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元音老人講述

 
真如

本性光明,不染汙,它不因我們有無明就失掉光明,猶如珍珠,雖被污泥包裹,只要把爛泥洗清掉,珍珠還是珍珠。


雖然不染汙,但是「習氣」卻很壞。所謂習氣,它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多生累劫積成功的,是積垢。


我們平常說「積重難返」,說的就是我們的脾氣,一天天積累起來,很厚、很沉重,一下子推不倒它,所以免不了要漸漸去除,也就是在事上要漸漸去修。


當然,有頓修、頓悟、頓證,可那是大根器,這個大根器,他能頓修頓悟頓證,那也是過去世漸修漸悟漸證積累的,沒有過去世的漸修漸悟漸證,就沒有後來的頓修頓悟頓證。


所以都是漸修漸證,是歷劫多生的積累,修、修、修,積累到一定程度,「呵!一下子頓修頓悟頓證了。」所以說,積累起來的「頓」,就是現在的「漸」,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不要怕,更無須疑慮,只要時時刻刻做工夫,不忘記,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行了。


我們壞就壞在惰性上,一下子推三阻四的不去修了,「今天有事忙啊」、「明天身體不好啊」,就是這個惰性,往往害人不淺,


若能把這個惰性除掉,警惕地保護自己本有的佛性。現在我們知道了,再不保護它,等待何時啊。所謂朝於斯、夕於斯,要好好地保護。


點入看全文

悟顯法師 法語

修行


Ven. Wuxian Dharma talk

The ancients said, “We should often think about the day of dying. Then the enlightened-way will come up. ”   
To think about to die is the convenient method.
The point is to let down the attachment to this world. Its not to find a way to live longer or be afraid of dying.



悟顯法師 開示


古人講:「人常想死日,則道念自生」想到自己現在就要往生,這是一個方便法,重點在於放下身心世界,不是在於貪生怕死。

悟顯法師法華經精華 山門口彌勒菩薩代表的意義


廣利眾生

彌勒菩薩坐在這個山門口,代表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你有沒有契入?知不知道佛法宗旨是什麼?旁邊的四大天王,善護其心,

因為彌勒代表唯心。他說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他諦觀十方唯識,

十方法界都是唯識所現。識者即是心,心的作用,了別的作用叫「識」,明心以後這個識叫做「智」,就叫「般若智慧」。

所以轉八識可以成四智,在講徹底一點,八識的當下其實就是四智,沒有分開的。所以,彌勒菩薩在山門口這個表法,你有沒有入?

進來以後,了知萬法唯心,善護其心,能除習氣,你才能到達後面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就是見佛啊。

見佛以後自己了生死以後,才能學其他的菩薩,廣利眾生啊,如果自己生死沒了,習氣也沒除,你怎麼廣利眾生?所以佛門的這個殿堂,有它代表的意義。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法華經精華 原來這樣也算犯戒


經中之王~法華經

出家人在戒場他不傳戒,他傳你殺生,什麼叫傳殺生?你問他說可不可以煮葷的?他說反正你自己吃素就好了,回去煮給家人沒關係,這就教他殺。教他殺一樣破菩薩戒,這犯重戒。

你聽到這個佛號,在戒場聽到這些佛號,很好聽,你問他可不可以錄,他說不行,有版權,盜三寶物。

在戒場互相攀緣,心不安守,在戒場行淫啊。淫者攀緣、放逸也。跟居士攀緣,跟這些信徒攀緣,攀緣有錢的居士,他不教他戒,他教他一些世俗法,教他破壞戒律,說破壞戒律叫開緣,這個都是邪淫。

就是不了解什麼是心性,雖然出家,心不入道。所以佛說此等之人,罪根深重。

華嚴心要~華嚴經旨歸 節錄

圓覺


示經圓第十

夫以法界圓通。緣無不契。謂上九門所現之法。總合為一大緣起法。隨有一處。即有一切無礙圓融。無盡自在。若隨義分開。亦有十門。

一處圓者。謂前無盡處中。隨一塵處。即有如上一切處。一切時。一切佛。一切眾。一切儀。一切教。一切義。一切意。一切益。各通帝網重重。俱在一塵。如一塵處。一切盡虛空法界。一一塵處皆亦如是。

二時圓者。於一念中。則有如前一切時劫。一切處。一切佛。乃至一切益。皆通帝網。重重顯示。如一念。一切重重諸劫海中。一念攝皆亦如是。

三佛圓者。於佛一毛孔中。即有一切佛。一切處。一切時。乃至一切益。如一毛孔。一切遍法界諸毛孔現。皆亦如是。

四眾圓者。準前。五儀圓。六教圓。七義圓。八意圓。九益圓。十普圓。並類。準思之。以同一無礙大緣起故。自在難量。不思議故。是謂華嚴無盡法海。窮盡法界。越虛空界。唯普賢智。方窮其底。


http://mdxv1blogger.blogspot.tw/2013/07/blog-post_1229.html

悟顯法師 菩薩戒正說精華節錄~ 學大乘才是究竟道

光明金剛寶戒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這一條戒是告訴你,學大乘佛法的人連一個好樂小乘法的念頭都不可以有,一個好樂世間法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怎麼會有出家人拿《弟子規》這世間法,說要來作為學佛的基礎,拿《論語》來作學佛的基礎。祖師他有教不識字的人讀《論語》、讀《左傳》,但絕對不會告訴他這是學佛的根本。像憨山大師告訴學人要參禪,要參念佛的是誰,要發菩提心,從來沒有告訴弟子:儒家是學佛的根本。這種說法是被後人、被外道穿鑿附會、混淆而有的。

外道很喜歡穿鑿附會,元朝就有道教的人專在破壞佛教,偽造經典。明朝有儒家跟道家的人嫉妒佛教,故意要把佛教滅掉,要不是那些祖師辯才無礙,否則又要再發生一次法難。所以明朝的憨山大師、蕅益大師……等等佛教祖師,才會寫《四書蕅益解》、《老子道德經註》,為了保護佛教不被滅,才用佛經的義趣去解釋儒家、道家的書,但是畢竟使用的是佛教的義趣,而不是道教的義趣,只是把儒家、道教境界提升而已,讓儒、道二家不要因為嫉妒而仇視佛教,也因此才會有所謂「儒釋道都一樣」的錯誤觀念流傳民間。永明延壽大師曾講:佛法如同鹽巴一樣,能夠入一切眾味之中,能夠提一切眾味,使眾味能夠變得鮮美,就是如此。

就像你們煮菜加鹽一樣,鹽能提味,你們會煮飯燒菜的就知道。你吃菜、喝湯時發現:奇怪?這菜怎麼都沒味道,加一匙鹽下去,菜就變香了。

本來老子、儒家都沒這個境界,但用佛法的義趣來解釋儒家、道教,那整個境界就提升起來。世間法無有義味,就如同你煮菜、煮湯沒味道一樣,只要加了佛法進去,「世間法」這無義味的菜也就變香了。但畢竟不是菜本身香、不是世間法即佛法,而是因為加了佛法的道理,才顯出與凡夫所見的世間法有差異。

所以佛法能提眾味,也能夠讓那些外道回頭,讓不學佛的人學佛,這些方便目的是接引來佛門,而不是要把已經接觸佛教、已經學佛的人,善信、正信給斷掉,然後改去學外道。現在在佛教中提倡《弟子規》,提倡儒學的這些人,就是教你把佛教捨掉,先學外道,這就教錯了。他們整天講:「把人做好」,表示他眼裡看你不是人,一句話罵天下人,你看他的「我相」有多大!還開課說是「聖賢教育」。孔子都不敢說他自己能教聖賢,如何那些後世愚鈍的人,大言不慚,敢說他自己開的課能教聖賢。

我們講經都依佛經講,叫你依佛經修你能成佛。他卻說他開的班能教出聖賢,那豈不是他比聖賢還高明?這種傲慢習氣都透露在他的言語裡面,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得懂。很多人不曉得,以為他沒問題,跟著喊「聖賢教育、聖賢教育」的口號,我在這裡為你點破,你就知道究竟誰傲慢?他覺得他自己很厲害,他可以教聖賢,暗示凡是跟他學的都是聖賢,所以才會在佛門裡一下認證這個人是淨土宗祖師,一下又認證那個人是律宗的祖師,結果那些被他吹捧認證的人還很高興,以為有名氣大的人來認證自己是律宗的祖師,所以就跟著他一起同流合汙破壞佛教,也去他那裡為他講課,也去那裡教授佛教的東西,這種行為就算是破戒僧了。

因為佛說「不得對外道惡人、邪見之人乃至壞法的人說佛戒律」,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在現代就會有這種人,持戒持了一段時間,因為我相未除,遇到外道邪師讚歎他,心就顛倒,我相起來了,就把佛的戒律出賣給外道,所以佛才制定:「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乃至壞法的人說戒」,所以受菩薩戒者不能起一念暫念小乘乃至外道,佛門的戒律就是如此,我們依戒而說。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有講小乘法,他講小乘是為了接引攝入大乘,所以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一部《梵網菩薩戒》是盧舍那佛在赫赫天光師子座上講的,傳授給千百億釋迦,這是如來心地戒品,所以沒有所謂「攝末歸本」的事情,佛就是直接教你學大乘、學一乘,所以名為「千佛大戒」,說「大」就是表「一乘」。佛來此土示現,有些眾生剛開始是學外道,還不能接受佛法,佛為他們講一些小乘法,除破除外道見之外,目的是接引眾生到一乘來,所以最後法華會上明白告訴你: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二乘不是佛說的」,因為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釋迦佛尼佛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所以佛都是教一乘。經云:「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釋迦佛尼佛說:「沒有智慧的人錯亂,自己迷惑不受教化。」所以是你們搞錯,以為學佛要先學二乘再學大乘,所以才會有這些喜歡小乘法者,正是佛所說的「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連佛都拿他們沒有辦法,貪著人間的假學佛人亦復如是。佛在《法華經》上講:「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很喜歡自己的尾巴,就像眾生很喜歡人天、很喜歡自己的家庭,所以才認為要「把家庭先顧好,把人做好」。只要一講這些,眾生就迷惑顛倒。佛說「以貪愛自蔽」,如是人難度。你不肯放下,釋迦牟尼佛沒辦法度化你,等哪一天,也許第六尊佛都出現了,你才剛開始要覺悟。根器差的,到最後一尊「樓至如來」出世了你才要開始覺悟,那就為時晚矣。你現在就遇到佛法,你為什麼不趕快學,要更待何時?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現在遇到佛法,就趕緊學佛,念佛就是一乘了義,念佛就能轉定業。小乘不能轉定業,人天乘更不能轉定業,像目犍連尊者,雖然證阿羅漢果,但他最後被外道拿大石頭砸死。他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他卻轉不了。像釋迦族被琉璃王屠殺,目犍連也救不了,但是如果你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救得了,因為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轉定業,二乘不能轉,人天那更不能轉。連在修行的大阿羅漢都沒辦法轉,人天乘怎麼能轉定業?眾生的生死定業,怎麼可能依靠人天乘轉,因果根本不相符。唯有念佛、唯有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轉,而且轉的速度非常地快。張善和一生殺牛,命終時怨親債主討命,牛頭人現前,正好一位出家法師經過,拿一把香給他,叫他念「阿彌陀佛」,念沒幾句牛頭人走了,阿彌陀佛現前了,這就是所謂「一念之間。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壯士屈伸臂頃。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本來他是必下地獄的,後來十聲佛號,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瞬間把地獄境界轉成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由此就知道念佛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所以不要「暫念小乘」,一個念頭都不要有,古大德講過,自從一讀佛經後,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真正學了佛,你就不會想看世間那些書,怎麼還會有出家人認為學佛要先學《弟子規》?表示他雖出家卻根本沒有讀到佛經,即使表面讀了,也沒讀進心裡去。叫他燒身臂指,他頭頂也燃了三個香柱,手上也燃,搞不好有的身上都有燃,但世間心卻沒有燒掉,因為他還是認為要先學人天法,那就是沒有真的燒掉,這種人即使燃香也叫做無益苦行。古德講:你對於佛法要是真的有受用,你讀了《楞嚴經》、佛經以後,不會想再讀世間糟粕書。我自己看經就深深有體會,世間都是糟粕,沒有一樣可以貪戀,真學佛,你不會想再看世間人講的,所以我只看經典,只看祖師的著作。今人即使他是掛博士、教授學位的,那些文字根本是迷惑顛倒的人寫的,我一概都不看,因為他沒有修行。
  唐德宗對清涼國師所說:「師以妙法清涼朕心。」意思是:祖師用一乘佛法清涼我們的心。我真正有這樣的感受,學一乘法,心得清涼,念這些經文、看祖師對於經文的註解,確實如飲瓊漿,如沐甘露,根本不會想學世間法,因為在這當中可以嘗到真正的法味,所以不要暫念小乘。
  起一念「二乘外道心」就是菩薩惡作罪,不可以犯菩薩惡作。佛要佛弟子們護持禁戒,護持「光明金剛寶戒」,此一戒能禁一切惡道之苦,能禁一切輪迴之苦,能禁聲聞乘,能禁緣覺乘,能禁菩薩乘,直入佛道,「禁」就是終結。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不圓滿,佛道才是圓滿的,所以應當護持「光明金剛寶戒」,於「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絕對不退心,絕對不失照、不隨念,縱然你現在做不到,你也要這樣去發願,告訴自己一定要這樣做,你如果不發願,你就永遠做不到。要發願:「自己念念不忘失正念,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絕不失照,不隨念」。要有這樣的決心,猶如金剛,絕對不為境界所惑,不被人情所動,有些人會用人情,勸你學世間法,說「學那個也很好,這樣你先生才會對你好一點……」,如果你的情欲心太重,被人家一講,你就跟著去造貪瞋癡。所以佛說要「猶如金剛」,如果人家勸你學二乘、勸你學小乘法,現在有人說他講的是叫「原始佛教」,其實那是原始外道,講的也不是小乘,因為他毀謗大乘。小乘的祖師根本不會毀謗大乘,小乘的祖師是誰?是大迦葉。「上座部」的發起人就是大迦葉,他絕不會毀謗大乘佛法,不光不毀謗而且大迦葉還改學大乘,法華會上蒙佛授記,於未來世當得作佛,名曰光明如來,「大眾部」的婆師波羅漢也不會毀謗大乘佛法,小乘不離這兩部,佛教傳到後來,傳了一百一十六年以後,才開始有這些異執(錯誤的執著),傳到現在,就變成毀謗大乘,所以佛當時就預言龍樹菩薩能破有無宗,善滅諸戲論。「有無宗」就是小乘,「諸戲論」就是指各種外道知見。佛滅度後,有馬鳴菩薩、有龍樹菩薩,能破這些外道邪見,這是佛授記的,偏偏他們那些小乘外道邪見人現在都說龍樹菩薩是假的。連佛親口授記的,他們也說是假的,那麼佛沒授記論師所造的《阿毗曇論》、小乘的經典,他為什麼認為可以學?所以不可以起一念暫念小乘。你只要聽到有人說:「要學考據得到的佛法」,這個人就是在毀謗大乘,因為他在誤導你、在暗示你大乘法是考據不到的,其實是他有眼若瞎,有耳若聾,是他覺性差、看不懂,他正是祖師所罵的:「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大乘佛法明明就在你面前,你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是「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牛」是很愚鈍的,他雖然臉相是人,但是實際上是頭牛,祖師的意思就是罵這種人是畜生。祖師大德說話很不客氣,你要是遇到這些祖師,你一定會覺得悟顯法師很圓融,因為釋迦牟尼佛動不動就會罵你是畜生。要是現代人被佛這麼一罵,他一定去法院控告佛「公然侮辱」,所以這種人不是法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常被佛罵,不是罵這弟子是畜生,就是那弟子是畜生,或是祖師罵弟子是蠓蟲……等等,不然就是罵弟子是「阿顛迦」,也就是:斷善根的意思。你去看佛經,釋迦牟尼佛罵人都是舉各種比喻罵你,罵到你心裡面去,但是你被他罵可算是你的福報,因為你會覺悟,佛在消你的業。
  所以要知道,小乘的祖師不會毀謗大乘,他不打妄語,他自己雖修小乘法,但他絕不會說小乘法裡有大乘,因為根本沒有。我們修學大乘的佛弟子也不會排斥小乘,其實本來就都在佛陀僧團裡面,是佛看這些人程度不行,所以他講小乘,看因緣可以了就提獎他,提升他們的程度,為他們講大乘法。這教法是佛設的,程度不行的就給小乘法,可以的就傳大乘法,當初是在同一個僧團裡面,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後來的人就生嫉妒,覺得:大乘法怎麼這麼聰明又快速,近代的小乘人無法想像,所以他就開始毀謗大乘,說佛沒有說大乘。這裡我告訴大家小乘是怎麼來的,文殊菩薩說小乘十八部,都不離所謂「大眾部」跟「上座部」,這兩部原來都沒問題,但後來就是有一些人,他不願意學大乘,所以他擷取大乘經典裡面部分出來修行,就形成所謂「諸部」,就是現在一般看到的雞胤部……種種所謂的小乘法,演變到後來有五百部異執,小乘法裡面的問題特別多,戒律也互相衝突,義趣也互相衝突,有的執「一切法是有」,有的說「一切法是空」,有的說「一切相是有,心是空」,有的說「心是有,相是空」,講來講去都落在四句百非。所以才告訴大家,講佛法若墮於「四句」者就是毀謗三寶,因為說者不解心性。所以佛在《楞嚴經》,在各大乘經典裡面講,叫弟子不要學小乘,因為說不到重點,根本不究竟,看起來好像有說到佛法,其實就只是講一些名相、文字而已,所教的修學法,總不脫離這色身覺受,超不出第六意識,根本沒有大乘的義趣存在。這也是告訴我們,修行、學習大乘佛法,要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浮囊」就是渡海的工具,就像渡海需要坐船。從前所謂的「過海」不是過像現在的太平洋,可能就只是過河,只是那河很大,一眼不可盡,如同大海。所以要知道地方的用詞,說「河」就是「海」,「海」就是「河」,有些地方說「河」,其實就是「湖」,「湖」就是「河」,他的說法是一樣的。像中國比較內陸的地方,就把湖說成海,像到雲南迪慶香格里拉那裡,就有所謂的「海子」,他們叫海子,實際上你看到的是高原湖泊,可是當地人就叫海。經文上說欲渡大海,如帶浮囊,浮囊就像現在的游泳圈,以前叫浮囊。重點是渡海時要小心,不要觸礁,要是觸礁了,船就會沉。修行亦復如是。

「如草繫比丘」,草繫比丘:就是在佛陀時代,有一群比丘被盜賊抓走,搶走物品,盜賊怕這些比丘去聚落裡面告發他們,其中有一個盜賊以前出過家, 他就出了個主意,告訴他同伴,你只要用草把比丘綑起來就可以,因為有一條比丘戒,是不能傷害生草,這樣他就不敢跑走了。所以叫草繫比丘。但是前面不是講不可以暫念小乘嗎,為什麼又舉了二乘人的例子?因為寂光大師說:你看,持二乘的戒律成佛無望,尚且能如是嚴持,何況是大乘佛法!意思是:你看小乘人持這條戒,跟成佛沒什麼絕對關係。被草繫著,把它解開就好了,可是這三位比丘,卻坐在那裡等死,幸好國王的軍隊經過。國王問他們三個人怎麼被人用草綁在這裡,比丘把以上的因緣跟國王講,國王才命人把草解開。這是講護持戒律,纖毫不犯,也就是之前講過的謹潔無犯,連二乘人對於戒律都是如此,何況是學大乘的學人。所以不可以起一念暫念小乘,要常生大乘善信,佛說大乘殊勝,要佛弟子善信於大乘,要知道自己是未成之佛。在小乘法裡佛從來沒有這樣講過,所以《法華經》中佛講:我雖然教你們種種修行的方式,但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經云:「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意思是:你們現在成佛的因緣到了,我必須得告訴你們,你有佛性種子。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他對二乘人從來沒有說這件事。可見這部經是大乘,教我們常生大乘善信,「信」什麼呢?「信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所以從此要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什麼是「念念不去心」?也就是「念念不退心」,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來、什麼誘惑來,你就是堅定心要學習大乘。你就是堅持念佛,絕對不退心,誰來講都不退,縱然是示現佛像來告訴你,要你改學其他的,你也不退。

如果有示現佛樣子的來告訴你:「你要先學小乘喔」。你要知道,這絕對是妖魔鬼怪化現的,因為所有的佛都教人學大乘。你現在已經學了大乘,佛頂多告訴你,你還有哪邊沒做好,要去做到。佛絕對不會叫你背大向小,菩薩也不會,因為有的人說觀世音菩薩托夢給他,叫他去學《弟子規》、小乘……。我敢百分之百跟你保證,那絕對不是觀世音菩薩,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騙你不讓你學佛,因為《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文殊師利菩薩勸導大眾從耳根入三摩地,他說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這樣修,經云:「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所以,諸佛如來及這些大菩薩都勸你學大乘,都教人家使用大乘佛法。像我們念佛就是用觀音耳根圓通法門,老實念佛就是都攝六根,從耳根入就是反聞聞自性,耳根一攝住了心就不隨外境走,耳根一根能攝六根,所以要知道,依大乘修學絕對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誡。

下面講:「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就是告訴佛弟子,如果你起一念心,要去學外道二乘,你就犯了菩薩戒的輕垢罪,又名為「菩薩惡作罪」。如果你起念要去學,就要趕快懺悔,就還不算破戒,如果真的棄大乘向小乘,甚至反過來毀謗大乘,或是認為要學大乘佛法必須要先學小乘、先學人天乘、先把人做好,這就是犯了「背大向小」,破了菩薩戒,你將來一定下地獄。因果不講人情,因果不看年紀,不看在家出家,該受報應就會如實報應,你不要不相信,你破菩薩戒一定是下地獄,所以絕不能起一念背大向小的心。

線上請法寶:請直接點入





悟顯法師 菩薩戒正說精華節錄~ 你有得戒嗎?

光明金剛寶戒


盧舍那佛要傳戒,傳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是明了,能任運斷惡,光明能破無明,金剛能穿透堅密鎧。

此戒極堅固、極堅利,能破眾生堅密心鎧。你執著這色身是「我」、執著法界不相容,唯有光明金剛寶戒,如同利劍能斷、能破。

如果你不具備光明金剛寶戒這一件武器,你上不了戰場打仗,你一遇境緣就會被魔軍所縛,你是去當炮灰,你必然被境界轉,逃脫不了。

之所以受大乘戒,這麼殊勝,一受永受,是因為你受戒後,你就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現在戒場都不說了。

現在戒場講戒,你去戒場,戒師只告訴你:「你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好,就是持戒了」,盧舍那佛可沒這麼說!盧舍那佛叫你諦信光明金剛寶戒,沒叫你把人做好。

「人」這色身是虛妄的,連阿羅漢都知道要捨。所以持戒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作佛。你學佛是要來作佛的,不是要來做人,做人你們都很會做,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怎麼上台,怎麼下台,大家都會。

你到佛門來學這些東西,只是越學越諂曲而已。你以為看到人,跟人家點個頭,笑一笑,人家就以為你是謙虛的。其實你剛好逞自己的習氣。

所以傳戒的時候應當要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不是教你來做人,你做人沒有用,做人下一生還是輪迴,出不了三界。

念阿彌陀佛就是要去作佛,修行就是要來作佛,不是來做人的。真正的祖師大德是不教人做人的。甚至還有的法師很誇張,自己心背大乘經律,背棄佛經,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

還有戒師跟戒子講:大藏經裡面,祖師都講佛法,還有很多世間法祖師沒講,所以他要來講世間法。就在戒場給大家灌毒藥,教你起愛憎心、起愛染心。

在戒場,他不是傳戒,是傳毒!把毒傳給你,你們每個人都中毒以後,再把這個病毒用放射性的擴散,把佛門給破壞掉,這種出家人就沒資格穿袈裟。

所以當你去受戒,要是聽到有人給你講這種邪知、邪見、邪說、妄語,那你自己就要警覺了,他要斷你的法身慧命,斷法身慧命就是菩薩戒講的真正的殺生。⋯⋯

線上請法寶:請直接點入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下冊)






目 錄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菩薩戒正說十
菩薩戒正說十一
菩薩戒正說十二
菩薩戒正說十三
菩薩戒正說十四
受菩薩戒法并序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
悟顯法師 講述
菩薩戒正說十
  前面已經簡單講過何謂「無解作師」,這裡再來詳細說明。

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為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是講:你是佛弟子,無論你是出家人或在家人都一樣,受了菩薩戒,就「應學十二部經誦戒」,所以學戒也要學經。經能開發般若智慧,不能只有戒而沒有慧。你對於「諸法實相」不了解,即使持戒也沒有用,所謂「住相布施生天福」,住相持戒也是生天福,等到福報享完還是墮落。所以佛告訴我們要學十二部經。這十二部就是指《大藏經》,應當依止大乘了義經典。
  後面會講到,「日日六時持菩薩戒」,必須每天都不忘失,不可以只有誦戒的時候才想到菩薩戒,在平常時就要憶持不忘。所謂「半月半月誦」,這「半月」一個是黑月,一個是白月,代表在一切染、淨的境界當中,你都能夠不忘失,跟這裡剛好相應,所以說日日六時持菩薩戒。一般人只曉得十五的時候;或是黑月的時候;或是三十的時候要誦菩薩戒,實際上這都是只在事相上裝模作樣而已,不是真正如法。真正的如法是你學了戒,念念不忘、日日六時不忘,在古代是晝三時、夜三時,所以翻譯為「六時」,實際上在現在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學菩薩戒還要「解其佛性之性」。世尊在菩薩戒跟我們說明,每一條戒都是攝歸「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如果不解「光明金剛寶戒」,不了解心性,那就稱為「無解」,既然無解,當然就不能作師,若還強要教別人,那就是無解作師。若不了解心性,你要怎麼受持?你怎麼學十二部經?根本沒辦法學,學的都只是文字。古德講:「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宗」就是佛法講的真心本性。如果你學佛只在文字上打轉,不了解心地,那就如蛇鑽竹筒:好像蛇鑽著竹節一樣,一個節、一個節地破。前面的經文懂了,後面的經文你又不懂了;這一條戒懂了,那一條戒又不懂了,這就是「如蛇鑽竹筒」。對於戒律也不知道怎麼開遮持犯,「開」是要開明本心,「遮」是要遮除過患,「持」是要持而不忘,「犯」是要犯而有悔。犯菩薩戒是可以懺悔的,但要知道該怎麼懺。要知道罪性本空,一念迴光立即就懺除了,這就是見好相。所以,若是不了解心性、不了解佛性之性,不知道我們真心本來清淨,從來不受染汙。譬如太虛空能夠包容群相,而太虛空始終不壞,譬如大水隨眾生心能現種種不同的形狀,能夠潤澤眾生,不論好人、壞人、持戒人、犯戒人,凡是飲水都能除飢渴,這就是心性。學佛人要是不了解心性,就沒有辦法持戒、沒有辦法學佛,念佛也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對心性不懂,你的煩惱會伏不住。學佛要知道這重點,就是對於心性要能夠了解。
  下面講「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這狀況現在就很多了,他不了解經典的義趣,他也敢傳戒、說戒。所以你去戒場聽戒,或是標榜持戒律的道場,他還告訴你:菩薩戒跟五戒一樣、跟人天乘一樣。會這樣說的就是不解戒律,「不解一句一偈」。這裡為什麼講「一句一偈」呢?你要是不懂一句,那就每一句都不懂,它是這意思。佛法是貫通的,你不會只懂前面,後面不懂。如果你這一句不懂,後面全部都不懂。所以說「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小乘有制戒的因緣,說明什麼樣的狀況下佛制的戒。大乘的菩薩戒,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這就是戒律的因緣。「光明金剛寶戒」即是眾生本來面目,一切的凡、聖戒都是以心為體,這就是制戒的因緣。
  眾生為什麼本有,現在卻迷失了,就是因為「起念造作」,起無明不斷地相續、不斷地堅固,所以生出根身器界。根身器界再攬少分四大為「我」,就變成現在這色身了,所以《楞嚴經》講的:「喪本受輪。」喪本就是迷失本心,然後受輪迴的苦報。因為你有這個色身你就開始有煩惱,六根對六塵產生情見、產生情解,所以生煩惱,生煩惱以後,他就要造作,造作就造業,造業就有報應,就在六道當中輪迴。歸其根本都是一念無明而來,這一念無明,就是迷失本性。再尋其根本,這念無明本空,不是真的有無明。所以佛為你講「光明金剛寶戒」、 為你講菩薩戒,開發眾生本有的佛性,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講《梵網經菩薩戒》的制戒因緣。因為眾生本具佛性,而無明沒有根本,現在只要透過般若智慧的熏修,無明必然受般若的轉變,所以眾生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見性。所以講:「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頓超,受戒就入佛位。因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心、佛、眾生沒有差別,這才是制戒因緣,是律宗的根本,這點非常地重要,你一定要懂。律宗若是離開戒體─光明金剛寶戒,那終究是邪教、是外道,因為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就是講心性。眾生皆有佛性,只要透過熏習,一定能夠「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要能了解戒律的因緣,如果你不了解,詐言能解,你也敢開壇要傳戒的話,不但自欺,自己騙自己,「亦欺誑他人。」也騙別人,那這罪過就非常地重,非常地重,因為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而且不是只斷一個人。舉辦傳戒,一壇傳下來戒子有好幾百千人,傳下來的這些人再散播出去,他的親戚、他的朋友、他的同參會問他:「你去受戒,受了什麼?」那如果戒和尚胡說「菩薩戒就跟五戒一樣」,教你只要把人做好、存好心就是菩薩……。所以有些人,你勸他學佛,他就會說一些搪塞的話,告訴你什麼宗教都一樣,就是要存好心做好人,這些人就是受了無解作師而又傳戒之害,所以這些話令去受戒的人沒有發心受菩薩戒的因緣、沒有出離的因緣,使這些原本發好心受戒的人當下就變成魔子魔孫,也令其他外道以及未學佛者曲解佛法,不能學佛,因為他自己認為已經是個好人,又何必再學。
  所以無解作師是非常地可怕、嚴重的事。如果你自己對於戒律不懂、對於心性不懂,人家問你:「什麼是菩薩戒?」你可以跟他講:「你可以看古德的註解」,或是把我們的光碟送給他,他就能夠了解什麼是菩薩戒,這樣做你就沒有任何過失。
  「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是說對於佛法根本就不懂,總是講一些世俗的因果、孝順父母……這些世俗話,就想濫竽充數混到佛門裡面來,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或者你有在傳戒,在平日生活上,人家問你:「什麼是佛法?」你不講佛法,卻講世間話,那你就是這裡說的無解作師。包括在講經的講座上也一樣,都是名菩薩惡作罪。或是你在講經時胡說八道,預言或轉述災難吉凶、作為通靈附身者的代言人、以自己的世間妄想情見揣測、貶抑佛菩薩祖師境界,或自己東拼西湊經典及祖師著作,詐言為自己所造的論,自比諸佛如來,自己把自己當作菩薩,叫人家要恭敬師長,卻暗指著自己,吹噓自己的修行境界,招攬信徒……,這些都是菩薩惡作罪。這些一定都會受很重的果報,都毀犯到前面的重戒,因為你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又把佛法解錯,那一定犯了謗三寶。因為你不了解心性,所講一定墮於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造成有: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也就是毀謗三寶。因為「不知心性本自具足,一切法無不即心自性,認為是斷滅空,起斷滅見,這是損減謗」。「不知自性能起作用,作用的當下,當體即空,以為一切法是有的,作實有想,這是增益謗」。「在一切法當中,認為法是亦有亦無,這亦有亦無就是所謂的相違謗」。「認為一切法,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這就是所謂的戲論謗」,所以你無解作師,一定會謗到三寶。你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不會犯戒了,縱然犯了也是習氣犯,你念頭一迴光反照,懺悔一下,馬上就清淨了,罪馬上就消掉,這就是「見好相」。懺罪不光只是在佛像前痛哭流涕、磕頭作揖、看到光、看到佛罪才消。所以學佛的人、學戒的人、講經的人一定要知道,你對於心性之理不懂,你就千萬不要出來胡說八道,否則你自己一定會遭拔舌地獄的苦報。永嘉大師講:「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無解作師者的種性是邪知邪見,所以解一切法都解錯,總解成外道、解成二乘,他既不依經典、也不依古德。「不達如來圓頓制。」是說這種人不了解如來的圓頓之法,甚至演變到後來的「撥無因果」,所以最後這些人,都會受到三塗的苦報。

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見持戒比丘手捉香爐。行菩薩行。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犯輕垢罪。

  這裡說明「兩舌戒」。
  比丘,是七眾之首。講比丘就包括在家、出家的七眾,包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若佛子。以惡心故。」這是說佛弟子若看到在佛門裡面有修有行的持戒比丘(包括佛門七眾),「手捉香爐。」這是一個表法。
  手捉持香爐,「香」表能信受,能夠奉行佛法,叫「手捉香爐。」所以你手捉香爐的時候,就要能信受佛法。像講經的請法儀式:請法的人,手上端著香案、香爐,到「說法和尚」面前頂禮三拜,請和尚升座。你手捉香爐在請法,就代表能信佛法,才會去請法。所以「手捉香爐」是一種表法。菩薩行是大乘的行法,不光只有持菩薩戒,還有起觀的、念咒的、念佛的、參禪的……,都算是行菩薩行。如果你嫉妒他比你有修、比你懂得多,你惡心鬥搆兩頭,讓人家毀謗他,甚至讓人家把他擯出佛門外,不能待在道場修行。這狀況末法很多,現在幾乎想修行的都待不了道場,因為整間道場都不如法,你如果不隨順跟著他們一起下地獄,那他只好請你到道場外面去清淨了,不過你離開了也很好。你也不要認為你不住道場,就代表沒有道。當然,有一些不住道場的,是遵守不了清規,確實也是沒有道,所以也不能說不住道場就代表他有道。有道、沒有道,要看他有沒有發心?看他有沒有真正在修行?
  所以「而鬥搆兩頭。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是名菩薩惡作罪。
  對於奉行佛法,真正有在修行的人,一旦你毀謗他,你故意兩舌、互相鬥亂,犯這一戒你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七逆罪,後面會跟你說到:犯七逆罪者不得受戒。「無惡不造者,是名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條戒「不行放救戒」。現在佛門裡,有的人反對放生。你看他有沒有受菩薩戒?如果他有受,他的罪很重。因為人家要放生,而你阻止他,那等於是讚歎殺、隨喜殺。前面講過,包括「見作隨喜」,「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你不能阻止別人殺生,你反而還讚歎別人殺生,那就是犯了前面的殺生重罪。
  一般人不曉得,以為只是阻擋了放生。實際上就是增長殺業,以因果來看,阻擋放生的人,他的果報,絕對是不得好死。不要拿環保作藉口來阻止放生。真相是:殺生最不環保。這些人不懂,殺生同時還帶著殺業;當然放生的人也應當注意,如果因為你放生而破壞了生態環境,那也不算真正的放生,一樣是犯戒,犯了「不行放救戒」,因為放下去不會活。
  所以不能阻止別人放生,因為你阻止別人放生,就是隨順另外一方殺生。有些人看到人家在放生,他就說風涼話,說:「放了還不是死!」我們以前舉過一個比喻:要是今天有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被人家綁架了,你去警察局報警,那警察問你說:「肉票是多大年紀?」你跟他講:「八十幾了。」如果警察回應你:「八十幾?那反正今天死跟明天死一樣,不用救了」,那這個警察就凟職了。如果你是這被綁架的人,你聽到這種話作何感想?所以人家在放生,你在旁邊說風涼話,這眾生會瞋恨你,你就無形當中跟他結下惡緣。如果因為你這一句話,而他不得存活,那就等於是你殺的,所以一點一滴都牽涉到因果。所以一定要放生,不然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放生就一定殺生,意思是一樣的。見到眾生有苦難,你一定要放生、要救命。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當如是存心,「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這些眾生是你過去生的父母、過去生的六親眷屬。這符合經典所說,菩薩戒是通三世的。這段文就把你的情執給打掉了,叫你把情愛給放下,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你過去的父母,所以你不只要孝順這一生的父母。人人都應當度一切眾生學佛,因為經文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生生世世都跟這些眾生有緣,都從他受生。所以說「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要這樣存心。如果「而殺而食者。」你殺牠、你吃牠,即是殺自己的父母,這就犯了五逆罪。雖然不是殺現世的父母,但牠是過去生的父母。所以你是殺了過去的父母、殺過去的師長,雖然現生不算犯七逆罪,但是你殺了過去的父母、師長,你也會有罪報。
  所以說殺生吃肉的人,將來都會墮三惡道。現在在淨土宗裡有派「本願山」的,他們說「念佛一樣可以吃肉,說阿彌陀佛沒有明文說吃肉的人不接」。說這種話的人,你就試看看佛會不會來接?因為你吃肉,臨終時惡業障住,去不了。像張善和一生殺生吃肉,臨終的時候是地獄相現,而不是佛。他是因為念了佛,地獄相才滅除,現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相。你要懂因果,殺生造業一定是下地獄。所以張善和臨終是先見地獄相,要不是有人教他念阿彌陀佛,他一定下地獄。所以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吃眾生肉,你吃了,就等於是殺你過去的父母、吃你過去父母的肉,這是大不孝、大逆不道。
  下面講:「亦殺我故身。」這也是殺你過去的身,為什麼呢?因為「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你這個色身是地水火風合成的,包括過去生的身也是地水火風所成,其他眾生身也是地水火風合成的。所以說,你吃牠的肉,亦殺你先身,等於是自己殺自己、自己吃自己。從這裡知道,你要生起慈悲心,「故常行放生。」不光這一生要放生,盡未來際絕對不殺生。就像一切智光明仙人一樣,看到兔王捨身供養,他也發心絕對不吃肉,而且成佛的時候,一定制一條重戒─不食肉戒。所以你現在受了菩薩戒,你就要發心至盡未來際,你不要想:我只是來聽戒,沒有去戒場受。你現在聽到,就是受了,如果你聽了不接受,你不做,那你聽也沒有用。你來聽戒就是來受菩薩戒,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為你傳授菩薩戒,我們依《梵網經》釋迦牟尼佛說的,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在為大眾傳戒。所以你要發心生生世世受持,後面講「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每一生、每一世都要吃素,不光吃素還要教人放生,所以你要發這樣的心,盡未來際都如此。在戒場就會問:汝等能發心否?你們要回答:能發心。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看到世間人要殺生的時候,要方便救護眾生,「解其苦難。」像是:為牠受三皈,讓牠遠離苦難;或為牠念大悲咒、為牠超度。「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所以要講菩薩戒,菩薩戒就是大乘法。佛弟子都應該要學習大乘、要講演大乘。不光要讚歎大乘,還要能講演大乘,還要能夠流通大乘佛法。這是佛所教導的,要我們常教化眾生,並且為其講說菩薩戒,勸眾生受菩薩戒。每個人都能受菩薩戒,沒有先後次第的問題,只要你發心就能受。還沒受菩薩戒的,趕快去受。要教化眾生受持菩薩戒,自己受了也要勸別人受。絕對不能阻礙別人受戒,不能阻礙救度眾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現在一般家裡要是有亡者,都是請人做超度,但是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說要請法師講經。講經才是真正的法會,請法師講經的福最大,因為它利益人天。請講,要講什麼呢?要講菩薩戒、講大乘經律。因為菩薩戒經律,菩薩就是菩薩乘、菩薩藏,菩薩藏的戒經律,就是大乘。所以要講誦大乘戒經律,或是讀誦大乘經典都可以,最好是講經。如果你請不到講菩薩戒的法師,怎麼辦呢?我們有光碟、有網路,你都可以把它播放出來,這樣能夠「福資亡者。」能夠令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名為「菩薩惡作」。因為你沒有慈悲心,沒有救護眾生的心,沒有令眾生聽聞大乘佛法,這都是菩薩惡作罪。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這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在滅罪品當中,釋迦牟尼佛會廣明戒相。

第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佛言。佛子。不得以瞋報瞋。以打報打。若殺父母兄弟六親。不得加報。若國主為他人殺者。亦不得加報。殺生報生。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況故作七逆之罪。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一條是「瞋打報仇戒」,凡是父母六親被殺,不可以去報仇。在以前,如果國王被殺,跟著他的隨從、奴僕,照世間法來看,他要為國王報仇,才算是盡忠職守。而世間人,如果父母被殺,世俗人常講: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若是世俗人,他會去報仇,但是受了菩薩戒的人不可以。要知道,每個人有每個人各自的業報,每個人有每個人過去生造作的罪業。所以要知道,他是在受他的果報,你不得報仇。這是因為前面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這一生的父母被殺了,你幫他報了仇,你也殺你過去生的父母,你還是犯五逆罪,所以叫「殺生報生。不順孝道。」佛法講孝道通三世。因為其他的眾生,過去生是你的父母,所以你不可以殺他,「殺生報生。不順孝道。」
  所以學菩薩戒,就要懂得不可以報仇。那現在雖不殺,報復可不可以?他陷害我,我也陷害他,他陷害我一分,我陷害他十分。這也不行,所以佛制瞋打報仇戒。佛講的是最重的,即使你父母被殺了,乃至父母被陷害,你也不得報復,因為這不順孝道。「尚不畜奴婢打拍罵辱。」佣人在古代是稱奴婢。家裡如果有請幫佣的,你要好心善待,不可以打他、罵他,沒事找他麻煩,剋扣他的工錢,你受了戒應當要注意這點,否則不慈悲,乃至「日日起三業口罪無量。」或是你打拍罵辱,一定身口意造業。你身是打人,口是罵辱,意一定起瞋恨。前面講的瞋心,起瞋心就破重戒了。為什麼?因為起瞋必然無慈,沒有慈悲心,會傷害眾生。所以犯「輕戒」有時候連帶犯了前面的十重戒,你還不只犯一條,一次犯兩條的都有。所以講要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其實十重戒也都是輔助你不要迷失「無作戒體」,四十八戒輔助十重戒,十重戒輔助你不要迷失本性。所謂「遠護」就是防止你將來可能犯戒,叫遠護十重戒;十重戒也是遠護,遠護你迷失「光明金剛寶戒」。都是防止的意思,防止你迷失,防止你將來犯戒。
  經文說:「況故作七逆之罪。」為什麼講「七逆」?因為你要報仇的對象,可能是你過去的父母、師長乃至和尚,或是他是聖人示現的,七逆罪裡面包括有佛、菩薩、聖人,這到後面會再作解釋。你可能殺到你過去的父母,乃至過去的阿闍黎、過去的和尚、師僧乃至聖人,所以不可以去報仇。「而出家菩薩無慈心」,如果受菩薩戒不但沒有慈悲心,「乃至六親中故報者。犯輕垢罪。」就像密勒日巴大師還沒有學佛以前,他家遭人迫害,他去學黑教,用邪術把全村子的人殺光,包括他的親戚,都把他們殺掉,那就是殺生、是瞋心不受悔,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菩薩沒有慈悲心,反而故意報仇,乃至六親中故報者,是菩薩惡作罪。也同時破前面的兩條重戒,同修們不可不慎,有時候你只是一句話就害到人了。

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而自恃聰明有智。或恃高貴年宿。或恃大姓高門。大解大福。饒財七寶。以此憍慢。而不諮受先學法師經律。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

  「憍慢不請法戒」,這是現在佛門,包括古代佛門裡面常常有的事情。以前有種姓制度,現在沒有,雖然現在沒有,這裡也講了十種慢。佛講:「若佛子。初始出家。未有所解。」不光是指出家人,常講出家人是七眾之首,說出家是個代表,當然包括在家。講出家就涵蓋在家人。若是初始出家,對於佛法都不懂,還自恃「聰明」,這是聰明慢;「有智」是指有世間智慧、辯才,也就是世智辯聰,這是世智慢;或是「高貴」:出身高貴─高貴慢;「年宿」:自以為年紀大有德,倚老賣老─耆年慢;或是「大姓」:有些姓氏是有著特殊身分地位的,因有特別姓氏而起慢心─大姓慢;「高門」─有些門戶是屬於皇親國戚……等特殊身分,高門慢;「大解」:天賦智慧過人─解慢;「大福」是福報很大而生慢心─福慢;「饒財」─則是財富很多而生慢心;「七寶」─則是擁有七寶而有慢心。統合來說,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很有錢,或是你認為你自己學歷很高,或是你認為你社會經驗很夠……,你到佛門來學佛,你覺得你自己很有社會經驗,你對於世間法都很通透,很圓融,都涵蓋在這十種慢裡面。
  你有這十種慢的任何一種,所損害的就是你自己。如果覺得自己僧臘很高,或覺得自己是出家人,比自己晚出家的,或在家人都不可以對我不敬、沒禮貌。其實那要看他自己是什麼表現,如果他自己表現連個世俗人都不如,也難怪人家對他生不起恭敬心。你要是看到外面有這種出家人,你不用管他有無戒牒,只要他不按照佛門的規矩走,他就是假和尚,自己沒有道心,還破壞出家人的形象,破壞佛陀的形象,偷竊佛的行儀,裨販如來,這些人你都不要把他當出家人,不用供養,遠離他,或請他離開,這樣佛門才會清淨。現在佛門這些秩序,國家不管,佛弟子自己要管。像馬來西亞有一些居士就做得很如法,他們看到假和尚,當場叫他把僧服脫掉,這是對的,很如法,不要讓他待在佛門行騙。所以佛門秩序,居士要協助維護,才叫護法。你知道佛法好,就要護法,你護法,假和尚不敢來佛門行騙,不敢破壞佛教,其他的人才能聽聞到正法,所以要有正知正見。出家人也要護法,要如法,要有基本的威儀,不要讓人家輕視佛教,包括用餐的禮儀、走路的禮儀、入殿堂的禮儀、進道場的禮儀……,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會,不可以貢高我慢,不可以為自己很聰明、很高貴,是貴族,或是大姓,或是自己世間學歷很高,或是你出家很久,出家僧臘很高,或是你是比丘,你就欺負比丘尼,或是欺負後來學習的,佛制定不可以欺負後學,這都是貢高我慢,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溈山警策》,這本書有益於現代的學人。
  還有的出家的人他懂佛法,是真正有修行的,你看到他有德,你起貢高我慢,毀謗他,甚至你不向他請法,都是犯戒的。所以「先學」不是只講先出家,或是先學佛,而是對於佛法先了解,李商隱有一首詩,讚歎悟達國師,他講:「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只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在古代,像清涼國師九歲出家,十歲解通三藏,十一歲就能升座,你們想想你們這個年紀在這世間幹什麼,清涼國師十一歲就能講《般若》、《涅槃》、《法華》、《淨名》、《圓覺》等十四部經。以及《起信》、《寶性》、《瑜伽》、《唯識論》、《俱舍論》、《中論》、《百論》、《因明論》等九部經論,大乘經典他都能講,有些學了幾十年的人,也沒有他厲害,應當向這種真正能解的、能行的人,去請教、去學習。
  像玄奘大師十四歲就能發心出家,出家沒多久,對佛法就能夠了解了。所以祖師大德都是從小就學佛,從年輕就修行,他對佛法真正能懂,你遇到這種人,不可以因為他年紀輕,你就起貢高心,不可以我慢,要放下我執、我相,主動去向他請法。所以你不要著文字相,看到「先學」就以為是先進來佛門學的,執著是先來這裡報到的,或幾點幾分受的戒,或幾點幾分登壇的,大乘佛法不是這樣看;小乘法它在戒臘上有分,但是也是重視有得道的人,所以忉利天王請文殊菩薩供齋,請文殊菩薩說法,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一起到忉利天宮去受供養,文殊菩薩跟大迦葉尊者二人同在,大迦葉尊者讓座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在家人。按理來說文殊菩薩應先讓座於迦葉尊者,因為迦葉尊者是出家人,僧臘最高。但是大迦葉尊者做得更好,他說在佛法裡面不是講年紀,像文殊你是聰明有德,又能廣解經律,大迦葉也自嘆不如,所以說應請文殊菩薩升座,大迦葉也謙虛,這就真的叫「僧讚僧」,文殊菩薩也如法,大迦葉尊者也如法。所以同修們要知道。你不可以觀法師種性,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下賤,只要這位法師能解經律,能解大乘,甚至他「諸根不具」,有些時候出了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業報,只要他確實能夠解經,像道安法師─彌天釋道安,他的長相就其貌不揚,每個人都看輕他,但是他確實能解經律,「經開三分」就是他為我們判出來的,被後人稱為「彌天高判」,他一天就能背《辯意經》,幾個人能做到的?道安大師真正能解經律,但是一般人不了解,總覺得他又黑又矮;像六祖到北方去學法,人家說他是獦獠,「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下賤種性。還罵他:「你這獦獠」,意思是「你這下賤人你也要學佛?」都還輕視他。大家沒想到嶺南居然出了一位大祖師,即使他得法,還有人要追殺他。在當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到現在那就更多了,幾乎只要講正法的都會被追殺。
  所以大眾應當要擁護佛法,還有很多出家人是如法的,是真正想要修行的,其實佛門沒有敗壞到你們想像的那種程度,只是那些不如法的獅子蟲動作特別明顯、聲音特別大,讓你感覺好像佛門都只剩商業化、企業化了,都只剩世俗化了。因為他們是透過「衛星電視台」,透過「網路」向大眾散播邪見,所以你感覺好像你所接觸到的都是邪見,實際上不是。還是有如法的道場,那就要看你的福報夠不夠?能不能有因緣遇得到?有的法師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性,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不須好相。是以法師前受戒。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而新學菩薩來問若經義律義。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二十三條。佛滅度後,你發心要受菩薩戒,如果沒有人可以傳授你,你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所謂或見佛、或放光,或佛菩薩直接跟你說戒,這樣就得戒了。古來有些祖師大德是這樣得戒的,因為以前交通不發達,有些祖師大德是住在偏僻的地方,沒有講大乘菩薩戒的法師,也找不到真正的大德法師,那就可以佛像前自誓受戒,但是「要見好相」,這是重點。「見好相」是在醒著的時候見到,不是在睡覺時,睡覺作夢的那不算。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他在睡覺作夢,夢見佛菩薩為他講菩薩戒,在曇無讖大師的時候,就有出家人是如此,他們很誠心的祈求戒法,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說菩薩戒,所說的菩薩戒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地持菩薩戒》一模一樣,因為《地持菩薩戒》就是《瑜伽菩薩戒本》的同本異譯。那些夢中得佛菩薩教授菩薩戒的人,所背誦出來的內容,跟曇無讖大師帶來的本子完全一樣,所以能確定是得戒了,因此也有一些是例外的。按照規定講是要,要在醒著的時候得見好相,才算得戒。但因緣特殊時,是有例外,可以拿這個公案來做參考。
  「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你要懺悔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乃至一年,一定要得好相。得好相「已」是「之後」,才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自誓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如果沒見好相,即使在佛像前發誓,你縱然把菩薩戒的儀範拿來從頭到尾做一遍,也不會得戒。
  「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這一句話很重要,重點是幫你傳戒的和尚他自己有沒有得戒?如果他跟你講:菩薩戒就是五戒。你一聽就知道,像這種戒師根本沒得戒!那你就佛前懺悔,得好相方能受戒。也有人是去參加菩薩戒,在菩薩戒壇上見好相,這種也可以。即使得戒和尚本身沒有得戒,他不怕因果,敢無解作師,可是你的因緣就是如此,你在戒場那邊懺也一樣可以,重點是「得見好相」,一樣得戒,所以不是死的。正常來說,傳戒的法師一定是得戒的,但現在都只是靠名氣,看哪一位名氣大,就叫他出來傳,或是在佛門時間久,僧臘比較高,叫他出來傳,或是他的場地比較大,叫他出來傳……,越來越離譜了。聽過我們講經的人,你一聽那些來為你講戒的人、傳戒的人所說的,你就明白這些人根本沒有得戒,他們連「光明金剛寶戒」是什麼都不懂,那就是「無解作師」,你去找他求戒,根本不會得戒。受戒的重點是傳戒的人有得戒,因為你在有得戒的法師那裡求戒,他是師師相授,有傳承,所以不須見好相,只要在那裡求戒就可以得戒。
  什麼叫「得戒」?能知道菩薩戒到底是在講什麼,知道眾生有本具的佛性─光明金剛寶戒,透過觀法來領納,得無作戒體,這就叫得戒了。「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重點是要見好相。「若法師自倚解經律大乘學戒。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意思是如果有一些出家人自以為自己很懂,能解大乘經律,「與國王百官以為善友」是說:又攀緣豪門、權貴,或是攀緣現在有名氣的法師。而新學菩薩來請問,若大乘經的意思、若大乘戒的意思乃至戒律的因緣,你卻是輕心、惡心、慢心,不一一好答問者,不願意好好正確回答,這就是菩薩惡作。所以,出家人要是真的有得戒,你就有傳戒的義務,你有續佛慧命的義務,所以應當一一好答問,要接受他們的問答,因為這是恭敬心來求;如果不是恭敬心,而是輕心、慢心來求戒,那你可以不答,不答並沒有過失,不為他受都沒有過失,因為他沒有真想學。

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有佛經律大乘法。正見。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學修習。而捨七寶。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曇。雜論。一切書記。是斷佛性。障道因緣。非行菩薩道。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一戒其實平常我們就已經講過很多。
  你學佛,不好好學大乘經教,大乘經教裡有講大乘法,這是教,大乘正見是讓你能夠行持的,大乘的正性就是理法,佛性之性,大乘的正法身就是果法,賢首國師講:「教行理果」。一切經教都可以以「教行理果」四個字來作解釋,那你不能勤學修習,「勤學」就是能解義,「修習」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地參禪,老實地用功,勤學修習,所以,大乘法不光只是要能解,還要行,要念佛,要斷煩惱。「而捨七寶」是要把這世俗的七寶,七寶也就是比喻最貴重的。最貴重的都能捨,以外的當然能捨,現在人應捨的是房子、你的股票、你的股份……,要能捨,「捨」不是把它都賣掉,而是你能夠心裡不要貪著這些東西。你不要聽我講「能捨」,就去全部賣掉,然後才來找我,這個我沒有辦法。所以要會聽經,大乘教你能捨,講的是心裡要捨。你要是有多餘的,不要講「有多餘的」,慳貪的人永遠不會有多餘的,因為每一樣他都要。如果你有錢,你有財,你有勢,你要拿來護持佛教、護持大乘正法。佛法教你要能捨,「捨」就是你自己生活上夠用,其餘的你要拿來護持正法,甚至自己生活過得差點也沒有關係,無所謂啊!反正,人就是晝食三餐,夜眠六尺,意思就是人一天就是吃三餐,晚上就是睡一張床,修行人就是這樣,其他的都拿來護持佛法,推廣佛教,推廣大乘佛法,這是戒經所教,要能捨七寶。你如果不肯學也不肯捨,反而去學邪見,「邪見」有很多:世間的邪見─世間法,乃至二乘外道,這二乘可以跟外道合在一起念,二乘外道,二乘就是外道。在大乘經裡面講二乘即使是阿羅漢,他都算外道,《楞伽經》也這樣說,《楞嚴經》也這樣說,在《楞嚴經》講的五十陰魔部分,阿羅漢最後還被識陰給鎖住,他出不去,所以阿羅漢不算是真正的大菩薩,沒有真正得無餘涅槃者。乃至「二乘。外道。俗典」,就像現在混濫在佛門的《弟子規》、《感應篇》、《論語》、《群書治要》,以及《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很多掛著「善法假面具」的世間俗典,都是佛明白指出不可以學的。身為佛弟子,心裡放不下世間貪瞋癡,你不好好學大乘佛法,你反去學這些增長你貪欲的俗典,還誆騙不懂佛法的人,說這是學佛的基礎。大家看經文後面,佛是怎麼說的?佛說你這樣做是「斷佛種性」。所謂斷佛種性就是「破戒」,就是「斷善根」,你去學,你就是阿顛迦,「阿顛迦」就是說你愚癡到了極處,根本沒有善根,是無善根之人,也就是現在一般人人罵的「智障、白癡」一樣。釋迦牟尼佛在教訓人是很不客氣的!經典傳來中國翻譯後都還是經修飾過的,所以只講「斷佛種性」。何況你還去學阿毗曇,「阿毗曇」就是小乘,都是毀謗大乘的這些論,乃至雜論。「小乘外道俗典」是包括小乘以及外道的俗典,一切「書記」,指世間學術,「書」就是詩詞歌賦,「記」就是算術,學這些世間法,是斷佛種性。所以你看是哪一些出家人在教大家學這些世間法?你就知道他是在斷眾生的慧命。這都是世尊在戒經上明白講出的,而且那些邪師人特別不喜歡勸人受菩薩戒,因為他知道,你一看到這條戒,他妖魔鬼怪的樣子就現前了。眾生累劫來好不容易接觸到大乘佛法,他卻故意把你的善根給斷掉,故意引你去看《弟子規》;已經在佛門裡面,你還不好好學佛,你還以為那些世間法可以作為佛教的基礎。有這種觀念的人,佛說你是斷佛種性,你沒有善根。那既然這些世間書不能作為學佛的善根,而這些末法出家人獅子蟲還說這是可以作為基礎,就是公然與佛相抗,他穿著佛教的衣服,用著佛的福報,他還敢忘恩負義地抗拒法王的旨意,真是地獄無門硬要闖進去,實在是自取誅滅。佛才是真正的法王,現在很多神棍不知道哪邊冒出來的?說他自己也是法王,誰又曾為他印證過,皆不可信。佛是真正的法王,佛禁止你看,說你看了會斷善根,那你們就不能看,因為你沒有佛的智慧。佛也從來不用這些世間東西接眾,佛還用大乘佛法把這些東西都破掉,這些俗典都是佛所捨棄的,所以絕對不能學,不光會斷善根,絕對是障道因緣。
  有些人覺得:學這些《了凡四訓》、《弟子規》哪有什麼不好?佛告訴你,學了一定障道,你覺得沒有什麼不好,那是你以世間心在看,你沒有慧眼、沒有這個工夫,佛有慧眼,佛有擇法眼,佛能知眾生根欲,他看到你們學這些東西一定障道,所以禁止你學。戒律只有佛能制,沒有任何人可以更改,絕對不可違背,違背的話就是斷善根,是障道因緣,修行絕對不會成就。我們敢說你學《弟子規》、學那些東西,道業必然不會成就,因為是佛說的:「障道因緣」,不光是障菩提道,還障世俗的道,因為你在世間做這些事情,你就落在世間業中,就隨你的世俗因果,這一生該怎樣受報就怎樣去受報,不會順暢。相反地,你好好念佛,你可以消業障,你在世間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一切如意,因為你念佛,你學的是大乘法,你修的是大乘禪觀,自然就會事事如意。
  下面講,「非行菩薩道」,你一旦學這些,你就不是菩薩,出家人就破菩薩戒了,釋迦牟尼佛直接印證那些學二乘、《弟子規》、《群書治要》……的人破戒,你看清楚,我們完全依經來說。你去看哪一些出家人破戒了?居然還有出家人道場早晚課是讀《弟子規》的,不然還有早課是《弟子規》跟經典一起讀的,都是亂七八糟。這些都是印度話講的「蔑戾車」,是下賤中最下賤的,所以佛弟子一定要如法。「若故作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如果你不聽勸,你執迷不悟,你硬要看、要學,佛說你絕不會成道。斷佛種性的人怎麼能成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障道因緣,佛弟子一定要信佛所說。

第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若佛子。佛滅度後。為說法主。為僧坊主。教化主。坐禪主。行來主。應生慈心。善和鬥諍。善守三寶物。莫無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犯輕垢罪。

  第二十五條是「不善知眾戒」。佛滅度後,如果你是說法主─也就是出家的講經法師,或是僧坊主─也就是管理道場的執事,像:監院等等,或是教化主─教化人告訴大眾要修福求願,教化主比較像照客,照顧客人,有的人來道場寺院是要做超度,有的是要供僧的,要教化他,勸勉他。坐禪主─也就是禪堂的堂主,行來主─行來主就是知客,前面教化主比較像照客,這些都是佛門的執事。「應生慈心善和鬥諍」,你做道場的執事,不要兩舌,不要鬥亂兩頭,講話一定要注意,講話前你要先思考一下,想一想,這話講出去會不會鬥亂兩頭,不可恣意而說,最好少說。做執事會接觸到道場的三寶物,一定要小心使用,所謂「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一定要善守三寶物,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莫無度用」是不可恣意的浪費,「如己有者」,不可以認為這些東西是自己的,很多人在道場住久、執事做久了,明明是常住的東西,他卻覺得是他的,他可以決定。還有些在家人也會這樣,比如說像「座位」,固定坐同一個位置,久了就認為是自己的。我們道場的座位是不讓你固定坐的,除了當維那是要固定坐那位置以外,因為他是要服務大眾,他固定的位置離法器比較近,其他人的座位都沒有固定,必須輪著坐。因為有一些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他坐久了、習慣了,他就認為這個位置是他的,他來道場他一定要坐那裡,一定得這樣子,沒有給他坐,他不來,他心裡就認為這是他的,這個就不對了。像有的人執事當久了,他認為這些東西都是他的、他管的,他可以決定。其實不是,在佛門要按照戒律來看,如果是供眾的,那每一個人都有一份,這沒有問題,不可以因為自己跟哪一個人交情比較好,你就多給他一份,這都不可以。如果是屬於內部結緣的,那就不對外,你也不可以拿去外面給你自己做人情。所以說「莫無度用如己有。而反亂眾鬥諍恣心用三寶物者。名菩薩惡作罪」,你恣心而用、無度而用,就犯到犯偷盜三寶物的重戒。
  所以你看,從我們講四十八輕戒到現在,都一直告訴你,一旦犯四十八輕就會連帶犯到前面的重戒。有一些人在外面聽講戒,都會聽到他們跟你亂講:四十八輕戒犯了比較沒有關係。這種人不安好心,你聽我們講戒,就清楚地告訴你,要是犯了這四十八輕戒,也同時會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了。那種人無解作師,他當然是真的不懂,才胡說八道。有時候想,真的很奇怪,明明都有古德的註解,他為什麼不看?他要是真的虛心來看這註解,依註解講也好,或真不懂,那你照念,都沒有過失,頂多是講得不好,但你不會講錯,沒有過失。所以要謙虛、要肯學習,謙虛不是只有禮拜,不是只有點點頭,真的有過失,真的不懂的,一定要改、要學,向祖師大德學習,這點很重要,不可以自以為是。

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國王宅舍中。乃至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先住僧應迎來送去。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木床。事事給與。若無物。應賣自身及男女身。應割自身肉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若有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而先住僧獨受請。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畜生無異。非沙門。非釋種姓。犯輕垢罪。

  這是講「獨受利養戒」,「若佛子。先在僧坊中住。」「僧坊」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指先入住在道場裡面的這些出家人,「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有後來掛單的,這僧坊舍宅可能是在城邑或是國王的皇宮當中,有一些皇家寺院在國王舍宅中,「乃至」:或是,「夏坐安居處及大會中」,結夏打坐安居的地方。先入住的人應該迎來送去,要好好的為這些後來的人安排,離開時也要送他一程,免得他迷路。乃至飲食、供養,房舍、臥具、繩床。「繩床」是以前有些人是練不倒單的,是掛在繩子上睡覺的,所以有繩床。木床,就是一般的床……,事事給與。如果你沒有,或是你沒有錢,你甚至可以做到「割自身肉賣」,「男女身」是指受菩薩戒的你,你是在家男居士,或是女居士,你可以自賣身,乃至割肉去賣,供給所須悉以與之。不過現在應該不用做到割肉,因為也沒有人敢吃。「若檀越來請眾僧。客僧有利養分。」如果在家人到道場,說要供養出家人,「客僧」是指外來掛單的。他也應當一起受供養,有他一份利養。「僧坊主」就是前面講的,負責這方面執事的人。「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為什麼講「次第」?就是要按出家的僧臘受請。「先住僧者獨受請」,「先」就是之前來住的,或是你自己的徒弟才有供養,而其他的外來客僧卻沒有,這是不對的,「而不差客僧者,僧坊主得無量罪」,現在有一些道場,搞得像子孫廟,只有他的徒弟才有受供,其他來掛單的人卻沒有受供,這是不對的。你們去別人的道場,你要供養就是整個僧團都要供養,你不能只想供養哪一位法師或是哪一位法師他的徒弟,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有這種狀況發生,那這執事的僧坊主得無量罪,佛說他是畜生無異,也就是說他一定會墮畜生道。佛說這個人「非沙門」,這種人不是出家人、不是修道人,不是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叫「非釋種性」。這人犯了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所以這一點大家要懂得,尤其出家人要特別要注意,在家人也一樣,如果你擔任這道場的執事,這東西是要送出去給大眾的,每一個人都要有,那你取出來供眾時,就必須每一個人都要有,不可以因為我跟誰比較好,我只給他或多給他,這樣不行,不然你也是得無量罪,跟畜生無異。若是出家人如此,都會墮畜生,在家人大概是直接下地獄去了。

第二十七、受別請戒
若佛子。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入己。而此利養屬十方僧。而別受請。即取十方僧物入己。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犯輕垢罪。

  「若佛子」就是指出家人。不得受於別請,供養入己。所以在家人不可以看你跟哪一位法師比較好,你就特別邀他到某處去受你供養,這是在佛門中搞你的小團體,這樣是不可以的。為什麼佛要制這條戒?就是怕你在佛門裡面,搞小團體,鬥亂僧眾,分化僧團,這裡是特別對於出家人說「不可以受別請」,後面是對在家人說「不得別請僧」,其實這兩條戒是可以合起來看。而此利養屬十方僧,「利養」包括財、物,乃至於供養一餐,或是供養房地產、錢、古董、字畫……無論價值多或少,甚至一般人覺得不值錢的東西,只要是供養,都是屬於整個僧團的,屬於十方僧物。你私下受別請,等於是取十方僧物「入己」:私自收起來、放在自己的口袋裡面,這等於盜十方僧物,也就是等於前面講的「盜十方三寶物」,這是非常重的罪,犯這個罪,嚴重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乃至於八福田中,「諸佛聖人一一師僧」,包括佛聖人、或你和尚的東西,你都不要認為你跟你和尚很熟,就可以把他的東西偷來用,或跟你父母很熟,把他們東西偷來用,或偷他的錢、車子……,一樣都是不可以。
  所以,有些小朋友就要注意了,偷爸媽的錢、偷長輩的錢都不可以,乃至「病人物」,看到有人生病了、病危,在彌留的過程當中,就把他的田產、家財,透過欺詐、偽造文書,就變更到自己的名下,這就是「偷病人物為己用」,也包括喝醉時包括意識不清楚,或是對事情不清楚的狀況下,你騙他偷他的財物,都是犯了偷盜戒。如果你這樣做,是菩薩惡作罪。
  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受別請,除非是去說法,教化眾生,這狀況例外,國王召見、國家召見你,這又例外,因為這是國家要召見你,是為公不是為私,這個都例外,或是你能教化一方,為眾生廣修福田,那你可以離開僧團,受別請,這個是例外的事情。在一般正常狀況來說,是不可以的。對於這一戒,你要能掌握它的原則:就是不可以在道場鬥亂僧眾,搞小團體,這點很重要。

第二十八、別請僧戒
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故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前面跟大家講過,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等,到道場來,「請僧修福求願」,要供養出家人修福,想要求得自己的願望。「應入僧坊問知事人」,「知事人」是負責此事的人。應該看看哪位是負責這件事情的,並說明自己「今欲請僧求願」。知事的人應當報言: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應當要告訴發心者,應次第請,如此即得十方賢聖僧,你等於同時供養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大阿羅漢菩薩僧,雖然供養羅漢菩薩的福報很大,但佛說不如以平等心依次供養。這裡重點是在「大乘」、在「平等心」,要求眾生平等心,僧次一凡夫僧。所以居士到道場來,不要去攀緣哪一個法師,這個很重要。在家人不要攀緣,出家人也不要去攀緣,不要受別請,要做到不可以別請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過去的七佛沒有別請法,你如果別請,這就是不順孝道,也就是不順於佛陀制定的戒律。若故別請僧者,是名菩薩惡作罪,因為你這樣做是在破壞僧團的和合,也是妨礙出家人修道。像現在很多在家人喜歡去道場,一下要供養這位法師或要供養那位法師,在道場拉交情、攀緣說世間話,這都是妨礙出家人修道,自己都應當注意。
菩薩戒正說十一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為利養。販賣男女色。自手作食自磨自舂。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咒。術。工巧。調鷹方法。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這四十八條說是「輕垢」,實際上是對「重」而說,並不是說犯了它的罪比較輕。犯了都可能導致破重戒,所以一破?不光是四十八輕戒破,乃至重戒也連帶破。輕垢罪又有「惡作罪」的意思,所以說是名菩薩惡作罪,大家要這樣看。
  菩薩戒講存心, 第二十九條說「以惡心故」,什麼叫惡心呢?就是存心不善。為「利養」:除為了錢,還有一種是為了名。不要以為利養只是錢而已,它包含有「名」與「利」,目的都是為了要顯示我相,這都是惡心,為顯示這虛妄的「我」,因為利養故名為惡心。「販賣男女色」就是作不善良的行業,像現代講的特種行業。出家人亦復如是,你出家不好好修道,反而在佛門搞一些新潮的戲劇舞蹈、跳舞活動、到花車上遊行、穿袈裟走秀……,這都是屬於販賣男女色。如果是比丘,那就是販賣比丘色;是比丘尼,就是出賣比丘尼色。「乃至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有些出家人自己做食物、烤蕃薯、滷豆干等等,甚至賣香、賣玉、賣護身符……各式各樣東西出來賣,美其名叫自食其力,其實都犯戒,這都是不如法的。那你們自己作食物可不可以呢?其實是可以的;因為這裡是講:惡心、為利養故,你為了名利、為了賺錢,那就不行。現在有很多道場,作了法會還不夠,還要進貨到寺院做買賣,或穿念珠來賣人,跟在家居士討價還價;或有些出家人縱然他自己不出面,叫居士去前台站櫃負責賣東西,他躲在後面決定價格,把自己當店長、當總經理。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為,把清淨的佛教變成商業化了,要知道,凡是出家修行都不可以邪命自活。那當在家人見到如法的出家人—能做到不邪命活的人。你要把握因緣如法供養。前面講過:要能捨你的金錢、能捨你的財物;乃至造塔、造寺廟來護持正法,不可以吝嗇。既是護持佛法,也是護持僧人,讓如法的出家人,有可以修道的地方,這才是受持菩薩戒。
  「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說有一些人,他雖出了家、或是已經學了佛,但還去學習占相、卜卦,乃至解夢,為人占卜吉凶或是預言生男生女等等事;或是解說一些因緣、錢財之事;或是為人看風水、看地理,陰宅、陽宅等等,這些都是佛制定佛弟子不可以做的事情,重點就是:已經學佛了,就不能俗心在那裡行世間法,作世間事。至於「咒。術。工巧。調鷹方法」,是說也不能學惡咒、惡術給人下符、下蠱,以滿足人世間的欲求,這些都不可以做。或是「工巧」:像現在有些道場在展覽花瓶器具、山水藝術展覽、雕刻、書法展等等的都不可以,全都不如法。或「調鷹方法」:是泛指訓練動物、訓練猛禽,讓鷹可以去攻擊,以達成目的,這都是殺生害命之事。乃至「和合百種毒藥千種毒藥。蛇毒。生金銀毒。蠱毒。都無慈憫心。無孝順心。」因為以上這些東西都是害人的,會損害眾生,所以不可以去做,我們修行一定要注意這些。所以說到「邪命自活」,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要清楚哪些可做或不可做。一般人以為以上所說的,做了就是邪命,其實,最嚴重的「邪命自活」就是出賣佛教。身為出家人該學經典,該聽戒卻不聽戒,該聽經卻不聽經;然後遇到在人家問你佛法,你一無所知,卻又愛面子,你就胡說八道,無解作師,顛倒佛法,還四處受人供養,這種就是最嚴重的邪命自活,所以大眾要看懂、要清楚。

第三十、不敬好時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自身謗三寶。詐現親附。口便說空。行在有中。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作諸縛著。於六齋日。年三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

  這裡講「不敬好時戒」。經文說「以惡心故」,內存惡心,自身所行都在毀謗三寶,這種人或許是出家人,或許是在家人,有的他是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或居士服,像學佛人的樣子,這叫「詐現親附」。他表面上好像對於佛教很虔誠,對於佛法很恭敬,還穿著佛教的衣服,這就是所謂的附佛外道。就像現在有一些人,他身在佛教中,卻不講要依照佛菩薩、祖師大德的經典開示,反都講要依「老祖宗的智慧」。實際上,出家人的老祖宗是釋迦牟尼佛;這種人他不教你依釋迦牟尼佛,他教你依世間人說的去做,要你依孔子說的去學,要你學《弟子規》,這全是邪知邪見,這種人是在謗三寶,正是「口常說空。行在有中」,他表面上教你要求生淨土,教你要放下這世間,可是他給你的方法都是讓你對世間更貪著。前面佛就告訴你,你學這些外道典籍,學這些世間法,會斷佛種性,戒律上就是這麼說,所以不可以學。
  為什麼叫「不敬好時」?因為你這一生大好的光陰,好不容易來學佛,你不好好學、還去毀謗三寶,「口雖說空。行在有中」,這就是不敬好時,浪費光陰。所以學佛人不要空過一生,現在就趕緊發菩提心,現在就求出離。你不要以為接觸這些世間法沒關係,佛說這是障道因緣。對你而言絕對是斷善根,你學這些外道俗典,世間的邪論、書記等等,都是障道因緣,祖師大德對這些都一概捨棄。再者,告訴你:《弟子規》不能代表儒家,只有不懂儒學的人才會將二者牽扯在一起,《弟子規》是教三歲小孩的,不是儒家。還有出家人迷惑顛倒,在佛門提倡學《了凡四訓》。佛給你經典你不學,你去學一個凡夫;你不學佛菩薩,反去學世間人,這是絕對不可以。了凡先生跟憨山大師同樣都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明心見性,而袁了凡呢?他只要世間名利,所以空過一生,這就叫「不敬好時」。明明遇到了佛法你還迷惑顛倒,假裝學佛,假裝說要出離三界,結果都是以世間意為先,以世間行為先,天天就想著要做人,難道你現在是畜生嗎?如果你是畜生,你想著要做人、把人做好,那你是對的;但明明你現在就已經是人了,那你就該好好學佛求出離。你不懂得把握你做人的命光,把握你做人的時光,好好來修行、好好來辦道。已經出了家,受十方供養,還欺騙居士;而身為在家人,還迷惑顛倒,不知一期生命將報盡,盡做一些無知的事情。這些世間法都是釋迦牟尼佛不要的東西,如人的鼻涕唾沫一樣,佛給你大乘法藥你不願意服,你偏偏要服毒藥;給你甘露,你卻把它當餿水;邪師給你餿水、鼻涕,騙你那是寶,你偏又把它當甘露。你現在把人家不要的鼻涕、唾液當成甘露,撿起來吃掉,還覺得很高興,你說你愚不愚癡?所以才說是「不敬好時」。你遇到佛法了,你口雖說空,行在有中,不好好修道,那你就是不敬好時!乃至去為「白衣通致男女」也就是:說媒、證婚。現在有出家人不教人出離,還為在家人證婚,人家結婚證書上寫著的是他出家的名字,這簡直不像話!這就是出家人下地獄的鐵證!
  這行為就是「交會淫色。通致男女。」乃至於提倡同性戀都是「作諸縛著」,作這些繫縛事,令眾生不得解脫的事。
  「於六齋日」:若逢大月,為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若逢小月,為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年三長齋月」:一年當中的一月、五月、九月是四天王巡行鑒察人間的時候,你且不管他四天王要不要來看,你都應當好好學佛,要持八關齋戒。在這三齋月當中不可以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這些事情,如果有,名為菩薩惡作罪。弘一大師說在大乘戒律裡面,八關齋戒要以大乘的心法來行,所以不是小乘法。第一條不殺生:即是不妄斷煩惱,因為煩惱本空!你妄加除斷,名為殺生,所以你要了「煩惱性空」名為不殺生。第二條不偷盜:一切法本自心性所現之法,不妄取、不妄起心攀緣,名為不偷盜。第三條不淫欲:不光只是男女不淫,乃至於六塵當中眼見色、耳聞聲,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不受色、聲、香、味、觸、法所轉,名為不淫。第四條不妄語:口所說之法,唯說一佛乘,不欣世語,樂在正論,名為不妄語。所以說諸佛如來生生世世都不妄語,就是因為佛所講的是一乘法。一乘之法,語無虛妄,其餘的二乘、人天乘都是虛妄之法,猶如化城一樣。所以佛直指心源,名為真不妄語。第五條不飲酒:你心裡若是迷失本性,就名為飲酒;只要平時見色聞聲,心中取相分別,就是飲酒,所以持八關齋不能飲酒。第六條「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就是告訴你:要離身心相。對於這個色身、對於這個「我相」要放下,要知道一切法「無我」;「無我」並不是入於斷滅,還有「法性真我」,這才叫「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大乘佛法的標準在這裡。其他在事相上的,在身上著與不著,就只是,隨緣任運。出家人當然還是出家人的樣子,在家人就可以隨方任運。該是什麼樣場合,就穿什麼樣的衣服,也不可骯髒、破爛,不可違背學佛的威儀,不可以破壞佛教的形象。到重要場合,該穿什麼衣服,還是要如法的穿著,符合這些場合。像你到佛門來,你就穿居士服,你要去外頭參加宴會,你就穿禮服。須知道要離身心相,不要好樂這色身,總想要怎麼打扮、怎麼吸引人,心裡絕對不要起這些念頭。該合於世俗禮儀的,還是合於世俗禮儀,這是大乘;至於小乘,當然是一律禁止,因為它只在強調事相。一般你們聽到的八關齋,那是小乘的,只在事相上打轉,所以有很多人因為生活環境、職業種種的因緣不同,就在所謂的「持戒」上起煩惱,大乘沒有這個問題,所以要學「大乘八關齋戒」。像出家人穿的三衣,照理來說,就不是原來的三衣,它到中國來就變了個樣子,若按照小乘的戒律,他還是要穿著原來的樣子。大乘持的是心法,可以隨緣顯現。重點是要懂「大乘八關齋」:你的心不可以貪著好衣服、好色。
  所以,「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是告訴你:知心寂滅,離一切憒鬧之相,這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知心體寂滅,所以「見無所見」,「無所見」而了了見,這是真心本性在起作用,所以叫「不故往觀聽」。為什麼叫「故往」?你心要是不寂就會被色所轉,你就會時時向外攀緣,而往觀聽。再來是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坐不臥高廣大床」,是叫你常行精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名為不坐臥高廣大床。所以你念佛持咒不可以中斷,觀照不可以中斷,修行不可以中斷,更不可以退心,才叫「不坐臥高廣大床」。你以為只要身不坐那椅子,不坐胡几,你就叫「不坐」?其實你即使沒坐,你還是懈怠,只是換到別處懈怠;你坐在禪堂裡面打瞌睡、坐在佛堂裡面打妄想,這都算是坐臥高廣大床。二乘與凡夫持戒只著在事相上,不能見性,大乘的戒律條條見性,都與「光明金剛寶戒」直接貫通、直接相應。還有第八條不非食時戒,齋戒一般事相來說,是指過中不食,對大乘來說是要做到「不著其味。而常食法味」,如果你不食法味,則名為「非時食」,你聽經聞法,你聽不懂,你看經,你沒得到法味,你還要犯戒去學世間法,這就犯了非時食戒。什麼叫「非時食」?現在佛法就在你眼前了,你不好好學,你錯過學佛的因緣、錯過成道的因緣,這就名為「非時」,無上的法食在你面前,你不願意食,反學外道邪見二乘經論,名為非時食。
  所以世上不懂戒律的人,只知整天看「何時日中」?整天看「正午到沒」?看「日出明相」,卻不知心本自明,心本就不偏不倚,本就自中。所以才有揀擇,此時可食,彼時不可食,具是墮在相上不能見性。此名為「大乘八關齋戒」,希望大家能夠謹記,依教奉行。這「八關齋」通於「光明金剛寶戒」、通於心性。達摩祖師告訴我們:學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即使持戒、念佛也全部都是外道,和尚是邪見人,弟子是妖魔鬼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你們一定要能夠體會,要能夠理解大乘的八關齋戒,這不是空談,而是事實真相,可以直接讓你從戒法當中直接見性。所以說「設教只為觀心」而已,為你講這些經教、戒律,目的是要你明心見性,讓眾生能觀見自性,而不是只在經教文字上打轉。黃檗禪師講:世人只於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所以永劫輪迴。持戒的人只在戒法文字上理解,不在心法上悟,所以即使持戒,也只是得人天福報而已。一般的八關齋戒是人天福,可得轉輪聖王位、得天王位。學大乘的八關齋戒、學一乘了義戒法可得佛位。所以大家對於前面講的無作戒體,要能了解,那你對於所有的戒就都能貫通,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現在即使你去戒場,戒師也不教這些,他反教你去做世間人,那都是背師叛道的行為。所以學佛要懂得怎麼持齋、怎麼持戒?如果能如是持,那時時處處都是八關齋,處處都是不非時食,因為你常能遍嚐法味,這是大乘佛法,跟小乘不一樣,希望同修能夠謹記。

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廣解。

  菩薩戒原有三百卷,這只是其中一卷,在制戒品中釋迦牟尼佛會解釋。

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這是「不行救贖戒」,前面是「不行放救戒」,這裡是說在惡世中,當你看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在賣佛菩薩形像。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疑惑,那開佛具店、開佛教文物的店怎麼辦?其實這裡是講「出賣佛教」者,也就是「裨販如來」者,這些人口雖說空,也就是嘴巴講說要出三界、要利益眾生,但是卻行在有中,所作所為無非是貪圖名利,他們把佛教商業化、把佛教企業化、把佛教市井化,這都算是出賣佛菩薩形像,所以都屬於菩薩戒這裡講的,是「外道。惡人。劫賊」,所以出賣佛教的不一定長得兇神惡煞,有時候反而穿著袈裟以及居士服,裝得和藹可親,對你笑瞇瞇的,為你開緣的,隨順你習慣的,這就是末法外道、惡人、劫賊他們的樣子,讓你心外求法,是外道,讓你在三界中輪迴;是惡人,不教你明心見性,是劫賊,這些都是破壞佛陀正法的人。佛教本來都是正法,但是因為這些人出現,所以名為惡世。在惡世當中,凡是「賣佛菩薩父母形像及賣經律」,這指的就是出賣佛教,藉佛教斂財、毀壞佛教的形像、毀壞經律,把經典戒律亂解、亂說,這都屬於是「出賣」。甚至比丘、比丘尼不好好修行,跑去表面辦佛教活動,卻搞世間事,雖開佛教課程,嘴裡卻講一些世間話,吸引在家人,也恬不知恥名為開示,實際上都是在自誤誤人,這些破壞比丘比丘尼形象的行為,就是出賣比丘比丘尼形象、破壞佛教形像。「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更是出賣你們這些發心想學戒、想學菩薩道的人。你們明明想學戒,他卻告訴你不用學菩薩戒,只教你學「四好」就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做好人,他騙你說:做這些就是菩薩。這就是所謂「賣發心菩薩道人」,所以你要看得懂戒經中講的,是誰在出賣你?是哪一些人在出賣發心想學道的人?很多人到佛教來出家,原本都是發心想修行的,但是遇到的和尚不對。佛在經上講:邪師過謬,非眾生咎。眾生到佛門本是想來修行,但出家人自己不會修,也不教來學的人修行,反叫他:「你去做法會,趕經懺就好」。
  當然,做經懺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出家人只趕經懺,卻沒有道心、沒有在修行,那就不可以。你們的法身慧命被這些外道、惡人劫賊所奪。「劫賊」就是劫奪你的法身慧命、劫奪你的法性功德財寶,故名為劫賊。你不懂,你被他出賣了。「或為官使。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悲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你受了菩薩戒,如果看到有人做出出賣佛法、破壞佛教的事,你要幫助佛教、要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或是好言勸勉他、或是遠離他,不要與他同流合汙,這樣你就不算出賣佛教了。有因緣碰到正法的道場,要發心大力護持,盡己所能,或是身護持,或是錢財護持,推廣佛教,這就是「取物救贖佛菩薩的形象」。因為現在這世界上很少會有人偷佛菩薩形象去賣;或把出家人抓去當奴婢的也很少,但現在有些是在家人跟出家長老熟,老和尚就把徒弟當傭人去幫居士做事,或是透過人情,把要修行的出家人派出去幫居士做七、做超度。如果有這種狀況,你也要幫助解決,這只是我們把現前最嚴重的事情講出來。由此可知,你的法身慧命被出賣,佛教的形象被毀壞了。佛教本來是清淨的形象,出家人沒有在做生意賺錢的,也沒在搞佛化婚禮。但是,就是有這些惡人邪見在破壞佛教,那這些邪見人是哪來的?近代的印光大師講過,當時民國初年有一批逃難的難民,有的年紀很小,因為沒飯吃,就潛到佛門裡面,他只要跟著作早晚課、聽點經,目的就是在佛門中圖三餐溫飽。幾年下來他也學了一些相似佛法,嘴上也會講一些禪、講一些戒律,學了相似般若。但因為他雖身在佛門,心裡面卻沒有道心,到現在就真如當初印光大師所看到的,問題來了。他說這種人到了後世,也就是我們現在,這些人都長大了,在佛門也熬到年高臘長了,就是世間人講的「老資格」,沒人管得了他,怎回事呢?習氣就出來了,就去搞商業化的佛教,儼然如同俗人企業的執行長,或推所謂世俗化的人間佛教,把解脫的佛法變質為輪迴的俗法,公然出賣佛法。甚至有的因為他小時候失學,沒機會讀書,心裡有缺憾,現在反而叫你去學世間書、學外道,甚至還說在佛教不要用百丈清規,要用世間俗人的管理模式管道場,這種就是出賣佛法。在佛教裡,他不教你依戒律,他居然說戒律的根是在《弟子規》,說這話就是在出賣佛法。現在這種人很多,他們把佛教商業化,提倡人間佛教,把清淨解脫輪迴的佛法世俗化、人間化,要大家繼續輪迴。我告訴你們,佛教不是只在人間。你看經典,都有講到:一切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所以佛教在度化眾生。對象包括有:菩薩、羅漢、人、天、鬼神,乃至惡道的眾生。所以佛教不是只有在人間,更不是只度人。只有他自己好樂世間法、沒有心出離的那些人,才會告訴你佛教只在人間。釋迦牟尼佛是吃素的,也教人吃素,所以佛教每天要變食、要出食。佛教導弟子每天要變食給大鵬金翅鳥、鬼子母吃,就是希望金翅鳥不要吃龍,希望鬼子母不要吃小孩、不要吃人,即使是動物界也不要恣情互相食啖,釋迦牟尼佛都是這樣做。甚至佛到一個漁村去說法,這漁村的村長告訴佛說:我們也很想吃素,可是我們就生長在漁村,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他底下的護法是印度十六大國王,佛透過他的關係,跟國王講:你要施行改革,這漁村要遷村。因為這國王是佛弟子,當然依教奉行。所以後來全村的人都吃素。釋迦牟尼佛勸人吃素,自己當然也吃,所以知道佛教一定是吃素,就連提婆達多這樣毀佛害教的惡人都提倡素食,何況釋迦牟尼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三界慈父,怎麼會叫人吃葷、吃肉。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仁王護國經》裡講到,菩薩戒末後也會講到:不可以世間法管理道場,不然你就是佛門的獅子蟲,非釋種姓,不是出家人。現在這些獅子蟲,潛在佛門裡面,用世間法來管理道場,用世間法來摧毀佛門,所以根本不是出家人,你若又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呈現出家人的形象,這就叫「心非沙門,偽作沙門」,還受人供養,死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此界壞時則轉寄他方。所以若想看哪一些人將要下地獄,其實是很清楚的,就是那些不依經教、不依戒律,把佛教破壞的人。
  當你看到有出賣佛菩薩形象的狀況,你一定要救贖。但不是救贖那破壞佛教的人,因為他已年高臘長、貢高我慢,我相特別重,又有相似般若在那裡保護他那張虛妄的面子,沒辦法,他已經無可救藥了。他所講的只是相似般若,而不是佛教所講真正的實相般若。因為沒有出離心,他一生在佛門只學得一些相似法、文字般若,不是真實的般若智慧。你沒有辦法救他,你只能救佛教的形象,讓更多沒有學佛的人不要誤會佛法、不要毀謗佛教,讓他們知道佛陀非常地清淨。如果你不救,就名為菩薩惡作罪,就非菩薩了。

第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販賣輕秤小斗。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壞成功。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二條:損害眾生戒。學佛人要有慈悲心,不可以損害眾生,讓眾生吃虧,即使吃悶虧都不可以。為什麼?佛說不能販賣輕秤小斗,就是規定你不可以偷斤減兩,或是做一些不良的商品來販賣給眾生。所以有受菩薩戒的人,就不會賣黑心食品、不會賣黑心商品。任何對人有害的、對國家有害的、對環境有害的,乃至於對人心靈有害的、道業有害的,都是損害眾生。一般人只想到,自己吃的東西有毒,卻不曉得你在看的經、你聽的經裡面有毒。有些人看偽經,還把偽經當作寶,把黑心的假佛法當作寶,天天吃、天天看,損壞的是你的法身慧命、損害的是眾生、損害的是你自己。你滿心的邪見,再跟人家講,無形中就傳染給別人。其實自己就是最大的病毒。因為你學的不是正法、你不是正見。歸根結底,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懂,對於心性不懂,所以才會損害眾生。我們受了菩薩戒,不可以做這些損人的事情。非但家裡不得畜刀杖弓箭,心裡亦不得畜,也就是心裡不能存著傷害人的意念。有時候你的意念不是存心的,只是習氣一不小心就冒出來,那就趕快懺悔。像現在許多出家人的威儀不行,人家看到就會想:「這個出家人怎麼這個樣子」。所以你的動作沒威儀就都是在損害眾生,因為讓人家對出家人生不起恭敬心。像有不懂規矩的出家人進來我們道場,一進來就大呼小叫,像要搶劫一樣,居士都很懷疑,這是出家人啊?問我:「法師,怎麼會有出家人是這個樣子?」我說那是他沒看到這條戒,「不可以損害眾生」,出家人、學佛人的言語行為要符合佛陀的戒律。至少你要學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裡面都有教你「入道場」應當注意些什麼,在自己道場應當注意些什麼,去別人道場應當注意些什麼,再不懂,你也要做到恭敬、客氣,不可肆無忌憚。這是講不能損害眾生,也不能「因官形勢取人財物」。什麼叫「因官形勢」呢?你想要人家的東西,你就跟他打官司,透過法律的手段去奪取不屬於你的東西。有些東西,就算原本是屬於你的,人家要,你能布施的都盡量布施,不要跟人家牽扯官司,這叫「因官形勢取人財物」。在現在是用法律,在古代他是藉著官府的威勢。以前一個縣長就很大了,就有很大的權力。你若攀附做官的人,強佔人家的田宅、土地,乃至財物,甚至人家的妻子等等,都算取人財物;甚至強佔人家的性命,殺害他,都算是「因官形勢取人財物」,依著人家的官勢取人財物。眾生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這個色身,所以你藉由官方、藉由法律去陷害他、去殺害他,都不可以,這都是損害眾生,所以叫「害心繫縛」。乃至人家事業成功,你就想辦法破壞他;看到人家有德,你就想辦法抹黑他;看到人家有福,你就生嫉妒想。因為人家有福報,你害不了,雖然沒害,你就在背後講一些酸話,這些都不可以。破壞別人的成功,乃至於破壞你同事、破壞你老闆、破壞你公司都不可以。至於破壞佛教,那更不可以。佛教傳到今天,其實非常成功,你不好好做你該做的,你不好好學你該學的,你反而來破壞佛教的形象,這破壞佛教成功。甚至破壞修行人修行,那都不行。像有的女眾,覺得自己很有魅力,好像自己很有姿色,很愛誘惑修行人。看到人家有修,趕快去親近法師,看法師能不能對你能夠起個心、動個念,這點講出來你們自己就要注意。就是有這種人,專門愛破壞人家修道,破人梵行。男眾也一樣,別以為男眾不會,也一樣,看到在家人清信女,你就趕快上前關心、幫助,希望人家看能不能對你動個心念,會不會愛上你。學佛人成天不好好念佛,打這些妄想,專破壞人家修行、破壞人家成功,很要不得。
  經文上說:不得長養貓狸豬狗,這些破壞佛法,不持戒的不修行提倡世間法的,就如同佛門的貓狸豬狗,不可以長養,不可以縱容,一定要將其擯出佛門,以免損害眾生的法身慧命。貓狸是一種動物,現在你們要養,我看也養不到,在中國大陸是列為國家二級保育類的動物,少之又少,要看都不容易。「貓狸」,牠是狸,但長得像貓。也有分開來講貓跟狸,那這個狸還是指貓狸。因為這貓狸牠會殺害動物;貓也會,貓會捉老鼠。至於「豬狗」,為什麼不能養豬狗呢?因為你不是做畜牧業的。你要修道就修道,不要去長養這些豬狗,因為你做這些事情,養豬你一定要賣,賣了,牠一定被殺,你獲得錢,這都是損害眾生。而且現在不光只是豬狗貓狸,現在人為了要賺錢,經營養殖業、養殖漁業,他把這些水族類當成貨物來看待,一點都不人道,甚至把一些動物關在狹小的籠子裡面,殘忍的殺害,受佛戒者有慈悲心,絕對不做這種事。所以你要是做這一行的,建議你趕快轉行,不要再做。很多地方都可以賺錢,不要做這種損害眾生而獲取利益的事,因為你賺到的錢將不會是你的。你最後只會生病拿來付醫藥費,不然就是生個敗家子,把你的錢全部敗光,敗光還不要緊,等你死以後,還要下地獄去,完全沒有好處。所以「若故養者。是名菩薩惡作罪。」

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碁。六博。拍毬。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爪鏡。蓍草。楊枝。缽盂。髑髏。而作卜筮。不得作盜賊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輕垢罪。

  犯了這也是菩薩惡作罪,因為你做這些,一樣是會損害眾生,令眾生不能生大乘正信,這就名為「說四眾過罪」。為什麼這一戒叫說四眾過?因為你毀謗出家四眾,令眾生對於大乘佛法,對於正法沒有信心,這就是說四眾過。所以要懂得這一戒是什麼意思、什麼樣的因緣而制,制定戒律的目的是要做什麼。不能只看嘴上有沒有說人犯錯,如果只看嘴上有沒有說,那釋迦牟尼佛豈不是天天說四眾過!他一開口就罵富樓那、就罵舍利弗,連文殊菩薩都被佛罵。所以你不能只看它表面上的言語,要看他說這些話的目的。目的是為了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就像祖師,他一定會喝斥不如法,目的是破邪顯正,破除那些邪見外道。所謂「邪見」者,也有可能是有名的出家人,也有可能是一些看起來很有修的人,但是他對於佛法的解釋不圓滿,甚至錯解。有一些人他雖能修行,但他不一定真正能講佛法。有的祖師特別厲害,又能明心、又能見性、又有辯才、又能說法,也就是「宗說俱通」,所以他會破斥邪見,會罵人。
  你不能說祖師破斥外道邪見是犯「說四眾過」,因為他的目的是令四眾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種就不算是犯了說四眾過罪,所以大家要清楚。
  這裡講的邪業覺觀是「以惡心故。觀一切男女等鬥。軍陣兵將劫賊等鬥。」就是:看官兵抓小偷,你在旁邊鼓勵殺生,這不可以。「亦不得聽吹貝。鼓。角。」乃至「琴。瑟。」瑟跟琴很像;箏,箏就是古箏;笛就是笛子;箜篌,它是比較大的管弦樂器。乃至「歌叫」—唱歌;「伎樂之聲」跳舞—就像現在這些流行歌、流行舞蹈一樣,甚至聽交響樂等等,這些都會令心散亂、起世間意。乃至不得樗蒲,「樗蒲」就是賭博;「圍棋」是一種棋類遊戲,大家都知道。「波羅塞戲」是一種模擬兵戰的軍棋遊戲,雙方扮演軍隊,互相打仗。「彈碁」這是西漢時候的一種遊戲;「六博」也是始源於漢朝,是古代的遊戲。「拍毬」這活動大家都清楚。「擲石、投壺」,擲石跟投壺是一樣的,把石頭丟進壺裡去,還有的是把箭投入壺中。「牽道八道行城」也是一種棋藝,是圍棋的一種,這裡是舉例講這些遊戲。在現代這些都電子化,變成電動玩具,學佛人不要玩這些東西。玩了會令心散亂,容易起心動念,造諸惡業。你不要以為現在沒有這裡講的各種遊戲,反正你也不玩,可是如果你玩現代的遊戲也是一樣。所以要會看經,這是舉古代人的遊戲,現代人有現代人的遊戲:打牌、打麻將、或線上賭博、上網打麻將、連線對戰等等的統統都不允許。「爪鏡」,就是在手指頭上塗上藥然後念咒,他從指甲就可以看到人的吉凶,這是古代的一種巫術;「蓍草」也是,這是易經裡講的蓍草,用於算卦、占卜;「楊枝」,是用楊柳來祈請楊柳神來附身;「缽盂」就是以刀攪缽盂中的水,念咒,一樣是觀人吉凶;「髑髏」,就是取死人的骨頭,一樣是念咒、作法、占卜吉凶。這裡講的是禁止通鬼神、搞附身。佛教不搞附身,常常有出家人講有鬼神給他訊息,跟他講要他去做法會,他說:「如果沒有做會有大災難,天要塌下來,連忉利天王都沒有地方住了」。如果真如此,那應該忉利天王出來講才對,不是由鬼神出來講。出家人為靈媒傳話給世間人,靈媒是什麼修證?根本沒有修證!那些所謂的訊息,幾乎都是靈媒自己打妄想,妄想打多了,鬼就來附身,說他自己是什麼佛,又說哪位法師是什麼佛,甚至有時候說你就是佛。結果你被人家一讚歎,本來還說不是,讚歎久了就迷惑顛倒。現在佛門像這種附身的事情很多,一定要杜絕。常常會聽到哪一位法師又因為鬼請他,就跑去哪邊做法會了,越讚歎他就越迷惑。想想:鬼讚歎你有修,你還很高興,不可信的話你還相信,你不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鬼話連篇」嗎!佛經上的話你不信,你相信鬼話,你相信鬼來預言會有災難、預言會有世界末日。謊言被拆穿,現在改口說沒有大的災難,都變成一個個小的災禍了。反正講得不準,總要有一個台階下,自己要給自己組個台,好下台,免得丟臉,這些都是妖魔鬼怪。所以,你學菩薩戒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釋迦牟尼佛根本禁止搞通靈,你就不會被這些鬼神、被這些通靈的人給迷惑了,甚至包括算命這些事統統都不可以做。
  還有些出家人,常在做法會,到後來還跟鬼神談條件,要鬼神讓他中樂透,中了就幫他們做超度。還有的出家人是去買彩券,再賣給信眾,說是為了流浪狗去買的,這些人雖出家卻都不知道出家是要修道的,才會去做這些事。更有出家人本身在出家前就不懂佛法,所以發願自己出家後要做善事,把信眾供養三寶的錢拿去做世間事、印世間書。身為出家人要知道,既出家,修行是第一要務。
  下面講:「不得作盜賊使命。」是告訴我們,不可以做幫助盜賊的事情,做國賊甚至變為盜賊,或為盜賊去抓人、去傳遞訊息、當車手取錢……都不可以。這些都是邪業覺觀戒。為什麼講「邪業覺觀」?因為「邪業」會擾亂「覺觀」,不正當的行為會擾亂你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禁止一切邪業,佛弟子都不可以做。同修們就要懂得,如果你故作者、故意犯,就是犯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罪。

第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若佛子。護持禁戒。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這一條戒是告訴你,學大乘佛法的人連一個好樂小乘法的念頭都不可以有,一個好樂世間法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怎麼會有出家人拿《弟子規》這世間法,說要來作為學佛的基礎,拿《論語》來作學佛的基礎。祖師他有教不識字的人讀《論語》、讀《左傳》,但絕對不會告訴他這是學佛的根本。像憨山大師告訴學人要參禪,要參念佛的是誰,要發菩提心,從來沒有告訴弟子:儒家是學佛的根本。這種說法是被後人、被外道穿鑿附會、混淆而有的。外道很喜歡穿鑿附會,元朝就有道教的人專在破壞佛教,偽造經典。明朝有儒家跟道家的人嫉妒佛教,故意要把佛教滅掉,要不是那些祖師辯才無礙,否則又要再發生一次法難。所以明朝的憨山大師、蕅益大師等等佛教祖師,才會寫《四書蕅益解》、《老子道德經註》,為了保護佛教不被滅,才用佛經的義趣去解釋儒家、道家的書,但是畢竟使用的是佛教的義趣,而不是道教的義趣,只是把儒家、道教境界提升而已,讓儒、道二家不要因為嫉妒而仇視佛教,也因此才會有所謂「儒釋道都一樣」的錯誤觀念流傳民間。永明延壽大師曾講:佛法如同鹽巴一樣,能夠入一切眾味之中,能夠提一切眾味,使眾味能夠變得鮮美,就是如此。
  就像你們煮菜加鹽一樣,鹽能提味,你們會煮飯燒菜的就知道。你吃菜、喝湯時發現:奇怪?這菜怎麼都沒味道,加一匙鹽下去,菜就變香了。
  本來老子、儒家都沒這個境界,但用佛法的義趣來解釋儒家、道教,那整個境界就提升起來。世間法無有義味,就如同你煮菜、煮湯沒味道一樣,只要加了佛法進去,「世間法」這無義味的菜也就變香了。但畢竟不是菜本身香、不是世間法即佛法,而是因為加了佛法的道理,才顯出與凡夫所見的世間法有差異。所以佛法能提眾味,也能夠讓那些外道回頭,讓不學佛的人學佛,這些方便目的是接引來佛門,而不是要把已經接觸佛教、已經學佛的人,善信、正信給斷掉,然後改去學外道。現在在佛教中提倡《弟子規》,提倡儒學的這些人,就是教你把佛教捨掉,先學外道,這就教錯了。他們整天講:「把人做好」,表示他眼裡看你不是人,一句話罵天下人,你看他的「我相」有多大!還開課說是「聖賢教育」。孔子都不敢說他自己能教聖賢,如何那些後世愚鈍的人,大言不慚,敢說他自己開的課能教聖賢。我們講經都依佛經講,叫你依佛經修你能成佛。他卻說他開的班能教出聖賢,那豈不是他比聖賢還高明?這種傲慢習氣都透露在他的言語裡面,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得懂。很多人不曉得,以為他沒問題,跟著喊「聖賢教育、聖賢教育」的口號,我在這裡為你點破,你就知道究竟誰傲慢?他覺得他自己很厲害,他可以教聖賢,暗示凡是跟他學的都是聖賢,所以才會在佛門裡一下認證這個人是淨土宗祖師,一下又認證那個人是律宗的祖師,結果那些被他吹捧認證的人還很高興,以為有名氣大的人來認證自己是律宗的祖師,所以就跟著他一起同流合汙破壞佛教,也去他那裡為他講課,也去那裡教授佛教的東西,這種行為就算是破戒僧了。因為佛說「不得對外道惡人、邪見之人乃至壞法的人說佛戒律」,釋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在現代就會有這種人,持戒持了一段時間,因為我相未除,遇到外道邪師讚歎他,心就顛倒,我相起來了,就把佛的戒律出賣給外道,所以佛才制定:「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乃至壞法的人說戒」,所以受菩薩戒者不能起一念暫念小乘乃至外道,佛門的戒律就是如此,我們依戒而說。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有講小乘法,他講小乘是為了接引攝入大乘,所以最後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這一部《梵網菩薩戒》是盧舍那佛在赫赫天光師子座上講的,傳授給千百億釋迦,這是如來心地戒品,所以沒有所謂「攝末歸本」的事情,佛就是直接教你學大乘、學一乘,所以名為「千佛大戒」,說「大」就是表「一乘」。佛來此土示現,有些眾生剛開始是學外道,還不能接受佛法,佛為他們講一些小乘法,除破除外道見之外,目的是接引眾生到一乘來,所以最後法華會上明白告訴你: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二乘不是佛說的」,因為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釋迦佛尼佛講:「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所以佛都是教一乘。經云:「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釋迦佛尼佛說:「沒有智慧的人錯亂,自己迷惑不受教化。」所以是你們搞錯,以為學佛要先學二乘再學大乘,所以才會有這些喜歡小乘法者,正是佛所說的「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連佛都拿他們沒有辦法,貪著人間的假學佛人亦復如是。佛在《法華經》上講:「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犛牛很喜歡自己的尾巴,就像眾生很喜歡人天、很喜歡自己的家庭,所以才認為要「把家庭先顧好,把人做好」。只要一講這些,眾生就迷惑顛倒。佛說「以貪愛自蔽」,如是人難度。你不肯放下,釋迦牟尼佛沒辦法度化你,等哪一天,也許第六尊佛都出現了,你才剛開始要覺悟。根器差的,到最後一尊「樓至如來」出世了你才要開始覺悟,那就為時晚矣。你現在就遇到佛法,你為什麼不趕快學,要更待何時?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你現在遇到佛法,就趕緊學佛,念佛就是一乘了義,念佛就能轉定業。小乘不能轉定業,人天乘更不能轉定業,像目犍連尊者,雖然證阿羅漢果,但他最後被外道拿大石頭砸死。他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他卻轉不了。像釋迦族被琉璃王屠殺,目犍連也救不了,但是如果你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救得了,因為念觀世音菩薩就能轉定業,二乘不能轉,人天那更不能轉。連在修行的大阿羅漢都沒辦法轉,人天乘怎麼能轉定業?眾生的生死定業,怎麼可能依靠人天乘轉,因果根本不相符。唯有念佛、唯有修行大乘佛法才能轉,而且轉的速度非常地快。張善和一生殺牛,命終時怨親債主討命,牛頭人現前,正好一位出家法師經過,拿一把香給他,叫他念「阿彌陀佛」,念沒幾句牛頭人走了,阿彌陀佛現前了,這就是所謂「一念之間。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如壯士屈伸臂頃。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本來他是必下地獄的,後來十聲佛號,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瞬間把地獄境界轉成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由此就知道念佛的殊勝、淨土法門的殊勝,所以不要「暫念小乘」,一個念頭都不要有,古大德講過,自從一讀佛經後,從此不讀世間糟粕書。真正學了佛,你就不會想看世間那些書,怎麼還會有出家人認為學佛要先學《弟子規》?表示他雖出家卻根本沒有讀到佛經,即使表面讀了,也沒讀進心裡去。叫他燒身臂指,他頭頂也燃了三個香柱,手上也燃,搞不好有的身上都有燃,但世間心卻沒有燒掉,因為他還是認為要先學人天法,那就是沒有真的燒掉,這種人即使燃香也叫做無益苦行。古德講:你對於佛法要是真的有受用,你讀了《楞嚴經》、佛經以後,不會想再讀世間糟粕書。我自己看經就深深有體會,世間都是糟粕,沒有一樣可以貪戀,真學佛,你不會想再看世間人講的,所以我只看經典,只看祖師的著作。今人即使他是掛博士、教授學位的,那些文字根本是迷惑顛倒的人寫的,我一概都不看,因為他沒有修行。
  唐德宗對清涼國師所說:「師以妙法清涼朕心。」意思是:祖師用一乘佛法清涼我們的心。我真正有這樣的感受,學一乘法,心得清涼,念這些經文、看祖師對於經文的註解,確實如飲瓊漿,如沐甘露,根本不會想學世間法,因為在這當中可以嘗到真正的法味,所以不要暫念小乘。
  起一念「二乘外道心」就是菩薩惡作罪,不可以犯菩薩惡作。佛要佛弟子們護持禁戒,護持「光明金剛寶戒」,此一戒能禁一切惡道之苦,能禁一切輪迴之苦,能禁聲聞乘,能禁緣覺乘,能禁菩薩乘,直入佛道,「禁」就是終結。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不圓滿,佛道才是圓滿的,所以應當護持「光明金剛寶戒」,於「行住坐臥。日夜六時讀誦是戒。猶如金剛。」絕對不退心,絕對不失照、不隨念,縱然你現在做不到,你也要這樣去發願,告訴自己一定要這樣做,你如果不發願,你就永遠做不到。要發願:「自己念念不忘失正念,不忘失光明金剛寶戒,絕不失照,不隨念」。要有這樣的決心,猶如金剛,絕對不為境界所惑,不被人情所動,有些人會用人情,勸你學世間法,說「學那個也很好,這樣你先生才會對你好一點……」,如果你的情欲心太重,被人家一講,你就跟著去造貪瞋癡。所以佛說要「猶如金剛」,如果人家勸你學二乘、勸你學小乘法,現在有人說他講的是叫「原始佛教」,其實那是原始外道,講的也不是小乘,因為他毀謗大乘。小乘的祖師根本不會毀謗大乘,小乘的祖師是誰?是大迦葉。「上座部」的發起人就是大迦葉,他絕不會毀謗大乘佛法,不光不毀謗而且大迦葉還改學大乘,法華會上蒙佛授記,於未來世當得作佛,名曰光明如來,「大眾部」的婆師波羅漢也不會毀謗大乘佛法,小乘不離這兩部,佛教傳到後來,傳了一百一十六年以後,才開始有這些異執(錯誤的執著),傳到現在,就變成毀謗大乘,所以佛當時就預言龍樹菩薩能破有無宗,善滅諸戲論。「有無宗」就是小乘,「諸戲論」就是指各種外道知見。佛滅度後,有馬鳴菩薩、有龍樹菩薩,能破這些外道邪見,這是佛授記的,偏偏他們那些小乘外道邪見人現在都說龍樹菩薩是假的。連佛親口授記的,他們也說是假的,那麼佛沒授記論師所造的《阿毗曇論》、小乘的經典,他為什麼認為可以學?所以不可以起一念暫念小乘。你只要聽到有人說:「要學考據得到的佛法」,這個人就是在毀謗大乘,因為他在誤導你、在暗示你大乘法是考據不到的,其實是他有眼若瞎,有耳若聾,是他覺性差、看不懂,他正是祖師所罵的:「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大乘佛法明明就在你面前,你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是「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牛」是很愚鈍的,他雖然臉相是人,但是實際上是頭牛,祖師的意思就是罵這種人是畜生。祖師大德說話很不客氣,你要是遇到這些祖師,你一定會覺得悟顯法師很圓融,因為釋迦牟尼佛動不動就會罵你是畜生。要是現代人被佛這麼一罵,他一定去法院控告佛「公然侮辱」,所以這種人不是法器。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常被佛罵,不是罵這弟子是畜生,就是那弟子是畜生,或是祖師罵弟子是蠓蟲等等,不然就是罵弟子是「阿顛迦」,也就是:斷善根的意思。你去看佛經,釋迦牟尼佛罵人都是舉各種比喻罵你,罵到你心裡面去,但是你被他罵可算是你的福報,因為你會覺悟,佛在消你的業。
  所以要知道,小乘的祖師不會毀謗大乘,他不打妄語,他自己雖修小乘法,但他絕不會說小乘法裡有大乘,因為根本沒有。我們修學大乘的佛弟子也不會排斥小乘,其實本來就都在佛陀僧團裡面,是佛看這些人程度不行,所以他講小乘,看因緣可以了就提獎他,提升他們的程度,為他們講大乘法。這教法是佛設的,程度不行的就給小乘法,可以的就傳大乘法,當初是在同一個僧團裡面,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後來的人就生嫉妒,覺得:大乘法怎麼這麼聰明又快速,近代的小乘人無法想像,所以他就開始毀謗大乘,說佛沒有說大乘。這裡我告訴大家小乘是怎麼來的,文殊菩薩說小乘十八部,都不離所謂「大眾部」跟「上座部」,這兩部原來都沒問題,但後來就是有一些人,他不願意學大乘,所以他擷取大乘經典裡面部分出來修行,就形成所謂「諸部」,就是現在一般看到的雞胤部……種種所謂的小乘法,演變到後來有五百部異執,小乘法裡面的問題特別多,戒律也互相衝突,義趣也互相衝突,有的執「一切法是有」,有的說「一切法是空」,有的說「一切相是有,心是空」,有的說「心是有,相是空」,講來講去都落在四句百非。所以才告訴大家,講佛法若墮於「四句」者就是毀謗三寶,因為說者不解心性。所以佛在《楞嚴經》,在各大乘經典裡面講,叫弟子不要學小乘,因為說不到重點,根本不究竟,看起來好像有說到佛法,其實就只是講一些名相、文字而已,所教的修學法,總不脫離這色身覺受,超不出第六意識,根本沒有大乘的義趣存在。這也是告訴我們,修行、學習大乘佛法,要猶如金剛。如帶持浮囊,「浮囊」就是渡海的工具,就像渡海需要坐船。從前所謂的「過海」不是過像現在的太平洋,可能就只是過河,只是那河很大,一眼不可盡,如同大海。所以要知道地方的用詞,說「河」就是「海」,「海」就是「河」,有些地方說「河」,其實就是「湖」,「湖」就是「河」,他的說法是一樣的。像中國比較內陸的地方,就把湖說成海,像到雲南迪慶─香格里拉那裡,就有所謂的「海子」,他們叫海子,實際上你看到的是高原湖泊,可是當地人就叫海。經文上說欲渡大海,如帶浮囊,浮囊就像現在的游泳圈,以前叫浮囊。重點是渡海時要小心,不要觸礁,要是觸礁了,船就會沉。修行亦復如是。
  「如草繫比丘」,草繫比丘:就是在佛陀時代,有一群比丘被盜賊抓走,搶走物品,盜賊怕這些比丘去聚落裡面告發他們,其中有一個盜賊以前出過家, 他就出了個主意,告訴他同伴,你只要用草把比丘綑起來就可以,因為有一條比丘戒,是不能傷害生草,這樣他就不敢跑走了。所以叫草繫比丘。但是前面不是講不可以暫念小乘嗎,為什麼又舉了二乘人的例子?因為寂光大師說:你看,持二乘的戒律成佛無望,尚且能如是嚴持,何況是大乘佛法!意思是:你看小乘人持這條戒,跟成佛沒什麼絕對關係。被草繫著,把它解開就好了,可是這三位比丘,卻坐在那裡等死,幸好國王的軍隊經過。國王問他們三個人怎麼被人用草綁在這裡,比丘把以上的因緣跟國王講,國王才命人把草解開。這是講護持戒律,纖毫不犯,也就是之前講過的謹潔無犯,連二乘人對於戒律都是如此,何況是學大乘的學人。所以不可以起一念暫念小乘,要常生大乘善信,佛說大乘殊勝,要佛弟子善信於大乘,要知道自己是未成之佛。在小乘法裡佛從來沒有這樣講過,所以《法華經》中佛講:我雖然教你們種種修行的方式,但是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經云:「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意思是:你們現在成佛的因緣到了,我必須得告訴你們,你有佛性種子。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講,他對二乘人從來沒有說這件事。可見這部經是大乘,教我們常生大乘善信,「信」什麼呢?「信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所以從此要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什麼是「念念不去心」?也就是「念念不退心」,無論遇到什麼境界來、什麼誘惑來,你就是堅定心要學習大乘。你就是堅持念佛,絕對不退心,誰來講都不退,縱然是示現佛像來告訴你,要你改學其他的,你也不退。如果有示現佛樣子的來告訴你:「你要先學小乘喔」。你要知道,這絕對是妖魔鬼怪化現的,因為所有的佛都教人學大乘。你現在已經學了大乘,佛頂多告訴你,你還有哪邊沒做好,要去做到。佛絕對不會叫你背大向小,菩薩也不會,因為有的人說觀世音菩薩托夢給他,叫他去學《弟子規》、小乘……。我敢百分之百跟你保證,那絕對不是觀世音菩薩,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騙你不讓你學佛,因為《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說:「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文殊師利菩薩勸導大眾從耳根入三摩地,他說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這樣修,經云:「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所以,諸佛如來及這些大菩薩都勸你學大乘,都教人家使用大乘佛法。像我們念佛就是用觀音耳根圓通法門,老實念佛就是都攝六根,從耳根入就是反聞聞自性,耳根一攝住了心就不隨外境走,耳根一根能攝六根,所以要知道,依大乘修學絕對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誡。
  下面講:「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就是告訴佛弟子,如果你起一念心,要去學外道二乘,你就犯了菩薩戒的輕垢罪,又名為「菩薩惡作罪」。如果你起念要去學,就要趕快懺悔,就還不算破戒,如果真的棄大乘向小乘,甚至反過來毀謗大乘,或是認為要學大乘佛法必須要先學小乘、先學人天乘、先把人做好,這就是犯了「背大向小」,破了菩薩戒,你將來一定下地獄。因果不講人情,因果不看年紀,不看在家出家,該受報應就會如實報應,你不要不相信,你破菩薩戒一定是下地獄,所以絕不能起一念背大向小的心。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你不發願,名為「菩薩惡作罪」。所以學菩薩戒的人要發一切願,除了孝順父母,還有師僧。這裡所謂的「孝順父母」,是指「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如果你只想到你自家的父母,那就不符合大乘的義趣,那是小乘法,就算犯戒了。大乘菩薩戒對「父母」的定義,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以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殺生。你殺眾生就等於殺父母,吃父母的肉,因為他過去生是你的父母,只是現世變成別人或其他形態而已。所以應當常教化一切眾生,學習大乘,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學大乘,但如果你只想到自家的父母那就又犯戒,因為你心量狹窄,愛欲心不捨,這樣絕對不行。佛弟子要願能孝順父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才是名「孝順父母。師僧」。
  要常發願:願得好師,有正見的師長、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所以大家要發這樣的願,才不會遇到這些外道邪師,教你去學《弟子規》、《群書治要》……,不會遇到有人教你去學小乘不究竟法,而且希望常得諸佛護念,遇到善知識、好師、同學教你大乘經律,讓自己能夠明了大乘經律,修學大乘佛法,「十發趣」是教你修空觀,因為十發趣的菩薩多修空觀,「十長養」多修假觀,「十金剛」多修中觀,乃至「十地」,是三觀齊修。願使我開解佛乘,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絕對不退心。縱然人家威脅你,恐嚇你:不學小乘要把你害死,你也絕對不退學大乘佛法的心,因為你前面已經發過願,已經燒身臂指,絕對是依止大乘,如果一切受菩薩戒者,不發是願者,名為菩薩惡作罪,因為你根本沒有想學。所以你不這樣發願,不會想學大乘,也不會想要利益眾生,也不會想要成佛,這就犯了菩薩的惡作,所以一樣是不信三寶,一樣是破戒。前面講「說四眾過」,就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自己也不生,當然就直接就破戒了。持戒跟破戒的界線、標準在於:持戒是你能深信大乘,能夠深信自己是未成之佛,有無作戒體、有光明金剛寶戒、有真心本性,從來不受染汙,這就是「持戒」。如果你不相信這件事,你就算是退菩薩心、破菩薩戒,或是你不了解這件事,縱然事相上持得再好,裝得再像,一樣是破戒。然而,此心實不可破,沒有戒體是可以真的被破,只是你自己根器破漏。此心即是真如、即是戒體,亦即是「光明金剛寶戒」。《大乘起信論》所謂「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是沒辦法破,戒體也無法破。

菩薩戒正說十二
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常應發一切願。孝順父母。師僧。願得好師。同學。善知識。常教我大乘經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這裡經文總共發了十個願。第一個願是「孝順父母。師僧。」在大乘經裡面只要講到「父母」,標準就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有些人會覺得這樣講好像境界太高了,實際上不會,這是打開你的心量,你就不會跟一切眾生計較,你就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心量狹小。所以要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心態來對待一切眾生,當然包括對你自己的親生父母亦復如是,這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孝道。一般人講到孝順只會想到自家的父母,如果只指此生的父母,那麼與自己父母利益、看法相違背的,你因為只孝順此生父母,你就會認為他是你的仇家。所以自古就有所謂「世仇」,可能是由你曾祖父那一輩的冤仇,一直傳到現在還延續著。如果作如是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沒有所謂「世仇」的問題,沒有所謂「仇家」的問題,所以這觀念是能夠化冤為親,能夠化小為大,把你的小情小愛給轉化,變成大愛,這在佛教裡是叫「大慈悲」。經文講「孝順父母。師僧。」。「師」就是你的和尚,或是教你佛法的在家居士,都能稱為師。「僧」就是指出家人。佛弟子要發願孝順師僧,恭敬三寶。
  第二個願是「願得好師」。你不只要孝順你的父母師長,還希望佛力加持你能得好師,不要遇到邪師,遇到邪師就很糟糕。世間人講:「一句話可以轉變人的一生」,你遇到一位好老師,你這一輩子受益。可是你若在佛門遇到邪師,那你就永劫受害了。相反地,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像祖師大德們,你不要認為他們已經不在了,他們只是色身不在,他們的舍利還在,他的舍利就是他的著述,這些都是「好師」,是真正善知識,真正的良導。為什麼我不說依止哪一位古德善知識?因為每一個人的緣不一樣,有時候我們會推薦,但是如果緣不同,你看他的著述,你怎麼看都看不懂,沒有辦法契入,那就是跟他沒有緣。要是有緣,你一看就會覺得很親切,就能老實依教奉行,但是你所依止的必須是古來有修有證的大德,這叫「願得好師」。你要是有福報能遇到真正的大德,你無量劫來的生死都能斷掉,所以應當發願:願得好師。
  特別要提醒的是:現代人看到古文就沒耐性看下去,幾乎都會去找現代人講的白話註解,其實這正是沒有耐性的表現,無法得到學習佛法的真實受用,若真想修證佛法,想明心見性,成就菩提道,除了看經典外,還是要依止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學習,看其開示、註解。
  第三個願是:「同學。善知識。」不光要有好師長,也要有好同學、善知識。你們在學校的同學未必是你的善知識。世間同學在一起就是互相講一些是非、俗事、物欲。女眾就是講一些情情愛愛,這個人又怎樣,那個人又如何。男眾亦復如是,說哪一個人好看,哪一個人不好看,都是在講些無益語言,這些不算好的同學。甚至有更糟糕的,他帶你去為非作歹,帶你去吃葷腥、去造業,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同學、同參道友,所以要發願─願得好的同學、善知識。意思是說不要有這些障道因緣。如果真遇到這些障道因緣呢?要會將障道因緣轉化成善知識,叫「逆增上緣」。人家障礙你學佛、障礙你修行,你要想到:他越障礙我,我應該越精進、越用功、越懺悔。覺悟到─這就是過去生我們障礙人家學佛,所以這一生想要修行,才受到這樣的報應。你知道是這樣就好,心裡不要罣礙。但是,現在人所謂的障道因緣,其實未必是家庭障礙你,未必是工作障礙你,多半都是自己障礙自己,自己人情,自己放不下。你如果心想說:「我先生只有週六、週日才在家,我做人家太太應該待在家裡煮飯」。那這就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為自己做障道因緣,那就沒有辦法,因為是自己放不下,這只是舉其中一種例子。男眾也是,不要因為太太念兩句,說你不顧家,你就不敢學佛修行。你心態上要能夠突破這些障道的人事因緣,轉這些障道的業緣成增長菩提的善緣。所以在境界當中,要能夠轉得過來,要做自己的善知識。即使在順境,也要能夠不迷,那麼順境也是善知識。學了佛,受了菩薩戒,有錢了、有名了、有財產,不要胡思亂想,應當護持正法,或是興建塔廟寺院、蓋道場,弘揚大乘,護持大乘佛法,這也是菩薩戒。四十八輕戒後面就會講到,受菩薩戒了,要能來護持佛教,幫助佛法流通,建立如法的道場。不要有錢了,只會想─現在要到哪裡去玩、去避暑,哪裡有好吃、好喝、好玩的……這都是增長惡業。雖然你覺得你已經有在吃素,但是你的心散亂,時時向外攀緣,這就不算是在順境當中覺悟的人。
  像善無畏大師─他是密宗的祖師,他雖擁有王位,可是他還是捨棄王位去出家。釋迦牟尼佛也是、達摩大師也是、安士高大師也是、新羅國的金喬覺王子也是。新羅國就是現在的韓國。金喬覺他是王子出身,都是過著好日子,他也都把這些都放下。像白蛇傳裡面講的法海大師,歷史上真有這個人,他的和尚是黃檗禪師,他的父親是裴休丞相,他在唐朝當時候做到翰林的位置。翰林這位置在唐朝是沒有官階,等於是「內相」,所有皇帝的詔書、密旨都是由他起草。因為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更重視翰林的位置,以免軍機洩露。
  所以法海大師的父親是宰相,他算是個內相。一個是外相,一個是內相,都是居宰輔的地位,他也是放下,去出家,這就是在順境當中不迷。所以重點在於不迷,而不在於年紀。有些人年紀很大,越老越迷惑,迷惑到後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顛倒,滿心是世間意,在佛門搞世間法,要在清淨的佛門中推自己有興趣的《群書治要》,推廣人間佛教、講世界和平,這就是年輕時出家學佛,沒有修證,以至於越老,世間習氣越重、越顛倒,年紀越大還越愛攀附權貴、越沒有道心,這就是在順境當中迷惑顛倒,不僅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亦復如是。在佛門,出家的年紀越大供養越多,所以有一些人就禁不住被讚歎,禁不住別人恭敬,這也是在順境當中迷惑。
  第四個願是「常教我大乘經律」。希望能跟這些善知識學大乘經律,而不是學小乘、不是學人天乘。學大乘,你這一生才能夠究竟圓滿的解脫。像淨土宗「念佛法門」就是大乘,阿彌陀佛就是善知識、就是好師;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是同學、就是善友;祖師大德就是你的親教師、就是和尚,所以應當跟他們學習,學習淨土法門、學習大乘經律。大乘經律裡講的「十發趣」,這是第五個願,「十長養」這第六個願,「十金剛」這是第七願,乃至「十地」,這是修行的過程。十發趣就是十住位,多修空觀;十長養是十行位的菩薩,十行位的菩薩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前面是多修空觀少修假觀,後面是多修假觀少修空觀。再來十金剛,他修的是中觀;那麼十地呢?是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修的是「圓修三觀」,空、假、中俱修。為什麼講這個四十個位次呢?就是要「如法修行」,才不會遭受到陰魔的擾亂。希望你能夠如是發願,不受這些邪師以及天魔的擾亂,所以講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
  第九個願是「使我開解。如法修行。」就是使自己能夠了解經典,開解佛乘,能如法修行。雖然已經知道要這樣發願,但是對經典也要能夠開解。對於經典不了解,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修,以至於盲修瞎練、人云亦云。邪師今天叫你念佛求生淨土,你就跟著喊口號:「念佛求生淨土」。明天他告訴你要學《菜根譚》,你又跟著喊口號要學《菜根譚》,後天又換一樣,說要學《了凡四訓》等等功課,最後你都不知道該怎麼下手,說是多也不是多,說是一也不算是一,沒辦法合會。問題在於:教的人根本也教錯,亂修一通。
  修行不是只在講幾句似是而非的好話,或做幾件世間人認為的好事,而你以為照說、照做就是修行,那你搞錯了!修行要「脫黏解縛」,什麼叫脫黏解縛?脫除你對境界的執著,對於世間法的執著,乃至於修行對於禪定境界的執著等等,你都要能夠把它化空,你要能理解,修行的重點在於脫黏解縛。眾生六根被六塵所束縛住,你要能從中解脫、不執著,見相不生心,你要做到「了了見無一物」,這才叫修行。不是像世間人認為的一樣:只說幾句鼓勵、安慰人的好話,捐些錢做幾件好事,表面上看起來像個好人,他以為這樣就是學佛修行,就能作佛了,那些都是因為完全不解經義導致的,所以你要開解經典。經典講的是「諸法實相」,講的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既不屬垢穢,亦不屬清淨,你要能夠觀察得到,為什麼說「觀察」,佛經說過「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學佛修行不是要你用想的,佛法不是想出來的,是要能夠在這些境界當中跳脫出來,但僅僅跳脫得出來還不算真正得道,更要做到「心境一如」。跳脫出來,心不隨境界轉只是剛開始,還沒辦法知道心境一如,要持續地用功。所以,一定要發願,要了解經典,不要想:經典的文字太多、字太小而不願學習。想想你在看股票的時候,字再小你都看得到,你在看銀行存摺的時候,字那麼小你也看得很清楚,絕對不允許少一個零,少一個零你一定起煩惱。那些字都比經典的字小得多,你還是在看,常常看。要是在看報紙或手機的網路新聞:「今天又發生什麼是非,哪一位藝人又如何,是不是又外遇了、是不是又離婚了,誰又跟誰結婚了……」,字這麼小你也是在看。新聞幾乎統統都是這些是非,世間人很愛看。所以眾生只是心散亂,找藉口不肯看經而已。叫他看經典,他就說:「阿彌陀經太長、心經不懂、大悲咒念了沒意思,他不念。」或說:「阿彌陀佛是念給死人聽的等等。」都有他的理由,總是不能如法修行,不能了解經典的義趣。叫他聽講經他也沒有辦法認真聽,所以不能解經,不知道佛教的四依法,難怪會受人迷惑,受到那些外道二乘邪師的迷惑,因為那些邪師都專講你愛聽的,教你怎麼得到名聞利養,教你怎麼過著幸福的人生。實際上他給你的那些是假的,他給你的是糖,你一旦把糖含到嘴巴裡面一定會融化,就像你的幸福終究會被時間給融化、被無常給融化,不是真的啊!唯有明心見性,了脫生死,這才是真常,不會受時間的磨滅,不會受無常的磨滅,所以佛弟子應當發願開解經典,了解經典而後如法修行。
  第十個願「堅持佛戒。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是要大家堅持佛陀的教誡,就是所謂的「光明金剛寶戒」,乃至於十重四十八輕戒,都要堅持。「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意思是:這色身可以放下,也絕對不退心,要做到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從現在發願,盡未來際,捨身命後也不退轉,永不退轉。」所以叫「寧捨身命。念念不去心。」大眾應當要發這十個願。像現在的佛門弟子,面對財色名利無法不動心,以至於佛教衰敗,真正佛教的義理無法弘揚,使得有學佛、沒學佛的人都認為:為了維持道場、維持生活,拿佛教做招牌,吸引大眾、招攬人氣、收費,都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楞嚴經》中所說的「裨販如來」,也導致佛教的衰敗現象,如《當來變經》中所說一樣,處處可見。這都是因為沒發這些願、持守這些戒律。
  第三十五條是告訴你:一定要發這些願。「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不發願,那表示你沒想學,沒想成佛,你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菩薩。這一條是發願,下一條勸你發誓。

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發十大願已。持佛禁戒。作是願言。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大坑刀山。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所謂「十大願」就是前面十個願。不發誓與不發願的差異在於:發願是希望、願求。有願則有行,無願則無行,菩薩所發之願必與菩提相應。有誓才有堅固力,才能修菩提行,圓滿菩薩行、成佛道。以下所說「誓」多仍以「願」字引出。
  這裡講的是發第一條誓。前面說過,發願以後要「持佛禁戒」。要能發誓:「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寧願將這色身,投到大火坑當中,這火坑裡不光只有火,還有「刀山」─有刀子形成的山。寧可此身入於這麼苦的地方,也「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為什麼講「三世諸佛」?因為大乘戒是通三世,不但是現在,過去世也通,未來世也通。它是諸佛共同的戒法,大乘菩薩戒因為是從「光明金剛寶戒」而出,也是諸佛的本源,佛性種子,也是眾生的本源。所以三世諸佛經律絕對要能夠持守,絕不毀犯。終不「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這是包括男眾對女眾。若你是女眾,要相反過來,理解成:與一切男人作不淨行,做這些破戒、破壞道場規矩的事情。這裡講的「男人、女人」是沒有分年紀,絕對不可以,做了,這就算是不淨行。且不要講到什麼男女淫欲這些,這當然都是不可以,乃至於在道場,你對於這些道場的小孩,你覺得他很可愛就為他隨便開緣,破壞常住規矩以及佛門戒律,或是跟你熟悉的人,有親屬關係的也不行,你都要能夠堅持佛陀的教誡,絕對不破壞佛陀的正法,所以要發這樣子的誓。不要看到文字有「女人」,就只想到男女淫欲、男女情欲,這裡講的是沒有分年紀的,包括為自己的愛欲、喜好找藉口開緣,破壞佛教的言行都不可以。像現在佛門流行的:人間佛教、拜萬姓祖先、《弟子規》、《了凡四訓》……這統統都是某些人自己的愛欲、個人的喜好,而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把個人的喜好透過佛教去包裝,為自己的世間心找了個藉口,向大眾推銷而已,這不但是盜用三寶的財物,更是與一切男子、女人做不淨行,不光自身心不淨,還教其他男子女人行不淨行搞世間法,這麼做的人,此生死後必然投入大猛火坑、大坑刀山,一定下到地獄去。
  這裡是教真發心受戒的佛弟子,即使在熾然猛火大坑刀山這樣的環境也絕對不毀犯,所謂「猛火。大坑刀山」正是比喻眾生在面對世間種種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對貧困惡逆苦難的逼迫,在這種強大引誘、壓迫的環境狀態下,也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典戒律的教化,絕不破壞佛教。這是第一條誓願。
「復作是願。寧以熱鐵羅網千重周匝纏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再次發誓:寧可以熱鐵羅網周匝纏身,也絕不以此破戒之身,接受信眾供養。像有些出家人,學祖師謙虛,在佛前退戒。他既然退戒就不是比丘了,她就不是比丘尼了,那就不可以再以此身受供了。除佛前退戒外,甚至還有的人是「背大向小」的,他本來受了大乘菩薩戒,但是自己小乘習氣實在是太重了,又跑去受南傳戒,這行為就破戒了。因為「背大向小」算是破菩薩戒,在《地持菩薩戒》裡面說:「你要是犯了背大向小戒。那是破菩薩戒。」甚至包括那些說「大乘非佛說」的,還有之前所講的那些穿著大乘衣服,做著世間事的光頭俗漢,那些人沒有道心,把佛教商業化、把佛教企業化、把佛教世俗化,那些統統都是破戒人。經云:「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檀越一切衣服。」所以那些人根本就不堪受供養,而我們自己要發誓,絕對不做這種人。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再次發誓:「寧可百千劫,口吞熱鐵丸、受大流猛火,也絕不破戒,也終不以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受信眾、居士所供養的百味飲食。」所謂「破戒之口」就是:「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把經律文字顛倒了、意思錯解了,句讀斷錯了。像把《龍藏》標了句讀,這些人都是破戒之口,或外道邪見也是問題百出、問題特別多,包括那些毀謗正法的人,他告訴你:學佛要先學小乘、要先學人天乘才有次第基礎,這等於是教人先墮落,才能生天,才能學佛。講這種話的人,他的就是破戒之口,所有毀謗正法的人,也都算破戒之口,造作口業最惡口的,就是「毀謗三寶」,其他世間講髒話的、帶瞋心的、辱罵的……這些也算是惡口,但是最重的一定是「毀謗三寶」,此戒告訴佛弟子:「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復作是願。」再發誓「寧以此身臥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這是說羅網舖在地上,而羅網上都是火。熱鐵地是:地由燒紅的鐵做的地板。佛教誡弟子,寧可以此身躺臥在大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人家要供養你床座、臥具,如果你是破戒的人,你絕對不能受供。所以要知道,破戒的人不可受供養,要懺悔清淨以後才可受。這也是提醒佛弟子:寧可臥於此恐怖猛火羅網、熱鐵地上也絕不破戒,所謂「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這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裡講的,鐵輪在你頭頂上,令你恐懼或折磨你,你也絕對不退心,就是說無論如何惡劣的考驗,也絕對不毀壞諸佛的戒律。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鉾刺身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這是發誓堅持禁戒,縱然身受三百鉾,「鉾」就是矛的意思,音不同但是所說的兵器是一樣的,寧可承受三百支矛刺在你心上、刺在你身上,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百味醫藥。」,一般人看到的意思:只想到破戒者不能受這些供養。但是此是其中之一,你不能只看墮落面,你是要增上,不要以為你都不吃不喝,就能懺罪,就不造業。它真正的意思是說 :寧可讓三百支矛刺在心上、刺在身上,經一劫、二劫這樣苦也絕不破戒。如前面講的「如草繫比丘」,二乘人成佛無望,尚且這麼樣堅持禁戒,「如戴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繫比丘。」所以大乘的菩薩更應當發誓、發願能夠堅持佛戒。
「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
  再次發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鑊」就是鍋子。寧可此身在大熱鐵鍋子裡面煮,也絕不破戒。也絕不以此破戒身,受於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園林、田地種種名聞利養。這些誓願都還有其他的意思,人家拿種種物質、名利來誘惑你,比如:拿好的衣服、飲食來供養你、送好的房子誘惑你,嘴上說護持,實際是希望你退轉、破戒,你要堅持,絕對不破戒,你寧可身入大鐵鑊、身臥鐵床,以三百鉾刺身也絕對不破戒,其中有好幾重的意思在裡面。
「復作是願。寧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於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再發願,寧可讓鐵鎚打碎自己身體從頭到腳碎如微塵,也不以破戒身受信眾、居士們的恭敬禮拜。
  出家人,你不要以為,人家恭敬頂禮你,他是在拜你,不是的,你絕對不要起心動念,因為他不是在拜你,是因為你出家,穿了僧服,是佛陀的形象,他是在拜佛陀的形象。
  你要是把這身衣服換下來,你什麼都不是。甚至外道、其他宗教的,一些不學佛的、他看你根本就什麼都不是。佛教徒會拜你,是因為佛陀的形象,是因為你穿的是袈裟,是因為你持戒律,你是正知正見的象徵,所以你更要正知正見,絕對不起邪見、不破壞佛教、不作邪業。所以佛在這裡告訴弟子,即使以鐵鎚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微塵,也絕不破戒,要有這樣的決定力,要發願、要發誓。
  以下是舉不以六根攀緣六塵,若攀緣即是破戒。以下所說「破戒之心」即是當六根隨境迷惑之時。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他好色。」
  「鉾」就是矛。再發願:寧可用百千支熱鐵刀把眼睛給挖掉,受這樣的苦,也絕對不破戒貪著好色,佛弟子要這樣堅持才能成道。不要受人家誘惑,迷惑顛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聽好音聲。」
  「劖」是鑿的意思。再發願:寧願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這錐子是鐵製的,用來刺你的耳根,即使須經歷一、二劫受這樣的苦,也不破戒。愛聽好音聲即隨聲流轉,能不隨聲流轉,自然就不會破戒了。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嗅諸香。」
  再發願:縱然須受百千刃刀割去其鼻一樣的苦,也絕對不貪著諸香。鼻貪嗅諸香,即是鼻根攀緣,即是菩薩迷惑於境,即是破戒。
「復作是願。寧以百千刃刀割斷其舌。終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淨食。」
  再發願:寧以百千刃刀把舌頭切斷,也不起一念貪心,食人百味飲食,也包括不貪圖利養之意。
「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斫其身。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貪著好觸。」
  再發願:寧以利斧斬斫自身,也絕對不貪著好觸,菩薩絕不貪觸細滑柔軟等等的覺受。貪─即犯破戒之事。
「復作是願。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犯輕垢罪。」
  再發願:要願一切眾生悉得成佛。我們不光自己要持戒,不光自己要成佛,還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如果不這樣發誓的話,道業沒辦法增進,你就沒有辦法度一切眾生。如果菩薩不作如是誓願的話,那是菩薩惡作罪。第三十六條戒的總結就是如此,這裡就是告訴大家,你的身口意三業,乃至你的六根都不應做這些破壞佛法的事情、破壞戒律的事情,不光自己不犯戒,還要願一切眾生成佛。二乘人他自己可以護持禁戒,但是沒有發願度眾生的心。這就是大乘跟二乘差異之一。大乘人不光自己要成就,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心量廣大,這是第三十六願。
  希望大家看了以後,都能夠在心中默默的發誓,要常常如是發願,那你就是遵守佛陀教誨的弟子。常起如是願,你在菩提道上就不會退轉。

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三十七條「冒難遊行戒」。「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這「二時」經文有告訴你二時的時間;這二時就是春天跟秋天,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要行頭陀行。「冬夏坐禪」就是春、秋這二時以外的冬、夏二季是坐禪、結夏的時候。
  「二時頭陀」就是可以向外去度眾,度眾的時候不要忘記行頭陀行。所謂「頭陀」就是「抖擻」,不光只是具備這十二頭陀行,還要能夠心不貪染世間、能夠正念分明,這才是真正抖擻的意思。菩薩行頭陀行時常用楊枝、澡豆……這十八種物,其實各有其表法,用「楊枝」表淨心。用「澡豆」以表淨身。用「三衣」是蔽形除貪,表遮蔽身形,除掉世俗的貪欲。用「瓶」能注法水。用「缽」表斷邪命自活。「坐具」能坐禪成道。「錫杖」表能樹法幢、顯聖智。這是錫杖的表法。「香爐」表信,能信入大乘,能斷除二乘以及外道的邪見。「漉水囊」代表慈心。「手巾」代表除垢,以光顯佛面。「刀子」代表能斷愛根,能除結使。「火燧」代表有慧覺,因為明能破暗。「鑷子」代表拔除煩惱刺,這是鑷子的作用。「繩床」代表精進,精進行道,離貢高放逸。「經」代表開覺心性。「律」代表是嚴淨三業。
  「佛像」是近良導,「菩薩」是親善友,這是出家人隨身十八種物,要是能夠知道它的表法,在家出家都能帶,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頭陀行,這是祖師大德教的心法。
  因為現在人出門不會帶著澡豆,不會帶著楊枝。澡豆就是肥皂,楊枝就是以前的牙刷,所以當你到飯店去,看到這些東西,你就要想到這些表法,包括你的三衣,「三衣」就是你日常生活的服飾,要穿適合身分、場合、活動的服飾。「瓶缽」就是你帶的水瓶、帶的碗,雖然現在都用免洗餐具,但是你看到這些餐具,都要提醒自己要應量,不要邪命活。所謂邪命活、結交豪貴、攀緣世間,然後為人家算術、卜卦等等的,這都是邪命活。看到椅子就是你的「坐具」,要能提醒自己要用功坐禪,要能夠見性。「錫杖」是要能顯聖智,你聖智要能高顯,不要迷惑顛倒。「香爐」代表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信入佛法。「漉水囊」以前是將水過濾,因為它水裡面有蟲子,所以用漉水囊把蟲子過濾掉,再喝裡面的水。就是現在隨身型的過濾壺,出門旅遊都會帶濾水瓶,就是漉水囊的意思。也是代表慈悲心,不去殺生、不去吃葷腥食物,現在如果你去飯店,水一開有蟲子,這間飯店沒人敢住,所以就用來表法。包括你在洗臉、包括你身上帶的刀子,現在出國也不會讓你帶刀子,所以就是指你的指甲刀等等,表能夠斷除愛根。因出國不會帶打火機,就以電燈代火燧。「鑷子」這鑷子一般女眾比較會帶,都是拿來拔眉毛。在拔的時候,是警醒自己要拔除愛根,不要只是拿來化妝使用,因為鑷子是表拔除愛根。「繩床」是繩子打結做成的床,它可以掛在樹上,相信大家應該都有印象,這樹上的繩床,是代表離放逸,能夠常行精進、能夠捨貢高。出門要帶著佛經、帶著戒律、帶著佛像。在以前雖有捲軸的佛像,要帶也不容易,現在就很容易,經律佛像都可以放在手機裡面,菩薩形像也可以,只是一般人不願意放而已,你們學佛了就要放。除了世間人講的給你保平安以外,還能夠讓你提起正念。你在外出的時候,你必須得準備這些東西,也應存這些心態,那你在旅行時,也就是行道的時候。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這十八種東西要常常帶著不可以忘。那什麼時候可以外出行頭陀行呢﹖這裡講的是農曆,從正月十五,就是一月十五到三月十五日,這是春天;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這是秋天,基本上這時候天氣都非常好,常常在旅遊的人,多半都是選這個時候。亞洲大部分地區在春分跟秋分的時候,天氣最好,沒有災難的問題,或是比較激烈的天氣,較適合出行。經云:「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就是在春分跟秋分的時後,你行頭陀行、你去遊方參學。現在人是去出差、去賺錢,出家人也有可能去遊方、去參學的,不過現在一般都只是去其他道場看一看、走一走,因為未必真有善知識給你參訪。不管是什麼原因外出,這十八種物要常隨其身,念念不忘,所以你要懂得心法,你不要只想到這是出家人的東西。你們去戒場,不懂的人他一定告訴你─這是出家人的。照他這麼說,那在家人怎麼辦?在家人就是受持我們剛剛講的十八種物的表法,要能夠常如是存心,要精進、要行道、要能夠用功、能夠坐禪、能夠有慈悲心、能夠有正知正見、能夠親近良導、親近善友,那就是常帶這十八種物。
  「如鳥二翼」具備這些物品─心態就好像鳥的兩邊翅膀一樣,少一邊都不能飛翔前進,也就是無法進道。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布薩日」的布薩是誦戒的時候。「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新學的菩薩要半月半月固定誦戒。「誦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段「半月半月誦戒,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要銷歸自性,銷歸「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只是口誦。六祖慧能大師講:「愚人口誦。智者心行。」所以你要銷歸自性,不要只有口誦,誦戒要銷歸「光明金剛寶戒」,銷歸無作戒體,這是誦戒的意義。
  經文說:「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若誦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誦」,就是誦戒時要有佛像,「一人布薩。即一人誦」,一個人誦戒時,那就一個人誦。「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這是說無論有多少人,只要一個人代表誦就可以了。「誦者高座」誦的人坐上位,「聽者下座」聽他誦戒的人,坐在下面。「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為什麼說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因為以前的袈裟,五條衣就是下裙,你如果只穿個五條衣出來,那你上半身是沒穿衣服。所以還要七條,披七條是上衣,可是肩膀還是外露,所以要搭上九衣,九衣是把肩膀給蓋起來,這才算穿著整齊,所以叫「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在現在有些出家人不懂,他就會穿上三件袈裟在誦戒,這是著相而不解其義。所以要知道這意思就是要穿著整齊。如果是在家人誦戒,就穿海青搭縵衣,因為你沒有袈裟、沒有割截衣。袈裟另外一個名稱叫割截衣。因為以前布料得之不易,佛陀要求弟子不要浪費物資,就把人家不要的布,裁成一條條,縫起來所以叫割截衣,後再染色,也就是染色衣、壞色衣。
  「結夏安居。一一如法。」結夏安居就是休夏自恣,這三個月的時間要如法來用功。
  「若頭陀時。莫入難處。」如果你在外面遊方參學,所在的、要前往的這國家發生戰爭、發生動亂、發生在抗議、在遊行,那你不可以去,你不要想逞英雄,還到那個地方去,自己拍張照,那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現在的人很喜歡拿手機,自己拍自己,甚至還特別跑到有戰亂、示威的地方,為自己拍照,這是不行的。學佛人要懂得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所以佛禁止你冒難遊行。
  「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所謂「國難惡王」是指你要去的國家有災難、動亂。或國家有暴虐惡王等等,會令你危險的。「土地高下」是深谷、深山、沼澤所有容易出事的地方,也不能去,更不能一個人獨行。
  「草木深邃」講的是像:叢林、森林、草原當中,在森林這類環境裡面,很多人都會迷路,就再沒有出來了。乃至森林當中有獅子虎狼,這些都會傷害眾生。佛制受菩薩戒的弟子,不可以去。
  「水火風難。及以劫賊。」或是這個地方有嚴重的災害,你都不能故意前往,你明知後又故意前往就犯戒。當然,你是參加團隊發心去那裡救災的不算。這是講你行頭陀行的時候,你不可以特別去,因為你是要去修行、要去用功的,你去那裡根本就沒辦法用功,也沒辦法結夏,因為那裡正在遭難,就是這個意思。但你也不要看佛教導我們水火風難不能前往,你遇到人家有困難你也不救,自己先逃命,那這就非菩薩,也名菩薩惡作罪。就是前面所講的「不行放救戒」。不可以見到眾生有苦難,你不願意幫助。眾生不光是指畜生、水族,還包括人類在內。如果你有救援的專長,你應當發揮出來。
  「及以劫賊。」在古代會有,整個村子都變成賊窩,現在應該是比較少。這種地方你就不能去那裡安居,因為去那裡你也沒辦法安居,這是講一般的學佛人;有一些祖師大德他有大成就,他能知道他跟這些賊有緣,會特別去度他,人家是真度得了。你去那裡只會被影響,無法用功進道。
  「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知道道路不安全或有毒蛇猛獸出沒,只要會有危險,都不可以進入或通過。
  「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若是要行道或結夏安居,也都不可以在這些地方來居住結夏。
  「是諸難處亦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戒文上講的「難處」,一般人看到了只會解成是「王難、水火風難、賊難以及虎狼獅子」。頭陀行就是修行,這其實是告訴我們,佛弟子修行,這些邪路不要走,外道行不要走,因為這更勝於虎狼獅子、更勝於惡王、更勝於水火風難。你修行要是不如法,念佛不好好念,你想要夾雜些別的,像現在外面學淨土的一些學人,不老實學佛,還夾雜學那些世間法,正是迷惑顛倒,這就是令自己入於難處。《無量壽經》講:「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意思是這世間的事情,終究是對你有害的。所以佛在經上講,眾生的欲望、欲求,更勝於毒蛇。毒蛇咬人,頂多是令你一生沒命,而欲望害人,會使人永世不得翻身,都墮在地獄當中。這就是告訴我們那些外道、邪師他們提倡的世間法,講的假佛法,你絕對不可以去學,不然就是入於難處,犯了「冒難遊行戒」。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表法,你縱然天天帶了這十八種物,也沒有辦法保護你。
  《華嚴經》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華嚴經》是佛出世講的第一部經,佛一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不要學這些世間東西,你才能契入如來的境界。所以很重要,你要聽話,不要冒難遊行。就是告訴你,世間的這些書,釋迦牟尼佛禁止我們看。《了凡四訓》講得再好、《弟子規》講得再好,也是「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講得再多、再好,都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因為就有出家人原本學大乘,明明知道他去的寺院是學小乘,他還要去那邊學,這就犯了冒難遊行。學的時間久之後,自己的大乘正見就會慢慢消失,法身慧命就斷掉了。縱然之前有大乘的正見,你去住在小乘之處,住在外道之處,你就等於這裡講的「入於王難之處。入於土地高下。草木深邃之處。」,你即使有本事,也都沒辦法學大乘,因為你跟他們共業。除非你像鳩摩羅什大師─羅什大師是在大乘當中有大成就者,他有能力去度他的小乘師父。你只是初學,你根本沒有成就,千萬不要冒險。「若故入者。犯輕垢罪。」如果你明明知道這些人的行為是外道、是二乘、是邪師,你還要去參加他辦的活動、看他的書籍、影片的話,那你等於犯了菩薩戒。就像現在有一些持戒的出家人,他就不懂得這條戒真正的含義,雖持戒持了一輩子,遇到外道說他持得很好,一被讚歎,他覺得人家的名氣也很大,很賞識他,所以就迷惑顛倒,貢高心就起來,覺得「有人讚歎我、有人知道我有修」,他雖持戒好幾年,最後也迷於名利,也不管對方是不是正見,即使對方在佛門推世間法《弟子規》,請他去講戒,他也去了!這就是入於「難處」,一入進去,永遠出不來。因為他不解大乘戒律的意思,到處跟人家講:戒相比較重要。結果他在戒相上也沒參透,不懂會相歸性,遇到有人讚歎就顛倒,反去為外道說戒,這種人就是入於賊難、兵難之處,入於不如意處。在佛門提倡《弟子規》的人就是外道邪見人,佛禁止我們跟這些人同流合汙,所以制「不得為外道。邪見人說戒。」,你還去說戒、傳戒,本身就犯戒了。
  你們聽戒都聽過,釋迦牟尼佛都直接說,你看這些世俗典籍、學這些東西就是斷佛種性,就是外道、就是邪見,是障道因緣,絕對障道。「障道因緣」就是說這些人都將不會有成就。
  所以,真正要學佛修行的人,不要再迷惑顛倒,你們不要再亂學,不要像這些只持事相戒的,自入於賊難、兵難之處,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自己修持沒有任何的成就,一聽人家說他是律宗的祖師,他就好高興,就去為外道邪見人說戒去了,自己的菩提心、菩薩心,全部退光光。所以要懂得,冒難不可以遊行、不可以前往,這是它另外一層的意思。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八條,我們要求你來聽戒,一定要按僧次而坐,先受戒者先坐。不是你坐在前面,就代表你比較有修,這是佛規定。你先受戒、先學佛了,佛要你出來坐在前面。我們按照佛陀的規定。「不問老少」,因為印度有種性制度,中國雖然沒有種性制度,但會有一些人他覺得他有學歷,或他自己對佛法有很深的體會,總是帶著貢高的意念在他身上,所以依佛制,按次第坐,就能破除這種貢高我慢,是這個意思。那是不是先受戒的在前面,就代表他一定比較有修呢?佛沒有這麼說。所以要知道,這只是給予先受戒者尊重而已。但如果他不如法,你一樣可以不跟他學,他說的話,你一樣可以不聽,這樣不算不敬,因為佛教我們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要依法不依人,你要是以先受戒的、或他的年紀來看,那你就是依人不依法了。所以要懂得,在佛教裡該怎麼來依止。不管他是貴人、國王、王子,不問老少比丘或比丘尼,都應該「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要次第這樣坐,不要如同外道癡人一樣,男女雜坐、老少雜坐亂坐一通,就沒有規矩。
  「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在佛門,不可如部隊中的兵卒或世間奴隸一樣,侍奉長官或主人,一切都應依戒律而行。佛門裡沒有所謂的種性制度,沒有誰是婆羅門較高貴,或誰是首陀羅較低賤,就是看誰先受戒者,如果有不按此而坐的話,那就叫「兵奴之法」。世間人使用的就是「兵奴之法」。佛教當中沒有這情況,「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名為菩薩惡作罪。」這是犯了輕垢罪,也就是菩薩惡作。所以你們要知道,到道場來聽戒、聽經,要按僧次來坐,這才是如法的。一般現代在家人比較沒有分,但是出家人還是有按戒臘分的;在家人要分也可以,就是問一下看你哪一年幾月受戒的?這也是如法的。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第三十九條。不修福慧戒。菩薩戒教你常應教化一切眾生。要教化眾生,就需要有道場,所以當你有錢、你有能力,就要發心「建立僧坊」,讓出家人可以在裡面安住修行。不要讓出家人用作法會來賺錢維持生活。法會可以做,但應該是純粹利益眾生,而不是用來賺錢,維持道場的開銷。若作如是念,那就不對了,因為你就會去算一個牌位應該要收多少錢才夠開銷,能有盈餘,你就會開始計算成本、算支出,然後再來算盈利收入,為了錢,你就會開始人情、開始攀緣,招攬人來寫牌位使人數增多,以增加收入,用做生意的心態在舉辦法會,這個就不可以了。
  除建立僧坊外,或是在山林,或是在田園「立作佛塔」,也就是建立佛塔。佛塔是放藏經或是供養舍利的。「冬夏安居坐禪處所。」就是在家居士要能夠提供給人家修行的地方。這是特別講在家人,因為出家人出了家,錢財都捨掉了,所以需要在家人來護持,這是佛交待受菩薩戒的學佛人,你們都要來護持正法,所以要「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就是要方便眾生來聽聞正法、來修行,這點很重要。沒有道場,就沒有辦法推廣佛教,沒有辦法弘揚正法,所以在家人看了這一條戒就應當發心、就應當發願。即使你現在還沒有能力,可是只要你有發這個願,將來你就會是大護法居士,所以應當要如是發願。要懂得護持正法,縱然現在沒有財富的能力,你也要能夠以身來護法。到道場來做義工、到道場來發心、或是隨分隨力護持正法道場,還要幫忙流通大乘經律、流通正法,把正法送出去也算是使正法久住,使眾生方便聽聞佛法。
  「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這就是剛講的─如果你能講,那當然要講,你沒辦法講,那就幫忙流通法寶,或是幫忙聽打,幫忙校稿或是在網路上分享給別人,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分享給你的同學、同事等等,這都算是講說大乘經律,菩薩戒弟子就是要這樣來奉行。
  「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是說當有疾病,國家有難或天災人禍,或是你家有人亡故,或父母、兄弟或是你和尚、阿闍黎(軌範師),也就是你的依止師亡故,或是一七日或是二七日及三七日,乃至到七七日,都要讀誦、講說大乘經律。現在做法會只有讀誦,卻沒有講說,所以不算圓滿。要做到讀誦、講說,講說裡面一定會有讀誦。像我們的講座,每一條戒都有讀誦,讀誦以後講說,所以是以講經最為圓滿,因為包含了讀誦跟講說。「一切齋會求福。」或是參加供齋、供僧,你要求福,乃至希望你的生意興隆,就是這裡講的「行來治生。」都能夠如意發財。
  「大火所燒。大水所漂。」甚至你遇大火,陷於火海,或是溺水。「黑風所吹船舫。」黑風就形容比較劇烈的天氣變化,或在海上遇到颶風要把你的船給吹翻,以及「江河大海羅剎之難。」江河大海是指水難,或在海上遭到摩竭,深海裡面的大鯨魚,牠叫摩竭,牠會把船給吃掉,經云:「若遭摩竭欲來吞」。還有大海中有羅剎,羅剎會吃人,若遇到這些大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也要讀誦講說此經律。
  講到海上就想到─從前有一位優婆塞乘船出海,遭遇到巨浪,這船幾乎要翻了,這時候在船旁就出現龍王,牠就拿了一杯水問這優婆塞,牠說:「是這一杯水多還是大海水多?」這優婆塞很有智慧,他說:「這杯水多。」龍王就覺得很奇怪,牠說:「明明是大海的水多,為什麼你說我手上這杯水比較多?」他說:「海雖大,卻不能利人、還會使這船翻覆、還有巨浪吞人,沒有功德;這一杯水,每一個人喝都能除飢渴。修行人喝了,飢渴除了,可以成道,口渴的人喝了,飢渴除了得安穩處,所以這杯水的功德比海水更大。」這龍王聽了之後很高與,惡劣的天氣馬上沒有了,還皈依了佛法。有大乘的智慧,連畜生道都能夠佩服,能夠皈依佛門。所以你即使遇到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三惡八難七逆這些可以在佛學辭典上查到詳細內容。這裡是說甚至你造了這些罪業,也都要讀誦大乘經律,才能消你的業障。「杻械枷鎖繫縛其身。」或是當你被杻械枷鎖綁起來,也就是遭難了,你就讀誦大乘經律。所以說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會有用,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乘。現在有些人講大乘佛法不是佛說,那你看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要不要稱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大乘,他還是得念,因為觀世音菩薩能夠加持他離苦解脫。所以說大乘可以轉定業,你只要肯相信、肯老實念,所有的種種苦難悉皆消滅。祖師讚歎這部經,如同「大赦之書」,你只要讀誦大乘菩薩經律,你的這些罪報一律赦免,所以叫「大赦之書」所以「杻械枷鎖」沒有辦法繫縛你。「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即使你習氣重、業障重,只要誦持大乘經律,就都能夠解脫。「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果你有能力,你不護持正法、你不辦道場、你不協助正法流通、你不讀誦大乘、講說大乘,都是犯了菩薩惡作罪。所以佛弟子應當如是學,不可以慳吝,不要捨不得,要盡己所能來護持佛法,要使正法久住,不是只管自己修而已,只想自己得好處而已,也不要只為了自己求福報。因為很多人到佛門來,心想:我供養大眾、我供養道場;甚至他發心一間道場,他只是要求福。我們學佛不是要求福,求福報就像你拿鑽石去換顆糖果吃,發心道場就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眾生聽聞到正法,更多的眾生可以解脫、可以出三界。當然,你發心供養弘揚大乘的道場、供養修學大乘佛法的寺院,一定得大福。你能夠讀誦大乘經律,你就能開大智慧;你能夠解大乘的經律,你就能修大行;你能夠依大乘而行,就會證大果、證圓滿佛果,絕對是福德無量、功德無量。所以佛教我們要如是行持、如是發願。所以有能力,自己就要多發心、多做,不要總想:「等到我退休,我再來護持佛法做義工。或等將來孩子財產分好,看有沒有剩,我再來發心。」等你退休,自己都走不動,還要人家扶,哪有能力護持佛法,哪有精神體力來修行!學佛修行不要等退休後,現在就要修。學佛人、學道的人、想要成佛的人,當以佛法為主,以道場為主。你在做事情時,凡事以道場的事為優先,以佛教為優先,把你的「我」放下,把你的想法、你的感受都放下,這樣你的「我執」就會漸漸消除,業障就消了,你自然會得大福報,會開大智慧。你能這樣「忘我」、你能這樣「無我」就是修大行,修大行就一定能證大果。所以同修們應當要這樣發心,這樣來護持正法,不然就是不修福慧,你不修福慧,是名菩薩惡作罪。要千萬記住,正法才護持,是邪法就不要護持了。有人聽我們講經才知道自己原來在護持外道邪師,幸好很快就迷途知返,離開破壞佛教的團體,重返正途,學習真正的大乘佛法。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說。

  以上九條是菩薩應該學習,恭敬持守。這個是第三十九條戒。 

菩薩戒正說十三
第四十、 揀擇受戒戒
「佛言。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授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輕垢罪。

  這是第四十條,揀擇受戒戒。佛告訴我們:學菩薩戒的佛子們,「與人授戒」的時候,在傳戒時不可以揀擇,無論他是「國王王子」,這是指顯貴,乃至「大臣百官」,這是指達官。國王王子就是代表貴族,「比丘」或是「比丘尼」,這是出家眾。「信男信女」,指清信士、清信女,在家居士。「淫男淫女」,這是指做特種行業的男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六欲天子是欲界天的天眾,十八梵天是色界天的天眾,這是指天眾。「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無根」就是沒有生殖器官,「二根」是同時具有男女二根的,這些人都可以受菩薩戒,所以不應揀擇受戒。因為菩薩戒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是佛性種子,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所以《梵網經》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梵網戒每一個人都可以受,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你做什麼行業,都能受菩薩戒,但是如果你是黃門、是無根或是具二根的,或是六根有殘缺的,或是欠債的,你想要出家受比丘戒,是不能登壇受戒的,因為釋迦牟尼佛禁止,或年紀過大的,也不能受戒。年紀六十歲後就只能受沙彌戒,不然你要是登壇受戒,變成你的師父要倒過來照顧你。因為出家需要奉事師長,你年紀太大,也沒有辦法登壇,縱然受了戒,也變成你的和尚還要費心去照顧你。而且這還只是其中一種原因,所以出家戒是跟菩薩戒不同的。在家人要受菩薩戒,出家人也要受,這是不得揀擇受戒的對象。還有,也不可以挑戒律來受,現在佛門裡面,就有出家人在戒壇裡當場教在家人挑戒律來受,他說:菩薩戒你能受的受,不能受的,到時候你在佛前再退戒就好,這種出家人把受戒當網路購物:七天不滿意還可以退。這是佛教,不是網路商店,你發心受戒,跪在千佛面前發誓,還有這些龍天善神的證明,有諸佛菩薩為你做證明,你既然發了願,就要去做到,就要去守,沒有臨時退轉的,更不可以揀擇戒條來受,說你這條做得到,那條做不到,你做不到就表示你要犯戒,那就等於是破戒。十重戒是同一體性的,你破一條等於破十條。你殺生,一定同時犯了偷盜、犯了邪淫,你一定也犯了瞋心,菩薩戒是相通的,你只要犯一條,就違背你的本性,所以不可能讓你只持哪幾條戒,十重戒不行,連四十八輕戒你也不能揀擇,不能挑哪一條你能做得到的做,做不到的不做,這是不對的。就是因為做不到,所以才要做,有一些同修沒有信心,他自己的下劣習氣很重,沒有信心、沒有道心,他覺得菩薩戒很高,所以他就不聽戒、不受戒,他以為這樣不受戒,就能不犯戒,他就能消災免難,實際上,正好相反,受戒有受戒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善報,《菩薩瓔珞本業經》說:「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意思是「有戒可犯名菩薩,無戒可犯名為外道」,你有菩薩戒可以犯,那你是菩薩。你不要以為菩薩就不會犯戒,菩薩還是會犯戒,所以才說「有戒可犯名為菩薩」,如果沒有菩薩戒可以給你犯,你就是外道,因為你從來沒有發心。正是因為做不到、境界達不到,所以才要去修行。要是你都已經能做到,那你也就算是已經具足菩薩戒者,也無所謂受與不受的問題。佛說此戒是「為凡夫以及業障深重的眾生,略開諸佛心地戒法」,也正是因為你是凡夫,所以需要受,佛為你講諸佛心地戒品,要凡夫以及一切大眾都來受持菩薩戒。正是因為你沒做到,所以才要來做。所以不能揀擇受戒,誰告訴你可以揀擇受戒,這個人是外道、是邪師,你就看著,將來他一定會到三惡道去。所以眾生要有擇法眼,要有慧眼,要能知道哪些人講的哪些東西有問題,跟佛性心地戒不相應,那你就要遠離他。出家人教你揀擇受戒,這是錯誤的,不是好事,不應當親近他。只要是受佛戒,菩薩戒是一受永受,因為菩薩戒就是眾生的本性,本性從來不可能喪失,它比你的影子還親近,要是沒有陽光,影子就顯現不出來,無作戒體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現在眼睛在看、耳朵在聽,都是這無作戒體在起作用,因為它就是真心本性,不因造作而得,不因修成,要先明了這一點,然後在事相上,在境界上,防非止惡,心不隨念,心不隨境界轉,消除煩惱習氣,那你的本來面目自然就顯現出來。你煩惱習氣消了,你就能識得原來你自己是這麼清淨,一塵不染。「揀擇受戒」表示你心有分別,落於二乘、落於外道當中,這類人都是斷佛種性,所以不可以揀擇受戒。那麼在與人授戒,也就是傳戒的時候,也不可以心生分別,覺得這個人有錢,或比較有名,或他是貴族,或他是黃門、奴婢,或是淫男淫女,心必須一切都不分別,凡是願意發心受菩薩戒的,就一定得讓他受,所以說「盡得受戒」,這也是讓我們在生活上要遠離分別心,也不要因為這個人跟你有仇,你就不跟他講大乘法,你就不教他念佛出輪迴,你故意不教他修行、明心見性,還說他沒有根,拿世間書給他看,存心害人,讓他墮落,那這就是你在揀擇授戒。
  你不要著文字相,只想到「戒」,這「戒」就是指大乘經律,要勸導眾生學大乘,你不要害人,故意拿外道的書給他看,拿世間的雜論給他看,或拿著毀謗大乘的書給他看,這就是揀擇受戒。其實,終究還是你沒有智慧,所以自己心裡有分別,也沒有發起慈悲心,同時你也是在破壞正法。所以要知道,我們學佛受菩薩戒,自己就要推廣正法,推廣大乘,流通三世,化化不絕,令眾生能夠受持大乘經律,能夠學習大乘經律,所以你不可以起這些分別想。縱然這個人是惡人、是外道、是邪見人,我們都要善言勸導他,讓他也能夠回心轉意來學大乘,因為佛法當中最殊勝的就是大乘法,大乘法就是平等法門,一切眾生都能受、都能學。
  《金剛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法」是指什麼?不是指淨土或禪,或是大小二乘。是法平等就是講一乘,這法門就是一乘法門,一乘教法,一心之法,這個法才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所以每一個人學,都能夠成就。實際上來看,大小二乘只是接引眾生而已,重點是要讓眾生能信入大乘,能了知真心本性。
  剛開始有一些人不了解,或是業障比較重,所以為他講一些小乘,目的是要攝歸於大乘,等你了解大乘以後,還要悟自本心,這才是大乘的用意,你不要學了大乘又墮在大乘上,當然大乘確實比小乘殊勝,可是你既然已經學了大乘,就要學到大乘的心髓。不要覺得大乘比較高,小乘比較差,勿作如是念,這樣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
  在什麼狀況下可以揀擇受戒呢?必須是你遇到外道時,對於外道的戒你要有所揀擇,絕不能去受外道的戒,或邪見人的戒,都不能受。如果告訴你無所揀擇,你誤以為:不要揀擇受戒,結果外道的戒你也去受,邪師在傳的你也去受,甚至背大向小,去受二乘戒,那這就不對了。
  為什麼說二乘戒不能受呢?不是它的戒相上不能受,只是你不能著相,不能學小乘的心法,你要學大乘的心法。所以你也要能夠揀擇,於無揀擇中不妨善立揀擇,所以你不能想說「什麼戒都一樣」,「外道戒也一樣」,因為外道有些戒是人天乘的戒,五戒十善,這些戒佛教也有,但是外道受戒,是為了世間的長命百歲,或是希望能夠有錢、有神通。二乘人受戒,是希望能證果,能夠入涅槃。大乘人受戒,知道戒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戒,心境一如,沒有能,也沒有所,能所一如,這是大乘戒,跟凡夫持五戒、受持十善,跟二乘人的用心都不同。但是對於不懂的人而言,會覺得很像。
  在戒條(戒相)上,菩薩戒跟五戒十善好像很像,實際上,它們的用心完全不一樣,功德果報也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要受菩薩戒。菩薩戒包含: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的一切戒法,而持二乘戒只能證聲聞,持外道戒就變成外道,像外道有持牛戒、持狗戒的,這些人來生就是做牛做狗,這就是外道戒,持了,還是變成輪迴的眾生。所以還是要在無揀擇中善揀擇,這「無揀擇」是告訴你,在大乘戒法當中不要依你的習氣揀擇。當人家學法的時候,不要揀擇這個人是甚麼樣的出身,所謂的無揀擇是要在這裡著眼。其餘,是大乘戒,是小乘戒,是外道戒,或人天乘戒,你也要善能分別,所謂「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不是跟你講不要揀擇,你就亂學一通,佛法講「有寂有照」,若說「寂滅」則一切平等,若說「照用」則森羅差別。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雖然有森羅及萬象,實際上是一法之所印。所謂「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這都是直指真心本性,從「照」能入「寂」,能了別諸法之相,但於第一義,你也能安住不動。「如鏡現像,似珠隨色。」就好像摩尼珠,講摩尼珠一般人比較沒有感覺,也就好像玻璃珠,它能顯現一切色相,但是色相不會在這珠子裡面停留。如鏡子,能夠照現一切相,沒有遠近的差別,遠的、近的都一時顯現,雖然能照出相,但是鏡子裡面從來不留影。我們的真心本性運用起來就是如此,本來用心如鏡的。而眾生就是留影於心,結果一照萬物的時候,它就起了「能所相」、就起了「對待念」,一分別,就掉到這妄想境界裡去了。所以要知道,大乘的揀擇,也叫做「智慧」、「般若」,是寂照同時。小乘人修定,到後來他只有定,還需要起觀,以免定力過盛。他需要「慧」來開發他的「定」,也要「定」來輔助他的「慧」。不然,慧如果過多,心又散亂,都是不究竟的。大乘是「定慧等持」、「寂照不二」、「止觀雙運」,這是大乘人的用心。正確的揀擇是這樣揀擇。
  「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身所穿著的袈裟,要使它壞色。所謂「壞色」就是讓你離開世俗的欲染。世間人總是想著:「今天要穿什麼衣服、要怎麼打扮、怎麼吸引人,不然人家會說我長的醜,會覺得我其貌不揚」。所以現在的人都會去整形、美容、美體等等,這都是因為心隨世俗而染著。不要以為「使袈裟壞色」是只講出家人的袈裟要壞色,佛是教所有受戒的人,身上的衣服都要壞色;但不是叫你把它染色,那你又聽錯了,又不對了,是教你心不要隨世俗而染,不染於世俗,才叫「壞色衣」。你要是能如是用心、如是壞色,那你所穿的衣服即使是掛滿了瓔珞珠寶,也都是壞色衣。至於出家人當然還是穿出家人的衣服,因為出家人有屬於出家人的衣服,經文中有特別講到「要與俗服有異」。世俗人的穿著搭配,是端視各種不同場合而定,重點在於你要學著心不染著。剛開始沒辦法完全改,你就穿著樸素一點,先從基本的學起:不要愛打扮、不要喜歡化妝、抹香水、畫眼影、裝假睫毛、戴著瞳孔放大片等等,不要戴這些東西。現在很多學生,甚至上班的人都會戴這些來裝飾自己,怕自己被輕視、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實際上,你不是怕找不到工作,而是怕你的這念「我」沒有人理。所以這根本是「我相」除不掉的問題。所以說:「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不光只是出家人的袈裟要壞色,在家人衣服也要壞色,壞色就是心不隨世俗而染著,這才能與道相應。
  經文說:「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要使袈裟染色,青黃赤黑紫是正色,把它染偏掉,也就是說:不取青黃赤黑紫,染成不是正青也不是正黃,就像海青,它類似有點像橘色,不算是正黃色;紅色的袈裟,它也不算正紅色,顏色都有一點點色偏,現在講色偏大家應該比較懂,就是「染色」的意思。這包括你日常的衣服、內衣,乃至臥具都要與俗人使用的有所差別,要能提起道心、正念,像現在很多寢具專賣店,講究世界品牌、進口的、有機的、人體工學的……,他們在那裡賣臥具,有的名片上還寫著自己是睡眠大師,教你怎麼睡覺,其實就是教你怎麼昏沉。那些臥具如果是學佛人來用,五顏六色的,很多都是不如法的,當然也不是每一樣都不如法。所以佛制定要「盡以壞色」,就是要你不要用這些容易讓你起俗念的顏色,如果你真不會起俗念,能視而不見,那也無所謂。因為你心裡已經不著其色了,故名壞色。有的眾生很著相,很好顏色,這色在他心中並沒有壞掉,對他來說有影響,所以要遠離。菩薩戒是要持心,心能夠離染汙是很重要的,出家人也是一樣,所以要做到「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像升座講經所穿袈裟的顏色,它是有經典依據的;在經典裡面講到,凡是講經「勤學眾經。宣講真義。以處本居中。應著黃衣。」「通達理味。開導利益。表發殊勝。應著赤色衣」,「赤色」就紅色。所以講經時,穿黃海青、搭紅袈裟是如法的,不會不如法,正適合講經的場合。如果是打坐、參禪,又有其他的顏色。海青袈裟的顏色規定,在明朝特別嚴謹,因為明朝的時候,國家有規定,修何種宗派,應要穿著什麼顏色的海青、袈裟。到清朝以後,大家就沒有這麼講究。現在去中國大陸,還會看到有一些是穿紫色袈裟的,或一些顏色比較不同的海青、袈裟,可能是沿襲以前下來的。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像現在有些出家人出門也不穿長衫,或常常不穿中褂,只穿著短褂就上街了,「短褂」等於出家人的內衣,穿出去等於現在人講的「內衣外穿」,身為出家人,他只穿著短褂就走在大街上去買菜、逛賣場,他以為有穿就好,反正別人也看不懂。實際上這就不對了。你不能認為短褂與俗服有異就能穿上街了,二者雖有異,但也不能穿著內衣就出來。出家人要穿僧襪,僧襪上有套綁腿的鬆緊帶,有些出家人也不綁腿,把僧服的褲管改成西裝褲,就跟俗人一樣,這就不如法。作為出家人,你要是上殿不綁腿,將來果報是會墮畜生道。你要是身上的毛髮掉在大殿,是對佛不敬,護法神護持道場,他會不高興,所以一定要把綁腿綁起來,這是對出家人要求的。之前講過,只要講比丘,一定包含比丘尼。所穿著的衣服要與俗服有異,不可以跟世俗的衣服一樣,因為,怕你變成世間人。所以要讓你的衣服符合佛陀的規制,符合佛教戒律的要求,絕不能穿著俗服外出,像有些年紀大的老和尚、老法師,他無視於佛制的戒律,外出或出來見信徒時,他就亂七八糟,只穿唐裝,認為自己年紀大了,無所謂。要知道,持戒須「如草繫比丘」,不能認為你年紀大就放逸。當然不能只講年紀大的,放逸的習氣每個人都有,還有一些出家人的穿著都是不如法的。因為一般人不知道出家人該穿什麼,但我們出家人一看就知道,那些是內衣外穿的,不然就是到道場來也不穿僧襪,也不綁腿的,像這些都是「光頭俗漢」。出家人老實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你自然就會警惕,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你不會去一些出家人不該去的地方,如果出家人不穿出家的衣服,你反而穿俗服,那你就會肆無忌憚地起貪欲煩惱習氣。所以佛要求我們的穿著要與俗服有異,這是對的,應當要遵守。
  現在從穿著上一般是看不出來,到底他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所以要從行為上、從他的知見上,來判斷。前面就已經講過很多了,你們再去回想、去聽,就會知道。
  「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耶。」
  你們要受戒時,受戒師會問你,你有沒有犯七逆?你要回答:「沒有」。必須沒有犯七逆才能受戒。
  「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授戒。」若求戒人犯七逆,此生受戒師不能傳授菩薩戒給他。
  所謂「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
  這是七逆罪,只要七逆當中隨犯一逆,那就不行受。何況是犯二逆、三逆。因為你犯了這七逆,表示你根本就不信佛法,怎麼能夠把戒法傳給你!所以佛制定不可以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像「破羯磨轉法輪僧」,這是把和合的僧團破掉。要特別注意是:轉法輪僧。如果這僧團的知見是依佛的知見,是正確的,可是你偏偏要在道場中講《弟子規》、世俗經書要講這些輪迴邪見的東西,參雜在僧團裡面,那就是破僧,這是七逆罪。如果你受了戒,你還在道場講這些邪知邪見的東西,破壞人家修行,你也是現身就犯七逆罪。所以一定染汙你的無作戒體。在戒律上就屬於破戒的行為。因為你破僧,僧團是依著佛陀的教法:小乘依三法印,大乘依一實相印、依大乘的戒律。你卻叫人不要學大乘的戒律、不要依一實相印,反教人要學人天乘,學讓人輪迴的人間佛教,那你這就破僧、破壞整個佛教。這些人去受戒,也不會得戒。因為他現身就犯七逆罪。
  一般人沒有辦法殺佛,只能使其流血而已,所以叫「出佛身血」,你雖然沒有殺佛,但因為你破壞佛教、破壞佛教形象這就算是出佛身血。「實智」名為母,「權智」名為父,你身為出家人,不做好出家人該做的事,你沒有智慧、沒有權巧方便,那就是殺父、殺母、殺了你的和尚,也就是親教師、殺了你的軌範師,和尚、軌範師是僧,你毀壞祖師大德的教誡,就是殺和尚、殺阿闍黎,乃至於殺聖人。甚至如果你說大乘不是佛說、你說學大乘沒有用,要先學小乘,先學世間法,那你是殺聖人!等於現身七逆罪都犯到。
  不是只有拿刀要斷和尚、阿闍黎的命才算犯殺,小乘人認為是拿刀來斷命才算,大乘則是你只要知見不正確,你就犯了七逆。所以學佛、學大乘菩薩戒,要相當警覺,不可以起一念二乘外道之心,不然現身就犯七逆罪,你犯了就不能得戒,因為你根本就不信大乘,所以你會破羯磨轉法輪僧,「羯磨」翻作中文叫「作業」,依佛的教誡,如法地做隨機羯磨、如法的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謂「轉法輪」就是依著佛陀的經教如理而說。如果你在大眾一起共修時,或在講經當中傳播邪見,那就是破羯磨轉法輪僧。現在的道場幾乎都是子孫廟,但不是只有你這一家的子孫廟,你把這些邪見傳播出去,不光只是破了你這一家的和合、你這一個道場的和合,你破壞了整個佛教,染汙了整個佛教的正知正見,這就是破羯磨轉法輪僧。所以講經的人一定要特別要小心,不可以夾雜世間的意念、邪見想法在你的講座當中,一定要如法而說,要依佛、依四依法而說、依一實相印而說,這才不犯七逆,否則就是現身犯。心中有這些邪見的人,現身就犯七逆罪,縱然去參加菩薩戒儀式、縱然登三壇大戒的戒壇,他們也不會得戒。
  出來就是個假和尚,所以才會他心裡想的、嘴巴說的都是世間法,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要是真的有得戒,你出來跟人家講的自然會是佛法,想的都是修道的事情。在勸勉四眾弟子時,就會教他們修道,這就是有得戒─得佛陀的教誡,得「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七逆罪,不是只有「拿刀子去殺」這事相上的行為,最嚴重的是破僧,是知見不對,所說的是破壞佛教的知見,這種人現身不得戒。不然什麼人來受都可以得戒,像前面講的無根、二根、黃門、淫男淫女……這些人都能得戒,他想學、他想受,都能得法,都能成佛,唯有邪見的人、不信佛的人不得戒。你不信佛,你才會做出佛身血的事,像提婆達多。不信佛的人才敢殺和尚,才敢殺父、殺母,對於這類不信的人當然不能傳給他。像現在有些學戒律的出家人,因為有人恭敬他,他就迷惑顛倒,明明一些外道邪師的場所裡面講的都是不如法的邪說,人家請他去講戒,他覺得對方名氣很大,為了自己的貢高,於是就違背了佛陀教誡去為他們講戒、傳戒,這就犯了菩薩惡作罪。他不如法揀擇這些是惡人、是邪見人,還為他們說戒、授戒。那外道邪師整天想的就是要人家學《弟子規》、學世間法,這表示他心裡根本就沒有佛法。身為佛弟子怎麼能夠把如來的至寶─「大乘菩薩戒」授予賊人!就好像你把你家的金銀珠寶鎖在保險庫裡面,旁邊還貼了一張密碼條,那你豈不是直接把這至寶就送給賊人了嗎!祖師講:佛法的戒藏,絕對不示與賊人。這「賊人」就是指邪見人、外道。所以在佛門傳戒、講戒的戒師們,你自己就要注意了,你如果在這上面不能揀擇,你只想著你自身的名利,只想著你道場的名氣,那你是犯了非常嚴重的過失。
  在家人也一樣,你若有身分、有地位,外道認為你是企業家、你是教授、博士……,要在某處為你開個座談會,你要是起傲慢心,「我相」一起來,你去參加了,那你是在幫助惡人、邪見人謗三寶,犯的是波羅夷罪。即使他請你去講,你也不能去,因為佛說:「不能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講說佛法。講說戒律。」甚至你都不應該在那個地方出現,不然就是幫助這些賊人在毀滅正法,你也有過失!佛說:「反助外道。惡人。邪見人謗正法者。毀謗三寶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這些外道、惡人、邪見人找上你,你不能去。「波羅夷」翻作中文就是斷頭。頭斷掉了就沒有辦法活了,所以要知道,你等於犯了菩薩斷頭罪。這一條是限制根本就不學佛的人,或是一些行為不當的人,限制他們來佛門受戒,限制他們來出家。你不要自以為大慈大悲,隨便幫人剃度,有一些人他是有前科的,如果你也讓他來出家,出了家以後習氣一上來,沒人管得住。還有的出家人身上帶槍,帶著手榴彈。還有的到外面去吃肉,還賒自己師父的帳,還有一些是有前科的,有的他是有吸毒的,你不要聽他嘴上好像很有悔改的心,他還有許多這類的同伴,你要維護佛教的形象,保持佛門的清淨。他真有發好心要學佛,當個在家居士就好,不能讓他出家,不然會破壞佛陀的正法,所以佛制凡是現身犯七逆者,不可以受戒。「若具七逆」,這七逆當中隨犯一條,都不可以受,「即現身不得戒」,即使你參加,不管你怎麼求,都不會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其他人都可以受。那有很特別因緣的,他必須得懺除他的罪障,要得見好相,醒著的時候見佛相、見瑞相,那七逆罪消除,他才能受。不然即使再去參加增益戒,也都不會得戒。
  「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
  出家人是不向國王禮拜的,因為出家人是跟世俗脫離的,但不是脫節。一般都是世間人脫節,佛教不會脫節,它是脫離。出家人「不向父母禮拜」,出家人是不拜父母的。在家人要剃度出家時,有個辭親的儀式,他就是要跟世俗切割開來。所以出家後,即使他俗家父母死亡了,縱然他回去也不作禮拜,這是如法的。因為你出家是三寶形象,以三寶形象去拜俗人,會折損你父母的壽、損他們的福報,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你不要等到你父母下了地獄,他再來跟你託夢說:「都是你害的,你在那裡裝孝順,害得我墮到三塗去」。你自以為孝順,結果是損父母的福,所以出家人不拜世俗的父母。至於在家人就正常,不過要用佛教儀式來辦理這些喪事,不可以用世俗的禮儀。你學佛了,就要用佛教的方式,這對你的父母、對你的六親都有好處。所以出家人法,除不向父母禮拜,也「六親不敬」,意思是:當你出家了,你在你俗家六親當中,就不再行這些世俗的禮儀。這是幫助你離開對於親人、親眷的這些愛欲想。出家人既出家,「鬼神不禮」,就是不禮鬼神。像現在有的道場不懂規矩,他把萬姓祖先的牌位放在大殿裡面,這是絕對不如法。出家人要拜祖師,不是拜俗人的祖先。經典告訴你:出家人既不向父母禮拜,也不向六親禮拜,你怎麼還去拜鬼神?你家的祖先牌位尚且不行拜,你還去供別人家的排位,莫非嫌自己的祖宗不夠多,才去拜其他世俗人的祖先。所以要清楚,這是出家人法。道場要如法,出家人就要拜祖師大德,要不忘本,這樣學法才能增進。
  在家的學佛人,除了拜祖先以外,還要拜祖師,這樣你在菩提道上才有根有本。你要知道佛教是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傳過來的,你真知道佛法是靠祖師傳下來的,你有絲毫感恩心、恭敬心,就不敢去毀壞它。現在交通發達,讓你坐車按照玄奘大師的西行取經的路線,搭車去一趟,你要是真的走過那條路,就知道取經有多困難、多辛苦,何況當年祖師是用走的去。所以不可以忘恩負義去破壞佛教,破壞佛教的人果報是地獄,真應了那句「罪該萬死」。所以,出家人是應該要拜祖師,不是在大殿裡面供著別人家的祖先來拜,你已經出家了,連拜自己俗家祖先就已經不如法了,何況其他俗人的牌位!因為你已經是三寶的形象,佛教導弟子不可以拜。那些都是來學佛、來聽經的,所以要懂,不能以佛的僧相去禮拜那些鬼神、祖先,那些都是凡夫。
  經云:「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犯了這條,名為菩薩惡作罪。
  「但解法師語」,所謂的「法師」是釋迦牟尼佛。字面是指能夠聽得懂法師所講的話。但真正意思是「願意學佛的」。解法師語的,「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者。」這「一切眾生戒」就是指菩薩戒。有人發心學佛求戒的,你不傳授,是名菩薩惡作罪。

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作教戒法師者。見欲受戒人。應教請二師。和尚。阿闍黎。二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若有犯十重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而得增長受戒益。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罪便得滅。不同七遮。而教戒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性種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惡求多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

  第四十一條是「為利作師戒」。是說:為了名聞利養去與人說法,與人作師。在現代,在家、出家人都要注意、要知道,哪一些出家人是為利作師,也就是他去「為外道邪見人說戒」。
  所以在菩薩戒講座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大眾宣告:「戒」是無上之寶,絕不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因為我們菩薩戒的影音視頻、電子書都有放在網路上,但絕對不是針對這些人而說,若你是外道邪見人,縱然聽到,也不會得戒,你無法從中得法益。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時。」如果佛弟子有信心,想要受戒。「菩薩與他人作教戒法師者。」見到要受戒的人,「應教請二師」二師,一個是可見師,一個是不可見師。「不可見師」就是指請釋迦牟尼佛為得戒和尚,文殊菩薩為羯磨和尚,彌勒菩薩為教授和尚等菩薩僧來作師傳戒:「可見師」就是指現場傳戒的三師和尚,可見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因為佛菩薩有神通,他知道,所以不用問。所以一定是你的得戒和尚來問,或是羯磨和尚來問「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有七遮罪者。師不應與授戒。」如果現身有七遮罪的,那就不能授。「若無七遮者得與授戒。」如果他沒有犯七逆,就可以授。
  在《菩薩善戒經》從德行上來說,還要問十種事,如果你具足了方能受戒。第一、具三戒不。就是五戒十戒及具足戒。二、發菩提心不。三、是真實菩薩不。四、能捨一切內外所有物不。五、能不惜身命不。六、能於貪處不貪不。七、能於瞋處不瞋不。八、能於癡處不癡不。九、於畏處不畏不。十、能隨我所受一切菩薩戒不。皆應回答能爾。所以傳戒要傳得圓滿,要先問七遮,後問上十德方能受戒。如果是傳在家菩薩戒,十德中除第一德,其餘的九德都要問。
  從第十德來看菩薩戒,是不可以揀擇受的,應當具足受一切菩薩戒,才是如法,現在的如果戒場或是戒師教你揀擇受戒,這是不正確的,這一點大家要知道。
  「若有犯十重戒者。應教懺悔。」如果同修有犯十重戒的,自己要懂得懺悔,同修也要勸勉他懺悔。如果你是人家的和尚,看到弟子有犯十重戒,也應教懺悔。當你們在拜八十八佛時,其實八十八佛的經文當中都有,那都是教怎麼發露懺悔。對於求戒者應教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真正的懺悔,不光只是心理上要懺悔、要轉變,事相上也要如是行持,因為理事不二。必須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知道犯戒會遭果報,並且「苦到禮三世千佛」,要在佛前求哀懺悔,必須得見好相。或是「一七」,一個七;或是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要見什麼好相呢?所謂「好相者。佛來摩頂」,佛會來撫摸你的頭頂,給你加持。  「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只要有見到這些現象就算是好相,「若無好相。雖懺無益」,如果見不到這些好相,雖然懺也無益,是人現身亦不得戒。如這個人有七遮罪,他想受戒,那他必須要得好相,否則即使參加,現身也不能得戒;如果有犯十重戒,也要得見這個好相,不然再去參加增益戒也沒用。有很多人想:我再去參加增益戒。實際上他並沒有得好相,再去參加也只是多磕幾個頭而已,也很好。如你再去的時候懺,要得見好相,方能得戒。你不要聽到必須見好相,就刻意去求,刻意去求會著魔,因為你著相。所謂「佛來摩頂」,則是開明本性,知道佛跟我是不二,名為「見好相」。「見光見華」,「光」則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華」則表六度萬行,這些才算是瑞相。你心裡知道罪性本空,並非實有,知道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佛來摩頂,授予頂法,所以叫《大佛頂首楞嚴經》。也是告訴你,你跟佛的頂本一模一樣,都是無見頂相,因為眾生本來是佛,都不自見其頂,所以每個眾生都有無見頂相,「摩頂」是告訴你這個意思,這就叫「見好相」。你不要在那裡著相地求,天天看、天天想,看佛要不要來摸摸你的頭,結果招感來的是你的冤親債主,惡鬼惡神來捉弄你、來擾亂你, 所謂摩頂、見光或花都是很自然的,你只要清淨心懺悔就能得見;不能得見,那你要作觀,業障才能懺除,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這才是真正的懺悔。你要求懺悔,就要端坐念實相,再重的罪都能消。如果不能會相歸性,不能銷歸自性,雖懺也無益,所做的都是無益苦行,是人現身也不得戒。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悔。」如果是犯四十八輕,只要找一位聽得懂你話的人懺悔。你不要跟你家的小狗、小貓講,這沒有用。「對首懺悔。罪便得滅。」最好找懂戒律的人去懺,因為他才能告訴你,你錯在哪裡,你才能不要再犯。有時候你沒錯,你自以為錯,所以講「對首懺悔」,是兩個人,你是一個,另外一個是清淨的,沒犯的,你去向他懺悔,這叫對首懺。「不同七遮」,犯四十八輕罪不同於七遮罪要見好相,因為他可能只是起個心、動了念,若真的做了,那就算是犯了前面的十重戒。前面的「燒山林木」,或是「瞋打報仇」,或把你的仇人殺了,這些都算犯了前面的十重;如果只是起個意念呢?那你就趕快迴光返照,或是責心懺悔也可以,自我懺悔,責備自己:怎麼可以起這種邪念、惡念,如果真的控制不住,把工具都準備好了,那你就要對首懺。所以要知道怎麼懺罪。「而教戒師於是法中一一好解。」跟你講戒的人要教你怎麼懺悔。我們教你的是直接觀「業性本空」,這方式消業最快,直接念佛,一切不管,業自然就消掉了。也勸大家都要拜八十八佛,能夠消你無始以來的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消滅。念楞嚴咒也是一樣。
  「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如果不懂大乘經律,何者是犯輕,何者是犯重。一般人以為犯輕沒關係,犯重比較嚴重,實際上這是不解第一義諦之人,他錯解或是根本不解,作為戒師不解真如實相,那他就不能為人傳戒。「不解第一義諦」,佛有規定:你如果只講戒相,不傳戒體,這種人不可以講戒。
  「習種性。長養性。」「習種性」是十住位的菩薩,多修空觀,少修假觀。「長養性」跟「性種性」都是指十行位的菩薩,多修假觀,少修空觀。「不可壞性」是十迴向位的菩薩,多修中觀,少修空、假二觀。十地是「道種性」。「正法性」就是指佛。十地裡面,從初地到第六地,是修有相觀多,無相觀少。從第五地到第七地,無相觀多,有相觀少。七地以後到第十地純「無相觀」。佛則一切都圓滿了。所以你如果不解其中怎麼修行,那就不可以作師。「其中多少觀行出入。」所以要告訴你這當中什麼觀多?什麼觀少?多少觀行出入。「十禪支一切行法。」是講修四禪定的次第的行法。這一句「一一不得此法中意。」真的翻譯得很好,所謂「解」這些法,不光是解文字、解名相,必須還要識得文字中的義趣,不能只看文字表面意思,不能只著文字相,所以佛說要能「得此法中意」。
  經云:「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而菩薩為利養故。為名聞故。」如果你明明不解其意,卻因人家讚歎你,人家恭敬你,人家覺得你很有修,覺得你戒持得很好,請你去講戒,你也不管他是不是正法正見、是不是外道?即使你知道他的場所都在提倡那些世間法,你也去他那裡為利作師。其實你內心就是因為人家讚歎你持戒持得好,很有修,是律宗的祖師、是大德才去的。這就是為名聞,圖清名。這就是不懂「光明金剛寶戒」,才會持戒到最後,犯了這離譜的墮落行為。不能因為人家供養你大紅包、包幾千萬給你、幾億給你,甚至供養一間道場給你,你心中就為了利養、為名聞就去說戒了。別說你對於戒律不懂,縱然你懂,也不能為外道惡人說。
  「惡求多求。貪利弟子。」你為了利養,為名聞,心中貪欲熾盛,認為:「到處戒傳下去,自己戒子就很多,天下都是我的戒子」,這就是貪心。如果你像少林寺的福裕禪師一樣,那就可以,曹洞宗的祖師─福裕禪師,他住持少林寺,是一代高僧。天下有三分之一都是他戒子,在元朝時候,他是真正明心見性的祖師,他傳戒說戒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如果你不解經律,也不會修行,想的是:希望多一點人來供養,多一點人來護持,這就是心中貪利弟子。「而詐現解一切經律。為供養故。」不懂裝懂叫「詐現」,你詐現自己通宗通教,在講台上、戒壇上胡說八道。「是自欺詐。亦欺詐他人。」不光是自己騙自己,自己修行不會成就,更是欺騙他人,也讓人不能成就。目的是騙人家的恭敬、供養,牟取這些名利。
  所以在佛門裡要會看,哪一些人是貪名圖利在做這種敗壞佛教的事情。他們根本也不管請他的人到底是不是正知正見,是不是如法。即使對方是在提倡人間佛教、講世間法、學《弟子規》、《了凡四訓》……行這些不如法的單位,人家請他,他也去,這就是為利養故,為名聞故,貪利弟子,詐現解經,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正犯了這「故與人授戒者。犯輕垢罪。」所造的是菩薩惡作罪。
  為那些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者,犯菩薩惡作;若為利養故去說,也是菩薩惡作,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們遇到外道邪見人,他不信佛法,你就不能為他說戒,不然他會毀謗正法。既害了他,也毀壞了佛法,這點比較偏重在出家人,因為一般會請講戒的,都是請出家人去講,那身為出家人就應當小心,自己到底懂了多少、學了多少,如果不懂或是你真懂,你也不能為外道去說戒,更不能為利養。反正不管你是什麼理由,或是發什麼好心,佛告訴你不能為外道惡人說戒就是不能說,所以要懂。

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於未受菩薩戒者前。若外道惡人前。說此千佛大戒。邪見人前。亦不得說。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而菩薩於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

  前面就講到:不可以為惡人說戒。你為惡人說戒,佛說你犯的是惡作,因為這些人會毀壞正法。
  「若佛子。不得為利養故。」
  這點大家都知道。一般看到下一句就有一點懷疑,「於未受菩薩戒者前。」什麼是「於未受菩薩戒者前」?就是「不能接受菩薩戒者前」。如果他已經發心要受了,就可以為他講,這不犯。既發心要受戒,能夠接受菩薩戒的,你可以為他講。經文講「未受」,這「未受」不是講儀式還沒參加,是說「不能接受菩薩戒的人」,你就不要跟他講,不是說要參加儀式才算「有受」。對其他人講都沒有問題。所以說要推廣菩薩戒,讓大家都能學,讓不接受的人慢慢來接受大乘的心地戒。所以,不是指沒參加過受戒儀式的人不能聽。要知道,凡是願意接受的都能聽,還有一種是「信行人」,他是正信佛弟子,他還不知道什麼是菩薩戒,甚至沒聽過,但是他對於佛法能信,你跟這種人講:有菩薩戒,你要去受,還沒受以前你可以先了解意思,可以先聽解釋。這種情況可以,因為他是正信佛弟子,你跟他講解以後,他理解意思了,他才能夠去受戒,才能轉為「法行人」,就是依法而起修。不然他只是相信佛很殊勝、佛很偉大,佛有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德能,這種是「信行人」,他不解道理,如他能夠信受佛法,你可以為他說戒沒有問題。若是不能接受佛菩薩教導的,不僅戒律,包括經典都不能說,你說了,只會讓他造業,你自己也造業。
  「若外道惡人前。」什麼是外道?就是心不在修道這件事上,就稱為外道,在現代也就是所謂的「人間佛教」。把佛教企業化、商業化,或在佛門裡散播世間法,提倡《弟子規》、推廣《群書治要》,或是搞神通、預言災難,藉由把人家封為祖師來提高自己的身分,或為人印證工夫,說某人如同祖師或是菩薩,以顯示自己境界更高……等。
  這些惡人想用世間法來改造佛門的,其實他是存心要破壞佛門,來破壞佛門的這些人統統都是「外道惡人」,都是沒有道心的人。佛告訴大家,不可以在這些惡人前說千佛大戒。祖師講的是佛法中的戒藏,這「戒」如同寶藏一樣,絕對不將此寶示予賊人。那些人是賊,你不可能把你家的金銀珠寶、錢財藏在哪裡告訴小偷,說自己的寶藏在哪裡,佛法亦復如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外道惡人。
  可是這裡有但書,「除國王。餘一切不得說。」關於國王,後面再做說明。
  「是惡人輩。不受佛戒。名為畜生。」釋迦牟尼佛說這些破壞佛教的、不接受佛的教誡,是畜生!佛就是這樣罵,我們還沒有講到像佛一樣,佛說他們是畜生。
  佛教你依教奉行,教你老實念佛,教你信願持名,教你要吃素,偏偏就有很多人要跟佛唱反調。就跟提婆達多一樣,他就是要跟佛唱反調,佛說要這樣做,他偏就要跟佛唱反調。佛說這就是惡人輩,不受佛戒,不接受佛法,就是要跟佛教唱反調。佛告訴你世間書不能看,會斷佛種性、會障道,他偏偏就是愛看,這就是不受佛戒,佛說這類人是畜生!
  「生生不見三寶。」凡是學世間法,搞《弟子規》的人,乃至於提倡人間佛教,破壞佛教的這些人,將生生不見三寶。別看他們混跡在佛門,雖然他們學佛、受戒、出家……做了老和尚,其實他們現在雖身在其中,卻如同不見!就像「生盲無目」,生來就瞎眼,佛法在他眼前,他也沒有學到,沒感覺佛法的殊勝,因為他沒有出離心,三寶就是要眾生出離,沒有出離心就是不見三寶。所以佛說他們是畜生無異。
  「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佛說這些人跟木頭、跟石頭一樣,孔子講:「朽木不可雕也。」這些人無藥可救,所以說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木頭無異。」後面,佛再加重語氣,罵這類人徹徹底底是個木頭,是沒有用的。佛規定菩薩法師不能為這些惡人說七佛教戒、說千佛大戒。「七佛教戒」就包含經教,祖祖相傳的這些心法。不用告訴他們,告訴他也不信,他只迷信他的偶像。在佛門裡面不要搞偶像崇拜,我記得韓鍈居士講過:不要做師父迷。不要迷信什麼大和尚、老和尚,跟出家人是要學正法,不是要當粉絲。到佛門裡來,千萬不要把出家人當成像明星一樣,變成追星族了,這個就不對了。凡是這樣迷信,來佛門只為當粉絲的,全是不如法。這些粉絲們心裡面充滿貪愛,只要是偶像講的,都對!對於教主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他全都恍若未聞,不當一回事。所以在佛教裡面不可以塑造偶像崇拜的形象,你更不要當追星族,不要當法師迷、當師父迷,這點一定要清楚。
  現在有一些,他本身是外道的弟子,他不是師父迷,而是把他師父當搖錢樹。假裝很恭敬師父的樣子,想搖看看有沒有錢,辦了些法會,在大眾中頭低合掌,裝模作樣,讓人家覺得他有修,目的是拿著他外道師父的名義來要錢。還有很多利用佛教形式、名義斂財的,他教的是各種不正見:利用禪宗、密宗……作號召騙錢,告訴人去他那裡打個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這些都是外道。絕不可以去向他們說戒。
  如果是國王,學佛人要去度化他,因為他真正學佛了,可以護持正法。所以佛有制定「除國王以外」,若國王對佛教不了解,他想要了解,他之前也許是信仰別的宗教,那你可以為他說菩薩戒,佛說這樣你不算犯。你可以讓國王慢慢知道佛教是什麼,因為這些人可以護持正法。但是要跟國王說戒,你自己修持、德行也要夠,你不要說法說到後來變成攀緣,變成「依勢來取財」,那就不對了,必須是真正為了弘揚正法。
  在現代沒有國王,就是指一些護法居士,你要讓他能夠了解佛教,他才知道怎麼護法,不然他只會出錢。這些人對於佛教不懂,雖出了錢,對於佛教不了解,最後還毀了佛教。所以要讓護法居士能夠來學大乘佛法,讓他知道什麼是大乘佛教。關於這一點,佛有「開緣」,也就是有例外的。這例外,並不是對國王比較特別,不是對這些居士比較特別,而是這些人如果真正肯學,他的地位、他的財勢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所以要讓他也能來學正法,所以就有所開緣了。這都是為了眾生而開,絕不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至於其餘人呢?不可以開!不可以去為惡人說經、說戒,甚至也不可以出現在他辦活動的場合,不然人家以為你認同他。別人知道你是正知正見,而你還出現在邪知邪見的場合,那就毀壞了你佛教正見的形象。如果你是為惡人說戒的,為這些外道邪師說戒,那你是惡作菩薩,是名「菩薩惡作罪」,「輕垢罪」就是惡作罪的意思。所以一定要注意。
  還有一點這裡所說的開緣,並不是要你去為這些人破壞佛教的規矩,給予出錢的人特殊待遇,經文上說,可以為國王說戒,也就是要他們來學佛學戒,不是讓你拿來為你的利養名聞去破壞規矩用的,而是讓這些人來學戒守規矩,護持正法。

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國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

  這條是無慚受施戒。如果你故意犯戒不懺悔,還受人供養,或是你聽到我們把你的錯處指出來,你還慢心不息,不願意懺悔,還貢高我慢,還繼續受眾生供養,那你就犯到這裡講的「無慚受施戒」。如果你聽到正見,聽到法師引祖師大德開示來為你講正法,告訴你的錯誤,你還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還反而惡心罵祖師、罵諸佛如來,這就是你沒有慚愧心。自己錯了還要找藉口、還要找台階下,這種心都是諂曲的。學佛人心要正直,不可以諂曲。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你受了佛的正法、正戒,如果是習氣犯,不算是真正犯,透過懺悔罪就滅掉了。若起心故意毀犯聖戒則破戒,像毀謗正法或是學外道,或是犯十重,或是故意犯四十八輕,都算是「故起心毀犯聖戒者」,這些人都不能受一切供養。佛說你不能受,如果你受了,就是盜十方僧物,所以不能受。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正所謂「無地自容」!也「不得飲國王水。」連水也不能喝。「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這五千大鬼就是你的煩惱習氣,當然也可以說有五千個鬼神,常在四周遮擾於你。「鬼言大賊。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復常掃其腳跡。」鬼也會罵這人是佛法中的賊人。如這賊人進入城邑舍宅中,鬼都覺得他的身心不淨,非常地髒,他走過的地方,連鬼都將他的腳跡掃乾淨。所謂「鬼復常掃其跡」,這「鬼」就是指這些有學佛的鬼神,他們不希望這類附佛外道待在佛門道場,以免汙染佛門、敗壞佛教。
  「一切世人皆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生眼不欲見。」所有的人都罵犯戒的這些人、甚至一些神棍是佛法中的賊,世間人不想見到。可是世人雖然眼不欲見這些神棍,但是對於在佛門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的那些外道、邪見人倒是很能接受。實際上真正無慚受施的,不光只是騙財色的神棍而已,還有那些更糟糕的、壞人慧命的外道邪師。你聽我們把話說清楚了、懂了,但為什麼你還供養他呢?就因為他都講你愛聽的,可以方便隨順你的情欲、你的愛欲!你就以為他講的是正法,他的是正知正見。
  世人不能覺察,所以我們講戒幫你,為你講出來。如果你從前是待在那些不如法地方的,你現在聽了佛戒,你要趕快回頭,要有慚愧心、要有懺悔心,不可以再繼續迷惑顛倒下去了。如果你是出家人,亦復如是。如果你聽了佛陀的教誡,知道你從前做錯了,現在明白正確的佛法,就要趕快回頭,不要再跟著迷惑下去了,不要再跟著附佛外道、邪師共起世間意,一起破壞正法。否則,不光你這一生修行不會成就,罪過之大,是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所以一定要趕快回頭,否則你就是佛法中賊。因為明明你已經知道了,你還去犯!你從前沒聽過戒,你不懂,你雖犯了,佛還給你機會讓你趕快回頭。如果你聽到我們講的菩薩戒,你還去學外道、學邪見,甚至故意毀犯菩薩戒、背大向小,那你還恬不知恥地待在佛門裡面受人供養,沒有慚愧心,那就是無慚受施,是佛法中的「賊住」,應該擯出佛門去。你應勸大家不要再供養他,不要再讓他待在你的家裡、不要再護持這些道場。很慶幸,有很多原本被迷惑的人都已經回頭,離開佛門外道,捨棄錯誤的學習方法,來修習真正的大乘佛法。
  「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無異」是說:你「就是」。所謂「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就「是畜生、是木頭」的意思。
  佛對於那些不如法的人,都直接罵他們是畜生、是木頭。戒師在講戒時怎麼都沒看懂是在罵誰,否則怎麼還跑去國外幫提倡世間書的邪見外道講戒呢?
  「若故毀正戒者。犯輕垢罪。」已經講這麼清楚,若你還故意毀犯,那你犯的是菩薩惡作罪。所謂「畜生無異」就「是畜生」的意思。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穀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這是教身為佛弟子的你,應當一心受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律典籍。甚至能發心做到「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剝下你自己的皮當作紙,刺出血來當墨汁,用你的骨髓來當作水。「析骨為筆。」用你的骨來作為筆,書寫佛的戒律經書,這是講求法心切、為法忘軀。
  「木皮穀紙。」就是樹木皮做的紙,叫木皮穀紙。「絹素竹帛。」「絹素」就是未染色的絲織品,「竹帛」就是竹簡。「亦應悉書持。」這裡是教你要印送大乘經典,並還要供養,更要如說修行,要如法受持。所以一開始教你要「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供養經典。後面才教你怎麼安置這些經典,把它供養起來。
  「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所以家中若有經典,你都可以用七寶無價香華來供養。這箱子可以是用各類寶石做的,甚至用金子做的更好,用這些好的寶石、金銀作材質來供養經律卷,來裝經典。這就是教你除了印經,你還要流通經典,還要把經典保存好、供養起來。
「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如果你不如法供養,不生恭敬心、敬重心好好供養,你就犯了惡作罪。
  這裡也要連帶說明,為什麼之前講《乾隆大藏經》不能被破壞,無知的人把《乾隆大藏經》亂標上標點,等於竄改了經典,這些人沒有任何祖師大德為他印證,更沒有修證,加上標點反成了他的意思,是他俗人的程度,這問題很大。
  外道邪見人印這種藏經,目的不是在弘揚正法,而是故意來破壞正法。他們嘴上說得好聽,說是要流通,但實際上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破壞了《乾隆大藏經》,這點大家應當要知道。
  他們確實如同佛前面講的:畜生無異,木頭無異。大家受菩薩戒了,懂戒律,都要如法供養經典。

菩薩戒正說十四
  菩薩戒第四十二條,釋迦牟尼佛講「除國王以外」,在現代則是指大護法居士以外,不得為外道、惡人、邪見人說戒。要補充說明一下,這點你自己要清楚,出家人也要懂,應為護法居士他們說戒,也要告訴他們,即使出了錢,在佛教裡面也要守規矩,不是因為他們出錢就特別替他們開緣,為他們而破壞佛教的規矩。現在很多道場,有些居士去捐了錢,出家人就對他很特別,對他特別開緣,有特別的這些待遇,其實也不要說開緣,說「開緣」還是好聽。如果這個人有想學,剛開始還不懂,佛門稱為開緣。如果都已經能拿錢來護持佛教了,那你應該要教他規矩,不可以毀壞佛教。你如果因為他出錢,你就為他來破壞道場的規矩、破壞道場的作息,或是做一些「人情佛事」等等,都是不可以的,這就不叫開緣了。佛門講好聽叫開緣,實際上這些「破戒」的行為、破壞佛法的行為,不能稱之為開緣。
  這些人難免有貢高的習氣,所以,佛教你要為國王說戒、為那些出錢的居士說戒,你要告訴他,佛門的規矩,是要教他守佛戒,護持正法,並不是對他有特別。對所有的出家人、在家人都一樣,不管他出了多少錢,他有多發心,來道場就都要守道場的規矩,所以佛是要你為他說戒,不是為他破戒,不能為他毀壞戒法。

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華。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學佛的人如果對於經典不如法供養,也就是沒恭敬心,無視於經典的存在,就是菩薩惡作罪。最重要的,是要依經、依四依法而修行,才是如法供養經典。像在家裡的時候,大乘經典上面不可以壓任何的東西,大乘經典必須擺在一切書之上,甚至要有單獨放佛書的櫃子,當中不要放世間書、不要放一些報紙、雜物等等,這都是恭敬心供養經典。在看經的時候,要如對佛面,就好像佛在你眼前,不可以捲經典。像拿著世間書一樣的持經方式,這是不對的。佛門持經有持經的威儀,這都是代表你對經書、對戒律的恭敬。你有恭敬心,恭敬這些經典,你就能在佛法上得利益,而不是把誰當偶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要恭敬師長,言語中處處叫徒眾要學老實,恭敬的指標畢竟還是指向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恭敬師長?是因為他講的是正法,不是叫你只恭敬他外在的形象,只依他個人的思想,這樣是不對的。佛門之所以要恭敬和尚、恭敬師長,是因為師長講的是正法。所以講經的人要講清楚,教人學佛必須依法不依人,絕不是叫人家要聽你的話。如果你對於人事控制的念頭這麼強,表示你的「我相」非常地重,整天要人家恭敬你,暗示人家,恭敬你就會得利益,恭敬你學佛就會有成就,佛門的恭敬不是這個意思。祖師大德從不會在開示裡面教人家要恭敬他,甚至不敢認為自己有什麼成就,而是希望大家都依著佛經、依一實相印學佛修行,這才稱得上是「祖師大德」。我們是向祖師大德學習,也是這樣如法來化導大眾,來跟大家做說明。所以,凡是要供養經典,這「供養」就是依經典的義趣修行,依了義大乘而修行,依般若智慧而修行,這叫四依法。絕對不是依有名氣的人,這才是依經修行。

第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

  教化眾生要令眾生發菩提心。講經當中常常講到,現在佛門很多人在接眾時,常常引用一些心理學、哲學名詞當作是佛法,還說他是在接眾,其實那些都他自己的意識分別,以第六意識攀緣自心當中所變現的影像,叫「獨影境」。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他想出一套理論或叫哲學、或叫某某心理學,這是屬於比量、非量的境界,而不是真正所謂的「現量」跟「性境」,全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所以說佛教不是心理學,也不是哲學,更不同於世間這些俗典雜論,看這些世間書是不會發菩提心的。現在有些人講《群書治要》裡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告訴你:寫這些道理的人都不知道下到第幾層地獄去了,你聽他的話根本不會發出離心,更不會證菩提。寫《弟子規》、寫《了凡四訓》的這些人都不知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又怎麼能發菩提心呢?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俗典是斷佛種性、是障道因緣,無法發菩提心,這些書都不可以看、不可以學。
  還有一些提倡人間佛教的單位,講的都是世間話,根本不懂得要出離,還鸚鵡學舌講「當下即是」。人間佛教講的「當下」就是輪迴,「當下」就是愛欲;因為他把愛欲當作是清淨心,把輪迴當作是解脫。這正是《楞嚴經》中講的「迷中倍人」,就是迷惑人中最迷惑的,如來說這些人是可憐愍者!所以,要發菩提心,就要看大乘,學大乘經律。你現在來聽戒、來受了戒了,就要學大乘經律,才能發菩提心。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佛說這些世間言論,絕對不會讓你發起道心,不會讓你有菩提心,更不會令你成就。如果你還去看、還去學,那你是犯了菩薩惡作罪。
  經中講:「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眾生。應當唱言。汝等眾生盡應受三皈十戒。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這是佛告訴佛弟子,凡是到所有的地方,見到眾生,就要令眾生發菩提心,要為他授三皈,教他菩薩戒。若是見到牛、馬、豬、羊……這些畜生,乃至蜎飛蠕動,你心裡要作如是念,嘴巴也要這樣講出來:「汝是畜生應發菩提心」,為牠們種善根。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所以學佛人要令眾生提起大乘正見,提起道心來修行,而不是令眾生墮落,不是去跟人家攀緣講一些世俗話、市井話,勾起眾生的情見愛欲心,那是不對的。要令眾生發起菩提心,來修行,這是菩薩所應當做的。「是菩薩。若不教化眾生者。犯輕垢罪。」如果你不這麼做,是名菩薩惡作罪。
  你想要當菩薩,就一定要自行、要化他,所以這裡有「不化眾生戒」,若不願意幫助眾生發菩提心,你非是菩薩,而且犯了菩薩惡作,「惡作」就表示你不是菩薩。如果你不令眾生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就一定是起世間意念、情欲、愛欲、貪、瞋、癡,求東求西,這都是不發菩提心者。那你就犯毀謗三寶,因為你墮於四謗當中,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正信,那就犯到前面講的重戒。應當要知道,身為菩薩,凡是不能令眾生發大乘正信,是沒有慈悲心,你就犯重戒,毀犯了十重戒。

第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坐。法師比丘不得地立為四眾說法。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

  說法要如法,不可以不如法,也就是所說之法要「稱性」。
  在這一條戒中有密義。若你去為人家講經說法,你要起大悲心,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心,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退心。縱然這些邪說熾盛,你也不退心,學大乘的人要有這樣的願。人家不學,我們學;人家夾雜,我們不夾雜;人家背大向小,我們絕對不背大向小;人家迷信、人家當粉絲,我們不當粉絲。我們只信釋迦牟尼佛,只信阿彌陀佛,我們信祖師大德。所謂祖師大德是古來有修有證,不是指今人,這裡都跟你講得很清楚。現代的人教你要依善知識,然後就暗指要你來依靠自己。這裡為你講清楚:所謂善知識就是古大德;淨土宗有淨土宗的善知識,禪宗有禪宗的善知識,各宗派都有各宗派的祖師大德,這些都是善知識,大家都可以依止。看你要修什麼法,你是什麼緣,你就跟那位祖師學,這都沒有問題。所以菩薩戒教大家要常行教化、念念不退,要起大悲心。如果你入於檀越貴人家,或是有人請你去說法、請你去講經,那你要知道:不可以為惡人、為不信佛法的人講經說戒,更不可以去為外道說戒。因為他根本就不是來學佛,他是來壞亂正法,找你麻煩的,所以沒有必要為他說。不要好名聞、好利養、貪利弟子,這些都不可以;不可心中希望自己徒眾很多,希望能夠有大山頭、蓋大廟賺大錢,都不可以有這些念頭。「入檀越貴人家。一切眾中。不得立為白衣說法。」前提須是那些人真的想學佛。「白衣」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去居士豪貴之家,或進入大眾中,為在家人說法,不可以站著講。像現在有些出家人是站著講,白衣坐著聽,這是錯誤的。在菩薩戒裡有說到講經的禮儀:講經法師「應在白衣眾前高座、上座」。也就是:講經法師一定是坐著,而且座位一定比大眾來得高,以彰顯佛法的殊勝,這是世尊教導末世要禮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居士,講經時應注意的禮儀規矩。所以你們居士要禮請和尚講經、請法師講經,你就要懂規矩、要會,出家人自己也要會,因為居士會來問你該怎麼做。絕對不可以讓法師比丘站著為大眾講法,這是不對的。出家法師也應當要求高座,不然就不說,否則這講座就不如法。
  「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講經說法時,法師要高座,要燃香、散花供養,這是表示對於佛法至誠恭敬,能信、能受。「四眾聽者下坐。如孝順父母。敬順師教。如事火婆羅門。」四眾弟子聽法者應當下坐,如同子女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一樣,這法師甚至比你父母還要尊貴,因為出家人能夠如法為眾生說法,確實能生眾生法身慧命,能夠讓你開明心性,確實比生此肉身的父母還要來得重要。
  父母生的是你這肉身,而法師、和尚能生「法身」讓你永脫輪迴。所以要「如孝順父母」,甚至要比對你的父母都還要恭敬,這個才如法。要「敬順師教」是因和尚教你如法的事情。為什麼要加「如法」兩個字?因為有些和尚講得不如法,如果你只懂得敬順師教,而不知要如法,那你師父教你去學世間法,教你去做世間事,這是不對的。如果你師父教你去做世間事情、破壞正法,你大可不必聽他的,也絕不算是背師叛道,而是你和尚先背師叛道。所以和尚教的不如法,你可以不聽、不做,這不算是違背師教,因為他的行為教導不如法,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所以講「敬順師教」,必須是你和尚教你的是如法的,你才敬順師教,若不如法,則不可以。
  「如事火婆羅門。」事火婆羅門在中國很難體會得到,因為比較少見到有拜火教。在印度當時候大家都知道拜火教,「如事火婆羅門」在對火這樣恭敬的禮拜,如事火婆羅門。那麼「其說法者。若不如法說。犯輕垢罪。」說法者如果不如法而說、不依經而說,犯菩薩惡作罪。講一些世間話,迎合大眾口味,讓你起世間意、起世間欲望、起執著的,都是不如法。所謂「法」者即是佛心,即是真心本性,要合於真心本性方名「如法」,否則就是說法不如法。
  為什麼講這段文它有密意?所謂:菩薩比丘不得「地立」為白衣說法,不得立於「有」地來說空,不得立於「空」來說有;說法不可住著,應談大乘如實「空義」、談大乘如實「不空義」、談大乘如實「空不空義」三個。不可以住「有」說空,以「空」為有,這都算是「立地說法」,在經教上是這樣講。再講白話一點:出家人講經不可以讓人有所住著,這不算大乘法師。還要教導人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一切諸相悉皆離卻,到「離無所離」方名實相。所謂「無所離」,不是真的離到什麼東西都沒有,須「無所」,方名真離,所以說「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就無所離了,如果不知道一切法即心自性,那還有所離。像二乘、像權教的菩薩,還有「所」可離。所以講:不得地立為白衣說,不得立「有」說空、立「空」說有,或是「捨空、有」而說中,這樣講經都是不圓滿。意思就是要出家人說法要講大乘、一乘之法,所以告訴你「不得立為白衣說法」。現代很多人講經說法都不如法,他教你起念、教你造作、教你著相。有些小乘人,教你體會這色身的感受,在那裡打妄想、攀緣;教你認取你的思想,教你去體會你的感覺,又是怎麼樣找到自我等等。這都是「立地」為白衣說法。所謂「白衣者」真正意思是不懂佛法、不解心性的人。若解心性,即使是在家形象,也算是出家人,就叫「緇衣」。緇衣就是黑色的衣服,白衣就是指在家人。
  祖師大德講:得見佛性者,方名出家兒。你真正明心見性了,才算出家人,不然都不算,都算白衣。絕不能為這些不懂佛法的人講住著之法、取相之法。那麼,念佛算不算取相呢?念佛是教你離相,雖手段不同,但是目的一樣,也就是這一條戒所要教導的。包括講經的人、聽經的人,聽經的人要聽離相之法,講經的人要講離相之法。所以教你不得「立於世俗之地」或「立於有地」,或「立於外道地、立於人地、立於天地……」;或講一些人乘、天乘的,都不可以。乃至立於「聲聞地」,講聲聞乘的也不可以;或立於權教的、方便漸次的,也不可以。應當開解圓融無礙之法,講說一乘,才算是真正做到「不立地」為白衣說,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才是如法說法,不然一切皆不如法。
  這條說法不如法戒,是你要真正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懂了,你就知道這一層的意思。佛教你如法,「法者」就是剛才講的真心本性,離過絕非。所以,不得住於空說有,住有說空,乃至住於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住著在四句百非裡,這些都是說法不如法,說法不圓融,眾生聽了只會更執著。現在有些不懂佛法的人會說:「佛教是心理學」,這就是說法不如法。或說「佛教是哲學」,還開佛教哲學課程,這都是說法不如法。當然,那些大學教授他也沒有在學佛,也不是在說法,他就只研究哲學,所以他看佛法只有哲學的程度,只能看到這個層次,也就是第六意識,他自己打妄想,變現出這些文字的意思罷了。
  佛法不是哲學,哲學是妄想境界。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法是現量境界,所說的是聖言量,都是他親證的,而不是猜想的。就像《華嚴經》。有人開華嚴哲學,那都是他自己在打妄想,說華嚴的思想、華嚴的哲學、天台思想、淨土善導大師的思想……,那些都他自己在打妄想。《華嚴經》宣說的是諸法實相,《法華經》宣說的也是諸法實相,事實真相就是如此,祖師是親證的境界,他不是去推算、不是比量的。「比量」就是:「見煙知火」,你看到煙,知道可能著火了;或是「觀葉知秋」,看到樹葉枯黃,知道秋天可能要到來了。這都是比量而知的,他是猜測、推算,這是世間法,這樣講法都是不如法。《華嚴經》乃至一切大乘經,講的都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證到,他不是落思量,而是離言絕慮,唯證乃知的境界。
  只有你修證了,才能夠知道佛所說的完全沒有錯。也就是憨山大師講的:等你修行到翻身觸破太虛空的時候,你才知道。這是佛法。佛法不是哲學,不是世間的科學。現在有人叫一些博士出來講科學的佛法,科學在佛法裡面只佔一小部分而已,佛法真正的價值在於明心見性。所以達摩祖師講:「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什麼是「道」?道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寂滅,寂滅就是無念,若眾生無念無求,就是見道的時候。所以你在那邊推想,在那裡猜測、去思考,絕對沒有辦法親證佛經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肯定,你認為佛法講的唯識是心理學,認為佛經是哲學,說「天台的哲學」、「天台的心理學」,這些都是不如法的。你們聽經絕對不能去聽這些人講,乃至是出家人這樣講,統統都是不如法,你不要看他穿著袈裟,佛說這種人說法不如法,與畜生無異,無解作師,木頭無異,「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你學那些,會斷佛種性。若是你從前學的,就一切都放下,不要再想,因為那些都障道。出家人講經要如法,在「眾前高座」,就顯示一乘法的殊勝,「聽者下坐」,「下坐」就代表虛心肯學。心裡面從前的世間意,一切都要清空、都要放下,你的想法、你的看法都要放下,包括你的學識、你的學歷、你的經歷,都要放下,不得有一毫傲慢心,你心空,再來領納佛法甘露,才能夠真正得受用。眾生都是法器,所謂法器,就像七寶缽器,只是這個法器帶著學歷,帶著自己的社會經驗,如同這缽器當中有種種的垢穢,只要你把這些放下,你就是盛甘露的法器,你就能夠領納佛陀的正法,你受戒就能得無作戒體,因為心空!心空不是無心,而是心裡徹底離開了名聞利養、貢高我慢……這些妄想,這樣就能得法,所以講經要如法宣說大乘,不然都是犯菩薩惡作,這點很重要,聽經的人也要知道。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國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立統制眾。安籍記僧。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而反為官走使。非法非律。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

  「非法制限戒」的「非法」就是不符合佛法。所以,若佛子信心受佛戒,就像你們受戒了、學佛了。或是國王,或是太子,或是百官,或是四部弟子,這是指四眾弟子,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或是你在公司,是當人家主管、當人家老闆,你不可以限制人家學佛,看到你的員工要學佛,你還要鼓勵他學大乘正法、學大乘正見。像有些學佛的在家居士,他自己是老闆,他還為他的員工講大乘經律,這都很如法。你不可以自恃身分,限制你的員工學佛、限制你的家人學佛。你反而還要鼓勵他、要護持他,因為你的公司難得有學佛人,想學大乘佛法、想出離,這比別人都難得,這是講四眾弟子,包括國王,包括太子百官。不可以「自恃高貴。破滅佛法戒律。」如果他有學佛,你不能教你的員工破戒;如果他沒有學佛,你也不可以教他做破戒的事情,都一樣。「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聽出家行道。」有一些國王他會限制人家,讓人不能出家,這就是障人家出家的因緣。佛說你是佛的弟子,你不可以故意制定法律,「不聽」人家出家,就是「不讓」人家出家。
  「亦復不聽造立形像佛塔經律。」也不能障礙人。人家要印經、造佛像、佛塔……,你故意給他設個法律障礙他,或是「立統制眾」,或是故意別立統屬的官員,來禁止大眾出家。「安籍記僧」,安籍就是「安其簿籍」,就是統一造冊,登記他們的名字,乃至叫他們繳稅……,對出家人做出種種規定,與俗無異,這是不可以的。佛要這些國王、太子百官,既然統領一個國家,你就要護持正法;也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在家人高坐。像雍正皇帝是有學佛且明心見性的大居士,當年年羹堯做撫遠大將軍時,在青海用兵,他為了讓他的兵有地方住,把寺院的僧人趕出寺院,把寺院變成營房,當這消息傳到雍正皇帝耳邊,雍正皇帝親筆寫信罵他,用八百里加急送到邊關去,喝斥年羹堯,叫他立刻把兵從寺院撤出來,不可以擾亂出家人修行。所以雍正皇帝學佛是這樣護持佛教的。菩薩戒裡講到,國王該做的,是要護持正法,要安僧,不可以障礙修行人修道,這一條戒大眾要知道。所以要恭敬出家人、恭敬三寶,不可以讓菩薩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甚至在道場裡面廣行非法。有一些在家人在道場執事做久了,就廣行非法,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甚至有的在家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行的是非法。
  連自己犯戒自己都不曉得,還以為自己在修福;像有的人拿東西來供眾,時間到了,還沒供佛,他就要先把東西帶走,這就是廣行非法;或是把常住的錢當自己的錢挪用、周轉,這都是不可以,出家人若察覺一定要喝斥,要教他懺悔,如果不懺悔,那就把他趕出寺院。在從前,趕出寺院還不夠,還會通知鄰近的寺院不要收留他,因為他在這一間道場有不好的紀錄,如果他又到別的寺院去,那又害了其他的道場。所以不可以在道場廣行非法,用人情作佛事,把道場的東西當自己的東西做人情送掉。或是對出家人無禮,這都不可以,「如兵奴事主。」像有的在家人不懂,兒子出了家,女兒出了家,還叫他回去幫忙做家事,如兵奴事主。他好心為你開示,你還貢高我慢,講一些世俗話:「要不是我生你,你怎麼有今天出家僧相……」。我告訴你:出家的僧相不是你俗人生的,出家的僧相是和尚生的,你頂多是生這肉身而已,甚至,有一些有本事的,不投你的胎也沒有問題。你應該慶幸你的兒女出家,你有這福慧能生到出家的小孩,所以你要護持他,不可以再把他當成你的兒子,甚至把他當成家奴一樣,這不可以。因為他出家了就代表佛陀的正法,代表釋迦牟尼佛的形象,你不能破滅佛法的形象;相反的如果你是出家人,你家的父母這樣對你,你要好言相勸,不可以隨順,不然你是在害他。世俗人以為的孝順,在佛門都不適用,你出了家你是出家人,父母來道場若不如法,你要勸導他,如果他不聽,請他離開,這才是孝道。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去擾亂了這麼多的修道人,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讓他一個人擾亂道場,破和合僧,犯七逆罪,將來要到阿鼻地獄去報到,那你這出家人才真不孝,讓你的父母遭如此大罪。所以佛門講的因果,講的報應,你不能只看眼前,佛法講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是通於三世,你不能只看眼前的恭敬、隨順,有時候隨順不是孝順。不要拿普賢菩薩的恆順眾生來錯用。教他來學佛,教他持戒,善巧方便教導他,這才真叫恆順眾生。不是隨順你的情欲,讓他破壞佛教,你也說你在恆順眾生。有很多的在家女眾,家庭主婦她自以為是在恆順眾生,煮葷腥的給先生吃,那麼那些被你殺、被你煮的,牠們也是眾生,那你為什麼不恆順牠們,讓牠們可以活下去?你既然這麼大慈大悲,為什麼你只有愛緣慈,只想你先生對你好一點,你兒子能夠乖乖聽你的控制!世間女眾的情欲、愛欲總放不下,所以都會為家人去煮葷腥。殺眾生命的,多半都是家庭主婦;所以佛說女眾的業障特別重,是有他的道理,釋迦牟尼佛講經不會厚此薄彼。男眾也一樣,不要想圖個好先生的美名,你就不來道場、不修行,就隨順家人去吃葷腥、殺害眾生。你要告訴你的家人,你現在受戒,持戒,請他成全你,護你的戒,這樣他也有功德。如果遇到障礙,做不來,那你要去懺悔,因為你過去生一定障礙別人。要發慚愧心、懺悔心,那你的業障自然就會消,所以要懂得,不能廣行非法,如兵奴事主。
  「而菩薩應受一切人供養。」菩薩應廣受大眾供養,不可以「為官走使」,不可以去做官。《仁王經》上佛說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道場。像現在有人把佛法商業化跟企業化,以為這就是佛法現代化,這是絕對的錯誤,那是把佛法世俗化、市井化。你把佛教商業化,會讓沒有學佛的人,乃至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觀感惡劣。
  都會讓人家毀謗正法,因為社會大眾對佛教商業化的觀感是排斥的,所以你不能把佛教商業化,不能把佛教企業化,更不能用《群書治要》來管理佛教,一律不可以。必須要用戒律、用《百丈清規》,不然釋迦牟尼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你非是沙門,非釋種姓,後面也會說到,你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佛把你擯在佛門外。所以這裡講出家人不可以為官走使,去做官,行非法非律。
  「若國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如你發好心受戒。「莫作是破三寶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輕垢罪。」不要故意破壞正法,故意破壞的,是名菩薩惡作罪。所以學佛人不能破壞正法,這裡雖好像是講國王,但在現代,你們在家都是一家之主,如你兒女要出家,甚至你在公司是主管、你是老闆,你看到員工要出家,你都要隨喜護持,不可以叫他不要出家,毀謗說出家都墮落,或叫人不要去受戒,說受戒會墮落,這就是不聽四眾弟子受戒或是出家,那你就是惡作的菩薩。有人要發心出家、受戒,你反而應該要發心護持;你的兒女要出家、要行道,你要讚歎才對。這世間多少人裡面才有這麼點人願意出家,能有這樣的發心,所以你都要護持。甚至你的朋友要出家,你都要讚歎他,你的朋友要受戒,你都要鼓勵他,告訴他受戒很殊勝,一定要受,菩薩戒是一受永受,不墮惡道,縱然這一生沒往生淨土,也能得人身,所謂「沒往生」是沒意願往生,來生還是得人身。如果受戒後持戒持得好,你要往生淨土絕對沒有問題。所以你朋友、你的同學要出家、要行道、要受持正法,你都要護持讚歎。
  甚至他沒有錢,你還要拿錢給他,給他安家,讓他家裡面的人沒有罣礙,讓他放心去出家,讓這學人不罣礙家裡的人,也讓家裡的人不罣礙他,你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護持正法、是受持佛戒,不然都是犯了這裡的非法制限戒。還有,如果是女眾,你的丈夫要是去出家,你不要跟他跑到同一間寺院出家。有些人情欲很重,在同一間寺院出家,廣行非法,甚至比丘尼去管比丘,破壞佛戒。所以我們講的你就要注意,因為有些女眾情欲很重,心想:「先生出家了,我在家也沒事,就跟著出家」。結果,她出家不是真的發心,是循愛欲心去出家。當然,除你自己發心不純正外,收你的這和尚也有問題。你出家反而擾亂了道場的清淨,破壞了出家人的形象。講到比丘,就要知道比丘是出家人,是七眾之首,以比丘作代表為佛法的正傳,無論大、小乘戒都一樣,佛教它就是如此,絕不可以破壞,如果破壞就是犯菩薩惡作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者。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做繫縛事。如獄囚法。兵奴之法。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而況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

  第四十八條:破法戒。出家人發好心出家,不可以為名聞利養而為眾生說戒法。像現在有些是在家的、有些是出家學戒的,人家一讚歎他有修,就迷惑顛倒,人家包個大紅包,給他一大筆錢,請他去講戒,他也不管請他的這些人是不是如法?是不是真想學?反正只要能夠恭敬他,能讚歎他的,他一律照單全收,他沒有反觀他自己是利養心,是為了人家的讚歎、為了人家的恭敬,即使是好清名也不可以。人家讚歎你,請你去講,那你心裡還是為利養,或是約定講經一堂是多少錢,或是人家答應供養你一間大道場,你也不管他所行如法不如法,你就把它收下來,這就是為利養心,還有不管有沒有為利養,都不可以為外道惡人傳戒。
  要知道為名聞利養於國王百官前說佛戒,是不如法的,而前面有講「為國王說戒」,那不是為利養而說,是希望他能學佛,這裡講的是以利養心說戒,就像提婆達多那樣,以利養心在王公大臣中攀緣。當然,提婆達多是邪知邪見,而這裡講的是:即使你講的是正法,也不可以為利養而說。乃至「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也不可以障礙人家修道。看到人家持戒、有修,看到人家如法,看到人家講說大乘,你反講風涼話,背後障礙他,這都不可以,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就已經算是破轉法輪僧了,因為你破壞大眾對於正法的信心。所謂「破轉法輪僧」不是只有破壞一間道場,因為整個佛教是一個大僧團,你讓大眾不能聽聞正法,就是「橫與比丘比丘尼菩薩戒弟子作繫縛事」,也就是障礙他人修道。
    絕不能障礙別人修道、不能障礙人家出家,也不能障礙人家行道、用功,這些都是有過失的重罪。「如獄囚法。兵奴之法。」,不能像牢獄關囚犯一樣,或部隊管束兵奴一樣對待比丘、比丘尼,把出家人當犯人對待,把他當奴隸來使喚,名為兵奴之法,這樣做的這些人「如師子身中蟲。」,就像前面講的,絕不可以用世間法來管理佛教僧人或寺院,因為那就是兵奴之法。戒文講「兵奴之法」很文言,其實就是現在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的行為,這就是兵奴之法,也就是用世俗的管理模式來管理佛教寺院、道場,這是不可以的。佛說做這些事的這些人是「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師子就是獅子,比喻佛。什麼是獅子身中蟲?是說這些人是蛆。都在破壞佛教,在壞亂佛法,這是侵損常住,侵損佛教,跟蛆一樣。有誰告訴你佛法要商業化、企業化,甚至現在有些出家人提倡用《群書治要》管理道場,還在道場教大家讀,或教一些在家人出來講……。佛在《梵網經菩薩戒》裡講這些人是佛教的蛆。所以祖師大德在翻譯經典時都有修飾過,這獅子身中蟲就是蛆,這些人是佛教的蛆、蛀蟲,在破壞佛法,佛在《仁王般若經》上講這些人不是佛弟子,非釋種姓,根本就是個光頭俗漢,徹底的大俗漢,所以大家要能夠明辨,這些人就是來破壞佛法。釋迦牟尼佛知道,在末法有出家人要把佛法商業化、企業化,佛說這些破壞佛教的都是出家人,所以說「非餘外蟲」,都是佛門裡面的蟲、佛門裡面的蛆,所以佛罵這些人是畜生無異,木頭無異。
  連龍王瞋恨心這麼重的眾生,聽佛講經尚且能開悟,像「龍女八歲成佛」,乃至木石這些無心之物,都能像道生大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連石頭都有點頭之能。這些人不學佛戒,反而倒過來毀謗佛法,破壞佛教的管理體制,在佛門裡用《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破壞佛教大眾的善根,斷大眾的佛性種子,作大眾的障道因緣,這些人確實如佛所說,如祖師大德所說是畜生不如。今天明明有佛法在你面前,你不依止,你還要去依外道法,我們現在知道的有《弟子規》、《太上感應篇》這些,也許將來還有別的。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些提倡者都是獅子身中蟲,是佛教裡面的蛆。是佛陀罵的「畜生無異」,意思就是畜生,披著袈裟的畜生。所以佛講「非餘外蟲」,正是我佛教的弟子。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嚴厲地教誡,絕對不可以破法,破壞佛教。
  「如是佛子。自破佛法。」佛知道是出家人破壞佛教。所以,你就曉得你現在的所作所為,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知道了,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千年後就會有這種出家人在破壞佛法,「自破佛法。」佛說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其他宗教不會想要來破壞佛法,縱然要破,他們也破不了,乃至天魔(大自在天)也破壞不了佛法。反都是這些佛門的獅子蟲、佛門的蛆在破壞佛教,這都是戒經上講的。
  「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佛弟子受了戒,就要護持佛教的戒、護持佛教的經典,護持佛教正統的教義。佛教正統教義就是大乘,絕對不可以學小乘法,現在有一些原始佛教,他自己說他是原始的,其實以大乘佛法來看,就是外道,一些邪師打著佛教的招牌,在佛門裡面斂財,說他教的小乘中也有禪、也有一乘、也有六度……,這些都是附佛外道,只是以小乘的模樣出現而已。實際上,小乘裡面沒有任何大乘的義趣,沒有大乘的心法,只有名相上提到一些大乘的名詞,佛在《無量義經》講,小乘經典雖然出現大乘的名詞,但是所說的境界不是大乘的境界,與大乘所說有相當大的差距。
  從前的小乘祖師,像大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他們不會為了名聞利養去批評大乘,他們甚至都迴小向大。在阿彌陀經上都出現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知道只學小乘都不究竟,阿難尊者從前也是聽小乘法,他甚至在《無量壽經》上發願求生淨土,在《楞嚴經》上他讚歎世尊:「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只有大乘才能銷眾生億劫顛倒想,能夠一念之間、不歷僧祇獲法身,這是阿難尊者聽聞大乘佛法深心歡喜,以偈讚佛,當時就已經迴小向大了。龍樹菩薩以前也是學小乘法,天親菩薩也是學小乘法,他們在小乘裡都有相當高的地位,連小乘的這些祖師,都已經迴小向大了,他們至今還執迷不悟。甚至反過來毀謗自己的祖師,毀謗龍樹菩薩、毀謗天親菩薩,連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尊者都一起毀謗進去,佛法講尊師重道,他毀謗自己的祖師,他怎麼可能是真正的小乘法。更離譜的是,有穿著大乘袈裟的出家人說大乘不是佛說的,說他考據不到大乘法,可是舉辦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做下去有錢賺,他就肯做。這些都不是佛陀時代的東西,《梁皇寶懺》是梁武帝寫的,也不是佛說的,為什麼他要做呢﹖所以很明顯,終究就是要名利。這都是破壞佛教的戒律、破壞佛教的經典,我們學佛人應護佛戒。
  「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就像你護念自己的獨子,就像你孝順父母一樣,不讓人傷害、毀害他們。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以惡言謗佛戒之聲。如三百鉾刺心。」
你聽到有外道惡人講相似佛法、在佛門講世間法,你都要非常地難過,要能夠發心護持正法、護持大乘,絕對不退轉,還要弘揚大乘佛法,要流通大乘佛法,自己更要修持大乘佛法,所謂「修習大乘」,對人則要讚歎大乘、要講演大乘,這是佛弟子應做的,受菩薩戒者一定要做的。
  聽到有人惡言謗佛戒,佛弟子應「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等無有異」做人要有正義感,作為佛弟子更要有正義感,聽到人家毀謗正法,你不能人情,要有正義感,看到他們這樣毀謗佛法,你要出來護持,不可以悶不吭聲。你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只要有拍他的相片,他都是在禪定,可是只要他聽到別人毀謗正法,他就出來講話護衛佛教。當初一群獅子蟲、一群佛教的蛆說要改掉出家人的僧服,他出來罵他們,他說:對此,虛雲不能無言。所以出家人的這身衣服,都是虛雲老和尚發心護教而留下來的。這些獅子蟲連佛教的年曆也要改,佛教的戒律他們也想要廢掉,他們要讓出家人也可以結婚……種種毀佛害教的邪說提出,於是虛雲老和尚於耳根入定,於色法中三昧起,於聲塵中三昧起,虛雲老和尚就出來護法、護教了,所以才有今天的佛教,大家都要向虛雲老和尚學習。
  經典上講:「寧自入地獄經於百劫。而不聞一惡言破佛戒之聲。」應發誓自己寧可下地獄經歷百劫這麼久,也不願聽聞破壞佛陀教戒之聲。這是發願「絕對不毀謗正法,會絕對護持」。
  「而況自破佛戒。」發心護持尚且不及,何況你還幫助外道惡人、邪見人破壞佛法。你受戒不好好持戒,偏要跑到外道的地方去講戒、傳戒;你修行不好好修,偏要跟外道同流合汙。這都是自破佛戒,甚至教人破,因為你不懂戒律,還去為人講戒,這就是教人破,如果有人告訴你:「不要受菩薩戒,不要出家」,這都是教人破菩薩戒。為什麼﹖因為「不持」就是破,自己破,尚且不可,何況教人,佛說這些人無孝順心,不懂得「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即使你嘴上說:孝順父母就是戒律,你表面裝得再孝順都沒有用,佛說你講「不用受戒、出家」這個話本身就沒孝順心,因為你已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緣。亦無孝順之心。」如果你為人家作破戒的因緣,這也都是不可以,人家要學戒、要出家,你卻教人家不要出家,你教人家不要學道,這就是破戒破法。
  「若故作者。犯輕垢罪。」如果故意破戒破法,就犯了菩薩惡作罪,非是菩薩,一樣是毀犯了十重戒。迷失光明金剛寶戒,是名犯重,所以佛在講戒,大家要能夠去反觀,看看自己,你就能夠清楚自己有沒有破、有沒有犯?或是現在有哪些人犯了?你也要看清楚,不要只想著修自己,為什麼呢?因為當人家問你:「那個某某人講的東西可不可以學?能不能聽」?你就知道要用菩薩戒來對照。你就可以告訴他:「按照戒律,這法師是破戒的、是破法的,不能學」。你還可以幫助眾生,勸他依祖師的學,依四依法來學。那就是開啟眾生的正知正見。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所以,應當發心受戒,學習戒法,恭敬心持戒奉行。
「諸佛子。是四十八輕戒。汝等受持。過去諸菩薩已誦。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這是勸我們對於戒法要牢記在心,才名為誦戒,不是只有口誦。六祖慧能大師講「愚者口誦。智者心行。」學佛人心裡面要用功,不能破佛戒,不能障礙人家修道,要慈悲心利益眾生,善巧方便救護眾生出離惡道、出離六道輪迴,令眾生開啟大乘正信,要能夠推廣大乘法,能夠修習大乘,這都是誦戒的意思。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三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汝等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眾生。化化不絕。得見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喜躍受持。

  這是講:不光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要誦、要行此戒,因為菩薩戒是成佛的根。五戒十善是人天的基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聲聞戒,得聲聞乘。菩薩戒得的是佛乘。所以過去菩薩已誦,未來菩薩當誦,現在菩薩今誦,不光是菩薩誦,三世諸佛皆誦,都如是持。所以前面講菩薩戒是一切佛的本源,是佛性種子,三世諸佛依此成道,所以應當要學菩薩戒。釋迦牟尼佛講「我今亦如是誦」,佛也是這樣受持、這樣行。「一切大眾。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就是講一切受戒的大眾,也就講著我們。你受持菩薩戒,要能夠持守、要讀誦、有因緣要能夠為他人解說,如果不能解說者,你就把我們講經的內容分享給他,這就算是為大眾解說。或是「書寫」,以前要印經,就是用抄寫的方式來流通,現在印刷術發達,印經很方便,甚至有電子書,在什麼樣的平台上都可以看,所以這都算是書寫、流通大乘戒律,流通正法,使「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流通過去、現在、未來,盡未來際都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得教化。這是釋迦牟尼佛交待我們要做的。
  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戒,每一個人都應當看戒,所謂「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是我們身為佛弟子應當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害怕受戒,甚至覺得受戒可能會墮落。這些你都不必擔心,要知道「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佛在前面的偈誦也講:「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眾生都能成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已成」,我們是「當成」。所以佛勸我們都應受戒,「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你要是能夠常作如是信,你就具足菩薩戒,你就得無作戒體,你就能夠真正的成道,永脫輪迴。你不用擔心如果受戒,要是犯戒,就會墮惡道,很恐怖!那都是附佛外道在嚇唬你,釋迦牟尼佛說:你只要能受戒,你就能夠「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沒有戒保護你,你就會墮惡道,要受戒你才能不墮惡道,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止惡」就是防止你造惡,防止你造惡就是防止你墮落,所以說世世不墮惡道。我們要勸大眾受戒,令此戒法化化不絕,令眾生能夠得見千佛,所謂「千佛」不是一千尊佛,即是眾生本來面目。因為千佛乃至千百億釋迦,都是盧舍那佛的分身而已,他分身為你講戒,目的是要你見毗盧遮那佛,也就是盧舍那佛,令眾生能夠見自本性,故名「得見千佛」。現在,佛佛授手了,你應當承佛的接引,直接學大乘戒。所以經文上都有講,學戒不會墮惡道,若誰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你就知道那個人是外道、是邪師。明明佛說你學戒才不墮惡道,他卻告訴你學戒會墮惡道,我們是佛弟子當然相信釋迦牟尼佛,你想要得人身,你就要受菩薩戒。經典看到這裡,可以很肯定跟你講,你學《弟子規》沒有用啊,學那個不能得人身。受菩薩戒可以得人身,是有經典依據的,是千百億釋迦一時而說,佛說我今在此樹下,也就是他成道的菩提樹下,也就是妙光堂,「略開七佛法戒。」所謂「七佛法戒」是包括:過去莊嚴劫最後的三尊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乃至現在賢劫的四尊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都如是說。為什麼講「七佛」呢﹖七代表圓滿,就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叫七佛法戒,不要以為就只有七尊佛。
  「汝等大眾,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佛要一切大眾一心學「別解脫戒」,也就是依止一心而持戒法,此一心者即是眾生的真如自性,這樣學戒也就是有別於「凡夫、二乘、外道」的解脫,名為菩薩解脫、名為一乘解脫,要歡喜奉行。
  「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在這一品當中,佛會詳細地為大眾說明。「三千學士時坐聽者。聞佛自誦。」就是當時的聽眾有三千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誦戒,心心頂戴,歡喜受持。所以為什麼講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流通分,是行滿流布無礙分,是教你圓滿的行持,流通在於世間,乃至流通至十方沒有障礙。重點就是「心心頂戴。喜躍受持。」你要能歡喜頂戴,能夠喜躍受持,不要忘失。因為「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以上「十無盡戒法品」說完了。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千百億釋迦也是這麼說的。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為一切菩薩。不可說大眾。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這是講佛為一切大眾,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以下一切大眾,佛都如是為他們說戒,所以稱為千佛大戒。佛也都是這樣勸他們受持、讀誦。「解說其義。」跟他們講這個道理。講什麼道理?「光明金剛寶戒」。
  梵網菩薩戒從頭到尾都是講「光明金剛寶戒」,講「無作戒體」。從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後面的偈頌就是指示:要持「光明金剛寶戒」。

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如是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下,有「千百億世界」。蓮華臺藏世界。乃至於「微塵世界」。所以,不光只是此界的百億日月的地方,乃至於蓮華臺藏世界、一切的微塵數世界。「微塵世界」就是比喻世界有如微塵這麼多,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佛去那裡說法,都是講「佛心藏」,也就是講真心本性,講的是「地藏」,平等理地。講的是「戒藏」,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講的是菩薩的「無量行願藏」,講的是「因果佛性常住藏」,這因果不是世間的因果,而是「本源自性清淨為因,涅槃真淨為果」。所以佛所講的都是講心性。無論佛是跟你講因果、講戒、講菩薩的行持、講涅槃,統統都是會歸在「佛心藏」當中。「佛心藏」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性,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總結的,直接指明出來佛法是要說什麼。所以你不用在那裡猜想,佛教到底在說什麼?還去看俗人寫的佛學概論,根本不用,這本經就有講了。佛就是講的真如實相,不管跟你說因果、跟你說小乘、說大乘、說小乘戒、大乘戒、說菩薩的行願、說怎麼修因、怎麼得果,或說「有修有證」之法,甚至說「無修無證」之法,都是指歸心性,這就是最圓滿的佛學概論,所以你們要會學。
  我們為什麼要講戒,那你才能知道佛教是在教什麼、在學什麼;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如法,哪些不如法,你都能夠一次辨別。釋迦牟尼佛都勸我們受戒,勸一切眾生受戒,所以他才講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一切眾生都應當學大乘菩薩戒,這是很重要的。「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這短短的一卷經文,涵蓋著一切佛所說無量的一切法藏,這是不可思議的戒法,可謂是「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講菩薩戒,諸佛歡喜,龍天擁護。你是要能夠懂得這心地戒品,能夠明了「無作戒體」,懂得「光明金剛寶戒」,那麼諸佛都歡喜。
  「千百億世界中。一切眾生受持。歡喜奉行。」要心心頂戴,歡喜踴躍,你頂戴奉行才算是流通正法,而且流通的是圓滿法,所以叫「行滿流布無礙分」,這是科判裡為大家講到的。「行滿」,你行持菩薩戒就是圓滿,你才能真正懂得怎麼流通佛法。「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後面有一首偈頌很重要。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受大乘戒的,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人才算佛陀的弟子。不受戒者,佛說「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你沒受菩薩戒,你沒有想要學,就是外道。
  「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
  「明人」就是明白佛法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忍」就是能夠認可佛法,能忍可佛法,對於佛法的行持你能忍,對於佛說的境界你能肯定,能明了心性之理叫作「忍可」。意思是你能夠開解心性,開解經義,開解戒律,你就能夠受持大乘佛法。
  「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
  在受持的過程中,還沒成佛前,你就能獲得五種的利益,雖然只有五種,但是利益無量。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因為你受持的是大乘戒律,十方諸佛都護持你,諸佛如來會加持你,所以你不用擔心你會遭難、會墮落,只要你肯持,佛會護持你。外面凡是跟你講「持戒會墮落」的,都不要聽信,那些都是邪見人、是外道人,佛說他們是獅子蟲,也就是佛教的蛆,前面佛講這些不受佛戒者,是木頭無異、畜生無異。他不只自己不受,還勸人別受,那些都是佛門的畜生。所以要知道,你受佛戒,十方佛會哀愍你,會常守護你。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受持大乘菩薩戒者,臨終的時候是正念分明,心生歡喜。很多人臨終都是迷惑顛倒,那些不持戒的、學外道的人,臨終都是恐怖驚惶,因為沒有人幫得了他。在這世界上有多少人臨終是安穩的?能像受戒者一樣正念分明,十方國土隨意往生?沒有。可是你受佛戒一定能如此。所以講: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正見心歡喜。你念佛也受菩薩戒,能往生淨土上品上生,這是肯定的。命終的時候正見心歡喜,就是「臨終沒有障礙」,縱然有冤親債主來干擾,你心也不會受其擾亂,因為你持戒的功德顯現。「正見心歡喜」的「正見」就是正念,你臨終不會害怕。一般人碰到臨終都是害怕,沒有人會高興、會法喜的,但是你有受戒,臨終時是法喜,因為你知道你自己將往生淨土,知道自己絕對不墮惡道,這是受戒的功德。
  「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
  你所在之處與菩薩為友,這種地方只有極樂世界才有,所以你不但不墮惡道,還能夠超出三界。甚至,你縱然不去極樂世界,你到別的諸佛國土,也都是與諸菩薩為善友,這就是常遇善知識,你所生之處都得遇正法。而且「生生處」,不是只有來生,而是生生世世。一般人修善,它只保你來生而已,就像你即使五戒持得再好,你頂多來生得個人身,有沒有福報?又各自不一定,有些雖有人身,但是貧苦下賤、孤憐無依。那再來生呢?那就看著辦,須看你還持不持?如果不持五戒,那就墮落,多數一般都是墮落的。所以你只做世間的善還不夠,來生還是墮落,你以為修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有時候未必。雖然你得人身,再下一生還是墮落,可是受了菩薩戒,生生世世都是得遇善友,都生尊貴家。所以你看,菩薩戒就是這麼殊勝,那些人卻教你不要受菩薩戒,真是不安好心。為什麼佛說那些是波旬子孫?因為魔王最不喜歡人家受戒,最不喜歡人家修行成道。所以他告訴你:「你只要持五戒」,反正來生給你得個人身,你照樣墮落。可是你要是受菩薩戒了,那可不一樣,你生生世世都不會墮落,這是菩薩戒的功德。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所謂「三聚淨戒」能聚無量的功德。能夠聚善法、能夠饒益有情、能夠聚律儀的功德,所以叫三聚淨戒。不光只是集一切善法,它能具足一切功德。所以佛門用餐乃至我教你們行住坐臥應注意的,都是佛教的威儀。吃飯時先念: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這就是三聚淨戒。願度一切眾生就是饒益有情戒,願修一切善就是攝善法戒,願斷一切惡就是攝律儀戒,這就是三聚淨戒。祖師大德是這麼為我們開示的。所以當你吃飯的時候要常念這三聚淨戒。行菩薩道也是受持菩薩戒,能聚一切功德,就是所謂「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受持菩薩戒能令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得遇大乘佛法,福德智慧都圓滿。
  「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
  你能受佛戒,這五種功德都能得到,所以說菩薩戒一受永受,不會退轉,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說「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得無作戒體的人不會來生就忘失,他來生還會再遇到菩薩戒法,遇到正知正見,所以說性戒福慧滿。菩薩戒的功德就是如此。

計我著相者 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復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別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訶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由是處出

  這裡講出誰不能受菩薩戒呢?「計我著相者」。自己對於世間的意念、世間事情非常堅固執著,你勸他受戒,他還告訴你,「他不願意受,他只要學《弟子規》就好,堅固認為只要把人做好就好」,這種人就是「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他說只要把人做好就好,他就足夠了,這都是我相深重、我見深重的人,這種人沒辦法受戒。所以經文講:「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我告訴你:人道本身就不圓滿,你要怎麼做好?聲聞道也不圓滿,連菩薩道都還不圓滿,菩薩都還要到成佛才算圓滿。人道怎麼會圓滿,只有佛道是圓滿的。你要成佛道就得受菩薩戒,你不願意受,那你正是「計我著相」。認為自己是個「人」,只要做人而已,這就是我相很重,不斷地堅固自己的念頭。就沒辦法相信大乘這麼殊勝,不信,就沒辦法得大乘的利益,所以大家要拋卻過去的錯誤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行為,要發心來受佛戒,把「我相」給放下,把「我見」給放下,因為,有「我相」一定帶著「我見」,一定帶著「我愛」,我愛是隨著習氣的,這是凡夫。
  「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要把這色身給滅掉,來證個涅槃,這是二乘。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是能夠長菩提樹的地方,你給他下菩提的種子也沒有用,所以叫「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因為二乘人都一直認為大乘不是佛說,二乘是滅壽取證者,不是下種處,根本沒有辦法成就。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已經為我們說明了,不斷執著你自己要把「人」做好的,這種人不能當菩薩,不能當菩薩就是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就只有墮落,所以前面講,教你這種邪見的人,他是你的障道因緣,毀滅你的佛性種子。所以具凡夫心者不斷認為自己是人,不斷認為要把人做好,要把家庭顧好,這類人沒有辦法受佛戒。一定要把這個「我」放下才行。二乘人不斷認為「有法可取,有涅槃可證」,他不知道當體即真,無作戒體本是當人的本來面目,不假修成。所以二乘人也非下種處,不能真正成就菩提。佛就很清楚地告訴你:凡夫、外道、二乘都不能成佛,因為他們很執著,不是他們先天不能成佛,先天本性是佛,可是因為他們太執著了,我相太重,所以不能成就。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想成就菩提,想要滋養你心中的菩提心苗,要使佛性的智慧光明能夠顯露出來,能照耀著一切眾生,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想成就菩提道,佛教我們要依無作戒體來修行,這是寂光律師說的。所以從序分、正宗分到後面的流通分,處處都是指示光明金剛寶戒、指示無作戒體,怎奈現在的這些講戒戒師完全忽略,猶如生盲無目!什麼叫「生盲無目」?就是他生下來天生就是個瞎子,有眼睛但是他看不到。明明是瞎子,還要講戒、傳戒,那真叫「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如果你們在戒場,戒師都不跟你講無作戒體,那他是佛門的瞎眼漢,明明經文講得這麼清楚,你要眾生成道,就要教眾生觀察諸法實相,而不是教眾生只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計我著相,就是犯了「說法不如法戒」,這種人就是立於「有」地,為白衣說法,教白衣住著於有上。他教在家人、教沒有成佛的人、沒有發心的人,住在有地上,還是當個凡夫!所以在現代,你去戒場,反而斷了善根。明明佛教我們「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復不斷。」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凡夫總是認為「有生滅」。二乘要滅除生滅,入於寂滅,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涅槃境界。因為告訴你一切法不生不滅,一般人不懂,聽到「不滅」,他就以為是「真常」,所以告訴你不常。說「不常」,他又以為是斷滅。所以他說「不斷」,不屬斷滅。如果斷滅的話,就沒有作用了,眾生就不能成佛。一旦入於斷滅,入於斷滅見,那誰來成佛?縱然二乘入的是偏真涅槃,證的是斷滅空,實際上也不是真的斷滅,如果真的斷滅,那誰來取證二乘的果位?誰來取證阿羅漢?所以說「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說「不斷」他就認為:既然「不斷」,那一切法都一樣,如海印炳現三昧門,如同海能印現天空,如同鏡子,能印現萬物,所以萬物當中森羅萬象,所以不一,各各不同,那眾生要是起了一個「不一」見,又認為法是「不異」的,不異就是同。所以凡夫不是墮在不一,就是墮在不異。一是同,不一就是不同,認為法法不同,所以告訴你是一,那你又做一的見解,所以告訴你不異,所以法法各各分別,雖然各各分別,但是同一體性,所以叫不一不異。
  「不來亦不去。」
  認為有法可來,有法可去,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諸佛果證,有眾生成佛,這都是有來去之相。
佛告訴你「本自現成」,所以不來不去。這是諸法實相,應當靜觀察。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一心當中確實具有著「八不中道」─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是一切法的真相,也就是無生。所以這一首偈的結論就是告訴你:一切法無生。也就是眾生的一心,在這一心當中,你要先悟心,而後依性起修,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
  你對於此心悟了以後,此是「菩薩所應作。」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應當次第學。」次第地斷除煩惱。佛門經典講先悟真心本性,先看破諸法實相,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不常不斷,一切法不一不異,一切法不來不去,你看破這諸法實相,你見到本性,然後依性起修,任運次第地斷除煩惱,所謂「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以,佛是教眾生這樣子修行。也有利根的,一悟便休的也有,不過,非常地稀少,大部分都是先悟後修,教你先頓悟,然後再漸修。佛法的道理要先知道,你才能夠修行。
  「於學於無學。勿生分別想。」
  對於有學大乘的,沒學大乘的,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心不生分別,不起高下想。對於未學的要起慈悲想,對於有學的要起恭敬想,不生分別想,不生高下心。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
  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之法,亦名摩訶衍,摩訶衍就是大乘,翻作中文就是大乘。
  「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
  這世間的一切不離四句百非,皆是戲論,一切的惡業都因為你能觀察諸法實相而滅除,乃至諸佛的一切種智、諸佛的果德,都是此處而出。所以,要成佛,就必須要先明諸法實相。要觀察一切諸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部經處處指示心性,你能如是觀察,你能見無作戒體,成佛有望。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隨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眾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

  這裡是佛勸勉我們大眾「宜發大勇猛。」要勇猛精進,「於諸佛淨戒。」什麼是「諸佛淨戒」?就是前面講的「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要「護持如明珠。」就是五祖所說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墮在生滅、一異、去來、斷常當中,不要墮在「世間相」當中,要護持淨戒如明珠,心要不取相、不分別。不要見一切法有生,不要見一切法有滅,不要認為一切法有斷、有常、有來、有去、有一、有異,這就是正觀,就是正知正見的觀照。如果你不會,那我教你念佛,念佛絕對可以達得到,但是對於實相道理,要能夠隨分隨力地去了解,才算是護持如明珠。
  後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不光現在的大眾要這樣學,  「過去諸菩薩。已於是中學。」
  還告訴你,所有過去的菩薩,包括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都已經有成就的大菩薩,都是這樣子學過來的。
  「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
  現在你聽到了,要這樣子學,後面還沒學的,還沒受菩薩戒的,你也要教他這樣子學,不是只教他做個人,或發點好心捐點錢做些好事,菩薩戒不是這樣,佛法不是這麼膚淺,六祖大師講:「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這裡是教人修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此是佛行處。聖主所稱歎。」
  這是一切諸佛行持,都是這樣子,所以,你來佛門,是要學佛,不是學做人,佛告訴你,此是佛行處,你來佛門要學佛,佛這樣做,你也這樣做,不是只學聲聞乘,更不是來學做人,也不是學做天人,這都不如法、都不究竟,來佛門,就是來學作佛的,這點很重要!「聖主」就是佛,你能這麼做,不光釋迦牟尼佛讚歎,一切諸佛皆讚歎。所謂「若人開明此法門。」如果有人可以明了這光明金剛寶戒,那麼「一切諸佛皆隨喜。」
  釋迦牟尼佛講:「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說法的功德非常地廣大。佛於佛境界為眾生隨宜而說,什麼叫「隨宜」?就是境界深廣無盡,方便為眾生開導,故名「隨順說、隨宜說」。因為有說,就有文字、就有言詮,實際上諸佛果德不可以言語道,不可以思量測。佛以方便力故,為眾生說,所以叫「隨順說」,因為眾生還是要藉由聽經聞法,才能慢慢建立正知正見。雖說而無所說,不落一字,這是真正具辯才者,所以福德無量聚。你能這樣子修行、能這樣說法、流通正法,確實是有大福。
  釋迦牟尼佛講:「回以施眾生。」佛也不貪圖這些功德,希望把他說法的功德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眾生,希望眾生「共向一切智。」都能夠依大乘而修行,能夠證得諸佛的一切種智,對一切法通達明了,也就是我們自性圓滿的智慧,就叫做「一切智」。從此絕對心不隨境轉,絕對不再迷惑了,「如木成灰。不重為木。」就像把木頭燒成灰了,這灰絕不會再變成木頭。成佛就是如此,絕不會再變成眾生。佛希望「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所以說《梵網經》是一乘的經典,是頓超之法,希望你聽聞,就馬上醒悟、馬上就成佛,這跟前面的「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剛好是相呼應的。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能夠學大乘了義的戒法,希望你學了以後馬上成佛,佛是這樣的!《法華經》上,佛說「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佛遇到眾生,一定教他快速成佛,但是「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沒有智慧的人迷惑顛倒,他就是不相信,不肯接受佛陀的教誨。所以希望大眾能夠發心受持菩薩心地戒。菩薩心地戒就是佛的心地,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定要能夠明了光明金剛寶戒。學佛就是要見性,見性才能稱為佛。達摩大師告訴我們:若不見性,一切這些戒律、念佛、因果等法,都是外道法。成佛須是見性,不可以盲修瞎練。當自己知道了、得到了這利益,還要流通正法、弘揚大乘。
  最後還是要跟大家提醒一下,現在外面「邪師說法」確實如恆河沙之多,我們看到許多附佛外道用的《弟子規》、用《了凡四訓》、《群書治要》包裝一些做人的道理來冒充佛法給你們看,這些都屬於外道邪師。釋迦牟尼佛在菩薩戒裡已經告訴大家,這些人不是佛陀弟子,是假和尚,是佛門的蛆、佛門的獅子蟲,你真想學佛,就不要再跟他學,釋迦牟尼佛說你學這些世俗東西,是斷佛種性,會障菩提道,千萬不要學。現在看到的是這些書,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乃至有人把佛法解成是心理學、解成是哲學的,這些都是外道法,都是俗典雜論;甚至有人想要用科學來解釋佛法,這些都不圓滿。
  所以佛說這些世間書,科學、算數、書記都不可以學,學這些是斷佛種性,障道因緣。大家都知道,科學是以數學作為基礎,數學是科學之母,要修行,這些一概不用學,你直接學佛經,佛經裡面處處為你指示真如佛性。
  你們要有慧眼能夠洞視、能夠揀擇,要有擇法眼,不要以為自己已受了戒、聽過戒了,就大意,回去只要沒有複習,你就忘記了。還有,你不要想已受戒了,就可以去度迷失的他們,你還有習氣沒有除掉,還沒有工夫,所以不要去接觸那些外道、邪見惡人,你還度不了他。你拿法寶送給他就好,至於能看或不能看?能學或不能學?佛菩薩會加持,佛菩薩會去度化他,你不要逞強,逞強對你沒有好處,對佛教沒有好處。
  希望聽到我們講菩薩戒的佛弟子,都能明辨,不要去學這些外道典籍。他們現在用這些世間書在毒害大眾的法身慧命。對於這些人,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將這些人趕出佛門了,你不要認為他是出家人,你看到他也不用供養,因為他是外道,供養他也沒有福慧,就像維摩詰居士所講「供養汝者。墮三惡道。」外道所墮,汝亦隨墮。所以大家要有正知正見,要能發心修行,要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能夠發心求生淨土。絕對不受那些外道、惡人、邪見人的蠱惑,絕對不能幫助他們破壞佛教。要知道,受菩薩戒的人是見聞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千刀萬杖打拍其身。」所以絕對不可以壞法,不可以破佛的戒律、毀壞佛經,這是要跟大家交代的。

受菩薩戒法并序
      大吳越國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集序
  詳夫菩薩戒者。建千聖之地。生萬善之基。開甘露門。入菩提路。《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欲知佛戒者。但是眾生心更無別法。以覺自心。故名為佛。以可軌持。故名為法。以心性和合不二。故名為僧。以心性圓淨。故名為戒。以寂而照。故名為般若。以心本寂滅。故名為涅槃。此是 如來最上之乘。祖師西來之意。聞者多生遮障。見者咸起狐疑。以垢深福薄故。是盲者不見。非日月咎。若有志心受者聞者。法利無邊。七辨贊之莫窮。千聖仰之無際。可謂真佛之母生諸導師。妙藥之王能治眾病。入道之要靡越於斯矣。
  盧舍那佛說十地法門。運菩薩之律儀。立如來之行業。恆沙戒品。圓三聚而統萬行。因門唯一念而具足五位。大士莫不賴此因圓。十剎寶王無不由茲果滿。今者欲弘大事。難稱時機。若曾宿種一乘。方乃能生信解。情執之者。何以決疑。須陳問答之由。以袪邪外之障。

  問。夫菩薩戒者。乃文殊普賢之儔。具縛凡夫。如何得受。
  答。若執凡夫非普賢者。即是滅一乘種。古聖不合云。普照塵勞業惑門。盡是普賢真法界。若執眾生非佛者。即是謗十方佛大教。不合云。佛心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以《梵網經》云。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且稟人者誰不有心。凡成佛者皆從心現。所以釋迦出世。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摩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祖師云。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所以一切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即眾生佛性之心。具佛心戒矣。況菩薩戒唯以開濟為懷。不同小乘局執事相。是以菩薩饒益有情之戒。但濟物利人。如末利夫人唯酒為戒。仙豫大王。唯利唯慈。但行利物之心。即時秉持之志。曷乃於法界而分彊域。向大道而定方隅。徒自勞形。反招餘咎。

  問。眾生心既具佛戒。何用更受。
  答。諸佛教法。皆是為未了者。以暫亡故。似有迷昧。今即約事重明。故稱受戒。自性妙律。圓理昭然。靡隔凡聖。未嘗迷悟。《法句經》云。戒性如空。持者為迷倒。《大般若經》云。持戒苾蒭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入地獄。何以故。法界中無持犯故。一切法空故。今為未見性人。方便發揚。令信心戒。約事開導。體用雙明。祇如十重四十八輕垢。輕重雖殊。總約事說別而不別。理事一際。不別而別。持犯條然。不離事求理。起斷滅之心。不離理行事。執常情之見。

  問。具縛凡夫。根微垢重。若令受戒。毀犯益多。若不觀根。返遭淪墜。
  答。只為垢重障深。令受佛戒。現行煩惱雖厚。佛乘種子無虧。貴聞自本有之佛性善根。諸佛不可思議戒之威力。能令佛心明朗。煩惱輕微。設少持時。功德無量。才發一念。已過聲聞。諸佛校量群經具載。不可以情思臆斷。背佛違經。謗大之愆。罪淪長劫。《菩薩瓔珞經》云。佛言。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不受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誌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畜生。名為邪見。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
  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寶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福果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受其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名為菩薩。勝無而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問。何不以八關十善漸漸度之。能稱小機。免成毀犯。
  答。經云。若以十善化人。如將毒藥與人。雖一期得人天之飽。不免生死毒發。終不出輪迴。翻增業垢。若以小乘開化。即是大乘冤鴆。解脫深坑。可畏之處。經云。寧起狐狼野干心。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所以云。但說大乘無咎。

  問。說法受戒。本為超出苦源。何乃卻令誹謗毀犯。翻墮地獄。有損無益。何成化門。
  答。自有聞而頓悟。或有聞而漸持。或有聞而起謗。隨機不同。皆能獲益。佛法真實。終不唐捐。如置毒乳中。味味殺人。又如以毒塗。遠近皆喪。此大乘戒法。聞而起謗。尚獲大益。起尚供養恆沙佛人。何況諦信。一心求受。所以文殊菩薩經中校量云。譬如有人。聞說般若起謗。不信墮地獄。勝供養恆沙佛者。何以故。供養恆沙佛。只得人天生滅之福。若聞般若毀謗墮地獄。受謗法畢。以聞般若為種。才聞說般若便得心開。剎那成佛。校其功力。天地懸殊。又《諸法無行經》云。有一淨威儀法師。憐愍眾生。故從所住處。常入聚落。食訖而還。教化百千萬家皆作佛子。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有一威儀比丘。常住寺中。乃至不能善於菩提所行之道。淨威儀法師諸弟子眾生。常入聚落。生不淨心。即鳴楗槌。集眾立制。汝等自今已去。不應入於聚落。於後淨威儀法師。遇有威儀比丘。知不信受大乘戒法。強說一偈。以作大乘種。必知不信誹謗入地獄。地獄罪畢。因聞此法。為悟道之因。頌曰。貪欲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地佛法。有威儀比丘。聞已誹謗。起是業已。後時命終。是業果報故。墮阿鼻大地獄。九十百千億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六十三萬世。常被誹謗。其罪漸薄。後作比丘。三十二萬世。出家之後。是業因緣。返道入俗。乃至無量千萬世諸根暗鈍。師子游步。於汝意云何。爾時有威儀比丘。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則我身是。我時起是微細不淨惡心。受此罪業。墮於地獄。若人不欲起微細罪業者。於彼菩薩。不應起於惡心。菩薩所行道。皆當信解。不應起瞋恨之心。乃至如來見是利故。常說是法。故知因聞此大乘法。而得成佛。聞而起謗。尚得成佛。何況志誠求聞求受。且如菩薩戒中。十重淫殺等戒。只如現在不受戒凡夫。從無始來。具造殺盜淫欲等事。慳貪瞋恚等法。過去已造。現在今造。未來當造。念念無間。心心靡移。恆沒生死。恆沉苦獄。故經云。閻浮眾生。舉足動步。無非是罪。若行殺害墮畜生中。互為高下。若起瞋恚墮地獄中。常時燒煮。若生慳貪墮餓鬼中。飢火常然。故《法華經》云。於地獄中。作園觀想。駝驢豬狗。是其行處。所以蓮華色比丘尼。昔為戲人。披法服時。以宿命智。觀過去無始前。恆處地獄。無有出期。遂乃廣勸王舍城中。釋種等女。但出家破戒入地獄。終有解脫之時。是以但受破戒。速超得道之場。不受不破。永處泥之患。以業道罪相酬。無有體息故。《決定毗尼經》云。佛言優婆離。何故修大乘行菩薩戒。寬容無犯。何故聲聞禁戒。窄狹嚴切。優婆離當知。若初修大乘行菩薩戒。晨朝有犯。應當結罪至午。若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乃至中夜有犯。至於後夜。菩提心無間斷。戒聚成就。則非所犯。優婆離當知。初修大乘行菩提心。戒行寬緩。若有菩薩結罪有犯。不應悔懼。復次若聲聞犯戒。戒相則滅。無復更全。何故。為聲聞持戒。除煩惱故。如救頭燃燒衣。心速為求寂滅涅槃。堅持戒行。以知菩薩為發菩提無上心故受戒。雖暫有犯。乃從事而論。一期所制。若菩提心。四弘願不斷。即不名犯。若永捨菩提心。違四弘誓。即名犯戒。以聲聞人。不發菩提心。受戒但求出離。事戒才犯。持心即斷。以從生滅邊論故。若菩提心菩薩戒。約盡未來際無有間斷故。又經云。犯戒名菩薩。不犯名外道。以未聞大乘佛性戒故。無可得犯。縱修萬善皆是無益苦行所收。種苦求甘。終無得理。蒸沙作飯。豈有成時。所以梁帝發願云。不願作鬱頭藍子暫得生天。寧可作提婆達多永處地獄。且如不受戒眾生。法爾累聚。煩惱所縈。皆墮地獄。設得暫出。還墮輪迴。似蟻循環。如火旋轉。若得戒力。心遇緣因。一念迴心。自然開悟。經云。如王生子為民所敬。得戒護。人生聖種中。後必得聖。如紹王位。設有毀犯。如菩薩戒八勝中。第五受罪輕微勝。墮六趣中常得為王。此是劣中之勝。又如出家比丘。誰是微細精持戒人。二地分持。唯佛能淨。所以經云。唯佛一人持戒清淨。其餘盡名破戒者。南山云。受者法界為量。持者麟角猶多。又云。坐受立破。得無量福。乃至但作奉戒之心。莫作得戒之限。善生云。天地無邊。戒亦無邊。草木無量。戒亦無量。空大海高深。戒亦高深。亦復如是。故知受時。十方戒法無邊。破者毫釐少分。終不盡破。所以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可一時犯一切戒。寧可有戒可犯。不可無戒可破。如無戒可破之人。莫道具造惡業。只如深山遠谷。木食草衣。百千萬劫修遠離行。若不受戒法。《大智度論》中。文殊菩薩呵云。與禽獸無異。又《寶林傳》中。有小乘持戒比丘。眼不觀色。耳不聽聲。以不達佛理故。受施主供養。尚作大蕈還債。豈況無戒信受理行都無者歟。如上所引事理照然。金口不易之真詮。古聖現行之榜樣。何得憑作實。背正投邪。障他無上之善根。起自菩提之大難。若不投誠懺悔。舌爛口中。善惡因緣難逃。苦樂立即交報。

  問。何故犯菩薩戒不名犯。而戒性無盡。
  答。夫菩薩戒。若約理推。即唯心。心性無盡。所以《瓔珞經》云。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若約事明。初發菩薩心。四弘誓願並徹未來際。攝化有情。不同人天二乘等戒力消盡。若辟支佛戒。無大悲故。戒力消盡。舍利弗當知。菩薩摩訶薩戒行無盡。何以故。一切淨戒皆因菩薩戒攝現前故。譬如種子漸多利益無盡。舍利弗當知。菩薩心者猶如種子。諸佛如來戒行無盡。是大丈夫。名無盡戒行。舍利弗。是修行菩提持戒故。戒行無盡。又受菩薩戒具五功德。八殊勝。向下廣明。校量無盡

  問。如上所說。云何是菩薩破戒。
  答曰。曇無讖菩薩戒本云。略有二事失菩薩戒。一捨菩薩願。二增上惡心。除是二事。若捨此身或終不失。從是以後所生之處。當有此戒。增上惡心者。所謂妄說人法二空。未得為得。生大邪見。起不信心。故犯輕重之垢。不生怖畏。若有因緣。或犯輕重等戒。雖暫時破。深信因果。常生懺悔。即不名犯。又曇無讖戒本云。若菩薩瞋他。受著瞋事。不體息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捨瞋。瞋心猶起。是名不犯。

  問。於諸佛誘進門中。方便極多。省要提攜。何不勸生安養。豈須破戒。翻障淨方。
  答。若生安養。教受九品之文。上根受戒習禪。中下行道念佛。眾生根器不等。不可守一疑諸。《大乘起信論》明諸佛本意。為攝大乘初入信之人。恐生惡世。難得成就。令迴向往生。免得退轉。若見佛法身。易成就法忍。此是明文證上品往生。如文殊菩薩云。如壯士屈伸臂頃。上品見佛。便證菩薩初地。如下第九品。聞大乘不信佛戒。或只念佛。乃至臨終迴向。亦得往生。十二劫始花開。未得見佛。漸證小乘。格其圓功遲速大隔。若受菩薩戒。發無上菩提心者。已信大乘。已受大法。中間設破。亦兼念佛懺悔助生。又得戒威德力。發大乘心力。不受戒者。亦造惡業。只有念佛之力。全無戒力。及聞大乘法等力。約世間論少力且不如多力。庶人力。不如國王力。其但念佛名下品生者。臨終難值遇善友。皆遇緣差。又志力不堅。數數間斷。惡業深厚。善弱難排。須是眾緣。方能克證。故經云。非少福眾生而得生彼。何如大小俱運。權實兼行。廣備資糧。萬善熏發。一心決定。可趨蓮臺。此論受戒而破者。或有頓持或有漸持。若但令一門念佛往生。則九品設。上品大乘孤然可棄。從上諸佛不合制戒及禪定多聞。但說一門。以度群品。天台教云。以八教網撈人天魚。有頓有漸。不定秘密。藏通別圓。如是機接。尚不得一。且一網孔。如何張鳥。一士夫。如何治國。諸佛無有定法。故號阿耨菩提。機病不同。法藥有異。醫不專散。天不長晴。或有聞法悟者。或有坐禪悟者。或有念經得度。或有受戒證真。諸佛大意。以可度為懷。設不可度者。說真實法。亦不得入。若可度者。說妄法。亦得超彼。故佛言。若以妄得度者。我亦妄語。菩薩修六度萬行。如乘死屍過海。亦如囚禁廁孔得脫。終不定一法是定一法非。乃至斥妄謀真。捨此取彼。並是執縛自繩。疑網所籠。情見不忘。致茲大失三乘十二分教。唯翳我執愚心。執盡情亡。智生道現。故經云。眼病見空花。除翳不除花。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若悟大道圓通之人。尚不見一法。是何有一法非盡。十方世界未有一人成佛。亦不見一人作眾生。地獄在何方。天堂居何處。不省愚蒙翳目。爭攀空裏之花。豈察妄想疑根。徒怖暗中之鬼。實可憐愍。徒自驚嗟。吾今依佛語故。遵至教故。曲順機宜。隨緣舒卷。有求大道者。說一乘之妙旨。來求小行者。布六行之權門。大小兼弘。禪律俱運云云。自彼於我。奚為何得。專愚生於妄見。執權謗實。毀大怖空。螢焰何齊日馭之光。蚊嘴豈盡滄溟之底。逆風執炬自取焚燒。漏管窺天。徒抱慚恥。今遵佛旨。右聖圓文。纂集施行。度有緣者。溥願法界含識。凡有見聞受菩薩戒而行菩薩心。發菩提願而圓菩提果耳。

梵網菩薩戒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