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佛門異記】阿育王佛像 迎往長沙寺 (22)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阿育王佛像 迎往長沙寺

翼師建寺已成,出家人即漸增加,一時佛法大行,然而所供佛像太小,翼師為此自思,忽想起阿育王所造容儀神瑞,流布四方,我為什麼不誠心感求一尊呢?

翼師為要感得佛像,從此專誠懇惻,祈求感應。就在晉朝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於城北地方,忽然有一尊佛像出現,光相衝天。當時有白馬寺和尚先來迎像,但佛像立地不能動搖,未被迎去。翼師據報遂前往祈請,一見佛像即云:「此為阿育王降送此尊佛像給我長沙寺的。」遂命弟子三人上前捧接,飄然而起,迎回本寺,一時道俗奔赴,車水馬龍,道路擁塞,長沙寺禮佛盛況空前。

後來有罽賓國禪師名僧伽難陀者,從四川來寺禮拜,見像光上有梵字,便說:「阿育王佛像什麼時候來的?」大家才知道曇翼法師所說不謬。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誦華嚴的高僧 (9)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上元年中。洛州敬愛寺有僧。生緣在鄭州。歸奉覲所親。行及鄭洲界。暮宿店家。次有僧來。不知名號。亦投店宿。與前來僧。並房安置。其後來僧謂主人曰。貧道遠來。疲頓餒乏。主人有酒酤三升。有肉買一斤。具有資直。請速致之。無至遲也。主人遽依請辦。僧盡噉之。其敬愛律師。怒而訶之。身披法服。對俗士恣噉酒肉。不知慚愧。其僧默而不答。至於初夜。索水漱口。端身趺坐。緣發梵音。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初標品題。次誦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其僧口角兩邊。俱發光明。狀若金色。聞者垂淚。見者發心。律師亦生羨慕。竊自念言。彼酒肉僧。乃能誦斯大經。比至三更。猶聞誦經聲聲不絕。四袟欲滿。口中光明。轉更增熾。遍於庭宇。透於孔隙。照明兩房。律師初不知是光而云。彼客何不息燈。損主人油。律師因起如廁方。窺見金色光明自僧之口兩角而出。誦至五帙已上。其光漸收。却入僧口。夜五更誦終六帙。僧乃却臥。須臾天明。律師涕泣。而來五體投地。求哀懺過。輕謗賢聖。願罪消滅。

修行解脫之道│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1_2)─見性後起修 (明徹居士複講 粤語版) (護法居士複講 中文版)

 


修行解脫之道
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1_2) ─見性後起修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大家都在念佛,那什麼叫「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佛?佛號要怎麼念才念得穩、念得牢?念不穩、念不牢,就是因為不了解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意義,也不懂得它寶貴之處。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專門解釋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道場每星期天有《無量壽經》講座,我們在這裡先略說。

 

「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什麼是無量覺?說「無量」其實是因為眾生迷惑,以為有個東西,或是光、或是壽、或是智慧是無量的,實際上「無量」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就是指我們的法身,念這句佛號就是直接念我們的本性、念我們的法身,所謂「法身具造百界千如,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本來面目。

 

「覺」是圓滿覺悟,不是小覺。只能覺察自己的過失,這是小覺,能夠覺察自己的見思煩惱,這個覺悟比凡夫大一點,這是阿羅漢的覺悟。菩薩能捨兩邊取中道,這是菩薩的覺悟,他入但中佛性。如來了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名大覺。所以淨土宗是大乘佛法,它直念眾生本具的佛性,有人懷疑:我們沒有諸佛如來的境界,怎麼能念?當然可以念!所以《彌陀要解》才說「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作因地心。」這是諸佛如來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法界眾生依靠自己的思惟、妄想、分別所能理解的,所以說淨土法門是一代時教之綱要,一切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就是指南針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綱領、是佛法的宗旨。所以說,念這句佛號,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無論大乘、小乘、人天乘,全部都念到了,你的功德都圓滿。因為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具造百界千如,所以是無量;不是只有光啊、壽啊,那是列舉。所以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即是我心,因為眾生心有所著,一定要對一樣東西,有「所對」、有「所取」,所以才告訴你有個光、有個壽,實際上光壽仍舊不盡其義,所以就直接稱「無量」,無量就是我們的佛性,具無量妙用。如《觀經》所講的:阿彌陀佛名號,能讓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者,一念頓超娑婆世界,一念頓超三界六道輪迴,化地獄猛火成清涼風。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阿彌陀經》中讚歎:「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祖師說這就是心性之極致,才有如此大的力量,這麼大的功德力。所以念佛就是念自本心,念自己本來的樣子。我們現在嘴巴念佛,心裡卻沒有這一層感受,那就是迷失本來,所以要藉由經教來了解。像大乘的《華嚴》、《法華》、《圓覺》、《般若》、《金剛》等諸經,有機會我們就要涉獵,《朱子治家格言》講:「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我們說:「眾生在迷,大乘不可不學。」越是迷越是要學,迷得越深才更需要大乘,因為只有大乘佛法,能夠幫助眾生一生脫離輪迴,而大乘佛法裡,也只有淨土法門能普被三根,能利鈍全收。

 

所以禮拜天的講座,希望大家都來參加,因為這部《無量壽經》太好了,它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化儀是化導眾生的方式,眾生自性中本就具有的修行方式,是眾生心性本具,不假外求的,不是心外另有一法或有一物,有個道可求,那是二乘,是心外取法,以心求心,以法除法,達摩祖師說這不究竟。老實說,大家的根器確實還不行修學禪宗,沒有辦法一念頓悟或頓超,也許這一生能見性就不錯了!即使見性還要再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從見性開始算,沒有見性前不算,這叫頓悟漸修。歷代頓悟頓修的只有一個,就是六祖慧能大師,他也是多生累劫積下來的,也不是一蹴即成的。所以說,能夠讓眾生一生圓超輪迴,逕登四土的只有淨土法門。《法華經》的內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告訴你自己這眾生身中就具有如意珠,就具有佛性。《華嚴經》是顯如來境界,諸佛如來及菩薩是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受用?這些境界相當殊勝,可是凡夫沒有辦法一下子受用到。唯有《無量壽經》總攝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把《華嚴經》如來的境界給予我們眾生,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得到,只要你肯老實念佛,這一生就可以受用得到。而且《法華經》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我們的「直念佛」、「直念本心」,《彌陀疏鈔》裡面蓮池大師告訴我們:「這句佛號只要真老實念去,不假外求,更無心外之佛可得,你就是直念本心。」有人誤以為一心不亂還不究竟,蓮池大師說:「非常地究竟!因為既是一心就沒有妄想、雜想,怎麼會不究竟呢?」所以這「一心」是從理性上來說的。念佛確實是所有法門裡面最難得、最殊勝的,尤其在經典裡又屬《無量壽經》最為殊勝,世尊一代時教裡面,帶說淨土的經典有統計出來的就有兩百多部,表示它遍布在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當中,無論大乘、小乘,裡面統統都有《無量壽經》的內容。佛把這麼高深的境界,全部授予我們眾生,現生就可以得到、可以受用,就可以入佛境界,能即身成佛。這即身成佛不是密宗的即身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是像禪宗一樣,明心見性以後開始算,經三大阿僧祇劫,那叫「悟後起修」,此時還沒有超出輪迴,「見性」不一定能超出輪迴,這是「頓悟漸修」。見性後仍要保任,要保持他的功夫,還要修行。這是印光大師在他的《文鈔菁華錄》裡面說的:「你明心見性、即身成佛,也都是見得佛性而已,你的習氣沒有除,習氣沒有除不能夠了脫生死。唯有淨土法門,習氣沒有除盡,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橫超三界,逕登四土。」由此可見這念佛的重要性。要出輪迴,要了生死,沒有這句佛號,絕對不行!就像人要活著就不能沒有呼吸一樣,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珍惜這句佛號。

 

李炳南老居士說:「萬劫難逢無上寶。」你要是真懂得,你就會有這種感覺。「眼前滅罪除煩惱」,眼前可以滅罪還可以除煩惱,「他年功滿到蓮池」,一旦功夫成熟了、圓滿了,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與佛長生同不老」,可見這佛號的重要性。

 

很多的經文,無論是順說、逆說,都是在告訴我們:「生佛平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眾生心性跟佛完全一樣,怎樣能趕快徹底的、圓滿的跟佛一樣,就是要念這句「阿彌陀佛」,因為念佛的時候心無雜念,沒有能對所對,就是直念本心。

 

有人說念佛—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中間有生有滅,實際上可以去看看開悟的大禪師,中峰明本國師「三時繫念」裡面講:「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唯見生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所以誰說阿彌陀佛是生滅?那正是中峰國師講的:「你是眾生、你是凡夫,若認為佛號『阿』是一念、『彌』是一念、『陀』是一念,那當然這就是眾生。」你要是能知道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你就是諸佛,因為你不見一切法有生滅相,連世間法尚且不生不滅,何況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如來把他最殊勝的功德直接送給我們,我們眾生要好好珍惜。如果說放棄不要了,那真是太可惜啦!李炳南老居士說:「有這麼便宜的大好事而不知珍惜,還不修淨土,非愚即狂。」那不是愚癡,就是精神有問題,而且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講:「皆得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翻作中文叫「不退轉」,它是學位的名稱,要證到不退轉才能稱,阿鞞跋致是八地,是不動地,只有八地才可以稱「阿鞞跋致」,七地不可以,若你稱自己「阿鞞跋致」那叫大妄語。而七地以前那就更不行,所以羅什大師不翻譯「阿鞞跋致」,因為「阿鞞跋致」就是真正到達這個程度才能夠稱。所以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佛說皆是阿鞞跋致,這沒有什麼好疑惑的。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到極樂世界大家最低的學歷是阿鞞跋致,是八地法雲地的菩薩,才真正具有教化眾生的能力,距離一生補處只差幾個位次。八地確實離心意識分別,算了不起的成就,《華嚴經》上講八地菩薩有能力打破根本無明,只是如來會親現其前跟他說:「你還有如來十八不共法、十力四無所畏,尚未能圓滿,所以必須留惑度生,繼續修行。」

 

到極樂世界有教化隨意願,修行隨意,「欲至足者,欲至膝者」……七寶池、八功德水,其水一一隨意。這都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這是非常殊勝的。所以希望大家認真地念佛、認真地修行,所謂「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用警眾偈供養大家:「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修行解脫之道
悟顯法師  念佛開示(1_2) ─見性後起修 (護法居士複講 中文版)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學佛行儀】受食第十七【圖文版】2

 



受食第十七

不得以食與鄰人及摘與狗。不得皺眉厭惡食。不得彈爪頭屑物觸鄰人。不得噴食觸鄰人。不得嚼食有聲。不得使碗筷羹等有聲。食中有蟲螘,宜密掩藏之,勿使鄰人見。如挑牙,當以袖掩口。不得見美味生貪心恣口腹。食中有穀,去殼食之。不得食五辛。不得大摶食。不得大張口待食。不得摶食遙擲口中。不得遺落飯食。不得頰食,不得食。不得以舌舐食。不得手把散飯食。不得汙手持食器。桌上不得碗筷狼籍,須排列齊整,不得使湯菜蔓筵。食訖,不得以指刮碗缽食。不得含食語而起行。非在齋堂隨眾食,須自添食,不得令人接碗,除自係尊長或老病,作客亦然。(摶:以手捏食物成團狀。頰食:吃飯兩頰鼓起。)

右但專指尋常桌上受食而言,若在叢林齋堂隨眾食,則當依威儀門第五章習行,此不重述。

【心經白話述義】36 ─ 如何處處得自在,不被束縛?

 


如何處處得自在,不被束縛

悟顯法師   開示:

 

「觀自在」,就是告訴你,有了般若智慧,接觸一切境界都自在,因為色即是空,即是這裡說的「以無所得故」。那「有所得」,無論是得世間法,或是得佛法,你心裡就有罣礙,有罣礙就有恐怖。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華嚴賢首國師 (8)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總章元年。西域有三藏梵僧。來至京洛。高宗師事。道俗歸敬。華嚴藏公。猶為童子。頂禮三藏。請受菩薩戒。時眾白三藏言。此童子誦得華嚴大經。兼解其義。三藏驚歎曰。華嚴一乘是諸佛祕藏。難可遭遇。況通其義。若有人誦得華嚴淨行一品。其人已得菩薩淨戒具足。不復更受菩薩戒。西域傳記中說。有人轉華嚴經。以洗手水。滴著一蟻子。其蟻命終。生忉利天。而況有人能得受持。當知此童子。於後必當廣大饒益。能施群生無生甘露。

【心經白話述義】35 ─ 佛法說「空」幾種?

 



佛法說「空」幾種

悟顯法師   開示:

天台宗判佛陀一代時教,分藏、通、別、圓四教,通教大乘,「通」就是通大小二乘。滅色故空,以為色是有生滅的所以它是空,這是通教的說法。通教是講世間的相是生滅的、有變化的所以空,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究竟真實。所以佛在大乘經裡告訴我們「體空」,就像夢境的比喻一樣,不需要再起個觀想來認為夢是空的、是假的。但自己迷在夢中的時候,這夢中的境界就感覺很真實,就像現前每個人都墮在自己的妄想裡,所以你會覺得很真實,時時處處影響到你,跟你想的相同就生貪愛心,跟你想的相違背就生瞋恨心,起心動念,就是造作要來順自己的意思、想法,順自己的貪瞋癡慢,所以處處不得自在,這就是眾生。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鍮共爇。真偽俄分。沙米同炊。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 宗鏡錄 卷三─4

 



宗鏡錄卷三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鍮共爇。真偽俄分。沙米同炊。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


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只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癡之子。陷有獄之重關。邪倒之人。溺見河之駭浪。戲熾燄於朽宅。忘苦忘疲。臥大夢於長宵。迷心迷性。皆為執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出俗外道。在家凡夫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法學禪宗。亦迷此心。執佛方便。致使教開八網。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驟三祇。功虛大劫。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困長衢。斯即權機小果。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所以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釋曰。此二種根本。即真妄二心。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無明。此是妄心。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睡熟夢生。本無元起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識。則起轉識。轉作能心。後起現識。現外境界。一切眾生。同用此業轉現等三識。起內外攀緣。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以為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此即真心。亦云自性清淨心。亦云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淨。目為清淨。此清淨體。是八識之精元。本自圓明。以隨染不覺。不守性故。如虛谷任響。隨緣發聲。此亦如然。能生諸法。則立見相二分。心境互生。但隨染淨之緣。遺此圓常之性。如水隨風。作諸波浪。由此眾生。失本逐末。一向沉淪。都不覺知。枉受妄苦。雖受妄苦。真樂恆存。任涉升沉。本覺不動。如水作波。不失溼性。唯知變心作境。以悟為迷。從迷積迷。空歷塵沙之劫。因夢生夢。永昏長夜之中。故經云。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了不動真心。而隨輪迴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似翳生空界之華。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翳消空淨。浪息潭清。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滅。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罥。別有所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動深慈。倍生憐愍。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於是傳衣。阿難執此妄心。如來所以呵斥。如經云。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云。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若執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心即斷。故云若執緣塵。即同斷滅。以妄心攬塵成體。如鏡中之像。水上之泡。迷水執波。波寧心滅。迷鏡執像。像滅心亡。心若滅時。即成斷見。若知濕性不壞。鏡體常明。則波浪本空。影像元寂。故知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驗不實。故古聖云。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心經白話述義】34 ─「色空不異」的道理,在生活中要怎麼修行?

 



「色空不異」的道理,在生活中要怎麼修行

悟顯法師   開示:

一般的人著相太嚴重,很難去體會得到。祖師教我們,用夢境的這個觀念去作體會,就很容易明白什麼叫色空不異。南嶽慧思禪師,在《大乘止觀法門》裡面教我們「強觀諸法,唯虛無實。」明明諸法就是虛妄的,為什麼要強觀?因為眾生著有太嚴重,所以要強觀。你從來就認為法是有的,一下子轉不過來,不知道色即是空;所以教我們「強觀」唯虛無實,唯是虛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觀念在《心經》裡面是正宗分當中的正宗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九隴山尼師 (7)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顯慶年中。九隴山有一尼師。志精佛乘華嚴祕藏。入山受持。二十餘載。禮誦無替。依教修行。性定心寂。遂證惠眼。得因陀羅網境界。十方世界微塵剎海九會道場。了了明見。如鏡中像焉。 



戒殺放生文圖說 ─壽筵良範 (77)

 




壽筵良範

江蘇昆山縣翰林徐錫余的母親許太夫人,嚴持齋戒,奉行眾善,每日禮佛誦經,從不間斷。

明崇禎丁酉年冬天,是太夫人六十壽誕。這天太夫人照常拜佛修福,設齋供養眾僧,將親友贈送的壽禮,用以刻印法華經,答謝親友祝賀,宴席一律備用素餚,並將所刻印的經書,每人各贈一部。識得法寶的人,莫不欣羡讚歎。

後來太夫人更加康強壽考,子孫興盛滿堂。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道祥法師與惠悟法師 (6)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永徽年中。禪定寺有兩僧。名道祥惠悟。咸隱太白山中。祥即持誦涅槃。悟即持誦華嚴。服餌松禾。六時禮懺。晝夜誦持。積有年歲。忽於一時見一居士。鬢髮皓首。所衣潔素。儀容恢美。前來設禮。庠序而言。弊居設齋。欲請一僧。僧曰。此唯二僧。俱往可不。居士曰。弟子貧家。本擬請一僧。僧問意欲交誰行云。請華嚴法師。悟遂赴請。隨居士行。可百餘步。居士於是。騰身於空中問悟曰。師何不昇空。悟對曰。貧道無翅。昇空未得。居士問悟。師猶未得神通耶。悟答曰。實未得。居士却從空下。安致悟於居士衣襟中坐。又令冥目。于時只聞耳邊颼颼風聲。可半食頃。還放履地。遂令開目。不知到處。環視唯見大山。觀其屋宇。皆是湧出。延悟入堂。禮佛纔畢。忽見五百異僧。執錫持盂。翔空而至。悟敬異僧。寧敢居上。遂從下行。居士來語曰。師受持華嚴。是佛境界。何得於小聖下坐。遂却引悟。坐於五百聖眾之上。齋後洗漱已。諸聖便騰空而去。居士乃遣人擎一床寶物。將以嚫悟。令與咒願。悟曰。貧道來不由地。居士携攝至此。自迴不得。請垂送歸。誦經報德。居士曰。本所齋意在師一人。雖有五百羅漢來食。皆臨時相請耳。師且與咒願。當即發遣人。送歸本居。悟與咒願已。庭前有三五童子。各可六七歲。居士呼之。又重標名於一童子遽來。居士語曰。汝可祇事此法師。童子便請於悟曰。師暫開口。悟即依開。童子觀之云。師甚多病。童子即將手。向身上摩。遂取少藥。大如麻子。分為三丸。與悟吞之。又請開口。童子忽飛入口中。悟當時便騰虛。還本所居。住空中謂祥曰。向蒙神仙居士請齋。遂獲神通。今欲暫之蓬萊金闕紫微等宮。以持誦本業。言訖辭祥。攝三衣瓶缽及所受經。昇空而去。 


【心經白話述義】33 ─如何理解「色跟空不異」?

 



如何理解「色跟空不異」

悟顯法師   開示:

色跟空不異,可以用一個比喻:大家都會作夢,夢中有色、受、想、行、識,在夢中的時候,好像都很真實,作好夢的時候也很歡喜,作惡夢感覺很害怕;但是畢竟是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不異,沒有分開的道理,正在作用的時候當下是空。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戒殺放生文圖說 ─雷擊貪殘 (76)

 




雷擊貪殘

法苑珠林記載:唐朝時封元則,是渤海長沙人。唐高宗顯慶年間,任光祿寺大官,掌理膳食幕。

當時西域番族于闐國王,前來朝見天子,帶來吃剩的羊,共有數千隻,于闐王令元則送往僧寺放生。不料元則利欲薰心,意生貪殘,暗中私將羊全部送給屠宰場,屠宰出賣,獲取一筆暴利。
龍朔元年夏天六月,有一天,洛陽城忽然大雨傾盆,雷電交作,霹靂一聲,元則在宣仁門外大街上,被雷電觸擊,折斷頸部,血流滿地,當場慘死,一時人群圍觀,擁塞街道,大家見狀,莫不驚駭感慨的說:「像這樣的人,一定是做了不仁不義的事,才有這樣的果報。」

【心經白話述義】32 ─眾生該如何恢復本來的清淨心?

 



眾生該如何恢復本來的清淨心

悟顯法師   開示:


十二因緣簡化來說是苦集滅道。「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這是滅諦跟道諦。在真性當中沒有世間法,也沒有出世間法,因為世法對佛法還是對待,智跟煩惱還是對待,一切對待之法在眾生心中本來沒有。連能觀之智跟所證得的佛果亦無,「智」就是我們的般若觀智,「得」就是佛果,這是出世間。到最後是「無智亦無得」,眾生有般若觀智,會想得個佛果;實際上在真性當中不存一法,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 玄智居士 (5)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大唐永微年中。有居士(樊-+)玄智。華嚴藏公之同學。弱冠參道。五經三藏內道被通。專以華嚴為業。居方洲山中。初餌松葉。六十餘年誦持不替。五十年前。感其所地涌甘泉。供足不啻。林生美菓。樹樹繁實。遠近採取。無所罣礙。忽雨深雪。行李不通。齋糧時竭。於是則有山神。送藥狀似醍醐。味甘於乳。喫之一題。七日不飢。益加心力。身輕目明。若夜禮誦。自有燈現。晝日誦經。則眾鳥集聽。山神眷屬。現身圍繞。異香時來。奇果每至。有時夜誦。口放光明。照及四十餘里。光色如金。遠近驚異。或有人往尋到山。唯見居士誦經口中光明。時年九十有二。無疾而終。荼毘之時。牙齒變為舍利。獲百餘粒。悉放光明。數日不歇。于時僧俗收之。竪塔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