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4-2):佛弟子應守的四條戒 (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佛弟子應守的四條戒

悟顯法師 講述

佛在經典上教誡弟子,作為一個佛弟子,要怎麼樣愛護自己的國家?佛講了相當重要的四條:

第一條是「不犯國制」,就是要能遵守國家的法律,不鑽法律漏洞,鑽法律漏洞就是增長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必然傷害其他人,所以佛教大家不要毀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規章等。到別的國家,也不要去毀犯人家的風俗,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遵守當地國家的法律。每個人愛護自己的國家,也要愛護別人的家園,這是佛弟子應有的心態。

第二條是「不謗國主」,在現代,有關口業這一條很容易犯,動不動就是批評自己的長官、上司,甚至國家的領導人,無論是講對或是錯,這些話都是在造口業。身為學佛人清淨心最重要,修行擺第一位。以前的古道場裡面,都有一張牌位,上面寫著:「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所以對一個學佛的人而言,誰當領導人他都很自在,因為他心裡對這世間是放下的,是隨緣的,不會去執著,不會去在意,要是一執著,一在意,那就免不了要造口業,不但要造口業,意念也就不正,身業所做也就不像個學佛人。所以佛教大家不謗國主,這點一定要做到。

第三條是「不漏國稅」,這一條從古到今都有人犯,有些人很喜歡逃漏稅,要知道逃漏國稅是跟這一個國家所有的人結罪,將來是要還的,像在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將來這逃稅的人就要還給這兩千三百萬的人,做牛做馬地還,甚至現世就要還,不必等來世,所以逃漏稅是相當嚴重的,果報都是在三惡道。如果到道場來拿十方的錢財或是恣意使用十方的東西,或是無意地去毀壞到十方的物品,或是盜取,或是不經意地帶走,果報都很嚴重,如果是刻意的,那這罪報就相當地重,尤其有一些居士搞不清楚狀況,拿著道場的東西去給自己做人情,剛才講逃漏一國的稅,將來還的是一個國家人民,要是盜十方的僧物,將來還的是十方的眾生,還不完的,所以佛在經上講,若犯五逆罪佛還能救,盜十方僧物,盜十方常住物,佛沒辦法幫助你,所以要能夠清楚,到道場來一定要守規矩,沒有經過同意絕對不能隨便去動用,不能去拿,甚至做得更嚴格是看都不看,連眼睛都不隨便攀緣,這是第三不逃漏國家的稅。

以上三條大家如果都能做到不犯,就很圓滿了,希望大眾能夠謹遵奉行,不要忘記,這是相當重要的。尤其在起心動念上,舉手投足之間,都要注意。有些人常常有意無意就去毀犯到上面三條,有些還認為自己很聰明,以為自己能夠逃漏稅,能夠罵國主,能夠毀犯國制,而洋洋得意,這是相當不恰當的。

再來第四條是「不做國賊」,「國賊」就是所作所為傷害自己國家人民,這就是國賊,不僅不能傷害自己同一國的人,也不能去傷害其他國家的人,令他們的利益受損。現代的人沒有因果觀念,相當地自私,都沒有想到別人,天天想的就是自己,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公司的利益、自己集團的利益,為了這些而去損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損害國家,甚至損害全世界。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會做國賊,很明顯地就是佛弟子不能兩舌,去挑撥讓兩個國家打仗,這也是國賊,或是背叛自己的國家,出賣軍事情報或是商業情報。總體來說,就是不可以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是佛弟子應該要注意到。

如果這四條都能夠做到,那就能像佛在經上講:「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癘不起,國豐民安。」沒有天災人禍,災癘不起,「癘」是瘟疫。這個國家必然豐饒,風調雨順。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要謹記並遵守。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悟顯法師 拜願開示(4-1):不依妄念依佛念(明徹居士複講 粵語版)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不依妄念依佛念

悟顯法師 講述

在夏蓮居老居士的《淨語》裡有一段開示講到,在念佛的時候,不念過去與未來,只念當前這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這是他傳授給大家的念佛訣竅,是他修學淨土的心法。念佛之所以會得力,就是遵照著這方式去念佛。

在念佛號當中,心不要想過去的事情,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如果心再緣著過去,不管是之前的好事或是壞事,都只會讓自己的心更亂。而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變數很多,無論怎麼想都沒有辦法滿意。

所以無論是過去的事情或是未來的事情,統統都要放下,不要去想它。只專念現前這一句,現前這一句就是安住當下這句佛號。每個字都要念得清楚、聽得明白。這樣子念下去,念佛才會有一點點基本的定力。在念佛的時候存心很重要,要做到不求一心,不斷妄想。簡單說就是念佛的時候不要想要求一心不亂。妄想起來也不要用佛號壓制它,不要存有用佛號對治它的心!妄想起來就任由它起,不必理會,只要做到四個字「字句分明」,每一聲佛號當中只貴字句分明。這樣子用功下去,這些妄想、煩惱、雜念自然而然就脫落,不會再生起,久而久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用刻意去斷它,也自然就消除了。無始劫來的業障統統都在這一句中除滅了。這是淨土法門非常特別的地方,從有念入無念,從有生巧入無生,都是用眾生現前就會使用的方式。娑婆世界的眾生心很執著,佛教大家用念佛的方法,二六時中執持名號,唯此一念,不去想別的,不要想過去也不要想未來,就安住現前這句佛號。在聲聲佛號當中,每一句出口入耳,自己嘴巴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明明白白的,那念這佛號就有實質的功效。從一念到十念乃至百念千念甚至萬念都如是保持,就會得功夫成片,會得事一心不亂,甚至會破除根本無明,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在念佛堂念佛的時候就要專注,按這個方法做。有些同修在繞佛時會喜歡東張西望,或看看有沒有認識的同修,誰今天有沒有來……。這些都是夾雜、都是妄想、都是攀緣、散亂,所以佛堂威儀要求開三分目,就是防止定力不足的人眼睛攀緣。在念佛的時候就是萬緣放下,嘴巴念佛,心裡面想佛,耳朵聽佛號。自然眼睛就不會亂看,這叫攝心專念。真念佛人怎麼會繞佛的時候還會去攀緣,一攀緣就趕快收攝回來,趕緊念佛,安住在佛號上面。這是眾生無始劫以來喜歡攀緣的習氣,攀緣的毛病現前了,到了念佛堂念佛,在繞佛的時間,一定要攝心,不要隨著眼睛攀緣跟妄想跑,要對治它,消除你的攀緣心。

所以念佛的關鍵在於夏蓮居老居士以上的一段開示,相當地好。念佛的人之所以會得力,也都是這樣做過來的。夏老居士活到八十多歲,臨終沒有生病,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坐脫立亡,他看見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所以這是他以自己給眾生做榜樣,這在三轉法輪中叫做證轉,自己證明給大家看,用這方式來用功,用這樣的心來念佛絕對可以成就,絕對可以脫離六道輪迴,當然更可以脫離現前、甚至以後的種種苦惱。所以要掌握夏老教給大家在念佛時的心態及重點,這樣用功下去,相信大家在念佛法門上一定能得到相當大的受用。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43)

 




雲門宗。顧鑒咦。

這裡先講雲門宗的源流:

石頭和尚傳天皇道悟禪師,天皇禪師傳龍潭崇信禪師,龍潭禪師傳德山宣鑒禪師,德山禪師傳雪峰義存禪師,雪峰禪師傳文偃禪師。
文偃禪師住韶州雲門寺,教法獨特,便成了專門一宗。
文偃禪師,浙江嘉興縣人,俗家姓張。
天性酷好靜定。所以一經出家,就去參謁睦州陳尊宿,於其處發明心要。
「顧鑒咦。一字關。透者希。」
這「顧鑒咦」因緣是因雲門文偃禪師當初參睦州陳尊宿時,睦州陳尊宿問說:「誰?」
文偃禪師曰:「某甲。」
陳尊宿說:「作什麼?」
文偃禪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
陳尊宿對他盯著看,之後關門。這樣連續三日去敲門,陳尊宿日日這樣看他,之後關門,直到第三日,陳尊宿將門打開,文偃禪師進入,陳尊宿抓住他說:「道,道!」
文偃禪師正要說話,陳尊宿就把他推出去,說:「秦朝時(車+度)轢鑽。」就將門關上,壓壞了文偃禪師一腳。(車+度)轢鑽是指秦始皇時代建築時需藉車來運載的穿穴大錐,比喻無用之人。
因這東西在唐朝時早已棄而不用了,等於是具笨重的廢物。
文偃禪師卻因此因緣從此悟入。
得到陳尊宿印可以後,指示他去見雪峰禪師。
後更續參雪峰義存禪師。
他韜光隱晦,深藏不露。後來離開雪峰禪師去韶州雲門寺,在靈樹敏禪師座下居第一座。樹敏禪師將要圓寂的時候,致書於廣州州主,請由文偃禪師接任住持。文偃禪師也接受了。
然而文偃禪師不忘雪峰禪師根本,仍以雪峰禪師為師。
自接住持後,徒眾雲集而來;師上堂說法,隨機應變,蔚然而成雲門一宗。

一字關。透者希。

雲門禪師每遇到參學的僧人,必定先向來的僧人有時「顧」視或「鑒」,來參學的僧人假若有所回答,則又說:「咦。」
這些參學僧人大都茫然,好像蚊子叮鐵牛,沒有下口的地方。
所以說:「一字關。透者希。」就變成雲門禪的特色。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悟顯法師 開示:平常心是道 (精彩節錄)

 


李翱 贈藥山高僧惟儼 二首  (其一)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悟顯法師  開示:平常心是道  (精彩節錄)

唐朝的文人李翱,見藥山 惟儼禪師,向他問「道」,惟儼禪師回答:「雲在青天水在瓶。」當然他是用手指著他桌上的水瓶,再指著天上的雲,這就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道。

佛法它不搞怪、不搞神通、不搞鬼神,只教你一念清淨而已,實際上連這個清淨也不作清淨想,也不作染汙想,這才做到真正的清淨,真正的空寂,但空寂當中有大用。

所以你日用平常當中,

應緣接物,心不取相,這個身就叫化身;

心離煩惱,這個身就叫報身;

心能如實見道,這個身就叫法身。

所以叫做「幻化空身即法身」,不是離開肉身,別有處所可尋法身,別有一處來見道,別有一處來悟道。

大乘佛法不是二乘,也不是人天乘,教你當處見道,這是禪。



香山寶卷(11)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妙善答父皇曰。總有忠臣孝子。志士仁人。豈能代得無常。奴奴切思。地獄之苦。愛命為因。愛欲為果。因果相交。萬死萬生。改頭換面。六道流浪。無解脫期。纔斷愛欲。便證佛果。能化現身。接物利生。同登覺岸。

△石火電光難定限 速急修行早是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回言答 父皇聖耳聽知聞

富貴難買生死路 莫令輕忽誤前程

忽地無常難可測 便應立志習修真

爺爺容奴修行好 皇天不昧善心人

煩望爺爺生歡喜 容奴學道別酬恩

貧富夫妻如春夢 奴向雲林學古人

酆都界內無相識 閻王殿上沒人情

三塗地獄令人怕 誓不將身去嫁人

宗鏡錄 卷六─2

 



宗鏡錄卷六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


問。覺體不遷。假名有異。凡聖既等。眾生何不覺知。若言不迷。教中云何說有迷悟。

答。只為因本覺真心。而起不覺。因不覺。故成始覺。如因地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則覺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迷時本寂。是以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妄之心。還施虛妄之藥。經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祖師偈云。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故知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悟見病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夫悟此法者。非假他智與異術也。或直見者。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如經頌云。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垢心清淨。或不悟者。自生障礙。故通心論云。真常不易。對生滅者自移。至理圓通。執方規而致隔。此悉迷自性。但逐依通。應須己眼圓明。不隨他轉。如融大師頌云。瞎狗吠茅叢。盲人唱賊虎。循聲故致迷。良由目無睹。若得心開照理之時。諸見皆絕。不見佛法是。不見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斷故。如云無所是是菩提。不應安佛菩提於有所是邊。如今但不用安置。體自虛玄。如瑠璃寶器。隨所在處不失其性。若識得此事。亦復如是。任是一切凡聖勝劣之色。影現其中。其性不動。不知此事之人。即隨前色變。分別好醜而生忻慼。所以祖師云。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起信論云。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乃至為有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無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疏釋云。若隨染隨流成於不覺。則攝世間法。若不變之本覺。及返流之始覺。則攝出世間法。鈔解云。於本始二覺中論攝法者。若本覺所攝。即是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等。若始覺所攝。即是三明八解脫。五眼六神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然此據實即同。義言且異。故疏云。於生滅門中。隨流不覺。返流始覺。於義用。則攝法不同。若真如門中。則鎔融含攝。染淨不殊。謂以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淨即非淨。即染即淨。深為一味。故不殊也。如論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是知隨覺不覺之緣。似生染淨。緣生無性。染淨俱虛。又云。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離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實謂心言路絕。唯證相應耳。且夫凡言說者。從覺觀生。是共相和合而起。分別者。因意識生。是計度比量而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覺。教觀隨生。若無不覺之心。一切諸法。悉無自相可說。除方便門而為開示。究竟指歸無言之道。故論云。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而轉。若無不覺。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可見。乃至染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畢無自體可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若入宗鏡中。自然絕待。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42)

 




曹洞宗。傳寶鏡。

禪門五宗再來講到曹洞宗。

前面講六祖傳給青原行思禪師,再傳石頭希遷禪師,石頭希遷禪師傳法於藥山惟儼禪師,藥山禪師再傳雲巖禪師,雲巖禪師傳良价禪師,良价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良价傳本寂禪師,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
因此合洞、曹二山之名而為曹洞宗。
現在將洞、曹二山的兩位祖師,作個簡單的介紹。
洞山在瑞州境內,是江西省的屬地。
良价禪師,法諱悟本,是浙江會稽人,俗家姓俞。童年出家,從師父讀《心經》。讀至「無眼、耳、鼻、舌、身、意」時,拿手摸摸眼、耳、鼻、舌,問他師父:「我明明都有,經上何以說無?」他的師父極驚訝,要良价禪師去五洩山靈默禪師處出家。二十一歲去嵩山受具足戒,後開始遊方。
初參南泉普願禪師,又參溈山靈佑禪師,參「無情說法」,但機緣皆不能契合。
溈山禪師叫他去參潭州攸縣雲巖曇晟禪師。
在參雲巖曇晟禪師後,因問答「無情說法」的公案,有所省悟。
但未見性,及至離開,因涉水,看到水中影像,忽然大悟。
他後來接雲巖禪師之法,在江西洞山普利院開堂,倡「五位君臣說」接引後學。
良价禪師說法千變萬化。至於要旨之所在,無非直顯一乘,拔除邪見,使這些愚癡、盲昧的凡夫,直截了當地認識自心。
加上曹山本寂禪師對於洞山禪師的五位君臣之闡發,使洞山的宗風,乃大播於天下。天下共尊他們為曹洞宗。
以下講曹山本寂禪師。
本寂禪師,福建泉州蒲田縣的人,俗家姓黃。青少年的時光,都在讀書的生活中過去。
十九歲去福州靈石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
不久就參禮洞山良价禪師。洞山禪師一見,即問:「闍黎名叫什麼?」曹山禪師說:「本寂。」
又問:「那個呢?」曹山回答:「不叫本寂」。洞山禪師對他這一答話甚中意。
從此在洞山座下,住了好幾年,按受錘鍊。
對於洞山所謂「寶鏡三昧、五位君臣」完全承受。
離開洞山,去曹溪,禮六祖塔。回到吉水,四方參學的禪和子雲集而來,繼而開堂說法。因為仰慕曹溪,於是將住的山改名曹山。
「傳寶鏡」:
曹山本寂禪師本到洞山禪師處參學,忽然辭別洞山禪師,要出外雲遊。臨下山的時候,洞山禪師叮囑曹山禪師,說:「我在雲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堪稱窮理盡性,我今付囑於汝。」
寶鏡三昧的義趣可去看精舍印的法寶:《萬法歸心錄》。

定君臣。行正令。
「定君臣」:是講洞山禪師有所謂「五位君臣」。
何者當依?何者當捨?也就是修道的過程!
正位表示體、空、理。

偏位表示用、色、事。

一、正中偏:
正中偏,就是說我們本來就在理體、佛性的正位上,但是不知不覺,因此便落在偏位,在偏位上著事相。正位是理體,偏位是色相,正位是空,偏位是有。空有、理事、體相,都是相對的,是正中有偏,著在偏位上。禪宗的五大宗派,接人方法不同,曹洞宗講的道理容易明白。這是第一個位置─凡夫位,不認識佛性。
二、偏中正:
偏位的日用當中現理體了,即在穿衣吃飯當中時時刻刻體會到這是我的佛性在作用,見道了,即見道位。
在萬千假像─偏─中,識取真心─正─不為影子所迷了。這是第二位置是偏中正─見道位。
三、正中來:
正即正位,正位即理體,從理體當中來起作用,在作用當中磨練自己,把自己習氣消光,即正中來。
四、兼中至:
有人說洞山良价禪師說兼中至,恐怕是後人印錯了,應該是偏中至。
我認為這種講法是對的。兼中至是正偏合體,即兼併之意;而第三位正中來,是表從正位的理體當中,來起作用;第四位應該是接著講,在偏位上的日用事情當中能作到理事無礙了;所以偏中至是正確的。偏中至,即一天到晚在作事情當中,不離正位,能作到理事無礙,不怕一切逆境煩惱,起妙用,這也是修道位。
五、兼中到:
兼中到,是正位和偏位靠攏了,兼併在一起了。洞山祖師的「五位君臣頌」,君喻正位,臣喻偏位。君臣合併了,故云「兼中到」。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第八像想觀│觀經 (8)

 



第八像想觀觀經   (8)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香山寶卷(10)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皇曰。朕宮中。只有三人女子。青春正當。合招駙馬。護國護民。代天行化。大姊招文。二姊招武。一能孝。二能順。正是有志不在年高。自然通孝。世間大禮。妙善你意下何為。三公主上前便奏。女孩兒。身同心不同。各有所見。伏望爺爺。明鏡朗鑒

△一片白雲橫谷口 幾多歸鳥盡迷巢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忙便答 父皇且自請回尊

爺爺只憂無太子 奴愁生死別無因

父皇枉有多金寶 怎免輪迴死生門

奴奴命似風前燭 世間難得百年人

(統掌山河棋一局 百年世事一夢中)

(靜思古往今來事 潑天聲價總成空)

朝朝扛鬨呼萬歲 閻王相請莫知聞

苑菴勝住黃金殿 蔴衣賽掛錦袍人

功名勢退湯澆雪 趁時回首可修身

三寸氣在千般用 一旦無常萬事休

文官能文徒然事 武官能武亦徒然

任汝名題金榜上 錦袍玉帶一場空

風清月白修行好 老來學道果難成

奴奴若是招駙馬 沉埋地獄出無門

知他二姊招駙馬 奴願今身至佛身

文官武官都不願 一心要做出家人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當佛誕遇上母親節!】如何提升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釋迦牟尼佛聖誕-農曆四月初八


釋迦佛讚

心深莫測如淵海  語善妙若天鼓音

身勝現似須彌臺  見聞憶念悉不空

所有世界諸眾生  一時共稟所疑義

隨彼一一各等前  同時示現身及語

即斷諸惑已盡矣



【當佛誕遇上母親節!】如何提升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今天來講一講,如何提振你對淨土宗的信心,也就是說你對淨宗的信心要怎麼來提升?


我們淨宗講,所謂信、願、持名,信為道源功德母。你沒有深信淨土,你就沒有辦法切願求生,願發不出來,這個佛號念不住,所以信、願、行這三資糧缺一不可。

 

你要提升對淨宗的一個信心,我們以世間來看,世間人講忠孝節義,都有代表性的人物。講為國家盡忠的,在古代有岳飛;講孝道的有顏回、有曾參;講一個人非常有氣節的,你看像蘇武牧羊、耿恭拜井,文天祥等等的;講有義者,像關雲長,就是關公,諸如此類的;講為官清廉者,你看看有宋朝的包公,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包龍圖,歷朝歷代都有它忠孝節義的代表人物。

 

那麼,在淨宗也有,在淨土宗有厚厚的一本《淨土聖賢錄》,《淨土聖賢錄》裡面就記載著淨土宗的聖賢,從出家男眾、出家的女眾到在家人、到國王、大臣,還有包括動物往生的,都有,所以你要能夠提升對淨宗的信心,要去看《淨土聖賢錄》,或是像《往生傳》之類的。有所謂的《善女人往生傳》、《善男子往生傳》,這些書你都可以去看。比方說我們淨土宗講的,用功不懈怠的代表性人物,像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一心念佛三十年不暫睡眠,這個可謂是真正地精進,足以作大眾的表率;還有淨宗的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他是使用般舟三昧,也就是佛立三昧,一期是九十天,這九十天都是站著的,聽說這樣用功十次,這都是用功精進者。

 

有誓取金臺的代表,這位懷玉禪師誓取金臺;有這一生造惡業,臨終念佛往生淨土的代表,像張善和居士;有作為大富大貴受人尊敬的,為一國之后的文獻皇后(獨孤皇后)作為代表,她生活非常地好,還能夠萬緣放下,求生淨土;有為人臣子,又能夠老實念佛,而且預知時至的金光前將軍,這些都是修行人的表率。

 

所以我們淨土宗的一些代表人物,最具有代表的就是淨宗十三代祖師。這十三位祖師,除了祖師以外,還有其餘的這些高僧大德,他們的事蹟公案都收錄在《淨土聖賢錄》裡面,你們看了以後,對於淨宗會有信心,會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前面已經有人表現給我們看了,有先聖先賢在我們前面,用淨土宗的方式來修行,若依照他們的方式來用功,轉心念佛,萬緣放下,必然能夠跟他們一樣,得到一樣的成果,所以你的信心就會提升,道力就會提升。

 

相反地,你要是不了解淨土宗這些高僧大德,你反而會退墮,為什麼?你會覺得好像只有自己或是某一些人在修學淨土,甚至對於淨土宗的信心會減少,你甚至會懷疑,覺得自己這樣修行不行啊?這樣做對不對呀?都有諸如此類的懷疑,這就是你沒有去看《淨土聖賢錄》,沒有仰慕這些高僧大德,所以才會信心就跟那個蠟燭一樣,忽明忽暗,明暗不定,沒有辦法真正安心在淨土法門當中。或是更差的,退轉的,改修其他法門的,或是不修學佛法的,這都是因為你對於淨宗的這些聖賢不了解。除了道理不了解以外,還有一個就是代表性的人物,你沒有把他們的公案因緣牢記。

 

這「公案」用現代話講叫「故事」,這故事用世俗人的標準,它可以是自己編的,不是事實,但是佛門的公案它就是事實,它不是編造的,它是一個真實的事件,真實有這樣的人,有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是我們佛門講「公案」的一個原因,這公案就是它有公信力,有公信力的人物,所以叫公案。

 

這本《淨土聖賢錄》,相信你們在網路上也都能夠找到,有的人喜歡看文言文,有的人喜歡看白話文,這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可以參考的,當然看文言文的是最好的,因為它是原來的意思。看文言文,或是你兩個可以一起參校,或是你剛開始看不懂,就先看一點白話的也沒有關係,反正主要就是提升你對淨土宗的信心。你能夠把這些祖師大德的公案因緣牢記在你心裡面,你修行才會有一點道力,才知道說自己是多麼地不精進,自己是多麼地不會用功,與祖師大德相差甚遠。

 

你看就光善導大師精進,三十年不暫睡眠,放眼望去,當今我們全中國的淨土宗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實在太少了,所以難怪善導大師是淨宗的祖師,有這樣大的成就。

 

你再看看,以居士來說,像代表性的劉遺民居士,劉遺民居士是當時候柴桑縣的縣長,他也是辭官。這柴桑在哪裡呢?就是在現在江西的九江,他也是辭官來護持東林寺,自己在那裡念佛修行,最後往生淨土,成就非常地大,對佛法也非常地深入,這都是作為居士的一個模範。

 

再講女眾的話,我們上次講過獨孤皇后,她可以作為大家的典範,當然還有很多,我只是舉其中的某一位。你們可以自己去看,你想以誰作為表率,我相信這些人都足以作為大家的表率,不然不會收錄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這樣的一個參考,有這樣的先聖先賢走在我們前面,給我們作引導,我們的信心會更加提升,對於淨土能深信,對於娑婆能放下,這個對大家有很大的好處。希望你們能夠去閱讀,能夠深信淨土,心不退轉。





【恭祝 釋迦牟尼佛聖誕】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釋迦牟尼佛聖誕-農曆四月初八


釋迦佛讚

不著甲冑器    獨與億萬魔

全勝無餘陣     除尊有誰能

世尊仁慈火     極煎欲天心

慈海於有情     親疏無不均

為利眾生故     絲毫無倦時

眾生在尊前     誦德亦無倦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悟顯法師    講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佛法如同藥,就是這裡所說的:「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這裡面的內容我們稱為法藥,眾生有無明大病,所以如來開這帖般若藥方,破除眾生的無明。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救是緊急的救護他。療是改變他、調養他。就像眾生要墮三塗了,你教他念佛、教他念咒,他能夠超脫、超生淨土,或超生天界。你已經幫他種了善根,先救了他,雖然救了他,但是他還沒證果,還是受了傷,那就用佛法來給他療養、熏習,所以叫救療三苦。療是療養的意思,救是救護。眾生要墮三塗你救他,救他到極樂世界去,再用佛法來教化他,就是療的意思,所以叫救療三苦,這是世尊出世的目的。

 


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給你講經說法,你對於心性不了解,他告訴你;你對於心性不能相信,他設法讓你相信;你對於佛的智慧不信,他也想辦法讓你相信;對於佛的功德不能相信,他也表現出來讓你相信,所以叫「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釋迦牟尼佛在世,不是只有嘴巴說法,還有自己實修實證。

 

佛法講轉變,轉變不光是觀念轉變,連身心都轉變,這是用法藥來療治三苦,這個很重要。

 

那一旦法藥被破壞了、聽聞不到了,眾生就永遠在三塗當中。這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終究是墮三惡道。為什麼? 我們常講的:「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尚自有風災。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 即使你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三界還是沒有出去,沒有真正的解脫,沒有真正解脫那必然墮落。

 

所以佛法不能變質,尤其是講經的人,講經的人要是知見不正,上了講台披了袈裟,人家還以為你是真正了解,結果你把人家引導錯誤了,要下十九層地獄,一般十九層我們是說當老師的誤人子弟,講經這是瞎人天眼目,要下二十層,所以比老師還慘。現在很多人講經靠不住了,那麼你們聽經自己就要有揀別的能力,什麼是可以聽的,什麼是不能聽的,從講座裡面就要學到。

 

我看到很多同修聽了幾十年,哪個人講得對,哪個人講錯了,他搞不清楚,還來問我,當然你們有疑問可以來問,不然我這話一講,你們都不敢問了,那也不對。聽了幾十年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分辨不出來,真的懷疑他這幾十年怎麼修行的。他還說有念佛、有做課、有聽講經。可是一旦是、非、邪、正,擺在面前,沒有辦法分辨,那聽經就沒有真正學到。所以他學佛也是盲修瞎練,不是真正在學。

 

聽我們講經的同修,智慧要真正能打開,不是盲從的。你不能說:悟顯法師你講的對,以後你講什麼我都依了,你要有智慧,你要能夠有擇法眼,有時候我們講經會看因緣而說,哪些東西是針對你的問題、你的毛病的,你要去記取,哪些東西不是你的問題,你要懂得揀別,不是你的問題,你就不用聽了嗎?你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那如果是自己的問題,就要趕緊記下來,這叫會聽經。不要學了幾十年以後,拿了邪說擺在你面前,你沒有辦法分辨,那你這幾十年聽經都空過了。

 

所以我們講經的時候,都會給大家正確的觀念、方向跟目標,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這個要清楚。這是講的「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101集 (精彩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