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憨山大師 首楞嚴經通議 卷第一 (1-10)

 


首楞嚴經通議 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

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

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


五正示定體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六正破妄處無體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復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議曰。佛問阿難心目所在。阿難先答心在身內。此乃一切眾生尋常所執。無一不在身內者。以妄心妄執色身為所依之處。此正賊之所在也。然阿難端請三觀。而如來先徵心目者。來意深長。從來解者漫云七處徵心。殊不知佛意所主。但見佛許大定。竟不識三觀所歸。此從來經旨。所以通途難明也。請試言之。原夫一真法界。不生不滅常住真心。諸佛眾生同稟此心。本源無二者也。良以眾生無始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生滅。即此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變此真心成阿賴耶識。而為眾生生死之根本。此識具有三分。一者業相。乃根本無明。即識之自證分。二者轉相。乃轉根本智而為妄見。即識之見分。此見乃前七識之根。三者現相。即識之相分。乃因無明不覺。覆蔽真心。遂將靈明無相寂滅之真空。變為頑然無知之虛空。故下經云迷妄有虛空。此頑空體中。無明凝結。遂變而為四大之妄色。以為空中之世界。故云依空立世界。由妄見而對四大之妄色。相待既久。遂摶取四大之外色少分。執為己有。而妄見吸攬居中。色心和合。執受無知之色以為我。遂成五蘊之眾生。故云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此正眾生由之而起也。自此眾生但執五蘊身心為我。豈更知廣大真心哉。所謂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也。今此阿難執心在內。正以色身之內。妄想之心為真心。所以只見形貌可愛。而不達色心本空也。依此五蘊妄分六根。六根對境。復取四大所造五塵為我所受用。而起六識。妄生分別。起惑造業。職此之由。生死輪迴。實從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妄執為常。今將返妄歸真。必先破其五蘊之我執也。以其此執歷劫根深。非大定不足以破之。故如來將宣大定。先審心目所在。據阿難所執心在身內。即賊所據之處。便可進而擊破之。以由阿難向執為我。今一旦打破。恐其驚怖。故摩頂安慰而告之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知從此徵心辯見以去。直至二種妄見。通破眾生我法二執。以顯本覺真心。皆借大定之力也。以先破五蘊假我。眾生妄執為常者。今七處徵心之文。名雖徵心。其實潛破色受二蘊耳。以妄想一向執受四大為我。以為心在身內。是執色身為心所依之處也。由執心在身內。則內求之而不得。執心在外。則外索之而不得。因而展轉七處推求。竟不可得。足知妄身不有。而執受以為我者皆虛妄矣。由是觀之。七處徵心之文。實破色蘊。而受蘊亦隨破之矣。從此漸進。而破想行識三蘊。明文具在後文。此實通途大旨。智者請深觀之。不然。何以世尊徵心之初。先許大定。而後竟無結指之文。豈如來說法為漫談耶。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悟顯法師 開示


如果碰到這些苦難,碰到天災人禍,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立刻可以得到解脫;哪怕你打官司、被人家冤枉,或是碰到水災、火災、風災、地震等等的這些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普門品〉說的「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這頂禮就是叫你歸命,歸命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在觀世音菩薩,未來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有如是功德之力,不可思議。

 

所以,是故大眾如果碰到這些問題,可以皈依,每一個眾生只要至誠皈依,就像口渴的人遇到甘露一樣,立刻得到解脫;就像重病之人,見到醫王一樣,立刻病全都好了,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



💖💖💖💖💖💖💖💖💖💖💖💖💖💖💖


畫佛因緣 悟顯法師 講述因緣

諸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你們現在在這篇貼文上看到的這張佛菩薩像,是我多年來認識的一位居士,她所至誠恭敬繪畫,她雖身有重疾,仍然虔心畫佛,並且分送海內外寶剎道場,與眾生廣結善緣,並且不願留名,她不但自己畫,還免費教人畫佛,可謂是自利利他。

所以雖身有重病,但是願力超過了業力,她徹底轉過來,我心想難得末法時期有如此發心的居士,我們應該來分享他畫的佛像。

那天她到精舍送了一幅佛像給我,也跟我講到她的發心,正好與我的心願相同,願與更多人廣結佛緣,讓更多人看到佛菩薩莊嚴法相,所以我跟她要了她的畫作,並請同修電子後製,將其在臉書、LINE以及微信、微博⋯⋯貼文分享,希望更多的有緣人可以看到,同霑法益,也請大家多多分享,一同來成就這份殊勝美好的功德。

悟顯 和南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8 背大向小戒(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梵網經菩薩戒本》的第八條「背大向小戒」。「背大向小」顧名思義就是︰背棄大乘法,反而去學小乘法,甚至人天乘,甚至外道,甚至還有一些去學習邪教。這對學佛人是嚴格禁止,不然你到最後還會毀謗三寶,甚至殺生害命,有種種的過患,這一點必須要知道。

第八、背大向小戒
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這又叫「菩薩惡作罪」。「輕垢」不是說你犯了,罪比較輕。你犯了這條也是很重的罪,只是它的翻譯是對前面的重戒而說輕戒。實際上你仔細去看這四十八條戒,都是很重的罪。而且只要你犯了,就一定會連帶犯到前面的十重戒,這點一定要注意,絕對不要輕視它、不要忽略它。這四十八條是防止你去犯前面的重戒。所以等於是重戒的註解,也是告訴你,受了「十重戒」以後你該怎麼做。

這裡講︰如果有學佛人心背大乘常住經律,甚至毀謗大乘,說大乘非是佛說。像現在有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穿著中國佛教的衣服,然後毀謗著大乘;中國佛教的衣服也就是大乘佛法的象徵,他反過來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可是當他要做法會,要收錢的時候,他又做著大乘經論的法會。其實小乘根本沒有在做法會,只要去泰國、去南傳佛教那些國家就知道,小乘佛法沒有在做法會,連大乘這些法器他們都不知道怎麼敲。因為沒有傳過去,他們那裡只傳去小乘法。大乘佛教有法器,像法器的形狀該怎麼製作,都是釋迦牟尼佛制定傳下來的,都有經典的依據,完全符合佛經上所說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出家人,也包括在家人,學佛不好好學、不老實學,自己沒有成就,他就覺得大乘法沒有效,他就背棄大乘佛法去學小乘,甚至還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這些人將來都是拔舌地獄的果報,都是三塗的苦報。文殊師利菩薩過去生就是毀謗大乘,因此墮在大地獄當中,永劫不得翻身,過了無量劫以後才出來。出來以後也是做餓鬼、做畜生,即使做人,也是盲聾瘖啞,生生世世不遇佛法。

所以要知道,一個念頭毀謗大乘,這罪報尚且如此,何況是你亂寫書,還透過網路媒體在毀謗大乘,那你這罪就非常地重,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也要能明辨,哪一些人是打著大乘的招牌,但是卻是在毀謗著大乘。現在有很多佛學院如此,當然不是每一間。很多佛學院的出家人,因為沒在修學戒定慧,帶著世間習氣在上課,因此好名聞利養,好五欲六塵喜歡人家恭敬,誤以為念了個博士文憑出來就可以當住持,就會管理寺院了。告訴你,管理寺院沒有那麼簡單,絕不是用世間法來管理,管理寺院要用「戒、定、慧」、用「百丈清規」。古大德從來沒有用世間法在管理道場,所以不要癡心妄想。

你看這些人身上披著大乘佛教的衣服,卻毀謗著大乘。可是當他做法會時又要做大乘的《梁皇寶懺》、《瑜伽焰口》、《三時繫念》、《三昧水懺》等等,要錢的時候他就承認有大乘了,但是,等錢拿到了,一翻臉他就不認大乘法了。這都是現在「末法」的狀況,將來一定還會更多,所以我就先講在前面。

那還有一種是學了大乘,他沒有謗,可是他改去穿小乘的衣服,穿上小乘的衣服就代表他「背大向小」。因為時代己經變了,現在南傳佛教的衣服就是象徵小乘。而這中國的袈裟是象徵大乘佛教,密宗也是大乘,淨宗也是大乘。那些人學了大乘菩薩戒,他還覺得不夠,所以才「背大向小」跑去學南傳的戒律,表示他沒懂菩薩戒的意思。經文裡面講到「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是說這些人不要大乘的經律,他反而要學小乘,還認為佛說的大乘不圓滿,甚至還有些要學外道典籍,還有學假冒的經典;學弟子規、儒家等等,這些都算是外道,佛在經典上處處告訴我們,這些俗典不可以學,那些人卻假裝聽不懂、看不懂佛的意思。

在從前,教育體制是儒家的體制,小孩不學儒無法識字,讀書不讀儒書無法考功名。但那是在學佛之前學的,學佛後就不再學了。但現代不一樣,之前沒有學的,學了佛以後,不需要再去學,這點大家要清楚。你不能說:學佛要以儒家作為基礎,這都是背大向小。佛法是離相、離執著之法,儒家無有一句教眾生離生死、離我相,二者境界全然不同,哪來「儒家可作學佛基礎」的邪說!

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清涼國師說過,妄謂儒佛合融者,必墮無間地獄。

相信我們同修常常聽我講,都有這個正知正見。可是還有很多人,也許就在你身邊,你要告訴他這正確觀念。像祖師大德,印光大師他學佛以後,他就不看這些世間典籍,他住藏經閣三十年。藏經閣裡面都是佛經!他早已捨棄儒家。甚至他說︰他受儒家之害,毀謗佛法。像蕅益大師他早年也是闢佛,十幾歲的時候就寫了一本《闢佛論》,後來看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才發心學佛。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學佛之前,很多是學「儒」,有的是學「道」,他們也都是捨棄之前所學的來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捨棄」,捨棄就是不再學了。而不是他之前學過才有良好的基礎,不是!既然是良好基礎,那應該不用捨棄,這話要能聽得懂。因為有些人說︰他是因為之前學過儒,所以後面不用學了。如果真的需要,那他何必捨棄,何必說自己「棄儒從佛」!

其實從這點就清楚了,但還是很多人聽經聽不懂,所以要講這麼白,講到讓大家完全了解,真的也很費口舌。「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絕對不可以學。「外道」是指心外求法,心不在菩提道上,包括學道教,學其他宗教的,統統都是外道,是心外求法。當然,你不學,你也不用得罪他們。如果看到他們的善心、善行,我們也可以隨喜讚歎,沒有關係。但是不跟他學習外道見解,這要懂。不是說你不跟他學,就排斥他、攻擊他,那你也失了慈悲心,那就是你的過失了。這裡只教你不可以跟他學外道見解以及修行的方法。

所以學佛受戒就是有這好處,你會有正知正見,因為戒律會告訴你什麼可做,什麼不可以做,那你慢慢就會有智慧了。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7 懈怠不聽法戒(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教你:學法要以法為重。學佛最重要的是─不管多遠你都要來隨喜,當然,隨喜要隨喜正法,你不要去隨喜邪法。有人說他也學禪,那禪很妙,只要跟著他一起坐在那裡打妄想,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那個是邪法,那些去學的人無外乎都是帶著貪瞋癡的欲求,真正的佛菩薩也不會跟他們相應。

這裡是講學習大乘正法。「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講法毗尼經律,就是講戒的、講經的、教你律儀的,無論是在「大宅舍中講法處」,新學菩薩都要去聽,這裡的「菩薩」是指要學法、學戒的人。所謂「新學菩薩」是包括要學戒的菩薩,要學佛的菩薩,你不要以為他只是在勸「新學」,心想:「我已學了三十年,不用去了。」不是喔!凡是沒有修證的,或是,即使你證初果,但你未證二果,所以你還是新學;你證圓教初住,沒有證二住,你也還是新學;你證了初地,還沒有證二地,你還是新學……。所以要這樣看,不能看年紀,要看證量。所以,說實話,大家都是新學!即使是等覺菩薩他們也常不離講席、常不離開佛的身邊,都是「常隨佛學」。

「應持經律卷」,以前講經沒有課本,你自己要帶課本,而且這課本你要熟悉,一般都是背起來。像這本《梵網經》就是羅什大師默誦出來的,以前人聽經是先背過經、先讀過經,所以經典他自己都有,都會帶在身上。現在都是道場印好提供給你們,當然要聽講以前還是要先讀,先熟悉經文。「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應前往聽法而且諮問,就是把自己對於修行不了解的地方,對於佛法不了解的地方,向和尚請問、詢問的意思。「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不管在哪裡,或在山林間、在樹下,只要有講經的,你都應當來聽,「悉至聽受」像現在是在冷氣房中,這個說法、聽法的環境是相當好,都應該要來。你不要想:有網路,在家裡上網聽就好。網路是給在遠方、在國外的,沒辦法來,不得已而用的,或是距離實在太遠,來不了。如果你有這個因緣,一定要來聽經。從這條戒知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希望我們都聽現場講經,不是透過網路。「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這就是菩薩惡作罪。

因為你要學佛,正知正見很重要,沒有正知正見就沒有辦法學佛。你學佛也就是盲修瞎練、人云亦云而已,很難有成就。大乘法裡講的因果不同於世俗的善惡因果。你不要以為學佛只有講世俗的因果而已,大乘的因果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以什麼為緣?大乘法以「不生滅」為本修因,以「般若」為緣,以「無上菩提」為果。你該怎麼修?修的時候有哪些狀況?都要向這些大善知識請法、詢問。現在沒有這些大善知識,怎麼辦呢?我們常講,古來祖師大德都是有修有證,所以你平常要是能做到之前講的:「天天看古德的註解、天天讀經」,這一條相對你就做到「聽受諮問」,那你就不會受外面邪知邪見,還有自己心中的邪知邪見給迷惑。很多人不光受外面的影響,還有自己心裡面也有邪見,也有貪瞋癡,所以現在外面附佛外道的單位人很多,那都是心裡面帶很重的貪瞋癡,他想要神通,他想要錢,他想要事業發達,她想要先生聽她的話,挽回婚姻,……都是心裡面貪瞋癡,求東求西心裡愛欲放不下。所以人家只要一說迷惑的言語,自己又有這些貪染心,他就被迷了。所以你天天都要看經典,都要看祖師大德的開示,還有,道場早課要誦楞嚴咒,楞嚴咒能夠安定道場,你自己在家裡都要誦楞嚴咒,聽說現在有些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真是亂搞一通,李毓秀這個人根本不是佛教徒,講的東西也不是佛法,怎麼能夠把他編來教三歲小孩的書取代佛門的「大佛頂陀羅尼」,為什麼稱大佛頂陀羅尼?這咒是不可思議的咒語,五會楞嚴神咒,稱為咒中之王,祖師大德把它編入佛門早課一定有他的用意。因為十方如來都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這都是楞嚴咒的功德。要是道場以及家宅不安,掛上楞嚴咒就安定。要是有瘟疫,你誦念楞嚴咒,瘟疫自然統統都消除,又有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日夜擁護,一切惡鬼惡神「不得其便」,意思是:他沒有辦法傷害你。這些金剛藏王菩薩是大菩薩再來示現,久修菩提不取涅槃,就是要護持末法的修行人,讓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遭歧路,不會走錯路,不會著魔,不會受這些外道的蠱惑。

你把楞嚴咒取消了,《楞嚴經》上說這個道場一定受妖魔鬼怪擾亂,所以你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你根本沒體會到佛的用心,你不是出家人,誦這楞嚴咒有莫大的功德;你不誦楞嚴咒,還要學附佛外道把佛門早課改成念弟子規。聽說現在有一些道場的出家人,他們的早晚課真的是念弟子規,想想:在寺院道場敲著木魚,誦這些世俗典籍,這都是犯到後面講的:破戒、毀謗三寶、退菩薩心,犯這戒比殺生罪都還嚴重,而且斷大眾法身慧命,是名「犯殺」;令眾生妄取世間法,是名「犯盜」,讓眾生在世法當中攀緣邪淫,名為「菩薩犯淫」,心不在菩提道上,名為「非道行淫」;弟子規裡面所說沒有任何一條是諸法實相,是名「大妄語」;所說之法不能開人般若智慧,是名「酤酒」;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犯說四眾過罪,讀弟子規不能令眾生破除我相斷除身見,名為「自讚毀他」,讀弟子規者捨大乘經律,不施大乘法藥療濟眾生,名為「慳惜」,眾生讀了斷佛種性,名為「加毀」,就犯了「慳惜加毀罪」,因為佛說讀外道典籍以及世間書會斷你學佛的善根。第二十四條「不習學佛戒」裡面會說到,乃至增長我相,令眾生對境起貪瞋愛憎,是名「瞋心不悔」。「不悔」者就是對境不願意放下也。弟子規裡面所說的都墮在四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除此之外,學習群書治要以及一切外道雜論、俗典亦復如是,故名為「毀謗三寶」。你學弟子規,學世間的典籍就已經不對了,還拿來當作佛門早課,絕對破十重戒。所以說要在佛門提倡讀弟子規的都是邪師,所說的論調都是邪論!你不要被他給迷惑了。所以同修們要有正知正見,不要去看這些東西。

佛在《觀經》上沒有說學弟子規會上品上生,搞不好連中下品都沒有,因為你起世間意。附佛外道會告訴你:「學佛就是要孝順」。我告訴你:不學佛也應當孝順,不用拿孝順來搪塞學佛以及持戒,而且學佛人一定孝順,而且是孝順生生世世父母。所以,要學佛就不用再看這些會令人在世間繼續輪迴的書。多念佛、多拜懺、求出離,這是出家人該做的,這是學佛人主要的課題,千萬不要夾雜。希望大家能夠具有正知正見。


【佛門異記】長孫哲毀佛遭報 (8)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長孫哲毀佛遭報

北周武帝,原名字文邕,稱魯公。由太祖宇文護弒明帝宇文毓後立他為帝—武帝。

周武帝登位改國號保定,六年後改為天和,天和七年改元建德,建德三年普令天下廢佛教道教。

那時有太原公王康者,為荊州刺史,奉帝詔毀寺逐僧。刺史叫副將長孫哲督工實施。

當時在荊州最大的一尊佛像,就是道安法師所造的一尊無量壽大佛,自東晉至北周已經有百八十年的歷史了。

長孫哲鳩工一百多人,用繩子繫住佛像的脖子,一齊用力拖拉,絲毫不為所動。副將斥工人不出力,以杖打人,然而再牽仍是不動。又加了三百多人,還是拉不動。再加到五百人,才把佛像拉倒,聲震地動。副將見了非常高興,好像打了一個大勝仗似的,趕快馳馬跑去報告刺史,但是才跑了一百多步,便從馬上栽下,眼瞪得大大的,痛苦地掙扎了一會便斷氣而死。

當時圍觀的民眾莫不鼓掌稱快!

佛像被毀,在佛像的腋下衣內有字記云:「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於襄陽西部造丈六金像一尊,此像更三週甲午,百八十年後當滅。」以年月計算符合。道安法師有印手菩薩之稱,聖言預知,信然不虛。(抗戰期間倒戈將軍馮玉祥毀寺建校,在河南許昌北一寺中,有一壯漢舉百斤重鐵鎚擊佛,但錘舉柄脫,落下重創壯漢脊背,當場死亡。此亦毀佛遭報之一例。)


【佛門異記】佛像會跑 (7)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佛像會跑

東晉孝武帝寧康三年二月八日,道安法師在襄陽城西鑄造一尊丈六無量壽佛像,到第二年的冬季才大功告成。

像成後奇蹟出現了,佛像卻自己向西行至萬山去了。

當時襄陽境內的人都驚訝不已,把他迎回寺內,可是到了晚上又跑出了寺門。

刺史郄恢異其事,因改其寺名為金像寺。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6 不供給請法戒(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正說(上冊)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一切所須。盡給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六條是教我們:當見到大乘法師,乃至你的「同學」,也就是跟你一起學佛、學大乘佛法的,「同見同行」就是:見地相同、行持相同。為什麼強調「學大乘」呢?因為你是修學大乘,你不會去學小乘法,所以你不會有小乘的同學。若你有小乘的同學,那表示你背大向小,就是犯戒,所以它講「大乘同學同見同行。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都要「迎來送去」,就是要去接駕、頂禮。在現代就是去接機,或是去火車站等候等等,都要迎來送去,包括他要離開時,都要做到這樣的禮儀。還要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初時、中時、後時,要供給他用餐、供給他住宿,這「三時」就是「早、中、晚」;日食三兩金,當然他們沒有這麼會吃,意思是說你可以發心做到這樣,竭盡至誠供養,這都是修我們自己的福慧,修自己的德行。「百味飲食。床座醫藥。」只要法師有需要,「一切所須。盡給與之。」都應當滿足。這是指對於真正具有正知正見的大乘法師,要這樣做,至於邪知邪見的就不要親近,這點一定要清楚。重點在於要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早上要請法,中午要請法,晚上也要請法,三時都要請法師說法。為什麼說「三時」?不是只有這三個時段。因為法師說法不是只有講台上才說,你要觀察他的舉手投足,他的德行,他的存心,你要懂得學習,所以名為三時說法,從早到晚,你要待在旁邊好好地學習,仔細地觀察,而不是只有做請法的儀式,那就太著相了,學的人要懂得。

「不生瞋心患惱之心。」有時候你會看到一些過失,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煩,會覺很累,但是都不要生起這些心,要真正能夠降伏這些煩惱,把它降伏掉,要「為法滅身。」所謂「滅身」就是把這身軀給忘記;要「請法不懈。若不爾者。犯輕垢罪。」這是教導大乘的學人,對於佛法,對於法師,對於大德居士,都應當恭敬供養,向其請法跟他學習,不生任何瞋心乃至患惱之心,就是教你要善學,要懂得供養三寶,要懂得親近三寶,因為這些人是福田,你要修福,要往這些大乘的大德、大居士身上去學習、修持;實際上,你們家就有這些「大德」,就是佛教大乘經典,你每天都讀、每天都看、每天都熏習,就是日日三時禮拜,日日三時說法,每天都是三時說法,而且是佛親自跟你說法;你供養經典、你如教奉行,就是做到這一條「供養法師,供養同見同學」,你同佛知見。所以這條不光只是講一個人,或是一個出家人,或是一個有德行的在家人。你們家的大乘經典,祖師大德的開示,這些都是你應當日日三時供養,而且它也不會日食你三兩金,只要你肯請回去、你肯學習,就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條戒你就持好了。你就跟他同學同見同行,而且你供佛,你供養經典,你依教修行,這福報、智慧不可思議。

所以學戒要會學,不是只有對人。當然對於真正的大德和尚,恭敬供養禮拜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沒遇到,其實你家裡就有,佛講的大乘經典、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都是真正的大乘法師,所以也不必外求。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沒有時間看也要念佛,天天都要熏習。所以,為什麼給你們打字?有好處。你一段講經,你都能重複聽好幾次,這叫種善根。

 

可以提升你的功夫,你的境界。把你不會的、不了解的,都能夠再重複熏習,這個正知正見你就有了。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 開示│菩薩戒解疑 (4-6解)

 


菩薩戒解疑

4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悟顯法師 開示: 

這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這《梵網菩薩戒經》是直接受的,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




5什麼時候可以誦菩薩戒 

悟顯法師 開示: 

經上講半月半月誦戒,也就是農曆每月的十五日與三十日,實際上誦戒更重要的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安住常住真心,這就是誦戒。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染、淨的境緣當中,皆不忘失本性,這才是誦戒。就是教大家「直念本心」,直誦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真正的戒。

 


6菩薩戒跟五戒有什麼不一樣 

悟顯法師 開示: 

大乘人受戒,知道戒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戒,心境一如,沒有能,也沒有所,能所一如,這是大乘戒;跟凡夫持五戒、受持十善,跟二乘人的用心都不同,功德果報也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要受菩薩戒。





憨山大師 首楞嚴經通議 卷第一 (1-9)

 



首楞嚴經通議 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通議

卷第一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清河房融筆受

明 南嶽沙門 憨山 釋德清 述


二世尊曲示分四

初正破五蘊八識以明人空

二例破二種世界以明法空

三顯本覺離緣以示真如出纏

四拂跡入玄以顯真如絕待。

初明人空分四

先徵心破色受二蘊明前五識無體分六

初審發心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離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二斥妄本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三詰妄元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四審妄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議曰。阿難見佛。首以三觀為請。佛即不答。且先詰問發心出家捨愛之由。此似神醫治病。先審病根所在。而後方施藥石也。阿難答以由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心生渴仰愛樂。從佛剃落。即此一語。便見病根。何耶。以見色相而生愛慕者。正是妄想之心也。故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阿難見佛。但愛色相。而未見法身。用妄想心。以愛捨愛。豈真出家耶。此其愛習種子。潛發現行。既愛如來。安得不愛摩登耶。此乃因地發心不真。果招紆曲。所以今日遭此淫室之難耳。且此妄想之心。不獨阿難。即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阿難以此生死之心從佛。安得而不墮耶。汝今欲研無上菩提。以求真發明性。殆非妄想可入。應當直心詶我所問。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起信論云。信成就發心。略有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今如來先教阿難直心詶問。以心直則不欺。不欺則可詣真矣。因而再審阿難。當初發心。緣見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此似神醫按定病根。可施必瘳之藥耳。阿難直心以答。乃曰由目觀見。心生愛樂。此正出病原。故如來告曰。若果愛樂因於心目。此正生死之本也。故曰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如國被賊侵。發兵討除。必須知賊所在。今汝六為賊媒。自劫家寶者。皆依心目為主使也。所謂擒賊擒王。今知心目為法身之害。必須知其所依之處。乃可掃除蕩滅以絕害源。故曰唯心與目。今何所在。在。即處也。故經即言無有是處。問。破妄明文。世尊但標指心目。而科云所破五蘊八識者何也。答。成佛之要。乃一心三觀。所破之妄。唯五蘊八識。一大藏中。諸大乘教。顯此而已。以眾生所迷。但執妄心居在身內。然身即有執受身。乃五識所依之根。實六賊所依之處。為色受二蘊。心即妄想。為六識想蘊。見乃八識之見分。即七識行蘊。此指八識見精為根。為識蘊。故心目二妄。該盡五蘊八識。經文昭然。但義旨幽潛。一向解者發明未透。學者粗浮未易入耳。起信論宗百部大乘。乃立真如生滅二門。且從生滅門入真如門。論云。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此大教之綱宗也。苟不知所宗。但見文字纏繞。義無歸宿矣。以此印定經文。理自昭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門異記】海上飄來二佛像 (6)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海上飄來二佛像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的時候,在吳淞江上飄浮著二尊佛像。漁人疑是海神,延請巫覡往迎,可是愈近而風濤愈大,竟迎取不到。

事奉黃老的人,以為是天師神像,結伴往迎,風濤依舊,仍是不能迎到。

在吳縣有位信佛的朱膺居士,他聞訊邀請了東靈寺的僧尼多人,焚香禮迎,結果風平浪靜,很順利的迎接了回來。

當他們去迎接時,遙見海中有二人似的,航近看看,卻是兩尊佛像。像高七尺,背上有字:一名惟衛佛,一名迦葉佛。朱居士等將其奉置於通玄寺中供禮。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如何增福

 


如何增福

悟顯法師 開示

 

你發現你福報不夠怎麼辦?要培福,培養你的福報,讓你的福報可以增長,福報增長了,你這障道因緣就少了。

 

那問題是福要怎麼增長,哪邊有福;流通正法有福,護持正法道場有福,護持講說正法的出家人、在家人有福,護持修正法的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你都有福,使修行人可以安住,使道場可以安定,這個都是培養你的福報,減少你自己的障道因緣。

 


自己出錢出力,護持如法的修行人、如法的道場,用自己的內財以及外財同時布施,這樣你學佛的障道因緣就減少;包括吃素也是一樣,有些人要吃素,障礙就來了,要受戒,障礙就來了,所以你都要來道場修福,來正法的道場修福,培養自己的福報,流通正法,印送大乘經典。

 

現在我們推廣的這個電子書,你即使沒有出錢印經,也應該說你沒有印送經典,你沒有錢印經,你也可以分享電子書。

 

實體的書我們還是要做,還是有人看,佛教的經典、排版,全面做到真正的電子化,做到電子的多元化,在一本書裡面有多種的應用,這個我們要去做。

 

下一代的書籍,不能只是一份文字檔或是一份文件檔,我們把這些檔案都要變成真正的電子書,而且我們已經在做了,相信你們都用得到,這個都是修福,你都可以去分享。

 

我們的電子書籤,人家一個按鍵,程式就能識別,這書籤裡面的二維碼,那麼這個書就分享出去了,沒有任何重量,化有形於無形,所以講的修福。

 

剛才講到的吃素的也是一樣,受戒也是一樣,你要受戒,障道因緣就來,很多都是自己障礙自己,對家人放不下的,對媽媽放不下的、對爸爸放不下的,媽媽年紀大了、爸爸年紀大了,說實話,你家還有兄弟姐妹,還有一些人可以幫著你幾天,所以你說受戒的障礙在哪裡,在你自己,你的父母沒有反對你受戒,沒有障礙你受戒,只有你自己擋了自己的路,那就是福報不夠,還有一個智慧不夠,因為你沒有認知到,戒律的重要,菩薩戒的重要。

 

你看你學佛學了一輩子,到後來問你有沒有受菩薩戒?沒有受,連菩薩戒有的還沒聽過,那就糟糕了,這個都福慧不足,所以你要學佛沒有障礙,修行沒有障礙,福報要夠,特別講的出世間的福報,有時候不是只有資財具足而已,說資財這講得很文言,講白一點,有時候你學佛不是你錢賺夠了才來學,有些人有錢,他沒有學佛的福報,所以這裡講的福慧始聞。

 

你吃素有障礙,有的同修要吃素,一下這個醫生說你有毛病,那個醫生說你有毛病,你一下這裡有毛病,一下那裡有毛病,這個都是福慧不足,所以更要做。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5 不教悔罪戒(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正說(上冊) 悟顯法師講述



菩薩戒四十八輕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這是講當你遇到有破戒的,或是不小心犯戒的,你要善言勸勉他;如果你看到那些犯八戒、五戒、十戒的。沙彌十戒乃至毀犯禁戒,這禁戒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或是七逆罪,或是八難,乃至一切不如法的事,無論在家、出家、有受戒、沒受戒。只要有犯戒的,你都要勸他懺悔,不應再造。如果你不教他懺悔,反而認為勸他改過就是說人家過失,心想:「我修自己的口業就好」。佛說這種行為不是菩薩。你應該善言勸導犯戒的人,你如果放縱他,反而跟那些犯戒之人一起同住、「同僧利養」一起分享錢財名聲等等,或是你並沒有分到錢財、沒享有恭敬、名聲,但你與他共住,或是同進同出,讓人以為你認同他錯誤的行為,這也都是跟他同流合汙!如果還共布薩,「共布薩」布薩的意思很多,這裡只是略舉,就是「集眾說戒、誦戒」,都是布薩的意思。但現在就是指一同誦戒;同一眾住說戒,包括跟不如法、犯戒者講說戒律,都不行。他都已經不願意學了,你還跟他講,或是跟他一起犯戒,戒律上說你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是菩薩惡作。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包庇他的罪過,你不教他懺悔。像有一些不如法的人或團體,你不敢叫他懺罪,或是他勢力很強大,你沒有辦法教他,那當然就沒有過失,但如果你只是人情,認為沒關係,今天他犯戒,我不講,明天我犯戒,他也不講,大家都不要講,都「不要說別人過失」,還可以顯得自己有修。佛說這種行為是毀犯他所制定的戒律,你不舉其罪,那你就是在跟他同流合汙。當然這當中有一些你沒辦法講的,那就隨緣。什麼叫「沒辦法講」?你的智慧力不夠,你看不懂經,辯才不夠,已經講了,但講不過他,他還是執迷不悟,那就不算犯。詳細的狀況可以去看法藏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都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