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32)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宗
以下講中國佛教的十個宗派。......

俱舍宗
俱舍宗。陳至唐。
二、俱舍宗
小乘中的俱舍宗,俱舍也是一部論的名字。《俱舍論》是天親(又稱世親)菩薩造的。《俱舍論》完整的名字叫《阿毗達磨俱舍論》。
《俱舍論》是由真諦三藏翻譯成中文,稱《阿毗達磨俱舍釋論》共二十二卷。
唐代永徽二年,玄奘大師譯《阿毗達磨俱舍論本誦》一卷,六○四頌。永徽五年,玄奘師譯《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通稱「新論」。
「阿毗達磨」,譯成中文叫「對法」。「俱舍」譯成中文是「藏」。
「論」是觀察事理的無漏智慧;這裡講的「法」是指四諦與小乘涅槃。
是講修學佛法的人運用智慧,觀察四諦,對於應知、應斷、應修的本門功夫,依次做出,就可證得小乘涅槃。
藏者,論藏裡邊的六足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等,皆是對法論,而《俱舍論》的內容,將那許多對法論的要義,都攝藏在內,所以名之曰「藏」。
《俱舍論》中玄奘法師的譯本有三十卷、九品、六百頌,加上釋論八千頌。
內容多半是解釋「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三法印。
古來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主。
以下是他從小乘論師轉為修學大乘的因緣。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槃豆,是佛滅後九百年後,西元五世紀初,出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的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
他父親是國師,兄弟共有三人,哥哥名叫「無著」,弟弟名叫「師子覺」。
他哥哥是菩薩根性的人,於小乘教的「說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離欲,數次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學於彌勒菩薩,悟得大乘空觀,故名「無著」,並悉皆通達大乘經義,造大乘經論,解釋佛所說的一切大乘教。
他弟弟「師子覺」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羅漢果。
天親菩薩也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戒行清高,造《阿毗達磨俱舍論》三十卷,深受當時新日王及王母尊信,請世親留住在都城阿緰闍國,受其供養。
天親菩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總說:摩訶衍非佛所說,也就是現在坊間所傳的「大乘非佛說」的始祖。
無著菩薩既見自己這弟弟聰明過人,怕他造論毀謗大乘佛法,將來果報嚴重。所以就想了一個方法救天親菩薩。
無著菩薩派遣使者前往通報天親菩薩說:「我現在病得很嚴重,你趕快來。」
天親菩薩馬上跟使者回到本國與哥哥相見,詢問為何生病。
無著菩薩答:「我現在心中有重病,是因為你而生的。」
天親菩薩又問:「怎麼回事呢?」
無著菩薩說:「因為你不信大乘,總是生毀謗,以此惡業將來必永墮惡道,我現在發愁,怕你受報。」
天親菩薩知道無著菩薩不是普通人,因此聽聞後深感驚訝恐懼,馬上請哥哥為自己解說大乘佛法,無著菩薩馬上為他略為解說大乘要義。
天親菩薩聰明又有善根,馬上就悟知道大乘佛法的義理超過小乘法;於是跟他哥哥遍學大乘法義。
後來盡得通達大乘,悉與理相應,無有違背。
才確認小乘是不圓滿的,而大乘法是究竟的;若沒有大乘法,則沒有三乘道果。自己過去毀謗大乘,不生信樂,害怕此罪業必入惡道;深自內咎責難自己,想要懺悔先前過失。
於是前往到他哥哥住所,陳述他之前的愚癡迷惑,所造過失,如今想要懺悔,不知道何種方法才得以免罪,他說:「我過去用這舌頭毀謗大乘佛法,如今應當割舌頭以謝此罪。」
無著菩薩說:「即使你割下千條舌頭也無法滅除這罪業;你如果真想消滅這罪,應當善巧方便贖罪:你的舌頭之前毀謗大乘法,現在應當以此舌頭善巧解說大乘。」
無著菩薩過世後,天親菩薩才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典。
像《華嚴經》、《涅槃經》、《法華經》、《般若經》、《維摩經》、《勝鬘經》等多部經。
他還造了:《唯識論》、《攝大乘論釋》、《佛性論》、等諸大乘論,都是天親菩薩所造。
凡是天親菩薩所造的,都是文義精妙,有見聞者無不信求,所以天竺以及其餘邊土,學大、小乘的人,都以天親菩薩所造論為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只要聽聞天親菩薩的名字,沒有不敬畏屈服。他八十歲於阿緰闍國入滅。
天親菩薩造《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等,繼無著菩薩之後而為法相宗的柱石。
而《俱舍論》的教理,在陳朝到唐朝的一段時期,很受到學佛者崇拜,因而成了一宗。
以上等於是俱舍宗的歷史。
它最興盛的時期,也只在六朝之末的「陳」朝到李氏天下的「唐」朝。
五代後。漸微茫。
李唐滅亡以後,經過梁、唐、晉、漢、周的「五代」以後,就漸漸微茫。「微茫」就是衰敗的意思。那後來中國為什麼沒了小乘佛法呢?
那就要說明以上兩個小乘宗衰敗的原因了。
小乘佛教在中國銷聲匿跡是因為法朗大師。
法朗大師是在梁大通二年在青州出家,學習禪、律、《成實論》、《阿毗曇論》等。
後隨攝山僧詮大師學習三論、《華嚴經》、《般若經》等,與長干慧辯法師、禪眾慧勇法師、棲霞慧布法師合稱僧詮門下之「四友」。
陳武帝永定二年奉敕入京,住持興皇寺,在此宏揚四論,即《三論》與《大智度論》,聽眾常達千人之多。
此時最重要的事蹟是:
作《山門玄義》以三論的意旨破成實宗,成實宗因此慢慢衰微,三論宗得以宏揚於江南,使三論宗義成為陳代佛教的主流。
接著興起的是
梁武帝蕭衍以後的禪宗,陳、隋以後的天臺宗、初唐時候的法相宗、賢首宗,相繼而起,而且盛極一時。
文上又說:
此二宗。是小乘。律小大。七大乘。
「此二宗。是小乘。」:二宗就是指成實宗和俱舍宗。
這兩宗的教義,只能使修行人斷煩惱障,去人我執,超越三界,脫離生死苦海,證得偏空涅槃。
但只能自利,所以稱為「小乘」。貶為小是佛說的,不是後人講的。
十宗中的「律」宗,戒律原本通於「小」乘和「大」乘,律宗中的五部律,如《四分律》、《十誦律》、《摩訶僧祇律》等,都是屬於小乘。
而《梵網經》、《菩薩瓔珞經》、《瑜伽菩薩戒本》等,是屬於大乘的。
除去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宗,之所以講「七大乘」是因為律宗有大乘律與小乘律之分,但在中國是以大乘律為主,所以將律宗也歸入十宗裡的大乘,其餘的如:禪宗、天臺、賢首、慈恩、三論、密宗、淨土宗等「七宗」,也都是屬於「大乘」,也就是常說的大乘八宗。
「大乘」是修行六度萬行,無我利他,在斷煩惱障的人我執後,要再斷去所知障的法我執,證二空涅槃,以圓成佛道為期。
天臺、賢首、三論、慈恩、禪、密、淨土,這些宗的教義旨趣,皆以明心見性、成佛果、度眾生為目的,所以尊為大乘。......32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華嚴經・淨行品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9)

 



華嚴經淨行品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9)


悟顯法師 開示:捨諸愛著 得大自在

 

 我們看佛經,就依佛經上面的來說,依佛的教誡來修行,你絕對能成就。

 

所以學佛是要教你放下這個世俗的、放下你世間貪愛的,貪一根草都要輪迴,何況你貪這些世間的名聞利養、貪愛你的家庭。

 

禪宗有一位很有名的金碧峰禪師,相信大家也都聽我們講座當中講過,金碧峰禪師從小就學習禪宗,學打坐,他有功夫,所以他入定,入定的時候壽命到了,這黑白無常要來抓他,可是找不到他,那這個黑白無常很奇怪,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就去問土地公,他說這個禪師的壽命到了,我們要力行公務把他帶走,現在人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因為他有禪定,他功夫比他高。找不到他,黑白無常只是鬼,那土地公就跟黑白無常講:你們有沒有看到,他那邊擺了一個水晶缽,他最喜歡那樣東西了,你去敲一敲它,他就出定了。這就表示心有所著,還在生死,出不去。

 

結果黑白無常真的去動那個水晶缽,他有禪定,他知道有人動他的東西,他就出定了,一看黑白無常,他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了,他說好啊,你們要抓我,那在我死前我有一個希求,既然我要死,我還是很喜歡那個水晶缽,拿過來給我看看,黑白無常說好,反正你也逃不掉,水晶缽給你,拿著水晶缽往地上一砸,把它砸碎了,入定走掉了,空中就有聲音出現:

有人要拿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你要抓金碧峰禪師,如同鐵鏈鎖虛空,你們用鐵鏈把虛空鎖住看看,虛空如果可以鎖住,你們再來抓我,表示他真正放下,一點都不執著。

 

所以你看貪一樣東西都還要再輪迴,何況你貪這麼多東西,你即使外在的不貪,還貪著自身,用好的、吃好的,還要這些受用,你貪著住好的房子、有好的名聲,你貪愛呀,我現在講的不管你有沒有錢都一樣,所以你要學著放下。

 

「取願作佛。悉令如佛。」下面他說:「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希望能夠學習經教,能夠廣學經法。請佛廣宣,那就是代表他要廣學,能夠通達諸法實相,真正的通達,所以他請佛說法。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很客氣,我如果有來,再來跟法師請法,就是這個意思。有一次人家對我說這個客套話,我就告訴他:好,你要請法可以,請回去要學。不然你請了幹什麼?請了也不學。

 

法藏比丘向佛請法,請回去他學了,「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所以佛法是要幹什麼的?消除你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愛欲。經典上講:「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所以你看《八大人覺經》教你少欲知足得大自在,這大自在是什麼?不是你世間這些事情捨掉,那只是小自在。

 

他說的「少欲」就沒有欲求,沒有貪愛、貪欲心。得大自在就是生死解脫了,這個是真正得大自在。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136集  (精彩節錄)

2022年3月10日 星期四

【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讀經很重要

 

農曆二月初八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

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

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

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

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

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 著


        



 悟顯法師  開示:讀經很重要


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你對於經典不熟的話,就想要聽經,你很難聽得懂。


講到前面這個「玄義」的地方,「玄義」它是一個概要;你對於經典不懂,哪一段經文你都沒有概念你也沒聽過,你「玄義」會聽不懂。


 講前面,法師會引後面的經文,你也不了解;講後面,會引前面的經文,你也搞不清楚。所以為什麼說要讀,這個讀誦很重要,要讀經。


不讀經你對佛法不了解,這是肯定的,百分之百肯定。我們現在佛門有很多經書,都拿去給書蟲當飼料,有些大藏經都放得養書蟲去了;為什麼?沒有人看、沒有人查,甚至還有出家人講的,說那個經典都是古代的東西,不符合現代;這個就是毀謗正法,這種心態以及知見都是錯誤的,這種說法也是完全錯誤。


 經典具「貫、攝、常、法」四義。


 「貫」就是它能夠所有的義理都相通,

「攝」就是它能夠攝持眾生,

「常」就是講它的這個道理通三世,

「法」就是軌生物解,依這個法可以讓眾生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具有「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我們稱為佛教的經典。


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來講經、來造經的,不是什麼人講的話它就叫「經」,這個不對的;而是像諸佛如來,他們講的才叫經典,諸佛如來,聽清楚,限定在諸佛如來。


菩薩,他講的必然也要得佛印可,才能夠稱為經典;歸根結底還是要由佛來印證。不是你今天有什麼體會,你覺得一個道理,你去寫個東西出來,你自己說這個,這是你講的叫什麼經,這個是不對的。


 所以讀誦經典這個很重要,要去讀經。


從我們淨土宗的經典你開始了解,那麼之後漸次再慢慢,這個是要去做的。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294集  精彩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K7NVtRwNY&list=PLmNmEdox3Gr19DEt-ogSNoTQvmncbNjdP&index=295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華嚴經・淨行品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8)

 



華嚴經淨行品  

上升樓閣,當願眾生,升正法樓,徹見一切 (8)


悟顯法師 開示:升正法樓 徹見一切

 

有人說:「大乘如同空中樓閣」,沒錯,大乘本來就如同空中樓閣,就像《華嚴經》中彌勒菩薩的樓閣一樣,是於一切法不著的人所居住。這是佛性中起所用現的樓閣,裡面百寶莊嚴,具足無量功德。

 

所以大乘是空中樓閣,講的沒有錯,不著於凡地,不著於聖地,凡聖兩邊都不著,又圓融普收凡聖,這是一乘佛法。

 

跟小乘完全不一樣,小乘不能為比,小乘是有法可修,有果可證,只不過它的「有」非常淡,可是比起大乘來說它算粗重。

 

北本的《大涅槃經》中,世尊將要滅度,佛告訴迦葉菩薩,為何佛要說小乘法?

 

因為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認為「冥諦」、「神我」,就好像有一物能造一切,它不屬於有相不屬於無相,所以世尊說小乘因緣觀,破外道「神我」的邪計,為了對治外道邪見。或有的外道撥無因果,落在「斷見」或「常見」裡面,斷見是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常見是認為這個肉身真常,所以佛才說小乘破斥它,以防將來混濫佛所說的大乘法。

 

釋迦牟尼佛在臨終前就講清楚了:說小乘佛法的因緣就是為了要破斥外道。雖在《佛藏經》裡面有講這個話,但是《涅槃經》是最後、最高指導原則,世尊要滅度說真實話。

 

為什麼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因為聽眾中有外道,有的雖要學佛但邪見未破,所以叫他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最後到要涅槃的時候,也就是《法華》涅槃時,釋迦牟尼佛把實話說出來,和盤托出,真實的告訴我們,他說小乘只為了要破斥外道。所以不能說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上,大乘凡聖不著,沒有立處,如有一法可立,那心就有一物,就有二法。

 

六祖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煩惱與菩提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不能說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之上,大乘一物都不著。

 

那念佛是不是大乘?當然是,念佛是大乘中的大乘。正在念的時候,心裡面「離一切相」,這是超越世間。稱佛的名號時,具佛的功德,「即一切法」。《彌陀要解》云:「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念佛就是實相。

 

念佛時好像有念,就像一個凡夫口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念佛,實際上,他內在的功夫,運轉的是如來的果德,是如來不生滅的真實性,所以念佛的時候,法爾就離開世間相。《圓覺經》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句話用在淨宗,是再適合也不過。

 

念佛的當下,馬上就離開世出世間一切相,你念的是佛心,「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念的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具。所以不要懷疑,看起來很容易,但是這個法門確實是登峰造極。

 

祖師大德講:「有大福德始念佛。」真正有福報才能念,福報要像普賢那麼大,普賢菩薩勸導華藏海會大眾求生淨土,所以《華嚴經》末後會歸淨土行願才圓滿。

 

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首尾圓照,這是淨土法門,是世尊和盤托出。

 

而且這個法門真的是平等,華嚴海會是連舍利弗、目犍連都沒有能力去參加的,用現代話說:沒有辦法拿到華嚴海會的門票,他進不去。

 

《維摩詰經》中,舍利弗要升須彌燈王如來高八萬四千由旬的師子座,用盡舍利弗的神通道力,都升不了這個師子座。世尊說,你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才能升座。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悟顯法師 講述  無量壽經玄義 卷十二  (精彩節錄)

戒殺放生文圖說 ─鱉 (94)

 






黃德環命僕人蒸鱉,用斗笠蓋鍋蒸煮,蒸過一陣,僕人打開斗笠來看,卻見鱉仰面抓附於笠上,背部全被蒸爛,然而頭部和四足還能伸縮,僕人見狀深生恰恰憐憫,暗將鱉,潛放於可涇間,讓它逃生而去。

後來,僕人染患熱病發高燒,奄奄一息將死,黃德環將他遷到河邊屋中調養。當夜有一物,慢慢爬到僕人身上,他頓時感覺全身涼爽,到了天亮時,稍覺清醒,已見物,發現胸部塗滿淤泥,有鱉在泥土間,再三拖拉,再三仰頭探望,然後離去,疾病因而痊癒。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華嚴經・淨行品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7)

 



華嚴經淨行品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7)


悟顯法師 開示:著大乘法服 安立眾生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

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極樂世界還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那邊的人有無量的光明,衣服有「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這是那邊人的樣子。

 

所以在《法華經》上,佛告訴我們要穿著大乘法服、大乘法衣,以此衣安身立命,遮避形穢;這衣有光明,有令人生欣悅的功能,也要讓眾生能愛樂大乘,讓眾生能守護大乘,這個就是服大乘法衣,服就是穿著大乘的衣服,所以不要想到那邊的衣服比這裡漂亮,有種種瓔珞,去買都不要錢,這個就太世間意了。

 

要知道要著大乘法衣,安立一切眾生,什麼叫安立眾生呢?就是為眾生演暢妙法,說經講道,令眾生能安住無上菩提之道,這才是穿這些冠帶、瓔珞、眾寶妙衣它的作用,應當如是穿著。

 

你們現在的人穿著,想的就是希望人家看怎麼好看,希望人家目光可以注意到我這裡來,身上穿的名牌不說,還是限量版的,在奢華當中又帶點傲氣。這個都是世間人的意念,不要存有這些念頭,也不要欣求這些事情,心裡希求這個都不對。

 

你要知道自己是學佛人,我穿著的衣服,我的一言一行都要能夠利益眾生,都要能夠令眾生起正念,不要令眾生起邪念,都要令眾生能夠起慈悲心、起修行的心,不要令眾生起這種瞋恨心、起懈怠心,甚至是批評佛教的心、毀謗三寶的心,都不要令眾生生起。

 

所以你看阿彌陀佛他的這個佛像,身穿的這些衣服,他的形像出現在世間,眾生看了都是起正念。

 

見到佛像,臨終都能夠不墮惡道,何況是稱佛名號,所以你就知道,這個才叫「眾寶妙衣。」才是真正的「冠帶。瓔珞。」所以佛法要這樣學。

 

你自己學佛也要想到,我要做佛教的招牌,你的威儀、你的行為,不要跟世間人一樣、不要跟你的同學一樣,不要跟你的同事一樣像個俗人,你要真正做個學佛人,不要學得跟凡夫一樣,這個就是披「眾寶妙衣。」

 

你所戴的這些裝飾就是這裡講的「冠帶。瓔珞。」那就是出世之衣,出世之正衣,所以要會穿著。

  悟顯法師 講述  無量壽經講座 第188集  (精彩節錄)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悟顯法師 開示 :做個有福的人,處處隨喜功德

 

悟顯法師 開示 :做個有福的人,處處隨喜功德

 

「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逕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這是末法的眾生福報很薄,就是「善言難入」。跟他講好事情,他不相信要懷疑;捐錢,要懷疑人家有沒有如法做到;放生,還要懷疑人家破壞生態。聽到每件壞事都覺得有可能,跟他說好事他不相信,他說是作假的,看到人家捐錢,大概是為了要節稅,這是福薄。

他要是一念生起隨喜的心,那很好,利益眾生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一樣,所以就有福。

所以不要去懷疑人家,要存好心,你是好人,碰到的都會是好人,即使壞人,你也會看到他好的一面;你要是存壞心,就天天想著,誰要來害我,我要怎麼提防他,要怎樣小心不要被別人害到,所以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就是這個道理。

跟他講好的他不相信,捐款出去還懷疑人家沒有做,要人家拿出證明來,不然我的血汗錢如何如何。早期老一輩的人不會這樣,你做了好事情功不唐捐,人家沒有做好是人家造業,他的事情,我們修自己的功德。

在修功德的時候,不要夾雜染業在裡面,不要把修到的功德損掉了,就像積蓄一樣,好不容易存起來的錢,一念錯誤全部花光。我們好不容易積了一點功德,積了一點福報,一個念頭、一句壞話全部報銷,這就錯了。

像早年道安法師去放生,他們在上游放生,有居士就從下游上來問法師:「我們上游放生,下游海口那裡有人在撈魚,還放不放?」

道安法師說:「照放。人家造業,關你什麼事?」我們放生修自己的功德,做好事,那些魚自有牠的因緣果報,也不一定每一隻都被抓到,所以不能因噎廢食。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 講座 15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