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二十五圓通─持地菩薩觀地大圓通 (19)│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1)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持地菩薩地大圓通  (19)


悟顯法師 講述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第二個:地大。

這是持地菩薩,持地菩薩就是從「地大」而入,他本來是做一些世間的好事,後來毗舍浮佛教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本來他是看到路上若有地不平,他就把它鋪平,後來佛教他「當平心地」,所以他能持心地,名為持地。

經文:「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持地菩薩說:我往昔在普光如來出現世間的時候,「普光」就是以身光智光普照法界,是五十三佛之首,有拜過《八十八佛》的就知道,第一尊就是普光佛,普光如來出現於世的時候,持地菩薩當時是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就是在主要的道路上,或是渡口,在田地險隘之處,有地不平的地方,所以叫「有不如法。妨損車馬。」因為不平,車馬過去很容易受損,他都把它平填起來,或是造橋,或是鋪路,或負沙土,把它填平,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間,「或有眾生。於闤闠處。」「闤闠」就是市場。在市場若有人家需要搬東西,他就去幫忙搬當挑夫,「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他就是免費幫人家服務,不跟對方收錢。

毗舍浮佛出現在世的時候,世間都有饑荒,「毗舍浮」翻作中文叫「遍一切自在」。這尊佛是莊嚴劫最後一尊佛,住世的時候,眾生同業所感,世多饑荒,五穀不熟,糧食不足。所以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世多饑荒。

他以前是挑貨,現在是幫忙揹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因為地不平,下雨致車陷在泥巴裡面,他有神力,用來幫忙把這車給推走,「拔其苦惱。」解決困擾、煩惱。這個時候國王請佛來,要供養佛,他則「平地待佛。」毗舍如來告訴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他在這個時候就開悟了,見到自身微塵與外微塵等無差別,這就是悟塵性空,本無內外。所以「微塵自性。不相摩觸。」見到性空,如空合空,當然就不相摩觸,「乃至刀兵。亦無所觸。」他從這裡悟無生法忍,就是他開悟了;他當時的斷證是在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所謂「迴小向大」並非是他的心小,就是他捨阿羅漢果位,然後持續往上,證得了菩薩果位,所以叫「迴心今入菩薩位中。」他是先悟無生法忍,已經開了圓解,他當時候的斷證是在阿羅漢。若要按照大乘來講,他這阿羅漢不算是小乘的阿羅漢,悟無生忍,大乘經上說是八地菩薩,他的斷證跟阿羅漢是一樣的,可是知見是不一樣的,持地菩薩是悟無生法忍,所以說:「迴心今入菩薩位中。」一般的小乘經典,阿羅漢是阿羅漢,菩薩是菩薩,但從大乘來看,這圓教八地菩薩,他的斷證跟阿羅漢是一樣的,可是阿羅漢的智慧神通道力,不要說八地菩薩,連「初住菩薩」都超過一般普通大阿羅漢,這點要知道。

這裡的「悟無生忍」就是心悟,嚴格來講,他不是真的證得圓教八地,他是悟無生法忍,然後他證成阿羅漢果,所以他捨阿羅漢果入菩薩位中,這道理比較符合經典要說的。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持地菩薩在楞嚴會上來做證明。

「妙蓮華」就是指本經: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佛知見」就是講不生滅性,一乘寂滅場地,是諸佛之因地心。依此來修學,可以達果地覺。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就是身根與世界,內塵跟外塵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就是從這裡開悟;所以審諦觀察,身、界二塵是等無差別,相妄性真。「相」他看破了,見到其性,所以身、界二塵等無差別,相是虛妄的,其體即是真如,所以說「等無差別」。

「本如來藏。虛妄發塵。」本來是如來藏,只是虛妄而發塵。「塵銷智圓。」就是他完全看破,從這裡見性,所以名為「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這是持地菩薩。

他是先平世界的地,但未達塵性本空,所以毗舍浮佛叫他平心地,於是得心開。因為心地既平,則一切平等,所以見自身微塵與外微塵等無差別,也就是悟「塵性本空,本無內外」,所以性不相觸,如空合空,塵性既空,一切皆空,即使刀兵亦無所觸,如古人講:「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這是因為悟得塵性本空,所以塵垢銷除,證得本有的大智圓明。


華嚴綱要 │ (卷2-12)

 



華嚴綱要  沙門澄觀  疏義 憨山沙門德清  提挈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眾海歎德為別序。......

復次月天子得淨光普照法界攝化眾生解脫門。華王髻光明天子得觀察一切眾生界令普入無邊法解脫門。眾妙淨光天子得了知一切眾生心海種種攀緣轉解脫門。安樂世間心天子得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樹王眼光明天子。得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出現淨光天子得慈悲救護一切眾生令現見受苦受樂事解脫門。普遊不動光天子得能持清淨月普觀十方解脫門。星宿王自在天子得開示一切法如幻如虛空無相無自性解脫門。淨覺月天子得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解脫門。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斷一切疑惑解脫門。爾時月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月宮殿中諸天眾會。而說頌言。

佛放光明遍世間  照耀十方諸國土  

演不思議廣大法  永破眾生癡惑暗  

境界無邊無有盡  於無量劫常開導  

種種自在化群生  華髻如是觀於佛  

眾生心海念念殊  佛智寬廣悉了知  

普為說法令歡喜  此妙光明之解脫  

眾生無有聖安樂  沉迷惡道受諸苦  

如來示彼法性門  安樂思惟如是見  

如來希有大慈悲  為利眾生入諸有  

說法勸善令成就  此目光天所了知  

世尊開闡法光明  分別世間諸業性  

善惡所行無失壞  淨光見此生歡喜  

佛為一切福所依  譬如大地持宮室  

巧示離憂安隱道  不動能知此方便  

智火大明周法界  現形無數等眾生  

普為一切開真實  星宿王天悟斯道  

佛如虛空無自性  為利眾生現世間  

相好莊嚴如影像  淨覺天王如是見  

佛身毛孔普演音  法雲覆世悉無餘  

聽聞莫不生歡喜  如是解脫光天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戒殺放生文圖說 ─雁痛生離 (69)

 





雁痛生離

明神宗萬曆癸丑年,鎮江錢參將,帶領軍士乘船渡江前,部下有一兵士,捕獲一隻雁,囚於鳥籠,躲在船尾,沿江而下時,忽見空中另一隻雁,隨舟乘行,一路悲鳴,舟中雁也斷續淒慘應聲,江行百里路程,孤雁一刻也不舍離,那兵士卻無動於衷,反而引以為樂。

到了將登岸時,籠中雁知道就此要與伴侶生離死別,於是仰頸向外大聲悲叫,空中雁不顧一切,忽然飛降籠邊,兩雁依依難舍,以頸相交不放,舟中軍士都感到驚異。急忙用手分開,不料雁已雙雙殉情而死。

錢參將得悉大怒,痛罵士卒,不該無辜傷害動物的至情,下令同舟兵士,各打軍杖三十板。那捕雁的兵士,不久病倒,經過月數,不治而死。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二十五圓通─烏芻瑟摩觀火大圓通 (18)│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20)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烏芻瑟摩火大圓通  (18)


悟顯法師 講述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這是七大的第一個:火大。從火大而入的。

「烏芻瑟摩」翻作中文叫「火頭」,大家比較熟悉的密教穢跡金剛就是他,《法華經》上釋迦牟尼佛說:我與阿難,同於空王佛所發心,跟烏芻瑟摩也是同在空王佛會下做同學,今天為護法,現金剛力士身。空王佛能夠隨機施教,說:多淫人,生為慾火,死為業火,淫多火亦多,所以成猛火聚。教大家遍觀百骸四肢,這「百骸」就是全身的骨節。「四肢」就是兩手雙足。什麼叫「諸冷暖氣」呢?就是欲心未動的時候,全身是清冷的,慾念一發的時候,全身就熱起來,所以叫「諸冷暖氣」。「自信火聚之言不虛」,他知道起淫心,就是有慾火出現,身心就變成一個火聚,於是心生怖畏,就專心修觀。「遍觀週身暖觸」,全身的暖觸,厭畏心生,淫慾心歇,於是成就正定。

「神光內凝。」就是他專心在觀法上。心專注,心地發光,「內凝」就是不動。能夠化多淫心,轉慾火成智慧火,得「火光三昧」。從此諸佛,以他善觀火性,都呼召他為火頭。因為他善觀火性,所以都叫他火頭。尊者以火光三昧力故,以觀火而成定,所以叫「火光三昧」。能夠以「火光三昧」來斷諸結縛,證入圓通,並且發願擁護佛法。

他初觀百骸四肢,是觀身之慾火;後來神光內凝是觀心之慾火,觀行成就,將淫心化為道心,把慾火轉成智慧火,淫心也化掉了,智火也成了,不被惑業所障礙。所以說「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所以心得無礙。「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煩惱銷除,生智慧之火,「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所以「火大」不是外火也,就自心欲火而觀察,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就是所謂的「法性之火」,因為如來藏具有真空的性火,但因著相的緣故,所以變成慾火、變成業火,今天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觸自性本空,於是淫心銷滅智光現前,所謂「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焰」就是火焰。「寶焰」就是智慧火的意思,「登無上覺。斯為第一。」這個是第一個火大。


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二十五圓通─大目犍連觀意識圓通 (17)│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19)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大目犍連意識圓通  (17)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是第六個意識。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遊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這是從意識來入。

「目犍連」翻作中文叫「采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律陀」,就是「無節樹」。「優樓頻螺」翻作中文叫「木瓜癃」,「伽耶」翻作中文叫做「城」,也叫做「山」,「那提」翻作中文叫做「河」。三迦葉波的名字都是依他的住處而立。目犍連在路上遇到三迦葉波兄弟,「宣說如來因緣深義。」同樣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這是講無生之法。所以本來意識是生滅的,現在悟得無生。

有一個說法是:舍利佛聽說因緣深義之法,也就是無生之法,他回去告訴目連,目連就趕快跑去聽跑去學。

這裡是目連尊者他自述,說他是親自去聽聞。所謂的「我頓發心。」「發心」有二種義趣:一個是從佛出家,第二個是發明意識心,即如來藏。所以說「我頓發心」,「得大通達」。舍利佛跟目犍連來皈依佛門,佛呼:「善來比丘,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所以頓成比丘之相。「鬚髮自落」是他自己把頭髮剃掉,不是有腎臟病,頭髮掉光,不是這樣子。這是講他自己剃掉,然後去找佛,去皈依釋迦牟尼佛,跟佛學習。「我遊十方。得無罣礙。」去住自由。

「神通發明」者:就是由此神通,發明意識即是藏性,不變隨緣,自在無礙。所以於眾中,神通推為無上,成阿羅漢。

「寧唯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不光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連十方諸佛都讚歎目連尊者的神通圓明清淨。

他說「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他說他是從意識下手,旋轉虛妄分別的意識,復歸圓湛常住之真性,心地光明,由此顯發宣流,所以現為神通。「如澄濁流」這「流」即是水。妄識種種分別如同濁水,「旋」就是澄清此濁,就是講他用功,他是從意識這裡用功,能夠旋種種的妄想顛倒,變成清淨的水流,所以叫「如澄濁流。久成清瑩。」「久」就是慢慢清澈;像前面講的沙土,你這水中有沙土,它就渾濁,你只要把它放在那裡靜置一段時間,沙土自沉,最後「去泥存水」,名為「永斷根本煩惱」。

旋之既久變成湛然清淨,瑩淨皎潔的藏性就顯現,所以「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因為本來意識是生滅的,今天悟得無生,所以心得通達。「旋湛」就是不隨逐生滅前塵。所以「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這是從意識入的。

以上是從十八界悟入,下面就是講從七大悟入。


【恭祝 藥師佛聖誕】隨心滿願 永離病苦

 



藥師偈
                                                                           

藥師如來琉璃光 燄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



 【恭祝 藥師佛聖誕隨心滿願 永離病苦

悟顯法師 開示 


【無量壽經經文】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這是講這些大菩薩,以因緣願力,就是他的見聞,每個人的因緣不同,發的願不同,出生的這個幫助眾生的力用不同,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他發的願不同。就像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希望眾生能夠隨心滿願,能夠永離病苦,甚至永離無明、老病死等苦。這是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都是過去因地所修的。

  

所接觸到的眾生不同,他發的願不同。所以或有菩薩光明照一佛刹,有的諸佛光明照一佛刹、二佛刹,這就是他的發願不同,在因地的時候發願不同,所以因緣願力不同,出生善根度眾生用的方法,開發眾生的方法不同,所以才會有八萬四千種法門。


那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同樣也擁有這樣的能力,出生善根,「因緣願力。出生善根。」能夠令眾生善根發起來,能夠令眾生生起善根,斷貪瞋癡。能夠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這個都是出生善根。


 那麼「摧伏一切魔軍。」能夠降伏這些外道、邪說。因為他有辯才、有威德,所以他能摧伏一切魔軍,而且自身「尊重奉事諸佛」能夠恭敬諸佛如來,能夠敬順佛教。


敬順佛教就是隨順諸佛如來的教導。


菩薩戒裡面講的,這個《梵網經菩薩戒本》裡面講的:「孝順至道之法。」他的心,他的行為,都順於如來所說的至道之法,這個就叫「尊重奉事諸佛。」不光只是事相上的奉事、恭敬而已。

 

在佛門大家要知道不要虛偽,不要諂曲,不要只做事相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心地上要能夠轉變煩惱。心地上轉了,事相上自然就恭敬了。但是你不可以說,我心裡恭敬就好,我事相上隨便,那也不行。重點是心地要恭敬,事相上該表現的,也要表現出來,不能只做表面,裡面不轉。你裡面不轉,表面你只是應付的話,這個沒有用,這修行不會成就。所以,講的「尊重奉事諸佛」是表裡一如,不是只有表面的,這裡說的尊重奉事諸佛。

  

「為世明燈為世間的明燈。這有引導的功能,有指引方向的功能。為世明燈,就是這些菩薩,具有正知正見,堪為世間人的導師,堪為世間人的引導。他能夠引導眾生,從生死到涅槃,能夠從煩惱稠林當中,能夠走得出來,不再墮在煩惱林裡面。能夠引導眾生從愛欲大海當中,能夠到無欲之岸,所以都是「為世明燈」的意思。為眾生作依怙,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作眾生的依靠。所以,你真的有什麼問題,你要靠佛菩薩。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 講座 第216 (精彩節錄)

 

  

 

 

 

 

 

 

 

 

圖片

 

 

 

 

 

 

 

 

 

 

 

 

那麼“摧伏一切魔軍”,能夠降伏這些外道、邪說。因為他有辯才、有威德,所以他能摧伏一切魔軍,而且自身“尊重奉事諸佛”。能夠恭敬諸佛如來,能夠敬順佛教。

 

 

敬順佛教就是隨順諸佛如來的教導。

 

 

 

菩薩戒裡面講的,這個《梵網經菩薩戒本》裡面講的:“孝順至道之法。”他的心,他的行為,都順於如來所說的至道之法,這個就叫“尊重奉事諸佛。”不光只是事相上的奉事、恭敬而已。

 

 

 

在佛門大家要知道不要虛偽,不要諂曲,不要只做事相上的恭敬,更重要的是心地上要能夠轉變煩惱。心地上轉了,事相上自然就恭敬了。但是你不可以說,我心裡恭敬就好,我事相上隨便,那也不行。重點是心地要恭敬,事相上該表現的,也要表現出來,不能只做表面,裡面不轉。你裡面不轉,表面你只是應付的話,這個沒有用,這修行不會成就。所以,講的“尊重奉事諸佛”是表裡一如,不是只有表面的,這裡說的尊重奉事諸佛。

 

“為世明燈”為世間的明燈。這“燈”有引導的功能,有指引方向的功能。為世明燈,就是這些菩薩,具有正知正見,堪為世間人的導師,堪為世間人的引導。他能夠引導眾生,從生死到涅槃,能夠從煩惱稠林當中,能夠走的出來,不再墮在煩惱林裡面。能夠引導眾生從愛欲大海當中,能夠到無欲之岸,所以都是“為世明燈”的意思。為眾生作依怙,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作眾生的依靠。......

 

無量壽經第216 精彩節錄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華嚴綱要 │ (卷2-11)

 



華嚴綱要  沙門澄觀  疏義 憨山沙門德清  提挈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眾海歎德為別序。......

復次日天子得淨光普照十方眾生盡未來劫常為利益解脫門。光燄眼天子得以一切隨類身開悟眾生令入智慧海解脫門。須彌光歡喜幢天子得為一切眾生主令勤修無邊淨功德解脫門。淨寶月天子得修一切苦行深心歡喜解脫門。勇猛不退轉天子得無礙光普照令一切眾生益其精爽解脫門。妙華纓光明天子得淨光普照眾生身令生歡喜信解海解脫門。最勝幢光明天子得光明普照一切世間。令成辦種種妙功德解脫門。寶髻普光明天子得大悲海現無邊境界種種色相寶解脫門。光明眼天子得淨治一切眾生眼令見法界藏解脫門。持德天子得發生清淨相續心令不失壞解脫門。普運行光明天子得普運日宮殿照十方一切眾生令成就所作業解脫門。爾時日天子承佛威力。普觀一切日天子眾。而說頌言。

如來廣大智慧光  普照十方諸國土  

一切眾生咸見佛  種種調伏多方便  

如來色相無有邊  隨其所樂悉現身  

普為世間開智海  燄眼如是觀於佛  

佛身無等無有比  光明照耀遍十方  

超過一切最無上  如是法門歡喜得  

為利世間修苦行  往來諸有無量劫  

光明遍淨如虛空  寶月能知此方便  

佛演妙音無障礙  普遍十方諸國土  

以法滋味益群生  勇猛能知此方便  

放光明網不思議  普淨一切諸含識  

悉使發生深信解  此華纓天所入門  

世間所有諸光明  不及佛一毛孔光  

佛光如是不思議  此勝幢光之解脫  

一切諸佛法如是  悉坐菩提樹王下  

令非道者住於道  寶髻光明如是見  

眾生盲暗愚癡苦  佛欲令其生淨眼  

是故為燃智慧燈  善目於此深觀察  

解脫方便自在尊  若有曾見一供養  

悉使修行至於果  此是德天方便力  

一法門中無量門  無量千劫如是說  

所演法門廣大義  普運光天之所了


二十五圓通─優波離觀身識圓通 (16)│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五(18)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五】   (精彩節錄)


二十五圓通─優波離身識圓通  (16)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是第五個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這個是從身識而入。

「優波離」翻作中文叫「近執」,他是如來還是太子的時候,他是太子的侍者。

殺盜淫妄性本是罪,不用佛來制戒,也不用你受戒,你只要犯,就有這個業,就叫「性業」。不用佛來制戒來制止你,也不管你有沒有發心受戒,只要你做了殺盜淫妄,就是犯了「性業」,有人說:「我不受戒,我就不會犯戒。」你這是糊塗蛋在說話,是非常愚癡的人講的話,他是對於戒律完全不懂、不了解,以為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其實,沒有受戒那更嚴重,因為你沒有受戒的功德。無論有無受戒,有犯殺盜淫妄就有業,所以叫「性業」。其餘的是因為眾生有過失,佛才制戒,在制前所犯就沒有罪,就跟一般的世間的法律是一樣的,有這條法律,你犯了以後才有所謂的犯法,沒有這條法律那就沒有犯法,他並沒有去追溯未立法之前他犯的問題,所以叫「遮業」。以二業既空,所以身心寂滅,就從這裡來入道。

後面講一下他的因緣,他說「我親隨佛踰城出家。」佛還是太子的時候,優婆離是東宮的近侍之臣,在那裡幫佛做事情,佛出家以後,東宮也就沒了,等於是公司沒有了,這個優婆離就下崗,也就隨佛出家,所以他是當初就隨佛出家,他不是國王派遣的,並不在五比丘裡面。一般講「五比丘」,他們是國王派遣的。「六年勤苦」就是太子剃除鬚髮已,將寶冠寶衣等,交車匿帶回去,告訴他的父王跟母后,不必憂念。之後淨飯王就派遣五位臣,同車匿前往請太子回國,悉達多太子說「不成佛道,不回本國。」於是他們就隨太子修行。這五比丘是國王派的,也就是淨飯王派的。在《普曜經》裡面講到伽闍山苦行林,天獻麻米,日食一顆。五臣同波離,「波離」就是優波離,與太子一起修行,「五臣先後離去」,也就是這五位比丘先後離去,但是波離始終在旁邊,依經典這樣來看,波離是太子的近侍之臣,等於他的侍者。所以這裡講「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佛在雪山苦行,本來可以成道,只恐貽誤眾生,以苦為道,所以他不在雪山成道。故而到菩提樹下安坐,發誓說:「不成佛道,不起此坐。」經四十八日。世尊在菩提樹下用功,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夢見三十二變,醒來以後還覺得恐怖,觀察閻浮提,於菩提座下,有個聖者將成正覺,所以叫魔女們來擾亂佛。世尊身心寂然不動,讓這些魔女妖魔鬼怪自見九孔流不淨,這身體當中有八萬的尸蟲,臭穢不堪,於是嘔吐而去。魔王一看,用女色拿你沒辦法,他就親率魔兵要加害於佛,但也無可奈何,這些都是優波離尊者親眼目睹的,所以叫「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後面還有「制諸外道」,制諸外道是講佛成道以後。

佛未出世時,印度當時候都只有外道,等佛成道後,很多人都來信佛,外道嫉妒,所以想辦法要害佛。佛自念:我心無毒,不受害。就像有的外道是以醉象害佛,佛伸五指,現五隻獅子,這醉象就伏地不動。還有度優樓頻螺迦葉,這三迦葉波兄弟,他們都是事火外道,是拜火的。所以優波離尊者說,他親見世尊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什麼叫「解脫世間貪欲諸漏。」這是優波離尊者說他自己修行的過程:觀如來六年苦行,見如來降魔,除外道,相信出世有益,厭離世間之無常;所以深知貪欲是諸漏的根本,自然不著於貪欲,所以叫「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後面講「承佛教戒。」就是說他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這是小乘戒,乃至大乘菩薩戒法。優波離他能傳大乘戒,因為戒不是只有小乘戒,戒還含有大乘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什麼叫「三千威儀」?就是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具二百五十條戒,這「四乘以兩百五十」等於一千,對三聚淨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乘起來是三千,所以叫「三千威儀」。「八萬微細。」什麼叫「八萬微細」?就是三千威儀,再配身口七支,那就變成兩萬一千,再配貪、瞋、癡、等分這四個,合成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叫「三千威儀。八萬微細。」

佛問圓通,他以身識,就是剛開始執小乘戒,所以身識不起,於觸塵當中,無違順俱非等相,身得自在;由外及內,次第執持大乘心地戒,所以心得通達,也就是悟「無作戒體」,由此可知,你不悟無作戒體,沒有辦法持戒。所以既無所持之戒,亦無能持之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持而無持,無持而持」。所以說身心一切通利得入圓通,這是講從身識當中來成道,身心寂滅,以身戒圓明,故身自在;心戒圓明,故心自在。所以說身心一切通利。

這是大概講一下優波離的因緣,還有他是怎麼成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