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講述~~舍利弗尊者 節錄自法華經序品講座



舍利弗尊者翻作中文鶖鷺名優波提,初在母胎之時,已能寄辯母口。八歲登座,論勝十六大國論師。未出家前是刪闍耶外道大弟子,後來聽到馬勝比丘所念之無常偈馬勝比丘回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

而捨外道與目犍連師兄弟,帶了二百名弟子弟在佛陀會下出家。七日之內,遍達佛法,代表智慧第一幫助佛陀傳法度生,其功至偉。

 節錄自法華經序品講座
 http://mdxv1blogger.blogspot.ie/2015/08/blog-post_78.html

悟顯法師開示:不綺語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常和」,「言色常和」上次講到不是虛偽。有很多人他在佛門,他也「言色常和」啊。但是他是一種虛偽,不是真心實意的。對人家的讚歎,他是一種虛偽的,是為了搏得好印象的,
所以講一些虛偽不實的讚歎言語。在佛門謙虛,你也不要虛偽不實。就像我們有時候會讚歎齋堂,你這個菜煮得不錯,這樣來供眾很好,那個是誰煮的?
是你煮的,你就領納下來。你不要說電鍋煮的,不要說瓦斯爐煮的,抽油煙機抽的油,炒菜鍋炒的菜,這個都是虛偽的話。
不用這樣講,那也不要爭功,不要想到這一次沒讚歎到你,你有幫到忙,不要去計較這些。重點就是能真心實意地為眾生來發心、來做。這個是舉齋堂,還有很多的事情。
當然我們精舍是沒有這些問題,我是講給其他道場聽的。你去其他地方發心,真心實意為佛教、為眾生,講的「言色常和。」
不是虛偽、不是綺語,跟綺語不一樣;你心地是柔和的、心地是慈悲的、心地是沒有鬥爭的,不是綺語,不是花言巧語,蠱惑別人,給人家戴高帽子,那些都是綺語。
像你們來道場,我最不喜歡聽那些恭維的話。你剛開始是真心誠意,講久了,你對別人你就會開始綺語了。眾生的習氣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出現,所以要防止。
所以現在在佛門裡面,有這樣的問題。剛開始是讚歎,後面就變綺語;綺語達不到目的,就會變兩舌,就開始鬥亂、開始中傷,
看誰不順眼、看誰不順眼,還拉著一群人說不要來道場,要嘛就自己退心、自己不來,那個就是業障。綺語不成功之後就會變兩舌,就開始鬥亂,這些都屬於妄語啊!

悟顯法師開示:佛門不是生意場所

言色常和


所以這裡講「言色常和。」還有到佛門裡面來,按照佛門的威儀接眾。佛門不是做生意、不是搞服務業的,鞠躬九十度,我們不是五星飯店。

佛門是講威儀的,合掌、問訊、互稱師兄,即可。道場不是服務業,你要服務大眾,可以;可是,不是服務業的方式喔。所以講「言色常和。」

不是眾生來都隨順他的習氣,道場不是服務業。現在有的道場搞得就像服務業一樣,去那裡當大爺的,去享受的。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呢?就是要錢嘛!

還是回到那句老話,就是要錢,要人家的供養啊!所以要服務得好、服務得周到,出家人那種人情世故,做得面面俱到啊!他是在搞服務業,他不是在辦道。

就像我們道場,不會給你要錢,該是什麼樣的法,我們就告訴你;什麼樣是正法,什麼樣是錯誤的,我們都告訴你。我們不是開了一間道場,在那裡討生計、討生活;

我們這個道場,是拿來修行的,是拿來弘揚正法的。你一毛錢都沒有,一毛錢都不捐也沒關係。護持我們道場,那是給你修福慧,讓你來護持正法,是你的福報。

所以我們不會把道場經營成服務業,來這裡是修行的,不會給你講人情的,我們不是其他那種人情的道場。那一種道場都是不如法,多一個、少一個,沒什麼好稀奇的。

我們的道場,我們建立這個精舍,不是來收錢、收紅包的,講得非常地清楚,不是以這個作為目的的;是以弘揚正法,修學大乘,作為主要目的。

我們不是搞個法會、搞個活動,看能不能多招點人來,往功德箱投錢。我們沒有做這種世間意,所以我們「言色常和。」希望你能夠明了實相。佛門的「言色常和。」

包括嬉、笑、怒、罵,都算「言色常和。」重點要讓你能夠「會」佛法。你不會的,你被罵了,這個也是「言色常和。」和於理啊!你做得好,被讚歎,這個也是「言色常和。」所以這個才叫做「不著相」啊!

你看以前祖師大德,那個真是「言色常和。」學人在祖師會下,真正有成就,學人親近這個道場,真正有利益,煩惱能消除,這個才叫「言色常和。」

才是真正地攝受眾生。如果你搞得像餐廳、搞得像飯店,那人家是去度假的、是去消遣佛法的,你有罪過,去消遣的人也有罪過。所以講「言色常和。」

不是教你綺語、教你虛偽,這點很重要,講真心實意啊!

素食∼供菜100∼ 30.清涼地


素食


恭敬供養十方諸佛

精美供菜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30.清涼地

材料:
南瓜一棵
有機小黃瓜兩條
素培根兩片
彩色巧克力米

調味料:
鹽、糖、橄欖油 少許


作法:南瓜洗淨去皮切片,厚約1公分,放入調味料拌勻,外鍋放一杯水,放入電鍋蒸,蒸至鬆軟。有機小黃瓜洗淨切片排盤,素培根對切參差排列,蒸好的南瓜整齊排上,撒些彩色巧克力米。

素食∼供菜100∼ 29.圓融無礙

素食



香積美食 至誠供養

妙手烹調 眾味飄香

精美供菜 如何自做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9.圓融無礙

材料:
五彩丸半斤
紅椒一支
香菜葉 少許

調味料:
鹽、香油 少許

作法:
五彩丸過滾水五分鐘,加入調味料,紅椒切粗絲捲成圓形,每個五彩丸放在圓形紅椒上,香菜葉圍盤。

素食∼供菜100∼ 28.境智一如

素食



香積美食 至誠供養

妙手烹調 眾味飄香

精美供菜 如何自做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8.境智一如

材料:
紅、白蘿蔔各半支

調味料:
鹽、糖 少許
昆布粉、白胡椒粉 適量
香油 少許

作法:
紅、白蘿蔔切絲入水汆燙撈出,瀝乾水分拌調味料盛盤,放些花材盤飾。

素食∼供菜100∼ 27.永離熱惱

素食美食



恭敬供養十方諸佛

精美供菜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7.永離熱惱

材料:
有機小黃瓜兩條
粉皮兩片

調味料:
鹽、糖 少許
蕃茄醬 適量
橄欖油 少許

作法:
小黃瓜切約五公分條狀,加少許鹽、糖、橄欖油醃漬一分鐘,粉皮切五公分寬捲起,與小黃瓜分別排列盤中,捲粉皮上擠些蕃茄醬,放些花材盤飾。

素食∼供菜100∼ 26.佛日增輝


素食


恭敬供養十方諸佛

精美供菜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6.佛日增輝

材料:
素火腿半條
西生菜半棵

調味料:
紅糟、日本醬油、昆布粉、白胡椒粉、香油、糖 適量

作法:
素火腿切片每片再切成八小片,調味料醃漬十分鐘,放入平底油鍋略煎一下起鍋,西生菜洗淨瀝乾水分切絲平舖盤上,素火腿片以扇型狀排列,撒上雪花金鉑。


素食∼供菜100∼ 25.平等一味


素食

天廚妙供自己做 精美供菜輕鬆學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5.平等一味

材料:
酸菜一棵
木耳四片
嫩薑絲 少許

調味料:
日本醬油、昆布粉、白胡椒粉、香油、糖 適量

作法:
酸菜、木耳洗淨切粗絲,油鍋放入嫩薑絲爆香,放入酸菜絲、調味料拌炒三分鐘起鍋放盤中央,油鍋炒香木耳圍盤。

素食∼供菜100∼ 24.四大皆空

素食美食



恭敬供養十方諸佛

精美供菜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24.四大皆空

材料:
鍋巴六片
素蝦六只
青豆仁 少許

調味料:
鹽、白胡椒粉 少許
香油、蕃茄醬 適量

作法:

鍋巴切小塊排放盤中,素蝦入滾水(放些鹽、白胡椒粉、香油) 汆燙起鍋切小段,放於鍋巴上,撒些燙好的青豆仁擠上蕃茄醬即可。

素食∼供菜100∼ 23.老老實實

素食



香積美食 至誠供養

妙手烹調 眾味飄香

精美供菜 如何自做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如何在家自做供菜 至誠頂禮供養諸佛

23.老老實實

材料:
炸豆乾六片

調味料:
日本醬油、香菇粉、糖、白胡椒粉 少許
香油 適量

作法:

將炸豆乾切成約五公分條狀,鍋中加少許水放入調味料,放入豆乾滷至入味約十分鐘起鍋,放入盤中,隨意放些盤飾。

素食∼供菜100∼ 22.碧海無瀾


素食


香積美食 至誠供養

妙手烹調 眾味飄香

精美供菜 如何自做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22.碧海無瀾

材料:
絲瓜三條
辣椒絲 少許

調味料:
鹽、昆布粉、白胡椒粉 少許
橄欖油 適量

作法:

絲瓜去皮洗淨,皮不可削太厚,要保留綠色部分,每條絲瓜直切四半,將內肉去除,再切成約五公分長度,滾水放入調味料,入水汆燙立即起鍋,排盤撒辣椒絲。

素食∼供菜100∼ 21.圓滿無餘


香積美食


恭敬供養十方諸佛

精美供菜

大乘定香精舍 與你分享

21.圓滿無餘

材料:
素魚排六片
金針筍絲
辣椒絲

調味料:
胡椒鹽 少許
芥花油 適量

作法:

平底鍋入油放入素魚排煎至金黃色,起鍋切對半撒些胡椒鹽排盤,上面撒金針筍絲、辣椒絲。

法華經 悟顯法師 講述節錄 末法~到如法的道場修行,才能成就。

住阿蘭若,聽佛講經



末法~到如法的道場修行,才能成就。
(釋迦牟尼佛教弟子住阿蘭若,聽佛講經~)



「末法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這個說法是胡說八道。你在家裡動不動就是兒子、女兒,或先生、太太,不然就是爸爸、媽媽、公公、婆婆,柴米油鹽......等等這些事情。這還不含特例、意外的,你的兒女要是聽話,這一生還平安無事,要是叛逆一點,在外頭給你闖禍了,你自己就要擔心。
這些事情擾亂你,讓你不能修道。你在公司,我們不講你賺大錢,就只吃飯糊口而已,你就要動多少腦筋,費多少心思,種種的雜務、種種的事情,讓你心一刻都不能停下來,你怎麼可能容易修行。
那種話只是一些不想受戒律約束、不想受道場規矩約束的人,在那裡胡說的,他認為在家修比較容易成就。實際上,是要萬緣放下,不管在家出家,你到如法的道場修行,是這樣子才能成就。

為什麼?因為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教他的弟子都住阿蘭若,連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都住阿蘭若,他們那麼好的根器,都住阿蘭若聽佛講經,或得三昧,或開悟,或得天眼通,或得法眼淨,「法眼淨」就是初果,他們都還要住在阿蘭若,何況你是末法的凡夫。
所以,自己的腦筋要清楚,自己是什麼根器,俗話講「人貴自知。」自己根器不好,心容易散亂,對事情容易黏著,自己就要避開這些障道因緣,自己心裡要放下,這很重要,關係到修行能不能成就,這部分是介紹善容尊者。


法華經 悟顯法師 講述節錄
完整開示:
http://mdxv1blogger.blogspot.ie/2015/08/blog-post_78.html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梵網經菩薩戒增益 三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七條自讚毀他戒,那麼經文裡面講到,如果菩薩自讚毀他,亦教人,令他人受毀者,那麼這個他人,最重要的要以三寶為主,如果你自謗三寶又教人毀謗三寶,那這個過失很嚴重,同修間互相勸勉,這個不算自讚毀他,如果你有能力你對於經典你能懂,你破斥邪見、破斥外道,這個都不算是自讚毀他,大乘的菩薩要能夠令一切眾生生正知正見,不是讓眾生迷惑顛倒,你看到眾生迷惑顛倒,你把他迷惑的地方給他說出來,讓他能明白,明白要修行,明白要依止大乘,這個都不能夠算是自讚毀他,自讚毀他帶的是利養心,帶的是我相,認為自己很好,他人不如我,就像有一些知見不正的,他認為自己很行,認為自己很有善根,很懂佛法,但是他的知見跟佛教的不相應,他反而在佛門裡面宣揚邪知邪見,這個就是自讚毀他,令他人受毀,令他人受毀包括斷他人的善根,斷他人的菩提,這個都算是這條戒含攝的範圍,令眾生善根受加毀損,令佛法衰敗,而他自揚己德,隱佛法中好事,隱修行的好事,隱經典的好事,隱祖師大德的好事,都是自讚毀他,所以這一戒,你要這樣子來看,因為很多不正見的人,你把他講出來,他就趕快用這一條來保護自己,說你怎麼可以自讚毀他呢,殊不知真正破壞佛法的,就是這些邪見的人,就是這些不正見的人,所以你受了菩薩戒你要想到,如果人家說你,你會不會拿這一條戒來保護自己,自己的知見不正,同修、善友、和尚、善知識告訴你,你瞋不瞋恨,你起不起煩惱,起了煩惱你就會錯用這些戒律,錯用祖師大德講的話,在增長自己煩惱習氣,不是祖師的話增長你煩惱習氣,是你煩惱習氣起現行,你的這個虛妄的面子放不下、捨不掉,所以明明是無上的甘露,倒到你這個髒杯子裡面去,那這個甘露也變成了毒藥,你心中有三毒,就好比這杯子有毒,以三毒心在看佛經,三毒心在解釋經典,為自己的過失開脫,掩過飾非,就是犯了這裡所說的這一條戒,你的知見也不正確,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懂得,要能夠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不能令佛法受毀,不能令正法受加毀損,現在毀壞佛教的人很多,而且毀壞佛教的人很多都是出家人,透過戒律,透過講經,透過衛星電視台,透過網路電視台,種種的媒介,把佛法錯講亂講,他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想法、理念,或是為了自己道場的生計、生存,你看比如說道場是拿來修行用功的,有些道場他說他的道場就是專門做三時繫念的道場,「三時繫念」?怎麼會是修道的道場,祖師大德從來沒有教我們做法會當修行,用這種邪見惑亂大眾,自揚己德,好像自己很能修很會修,令佛法受毀,所以導致世間人看佛教就變成只是招魂的、度死人的,甚至認為出家人不務正業,認為學佛人不務正業,把佛法當作是生活的陪襯品,這個都是犯了「自讚毀他戒」,所以你要知道「自讚」,就是自以為自己很聰明,自以為自己很圓融,自己的「我相」、「我執」、「我見」不放下,所作所為不依佛陀的教誡,不依大乘實相,所以有意無意就破壞佛法,更愚癡的是還認為自己這樣有功德,這些都是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解心性,我跟你講,為什麼這些人不解心性呢,受了戒、持戒,人家也尊稱為律師,也尊稱為法師,為什麼不解心性,這些人都是妖魔鬼怪,昨天跟你們講過,妖魔鬼怪,他不是示現毀謗戒律,毀謗佛經,毀謗戒律的這些,這不算真正的大魔王,真正的大魔王他示現到佛門裡面來,只持戒相、不解心地之理,講經只說文字,只談名言,未能究竟解了諸法實義,也就是第一義諦他不懂,所以名相解釋的再好,你們聽了還是名相,這些名相佛學字典都查的到,也不用他來解,大眾聽了對於心性不能明白,他還很高興、很得意,覺得自己是個博士,自己是個佛學家,這就是自讚,令眾生善根受毀,令佛法受毀,隱佛法中好事,都是犯這條戒,還有像你們當家長,自以為很聰明,你教小孩學佛不按照佛陀的方式,不按照佛教的方式,你把他送到世間法去,讀這些世間東西,送到補習班去,送到這個什麼讀經班去,讀的也不是佛經,讀《論語》、讀《四書》、讀《弟子規》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生起學佛的善根,甚至將來還謗法。你沒有智慧,讓你的子孫,讓你的小孩善根受損,你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菩薩戒非常微細、非常廣大,剛才講的是事相上,如果心性上認為自己有所修證,有所取著,安住在這些境界當中,或是住禪定,或是住二乘,或是捨二邊,取中道,令本性光明無作戒體受加毀損,因為心性本自清淨,沒有一絲毫住著,你修行有所住、有所著,不能除煩惱,也算是自讚毀他,那個「自」就是「我相」,有取有證,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不知心性本自光明,眾生本來不迷,都是犯了這裡所說「口自讚毀他」,說口就包含了身、口、意,因為你單只有口,沒有意,口沒辦法說話,只有口,沒有身,這口是別人的口,不是你身上的口,一定含著身、口、意來看,所以修行要從根本修,從心性上下手,對一切法不取著,識了心性本自清淨,你縱然念佛、縱然持咒,亦復如是,知道我跟佛完全平等,眾生與佛從來沒有差別,諸佛悟了這個道理,所以名為諸佛,眾生迷了這個道理,所以叫做眾生,只是迷悟之有差,沒有聖凡之別,這個道理學佛人要懂,學戒的人要懂,任何一個宗派的人都要懂,修行不能只在事相上,只在事相上這個是裝模作樣,就像你要造金器,有模子沒有金子,持戒只有戒相,不了戒體,那個不算真正得戒,你不知道怎麼修行,古來祖師大德都是依心性而傳戒,而傳戒不是只有儀式,是讓你知道什麼是戒體,什麼是戒相,戒相也不是只有在這十條當中,也不是只有在四十八輕戒上,而是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算是戒相,要懂得防非止惡,所以為什麼這部經叫《梵網經》,它是大梵天王,他的網羅幢,那個幢上的羅網,代表著諸佛的經法,交參沒有障礙,一戒即是具足一切戒,互通,互相融通,所以叫《梵網經》。眾生亦復如是,如果持戒就有持戒的境界,悟心就有悟心的境界,不持戒不悟心,就有不悟心的境界,所以說一一網孔各各不同,別異無量,所以這是《梵網經》為什麼用梵網來做的比喻,就是告訴你一戒就具足一切戒,你聽我們從前面的這樣講過來,你就很清楚了,犯殺戒則一切戒具犯,犯盜戒則一切戒具犯,乃至後面的自讚毀他,所以修行你要會修,個個宗派,只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它理是通的,道理是完全一樣,《華嚴經》講:「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路涅槃門。一道出生死。」,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學戒律亦復如是,現在學戒都學的死板板的,其實連死板板都沒有,根本都是著相,在不相干的事情上著眼,佛教我們修行見無所見,現在很多持戒的男女相特別重,男的見到女的好像看到老虎一樣,女的見到男的好像看到妖魔鬼怪一樣,佛教我們見無所見,持無所持,所以告訴你「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什麼叫戒性如虛空,戒性即是心性,所以前面就跟你講了,是一切佛本源,一切佛性種子,是一切菩薩本源,是一切眾生修行的根本,縱然迷了不失不壞,縱然覺悟也不增不減,這個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你迷失了,所以透過戒律、透過持戒、透過念佛、透過修行、打坐、參究,讓你復本心源,所以你看戒律你只看這個戒條上、表面上,在一些不相干的枝葉上吹毛求疵,你永遠不會見性,所以為什麼律宗這麼衰敗,律宗衰敗佛法就衰敗,什麼緣故,沒有人能宣說光明金剛寶戒,佛在《華嚴經》講:「戒為無上菩提本」,這個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跟《梵網經》是相應的,不是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那個是遮戒,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性戒就是眾生的佛性,性戒就是佛性,十重四十八輕這遮戒,遮什麼,起作用從性起用遮除煩惱,就遮戒,整個來說《梵網經》是性戒,其餘的是遮戒,就《梵網經》來說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所謂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這個心是性戒,其餘的都是遮戒,幫助你遮除過患,遣除過失,所以你修行你不解心性,你沒有辦法修,所以你看自讚毀他這一戒,你就會認為,我不要說別人,別人也不會說我,重點是不希望別人說我,被講到了生氣了,就說你因果自己負責,其實就是不服氣,那你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為什麼不好好靜下心來,看看自己有沒有問題,不要人家指責你,你就開始說人自讚毀他,說人家毀謗你,說人家侮辱你,這個都是我相不除,不光在佛法上修學也是這樣,在世間上也是這個樣子,佛門講謙虛,不是世間人的那種謙虛,世間人的謙虛還有個我,佛法的謙虛是心空,心空才叫謙虛,真的虛到極處,虛靈湛寂,所以你看了,學了大乘了,你在一切境界當中,在一切法當中都能通達無礙,你都會修行,縱然有習氣,那個不是問題,你只要肯用功再重的習氣都能消除,所謂一切諸業障皆因妄想生,若欲求懺悔當求真實相,這在《普賢觀經》裡面說的,你要消除業障,你要安住真實相,《法華經》講的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但是眾生就不曉得自己有業障,雖然知道心性清淨一塵不染,但是業障起來的時候不知道,所以跟你講個十重戒、講個四十八輕戒,讓你在境界當中你能覺悟,你能夠回頭,實際上一旦回頭了十重四十八輕都只是因病與藥而已,因為有不覺給你說個覺,你迷了給你說個開悟,你悟了連悟都沒有,所謂悟了同未悟,我們同修要知道這一層的道理,你學佛才真的有根有本,學戒你才不會著相,著在戒相上這個是很麻煩的問題,你處處都有障礙,這個都是不明心性的緣故,所以這裡講的,不光口不能自讚毀他,亦不能教人自讚毀他,乃至做毀他的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什麼叫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就是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個是沒有帶感情在裡面,有很多女眾她情執比較重,或男眾情執比較重,代兒子受苦,代女兒受苦,這個不對,受加毀辱,就是你能夠好好的修行,代眾生受苦,你修行會有這些磨難,那你為了度眾生,所以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是這一層的意思,你修行你要轉煩惱,你要成菩提,在路上、菩提道上會有障礙,轉煩惱,不是你想轉就能轉,無始劫以來這個習氣深重,雖然知煩惱性空,但是呢?知道一下,等一下煩惱又起來了,念佛念的很清淨,等一下煩惱就來了,不知不覺的就來了,像你們在佛堂念佛用功,念的很好,等一下煩惱就不知不覺得冒出來了,你也不曉得從何時開始打妄想,這個就是習氣,不要氣餒,再提起來,提的次數多了,煩惱就消掉了,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修行就是這樣用功的,所以禪宗的大德即使開悟之後也要常常的保任,所以叫「山林水邊,長養聖胎。」因為還有無始劫來這個習染,常常現前,所以他可以去用功,我們修行亦復如是,你用功、你念佛總是會有這些境界來考驗,你雖然知道境界空,但是也要一陣子才能完全不受影響,有一些道場他希望他的義工很多來幫他做事,他告訴你要在動中用功,動中修行,在境界上磨練,話是說的不錯,問題是你有沒有那個程度,你一接觸那個境緣馬上就退轉了,《地藏經》講的譬如一個人,走了很遠的路,已經身心疲憊了,你還再教他負擔重物,眾生亦復如是,就好像那個剛出生的嬰兒,你剛學佛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還在襁褓當中,你就叫他要學會運水搬柴,他還在吃奶,還沒長大,你就叫他要接觸境緣,那個是做不到的,所以不要聽人家跟你講相似法,相似的佛法,什麼在境界裡面用功什麼的,剛開始你緣就是要斷掉,這世俗的緣,你要把它斷掉,有功夫以後,你才能接觸境界,接觸境界剛開始接觸不是馬上就在境界當中得力,發現不行,再回來用功,是這樣修行,不是你刻意去找境界來磨練,那個愛欲重的你認為結婚也是人生的一堂課,這一堂課你可以先不要上,等到你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說,什麼家庭夫妻相處,婚姻也是一堂功課,佛門沒有這一堂,五堂功課裡面絕對沒有這一堂,你把佛門五堂功課做好就好,這一堂不要做,這個免修,不是選修,是免修,不用修,趕快放下,求生淨土。世間人總是有許許多多般的知見,總是有許多的情見,有很多的「我」在那裡作怪,不光毀壞他人善根,也毀壞自己的善根,把自己的善根都斷掉了,還自己很高興,還覺得自己得道了,稱心了如意了,那這個就是愚癡到了極處,釋迦牟尼佛講的可憐憫者,所以這裡說的你要代眾生受加毀辱,就在修行過程當中,碰到這些境界你要能夠熬得過去,要能夠挺得過去,種種的障道因緣,你要能夠突破它,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這一切是非就是世間的是非,你都不要管它,人家怎麼看你無所謂,人家說你不順孝道,不盡婦道,不盡夫道,不是個好先生,不是個好媳婦,不是個好老婆,你都不要管他,用你的功,學你的佛,吃你的素,這是大慈大悲,你要能夠這樣做,這些障道因緣自然就突破了,所以要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什麼叫惡事向自己,自己遇到惡事的時候要能轉得過來,好事與他人,要把佛法推廣出去,令眾生能夠學佛,如果你自揚己德,認為自己的世間意很有功德,很有本事,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在善根上在學佛上受毀,那就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講學佛,你要這樣子來用功,這樣子來存心,當然在世間法上,在事相上你不能去毀謗別人,不能去在背後去毀謗,在面前也不毀謗,不可以去偷竊別人的創意,別人的這些東西或是惡意的批評,製造一些假消息,或是模稜兩可的消息,這個都是在世間法上你都要注意,但是我們學佛人你要知道你要怎麼來修行,如果你看到人家毀謗正法,你制止他、勸勉他,甚至把道理說清楚給大眾聽,這個不叫自讚毀他,這個不算犯戒,有很多外道他都會利用這條戒來批評正知正見的人,為什麼呢,他講不過佛嘛,他就生氣了,就胡說八道了,那麼這一條大家應該要如是學。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慳惜加毀,慳惜世間法你捨不掉,你就會令他人善根斷掉,你慳惜你的財物不捨,就會讓你的布施波羅蜜受毀損,慳惜你的惡業不捨,就會讓持戒波羅蜜受毀損,慳惜你的瞋心你就不能忍辱,慳惜放逸你就不能精進,慳惜於散亂當中,你就不能得禪定,慳惜於因緣法中,你就不能會得無生,所以令六波羅蜜受毀,所以叫慳惜加毀,這個慳惜就是非常的貪著,不肯放下,人對於自己的身、對於自己的財物非常貪著,所以他就不能行布施波羅蜜,對於自己的家庭,對於自己的愛欲的對象非常地貪著,他就沒有辦法真正放下來學佛,對於自己的習氣非常的執著,我見非常執著,就不能持戒,就不能守佛門的戒律,不能守道場的規矩,來到道場他還覺得很嚴受不了,可是真正想學的你來我們精舍,你會覺得很舒服,我們道場很有道氣,我們這裡沒有世間法,就是學佛。
學佛人要是慳惜於自己的惡業,慳惜於自己習氣的,他就沒有辦法持佛的禁戒,瞋心重的,他就不能行忍辱,沒有恆心、沒有毅力的,他就不能忍耐,不能堅固執持名號,這就是不能忍辱,他沒有毅力,念佛念個兩天不念了,總是半途而廢,所以他不能夠忍辱,懈怠放逸的他就不能精進行道,叫他用功時間長了,叫他天天熏習佛法,他就受不了了,這就是慳惜於懈怠當中,貪著於懈怠當中,不肯捨掉,不能離身心相,所以你的善根、你的道業就毀損了,這就是慳惜加毀,你慳惜於散亂中,你就心定不下來,你認世間因緣和合以為實有,二乘人是「因緣和合」它是空的,世間人是「因緣和合」他當真,不知道無生無自性,所以他沒有般若智慧,都是慳惜加毀,甚至自慳、教人慳,把自己的習氣再帶給別人,把自己錯誤的知見再帶給別人,造慳因、慳緣、慳法、慳業,造作這個貪著的惡業,不肯捨的惡業、惡行、惡法,「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看到人家有需要,你能幫得上忙的,縱然他不來乞,你也要給他,《無量壽經》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你不要等他來跟你乞,你就能主動幫他,這裡為什麼要等到他來呢?這就是防止你慈悲心不夠,已經來了,你還不給他,那你就犯戒了,菩薩要做到、學佛人要做到,人家還沒有來跟你開口,你就要懂得要能夠幫助眾生,當然這幫助眾生你要看自己的能力,不要幫到後來,你也菩薩退成眾生,自己在起煩惱,所以這裡面你要帶有智慧,叫「悲智雙運」,佛門講「理事不二」,事相上要做,理上也要明白,但是你在運用的時候要悲智雙運,你不能為了接引一個眾生,破壞了所有的眾生他的法身慧命,你不能為了一個人,去損壞大眾的利益,所以你要懂得在「行」的時候要悲智雙運,如果這個人來跟你要這個東西,你知道他要去做壞事,那不能給他,給了他你犯戒,看他要做什麼壞事,你等於是成就他,前面包括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殺法你成就他的殺生,你給他方法、你給他器具,你給他殺的「緣」,緣就代表器具,偷盜淫欲亦復如是,包括人家是來套你話的,你是一個大德和尚,你是一個有修有行的老居士,人家就來給你要句話,結果你沒有智慧辨別,讓人家去毀謗三寶、去毀謗佛法,所以人講話你要注意,講經要注意,你要想到你講這個話,會不會影響到後世,就像佛門有一些大德,自己的境界確實是如此,可是眾生取他的話來破壞正法,就像太虛大師一樣,他的境界「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後世的學人不了解,不知祖師大德的境界,把他這個好話拿來搞世間法,那後悔莫及,當然這個不能說是祖師的過失,是後面學人的無知,但是講話如果能夠注意,不讓佛法受毀損,你就要千萬的注意,話要說清楚、要說圓滿,你看像永明延壽大師、像智者大師,他們得的是無礙辯才,智者大師得一旋陀羅尼,永明大師念大悲咒,蒙觀世音菩薩甘露灌頂辯才無礙,你看他的註解完全沒有問題,他跟你說法,都說得圓圓滿滿的,不會有矛盾的地方,所以學佛的同修你要能夠注意,我不是指責太虛大師,只是後面的人沒有這個境界,就像雍正皇帝一樣,你看他對於丹霞和尚、對於南泉和尚,他說他們這個行為,他自己的境界沒有問題,可是一般人、後世的學人,學丹霞去劈木佛,你學南泉斬貓,你要墮地獄,雍正皇帝是學佛的,他有這樣的智慧,他是明心見性,得到當代的大德印證,所以他在他的《御選語錄》裡面,他就不把他們這些比較特異的選入他的語錄當中,就是防止後人不會學、亂學一通,所以你要知道,不能令佛法受毀、不能令眾生受毀,你所作所為要能夠利益眾生,不光利益現代的眾生,你要想到將來的眾生,要有這個能力遍觀後世,要給眾生做好的樣子,你要這樣子發心發願,所以「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有人要來學佛法,你不教他佛法,你叫他去搞世間法,甚至把學佛的人,已經在學佛了,你還讓他退轉,說你學大乘,沒學小乘沒基礎,沒有學世間法,學《弟子規》學這些《論語》你沒有基礎,這個就是慳惜加毀,你心中裡面對於世間法貪著,所以你所說所做的令眾生善根毀壞,你不施與他大乘佛法,那我相信會講這些話的人,也沒得大乘法,也沒學透,人家古德講:「自從一讀楞嚴後,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連世間人像唐太宗,他是世間人,看了玄奘大師的《瑜伽師地論》,他自己感嘆了一句話,他說「誰說儒釋道一樣,這個話是胡說八道,還是佛教高明」,世間人他都曉得,他是一個世間的皇帝,看了祖師大德講的佛法以後,他有這樣的感嘆,所以連世間人他都曉得,那何況你學佛人,而且現在講這些話的人都是出家人,很多都是出家人,他自己不上進不學無知,在佛門裡面不學無知,不願意學佛,對於佛法一無所知,你去向他請教佛法,他不告訴你怎麼學佛,不告訴你怎麼修行,反而拿世間法給你學,道場印經跟人家說我要印法寶,給人家錢收來了,跑去印這些世間書,還印了什麼政治的書,教人怎麼治國群書治要,還說《群書治要》是法寶?是佛法的法寶?稍微有一點知識的人都知道群書治要不是法寶,如果你印了你就犯盜戒了,偷十方的錢,拿去印這些世俗的書,功德箱上面寫的我要印法寶,法寶就是佛法,祖師大德的著作開示,絕對不可以拿去印別的東西,出家人也不可以用出家人的名義去募款這些世間書,否則敗壞佛教,有一些人聽了我這樣講,他趕快換了個名堂來化緣,他雖然不用印送法寶,他說以他的名義他要來印這個世間的書,可是他是個出家人,佛弟子都不可以這樣做,出家、在家、佛門七眾弟子都不可以,不可以假如來的衣服出賣佛教、裨販如來,「裨販如來」就是出賣佛教,佛說這些人是賊人,佛教的賊,跟人家說要印經、說要送法寶,拿了人家的錢去做世間的事情,然後還不斷地掩過飾非,說我這樣也是利益眾生、也是方便啊,我們講過,用方便、用慈悲來成就自己為所欲為,這個是錯誤的,他只是在掩蓋他對於戒律的不懂,他已經犯戒了,犯的很重,盜十方的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愛做的事情,這群書治要只是一個例子,其他還有很多,大家要自己觀察,這些人出賣佛教的形象,讓人家以為佛法就只有跟世間法一樣,然後再來感嘆,為什麼現在出家人那麼少,佛門的這些出家人,才在感嘆為什麼出家人那麼少,你看看你自己幹了什麼事,人家要來學法,你說出家跟在家一樣,佛法就等於世間法,人家幹嘛出家,所以是你在破壞佛教,眾生要來求法,你不施與佛法,你不施與大乘法藥,你還毀壞他的善心、毀壞他的好心、毀壞他的道心,這個不對,所以你聽我這樣講,戒律這樣講,你要回過頭來,趕快覺悟,不要再迷惑下去了,如果你還有把佛教的戒律當一回事的話,你就要趕快改過來,不然你後患無窮,你偷十方的錢,你這個果報不可思議,不是好的不可思議,是壞的不可思議,拿十方的錢還毀壞佛法,披著袈裟做的這些外道的行為,做的這些世俗人的行為,為什麼說末法的出家人,很多都是墮地獄,就是這一類的人,你跟他講說「學佛就是要出離」,他還罵你,說你沒根、你沒有本,他就是要把你道心給毀壞掉,完全依著他個人的想法、個人的欲望、個人的理念,其實那不叫理念,那叫妄想,所以你的善根斷在誰的手上呢,很多時候都斷在出家人手上,這個出家人不是真的出家人,是不如法的出家人,你要碰到祖師大德,你要碰到我,我不會跟你講這些,我都鼓勵眾生學大乘、鼓勵眾生出家、鼓勵眾生受戒,所以你看你們,大家都受了戒,我們精舍百分之八十以上全部受戒,受大乘菩薩戒,不是五戒,我們不會去犯到慳惜加毀,我們不敢破佛的重戒,這一點大家要警惕,再來看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講瞋心不息,瞋心不受悔,這瞋恨心重,瞋恨心重其實就我相重,你的我相重,人家跟你懺悔,你不願意接受,菩薩要生慈悲心,以慈悲對治瞋恨,所以教你不可以自瞋、教人瞋,什麼叫教人瞋?讓人家起瞋,故意讓人家起瞋恨,擾亂他人修行,擾亂人家修道,那當然你講正法,提倡正法,有一些外道或是一些假學佛的,他會瞋恨,那這個就不算,他自己善根不夠,或是一些小乘的,看了就很生氣,像你提倡吃素,有一些小乘的就很生氣,吃肉的也很生氣,愛吃肉的人他就更生氣,那這個不算是教人瞋,所以學佛你要有智慧,佛法是帶著你往菩提道上走,如果你所做所為不能成就菩提,不能成佛,那就不算是正法,你的思想、你的行為就不算正見,就不算正行。
所以這裡講的「教人瞋。乃至瞋因。瞋緣。瞋法。瞋業。」教人起瞋,給人家做瞋恨的因緣,教人家瞋恨的方法。什麼叫瞋恨的方法?怎麼報復人家─瞋法,行報復之事,瞋業。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所以為什麼直接學大乘,大乘是無諍之法,沒有對待、沒有能所,所以就無諍;有能所、有對待、有人我相,就是會產生出貪瞋癡,所以為什麼教大家一定要學大乘,你勸別人也是要學大乘佛法,非大乘不學,就是只學大乘。「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對於這些器物,你要慈悲,包括無情的眾生,你不要破壞,你不要浪費,這都是慈悲心;如果你不生慈悲心,不願意息諍的話,息滅鬥爭,「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非眾生就不是眾生,就無情的,或是無形的,無形的眾生,以惡口罵辱─瞋心,你罵他、侮辱他,「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不光你手打他,用刀杖、用刀子砍他,用棍棒,瞋心不息,「意猶不息」這個人跟你求悔,你還不願意接受,人家善言懺謝,你猶瞋不息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瞋心只要是眾生他都有,所以要常生慈悲心,慈悲心怎麼做呢?先從吃素開始做,吃素能長養慈悲心,吃素你心就好,吃素就是好心,因為你不忍心殺眾生,眾生看到你歡喜,你看那個愛吃肉的,這些動物看到他,牠都知道這壞人來了,都趕快躲開,就怕被這些吃葷的人傷害,那有慈悲心的人來了,牠們不會走,所以即使動物牠都有覺知,牠都有感覺;你不要說花草也有生命,花草有生機,有生長的現象─生住異滅,它沒有神識,它不算是生命,生命是指有神識的,我們中國人一句話你就明白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句話告訴我們草木是無情的,人是有情的,所以叫有情眾生。再者我告訴你,怎麼樣不殺這些無情的眾生?你吃素,心不著其味,就是不殺生;你的心貪著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就殺生。你就會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的口腹,所以你吃素……為什麼佛教我們做一子想,什麼叫一子?就獨子,你只有這個小孩,你吃的這一碗飯,你吃的這一缽菜,就好像吃了自己獨子的肉,也叫你不要貪著,這個就不殺,這就沒有過失。真的做到不光身吃素,心也吃素,心吃素就是不貪著美食,不貪著其味。不貪著要聽清楚,不貪著不是沒有味覺,沒有味覺那個是生病了,你要去看醫生,沒有味覺,沒有胃口,那個是生病。學佛不是白癡,什麼味道你都懂得,但是你不會貪。所以說長養慈悲心,怎麼長養?從素食開始,你吃素了,你慈悲心生起來了,你就會懂得要護生,你就不會去惱害眾生,這些畜生類你尚且不惱害;你怎麼會去害人呢?人家跟你懺悔,你怎麼會瞋恨不息呢?所以有他的修行的次第,剛好與前面的不殺生戒相應,所以為什麼說菩薩戒一戒就攝一切戒。你起瞋,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所有的這些功德法,全部都被它毀壞掉,《華嚴經》上說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修行這些功德、持戒這些功德,都被它破掉了,等於破戒,沒有錯啊!所以一戒就含攝著一切的戒律。對於眾生要有慈悲心,你不可以用這些器物傷害他,用惡口罵辱他,所以我相要放下,我相在哪裡呢?就是你的那些看法、想法、你的感覺,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怎麼樣。現在的教育都是成就我相的教育,從小就教你獨立思考,到佛門裡面來,現在教你參禪,他也不教你無我,教你找到自我,這個都是成就我相。你這麼參、你這麼學,就會瞋心不息,所以你看他在禪堂好像很定,出來以後就毛躁了。「瞋」是講最重的,一定還有「貪」跟「癡」,從癡而生貪瞋;癡就是無明,你沒有智慧,不解大乘法要,不了真如實相,所以妄有境界相生;在境界上又起分別,又貪著不捨,計著名字,貪得到的高興,貪不到的瞋恨,所以你就會犯了這條戒。所以我們學菩薩戒、行菩薩道,在這個上面你要能夠多用功,要能夠常生慈悲心,要憐憫一切眾生,為什麼?眾生本來是佛。你要常作如是觀,不輕視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夠學佛,你要能夠原諒眾生的無知,原諒他的愚癡,自己的心量才會開闊。再者,你再想想,你受菩薩戒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有無邊的眾生你都要度,何況他跟你有緣,不管善緣惡緣,你都要幫助他。在這當中你還是要小心,不要生起情欲,比如說你先生搞外遇,或是你太太搞外遇了,你很瞋恨他,你聽我這麼講,心裡放不下,想著我還要來度他?其實是你自己放不下啊,不是我們講經的問題,不是這條戒的問題,是教你息瞋心,息瞋心對於境界還是得放下,所以聽經要聽得懂。有一些人他就是情欲重,碰到這個事情他就放不下,他想說法師你說要息瞋,好我不瞋恨,他也是眾生,對啊!你要來再來度他,實際上這裡面帶著你的愛欲心,你雖然無瞋了,可是有貪、有欲求。佛法你要有般若智慧,你沒有般若智慧,聽到經典,你就會起情執,明明是教你離相、教你離欲的,你就產生欲望,這都是你心中煩惱在作祟,自己要清楚,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發心是很好,但是你要看一看自己有沒有這個本事。再來看最後一條,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第十條,教我們不可以自己謗三寶,也不可以令他人謗三寶,像一些現代的一些學佛人他在寫註解,出家人自己在寫……你如果是讀這些佛學院的你自己就要注意,寫那些論文,明明是佛教的公案,是真實的事情,你不可以用傳說,令眾生對佛法起疑,這個就是令眾生毀謗三寶─教人謗。遣辭用句都要注意,你自己不信,也不能讓眾生對於公案懷疑,你不信,是你善根不夠,你最好不要亂寫,免得現在文件都保存在雲端伺服器裡面,你到時候的果報,就很悽慘,因為沒有人幫你刪除,只要是這份文件還在,人家還找得到,那你還是在三惡道。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不可以毀謗三寶、不可以毀謗正法,所修之法不可以墮在四謗當中,所謂「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否則都是謗三寶,都是毀謗三寶,修行要離四謗。世間人不懂,初學佛的人不懂,他想說我嘴巴不要罵,可是他不知道他修行,他的知見不正,都是謗三寶,謗自性三寶,都墮在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些邪見當中,所以產生出了增益,損減,相違跟戲論,亦有亦無就是相違謗,非有非無就是戲論謗。如果你知見不正,起這種心念,墮有見,墮無見,墮在這四謗當中,就如同三百鉾刺心,此心者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心本性,被這個四句,被這個四謗給蓋覆住,你轉不出來,所以最後受害的還是你自己。那如果你年高臘長,你還收了徒弟,受害的就是你徒弟,你徒弟再出去講,現在人什麼都不會,他就出來說要弘法,講話講經都墮在四謗當中;自己處處著相,也令眾生處處著相,,眾生聽了不能增益,反受其害。所以你不要看有一些出家人他搭著衣,或在家人搭著衣,你以為他在弘法,他在謗三寶,他在讓眾生對於佛法起疑惑,還有一些人打著出家人專業的形象,一下毀謗這個祖師,一下毀謗那個祖師,這些你都要小心,在現在末法有很多這種人。正法很衰弱,他打著佛教的形象、佛教的招牌,也給你引經據典,你要知道,不是引經據典就對,經典有分了義跟不了義,有分所對的根器、根機,以及它這一部經依止的義趣,不是斷章取義,你斷章取義來引經是錯誤的,有很多人他以為他引了經他就正確了,他是斷章取義。這一部經所說的義趣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你斷章取義來註解,不能令眾生起大乘善信,反而毀謗,甚至變成迷信,或是修行變成暗證,那都是毀謗三寶,所以你在外面你聽經,你上網找資料,你千萬要小心。

為什麼說現在的人你最好不要看,我希望你看祖師的,祖師講的不會錯。你不要看一些他是什麼佛學院出來的,或是什麼佛教的博士、哲學的博士,給你引一些經典,外行人看不出來,我們內行的一看就知道,我們對於佛教是熟悉的。你比如說像彌勒淨土,現在有一些出家人在提倡彌勒淨土,引經據典毀謗智者大師,一般人不懂,他看到了,他還以為人家講的這個經是《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很有道理,結果經典所要攝受的對象,根本就不是他講的那個樣子;所要達到的一個修行的宗趣,也不是他那種方式所能達到的。你比如說像這個彌勒內院你要怎麼去?要「行眾三昧。深入正定。」這經典上就是這麼講的,現在的人不要說眾三昧,一個三昧都得不到。他告訴你不用,只要做個五戒十善,念個彌勒佛就可以上生了,如果這麼簡單,虛雲老和尚幹嘛叫你念佛求生淨土,慈航大師為什麼教他的徒眾都求生淨土念阿彌陀佛,表示這些人是解錯了。講修證。所以他引經據典他不是來增益眾生,他反而來毀謗佛教,不光毀謗智者大師,也毀謗彌勒菩薩,把《彌勒上生經》給破壞掉,那就叫自作聰明,自謗三寶,又讓人家謗三寶,對於經典誤解就是謗三寶。讓人家對於經典誤解,對於修行的方法、宗趣誤解—什麼叫宗趣?修行的宗旨是什麼?趣向是什麼?如果你立的這個修行的宗旨不能達到趣向,那這個宗就不名為宗。為什麼講經要講玄義?現在人講經他不看玄義,很多講經法師玄義他不會,所以他對經典宗趣在哪裡他搞不清楚,所被的根機是誰他也搞不清楚,這部經的部類差別他也搞不清楚,這部經的緣起、這部經的體性,他都不知道。就這麼東抄西抄,他也說他在註經、在寫論文。也要混個文憑出來誑惑大眾,自己是博士要來教化眾生,那是可笑至極。你要講經你從基礎學、戒定慧學,三無漏。你要解經從讀經開始讀,先讀熟,再來依祖師大德的經典,祖師大德的著作來了解經典,這樣學經,慢慢的你業障消了才有能力理解經典的意思。然後要透過自己修行,你如果只是看古德的沒有用,你沒有修行、沒有念佛、沒有打坐,那個都只是枝葉而已,你講不到重點,你對於經典沒有辦法有深刻的體認,你對於世間你放不下,佛講的境界你達不到,你連猜想都想不到,猜想想不到又想講,那就是胡說八道。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清楚,你不要自己在那邊毀謗三寶自己不曉得。還有一種毀謗三寶的,他也都講說要求生淨土,講說要修行依經典,引經,經教也都學對,導歸錯誤,教你入手的地方錯誤。告訴你學佛還是要先做人,還說道理這麼高沒有用,這種言論就是謗三寶,毀壞佛教。嘴巴雖然說的經典,但是心裡不相信經典,還認為佛法不圓滿,佛法救度不了眾生,眾生業障太重。所以為什麼淨土宗難信,一稱佛名可以超越十地,直證這個一生補處。他卻告訴你那個太高了,不行,要先學世間法,你不要看他經教講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禪宗公案,手到擒來,心裡面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毀壞佛教。這一種是一般人不容易辨別的毀謗正法,那你自己要想想,自己不要當這種人,不要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嘴巴說要放下,嘴巴說要求生淨土,所作所為都是做世間事情,這就是口雖說空行在有中。這種人出不了三界。所以我們修行、知見不可以墮在我們剛講的這四謗當中,不然就會產生無量的過失。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在這十重戒當中不可以犯如微塵許,也就是說一點都不能犯,否則你就失國王位、失轉輪王位,一切皆失。皆失就是墮落,就退轉了。菩薩戒只有受法沒有捨法,沒有在捨戒的,也不能揀擇受。你看比如說有人他要捨淫戒,那你就知道了,他要邪淫了。有人他要捨盗戒、捨妄語戒,你就知道他要騙人了。所以菩薩戒不能捨戒,不能揀擇受戒,不能說這一條我看了喜歡我受,那一條我看了我不喜歡,我沒辦法做我就不受,那就不是《梵網經》了,《梵網經》一受一切受,一戒就是一切戒,甚至戒即是法,法者就是經典,法即是戒,它不能分開。戒就是心,就是我們真心本性,心就是戒,沒有辦法分的。你如果分掉了,那是心外求法,這就是外道。所作所為就叫非道行淫,心外求法,心不在道上,叫做非道行淫。淫者貪著也,向外攀緣。所以學經典要能掌握它的真實的義趣,行道要能建立正知正見,不能夠去揀擇受戒,也不能夠為外道惡人傳戒,這些人是外道,他根本不學,你傳他戒、教他戒律,他只會拿戒律來破壞佛法,那你這個傳戒就有過失。不要聽到人家讚歎你有修,你是祖師、你是大德,你心裡就迷惑顛倒了。或是貪圖利養,現在很多律宗的他貪圖名聞利養,為外道受戒,為這些不正見的人、不信佛的人受戒,貪名圖利。想說自己戒子滿天下,我告訴你,你業障滿天下,惡業滔天,等到你要臨終的時候你就知道了,為什麼你持戒會墮地獄?為什麼會墮餓鬼、墮畜生?就是自己的貪瞋癡,自己好樂名聞利養,你放不下。特意標榜這些持戒,特意標榜自己是個律師,這個都是沒有得戒,沒有得法的。所以你真正受持佛法的戒律,你不會去為外道、不會去為邪見人說戒,你也不會為了名聞利養去破壞佛教,你所作所為都會以佛法為優先,世間法你會放下,這樣你才有出離的根本,你才有行道的根本。如果你在世間法上放不下,你不能選擇佛法,這修行沒有根,沒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佛法給你講得很高,講心性、講光明金剛寶戒、講無生無作,對你來說不起作用,因為你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法再好再高也沒有用。就像你家裡很亂,現在買了很好的工具回來,你不想整理還是一樣亂。佛法很好,大乘法很好,你沒有出離心,學佛不會得力,這是我們四眾弟子應當要知道的。那麼菩薩十重戒,我又再給大家重講了一次,這一次在修行上、在用功上多加了很多的內容,那希望大家能夠善思惟,這個經文義趣含攝很廣,不能一一為大家說明,希望你們依著佛經的義趣,依著光明金剛寶戒去行持,這個就不會有過失。佛門講的這個戒微細,什麼戒微細?光明金剛寶戒微細。不是在事相上、在枝末上吹毛求疵叫微細,那個叫雞蛋裡挑骨頭,找麻煩,不光找別人的麻煩,也找自己的麻煩。心都是著在相上,認法為實有,你要知道無始以來無著相佛,要知道「大悟不拘於小節,大象不遊於兔徑」,不要生起這個管見,毀謗正法、毀謗大乘。要能夠依光明金剛寶戒來受持戒律,受持一切的戒律。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是性戒,其餘的都是遮戒,從性起用,防非止惡。性跟遮是不二的,你不要想說遮戒有受才算犯,講這個話不算圓滿。是性即是遮,遮即是性;從體起用叫遮,攝用歸體就是性。就像海一樣,光明金剛寶戒是海中的濕性,它起作用就是海的波浪、海的浮力,能夠運載法船從生死此岸到湼槃彼岸。那學佛如果你只學戒相不解心性,就像海水裡面無有濕性一樣,那它也不是海水。就像你要打造金器,只有模具沒有金子,那也只是虛設而已,也只是空想而已,你做不到。就像電器一樣,這個電器再怎麼高科技,沒有電一樣沒有用,所以持戒亦復如是,學佛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善思惟,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