣子的人,這種心態越來越糟糕。還想說「若久住此。或見逼迫。」所以你看那些退大乘心學二乘、學人天乘的人,學到後來,他就背棄佛門,他想:我如果再待在佛門裡面,那我這世間法怎麼做得好?「若久住此。或見逼迫」他心裡面罣礙的是世間,他放不下,如果人家鼓勵他來道場來學佛,他就覺得人家在逼迫他。就像有些居士,我多勸你幾次,你就害怕,不敢來、不敢學,這種就是無希求心;這「或見逼迫」就是指對佛法無希求心,只想待在家裡,只想把家庭的事情搞好,把人做好,只學著你那小小一本的《弟子規》,你覺得那樣就等於是佛法了。你看,這麼膚淺啊!

所以我為什麼一再說:不可以在佛門裡面搞這些世俗東西,不然你就會這樣一步一步地退轉,從大乘先退小乘,最後退成不學.....。你看那些在佛門提倡這《弟子規》的,本來他們也知道大乘很好,慢慢地呢,他就說:哎呀,學大乘要有小乘的基礎,然後又說小乘的基礎是要先把人做好,是人天五戒十善......。其實這三個是不相干的;你不要把馮京當作馬涼,不要搞錯了,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人天乘只能得人天的善福,不能出三界;小乘雖能出三界,但是不能圓滿成佛。怎麼會把「不能出三界」的東西,說成是出三界的基礎?怎麼會把「不能成佛」的東西,說是成佛的基礎?那完全不對啊!所以為什麼龍樹菩薩講,你學小乘學到後來就會變成「無因論」,變成邪見;這是在《三論玄義》裡面講的,吉藏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為什麼說不能在佛門裡面去提倡這個東西,搞什麼《弟子規》、《論語》這種東西,這是世俗法。世俗學校去上沒有關係,教一般不學佛的人;可是你要是把學佛的人,明明他已經發心,已經跳脫了這個層次,人家是要來學佛,你還教人家回去搞那些世俗東西,那就是你在斷人慧命,也是斷自己的慧命,自己同時也在退轉,那這樣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啊!

你看那些人多嚴重,他只要聽到哪位法師沒有教人家要學《弟子規》,他就覺得這法師知見大概是不對的,因為他錯把《弟子規》當佛法。或是聽到我跟人家說:你不要學《弟子規》,他就很生氣、瞋恨,他氣到連大乘佛法他也不要看、不願聽,他也不需要了;你看那種人是真的要學佛嗎?是真的要趣向佛道嗎?實際上他只是要找一個符合他愛欲心的東西,那就是《弟子規》,他只是要能夠逞他愛欲心的東西,現在找到了;所以他聽到你沒有在提倡《弟子規》,他就很生氣,不然他就覺得你的知見不對。你去大藏經裡面看看,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講《弟子規》,無論哪一個菩薩無不都是教人學大乘。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在《華嚴經》講,都是勸人學大乘;即使是講四諦十二因緣,在《華嚴經》裡面也都是以大乘法而教化之。所以你看這些人,他不是來學佛的,就是來佛門逞自己的習氣愛欲;所以一碰到能符合他愛欲、符合他習氣的,他就奉為圭臬。所以你看很悲哀,就像這裡窮子一樣,甘於貧窮下賤,為什麼?你們大家信受大乘,釋迦牟尼佛講:「聞佛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他還要搞這些世間法、搞人天乘,那他就是自墮眾生位中,那個不叫打基礎,那個是在退轉;說「基礎」只是他在退轉的一個粉飾而已,其實那個就是退轉。所以說「或見逼迫」就是他就想到:如果持續待在佛門學佛,人家叫我要修行,我感覺到逼迫......。那就沒有辦法把世間法搞好;所以他就退心。這種人很多,真的很多。他就跟這窮子一樣,覺得人家「或見逼迫」,叫他來學佛是逼迫他,是要求他,所以他就退心。還自己想一套歪理,以為「我在家裡把事情做好,這也是布施」,其實你所作所為都只是針對你愛欲的對象,這不叫布施啊!因為你這愛欲沒布施掉。所以這裡把眾生的業障都講得一清二楚。

下面: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恐失己利」,害怕人家逼迫,自己失去利益。就像要教你大乘佛法;但是根器不夠,或是對於大乘佛法無希求心。只喜歡人天乘跟小乘,所以怕人家逼迫他學大乘;他看到就害怕,怕人家逼迫他把這愛欲心給捨掉,怕失去了他現前所有的。他覺得大乘講空,他覺得他摸不著邊際,好恐怖;很多小乘人都是這樣。因為你們一接觸就學大乘,所以你很難體會他們那種下劣的心態。跟他講第一義空,他就覺得:哎呀,大概什麼都沒有,抓不到。
他覺得他可以調調呼吸,還感覺得到自己的存在,他覺得這樣好像比較實在一點,他覺得這樣心有定下來,有「定」的感覺;他不知道「知覺乃眾生」。這裡「強使我作」,怕人家要他學大乘,要他來修行,他害怕失去了現前的利益;他怕萬一「人沒做好」就墮地獄怎麼辦?以為「只有念佛不行」,很多學淨土的人都是這種觀念,這就是悲哀!所以為什麼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他有這種心態,世間意不除,所以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縱然教你念佛,你也沒有真正老實。那麼起了這樣的世間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他就背覺合塵,背離一乘了義,合於塵勞煩惱,隨順自己的習氣。就像有些人他來道場,來了一段時間,你勸他改,他不願意改,他寧可選擇離開,這種人就像這個窮子一樣,下劣無知。他不想改變他自己,他只想在那裡講是非、攀緣......等等的;你教他不要攀緣,你教他不要講是非,他就受不了,所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她就趕快離開道場,不敢來,還要毀謗道場,還要毀謗出家人,還要造作惡業。

所以這裡短短的一篇,把末法眾生下劣的種種的樣子,給你形容得一清二楚,你自己去檢點你自己有沒有這些下劣的心?教你要學佛、教你要上進,你覺得自已沒有辦法、不可能,還是世間事重要,兒子重要、女兒重要等等的,世間法跟佛法要來兼顧一下,都能兼顧。我告訴你:沒有辦法的。你這一念就是世間意;教你要吃素,你覺得,哎呀這樣會影響我家庭生活,你這就是沒有慈悲心,無慈悲心、無孝順心;只有自私自利,只想著自己,只想到自己怎麼幸福快樂,不管眾生受到這些湯火的燒煮,這就是自私自利。你還覺得自己有發菩薩心,還覺得自己是菩薩心腸;你是顛倒了,你是羅剎心腸菩薩面,表面像菩薩裡面是羅剎。真正學佛人是菩薩心腸羅剎面,心裡真正希望眾生得利益,外表呢他會喝斥你、會教化你;菩薩心腸,對你無希求心。你不肯去利益眾生、不肯想到眾生,你還要殺害眾生、惱害眾生,還覺得自己很隨緣,很能夠恆順眾生。我們之前就講過,我俗家的母親,她就是常講她自己很隨緣,這是她要我把她錯誤的例子舉出來,警惕大眾。當初叫她吃素,她不願意,還覺得她自己很隨緣啊,結果就「隨緣」得癌症,隨了這個業緣得了絕症;所以你吃葷必然重病。有些人說吃素也是有重病的,那是他殺業沒有消,不信你去醫院看看,得這些重病的都還是吃葷的人多,所以他受這樣大的痛苦啊!所以這裡大家看了,自己就要提起警覺,不要像這個窮子一樣,遇到了正法、遇到了佛法,不肯學不肯上進,起下劣心,退失大乘善信,退失大乘的正信,不願意學習大乘,反學人天二乘、反學外道,這個一定要注意。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這裡說到,這窮子站在這門側,他遇到他的父親,站在門側往裡面看,看到父親有種種的威勢,心懷恐怖,想要離開。而這個大富長者坐在師子座上,見到自己的小孩,一眼就認出來了,所以說「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非常地歡喜,他找了幾十年了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不求自來,所以「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他知道有人可以來繼承他這麼龐大的家業。長者心裡想:我常思念此子但是無由見之;他心裡面常常想念兒子,但是沒有辦法見到。「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不求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沒有把自己的小孩給忘記。至於它的表法:「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這「富長者」就像如來,成佛的時候見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識得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說「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心裡面非常歡喜。那麼「即作是念」就是作如是念「想要度脫眾生」,如來想度脫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凡有佛性者,皆當作佛;所以說「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所以說這佛法能夠傳承下去,就像世尊當初成佛的時候一樣,一成佛,見到大地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這個佛法可以教下去。那麼「我常思念此子」,這是佛觀眾生無眾生相,因為觀眾生即佛,他知道眾生本來面目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就像印光大師說的「眾生心性與佛同儔」,跟佛是相同的,只因迷背,輪迴不休。所以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所以後面印光大師跟我們推廣淨土法門:「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禪與淨。」「禪唯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就像你渡海,需要舟船一樣,「速疾到岸,身心坦然。」所以,遇到淨土法門,你就知道,你自己跟佛原來無二無別,就像《觀經》講的:「是心是佛。」眾生心是佛,所以你現在念佛,必定作佛,帶業往生,這個是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師講:你要念佛求生,比你在這世間要求生存還要容易。當你聽到祖師這樣開示,你就有無比的信心,就怕你不肯念;今天才念幾聲,明天就不念了,那就沒有辦法成就。《華嚴》勤首菩薩偈講:如鑽燧求火。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意思是:“你鑽木求火,火都還沒有現前,你就停了,連個暖相都沒有,懈怠者亦復如是。

        佛觀眾生無眾生相,當體即是佛,所謂「菩提自性,人皆可頓。」《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成佛也是悟此心,念佛也是悟此心,除此心外更無一物。所以為什麼說禪宗、密宗、淨宗各個宗派,教學的方式雖不同,它會歸之處卻是一樣的。所以你現在在外面看到的密宗,它要傳你什麼無上頂法,實際上就是禪宗,你不用去那裡生高下心,想說密宗高,我們漢傳佛教差一點,或藏傳佛教高一點,你這是差別心;藏地為什麼會有佛教?那是我們唐朝那時候跟著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那個時候傳法傳過去的,你看現在西藏那些寺院,都是他們那個時候蓋的;所傳之法,都是一乘,沒有差別。無上的密法、無上的頂法,其實就是《華嚴》、《法華》,就是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就是淨土宗的一乘頓超之法,彼此沒有高下的。有一些初學密法的人他不懂,他覺得漢傳佛教,大概就是顯教比較次一等。密宗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密宗講的顯教是指小乘,是有相教,在事相上故名為「顯」,這有相、著相,最後這相還化空;所謂的密法,就是心法,因為此心「深密難知」,故稱為密。所以說顯教不是指漢傳,而是指小乘,或是指住相修行的,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很清楚,所以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你不了解佛法,你心生高下。

下面:「無由見之。」佛觀眾生即佛,但是眾生呢?不識本心,所以不能反觀,所以叫「無由見之」。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講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就像做母親的想小孩一樣;但是「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如果只有母親一個人在那裡空望,在那裡擔心,又有何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舉世間人容易懂的譬喻,不帶愛欲的,就是讓世間人知道佛的用心,佛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如」就是代表「如同」就是「就像」,說如同就不是真的,只是「如同」而已。如母憶子;但是「子」呢,捨棄自己的母親逃逝,就像眾生背覺合塵,墮於塵勞當中。你給他佛法,他不要;你給他錢財,他反覺得你是恩人。所以雖然見佛,見猶如不見;雖然聽聞佛法,這聞而未聞,沒有聽進到心裡面去,所以說「無由見之」。那麼今天時節因緣成熟了,「而忽自來。甚適我願。」這是如來起平等大悲心,所以叫「而忽自來。甚適我願。」他見到眾生有佛性,他發願平等度一切眾生。他講:「我雖年朽。猶故貪惜。」這「年朽」就代表如來具一切功德,而且以佛的功德護念眾生,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他們具足一切功德,而後用這清淨的功德,去護念一切的眾生。護念他不是只有保他平安,讓他事事如意,佛跟鬼神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你要求,還是要求佛菩薩。

        有人問憨山大師,他說:「求佛跟求鬼神差在哪裡?都一樣能滿願啊」!憨山大師告訴他:因為你求佛,你念這藥師佛......等等佛菩薩聖號、咒語,你心是依止佛法的;既然是依止佛法,你本身業就在轉。你為了要求到你所想求的,你會照著佛經上講的去做;而後慢慢業障就消了,你會明白佛法,這就是佛菩薩度你的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求還是得求佛,他會護持你,會讓你本來是求世間的,慢慢地轉化過來。所以你說世間的健康長壽可不可以求?可以求,佛門求得到;但是你要清楚,佛門不是在搞這個,你要求可以求,求得到。想身體健康,你可以念藥師佛;出入平安,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你可以念地藏王菩薩,這個都沒有問題,你有世間事情,世間事不順、工作不順,你念準提神咒,這些都沒有問題。
袁了凡唯一你可以學的一點就是念準提神咒,說老實話,他根本不曉得自己命怎麼轉,他以為他是做很多善事,其實有人比他更善,命也沒轉;他是念準提神咒,這是雲谷禪師教他的。因為雲谷禪師他看到他對於佛法無希求心,他只想求功名富貴,那好吧!你既然來佛門了,我就給你一個方便,讓你念準提神咒。你們聽到可以求,都好高興了。求是沒有問題,而且都求得到;但是你在求的時候,你要依教奉行,要去轉變你的習氣。實際上這也是佛菩薩在度化你,讓你在求的過程當中,去改變你的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改變你世俗的這些邪知邪見,這就是準提菩薩在教化眾生、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還有藥師佛、地藏菩薩在教化眾生。你要是覺得你智慧不開,你可以念文殊菩薩心咒;我有很多的方法,這方法都是經典上教的。記憶力不好的人,念虛空藏咒,有的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經典看不懂,背不起來,念什麼佛都沒效,你念虛空藏咒,這經典看過就像拍照一樣,直接就存起來,真的有效;而且還會「心空」,心地還會空,不會那麼執著。這個都是方便,從方便裡面引導你入真實,所以說「猶故貪惜」,看到眾生可憐,沒辦法,好啦!就示現三十二應身,佛菩薩示現三十二應來幫助你,講種種的陀羅尼,種種的咒語來消你的業障,幫助你來學佛。但是你既然是學佛,我就必須得告訴你:佛法不是在搞世間法,不是在搞人天乘。我一直強調,我沒有討厭《弟子規》這個書,我跟李毓秀沒有仇,跟提倡《弟子規》的這些人也沒有什麼怨恨;他們對我可能有怨恨,但我對他們沒有。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我看到你們都有這個善根,都能夠學佛,可是卻被這些世間法給耽擱了,被耽誤掉,那就可惜了!你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就這樣破滅,「無量劫來」這話是彭二林居士講的;有人稱他彭際清居士,他父親是彭啟豐,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分滿尚書跟漢尚書,他是漢尚書,彭際清是他的兒子,所以他是達官顯貴。他講的:你遇到佛法,遇到一乘,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你不要把這麼好的因緣給破壞掉了;所以我教你直接學一乘就好,這是依永明延壽大師教化眾生的方式。永明延壽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他再來這裡是這樣教化眾生,他說也只有一乘法能夠快速消你的業。你在這裡聽我講這一乘了義,雖然有些人好像聽不懂,但是你每聽一次,你業障就少一分,每聽一次就消一分;越聽就越清楚,越聽就越明白。你們常常在聽的人,你會有這種感覺,剛開始聽你聽不懂,但是就是這樣日積月累;日積月累你這樣聽下去,你會覺得每次聽都會多懂一點,為什麼?就是你業障一直在消、一直在消,耳根越來越清淨,心越來越清淨;再加上祖師大德教的這些方式:教你念佛、教你禮懺,業障消很快。來到道場修行,又教你如法,教你要攝心,教你不要散亂等等的;我們這個道場有要求,你業障消很快。所以你看來我們這裡熏修的,你們臉相出去都跟人家不一樣,這是肯定的;常常在外面碰到有一些居士開店做生意的,他說:法師,你們道場出來的居士,氣質不一樣。他不會講,他說氣質不一樣。我知道意思啊!都在熏習一乘佛法的氣質,怎麼會跟人天乘的一樣?當然氣質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因為天天都在消業障、都在增福慧;所以直接學一乘佛法就可以了。不要去拐彎繞遠路,你繞這麼大一圈,最後還是得學一乘。釋迦牟尼佛講:「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所以但學一乘就可以了。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


這個時候,長者在師子座上看到他自己親生的小孩就站在門口,趕快叫旁邊的人把他追回來;「爾時使者疾走往捉」,使者他聽到自己老闆的要求,就趕快去把這個人抓回來。那麼窮子就很驚愕,非常恐慌,「稱怨大喚」,滿懷怨恨,而且大聲高叫,說「我不相犯」;現在人講:我沒有惹你啊!我又沒有做一些對你不敬的事情,或是對不起你的事情,「何為見捉。」為什麼要抓我?「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把他從門口拉回來。「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他想到自己並無犯罪,卻被抓了,那一定沒命,所以更加惶怖;悶絕躄地的「悶絕」就是昏倒,嚇昏了。所以你看,這眾生就像這裡窮子一樣,所謂「即遣傍人急追將還」,就是如來講「華嚴頓教」,告訴眾生「即心是佛」,就像「遣旁人急追將還。所以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他非常地害怕大喚,這窮子大喚。就是講這一乘頓教,非二乘所堪,二乘人還沒那個根,你給他一乘法,他不敢學,他害怕,他覺得學了會完蛋,他覺得哪有這麼神奇?哪有這麼奇妙的事情?稱一聲佛名,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淨土;所以他害怕,覺得不可能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如來他的壽量,居然無量劫;如來的身量不是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不是只有像阿羅漢那個樣子只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如來的正遍知能知無量劫,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有下了幾滴雨,他都知道;眾生起了什麼心念,他都知道。就像我之前講過,彌勒菩薩他的唯心識定,它起作用,他看到這個骨頭,他就知道這個白骨過去生,乃至無量劫前是造了什麼業,他都很清楚;唯有如來的,他不能識,因為佛整個都轉變過來了。彌勒菩薩還沒有這個修證,所以見到佛的過去生的這個應身,他沒有辦法知曉;但是一切眾生的他都知道,你過去生講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動過什麼心念,他都曉得。

所以二乘人他沒有辦法體會,他不知道什麼叫「一念頓超」,他不知道境界唯心,他不知道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重重無盡」,他沒有辦法體會;因為他著「有」,所以說「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為什麼要叫我學一乘?你反過來看看此間的眾生,就是如此。你跟他講大乘佛法,他覺得「你幹嘛叫我學大乘」?「學大乘,那基礎怎麼辦」?所以種種的心態都跟這經典上講的一模一樣。「稱怨大喚。」他覺得非常恐怖。
「使者執之逾急。」佛在華嚴會上又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位即是一切位」,念念流入如來果覺,這更奇妙;「一位菩薩即攝一切位菩薩的功德」,隨舉一位,普遍皆攝,所以叫「同生性」。什麼叫同生性?同樣都是悟得心性,叫同生性,同一生處,都是見性之人。如再把這個告訴一般小根之人,他就嚇到了,因為在小乘,你是初果,就不會是二果,是二果就不是初果,是四果就不會是三果,三果就不會是四果;但是華嚴菩薩位是「圓教初住」,他的受用可以跟等覺菩薩一樣。他一念之間,可以攝一切諸位的功德,將這些功德轉為自己的功德,只差斷證而已;這是小乘沒有辦法的。你小乘人證了阿羅漢,你想要「留惑度生」,你都沒有這個能力,就是說你想要伏惑,你都還沒有這個能力;可是等覺菩薩他能夠留惑度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久遠劫來早已成佛。所以這裡講「使者執之逾急」,這個就是講把一乘的殊勝展現出來,給這些小根人看,給二乘人看,給這些一般凡夫看,他們看了會嚇到,所以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就是這裡講的「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他沒有辦法接受一乘,這麼殊勝。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乃至居下下品,你都能夠跟上上品乃至諸大菩薩同在菩提講堂聽經聞法;這個是此方所無,他方世界也沒有,為什麼?這裡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只知道有聖,見不到聖;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真的同居,你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你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這個是不可思議啊!這是一乘了義的殊勝,這是一乘才有,其他的沒有。

下面講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什麼叫「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這窮子就像二乘人,他觀三界如牢獄,觀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就像牢籠一樣。他見到這三界,猶如牢獄,觀這個胎、卵、濕、化四生如桎梏,就像枷鎖一樣把他鎖住,讓他出不去;所以說他覺得「被囚執」,這是講二乘人的心態。他覺得他自己被囚執起來,這世間就像牢獄一樣,所以他覺得大乘為什麼說「不出而出」?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給予他大乘,他覺得不能接受,他認為煩惱就應該斷掉,它不會是菩提;他不知道生死即涅槃,他覺得生死就是生死,涅槃就是涅槃;為什麼說生死即涅槃,他沒有辦法接受。所以他看這個三界,就如同牢獄,看這四生就如同枷鎖。


所以他這裡講「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所以他對大乘無希求心。「悶絕躄地」,這個悶絕躄地就是講有眼不見,所以雖然遇到一乘了義,他沒有辦法學習,有眼不見;因為他認為這三界如牢獄,他不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不曉得。所以他覺得這三界囚執了他,覺得這四生鎖住了他,他碰到一乘佛法,他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有眼不見,悶絕躄地,這是講二乘。凡夫呢?凡夫更慘,你教他、告訴他要求生淨土,告訴他佛法的殊勝,告訴他《華嚴經》的殊勝莊嚴,他覺得那個跟我明天的工作沒有關係,跟我要吃飯糊口沒有關係;他連厭離的心都沒有。他覺得你們每天就是沒事在那裡講一些哲學、講一些玄學;你看他這個就是「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他覺得:「佛法就是繫縛人的方法,戒律就是約束人的方法,或是說學佛就是接受佛教的洗腦」;你看,起這種的邪見,所以凡夫更糟糕。或是那些學人天乘的也一樣,他覺得:「要是都按照佛經上講的做,那他家人怎麼辦?家人也是要度啊!也是要慈悲心啊,度廣大群眾前要先度自己家人」;這就是「人間佛教」裡面給你的錯誤思想、給你的邪見,讓你起愛憎心。同樣都是在講度眾生,可是他不叫你把愛欲捨掉,他教你你要先照顧你自己家人,先照顧你的愛欲。所以說人間佛教他裡面有毒藥啊!你自己要小心,不要受騙上當。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四-2



妙法蓮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
第二講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這是大迦葉尊者要來說個譬喻,也就是把他所悟到的,用這個譬喻,來為我們說出來。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他舉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年紀很小的時候,捨棄他的父親,遠逃而走。他待在其他的國家,從十歲、二十歲,至五十歲。這就是代表眾生被無明蓋覆住,所以「捨父逃逝」,這「父」就是我們的本覺理性、本覺真心。所謂「背覺合塵」,就是「捨父逃逝。」而「久住他國。」就是講眾生常常住在煩惱當中。「或十二十。至五十歲。」住在煩惱,有煩惱就有生死, 所以叫「久住他國」。長劫在那裡輪迴,備歷五道,所謂「備歷五道」,就是在五道當中輪迴,每一道他都去過,這就是講眾生。眾生迷失本性,妄認生死以為實有,起惑造業,所以在五道當中輪轉。所以為什麽說要吃素,為什麽說要去度一切的眾生?因為這些眾生過去生中,都是你的父母師長。在《梵網經》裡面講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你不要貪著,想是妳先生,他現在是妳的先生,他過去生中可能是人家的老婆啊,甚至過去生,搞不好他是畜生道的眾生,所以你不要心生貪著;你的太太也是一樣,你的家親眷屬也是一樣,都用佛法來幫助他們,勸他們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一段,他的譬喻把眾生的生死,講得很清楚。所以說:「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個就代表他在五道當中輪迴。這「五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跟天這五道,除去了阿修羅。因為一般我們常講的都是六道輪迴,但是這裡這個「五十」代表的就是五道,它把阿修羅道歸在這個其餘五道當中。所以只是開合不同而已,並沒有差別。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那麽這個小孩慢慢長大了,但是因為他捨父逃逝,沒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所以「加復窮困」,而且,「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這「馳騁」就是奔走,奔走四方,「以求衣食。」為了工作、為了糊口,「漸漸遊行。」來到這他原來出生的國度。這就是講眾生,輪轉五道,在這裡面不懂得斷惡修善,又不斷地造業,造業當中,他的惡業惡心又蓋覆住他的善心,又讓他的善心起不來,讓他的道心起不來,所以說沒有善根,這沒有善根,就是窮困,所以說「加復窮困」。「馳騁四方」,這「四方」代表胎、卵、濕、化四生,所以常講「六道四生」,這六道當中不出這四生。「四生」就是他出生的方式,所以叫「馳騁四方」。因為在六道當中輪迴,有種種不同的受生方式,以沒有善根的緣故,沒有善業的緣故,沒有道心的緣故,佛門講的「善」就是講的要修行,不是只有人天五戒,那還沒有辦法超出三界,還是不夠的。除了有五戒以外,還有就是要「進修無漏」,要修無漏業,要斷煩惱。所以眾生在這個當中,造善則生天,造惡則墮落,受胎卵濕化的果報,所以叫「馳騁四方。以求衣食。」那麽什麽叫「漸漸遊行」?就是以有正因熏習故,什麽叫「正因」?就是在佛法中,種少善根、福德、因緣,無量劫來這麽累積;所以為什麽讚歎來聽《法華經》的這些大眾?你能夠聽聞《法華經》,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累積,你才能夠坐下來聽,你才能夠聽得住。不然現代的人,他都嫌時間長,聽的時候他也不專心、睡覺、打妄想、等等的⋯⋯。所以,以有正因熏習故,就是你過去生這樣累積下來。第一個你要慶幸,第二個你要把握,在這個業海茫茫當中,出生在這個五濁惡世,不幸的時代,不幸中的大幸,是你能聽聞《大乘妙法蓮華經》,這一生必定成佛。要做難遭想,要用功,要精進。所以這個窮子「漸漸遊行」,就代表的眾生,慢慢地熏習,然後遇到佛法,「遇向本國。」這「本國」就是指佛法。就像你們接觸到佛教,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有的是從小,他善根好;有的是長大慢慢聽聞、聽聞,接觸到,就像這個窮子,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個窮子的父親,是大富翁,他父親非常有錢。在世界各地,在各國當中去尋找他,當然也在自己的國家找他,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他父親就在他出生的這個地方,買了房子,置了產。「其家大富。」算是巨富,富可敵國啊。「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這是講他們家的寶藏,真金、白銀。包括倉庫中,囤滿了糧食,他不光有錢,而且吃的也沒有問題,「其諸倉庫悉皆盈溢。」衣食無缺,資用具足。不光如此,還多有僮僕,就是他家還有很多僕人,「臣佐吏民。」還有很多食客,因為他做生意,底下很多智囊。「臣佐吏民。」或是他買下了這個城堡,像以前,在城堡裡面,那裡面的人民都是屬於他的,有這樣的意味存在,「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包括他的交通工具,有無數種,而且呢,不光在自己的國家有錢,在他方,其他的國家也是一樣,「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在其他國家都有產業,都有投資,就像現在的這個跨國的大企業一樣。而且底下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拿著他的錢,幫他做生意的很多。「商估賈客」就像這集團裡面,它在每一個地區的執行長。亞洲的執行長、美洲的執行長⋯⋯但是呢,他都是幫他的老闆做生意的,「商估賈客。亦甚眾多。」這是講這窮子他的父親,是個富貴人家,而且受人尊敬。那麽這個「其父先來」代表什麽呢?這父親代表法身。代表法身流轉於五道當中,所以名曰眾生。眾生身中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有佛性了。父親如此,兒子也是如此啊。但是父親受用自在,小孩卻窮途潦倒。就像我們跟十方諸佛一樣。這十方諸佛為一切眾生的慈父,不光是釋迦牟尼佛。但是諸佛如來受用自在,就像大富長者一樣,具足無量的智慧波羅蜜,應身無量。但是我們眾生,卻每天就活在貪瞋癡裡面。起心動念,就是貪瞋癡;所作所為,都是殺盜淫,所以差別很大。《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同樣都是一個動作,如來按指是海印發光,我們同樣做一個動作,卻是起塵勞煩惱。這個就顯示出,眾生雖然有佛性,但是跟諸佛如來的受用,遠遠不同。所以告訴你,你要懂得修行,雖然都具佛性,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不能只明白:「我具有佛性」,然後就不修了。佛法不是哲學,不是心理學,它是內學,內斷貪瞋癡,外除殺盜淫。這才是我們佛教,去的就是種種的妄想顛倒。所以不能只是明白佛性而已。這一段,主要是要告訴你: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說:「其父先來求子不得。」為什麽叫「求子不得」呢?因為眾生有佛性,但是不能明了。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就表示眾生身中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眾生自己沒有辦法知道,所以說「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這就是代表盧舍那佛具威特身,就是如來的十種身,如來十身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具足種種方便智慧波羅蜜門,能夠善調善伏一切眾生。自己受用自在,無障無礙。所以說:「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這財寶就代表「實智」,為什麽?你看這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它是實物,不容易損壞,代表的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什麽是真實智慧?現在的人耍一點小聰明,他就覺得他有智慧啦。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他就覺得他很聰明啦。實際上這個不是。佛門講的「實智」,真實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當體皆空,這叫實智,這是真實智慧,也叫真諦智。天台宗講的,真諦智。所以以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來作譬喻,也告訴你這些智慧是你本有的,現在忘失了、迷失了,需要藉由經典的熏習方能夠開發。下面講:「其諸倉庫悉皆盈溢。」所代表的就是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代表如來的無量知見波羅蜜,就是上一品說到的,無量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無量知見」就是正遍知,「波羅蜜」就是他的德行。正遍知能善知一切眾生根欲,根器跟他的欲求。所以,為什麽你們拜佛菩薩,都能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就是他的正遍知的能力,諸佛如來的正遍知能力,佛已經圓滿證得。眾生本具,但是呢沒有顯發出來。在如來的分上,它是圓滿具足。所以,以這個倉庫,這個庫藏啊,盈滿,以庫藏盈滿來作表法,代表他的德行圓滿。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六波羅蜜圓滿,無量的知見圓滿。也可以說這無量知見,就是具足一切智慧,這如來都圓滿啊。

下面講「多有僮僕。」前面講實智,這裡是權智。「實智」就是講真實的智慧,叫「真諦智」,照了一切法空。後面講「權智」,方便利生,又叫「俗諦智」。所以《無量壽經》上面講的:「照真達俗。」知道一切法空,又能了達一切眾生的根器,又能夠了達一切境界相,它是幻有的;一切境界但是假名而已,這就叫俗諦智。為什麽叫「一切境界都是假名」呢?眾生不曉得境界虛幻,認境界為實有,以為實有東西和合。二乘人不知法法唯心,他看諸法是和合的,也是認諸法為實有,所以他雖然證得了有餘涅槃,但是他不了境界唯心,所以沒有辦法廣利眾生。大乘的真諦智,也就是大乘的實智,是能夠知諸法寂滅,當體寂滅,了法界之體,所以修法界之觀,觀法界之體。還有,觀法界之相用,就是俗諦智,知道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性空不妨緣起,緣起不妨性空,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俗沒有障礙,唯是一心所現!所以他能起「大機大用」來利益眾生,又能了達諸法,「緣生」的當下即是真心。所謂「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入圓成實。」所以說諸法但是假名而已,虛妄有相。這「相」是虛妄的,說虛妄,並不是說這「相」是沒有的;「相」是有的,但是是虛妄的,所以有「幻作用力」,能夠攝生,能夠在染而不染,所以說:「履真而不礙俗。」「涉有而不乖無。」真不礙俗,俗不礙真。居於凡夫地,而不妨無生。所以這是如來的權智,權巧方便,就以「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來作表法。所以,這〈信解品〉要是沒有祖師講,很多人都不懂啊,你就會當一般的故事這樣看過去了。

有些人說《法華經》他讀下來,他說《法華經》很簡單,裡面都是講故事。其實沒那麼簡單,法華經是從事相上見道,肉眼直接見道。你沒有那個本事,你沒有辦法解經,你解的是表面。所以,要沒有祖師為我們解說,一般人根本不會懂,真的是「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就像黑暗中的寶藏一樣,寶藏有沒有?有。但是處於黑暗,誰黑暗呢?你心黑暗。一著相就黑暗啦,心迷了就黑暗。唯有祖師,開了智眼的人啊,他能夠為我們照出一條路來啊!所以「有燈方能見」,佛法沒有祖師大德跟你講,你永遠都不會懂啊!我自己看經教,真的是有這樣體會啊!沒有釋迦牟尼佛講,你永遠不了解諸法實相;沒有祖師講,給你開示,你永遠搞不清楚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麽,因為眾生業障重啊。你業障重啊,你看不懂,給你經本,你也看不懂,不解如來真實義,還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就是業障啊。所以要多去懺悔、多去拜懺,常懺自己的業障。業障消了,對於佛法,你就通達,就容易契入了。所以,不懂的人,他就是在表面尋枝摘葉。你看祖師大德,他給我們講出它代表的義趣,讓我們能夠藉由這個譬喻,而後了達實相,而後圓成佛道。
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如來具有實智跟權智,權實並用,自利利他,所以《無量壽經》講的「照真達俗」,照真諦門,達俗諦門。俗諦門就是起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後得智,根本智是見性,後得智是利生,利益眾生。在利益眾生的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這塵沙煩惱就是你跟眾生在接觸的時候,起種種的分別,把它磨除;所以你看像我們中國很有名的道濟禪師,他是禪師,人稱濟公,他還沒見性還沒開悟的時候,他很用功,在杭州靈隱寺,道濟禪師是哪裡人?是浙江人台州人,浙江台州,靠海邊的,他在國清寺修行,國清寺就在天台山在台州,是寒山、拾得他們在的地方。而後他才到靈隱寺,他在那裡用功修行,成就以後,他起後得智, 利益眾生;所以他在修根本智的時候,很認真很精進,這就是「先保後任」,現代的人,他不保,他就要任。所以道濟禪師有一首詩很有名:「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你不能學他,你要按部就班地來啊,這是先修根本智,而後起後得智來利益眾生,這都是如來的受用,也是眾生本具,所以用這個「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來代表「權智」利生。

下面「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出入息利」就是利息,就像你的本金放在銀行、放在債券裡面,它會產生出利息來,然後利息再生利息,複利,所以叫「出入息利」,乃遍他國。而且不是只有在自己的國家,在其他的國家,他都有投資。「出入息利,乃遍他國」,這就代表「化功歸己」,什麼叫「化功歸己」?如來親證圓滿菩提,圓滿菩提起大機大用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成就一切功德,這功德不離自性,嚴飾佛身,嚴飾法身,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你的本金產生出利息,利息又當成本金,再產生出利息,甚至本金還會再增長,雙重複利,叫雙複利。就像現在的股票一樣,雙重的複利,本金產生出了利息,利息又變成了本金,本金再產生出利息,而且本金又增長,如來度化眾生亦復如是。證得本有的法身,而後起「權實二智」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就等於是在修功德,這個功德又嚴飾自己法身,成就自己的無上道,所以叫「化功歸己」,就像華嚴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一樣,明心見性以後,又能夠利益眾生,這利益眾生的當下,利他即是自利,所以叫「化功歸己」,然後自己功德又增長,煩惱又放下,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一位一位前進,這就是「化功歸己」,就是代表「出入息利乃遍他國」。為什麼叫「乃遍他國」?不是只跟自己有緣的,他跟一切眾生都結緣,就像如來度眾生,分身無數千百億,釋迦牟尼佛不是只度我們這南閻浮提的眾生,還同時分身度他方世界的眾生,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分身在他方世界,同樣都是修行,同樣都是利益眾生,而後化功歸己。就像你把錢拿出去國外做投資一樣,投資所賺的仍舊是你自己的財富,如來的分身亦復如是。分身到他方國土利益眾生,利益眾生所修的功德,所滅除的煩惱,仍舊是自己的功德;所以說出入息利乃遍他國。你要利用這樣的表法,來督促你自己修行,要懂得自利利他,自己念佛,勸別人念佛,自己修行,勸別人修行,勸別人修行你自己就要精進,這就是所謂的「化功歸己」。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這「商估賈客」就是講如來的應化身。前面講到,這商賈是取自己主人的本金,來謀取利益,就像如來的化身一樣,化身依著本尊而利益眾生,所以代表如來的應身眾多,而且這個應身能夠隨方教化。就像現在跨國的控股公司、跨國的財團一樣,他派出去的這些執行長,他派出去的這些人,這些管理團隊能夠針對每一個國家,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習慣,而去制定一些銷售的策略,或是一些獲利的方法;就像如來的應身,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夠千處祈求千處應,就以「商估賈客亦甚眾多來」作為代表,這樣講出來,這個表法就很清楚了,代表如來的應化身遍十方界。這一段相當有意思。


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前面講,他漸漸遊行向於本國,也就是講逐漸地積累一些佛教的善根,然後慢慢地深入佛門,而後到這裡就是遇到正法,這「貧窮子遊諸聚落」,就是講眾生久淪生死,在生死當中,一道換過一道,一生換過一生;就是以「遊諸聚落」來作為代表,所以說久淪生死。「經歷國邑。」是經歷了好幾個國家,好幾個城邑,「邑」就是鄉鎮,四邑為一丘,所以這邑就代表鄉鎮,經歷了很多的國家,很多的鄉鎮。「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於是來到他父親所在的這個城市裡面,這代表值佛出世,遇到佛出世,遇到佛法出現了。在佛陀時代,它所代表的就是遇到釋迦牟尼佛;在現代就代表你遇到正法,遇到《大乘妙法蓮華經》,遇到淨土法門,所以說「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這是講這父親因為兒子走丟,兒子捨他遠去了,做父親的會想念他有這個小孩,跟他這小孩分開五十餘年,但是他從來沒有告訴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孩子,「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只是自己心中想念而已,但是每每想念的時候就「心懷悔恨」,後悔當初沒把他看好。然後又「自念老朽」,又想到自己年紀大了,將要命終,又有家業。「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他家業這麼大,沒有人可以繼承他的遺產跟家產,所以他悔恨。「無有子息。一旦終沒。」一旦他死去了,這財物都散失掉了,「無所委付」,沒有人可以繼續地經營。「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所以每天都思念兒子,並這樣想著,「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如果能夠找到這個小孩,這些憂慮自然就沒有了,心裡就舒暢。這個譬喻很通俗,但是它所代表的含義很深廣,你看這個「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為什麼說「父每念子」呢?就是如來成佛的時候,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如來的感嘆啊,印光大師講:「吾人心性。與佛同儔。只因迷背。輪迴不休。」眾生的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所以你看印光大師,他是懂得諸法實相,他是閱過藏的,他是懂道理的,不是只有死念佛。現代的人都毀謗印光大師,說:你看印光大師都在弄《了凡四訓》、弄世間法。所以他也要弄。那印光大師住藏經閣住二、三十年,你怎麼不學啊?都要學他接引那些特定人事的方便。所以你看,真的是貧窮無慧啊,不會學。所以世尊感嘆、祖師大德感嘆,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你不要自己生下劣心,你生下劣心,覺得「我煩惱這麼重,真的有這麼容易嗎」?「這業障這麼重,怎麼能消掉」?你這麼想,那你業障就更重。人家問永明延壽大師,說:「大師,你為什麼只講大乘?你怎麼不用人天乘來教化呢?」永明延壽大師告訴這個人,他說:經典上講,你用五戒十善來教化人,就像拿一杯毒酒給他喝,「如飲鴆酒」,雖得一期人天之飽,難免生死毒發。所以,但說大乘沒有任何的過失。永明大師是誰?是阿彌陀佛再來,是繼六祖以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所以他說這話是真實不虛。你不學大乘,你在那裡看那些權小方便,那個都是夾雜,都是耽誤時間,浪費時間,因為你最後還是得迴小向大。所以說《法華經》講,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你現在也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如來捨方便,直接跟你講無上道,你是一個學人,就應該正直捨方便,但學無上道,只學一乘了義。你不用害怕你沒有根,眾生都有佛性,這個就是你的根,你去哪裡找?你到世間法去找根,那終歸生滅,到二乘法去找根,那終究就是無因論、外道論,學二乘學到後來,絕對就是無因論,無因論就是外道論;這話誰說的?龍樹菩薩講的。所以說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但學無上道。

這裡講「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就是講世尊憶念著眾生,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每個人都有,人人本具,各各不無,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下面看:「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什麼叫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呢?在文義上的解釋我們剛講過,這父親他會憶念他的小孩,他的小孩走丟了,他從來沒有告訴別人,說他有這麼一個子嗣。那在表法上代表的意思,就是講眾生雖有佛性,而沒有受佛教化,他沒有聽到佛法,或是聽到佛法不願意接受,墮在所知障當中,覺得佛法不科學,覺得佛法不符合現代⋯⋯等等的這些想法。其實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為什麼說你這個想法是過時了?因為科學日新月異,你講這話的時候,科學又再進步了,你的話就過時了。佛法是什麼?是亙古亙今,它不變,所講的都是你眼睛可以看到的,是世間眼見,世間現見。講到佛性,每個人都能知道,這就是現實,它不會改變,所以故名「真如」。當你在毀謗佛法過時,你這句話就已經過時了;你在毀謗佛法不科學的時候,你就已經在科學裡面迷了。佛法最講科學了,就是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你看每個人都有佛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你現在能了解科學的,還是你的心在起作用,你如果沒有心,你怎麼能夠了解科學,怎麼能夠了解這些知識,佛法是講到根本上去,佛法它是科學的根本,是一切法的根本,不是過時的。一切法再怎麼花稍,這世間再怎麼美好,你要是沒有心,你就不能了解。佛法讓你明心!世間人說要「找到自己」,本來無我,你向哪去找?唯一真心而已啊,你去立個「我」、尋個「我」,或是破個「我」,都還是有「我」,所謂存我、覺我亦復如是,都是障礙。意思是:存有一個「我」,跟覺破一個「我」,都是障礙。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佛法是迷信,供個神,大家在初一、十五吃個素,拜拜求個平安而已。有這個問題是出家人的過失,因為你沒有講經說法,眾生不懂佛教是什麼,以為到佛門來就只是求個平安,求菩薩保佑發財。你看現在很多寺院,你進去,出家人都告訴你:這樣子就很吉祥、這樣就能發財了,有的寺院裡面甚至還有財神殿,這成何體統啊!佛門有沒有財神,有,有財神啊,北方多聞天王他就是財神,在密宗裡他代表黃財神。你到世間去找那個財神,那個財神不知道哪來的妖魔鬼怪,你還把他放在佛寺裡面供。北方多聞天王教你求財,他的這個財是講性具的財寶,不是求世間生滅、會變異的財寶,他不教你心外求法。為什麼佛教會變成這個樣子?眾生雖迷信,但是出家人也沒有講正見,也沒有給予他正信的佛教,所以讓人家覺得佛教就是拜拜、求平安、求發財、求事業順利,感情和睦⋯⋯等等的,他們不知道來佛門是要真正了生死的。眾生沒有學佛,他不知道佛法是什麼,以為念佛大概就是要度死人。你看很多人往生都在念佛,他不知道當人往生時,一切方法都沒用,對亡者都幫不上忙,唯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可以幫助亡者離苦得樂,出輪迴,一生成佛。反而覺得「哎呀!這阿彌陀佛不能念喔,念了要死了⋯⋯」。所以你看現在進去佛門,佛門的在家人連看到出家人都不念阿彌陀佛,反而說「啊,法師吉祥。」我聽了,心裡想:這個常住有問題了,腦子壞掉了,你再怎麼諂曲,你至少要教你居士,看到出家人要合掌恭敬念阿彌陀佛。居士看到出家人,居然說:「法師,吉祥。」你講這個話,很不吉祥啊,你身在佛門,卻一點善根都沒有。

為什麼我們見面要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提起你的正念。就怕你失念失照,所以見面就念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當作招呼語,提起大家的正念。佛門這招呼它是有用意的,不是像世間人講一些空洞祝福的話,那個沒有用啊。所以說,眾生沒有受到佛法的教化,就是出家人沒有盡到教化的義務,整天就是看能不能把居士口袋裡的錢,變成自己口袋裡的;招攬居士來養自己的廟子,那就是不如法。連居士在道場不如法,出家人他也不敢講,他也不敢罵。真的有出家人願意教,可是呢他的師兄弟、他的和尚自己心裡諂曲,怕這居士跑掉了,不護持了,反在在家人面前罵出家人,貶低出家人;你看,作踐自己出家人身份,作踐到這種程度,還說這叫破我相、除我慢。其實你這叫破壞佛教的形象,你這叫貢高我慢,你把你自己凌駕在佛教之上,凌駕在戒律之上。你在在家人面前罵自己的徒弟,為什麼?你是為利養故,你是在破壞佛教的形象,我給你講出來,希望你能夠省悟過來,你能夠回頭啊。所以你要是去了一個道場,你在那個道場,那裡的出家人要是不管你,你要怎麼做都可以,那我告訴你:那個道場千萬不要去,你去了你滿身罪業,你在那裡捐錢,你死了以後你下地獄。為什麼下地獄?那個道場不如法,你做錯、犯戒律、犯規矩卻沒有人罵你,沒有人管你,你死了以後就會下到地獄去,你會很淒慘啊。所以眾生沒有受佛法的教化,就像這裡講的「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就是「如來三七思惟」,前面講:「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如來的智慧微妙第一。眾生沒在苦惱當中,被苦惱所淹沒,不能信受大乘,如果還跟他們講,他們必然生毀謗,所以說:「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所以世尊「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所以,他三七思惟,怎麼來教化眾生。
「心懷悔恨」,當然如來是不會像眾生這樣起情執,在那裡悔恨,但是呢用這「悔恨」來代表什麼呢?代表眾生有佛性,如來不願意放捨,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捨教化,因為眾生有一乘之機,一乘的根器,眾生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所以他示現教化。就像前面講的:「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他為五比丘轉法輪,為他們說法。所以這裡講的「心懷悔恨」,就是想到眾生有一乘的根器,眾生都有佛性,他不願意放捨。但是又「自念老朽」,什麼叫自念老朽呢?我們看到後面經上講如來的壽命,是以「塵點劫」來算。塵點劫有分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還有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詳細到後面會講。什麼叫「自念老朽」?如來因圓果滿,利生之機將盡,即將入於涅槃;就像前面四十九年說法,如來知道他終究是會涅槃,所以說「自念老朽」,就是利生的機緣將盡,所以叫「利生之機將盡」。但是自己「多有財物」,這是講二智甚深,釋迦牟尼佛通達實相,證得實相,具足根本智跟後得智這二智甚深,也就是前面的真諦智跟俗諦智,他圓滿具足圓滿證得,就以「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來作為表法,代表二智甚深。但是無有子息,底下沒有可以傳承的,就像沒有人可以傳承佛法,無人能延續佛法的慧命,所以說「一旦終沒。財物散失」,這佛法沒有辦法傳,如來一旦涅槃則家業散失,這佛法就衰敗了。所以你看到這邊,你自己就要發菩提心,護持正法,擁護佛教,擁護大乘,為大乘佛法盡一切力量,盡超出自己的力量都沒有關係啊。你要懂得要把你自己的得失利害放下,把你自己所愛的放下,把你的錢財放下,拿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否則正法消失了,這眾生就無藥可救了。所以這裡講,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則家業散盡。所以有些人一定會覺得我為什麼對經典要求這麼嚴,為什麼錙銖必較?總有不懂的人,會問:「法師,你為什麼說《弟子規》不要學?」我再告訴你一次,你要知道啊,我沒有反對《弟子規》這本書,而是佛門戒律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不可以進來佛門,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從你受三皈戒就開始,受沙彌戒就開始。凡讀過《沙彌律儀》的人你都很清楚,佛告訴我們,看這些東西會斷你的善根,絕對會斷,真的,你看現在多少人都斷掉了,連你自己問這個話的人,你的善根都已經搖搖欲墜,都已經細如藕絲了,會問,就表示你沒有正知正見。所以為什麼我要求到這麼嚴格,那些不懂佛法的人他就在那裡毀謗,但是我告訴你,你毀謗,你會有你的惡報,大家看得到,看得到還好,你還有懺悔的機會;還有一種我們看不到,那就是你就直接下地獄去,因為你毀謗正法、破壞正法。你沒有起護持正法的心,沒有想要護持大乘佛法,你只想搞你愛的世間業。你要知道:只要有一點不對,他在佛法裡給你摻了世間法,就像甘露裡面加了毒藥一樣。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講得一點都沒有錯,他講:末法的時候,「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菩薩法就是大乘,外道就是利用「五戒十善」來毀壞大乘佛法,因為一般人無法分辨菩薩法與世俗善法。所以為什麼我錙銖必較,一定要跟你講清楚,哪一個可以,哪一個不行。俗人不懂,他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好」,那是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你不知道你這樣是在起世間意,佛法是講「內學」,講的是從起心動念上下手,不是你表面上有沒有壞規矩,而是你心裡上有沒有世間意啊,你心地上的世間意就能夠毀壞你所有的道業,讓你在三界裡出不去。所以有一些人雖有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就是他心裡放不下。你看多少人退去學世俗法、學《弟子規》,學這種東西都在起世間意。怎麼知道他起世間意?你看他的樣子就知道了,念佛念一念,家裡一有事情就趕快跑回去了,那就是心裡放不下。你問他:「你為什麼念佛念一念還放不下跑回去?」他還說:「是《弟子規》講的。」你想一想,跟戒律比,《弟子規》它算什麼東西啊,只是教三歲小孩的東西。你是佛弟子,你不持戒、你不依經律,你依那個,根本就是混濫凡情。現在佛門有多少人因此退轉了,這退轉是無形相的,怎麼說「無形相」呢?許多人還以為自己在念佛、在精進,其實心中都滿是世間意,做的都是世間事,他還不知道他自己已經退轉;真正修行的人會知道,他曉得他退轉。所以我講這個東西,不是要針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法師,但凡有諸如此類的事情,那就是不行。你看,搞人間佛教,也是亂七八糟,都在破壞佛法,那就是禆販如來,出賣佛菩薩形像。把佛法變成人天法,說什麼「佛法在人間」,佛法不是只有利益人間啊。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在人間、天上、他方世界......,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他統統利益,佛法不是只有對人,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眾生,他都利益,冥陽兩利啊。所以為什麼《法華經》講,上至有頂阿迦尼吒天,下至阿鼻地獄,甚至再更廣,盡法界虛空界。所以當你看到這一段,你就要懂得,不要讓佛法散失,不要讓人家來破壞我們正法、來破壞我們大乘佛法。凡是小乘的、外道的、搞世間法、人天乘的,把佛法曲解、淺解的,都一樣,那些你們都不要去護持,不要學,學那個沒有用,學到後來你就是輪迴而已。你搞人間佛教,你就會萬劫不復。我告訴你,誰搞人間佛教誰就墮落,絕對地墮落,百分之百墮落,有經典為證。你看搞人間佛教的,哪一個有成就,哪一個有肉身?沒有肉身啊,沒有工夫,他沒有前途啊,前途是一片黑暗。你看看那些出家人,死了都墮在地獄,臉都發黑。所以你看像前陣子有一個出家人走了,他怕人家說他下地獄,走以前就趕快說:「哎呀,你們不要看這個人死了以後發黑就等於下地獄喔,不一定是那個樣子。」那是預先給自己下台,以免死了以後下地獄,全身發黑。永明大師在《宗鏡錄》裡面講過,人死以後有五種風,你要是墮地獄,你的臉就是黑色的;墮餓鬼就是青色的;墮畜生就是黃色的;生人道,是白色的;生天,是紅潤的顏色,祖師有憑證。而他害怕自己一輩子幹了那麼多對不起佛教的事情,死到臨頭了,還要為自己掩飾抹粉,所以沒有人可以救他,看看地藏菩薩有沒有辦法。你看很多搞這個人間佛教的,那些老一代的全部都下地獄去了,整批整批去了,閻羅王很累啊,他要查看他們不好的檔案一大堆啊,堆積如山。你要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當一個人,結婚生子也沒造這麼多業;你出了家,幹那麼多破壞佛教的事情,你看,閻羅王勾了都手痠啊,你的手銬著、鬼卒壓著,跪在閻羅殿前面,相貌淒慘啊。所以你看,絕不可以去搞那個人間的佛教,不可以把世間法弄到佛門裡面來,不然你就會像我剛講形容的那樣。你看有些搞人間佛教的,中風死了,那是沒有工夫啊。為什麼現在特別講這些,因為就是這些人專門在破壞佛法,所以大家要正知正見。你看到經文這裡,世尊想到這些事情,世尊這樣想,我們自己就要能體會佛的心意,他希望正法可以久住,希望大家能發心來修學一乘了義,能夠修學一乘。因為這是大迦葉舉的例子,大迦葉是二乘,他知道如來希望大家學的是一乘,所以他捨二乘學一乘。前面〈方便品〉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又說:「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又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不懂的人錯亂,搞成人間佛教去了,搞成世間法、 《弟子規》這些東西去了,還拖了印光大師下水,說印光大師也都跟他一樣,你看這真是胡說八道。你去看印光大師的 《文鈔》,都是在勸人家求生淨土啊,勸人家念佛,如果一個淨土宗祖師整天都在搞世間法,那他就不會是祖師了,所以你不要搞錯了,人家是穿鑿附會胡說在謗祖師啊。你仔細去讀 《印光大師文鈔》,你看印光大師一生行持都在做什麼,百分之百就是在勸人家學淨土,自利利他,絕沒有像現代的俗人一樣。明白這道理,你就懂世尊這樣的用心,你自己就要發心要學大乘,要持戒、要念佛、要受菩薩戒,要如法。這樣才對,佛這樣地擔心,我們自己就要這樣子發心,這是如來救世徹底的悲心。


下面講「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就是前面講的,三七思惟,或是初七思惟,都可以。所以,佛知道眾生有佛性,可以教化,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就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切諸佛都是如此。所以說:「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這「佛道」就是一乘了義。這裡講殷勤憶念其子,就是世尊憶念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他出世來教化,教眾生明心見性。「大事」者,就是大乘之事,以大乘法了脫生死,知道眾生都有佛性,以此為根本修行之因,而後依著眾生的根欲,熏習種種不同的法門,以作為修行之緣,所以叫「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世尊是為了這個事情出現的,就是要讓眾生圓滿成佛,所以叫「殷勤憶念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想到他能夠教眾生,讓眾生了生死,能把如來的頂法授予一切眾生。所以你看前面的〈序品〉講,世尊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說無上的頂法,就代表授予眾生一乘了義之法,就像他這裡所說的,能夠「委付財物」,把如來的真實智慧、教化教給眾生,《無量壽經》所謂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所以為什麼說《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你兩部經合會起來看,你就知道,講的都是同一樁事情。《法華經》的秘髓,你看到後面的龍女成佛、〈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成佛,你就知道唯有學一乘法才是頓超的,其他二乘、人天乘都沒有辦法,二乘法也沒有辦法頓超;而且我告訴你:女眾妳去學二乘,妳根本不用學,二乘法裡女眾是沒有辦法成佛的,它要女轉男身以後才能成佛,妳這一生沒有辦法成佛,妳修得再辛苦,打坐打得再好,妳還是沒有辦法成佛的。所以你看到那些去搞二乘法的,說她自己很精進,你看那個女眾,你心裡就可以偷笑,她是在白費工夫,因為終究是不能成就,不能成佛。所以經文後面講到龍女獻珠,舍利弗他就覺得很怪異,他說:哪有女人作佛的,何況龍女是畜生女,畜生作佛,而且還是畜生道的畜生女,這龍女就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所以只有大乘佛法裡面有,正顯示其頓超頓證,在二乘裡面絕對沒有女眾成佛的。但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她成佛就像她獻珠供佛這麼快,一念頓超;舍利弗是小乘的上首,連舍利弗都覺得不可思議,現代的人他不能相信,你不能相信很正常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你的智慧跟舍利弗比,差得遠了,人家七日就遍通佛法了,你呢?你七十年都還沒搞通啊,你當然沒辦法相信。在大乘裡面,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連出家人他都不相信,甚至學經教的,他也不相信,真的。我想到近代有一個法師,他就不相信「華嚴重重無盡」的境界,他也講《華嚴》,他也講大乘,但是他不相信,之前聽說這個人,不是說他算是正知正見嗎?我看到他的書,怎麼他這裡不信大乘?這個人的書,我就闔起來不看了,看他的東西會退轉;所以我常說要看祖師的,南懷瑾居士講的沒有錯,近代這一百年來這些所謂的大德,他都持保留的態度。確實沒有錯,有一些人他名氣很大,你一看,哎呀真是出乎意料,他不相信「一界」即是「一切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沒有辦法和融,那他《楞嚴經》應該要去重學,可是他又在解釋《楞嚴經》給人聽,那問題就大了,名相都解對,義趣就解錯,他那個就是疑水火性,不相融通,不了「陰、入、處、界即如來藏」。如果你不了解,你可以懺悔自己,你絕不能批評,你不能寫下來說「不可能」。你自己心中有這個疑惑,也許你沒悟到,你也要照著經典去講,依經而說就不會有錯;你沒那個境界,你在說的時候,你在看的時候,其實就在消業了。因為你有業障啊,所以你不能夠融通,小能容大,他沒有辦法接受啊;其實小能容大,你們大家都在用啊,對不對,你看你的眼睛這麼小,看對面那座山、那棟樓,樓比你眼睛大多了,「小能容大」,眼睛沒放大,建築物也沒縮小,所以《華嚴經》講的是事實啊。你看你們從前讀過這麼多書,讀到博士了,你看的那些書,書的厚度早就超過你身體的體量了,但是這書去哪了?所以「大能入小」,進了你心裡面了,所以說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諸法但是假名影像而已,如《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所以說大乘難信。有一些人他真的是深入經藏,但卻沒有智慧如海啊,他這「深入」只是有多用一點時間,但他沒有契入,他沒有深達實相。所以他這「深入經藏」,只做到了表面,並沒有契入。你要知道,你讀經沒有辦法契入,你這是業障所致,就要懂得懺悔你的業障。自己不懂不要胡說八道,不懂,要求佛菩薩加持,不可以自己在那裡瞎猜,亂猜胡說,否則這就是造罪業。所以看到世尊這樣殷勤憶念眾生,知道眾生有佛性,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出世說法,我們要依教奉行,這是我們自分上應該做的。所以你要發願「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所未聞法,聞之能信。」大家要能發這樣的願。這一乘了義,要是沒有佛菩薩加持,你很難信入,所以自己要消自己的業,還要能夠發大願,要懂得荷擔如來家業。你們不要想說「弘揚正法是你們出家人該做的事情」,是沒錯,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但是呢,也是所有佛弟子都應該做的、應該擁護,要為佛教、為眾生出錢出力,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世俗人講要「肝腦塗地」,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要為佛教做到這樣子,不惜一切;人家毀謗你、罵你,講你兩句沒關係,給他講,你做得如法人家罵你,這叫消業障;你做錯了,人家罵你,你要懺悔,你要想到要「荷擔如來的家業」,要想到我自己就要學,學大乘佛法,絕不退轉,你一退轉,你就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用心,辜負佛一番的好意,佛來這個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示現劣應身,已經來這裡八千次了,而你就像這裡面講的窮子一樣,讓他這樣操心。所以從這譬喻,你就要能夠知道,你自己該做什麼,不要想:我世間的工作比較重要,我的財富比較重要。那些都是夢幻泡影而已,那都是我相而已啊,你要證明這個「我」,你要怎麼證明?本來就無我啊,世俗人不懂,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在那裡想要證明這個「我」,這就是愚癡啊。活在世界上跟人家競爭、跟人家鬥爭,爭的那個「我」,爭到後來,就像讚僧詩裡面講的:「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清朝宰相張廷玉講得沒有錯,他是清朝的大清官,「六尺巷」就是很有名的例子,是他的故事,他講「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在雍正皇帝會下,算是有開悟的大臣,雍正皇帝親自教他。雍正皇帝底下幾個大臣都是有開悟的,乾隆皇帝也在裡面,也在開悟之列,這在《御選語錄》檔案裡面有紀載,雍正皇帝本身開悟,修了個園子,叫圓明園,萬園之園,裡面包羅萬象,都跟佛教都有關係,他自稱「圓明居士」,就代表「自性圓明,包羅萬象」,他就住在這裡面,他常常跟自己的大臣講經說法,指示他們開悟。這都是事實,你們不要看那些小說胡說八道,我給你講的是正經的歷史。有些歷史學家還在那裡瞎猜,毀謗雍正皇帝,說他學佛大概是假的吧,可能是要攏絡人心吧⋯⋯等等的,他們那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你看到世尊這樣交代,自己就要發大心,不要認為你的世間事很重要,那些都沒有用,終究就是「夢幻泡影」這四個字,不要說終究,現在就是夢幻泡影,不是到死的時候才夢幻泡影,你現在有一點錢能安身,這樣就好了,其他的事情你不要掛在心上,不要去跟人家比,不要去想你的兄弟賺了多少錢,你的姊妹又賺多少錢,她嫁的先生如何,又對她多好......,你不要去這樣比,那些都世間意,是世間人的看法想法,那都沒有用啊,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想到:「我是一個佛弟子,我要『紹隆佛法』,『紹隆佛法』我能做的就是依教奉行,依經教、依祖師大德開示來修行。」這就是繼承如來的家業,繼承如來的財富,自己應當如是用心,如是發心。

大乘妙法蓮華經 信解品四-1



妙法蓮華經今解
信解品第四
第一講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上一次講到〈譬喻品〉,〈譬喻品〉就是前面舍利弗在〈方便品〉當中,承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悟知人人皆可作佛,悟知佛法唯有一乘。他能夠諦信此理,所以在〈譬喻品〉當中,世尊為其授記。舍利弗代表的是利根的聲聞,也可以説是上根之人,直下領納。世尊一乘之法不可言説,所以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正是因為這不可說之法,而能夠直下領會,所以世尊為其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那後面講的〈譬喻品〉,舉三界火宅的例子,告訴大家:一切的衆生雖然在火宅當中,但是個個都是法王真子,沒有人有例外的。所以法達禪師參六祖慧能大師,最後他開悟,說了:「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誰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所以說「三乘」都是方便,目的是在於明心見性而已,為了讓你識了佛性。法達禪師誦了三千部《法華經》,功德已經不小,但是不如六祖直接為他道破事實真相,讓他能夠直下悟心,才説了這首偈頌。所謂:「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就是指六祖慧能大師。法達禪師他這樣子鑽故紙尋枝摘葉,都不識出世的宗旨。所以無始劫來的虛妄顛倒,從來沒有息滅停止過,所以說:「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未明出世旨」就是不知道如來出世的宗旨,也就是禪宗講的,不知道「祖師西來意」,所以沒有辦法頓息妄心。就是因為分別、著相,所以有初說、中說、後說;有羊車、鹿車、牛車,這些都是虛妄分別而已,都是為衆生方便開演而已。

因為眾生有種種的分別顛倒,所以說有三乘,所謂:「佛説一切法。為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指三乘,所以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設而已。你看到的這些經教,看到的這些修行方式,都是權設,連大乘都是權設,何況是人天二乘,那根本就是不了義法,所以說「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是指如來初說、中說、後說,也就是講如來一代時教,無不都是指歸一乘佛法而已。所謂「佛佛唯傳此心,師師密付本義」就是指這真如佛性,佛初中後善揚。所以禪師聽聞六祖開示以後才知道,原來火宅當中這些將被火焚燒之人,個個本都是法中之王。這也是在指示眾生都有佛性!就像火宅當中長者他的小孩一樣,每一個都是長者的血脈。所以佛講出三界火宅的譬喻,來讓我們曉得這部《法華經》的義趣,我們衆生都有佛性,所以法達禪師領納了;舍利弗懂了,世尊也為其印證,佛為他授記,舍利弗將來能夠成佛;並且告訴我們要認真地學習大乘,除了大乘,其他的都不要學。

前面講過,如果「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佛勸我們要一心一意受持大乘佛法,為了大乘佛法要不惜身命。什麽叫「不惜身命」?就是你能放下你的工作,你來學習佛法,放下你的工作,你能來聽經聞法。為什麽?因為你工作,為的是要賺錢,賺錢是為了要糊口,糊口是為了養命。你能夠放得下,這就叫不惜身命。這個人才堪聽受經法,這是世尊在《法華經》上說的。所以不光只是「捨身飼虎,割肉餵鷹」,不光只是「剝皮為紙,析骨為筆」,這麽大的德行,一般人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你至少要懂得:把你的時間出來,來聽聞大乘,要不辭辛勞,這樣子你才能夠得到《法華經》的利益。不光世尊教我們末世的學人,說碰到這樣的人可以為他講,乃至你真正有至誠心,來聽教、來聞法,釋迦牟尼佛也會親自教導你,在講經的當中,他會加持你,讓你業障消除,讓你福報增長,這是可以看得到的,也可以得到的真實之利。所以經上講,教我們要不惜身命,就是你要放下你的工作,要來佛門裡面修行,來佛門裡面用功,這個叫「不惜身命」。你不要找太多理由,找太多的藉口,其實都是自己貪惜世間,都是為了利養而捨棄佛法,這是錯誤的。講到這裡,你要覺悟。要用至誠心來學,來聽經聞法,這樣會得無比殊勝的功德。所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就是能契入真如,故名「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以上是再跟大家講〈譬喻品〉乃至前面的〈方便品〉、〈序品〉裡面所講到的。《法華經》稱為經中之王,它不歷漸次,開權顯實,直接告訴你:人天二乘都是不了義法,告訴你佛法中唯有一乘。不光此方的諸佛如來,乃至他方世界的諸佛如來都唯說一乘佛法,只有談一乘了義,其他的二乘、三乘,都是不了義法。所以說「一切諸世尊。皆説一乘道。」一切的諸佛如來都只有講一乘了義,因為這才是真的佛法。現在有些人不懂,他說世尊是先從小乘開始講,再來才大乘。實際上世尊是因為你不能接受,所以才方便跟你說小乘。世尊一出世,最早的一部經,就是《華嚴經》。所以是先講《華嚴》,《華嚴》你不懂、不能契入,佛才方便給你說個《阿含》。但是現在這些讀佛經的,有些是出家人,他搞不清楚,不解如來真實義,不知道《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不知道從根本上修,整天就在尋枝摘葉要從根本上修才能夠見性,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宗旨,不然都是在尋枝摘葉。他不了解,退了大乘心,去學小乘,而後反謗大乘佛法;這是造無邊的罪業,死後必墮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可是,你這樣跟他講其實也沒用,現在的人他也不怕。可是他卻不知道,甚至不用等他死,在他老的時候就會得惡病,或一些不好的疾病,不好的事情都會發生在他的身上。所以你絕對不能毀謗大乘經典,不可以毀謗大乘的這些高僧大德。這都是世尊在經典上,一再地開示,一再地教誡。

前面舍利弗領納一乘,所以世尊為其授記。接下來〈信解品〉是講「中根之人」,像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目犍連他們代表的就是中根之人,是漸次領悟,所以叫「信解」。也是一樣信解大乘,但是這些是信解之「始」,是剛開始,一直要到後面第二十二品〈囑累品〉裡面,才算是真正地、圓滿地信解。所以〈信解品〉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到〈囑累品〉才真正信解,真正奉行,方堪囑累、才堪囑咐,佛交代這些諸大弟子來弘揚。以下直接來看第四品〈信解品〉: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

這是講須菩提、迦旃延、迦葉、還有目犍連,佛這四大弟子聽到世尊說一乘了義之法、說直指人心之法;「從佛所聞未曾有法」,「未曾有法」也可以說是「不思議法」,因為此法非思議、非思量能知,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之法」。你一落思議、落思量,就起「能所對待」,所謂「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所以稱之為不可思議之法,不可「思」、不可「議」。「思」就是思惟、思量,在那裡分別。「議」就是言説。就像我們看到現代的人在講經、解經時,非常著相啊;一看他寫的《法華經》的論文,就知道他非常著相。怎麽著相呢?完全墮在妄想分別當中,解釋《妙法蓮華經》,連「蓮華」他還去查它是屬於哪一個科目的植物,有什麼養分,有什麽……等等的,你乾脆說還可以泡蓮花茶好了,像那種就是「著相」。我們佛門連「表法」都還是落知見,都還被祖師所喝斥,何況你起所知障,你那個就是所知障,而且還是世間的所知障。按照祖師大德講的,你在經文裡面,你看了立所知,都還被祖師罵,正知正見都尚且被祖師喝斥,何況你是世間的知見。所以現代的人解經,那種解法是不會開悟的,連正知正見都沒有,這種解經方式就是清涼國師所喝斥的,專門解那些枝葉,解一些不相干的,那些都沒有用啊。

所以解經要懂得,除了理解經文,還要轉心,這才叫解經;心如果不轉,不能叫解經。心不轉,心沒有開,煩惱沒有放下,煩惱沒解開,你這個經,你沒真解。從前的執著還是執著,從前的業障還是業障,你這個經沒有真正解開,你只得文字上的意思,縱然你能有一些小悟,有一些解悟,那都沒有用,為什麽?因為你沒有辦法轉你的煩惱。所以講到最究竟的,還是要去轉變,心要轉,才叫真正的解,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開意解」。
那「理解經典」可不可以?是可以的。只是我把它講到究竟,是你心要解,這才叫做真正解經。所以說「從佛所聞未曾有法」,這「未曾有」就是最殊勝的,佛從來沒有說過,所以《法華經》講:「於諸經中。最尊最上。」所以堪稱為經中之王,也就是談論心性之理。舍利弗聽聞之後能夠理解,能夠悟入,所以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為舍利弗授記,授記當來成佛,叫「華光如來」,佛授記他當來成佛。他們看到舍利弗尊者預佛授記,於是「發希有心。」

大家學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所以前面講的,世尊雖然説法幾十年下來,但是從來沒有說他們這些諸大弟子能夠成佛,所以說:「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如今你聽到《大乘妙法蓮華經》,世尊告訴我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説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不管你是聲聞根器的,二乘的;你是菩薩根器的,大乘的;或是聲聞果位的、或是菩薩果位的,聽聞佛説法,乃至一偈,你聽聞《法華經》,世尊說皆成佛無疑,必定成佛。所以你們來聽經、讀經,釋迦牟尼佛就直接為你授記了,在座的每一個絕對成佛,不管你是什麽根器。聲聞的話,他是小根、劣根器,或是小乘,樂小法者,菩薩呢?大根的,也有漸次的,修學大乘的,漸次教的,這兩種根器,涵蓋一切的上根、中根、下根。「聞佛所説法」,你聽聞佛所說的《法華經》,皆成佛無疑。所以你看這裡這四大弟子聽到世尊為舍利弗授記了,他們心裡很歡喜啊,發希有心,從來沒聽説過,世尊有為菩薩授記,有為他方菩薩授記,從來沒有為聲聞授記,為什麽佛為舍利弗授記?所以,他們也覺得非常地希有,於是「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就是代表恭敬。從座而起了,衣服要稍微整理一下,代表能夠受持佛法,能夠穿上大乘的法服。而後「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代表能夠依教奉行;而後「一心合掌」代表心不散亂,還有,能夠學一心了義之法,所以說「一心合掌」。「一心合掌」就是依根本而起修,不再循著枝葉了。所以你看,十個手指頭代表枝葉,「合掌一心」呢?代表你不再尋枝摘葉,從「一心」而修,就是從根本而修。心不高傲,故名「曲躬恭敬」;「瞻仰尊顏」代表依佛教誡,這都有表法的義趣。這四大弟子看到舍利弗被授記了,自己也「歡喜踴躍」,生歡喜心。為什麽?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離開了這個目的,那這學佛就白學了,念佛就白念了。你每天這樣辛苦用功,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佛門是了生死的地方,不是求世間富貴,不是求人天乘、求世間家庭圓滿的地方。佛早就告訴你了,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聚散合離,生滅不停,怎麽可能圓滿呢?只有你的妄心放下了,真心顯現了,那才圓滿;佛門是了生死的地方。這四大弟子用這樣一個方式來告訴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所以看到人家開悟了,看到人家修行有成就了,生歡喜心,自己也想做,這就叫什麽?「見賢思齊」,這是我們中國話講的「見賢思齊」。看到人家有成就了,有工夫了,這四位大弟子向世尊請教,想知道他是怎麽達到的?所以求佛為他開示,為他説法。這就是展現出求道的心。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就講到衆生的毛病了,不光二乘有這個毛病,一切衆生都有這個毛病,「得少為足」的毛病。就像現在很多人,他覺得他學學人天乘就好了,他這樣就能成就了,實際上這就是得少為足。除了得少為足,還有貢高我慢。什麽叫「貢高我慢」?他覺得他自己是在從根本修,自以為抓到了人天的基礎,其他的都不行,這種就叫「貢高我慢」。也從這裡生出一種什麽慢?「卑劣慢」。為什麽叫「卑劣慢」呢?因為明明學的是淺法,學的是生滅法、是不了義法,他還覺得自己是在學根本法,這就是卑劣慢,也算是貢高我慢的一種。這裡的衆生就有這個毛病跟問題,你叫他要學習大乘經教,他說不行,那個太高了,那都講空性。這就是你自己的根器狹劣,要去懺悔。跟你談大乘,跟你說你能成佛,你能斷貪瞋癡,能破無明,這裡的衆生,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不肯接受。他覺得:「怎麽可能」?人都沒做好了,怎麽可以作佛?這個就是下劣心在説話,這就是他的業障在説話。你要知道,成佛是在於見性。所以達摩大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你即使念佛、持齋、持戒、因果......,這些人天等法,都是「外道法」,達摩大師一句話就給你講明白了。可是那些下劣的人,他就會說:這是禪宗的,禪宗是上根利智。那我講淨土宗的,大家都知道徹悟大師講的,「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什麽叫「法門」?就是一切的佛法之門。也就是說,要成佛之法,它的根本怎麽入門?是以明心為要啊!這才是根本;學大乘是根本。一切行門,淨心為要。「行門」無外乎使心清淨而已,所謂:「復本心源,究竟清淨。」這個也是我們淨宗祖師說的。

所以心地下劣、根器陋劣的人,他不想上進,不願意成就,不願意轉變,他就拿著一點人天乘,就覺得他這樣可以了、夠了,實際上他也不是在修行,就是拿些話來耍嘴皮子,怎麽說是耍嘴皮?因為他對這世間放不下,但是呢,又不想放棄學佛。又想學佛,又不想放下世間,祖師叫這是什麽?叫「抱樁搖櫓」。「搖櫓」,船會前進。你又想讓船前進,但是又不想離岸,你把船繩栓在岸邊的樁子上,這就叫「抱樁搖櫓」;「緣木求魚」,你在樹林裡面要找魚,那是找不到的;「敲冰求火」,你想到北極、南極去,在冰塊裡面找看看有沒有火焰,敲個冰塊來,看能不能摩擦生熱出火,這是「敲冰求火」,都是妄想顛倒。所以你看這聲聞,他懂得反省,他知道舍利弗進步比他們快。他發心了,能夠領受大乘佛法,所以他們四個人非常慚愧,他說:「我等居僧之首。」也算是聲聞的上首,是聲聞眾裡面的模範生了,大家出家學佛很久了,「年並朽邁」,年紀老朽,身體衰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認為自己這樣的工夫已經很好了。所以你看,連證阿羅漢的人,尚且都不究竟,所以佛就喝斥他們「得少為足」,那你只學個人天乘,你還覺得你自己夠了,你還覺得你自己這樣子究竟了,能成就了,這就是愚癡至極!所以現在有些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他們覺得:「我這一生,我只學個《弟子規》就好啦。」像這種就是下劣之人!這種人你要是不轉變,佛菩薩沒辦法救你啊!連大迦葉,迦旃延、須菩提、目犍連,他們尚且被佛喝斥,還懂得自己反省,知道自己工夫不夠,知道自己的程度不行,所以想要轉變,想要學習一乘了義;可是此間的衆生,非常地明顯,他很容易得少為足,很容易貪安逸,他不敢去轉變,不敢前進,他就怕學了大乘,撲了個空,就像後面那窮子一樣,面對自己的父親卻不認識。就像衆生,學習大乘,卻心生害怕。所以須菩提他們自己反省,之前覺得自己所作皆辦,證得涅槃了,無所堪任,這樣子應該是沒有問題了,所以「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沒有再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那你們自己就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你連阿羅漢都尚且不如,你還覺得你這樣子就可以了,你這樣子修行很圓滿、知見很圓融、持戒持得很好啦?那你看看你自己身見破了沒有?你的煩惱習氣少了幾分啊?那你怎麽敢傲慢,怎麽敢不熏習大乘?怎麽敢不來道場?你看他們那些佛弟子,天天都跟在佛身邊,尚且還有這樣的懈怠,你沒有來道場,你沒有來用功,肯定墮落得比誰都慘啊!你沒有道場的力量,沒有依眾靠眾,沒有約束力,就只會在那裡放逸,聽經就在那裡打瞌睡,在東想西想。佛的這四大弟子,大迦葉他們跟在佛的身邊,尚且還有這樣的過失,何況你不親近道場?你在末法,修學環境不好,善知識少,自己習氣又重,外緣又差,外在的環境不好,你怎麽敢説「我不來道場修行」?所以一定要警惕啊!不來,很容易就墮落了,墮落得連自己都不曉得。說實話,有很多人退轉的、墮落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墮落。還想著:「沒關係,我在家也是修啊。」既然是真正要修行的人,他怎麽會害怕來到道場呢?他怎麽會覺得道場管得嚴呢?這一點大家就要注意了。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這是大迦葉尊者講的,他說世尊往昔説法既久,從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一直到後面的法華涅槃時,説法幾十年了,所以說「世尊往昔説法既久」,這些人都算是常隨眾啊。「我時在座」,但是「身體疲懈」,所以聼多了,聼久了,他不在意了。這個也是提醒著大衆,你不要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烟」啊!你會身體疲懈。人家尊者的身體疲懈是「但念空無相無作」,你的身體疲懈是但念貪瞋癡慢疑惡見。二乘的疲懈是住著於二乘,他不會退成凡夫;你凡夫的疲懈、凡夫的懈怠,那就是墮在貪瞋癡慢疑惡見當中,所以很慘啊!你不要想説這個是大迦葉他們懈怠,你沒有懈怠?你要知道:人家有修證啊,不會退成凡夫,至少「位不退」;他證得阿羅漢,不會再退成凡夫位。那你凡夫沒有修證,你一懈怠,那就是住著在貪瞋癡慢疑。你不要想:「哎呀!人家是小乘,住著在小乘。」你呢,連小乘都沒有,那你會很糟糕啊!所以,大迦葉他們是住著在空無相無作,這裡講的是小乘,小乘的空無相無作。空無相無作,有大乘的菩薩的修證。小乘知道諸法因緣和合而生,畢竟散滅,所以徹底唯空,不起作用,這是小乘之「空」。「無相」呢?小乘是去分析這相,它是因緣和合,會生滅、會變異,所以說為無相;相不有,因為是和合的。「無作」,它把第六意識的功能給滅掉了,讓它不起造作,那它不起思量,所以它叫無作,也就是「沉空滯寂」。這就是這裡講的「空無相無作」;那佛門大乘講的「空無相無作」,「空」是講真空。無相而不妨萬相莊嚴,所謂「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相即無相,這就是大乘講的「無相」。大乘講的「無作」,就是什麽?雖然「作」,而無所作,就是所謂「度盡一切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大乘講的無作,跟小乘完全不一樣。小乘它的「無作」是不思量、不想,它是徹底歸空;大乘是「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是大乘的「無作」之法,是用而不著。所以為什麽適合末法的衆生?因為你有工作,你在工作當中可以用功,學著修行,學著離相。當然,我是說你萬不得已要工作的人,如果你能夠不要工作,那就不要工作啦,這樣最好。事情越少越好,你不要想:「哎呀!我要去有一份事業,來證明自己。」你那個就叫「我相」。你要怎麽證明自己呀?那個「我」是虛妄的,虛妄當中你還立個「我」,那就叫「我相」。我知道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沒事找事。他明明有時間、有因緣來念佛、來修行,生活上衣食無缺,他偏偏要去找個工作來證明他自己。那你為什麽不念佛、修行來證法身呢?也是證明自己啊。世間人他的「證明」自己,是要作實這個虛妄的我,而你修學佛法證明自己,是證明自己本有法身,證明自己本有如來智慧德相。「證」就是修證,「明」就是明心,是明白、明了的意思,明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叫「證明自己」。同樣一句話,你選擇的是世間法,我教你的選擇是佛法。所以奉勸同修們不要沒事找事,能退休就退休,能省事就省事。學佛人在世間法,基本上是「得過且過」,要在佛法上積極。你不要想:我修平等心,世間法也積極,佛法上也積極,那個不叫平等心,那是你放不下。你那個叫「虛妄浮心」,多諸巧見。《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是沒有辦法成就的。

所以這裡講的「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心不喜樂。」他對於大乘菩薩法,教化衆生,幫助衆生,乃至於到淨佛國土去度化衆生,心不喜樂。二乘人他們沒有這個發心。所以你現在看到外面有一些穿著小乘衣服,説他是原始的佛教,卻在那邊招攬群衆,說:「唉呀!你們趕快來哦,我這裡也有菩薩法,也有二乘法。」然後說他還是什麽中國的原始佛教。大家要知道,我們中國沒有二乘,他那個是換個名稱,掛羊頭賣狗肉,所以還是一樣的,還是二乘,換個名字而已。表面好像二乘,實際上是附佛外道,因為二乘法裡面沒有淨土法門,沒有承認他方諸佛,他只知道釋迦牟尼佛,所以你要清楚,在末法有很多這種,打著大乘招牌的附佛外道,以及打著小乘原始佛教的這種,他那個就是附佛外道。現在有的打著原始佛教的旗號,說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二乘法,其實他是附佛外道。你要注意啊!你不要著相啊,看他好像也出去托鉢,好像威儀很好,好像很有禪定的樣子,那是假的,那個都沒有用啊!佛門叫「詐現禪相」,其實心裡面是七上八下,那個沒有用。所以叫你不要著相,那看到他好像在托鉢,這樣子一群人出去,看似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其實那個不是佛法。真正佛法是大乘,你不能只看表面,是要看他的心法,要看他裡面到底存的是什麽?我直接告訴你,實際上你根本不用去看,那個就是附佛外道,是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假我衣服。裨販如來。」在末法有一些出家人,出了家講大乘經,卻在那裡毀謗大乘。還做著法會,辦個「水陸」、《梁皇》啊,這些都是從大乘經典來的。但是呢,你去了他那裡,他告訴你要看小乘,還告訴你:大乘不是佛說。遇到那些人,那你可以問他,大乘不是佛説,那你為什麽在做水陸法會啊?為什麽在拜《梁皇》啊?這些都是大乘經典啊。他心裡想:「哎呀!我也是要賺錢嘛,也是要養家啊,養廟子啊。」所以你看,穿著釋迦牟尼佛的衣服,謗著釋迦牟尼佛的法。這些人吃裡扒外,所以又稱為「獅子蟲」,這是教你辨別。在末法有很多這種魔道場,我們就視為妖魔鬼怪。你自己去,你要小心,不要說我沒告訴你,我已經跟你講了。他就用法會的方式招攬人,所以他們那些人看到我,他就害怕,看到我,他就討厭,因為我知道他們在幹什麽,我都把它講出來,保護你們的慧命,保護衆生的慧命,保護佛教,使大乘佛法不會變質。我不排斥小乘,因為你根器不夠啊,但是呢,你要是來毀謗大乘,那我絕對不會當作沒看到。你身為佛弟子,要愛樂大乘、守護大乘,看到人家毀謗大乘,聞一言謗佛法僧之音,一言謗佛、謗法之聲,如三百鉾刺心。我不會有眼不見,有耳不聞,不可能當作沒看到。尤其是在末法,你想要修功德,你去破斥那些小乘的,破斥那些不如法的,依經而破,給予大衆正知正見,那功德最大。我們為了護持大乘,即使一點功德都沒有,那也沒關係,我們也是要護持正法,不要讓這些外道、二乘、邪見人在那裡毀謗大乘經典。你看網路上有些網路的百科,你去查這些大乘經典,他就在那裡寫,告訴你:大乘經是假的。說實話,他什麽修證啊?他淫欲斷了沒有?真經假經,他能揀別嗎?他不過就拿了一紙破文憑而已,東拼西湊的一些假論文。從前佛教界有大德就講,這些佛學的博士、教授都是垃圾,專門來破壞佛教的,專門來毀謗《楞嚴經》的、毀謗大乘經典的,所以在末法,你碰到了,你看到,你要注意:只要說大乘經典一句不是,這個人就不能親近,他就是邪見,不管他做再多的好事,那都是沒有用的東西。你就要有這樣的嚴格的標準,你自己才不會走錯路、走偏了。他只要是說大乘經典,或是暗示,或是任何形式的一種毀謗,無論是柔性地毀謗,或强烈性地毀謗,這個人就是邪見人,絕不可親近。你不用管他是否出家,不用管他有沒有名氣,這個人就是邪見,切不可親近。要記住:任何形式毀謗大乘的這些行為,或用紙筆,或用網路,或是强烈地毀謗,或是柔和地毀謗,或是自詡是客觀地分析,這些都是毀謗,所以說「任何形式」的毀謗,我們都杜絕。這些人不能親近,他的話不能聼,他的東西不能看,你要有這樣堅固的信心;所以為什麽我一直講,要你看祖師的;我發現這樣勸你們還沒有用,還沒有真正去看。你還沒看,我就先告訴你,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毀謗大乘,這個人絕對不能親近,不能聼。他說什麽「我給你分析」啊,講一些軟話,你腦袋就很清楚,你就知道他在毀謗大乘,不能聼、不能看,看了你就完蛋了,那個都是在謗佛、謗法、謗僧啊!所以末法有這些,大家要注意。

小乘的人,他「於菩薩法。遊戲神通。」對於大乘佛法,大乘的教化,乃至修菩薩六度萬行,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他心不喜樂,沒有發心;所以你要看到有一些小乘人在那邊招攬人,湊人氣啊,你就知道了,他們沒有真正在修行,真正的小乘人,你去跟他求法,他不一定教你。可是你看現在外面,穿小乘的衣服,在那邊大力地招攬人,那都是附佛外道啊。佛門真正出來度衆生的,那是大乘佛教才有;真正的小乘人,他是自己在自修的。他不會毀謗大乘,他只會說他不懂,他不了解。你看像大迦葉、舍利弗這些人,他只説他不懂,他還反省;你看大迦葉他自己反省自己沒有上進心,這個是小乘,他還沒有迴小向大以前。所以你看這些小乘的祖師,大衆部、上座部。這上座部是大迦葉為首,大衆部是婆師波羅漢為首,他們剛開始還沒有迴小向大,可是他不敢毀謗大乘,甚至呢他們也會講一點大乘,但是呢,沒有希求心。以上是教你揀別。

下面:「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世尊教他們斷見思煩惱,出於三界,證得涅槃,這裡講的涅槃,是偏真涅槃,因為是大迦葉。這四大弟子他們所得的涅槃,是偏真涅槃。那「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他們都年紀大了,「於佛教化菩薩。」講大乘的這個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所以他沒有發心,沒有想學。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這是講他前面聽到舍利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想到舍利弗既然跟自己的修證是一樣的,他能得佛授記,替他感到歡喜,也想到自己也有成佛之份,所以說「深自慶幸」,所以說「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想不到今天居然聽到了真正的了義佛法,所以他後面講,他是真佛弟子,才是真正的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佛道音聲,這大乘佛法之道,令一切衆生得聞,他發這個大乘心,他今天才算是真正的如來弟子。所以祖師講的沒有錯,你要是不見性,你不學大乘,你不堪受供養,不堪衆生來供養你。所以你看那些出家人,教你只學人天乘,你供養他沒有功德,這是祖師講的。他不教你大乘,你供養他,沒有功德的。為什麽?他不堪受供,為什麽不堪呢?因為不明了什麽是正法,你供養這種人,沒有功德啊。為什麽你印經有功德?經典是大乘。為什麽你印祖師大德的開示、著作有功德?因為他們講説的是大乘;為什麽你供養講大乘經的人,乃至在家人都有功德?因為他說的是大乘。所以你不解大乘,你不明心性之理,這個沒有功德啊!這個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在大乘經裡面,都有講到,講到說末法,要是有人能說大乘,能夠弘揚大乘,推廣大乘,在《法華經》講的,這個人是如來所加持的,你供養他,你護持他,這個是如法的。相對的,他如果不説大乘,反説人天二乘,這個就是不如法,不是如來所教。所以你看經不能只看文字上的意思,要能夠思惟,能夠諦觀。所以大迦葉他們非常地歡喜啊!「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知道自己必然成佛,必然成就。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什麽叫「無量珍寶。不求自得」?自性。我們常比喻作如意寶珠,所謂「摩尼珠」就是如意珠,能「如」衆生的「意」。你心裡想要什麽,這個珠都會變現給你,所以說「無量珍寶」,自性如同無量珍寶,自性如同如意珠,不求自得。為什麽?本自具足。説到這裡,這大迦葉他們,也算是懂得了,心不向外取法,所以說:「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不用歷劫勤修啊,但直下悟心而已。
所以達摩祖師講:「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叫大家求心不求佛,不向外馳求,向外馳求,覓佛終不可得。「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這衆生的心,當體是佛,更不用向外求。你眼見、耳聞、口說,這個都是如來佛性的作用。
但只是作用而已,還不妙,為什麼呢?因為說到妙用,必須得解除種種的纏縛才能稱為妙,才能六根互用,你現在只是佛性的作用在顯現而已,但是還不稱為妙,你眼還是被色障,耳還是被聲障,六根還是沒有辦法解脫,還是被色、聲、香、味、觸、法所繫縛住,所以雖然用,但是不妙。
所以為什麼說佛的叫妙用,我們的叫作用,加一個「妙」字,那跟這個作用,同樣是有作用,但是他是妙用,所以為什麼需要透過修行。蓮池大師講:「知冰是水,猶賴湯氣以消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煉。」這是蓮池大師說的,所以知冰是水,知道冰即是水,就像你悟妄即真,在眾生即是佛,你知道眾生即是佛,但是你現在這個心就佛不起來,就是貪瞋癡,所以需要藉由熏習佛法,需要藉由持戒念佛修行來種種磨治,把妄想這個寒氣給消融,所以說悟妄即真,還需要藉由佛慧來熏習。所以知道根本,知道本來面目,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但是不是只有這樣而已,還得進修,進修無漏啊,這是經典上有進修無漏之法,真正的無漏,真正的無餘涅槃。但是這裡為什麼值得慶幸?因為他知道什麼是佛性,這大迦葉他們了解,所以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大迦葉說他要講一個譬喻,所以有人說《法華經》內很多故事,實際上它是用譬喻的方式來讓你見性,這叫「烘雲托月」。世俗有一句話講:「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就看你識不識得;給你講這個比喻,讓你去悟性。就像前面講的這火宅的譬喻,六祖慧能大師一直示下,法達禪師當下開悟,原來火宅當中即是法王真子。那在這一品裡面亦復如是,同樣的道理,用這個譬喻的方式,大迦葉說他自己的修證,說他自己的證量,他悟到了,他用這個譬喻把它說出來,讓我們後面的人看到,也能從這個譬喻去悟得。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他講譬如有一個人,「幼稚」是年紀小的時候,「捨父逃逝」,也就是離開他的父親;現在講「逃家」了。所以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裏,小時候離開他的親生父親。那麼一逃家,久住於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這舉了一個譬喻,譬如有人「年既幼稚。」那麼這代表了什麼?「年既幼稚」就代表眾生為無明所覆,你被無明蓋覆住,所以懵懵懂懂,背覺合塵,這「覺」就像父親一樣,「塵」就像捨父而逃逝,久住他國,這「他國」就是指塵勞,久住於塵勞煩惱當中。所以眾生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性;不知道無明本空,六塵非有,所以他不能見性。雖然日用平常,常常在用,但是呢,常常迷惑,但正在迷惑的時候,仍舊是法王長子,仍舊是這慈父的兒子,儘管你久住他國,還是同樣血脈。就像眾生流轉在三界當中,有種種的貪瞋癡煩惱,他的根源,還是佛性,他的本體還是佛性。所以《圓覺經》裡面講,一切的無明煩惱顛倒,都依圓覺真心而得建立,這是事實。就像這個小孩,年紀幼稚,雖然幼稚,雖然捨父逃逝,但是他還是他父親的兒子。你雖然迷惑顛倒,仍舊是不失真如佛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師參五祖,五祖跟他講,你從南方來,南方獦獠,你跑來這裡幹什麼?他說「我來作佛」的。五祖說「你一個獦獠也想作佛」?六祖大師回答五祖,他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跟這一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你縱然無明所蓋覆,縱然有種種的業障,你覺得你自己業障很重,這佛性仍舊不失,不失不壞,所以故名「真如」,真如就是不變壞、不變異。所以《起信論》講的:「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就是這一段代表的意思。

久住他國,就是久住於生死當中,久住於塵勞當中。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就是指輪轉在這五道輪迴,「五十」就代表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所以迷失佛性以後,妄現有三界六道輪迴,業障不斷地越來越重,從上至下,不斷地墮落。所以像世尊告訴我們,人是從光音天來的,吃了地上的穀物,身體重了,回不去了。所以為什麼印度人說「人怎麼來的」?從天上下來的,這個說法是對的,他用禪定去看到的,世尊他也是這樣講。

但是,天人怎麼來的?再往上找,一般人就不曉得,但是至少知道人怎麼來。現代科學他研究,他覺得人是從爬蟲類這樣慢慢進化上來,這是外國人的想法。有一些科學家,他說人是從豬變的;那他是從豬變的,我們不是。印度外道他用禪定去看到,人從天上下來的,他是用禪定。我們中國人覺得中國人是怎麼來?我們中國是說「女媧造人」,說是「炎黃子孫」,說是「龍的傳人」。外國人他們那一套想法,聽一聽就好,參考參考;他們是講動物進化,那還有一些牠怎麼不進化?佛門講的是人退化變成動物,動物怎麼來的?業感的,人退化去受生的。所以有的人死了以後,他會變動物,變成畜生,是業感去的。所以《楞嚴經》講:「循業發現。」這個世間,你們課本上教你的,人都是從動物這樣變變變,變上來,那是外國人他們的想法,每個地方不一樣,你不一定要接受他們那一套;印度人他不是這麼想,他說人是梵天上下來的,從光音天下來,所以他們說他們的語言叫梵文。我們中國人的認知是:我們是炎黃子孫,不是他們那些動物這樣子進化上來的。有的太誇張,還說人是從豬變的,我們不從豬變。我們是相信佛所說的,人從光音天下來的。你迷失本性,淪墮在三界當中,所以說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這是指在五道當中輪迴。


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

這個小孩從小捨棄他父親,到別的國家去,慢慢地他年長了,他也沒錢,所以說「加復窮困」。沒錢,日子不好過,就要打工,給人幹苦力,所以「馳騁四方」,馳騁就是奔走,奔走四方;俗話講「人有兩隻腳,錢有四個腳」,錢跑得比人快,人在追錢,所以說「加復窮困,馳騁四方」。是講這個小孩長大了,沒有家底、沒錢,也沒有好的技能,然後也沒有福報,所以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他到處轉、到處流浪,今天到這個地方流浪,明天到那個地方流浪,他沒有一個立足之地,因為他沒有錢,他沒有辦法有個安身立命之所,一直流浪到他自己原來出生的這個國家,所以說「遇向本國」。這個就是講眾生在這三界當中裡面輪迴;你看看你腦袋想的都是什麼?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他覺得「把書讀好我就能賺大錢」,「我把技能做好,我就能夠如何如何....」,那些只是你的「緣」;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你的「福」。福不夠,緣再好,也沒有用,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福啊!就像你銀行裡面有戶頭,可是沒有存款,儘管現在的提款機再方便,你也提不出錢來啊!一樣的意思嘛,你說「我現在這提款卡可以跨國提」,可以在亞洲提款,在歐洲提款,在美洲提款,包含到各個地方去,它都能提款,都能提現金,問題是你戶頭裡面沒有現金啊。人亦復如是,你說你有什麼技能,這技能就像這跨國提款的協定一樣,有很多種協定,你有很多種技能,可是呢,你沒有福啊,你沒有福就像你銀行裡面沒有錢,你提款卡的功能再多,沒有用,提不出錢啊,甚至有的戶頭還要透支,還要欠錢。可是世間人他不相信,他覺得:我只要把這世間事-小孩培養好,每天給他補習,把技能學好,做種種的安排,他就以為他對孩子是有交代。我們就開玩笑講,現在有的勞工出來喊過勞死,有的現在的小孩讀書,讀到比工作的時數都還長,他們出來喊有用嗎?他們也會過勞死啊!怎麼死呢?就給你補習給補死,他的童年都沒有了,心裡面想的就是跟著競爭、爭利,這種人怎麼會有福?他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的善念,沒有一絲毫的善心,沒有積功累德,根本沒有福啊!他吃的是老本,是過去生的福報,而且現在的小孩吃老本耗得特別快,為什麼?因為從前的孩子苦,日子苦,什麼都自己來、自己做;現在的孩子,什麼事都讓父母做,父母都孝順兒子、孝順女兒。你身為父母幫小孩做事情,你就在損他的福報,損完了以後,他要是福報不夠大,給你損完,那他將來就窮途潦倒。所以現在很多人在研究,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啊?為什麼人會生活窮困?是不是產業的問題?還是教育的問題?不是,是福報的問題。你去看看現在的,都是父母幫小孩背著書包上學,說什麼:怕他背書包太重,身體變形,或是怕小孩站太久會累、……等等的,都是無病呻吟,這就是在損小孩福報。

這一段就是講大家在這個世間的樣子,為了求衣食,馳騁四方,心念沒有一刻停歇,沒有想「我要來修行用功」,從來沒有;有些做善事也是為了求福報,搏美名而已,或是為了避稅,或是為了種種的目的,背後都帶著一個「利」字,他不是真正的善心。這裡講:「年既長大。加復窮困。」所以,說「窮困」不是只是沒錢,是因為沒有福,沒有智慧,沒有學佛的緣,這些都算窮困。你有學佛的緣,你不好好把握,這也是一種窮困,這個是真窮啊!佛法在你面前,你不學,這是真的窮。馳騁四方,你到處去找工作,看有沒有人給你工作,或是總想到「要怎麼把世間事做好」,總想要表現自己、展現自己,這種都是像這裡講的「窮子」一樣。所以一句「馳騁四方」就講得很白,是在講我們現前的這些眾生;你去反省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這個樣子。這裡講「加復窮困」,就是指眾生無有善根,馳騁四方,就是遍歷四生─胎、卵、濕、化,它代表的意思是這樣。他沒有善根,所以稱為加復窮困,就像我們剛才講,佛法在你面前,你不學,這就沒有善根,已經遇到佛法,你為什麼不努力?多一點時間來熏習,多一點時間來用功。你卻是想到:「哎呀!我佛法要兼顧,工作要兼顧」。跟你說,你要事相上有工作,心地上不可以到工作上去,心裡上不能有。《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的世間意在那裡運行,那就是問題,就是窮困的根源,所以祖師講「加復窮困」就是代表沒有善根。馳騁四方就是沒有善根,你又造業,所以受胎卵濕化。五道當中有四種受生,就是「胎卵濕化」─胎生、濕生、卵生、化生。天人是化生,人是胎生,很多畜生類,牠是卵生或是濕生,只要有濕氣、有潮氣,牠就在那裡出生。也許你現在是用一些電子顯微鏡去看,你才能看到它那邊有蟲卵,那也算是卵生,以前它所謂的卵生是看得到的,肉眼可見;看不到的,它那裡突然出現了,就說是濕生,因為它有濕氣,陰暗潮濕的地方,你看陰暗潮濕的地方一定長蚊子。所以說馳騁四方,加復窮困。加復窮困又繼續馳騁四方,眾生就是在這當中輪迴,沒有善根,所以受輪迴;受輪迴又造業,更沒善根,所以「加復窮困。以求衣食」,又在這當中造種種業。所以一直勸大家,你要吃素,為什麼要吃素?先避免你造重業,重業先斷,你的重業要是不能止,那你修行就像一個瓶子底下破一個大洞,功德水進來,一直漏一直漏。

所以有些人修行修很久,為什麼他的命沒有轉?就是他習氣沒有轉,業障沒有消,他沒有吃素,看起來還是一臉業障樣。你問他:「你吃素沒有」?他說:「我沒有,我隨緣」。這種話我聽很多,我自己俗家的母親,她生前就是這樣子。這我要給它講出來,她有交代我,她說:要講她沒有吃素的這惡報,幫她消業。她就是學佛學很久,也沒有吃素,所以後來得癌症,生惡瘤,死了,她臨終前,我說:我幫妳去做放生。放生完之後,當天晚上她就夢見,她吃的魚蝦咬住她的手不放,我說那是業障,冤親債主咬著妳不放,她才知道恐怖,才知道她慘了,幸好她有念佛。所以為什麼我總勸大家吃素?不然你將來業報現前,你就完蛋了。所以,我教你們的,是依經典在教,你們一定要去做。世間人就是這樣子,沒有善根,在六道四生當中輪迴,以圖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以有正因熏習故,所以逐漸地遇到佛法,「遇向本國」是代表這個意思。你在這輪迴當中,有時候你看到佛像,合個掌,這一生也許就這麼一次,也許就這麼幾次。你看到有些人,只要到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他們就上普陀山去,拿支香到那裡拜觀世音菩薩,就這樣,拜完了呢,她就當場度假吃海鮮。我講的是真實情況,現在的普陀山就是這樣,海鮮一條街,白天拜觀音,晚上吃海鮮。我不是在推廣普陀山觀光,而是在告訴你,你那個是在造業,你去聖地、去聖山,你這樣子做,你是在作賤觀世音菩薩,你能得到什麼福?你沒有福報,你還有罪業,你即使有福也是罪業先來,消盡了,才有一點善根。所以它這裡講:「漸漸遊行。」所謂漸漸遊行就是逐步逐步地。有時候做一點好事,善心又退了。就像有一些人,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去捐錢,覺得自己做好事了,可是只要一有新聞播報出來,你看你捐的錢都被坑走了,他就生氣了,這一輩子再也不捐了,人家捐,他還勸人都不要捐,反正都是被騙了。你看,自己不做,還教人家不要做,雖然有善根,一下就消失了,所以無量劫無量劫來這樣子,在六道四生當中這樣子遊行、輪迴、打轉,難得善根因緣成熟,做一點小小的善業,出了一點錢印經,無量劫來這樣累積下來,以有正因熏習故,所以你能來聽《法華經》,你這善根福德真的是不可思議,真的又大又廣,很多人他沒有辦法聽,很多學佛人也沒有辦法聽,為什麼?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所以為什麼《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有辦法少善根福德因緣,福報不夠,善根不夠,所以遇到佛法也不能生信。這裡是講這個窮子,也是代表著一切眾生,因為無量劫來這樣逐漸地累積善根,漸漸遊行,至於本國,這「本國」就是遇到佛法,遇到釋迦牟尼佛說法,所以你要知道,為什麼佛在《菩薩處胎經》裡面講「得人身難。」......有多難?如「盲龜浮木」,有一隻瞎眼的烏龜,潛到大海裡面,一百年才上來一次;正好有一塊木頭,上面有一個洞,在大海當中漂,那這隻一百年來上來一次的龜,剛好遇到這飄過來的木頭,這烏龜的頭上來,剛好頂到這木頭洞裡面,你看這機率多小,盲龜浮木啊!得人身比這個還難。得人身遇佛法更難。所以你看,就像這窮子漸漸遊行到於本國,來到這個世間,遇到佛法;你來到我們精舍,遇到大乘佛法,你要懂得珍惜,這比盲龜浮木還難。你能夠聽聞大乘佛法,你能夠聽懂這裡面的道理,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為什麼用這讚歎《無量壽經》的話也來讚歎《法華經》,同樣都是一乘了義,何況你又修學淨土,稱名,十念一念皆得往生,真的是難上難。夏蓮居老居士講:「萬億人中一二知。」這「萬億人」當指學佛人,有學佛的人當中,難得一兩個他可以懂得,可以了解,可以真修。


所以這裡很明確地就是講我們眾生,眾生就像這窮子一樣,被無明所蓋覆,背覺合塵,淪墮在這五趣當中,沒有智慧、沒有善根,而且受四生的輪轉。因為曾在輪迴當中,有種一點少善根,少福德,逐漸地累積,就像前面講的:或是合掌、或是低頭、或是聚沙成佛塔、或是彩畫作佛像,這樣漸漸積累這善根,或是跟著隨喜印經,這樣積累自己的善根,一點一點這樣累積起來,你才有今天能夠聽聞大乘的福報。所以為什麼要你們一定要印經,這錢不能吝嗇,一定要去做,你不要想:我有幫忙校對;你還要自己出錢出來做,這樣累積自己的福德,累積自己的功德,自利利他。不然你就會像這裡講的窮子一樣,沒有福報、沒有福慧,在四生當中輪轉。所以要知道,自己能夠聽聞大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這善根要保持,要能夠持續印經布施,來佛門裡面護持大乘,守護大乘,讓自己的善根不退,信心不退,這個是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然後漸漸地善根增長了,聽經聞法業障消了,你才能夠契入經藏。「深入經藏」其實就是「契入」的意思。能契入經典,是這樣子累積而來。所以你第一要慶幸,第二你要守護,世間人講「守著這一份幸福」,你能聽經聞法,能學佛,這是幸福。在這末法,業海茫茫,罪山岌岌的這個不幸年代,你還能夠有幸聽聞正法,這叫不幸中的大幸。《無量壽經》講:「五燒五痛久後轉劇。」就是講這時代不幸。不幸的時代還能夠聽經聞法、能夠修行,你要珍惜。知道這除了是你過去生累積的,這一生還要懂得要保護它,要為佛教、為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