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





目 錄
門門皆入淨土
佛所教的攝善法戒
敦倫盡分
滅除煩惱的智慧
你不可忽略的一件事
母親節特別開示
怎麼幫助他人學佛
不離世間覺
善知識的標準
消業障的次第
實修指南
修行成就的關鍵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 講述

門門皆入淨土
修行要有道心,要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是假的。你的家庭再和樂、夫妻再好,終歸是會分開的,現在只是虛妄和合,不要當真。
要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應當在這裡生起一念的貪著。這身心是汙穢的─因為九孔常流不淨物。要發大勇猛心,了斷生死。
「生死」到底是什麼?
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變化現象,這變化的現象只有佛法可以解決。
在佛法裡面,只有淨宗最契合現代大多數人的根器,這樣講比較圓滿。淨土宗念佛的方式不出「憶、念、觀、參」四種,再配上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實相念佛」。在這當中,就可以變化出很多的方式來修行。實際上,我們在念佛堂使用的,都不會離開這八種。
譬如:有的念佛堂堂主會教你參念佛的是誰,那就是參究的作用。有的會告訴你,要念佛前可以先想佛,想佛的形象或想佛因地的願行,或是果地上殊勝的功德,這些都涵蓋在以上幾種用功的形式裡。所以淨宗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真是所謂「為門廣大,不可思議。」任何一種方式都能夠成就,都能夠往生淨土。
淨土宗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離開了真如實相,修學什麼宗派都是枉然,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任何說理,只要離開了佛經上講的實相義趣,那就視為魔說。哪位祖師都一樣,任何一宗的祖師說法都不能離開實相,當然淨宗也不例外。
修行淨土是要斷無明,要成就無上佛道。現代有一些人把淨土宗曲解,說學淨宗,依祖師只要依善導大師,只有善導大師的最純,其他的不純。因為善導大師提倡持名,所以他就說除了持名以外,其他的都不純正。他甚至胡說:「包括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唯識宗所講的淨土宗都不純正。」實際上是他自己沒有工夫,不解淨土甚深廣大,無所不包,無門不攝,就像《華嚴經》所講「重重無盡」的境界。
極樂世界裡面的殊勝莊嚴,在寶樹間可以現佛剎,在光中可以化佛,化佛可以說法。「有情」能說佛法,就是指那裡的水鳥、動物,甚至「無情」也可以說法,所謂「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就是如此,連那邊的香塵都能說法,六塵都說法,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華嚴的境界。怎麼會說只有善導大師講的淨土是純的?單就《觀無量壽佛經》所講,也都已含攝到《華嚴經》的境界了。所以那是少數的人不解淨土道理,要修習純正的淨土,你要學歷代祖師大德的。要知道,即使持咒、參禪也都能往生淨土,都能夠了脫生死,不是只有持名才可以。這些人業障比較重,對於成就無上佛道沒有信心、沒有道心,病懨懨的,不肯用功,就說自己無力斷惑。想要求佛菩薩,看看能不能給他三昧,給他一點力量,其實這都是讓自己再繼續墮落下去的藉口,這都是沒有道心,不肯用功,不相信自己是佛。
《無量壽經》講:「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類人對於如來的智慧,對於淨土法門的殊勝、重重無盡的境界,不肯相信。想往生可是又沒有信心,在經上講,這種人生邊地疑城。不過,能生邊地疑城的人,還是肯放下的。這些人他是不願意放,放不下、捨不掉,所以就希望佛菩薩給他一點力量,他覺得他只要說「對於阿彌陀佛相信」,這樣他就算有金剛信心了,可是對世間的貪瞋癡慢他轉不過來,五欲六塵他也不肯捨離,怎麼會說自己是深信切願求生淨土呢?
世間跟出世間法就像兩匹馬,一匹往東、一匹往西,往東的馬就比喻作往娑婆世界,往西的馬就好像往西方淨土,終究是兩邊的路,是不會碰到的,這個要清楚要明白。
這些人把祖師的意思錯解,或是倒過來毀謗淨宗的祖師,說祖師講述玄妙的境界是模稜兩可。這實在非常好笑,他自己業障很重,沒有這種境界,也沒有這樣的心量,還要倒過來批評祖師。又說他自己深信淨土,那實在是很難讓人相信。
同修你們自己要有道心,要有決定力,第一相信自己絕對能成佛。而且自己本來是佛,不用懷疑,本來就是。《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你現在被妄想執著蓋住了,所以不能證得,並不是你的佛性消失,這一點是學淨宗的基礎。這是信願行的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而後才是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才稱之為「信他」。包括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的理事、因果、性相,你一一相信,再來提起信願,老實念佛,這才叫具足信願行,在淨土宗這才稱之為「當機」。
相反的,不相信自己是佛,對於極樂世界深妙的義趣也不能相信,還說祖師講得模稜兩可,那在淨宗來看,你是屬於非器,什麼叫「非器」呢?就是不適合修學淨土。在末法不適合修學淨土,那等於是沒有救了,什麼法門都沒有辦法救你。所以我們第一要相信自己是佛,你才算有道心。
對於世間你要看得破,放得下,不要想說:「我年紀大了,還聽你這年輕人講。」年紀大沒有用,說學佛幾十年,說得好聽也沒有用,你放不下啊!你的社會經驗照理來說應該很夠,但是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看透,你出社會這麼久了,還沒看透世間是無常,是變異性的,是應當捨離。
這個講法是用小乘的方式來跟你講,你連小乘法都看不透,何況你要學大乘,淨土宗是最上乘。所以基礎是你要先放下這個世間,知道這世間是因緣所生,不是實有的,是虛假的。再來進一步,你才知道「性空」的道理,「本性自空」,如同夢境一樣,這是大乘的空宗,你才從小乘往上進了一步。再來講的是性空、性宗,這空跟有不二,性相是一如的,你才算是到了大乘的最終極、最究竟!再來,再分頓教跟圓教,「一法總攝一切法」,這是如來的境界,修學要這樣修上來。
第一層你要先知道諸法是緣生的,再來要知道它是性空,不是你刻意分析它才空的,也不用斷煩惱它才空,是本性自空。剛開始入手你可以這樣觀照,這樣提起來用功,這是一個接引的方便,目的是要你見性成佛。
希望大家要有道心,能夠發出離心,不要整天沒信心,病懨懨的。沒有道心,你的信心提不起來,整天認為自己是個凡夫,說:「我沒有辦法……」,一群學佛的同修又聚在一起,大家互相說自己沒有道心,沒有精進力,越說你就越墮落,說到後來自己就退心了。最後就變成連名字位都不是了,「名字位」是天台宗講的,名字位是對於前面所講的道理能了解,這是「名字位」。開始修行了,才叫「觀行位」。進入佛門,想要能夠入名字位,都沒有那麼簡單。所以要精進、要用功,不要總想看看,佛菩薩能不能幫助你、可憐你。他不會可憐你,也沒辦法可憐你,因為你吃飯他不會飽,修行是靠自己,成佛是在各人。
有一句話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所以,修行斷煩惱這件事情,佛菩薩幫助不了你,你必須得發勇猛心,要能夠深信淨土,要知道淨土宗殊勝莊嚴,不是像一些凡夫謬解淨土,把淨宗講得跟小乘一樣,甚至把淨土宗講成人天了。
所以有些附佛外道告訴你說,要學《弟子規》、學《感應篇》,把這些東西附會到淨土宗來。你不要看他現在好像是個出家人的樣子,很快地,將來他會墮無間地獄。這話是清涼國師講的,清涼國師講:「如果你認為學佛要學儒的話,將來你必墮無間地獄。」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火化後,牙齒四十顆不壞,等於燒出四十顆牙舍利,所以他講的話絕對可信。

佛所教的攝善法戒
有同修問:什麼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是菩薩戒裡三聚淨戒之一,它很重要。菩薩有六重二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這些是戒相;核心的精神在於「三聚淨戒」。「三聚淨戒」包含「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
彌勒菩薩是菩薩戒的教授阿闍黎。在佛教進入中國的早期,有一些地方沒有傳戒,可是有些法師又很渴望受菩薩戒,他就在佛前求戒;因為非常地恭敬至誠,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傳授菩薩戒法。所以彌勒菩薩是菩薩戒的教授阿闍黎,有去受戒的同修就知道了,依教授阿闍黎所說的,絕對不會有錯。
什麼是「攝善法戒」?依彌勒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他說菩薩受持「攝律儀戒」以後,所有一切發心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一切諸善法,總名說為「攝善法戒」。重點在於這一句話:「所有一切為大菩提。」你發心為了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為大菩提。從身、口、意當中積集一切善法,是什麼善法?《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到,包括「修習止觀、供養諸佛、禮敬諸佛、行六度……」,這些都叫做「攝善法戒」。也就是說,你所做可以幫助你成就佛道的,稱之為善法,這是在菩薩戒裡面的定義;跟世間的善法不一樣。不能看到有「善」就想到五戒十善,那是不同的。
所以才強調:「所有一切為大菩提。」因為要出離,為出離生死、出離六道輪迴所做的,才稱之為「菩薩攝善法戒」。在無性菩薩的《攝大乘論釋》裡,他講得更簡單扼要,「攝善法戒」是你所做的這一切,能夠讓你證得如來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才稱之為「攝善法戒」。無性菩薩的「釋論」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所以真正佛門講的攝善法,是包括:要念佛、要修習止觀、要參禪、持咒、禮懺、供養諸佛……,乃至一切能幫助你成就佛道的助道之法,都要學起來。學好了之後,才能證得報身。報身就是解脫煩惱以後顯現出來的,具有三德密藏裡面的解脫德。所以你要成就圓滿的報身,就要受持「攝善法戒」,這是佛教講的。
學佛要跟釋迦牟尼佛學、跟菩薩學,不是跟凡夫學。因為現在有人又把《弟子規》附會成「攝善法戒」,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發心不同,菩薩戒很重視發心,前面講:「所有一切為大菩提。」學《弟子規》的人有沒有為大菩提?沒有。《弟子規》是教幼稚無知的小孩,什麼都不懂,所以教他守規矩;根本連小乘人的發心都沒有,怎麼會發心為大菩提呢,所以不能穿鑿附會。世間有一些名詞看起來跟佛教講得很像,雖也都是叫「善法」,但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義經》說:「名同而義別。」名字雖然相同,但義趣大不同。譬如說:同樣叫「數學」,有分:小學的數學、國中的數學、高中的數學、大學的數學,乃至到博士班的數學;同樣都叫數學,裡面的差別很大。所以同樣名為善法,佛法所定義的善法,跟世間人定義的善法,不能說是相同的。這一點要搞清楚。
學大乘菩薩戒,要依彌勒菩薩教的。依佛菩薩教的,那你才是真正學菩薩。不能說:「我《弟子規》做到了,就是『攝善法戒』。」那不對!那是發心錯誤。那是不是書的問題呢?不是,是你世間心的問題。如果就經教上來看,你受持菩薩戒,當然跟你學《弟子規》是沒有關係的,因為用心不同。《弟子規》是世間典籍,不是大乘菩薩戒。
同修學佛要有正知見,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謂「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就一字之差「是」跟「非」搞錯了,一念可以頓成,一念就像善星比丘一樣,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善星比丘有四禪天的工夫,但是妄說「一切法空」,撥無因果,造地獄業。
所以佛門裡說的「攝善法、攝律儀、饒益有情」,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你要自己看過經典的解釋。不能電視上、網路上聽哪一位法師或是居士,隨便講些穿鑿附會的話,你就認為學《弟子規》就是攝善法戒,那你就搞錯了。
再把這道理,跟大家講清楚:「攝善法戒」的重點在於「所有一切為大菩提。」你所做的一切,發心是為了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為了要成就圓滿佛道。除了發心,還要用功修行,念佛、持戒,修出世的行為,行出世行,行菩薩行,才能出離,因跟果才能相應。
你現在修菩薩行,是出世的,所得到的果報,必然出三界,可以成佛。你學《弟子規》那是世間人,你把《弟子規》學得再好,做得再好,頂多就是五歲的知識水平,因為它是三歲到五歲學的教育,五歲以後就不用學了。大家現在都已經超過五歲,所以就不用再學這東西,現在要更進一步來學佛。佛法裡教的,很多都是從你的起心動念上下手,從心念上轉,不是從事相上,這是佛教的根本。有些人常常在事相上計較,可是他對自己的用心卻毫不覺察,所以他很會做樣子。來到道場裝個恭敬的樣子,目的是希望人家讚歎他有修、讚歎他有學,但是他的心還是傲慢、好名,沒有真正把名利放下,並不是真正的謙虛;有的人嘴上把自己講得一文不值,實際上他心裡面並不是這樣想的。
學佛修行要依大乘,必須從心地上去勘驗,看看自己是什麼心,這才是修學大乘的核心價值。簡單介紹「攝善法戒」,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微細的行為,在佛門裡叫做「微細的戒相」;想深入了解,可以去看《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得非常清楚,怎麼樣是有犯,怎麼樣是無犯;有犯裡面又分「有違越」跟「無違越」;你的意念是屬「染」還是屬於「非染」,都講得非常地清楚。
真正發心要受菩薩戒的同修,可以去看彌勒菩薩教授的菩薩戒法。這裡的解釋非常簡單,但是核心的重點,大家要能掌握得到,就是要「發心為大菩提」。學《弟子規》不是為了大菩提,那連小乘的發心都沒有,那是教童蒙的書,不可以拿來跟出三界、出輪迴的大乘佛法相提並論,所以不要搞錯了。

敦倫盡分
印光大師告訴學佛人,要盡學佛人的本分。當然在家學佛人該做的功課要做,用功的時間不要遲到、不要早退;你在工作的時候,要提起正念,要能夠用功修行,這是在家人學佛人應盡的本分。
如果有因緣,要度家親眷屬學佛、吃素,勸導親戚朋友都能夠學佛,都能夠吃素。所謂:「勸親修淨。」才是真正盡世間的孝道。你勸父母家親眷屬學佛,才是真正的孝順。否則,即使你世間的孝順做得再好,佛說你的功德都是不圓滿的,因為你的父母都還在輪迴。所以要幫助你的家親眷屬,為他們做成佛的因緣,這是在家人的本分。
那麼出家人呢?既然出了家,三寶教授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你要如法,依教去奉行。出家人要穿出家人的衣服,該綁腿的要綁腿,該穿的這些中褂長衫,要懂得怎麼穿,搭的三衣要如法,不要該搭的時候不搭,不該搭的時候搭了,這很重要。現代是末法,很多出家人在衣著上、行為上都不像樣。所以佛在《法滅盡經》講,末法出家人「袈裟變白」。什麼是「袈裟變白」?不是說變成白色,因為在印度稱在家人為「白衣」,所以常用「白」這個字來形容「在家人」。《法滅盡經》講的「袈裟變白」,就是說出家人不穿出家人的衣服,反而穿在家人的衣服。
像現在很多出家人,在大眾面前不穿出家人的衣服,穿在家人的,他還會給你一個理由:「我心出家。」心沒有形像,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別。既然身出家了,就應該有出家人的樣子。就像世間人,在什麼場合就該穿什麼衣服,要很清楚。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樣子,不要穿在家人的俗服,有些出家人剃了光頭,但穿著俗服,說他是出家人,沒有人相信。
尤其是末法的比丘、比丘尼,既然出家學佛了,就要依佛所教。不要提倡世間法,你提倡世間法,那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阿難七夢經》裡講的「佛門獅子蟲。」出家人提倡世間法,提倡到後來,世間意越來越重,僧服穿不住,就穿起在家人的衣服,穿一件唐裝,裝得好像是世間有學問的人,出家人裝那樣子沒有用。
出家人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短褂、中褂、長褂……」這些,一定要注意,不可以有絲毫的懈怠。你穿出家的衣服,你的世間意不容易起來;要是穿在家人的衣服,很容易起世間意。所以我常勸同修要穿居士服,少穿世間的衣服。
出家人更應該穿出家人的衣服,要知道這身出家的衣服,是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幫我們留下來的。當時很多所謂佛教有名的出家人,反對出家人穿出家人的衣服;只有虛雲老和尚一人力辯邪師,與百人對抗,才把這頹勢扭轉過來。所以出家人自己要穿僧服,要做得像個樣子。
在教理上,要依佛教誡,認真精進地用功修行。清涼國師講:「當取信於佛。勿取信於人。」你跟你的和尚出家學佛,他講的必須是佛法,才能聽;如果他叫你去學《弟子規》,叫你搞世間法,諸如此類等等,還說這是在「接眾」,這些絕不能學。
學佛修行要「依法不依人」,要依著佛教你的法來修,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除掉,絕不能依人。不要認為誰幫你剃度,給你這身僧相,他做什麼你就不論對錯地跟著他做,那你是在跟著他一起造業。所以要「依法不依人」,這點非常地重要。
清涼國師講得對:「當取信於佛。勿取信於人。」人不能信,因為他沒有成就。身為一位出家比丘,傳法一定要傳佛法,不能傳你個人的理念……譬如說:你滿心想要復興中華文化,你傳給出家人的是要來復興中華文化,連帶順便復興佛法,那這就不對了,出家有出家的正職,除了修行,就是宣揚佛法。如果你跟隨的法師,他有這種世俗的念頭,我勸你趕快離開,因為他沒有「道」!
從古到今,沒有一位祖師大德是心中想復興中華文化,而最終是有成就的。所有的祖師都是在弘揚佛法,教導大眾如何明心見性、如何斷除煩惱,沒有那麼多的世間意,沒有那麼多門戶之見。所以回到前面講的,真的是穿上世俗的衣服,世間意就自然起來,所造作的必然是世間事,惡性循環,接著世間意就更重……這樣輾轉越墮越劣,越來越與道相背。
所以每一位同修都要記住印光大師所講的:「敦倫盡分」。在家的同修(白衣),要把你的本分做好,要受持佛法,要護持佛法,用自己的能力及錢財,護持佛教,盡心盡力地護持,萬緣放下,不要有一點的吝惜。這色身你要拿來修持佛法,錢財要拿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法輪常轉,這才是正確的。讓佛陀的教法,能夠弘揚到全世界每個眾生的心中,不是只送到電視機裡,送到電視機沒有用,沒有人要看。要送到眾生的心中,落下最好的菩提種子,並且用善緣使它發芽、使它茁壯,讓人人都能夠紹隆佛種,這才是真正地續佛慧命。
出家不是要搞世間法,中華文化傳承這些不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還有的想要搞政治,還有出家人拿錢去印政治書……。像這種出家人自己就要注意了,你拿十方的錢,做這種骯髒齷齪的事情,你會下地獄的,你還不起啊!人家供養你是希望你能夠修行成就。你自己三餐有飯吃,多餘的統統都要拿來印經、布施、做功德,讓眾生能夠學佛。那錢不是要給你拿去做世間書,更不可能是要去做政治書。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你的錢錯用了,你將來要還。
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希望出家人、在家人能夠各自遵守自己的本分,這樣佛法才能夠興盛。

滅除煩惱的智慧
釋迦牟尼佛在《遺教經》講:「戒是正順解脫之本」,經一開頭就講到戒律。從戒能夠出生一切善法,能夠得諸禪定解脫乃至斷苦惱的智慧。這順序要搞清楚,戒律生禪定,禪定生出斷苦惱的智慧。
所謂「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不要認為「修善」就等於持戒,觀念要搞清楚。如今佛門有人誤以為:「我十善業做好,或是《弟子規》做好,就等於持戒了。」佛在《遺教經》上可沒有這麼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為什麼「戒」能作為無上菩提本?因為它不是世間一般人想像的善法。戒能生定,做善事不能生定。因戒得定,而定能發慧,所以戒是根本,首先要從律儀開始。為什麼有人念佛念不好,看經典看不懂?因為他的戒沒有持好,心不清淨,所以就沒有辦法契入經典。
佛法如甘露。戒沒持好,在佛門稱為「漏器」,「漏器」就是這碗有破漏,就像你用一個破漏的碗要來盛甘露,沒有辦法用破碗,把無上的甘露盛起來喝。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持菩薩戒,這都是出離的根本。菩薩戒特別講究用心,但不是只論「心」而不論「事」,「心」跟「事」它都講究,尤其特別要求你的「起心動念」。要你從起心動念上下手去改正,做到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兩舌,能夠常讚歎三寶,恭敬一切善友,不能自讚毀他等等,都是從心上去要求,從心裡轉,那你的戒就持得好。
一般世間的善法,只在外相上要求,它不講求心裡,你只要身體沒有這樣的動作跟行為,那就不算是不善。佛門雖然講五戒十善,但是在大乘佛法裡,是從心地上要求起,所以標準跟一般的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要有「出離心」,這三個字我們一講再講,學佛是來出離煩惱的,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做世間的善事沒有出離心,是不能出生死的。不是說善事不用做,十善還是要修,但是心態上要出離。佛法教你「孝順父母」,教你行「孝悌忠信」,跟世間人心態不一樣。在世間法《孝經》所講,從始至終不離名利情愛。《孝經》一開始就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開始就教你愛這個身,「愛這個身」在佛門叫「身見」未除。眾生就是因為愛惜這個身,所以不惜殺生害命以滋養此身,所以說「身為苦本。」連老子都懂得:「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何況是諸佛如來。《孝經》最後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他為什麼要立身行道?為了揚名後世,為了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所以他立身行道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眾生。
所以,這就很清楚了,用世間法來行佛法,那是行不通的,《孝經》上面講的是世間人的孝順。佛法講的根本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要是貪著自身,為什麼能六年苦行、能剃髮出家;釋迦牟尼佛要是為了名利而修道,他也不用出家,他本就是帝王之家,家世顯赫,不用光耀門楣。他是為了成道而出家,為了出離生死而出家,所以用心完全不同,不是一般的小民想要光宗耀祖。
佛法講的孝順,也不同於世間人講的「大孝。終身慕父母。」釋迦牟尼佛要是終身慕父母的話,他怎麼能夠發心出家學道。「慕父母」,心裡面就是罣礙。禪宗第九代的祖師,他過去世又想出家又罣礙父母,所以他這一生五十年不開口說話。他問他的師父:「到底是出家重要?還是父母重要?」他師父告訴他:「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這位祖師言下大悟。他五十年不開口說話,也不出門,因為罣礙父母而出不了家,那是過去生帶的業,所以他的師父來度他。
這一念罣礙,來生的果報就是如此,幸好得遇明師告訴他,你的真心本性比你的父母跟你還近,你的行跟佛完全無二無別,不用再外求有相佛。他的根器很利,一聽就開悟,所以成為禪宗第九代的祖師─伏馱蜜多尊者。
世間人講求的孝道,在佛門裡面,佛是教你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學道。由此知道,佛門講求的戒律,跟世間善法不一樣,名字雖然相同,但不能混為一談。
尤其大乘佛法,是從心地上下手。也要求心態、也要求事相,都要做到,不能只做樣子。世間人行的善法,或許可以只做做樣子,但是大乘佛法不行,要表裡一如、表裡相應,這才是真正出世的戒律。
戒為無上菩提的根本,戒能夠淨化身心,所以應當一心持淨戒。《華嚴經》講:「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由此可知,佛法講的戒,跟世間人所認知的善法,包括《弟子規》是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有法師講:「持戒沒有用。」我一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說持戒沒有用?原來他胡說:「因為戒律要依《弟子規》。」這個說法是「倒說經律」,這不該是出家人講的話。
出家受了三壇大戒,應當知道要讚歎三寶、讚歎佛法僧、讚歎戒律,這是很重要的,不能夠顛倒錯亂、胡說八道。或許有人為其開脫,說:「這是方便說、接眾」,其實這叫隨便亂說。講經說法要依經典,所以引《佛遺教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滅之前,交代後世的弟子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要依法不依人……要行四依法。」要依佛陀的戒律、佛陀的教誡。
要搞清楚,戒能生一切善法,善法不能生戒。既然要講求次第,要講漸修,那就告訴你,要先持戒,而不是先學善,因為戒能生善,善不能生戒。如果善能生戒,佛在《佛遺教經》一定會說「你要先行善」。所以要知道,把戒持好了,能長養一切功德善法,能夠長養禪定,乃至能夠出生滅除苦惱的智慧,所以非常地重要。佛門的根本在於戒律,如果離開戒律,說學世間法就等於持戒,那是把戒律破壞掉了,沒了戒律,那佛法就滅掉了,這點大家要相當清楚。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常讚歎大迦葉尊者,能行頭陀行,持戒精嚴,佛說只要他的頭陀行還在,佛法就不滅。這十二頭陀行─戒律還在就是佛法不滅,如果戒律變成了世間法,那佛法就滅掉了。
你戒持得不好,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能毀謗、破壞戒律,你要讚歎戒律;戒持得不好可以再學、可以再持,犯戒了可以再懺,可是一旦毀戒,那你就是退菩提心。退失菩提,你怎麼修都不會成就。佛法講因果,世間法也講因果,你毀謗戒律、毀壞戒律、倒說經律,絕不能成就。所以同修要有正知正見,要知道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能毀壞。即使你自己學不好、持不好,你也要讚歎戒律。因為是你的習氣太重、你的業障太重,不是戒法不行。
就像很多人說,末法要學淨土宗,因為學禪不行。難道是禪宗的問題嗎?不是,是人業障重的問題。你戒律持不好,那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戒法消不了你的業障,是你業障太重。如果你倒過來毀謗戒法、毀謗戒律,那你的業障就真的是重到極處。希望同修謹記《佛遺教經》上的開示。

你不可忽略的一件事
一般人都曉得,棺材是裝死人,不是只裝老人,修淨土的同修,自己就應當要有警覺。其實所有的佛教徒,都應當看清這個事實真相,什麼是「無常」?什麼叫做「意外」?相信你們現在都能夠理解。你為什麼要保險?為什麼要保意外險?今天就來給你們保個意外險。
你在健康的時候,就要教導你的子女,或是你的家親眷屬,在你臨終的時候要幫你助念。這個問題層出不窮,常常有學佛的同修學了幾十年,到後來他是被冤親債主整死的,什麼冤親?活冤親。小孩好像很孝順,病危時把你送去醫院,又是電擊、又是插管、又是急救的,最後臨終你的正念散失掉了,沒有辦法往生淨土。在世間人來看,他好像很孝順,希望父母親長命百歲,但是他不曉得,你的命要盡了。所以趁你現在還活著,還有能力,你要教你的小孩,譬如說:當你病危的時候,或是遇到意外狀況的時候,應該要怎麼來處理你的生死問題,要如何來面對臨終的狀況。該怎麼助念?助念要注意哪些事情?譬如說:家裡的電話要關機,不要讓人家打來干擾,手機要改開震動,往生被要準備好,該找哪些如法的助念團,這些平時都要事先準備。以及給予子女適當的教學,像:要懂得往生被應該怎麼蓋?在你斷氣以後,要注意哪些事情?譬如說:不可以哭,不能在亡者身邊隨意走動,不可以講閒話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精舍有一本書叫「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裡面就是教導你要怎樣處理臨終的問題。你不要以為自己有很大的福報,你這一生也許念佛很精進,修了很多福,可是你過去生造的業也不少─毀謗正法、障礙人家往生、障礙人家修行……,到你臨終時,這些冤親債主都會來障礙你,或是化作無形,或是有形,讓你起情執,業緣重的家親眷屬為你神魂顛倒,在臨終的時候完全忘記要幫你助念,他只記得要幫你急救,一旦沒有救回來,就直接把你送到冰庫冰起來。你不要以為被送進冰庫沒關係,你會直接下寒冰地獄,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你沒有能力坐脫立亡,就還會有這些狀況出現,要是像祖師大德一樣,能預知時至,坐脫立亡,那助不助念就都無所謂。但如果你沒有坐脫立亡的本事,那還是得使用助念的方法。所以你趁現在就要教導你的子女,在你臨終的時候,該找哪些可以幫助你的同修,電話都要留起來,甚至平常就要聯絡。這樣他在你臨終時才能夠給予你最適當的幫助。要囑付他們,當你臨命終時,不要通知你的兄弟姐妹,不要通知你的家親眷屬,他們回來只是會障礙你往生,障礙你成就,這是我們的經驗。要先找蓮友,先找助念團,你學佛學了這麼久,在這最緊要的關頭,要讓你的小孩能夠護持你,甚至讓同修蓮友可以幫助你。幫助你的方法要完全如法,不可以自己想像,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正視這個問題。
平常就要預作實習,往生被要拿來蓋,不要害怕。中國人很忌諱談死,難道忌諱就能不死嗎?要有天大的福報才能蓋上往生被,在從前,那不是一般人能蓋的。你現在有因緣、有機會,在家就要模擬你往生時的狀況,應知道要怎樣處理,不要怕人家說你腦筋有問題,你自己心裡知道,不先做好準備,到時候就手忙腳亂,家人只會哭,沒有用,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沒有辦法度你到極樂世界。
往生淨土一般人靠的除了信願以外,還有就是助念的因緣,所以平常就要做這樣的預習演練。就像有一些大樓會有火災的演習一樣,或國家有一些演習,不然一旦發生問題,大家都會手忙腳亂。所以助念也應當要先演練,以防萬一。
人什麼時候往生,這說不準,你能夠保證你自己長命百歲﹖即使你跟彭祖一樣活八百歲,終究還是得往生。不過不要活那麼長,到時候身邊沒有一個認識你的,想要助念,那也不容易。所以不要忌諱,在家裡就要練習,就把它當作一堂課。你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想著:我眼睛一閉,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我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了。平常就要這樣存心、這樣用功,臨終的時候才不會害怕。
中國人很怕談到死,很怕遇到這些問題,但是「怕」不能解決,所以學佛要有正知正見,有這樣的觀念,現在就要開始演練,因為一旦要臨終,在你身邊的人就可以幫助你,如果你平常沒有教導他們,沒有告訴他們,那你臨終時,他們就按照正常的醫療程序,先幫你送到急診室去急救,你不要存想認為能把你救回來。萬一沒救回來,你斷氣了,這些醫生護士雖然發好心,但是在你剛斷氣的身上又敲又打,令你沒有了正念,那就不能往生淨土了,因為你受他干擾、受他影響。
所以我們還是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如法助念,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往生這一件事情。在你身體還健康時,就要先跟你的子女交代,或是跟同參道友,把這事情交代好,等你要斷氣的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遺囑要先立好,不用擔心,不會不吉利的,也不會倒楣的,反而是照這樣的方式去做,你會非常地吉祥,走到哪裡都很安心。像有些同修,怕走在路上發生意外,他就把遺囑放在他的皮包裡面,因為發生意外時,人家會看你的身分證、健保卡,同時會看到你的遺囑,說:「我放棄急救,要幫我助念、幫我往生淨土。」那這一份意外保險,你就算是得到了。這份保險不用你繳錢,只要你認真看待這件事情。長時期這樣教導你的小孩,或是你常常做如是「求生淨土」觀,那往生一定有希望。

母親節特別開示
今天是母親節,我在這裡先祝福全天下的母親,光壽無量、道業增進、永脫輪迴。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唱的一首歌,我不是要介紹這首歌的內容,只是想把它的歌詞拿來跟大家講一下。
第一句,「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後面應該再加兩個字—「執著」,是的,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你們做媽媽的自己去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這樣?在這一天,我們就要想到,當一個媽媽為什麼這麼執著?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會苦惱?為什麼會不自在?因為有愛欲心!所以講「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無論你的子女對你孝順也好,不孝順也好,你都要懂得放下。不然,子女孝順,你就生情愛心、難分難捨的心;如果不孝順,又生怨恨心,總是在愛憎取捨當中不能解脫。平常我們對於這個世間就要看得淡,要放得下,這樣子,你念佛才算是真正具足信願行,才有希望了生脫死。
所以在這一天,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解脫的媽媽?要當一個解脫的母親,當一個菩薩媽媽。「菩薩」是覺有情,在生活當中,方便懂得善巧引導家親眷屬學佛,把六波羅蜜落實在生活上。心裡對於家庭不要罣礙,這是布施波羅蜜。雖然在家,能持守佛陀的教誡,這是持戒波羅蜜。在順逆境緣當中,都能夠不起瞋恨、不起愛好,這是忍辱波羅蜜。天天用功,天天精進,精進心永不退轉,這是精進波羅蜜。於諸順逆境界,你的心都能夠安住不動,持佛號都能夠不退失,這是禪定波羅蜜。了知諸法包括你的家庭緣生性空,並無實法,既不著空、也不著有,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叫般若波羅蜜。你在生活上這樣用功,這麼觀照,那你真正是一位菩薩媽媽。
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甚至有一些出家法師,也會隨俗跟你講一些祝福的話,但這些祝福的話必須要與真如實際相應。所以才祝福你們「光壽無量」!「光」是智慧;「壽」是本有的佛性。佛性沒有時空的差別,所以祝福光壽無量,是真正的長壽。那要怎麼達到呢?你要放得下才達得到。凡是放不下─罣礙家親眷屬、罣礙這些俗事,那就沒有辦法成就,即使為你祝福,你也沒有辦法得到,所以學佛人就要常常自我檢點。
男眾同修們不要認為這只是在講女眾,要知道自己的罣礙在哪裡?要能夠看得清楚,要能夠放得下。要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能認這四大假合的身為我,不要認六塵緣影以為心,這個色身不是我,你這樣才有一點點在用功!不能學了佛,學到後來還是執著,人家一講世間話,一講世間法,你心裡面就非常地好樂,非常地在意說你好、說你壞,或是整天跟人家說是道非,講世間話講得都很自然,這樣都不能夠成就道業。
在今天這個節日當中,我特別跟大家講:你自己的執著,你的習氣要放得下。要真實地用功,要用念佛來除斷煩惱。不要好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包括不切實際的話、不切實際的人事,統統都要放下,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那你就跟沒有學佛的那些母親是不一樣的,你才是真正解脫了。不然這一句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一樣的罣礙」,那就是在講你的問題了。
我們自己學了佛,要跟凡夫的行為相反。他執著,我們要放下;他罣礙,我們要捨去,我們絕對不跟他一樣,那才是真正有在學佛,那你在佛門裡面,才能得到佛教的真實利益。不是只到道場修一點福,給道場一些供養,讓法師讚歎兩句,心裡好高興,這一天就這樣過去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道業不會有成就!
來道場是來修道用功,是來精進的,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正在日用平常當中得到解脫。不是只有在文字上解脫,或是在義理上解脫,是真正在心裡面能夠解脫煩惱,這才是真正地解脫。不然,道理你再會說,義理再會解也沒有用,因為解得經典的義趣,跟解經典的文字與了生死是不相干的,這點要知道。

眾生都有佛性,即使是在末法,也都很有善根,特別是中國人,很喜歡學習禪宗。甚至有不學佛的人,他愛喝茶也要把他的愛好跟禪宗搭上一點關係,顯示自己的清高、有學問。
現在外面有很多地方開設禪修班,說他能教人如何學禪、用禪。但去仔細觀察,依經典來看、依圭峰宗密大師的《禪源諸詮集》,裡面講:「禪」無外乎分為五種。
圭峰宗密大師,是荷澤神會禪師第五世法孫,荷澤神會禪師是南宗的正傳。南宗就是指慧能大師;北宗是神秀大師。南宗慧能大師傳的禪法,就是菩提達摩大師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因此宗密大師所講的,具有相當的公信力。宗密大師又身兼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有修有證,他講的絕對沒有問題。
基本上來看禪分為五種,首先解釋什麼叫「禪」?「禪」翻作中文叫做「思惟修」。梵文叫「禪那」,也就是「定慧」的意思。你在修禪當中,涵蓋著有定、有慧,而不是只有禪定,如果只有禪定,那是在黑山裡坐,不是真正的禪。
 第一種,帶異計者:也就是邪知邪見,或是撥無因果,或是認心外有法,這都是「帶異計」。或是別有目的,就像現在有的人學禪,他的目的不是要見性,也不是要了生死,而是想要得神通、要求感應的,這些都算是「帶異計」,也就是知見不正。帶異計者,心態是欣上厭下,厭惡世間,想要得禪定,這個稱為「外道禪」。在現代還要再加上一種,叫「附佛外道禪」,這種附佛外道禪也跟佛門所講的很像。
第二種,他相信因果,也就是說他的知見是正的,但也是有「欣厭取捨」之心,欣上厭下,想要生天,想要得「捨受」,想得人天福報,這種修禪定者,稱為「凡夫禪」。
再來是第三種,現在外面到處有很多,教你內觀的,也說他是禪修,祖師講這些人只是悟「我空偏真」之理,也就是說他的知見,僅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入了偏真、偏空的概念,用這種觀念來修,這稱為「二乘禪」,也就是「小乘禪」。
第四種,是悟「我、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真性之理」而修禪者。是說他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也知道心外無法,全法是心,這稱之為「大乘禪」。這才是大乘的,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禪宗最高標準。
第五種,是最高標準,「頓悟」,知道這一念心,眾生的心本自清淨,跟佛心無二無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清淨心本自現成。祖師稱之為「最上乘禪」,亦稱為「如來清淨禪」,也叫做「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這是最上乘的,是一切三昧根本。
達摩祖師未到中國前,古來諸家所解的都是前面四種。達摩祖師所傳是第五種「直指人心」。
所以你要能夠揀別,你修的是「凡夫禪」,或是「外道禪」,還是「二乘禪」?當跟你說到是禪修,你還要看看學的是那一種?如果他說你學了會發神通、得感應,得個天眼、他心通……,能夠見到天上、地獄……,那都是所謂的「外道禪」,不是要了生死、出三界的。如果要了生死、出三界的,最起碼要學小乘禪。可是小乘又不究竟,雖然出了三界,但是習氣還在。入胎、出胎猶有隔陰之迷,遇到一些境界,還是會迷惑顛倒,需要遇到因緣或大菩薩點化才會繼續學佛。所以小乘禪我們也不學。
你要學習禪宗,就要學達摩大師的最上乘禪,直指人心的方式,這種禪才能夠幫助我們永脫輪迴。其他的地方開課程雖然也稱作修禪,但有的是漸次的,有的是不究竟的,那你就沒有辦法學到真正的禪法,這點大家要搞清楚。不然你去外面亂聽人家胡說,每個教禪修的,都說自己教的禪很妙,都能夠當人家師父。不然就說他是禪宗第幾代的傳人,胡說禪法已經傳給在家人……,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瞎說。這樣暗示,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
現在的附佛外道很多,有一些喜歡種田的、種茶的,他們稱之為「農禪」;喜歡練武術的,稱為「禪武」……很多。這些無外乎都是想跟禪宗搭上一點關係,當然這些只是它運作的一個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於這些所謂的茶禪、農禪、禪武……種種與禪掛鉤的課程、修持當中,並有沒有給你正確「直指人心」的方法,有沒有直接告訴你煩惱即菩提。「禪」不是只叫你在那裡練氣功、練武術,或教你種田、種茶、種花等等;這些都只是在事相上、皮毛上打轉,不是真正究竟的「禪宗」。
佛教這禪法在中國傳得非常地久,所謂「法久生弊」,時間一久自然裡面就弊端叢生,或是錯解的、或是解得不圓、不究竟的,把打妄想當禪觀……都非常地多。傳到現代末法,更有很多都假禪宗之名,行詐騙之實。他騙你說他也是學禪的,也教你打坐、冥想,把打妄想當禪修,要你坐在那裡,想些讓你快樂的事情,這是錯誤的教法,因為樂是壞苦不是究竟,想得再快樂也不會是真的。
所以,真正的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絕不教你向心外求,也不教你黑山裡坐。你心外求法,是外道;所謂在黑山裡坐,也就是沒有桶底脫落,禪宗講這就是沒見性,往錯誤的方向去修都是枉然一場。
我們學佛對於佛法要去了解,你要看祖師大德的著述,它裡面會為你揀別,會為你說清楚。當然,你要知道「揀別」不是「批評」,很多人沒有智慧,把揀別當作是批評。
如果揀別外道、揀別大、小二乘、揀別了義與不了義是批評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天天都在批評,即使讀經也都是在批評。為什麼呢?因為經典一開始的「如是我聞」,就是告訴我們這經典不是外道,也不是小乘,是究竟一乘。所以要知道「揀別」跟「自讚毀他」是不一樣的。
講了這五種禪,前面三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都是不了義的,是取相分別,都不用學的。大乘禪就是像:大乘的止觀,天臺宗的觀法,三止三觀等等。禪宗的直指法,大家都可以去學習、都可以去參究,這樣修一定會有成就,而且是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常隨佛學」。
你要是去學世間的凡夫禪,那是跟人學、跟天學。若是學二乘禪,那你是跟羅漢學、跟辟支佛學,都是不了義。唯有學大乘禪,學最上乘禪,才是跟佛學習。這點大家要清楚。

怎麼幫助他人學佛
在經典裡面講:「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我們自己修行還沒有成就,想要幫助眾生來學佛、聞法,常常在幫助眾生的過程當中,反而退失了道業,也就是自己忘記了要用功、修行,所以到後來人家都已經成就了,自己還是煩惱深重,沒有辦法解脫。
能夠發心利益眾生,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能說你是有過失的。只不過我們自己要懂得修行,不能只有修福。要了生脫死,只有「福」是沒有辦法幫助你成道的。就像做世間的善法,做得再好,也只都是在三善道受生,萬一你的念頭迷惑了、顛倒了,還要到三惡道受生。
《那先經》講到,一個凡夫雖然一生做善,哪怕就只有這麼一點過失、一點罪業,死後都會墮入惡道當中,就如同小石頭,遇水即沉,因為沒有佛力的加持,這「水」就是業海的意思。所以除了自己發心修行,還是得仰仗佛力的加持,有因緣,就隨分隨力,把佛法介紹給同參道友、家親眷屬,讓他們明白,學佛是要學一乘了義。你不要告訴別人說學佛需要學世間法,還要學《弟子規》。
現在甚至有很多的出家人,都誤以為教初學者學佛,要先學儒家、要學《弟子規》。這是佛門近幾年來,最嚴重錯誤的一件事情,使得很多的同修,原本想學佛沒有學成,反而學成了外道,或是變成了世間人。那就是因為講經的人沒有把佛法道理講清楚,沒有把該怎麼修行的事實跟你說明白。他認世間為實有,在講話時總帶著自身的好樂,才導致大眾對於佛法,有這樣的誤解。
我們學了大乘佛法,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你勸人家修行、勸人家學佛的時候,要告訴他:大乘的基礎是依心性而建立的,不是依世間法,不是依《弟子規》,更不會是其他的外道典籍。你要告訴對方,佛法的目的在於「見性」。
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所有的法門,不管你是宗門─禪宗、教下,或是學密宗的,它的根本宗旨,都是在於明心而已。想要「明心」,必須得「淨心」,使你現在的心清淨,你才能夠見到佛性。所以,所有的佛法,殊途同歸,統統都是為了讓你斷煩惱、證菩提,能夠打開本來,親見佛性,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禪宗講的:「大休歇地」。不管是面對世間境界,以及出世間的境界,他是真正的都不再生起煩惱,這是真正地解脫,這才是佛法修學的要旨。
所以當有因緣勸人家學佛,就要告訴他:「要學大乘」,大乘如同太陽一樣,其他的人天、小乘就如同螢光,甚至人天乘連螢光都不是,人天乘根本沒有辦法出離三界,更不可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不只人天乘不行,小乘佛法也不行。小乘沒有辦法作為大乘的基礎。《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大乘善根界是指西方淨土。這是指極樂世界是有大乘善根的人居所。沒有女人以及諸根有缺陷的眾生。極樂淨土純是大乘佛法,二乘的種性不能往生淨土。所以可想而知,一切的大乘佛法依心地而建立,絕對不是建立在小乘之上。
大乘法是依心性,依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是以此為基礎。小乘的修學是生滅六識,他不曉得有八識,只知道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而且他認為這個六識是有生有滅的。跟大乘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這個一定要清楚,不然你勸人家學佛,你自己都學錯、講錯了,你要背因果!也許你不會講以上的道理,但是你勸他學大乘,肯定沒有錯。大乘佛法你不了解,你也沒有辦法完全的說明,你可以勸他看祖師大德和尚的講經,或是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些都可以避免你犯過失。
我們自己要用功修道,在有因緣的情況下,要勸人家學習大乘佛法,但是不要講錯。像有的人他不懂大、小乘的差異在哪裡,他在勸人家學佛時,竟然叫人家先學《弟子規》,我聽了很好笑,《弟子規》跟大乘佛法哪有什麼關係,它也不是佛經,那是世間人看的,它跟佛法沒有什麼關係,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地認知。你要是搞錯了,以非為是,把錯誤的當成是正確的,把不了義法當作是了義,那麼損傷的是你自己的法身慧命;如果你再把這錯誤的知見宣傳出去,損傷的則是別人的法身慧命;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那你的罪報就越來越重,這一點不可不慎。
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用功、勇猛精進,有機會、有因緣要跟人家講說大乘、讚歎大乘,不要學不了義法。

不離世間覺
學佛人常說:「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實際上,佛法是虛幻之法,「生活」那更是緣起緣滅,要如何去落實?學佛,就是讓你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你不要再執著,不要把世間認為是實有的,不要在意,這就叫做「修行」。不是說你心裡捨不掉這個世間,還罣礙你的課業、你的業績、你的財產,然後說好聽話,說自己在修行,說:「佛法要落實在生活上,從生活當中開啟智慧。」或「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諸如此類,講這些輪迴的言語。
這話明明是祖師說的,怎麼到你那裡卻變成輪迴?因為你的輪迴心沒有放下。祖師講這話,他不會執著,可是你說這話的發心是出自於執著、出自於愛欲。所以同樣一句話,你講出來的是輪迴,而不是出離。
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認生活為實有。《圓覺經》講「如幻觀」。要觀諸法如幻如化,如同夢中之事,當在作夢的時候好像有,實際上,在作夢的當下是當體即空,夢中的境界沒有一絲毫是真實的;知道要這樣用心,那你平日在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放得下,就能夠不執著、不罣礙。
 就像張拙秀才所講:「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花。」學佛人要聽懂這首偈,它可不是叫你隨順世間、隨順人情,厚顏無恥,心裡毫不在意叫無罣礙,不是的!而是要你對治自己的問題,譬如說:你會罣礙家庭的,會罣礙小孩的,在你面對家庭、孩子的時候,視家庭小孩等空花,要懂得放下。一般修行人修到後來,還有生死、還有涅槃,所以他講:「生死涅槃等空花。」
如果剛開始學佛,自己的煩惱習氣、貪瞋癡一點都沒有放下,就想要「隨順世緣」,這樣只會增長你的業習而已。所以要會拿這一首偈子來修行用,提醒自己的貪瞋愛慢、自己的課業、自己的財富等空花……,修行就是在你最執著之處去下手,這才叫修行、叫放下。
大家常希望能夠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那要怎麼落實呢?必須做到「不要把生活當作是實有的」,這是最基本的大乘入門。小乘的入門是:你要覺得「這個世間是苦的」,那是「有心、有法」,還不是最究竟的。
我講大乘的入門,是要大家知道「諸法如幻」,這「幻」就是天台宗講的「空觀」,當體即空,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不用解釋,每個人也都知道,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進而根器比較利的,就能夠體會到「諸法無生」。有了這樣的智慧,再來看這個世間,你就不會再認世間為實有了。你就很清楚這世間是無生、無自性的,所謂「萬法皆空」,「生即無生」。諸法皆空,皆是如幻,本性是空,有即非有,懂了,這樣你才真學到佛教。
不是心裡對世間法放不下、家裡放不下、親情放不下,功名放不下,還說:「我要落實佛法」,讓人家覺得學佛人做世間事,樣樣都第一,實際上是你自己的好樂心,跟人家爭名奪利的心沒有捨掉。你希求人家恭敬你、希求人家讚歎你,讚歎你很有能力、很勤勞……諸如此類讚歎的話,就是你沒有捨掉貪名的習性。
雖然你學佛,天天讀經、念佛,但像這樣,你想要在佛法上得到究竟的利益,是沒有辦法得到的。這就像《圓覺經》所說,你只是在「增長無明、增長貪愛,不能夠明心見性。」每個人學佛都希望能在佛法當中得受用,在生活上得自在。那必須你要在生活上,看得破,看破「諸法無生」這事實,這是最究竟的。那次一等的,也要知道諸法皆空,知道是空,就不會在意了。不光眼所對的色是空,色即是空。乃至於你能觀的「我」也空,所謂「能所皆空」。因此不是只有「觀法」是空,那觀法是空的那個「觀」,空不空?還是得放下。
當然,這是在觀門上幫助你,免得你只有空外面,自己這個能觀的「我」沒有空掉,日常生活中還是我見、還是我執。
修行要懂得怎麼起觀,懂得怎麼修行。不要把世間認作為實有,當作是真的,就拿六祖慧能大師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來遮掩,實際上,你心裡面明明很好樂。你是離不開、放不下,並不是真正想要覺悟。所以,學佛最怕的就是你自欺,自欺以後接著就要欺騙一切眾生了。
心裡對世間放不下,你就會天天看報紙、看新聞、上網路到處看,就看到:這裡有災難,那裡也有災難,一下這裡很亂,一下那裡很亂,實際上,是你心隨境轉,被這些物所轉。《楞嚴經》講「知覺乃眾生。」知覺為什麼是眾生?沒有知覺難道能成佛嗎?沒有知覺叫木頭、石頭,那為什麼說知覺是眾生?因為你接觸事物的時候,著在上面了。本來是「了了知無一物」,但是你起心,有了感受、有了七情五欲,就變成眾生了。所以你在生活上要修學佛法,要能夠落實佛法,要知道佛法講的「諸法實相」,而不是把佛法認作為實有,把世間也作為實有,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是沒有辦法成就,不能開悟的。就算念佛也沒有用,遇境界還是執著、顛倒,因為你有心有法,有能有所,心跟法相對,見不到真性。古德講「心法雙忘性即真。」要做到「心法雙忘」才行。

善知識的標準
佛法傳到中國來已經三千年了,在末法,想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世尊在《圓覺經》上,教導我們怎樣揀別,無論是法師或居士,他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在《圓覺經》上,普覺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說:「末世的眾生想要修行、想要成就無上佛道,要怎麼樣揀擇善知識?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世尊慈悲為大眾解說,所謂「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的知見必須絕對正知正見,他的心不著世間諸相,也不著出世間相,就像祖師常講的:「離過絕非。」他的知見、他的修證,要做到不著聲聞緣覺,因為那都是二乘法;所以,當然他的教學,就是使用「一乘了義」,教你的是「離相」,教你的是不著相,這點很重要。
當然這位善知識,絕不會使用世間法來教人,因此用世間法教人的就不算善知識,那叫「邪知邪見」。所以《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善知識要「心不著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雖然在世間與這些世俗人相處,雖現於塵勞當中,但是心絕對清淨不染。在度眾生的時候,「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他在幫助眾生的時候,所謂「先以欲鉤牽。」方便接引眾生;「後令入佛智。」這是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令眾生的行為與佛陀教育相違背。他不會在說法的時候,加入自己的知見,因為他不住相,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我所」,沒有「我所愛的、我所想的、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做法……」。所以,你要是遇到這種人,那肯定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佛所認可的。
這位善知識所證的妙法必須「遠離四病」,離開「作、止、任、滅」這四個毛病。這是講修證,也就是說,他契入的境界,他所證得佛性、所契入的境界是無「作、止、任、滅」。
「作」是造作。要是他告訴你:這個佛性是造作而來的,這個人知見不對。
或是他告訴你:悟得佛性以後,那就不用再修了,任運隨緣。那這個也不對,這是「任」病。
或是他說:要止息一切煩惱,才能夠成就佛道;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果他是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這是「止」病。
最後一個「滅」,他認為:諸法畢竟斷滅、畢竟空寂,無有一法可得,入到了斷滅空裡面,那這個也是知見錯誤,所得的法必然不圓滿。
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這些揀擇的方法,讓我們在末法能夠去揀擇、去觀察這些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的,他所說的話、所講的經,有沒有犯到這四個毛病?如果有,那就是知見不正確。所以一開始,佛告普覺菩薩:「當求一切正知見人。」他所修、所證的,他的知見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病,這個知見才算是正知正見。不是用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開方便,弄一些世間法,說他是在接眾;他真接進來了,也沒有給你一乘了義,他還是教你當個世間人,還胡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建立在世間法上,這種知見佛不允許、佛不認可。
任何一位祖師大德講經,包括菩薩在內,都不能違背經典,要是跟經典所說的內容乃至觀念,有所出入,這「觀念」就是知見,你都不能去依止。即使他再有修證,你也不必理會他,你依經而修即可。在末法這樣做,就能夠遇到像《圓覺經》上講的正知正見的人。遇到這種人,佛說你應當「盡命供養。」用你的生命來供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要依教奉行。佛說你能遇到這種人,「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遇到他,依照他教你的方式修學,那你這一生要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絕對做得到的。
所以要看他的知見正不正確,就要看他有沒有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如果犯了其中的一種,那就都是著相的眾生、著相的凡夫,並沒有見性、沒有成就,都還是住在聲聞、緣覺境界。講住聲聞緣覺境界是好聽,畢竟還是二乘法。如果再更差一點的,他根本就著在世間境界當中,對於世間放不下、捨不掉,他還告訴你:「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教你世間法做到了,成佛才能圓滿,像這種說法完全不對。
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年認為在家把世間法做好,佛道就圓滿了,那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釋迦牟尼佛了。世尊他是先放下,出家修行。他出家前,擁有世界上絕對的權利、絕對的財富,擁有當時全印度最美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但是這些他全部都放下了,所有國城、眷屬、聚落、珍寶,他都無所著,完全沒有放在心上。他全放下,出家修行,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成就圓滿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
佛在《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在末法選擇善知識,就是要選擇「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所證妙法要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你能夠依照佛教你的條件來揀擇善知識,你找到的善知識不會有錯,你就「求如是人」─你跟著他學,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用《圓覺經》這一段經文來說明,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懂得揀擇,不要被迷惑了。像有些在佛門辦佛化婚禮的、推《弟子規》的、《群書治要》的……,這些都百分之百不是善知識。如果用凡夫知見還可能會看錯,我們用《圓覺經》,用佛知佛見來看,引釋迦牟尼佛教的,佛不會看錯。佛弟子要相信「聖言量」,不要相信凡夫的知見。在現代你還能夠聽到這部《圓覺經》,都是過去生中修有莫大的福報,不然在末法,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批評大乘。你還能夠遇到《圓覺經》,能夠遇到大乘經典,應當要深信,不要疑惑。要信「聖言量」,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會騙你。你的肉眼常常眼拙,眼拙就是說,拿張紙就可以把你的眼睛給遮擋起來,你就看不到了。佛眼「五眼圓明。徹見一切。」所以佛在神通大光明藏中,普覺菩薩為了令末世眾生普遍覺悟,他提了這個問題,請佛慈悲開示,幫助末法的眾生來揀擇善知識。
以上的內容,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圓覺經》的註解。而《圓覺經》最權威的註解,就是宗密圭峰大師的《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如果想要簡單一點的,我們推薦憨山大師的《圓覺直解》,它裡面名相就少一點,這註解也比較直接,大家學起來也很容易。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以上所說,要會揀擇。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沒有關係,你直接依佛經,以佛為善知識,釋迦牟尼佛絕不會墮在「作、止、任、滅」當中,也不會告訴你要學二乘,更不會告訴你要學《弟子規》,大乘的根是心性,絕不是世間法。

消業障的次第
《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也就是說要消業障,最先使用的方法就是用禮拜佛菩薩,懺悔罪業的方式來消,不管是初學還是老修,在禮佛的時候,都能夠消自己非常重的惡業。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妙蓮長老講:「禮佛一拜。罪滅海沙。」這是他的體會,很值得我們作參考。
在禮佛的時候,要知道懺悔自己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惡業。什麼叫「無始劫」?就是從迷失自性開始。《楞嚴經》講:「認悟中迷。」眾生就是從「動念」這時候開始迷,就從透過身、口、意三業,造作了貪、瞋、癡、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乃至種種惡行,這一切都應當懺悔。
「懺」就是心中能發慚愧心,「悔」就是後不再造,並且發願:「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願成無上佛道。」所以叫「禮懺發願」,懺悔偈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拜懺是在佛菩薩面前請佛為你作證明,在娑婆世界,就是請釋迦牟尼佛為你作證,證明你的發願是真的,你的慚愧是從內心而發的,所以稱念「釋迦牟尼佛」。禮佛的時候,萬緣放下,雜念不起,身投覺地,一心禮懺,這是能夠消除業障的方法,一般稱為「事懺」。沒有透過事相上的懺悔,你的業很難消除,你對道理雖然明白,可是過去所造的惡業畢竟沒有消掉。有些人覺得,為什麼學佛很久了業障都沒有消,那是因為沒有拜懺,沒有從心裡面,透過這事相上的懺儀來懺悔。
即使你通宗通教,對於經典很熟悉,道理都懂得,但是你的散亂除不掉,你的邪見沒有除掉,乃至於你的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根本煩惱,沒有一絲毫的消除,就是因為沒有拜懺。
你不要想:「釋迦牟尼佛不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嗎?我們怎麼還拜他呢?」說這種話的人要想一想,你是忘記根本,你現在身在娑婆世界,這裡的教主、這裡的老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教你念阿彌陀佛,你向他懺悔發願,那是應該的。
不要在佛法裡面生對待想,這樣你又多了一種罪業,不要去起分別。以上是教大家怎樣來拜佛、來懺悔。你能夠去做,業障就能夠真正地消除。再來才修習止觀、起觀等等的禪修方式。「修習止觀」是漸次觀門再越來越進步。但一念轉過來,你就不用走次第的修行方式,而是走頓超的方式。所以最後講「以念佛求生淨土被上機。」念佛求生不光只是指淨土法門,而是你這一念能覺、能夠生發菩提心,這就叫上根利智。就像六祖,他之所以會開悟,不是他這一生能成,是他過去累劫以來積累的善根,這善根到這一生因緣成熟,就豁然開悟。
你想要徹底消除業障,禮佛是必須得做的,在禮佛的時候,你要懺悔自身從無始來,棄本逐末,認悟中迷,透過身口意,所產生貪、瞋、癡、慢、疑的一切惡業。還有損害他人的,或是破他梵行、汙僧伽藍、毀謗三寶、毀謗大乘、撥無因果、狎近惡友等等的重罪,你心裡面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全都在佛前真正的發露,那業障自然就消了。
那你在念佛、用功的時候,很快就能夠得定,看經典很快就能看得懂,就能發起大智大慧!你們有的人念佛,坐在那裡昏沉,就是因為你的業障沒有消掉。念佛的時候昏沉,就會叫你張開眼睛不要閉眼,把姿勢坐好,這都是對治你的問題。所以在念佛的時候昏沉、打妄想,這都是業障沒有消掉。在非共修的時間,你如果在念佛堂昏沉,就不要再繼續坐在那裡,就站起來拜佛或是繞佛,用活動的方式,來對治你的惡業,禮懺也是如此。
所以你在昏沉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再繼續這樣昏沉的話,念佛永遠都是在原地踏步,不會進步的,因為你根本沒在念,是在睡覺,你沒有在用功,你是在練睡功─坐著睡。所以你要提起佛號來,你不能想:我昨天做了事感覺很累,馬上把業障推到曾做哪些世間事上去。可是你想想,如果現在給你看你愛看的電視、愛看的電影,或是做你愛做的事情,你還會不會想睡?那就不會了!所以是你的業障使你昏沉,而不是曾做什麼事情讓你想睡覺,這一點你要懂。
初學以及老修,要消業障最先入手的方式,就是用禮拜的方式。禮拜釋迦牟尼佛、諸佛如來,求佛菩薩加持你,讓你的惡業可以消除。將過去生謗佛、謗法、謗僧的、破壞人家出家的、破壞人家行道的等等惡業、罪障,都要能夠懺悔,都把它消除掉,不要讓它來干擾你,不要讓它來障礙你。
那你拜佛的時候,需不需要想像冤親債主跟在你後面拜呢?我聽過有人這樣拜的,建議你不要,因為你還沒有工夫,冤親債主也沒有工夫,你動念頭找他來,他反而來捉弄你。到了佛堂就只要好好禮佛,心裡只有佛,不要有這些罣礙。什麼觀想你已故的父母、已故的兄弟姐妹跟你一起拜佛,這都是你的罣礙。本來沒有那麼多業障牽纏,你一觀想,他們都來了,你心裡面本來只有佛,又多了你的先生、又多了你的父母、又多了你的兄弟姐妹,乃至於他們的冤親債主,你都跟著一起罣礙,這樣拜佛收的效果就不大。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裡只有釋迦牟尼佛,沒有其他的,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只專注在現前這拜佛的動作當中,或是發願的願文當中,不著其他的想念。知道拜佛表法的意思,就作如是觀、作如是想,這樣的禮拜,可以消除無始劫以來的罪業,這是消業障的第一步,希望大家能夠這樣學習。

實修指南
「觀照」及「反省」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這是現在佛門中很多人的通病,以為學佛就像世間人一樣只要自我反省、修身。
實際上佛法是要你「起觀」:「觀一切法,性本自空寂」,這是大乘佛法的入門。學習大乘佛法要有這樣的觀念,也就是說:當念頭起來的時候,你要「把它化空,不要跟著念頭跑」,這才是修行的課題。
在現代,很多人把修行當成是反省,這是錯誤的觀念。還有一類人,他教你念頭起來的時候,不要斷。他跟你講:達摩祖師怎麼說……怎麼說。還叫你看著它,其實是他錯解祖師所說,他所教的正是修行的大毛病,有心、有境,你要是照著他的話做,不但除不了煩惱,看久了還是能所相待,與真心本性不相應,總是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三昧。
所以當你妄想、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你就打坐、念佛、持咒,專心在你的工夫上;念佛的就專心在佛號上,不要跟著妄想跑掉,也不要看著妄想,不用看著它起、看著它滅,因為這樣你的心還是隨著它起滅,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人不會修行,所以沒有成就,念佛沒有辦法得到工夫成片,還把反省當作是觀照;還有一種就是妄想現前,他就坐在那裡看著它。實際上這妄想,你不必看它,就好像你走在路上,你發現遠遠有一台車子,從你左手邊過來,你知道,但是你還是保持你的行動方向,你總不會傻站在大馬路上,看著它過來。
同樣的道理,當你在用功時,妄想起來,你不要看著它,只要專注在佛號上。修觀的,就把妄想化空;參禪的、參話頭的就提起話頭,這叫真參。念佛的這樣才叫老實念佛。你離開剛才講的方法,要去別覓「老實」,你是找不到的,這是古德講的生死關頭。所以當你在起煩惱,或是用功的時候,妄想起現行了,記住,不要看著它,不跟著它去。如果你把它作為實有,實際上你已經受它影響了,你的心跟真心不相應。
剛講的這些方法,在經典上都有依據,從古到今有太多的學人,在這上面搞錯,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念佛到後來只能帶業往生;或是參禪到後來,連禪定都沒有得到,就是因為他「看著妄想」。當然這是教導者的問題,他把修行的方法講錯了,所以他自己也修錯,也沒有辦法成就。
這裡教你正確的方法,當你在用功的時候,看到煩惱、見到妄想了,當然不必理會,也不要看著它,不要跟著它走,你只要專注在佛號上。這個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當你在起煩惱的時候,一件事情很煩,掛在心頭,念佛的時候,怎麼念都沒有辦法忘掉,沒忘掉那也無所謂,你不必刻意把它除斷,就只是照剛才講的,注意到你的工夫上去。這就叫做「把心顧好!」把心顧好,不是在那裡看著自己的起心動念,你看它沒有用,它就跟瘋子一樣,不受約束,用功能不能成就,在這上面是很大的關鍵。
如果常常照我講的這個方式,去用功修行,你的煩惱可以斷掉;相反的,你要是坐在那裡看著它起,看著它滅,剛好是禪病,是修行的大問題。你必然受煩惱魔的影響,甚至到後來這煩惱會狂亂,你的思緒會顛倒,會控制不住。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在末法學禪,學到後來知見很多,學的不是禪宗的「禪」,而是變成纏縛的「纏」,全落到妄想、知見裡面去了,那就是用錯了方法。偏偏他還告訴你,「我這叫解脫道」,實際上那叫生死道。
這一點,大家在用功的時候要注意到,用的方法要正確,所安住的地方要正確,不要自己住到妄想裡面去,跟著妄想跑,被它影響,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覺察。如果這麼簡單的你都無法做到,那更不用說你要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修行成就的關鍵
當法師講話的時候,大眾要合掌,等法師說:「放掌」的時候才放掌,這是佛門的規矩及禮儀,大眾要懂得學習。因為有一些新來的同修還不了解,所以在這裡告訴你們,應該要怎麼做。
在佛門裡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相對的就是要放下煩惱,所以「放下」就是發菩提心的表現。「放下」就是要放下你的貪愛心、愛欲心。愛欲心就是輪迴心,是讓你在這個世間輪迴的一個錯誤念頭、錯誤的想法。那什麼叫做愛欲呢?就是你的「攀緣心」,這攀緣的心就是愛欲心。
因為你把虛幻的、如幻如化的境界,認為是實有的,因此你有所好樂,因此向外求取。這一念認妄為真的心,就是屬於攀緣。佛門講各種的「心」,不外乎「攀緣心」而已。認為心外有法,有一物可得,有東西可以執著,家庭、事業、妻子、兒女、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這些統統都是輪迴心。
很多的學佛人不是很清楚,以為只要做到父慈子孝,在家裡把家庭照顧好了,兄弟姐妹和樂了,他就能夠靠著念佛法門出三界六道輪迴,實際上這個說法跟經典告訴我們的並不相應。
佛在《圓覺經》講:「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這句話很重要,要先斷除貪欲心。貪欲心是指貪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欲求,乃至貪著禪定的捨受,都是貪欲心,這心要捨掉。「先斷貪欲。及除愛渴。」這貪欲再不斷地加強,就是愛渴,「渴」是渴望得到。有貪愛就必然有憎恨等等煩惱,是說貪瞋癡這三毒如同「惡叉聚」,「惡叉」是印度植物,它的果實皆是三粒生於同一蒂,且落地後多聚集於一處,故稱惡叉聚,這裡是用以比喻三者間的關連性。意思是「起畢同時」,一生起,就同時三個,所以在經典上用「惡叉聚」來做為比喻,「惡叉」這果實在中國沒有,所以保留梵文不作翻譯。
貪瞋癡三毒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迴出不去。所以不要誤認為:「只要做做世間的五戒十善,把父母孝順好了,家庭照顧好了,再來念佛,就能往生西方,出三界六道輪迴。」這種說法不對。
你把父母、家庭照顧好了,只是把你的愛欲心鞏固了,把你愛欲的對象照顧好了,增長的是你的輪迴心;而你念佛是要出輪迴,這兩件事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這個觀念大家要很清楚、很明白。在《圓覺經》中所說的,教我們出生死的關鍵是「先斷貪欲。及除愛渴。」做到了才能夠脫離煩惱、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出家、讚歎修道,這修道就包含在家居士,因為出家、修道這些行人難能可貴,難捨能捨,能夠捨諸世間珍寶、妻妾恩愛種種貪欲,能夠成就「大丈夫」的行為。這「大丈夫」不是指男眾,也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大男人主義。
佛教講的「大丈夫」,是說你能夠發菩提心,能夠斷除貪瞋癡。所以學佛要出輪迴,必須知道要除斷哪些煩惱,在經典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就是要斷除貪欲心。
你們不要自己想像、猜測,拿著淨業三福第一條,再加上自己的愛欲念穿鑿附會一下,就開宗立派了,有了宗旨就亂修一通,到時候能不能出離呢?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近代有一個往生的公案─黃錫勳醫師,我們講經常講到,這位醫師做了很多好事,臨終得了癌症。因為他宿具慧根,所以阿彌陀佛親自來度化他。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不能夠發願,而佛菩薩常常勸他,他後來才肯捨世間,發願求生淨土。
所以往生淨土的關鍵是在於他能捨世間的愛欲,不是在於他做了多少好事。經典上講,做好事頂多就生天而已。如果一生中好壞參半,有做一點好事,也有做一點壞事,好壞齊平,那就生人道,不是生天。如果在做好事當中,帶一點瞋恨心,那是生修羅道。如果你造的是惡業,那你就不用想成佛了。若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就會到畜生道去。如果再造更重的業─倒說經律,毀謗大乘、毀謗如來的正法,佛說這種眾生是下「阿鼻地獄」,或是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這當中有它的因果存在。
修行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要怎麼修、怎麼樣來念佛,那些都是你的妄見,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是要下真工夫,要從問題的癥結點上去處理它。會有這些問題,就是你的貪欲心不除,就是你的攀緣心不除,總是向外攀緣、向外去求,時時認妄為真,這就是眾生的根本大病。
我們透過念佛、透過發願、透過禮懺來消除這層業障,把對世間貪愛的、放不下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乃至修禪定的捨受,這當中的快樂,我們統統都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沒有別的目的,沒有別的想法,也不希求人天福報,也不希求二乘小果,統統都不希求,唯求無上佛道。就這麼單純地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往生。這是往生淨土的關鍵,是出輪迴的關鍵,你們一定要記得。
因為發現還有一些同修,這個觀念沒有轉過來,還以為把家庭照顧好了、把世間事搞好了,最後靠著念佛法門,就想到極樂世界去。心中又想娑婆世界,又想西方淨土,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你如果存著這種心,是非常的不正確,一定要把它轉變過來,不可以再有這樣的存心。
修行要依經典,不能依自己的想法、觀念,這是錯誤的。希望大家能夠去檢點、去反省,能夠發菩提心,斷除貪欲及諸愛渴,能夠依此正確的道理修行,那決定可出三界、決定往生西方淨土,成就無上佛道。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十)







目 錄
諸佛如來的心願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雖在世間 不廢佛教
深信大乘
真空妙有
依止佛教
淨宗十三位祖師
道心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談玄說妙
更上一層樓
莫將妄想作觀照
了解經典的方法
修行解脫之道─念佛開示
悟顯法師 講述

諸佛如來的心願
《普賢行願品》裡提到:「眾生至愛者。莫過於生命。諸佛至愛者。莫過於眾生。」所以,能救護眾生的生命,就是成就諸佛的心願。《大智度論》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諸餘罪中。殺業最重。」
在現代吃葷腥的人很多,尤其因為交通的發達,養殖業、近海漁業、遠洋漁業的興盛,各方面都在協助眾生造殺業。他們不光自己造,還幫助眾生做殺生的因緣。我們學了佛,明白因果,知道不應該殺生,而且要放生,不要認為放生是沒有意義的,有些人說,現在放生的魚種都是養殖的,他養來給你放。
但是我的看法卻不這麼認為,你帶家親眷屬、親戚朋友去放生,就是給他們上一堂愛護眾生的課,增長他們的愛心,這是有教育意義的,不會沒有用;這些眾生因為得到了你的救護,牠對你是心存感激的,這樣放生一樣是功德圓滿,對於旁人則能夠啟發愛護生命的教育意義,即使你買的物命是養殖的,是生意人有意養來讓這些放生團體放的,你這樣去放生一樣是有功德,當然你必須要注意生態環境。
暫撇開生態環境不談,單就你放養殖的這些生物,一樣是有功德的,不能說失去了放生的意義,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所以在佛門裡應當要提倡放生,不能被世間人隨便拿點理由,而且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想要障礙我們做好事,聽到那些話,就看我們有沒有智慧,會不會受他的影響。
前面講,救護眾生是諸佛如來的心願,所以我們向佛學習,要學到佛陀的智慧,不能聽凡夫的言論、學習凡夫的行為。尤其是現代社會,眾生殺業特別重,全天下吃葷腥的人這麼多,被殺的生命那更是不計其數,我們除了自己吃素,還要行放生的慈善事業。
佛告訴我們「諸功德中。」是說你做的這些好事當中,放生是第一。相反的,你要是障礙人家放生,還說些風涼話,拿科學研究歪理在障礙放生,那將來你需要人家救護的時候,跟你保證絕對沒有人可以救你。
為什麼同樣發生災難,有些人就是無法獲救,這些人過去生必定障礙人家放生,或是人家放生的時候,講些錯誤的說法、用錯誤的作法導致人家退心,不願放生。所以他這一生感得的果報是「無人救護」。甚至他的「餘報」,果報受完了還有殘餘的報應叫餘報。也就是說當他在窮苦可憐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去幫助他,即使國家的法律、慈善團體也會無意中忽略他。這就是因為他過去生造的惡業還沒有消掉,而這麼重的惡業便是來自於「障礙眾生放生」。
所以像你們有生病的,多年來治不好的,要多行放生的慈悲行,才能把你的惡業消掉。放生自然能少病,殺生自然多病。你的病不能好,多數都是因殺業太重的緣故。你開始吃素了,這只是不造新殃,而放生是懺悔前罪,懺悔過去造的惡業,彌補你的過失、彌補之前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因為你奪取的是眾生的生命。過去生你或是殺人或是殺害動物,或是殺一人,或殺多人。如果是個出謀策劃的人,策劃了一場戰爭,那可能死好幾十萬人,所以你看這殺業有多重。在畜生道來說,如果因為你的口腹之欲,想要吃牠的肉,就因為這個念頭,又吃掉多少的眾生,這都是過去造下的業,所以你這一生除了吃素以外,還要能夠做到放生。
放生要交給專業的團體去放,自己有能力就在附近市場,買一些將要被殺的動物,把牠們如法的釋放。釋放的時候要先為牠們授三皈依、念咒,讓牠們皈依佛法。希望牠們被你放了以後,不要再受到捕捉,即使在放生的過程當中不幸死亡,也能夠仰仗神咒的威力脫離惡道。所以,不能說放生牠一樣會死掉,就不放了。
佛門的放生跟一般放生不一樣,佛門在放的時候,先為牠授三皈依,牠是佛陀的弟子,如果牠業報盡了,因為之前你有幫牠念咒或是念佛的功德,乘此功德,牠都能夠超脫惡道,所以這種放生是有功德的。這種正知正見佛弟子們都要有,不要聽一些假學佛的團體,他也會告訴你要吃素,但是你一跟他提到要放生,他就開始有很多的意見,灌輸很多錯誤的觀念給你,聽到這種話,那你要知道這個就不是佛法了。他跟你講的邪見跟佛的心願全然不相同,而且他做的壞事是全天下最壞的,因為人家做慈善救眾生的命,他反在那裡障礙、說風涼話,他還故意告訴你:「要有智慧喔!不然放下去死掉,命算你的,等於是你殺了牠,本來牠不會死的,……」。用話嚇唬你,把這眾生死亡的過錯,推到你這想放生的人身上。這時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不知道放生的功德利益,一旦受他的蠱惑,你就不敢放生了。結果你的業消不掉,病越來越重。
還有人有意無意的在說話時,講各種理由勸人家不要放生,那這種人又造了更重的業,惡業輾轉加劇,越墮越劣,那殺業就永遠消不掉。
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反對放生的人,自己心裡就要很清楚,他不是佛弟子,他學佛是學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學佛的人是對眾生是有慈悲心的,一定吃素、放生,具有正知正見就不會受這些人邪見的影響。
要知道,這些知見錯誤的人肯定會講一些歪理來嚇唬你。你把眾生放掉了,牠是感謝你的,即使你釋放牠以後不幸死亡,牠也不會怪罪於你,因為不是你殺的。只是這些反對放生的人,想要證你入罪,所以就把眾生的死亡講成罪責,都推到你的頭上。
學佛人要知道佛菩薩的心願,你的心願能跟諸佛如來相應,那你必然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連佛都護念你,那這些大菩薩、天龍善神必然擁護你。所以你真學佛,就會像道證法師講的:「走遍天下皆吉利。」這是因為慈悲心而來的,是放生的行為而來的。
家裡有些蚊蟲螞蟻,也不要殺牠,可以把牠請出去,你不能說「牠是害蟲」,就殺牠,用丟的、用甩的……,你讓牠坐雲霄飛車,牠頭暈,將來你會受同樣的果報,也會頭暈,所以不可以。你還要小心,不要弄斷牠的手、腳。所以放生跟護生要結合在一起,從自己家裡開始做起。你不要看到蟑螂螞蟻,心裡瞋恨心一來,說:「可惡,往哪跑!」就開始殺生,或是雖把牠放了,但讓牠斷手斷腳,那也不行,這點要做得圓滿。希望大家能夠去落實。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我們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到,修學淨土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要怎麼樣做到「明心見性」是很重要的事情。
有些人念佛沒有什麼目的,他也不發願,也不求生淨土,更不會想要見性了脫生死。總以為念佛到了西方淨土,生死就算了了。實際上並沒有了,只是暫時停止而已。大家唱迴向偈的時候,說「九品蓮花為父母」,往生就往生了,為什麼還分九品?就是因為眾生還有習氣、還有生死沒有了,像你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是生死,充其量只可以說,你是暫時停止了三界的「分段生死」。可是還有「變易生死」,所以並沒有完全的了脫。所以說念佛是要把煩惱消掉,是要來了生死的,不是求生到淨土就算可以了。
你自己這一生要發菩提心,要勇猛精進,不可以認為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就可以懈怠、可以偷懶,或是放逸,只想靠著第十八願去往生,那是投機取巧。一個人平日不念佛,臨命終佛號根本提不起來,或是只想靠助念,那也不一定有因緣,平時不念,臨終即使人家在幫你念,你還是滿腦子世間事,根本提不起佛號,願心跟佛不相應。
再來談明心見性,要怎樣才能夠見到佛性?當然,這「佛性」不是一物,不是用凡夫肉眼來看見,佛性也不是音聲,無法用你的耳根來聽。所以,我們講的見性,「見」就是證入的意思,煩惱除掉就叫做證入,並不是真的有一個佛性能給你看到。
什麼是煩惱?《信心銘》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見」就是你的煩惱,所以,你想要見到真如佛性、想要證入佛性,就要「息見」。不用向外去求,也不用向內求,就在於你對六塵生起分別的時候,提起佛號,把你的分別妄見給除掉,那真心本性就自然顯現。所以祖師大德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不用去找佛性,你找也找不到,因為你現在就在使用,它沒有到別處去,只是佛性在作用的當下,你帶著煩惱在裡面,所以見不到。當眼見色時,眼色如如,耳聞聲時,耳聲如如,所以叫做「心境如如」。心跟音聲、色相等境界,心依舊聽,聲音依舊在,但是絕對不黏著。眾生就是聽到音聲、見到色相,起了見解、起了思想,就黏著了。所以你會有煩惱、會放不下、看不破。
實際上,就是因為你對一切人、事、物產生了見解,產生了思想,產生了分別,沒有辦法放下,轉不開,所以才會常常說:「我放不下,不行放下,放下了,誰來照顧我的家庭?誰來照顧事業?兒女誰養?」所以大家都搞錯了!重點不在於家庭事業的事情做與不做,而是在於當你在做的時候,心黏不黏著?祖師大德講「黏著」,這個詞用得很好。當你對境的時候,心趣向境界的時候,黏上去了,起煩惱了,就把這煩惱捨掉,心就空了,這即是佛門講的「心空及第歸」。就像你考試中狀元了,做到了心空,就真正地見到佛性。所以,要不要去找呢?不用找,刻意找找不到,那是不是真的用佛號可以把煩惱斷除?也不是。
所以永嘉大師講:「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雖然有修證,但是真心本性沒有染汙,你除掉的,是你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的「汙染」,不是真有個佛性現前。這道理,我們在念佛當中自己要知道,我現在除掉的是,真如本性當中,虛妄顯現的幻象、虛妄顯現的煩惱。佛在經上比喻:「如虛空花。」就像虛空中有花。用虛空的雲比喻較好懂─虛空的雲,有即非有。你不能說雲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飛機飛過去就會撞上它;可是也不能說雲是沒有的,我們遠遠的看,它又確實存在。當然我是方便,用雲來作比喻。所以你要以智慧風,「念佛」就是智慧風,將遮住太陽、遮住天空的這些雲給吹散,天空是比喻作我們的佛性,太陽比喻作般若智慧。你把它給吹散掉,那麼真心本性的般若智慧當下朗然現前,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即使在起煩惱的當下,就像剛才講的,天空有雲遮擋住太陽了,仍舊不離虛空,你在起煩惱的當下,仍舊沒有離開心性,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
祖師大德把真實狀況告訴我們,讓我們了解這一層事實真相。那煩惱起來還要不要隨順它?當然就不能隨順了。因為煩惱性空,只是你習慣了,還沒有看清楚它、沒有看破它,所以認為它真正存在,認為它是實有的,所以它就影響了你。你如果看破了這一層,就是我們常講的「真正看破」,看破以後馬上就空了,空了就是放下,真心本性就透露出來了。
如果還沒有辦法直接看破的同修,因為煩惱習氣強,所以就教你用念佛的方式,用持咒的方式,教你止觀、教你參禪、參話頭,這些都是方便法。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一告訴你當體虛妄,你能馬上迴光返照,像六祖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樣,那你是上根。中下根人呢?就要用一些方法、方便。下根的人業障重,尤其是現代人著相著得很嚴重,那就要拜懺、禮佛,要常常懺悔,懺悔無始來的業習,什麼叫「無始來」?簡單講是長久以來,但是這個「長久」沒有開始,就從你迷惑的那一念算起。迷惑的那一念,無有來處,無有滅處,所以說是「無始」,勉強說不是真的,現在方便解釋叫長久。長久以來顛倒、錯認,認妄為真,迷己逐物,迷失本性,被物所轉、被境界轉,所以你的心黏著到境界去了。
本來是境智如如的,心是境、境是心,就像「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完全是這樣清淨自在,如如不動的境界。但是因為你心黏著,所以用這些方式來消除你的煩惱。你要是這樣懺悔,是真懺悔,久而久之,你就能夠念佛、就能夠起觀,慢慢地你的根器會越來越好,時節因緣到了,一念轉過來,當下見性,虛空粉碎,身心世界,悉皆消殞,修行是這樣修的。
祖師講「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息見」很重要。到最後,要把「息見」這息的念頭也要給息掉,因為你不能存有能覺,存有「能」也不行,所以捨要捨到究竟,連放捨的念頭都要放捨,那才能真正地恢復本來。
當你用佛號把所有妄想掃空的時候,這佛號也要放下,淨土宗就是先攝萬念歸一念,再來這一念也不著,那你就真正成功了,在境界上你就能夠得自在。
今天講的「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用功、好好觀照,提起佛號來,不要放逸、不要懈怠。

雖在世間 不廢佛教
我們常講,修「念佛法門」很重要的是在於用心,這「心」是出離心,不能用世間心,時間不會等你,你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不要貪著世間事。如果自己心裡面貪,放不下,你就亂引用祖師的話,說學淨宗是可以「不廢世法而行佛法。」這句話原來是讚歎念佛法門,非常地殊勝,可是你卻解成世間話,自己的心放不下、罣礙,不願意捨棄,就用這些話來告訴、催眠自己,那是不行的。
所以學佛不能自欺,你自欺以後,就會欺騙眾生,終日渾渾顛倒,不曉得活著要幹什麼,也沒有心要了生死、出三界,甚至不曉得什麼是生死?什麼是三界?還亂說:「學佛要先學世間法,先把人做好。」會說這種話,就是你對於世間放不下,所以才會這樣講。
你去看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自己用功,不會給自己的世間意留任何的餘地。所以這樣就曉得,為什麼人家有成就,能成為一代祖師,而你卻是個生死凡夫,在所有的境界上,都沒有辦法做主。就是因為你世間意,世間的情見沒有放下,甚至是不願意放下、不想放下。總想看看還能不能順著自己的念頭,順著自己的想法,苟且一下。如果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佛在經上講:你要「求出三界。無有是處。」
所以不可以用經典來搪塞,來掩蓋自己對於世間的貪著。祖師大德的話「不廢世法而行佛法。」原意非常地好,可是用這句話的你,只是因為捨不掉世法,又想用佛法妝點你的生活。好像有在學,但是自己並不願意放下,沒有一個念頭想要回頭,想要真正地來了生脫死,整天就迷在財、色、名、食、睡物質欲望當中,天天迷,甚至把它當作是必需品。
世間人會講「學佛要先把人做好」,因為他還貪財、色、名、食、睡,他認為這些東西是正常的,是可以貪著的,他還會把自己的貪心給美化,說:「我是要來幫助眾生的,我有願力。」願力?貪財、色、名、食、睡,那是欺騙自己、欺騙眾生。但諸佛如來不會受你欺騙,因為能不能成佛,它是有因果的,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所以你現在發菩提心,萬緣放下,一向專念,一切世間法,人情世故、父母、妻子恩愛……一切放下,所謂「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云何不成無上正覺。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佛講經有他的大智慧、大善巧。他善巧方便告訴你要放下,要求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不可以對自己的貪愛心有絲毫的苟且、絲毫的認同。若你用一個很好的理由把它粉飾起來,常常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那你念佛念得再久,即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沒有辦法出離,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很多人都忘了,是誰告訴你佛法不離世間法的?如果佛法不離世間法,那怎麼會說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超三界、超凡入聖,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人所能測度的。釋迦牟尼佛所住的地方不在人間,他住常寂光淨土,是「自性清淨本然」的一個境界。
所以,對於貪愛世間的人用六祖慧能大師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話,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一接觸世間法,馬上就迷惑,你不可能覺。當六祖慧能大師見到他的和尚時,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祖是上根利智,所以他能在世法當中覺悟。你沒有這樣的根器,就要先有好的緣,要先迴避這些退緣,不要受到這些境界的影響,要能夠住阿蘭若,阿蘭若就是清淨處,住清淨處慢慢的長養自己的善根、長養菩提。不要想學六祖慧能大師,你學不來的,這一點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能自欺。
世間事一定要少、要淡,能避免的就盡量避免,可以不用參加的應酬,絕不起一個想要參加的念頭,那會耽誤你修行,這點很重要。你不能順應人情,人情就是業習,順人情不會成佛。
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要大家在這世間學佛後,透過佛法明白這世間的真相,要能夠覺悟,知道世間法是虛妄的,不要再執著、不要再貪愛了。

深信大乘
達摩大師在《破相論》「五分法身香」當中關於「定香」的開示:「深信大乘。心無退轉。」要我們對於大乘佛法能夠深信,不要懷疑、不要退轉,做到了,那你就得了佛門的定香,也就是得到了基本的定力。
能相信大乘佛法,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確實像《阿彌陀經》所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為大乘佛法講的是「頓超」,這頓超跟通途的修行方式不一樣。大乘佛法講的頓超,用一個比喻,大家就能夠聽得懂,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在夢中要醒過來,要不要一層一層次第覺醒?不用!能夠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這一念覺悟,你就能夠馬上醒過來。「頓超」就像從夢中醒過來,如永嘉大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大乘圓頓的修行方式,不用經歷次第。不用從聲聞乘開始修,再來緣覺乘、菩薩乘,遍歷三乘佛法。那為什麼不說五乘呢?因為華嚴宗祖師,乃至歷代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人、天二乘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所以,要修行是從聲聞乘開始。
頓超跟通途的修行法門不一樣。禪宗的祖師一念覺悟,身心世界、煩惱從此脫落,打開本來見性成佛。中國人的根器非常利,很適合修學大乘,所以大家對於自己,不要沒信心。怎麼曉得中國人的根器特別利?就從無論有沒有學佛,幾乎每個人都念過《心經》。不要看《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它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講的就是證入佛性,《心經》幾乎人人都念過,而且很喜歡念,即使沒有念過《心經》,也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跟《心經》都屬於般若部,講的都是佛法的核心宗旨。由此可知,中國人特別適合修學大乘佛法。當然,不是說外國人不行,而是就剛才所講的:「中國人跟大乘特別有緣」來看。
在大乘當中有一個法門,佛說為「難信之法」,是特別難相信;講禪宗頓超大家可以相信,可是跟你講淨土可以頓超,卻很多人不能相信,認為怎麼可能念佛,一念可以位登補處,直證阿鞞跋致,圓滿無上菩提。尤其是對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凡夫,怎麼可能做得到?要是說他是菩薩,那是大妄語,可是你要說他是凡夫,他又不是凡夫。
《華嚴經》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在淨宗法門裡面,徹底體現出來,因為《華嚴經》上講的,還局限於菩薩位次,淨土宗卻把它完全發揮出來,凡夫即身成佛,而且是業障深重的凡夫。《觀經》說「下品下生者。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這些業障這麼深重的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當他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心裡面很害怕,知道自己將要受到非常嚴重的果報,這個時候若得遇善知識,教他稱佛的名號,一念乃至十念,地獄猛火頓時化為清涼風,這「清涼風」就是西方淨土。於一念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功超累劫。到極樂世界去,即是阿鞞跋致─圓教八地的菩薩,佛有這樣不可思議的願力,就是這麼殊勝,講出來誰會相信?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有大福德始念佛。」能夠發心來念佛,都是有大福報的。
 發心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就是五戒十善,表現出來就是菩薩六波羅蜜,就是解脫的樣子。但是「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什麼是淺人呢?就是已經告訴你要「萬緣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你不能相信,還要摻雜學習世間法。其實是自己心裡面放不下這世間,信不過經典,才認為自己沒有根,更錯把世間法當作佛教的根。這就是「淺人當作淺法看。」如果你認為:「只念這句佛號不行。」那我告訴你,沒有信心就發不了真正願生淨土的心,你念佛號也是白念。因為你對於淨宗法門的信心不夠,告訴你要念佛,你卻不能接受,認為還要再摻雜別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是:「難信之法。」大乘當中最難信的確實是淨土法門。
你不相信大乘、不相信淨土,還反過來毀謗說「大乘沒有用」,要學「人天法」作基礎,那是在謗佛、謗法、謗僧。你毀謗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無盡願力,毀謗他慈悲的願力;佛在《觀經》裡告訴我們「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你還不相信,那就絕對不能成就。
大乘佛法講的是頓超,尤其是淨宗。淨宗頓超的殊勝,凡夫沒有辦法想像,你要是能想像得到,那你就是諸佛如來。所以蕅益大師講這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不是你一個凡夫,用你的猜想推度:「這個造惡的人,怎麼能夠頓超變成菩薩?」你想像不到,因為你是用情感在做思量。淨宗法門「超情離見」,是超過凡夫的情識,離開了你的愛見分別,這才是真正的「無量清淨平等覺」,所以稱為大乘。
《無量壽經》經題所講的:「佛說大乘」,就是在告訴我們,淨宗是大乘不是小乘,更不是人天乘。單看經題就知道這部經的宗旨,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光願海廣大、行門廣大,一行就攝一切行為,「攝」就是攝受。念這句佛號,菩薩無量劫來六度萬行、十波羅蜜的功德,都完全攝受。甚至阿彌陀佛無量劫來佛果上的功德,全部化做你的心,這才叫大乘。「乘」是乘此功德斷無明,證得佛性。所以這句佛號是真正的了義,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因為「名能召德。罄無不盡。」
阿彌佛陀這個名號,含攝十方諸佛乃至諸大菩薩一切功德。你念這句佛號,乘此佛號功德往生西方,破無明、證法身、直證阿鞞跋致,乃至一生補處。所以,對於淨宗要能夠深信,真正做到達摩大師講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不要懷疑,懷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既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使自己到後來沒有辦法成就,還毀謗佛法、倒說經律,那就不對了。要知道,淨宗確實是大乘,而且能夠契合現代所有人的根器,每個人都能修,每個人都能成就。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這話一點都沒錯,不要說人修人去,連鬼修鬼也去,畜生修畜生去,三界四生的眾生修,統統都能夠往生淨土。不光三界當中,乃至十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往生淨土,甚至有大菩薩根器好的,一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就直接證得無生法忍,這是「聞名得忍願」。
你不看經典,不看大乘佛法,不看四十八願,不曉得佛有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威神力,有這麼殊勝。若你只是聽別人說,別人說的話不能信,很多都加進他自己的意思。要相信經典所說的,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就不會錯了。釋迦牟尼佛教末法的眾生念佛,你就老實念,不要夾雜、不要懷疑,把這念「我」放下,把思想放下,把見解放下,把成見放下,把看法放下,統統都丟得一乾二淨,心裡面就只是念佛號、就是看經教,也不要看報紙、也不要看網路,那你絕對可以成就。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什麼是「大乘佛法」,而且對於它能夠深信,不要退轉。什麼叫「退轉」?就是你這一念懷疑的心起來,想:「我自己行不行?我是不是沒有根?」有這一念心就是退轉,如果再讓它相續,那你就退失菩提心。《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魔」就是磨惱你的意思,魔業就是輪迴業,絕不能出三界,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你造的這些業導致你輪迴,在輪迴當中,受苦受難無有窮盡。即使是十善業也是輪迴。所以不說人天乘是佛法,因為它出不了三界。修學淨土,就要依止淨宗祖師、依古來祖師大德,他們講的可以完全相信,可以學習。因為他們是已經成就的人,不光我要你們這樣依止,連我自己都是這麼依止的,所以講出來的佛法不會有錯,因為是依止古德所說。要是依著自己的成見講經、講開示,那不能聽,因為跟經典不相應。
我們自己修學淨宗,對於淨土法門、對於大乘佛法要能夠真正地深信,那就能夠「從定發慧」,乃至得到解脫以及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解脫知見,那要老實,「老實」就是戒香。所以「五分法身香」,從「定香」當中全都能得到,這道理同時圓攝一切法門。「戒香」得到了,「定香」一定得到,乃至後面的四種香都能得到。「解脫知見香」得到了,前面的四種也都得到了,沒有絲毫的欠缺,要知道這個道理。大乘法是圓融的,不是分開的,所以,一得一切得。

真空妙有
中國歷代祖師在他們的註解,以及開示當中,常常告訴我們:佛法不是斷滅論。什麼叫「斷滅」?就是著空,認為「空」跟「有」是相對待的。二乘人、外道都認為色、空相對,簡單講就是有「能」、有「所」。僧肇大師在《肇論》裡告訴我們,外道是怎麼看世間的?他說:「大患莫若於有身。」外道認為這世間之所以有苦,是因為有這色身,所以要「滅身以歸無」,他認為只要把這個色身消滅,他就成道了。而二乘人認為這世界的苦,是從思想而來,所以他非常地用功,要斷除他的思想,也就是讓他的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他覺得只要不思、不想,那這世間就沒有苦惱了。所以僧肇大師後面又說:「勞勤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虛。」「絕智淪虛」就是墮在斷空裡面,也就是所謂的偏真涅槃。這裡講的「智」不是智慧,而是指思想、思考,所謂的世智辯聰。
大乘佛法講的是不墮於凡夫,也不墮於二乘,更不是把你這色身給滅掉;像有些外道認為要把色身給消滅,所以不斷地煉精化氣等等之類,他也說要不起心動念,他的不起心動念就是讓前面的六識再也不作思量,不作思量後,就認第七意識為「我」,第七意識就是道家所講的陽神,這時他認為:靈魂可以出竅,就算是成仙得道了。實際上雖然不被這個色身所障礙,但是這個「我見」仍舊沒有忘記,他不知道「色」跟「空」是沒有障礙的,不知道「幻化空身即法身。」
《楞嚴經》講有些印度的外道,他認為一切法都是從冥諦、神我而生的,他把第八意識所謂空空蕩蕩的,認為這就是「神我」了。而二乘人見到的涅槃也不是真的,所以都是著在意識當中。只有大乘佛法教你轉識成智,它不必把意識滅掉,真把意識滅掉了,你的佛性也沒有了,所以大乘它教你轉。
六祖慧能大師講:「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這就是大乘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不必把這色身滅掉,所要轉的是你的心,不要落在意識。意識就是著相,心有所知、有所攀緣、有色可對;外道不知道《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相妨礙」的這層道理,所以心外求法,認為有「色」可滅、有「菩提」可證、有個「仙」可成、有「道」可得。所以僧肇大師講的這段話非常地重要,可以看你自己修行是不是墮在這「外道見」當中。像有的學佛人認為不吃不喝就是有道,誤以為誰可以幾天不吃飯、不睡覺就算得道了,實際上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你勉強不吃,餓壞了肚子,讓你的身體變不好,這不是佛法教你用功的方式。
釋迦牟尼佛六年雪山苦行,他一天只吃一粒芝麻,有時候做不呼吸的苦行,這些都是「滅身歸無」的方法,後來佛自己說那些行為是無益苦行,因為都不見本性。佛法所講的是教你見性、教你成佛、教你知道心跟外面的世界,是完全一如的。這點外道沒有辦法認知,所以佛門舉了一個比喻:就如同夢境一樣,你作夢時,夢中的境界,所有一切色相都是心所現的。而外道在裡面生貪著,想要長生不老,二乘人則認為有心、有色,因為當起心動念時攀緣到色,所以他就想要把心給滅掉,這樣就不會再攀緣任何色相,四大也不會對他造成妨礙了。他不知道「五蘊皆空」,五蘊都是心所現。所以統統不是著「空」就是著在「有」上,總是掉到兩邊去。
聽了僧肇大師講的這段話,大家要自我反省,注意修行不能偏在一邊,認為對治了這色身,就是有修。當然,色身還是得去調整它,但是它不是最主要的。佛法是要你明心見性,這心不在別處,佛性人人本來就有,只是你對境的時候,產生了分別、妄見,認為有心有色。所以一般人著色相,二乘人著空相,以空為有,都不能成就。在淨宗,就教你念佛,讓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沒有色跟空相對了,就沒有我跟我相,也沒有我跟我法,所以叫一心不亂。透過這佛號,你的心跟佛打成一片,沒有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所以確實是一乘的修行方式,是大乘的圓頓教,不是小乘。有的人不了解,認為淨土宗念佛很著相,執著有個佛、有菩薩、有極樂世界;他不曉得我們是從「妙有」入手,有的是從真空入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所以色跟空沒有障礙,這個道理大家要曉得,不要墮到外道見當中、墮到斷滅見當中,你一旦墮進去沒有辦法出來,沒有辦法成就,你還會變成外道。
《楞嚴經》告訴我們,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無上菩提,別成天魔以及外道二乘,就是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不知道真心本性,所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講得非常清楚,就是因為你「不見性」的關係。
我們念佛,目的是要見性,不是要把這色身給滅除,也不是要取斷滅空,因為色跟空是沒有障礙,色跟心也沒有障礙,心境是一如的。龐蘊居士講:「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這就是心境如如的境界。佛法所講的確實究竟,確實是了義,歷代祖師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你跟著祖師學不會走錯路,不會變成外道。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要依四依法: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告訴我們要依真如般若智慧,不要依情識,若依情識就變成二乘、變成外道,甚至墮為凡夫。
以上是把祖師的開示給大家做說明,因為儒、釋、道三教有很多的地方,用詞非常地像,像道教有很多地方都跟佛教講的用詞非常地相似,但是境界卻不一樣。其他的宗教即使講得再相似,也說「非色非空」,講「小能容大,大能容小」,它都是心中有一物。即使他認為這身是大患,他也是有個「我」在立身行道,在那裡修身養性,總不離開「我相」,所以跟佛法講的是不一樣。佛法告訴我們是「常、樂、我、淨」四淨德。
外道認妄為真,把真我轉變成妄我,再把妄我再當成真我,假的我當成真我,其實都是認六塵緣影以為心,認四大假合以為身,這些統統都不能出輪迴。所以不要看到相似的用詞,就覺得都一樣,實際上不同。我們常講:佛法乃至二乘,跟你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比如說:大乘有講離四句絕百非;小乘的偏真涅槃,也說離四句絕百非,可是小乘它的「離」是斷滅。大乘的「離」是識得虛妄。祖師講:「識得不為冤。」只要識得虛妄,你就不會被它干擾,就不受它蒙蔽了。所以,同樣的用詞,講的內容、心境不一樣。
呂洞賓見黃龍禪師,聽到黃龍禪師的開示,他講:「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當年錯用心。」呂洞賓他之前就是想要煉丹、長生不死,想要求得長生不老,卻認第七意識陽神為「我」,他真得道、成仙了,可是畢竟八萬劫後,終是落空亡,總是一個守屍鬼。他是道教非常厲害的一位祖師,幸好受到黃龍禪師的點化、開示,才知道從前的認知是錯誤的。所以在學佛時,學習佛陀的般若智慧,就要有辨別的能力,記住!這是辨別,不是自讚毀他,二者大不同,辨別是能夠了別,跟自讚毀他不相同。「自讚毀他」的目的是為了名利,而「辨別」是為了讓大眾能夠得到真實的智慧,能夠證得無為的法身。

依止佛教
這禮拜天是母親節,在這裡要提醒每位同修─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不要殺生吃肉,這是很重要的。為人父母要教育孩子吃素,要教他來學佛,護持正法,不僅自身得利益,也能令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一起殺生吃肉,這都是跟眾生共殺業。母親節你過得很開心,可是別人的母親,都被你吃到肚子裡面去了,我們要曉得,佛在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要有這樣的心態。不應該隨意地去殺害所有的眾生,更不可以恣情食啖。還要再做如是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殺生吃肉,就是吃過去的父母,你過去的父母沒有出三界六道輪迴,還在六道當中受生,投為畜生道,你吃的這些眾生肉當中,這些眾生跟你無量劫來都結過父母的因緣,你吃牠等於殺害父母,殺害父母是很重的罪。眾生都會成佛,你吃眾生肉,等於吃諸佛的肉,這罪過非常地嚴重,所以勸每位同修一定要吃素。像我們道場的義工,每個人都是素食,不光自己吃素,也能影響家裡的人吃素,這些義工就做出很好的榜樣。這是我們道場特別要求的,一定要做到。
逢年過節不要再殺生,不要再人情,因為你是佛陀的弟子,要是吃眾生肉,釋迦牟尼佛不會承認你是他的弟子。因為佛佛道同,不光釋迦牟尼佛不承認,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的諸佛,都不會承認你是佛菩薩的弟子。有些人吃肉、吃葷的,嘴巴也念佛、也讀經,還敢自稱彌陀弟子,那是騙人的,不能相信。凡是出家人都是勸人吃素,因為出家人本身要吃素。自己在學佛,遇到節慶的時候,要想方設法讓家人不要再造殺業,不光自己不造,還要勸人家不要再造。為人子女的要勸父母不要再吃葷腥,這才是孝順的行為。你要勸他們不要殺生,要減少殺業,不能再用世間的孝道來隨順他們造業,父母愛吃葷腥,你就去弄葷腥的,若他們要吃什麼你就買什麼,這樣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學了佛,智慧要增長,別的做不到,這一點你要做到。吃素是學佛後最明顯的改變,沒學佛的時候,飲食上是恣情食啖,都是貪口腹之欲。但是已學了佛,一定要約束自己,把自己的舌根管好,不要再殺生吃肉,造口業了。佛門講造口業不光是說你罵人,連吃葷腥也算是造口業。
如果是有受五戒的同修,也不要開緣喝酒。沒有受的呢?也不要喝酒,雖然沒有犯戒的果報,但是喝了對你也沒有好處。所以三皈依後先學戒,邊學邊持、邊持邊學,落實五戒叫持戒,漸漸你就能夠影響到其他人,讓他們也能夠學佛,介紹他們看祖師大德的著作,聽講說正法的法師講經。為什麼特別要說「講正法的」?講經一定要如法講,絕對不能倒說經律,不可以摻雜絲毫世間的意念,或在講座上宣揚自己的喜好,這都是在破壞正法,障礙正法流通。
不要以為自己沒有障礙正法流通,要知道,你把世間的書,像《弟子規》錯認為是佛法,還四處去跟人家介紹,去流通世間的書籍,讓人家錯學,你就是在障礙正法流通。《弟子規》如此,《群書治要》更是政治書,根本不是佛書,跟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還有些出家人、在家人,也都愚癡無知,以為沒有關係,跟著附和。說好聽一點,叫提倡中華文化,那中華有這麼多文化,佛教也是中華文化,你為什麼偏要選政治呢?
出家人就要做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你當初出家是為了要來搞政治嗎?在家人就要做在家人該做的事情。所以,每位同修都有護持正法的責任,只要是符合一實相印的正法,就要廣為流傳。不是正法的不能流通,否則你就是在混淆視聽,故意障礙正法,佛門叫「障道」。障道是很重的話,你流通世間法充當佛法,就是在障道,不光是障自己的道,還障別人的道,而且你連諸佛如來的道,你都敢障,那你是全天下最壞的人。即使佛菩薩、諸佛如來的攝受力,都沒有辦法感化你。
世尊出來講經,一放光現瑞,這些龍天善神、惡鬼惡神都能被感化。可是佛經在你面前放光,你還覺得不夠、覺得不行,還胡說佛法沒有用,其實是你沒有被攝受,從這裡看就知道你的業障深重,因為連佛教的經典都沒有辦法攝受你。你還認為要學世間的經典做為基礎,那表示你的惡業非常重,你即使世間書學好了,也沒有辦法學佛,因為你不信如來。
《華嚴經》講:「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佛法,這是成道的根本。所以要流通正法,要介紹人家看祖師大德的著作,介紹人家聽正確的佛法。凡是自稱是道場,卻在流通《弟子規》、《群書治要》這些世間書的地方,跟你們講,那絕對不是道場。
從古到今,沒有一間叢林寺院是流通世間典籍的。所以要判斷一間道場能不能親近,就看它是不是有在流通這些世間法。如果有,即使只有一本,不管他講的理由再好,說為了提倡孝道或是提倡因果,這地方就不是道場,絕不能親近。有關孝道、因果的經典佛門裡面都有,不需要拿世間書來魚目混珠;還有的人講得很好聽,說:「我要來救世界」,意思是他想要當超人,不想做佛。只想做超人,想做救世主,那就是退菩提心。
這個世界非常地清淨啊!
《維摩詰經》中,舍利弗問螺髻梵王:「其他諸佛所住的國土都是清淨光明,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娑婆世界汙穢不淨?」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意思是說:你就是心不清淨,才整天看這裡有問題、那裡有問題,看這個順眼、看那個不順眼,才認為這個世間很亂。其實最亂的就是你的心。沒有學佛前還沒這麼亂,學了佛反而更亂。你為什麼不好好反省、不好好想一想呢?學佛應該是越學心越清淨,看這個世界越來越清淨,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怎麼會需要你來拯救世界呢?這根本就是你在打妄想。
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敦倫盡分」,做佛弟子應做的,這才是學佛人的樣子。不要心四處攀緣,看報紙、看電視、聽新聞,整天找看哪裡有災難,或看人家的過失,看人家的是非。就是因為這樣才會覺得世間很亂,就打妄想要在佛門中提倡世間法,說人家不行孝,整天要學佛人去學做人,這是暗示人家「不是人」,明明就已經得人身了!其實,不是這個世界太亂,是你的心亂。你心要是真正地清淨了,就不會看到這些亂象,更不會想要用世間法拯救世界。講拯救世間是講好聽的,實際上是自己心靜不下來、世間意重,就是那世間的念頭在找事情攀緣,所作出的展現。整天講救世界,你連自己的生死都沒把握,你又能救誰。不會游泳的人硬要去當救生員,那不是可笑嗎?
釋迦牟尼佛放棄國家、放棄王位,捨一般人所捨不下的。一般人要美好家庭,他把它捨棄了,一般人要權利,他也不要,他也不搞政治。末法的出家人,不好好守清規,去弄這些政治書,現在還有開政治論壇的,實在非常可笑。所以勸人家學佛,要是勸他們到這種地方去學,那你是斷人法身慧命,更是障礙正法流通,罪過是在你的身上。這點自己要警覺,不能夠跟著他起舞,免得這一生沒有成就,到時候不但沒有成就,還下到惡道去了,那你怪誰都沒有用。就真的像《無量壽經》講的,你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介紹人家看佛書,要看祖師的,要跟經典相應,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更要依祖師大德教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淨宗十三位祖師
淨宗有十三位祖師,從東晉的初祖慧遠大師、二祖是長安光明寺的善導和尚、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四祖五臺山竹林寺法照大師……一直到近代,蘇州靈巖山的印光大師,他的法名是聖量,也就是靈巖量公大師。這些都是淨土宗的祖師,是淨土宗學人需要了解的。
為什麼要了解淨宗的祖師?當然,除了要飲水要思源,能夠感恩祖師傳法,教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外,還有就是,學淨土的人,要知道從來祖師就十三位。淨宗祖師的認證方式,跟一般的宗派不一樣,淨土宗的祖師都是在大德和尚往生以後,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要記住!是「當代」有修有證的大德)他們來認可的。所以淨宗祖師自己生前,連本人都並不曉得自己是祖師,這一點要清楚。
在末法,有很多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情見很重,他私心覺得自己的師父很有修或是名氣很大,就想盡辦法幫他印證為祖師。這點講起來就很好笑,一群在家人也沒有修證,就是一窩蜂認定自己的和尚是祖師;或是一群徒子、徒孫認定自己的和尚或是師公是祖師,簡直貽笑大方。要知道這是不可以的!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是個教授,就可以來判定誰是祖師,誰不是祖師,用他的邪知邪見的看法、想法來判斷,這當然是完全沒有公信力的。佛門跟世俗不同,不能看他的學位,而是要看他修行的證量。這些人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都尚且不是,還都只是業障深重的生死凡夫,就靠寫幾篇文章來譁眾取寵。這種以「世間方法」要篡奪佛法的「正統認可方式」的行為是絕對不被接受的,全都是在破壞佛教,敗壞淨土宗。
甚至現代有人,擅自把淨土宗的祖師增加為十五位,這都是不可以的,絕對不可以自己作增減。像現在就有人擅自把唐朝的祖師作增加。他在善導大師前面,加入了道綽禪師以及曇鸞大師。當然這兩位大德和尚,都是淨宗的高僧,可是在當時認定是依善導和尚,後面的人無修無證,怎麼可以去更動前面已認定的祖師大德。
現代的人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文化,像《乾隆大藏經》就有人敢自己標句讀,這種例子不能開,開了以後,就會像現在有人敢自己增減祖師了。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很容易記得,亂加了兩位一看就知道錯誤。禪宗有五個宗派,每個宗派的祖師有好幾十位,所以禪宗的祖師極多,臨濟宗的祖師那就更多了。
為什麼講《藏經》不能夠隨意更動,那就是為了防止在末法有不守規矩、不守戒律的在家人、出家人,有意、無意地來破壞佛門,所以從淨土宗的祖師受到更動,就可想而知,以後要是哪個人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那他也有可能去更動其他宗派的祖師。要是將這些邪知邪見收錄進《大藏經》裡,一傳十,十傳百,那將來佛教就會壞在這些人的手上。因此知道《藏經》不能隨意增減,更不能擅自加入句讀。你加入了句讀,那是你的意思,你的看法,你又沒有修證、沒有工夫,你要是把意思給解錯了,那你要背因果。
佛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你錯解了經典、錯會意思,或是把祖師大德的開示錯解了,那對後世眾生的影響就非常嚴重。在佛經上就都有講到末世的比丘,講「比丘」是指七眾之首,他代表末世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所以舉比丘為上首。意思是在末法的眾生,因為自己看不懂經典,就亂標句讀,導致佛法變質、佛法毀滅。這兩件事情合起來看,就知道絕對不可以隨意更改《藏經》,不能亂標句讀;祖師位也不能夠隨意更動。
學淨宗的人,對於淨宗祖師都要去了解,精舍有印一本書,叫做《蓮宗十三祖傳略》。現代的人沒什麼耐性,看多了嫌煩,所以印個傳略,幫助大家了解淨土宗的祖師,讓大家知道他們是怎麼修行、怎麼用功、怎麼成就的,這是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模範,所以同修們都要去了解這本書。
再特別強調,淨土宗只有十三位祖師,不能再隨意增加,尤其是在現代,在家人不懂規矩,隨便認證出家人是某宗派的祖師。甚至還有的人,自己蓋了一間大道場,他跟他師父比較好,就把他自己的和尚加入了宗派的祖師當中,說是某某宗的第幾代祖師,這是不可取的,也不可以縱容這種行為。當然有一些傳承,像密宗是例外。
基本上,中國的大乘佛法,也就是現在講的漢傳佛教,從沒在家人認證出家人的,這個傳承是不對的,大家要清楚。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出來,因為「惑道者眾」,現代的人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居多,做事情總是跟流行,總是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擅自把自己的和尚列為祖師,表面講出來的話好聽,說是「尊師重道」,實際上,這其中跟他自己的名聞利養有關係。像這樣就不對了,這叫「背師叛道」!你只知道尊重你個人的老師,那有沒有尊重釋迦牟尼佛的傳承?你是佛弟子,要尊重佛菩薩的傳承,尊重古來祖師大德的傳承,不能夠隨意更動、任意的增減。能夠接受傳法的,能夠稱為祖師的,對於心性必然透徹,而且不會提倡世間法、不會搞政治、也不會搞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祖師。要是搞了世間法、沾染名聞利養了,那這心就是好樂世間,從古到今沒有一位祖師大德是如此。祖師不光自己明心見性,而且也都教導後世的學人要見性,任何一宗的祖師教學宗旨都是如此,淨土宗也不例外。絕不是只有教你求生淨土就好,這點我們要清楚。
能成為一代祖師的,他所教的跟佛法一定是相應的,絕對不會告訴你:「佛法要以世間法來修學」。「大乘要以小乘來做基礎」。這說法、教法是不對的。大乘佛法中,尤其是淨土宗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怎麼會說是依小乘呢?這是在毀謗諸佛如來!《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如果去學了小乘,或沒有放下、沒有發願求生淨土,你不能往生淨土。即使小乘修持得再好,證阿羅漢了,你也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可以肯定的,這是《往生論》裡面講。
能夠被尊為祖師大德,無論是那一個宗派,他所說的法一定是提倡明心見性,教導你要嚴持淨戒,要把世間意放下,把世間的念頭放下,他教學的內容肯定是如此的,除此之外,都跟佛菩薩講的話不相應。經典講:「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波旬就是魔王。所說若跟經典講的不相應,外表裝得再好,名氣再大,即使他有禪定、有天眼,或有其他的神通,佛都一概不認可,這是我們學人要知道的。
希望大家能夠去了解淨宗的祖師。如果有能力,對於各宗各派的祖師都要去了解,了解以後,那你就不會受騙上當了。有一本書叫《佛祖正宗道影》,這是古德所編,這本書從禪宗、淨土宗、各個宗派乃至它的支脈都有講到,是現代人講的比較「具權威性」的,推薦給大家。

道心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道心。什麼是道心呢?你到底有沒有發道心?這也是你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
古德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修行就是要了生脫死,可是當生死在你眼前時,你卻不認得它,所以不會想要解脫。把生死當作是真的,當作是實有的,就是現在人講的「現實」。
一個真正學佛修道的人,他的心無時無刻都是在用功、在精進。以淨土宗來講,他會做到:佛號絕不中斷,絕不打妄想。像禪宗的趙州和尚,四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就這麼用功著,到後來才有成就。另一位長慶禪師,他持續用功,坐破七塊蒲團,這蒲團就是你們現在坐的,他坐破了七塊。我看現代的人是一塊都沒有辦法。
祖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大家去想想,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有發菩提心的人、想要解脫的人,就會把修行擺在心上,當作一回事,不會把世間事情擺在第一位,你會慢慢地看淡,這才叫「發菩提心」。真正想覺悟、想要回頭的人,會「深信切願」去用功。這個深信切願,聽起來很容易、很簡單,但是一旦煩惱現前的時候,你的「信」就不見了,你的「願」也消失了。沒有煩惱的時侯,每個人都能深信切願,可是一有世間事來擾亂,起煩惱的時候,就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淨土宗講:「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能夠持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必然能夠老實念佛,能夠認真地修道,他不會讓世間的事情干擾他,障礙他修行。他一發現有障礙,會馬上把這障礙從心裡面放下。不管什麼樣的境界,是順的、是逆的,是高興的、是難過的,他都會調伏它,絕對不受這些煩惱所調弄,更不會跟著它起舞,也絕不會因此退失菩提心。
現代這個社會,物質很發達,俗話講「身安道隆。」大多數的學佛人沒有生活上的問題,可是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一旦他身安了,「道」卻不隆了,卻沒有在修行、沒有在用功。所以,有沒有道心,重點不在於物質外境,而在於你對世間執著的心有沒有放下;你要是放得下,佛號就提得起,這佛號才念得純。譬如說大眾來精舍共修,你坐在這裡一個小時,還打不打妄想?連一小時你都還打妄想,一小時都在起心動念,佛號念得亂七八糟的話,那何況是平常的時候。給你這麼好的環境修行,你都還打妄想,這就表示你對世間沒有放下,你沒有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不是說發就能馬上發得出來的,須要透過聽經,透過長時間地熏修,藉由經典的熏習,才能夠慢慢的把世間心放下,念佛跟聽經需要相輔相成,你才能夠發起道心,想要求道。
現代人他不想求道,都是求財,總是看怎樣錢才能比較多。尤其是在末法,真正肯修行的人非常地少,所以多數的眾生,命終之後都是下三惡道。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因緣,遇到了佛法,自己要生感恩心、生慚愧心,感恩三寶能夠說一乘了義,能夠教我們淨土法門;要生慚愧心,懺悔自己業障深重,因為業障重,所以對世間放不下,自己起煩惱卻不能覺察,聽經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等一下講完了,馬上習氣跟著現前。古人講這叫「隔日瘧」。就是你得了瘧疾,今天好了,明天又犯病了。以前的人心清淨,可以撐一天,叫「隔日瘧」;今人的「隔日瘧」是上一念覺悟了,下一念又馬上迷惑,如同千年的暗室,閃電閃了一下。所以《地藏經》講:「縱發善心。須臾即退。」「須臾」是比喻非常快的速度。眾生縱然發起了一念善心,想要修行,想要成道。上一個念頭發起了道心,下一個念頭馬上退轉,因為心瞬間又開始攀緣了。
你不能攝心,不能夠安住在佛法上,所以遇到一點境界、一點人事的變化,就會開始起心動念,不是打過去的妄想,就是打未來的妄想,所以雖然在佛門裡面學很久,你也沒有辦法成就無上佛道。看到別人你就只會講:「我業障重」,說些佛門裡面的應酬話,你對此很熟悉,這就是徐醒民老居士講的:「老眾生。」,你不是老修行,雖然外面的樣子裝得像老修行,很圓滑,但是裡面是沒有工夫的,是個大凡夫。問題就在於你沒有放下,你也不知道要放下,甚至是不想放下。所以給你講再多的經也沒有用,聽經聽了覺得再好、很對、講得很有道理……,但是一轉眼馬上就忘記了。
所以,道心要能夠維持下去,就要如祖師講:「真為生死。發長遠心。」你能夠發長遠心,讓修道這念頭能夠持續下去,你才「成佛有餘」,意思就是「有希望成佛」。不然,一旦遇到一些境界,你就會迷惑顛倒,連佛號也忘記了、修行也忘記了,甚至到後來,連道理你也不肯聽,佛也不想學、佛號也不想念了,就只是初一、十五佛菩薩聖誕的時候,拿個香花、水果來供養,裝個學佛樣子,到最後受害的、輪迴的還是自己。
所以自己要真正去檢點,把道心發出來,遇到任何的境界、任何的人事,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要退轉,要長時期地熏修,常常熏習佛法,要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熏習佛法」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你常跟諸佛如來在一起,就不會退轉,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工夫就用得上,這是真的。你要是常常跟世間人在一起,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世間事,不知不覺中你的道心就會退,你的道業就荒廢了,連自己都無法覺察。那就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能夠警惕,絕對不要退失菩提心。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六祖壇經》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大師留給後世的偈頌。我們修行,千方百計想要斷除煩惱,如同神秀大師所謂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這首偈子,認為有心有法、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這都是落在妄心妄識當中。六祖慧能大師跟我們開示的「菩提本無樹。」是說這個「身」不可得,心本自光明,沒有一絲毫的汙垢。「本來無一物。」從頭到尾沒有受絲毫的染著,何處有塵埃可除﹖這首偈子,是顯示眾生的佛性,本是清淨光明,不假修證。
我們自己修行就要曉得,眾生的心跟諸佛如來完全一樣,即使現在迷在煩惱裡,也確實沒有煩惱可除、沒有菩提可得,這個道理很重要。不然你修行就是在「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見性,因為你心有一物。
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就是要我們清楚、要我們明白,真心本性本自光明,沒有一物、沒有煩惱;你現在覺得有煩惱,那是你的錯覺,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所以拋不開、放不下。其實,不光是你心裡面的妄想,甚至你不知不覺地對這身的執著─「身見」,都是不可得的,即使你明了這一點,都還不算是見性。所以《六祖壇經》中,後來五祖忍和尚看到慧能大師的這首偈,當然心裡面肯定這個人根器很利,可是還沒有開悟。五祖讓他繼續在廚房打雜,一段時間後再為他說法。同樣是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這個時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因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是空到了極處,並沒有達到究竟。六祖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以後他才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般若智慧、般若妙用全部顯現。「何期自性」就是講我們的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他到這裡是真正地見到、真正識得真心本性。
我們學佛,一開始對於這個世間就要放下,要先知道「煩惱本空。六塵非有。」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你認煩惱為實有,有心要來除斷,認為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得,那你雖然讀大乘經,但還是二乘人,因為你沒有認清煩惱的事實真相,煩惱的真相是本空。就像之前講的,你到一個地方,迷路了,這個「迷」從哪兒來?你反觀得知,確實「無所從來」。一旦覺悟了以後,你識得路了,那之前這一念迷,它又去哪裡?它「無所從去」。真是既無來處,也無去處。所以你才知道,我們的真心本性從來沒有迷惑過,是在妄而不妄,雖然處在虛妄的迷情當中,但是從來沒有迷過。我們從這迷路的例子,就能夠知道,煩惱是非有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真心本性確實無有一物。但是它具足作用,所以能「而生其心。」這「生心」不是動念,而是起智慧、起作用,就是「任運隨緣」。你接觸一切人事物、上天、下地,都沒有障礙,這是自性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不是只教你在一般的善法上,或是在「能、所對待」上著眼。即使是淨土宗,也都是叫你把能、所放下,念佛要念到「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脫落。這完全脫落就是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能所脫落,是一樣的意思。因為沒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就自然成片,連這「一片」的妄想也沒有。所以即使是淨土宗,乍看之下,好像有「能、所對待」,實際上是用佛號來消弭能、所,這個方式稱之為「妙法」,是非常地殊勝。因為眾生很執著,執著有相,所以佛教你執持名號,執到後來,你的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完全打成一片,那就是「親見本性法身如來」。
所以要知道,修學淨土也不離禪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持戒,不離律宗,修學淨土一樣要明白經教,所以不離教下。這句阿彌陀佛是總持陀羅尼,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神咒,所以不離密咒。這下你才曉得淨宗法門的殊勝。學佛不是只做些人天的小善行,心裡念念著相,害怕自己佛號要是沒念好,將來要下地獄,所以學那了凡先生,現在趕快做一些好事,把之前的壞事稍微彌補一下,搞一些數學的加減乘除,那不是學佛。學佛要有大丈夫的志向,所謂「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你打定主意:「我就是要出三界」,管他以前造過什麼惡業。佛號念下去,一切都不管了,所謂「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你如果不是用這種心態念佛,就是沒有信心,你念佛就會間斷,沒有信心,接下來就是退轉了。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把這世間當作真的,想說:「我沒有往生淨土,那至少我還有做一點善事,還有念一點佛,還不至於墮三惡道」,你的志向還是在人天,還是出不了三界。
念佛的人,不但念佛迴向求生淨土,修一切善法都迴向淨土,絕不希求人天福報,更不是想來世得人身,來世就是要往生淨土,得人身沒有意義,來世就是要成佛。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結束以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念佛往生淨土。只有這條路沒有別的,所以我不建議你們去看地獄變相圖,你極樂世界都記不起來了,你還看地獄!看地獄,心想地獄,再帶著你無始劫來的業習─貪瞋癡,那你心就變現地獄,所謂「強者先牽」。貪瞋癡感召的是地獄相,你在世的時候把地獄看得這麼熟,都工夫成片了,那你臨終,地獄相自然就現前。
你應該看《觀無量壽佛經》,佛教你十六觀門,觀的是極樂世界,發的是出離心。也就是我們依止的道理,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是想著:「我可能還會輪迴,我可能沒有成就」,你是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你還是認世間為實有,心裡面還是有物,自己心裡面還是著、還是執,你沒有做到本來無一物,那當然很難有工夫。
你看《觀經》,佛雖然講「淨業三福」,這三福是要合著一起看,如果你只做到了第一條,還是不能往生。因為那是人天福,你會生天或得人身。第二條你做到了,那是二乘福,也不能往生。《往生論》裡面講的:「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帶的是小乘的心,不能往生淨土。所以要三條合在一起看,第三條是大乘福,修學大乘,依《無量壽經》所說的「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講經說法是依經典,不是依自己的意思。
《觀經》的三福,這三件事你要看清楚,釋迦牟尼佛講:「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也就是說,你只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事,你的業不算清淨。這三事之所以稱為淨業,是因為有「出離心」。修學三福,目的是要讓你學十六觀門,是指向十六觀門。你學《弟子規》,那是指向世間,那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是背道而馳。你學世間法、學《弟子規》,你心裡面是有一物,不光有一物,你還有父母、兄弟、妻子、兒女……好幾物,你等於是個世間人,你好不容易把它放下,為什麼又要回去執著呢?
所以告訴你「菩提本無樹」,也無菩提可得,既然無菩提可得,那怎麼會有世間可得?這個道理你要清楚。不要認世間為實有,以為自己死以後,可能會如何……。你要跟自己講「我就是發願求生淨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只有作佛這一條路。三界我一點都沒有興趣,完全不認識,心裡面只有西方淨土。」那你決定成就。你在這裡做到「應無所住。」後面,你往生到了淨土,就知道「而生其心。」
所謂「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你自然就明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你就能見到西方淨土不生不滅,這就是我們真心本性顯現。
所以為什麼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很快,因為它是諸佛如來心願所現的境界,佛果地上的境界,當然是不生不滅。這一點大家要清楚,希望你們不要認煩惱為實有,不要認世間為實有,要知道六祖慧能大師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所以你就不要「到處惹塵埃」了。

談玄說妙
我們講經都是講大乘佛法,很少談到權乘以及人天乘。難免有些人會認為這講經,是不是在談玄說妙﹖實際上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在談玄說妙。
為什麼你會覺得「大乘佛法」高不可攀?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肯定你的世間心太重,你的業障深重,所以告訴你「諸法皆空。諸法如幻。」你想像不到。沒錯,正是講你想像不到的,這不可以「有心」來測度。凡夫都是用愛欲心,所以只要講些世間十善業、一些孝道方面的,大家就覺得很熟,因為是你的愛欲所可以攀緣得到的,你的好惡心、愛憎心都算是愛欲,所以你會覺得很熟悉。如果只有講十善,這個不是佛法,因為外道也會講五戒十善。
佛法的精髓在於「心性」,釋迦牟尼佛也都是以大乘佛法接引眾生。《法華經》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這句話是說,佛遇到眾生,目的是要讓他學習大乘佛法,雖然有講過一些二乘、講一些人天,但目的是要讓眾生學大乘。
但是「無智者」─就是指一些沒有智慧、業障深重的眾生。他卻認為學小乘、學人天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就像無知的小孩,把落葉當成黃金一樣。飄落下來的葉子是黃色的,無知者卻把它當成黃金來看待,把它當作是至寶。所以才會只要人家講經、有談說心性的,乃至講到大乘初入門、講空義的,他就覺得這是在談玄說妙,實際上,這種看法完全是站在個人的愛欲心上來看佛法,這樣學佛很難成就。因為達摩大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你造善業,輪迴三善道;造惡業,輪迴三惡道,都是輪迴。那這輪迴要怎麼出離呢?必須要明心見性才能出離。
沒有見性,你的煩惱習氣沒有辦法除斷,你出離不了。尤其是在末法的眾生,業障特別重,所以釋迦牟尼佛大開方便之門,跟你講西方淨土,讓你能夠帶業往生。雖然是帶業往生,並不代表你對心性可以完全不用了解。甚至你把大乘實相當做是談玄說妙,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存在你學佛的知見當中,其實在你的意業上,就已經默默地在毀謗佛法。
依《無量壽經》來看,毀謗正法者,是不能往生西方淨土的。如果你不相信佛的智慧,經云:「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你的心懷疑大乘佛法,於大乘的智慧,疑惑不信,只信人天的善福,那即使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很可能是生到邊地疑城去,那這真是非常不幸的事情。生邊地疑城,有去等於沒去,只到此佛國的邊界,不算是真正往生西方淨土。甚至,你要是生疑謗的心,反倒說大乘佛法不切實際,只是談玄說妙,倒過來要學小乘、要學《弟子規》,胡說大乘是建立在《弟子規》上,那可以肯定你不能往生淨土。你對大乘有一點信,又有一點懷疑,只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如果你完全否定,認為講大乘只是談玄說妙,那依經典來看,你不能往生。因為你不相信佛的智慧。
所以我們談說心性,你不能把它看作是空談。眾生迷失本性太久,所以跟你講「真如佛性」、講「諸法無生、無自性」,講「緣起性空」,你會覺得很陌生。因為長期以來跟你最熟悉的是貪瞋癡、是自私自利、是你的愛欲。你愛欲心所攀緣的對象是父母、妻子、兒女,要你捨離,你就感到非常地不愉快、非常地不習慣。但是只要你肯發菩提心、肯學習佛法,透過熏習大乘佛法,你對於這世間的執著心,自然慢慢會淡,不會再這麼執著。所以《法華經》上講:「佛種從緣起。」意思就是你需要熏習,需要有善緣,你本來就具有的如來佛性種子,才會發芽,才會長成菩提樹。
實際上,我們講經、講開示所常講的大乘、一乘,都只是接引大家去看佛經而已,所說的僅是大海中的一小滴水,並不是全部的大海,俗話講「佛法無邊」,如果「有邊」你就有所著,「無邊」那就是義趣無窮,所以稱為佛法無邊。你自己要去看經、學經教,要真正去學,先把經讀熟了,在生活上去反觀,自然能夠契入經典裡面所說的「真如實相」,你再也不會覺得談說大乘、談說一乘叫做著空,叫做「談玄說妙」了。你反而會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事實真相,就是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的真相,因為你的心越來越清淨,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迷惑,當六根對六塵你能夠不著相,能夠見其性,了其「全相是性」,「性相不二」,這才是佛法,不是去做做好事、燒香拜拜、參加超度法會去唱唱……叫做佛法。
不懂佛法的世間人總覺得接引眾生要用人天乘,其實人天乘在佛教界來看,歷代祖師沒有人把它歸為佛法,人天乘是世間法,是不能出三界。二乘可以出三界,所以你不能把二乘歸納為人天乘,二乘還是需要修四念處觀,最起碼還可以破除身見。我們講經常常給大家大乘的觀念,目的就是要大家把這無始以來生死的業根、生死的根本斷掉。透過對大乘佛法的熏習,把你的愛欲心、執著心給放下。你放下以後,自然就會覺得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所以稱為「實相」。這不是佛想像的、不是佛捏造的,也不是猜測、推論的,也不是哲學,也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他講的就是真理、就是事實,你透過修行就會體會到,這在佛門叫「證得」。
回過頭來看,為什麼你會覺得大乘佛法很困難?就是你的愛欲心太重,你認這世間為實有,所以才想盡辦法,要用世間法來了斷生死,這是你搞錯了。祖師大德講,這叫「以耳為目」,把耳朵當眼睛,錯亂顛倒、非因計因,這是不能成就的。
今天最主要是要跟大家說明,講說大乘不是談玄說妙,而是告訴你諸法實相,希望這一點大家能夠記住。不要學佛學到後來,自己世間心起來,就說「大乘佛法太高妙」,你攀緣不到就不學了,你就退心了,甚至倒過來毀謗,那對你自己是有莫大的傷害。
大乘佛法,不是要你攀緣哪一物,它正是要除斷你這念攀緣心。你這一念心很愛攀緣,今天攀這樣,明天攀那樣,甚至在攀這一樣的時候,還同時想著其他的東西。這攀緣心真是非常地難除。所以要透過熏習佛法來把它除斷。只要你熏習大乘佛法,這念攀緣心自然就不斷自斷。

更上一層樓
你們在念佛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過程,譬如說,你會覺得自己心很亂,業障很重,怎麼念都無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大家不用過於在意。這都只是修行的過程,只要你真在修行,都會遇到這樣的狀況。這時你就跟平常遇到逆境一樣的處理方式:不要在意它。
遇到順境也不要歡喜。同樣的,你念佛時感覺念得不好、念得心很亂,越念還越亂,那是表示你已經慢慢地在靜下來,不然你是沒有辦法覺察到的。你可以去問那些沒有學佛、沒有念佛的人,會不會覺得心很亂?他一定告訴你說:沒有啊!因為他不覺得,他反而覺得你腦筋有問題,心怎麼會很亂。
因為沒有在學佛、念佛的人,他的六根天天都在攀緣六塵境界,他攀習慣了,從來沒有停下來過,無所謂亂不亂的問題。可是你有念佛,收攝你的六根,所謂「都攝六根」,剛開始你會覺得很困難,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克制住,這心還是想要向外攀緣;眼根還是想看,腦袋還是在打妄想,伏不住。對於愛講話的人來說,他的嘴巴,就是不斷的想要說話,這都是煩惱習氣的現象。
習氣已經習慣了,而你因為念佛、修行有靜下來;它當然不願意改。所以你會很明顯地感覺到它給你的反應,那麼隨著你修行,跟佛號越來越熟,心裡放下的事越來越多,也就是你的心越來越清淨,那它的力量就相對的減退。你現在沒有能力降伏它,也不要覺得氣餒或是退心,因為退心跟氣餒,都算是起煩惱。
你在生活上、公司中、外面的境界上,遇到事情所起的煩惱,跟當你念佛不順、念不好,所起的煩惱是相同的,都叫做「起煩惱」,這是因為「求好心切」。佛講:「有求皆苦。」求世間的也苦,求念佛得定,工夫成片,也都是屬於有求。所以你才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進步?或是煩惱習氣太重了,或是自己在退轉?實際上你都不必做如是念,這些都是妄想,所謂「功純自有佛加持」。只要不要懈怠、不要偷懶、認真努力地念佛,但是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無求的心。不要求降伏煩惱,不要求一心不亂;夏蓮居居士講的:「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貴字句分明。」意思是:在這一聲佛號當中,你不要刻意求一心、不要求成片,也不要求斷妄想,因為你想要斷妄想的這個念頭,就是妄想。今天給你僥倖伏住了,明天它又起來了。所以你要曉得,念佛法門不是石頭壓草,你用佛號強行壓制,那沒有用,伏得了一時,伏不了永遠。
所以念佛的時候,要保持平常心,無求的心,這點很重要,這是在面對你的煩惱習氣時,佛號能夠把持得住的一個方法,你能不被它牽著走。所以我們總提醒大家:「要念佛。」也只有真正去念佛的人,你才能夠知道,念佛當中是什麼樣的過程。而不是來道場聽完經,回去就看電視、看報紙,關心政治、經濟新聞等等,那你的心永遠都不會清淨。你到道場來聽經,回去要用功,定課一定要做,越做要越多。這「課」不是指做世間學校的功課,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做功課,那是做交代的;念佛修行不是在對佛菩薩交代,而是給自己交代。因為面對生死的時侯、面對煩惱習氣的時候,是你面對,不是佛菩薩面對。所以,要真正去念,不能像世間法一樣,想用偷懶、用取巧的方式成佛。
但是要用無求的心,這樣你就不會因藥得病。有些人求好心切,念到後來發狂。這不是念佛的問題,是沒有人教,又不懂道理,自己盲修瞎練,以為聽法師講:「天天一句佛號就好。」但是他不曉得,他在這一句當中,還有很多的妄想,還有很多的雜念。譬如說:求一心不亂,求工夫成片,或是急著想要了生死,這些都是用心錯誤,修行的弊端。
所以我常常講:你們要去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因為在他們的開示中,自然會教導你,念佛修行正確的心態、正確的方法,那是幫助你過關的秘笈。尤其是生在末法,沒有善知識引導,沒有同參道友引導,當你修行遇到這樣的境界,自己盲修瞎練,很多時候都會出問題。以前的同參道友是真正有工夫的,他可以幫助你,所以叫同參。現在的同參道友,道場的蓮友,跟你們一樣都是凡夫,他起的煩惱跟你起的煩惱差不多,有的煩家庭,有的煩事業……,都是起煩惱,所以你去問他也沒有用,幫助不了你。
所以你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開示,很自然地你就能夠突破修行的難關,你就可以降伏煩惱。尤其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眾多的法門當中,稱之為「易行道」,但那是相對於其他的方法來說,算是簡單的。你要是真正在修,你就會知道,困難在哪裡,不在於法門的問題,在於你自己業障的問題,所以不可以急,不可以有「有求的心」。眾生不是求世間,就是求出世間,只是轉換對象,那念貪求的心並沒有放下。念佛正是要除掉你這一念有求的心,所以你不可以急著想要成道,想要工夫成片。真如夏老居士講的:「強想一心,心越亂。」一般若是越亂,你就會越用力,表面上看叫勇猛精進,實際上就像《圓覺經》所說的:「增益諸病。」增長你的無明,增長你的煩惱。所以要清楚該怎麼修,同樣是念佛,你不得要領會適得其反,那就可惜了。所以今天把你們念佛會遇到的過程,該怎麼處理跟大家說明。
遇到聖境的時候,要想到《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即使你見佛、見菩薩,也有的人會看到佛光,會看到諸佛如來,甚至看到其他人身上也放光的,這些雖然是好的,但是不要在意、也不要執著,那是你的境界,你著在這上面,就變成好樂神通。如果見到惡境界,見到冤親債主,見到妖魔鬼怪,你也不要動心,有看到當作沒看到。或是念佛的時候,煩惱習氣起得特別重、惡念特別多,降伏不住,你也不要強硬與其相抗衡,稍做調息,把佛號放掉,徐徐地再提起來,自然地,這個妄想經過你反覆地用功下,它就會化解了。
以上修行的經驗給你們做參考,希望大家會用,也要真正用得到,因為你沒有好好念佛,是用不到的。以上都是用功念佛可能會有的境界,所以是自己念佛,真正去用功所使用的方法。當然你的工夫沒有到達這程度,你也遇不到、也用不到。希望大家都能用到,那就是有在真正地精進、真正地用功,能夠成就無上佛道。

莫將妄想作觀照
大家修行要在生活上、境界上起觀照,但現在很多人把「觀照」跟「反省」搞錯了,以為是一樣的。「反省」是一般世俗人的工夫,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有沒有影響到眾生?有沒有造作惡業。這是一般人的反省,都落在「有你、有我」的相上,所以不是佛門講的「觀照」。
「觀照」跟「觀心」是一樣的意思。什麼叫做觀照?就是念頭起時,你不跟著它跑,而且把念頭給化空,也就是不起妄念、妄想,這才叫做「觀照」。在禪宗可以用話頭,密宗可以用持咒,淨土宗可以用持名的方法,把自己追逐妄念的習氣除掉。使你不著於妄念之上,念念反照,念念清淨,久而久之,你這工夫做純熟了,自然「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或是「能提之心」跟「所觀之境」打成一片,「能、所」自然脫落,這個時候你就見到佛性。所以,「觀照」跟在身體上做工夫,那是不相同的。
現在外面很多人,教你要觀照,實際上他教的不是觀照,而是世間人的「反省」,叫你看看,「你今天有沒有做錯事?有沒有傷害到眾生?有沒有讓眾生起煩惱?或是眾生對你如何,你又是怎麼反應?」這些不是觀照,這叫反省。他沒有把「境界」化空、沒有把「我相」化空、沒有把「人相」化空。所以多數人即使用功也沒有辦法真正得到「三昧」,甚至用功根本不會得力。遇境界就著在境界上,我相沒有除掉,只是整天在打妄想。他還認為自己天天在反省,就是在用功,實際上他那叫作打妄想,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佛門所教的就是告訴你,這境界是虛妄的,你起的這一念心是空的,當它起念的時候你不隨著它,這才把境界給化空,才把這妄心給除掉了,這叫觀照。《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講的這就是觀照工夫,它沒有教你反省自身「與人交不信乎?為人謀不忠乎?」這是曾子的反省工夫,二者全然不一樣。
佛法是教你直接從境界上看破,看破你這一念妄心。教你心念念與真如佛性相應,不隨著妄念而流轉。在念佛法門上,它給我們的方法是很巧妙的,只要你心動念了,馬上提起佛號,用佛號把這妄念給替換掉,這是轉念。不需要像學禪的人,他就會問:這妄念從何而來?滅時又向何去?現在安住的又是哪一位?即使你斷了妄想,它也不讓你安住在「無妄想」上,真是所謂「沒有立錐之地」。
所以觀照不是要你整天對境界,尋求伺察,總在翻起妄念、翻起無明,那不叫觀照,那是沒有工夫。
很多人到佛門裡學佛,他把反省自身的工夫,當作是觀照,這是「以病為藥」,他沒有用離相的方法,他把「著相」當作是在用功,當作自己是在做工夫。所以今天把「觀照」跟「反省」作一個揀別,讓你們知道,自己現在用的工夫,是觀照還是反省?你要搞清楚,我不是說不用反省,而是要你學習觀照。
反省很簡單,而觀照需要時間訓練,這「觀」就是覺察、覺悟,覺察自己的心,有沒有著在境界上,有沒有跟著妄念走掉?你的心只要跟著妄念一走,你馬上就「有心、有法、有物」;有心、有法、有物,那就不叫佛法。佛法是覺,覺者不迷。所以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關鍵,它用的方法、要旨在哪裡。真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把病當成是藥,修行就很難有成就。
有的人修了幾十年,整天還是在那裡打妄想滿心想著:你如何、我如何、他如何,口裡講著:「好事向他人,壞事向自己」,這都是「你我相」不除。要是真正念佛,提起觀照了,想西方淨土,哪有什麼你我相,你好我壞、我好你壞,絕對沒有這些妄念。不敢說你這一生能夠明心見性,至少你按照祖師大德教的方法去做,可以做到「念起不隨」。念起不隨,就是念頭起來你沒有隨著它流浪,臨終的時候,十方佛土現在你目前,隨意往生。如果是念佛的人,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你的目前,你就能夠直接往生淨土。
所以修行要修對,不要修錯,修成一個凡夫。修到後來,你的心越修越亂,越修越無明。學了幾十年,在佛堂念佛還是妄念紛飛,那就很難有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為錯用了工夫,把病當成是藥。你不懂得怎麼觀照,怎麼跟真如本性相應、相契合,錯用了方法,導致你不能成就,甚至還會勾起無量劫來的愛欲情根。
修行用錯了方法,習氣還會起現行、還會增長。而且習氣增長就像指甲、頭髮生長一樣,是沒有感覺的。一般人沒有辦法覺察自己頭髮或是指甲在生長;習氣就像這樣,是在你不知不覺當中冒出來。
所以平常你要用功地去修行,用功地觀照,就像貓在捕鼠一樣覺察,不讓心跟著妄念走、跟著境界跑。一旦失念、失照就要馬上提起來。剛開始會有一點困難,因為你不熟悉,但是後來你會越用越得力,用到後來熟悉了,在妄念「將起而未起」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此時你的工夫就越來越好了,你就能夠降伏它,再來你對這自身,就可以轉化,做得了主,那就越來越自在了,工夫越來越好,這就是得三昧,得工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得到了理上的不亂,理上的不亂就是你見性了,見到了真如佛性,所以叫做「理一心」。這一心是與真如實相之理相應,那你真正解脫了,你這一生非常有價值,用這虛幻的一生,成就無上佛道。
所以,用功的方法要正確,要知道「觀照」跟一般的「反省」工夫不一樣。觀照是把「我」跟「法」都化空,可以破「我、法」二執;而所謂的「反省」是心就著於「有」上,「有人、有法」,絕對出不了三界輪迴,反省頂多就只是一般世俗所講「定、靜、安、慮、得」的工夫。末法因為時代因緣的關係,祖師方便把「定、靜、安、慮、得」深解,實際上真正儒家講的「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很淺,連禪定都沒有,而佛法講的是「首楞嚴大定」。你用以上告訴你的方法去修行,你可以證得「首楞嚴大定」,你不會有入定、出定的問題,絕對超過一般世間的禪定,是真正能夠成就的。
所謂「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這是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了解經典的方法
要怎麼看經典,才能夠了解經典的意思?
看經典的時候,你要把「讀經」跟「解義」這兩件事情分開來落實。讀經的時候,就專心讀經不要求解義,這是修定。另外找時間專門解義,解義的時候,你要依照古大德的註解,不要依現代人的,現代人很多都註解錯誤,或是他自己認定自己有修證,這類人現在非常地多,佛在《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就是現在這樣。
你在讀經的時候,就專心讀,字句分明,縱然在讀的時候,心中忽然有意思冒出來,你也不要停下來在那裡想,也不用作觀。你需要做的就是,從頭到尾一部把它讀完。在解義的時候,你依古德、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或是「依經不依論。」但當古大德注疏上所說的善巧方便,跟經典上所說的不同時,那我們不依論,因為這只是一時的因緣。這是講「當論典所說跟經典不一樣時的取決。」像現在很多人不懂這規矩,當他在看印光大師的文鈔時,一看印光大師有提倡《感應篇》、《了凡四訓》、《陰騭文》這三本書,就以這一時的因緣取代佛法正傳,使得後世的學人,不重視淨土宗的修學,反而把印光大師一時方便所提倡的世間書做過度的放大,導致佛門日漸的衰敗,大眾們不知道佛教的根本是在於心性,沒有人願意學大乘佛法。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正是俗話講的:「家門不幸」。所以學佛解經要「依經不依論」這點很重要。
特別是在讀經的時候,千萬不要想意思。看古德註解時,如果看不懂也不要自己猜測。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不清淨,你用你有限的所知在那裡打妄想,那是用世間的妄想分別執著,用世間人的見解去解佛經,所解出來的一定錯,因為心沒空,這也是現代很多學佛人共有的錯誤行為。你用世間的意思,你用你個人的看法、想法,那就變成是你自以為是的解釋,只是你一個凡夫的程度在理解,而不是佛的意思,也不是祖師原本所要告訴你的。在現代發生這類錯解的,非常多。這都是因為你在看經典、看古德注疏的時候,你使用了你在世間學習「一般世間學術」的方法、經驗。可是這種世間的學習經驗,拿到佛門裡來是行不通的。你要知道,在還沒有古大德註解的時候,最早的時候只有經典,這些祖師又是怎麼去體會到的呢?祖師是靠實際修證:打坐、念佛、參禪、觀照……,透過種種的用功、修行,使自己心地清淨,所以他能夠體會到經典的義趣,而且完全正確。
在最早的時候,經典並沒有註解,所以想要了解經典,就應當遵照上面跟你講的方式去修習,必須像古來祖師大德一樣,你才能夠真正明白佛經的道理,而且你所理解的道理是「心領神會」,不是只在文字上、知見上,是真正可以受用的。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經典的意思會生出來,經典的經文,它會起作用提醒你,這就是你心清淨在看經典。不用刻意背。很多同修看到講經的人,會引經據典,他也學著刻意背誦。當然,背誦經典是好事情,可是你若想要真正提得起作用,必須是你平常有熏習戒、定、慧,透過修行而有工夫。在淨宗來說,就是老實念佛、禮懺、讀經,在煩惱的時候要提得起佛號,不隨煩惱,不要跟著走,那你在經典上的體會,才是真正正確的。不然如果你只用自己的猜想,用自己的打算,去解釋佛經、解釋古大德的著作,那就變成你個人的見解或看法,純屬臆測而非是佛經及祖師原來的意思。
所以明明拿來講的是佛經,為什麼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說如「恆河沙」這麼多?因為現代科技發達,大家很容易都能夠接觸到佛法,但是雖然接觸到佛法,卻因為不知道真正用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程度見解去看、去解,所以一個人看,是一個人的妄想,一百個人看,是一百個人的妄想。每個人打的妄想都不同,所謂「眾生心行無央數」,「行業音聲亦無量。」每個人的種種行為、思想不同,所以解釋出來的佛經,跟清淨心都不相應。現代的學佛人何止百人、千人,甚至有好幾百萬人、好幾千萬人的數量,所以佛在經上比喻「如恆河沙」這麼多。佛法衰是在於大家學習的方法錯了,沒有依照古大德教的方式,所以要依他們的方法學習。
若是你用自己的想法去看佛經,為了交報告、交論文、交功課、拿學位,寫一些哲學論文、佛學論文,就去胡亂猜測,將你的貪欲心、執著心加在佛經上,揣測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揣測祖師的意思,瞎說釋迦牟尼佛大概是王子的生活過膩了,想要過出家人的生活,才跑來出家……,諸如此類的離譜笑話。那些人也可以寫成論文,更好笑的是他還能拿到學位。
所以眾生都是依著自己的情識,或是把佛當世間人來看,把祖師當世間人來看,當然對於佛教的經典不能體會。在經典上還有很多的義趣,有的說「空」義,有的說「有」義,有的「雙遮空有」義,有的「雙照空有」義,有的「遮照同時」,那這其中的道理,你能不能合會,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受用?這是比較深入的,也是比較正規的、正統的。這些統統都是靠你戒、定、慧的工夫,不從外得。不是你來佛門,跪在那裡磕頭,求佛菩薩給你,就能得到的。求哪一位大法師、大活佛送給你智慧,都沒辦法給你;智慧要自己開,要靠修行。他頂多可以給你方法,你自己要修、自己要轉。要於「轉處不留情。」那你就真正可以得到受用,不然你學到的,只是名相而已,那沒有用處。以上是祖師教我們的。希望你們在解經的時候,在看祖師大德著作的時候,要把「解義」跟「讀誦」這兩項分開來。想要真正了解佛法,你自己就要修行,不可以只是聽聽道理而已,你只聽一聽,是得不到受用的。學淨土宗要靠念佛,參禪要靠話頭,學習教觀的人,要能起觀。有真實的用功,那你才能夠有真實的體會,這對你是有真正幫助的。不要去猜測,不要去胡思亂想,看到不懂的部分,你不懂,就跳過去,先看下一段,千萬不要自己胡思亂想、亂猜,然後再跟人家胡說八道,說:「我覺得是……」,亂解一通、亂講一通,自誤又誤他,自己沒有成就,害得別人也不能成就,來生的果報是在三塗。為什麼呢?因為你把經典解錯了,意思講錯了,「非因計因,以非法為法」,那你是耽誤人家的法身慧命。所以學佛要在這上面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