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 星期五

什麼是十因六報│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20)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什麼是十因六報│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20)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接著要講「十因六交」。

這「十因六報」是詳細顯示地獄的苦狀,以顯情習感得的報。從習上來講是一念妄心,而受報則六根交受;因念念妄想融涉六根,所以報亦同受。就是一念妄心受報,六根會交互,所以講十習因六交報,你妄想是融涉六根的,所以受報的時候是六根同受,就如同十二類,一一類具十二類,地獄苦報以一習為因,六根同果。所以古德說:足見眾生業性不可思議,業識不思議熏、不思議變,業力昭然。講得很清楚。《地藏經》講下地獄的一些眾生他的因,是他做了哪些事?他這裡講的會更清楚,包括你六根受報,你造的是什麼樣的業?習跟六根是交互的,十習因與六根交互受報。十習就是淫、貪、慢、瞋、詐、誑、怨、見、枉、訟,這十個。這是「造十習因。受六交報。」自業所感。下面會為我們解釋這十習,十習後面他受報盡了,又生餓鬼,餓鬼也是十習,受報盡了,生畜生道,這是舉大概的,同樣的一習裡面還含有十習,只是這一習特別重,就牽引他去,所以為什麼舉十二類生?十二類,是講這十二種類,是看他哪一個因重,就到哪裡去投胎,這裡也是一樣。這裡是在地獄裡面,具有十習所受的報不同,在鬼道具有十習,受的鬼形不同,然後畜生道也是十習,受的畜生類的報各不同,在人道具有十習,受的報不同。所以有的人看起來特別奸詐,有的人看起來特別壞,瞋心特別重。我們從這裡可以知道,他之前造的是什麼因,包括他是從哪一道來的,他可能墮過畜生道,可能墮過餓鬼道,或墮過地獄道,在哪一種地獄?都可以從這裡看得出來。

所以我覺得《楞嚴經》講地獄這個部分,講眾生六道輪迴,其實很詳細。比《地藏經》講地獄講得清楚,它這裡講眾生怎麼下到地獄去,它具有哪些因?他怎麼受報的?然後你從地獄出來,是投生到哪裡?依他習氣的輕重,又投生到畜生,畜生出來,他又投生到哪裡?甚至是人道的哪一種類,講得很清楚。

有的人他是貪欲很重,有的是我慢很重,瞋心很重的,他可能是畜生道上來的。所以你說人從哪裡來?世間人他不曉得,他以為是動物裡面來的,不是的,是業習所感,所以,天道如果他業習重,他就往下墜。人道如果業習輕,想多情少,那就往上升,這是七趣的升沉。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

這裡講十習因,「十習」就是淫、貪、慢、瞋、詐、誑、怨、見、枉、訟,這十個。

第一個。

淫習是生死的根本,為眾習之首也,男女二根交接,二妄相磨,所以叫「淫習交接。發於相磨。」所以暖相現前,這是命終所現之境界。相磨則有暖相,就像兩手互相摩擦一樣的道理。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這「二習」就是種子起現行,就是「種習」跟「現習」這兩個。這「二習相然。」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猶如乾柴遇到火,所以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互相熾然。叫「二習相然。」所以感得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所以十方如來,「色目行淫。」視淫為欲火,所以說「菩薩見欲。」如同躲避火坑一樣。這是第一個淫習。

再來是第二個: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這是從貪欲來說,包括貪著,所以叫「貪習」。什麼叫「貪」?唯識講:「於有有具,染著為性。」什麼叫做「有有具」,「有」即三界。「有具」就是生起三有之因,所以叫「有有具」。「染著為性」意思就是在三界裡面貪著。彼此妄計貪取,叫做「交計」。貪取不止,所以叫「吸攬」。「吸」就有冷觸,所以感得寒冰等現象。這叫做貪習。

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這二習跟前面講的一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於是貪習就更加熾盛,所以叫「相陵」。這「陵」就是「憑陵」的意思,也就是互相競尚不休的意思,此又高於彼,彼又高於此。「吒吒。波波。羅羅。」這是地獄的名稱,它以冷寒之聲來給地獄命名,「青赤白蓮。」就是受冷以後,它產生的顏色有青色、有赤色、有白色。你看一個人被冷到發白,或是發紅,或是發青,凍傷發黑都有。所以「吒吒。波波。羅羅。」就是很冷寒之聲,因為它冷,他去忍耐,他發出了聲音,「青赤白蓮。」就是寒凍之色。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十方如來「色目多求。」就是如來看到貪欲多求,就如同貪水一樣,會淹死人;所以菩薩見到貪,「如避瘴海」「瘴」就包括之前講的瘴氣,「海」就是大海。

再來是第三個: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

「慢」有許多種,這裡特別是講「我慢」。

什麼叫「我慢」?唯識講:「恃己陵他。」認為自己很厲害,比人家厲害,高過於他,所以說「高舉為性」,自他相慢,叫做「慢習交陵。」「陵」就是欺侮之意。「恃」就是恃己貢高,傲慢不已。慢心沒有中斷,所以說「馳流不息。」因此感得「騰逸奔波。」騰逸奔波的「騰」就是「騰逸」。是騰躍縱逸,奔馳之波,於自心中,預現積波為水之相,所以叫「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是什麼樣呢?「如人口舌。」就像這口與舌「自相綿味。」你用舌頭去舔自己的口腔,它就會產生有口水,所以叫「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佛是用這個例子來形容,講「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一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因此就越來越我慢了,自我膨脹,所以叫「二習相鼓。」彼此就有傲慢之氣,因為每個人都有我慢,所以叫「相鼓」。因為相鼓,所以感得「血河。灰河。」等事。什麼叫灰河?在《經律異相》裡面講到:灰河地獄,縱廣深淺五百由旬,灰湯涌沸,罪人入河,鐵刺刺身,膿血流出,痛苦萬狀,這是灰河地獄。「熱沙。」就是黑砂地獄,熱風暴起,吹熱黑砂,黑砂很燙,來著罪人,燒皮徹骨,也可以兩個一起看。因為講「熱沙。毒海。」把熱沙跟毒海合在一起看。就是以海沸的熱砂,沒溺罪人,苦毒無量,就是這樣子。沙在海裡面。有熱水將沙給煮滾,就是很燙,沒溺罪人,這樣看也可以。「融銅灌吞。」《地藏經》上說:烊銅灌口,熱鐵燒身,萬死萬生,動經億劫,了不得出。這是略舉「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有類似這一類的刑罰。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所以諸佛名「慢」為飲癡水。因為本來無我,卻沒溺於不明當中,所以說「菩薩見慢。如避巨溺。」修行人見慢就像巨溺,巨溺就是像海嘯一樣。

第四個: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

瞋習以怒氣相加,所以叫「瞋習交衝。」互相衝突,「發於相忤。」「忤」就是違逆的意思。「忤結不息。」就是「火盛而氣益剛」,意思是火氣很大,越來越瞋恨。以此鑄氣為金,「金」就是堅固的意思。你火盛大就堅固,越來越剛強,瞋心越來越放不下,所以鑄氣為金,放不下,堅固就感得金。所以感「刀山鐵橛。劍樹。劍輪。」這些業相,「橛」就是棍子,「劍樹」就是豎劍為樹,劍樹立來,像樹一樣直挺,「劍輪」就是團劍為輪,「斧」就是用劈的,以黃金飾斧為「鉞」,「鎗」是刺的,「鋸」是拿來肢解的。「如人銜冤。殺氣飛動。」就像世人有怨恨,他就想報復,所以「殺氣飛動。」觀其形色,就有殺氣,感覺這個人是要去殺人,所以叫「殺氣飛動。」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用「氣」,拿來形容他現在的一個狀態,所以叫生氣。生氣就發火。

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槌擊諸事。

一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瞋心就越來越熾盛,互相攻擊,念念在殺。兩相傷刺叫「相擊。」所以有「宮割斬斫。」「宮」就是「去勢」,叫「宮割」,「斬」就斬其首,所以叫「斬斫。」「剉」就是折其體。「刺」就穿其身,「槌」就是用荊條、竹板去打這個人的後背,「擊」是以杖打他的臀部。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諸佛看到瞋習,就如同見利刀劍一樣。所以為什麼說不要輕易起瞋恨。「菩薩見瞋。如避誅戮。」就是看到瞋恚,就如同見到在屠殺一樣,趕快迴避。

第五個: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這裡的「詐」就是欺詐。為了他的名利跟名譽,矯現有德,假裝自己很有德行,沽名釣譽的那種,這是詭詐為性,邪命為業,以此來欺騙他人,所以叫「詐習交誘。」互相欺騙。「發於相調。」「調」一樣是誘騙、調弄,騙人家。但「引起不住。」什麼叫「引」?就是緣引。然後去欺騙人,也因此不斷地欺騙,以此感得「繩木絞校。」這「相調」就是互相愚弄,就是引心令起,不肯止住,造業不休。

「繩木絞校。」「絞」就是用繩引之,然後絞死他,沒辦法解開,「絞」就是絞殺的意思。「校」就是用木頭架住他,把他行動侷限住,所以叫「校」。所謂「校而匣之,令不得脫」,就是這個意思。用木頭把他鎖住,讓他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自由活動,「如水浸田。草木生長。」就是水浸稻田,草木可以生長。它意思主要取草木在生長,你不覺不知,也就是業在增長,你沒有辦法知道。因為他常在騙,常在沽名釣譽,世間這種人很多,佛門也有。

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

「二習」一樣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越騙越多,從開始騙一個人後來騙一群人,越騙越嚴重,「二習相延。」會更相延引,「相延」就是纏蔓不已,牽纏很多,「更相延引」,就像藤蔓一樣攪在一起,越延越長,故有杻械等事。「杻械枷鎖。」在手叫做「杻」,在足叫做「械」,在項叫做「枷」,在頸叫做「鎖」,所以叫「杻械枷鎖。」「鞭杖」,「鞭」就是鞭打,「杖」就是條杖,「檛」就是箠(音:垂)屬,「箠屬」就是馬鞭的意思。「棒」就是棍棒,就是棍屬,所以叫「鞭杖檛棒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

「讒賊」就是讒言哄誘,講一些騙話,去欺騙人。

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菩薩見到欺詐就如同看到豺狼一樣,趕快避開。也就是不會去欺詐眾生。

第六個。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

這裡的「誑」跟前面的「詐」有點不一樣,這「誑」就是欺罔之意。罔冒他人,諂曲為性。罔冒他人,就是矯設方便以取他意,所以叫做「交欺相罔。「誣罔不止。」就是欺罔於他人,因為「飛心造姦。」就是以惡心造作姦盜邪婬的事情,故而感得塵土屎尿等相。

「如塵隨風。各無所見。」:這是用譬喻來讓大家知道。就是他設計去欺騙人家,讓人家迷惑,所以這叫「誑」,讓人家搞不清楚,就如同風捲塵沙一樣,「塵」就是隨風勢,攪亂虛空,昏天黑地,令人對面而沒有辦法相見,就是欺誑。為什麼叫「誑語」?就是講一些話騙人,讓人家搞不清楚。跟前面的「詐」,「詐現威儀,詐現禪相,沽名釣譽」,有類似之處。但是這裡的「誑」比較偏重在語言上去騙人,前面包括行為也在騙人,這裡是特別講設計讓人家迷惑。前面是為了名利,實際上兩個都是為了名利,但是經文這樣,稍微給它簡別一下,兩個有相通的。

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一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誣罔越來越嚴重,撒一個謊要再撒十個謊來圓第一個謊,誑惑於人,也就是習氣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叫做「相加。」誑習相加,欺騙越來越多,所以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這裡看「相加」就是交欺的意思,互相欺騙。「沒溺。」就是類似屎尿地獄,把屎尿煮沸,罪人丟到裡面去。「騰擲。」就類似像黑砂地獄,就是風吹黑砂,罪人騰擲,騰擲於其中,「飛墜。」那就是隨風上下,「漂淪」就是一下浮一下沉,浮沉之相。所以說「飛墜。漂淪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

這十方如來見到欺誑,就如同見到搶劫殺人一樣,「同名劫殺。」就像劫財殺命,所以欺誑就是害人又自害。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這個字念虺(音,毀)就是毒蛇的意思,蛇虺牠會含毒去螫人,你如果去踐踏到牠,踩到牠牠就咬你,所以叫「如踐蛇虺。」這個「踐」是踐踏,就是你去踩到毒蛇一樣,所以不可以欺誑。

第七個: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這「怨習」就是彼此互相嫌恨,是由銜恨而發,就是銜怨不捨,懷恨在心,叫做銜恨,所以感得飛石投礫等相。

「飛石」就是飛以石塊;「投礰」就是投以碎石。用石塊或碎石砸他;「匣貯」就是匣床盛貯,把他裝在匣子裡面,鎖在裡面;「車檻」就是檻禁在車籠裡面;「甕盛」就是把人家裝在甕裡面,然後在外面用火去燒他,所以有一句話叫「請君入甕」,就是這個意思;「囊撲」就是撲殺,什麼叫「撲殺」呢?就像秦始皇把他弟弟殺掉,這是圓瑛法師講的,囊撲二弟,就是把他裝到袋子裡面,往上拋,拋撲令死。所以說「如陰毒人。」就如同陰毒之人,懷抱惡念,心存惡念,所以叫「懷抱畜惡。」暗算害人。

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

這「二習」一樣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所以習氣更重,怨恨更深,所以叫「相吞。」互相吞食,所以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等事。「投擲。」就是前面講的用石頭去砸他,用大石頭、大石塊、碎石,「擒捉。」就是擒拿捉取,把他丟到匣車或是入甕裡面,或裝到袋子裡面去。「擊射。」就是用石礫敲他的頭,或是用劍,或是石頭,射穿他的身體,「拋撮。」就是拋撲令死,跟囊撲是一樣的。所以說「擊射。拋撮。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違害鬼。」就是違背正理,暗中害人,極惡之鬼,所以叫「違害鬼。」十方如來看到怨習,「色目怨家。名違害鬼。」如來不跟人家結怨,「菩薩見怨。如飲鴆酒。」所以菩薩看到怨習就如同看到毒酒一樣趕快避掉。

第八個: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

這個是「惡見」。

就是於諸諦理顛倒推度,染慧為性,能障正見,招苦為業,這都是唯識裡面講的,那些人心地暗鈍,又去教暗鈍之人,所以「彼此非其明而明之」,所以叫「見習交明。」就是「邪見」互相交流,互相傳達,就更為邪見。

「薩迦耶。」翻作中文叫惡見。「如薩迦耶。」猶如「惡見」,惡見有五,第一個「身見」:就是執我、我所;第二個是「邊見」:就是執斷、執常二邊;第三個是「邪見」:就是謗無因果;第四個是「見取見」:見取見就是非果計果,如無想天,他就把它當作是涅槃,這個叫非果計果。第五個是「戒禁取見」:就是非因計因。非因計因就是如外道持牛戒和持狗戒,做無益苦行,不是成佛的因,你把它當作成佛的因,就像現在佛門有些邪見人講的《弟子規》、儒家是學佛的基礎根本,這就像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一樣,非因計因,那些不是成佛的根本,就像煮沙不可能成飯。「邪悟諸業。」「邊見」背於中道正見,「邪見」背於正見,這都算邪悟。如上五種惡見,各有所作,所以叫「邪悟諸業。」因為異執,邪見也可以叫「異執」,所以「發於違拒。」就是互相是非,由此異執「發於違拒。」邪見它對於正見就不能接受,這叫「發於違拒。」互相是非所以叫「出生相反。」它跟正見是相反,由此「故有王使主吏。」王使就是琰魔羅王之使者;主吏就執掌簿書的官吏,他在那裡記錄的,證其所執之文籍,於自心中,預現其相,所以叫「證執文籍。」這是王使主吏證其所執之文籍,就是他的文籍上面,可以記錄你這一生造的這些惡業、惡見,並且在罪人心中,能顯現形象,讓其能夠知道,就如同行路人往來相見,也就是像路上的行人彼此看得到,沒有辦法避掉。所以叫做「如行路人。來往相見。」

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

習氣種子起現行,現行再熏種子。互相交對,所以叫「二習相交。」判辨是非。「相交」就是交哄諍論,所以感得堪問考訊等事。又各執己見,所以就感王使執證等相,互相爭論就感權詐,勘問考訊的事情。命終的時候,神識見有勘問權詐等,「勘」就是勘校審問,權稱詐偽。為什麼有「勘問。權詐考訊。」因為你在問那些犯人的時候,有時候權巧的去誘導他,讓他說出真話,叫權稱詐偽,也就是「權詐」。

「此似王使事」,這就像王使審問犯人他要做的事情,「如不得其情」,若還是搞不清楚,那麼就轉啟奏有司逼問,現在沒有逼供,你要是下到三惡道去,那就有逼供、考訓,嚴推重鞠就是嚴厲細細地去審查。如果沒有辦法套出他的口供,那就到下面去用逼問的。所以講「王使主吏」,前面是王使在做的事情,這裡是主吏在做的事情,如果還是「不得其行」,還是沒有詢問清楚,他也不說,那就披究生前的現業,照明神識習氣,這時就有「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言辭辯別,所以記載得很清楚,並且能夠證明,你造什麼業,該受什麼罪,你也許忘記了,他把你逼問出來,你還是搞不清楚,他就拿這個善惡童子,手上文簿記載的,你講過什麼他都幫你記錄下來,證據確鑿,讓你心服口服,甘心領受。前面的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就是心中之獄相初萌,地獄相初現前,今天「勘問。權詐考訊。」這是業果成就,所以這個是見習,邪見感得這樣的果報。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

所以如來看惡見、邪見如同「見坑。」看到大坑一樣,就趕快回避,不可以掉下去。「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就是外道「虛妄遍執。如臨毒壑。」毒壑就是丘壑當中,有毒蛇等物,入之必傷慧命,必喪法身,所以應該要避開。

第九個: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

這個「枉」就是誣枉。讒謗狠戾為性,就是惱害眾生,能夠障礙不惱。因為一個是惱害,一個是不惱害,你惱害眾生自然能障不惱害。後面有一個叫「蛆螫(音,區遮)為性」。能障不惱。這要合起來看。「螫」就像蜂蝎去螫人一樣。蛆螫為性,因為他冤枉人家,就是追懷往惡多發囂暴,用兇惡粗鄙的語言去逼迫人家,或是冤枉人家,都有,其實跟前面的打妄語、誑惑他人,或是欺騙他人,前面講的「誑習」,還有一個「詐習」,都有相關的。以粗鄙的語言、行為去「逼枉良善。」「逼枉良善」就是去欺負善良的人,所以「枉習交加。發於誣謗。」或是逼迫,讓人家去做壞事,或是冤枉人家。以兇鄙粗言,蛆螫他人,所以叫做「交加」。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合山」就是大石山,兩山相對,罪人入中,自然合起來,在《地藏經》有講過,骨肉糜碎,骨肉整個都被它壓爛掉了,壓爛以後山就回到原處了,「合石」就是罪人臥於大石上,以大石頭合之,就好像榨汁一樣。「碾」就是大熱鐵輪去碾他,讓這個人身碎壞、破碎。「磑」就是小磨。小碾,比較小一點的鐵輪,或是石磑比較小一點,叫「碾磑」。「耕」就是犁耕,耕其舌。「磨」就是石磨地獄,用石頭來磨,「碾」就是大熱鐵輪,去碾壓他。「磑」就是小磨。「耕」就是耕舌。「磨」就是石磨地獄,捉罪人撲在熱石上,就是把他撲在大熱的石頭上,把他手腳攤開來,用大熱石壓在他身上,迴旋而磨。

所以是有欲逼人,而逼己之具。就是你本來逼人,所以感得「合山合石。」這樣子的業具來逼迫自己。

「如讒賊人。逼枉良善。」就像賊人,「讒」是什麼?就是譖(音,ㄗㄣ)的意思,就是誹謗。「賊」就是害,叫做「讒譖為害」,所以名為「讒賊人」,誹謗,像賊一樣逼害他。逼壓無辜,枉害良善。就是「讒賊」,交相加害,發於誣謗;感得「合山合石。」等相。

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諸事。

二習就是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互相排擠,所以叫「相排。」枉害不止。

「押捺。搥按。」「押捺」就是押抑揉捺,去壓他、去揉他,令其服罪也。如果不服罪,蹙其身於囊袋,把他裝到袋子裡面,然後用東西壓他,榨出汁,壓之而過濾,把他血給放掉,就是漉其血,所以叫「蹙漉」。

「衡度」就是掛其身於權衡上面,秤稱輕重,用尺量其長短。「諸事。」就是包括其餘各種刑罰。這是比較大的,其他還有各種小的刑罰去懲罰他。前面講的「合山合石。」就是心中的地獄相出現,「押捺。搥按。」就是業果成就,自作自受。

「二習相排。」「排」就是擠陷;排擠陷害,主要就是陷害的意思,所以感得「押捺。搥按。蹙漉衡度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

「讒」就是誹謗,如來視怨謗為「讒虎」 。讒言傷害,過於惡虎,所以叫「讒虎。」

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修行人見冤枉、誣枉,如同遭遇霹靂,「霹靂」就像炸彈一樣。

第十個: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這是講「訟習」,訟什麼?訟其覆,意思就是對於自己所做的罪惡恐被人家知道而喪失了利益、喪失名譽;所以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損惱為業。這就是訟習。

「彼覆此訟」,你在遮蓋你自己的罪業,而有人在那裡舉發你,所以說「訟習交諠。」互相吵鬧,經文「發於覆藏」,因為他覆藏自己的罪業,所以有鑑見照燭等相。「鑑見」就是鏡鑑,鏡子能夠照,能看到他過去生的業。下面講的「照燭」就是火珠,用火珠照罪人,就是用火珠,把珠子拿出來對著罪人,罪人心裡面動了什麼念,都曉得,使他沒有辦法隱藏,就像在太陽光照之下,沒有辦法去覆藏他的影子。

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訟覆交陳,這「陳」就陳列罪狀;所以感得業鏡對驗等事。「惡友」就是宿世造同樣業的惡友,現前作證。「業鏡」就是能鑑宿業之鏡;「火珠」就是能照心曲之珠。火珠拿出來,他的起心動念,都能夠知道,也就是披露他的宿業,對驗他這一生他怎麼去造壞事情,等於就像現在的記錄儀一樣,只是它比記錄器還厲害,還記錄你的心念。火珠拿出來,講「火珠」就知道珠子有光明,能知道這個人是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你心裡在想什麼,珠子拿出來就知道了,所以必然一清二楚,分毫不能隱藏。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所以有罪就不要覆藏,為什麼說要「發露懺悔」,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十方如來視「覆藏」就像陰賊一樣,所謂家有陰賊,久必遭劫;有賊潛伏在家裡面,意思就是覆藏己過,終究被此過失損害,就像家中藏著賊一樣。

「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菩薩看這覆藏的過失,如同「頭戴高山,履於巨海」。頭上頂著個高山,然後被壓到深海底,終究不能出離,越戴越重,越陷越深。所以你越覆藏,它就越重。

上面十習為發業之因,因必然趣果,所以感得地獄種種苦具;而且這十種習都由一念妄想而發,這妄想融涉六根,所以受苦報時就感得六根交互受報,就名為「六交報」。

上面講十習因,「十習」是由妄念而發,然後融涉於六根當中,所受的苦報於六根交互而受,所以叫做「六交報」。

悟定居士 校對整理

七趣升沉之所以│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 (19)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八】   (精彩節錄)


七趣升沉之所以│楞嚴經白話直解卷八(19)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這也是講七趣升沉之所以。

《楞嚴經》講七趣是六道要加一個仙道,眾生生的時候循著情欲,叫做「生從順習。」臨終時惡果現前,叫做「死從變流。」所以生死相交,「二習相交。」就是生死之際,善惡殊途,升沉不同。經文講「純想即飛」就生於天上,就是純是想業。「一生善惡。俱時頓現。」隨著你的死逆生順,二習相交,感得的報就不同。生順著你的情習,「變流」就是改變。死時他就改變,即是佛門講的「改形易道」,看你哪一個業強就去哪裡投胎,是這樣的意思。

第一個:天道。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這是純想業,所以說「純想即飛。」就生天上。如果兼福兼慧還有淨願,那就是生淨土。所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一樣的意思。

這個是純想。

第二個:天仙神道。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這個是情少想多,所以「輕舉非遠。」生為神仙之類。有護法者親住佛的座下,這也是他的業習所感,他感得的是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好一點是「飛行夜叉。」差一點是「地行羅剎。」可以「遊於四天。」可以遊於四天王天沒有障礙,他能夠護持正法。

第三個:人道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這一道是「情」跟「想」均等,「情」就是習,「想」就是理智跟觀想,二者平等,這是人道。「想明斯聰。」所以有些人特別聰明,他過去生「想」得多,這「想」就是想一些比較超越、想出離、想清淨的比較多;「情幽斯鈍」,有些人笨,就是他過去生情重,「斯」當作「是」的意思,也就是愚鈍的意思。「想明則斯聰」,他想到要出離,想到要修行,在人道感得的這個報就比較聰明。所以,在人道有聰明跟愚笨的差異,是怎麼來的?就是他的情想不同。從這裡就知道,佛門在看這個人是聰明還是愚鈍,就看他的業習重不重,如果他的業習重,他是愚鈍的,如果他的業習輕,他是聰明的,他會想要出離、想要修行,這是聰明有智慧的,倒不是說你能夠像有些天才,你能夠算數,或懂多少知識,會多少東西,佛門不是這樣看的,而是看你是否覺悟、是否修行,看你的業習重不重?貪瞋癡重不重?那為什麼說末法眾生是比較愚鈍?就是情欲比較重。貪瞋癡重就愚鈍,貪瞋癡不重,算是比較有智慧的。

第四個:畜生道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這就是六情四想,則為毛群羽族,所以叫「情多想少。」投生到畜生道去。

第五個:鬼道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七情三想」就是下水輪受猛火的氣分燒然燃,是他自己業習所感。所以你看他變成畜生,「沉下水輪。」到水裡面去了,「生於火際。受氣猛火。」地底下有地熱,特別熱,這裡主要形容,不是說他一定是住在海底火山附近,不是這樣子的。他是說這一類七情三想的眾生,因為業力的緣故,變成水族類。

若「八情二想」則為餓鬼,見水成火,所以說「水能害己。無食無飲。」這是焰口鬼,餓鬼業障重的,他看水就跟火一樣,覺得火要燒他,「經百千劫。」百千劫沒有飯吃,一天沒有飯吃就已經很餓了,他們百千劫沒有飯吃。

第六個:地獄道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九情一想。」那就入於地獄,在地獄還有分,「純情」就入阿鼻獄,如果有誹謗正法,五逆十重那就永無出期。就是「更生十方阿鼻地獄。」為什麼說「十方」?在《地藏經》上講:「此界壞時。轉寄他方。」所以這世界壞了,可是業障還沒消,就轉生到他方受報。

什麼叫「九情一想」?「情」非常地多,「想」只有一點點,業障特別重,所以前面講是在火際,這裡又透過火際,「下洞火輪。」「洞」就是透過的意思。那麼「身入風火」,這「二交過地。」就是風、火交互之處。身即墜入地獄之身,入此風、火二交過地。此地「有間」跟「無間」都在裡面,罪之輕者,生於有間;罪之重者,生於無間。如果是「純情無想」,那就唯墜不升,就直接入阿鼻獄。所以梵語「阿鼻」翻作中文叫做「無間」,跟前面有一點不一樣,這是罪極重者,所沉墜之處,就叫「阿鼻」,受苦無間,它有幾種「無間」,就是受苦沒有間斷,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這樣子,所以叫「阿鼻」。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這是三惡道的情況,得這報應是自己造的惡業所感,沒有人給你,沒有人可以讓你去受果報,在地獄則是同受,「眾同分中。」雖然同在地獄裡面,「兼有元地。」他是有各各的業因,不是無因,所以叫「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造惡業是自己惡因招感,「眾同分中。」同在地獄,不是沒有因素的。

悟定居士 校對整理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宗鏡錄 卷十─3

 



宗鏡錄卷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目心為鏡。有何證文。

答。大乘起信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一。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法出離鏡。謂不空。出煩惱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四。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摩訶衍論云。性淨本覺中。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者。此四種大義中。各有二義。與彼大義不相捨離。一者等空義。二者同鏡義。如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故。云何名為如實空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性淨本覺中。遠離慮知知。如遠離妄境。實示遠離義。鏡摩奢趺娑。舉一示一故。論曰。性淨本覺之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緣慮知。諸戲論識。成就一味平等之義。故名為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成就決定真實之相。故名為實。為欲現示遠離之義。故名為空。鏡謂喻明。然此中鏡。則是摩奢趺娑珠鏡。非餘種種油摩等鏡。以為譬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鏡。安置一處。珠鏡前中。或蘊種種石。或蘊種種餘食。或蘊種種莊嚴具。或蘊同類珠鏡。彼珠鏡中。餘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類清淨功德。安立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如論云。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各有二種義。而唯示同鏡義。等空之義。不現示耶。以舉一義。兼示一義故。若如是者。云何名為等空義耶。謂如虛空清淨無染。四障所不能覆。廣大無邊。三世所不能攝。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故。非覺照義故者。即是現示遠離因緣。為如彼摩奢趺娑珠鏡中。石等諸像不現前者。石等諸法。皆鄙穢故。此本覺珠鏡中。種種妄法不現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無明不覺之相。無照達義故。云何名為因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性淨本覺智。三種世間法。皆悉不捨離。為一覺熏習。莊嚴法身果。故名因熏習。鏡輪多梨華。空容受遍一。論曰。性淨本覺。三世間。皆悉不離熏習。彼三而為一覺熏習。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為因熏習鏡。云何名為三種世間。一者眾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為三。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華鏡。如取輪多梨華。安置一處。周集諸物。由此華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熏一切法。為清淨覺。熏令平等。復次虛空義。則有二種。一者容受義。二者遍一義。容受義者。容受諸色無障礙故。遍一義者。種種諸色。唯同一種大虛空故。如論云。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故。如是本覺。從無始來。遠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一者。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不出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出故。二者。遠離雜亂之過。一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入故。三者。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本覺淨功德故。如論云不失故。四者。遠離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為智故。如論云不壞故。遠離邊過。圓滿中實。是故說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顯示因緣。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如論云。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中。眾生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本覺清淨。遠離諸過。以此義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性清淨。具足無漏。常恆熏習眾生世間。令清淨故。如論云。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云何名為法出離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如實不空法。出離三過失。圓滿三種德。故名法出離。鏡銷鍊玻瓈。空出離色義。論曰。無漏性德。出離三過。圓滿三德。名法出離。云何名為三種過失。一者。無明染品。名煩惱礙。二者。根本無明。名為智礙。三者。俱合轉相。名戲論識。是名為三。如是三過。究竟離故。名為出離。如論云。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故。云何名為三種功德。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淨成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為三。如論云。淳淨明故故。出離何過。圓滿何德。謂出離煩惱礙。圓滿淨成就功德。出離智礙。圓滿明成就功德。出離和合轉相。圓滿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對法爾故。此中鏡者。謂玻瓈珠。譬如玻瓈珠淪深泥中。則便涌出。離彼泥騰一丈量。若置濁水中。驅混成塵累。唯上清淨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現香氣。礙彼穢香。遠去而住。法出離鏡。亦復爾故。此中喻者。喻自體淨義。等空義者。出離色義。謂如虛空遠離大種。一向清淨。法出離鏡。亦復爾故。云何名為緣熏習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於無量無邊。諸眾生緣中。出無量無邊殊勝應化身。熏習眾生心。出生諸善根。增長兩輪華。莊嚴法身果。故名緣熏習。鏡中玻瓈空。隨順成就義。如法應觀察。論曰。譬如取玻瓈珠。安置一處。周匝積集種種色珠。彼玻瓈珠。隨向珠色現前轉變。緣熏習鏡。亦復爾。又譬如虛空有自在力故。於一切所作之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境。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修行之事中。隨應建立故。如論云。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故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具足圓滿。起信疏釋云。性淨本覺者。以空及鏡喻。別解四義。論云。一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者。初內。真如中妄法本無。非先有後無。故云如實空。下釋空義。倒心妄境。本不相應。故云遠離。非謂有而不現。但以妄法理無故。無可現境。非不能現。但以兔角無故。無可現也。非覺照者。有二義。一。以妄念望於真智。無覺照之功。以情執違理故。如鏡非即外物。以彼外物無照用義故。即顯鏡中無外物體。二。以本覺望於妄法。亦無覺照功能。以妄本無故。如淨眼望空華。無照矚之功。亦如鏡望兔角。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元宵】一定要堅持學佛

 



【元宵】一定要堅持學佛

悟顯法師 開示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

 

到這裡是一小段。前面講過,惡驕懈怠還有邪見者,這個沒有辦法信受大乘,也沒有辦法信受淨土法門。這些人就像盲人,就是眼睛生下來就看不到的人,恆處於暗室之中。第一個自己本身就生盲無目,再來又處於暗室之中,所以不能得見光明。縱然有光明他也不能得見,所以說不能開導於他路。

 

就像《楞嚴經》裡面有一個譬喻一樣:「譬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一個耳朵聾掉的人,要在百步之外聽到蚊子的聲音,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你一百步以外要看到一隻蚊子,那幾乎是看不到,通常的狀態下是看不到的。百步外你要看到蚊子,然後你還要聽到牠的聲音,常人也未必聽得到,何況是聾人。

 

同樣的道理,你沒有正知正見,沒有善根福德,你要聽聞大乘佛法,你要聽聞淨土法門,你是聽不到的。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你們能夠信受淨土法門,能夠學這部《無量壽經》,這個是具有大善根福德因緣。這大善根包括大福德大因緣,都在佛法當中,在佛門裡面種下極厚的善根,跟諸佛如來都有結緣。

 

所以你要好好把握你這一生,不要讓世間的事情纏著你,不要讓你的業障障礙了你修行。要消除業障、消除冤懟,你才能夠修行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

 

縱然不順也沒有關係,你一定要堅持能夠學佛。不順是因為過去生的業障,這一生修行正在消業。你學佛有人障礙你,這個你要懺悔自己,達摩大師在《二入四行觀》裡面都有教到,在《金剛經》裡面也有講,你修行人家障礙你,都是你宿世以來的惡業在現前。你只要能夠隨緣消舊業,能夠常懺悔自己的過失,懺悔過去生謗佛謗法謗僧,障礙人家修行,那麼這些問題你都能夠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