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 開示


來道場世間心放下,世間知見放下,全心全意學佛,回家亦復如是,把這個氣氛要帶回去,全心全意學佛,世間的事情都放下。事業、學業都放下,都不要在意,讓你的小孩,讓你的家親眷屬都能來學佛,這個最重要。都不要在意,不要放在心上,重點在不要放在心上。事情照做,心不要執著,不要貪染,這個很重要。學大乘的,就是這樣。



~常念佛號現即獲益~


無論僧尼道俗,老幼男女,士農工商,陸海空軍,貧富貴賤,善惡賢愚,一切人等,不費錢財氣力,不妨職業營生,隨時隨地,皆可以念,不惟有利於身後,且大有益於生前,凡念佛者,現世即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觀音,以及一切,諸大菩薩,隨護保祐。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放光攝受。
四、一切惡鬼,夜叉羅剎,毒蛇毒藥,皆不能害。
五、水火怨賊,刀兵牢獄,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作罪業,皆悉消滅,所殺冤命,皆蒙解脫。
七、夜夢吉祥,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身無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現前,
  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生西,受勝妙樂。


~節錄自 念佛三要~ 毛惕園居士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法華經精華~如來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他能夠以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善巧方便為我們開示諸法實相,所以叫巧說諸法。不是巧辯,不是善言巧辯,不是胡說八道,所以他的「巧說」,不是投機取巧。現在有一些人也會巧說,甚至是邪辯才,這你就要注意了。邪辯才都從邪知邪見透露出來的。

所以說如來的善巧,這個善-稱性之善,巧說諸法。言辭柔軟,這言辭不是像世間人,他為了要給你推銷一些東西,服務很好,言辭柔軟,那個不一樣。佛說法的言辭能夠破眾生心中的貪瞋癡,使眾生身意柔軟,所以叫言辭柔軟。如來說法的言辭,能夠令眾生身意柔軟,為什麼?能破眾生深重的垢障。不是只說一些好聽話,

要說一些好聽話,妳先生很會說,你太太也很會說,他這個柔軟,是把你的道心給柔軟掉,讓你道心不堅固,他也是言辭柔軟。佛的言辭柔軟是包括斷煩惱的這個功能在裡面,他能夠告訴你貪瞋癡性空,告訴你諸法實相,讓你能夠捨除貪瞋癡。所以說如來言辭柔軟,

也可以說如來言辭剛猛,為什麼?能破眾生的堅密鎧甲。眾生的我相,眾生的我見,就如同堅密的鎧甲,就像現在的這個戰車上面,複合式裝甲,反應式裝甲,那個都是堅密鎧,在古代稱為堅密鎧,唐朝稱為明光鎧。明光鎧你用長的這個槍槊,沒辦法刺穿它。但是如來說法非常地剛猛,

非常地勇猛,能夠破除眾生心中很深重的我相,能夠讓你了達無我,所以說為言辭柔軟。悅可眾心,不是說好聽話,不是說騙話,也不是講笑話,如來不戲論的。悅可眾心,令眾生法喜充滿,叫悅可眾心。如果你聽經,只是要聽一些好笑的,像我知道有一些法師講經,專門講一些好笑的,不正經,那個不叫悅可眾心,那個叫令眾散亂,

讓眾生散亂,你聽起來很幽默,實際上你的心是散亂的,你一會聽下來,得不到戒定慧。你聽講經,你能在這裡攝心用功,你得的是戒定慧。講經跟講演不一樣,也不是說相聲,也不是東北講的小品、二人轉,不是,那是另外一種中華文化,但是講經跟那個不一樣。你不是來聽笑話的,也不是聽戲,

那些也可以說是悅可眾心,但是是悅可你的世間心,你得的不是法喜,所以佛說法令眾生得法喜。

法華經全集開示: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如何逢苦不憂~節錄 達摩二入四行觀白話述義


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識達」就是能夠識得一念無明。因為從無始劫來棄本從末,不只是過去生造了什麼因。任何一件事的成就,因果都很複雜,所謂「法不孤起,仗緣乃生」,「仗」就是仰仗。一件事情、一樣東西、一個業報要成熟,絕對不會只有一種因素。那些人給你的只是一個原因,但是佛所教你的,祖師教你的,不是給你看什麼原因,而是告訴你,

一切就是你自己迷惑顛倒,迷失本性。你今天要是識達,知道心性本空,業性本空,受罪的我也空、也不可得、也不執著,把這念「我」的堅固執著心給放下,那就不會再苦了。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這是依理起行,心生時要與理相應,不是分開,

要分開來就錯解了。你在生起怨恨起心動念時,要知道這個道理,趕快把怨恨心化空,知道心念不可得,沒有生起之處。你要是問它從哪來,滅從何去?包括你提起佛號,用佛號來止妄念,當你在生氣的時候越念妄念越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偏重在佛號這邊,不要想去止它。

同修們常聽我講經,熏習的力量很強,你功夫要是夠,念頭起時,觀門一提,正念一起來,剛開始它還會騷動,後來就越來越沒有力量。以後有妄念就能馬上放下。或是你碰到什麼境界,即使刻意要起煩惱心,也起不來,那就是你功夫慢慢純熟,降伏住了。那時你的心就清淨、平等了,這就叫報冤行。
 
完整開示:




悟顯法師 開示~放下 佛就現前


學佛的人,要能夠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要能夠知道什麼樣的心念不可以起,其實無論好心、壞心、好念、壞念都不要起,這才做到經典上要求的念念歸道。也許有人講:「法師,你講得太難了」。其實不難,

但如果你心裡面認為困難,這一念困難的心就會給你造成了障礙,學佛是要學自己做不到的,不要每次都要學自己可以輕易做到,可以達到的,那不叫學佛。教你不要想壞事你可以做到,想好事你也可以做到,可是教你善惡都莫思量,你就沒有辦法做到,這才是要學習的地方,

可以做到的,那要繼續保持,還沒有做到的,要常勤精進。所謂「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還沒做到的要去觀察,你要去思惟、觀照,朝佛陀給的目標前進,不然就是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之後的結果就是「退轉」,一旦退轉就很難再提起道心。希望每位同修要發起精進的道心,要做到離相,觀念不要永遠就在善惡當中轉,在五欲六塵當中生死,在生活當中轉不過來。你心裡真正願意轉,才有轉的力量,

不要想:「要等佛菩薩來加持我,等我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過來接我」。你自己不用功,佛菩薩不會現前。很多人都癡心妄想,認為佛菩薩很慈悲,他會接引自己,其實,佛現在就在接引你,但他不是伸手,而是把佛法跟你講,那你願不願意接受他的教化,願不願意接受他的接引?那就要看你有沒有真正發心,如果你是下劣心,認為自己做不到,那就不受佛光的攝受,也不受佛光的加持、接引,「佛光」就是智慧覺照的意思,

佛用智慧覺照加持我們,也希望我們提起智慧覺照,這樣才叫「感應道交」。不是到佛堂來求大悲水回去喝,之後所要的欲望得到滿足,叫感應道交,這種感應很淺,這種感應是生滅的,因為一旦你心裡想要的欲望得到了,那這感應就滅了,所以這是生滅法不是佛法,佛法講的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是在於你能跟佛的本性相應,能夠跟自性清淨心相應,才是真正的感應,而且這個感應不會退轉、不會消失,從古到今都不曾消失,從現在到未來際也不會消失。能不能契入,就看自己願不願意轉過來。

完整開示:



悟顯法師講座及開示 全集 (mp3)下載

正法久住

歡迎大家一起來下載分享
與你的朋友分享正確的大乘佛法
自修熏習  與人分享  兩相得利

google 雲端硬碟連結:

 百度云 連結:

印經弘法的功德 +印經弘法專用戶

廣修供養


印經弘法的功德   
                                                                                                                                                                 悟顯法師 開示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之〈普賢行願品〉裡面,有一段經文講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告訴我們:在一切的供養當中,以「佛法」來饒益眾生是最為殊勝的,所謂「饒益眾生」,包括了「自行」還有「化他」,所以後面又加強「如說修行供養」。
我們做為佛弟子,已經聽經、學佛以及受戒一段時間了,應當要了解佛法流通的重要性。
我們受佛的教化,理應幫助正法弘揚,在這當中可以消除自己的習氣、我慢,更能消除自己宿世的惡業。為什麼說「消宿世的惡業」呢?因為你流通正法,可以消你過去生謗法、壞法,障礙人家修行的種種惡業。你是在幫助人家學佛,你是送佛法給他。無論你是用網路分享,或是你印送實體的佛經,或是傳送電子檔案,或是文字檔……,這些都算是流通正法。

你要知道印經弘法的功德,「印經」就是讓經典可以久住世間,我們不只要印,而且還要幫助經典流通、幫助佛法弘揚,要這樣子來修自己的功德,消自己的業障,同時開自己的智慧,這是很實在的消業障、增福慧的方式。你讀經常常看不懂,或是得前遺後,得後遺前,所謂「得前遺後,得後遺前」,就是前面懂了,後面不懂;後面懂了,前面又忘了,雖然沒有周利槃陀伽這麼誇張,但是也相去不遠了,這都是因為有宿世的業障,你過去生曾障礙佛法流通,障礙別人學佛,障礙人家修行,甚至毀謗大乘,毀謗修行人,毀謗諸佛如來。

而你這一生能夠做的,能夠幫助你快速消業的方式,就是「出錢出力幫助佛法流通」。不但要自己發心出錢,而且還要去推廣,讓正法久住。你在學佛,這一生想要修行,人家就來障礙,你想要消一點業,人家就來嘲笑你,說你怎麼這麼笨啊!你不要覺得不好意思,也不要覺得人家怎麼都笑話你。你聽到這些話,你就要知道,你過去生也是這樣嘲笑其他的修行人。所以你要心安如海,要更堅固自己的願力,更堅固自己修行的方向以及目標,來消除宿世的業障。

有鑑於此,我在今年特別開放另外一個功德箱,叫「印經弘法功德箱」。就是讓想幫助正法流通的這些修行人、這些同修,能夠有一個隨喜的管道,能夠使正法久住,使佛法得以弘揚。我們受戒學佛,甚至出家了,已經了解這一層道理,更要努力地去做,要依佛的教誡來奉行,我們自己在佛法裡面得到利益,同樣地也希望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大家都能夠了生死,出三界。

很多同修跟我講,有時候想要印經,但並沒有這麼大的財力。由於每一個人福報不同、因緣不同,所以我今年發這個心,來成就大家的功德,讓想要隨喜護持正法的、想要消業障的這些同修們,你們都可以透過這個功德箱來修福慧、消業障,來幫助佛法住世流通。

講這些不是要跟你化緣,更不是要跟你討價還價,而是希望你把這層道理弄懂,也希望你能跟諸佛如來一樣,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樣地發心。所謂「同心同願」,就是明了實相;「同德同行」,就是希望眾生都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說實話,我們把自己生活上的欲望降低、貪瞋癡減少,省下來的這些資財,拿來幫助眾生,自己過得差一點沒有關係。所以你要了解:我們是修行人、我們是學佛人,弘揚正法、幫助佛法流通是我們應該做的。荷擔如來家業,不單是出家人的責任,而是全部的學佛人應做的。

為什麼講印經弘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它的功德非常之大,真的非常地殊勝!《華嚴經》講:「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見聞皆能受益」。一本經書流通出去,可以改變人無量劫,不是只有一生。一句佛號流通出去,眾生聽聞能不墮惡道啊!所以這個功德利益之大,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大家這一生能夠學佛,能夠來隨喜修這樣的福報,那真的是多生多劫累積下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才有這個智慧懂得要做,而且在這當中不起疑惑,不會生起其他的妄想以及業障。
今天特別講這開示,就是讓你了解所謂「印經弘法的功德」有多重要,我們自己是修行人,要懂得發心來隨喜。因為會講經的人,你可以講經,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能力講經,那就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隨喜佛法的功德。我們不只要印書、要印經,印完以後,我們還要去流通;不光在生活當中流通,還要在網路當中流通,讓佛法可以傳遍世界,讓佛身滿虛空,這是我們學佛人的心願,是一個菩薩的發心。

希望大家也都能夠如是發心、如是行持,這就是菩薩行。《菩薩戒》講「要懂得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深信大乘、深信佛法」,並且幫助他們能夠出三界、出六道輪迴,這是我們佛弟子,特別是菩薩戒弟子應該要做的,甚至我們不是為求功德,就只是希望佛法可以弘傳,正法可以久住,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你能夠這樣清淨心,布施供養以及流通正法,那自然就與道相應,為什麼呢?因為佛門裡面講「三輪體空」,你做這些發心,你不著相。所以要懂得怎麼修,懂得怎麼用心。不能夠只像俗人一樣,為了自己的功德,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這樣還不夠。我們要發大乘心,要發大願,是為一切眾生的利益做,不要只為自己,不要只替自己想,那就太自私了,越自私,你的心量就越小,心量越小,智慧越小,福報越淺。

我們學佛人不一樣,越學心量要越大,智慧越大,福報越大,我們不光要做到「量大福大」,而且還要能夠轉法界,要轉生死成涅槃,轉煩惱成菩提,直至究竟成佛。這個願,盡未來際我們都不會生絲毫退怯之心。你幫助眾生得聞正法,你自己也能夠從佛法當中「深解義趣,如說修行」,這就是《華嚴經》所謂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又「法供養中。如說修行供養第一。」因為你流通正法,你的業障會消除,智慧會打開,你就看得懂經典,你就能夠依教奉行,你就能夠消除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宿業,進而明心見性。


 希望大家對於印經弘法的功德能夠了解,並且發心一起來做。


影音開示:

~~~~~~~~~~~~~~
大乘定香精舍發起
集眾印經因緣:
幾年來,許多同修蓮友一再反應,
希望能夠隨喜發心參與精舍佛經印製及佛法流通弘揚。

今年終於因緣成熟,開啟印經護法專款專用戶,
讓人人有機會印經、護持佛法,
使佛陀正法得以弘傳流通,更是給大家修福慧的機會。
一分發心得一分果報,十分發心得十分功德,大家儘量做,
所做的都是護教護法的全分發心。

印經弘法專用戶 

戶名:葉哲廷(釋悟顯)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富錦分行
代號:822
帳號:134540060094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 開示~未來-決定於現前一念


學佛就是要把名利心放下,只要隨緣的去做,不是要無端的給自己壓力,讓自己痛苦。能把心安住在佛號上,就有歸宿、就有依止。這也是為什麼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念佛。現在能念,現前就得到平安。阿彌陀佛有一個名號是「安穩光佛」。念阿彌陀佛聖號心會安穩,身心就平安。

還有一個名號叫「歡喜光佛」,你念,人家看到就會生歡喜心,不要說是人,連動物看到都會生歡喜心,所以叫歡喜光佛。念佛是必要的,念佛也是迫切需要的。除了念佛,還要觀心,

簡要的說,就是要仔細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沒有與佛菩薩教誡的、與自己所嚮往的淨土相應?佛菩薩教誡的就是戒律,「戒」不是只有指戒條,還有教誡。教誡與經典是相應的,遵行教誡,起的心念才是如法的。如果動的心念,是與經典講的不相應,這念頭馬上要放下,不可以讓它再相續。這是「觀心為要」。

所以觀心是要觀照自己的心。要「依戒而觀」。亦即依佛的教誡來觀照,也才能夠以「淨土為歸」。......

完整開示:


~講演大乘~ 悟顯法師講座及開示 全集 (mp3)下載


弘揚正法



歡迎大家一起來下載分享

與你的朋友分享正確的大乘佛法 

自修熏習  與人分享  兩相得利

google 雲端硬碟連結:



百度云 連結: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悟顯法師 開示~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功德莊嚴。」什麼叫「功」?對境不生心,這叫「功」;隨緣應物叫「德」。《金剛經》講:「應無所住。」這是功;「而生其心」叫德,我心不執著於世間任何一物,我把世間的這些東西,金銀財寶……等等的,拿來轉做利益眾生的事,可是我心還是不著;我雖做一切事情,心裡面不著,不著世間、不著財寶、不著名聞、不著利養,對內,沒有能布施的我,就離我相,知道這但只是性具的。因自性無慳貪故,所以行檀波羅蜜,這個叫功德,這是修因。果上,就成就報身,跟眾生結緣。

所以「能捨」是空義,「得成」是莊嚴義,所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功德莊嚴。」從無住本,立所有法。你要是「有所住」,那這功德不會顯現,不光一項的功德不會顯現,無量的功德都不會顯現。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因為發的是大乘心,修一行即是一切行,所以極樂世界隨舉一法,都具無量功德,他行布施的時候,一切法皆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皆是布施,亦同時兼攝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橫豎交徹,所以行布施的時候,其他五度皆是布施,這是「純」,亦同時兼攝五度,這是「純雜具德」,顯示出,隨舉一法皆是「功德莊嚴。」這一橫一豎,「豎」就是講不壞本位,布施還是布施、持戒還是持戒、忍辱還是忍辱、精進還是精進,各各不壞本位,都收攝於布施,

所以布施裡面有持戒、布施裡面有忍辱、布施裡面有精進,這是雜門。那「純」就是行一布施度,其餘皆攝歸布施,持戒也等於布施,這是純。橫向,一橫一豎,橫豎交徹,深達法界,這是華嚴十玄門裡面的:「諸藏純雜具德門。」

深達法界「同時具足相應門。」所以總收一切功德,從「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持布施度門,亦同時兼攝一切行門、一切功德相門,所以說:隨舉一法攝無盡法界。所以極樂世界能「樹現佛剎、能徹照十方、能夠無情說法」,

而且不光說一法,可說種種法,這就是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發大乘心,行的是普賢菩薩的無盡願行,所以要用華嚴的一乘十玄門來解釋,而且遍於三世,橫該法界。三世裡面各有三世,收九世為一念,打破時空。所以過去諸佛也讚歎、現在諸佛也讚歎、未來諸佛也讚歎,叫「名聞十方」,皆讚歎。

所以善導大師講得沒有錯,如來唯說彌陀本願海,一如來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華嚴宗叫「普眼境界」,唯智能入,你有智慧才能契入,沒有智慧你只能聽聽而已。我這是略說「功德莊嚴。」要是細說,無量億劫說不能盡。這是說法藏比丘他是怎麼用心的,你們要是學世間典籍,絕對沒有這個功德,以世間心做不了,

你要發的是大乘心、發的是菩提心。所以從一法普攝諸法,又一一映現諸法當中,那就有「因陀羅網境界門。」這一法收一切法,映一切諸法當中,一切諸法又有收、又有攝、又有入,展開就變成如帝網珠,無盡復無盡,不光彌陀具足,我們眾生身中亦具。我們與佛來說,算是相對的,也具他一切法,

所以你念佛,可以開啟彌陀所有的功德。這「因陀羅網境界門。」《華嚴經》十玄門叫「交涉無礙門。」或叫「攝入無礙門。」這是華嚴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不可思議。你想不透,因為你有「我相」、你有「我執」,你連解都沒有辦法解,所以怎麼可以去學世間法?世間法只會越學越執著。你想要弄懂經典都沒有時間了,怎麼可以有一絲毫的念頭,耽著到世間去,或是看世間這些典籍。所以一句「功德莊嚴。」不可思議,所以總收一句佛號同時具足,這真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莊嚴。」而且皆是無量。



心經白話述義 節錄~開發本具般若智慧


舍利弗在經典上的表法是智慧第一,智慧當中般若智慧第一,種種的三昧、種種的陀羅尼,以般若為第一,所以才叫照見,這個智慧不在別處,不是從心外求的,舍利弗在這裡的表法代表非大智慧不能領悟,誰是大智慧呢?相信在座的都會想:「不是我」,我們哪有智慧,《華嚴經》講大心凡夫當機,

大心凡夫是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者,每個人都有,所以大智慧每個人都具足,只要你肯回頭,那就是當機,你用這樣的心態來學《心經》,那就能夠得到般若智慧,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不要想這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弗講的,只要我們自己肯學、肯回頭就是舍利弗,能夠運用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是觀自在,我們現在眼見色不自在,耳聞聲隨聲轉,很苦惱,六根對六塵都不自在,所以你要能用你就是觀自在,六根接觸六塵都不起心不動念,大家都會想只要我心不要動,心如止水,止息你的心不動,跟木頭一樣,那不是般若,般若是活活潑潑的,用而不著。

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對於諸法一接觸你就明白,你不會迷在裡面,不會被它轉,你知道法是我心所現,心所現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要具有這樣的觀念才算是看破放下,念佛才會得力。大家念佛越念越苦惱,就是因為忽略了般若智慧,所以我們才開這堂課,除了幫助想認識《心經》的同修,也是幫助修學淨土的同修。

這部經對於初學來說沒有那麼容易學習,若是聽不懂,就要發心,在佛菩薩像面前懺悔自己的業障,懺悔過去生毀謗大乘、毀謗般若的業障,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這樣才算有一點想學的心及恭敬心,這樣聽經才能契入。

完整開示~心經白話述義:

心經講座上集:
心經講座下集: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悟顯法師法華經方便品精華 佛眼徹見

心得開明

釋迦牟尼佛可以算是最先知道地球是圓的了,他看這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圓的。他知道閻浮提的眾生,在《起世經》說到:「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闊南狹。如婆羅門車。其中人面。還似地形。」閻浮提這個世界北邊比較闊,南邊比較窄,這在經典裡面都有記載,在還沒有地圖以前,世尊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他知道這裡的人他的形狀臉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體來說是方形的。所以佛有大神通,能夠知見整個法界,能夠知道整個法界啊。那個時候的人科技不發達也沒有衛星,根本搞不清楚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甚至認為那座山翻過去,大概就會掉到這個世界外面去,所以都不敢出山。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的這個佛眼,比現代望遠鏡看得更清楚。望遠鏡是站在一點往外看,佛的眼睛是他身心融入法界,法界藏身釋迦牟尼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藏身,整個法界就是他的身心,所以他一清二楚。

悟顯法師 開示~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法音是要讓眾生覺悟的。你的言語造作,其實都能流露出法音,你們的身、口、意的行為,實際上你有在落實佛法的,表現出佛弟子的樣子,這些都是法音啊。不光是經典,不光是說佛法是法音,你的知識、你的學問、你的技能,能夠幫助佛法流通,能夠幫助利益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叫法音。

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做為一個佛弟子,你要把佛教的招牌做好。你的威儀、你的談吐、你的舉止,要像佛一樣,要朝這個目標前進。對於你自己是攝心,消身業、消口業、消意業,你的意是清淨的,你的身、口是清淨的,那對於眾生呢?就是法音。你不要一看到法音呢,就聽到這個是音聲,不光是指音聲,音聲是從嘴巴出來的,你的動作。像有一首偈子,威儀偈:「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回視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這個東西,你要注意,那麼你就是在「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你的行為可以攝受眾生,不光是人道的眾生,畜生道,這些其他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你都能令他覺悟,這才是真正的身、口、意這三業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不是只有口說啊!這法音只是說一個代表,而且「佛」他是常以法音,這個「常」是不間斷。像我們講經,從現在開始講,講一個小時以後會休息、會中斷。但是呢你的身、口,你的身跟意,常常覺、不迷,與佛相應,這就是不間斷啊!



悟顯法師法華經講座 精華 學憨山大師 不看了凡四訓

修學大乘


實際上十方佛土當中只有一乘,沒有其他的,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更不會有人天乘了,你這樣道理就清楚了,不會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

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講你學《弟子規》,學這些什麼《論語》、學這個《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些,這些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充其量學《弟子規》知道一點人倫的道理,三歲小孩學的,你們現在只要看一看抓個精神就好了,不用這麼迷,不用那麼執著。

你要了解因果,我們佛門這些大乘經論都有講因果,不用學袁了凡,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

憨山大師跟袁了凡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這個袁了凡還在生死輪迴,憨山大師明心見性。

憨山大師講,他說袁了凡來參訪雲谷禪師的時候,雲谷禪師告訴他什麼是這個佛法,佛法講的心性,這袁了凡聽都聽不懂,只是想好求世間而已,世間的這些財富、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而已。

可是憨山大師不一樣,同樣碰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參念佛的是誰,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說他這一輩子最感謝的就是雲谷禪師,如果沒有雲谷禪師教他,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我說,你要學袁了凡,不用學,學憨山大師,他的命徹底轉過來,從生死業轉成涅槃,從凡夫變為聖人。憨山大師的金身現在還在,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就是六祖的那個南華寺,坐在六祖的旁邊。

袁了凡的身體呢?不知道去哪兒了。這就是因果,一個了生死,一個沒了生死。學佛的人學憨山大師,不用學袁了凡。《感應篇》就不用講了,道教的,鬼神附身的,鬼神附身來說的一些善法,那個就不用講了,不了義法。

你要知道因果,我們佛門裡面都有;你要了解善惡報應,我跟你講你看《地藏經》就好了,不用看《感應篇》,那個沒有用。你不用管哪一個大師講的,依佛所說,依法不依人,你的知見才會正確。

所以佛說沒有二乘,怎麼會有說要用人天乘作基礎,簡直是跟佛作對,跟法王的聖旨相違抗。所以聽到這裡你就要知道,你要相信。


所以如來但教化菩薩乘,只教化菩薩事,「常為一事」就是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悟佛知見,以一佛乘故而為眾生說法,沒有講二乘跟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