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學佛行儀】居庵第四【圖文版】5

 



學佛行儀

居庵第四


不得食五辛。不得種五辛。不得邪命自活。《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五辛:五種有辛味之蔬菜也。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也。此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又曰「五葷」。)

生死心切, 將一句話頭看到底 ─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2)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2)

生死心切, 將一句話頭看到底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1953222-38日)

虛雲老和尚

初七第二日開示(223)


打七這一法是克期取證最好的一法,古來的人根器敏利,對這一法不常表現。到宋朝時始漸開闡,至清朝雍正年間,這一法更大興;雍正帝在皇宮裡也時常打七。他對禪宗是最尊重的,同時他的禪定也是非常地好。在他手裡悟道的有十餘人,揚州高旻寺的天慧徹祖,也是在他會下悟道的。禪門下的一切規矩法則,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風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所以規矩是非常要緊的。這種克期取證的法則,猶如儒家入考試場,依題目作文,依文取考,有一定的時間的。

 

我們打七的題目是名參禪,所以這個堂叫做禪堂。禪者梵語禪那,此名靜慮,而禪有大乘禪、小乘禪、有色禪、無色禪、聲聞禪、外道禪等。宗門下這一禪,謂之無上禪。如果有人在這堂中把疑情參透,把命根坐斷,那就是即同如來。故這禪堂又名選佛場,亦名般若堂。這堂裡所學的法,俱是無為法。無者,無有作為。即是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為。若是有為,皆有生滅,若有可得,便有可失。故經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如誦經禮懺等,儘是有為,都屬言教中的方便權巧。宗門下就是教你直下承當,用不著許多言說。

 

昔者有一學人參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們日常穿衣吃飯,出作人息,無不在道中行。只因我們隨處縛著,不識自心是佛。

 

昔日大梅法常禪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是佛。」

 

師即大悟。遂禮辭馬祖,至四明梅子真舊隱處,縛茅而居。

 

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僧,因採掛杖迷路至庵所,問:「和尚在此多少時?」

 

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

 

又問:「出山路向什麼處去?」

 

師曰:「隨流去。」僧歸,舉似鹽官。官曰:「我在江西曾見一僧,自後下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大梅以偈答曰: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

 

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這裡住。」

 

僧曰:「大師今日佛法又別。」

 

師曰:「作麼生?」

 

僧曰:「又道非心非佛。」

 

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

 

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

 

可見古來的人是如何了當和簡切!只因你我根機陋劣,妄想大多,諸大祖師乃教參一話頭,這是不得已也。永嘉祖師曰:「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高峰妙祖曰:「學人用功,好比將一瓦片,拋於深潭,直沉到底為止。」我們看話頭,也要將一句話頭看到底,直至看破這句話頭為止。

 

妙祖又發願云:「若有人舉一話頭,不起二念,七天之中,若不悟道,我永墮拔舌地獄。」只因我們信不實,行不堅,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話頭決不會隨便走失的,溈山祖師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初發心的人總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功夫如何用法。其實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話頭,不分行住坐臥,一天到晚把「誰」字照顧得如澄潭秋月一樣的,明明諦諦的,不落昏沉,不落掉舉,則何愁佛階無期呢?

 

假如昏沉來了,你可睜開眼睛,把腰稍提一提,則精神自會振作起來。這時候把話頭不要太鬆和太細,太細則易落空和昏沉。一落空只知一片清淨,覺得爽快。可是在這時候,這句話頭不能忘失,才能在竿頭進步,否則落空亡,不得究竟。如果太鬆,則妄想容易襲進,妄想一起,則掉舉難伏。所以在此時光,要粗中有細,細中有粗,方能使功夫得力,才能使動靜一如。昔日我在金山等處跑香,維那催起香來,兩腳如飛,師傅們真是跑得,一句站板敲下,如死人一樣,還有什麼妄想昏沉呢?像我們現在跑香相差太遠了。

 

諸位在坐時,切不要把這句話頭向上提,上提則頭便會昏;又不要橫在胸裡,如橫在胸裡,則胸裡會痛;也不要向下貫,向下貫則肚脹,便會落於陰境,發出種種毛病。只要平心靜氣,單單的把「誰」字如雞抱卵,如貓捕鼠一樣的照顧好,照顧到得力時,則命根自會頓斷!這一法初用功的同參道友當然是不易的,但是你要時刻在用心。

 

我再說一比喻,修行如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無方法,縱然任你把石頭打碎,火是取不出來的。這方法是要有一個紙媒和一把火刀。火媒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擊,則石上的火就會落在火媒上,火媒馬上就能取出火來,這是一定的方法。我們現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認。故要借這一句話頭,做為敲火刀。昔日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對這個取火法則不知道,所以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本是與佛無二,只因妄想執著不得解脫。所以佛還是佛,我還是我。你我今天知道這個法子,能夠自己參究,這是何等的殊勝因緣。希望大家努力,在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都在這選佛場中中選,可以上報佛恩,下利有情。

 

佛法中不出人材,只因大家不肯努力,言之傷心。假如深信永嘉和高峰妙祖對我們所發誓願的話,我們決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參吧!


照顧話頭 ─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1)

 



虛雲老和尚慈悲語錄(1)

 照顧話頭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1953222-38日)

虛雲老和尚

初七第一日開示(222)

 

這裡的大和尚(葦舫法師)很慈悲,各位班首師傅的辦道心切,加以各位大居士慕道情殷,大家發心來打靜七,要虛雲來主七。這也可說是一種殊勝因緣,只以我年來患病不能多講。世尊說法四十餘年,顯說密說,言教已有三藏十二部之多,要我來說,也不過是拾佛祖幾句剩話。至於宗門下一法,乃佛末世升座,拈大梵天王所獻金檀木花示眾,是時座下人天大眾皆不識得,惟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世尊乃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咐囑於汝。」

 

此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下承當之無上法門,後人籠統,目之為禪。須知《大般若經》中所舉出之禪,有二十餘種之多,皆非究竟,惟宗門下的禪,不立階級,直下了當,見性成佛之無上禪,有甚打七不打七呢,只因眾生根器日鈍,妄念多端,故諸祖特出方便法而攝受之。

 

此宗相繼自摩訶迦葉以至如今,有六七十代了。在唐宋之時,禪風遍天下,何等昌盛。現在衰微已極,惟有金山、高旻、寶光等處,撐持門戶而已。所以現在宗門下的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實。

 

昔者七祖青原行思問六祖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祖曰:「汝曾作什麼來?」

 

思曰:「聖諦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

 

思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六祖深器之。

 

現在你我根器劣弱,諸大祖師,不得不假方便,教參一句話頭。宋朝以後,念佛者多,諸大祖師乃教參「念佛是誰」。現在各處用功的都照這一法參究。可是許多人仍是不得明白,把這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放在嘴裡,不斷的念來念去,成了一個念話頭,不是參話頭了。

參者參看義,故凡禪堂都貼著「照顧話頭」四字,照者反照,顧者顧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們一向向外馳求的心回轉來反照,才是叫看話頭。話頭者,「念佛是誰」就是一句話,這句話在未說的時候叫話頭,既說出就成話尾了,我們參話頭就是要參這「誰」字未起時究竟是怎樣的。譬如我在這裡念佛,忽有一人問曰:「某甲!念佛的是誰啊?」我答曰:「念佛是我呀!」進曰:「念佛是你,你還是口念,還是心念?若是口念,你睡著時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為何不念?」我們就是對這一問有疑,要在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這話到底由哪裡而來?是什麼樣子?微微細細的去反照,去審察,這也就是反聞自性。

 

在行香時,頸靠衣領,腳步緊跟前面的人走,心裡平平靜靜,不要東顧西盼,一心照顧話頭;在坐香時,胸部不要太挺,氣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壓,隨其自然。但把六根門頭收攝起來,萬念放下,單單的照顧話頭,不要忘了話頭。不要粗,粗了則浮起,不能落堂;不要細,細了則昏沉,就墮空亡,都得不到受用。

 

如果話頭照顧得好,功夫自然容易純熟,習氣自然歇下。初用功的人,這句話頭是不容易照顧得好的,但是你不要害怕,更不要想開悟,或求智慧等念頭。須知打七就是為的開悟,為的求智慧,如果你再另以一個心去求這些,就是頭上安頭了。我們現在知道了,便只單提一句話頭,可以直接了當。

 

如果我們初用功時,話頭提不起,你千萬不要著急,只要萬念情空,綿綿密密的照顧著,妄想來了,由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想來了,我總以覺照力盯著這句話頭,話頭若失了,我馬上就提起來。初次坐香好似打妄想,待時光久了,話頭會得力起來。這時候,你一枝香可以將話頭一提,就不會走失,那就有把握了。說的都是空話,好好用功吧!



戒殺放生文圖說 ─ 放生延生 (34)

 



蓮池大師  戒殺放生文圖說



放生延生

清道光時,湖廣總督林則徐字少穆,曾述說:「我朋友屠琴鄔太守錢塘人,尚末出仁前,于辛巳年秋天,染患重病,醫生誤投藥劑,生命陷於危險。太守病中立誓,願以利人濟物,懺悔自己業障,其他俗事,一概不再牽掛。」

有一夜,觀音大士感應入夢,對屠琴鄔說:「你宿世當楚中某官,處事公正而嚴苛,頗傷『仁厚』,雖無私心,也應削減爵祿,又常殺物命,應得短命報。幸而你在病中,能發堅固誓願,念念以利人濟物為懷,無有絲毫怨尤之心,冥中陰律,只有放生可延壽,且可增福祿,你當更加努力。」

屠琴鄔醒後,大有感悟,於是闔家戒殺,且時常買物放生。這年冬季,便獲得朝廷任命為袁州九江太守,受意外殊勝恩遇。次年冬天,病體也痊癒了。

屠太守感念佛法,以自利利他為大願,願天下人人都能獲得戒殺放生的福報,但又深恐不能人人全信。因此特寫『放生錄書後』一篇,次第暢明儒家不殺生的道理,然而對於感應入夢一事,卻未提到,這對於立言原則,固然確當,但于喚醒世人的心意,或有未能全盡。故在此詳細補充述說,使世人明白感應的道理,並不是荒誕虛幻的。

近世風俗奢侈靡費,朋友之間,無故常設宴席,互相應酬,每有宴客,刀幾必染赤血,惟有歸安張蘭渚中丞(巡撫),獨守殺戒,從前張中丞鎮撫江蘇吳縣時,曾作『戒殺之注釋』普勸官吏百姓。當時有官吏議論說:『大臣辦理政治,應以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為懷,對於動物煦煦的仁慈,似非急務。』眾官吏聽了,認為有理,因此對戒殺不免疑惑而生退心,只有屠太守正色說:『自古以來,惟有仁愛百姓的官吏,才能愛護物命,從未有愛護物命而不仁愛百姓的官吏。我等應當師法中丞仁民愛物,才是正確的作風,何必疑惑不決呢?』屠太守有此見地,是因篤信戒殺,已經多年。又聽說屠太守的先父,年近中年得子,即立願戒殺放生,希望其子能以文學科舉顯明於世。屠太實果然以翰林出身,如今又在病中感大士應夢,因福德種子,有其來歷。但願世人觀覽他的作品,人人勉勵遵行,就能慈化風行,天下太和,祥實融洽,對於世道既有裨益,而于個人文學科名,以及消災延壽,種種善報,也正有如回應聲,有感必應,絲毫不爽。

水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水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

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水性是不定的,它會不斷地流動。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迦毗羅」翻作中文叫做「赤黃色」,也就是黃髮外道,「斫迦羅」翻作中文叫做「輪」,「輪」有碾碎摧碎的意思,他執著自己所見的道理,能夠破其他外道的宗派,所以叫斫迦羅。「缽頭摩」翻作中文叫「赤蓮華」,是一個蓮花池的名稱,因為他住的旁邊有一個蓮花池。「訶薩多」這是梵語,他省略了,在《灌頂疏》裡面講到的,叫做阿迦薩謨多羅,此云海水,因為他住的地方靠近海水,是事水的外道。也就是印度當時候有拜火的外道,也有拜水的外道,這些諸大幻師,善用幻術,能夠幻化人物,能夠奪陰陽造化之功,所以叫做大幻師。

「求太陰精。」什麼叫求太陰精?就是求月中的水。太陰精就是月亮上的水,古時候的人向月亮求水,現在我們知道,月球是會影響地球的潮汐,所以跟水有不小的關聯,就像月圓時會有大潮的現象,這個就是受月球影響。「用和幻藥。」用以和幻藥,來為丸作餌。所以是諸幻師,他要求水,就在十五的時候,用幻術在月圓之夜來求水,所以說「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幻師在中夜,就是月如白晝的時候,或是講八月十五,月亮圓滿的時候,「手執方諸。承月中水。」向月亮求水。上面是講以陽燧,就是類似我們現在的放大鏡去求火,日中求火。他這裡是晚上月中求水,這是以前的幻術。手執方諸的「方」就是石頭,「諸」就是珠子,這「方諸」就是水精珠。幻師以方諸求水,這水不從珠而出,也不從月來,也不從空而出,又非無因自有。所以「手執方諸,月中求水」,我們仔細觀察這水它從哪來,是從珠而出,還是從空中而有,還是從月來,實際上都不是。

下面是佛為我們分析。

佛說:「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前面講火從太陽來,因為從太陽來,那所經林木,太陽光照的地方都應該起火了。這裡講:如果水從月亮來,那月亮真能出水的話,那就是遠方,所經林木都應該被淹沒,所以說「皆應吐流。」那「流則何待方諸所出。」既然月亮能出水,你就不用藉由方諸來求水。所以跟之前的一樣,如果太陽真能出火,那你何必手上拿著放大鏡,你何必執陽燧?

那麼「不流」,若沒有瀰漫著水,那就「明水非從月降。」知道月亮不能出水。如果是從水精珠而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這珠中平時就出水了,何必半夜的時候,承白月晝,就是月亮如白晝,也就是十五之時,你就不用半夜去找月亮求水。「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如果是從空而生,那空是無邊的,那應當到處都有水,從人間到天上都被它淹沒了,既然都被淹沒了,怎麼會有水陸空行這些生物。

佛說:「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你再仔細觀察,月亮在天上運行,你手上拿著珠子,「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承珠的水盤是在人敷設的求水祭壇上。那麼「水從何方流注於此。」那水是從哪來?「月珠相遠。非和非合。」月亮跟方諸隔這麼遠,沒有辦法和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但是又不能說珠會自己無因而生水,你要是說珠能無因而生水,沒有原因,那就到處都能出水了,所以不屬無因生,也不屬因緣和合。

所以佛說「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中,性具之水,全體即是真空;性具之空,全體即是真水。所以「性、真」這兩個字,字雖然不一樣,但是道理是相同的,皆是如來藏。如來藏周遍法界,水也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你在這地方執珠求水,只要因緣具足,水它是會出來的,但我們已從上面知道不從因緣,「遍法界執。滿法界生。」水性遍滿,周遍法界,「生滿世間。寧有方所。」沒有固定的一個分界,因為它稱性的緣故。「有方所」就有分限,有分限就有隔礙,有隔礙水火就不相容。這其實都是在為後面要講的:「疑水火性不相陵滅」,為我們在這裡先作說明。「循業發現。」一處執珠,一處水出,循九界之業,顯九界之水。循佛界之德能,則性水真空,性空真水,「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一般人搞不清楚,以為實有因緣或是自然生。自然生就是無因生。「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其實這些都是自己識心分別計度,在那裡妄想、攀緣,並非真實之法。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戒殺放生文圖說 ─ 放水族毒解丹砂 (33)

 



蓮池大師  戒殺放生文圖說




放水族毒解丹砂

李景文天性愛護動物,每次外出遊山玩水,遇見漁夫捕獲水族,一定不惜金錢,全部買來,仍然放入江中,讓它們悠遊而去。

景文平素愛好服食養生補品,常服用火燒煉的丹砂,積久熱氣上攻,變成疾病,背上長出癰瘡,延請名醫診治,服用種種湯藥,都無功效,病情非常沉重。

有一天,在昏迷睡夢中,好像有成群的魚類,用津液浸濕他的瘡毒,使他頓感清涼愉快,次日,癰瘡漸漸消腫,疾病因而得以痊癒。這正和白鱉報答廚婢的事蹟相同。


火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火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於日來。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

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裡講「手執陽燧。」的陽燧,是取火之鏡,古代有註解,說是以銅為之,看起來像鏡子,照人則有倒影,向日則有火生。類似我們現在講的放大鏡。經文這裡一開頭,佛告訴阿難說:「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你看城裡的住戶,還沒吃飯,「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他要煮飯的時候,他手執陽燧在日前求火,「求火」就是在那裡生火。 你說這火是因和合而有。佛說: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這叫一個僧團,這個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每個人有所生的氏族名字,如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優樓頻螺這位尊者是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是瞿曇,各有各的姓氏,有他的種性,以前印度他們有分婆羅門種、刹帝利種、……,還有他各自的姓氏,像阿難他姓瞿曇,優樓頻螺是姓迦葉。

佛說:阿難,如果這火性是因和合而有,那這個人他用手去拿陽燧要生火的時候,彼手執鏡,於日中求火,那這火是從鏡而出?還是從艾而出?還是從太陽那邊過來?

佛告阿難:如果說火是從太陽而來。它能燒你手中的艾草。「來處林木。皆應受焚。」那只要是太陽光照到,就會著火。如果真的只有太陽就能生火的話,那陽光來處這一路的林木皆應受焚,不用你手拿放大鏡才有火。

如果火是從陽燧而出。那這火從鏡中而出,能夠燃於艾草,那放大鏡應該融化。「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你手拿著的時候,尚且不會發燙,怎麼會融化?

如果火生於你所要點燃的艾草。那你就不用日光跟鏡子,不必待光明與鏡相接然後產生火。若火生於艾,那它就自己生火了。

佛說:「汝又諦觀。鏡因手執。」你再觀察,鏡是手拿著的,日在天空上,艾從地而生,那火是從哪裡來?「日鏡相遠。」你看,太陽這麼遠,鏡在你手上,「非和非合。」它不屬和合,是沒有辦法和合。第一個「和」,就是雜合在一起,第二個「合」是涵蓋相合,或是瓶蓋相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你也不能說這火光是無因而生。你執鏡的時候還是會生火,可是你真正去說它是因緣所生還是自然所生,你若執火是因緣生,但你去一一分析卻都沒有生火的功能,怎麼會有火?

若說是自然生,那它就會無因亂生火,那也不對。所以這是破你認為是因緣跟自然,而不是要把我們一般的常識給破除掉。它是破你執因緣、自然,而不知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如果你執在這裡,你就沒有辦法見性,不知道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因為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你以世間的科學知識來看,你在生火,只要符合它這能生火的條件,那它就能生,所以「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這火都能生,它是符合現代的科學的,但是你要知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世人他不曉得,「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是用我們世間人很清楚明了的火來為我們分析,包括我們身體的暖氣,包括身根的四大「地水火風」都是一樣是循業發現,是所謂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包括後面的「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風真空。性空真風。」都是一樣的意思。世間人不曉得,以為是因緣以及自然而有,其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所以佛七大講完,後面阿難就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頓時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他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這七大過後,阿難他就對道理非常清楚,他反觀這個世間,他就知道:我這父母所生身,包括色身、包括意識,是不離開地水火風空根識,所以他即身反觀,他就知道原來這色身以及山河虛空大地皆是真如。所以說一一周遍法界,這就符合華嚴的義趣。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地大本如來藏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三】   (精彩節錄)


七大本如來藏 ─  地大本如來藏

悟顯法師 講述


下面是從七大來為我們顯示周遍法界。

第一個,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說:你看地性,整個來看是大地,微細來分別,它是微塵,不管現在科學怎麼切割,就是把它分析到最小。那以佛門來看,將它七分,微細到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就是從牛毛塵、羊毛塵、兔毛塵、水塵、金塵,陸續除以七,一直分析,到鄰虛塵,「更析鄰虛。即實空性。」再也沒辦法分割,就是最基本的微塵。把這微塵再分析下去,就沒了,就變成虛空。所以「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什麼叫「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就是你再分下去那就變成虛空了。所以若此鄰虛析成虛空,那就變成從空而生色相,那就不對了。佛說: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個鄰虛塵是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有?因為你說「和合」,「鄰虛塵」講的就是你沒有辦法再切了,你再切割下去,它就沒有了,那豈不是變成虛空出生色相。你說這個世間是和合的,那你看鄰虛塵是用幾個虛空來和合而成的?所以說「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它是最基本的。佛又說:「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這裡佛教你倒過來看:你說世間是和合,你這虛空是哪來?那是用幾個鄰虛來合成虛空的?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當色相相合,是不可能產生虛空,產生的應是色。「若空合時。合空非色。」當空相合的時候,它不會產生色。色空對待,色可以分析,但虛空怎麼和合也不會產生色,虛空怎麼可能和合?怎麼可能說虛空相和合產生鄰虛塵,產生色相。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因此「妄計和合發明」,意思是以為色是和合而有,不知道色空原是如來藏性,所以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原就「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以有九界的色空,蕅益大師講包括四教的色空,藏教觀色空生滅,通教觀色空,徹底唯空,別教觀色空無量,圓教觀色空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所以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世間人無知,以為是因緣和合,或是無因而生,「無因而生」就是自然而有。「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色空不可能自然而有,如果說是自然而有,那就是「無因生」,沒有原因就冒出來,變成色空亂生。那今天你做這些世間的東西,那就不符合因果,也沒有科學了。那如果是自然就有色空,那它會不會自然突然消失?所以還是有它的一個因果定律在。你在色相上,在物質上,去做科學做研究,你就會發現這物質當中的一些特性,它還是有它的因緣,但是,你說真的是因緣所生嗎?分析到最微細,它又不屬於因緣所生。所以你說色空是因緣生,那不對,或說是無因而生,那也不對,這些都是戲論。所以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裡講「性空真色。性色真空。」其實包括七大:「地水火風空根識」都有著四教的義趣:生滅、無生、無量、無作。都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妄盡還源觀今說(7)─分六門 後廣辨

 


妄盡還源觀今說   (精彩節錄)


分六門  後廣辨

悟顯法師  講述


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

他這裡先列六門的名稱,而後一一詳細作說明。我們直接看內容:
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

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

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

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總共有六門,這是先列名,我先把名稱講出來,再看下面的「顯一體」。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這是解釋什麼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這自性清淨圓明,就是講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如來藏」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本有佛性它是什麼樣子的?是清淨圓明。所以說「如來藏中法性之體」,那麼這個「體」到底長什麼樣子呢?就像你說「杯子」,它是什麼做的呢?是瓷器做的、木頭做的、玻璃做的等等的。那法性之體,那「法性」長什麼樣子呢?就叫清淨圓明。所以眾生從本以來性自滿足,一切眾生本有,沒有任何人有缺少,沒有任何動物缺少,沒有任何法界的眾生有所缺減的,大家都圓具此性,所以說這是本有之體性。

「處染不垢。修治不淨。」這是講眾生的心性,在染不垢,雖然在染,但是沒有染著,也不是因為你修行,它才清淨的,是本自清淨。所以為什麼說大乘講的「真性」是不假造作的,因為本來清淨,無因果、無相貌,現在人聽到「無因果」他就怕了,害怕:「沒因果,是不是墮空啊?」告訴你,真實之理確實無因果、無相貌,因為當體即空,所以你說「因果不空」這個說法就錯了,你還是墮在輪迴當中,不解心性。這裡經典就把你破掉了。達摩大師講:「真性無因果、無相貌」。六祖云:「亦無大小方圓。亦非青黃赤白。」這都祖師講的,都是見性的人。這是講我們的真性,它不屬因果。

如果你說:「法師,你這樣說是撥無因果。」我沒有撥無因果,而是講它本來就空啊。那有沒有因果的相用呢?所謂「循業發現」。你起無明,這就是九界之因,就現九界之果。但是,雖然在因果顯現的當下,這因果還是空寂,所以說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道理非常地明白。所以你說我這個說法是撥無因果,那是你搞錯了。不用撥,本來就空,哪還需要等到你撥呢?那「撥」還是有啊,所以因果不待撥無,它本來就空。撥無因果的人還是墮因果中,因為他還是著相,還是造業,所以「撥無因果」必然會墮惡道,因為他一定造業,他是不信,才來撥無;我們是深信因果,知道它空。這跟世俗的人或是一些外道、邪見人、邪師,所說的又不同。

我們識得諸法的自性,所以不會墮在頑空當中,不會墮在斷滅空當中。實際上斷滅空就是頑空。你不會墮在斷滅空當中,所以「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就是你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性體遍照。無幽不燭。」「幽」就是幽暗,「燭」就是明亮。所謂一切幽暗都能夠使其光明,所以叫「無幽不燭」,其實也沒有幽暗。

太陽的光雖然明亮,但是不照覆盆。倒過來的盆子,它沒有辦法照,你躲在室內,太陽光就進不來了。但是心性上徹天堂,下徹地府,所謂「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正是此意。扣鐘的時候,正是作如是觀。心性之光,地獄、餓鬼它都照耀,常常在放光動地。說「放光動地」就是說你現在眼能見、耳能聽、身能感觸、口能嚐味,這就是自性在作用、就是自性的光明。即使你在造業,還是自性的光明,所以說:「無幽不燭。故曰圓明。」所以叫「自性清淨圓明體」。


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

雖然隨流墮在眾生位中,但是心性不染,沒有任何的垢穢。這講的是眾生的本體。有些人學佛學很久了,這基本的佛法他都不會,都認為太高深,他只要五戒、十善,或說「我念佛就好,只要求生淨土」,他對於佛法的教理他都不懂。不懂佛法的教理你怎麼學佛?你就會變成跟那些外道一樣,認為有個「主」、有個「神」來保佑你,你做什麼壞事,他都能庇護你。那你這根本還是墮在一般的宗教當中,而不是佛教,所以對於心性要懂。這裡講的「返流除染而不淨」。你現在修行除染,把染習消除了,恢復本來面目,只是「復本心源」而已。真性也沒有一絲毫的清淨,因為本來就不染,所以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心經》講的,講心不垢不淨,沒有任何的增減。你現在修行成就了,神通也沒有多一分,因為本來就具有這些神通,只是你的妄習蓋覆住它,所以它這功能沒起作用。就像家裡的家電一樣,有種種的功能,但是你沒通電,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這些家電本來就具有這些功能,你現在通電,它只是恢復本有功能而已。我們的真心亦復如是,把妄習消除了,見道以後,圓證以後,它只是恢復本有的功能而已,並沒有任何的增加,所以說「返流除染而不淨。」

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亦可在聖體而不增。」這是剛講的在聖不增。「處凡身而不減。」在凡不減。前面講「不垢不淨」,這裡講「不增不減」。

「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凡夫迷此心,所以此心隱覆,但它不是消失。就像天空的太陽還是常照,但是為什麼看不見太陽?講烏雲還不算什麼,現在講霧霾,用霧霾也很貼切。有霧霾把太陽光給遮擋住,所以你看不見太陽;那是不是太陽不見了呢?不是的。所以說「有隱顯之殊」,諸佛證之,妄想消除所以顯。只有隱顯的差別,沒有凡聖之異,所以說「雖有隱顯之殊,無差別之異」;這只有隱顯,一個隱一個顯,實際上真性沒有差。即使你墮畜生、墮地獄,它還是一樣清淨,成佛它還是一樣清淨,只是眾生不了自性清淨圓明體而已。

所以後面說「煩惱覆之則隱」。眾生有煩惱所以隱,「智慧了之則顯。」所以總結下面這一句:「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所謂「生因」就是三因佛性裡面講的「緣因佛性」,緣因佛性就是講像六度裡面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要知道,「自性」不是前五度所能修來的,所以講六度中最重要的是般若度,「唯了因之所了」這「了因」就是指智慧。唯智慧能夠顯現,智慧能破煩惱,能運行前五度,所以說「唯了因之所了」。這是名詞上的問題,很多人對這個名詞不能了解,那祖師在註解裡面都有作說明。

《起信論》云。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廣說如彼。

《起信論》裡講,什麼是「真如自體」?「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具有智慧、具有光明,所以叫「大智慧光明義」。心性能遍照法界,故說「遍照法界義。」所謂「遍照」就是一切法都從心所生,故名「遍照」。就像大海包羅萬物一樣、就像虛空能含眾妙,所以講「遍照法界」,不光只是光明,還講它能生。所以《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包括你的無明、包括你的生老病死,都生如來淨圓覺心。所謂「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正是此意,這是講本體、真如自體。

這樣大家對於心性、什麼是心?看到這裡就非常地清楚了,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性還有「識知」的功能,所以叫「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你在這諸法當中,這「識」就是講你的知識、你的了別能力、你的常識。像你現在學習這些東西,你能夠識知、能了別、能夠規劃,這個都是自性的功能,所以說「萬法唯識」。你沒有這個識,你雖然有萬法,這個萬法不存在,因為你沒有了知萬法的能力,所以真性必然有「真實識知義」,它除了能現、能變,還有一個:能夠識別,了別。眾生不解心性,所以墮在妄想意識當中,如果能夠明心見性,則轉八識成四智,這「識」就不是一般的識了,就變成智慧、了別,所以說「真實識知義故」。

有些人他認為這意識是生滅的,那都是屬於「生滅唯識教」,不是真正了義的唯識。了義的唯識是講「不生不滅」,八識都是不生不滅,論其自體則「在妄恆真」,因為自體就是真心,所以《楞嚴經》講:「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眾生的識陰就是如此,如同「頻伽瓶」。「頻伽瓶」就是兩個孔的瓶子,把它塞起來,「滿中擎空」,這裡面是虛空,帶到別的地方去、帶到別的國家去,這裡的「虛空」跟那邊的虛空,是一樣啊。台灣的空,跟在北京、跟在美國的空都是同樣的空。所以,眾生墮在眾生位中,只是自己妄想、分別,把自己拘束住而已,實際上裡面的德用,跟真如完全無二無別。就像頻伽瓶,瓶內的空跟外面的空是一樣的。

眾生就是因為迷失本來,所以變成妄想意識;但是妄想意識的當下,實際上是真如。如果你唯念真如,這個不行,後面會跟你講到,一定要加以種種磨治、種種的熏修才能夠成就。

「自性清淨義故。」所以自性清淨,「性」就是講它的本體,本性就是清淨的,不屬於染著。它所謂的「純淨」,就不屬於染、不屬於淨,所以叫「自性清淨義」,「廣說如彼。」在《起信論》裡面有詳細地說明。

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這是總結「顯一體」,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講的是諸法的根本,講的是眾生本來的真心,講的是實際的理地。所謂「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所以說「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特別重要,這才是佛教學佛的入門、學佛的基礎。你如果不了心性,你後面都不用修了,因為都是盲修瞎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