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8)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釋迦佛生......

接下來,第一時,華嚴時。文上說:
啟大教。說華嚴。
世尊出現世間,唯一的目標,是為了度眾生成佛。
所以《法華經》上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為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
因此,人天乘和聲聞、緣覺的小乘佛教,皆是不得已應機而說的方便之談。是所謂的「隨他意語」。「意」是意思。
《華嚴經》是成佛的教法。尊稱華嚴宗為「一乘圓頓」,是「隨自意語」,是世尊將自己所證的圓融不可思議境界,直暢本懷,和盤托出。
在會的聽眾,都是些圓頓大根的眾生,也就是十住位以上,已分證法身真理的菩薩。
因此,文上說它是「啟大教。說華嚴。」
《華嚴經》的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世尊成佛後,於三七日中演說的一乘圓頓根本法輪。
說經的處所,天上、人間,共有七處。在這七個地方,集會了九次,所以才說「七處九會,演大華嚴」。
佛滅度後,經文殊師利等諸大菩薩結集,後收藏在龍宮。
在佛滅度後,七、八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世,他讀遍了五印度所有的典籍,想另立教門,自為教主。
經菩薩的指示,叫他前往龍宮深造,因為龍宮裡收藏了更深、更多的寶典。龍樹菩薩進入龍宮,讀熟了十萬偈的下本華嚴。
他出了龍宮後背出來,於是人世間始有華嚴這一部經。
在東晉的時候有一位沙門,叫支法領,親往印度求得三萬六千偈。
由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譯成六十卷、三十四品,但只有七處八會。
大周武則天雖然是一位女皇帝,但深信佛法,知道六十華嚴的處會不全,因而遣人訪求。使者在于闐國得到四萬五千偈的華嚴梵本,又請得高僧實叉難陀一同來到中國,在東都大遍空寺,譯成八十卷、三十九品、七處九會。到這時,《華嚴經》才算較為完整。
唐朝德宗皇帝貞元年間,南印度烏荼國王,因德宗的生辰,手書華嚴梵本,以充貢品。德宗詔請印度三藏般若法師,譯成四十卷。
對晉經、唐經而言,是為新經。然而這只是前二經最後一品的〈入法界品〉。......8

2020年4月21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7)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釋迦佛生......

下一句:
睹明星。成正覺。
太子以寂定力摒退了魔王的威脅與誘惑後,加緊用功。當等到天快亮,晨光微露,東方現出魚肚白時,太子仰頭觀天,當看到天上寥落的晨星,忽然大悟。此時徹悟了實相,緣生性空的正理,也悟到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說了一句:「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接著講到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轉法輪相。轉法輪相含攝了世尊五十年講經說法的範圍。
這五十年的說法,分成了五個時期。
這五個時期是:
一、華嚴時。
二、阿含時。
三、方等時。
四、般若時。
五、法華時。
先大略介紹這五時,再進入正文:
一、華嚴時
第一時說法是華嚴時。猶如太陽剛出時,只照高山,就像我們所說的須彌山。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為大菩薩講說的大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轉根本無上法輪,度大菩薩。
《華嚴經》是佛的稱性極談,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薩把第一時說法比喻為生的牛奶。
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
雖然牛奶是寶貴的東西,能滋養人的生命,猶如佛說的法能滋養我們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樣。
所以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緣,佛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為小根性人說小乘《阿含經》,這就是
二、阿含時
第二時說法是阿含時。這個時候,像太陽可以照射到比較低的山了。
這時候佛講說四諦法(也就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教理,用來度聲聞乘、緣覺乘人。
「阿含」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無比」,是「無可比擬」的意思,就是說世間上的一切法再寶貝也比不上佛法。
因為世上任何寶貝只能暫用一時,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佛法是無上之寶。
眾生聽到、受持後,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輪迴,所以佛法是無上的大寶貝。
教下菩薩把這時期的法比喻作「酪」,把小孩不能吃的生牛奶製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會拉肚子。
三、方等時
第三時說法是方等時。「方」就是方便、方正、廣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
意思是說:佛說法並不是真實有法給人,而是看眾生有什麼病,就開什麼藥。正是應病與藥而已,是方便手法。
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平等,無有高下。
這是佛繼阿含時後,於八年當中,引小乘入大乘,為大乘初門菩薩講《維摩詰經》等。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就像陽光照到較高的青康藏高原一樣。
這時說法就比之前的酪更進一步,由酪成為酥了。
但這時的酥是「生酥」,味道還不太好。接下來這一時就很重要了!也是大家熟知的
四、般若時
第四時說法是般若時。
「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語。它的意思很豐富,基本上中國沒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廣義的詞語來取代它,所以列於「尊重不翻」的範圍。
直接用音譯。字是中國字,音是梵音。
中國在翻譯經文的時候,玄奘法師訂有五種不翻之規定,因翻譯後也無法明白本意,所以就音譯。
這裡簡單說一下是哪五種不翻:
(一) 秘密不翻。如:「陀羅尼」,也就是咒語。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攝無量無邊的意義。所以,一切咒語都不翻。
(二) 多義不翻。如《藥師經》的文中有「薄伽梵」,因薄伽梵有六種義,通常就曉得薄伽梵是指佛,代表佛名。
(三) 此方所無不翻。就是我們這裡沒有這個詞。如「閻浮提」、「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就是《阿彌陀經》裡所講的一種鳥,它的叫聲非常好聽。
(四)順古不翻。已經延用已久,成了習慣語。
(五) 尊重不翻。表示無上莊重的意思,如:「阿羅漢」、「菩提」等,都是出於尊重而不翻譯。
因為「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詞來表達、無法用形相來形容。
所以般若時的說教用二權一實,即兩種權巧、一種實法。「權」就是善巧方便。
兩種權巧:
一種是隨著眾生的根基而說義理;一種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懷善巧地、暢所欲言地宣抒出來,就是用眾生容易理解的東西來比喻不易理解的東西,而善巧方便地說教。
「實」就是真實說法,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直指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諸法空理。
華嚴時屬實法,法華涅槃時屬實法。
阿含時、方等時屬權法。
般若時是權實並用,所以般若時說法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又因為般若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因此佛在一代時教的五時說法中,都沒有離開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後。
這個時候猶如太陽高升,廣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為「熟酥」,就是這「酥」由生轉熟了,味道更好了,這是對大菩薩說的。
接下來是
五、法華涅槃時
第五時說法是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佛的法運將要圓滿,就像日落西山,佛將要圓寂涅槃了。
教下比喻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
為什麼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為佛在最後八年中,說《妙法蓮華經》等法,純實無權,不講權法,唯有一乘法。
佛在法華會上,為說「諸法實相」之理,會三乘歸一佛乘。不管在會的人根性如何,不問他們能否接受,稱性極談,暢宣本懷,說真實佛法。
當下就有五千小根人退席了。
法華勝會之後,佛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晝夜說《大般涅槃經》後,就涅槃圓寂了。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分三期: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若是在這世間,有人說法、有人修行、有人證果,三種都具足就叫正法。如果只有教、有行,沒有證果,那就叫像法。若只有教,沒有人要修行,也沒有人證果,那就是末法;若連「教」都沒有,則叫滅法。

這就是世尊的五時說法。......7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是碰到有益身心的話語都要記取,能夠提升自己道德的話、提升自己道業的話都要記取,不必管對方是在家人或是出家眾,這些話語都是開示。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結緣品的製作,或在選的時候,要選精美且要選現代人能接受的,不能只想找便宜的! ​​​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做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幫助人家聽聞佛法得道,你這一生必定會有成就,這是正因。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穀雨】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穀雨】 2020419日  農曆三月廿七


穀雨持名似疾雷。一聲佛號掃塵埃。
解開六結無餘結。蕩盡凡胎與聖胎。
心到亂時須念佛。事從忙處拽將回。
若能如是修蓮土。接引靈光入玉臺。


【清明】如何念佛才能攝心
悟顯法師 開示:

念佛的時候下巴是內收的,不是往上揚,眼睛是開三分目,三分目就是有點半閉半開的那種感覺,半閉半開是最容易攝心的,眼睛不會隨便亂看,也可以幫助將佛號念得好、念得紮實,

如果眼睛張開,雖有不容易昏睡的好處,相對的,它的壞處是容易亂看、容易散亂,

如果全部閉起來,眼睛就不容易向外去攀緣,但是一不小心就會睡著,佛像的眼神就是最標準的三分目,等到你熟了之後,就可以視狀況運用。





當你發現你的心很散亂的時候,你就要把眼睛閉起來,如果閉起來又睡著,那就要稍微張開一些。


在念佛堂念佛有時候會昏沉,有時候會掉舉。昏沉就是想睡覺,想睡覺的時候眼睛就要睜開。掉舉是妄想多,妄想多那你眼睛就要閉起來。或是在昏沉的時候,捏自己一下、提醒一下,這都是方法。


在念佛時坐念用的是地鐘,剛開始是慢慢念,到後來速度會越來越快,所以在咬字上面就不要咬得這麼死,只要滑過去就可以,但要確定自己有聽清楚、有念清楚,不是隨口叫喊,隨口叫喊念佛是不會攝心的,這是講在念佛堂念佛的狀況,念到後來速度變快,這叫「追頂念佛」,

「追頂念」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字,很快的馬上就又接到下一個「阿」字,其中沒有間斷叫「追頂念」,追著下一句的字首,你念得很快,妄想不容易起來,但剛開始還是要慢,慢慢地加速,不要一下子就念快了,這是祖師大德提倡的。

你慢慢的念,所謂「聲和韻穩,字正音圓」,你的聲音韻調柔和,要唱得穩,不要忽快忽慢,沒有音節,又不連貫,這樣念佛很難成片,「如是念法,永難成片」,所以無論是用四字四音的佛號,或是用四字五音,或是聽地鐘,或是自己念佛,都要有固定的速度,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保持著這個速度,不要忽快忽慢,你在這裡面就可以檢點,......



念佛最忌諱的就是「求速成」,求速成就是想要趕快把妄想除掉,想要趕快有工夫,趕快有念佛三昧、要工夫成片,趕快要有事一心不亂、要理一心不亂,這個求快、求速的心,容易讓你在修行的菩提道上產生障礙,你會容易著魔,

明明祖師說念佛會有佛菩薩護持你,為什麼會著魔?因為這魔不是外來的,不是外魔,是你自己心裡「意欲過分」,就是你作意去求取這些境界,所以你妄心妄識變現出這些境界來,你以為這些境界是善境界,自作聖解,《楞嚴經》講:「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所以仍舊是自己打妄想,仍舊是太求好心切,太想得到這工夫,念佛有工夫是自然而然的,是正常達到的狀況,而不是去求來的,

所謂「佛性不從心外得。」你認為有一法可求,有一物可攀,這就是心外取法,念佛不會得力,也不會有大成就,也許可以得個小輕安,得個禪定,但是你想要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佛法不是二法,念佛是直念本性,直念我們眾生本具的阿彌陀佛,不在心外得,也不是有一法可得,你只要老實念,祖師大德說這「老實念」三個字是真傳,你要真的做到老實,沒有花一段時間是沒辦法達到的,要去體會一下到底什麼叫老實念,

有的人認為老實念就是呆呆的念、笨笨的念,不是的,老實念是說你的心是覺醒、是覺悟的,所以念佛有很多的方式,除了方式,還有用心,還有念佛的境界,都要了解。

所謂眾生心行無央數。眾生習氣各有所偏,他要注意的地方就不一樣,所以用功的境界就會產生出很多需要注意的狀況。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等大家到「無一切心」的時候,就不用再講這麼多了。

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 精彩節錄

完整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