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楞嚴經玄義

 




連結【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一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二

       【楞嚴經白話直解】卷三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

悟顯法師 講述

玄義

我們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說明,「玄義」就是講《楞嚴經》大綱,以及楞嚴最精要的重點,所以叫「玄義」。裡面包括這部經的體性,這部經修學的方法,還有這部經他是由哪些人翻譯的?從哪裡來的?以及修學這部經有哪些作用,也就是說你學了以後會得到什麼好處,我們叫「方便力用」。

如來的一代時教按天台宗講的分為「五時八教」,這玄義還會說明這部經在如來一代時教裡面,它是屬於哪一個時期說的,這樣我們就很清楚這部經的「教相」,就知道如來的用意是在接引哪些根器的人,這就是「判教相」,就能知道這部經到底圓不圓融,是不是究竟了義的經典,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學佛經,對於教相要認識,如果不認識教相,那就是盲修瞎練。像有一些講世間孝道的、神通的、鬼神感應的、氣功養生的……等等,他也說他講的是佛法,這就是他對經教不明了;講清楚一點,就是他對教相沒搞清楚,以至於把「不了義法」當作「了義法」,這就是因為對教相不認識。不光對一部經的教相不認識,對部部經的教相也都不認識,對如來一代時教的教相也不認識,所以說「判教相」也是非常地重要,總的來說這五重玄義每一個都是重點。

 

五重玄義:第一個釋名,第二個是辨體,第三個明宗,第四個論用,第五個判教相。

一、釋名:

就是解釋經名。

這《楞嚴經》它最早是從龍宮裡面傳出來的。

現在有的人他的福報不是很夠,業障重,思想不夠廣大,你跟他講從前的人心淨,有禪定有神通道力,他就是不相信,他非得眼見為憑,以自己所知所見的當作基準,實際上他的眼睛能看的非常有限,隔張紙就看不見了,如果不信聖言量,只用自己淺小的見聞作判斷,那他人生會有許多遺憾的,因為真正的寶藏,凡夫肉眼,是無法理解的,所以必須透過祖師大德,諸佛菩薩的開示才能開悟。

那麼我們根據祖師大德說,這《楞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默背出來的。

此經在當時候的印度將其視為國寶,後來是般剌密諦大師歷經三次偷渡,才成功傳到廣州制止寺,也就是現在的光孝寺,是在光孝寺那裡翻譯的,我們看經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也有人叫它《首楞嚴經》,正確應該叫做《大佛頂經》。我們一般通俗稱作《楞嚴經》。

經題一般按常規來講,分「通題」跟「別題」,「通題」就是「經」這一個字,「別題」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憨山大師講,他說這個經題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首楞嚴」,「首楞嚴」翻作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是真心本性的異名而已,並不是有其他玄妙的東西,就是眾生心性的異名。

因為其體不變猶如金剛,依此金剛不壞之心發起三觀,為《楞嚴經》的一大宗旨。當初智者大師作「大乘止觀」,也就是「摩訶止觀」,來闡明一心三觀的旨趣。當時候就有梵僧,告訴大師,跟他講,你的一心三觀,跟我們天竺國寶《楞嚴經》的義趣是一模一樣的。

智者大師希望看到《楞嚴經》,就在天台山築拜經臺,拜了十八年,但一直到最後也都沒看到。後來由般剌密諦大師把它傳過來,你要說是「偷渡」也是正確的,因為印度是不讓傳的。

經題最重要的,在於「首楞嚴」三個字,眾生迷也就是迷首楞嚴,悟也是悟首楞嚴,要依之修行而得成佛,也是依首楞嚴。所以,從迷到悟,都是不會離開首楞嚴。

「大佛頂」,這「大」是讚歎,「佛頂」就代表頂法,自性具有「體、相、用」,三者皆稱為大。周遍無際稱為大,無礙稱為大,含容稱為大,攝入稱為大,義趣大致就是這樣。

「佛頂」就是讚其為頂法,也就是如來的教法當中最為殊勝的,稱為「佛頂」。此經所說的一心,就是這個「首楞嚴」,能作如來的密因,因為如來依此而成佛,能為菩薩萬行之司南。所以說「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如來依它而修證,是了義中的了義。「菩薩萬行」是依首楞嚴,「如來密因」也是依首楞嚴。說為「密因」,因為它非是眼見,非青黃赤白大小方圓。而能顯現青黃赤白大小方圓,所以稱為密因。

這個就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大致上的義趣。「經」具有貫、攝、常、法,至少四個義趣。

那總的來說,如來的頂法不離心。一切的作用不離一心,這個「萬行」,菩薩萬行就是講不離一心,修行的了義,不能離開真如自性,所以眾生無始劫來迷此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用諸妄想,但是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就是眾生迷惑顛倒的本因!

迷一心以後,那就像「演若達多」一樣,迷頭認影,以為自己失去本頭。反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為什麼叫「愛鏡中頭」?就是指自己自心現的這個幻象。因為鏡中頭眉目可見,自己卻看不到自己,於是瞋責己頭不見己面目。雖然迷於幻象當中,但也是不離他本來面目。

所以「演若達多」就是很明確地代表眾生迷失真性以後所產生的問題。你要返本還源,就必須得知道迷悟的根本。眾生是在迷什麼?悟是在悟什麼?是怎麼迷的?《楞嚴經》上講「覺明空昧。相待成搖。」就是一念無明妄想「認妄為真」。「想相為塵。識情為垢。」這個世界熾然成立,所以說「能所相待」。

什麼「能所相待」?因為一般人他認為這世界它是個物質的,實際上佛在經上講「唯心所現」,若只有物質,沒有能了知的心,物質無法成立。所以說迷此一心後,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不斷地對立,不斷地發生種種妄想。所以在自己心法當中,就有「受、想、行、識」這四陰纏縛,再與色法相結合,摶取少分四大,就有眾生的根身,根身而外的四大,就是山河國土大地。所以總的來說,一切的色相是自心中的「相分」,一切的心法是自心中的「見分」,能夠了此者,名為「證自證分」,也就是《楞嚴經》常講的「見精」,識精圓明,「識精」本來就圓明。

「見精」就是唯識宗講的「自證分」,祖師講自證分還不算是圓滿清淨的佛性,它必須到《楞嚴經》第二卷,文殊菩薩舉月之喻,但一月真,中間更無是月非月,經文說的:「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個時候才徹底顯示出真如自性,這就是眾生迷妄的根源,也是覺悟的根源。

經題上面「首楞嚴」翻作中文,叫「一切事究竟堅固」。那麼經題上稱「大佛頂」顯示三個,所謂「大」者就是心體廣博包含,極法界量,大而無外,體絕名言,所以叫做「大」。沒有辦法言說。能夠包太虛、包法界,所以叫「大」。也可以說是心性,它本具有的含容的功能。「佛頂」者這是以譬喻來表示相大,因為佛的頂是不可見。所以說「無見頂相」,也是最尊無上之頂,所以,以「佛頂」來顯示自性的相大,用佛頂來比喻廣大無礙之心,無相而不可見,所以叫做「相大」。這是佛頂的意思,所以叫「大佛頂」。

有人說這部經應叫《大佛頂經》,不能叫《楞嚴經》,實際上這樣說也是可以的。因為它主要是要說明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一般叫《楞嚴經》是我們習慣的一個叫法,方便的一個講法。

再看「如來密因」等者,「如來密因」這是顯示「用大」,所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是顯示「用大」,為什麼叫用大?就是作用。前面是相,再來「大」是「體」,體相作用三大,謂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以躋佛果究竟無餘。究竟無餘故云「了義」。「如來密因」講的是「用大」,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依一心而證果,圓滿無餘。所以稱為「了義」,稱為「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是自性之用。你迷惑是迷此真性,覺悟也是悟此真性。所以叫「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就是你依真如自性而得開悟。一切菩薩乘此一心到如來地,所以叫「菩薩萬行」。以上「此一心」具上面的體相用三大之義。以此作為《楞嚴經》的總名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這「經題」它有分「通題」跟「別題」,「通題」我們講過很多遍,所以直接帶過去。

這部《楞嚴經》還有一個別名,什麼別名?就是《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它有一別名。印度翻作中文叫做「月邦」,當時候印度有五個,是西域的一個大國,那蘭陀翻成中文叫「施無厭」,是一個龍的名字。在《西域記》裡面有記載「菴沒羅國」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也就是說這隻龍的名字叫「那蘭陀」。這座寺院跟施無厭池很近,所以叫那蘭陀寺,《那蘭陀大道場經》。「大道場」者:西域諸寺獨此最大,五天竺國王都供奉,集性相二宗的大德沙門都居住在這裡,在這裡修行,包括玄奘大師到西域,跟從戒賢論師學習唯識宗也是在那蘭陀大道場寺。

什麼叫「灌頂部」?「灌頂部」就是華嚴界中有五方佛,所說之法各有一部,中央是毗盧遮那佛為主,所說之法名為灌頂部,以顯此經通為報佛所說,所以此經以此為名。既標《那蘭陀大道場經》,則集者可知,這部經不是一時而說,它可能就像我們講經,就是一個會,楞嚴會,因為阿難是一個發起的因緣,這分幾次把這主題給講完,今天講一些,明天再講一些,所以叫「非一時之說」,應該是沒有隔很久,都在圍繞楞嚴的首楞嚴三昧這主題來講。這是講另外的一個經名。按《長水疏》裡面存有經題,從經名裡面可以看出,這部經不是一時而說,這樣解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

阿難是一個因緣發起,「齋畢旋歸。」佛陀回到精舍,大家跟著到佛陀的精舍去,「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這部經講了一些時候,就不是只有一次講完,是分好幾次,這樣解釋也可以。

再來看「人題」: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般剌密諦大師,他是天竺人,經由三次偷渡,最後一次《楞嚴經》藏在手臂裡面,再偷渡到我國的廣州,一樣是走現在講的「海上絲綢之路」,就這樣坐船過來,在廣州那裡翻譯的。

這廣州制止道場就是現在廣州的光孝寺。因為「天竺」有分為五天竺,那它是在中間,所以稱「中天竺」。天竺也叫「乾竺」也叫「身毒」,那也叫「印度」或者叫「膝前」,都是一樣的意思。那「般剌密諦」翻作中文叫「極量」,是翻譯《楞嚴經》這一部大經的這位大師他的名字。

此經是印度所貴重的,就像他們的國寶一樣,是嚴禁出境的,就是不讓人家傳出來。般剌密諦三藏大師經歷三次偷渡,最後一次把《楞嚴經》藏在手臂當中,就是把手剖開把經藏進去,然後偷渡到今天的廣州。所以這部經是在廣州的光孝寺翻譯的,光孝寺也是六祖慧能大師開悟的地方,那麼古代廣州光孝寺也是翻譯經典的處所,是在南方的一個譯經大寺院,所以說在那裡翻譯。

再來看另外一個,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烏萇」翻作中文叫做「苑」,這是他們國家的名稱。這國家的國王有一位他也是學佛,後來也是往生淨土。彌伽釋迦,此云「能降伏」。那麼什麼叫「譯語」?就是翻梵文為中文,也就是把當時候印度的梵文,轉譯為華語,也就是我們的中文,所以叫「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羅浮是山名,在我國廣東省,為名山之一;南樓寺是大師所住之處。「證譯」就是於音字之中,參詳校正。

大師久習經論,也通達梵語,經文翻譯過後,經大師證明,可謂盡美盡善。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省門下省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在憨山大師的《楞嚴經通議》裡講的,唐神龍元年乙丑五月二十三日,剛好宰相房融被貶官,知南銓事在廣州,那般剌密諦三藏剛好在制止寺翻譯,所以就請房融宰相來筆授,在佛門一直以來有些人認為房融宰相,當時到廣州的時間記載有出入,因此而偏執的認為,《楞嚴經》是偽經,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只是記載有出入,並非無所依憑,你就偏執地認為《楞嚴經》是偽經,完全不管內容,實際上佛門高僧大德有修有證,依實相法印,印定此經確實是佛所說,所以判斷一經的真偽,要用實相法印,不能用個人的偏執,就像我們中國家喻戶曉的木蘭詩,到目前為止連作者都找不到,但是你不能否定,木蘭詩它的內容還是講述忠孝節義,是有教育意義的,如果因為找不到作者,你就否定木蘭詩內容,那不就像個愚人一樣,《楞嚴經》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記載有出入,你就偏執的毀謗,完全不看裡面的內容,豈不大錯特錯,再者就是有看不懂的人,認為《楞嚴經》是偽經,那這種人,實在是善根淺薄,真所謂愚人著相,智者見性,沒有智慧的人著在文字相上不解其意,有善根的人,不要說遇到《楞嚴經》這麼圓滿的經典了,哪怕是蟲鳴鳥叫,他都能開悟,所以善根不夠,多生毀謗,要想入大乘,只能等待來生看看業障消了沒,看有沒機會遇到好的因緣了,好的善知識教導他了,還有人想像力豐富過頭,説《楞嚴經》是房融僞造的,要我説呀!房融要是有這麼聰明,有楞嚴的智慧,當初就會去出家了,早就成佛解脫了,不會搞到被貶官了,所以這些人就是胡思亂想,真是拿他們沒辦法,所以呀!業障中的眾生,自己看不懂佛經不知道要懺悔,還要毀謗經典,毀謗諸佛如來,真是又愚癡又可悲。

房融宰相,「菩薩戒弟子」是他的法銜,因為一般做官有官銜,受法有法銜,那麼他是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所以戒經上講:「欲受國王位時。乃至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

「前正議大夫同中書省門下省」,正議大夫大概是唐朝四品的官,同中書省門下省平章事,這是他能夠參贊的政務,參加議政,就相當現在的中央政治局的委員,「正議大夫」就是像魏徵一樣的工作,就是能夠向皇帝勸諫。

清河房融筆授。

其實去看一下,當時候神龍年間的時候,中書省門下省已經改為「鳳閣鸞台」,所以應該是要寫「鳳閣鸞台」才是準確。好,沒有關係,知道即可,這不是我們學佛的重點。

筆授就是潤文的意思。

二、辨體:

這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體」就是這部經的「體性」,它是以什麼為自體,也就是說以什麼為它的根本。小乘是以「生滅六識」為染淨的根本,大乘是以「不生不滅真如自性」為它的根本。這是講這部經它是依止什麼而說的,所以叫「本經的體性」。

也可以反過來看,就是:「他要說什麼」。在經文裡面就會說到他要講的內容。我們看這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性,這不是隨隨便便我們認為它是什麼體,它就是什麼體,必須要有經文作印證。我們看到經文裡面講:「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這是其中一句經文,就是說:眾生不知道生滅去來本如來藏,都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的。「常住真心」是經文裡面講到的,也就是這部經它要講的,它依的體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以為自體,這是它的根本;還有:「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在五陰的章句裡面有講到,乃至包括講六入的最前面、十二處的最前面、十八界的最前面都有這一句,「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至「七大」,都有講到「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云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都有,乃至如來藏中不屬因緣,不屬自然,所謂「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經文裡面說到的,就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作為自體,都是要了解這回事而已。

經文裡面又講到:「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包括到後面的「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就是告訴我們:「識」與「覺」皆性皆真。這是在「識大」裡面講到的,包括「七大」文中講到的「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又說到「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這經文裡面不斷地講到如來藏,也指示如來藏。可想而知,這部經它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

什麼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包括《楞嚴經》它要發起修行,乃至你要成佛,你用的二十五種圓通都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二十五圓通都一樣。眾生迷,是迷如來藏妙真如性;悟,也是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一直圍繞在「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重點上,所以這就是本經的體性,就是所要講的最根本的。還有,我們要知道:這部經是依如來藏妙真如體性而說的,包括破外道、破邪見、破五十陰魔,也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而破的。包括:楞嚴神咒、秘法,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而起修的,所以說: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依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些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所起的作用,「覺明分析微細魔事」,解釋七趣升沈,眾生的十習因、六交報,「詰其根本。」都是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你迷了就有十習因、六交報,就有所謂的七趣升沈,就有五十五個菩薩位次。如果覺悟了,就是所謂「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也就沒有所謂的五十五位菩薩這樣的修行次第,沒有六道輪迴了,因為當下頓脫。所以無論是頓漸,都不離如來藏妙真如性,無論是覺迷,也不離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這部經一切處、一切時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是根本。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也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首楞嚴三昧,它也不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就是它的體性,你依它來起修,那就是《楞嚴經》講的「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以它為自體。所以《楞嚴經》中在在處處都是指歸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是重中之重。也因此知道這部經它所要闡述的,包括後面明宗、論用,你之所以能知道怎麼修,修是以一心三觀,你講這個論用,你講這部經的教,不管是判在哪一時,都不會離開如來藏妙真如性,乃至如來一代時教,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本經的體性。

三、明宗:

「宗」者,修行之綱領,顯體之要樞。此經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什麼叫「宗」?就是修行的綱領、綱要。你明了自體以後,你要知道「怎麼讓自性顯現出來」,要抓得到修行的綱領,前面講此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自體,我們知道這部經要講的就是真如自性;再來是你要怎麼明心見性,你要怎麼修行,這部經講的修行綱領在哪裡?二十五門是門門都能入,那總得有一個綱領存在,八萬四千門都能入,還是有個綱領的。這部經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旨,就是教我們要「依不生滅為本修因,圓成果地修證。」

我們這「玄義」主要是用蕅益大師的《文句》,我把它的內容節取出來作說明,也就是取最精要的部分,大家比較好懂。蕅益大師的《楞嚴經》玄義,你要是能夠看懂,你對天台宗大概就能夠了解,就沒什麼問題了。看到蕅益大師的《楞嚴經》玄義,你才曉得佛法之高深,大乘佛法之浩瀚,是近代這些出家人,但凡講經者,都沒有辦法跟蕅益大師相比,他是明朝末年以來,少有的高僧大德。這部經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同樣地,我們要引經文來說明,才知道到底是不是像蕅益大師所講的這樣,是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旨。經文裡面講:「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大家都知道有六道輪迴,眾生為什麼會生死相續,眾生為什麼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沒有人可以解釋。當時候的外道,他有禪定,那禪定功夫是比現在的科技都還厲害,他有能力入定到他方世界去,到不同的空間去,也就是他定中的境界,他見到真實,定中境界一般講的就是「現量境」,在唯識裡面說的現量境就是真實的境界。外道他雖然得了四禪八定,但是他也不知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所以如來出世告訴眾生,「一切眾生生死相續」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在這裡生死相續。就是因為不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所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用妄想,這個妄想不是真實的,所以才有輪轉,乃至第二卷裡面講到的:「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如果能夠「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也就是所謂的「因緣、自然」你都遠離;因緣和合以及不和合都遠離,這種世俗的妄見、妄想你都遠離,就能夠直接見到不生不滅,那你就能「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菩提不生滅性圓圓滿滿,本來具足,它就現前了。第四卷裡面講到的:「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所謂「云何覺明不成圓妙。」都一樣的。所以這部經是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旨,不生不滅因果是修行的宗旨,叫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到第七卷裡面講到:「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以上這些都是經文,顯示本經的宗旨是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旨,也就是說:「修行」沒有辦法離開不生滅性,所以「首楞嚴大定(首楞嚴三昧)」也是依照此宗旨來修行,二十五圓通也是依照這個宗旨來修行。從第一個「色塵」,一直到最後的「耳根圓通」都是見性的,皆是以不生不滅因果來修行,不然都只是有為功用而已。持地菩薩他雖然能平填道路,但是不明心,所以如來教他「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這就是教他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像畢陵伽婆蹉尊者,路中毒刺傷足,他反觀:「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這就是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是修行的綱要。彌勒菩薩的「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這也是以不生不滅因果為宗,諦觀十方唯識。所以〈念佛圓通章〉裡面的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都攝六根」那就是不隨生滅,「淨念相繼」就是不生不滅。一般人依文解義,他覺得淨念相繼就是一念接著一念相續,這樣念念相續,實際上不是。所謂「相繼」就是「不斷」的意思,不斷就是「常」的意思,所以是「淨念現前」。如果說「淨念相繼」是一念接著一念,是生滅的,那大勢至菩薩不可能「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以你要從因果上去理解,不能依文解義。有人說大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是一念接著一念,那是胡說八道亂講一通,如果說淨念相繼是你凡夫那種生滅念頭,一念接著一念的話,那大勢至菩薩怎麼可能「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謂「三摩地」是三昧正受,既是「正受」就不是妄念。因此你要是「以義定名」則萬無一失,若「以名定義」則萬無一得,你全部都會搞錯。所以二十五種圓通也都是以不生不滅因果作為他修行的宗旨,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四、論用:

什麼叫「論用」?就是學了這部經以後有什麼功德,有什麼作用?是講你對此經宗旨明了,那你要知道「我這樣修,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作用」?所以要講「論用」。此經以「離愛得脫」為用,這就講到重點了,「離愛欲得解脫」就是它的作用,你看經文後面,包括「清淨明誨」,也是為了離愛得脫,不是只有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還不能讓你離愛得脫;所以為什麼說世間法做得再善都沒有辦法離開輪迴,因為他沒有教你離愛得脫。蕅益大師這裡講得很好,其實不光是《楞嚴經》是離愛得脫,包括所有的經典,大小乘都是離愛得脫為用,這是很主要的。

我們看經文裡面哪邊說到「離愛得脫」,經云:「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銷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持楞嚴咒消滅惡咒,這個就是離愛得脫。又云:「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愛河乾枯。令汝解脫。」這也是離愛得脫,以佛頂神咒銷除淫火,所以摩登伽女得阿那含果。再來,「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這是摩登伽女在佛門出家,法中名為性比丘尼。又云:「彼尚淫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這也就是密咒的一個功用,包括持楞嚴神咒它的功德。又講:「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這也是經文裡面講到的,你懂得再多「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所以都是講「離愛得脫」。又云:「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又講:「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又說:「我今度汝。已出生死。」又講:「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楞嚴經》從頭到尾這些都是講到離愛得脫。

那「離愛得脫」這「愛」又分四教,天台講的四教:一般的離三界的果報愛,所以得偏真涅槃的解脫。但是二乘人藏教有偏真愛,所以離偏真涅槃之愛,得出假的解脫。但是又有出假神通之愛。有中諦似道的法愛。

而所得者。有圓淨涅槃的解脫。有方便淨涅槃的解脫。有性淨涅槃的解脫。

這部經顯、密二種解脫都有講。「顯」就是我們一般能夠看得懂的,這樣子去修行;「密」就是持咒。裡面有講到持「佛頂陀羅尼咒」,也就是「楞嚴神咒」,這就是「密」,從密咒上修行得解脫,「顯說」就是「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能令眾生圓離諸愛,圓得種種解脫。就是這部經的大力用。

所以有得圓淨涅槃,圓淨涅槃就是成佛,有得方便淨涅槃,方便淨涅槃就是包括菩薩,一定是要明心見性的。方便淨涅槃的「方便淨」就是方法,有方法來修學得到涅槃。「圓淨涅槃」就圓滿清淨,那就是圓滿成佛。還有「性淨涅槃」,性淨涅槃就是就是天台宗講的「名字位」,就是明了什麼叫性淨涅槃,但他還不算真正的解脫,只是比一般人解脫一點而已,這是性淨涅槃。

這部經講的是「離愛得脫」為用,離三界果報愛、離偏真愛、離出假愛、離中道愛,所謂「中諦似道法愛」就是捨兩邊取中間。離開了中諦似道法愛,就是包括真諦跟俗諦,他都捨了取一個「中諦」,但這還不是究竟的,這也只是相似之道,因為在這裡取著,有這法愛。所謂「法愛不存心」,才能真正得解脫。得什麼解脫?得圓淨涅槃,得方便淨涅槃,這才是解脫。這是講這部經的力用,這部經有什麼用?就是離愛得脫為用。

五、判教相:

此經以「方等」為教相,這一樣是按照蕅益大師裡面所講的,這部經是大乘方等經典。蕅益大師有解釋為什麼。他說:有些人認為這部經是華嚴時,但華嚴是在佛初成道的時候講的。佛跟波斯匿王是同年紀,佛講這部《楞嚴經》時,波斯匿王是已經六十二歲了,所以不是佛初成道的時候說的。華嚴是為大根眾生說大乘圓教,他講「圓別教」,因為他判法華是純圓,華嚴是圓中兼別,兼天台的別教。但是沒有關系,反正就是天台的一個判法。華嚴是為大根眾生。這部經為阿難等「訶小說大」。喝斥小乘、破外道,所以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唯談如來境界,一個是喝斥小乘的,所以不能說是華嚴時。那這部經它是阿含嗎?阿含時是正說小乘。此經卻是正訶小乘,所以不能判在阿含部。那部經是般若嗎?「般若」就裡面有帶通、別二教,正說是圓教,會一切法皆摩訶衍,皆是大乘。這部經講到的唯有如來藏三義當中,普收十法界,與般若相同,而前後訶小乘之處,又跟般若不一樣。

般若有共與不共兩種般若,這部經惟明「不共般若」。這部經講的「總明一切諸法」,跟般若時相同,但跟般若味不同。「時」相同,決不與般若同部味也。它是惟談「不共般若」。般若它有共與不共,它都講。

什麼叫般若經有共與不共?說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人之法,這個叫「共般若」;唯談菩薩所行之法,不與聲聞緣覺共,這個叫「不共般若」。這部經它喝斥聲聞緣覺,喝斥小乘,所以談的是「不共般若」。在天台裡面是這樣判的。

這樣來看,這一部經不屬般若。

那這部經是法華時嗎?法華開權顯實,破妄顯真,舉手低頭皆成佛道,這部經它講「不知二種根本」不成菩提。「時之與味,一向不同。」時間與義味不一樣,所以不能說是法華時。

也有人問:這部經是涅槃時嗎?

涅槃是最後中夜要滅度的時候說的,涅槃是借藏通別三教以助顯圓教一乘。他這個藏通別的三教的藏通別,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裡面特別講,他說:圓教「借三助一」的藏通別,跟「方等時」的藏通別是不一樣,它這藏通別是都已經對於圓教有了解,他是帶著說一點藏通別,這跟方等時它裡面講的藏通別不同,在方等時是對圓教完全不懂的。看起來是借藏通別來顯圓,實際上裡面程度不一樣。這是講涅槃。那《涅槃經》是借三助一,「借三助一」就是藉由藏通別三來助顯圓教,所以叫借三助一。所以也不屬涅槃時。

既然這四部都不可收,那一定是歸「方等部」,方等部「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正是方等法門,所以知道這部經於通、別二時中,時通「方等」。在四種化儀中,是頓教。是漸時,而非漸教。大機所見,小機不見,是秘密相也。放光說咒,是秘密部也。蕅益大師判這部經是屬於「方等時」,此經以方等為教相,所以說是方等部。「時通方等」,這個「時」是通時的方等,是指通教裡面講的方等。天台宗講得很清楚,通時的方等部、方等時,判在大乘方等裡面沒有問題,方等,「方」就是方正廣大,「等」就是廣大平等。所以這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歎大」就是讚歎大乘,「褒圓」就是褒獎圓教一乘法,所以這是方等法門。這是一般我們要了解到的經教,一定要知道。

再講深入一點:憨山大師說這部經的發起「示墮淫室當中」,正是阿含之時,所以它兼有「阿含時」,這是教你不著於五教,所以這部經它是遍於五教,以徵心破執身常見,破波斯匿王的斷見,這就是阿含教義。這是憨山大師講。辯妄見以顯真見,破見精以顯本覺,義與《解深密經》同時,五蘊三科會歸藏性,則同般若時所說的真空、法華時所談的實相。

又歷講般若跟法華兩時之間,所以說七大周遍性真圓融,與華嚴「理事無礙」法界相等。

要到第四卷中間講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這就是講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正是所謂的妙莊嚴海,這就是究竟歸寧之地,是《楞嚴經》上講「畢竟所歸寧地。」就是所安住之處,三身一體,釋迦出世之本懷,教化眾生必然令眾生能契入事事無礙法界。這個才是。

由此可知此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不可定局於哪一時,這是講這部經有阿含、有唯識《解深密經》,含有般若跟法華這兩時,也含有華嚴的義趣存在,所以不定於哪一個時候,也就是說它是通的。所以你看天台、華嚴乃至唯識、淨土、禪各宗各派,他都會學《楞嚴經》,這是通的,因為他都講到,這《楞嚴經》是佛門裡面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前面我用蕅益大師的,他是用通途的方式來說明。這部經你真正要來細究的話,它可以是方等時,如果你廣解義趣的話,它涵蓋著如來一代時教,五時八教它都有。因此不可特別侷限在哪一時,這就是開眾生的普眼、開眾生的慧眼,所以無教不收、無機不攝。世尊所秉的就是盧舍那佛傳的一實相印,顯示如來藏不生滅性,所以哪有定局在一時;《法華經》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就是要你明了如來藏不生滅性。《楞嚴經》裡面也處處講到,就是要令眾生明了「不生滅性」,所以你不可定局於哪一時,因為每一時都是要攝歸藏性。

這部經講到修學,也就是修行,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依妙真如性建立什麼?建立「一心三觀」,還證一心。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因此告訴阿難:不達此心,一向多聞未得無漏,所以不能頓拔生死之根,都是因為不明心的緣故。一切眾生,生死相續,都是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又講到有「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部經是先悟一心,建立一心三觀,修一心三觀還證一心,這是這部經教的;你要修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就具有空假中,這些在後面會講到。

看到這

從初卷到四卷中就是密陳三觀之體,前面有很多的問答,心在哪裡,十番顯見、四科七大,一直到第四卷中,講到:無明怎麼來的?如來成就以後還會不會再起無明?藉由種種的問答來顯示三觀的體性。三觀的體性是什麼?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楞嚴經》前面四卷半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懂了,你對於佛教講的基本實相就了解,是可以這麼說的。你了解以後,才能起修。

後面從四卷半到六卷初,在講二十五聖,是教我們旁通悟入之法,最後揀擇耳根是最初方便,這是四卷半到六卷初。

六卷以後,就是講清淨明誨,後面使初心要修行的人觀相分明,任運一心,「法爾淺深」,對於法之淺深,皆具有斷惑證真高下之用,這是從七卷初到第八卷中要講的重點。

在第八卷末後,「修斷已極」,就是知道了包括「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包括五十陰魔「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都知道,這部經始終不出楞嚴大定。包括後面講這部經它是叫什麼名字,這是從第八卷末後一直到第十卷結束。

《楞嚴經》通途說的哪一卷大概講些什麼,我們這裡概要提一下:第一卷是講「七處徵心」,第二卷是講「十番顯見」,第二卷末後就開始講「五陰本如來藏」,到第三卷「四科七大」都講完,到第四卷的前半講「無明怎麼來」,後面講「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教我們選擇圓根,讓我們知道六根哪一些是功德具足的,知道要依「不生不滅性」才能夠修行。然後講「二十五圓通」,最後「揀擇圓通」,揀擇圓通完,之後講「清淨明誨」,再「說密咒」,密咒說完,接著講「密咒的功德」,講完密咒的功德,然後第八卷講「七趣的升沈」,升沈講完以後,再講「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真菩提路講完,就「分析覺明魔事」,也就是五十陰魔,魔事分析完,最後再消除我們剩餘的疑惑,說到:「五陰它是一次完全消除的嗎?要怎麼滅?」所以說「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到最後結束是讚揚這部經的修持功德。

《楞嚴經》十卷的內容大概就不出於此。從最初的發起因緣,一直到最後,大致上就是這樣。

我們大概講一下三觀,什麼叫「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一真法界如來藏心」,先示此體為所觀之境,要依此體起大智用,這藏心具有三義:第一個「空如來藏」,第二個「不空如來藏」,第三個「空不空如來藏」。你先了解真如自性,那「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所觀的境界。

所謂「空如來藏」,就是藏性其體本空,一法不得。如摩尼珠體性空淨,了無色相,然後隨方映色,這是講真心本淨,了絕妄緣,雖有隨緣之妄,妄不離真,以即是真故,所以名為「真空」;故為觀者,先示真心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真空觀」。

經文講:「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然後一往「七徵八辯」,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有人判「十番顯見」,有人判「八還辨見」。「七處徵心」也是一般通俗的講法,要是按蕅益大師所講,他講「七番破處」不是在找心,是告訴你「心不可得」,所以他用沿用交光大師所說「七番破處」,判為「廣破七番妄計」,蕅益大師真所謂公心不掩他長,所以「廣破七番妄計」抉擇真妄,讓你知道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執,顯本覺真如;乃至「四科七大」會歸藏性,然後真妄圓融,方顯「妄即是真」;這大段總顯「空如來藏」的道理。就是從初卷到第三卷終是講「空如來藏」。

再來講不空如來藏,此藏體雖空,而有恆沙的稱性功德,包含融攝,絲毫沒有欠缺,如摩尼珠體性雖淨,具有圓照之用,能隨方現一切色,這色即是珠,以珠現故。藏性雖空,能隨緣顯現十法界依正之相;現十法界,「相就是性」,以是性起故,前面講「色就是珠」,以珠現故,這「珠」就代表藏性,所以說相即是性,以是性起故,名「不真空」,也叫「不空如來藏」。

是故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不空觀」。

前面講的空如來藏叫「奢摩他」,也叫「體真止」。這部經「不空如來藏」,經裡面講到,名為「三摩」,叫做「方便隨緣止」。這是從富樓那「執相難性」,三種相續,深窮生起之由,委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從這一大段「不空如來藏」,從第四卷初到第四卷「發真如妙覺明性」半卷的經文。一千五百餘言講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就是講:藏性其體清淨,而能應能現。如摩尼珠體性圓淨,淨故非色,以即是珠故,圓故能應,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藏性」你不可說他是色,就像你不可說珠是色,不可說色是珠,所以說非色非珠。藏性體性圓淨,淨故不屬於相,以是性故,圓故能現,非不相。非不相那就是相,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如來藏」。非相,所以我們稱為「空」,非性,所以稱為「不空」。非即非離,所以平等如如,所以名為「中道」。修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為「中道觀」。經文中叫做「禪那」,也叫「離二邊分別止」,也叫做「等持」。從第四卷中「而如來藏非心……,一直到即常即樂。即我即淨。」這裡文有二章,大概三百句,這是講三觀之體。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還有空不空如來藏。

第一個,你要是能觀此體,能觀空如來藏的叫「真空觀」,這在經中叫「奢摩他」,也叫「體真止」。你能觀不空如來藏的,這在經中叫「三摩」,也叫「方便隨緣止」。觀空不空如來藏,這在經中叫「禪那」,叫「離二邊分別止」。

以上「三諦」體雖不二,舉一即三,還是著在名相上,「猶存歷別」就是還有次第,未及一心之源,難契圓融之旨;直到最後教你「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徹底窮源,絕諸對待。雙離則雙泯,雙即則雙存,所以是「空有具非,空有具即」,所以叫「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存」則三諦宛然,「泯」則一心無寄;寂照同時,存泯無礙,唯在忘言者可以神會,絕慮者可以心通,這就是「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寰」就是法界、宇宙,環宇的意思。

這是前面的四卷半,到「即常。即樂。即我。即淨。」這裡,它是解釋三種如來藏,到最後一句「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這是把它講到最究竟,這不滯名言。這是「三觀之體」。

第二個,要講「三觀之相」,

第一個叫「奢摩他」,名為空觀,就是了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本無生滅亦無諸相;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起三細六粗相,四大六根種種諸法,而此諸法唯心所現,本無所有,但是一心,心體圓明,離一切相。如珠中色本來不有,珠本來無有色,當體即空,以即空故,所以說「色即是空」,以「色非色故」,色不是實色,依於真空而有,所以說:「色不異空」,作是觀者名為真空觀。他這是依空如來藏而起修、起觀,叫做「真空觀」。

再來,同樣都是依一心,依如來藏不生不滅,心體圓明,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則諸法當體虛假,如幻不實。這個叫「三摩缽提」名為「不空觀」。什麼叫「三摩缽提」?就是講「不空觀」,也就是「假觀」的意思。如珠中的色分明顯現,全珠即色,以即色故,故曰「空即是色」。前面講「色即是空」,這裡講「空即是色」;以「空非空故」,空不是斷空,全體是真空,「空即是色」,所以「空不異色」,故名「不空」;作是觀者名為「不空觀」。

第三個是「禪那中道觀」,依寂滅一心照明諸法,諸法法爾當體寂滅。以寂滅故名為「空」,以能照故名為「不空」。如珠與色,非色非珠,名「空不空」;所以非寂非照,如如平等,唯是一心湛然不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任運流入薩婆若海;作是觀者名為「中道觀」。

這是大概解釋一下什麼叫做「三觀」。

這裡講「三觀之相」,後面還有「三觀之用」,這樣下來一直到這部經結束,是講三觀之「名」,三觀之名就是這部經的經名。這是因為《楞嚴經》的因緣跟智者大師有相當的關係。智者大師作「天台三大部」,講大乘止觀,講一心三觀,在當時候就有位梵僧跟他說:你這個跟《楞嚴經》裡面講的內容很像,實際上《楞嚴經》不是要講智者大師說的內容,只是後面的學人引用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來解釋《楞嚴經》。你要搞清楚,《楞嚴經》是因阿難墮於淫室當中,如來藉這個因緣為大眾顯示出首楞嚴三昧,所謂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是《楞嚴經》它所要講的,而不是變成講一心三觀,只是一心三觀剛好能解釋這部經的經文,這樣才是回歸到本來。如來在《楞嚴經》上他要講什麼?本來就是要講「首楞嚴三昧」,但因眾生不明心見性,需要藉由修行來證道,所以佛就跟他講你的心怎麼來的,經過七番破處,然後再十番顯見,重重開示把這藏心給顯示出來,後面才教他用圓根來修圓觀,所以有「耳門圓照三昧」。

你要說二十五門,門門都是首楞嚴三昧,也沒有問題,只是入手處不同而已,所以他說「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阿難他示墮淫室,遭摩登伽難,回到精舍後,他就說「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求如來給他一個修行的方法,佛就教他首楞嚴三昧,所以在後面第三卷阿難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才是《楞嚴經》要說的。一心三觀的內容只是剛好能解釋《楞嚴經》,理是沒有錯,但是後來的學人講得有點偏離《楞嚴經》它所要講的主題。《楞嚴經》是佛所教給眾生的,而不是佛依智者大師講的,是佛經有這個義趣,後世用智者大師講的天台一心三觀來解釋佛經,幫助我們理解《楞嚴經》,修學《楞嚴經》,是這樣子的。

實際上一心三觀、一心三止在各各法門裡面都涵蓋的,一心三止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離二邊分別止。止觀是同體的,所以說「止觀雙運」。後面的學人,尤其在末法,他會覺得《楞嚴經》講的是一心三觀,那你要去看《楞嚴經》經文它裡面是在講什麼;是智者大師講的一心三觀,大乘止觀跟《楞嚴經》很像,它可以作為《楞嚴經》的解釋,但《楞嚴經》裡面要講的是首楞嚴三昧,這個才是佛要教的。「首楞嚴三昧」你要怎麼理解?我們可以用一心三觀來理解。這樣就很正確了。

所以後面的祖師在講《楞嚴經》時,都會講到一心三觀的道理,用在《楞嚴經》裡面加以解釋,所以後面的學人學一學就變成「《楞嚴經》講的是一心三觀」,雖然大道理是沒有錯,可是你還是要看清楚,在經文裡面佛是要講什麼?他講的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王,是這「首楞嚴三昧」,這才真正是《楞嚴經》它要教給你的三昧。這個是一定要清楚的,我們玄義就講到這。



悟顯法師 新年祝福

 

新年祝福

悟顯法師  新年祝福

 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大家好,

 2020年即將過去,2021年即將到來,今年我特別來回顧一下,我們中國人經歷這不平凡的一年,在2020年初,我們中國經歷了世界級的大疫情,確實萬分驚險,中華民族又再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好在全中國14億人,同心協力,行億萬之善,消億萬之惡業,多有學佛人精進用功,終於感得佛力加持,消災免難,在國家的領導下,12天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5G醫院,武漢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我們使用中西醫協同治療,在兩個月內,就控制住了這世界級的疫情,並且給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時間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參考數據,也是中國醫藥對世界的貢獻,在中國的歷史上,5000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經歷過300次以上的超級疫情,都是依靠中醫藥來度過難關,這一次的疫情也不例外,疫情發生的同時,我國還為世界各國提供約300億只以上的口罩,其餘包括呼吸機、防護服等醫療用品,幫助無邊的眾生,就在我們認為疫情已經控制住的時候,我們國家又發生了百年未有的水災,全國總共28個省受災,中國人又再次團結起來,出動120萬人次的兵力,擋住了洪水,這一年,可以說是驚濤駭浪,但是我們中國人並沒有停下來,還為世界各國派去醫療支援隊,同時研發疫苗,在航天方面,我們發射天問一號前往火星,嫦娥五號,並從月球帶回來月壤,今年我們建成自己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從此我們中國人有了自己的衛星系統,在大海下,奮鬥者號下潛到了世界最深的海溝諸如此等一系列創舉,為人類帶來偉大美好的貢獻。

 

與此同時,精舍因為防疫,雖然暫停講經,暫停共修,但是我們同修們並沒有停下來,反而比之前更用功,我們除了加強防疫,還印了《法華經》,並開講了《楞嚴經》,希望大家藉由《楞嚴經》的功德,消災免難智慧增長,按照《楞嚴經》教導的,配戴楞嚴咒,也有同修製作楞嚴咒吊飾與大家結緣。

 

同時精舍所有義工,包括在世界各地的義工,大家也一同努力,完成許多本佛經的開示,以及校對工作,說實話我們比平常更忙,更為精進,念的佛也比平常更多,我們今年出了《宗鏡錄》、《宗鏡大綱》、《楞嚴經白話直解》等,重要註疏與大家廣結法緣,特別是《楞嚴經白話直解》,我們運用先進的AI人工智能助力我們打字校對,起了事倍功半的作用,我們學佛人要知道,在大災難當中,更要修大福,積大慧,不能有絲毫懈怠。

 

2021年即將到來,但是疫情尚未結束,我們的同修,無論你在哪裡,都要加強防疫,勤洗手戴手套、口罩、護目鏡,勤消毒,減少外出,以及聚會,在家好好用功,多念佛增長定力,多聽經讀經增長智慧,還要吃素不要殺生長養慈悲心,可以參加我們的打字校對,並且運用微信、微博、Line、臉書、InstagramWahts app等分享大乘佛法,無論你在哪裡,一定要多用功多修福慧,布施錢財,護持正法,如此必定得佛光攝受。

 

因為疫情的關係,全世界都有許多人失業,以美國來說有5400萬人吃飯成問題,法國也有1000萬人失業,世界各國都有人失業,或是收入減少,包括我們中國,在我們自己身邊也都見到不少,一個學佛人,見到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在這個時候,要能隨分隨力,幫助眾生,同時度他們來了解佛法,除了生活飲食居住的慈善,還要給予大乘佛法的法食,讓他們也穿上菩提心的法服,安住真如寂滅無為的住處,令其學佛的善根資財具足,幫助眾生徹底消災免難,還要迴向給今年以來死難的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念佛,蒙佛接引,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祝福大家在2021年,道業增進福慧增長,一切平安。

                                                              悟顯  合十


恭祝 阿彌陀佛聖誕 ✨農曆十一月十七

 




彌陀大讚

彌陀佛,大願王,慈悲喜捨難量

眉間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

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

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

彌陀聖號若稱揚,同願往西方


彌陀聖誕特別開示 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悟顯法師 開示


按照我們往常的作息,在每年的彌陀聖誕前,都會有一個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佛的共修。那麼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直接暫停。共修暫停了,可是彌陀聖誕我們還是要重視,所以今天這個錄影還是需要的,這個道理還是要講,佛法以正知正見為根本,你看沒有正知正見,人的心念念都在造業,為什麼會說念念,因為知見不正。

 

我們今天講座開示,是因為彌陀聖誕,而來特別做的這個錄影。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彌陀大讚」,這個讚相信你有做過法會的,或是打過佛七的都知道,我先來念一下,

彌陀佛,大願王,慈悲喜捨難量。

眉間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

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

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

彌陀聖號若稱揚,同願往西方。

這個是「彌陀大讚」的內容,稱為「大讚」就是讚揚阿彌陀佛,教我們歸心淨土。讚頌內容不長,很短,能夠在短短的幾句話裡面讚頌阿彌陀佛的功德,讓大家能夠藉由讚頌,而去想佛,想到佛因地四十八願,想到極樂世界清淨莊嚴,所以這是唱梵唄的功德。

 

為什麼說要練習唱梵唄?第一個修淨口業,你這個口讚佛;再來淨意業,心裡面是想佛的;再來是身業,為什麼?因為你這個身唱梵唄,你是受到律儀的約束,是恭敬心的,身就不散亂,所以「三業皈投」。「皈」就是皈依;「投」就是全部投入在梵唄當中,皈依阿彌陀佛,所以這是為什麼要唱梵唄,為什麼我們唱這「彌陀大讚」讚阿彌陀佛。

 

實際上,佛菩薩不需要你讚歎,你也沒辦法讚歎得了,因為世間語言沒有辦法去讚說如來的功德,《華嚴經》上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沒有人可以讚歎。  

        

不能讚歎,這個是講真諦理,然而真諦理不離文字,如果隨攝受眾生,那方便善巧,用文字來讓眾生能夠去了達真諦的義趣,所以方便用文字來讚歎如來,實際上如來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才是如來,這個才是一心。你這樣子聽了以後,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唱讚了,為什麼要來讚頌如來,要怎麼存心來讚歎,那就會了。

 

那麼「讚」的內容,第一句「彌陀佛,大願王」,這是讚歎佛因地的行願。這因地是法藏比丘,果地是阿彌陀如來,成佛以後不忘因地所立的四十八願,願願接引眾生,往生淨土,所以說「彌陀佛,大願王」。稱「大」,就有多種意思,大除了廣大,包括接引的眾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講接引眾生的這方面。如果從阿彌陀佛本身來說,稱性所以稱「大」,願願稱性,所以稱大,所以叫「彌陀佛,大願王」。

 

這個阿彌陀佛,相信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就是自性無量覺,自性無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既然無生,則無所不生;既然無量覺,則無所不覺,普覺一切眾生。所以能夠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是阿彌陀佛的意思。他因地發四十八願,願願稱性,心心利他;果地上,如來的自受用境界深廣不可言說,所以叫做「大」,離開這個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破壞,所以叫做「大」。所以這個「大」的意思廣度就很多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從自利來講,從利他來講,都能稱大,這是自利之德跟利他之德,都能稱大。

 

「願王」,稱為願王,王就是超過這世間一切,稱為王,最尊最上。你看一般人世間的願望是什麼?世間人想發財嘛,家庭和樂嘛,但是這些東西都是可壞之法,佛告訴我們叫我們不要,就跟在水上作畫一樣,須臾就變,就滅掉了。這世間無常就是這個樣子,就像你在水上作畫,你做得再好,你家庭再幸福再圓滿,就像在水上畫畫一樣,終究是沒有了,甚至畫的當下就是空的,所以說如旋火輪,旋火輪是什麼?我們中國人過年玩仙女棒,你在夜空中這樣畫,因為夜晚我們的瞳孔會稍微放大一點,所以你看起來它好像明明是一個火星,但是你在畫圈,隨著它速度很快,看起來是一個火的圓圈,像一個火輪一樣,如旋火輪,終究是虛妄的。

 

又說如熱時焰,渴鹿逐陽焰,天氣很熱,你就看開車看到前面好像不遠處有一灘水,可是你車子一直再前進,也沒有水,相信你們開過比較熱的地方都遇過,所以如熱時焰。一般人的願望跟世俗願望,說實話沒什麼前途,沒什麼用,終究是幻滅的。佛這個願,為什麼稱為「願王」?它就不是一般世俗的願望了,世俗的就是自己的愛欲、貪瞋癡,所以你想到彌陀佛的願王,你就要反觀看看你自己在發什麼願,你是不是想要利益眾生啊?你是不是想到真的要了生脫死,這個才是願王,而且願王,王還有一個「有力」,不像一般人有願沒力,有那個心做不到;法藏比丘因地發這個願,為什麼稱為願王?有這個心還有這個力,才能做到,能轉煩惱,所以他能夠在五劫內修行成佛,所謂「勇猛精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來作為他的根本。他把這個誓願發出來,而且能夠圓滿,建成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稱為「願王」;一般人有那個規劃,有那個心願,但是做不到。

 

你說哪一個人希望短命呢?每一個人都希望長生不死,都有這個願,但是做不到,一個無常來,他就沒有辦法。今天這世俗人講的夫妻的情義,現在的離婚率很高啊,高的很恐怖啊!當初你們結婚的時候,結婚之前講的那些話,反觀到今天,有幾個人做到的呢?所以這世間人講話很多都是妄語,而彌陀發這個願,願願做到,所以稱為願王。

 

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說「慈悲喜捨難量」,難量不是對自己,是對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來講「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是稱性的,無自無他;「喜」呢,入於法性無障礙,所以稱為「喜」;又不著其受,所以稱為「捨」,所謂《般若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是真正的捨,大捨。內捨、外捨,你看捨國城妻子,捨二乘境界,亦不著菩薩境界,所以他圓滿成佛,這是真正的大捨。有些人你看他一有禪定,他就貪著了。這如來不光有禪定,而且有大禪定,他也不貪著,這是大捨。他這個捨,慈悲喜捨四個稱性,所以說難量,沒有辦法預測,非思量境界,非是凡夫心力所能及。慈悲喜捨難量,不光凡夫的五欲六塵他捨,乃至禪定境界他也捨,二乘寂滅境界也捨,菩薩中道妙理,無所捨而捨。為什麼要加一句無所捨而捨,菩薩捨中道妙理,那就成不了菩薩,但是雖安住中道,不著中道,這個才是真的。所以說慈悲喜捨難量,這樣就成就了。

 

眉間常放白毫光」,如來的毫光,你看他眉間有兩根毫毛盤在一起,我們看《觀經》上說的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盤在一起有五座須彌山這麼大,這個是我們講的報身佛,有五座須彌山。當然你要說報身之量,其實不可量,但是你要給眾生有一個觀想,那非大而說大。所以三身實際上是一身的,沒有差別,這個道理要講清楚。所以說「眉間常放白毫光」,這白毫相光,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那佛的身光呢,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在圓光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所以為什麼講到毫相光,這《觀經》上說的,你要觀阿彌陀佛形象,從白毫相光開始觀,所以他說「眉間常放白毫光」,一講到白毫光,你就知道說叫你觀阿彌陀佛真身,佛的真身觀。

 

眉間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所以剛才才說白毫光以外,身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圓光當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你就想到阿彌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所以你從白毫相光就可以觀佛的真身,是這個意思的。

 

「眉間常放白毫光,度眾生極樂邦」,或現大身滿虛空中,你看五座須彌山,這虛空一般你沒有辦法容納,就是知心中相當地高廣;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的這個身,皆是真金色,都是不可壞的,所以顯示法報應三身是一如的,大身、小身都是如來的真身,所以「度眾生極樂邦」,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度眾生,他隨眾生的心業力,接引你的時候,看到這佛的樣子就不一樣。怎麼不一樣?有的是大身,業障輕的,見大;業障重的,見的就是一般的丈六身。但是不管見大見小都是如來真身,因為如來沒有自己認為我應該現大或是現小,就像《華嚴經》上說的,譬如太陽升起的時候,從東方升起,先照高山,然後照黑山,然後再來照大地;落下的時候,一樣地,依次第而照,但是太陽它終不會自己說因為高山比較高,所以我先照它,它只是平等普照而已。為什麼會有先照後照的問題呢?就是眾生根器的差別。如來身為什麼你見有大小的問題?是因為眾生業障厚薄不同的問題,這我們就可以按《華嚴經》上講的三時五教,也就是依我剛剛舉的譬喻來判別的。那麼華嚴三時五教,五教就是小、始、終、頓、圓,這三時五教,就是依我剛才講的這個譬喻而來的,日出先照高山,這樣子。

 

那麼「度眾生極樂邦」,接引一切眾生,方便善巧。佛願意接,眾生你願不願意被接呢?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就像媽媽憶念小孩,他的小孩不孝,不聽話,媽媽再慈祥也沒有用;那眾生不孝,不順佛性,就是不順入於佛性,我這樣講就很清楚了。眾生不孝,所以背逆自己天生的父母,而不是肉身父母。你為什麼會來這裡受身?因為你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作佛,你背離了佛性,忘失了佛性,所以雖憶何為,彌陀如來證得圓滿的佛性,他要接引眾生,你不給他接,他也沒辦法,這個叫「背覺合塵」,背離了真如覺性,合於塵勞當中,隨順於塵勞當中,背覺合塵,所以「度眾生極樂邦」,他要度,眾生不願意往,不願意前往,你不想去,你也沒有想回頭,那也枉然,沒有辦法。這就警惕我們,你要懂得回頭,不是只有佛會度眾生,佛一定會度眾生的,你自己是眾生,那你能不能回頭?所以你有沒有回頭求生淨土?

 

你看看今年的疫情死這麼多人,真的死這麼多人!後面什麼時候結束?目前還沒有辦法預估。你想想你看看,有的人一家全家幾乎死光光,真的呀!有的人到急診室求醫,我特別講美國,歐洲也有,這些人本來都過得很幸福的,這絕對不是一個數字,而是活生生一條人命,在急診室就因為等不到醫療就死了,死在急診室;有的人死在路上;還有的整個養老院死亡過半,有的是餓死的,歐洲有些養老院是餓死的。你看你從年輕到現在,這次新冠肺炎這個病毒,你看短短的時間內,再強壯的人,他都撐不住。你看人距離輪迴其實非常近的,一口氣不來就輪迴了,輪迴去哪裡呢?那一定是下三惡道的多,三惡道的眾生也是,你看歐洲殺生也很重,今年日本也一樣,世界各地都有,例如像水貂的事情,現在還有禽流感的事情,那一殺都是百萬,你看這個殺業有多重,有多恐怖!你就曉得這世間苦難,還有很多人沒有工作的,是有點恐怖地多,非常多!你看美國五千四百萬人,這是他們統計的,可以講是沒有飯吃;紐約的小偷,偷錢的也是有,但是現在主要偷什麼?偷糧食。你看一個疫情來,美國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就變成那個樣子,這就是業。佛門講的就是業,你看這世間眾生的苦難,一氣不來,便是來生了。所以佛要度眾生,你有沒有覺悟,你活到今天,你有沒有覺悟,你有沒有感覺到有點恐怖、害怕、無常,如果有,你會回頭,趕快放掉世間事情。

 

今年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包括你的命,用錢是救不回來的,用房子你也沒辦法救,很多都這樣子。健康用錢沒有辦法買,慧命也是一樣,所以你看到這世間的災難這麼嚴重,你就應該趕快心裡感到害怕,感到恐怖,至少小乘的觀念你得有;我們學大乘,不是說學大乘,萬法唯心,一切皆從心想生,是啊,你這個心是覺悟的,你有沒有一點覺悟?沒有覺悟,你怎麼學大乘佛法?大乘的覺還要覺得比小乘更透徹。你看佛是大覺,你念阿彌陀佛還是無量覺呢!連這點覺悟要回頭的心都沒有,你學佛都白學了,戒都白受了。所以為什麼說叫大家要精進來用功,要依靠佛菩薩;為什麼今天我要講「彌陀大讚」,叫你要依靠阿彌陀佛,世間的這些東西靠不住,真靠不住。你看到這樣的狀況,你就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靠不住的,佛才靠得住。所以你看佛講的「度眾生極樂邦」,你有沒有要去啊?有沒有要了生死啊?

 

「度眾生極樂邦」,極樂邦是怎麼樣?「八德池中蓮九品」,八德池就是八功德池水,喝了以後,長養諸根,這長養諸根就是能夠讓你開智慧,能夠息煩腦,簡單講就是這樣子。所以具有八種功德,「八德池中蓮九品」,有九品蓮花,眾生往生的品類不同,然後「七寶妙樹成行」,德風花語妙香天樂,六根對六塵都是說法。你看現在在國外,六根對六塵都是病毒,還有糟糕的是錯誤的防疫資訊,什麼蒸口罩的,口罩不能蒸;還有喝消毒藥水的;叫他戴口罩,他也不要,很多人不要,不是一個呀!錯誤的資訊,那個就是病毒,雖然不是一個物質,但是錯誤的資訊,讓你沒有辦法防疫。六根對六塵,極樂世界皆是佛法,皆是清淨微妙莊嚴,眾生接觸到極樂世界的六塵,他是離煩惱,不著六塵;但是你看到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接觸到六塵,他是起煩惱或是生病。你看你吃東西,這東西吃下去,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音聲,聽到音聲了,就跟人家結怨。六根對六塵它產生的是煩惱,而且煩惱很多,不管你再怎麼照顧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就跟逆子一樣,早晚有一天他是忤逆你的,他是要叛逆的,怎麼叛逆?你早晚要生病。所謂「強健必定當死,合會必定別離。」這個就是事實真相,現在在這個娑婆世界發生的事情,大家應該很有感觸的,這病毒我們中國發現的,已經一年了,我們最先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的。那麼這樣子一年下來,我們看到還有很多人六根接觸到這裡,他是起煩惱,不光是病苦,還沒有飯吃的,小孩怎麼養?諸如此類的這些訊息比比皆是。

 

所以你要有點覺悟,看到眾生在受苦,第一個要知道世間苦,你要覺悟要出離;第二個你至少還要能夠發大悲心,要能夠幫助眾生,要迴向希望眾生消災免難,不是只有一個地方消災免難,是處處都要消災免難。所以你看這「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這是講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寶樹行行相直。你看像這世間的森林火災,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有樹的地方,人家的樹是樹現佛剎;你這裡的樹是樹起大火,所以是沒辦法相比,你怎麼比,你不求生淨土,你不想極樂世界,你還想要待在這裡!你有沒有想過,今天你是待在這裡,還有一點飯吃,還有佛法可以聽,你要是一個輪迴,你投胎到畜生道去了,你投胎到地獄道去了,你想聽都沒有。所以才說為什麼要珍惜?因為這一口氣不來就沒有了;為什麼說趕快要修行?一口氣不來,你想修行都沒得修了,想修福也沒得修了;為什麼勸大家要布施?趁你還能決定你的財務的時候,要把它用在對的地方。你想說,我這個錢不用,等到我走了以後,我再叫我兒子幫我布施吧,我再叫我女兒幫我布施吧,人家等著分你財產,花你的錢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思幫你積功累德,真的是這樣。這世間上又有幾個孝子,所以為什麼說要發大悲心幫助眾生,在你還能決定的時候,發大悲心、大智慧心來護持正法、修學正法。你一個沒辦法決定,你想說我有交代誰幫我做,來不及了!人家根本把你忘記了,是這樣的。

 

你看看極樂世界,八功德池水,七寶妙樹成行,樹能現佛剎,你能夠聽經聞法,能夠在這樹底下經行行道,能夠增長道業;我們這裡的樹你來看看,在樹下你要小心,鳥糞掉下來,蟲子爬,爬到身上來,要是去一些比較熱帶的地方,還有毒蛇。所以極樂世界的寶樹,講到寶樹就包含它的地,地是平整的,沒有汙染的,這地是沒有汙染,水也沒有汙染,八功德池水沒有汙染。不像日本還想把核廢水排到太平洋裡面去,汙染全世界,也汙染自己,這個就是世間的汙染,還不光是日本,還有好多國家都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水的資源欠缺,能用的水就那麼一點點,全世界能用的水是很少很少,因為人是不能喝海水,喝的是淡水,所以這個世間的水,實際上帶來的災害也不少。像我們中國今年,現在是十二月了,馬上就十二月底了,馬上就二O二一年,今年年中的時候,二十八省的水災,其他地方也有,日本也有水災,韓國也有水災,世界各地今年都有災難。你再對比西方極樂世界,水是八功德池水,你就知道為什麼要求生淨土。所以「八德池中蓮九品」,有九品蓮花,蓮花池都是諸上善人,包括極樂世界也是諸上善人,所以「八德池中蓮九品,七寶妙樹成行。如來聖號若宣揚,接引往西方。」這阿彌陀如來的聖號,如果你能夠宣揚,讓大家都知道,你這個弘揚淨土法門的人,總不能嘴巴弘揚,自己不信,你必然要信願行具足,信願行具足你就能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是至少的,所以說接引往西方。

 

如來聖號若稱揚,同願往西方。」阿彌陀佛這個聖號,你雖然不能宣揚,但是你能自己稱、自己念,與佛同心同願,與四十八願相應,也能同願往西方。所以這個是講自利跟利他,我們其實都可以做,因為推廣淨土法門沒有這麼困難,你要想到說,你看到人一有機會,你就要勸他來學佛,你跟他講,他有一點不高興,沒有關係,哪一天他善根起來了,他就想到我是不是該學佛了。像我勸人家吃素,人家都不高興,但是我還是勸,我知道他不高興,當然不高興啊,因為忠言逆耳,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你對他有好處的,他一下子沒有辦法接受,就跟醫生告訴你一樣,你這個太鹹的、太油的或是有些太刺激的東西不要吃,吃了傷害你的健康,大多數人是不信的,我吃飯我開心就好,你管那麼多,世間人是這樣子的,可是真的正確的養生觀念、養生的知識,不會因為你喜歡不喜歡而改變,它就是事實。

 

這世間你看輪迴事是真有,生死的問題是真的存在,你殺生吃肉,就是不順孝道,你就是會有惡報,而且報得特別快,就有同修已經受惡報了,煮葷的給孫子吃,你再煮,再煮就更慘!這就是情見,講不聽,真的有啊,這就是業障重的樣子。但是這話講出來,我們勸人家吃素,他覺得很難,叫他不要煮葷的,他覺得很難。他哪一天受到業報了,我這個話其實就種在他的心裡面,他會起作用,他就開始斷殺,只是斷得太慢了;有一些人比較聰明,比較有智慧,他就先斷,殺心就先斷,殺業的行為就斷掉了,他就比較不容易業障現前。什麼叫比較不容易?因為你還有宿業,過去生的業,或是說過去生的業縱然現前了,你沒有病那麼重,重業輕報的也是有。所以你看勸人家學佛,你要想到有機會我就勸人家學佛,勸人家來念佛,勸人家來精舍用功,來護持正法。他剛開始一定是沒辦法接受,慢慢勸,試試看,周邊的親朋好友,不認識的,你可以拿東西跟他結緣。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我們送一本《心經》電子書給他,我們的書都是電子書,越來越多,《宗鏡錄》也出了,我就跟他們講,今年一定要出;《宗鏡大綱》也出了,這些都是大家一起合力完成的,要趕快讓它出來,你送個法寶給他,你也不增加重量,你還積功累德。所以你不用不好意思,你是在積功累德,人家幹貪瞋癡都幹得理所當然的,你積功累德,你不用擔心,不會有問題。你真的把這個善根給他種下,他剛開始,有些人善根好,他會接受;有些人善根不好,沒有辦法馬上接受,甚至會反彈。那你就再找機會再說說再說說,要建議他、幫助他,希望他來學佛,希望他來學大乘,就這樣的心願。不然你想到佛菩薩度眾生,難道每個眾生都是佛升座放光,大家都接受了,哪有這樣子的?那只是說跟佛有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來放光,然後就信受佛法。所以為什麼才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化身度無量眾生,行無量方便。剛開始就是跟他講對的,現在有些人他不能接受,都看一些歪理,想一些很奇怪的歪理,你一下給他正法,他不能接受,你叫他吃素,他就告訴你,釋迦牟尼佛也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你看看《楞伽經》,《楞伽經》上說,要是末法你碰到這種人這樣講,這個人是在毀謗佛,我教弟子都是吃素的。我托缽,你看《涅槃經》上講,拿到肉的都是教他把它挑掉,然後缽器裡面都要洗乾淨,如果實在太多了,他說就不應受供養,意思就是不能吃,是這樣的。所以你看教人家吃素不容易;叫人家來念佛,念個一柱香;叫人家布施,他自己在自己身上花錢,他很痛快,名牌的,這個豪宅、大房子等等的,花在自己身上很痛快,你叫他布施,布施一點點錢,好像割肉一樣,沒關係,你就給他割下去。我說的意思就是你叫他拿出來布施沒有關係,剛開始做一點,就一點的功德,再做一點,越做他業障就越消,這是幫助他,智慧就開了,業障就消了。

 

人沒有布施,沒有去積功累德,剛開始都是不願意。修行也是一樣,叫你念佛,哪有人天生下來,他就會坐在那裡念阿彌陀佛,在那裡就會看經,就會研教,哪有這種人啊,這種人是天才,都是要帶一點勉強,你要勉強自己,勉強自己用功,剛開始是勉強,後來就做得很自然。剛開始你要跟自己講,今天我要到道場來,我就是要來用功的,我這個時間我來用功,我就勉強我這個時候我就一定要在這裡繞佛,一定要在這裡打坐。我就勉強,勉強到後來就自然,為什麼?業障消了嘛。所以你看就像世間讀書,學校要是政府不規定,這小朋友你非得在幾歲的時候就送到學校去,然後要受教育。你看小孩,哪一個小孩他不想玩,說快樂學習那是理想化,很多都很理想,但是實際上你就是要告訴他,你這個時間就是在這裡做這個事情。會自己讀書的,懂得上進,沒有人教,你這個人是天才;念佛、學佛也是一樣,告訴你這個時候你要來念佛,規定,那你就要來,甚至你就規定自己,我就是要待著,沒事我也是坐在這裡用功,就是因為沒事;有事,那就還要再加緊用功一點,事才會少,是這樣子的。所以剛開始一定是勉強自己,後來就不勉強了,就很自然,你就會覺得你不念佛不修行,這今天怪怪的,感覺是空的,感覺人生沒什麼意思。真的,你不學佛,你人生就是黑白的。學佛的話,至少你人生會慢慢往彩色的方向走,為什麼?怎麼講,你不學佛,你就造業,造業你墮三惡道,那個三惡道都不見太陽光,甚至懼怕光明,那你人生不是黑暗的嗎?人生是黑白的。要是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看生天,至少生天,你出三界,你人生是彩色的,而且大放異彩,你要往生淨土,那是大放異彩,十方震動,所以我講這個話是符合現實的,符合因果的,符合佛教的道理的。

 

希望大家能夠藉由這個「彌陀大讚」,知道自己怎麼修行,了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更要知道自己怎麼修行,知道佛的功德是讓我們心生嚮往,心生嚮往的目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怎麼修,你不能就是這樣直接唱過,更要懂得它的意思。

 


那麼大讚我就大概這樣子講,實際上若說如來的功德,我們凡夫沒有辦法去讚歎如來的功德,但是就略說少分吧。佛的功德稱性無量,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藉由這首讚,包括開啟一個佛七,讓大家想極樂世界,這個是正念正思惟,想極樂世界,藉由這首讚,讓大家能夠回頭、能攝心,攝心幹什麼?想佛,攝心想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憶想淨土,「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你想阿彌陀佛,這功德就已經無量了;又說「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都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到的,很重要很重要的話,《觀經》裡面有很多的重點,都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因為四種念佛,《觀經》全部都具足,你看《彌陀經》主要是在執持名號,其他的它是兼著說一點,主要攝歸在執持名號,所以《觀經》裡面講的修行的方法多,因為它是直接觀無量壽佛,觀極樂世界。所以藉由一首梵唄,你能迴光返照,你要想到說我的心跟佛原來一模一樣,眾生心性與佛同儔,印光大師講「只因迷背,輪迴不休,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法門雖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看看你要是現在生的這種重病,叫你修禪觀,說實話你很難,大多數的人做不來,做不了,你就是老實念阿彌陀佛。佛放光接引,帶業往生,往生,記住不是去死,往生是投身到淨土。有些人認為往生就是去死,實際上往生是求生淨土,求生不是求死;往生才是得無量壽,你用這短期的壽命換得光壽無量。

 

今年大家就很清楚,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也不是裝有錢人,也不是裝窮人,也不是裝高貴的人,也不是裝低賤的人,就是一般平民,因為在歐洲還是有皇室跟一般平民,我就這樣講。現在我們中國講的是男女都是平等的,外國沒有喔,國外男女平等是沒有的,印度你看也沒有,美國也沒有,歐洲也沒有,日本也沒有,這些主要先進國家都沒有,它男女是不平等的,這是事實。你在外國,你看多數女眾的工資跟男眾是不一樣的;聯合國婦女署數據,美國的女性百分之七十都受過各種不同的暴力對待,是不平等的。所以為什麼說女身是苦,真苦。那是你出生在中國,中國為什麼講男女平等,大家可以接受,為什麼?也不是馬上接受,因為它也還是有佛教講的眾生平等的觀念在裡面,傳了幾千年了,受了佛教影響,所以我們佛教講眾生是平等的,講得很對。


這世界上講平等,沒有人比我們佛教講得更好,佛教講的眾生平等,連畜生身都平等,畜生這個色身、餓鬼身,六道的眾生,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講得比我們佛教更好。世間上放出去,看所有的學說沒有講平等,沒有人比我們佛教講得更為清淨,更為平等。佛法講的是真正的平等,你就知道說這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有錢的,不是裝高貴的,就是所謂皇親國戚,也不是裝一般的平民,就是平頭百姓,它是裝死人的。所以你要知道,不管你幾歲,你年輕也好,你年長也好,你都要有這個警覺,要知道世間無常,要知道死之將至。要發心,要皈依阿彌陀佛,以佛菩薩作為依靠,這才是真正我們的依止,不光是心的依止,也是身的依止,身心都依止。這是我們淨宗你要懂得,要皈依阿彌陀佛,你不要皈依世間,這世間人靠不住,一口氣不來,那就是來生,世間沒有一樣靠得住的。所以為什麼講「彌陀大讚」,就是這個原因,希望大家能夠皈依阿彌陀佛,能夠依靠阿彌陀佛。

 

還有今年還是要感謝很多同修,不管是在臺灣或者是大陸,或是在國外,都收到了大家的關心。臺灣有的同修還怕我們沒有口罩,還給我們寄口罩來,那麼精舍的防疫是一直都在認真對待的,就是怕有這些疏漏。我們為什麼停下來沒有講經,這個原因我常跟同修講,這個疫情如果是因為佛門,人家不會罵你哪一個道場,人家一定是謗佛法,毀謗佛法,這是大方向來看,我們看到外國其他宗教,韓國的、美國的、歐洲的,他們這些宗教有些都沒有注重防疫,所以一進到他們的教堂,幾百個人感染,所以人家就給他們宗教差評了。我們佛教不能讓人家給差評,因為佛陀最重視的就是眾生,最慈悲的就是眾生,我們都在提倡教人家要吃素,不要殺生。現在有疫情,你當然要依佛教誡,佛菩薩來,他也是這樣做,他會把防疫放在最優先,重視眾生的生命,這個是對的,這是大慈大悲。

 

佛菩薩怎麼救度眾生呢?他用他的智慧光,給予眾生最正確的防疫知識,這就是佛菩薩救度眾生。你看除了在第一線的這些醫護人員,其實說實話這是菩薩發心,菩薩發這個菩薩心,為什麼講他們就像菩薩一樣,沒有「我」啊,把命都豁出來了,是這樣子的,這是菩薩發心。所以一般人說那是天使,說實話,不足以讚歎,要說菩薩發心,菩薩真的無我,這菩薩發心講的比較徹底,這樣會比較好一點,名符其實。所以為什麼我們重視防疫,你看外國就好了,這些其他的宗教要是不重視防疫,人家因為他而家破人亡的,因為他而導致大面積感染的,人家縱然不罵他,他也要罵這個宗教。所以我希望在這個時候你真正要重視防疫,而不是在那裡做法會,做法會,說實話那是形式。這個時候就不應該在那裡群聚,你要懂得慈悲眾生,要懂得往長遠的方向去看,不要讓人家因為你而毀謗佛法,因為你而家破人亡,這個罪業太重了!擔當不起啊!你要有這種會害怕的一種心態,要懂得尊重,世間人講的尊重生命;佛法講的慈悲眾生,要慈悲眾生,所以一定是做好防疫優先,而不是做法會優先,或是大家群聚共修,這樣子不好,真的不好,所以要清楚。

 

現在你如果還在群聚,在佛門搞法會,說實話,你沒有慈悲心,這悲心不夠,你是在惱害眾生,你是在玩火自焚,你自己要相當小心。不要讓人家因為你而毀謗佛法,因為你而家破人亡,你想說你能多收幾個牌位錢,多收幾個紅包錢,說實話,等到你問題出來的時候,你後悔莫及。所以為佛教,也為眾生,應當要做好防疫,這是慈悲心的展現,這才是對的。這不是我個人認同,佛經上也是這樣講的,要救護一切眾生。為什麼叫救護一切眾生呢?照護讓眾生能夠得安穩處,不生病,有苦難要幫助他,是這樣子救護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