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33)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器世間(依報)

既論身。須論土。土為依。身為主。

經文的意思是說:十法界,四聖、六凡的「身」相屬於正報,「既」然已經討「論」過了,然而身必有「依」,所依就是國「土」。而國土是無情的物質。依報是隨正報轉變而轉變的,所以以「身為主」。

四大洲。共鐵圍。七金山。繞須彌。

「四大洲」者,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華言勝金)、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四大洲位置在「須彌山」之四方。
須彌山之四周又有「鐵圍山」。四大洲、鐵圍山,加上「七」重「金山」,「共」同圍「繞」著須彌山。「須彌」者,華言妙高。四寶所成,名曰妙;出水、入水,各有四萬二千由旬,名曰高。

為大地。風力持。水火金。不相離。

依據《華嚴經》的法界安立圖,是七重金山,間隔著七重香水海,圍繞著須彌山。四大洲在須彌山四面最後一重金山之外的鹹海中。鹹海之周圍,又有小鐵圍山,所以說:「為大地。」佛學上名之為一小世界。然而大地懸掛在虛空之中,為什麼不掉落下去呢?因為有「風」的「力」量能夠「持」住它。「水、火、金,不相離」者,據《華嚴經》法界安立圖上說,世界之極外圍是「風」輪,風輪以內是「水輪」,水輪以內是「金輪」,金輪之內是「地輪」。換一個說法,就是地輪依於金輪,金輪依於水輪,水輪依於風輪,風輪依於空輪。空輪則無所依。地、金、水、風諸輪互相依持,所以說:「不相離」。

水輪含。十方界。性流動。如何載。
業力持。得自在。風金摩。火現彩。

依佛經上的說,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經過三個千,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而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教化區。積累佛剎微塵數的大千世界為一世界種,積累一百一十一個世界種,而為一個華藏莊嚴世界海,這是盧舍那佛的教化區(這是方便說)。這如海之華藏莊嚴世界,完全安立在種種光明蕊香幢蓮華之上。這一大蓮華又在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中。那麼,文上的「水輪含」含裹「十方」剎剎塵塵的世「界」,就可以明白了。

「性流動。如何載。」者,水是流動性的東西,而且水性下流。

科學家說,地球懸住在空中,而水性如瀑布之類,都是下流,而海洋有無法計算的水量。為什麼不會如瀑布一樣,向地球外圍的空間流散?科學家雖然說,是地心吸力,既然能吸住五大洋之水,難到高山積雪,溶解後下流而為瀑布的水,為什麼不就高山之頂,把它在原位置吸住,而讓它下流呢?如果說,這正是地心吸力的作用,假如拿水的分量比較起來,高山的積雪不能吸住,讓它在原位置,自由流動,而說它能吸住海洋那麼多的水,總有點信不及。不如說:「業力持。得自在。」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地藏經》上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諸如同樣是父母兩性所生的兒女,美醜、高矮、肥瘦、智愚,相距有天壤之別。為什麼會如此,除了個人的業力而外,誰也沒法解答。所以「業力」能「持」住大地,而塵塵剎剎的地球、日球、月球、星球,「得」以自由「自在」地處在這無盡的虛空之中。

「風金摩。火現彩。」者,這是《楞嚴經》卷四,經云「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其大意只是說:山河、大地,皆因眾生的心理上,妄起諸見而有,地質堅硬就是心堅固的反應,地之精,則為金。心理上動性,就是風。而「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者,如人以兩隻手掌互相搓摩,便能生熱。《釋教三字經》上的「火現彩」,因為火有紅、藍等顏色。《楞嚴經貫攝》上說:「堅執之妄覺。立礙感金而寶成。搖動之妄明。動成風相而風出。風金相摩。一堅一動。故有火光。變生為熟。化有成無。」之前曾經說過:地輪依於水輪,水輪依於風輪,風輪依於空輪,而空輪則無所依,意義可以相通。《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海安立圖上,華藏世界海的周圍又有所謂「金剛輪圍山」,都是堅固的表示。所以金是屬於地。只有地、水、火、風的四大,而無金大,這也可證明,這四大都是心識所變現的。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國際素食日】素食的美德

 

國際素食日-11.25


【國際素食日】素食的美德

悟顯法師開示

我們今天來講一個有關於吃素的問題,要知道這素食,一般以佛教的素食來說,它是沒有五辛的、沒有蛋的,甚至佛門對飲食的一個要求,它是做到但凡對你道業有妨礙的都禁止,包括喝酒,甚至有的道場老和尚他不讓你喝茶,因為現在種茶噴很多農藥殺生種種的;就像燕窩,因為有的它是天然的,他去破壞燕子的巢,佛門出於慈悲心也是不吃燕窩。有很多助道的飲食,像現在你們常喝的這些飲料,你們吃的這些食物,你要看看如果但凡是厚重的,容易讓你身心暗鈍的,那就不要吃,保持清淨。


 

那麼對於一般的普羅大眾來說,我們提倡素食,是希望他能減少殺生,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目的,至於他能不能修道,這純粹是看個人。我們鼓勵他修行,鼓勵他來用功、來辦道,這個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但是主要提倡素食,我們的目的最主要是減少殺生。所以為什麼你看有些地方,它也說它是素食,但是它含有蛋的,含有五辛的,這基本上在佛教裡面,它就不算素食,算是蔬食,蔬菜的蔬,含有蛋類。

 

為什麼說蛋呢?在現在來說它是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話,就沒有所謂的受精,既然沒有受精,無性生殖就沒有所謂生命的問題,所以為什麼有些人認為蛋也可以吃,是這樣子來的,因為它是無性生殖;可是如果說是魚卵的話那就不行,必須殺魚,這卵才取得出來,但凡你要殺生的,那都不行。

 

那麼還有一種,就是有一些人會覺得吃素,菜單上不應該有「肉」這個字出現,不應該有「魚」這個字出現;或是他覺得做一些仿葷的這種素菜,也算是一種殺生,心沒有素。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剛才講的這個素食,我們推廣素食,目的是要人家來吃素減少殺生,在不改變飲食習慣、飲食口味的一個前提下,我們做到素食。

 

大家要知道我們中國人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愛吃的民族之一,有多愛吃呢?你看看我們可以在土地上種菜、在麵包車上種菜、在輪胎種菜,甚至在海裡面種菜;在海種不夠、地球種不夠,拿到月球上去種菜;碰到東西,中國人就會想這東西能不能吃,他不是像有些外國人把它當作是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或是掛在家裡,中國人是想到這東西能不能吃,所以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很喜歡吃的民族,無論是葷素都愛吃。那麼在於環保的前提下,在於能夠減少殺生的前提下,我們又不改變華夏民族的一個習慣,因為各省的習慣不一樣,各個地方的飲食習慣也不一樣,你看一些外國的速食店到我們中國來,基本上它如果不改變配合我們的飲食習慣,它開不下去。所以你到我們中國來,你看這個麥當勞早餐,也要賣稀飯、要賣油條,不然你沒有辦法在中國生存,外國的這種速食店到我們中國來,你沒有符合我們中國的標準,你沒辦法開下去。

 

各省的習慣不一樣,北方有北方的習慣,你看北京人他的早餐有他早餐的習慣,所以我們提倡素食就是在於希望大家能夠吃素,不大幅度改變他飲食習慣的前提下,我們做到素的,所以才有仿葷的這種菜,我們中國人的智慧,研發出這種有仿葷的菜,目的是什麼?希望滿足他的口味,也能夠不要殺生,這是一個慈悲的表現,是值得讚歎的,也可以算是功德無量。因為你好不好口味?你的心裡素不素?這全在個人修為,你能夠徹底地素食,你心裡面沒有貪這些東西,或好那個味道,那這是修為越來越好,但是你總要有一個前方便,來接引這些吃葷食的人。

 

全世界最愛吃的民族之一,就是我們華夏民族,你要叫他改變他的飲食習慣,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你看看我們中國五千年改朝換代,這飲食習慣就是沒改變,你看看像河南人喜歡喝的胡辣湯,那個胡辣湯多久啦?聽說從唐朝傳到現代;很多你們喜歡吃的這些點心,都是古代傳了幾千年,朝代都已經更替了多少次,他這個口味還在,也許有一些改變,但是他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能夠在這樣子不改變他口味的一個前提下,我們做到素食,這個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所以有些學佛的同修,或是沒有學佛的人,你也要多體諒,因為你要讓這些人,這麼多人,十幾億人,甚至將來二十億人、三十億人,這麼大的一個民族,你要都能吃素,或是想吃素的時候,又不想捨棄原來的味道,又想展現慈悲心,所以才有仿葷的食材出來,這個是一種智慧,中國人的智慧,外國人沒有,也許他們以後會有。因為我知道有些人,他在素食上很要求,這點非常地好,非常正確,但是要求自己,你不要去人家餐廳跟人家嫌棄說,你看看你們這樣子雖然食材好像是素的,但是它的味道還是仿葷的,並不是真的素的,你不要做這種批評。你要想到這個是接引大眾;你要想到這個是接引全世界最愛吃的民族,就是我們華夏民族。

 

我們中國人走到哪裡,基本上你在全世界任何角落,你只要遇上中國人,你不用怕沒有飯吃。你看以前在安徽九華山,吃「黃金拌觀音土」,這非常有名,土也能吃,黃金是什麼?樹根,黃金可以入菜,味道非常好。我們看到的一些食材,甚至可以當藥食藥膳,所以也要想到中國人是有幾千年飲食文化的一個民族,不是像外國,像這個美國,美國那個沒有飲食文化,美國人是沒有飲食文化的,他有那種快餐,他們就是現代化的文明,就是講求快、有效率,但是它沒有飲食文化。我們中國人不一樣,各省各省的文化,甚至這個村子跟那個村子它的飲食習慣就不一樣,不光方言不一樣,在這麼複雜的一個條件下,你要他能夠做到慈悲,能夠做到素食,那這個就是仿葷的菜,這就是個方便,這個是應該要有的一個方便。

 

所以同修們你要有慈悲心,學佛人要有慈悲心,修行人要有慈悲心,你心量要大一點,不要自己覺得自己很清高,然後去對於這些剛吃素的,有這種苛刻的要求,或是過分的這種批評,我覺得是不需要的。修為在個人,也不能說你吃仿葷的素食,就代表你的心一定是葷的,一定是不慈悲的,不能這麼說,所以我說修為是在個人。

 

總的來說,做現代的素食,裡面有一些仿葷的菜,還是有功德,而且功德不小,因為它能夠幫助這些還沒吃素的能夠吃素,所以不要自己覺得自己很清高。你要真正做到心清淨,那也要不著相,你要不著文字相,不著葷素之相,在不著的時候能夠起慈悲心,能夠想到我能夠幫助眾生,這人家做這樣的菜,也是在幫助人家吃素,也並無不可,心量要大,你的這個範圍,你的心量要再更廣一點,才能去包容別人。要知道我們中國人,不是某一些小國,你看歐洲,歐洲都是小國啊,即使是小國也有它的飲食習慣,雖然他們吃的並不豐富,並不是像我們中國人這些菜餚,有的都傳了幾千年了,但是他們也有他們的習慣,你要他們能夠吃素,你要我們中國一般的普羅大眾能夠吃素,在他還沒有徹底發心以前,這個是一個方便。

 

所以吃素的人自己要知道,你有修為,這個是好事情;你能夠吃到最清淨,這是好事情,那麼同時你要有慈悲心,要去想到還有很多人沒有吃,或是一下子不能接受,在這個當中會有一些前方便,這個方便就是必要的,這些人剛開始吃仿葷的,後來他就懂得,慢慢就會進步,就能夠慢慢慈悲心升起來,就能斷掉葷食。

 

至於他以後修為怎麼樣,如果他還繼續吃仿葷的菜,他的心素不素,這個全看他學佛的修為,不是說你今天一個葷字都不要,一個仿葷的素菜都不看到,那就代表你清淨了,也不能這麼講,所以一定要知道,這學佛要有廣大的心量,要大慈大悲,要替眾生著想。

 

以上是我今天所要講的,因為這個問題,我想在台灣地區是沒有的,在香港地區也比較少,可是在我們國家,我們中國大陸地區有些人會有這個疑問,所以今天要做這樣的一個說明,希望你能理解,希望還不能包容別人的,你可以拓開你的心量,要知道這是一種前方便。

 

不管你處在哪裡,你有這些疑問的,希望你也能夠重新作個思考,重新想一想,不要給人家這種壓力,因為我聽到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存在,他們會覺得你做這仿葷的素食,也算是殺生;你吃仿葷的素食,也算是吃肉,那你這個要求太過於離譜了!要知道我們是要眾生能吃素,在於他還沒有徹底轉變以前,或是對素食還沒有認識以前,這個是一個前方便,可以幫助很多的眾生,不管他個人修為怎麼樣,這個方式是對的。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福到了......【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法語

悟顯法師 開示

 

學習一乘佛法,你就眾善具足,不假他求。所以你一定是在佛門裡面學大乘,你有聽聞過大乘。

 

《華嚴經》講的:「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你聽聞過大乘,這大乘佛法就跟金剛種子一樣,種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種在你的心田當中。

 

它這金剛是極堅固的礦石;就像一個人吃了一粒金剛一樣,這個金剛必然穿過我們這個垢穢之身,為什麼?因為金剛不屬於雜穢之身,必然能夠穿過我們這個垢穢之身,不被我們的消化系統給消化掉,所以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

 

在佛門當中,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在大乘法裡面亦復如是。這個大乘佛法的善根,絕對不會同這世間的生滅變化、生滅變異,你這善根絕對不會隨著世間的生滅變異而有所減少,乃至究竟成佛。

 

所以聽聞大乘,哪怕是一念,哪怕是一眼;看佛像一眼,終究畢竟成佛,這個是功德非常地大。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心賦註 (17) │永明智覺禪師

 





心賦註 (精彩節錄)

永明智覺禪師


註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寂寞虛沖。無事不融。彌勒閣而普現。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入彌勒閣時。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乃至見彌勒菩薩初發心。行菩薩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無窮。

華嚴經云。摩耶夫人腹中。悉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億閻浮提內。各有都邑。各有園林。名號不同。皆有摩耶夫人於中止住。天眾圍繞。為顯現菩薩將生不可思議神變之相。又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是處胎義。

文殊寶冠之內。

文殊般泥洹經云。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有事。皆於中現。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小雪】易行道不是放逸

 



【小雪】 202211月22日  農曆十月廿九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小雪持名面向西。寒風入口氣難提。
深深念句彌陀佛。淺淺能歸淨土棲。
內有瑤池含性月。外無塵事即忘蹄。
若人會得其中意。便悟蓮邦月映谿。




【小雪】易行道不是放逸

悟顯法師開示:


 

我看到有些祖師,他是撥念珠,一百零八顆的這個念珠,他就去念這一百零八聲佛號裡面,就是不可以散亂,就是全心全意專注。

 

只要動念散亂了,他就退回去母珠重新再念一次,重新再念,念到第一百聲了,他又打妄想了,又再重算,他就是這樣要求,就是這麼嚴格。

 

雖然說「易行道」也不是隨隨便便的,這「易行道」是容易的「易」,不是放逸的「逸」,是容易的「易」。

 

「易行」,那相對其他法門來說「易行」,大家都能念,大家都能夠念佛、成佛,沒有像禪宗這麼困難,所以稱為「容易」,稱為「簡易」,這個叫「易行道」,不是放逸。

 

你看現在那個本願念佛,那是放逸。那個念佛不會成佛,那個是念妖魔鬼怪,也沒在念啊,那個就是善導大師講的他發完願以後,以為有願,他就不念佛了,想說我臨終再來念,這個願根本是假的。

 

所以為什麼我說善導大師就是在喝斥現代的本願念佛,說他們就是只有願心,而沒有力行。所以這個願是空願,假的。


就像一個人有他的願望,有他的夢想,但是都不去實踐,每天在那裡空想,他是永遠不會達成的,世間人如此,你學佛人要求作佛亦復如是。

 

你發願你要作佛,你發願要了生死出三界,那你要做出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來;你發願要求生淨土,你就要念阿彌陀佛,你不念阿彌陀佛,沒有辦法求生淨土。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298集 (精彩節錄)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32)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十界(正報)......

曰聲聞。曰緣覺。取滅度。為獨樂。

自此以下,說到四聖法界了。四聖之中,又先說小乘聖者。小乘又名二乘。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聲聞,因聞佛音聲而悟道的。聲聞有四果之別,名為四聖。四果之前,又有七方便位,又名七賢位。方便者,這七個位次是進入四聖位的橋樑,又是鄰近於四聖,所以名賢。
那麼,七方便位是些什麼呢?那便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面三位又名三資糧,後面的四位又名四加行。五停心者:凡夫用心,多半是在聲、色、貨、利、人、我、是、非的貪著和爭鬥。佛陀的說法是對病下藥,因而為貪欲心深重的眾生說不淨觀,觀察男女身體的構造,無非是骨、肉、筋、血、五臟、六腑,骯髒、齷齪,難看極了。然而有些男女,只看到對方的五官端正、骨肉勻稱、唇紅齒白,就認為,是美麗或者英武,而互相愛著,生死流轉,也因之而不得休息。所以修不淨觀,總、別相念斷去貪欲,為第一步的功夫。如此依次而修四念處包含在內,觀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再進觀四諦。依觀力的淺深,分暖、頂、忍、世第一為四加行位。然後以八忍、八智,斷欲界八十八使見惑,入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洹,名為入流,謂初入聖人之流。或名逆流,謂逆生死之流也。進入初果以後,其所修,仍為四諦,進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入修道位,證二果斯陀含。證二果以後,進斷欲界思惑中的後三品而證三果,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譯為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而寄居五不還天淨居天。三果阿那含仍是觀四諦,進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而證四果阿羅漢。阿羅漢者,譯為無生、殺賊、應供的三義。具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之三明,加天耳、他心、神足之三通,名為六通。還有十八神變,初、二、三、四果名為四聖,而阿羅漢又名證道位。
至於,文中的見、思二惑,是粗細的不同。而殺賊者,乃殺煩惱之賊。殺煩惱之賊,則不來三界受生,應受天上、人間之供養,故名無生與應供。
「緣覺」的「緣」指十二因緣而言。有十二種法,互相為因,互相為緣,展轉生起,使我們的生死永遠沒有了期。那麼,那十二種因緣呢?這在前面已有十二因緣的一章,很詳細地講過了,現在不再說。緣覺根性的眾生,遇到我佛出世,聽聞佛說十二因緣的教法,因而作甚深的觀照的的確確地如佛所說,從因緣而覺,所以名緣覺。
在聲聞、緣覺之下,《釋教三字經》上說「取滅度。為獨樂。」者,這是聲聞、緣覺兩類行人修行的境界。「滅度」的「滅」是滅去煩惱,「度」是度過了生死苦海,而達到了不生不滅涅槃的彼岸。然而二乘聖者們,卻「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取著於涅槃,所以喝斥他們是「取滅度」。二乘聖者們超越三界而了脫生死了,沒有大悲普濟之心,以又譏刺之曰:「為獨樂。」《法華經》上將他們比喻為羊車、鹿車,所謂「器小易盈」,而《維摩詰經》上更喝斥他們為高原陸地,不生蓮花,也就是說聲聞、緣覺他們修行所證得的還不究竟!

曰菩薩。曰如來。撫眾生。如嬰孩。

第一句是四聖中的菩薩法界。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的文字愛簡單,所以簡去提、埵二字而稱「菩薩」。譯成中文,叫覺有情。覺有情者有三種意思:第一、能覺悟之有情,是為自覺。第二、覺悟於有情:菩薩們有大悲心、和一切眾生風雨同舟,誓不獨濟的勇氣。其所以不同於二乘的,就在這一點上。是為覺他。第三、菩薩堅持大悲願力,不計時間,不避艱苦,生生世世履行六度萬行,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多個位次,漸漸斷除人我、法我的兩種執障。在《維摩詰經》上的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就是菩薩們應做的工作。
「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化眾生也。《金剛經》上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宇宙萬有、人人、物物所共依的性體。先天地而不生,後天地而不滅,不變,不異,所以名「一切諸法如義」。「如」的本體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既然「無所從來,亦復無有所至」而如來也就是親證此理,依此所證的義理來教化眾生。這是十法界中的佛法界。
佛的完整名字應該是佛陀。佛陀譯成中文,曰覺者。有三種義:自覺、覺他,這和前面的菩薩並沒有什麼兩樣。所不同者,第三義的「覺行圓滿」。前面講菩薩講到等覺為止。等覺已經鄰近於佛,所以叫等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斷,因緣時節一到,以最後身的菩薩出現人間,用喻如金剛大定力,斷去最後一品無明,才圓成佛果,所以叫覺行圓滿。
那麼,佛與如來有什麼不同呢?諸佛皆有十種通用稱呼,所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裡有十一種,這裡將善逝、世間解分開來了,以前面十個為別,後面一個為總。如果合起來,正好是十個。而佛與如來,都是十種通號之一。依照習慣,佛經上有「諸佛、如來」的稱呼。有些人指佛像,統稱之曰「如來佛」,那是外行話,因為這樣的稱呼,「如來」變成別名,所以這種稱呼是不正確的。「撫眾生。如嬰孩。」者,菩薩和如來,皆等視眾生如赤子,一言以蔽之,如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就很容易知道諸佛和菩薩的偉大了。

此四聖。並六凡。為十界。一性含。

聖者,正也。聖人的言語、行為,都是合乎心性之理的。
依十法界,聲聞、緣覺到菩薩、諸佛,這是「四聖」法界,就是說對凡夫而言,他們都是聖人。
凡者,輕微也,這裡面包含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天道的眾生具有五通,受變化身,衣食自然,壽命長久,飛行自在。地獄、畜生二道的眾生固然和天道不能相提並論,就是人道中的眾生如我們,也與天道距離太遠。可是,拿天道和四聖比較起來,他們和阿修羅道以下的五道同樣是具有煩惱的凡夫,所以說:「並六凡。」合四聖、六凡,而「為十」重法「界」。然而凡、聖之間雖然有天淵的距離,但都是同一真性,所以說「一性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