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佛海釋疑





佛海釋疑
目 錄

佛海釋疑(一)
悟顯法師 講述
前言
無論是否有學佛,或已學佛,甚至學佛多年者,對於佛教、佛法、佛學……修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疑惑。
今透過此書,給予想了解佛教、想修學佛法的人正確的方向與指引。
特別感謝 悟顯法師慈悲,對於弟子們的疑惑一一解答。
祖師教「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我們在待人接物、順逆境界中要怎麼觀?
開示
強觀諸法,惟虛無實。這話出自《大乘止觀法門》,這是南嶽慧思大禪師曲授心要,是天台宗止觀的依止。慧思禪師是智者大師的師父,智者大師也是學這本,智者大師的天台止觀,也是以此作基礎。
「強觀諸法」,既然說是「強觀」,那表示眾生心認為法是「有」的,認為世間是實有的,不知道它空,一下轉不過來,所以叫你「強觀」。勉強去觀,叫強觀。「諸法」就是一切法。我們現在看到的人事物,你都會覺得好像是真的有,可是你要怎麼證明它虛妄?沒有辦法證明!可是佛可以證明它是虛妄的。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因緣和合,在和合的當中,它並不實有。就像講「中間點」,這中間怎麼分?沒有辦法分別出來,所謂中間,那是在左右邊當中去求個中間,中間並沒有實性,如同兩根蘆葦交疊在一起,中間的支點是虛妄的,可是你說它虛妄,它又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叫「幻作用力」,眾生就是在這幻作用力當中把它作實有了,認為真的有個「幻」,確實有力用,所以就受它轉。
那待人處事接物時要怎麼觀法?
「觀」,祖師在《止觀法門釋要》講到:要先觀一切諸法就如同夢境一樣。夢中你看到有事、有物、也有聲音,甚至在作夢也會有感覺,也會害怕,也會夢見自己死亡,也會夢見自己重生等等的,把夢境這比喻,套用到現前的生活當中過來,所有待人處事接物,都是一場夢,它是虛妄的,是有即非有。什麼叫「有即非有」?就是:雖然有人事變遷,有家庭、父母、兄弟、姊妹;有好的境界、有壞的境界;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有如意的、不如意的,這些你都別當真。「當真」就是你一心認為這是真實的,認為這是我感受到的、我得到的……。心不要合到境界上去。在待人處事接物當中,是這樣觀法。
「觀」是覺察的意思。覺察這念心,不要攀緣到境界上就叫「強觀諸法,惟虛無實」。「惟虛無實」就是徹底的虛妄,如同夢境一樣,沒有一法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感覺到眼睛見到明、見到暗、見到色。身體感覺到舒服、不舒服,鼻子聞到香、臭,這些都不要把它作實了,觀惟虛無實。能這樣觀,那在順逆境界當中就得自在,就清淨了。這是第一步。「強觀諸法,惟虛無實」,觀一切法虛妄,讓心不再攀緣,從觀入止。
知道一切法皆空,再從止起觀,有「利他」的行為,那就是作用。先做到「觀諸法空」,這是修大乘止觀的第一步。
實際上,所有的法門都可以稱為止觀法門,「止」就是止息妄念。「觀」就是觀察諸法。天台宗的觀法是歷法觀察,就是在事相上去觀察、觀照。這是講「觀」,一心三觀。一心三止的「止」並不是在境界上觀察,而是直接知道「一切法的體」是空的,這是止。在《大乘止觀法門》有詳細講到三觀門跟三止門,懂得觀照,可以幫助你離煩惱。
因末法以學習念佛法門者居多,這裡就講日常生活當中起煩惱,要怎麼把所念佛號用上。首先,心裡不要管那妄念,將注意力移至念佛上去。當然心中要知道:諸法惟虛無實。剛開始是不容易,念佛念幾句就被境界轉走,此時就再把佛號提起來,這就是「強觀諸法」,是從觀入止。
在《圓頓止觀》裡,沒有先後次序,並沒有說一定要先修觀再入止,也沒有說要先修止再入觀。根器好的人,知道「止就是觀,觀就是止」,修觀只是為了讓心空而已,所謂「心空」是指知道諸法從心所現,所以從止起觀。兩者是一如的,沒有差別,這是大乘止觀,是比較深,還是淨土宗簡單。還有,華嚴宗也很難,去看華嚴宗《一乘十玄門》、看《法界觀門》。但現在人講的《法界觀門》幾乎都有問題,真想學就去看祖師大德講的《法界觀門》,當然不是說去修其他宗派一定沒有成就,而是要看你的根器。
佛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說的,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是帶業可以往生,帶業往生淨土者,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那原造之業是否仍要受果報?若再來娑婆受生,是佛?還是眾生?自己知道自己乘願再來嗎?
開示
不一定,有的知道,有的不一定知道。不知道的演得才像,永明延壽大師不一定知道自己是阿彌陀佛再來,縱然知道,也不會講。那來到娑婆的時候,是眾生還是佛?該是眾生的時候就是眾生,該是佛的時候他就作佛的樣子,這才叫「教化隨意願」。教化隨意不一定要現佛身,他也可以現凡夫身。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救苦時他不一定現菩薩身,要看眾生苦在哪裡,苦在缺錢,他就現個有錢人布施錢財。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看到眾生缺水,他就現龍吐水。在漁村,眾生抓不到魚,沒有東西吃,他就現一隻大魚讓他們抓回去吃,你說他是佛還是眾生?這才真是教化隨意。來娑婆世界受生的,不一定是現佛身,也不一定是眾生樣,該是眾生就是眾生,該是佛,就現佛身,都沒有問題。
那之前造的業要不要受果報?答案是:受無所受。什麼叫「受無所受」呢?是說他在償還業報的時候不會苦,酬償業報的時候他心甘情願。那他會不會示現心不甘情不願呢?也會。所以他到底是佛還是眾生?該是眾生,他示現眾生,他經歷眾生的過程,他就作眾生,遇到逆境也是苦惱,之後覺悟。就像廣欽老和尚,他之前也是遇到逆境,後來才覺悟。所以若說來這裡就一定像佛菩薩的樣子,那不一定,很難講。所以說有時候佛菩薩就在你們身邊,你們不曉得。那他自己知不知道呢?也不一定知道,有的他會知道,有的他不一定知道,就看他要如何示現。
若學人生發「出離心」及「深心」,從念佛、聽經中去我、法二執,請問如何保持一句佛號不斷,念佛就像呼吸一樣?
開示
所謂從念佛、聽經當中去我、法二執,是說從聽經念佛當中,你可以知道要放下我、法二執。在境緣當中去磨除我、法二執。什麼叫「我執」跟「法執」?要先知道,「我執」就是執著這個身
是我,有我的身、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作法;或是善的見解、或是不善的見解、或是無記的見解,「無記」就是沒有分好壞的見解,當你認為這些觀念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就叫「我執」。
「法執」是你認為法是有的,我們眼見有色,耳聽有聲,鼻嗅有香,舌嚐有味,你都認為它是實有的。而且這法與我相對,這叫法執。煩惱很多,包括「我執」與「法執」。學佛修行就是要在境緣當中把它磨除掉。
如何保持一句佛號不斷,就像呼吸一樣?
開示
其實答案都已經出來了,就配合呼吸,剛開始會忘記,忘記就再提起來。祖師大德忘記了就喝斥自己,忘記了就鞭策自己說:我怎麼這麼業障,怎麼常常忘失正念……。剛開始學佛,確實比較難一點,但是,慢慢地你會在這用功的過程當中法喜充滿,不要因為一時感覺很枯燥、很乏味就放棄。其實無論學什麼,即使連學世間的技能,剛開始都是這樣,甚至你們現在做的工作,也不是你當初所想像的。這是學佛要奠定的正確觀念,不要怕很困難,不要害怕念佛很枯燥,剛開始就是這樣子,慢慢地念久了,所謂「功純自有佛加持」,這是念佛的過程。如果只踏了第一步,就覺得腿痠、腳麻了,就不想再繼續走下去,那損失大了。
請問廣欽老和尚開示之「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與「花開見佛悟無生」,其理相同嗎?
該如何在平常中「會相歸性」,達到此「無生」二字?
開示
花開見佛悟無生是與之相同的。確實是沒有來沒有去。眾生就是在沒有來去的當中,認為有來有去。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講:既然已經「去」了,那去就屬於已去的那一邊。「來」的已經來了,就沒有東西可來。就像「生」,既然已生,就不是滅,已滅就不是生,意思是相同的,可是眾生就在生滅轉變相當中,認為它是相續的,所以有很多的事情。這是廣欽老和尚講的。
至於「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跟科學家所謂的物質不滅,是不一樣的。
科學家認為物是實有,所以不滅。《楞伽經》裡說,這些看法都屬於外道見。外道不是佛,他們都認為有法、或是有一物,是有生或是無生、或是不滅、或是常在,這都落在斷、常二見,不是斷見就是常見。現在科學家認為的物質不滅,那是常見,不是真正佛教講的無生,二者不一樣。這情況在《楞伽經》裡講得非常清楚,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不是那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楞伽山講的,是禪宗印心的經典,在六祖以前都是用《楞伽經》印心。佛門講的「無生」是告訴我們「從來不生」,沒有生起之因,所以佛門常說:無因亂起、無狀狂出,是沒有因素的,就好像一個人發了瘋一樣,他還沒瘋的時候,他發瘋的因子潛藏在他腦筋的哪一部分?所以佛在經典上講:「識迷無因。妄無所依。」一切諸法,根本就是虛妄的、就是空的,全從心所現,但在心中卻無一法,這是佛教很難領會的地方。佛門所講的緣起性空,跟一般外道,或是現在看到的科學所講的完完全全不一樣,不可以拿來解釋佛門的「無生」,這是完全的錯誤,他們的錯誤認知,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佛法講的。「無生」不是說沒有生,也不是說沒有滅,是說生滅雖然宛然,但是它體是空的。由體空的關係,所以根本無生。這個道理你要自己去觀照,要去覺察自己的妄念。你可以問自己:這妄念從哪裡來?沒來的時候,它在哪裡?現在滅了,又跑去哪?其實根本找不到。所以二祖求達摩大師為他安心,達摩祖師說:你將心拿來,我替你安。二祖一迴光一返照,說了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
根本無心可得,何來亂心可安?這就是佛門講的無生。所以跟「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一樣的,花開見佛就是見性。以前的人認為心長得像蓮花一樣,「花開」比喻作心開,「見佛」就是見性,「悟無生」就是悟到諸法「無生、無自性」,與「緣起性空」,這兩個道理是相同的。
至於「平常中如何會相歸性」呢?此「無生」二字如何會相歸性?
其實日用平常當中,時時就是無生。有做過三時繫念的,就都很清楚,中峰禪師講「眾生於湛然無生當中唯見生滅,諸佛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平時就是無生,都是因為眾生自己迷悟差別,才有聖有凡。
要怎麼樣會歸?很簡單,「不要跟著煩惱跑」。會起煩惱就是你認為「法是實有」的這個念頭,這是根本,也叫做「我執」。做到了不隨煩惱就可以入無生,實際上,也不必入,因為本來就是無生。達摩祖師在《悟性論》說:「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動自真如。」
學人若發心精進,期許與自身業障同出輪迴,若過程中稍有懈怠致使業力反撲,是否也會影響到帶領學佛之人需共承其業力?
開示
原則上不會。自己業要自己消,沒有人可以幫你消。說誰能幫你擔業,那是沒有辦法的,只能說是把你的業緣給稍微止住而已。就像一個人要生病,要有令其生病的環境給他,像:細菌、病毒……,要有能讓其成長的環境才行。
那為什麼佛菩薩有能力讓你暫時不生病?就是他讓細菌、病毒生長的環境暫時改變,但不是病毒消失。病毒就像造惡的因,只能轉變你的緣,沒有辦法轉你的定業。
佛有三不能:
一、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
二、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
三、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
是為三不能也。
曾有人來問,他說:「是不是只要我們肯用功,這些法師都可以住世久一點?」我回他:「喔,那這法師也不是什麼高明的法師,因為他的生命操縱在你的手中,你要他活就活,你不用功他就死了,那這個不是什麼高明的法師。」只能說我們有這希望,希望正法久住,希望法師能夠常住。當然還要看因緣,只能說是一種希望、一種期望,或是祈求佛力加持,或是我們表現好學的心,而法師有工夫,有能力再住世。像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前跟阿難說:我有能力住世一劫。連續說了三次,因為阿難被魔力攝持、被控制,還在恍惚,所以就被魔王波旬佔了先機,請釋迦牟尼佛乾脆入滅算了!等阿難回過神以後,請釋迦牟尼佛住世,釋迦牟尼佛說:「你慢了一步。」阿難雖然聽很多經,但他沒有實修實證工夫,被魔力攝持。
所以請法師住世這件事要看因緣。
將三皈依之自性美好分享給老闆,他們回答說:「做好事默默做就好,為什麼要說出來?」當時回答道:「師父曾說做好事不讓人知是小菩薩,廣為宣揚是大菩薩」是否合宜?
開示
其實大菩薩也不一定到處宣揚。說「小菩薩」是因為他是為自己做,心中有得有失,所以稱為「小」菩薩。有時候也許是人家不想聽,那你自己就要會觀機。
做好事當然默默做就好,說出來只是希望給大眾影響力,希望做好事大家都看得到,也能夠帶起善良的風氣,把風氣轉一下。
現在的社會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最好是「好事傳千里,壞事不出門」,但也不要悶在心裡。能把風氣轉變一下,這是好的。當然這當中,你要審視自己的心,絕不要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宣揚。若為名利,那功德當然就小。
「恆順眾生」意義何在?
開示
為什麼要恆順眾生?
因為你是眾生,不能恆順眾生,所以要修恆順眾生。這是普賢行的第九─恆順眾生。
做到恆順眾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把「我」放下,要去配合對方,還不光是配合一個人,還要配合大眾、配合僧團、配合公司等,這是恆順眾生。但是,很多人就是在配合眾生的當中,到後來自己變眾生,所以要量力而為。如果自己沒有工夫,在境界上心會散亂,那你就不能夠太隨順。
有時候一些老修,會責備初學者說:「哎啊!你們這麼死板,都不懂得恆順眾生。」其實,他自己就是個老眾生,習氣重又不願意修行。沒錯,剛開始初學佛是比較刻板一點,這樣比較好,也保險,慢慢地,等學到一個程度,有智慧自然懂得開緣。因為抓到行門的要領,就自然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好的、怎樣做是不好的,那都是自然而然的心境。
所以不要自己沒有工夫還要恆順眾生,人家叫我吃肉我就吃肉,叫我喝酒我就喝酒,連賭博也跟著去,以為是在恆順眾生,沒有關係。剛開始還清楚,到後來自己也顛倒,也造了滿身業。重點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菩薩?要做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做不到的不要勉強,還是要老實修行,人家笑隨他笑。
老實修行才是恆順眾生,因為「眾生」是諸法和合而生。所謂「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學佛修行要從稱性上去看,要知道一切法空,這才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然總認為「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相具足,這不是真恆順眾生,要稱性才是恆順眾生。這是恆順眾生的意義,不光只在事相上打轉。
佛菩薩那麼多,念哪一尊比較好?
開示
若是告訴你,要念觀世音菩薩,你們就都去念觀世音菩薩了。若說念阿彌陀佛好,那又會有人把念觀世音菩薩的人看成罪人。甚至會說,除了阿彌陀佛可以念,其他的都不能念,否則就是夾雜。甚至一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有人覺得其他的佛菩薩都不如阿彌陀佛,認為「在所有佛裡面他最大」,很多人都是存這種錯誤觀念。其實佛佛道同,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性德上,菩薩與佛與眾生亦無差別,所以心裡不要起分別。可是,在力用上,也就是所發願力上,是有所不同的。像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地藏菩薩願意幫助地獄惡道眾生,如果有需要菩薩他們幫助的地方,請念他的名號,都是可以的。
若是自己修行,可以專念。如果遇到天災人禍,要念觀世音菩薩,或為苦難眾生迴向也沒有問題,是都可以兼修。看你是專念佛或專念觀世音菩薩、專念地藏王菩薩都沒有關係,或專念哪一尊佛菩薩都行,重點在於有念這尊佛菩薩。佛的名號無量,是廣義的,所以大家的心量不要狹隘。
我們還是念阿彌陀佛最好,因為修淨土法門念這尊最直接,不用再特別迴向,所以它又叫不迴向法門,修其他的法門每天還要迴向,將所念其他經咒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這樣因果才相符。
至於正修要念哪一尊,就看你是跟哪一尊佛菩薩的因緣,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淨土,持大悲咒也能往生淨土,沒有說一定要稱「阿彌陀佛」才行,只是我們精舍提倡念阿彌陀佛。這些觀念要知道、要正確。
最後,若問我念哪一尊比較好?我還是要說:念阿彌陀佛。
共業、別業如何解釋?
開示
共業的「共」就是相同。別業的「別」就是個人、各別。
「共業」就是大家一起。譬如說:現在這裡做佛學問答,大家在一起,你聽到了這音聲,感受到這氣氛,這叫共業。
「別業」就是聽進去,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有各別的感受,隨著你的人事環境、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環境不一樣,你的感受會不同,叫別業。
共業跟別業,再擴展出去,像一個社區,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州,一個亞太地區、美洲地區、美加地區也是一樣,都是共、別二業的同時呈現。
吃素與吃齋有什麼不同?
開示
佛教講「吃素」是講素食,不吃肉、不吃五辛。「吃齋」是屬於持八關齋戒中的持齋,除了素食,還要「持午」:過午不食,這叫持齋。而吃素是三餐都吃。
至於功德,素食可以長養慈悲心,不與眾生結食啖殺業惡緣。而持齋的功德,在八關齋戒的儀範裡有講到。經云:受持八關齋戒,除五逆罪,其他諸罪,悉皆消滅。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乃至上品上生。受持八關齋戒,為修定慧故。又能懺罪、消災、增福、增慧。
何謂我、法二執?
開示
什麼叫「我執」跟「法執」?
要先知道,「我執」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有我的身、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作法;或是善的見解、或是不善的見解、或是無記的見解,「無記」就是沒有分好壞的見解,當你認為這些觀念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就叫「我執」。
「法執」是你認為法是有的,我們眼見有色,耳聽有聲,鼻嗅有香,舌嚐有味,你都認為它是實有的。而且這法與我相對,這叫法執。煩惱很多,包括「我執」與「法執」。學佛修行就是要在境緣當中把它磨除掉。
「見性」如何見?
開示
見性不是用眼睛「見」。因為眾生都認為有東西可見,只是方便用大家能理解的形容叫見性。實際上,心開意解叫見性,而不是認為有一個「佛性」,可以用眼睛來見到,或是用耳朵來聽到。那就又有「能所」了。
常說隨喜功德,是否人家做什麼都不要障礙?
開示
隨喜功德很好,人家做好事你隨喜。但做壞事不要隨喜,那不是功德,那是隨喜業障。要依一實相印、依戒律、依因果而做標準,你隨喜他所做好事,那他做了好事的功德,你就有份。不是人家做壞事、破壞佛教你也隨喜!
請出家僧寶開示佛法,禮儀應該如何做才如法?
開示
這些在《學佛行儀》一書裡都有教。佛在世,一般是禮佛三拜後繞佛三匝。在現代是先焚香,或上香三炷或一支,然後有受戒的居士穿袍搭衣,穿「袍」就是海青,搭「衣」就是縵衣。若是出家人請法,就更慎重,要搭九衣,頂禮和尚三拜。較恭敬的是跪著發問,和尚會回答你的問題,你保持合掌跪著聽和尚開示,聽完,就地一拜,起立,問訊退後離開。是這樣的儀式。像現代人不可能,因為我執較重,不願意這樣做的人很多。但事實上儀式這樣做,「請法」才算如法。法師是內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慎重其事請法,不是隨隨便便地輕慢問,不是試驗問,如果是「問難」,故意來找麻煩的,法師可以不作答。
「念佛成佛」、「即身成佛」及「見性成佛」這三種佛有不一樣嗎?
開示
沒有。完全一樣,佛佛道同,見性成跟即身成、念佛成佛都完全一樣,真正成了佛不會有差別。不會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的差異。都是圓教,沒有藏、通、別,因為只要談到見性,講到大乘,都是成圓教佛,所以沒有不一樣。
我想學佛,究竟該學哪一個法門?有人勸我修禪,可是我又聽說「末法修行要念佛求生極樂才易成」?
開示
念佛好了!
我們講過,修禪沒那麼容易。參禪,連起心動念,念頭一起馬上就覺悟,所謂的「念起即覺」,這樣都還在輪迴。門檻這麼高,就是古代講的:「門風高峻」,一般人達不到。
念佛最後收到的效果也是一樣,它能夠接引一般的眾生,當然也能夠接引上上根人。《無量壽經》講座上常講到:「本為凡夫,兼為聖人」,「聖人」就是指根器好的人,他能夠參禪。念佛法門,凡夫能修,聖人也能修,他根器好,一聞千悟。
所以不要去動搖了自己的信心。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講念佛就是禪,所謂「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同樣可契入、同樣能見性,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不用說念佛的人成就大,修禪的人成就小,不用這樣子分,是每個人根器不同。精舍是淨宗的道場,當然是勸人家學淨土。那如果你有禪宗的根器,或是自己認為自己是上根利智,要修禪,也可以。但是,還是要相信佛,聽釋迦牟尼佛所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佛為我們選擇的,絕對是最適合、最好的。
請問什麼叫「一門深入」?
開示
所謂「一門深入」:
「一門」一般是講選擇一個修行的法門。甚至念佛法門也有分:實相、觀想、觀像、持名。持名念佛還分:念六字、念四字,或念不同音調等等,但要提醒大家,念佛方式及調子不要隨便改、隨便換,否則難得力。
「深入」就是用修行的方法把煩惱習氣除掉,這叫深入。應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
但現代人所解的「一門深入」是錯解,他們講:只有我學的淨土這一門可以深入,可以成就,學其他法門的都是夾雜。其實這種觀念完全錯誤。照這樣說,那釋迦牟尼佛最夾雜,因為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共三百餘會。應以什麼法利樂有情,佛就說什麼法,這是佛的智慧。所以不能說讀《無量壽經》才叫一門深入,讀《無量壽經》以外的經典就叫夾雜,或只念阿彌陀佛才叫專念,念其他佛菩薩叫夾雜。這種觀念是徹底錯解如來真實義,這樣解釋「一門深入」真是「三世諸佛都要喊冤枉」!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准女生出家?
開示
這件事可以去看《大愛道比丘尼經》,就清楚了。原本佛不答應,後來阿難尊者跟佛求才答應。因為現代講的是男女平等,所以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你們看平不平等?確實,有不平等之處,就光身相的構造就不同。那麼佛為什麼不准呢?說實話,女眾帶的習氣確實比較重,當然不是說每一個,但佛用佛眼來看,女眾確實比較重,進到僧團裡面她的種種的習氣容易出現,將會影響正法久住,所以才不得已禁止,這是釋迦牟尼佛看到的事實真相,而不是佛有分別心,他也希望眾生都能出家。
佛的姨母叫摩訶波闍波提,佛在《大愛道比丘尼經》裡面就有講到,阿難去為她說情,佛說我准女眾出家,正法將再少五百年。本來正法是一千年,就因為讓女眾出家就少了五百年,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有些人很反對佛的這個說法,他認為釋迦牟尼佛歧視女生,不是的,是眾生有這個病,佛就像醫生,醫生說你身上有什麼病,那是你身上有這個毛病,不是醫生厚此薄彼。佛是大醫王,他看到眾生的習氣毛病,確實是這樣子,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禁止女眾出家。後來因為阿難連請三次,佛才說好,但佛說:出家女眾必須要能夠遵守八敬法,才能夠在我僧團裡面成為比丘尼。現代有些出家女眾,屬於激進、邪見派,她反對八敬法。如果你反對,那你就不是比丘尼,因為佛就是制八敬法。那是不是對出家比丘比較尊重呢?不是!因為佛規定比丘尼來請比丘說法,比丘還不得不說,因為比丘負有要為你說法的責任,所以僧團是平等的,佛只是就現實層面,去做這個規範,並不是歧視女性,佛沒有憎恨心,他什麼人都度,畜生道也度。只是在他僧團裡面,如果女眾出家,就好像一個家裡男丁減少,女子增盛,那家道自然就衰落。現在佛門很衰就是這原因,確實是出家男眾減少,比丘尼增多了。當然末法又有一點不一樣,女眾比較用功,男眾變得較懈怠,去看看末法比丘尼,確實很用功,甚至比男眾比丘都還用功,在家女眾居士也很用功。現在到道場的都是女眾比較多,男眾比較少,是很奇怪的一個現象。
到《無量壽經》講座,四十八願裡面又有一個「國無女人願」,阿彌陀佛說:來極樂世界都沒有女人。那有沒有男人呢?也沒有。為什麼也沒有?因為佛只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男女相說「男女」,實際上佛菩薩哪有男女相,根本沒有這個問題。
確實女眾習氣比較重,但是雖重,願意調伏就比較輕。所以習氣重的稱為女,男眾要是習氣重,就會說你像女眾一樣,實際上,這是指習氣重而不是指身相。
前面說過,現代有一些佛教比丘尼反對八敬法,說這是性別歧視,其實是你有這個病,醫生給你開這藥。就像女性的身體構造異於男性,所以開給你跟男性的用藥不會是一樣,那你能說醫生有性別歧視嗎?這個說法不對,醫生很冤枉。所以我們要替醫生說一下話,也就是替釋迦牟尼佛講一下話,是你有這個病,他就告訴你要吃這個藥,你沒有這個病,當然就不用這個藥。
你在這裡生煩惱、生起我見,在這裡起顛倒,那是你自己的損失。而且你不願意遵守八敬法,那你就不是比丘尼,你也沒有資格出來講話。因為佛說必須要願意遵守八敬法才算是比丘尼,像這種不願守八敬法的,就叫做惡性比丘尼,她來請法,比丘可以捨教授不用理她,可以不答。
這是現代很敏感的一個話題,一沒有講好,馬上攻擊就來了,所以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沒有歧視任何眾生,他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是你想要成佛,你就要調伏煩惱。想要調伏煩惱,他就給你方法,女眾有女眾調伏煩惱的方法,男眾有男眾調伏煩惱的方法,所以比丘有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八十四條戒等等。因為每一個人習氣不一樣,你要持守的當然就不一樣。如果沒有這習氣,你自然就少一條戒。
一樣的意思,佛說一切法是對治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八敬法是對治八種不敬,沒有了,那自然而然就根本不用這八敬法。你是守法的人,法律雖然設在那裡,對你來說不會成為約束。相反地,你反對、你出來批評,那你真的需要守八敬法,因為這剛好正中你的過失、你的問題。如果你是真正想要在佛門裡面修行有成就,那你要從這裡來回頭改正。
所以不是佛不願意女眾出家,而是有它現實的因緣存在。

朋友說不吃肉,吃植物也算殺生,真的嗎?
開示
這是外道的說法。《涅槃經》上講:末法時會有人說吃植物也算殺生,佛說這是外道說。釋迦牟尼佛很清楚,佛法傳到後來會發生什麼事,去讀《涅槃經》你就知道了。在佛教,所謂的「生」是生命,佛告訴我們:眾生有八識,有神識,他才算是有生命,否則算是無情,無情之物就不算是生命。所以你跟花講好話,它會開,可是你罵它,它就長得不漂亮,這都是屬於無情。因為它沒有主觀意識,不是它真的能聽、能看,它沒有這個能力。因為如果它真的有主觀意識的話,當你不罵它、不理它的時候,它也可以自己隨著自己的心情而好、而壞。你如果認為它是有情的話,它有思考能力嗎?它是無情,無情就隨有情而轉。
所以你吃素食、吃植物不算殺生,誰告訴你吃植物算殺生的話,佛說他是外道。
外道就是包含佛教以外的、心外求法的、認法為實有的,還有就是所謂的不學佛的人。所謂「外」者就是不行於道,就叫外道。佛道之外就叫外道,所以包含不學佛的人。看經要會看,不要說,佛說外道,可是我這個朋友他沒有學佛,他怎麼算外道?不是,就是講說他根本沒有學佛,在佛道之外,稱為外道。看經典要能夠明白它的意思。
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讓大家以為吃素也算是一種殺生,實際上吃素不算殺生,很多人誤解。有一些樹木高於一尺,這些樹木會有鬼神附在上面,這在《地藏經》裡面有講到,我不是要跟你談鬼神,是說當你要砍樹、要動工的時候,都要先跟他講,因為這是他家,他暫時棲止、暫時居住在那裡。這等於是跟他先打個招呼,讓他知道你要來這裡,要做道場或是要蓋房子,這都要先講。到野外去,如果你要上淨房,你也要先講,讓他知道你要做什麼,不然他出去,回來發現他的房子不見了,他所棲止之處,他原來的住處被砍掉了,他會起瞋恨心。有一個小孩,他是資優生,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他的父親帶他去外面郊遊,做父母親的沒有告訴他這道理,結果小孩隨意上淨房,上完回來人就不對勁,這就是得罪了這山林土地,他就變得像現在人講的:有精神病。在佛教裡面有教要注意。凡是你們家要動工、要裝潢都要先講,要讀經、準備一些供品供養他們,然後讀經迴向,希望他們能學佛。當然不要請他們進來家裡,現在有一些人請這些鬼神進來家裡聽經,你是「請神容易
送神難」,障礙自己修行。所以在辦傳戒、辦法會、辦佛七,道場開始報到第一天,一定有一個儀式叫灑淨。灑淨是:我請你來,只到這個壇,這個壇場之外,不能進,有給你劃界線。所以不要去亂請鬼神、亂搞鬼神,雖恭敬他,但是絕對不能任他擺布。這是從這個問題衍生出來的。所以不要認為吃植物算是殺生,這是錯誤的觀念。吃植物就是吃素,你工夫越好,吃得越少。成佛了,當然就可以不用吃了,因為這個色身全部都轉過來了,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什麼意思?
開示
起心動念就不對了,就與真心本性相違背。才起一念,就「能所對待」了,所以說「起心便錯」。那「動念」呢?就是你起心後的這念頭一直相續不斷、不停止,那就有乖於法體。這「乖」就是乖於法體,就是與佛性相違背。即是常講的:與佛性相違背,所以叫「動念即乖」。這是禪宗常常用到的話語。
那念佛呢?算不算動念?念佛的方法是「從妙有進入真空」,它不是世間的妄動之念,這是釋迦牟尼佛設的一個權巧方便。很多學禪、學教的人都會拿這一句話來告訴你們:「念佛不行,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那這裡告訴你:「念佛就是無念。」無有妄念就是正念,念佛至最後這心佛打成一片,自然就契入了真如。所以大家不要被迷惑了。他們很會講這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看似高妙的話語來迷惑你。很多不學佛的外道,或是學佛的,或混到佛門裡面來的外道;或是學了佛以後退轉了變外道的,或潛伏在佛門裡面當間諜的也有……,外道有很多種,他也知道自己的不是佛法,他就講得跟佛法很相似,也講一些善法、因果輪迴,反過來攀附佛法,這是屬「附佛外道」。這些人也會講佛經,告訴人什麼是外道,但他會狡猾地解釋:「心外求法叫外道」。這句話很流行,大家都會講。但外道邪師還會講:「我提倡《弟子規》、《感應篇》,你們要把它認為是佛經,不然你就是心外求法,因為沒有一法超出心外。」如果大家沒有正知正見,看到這種大邪說,很容易就被他給矇過去,被他給陷害了。
那怎麼才是正確的呢?
告訴你:心外求法是外道,心內有法也是外道。心內住著一法,就是「起心便錯,動念即乖」,再說了,哪一法不是心現?殺盜淫妄都是心現的,你做了就會下地獄,地獄也是心現的。
怎麼說心現法你就可造作呢?所以在佛門提倡《弟子規》的出家人是大邪見,這一點從這裡我們就可以完全肯定了。
心尚且不動一念,何況你存有《弟子規》、《感應篇》,這種連修道人都不是,只是大凡夫!有很多會講這些相似語言的出家人,當你看到、聽到就要注意。因為他是認法為實有,以心取境,雖教你心不外求,但要你取心內之法,做凡夫。佛可沒有叫你取心內法。心外求法,是有對待、有能所,是異見。取心內法,認為法法是同,這是「同見未忘」、「同見不除」。同見、異見都有見,有見就是外道。文殊菩薩存佛見、法見,就被佛貶向二鐵圍山。連存佛見、法見都不行,都還是墮落,何況其餘。所以你要是看得懂《心經》,《心經》講「無智亦無得。」須「智、得」都不存,這才是真正的無戲論法。外道很會使用這些相似語言,一般人對於佛教又不了解,聽到這樣的話,就會被他迷惑,這是現代常見的邪說,披著袈裟講邪法,欺騙眾生。一般人會想:「對啊,大家都一樣,大家都一家」,這正是「同見未除」,也是一種我見,也是執著,甚至是大執著。
所以要清楚,不要聽到「不一樣」就代表是說法者有對待,有時候「不一樣」正是顯示佛法法門的殊勝。
所以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別峰」正是託顯出淨土法門有別於其他的教法。難道說吉祥雲比丘不了解?他絕對知道法法平等。他在別峰處念佛,是顯特別中的特別法門,所以稱為「別峰念佛」。
所以你不要聽到「不一樣」,你就認為是有對待,其實正是告訴你什麼比較殊勝。也不要聽到別人說「都一樣」,就代表他比較圓融,有時候正是非常不圓融。因為他取著世間法,教你學《弟子規》,教你認取外道典籍。釋迦牟尼佛沒有這樣教,釋迦牟尼佛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尚且教你「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他教給後代的人依四依法。他沒有叫你依他個人的意思。我們就是承佛的遺教,這樣遵循下來的。
因為起心便錯,動念即乖。起一念世間心便錯,你要學《弟子規》,這就是起心動念!你要學世間法,你要攀緣世間人、事、物,這就是起心動念,這一念便與佛性相違背。那是不是不動念就對了?不動念也錯。不動念,墮空。所以應該是「念起不著」。永嘉大師講:「了了知,無一物。」佛門常說「用心如鏡」,用心如鏡不是要你起心照物。很多人以心照境,那還是能所相待。所以很多人講:「你看到煩惱要看著它。」錯了!你看著它做什麼?那個就是該除斷的。應當心不隨煩惱,看到煩惱,就把它觀破。識得煩惱空,識得煩惱無生、無自性,就是把它觀破。能看到煩惱,不算什麼工夫,誰都看得到,但是要識得它空,不是以心對待於煩惱,那就不對了。所以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要知道,不可以取佛法,也不可以取世間法,但是,也不是不動念,要是不動念,那是沉空滯寂,就像土木金石一樣,是沒有覺知的。所以這句話是對治你起心動念,但你要是相反,住到「不起心動念」去了,那就變成無想定,無想定是色界無想天的禪定。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學無想定,後來他知道這不究竟,他就不學了。世間四禪八定都不究竟,唯有返照心源,徹見本性,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這邊講的「起心便錯,動念即乖」,是教你不能起心,但也不能夠沉空滯寂。
用念佛法門是最方便的,不管經教怎麼形容說明,你們總是世間事繁雜,意會不到,這是實話。我們講了這麼多,很多人他台下點點頭,出門就搖頭了。在講堂聽很有道理,境界一來,他就搖頭,沒辦法,禁不住。所以提倡念佛法門。禪宗的大德虛雲老和尚,他教弟子要念佛,甚至皈依他,他也教你要念佛;近代的元音老人,他臨終示現坐脫立亡,他告訴大家:要以淨土為歸。因為畢竟不是人人都是上上根,這是佛大慈大悲,留下來這方法來幫助眾生。
所以教你不起心動念,你就變成土木金石;教你「常用而不著」,你又攀緣,常用而處處著,到處著相、到處起念,卻不能返照心源,還認為自己在用真如本性,是在了了分別。
還有些出家人不懂,他覺得吃好的、用好的,這是妙用。其實那是在貪圖享受,應要先做到「觀受是苦」。不能聽說「了了常知,用處不著」,反而就著在「隨緣妙用」上了。
知道要清淨修行,但看見一個人,一直被他吸引,有什麼方法讓自己維持道心?
開示
你被他吸引走,就沒有道心了,這是現代人容易發生的問題,要知道這就叫「業力」。結過婚,有迷惑過的都知道什麼叫業力。不曉得的,也迷迷糊糊結了婚,迷迷糊糊地生了小孩,你也迷迷糊糊地把小孩帶大了,又迷迷糊糊來到道場,知道要學佛、要出三界。
可是遇到了佛法,在佛門裡面還是迷迷糊糊的,整天被自己心裡面的感覺所牽引。當感覺起來,要把它化空。化空的方法很多,問:「覺受者是誰」,或是提起佛號來做除斷。尤其比較年紀輕的國中、高中的,自己就要注意。現在的社會大家都一樣,不管年紀大小,都是沒有定力。在古人講是叫「沒有節操、沒有道德」。但是在佛門是講:「沒有定力」。以前人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男女之事、外遇的事情不多。但現在就離譜了,得力於交通發達,還有所謂的社群系統做媒介,讓你很容易就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人,甚至利用網路,可以認識到外國不同的宗教、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所以交往關係複雜。很多人因此心就散亂、動亂,所以做了些外遇的事情,或是做了一些非分之事,這都是沒有定力所致。
因此一定要培養定力,你要讀經、你要念佛。有一些人他是家庭因素,才到佛門來學佛,結果聽到人家講:「幸福人生講座」。那些人在佛門講這胡說八道的東西,教你怎麼挽回你的婚姻……。怎麼挽回?告訴你:人,業力斷了,是挽回不來的,是自己要放下。如薪盡火滅。「薪」就是柴「薪」,柴薪燒完了,火就沒有了。業緣斷了,那就斷了。佛法本來就教大家出離的。你不要想說,要再打扮得漂亮一點,吸引你先生、吸引你太太。我告訴你:等一下不小心吸引到別人。那你不要高興,這不是什麼好事情。
所以在佛門辦幸福人生講座,講這話的人,他不懂佛法、不懂因果,雖然他也講很多世間的因果,但那只是儒家講的天命之學,說「你要不做善,老天爺要懲罰你」,這不是佛教。佛教講:因果是在於你的心,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才是佛法。一切因果結罪在你的心,不是在老天。即使老天結罪,也是結罪在他的心,所以忉利天王憍尸迦他也學佛,他知道因果是結罪在心裡,他學大乘、擁護佛法。所以要知道,被業力吸引,怎麼辦呢?有一種方法,就是你遠離,這是最差的方法。但是有時候也不要想當英雄,不然會變砲灰犧牲掉。在佛門裡是禁止男女結親,辦「佛化婚禮」,聽說有些在家人,開間學淨土宗的學會,表面好像是在學淨土,其實都是在學穢土,應改名叫穢土學會,他們的會長幫忙作媒,在裡面搞男女關係,他開佛堂做的是世間事,欺騙人家。真學佛的人看到眾生有這問題,要趕緊勸他,讓他醒過來。出家人絕不能辦佛化婚禮,合會人家邪淫,「結婚」就是邪淫的合法化,把它變成正淫,也就是合法化地去輪迴。生、老、病、死都是愛欲心而來的,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一旦生娑婆就有生、老、病、死。釋迦牟尼佛知道愛欲會造成生、老、病、死,所以出家修道,因此你自己就要回過頭來。我不要教你修白骨觀,因為本來醜陋的會越看越好看,越觀越美,這就叫業力。有一些人發誓:我絕對不嫁從事某種行業的人,例如:不嫁警察,結果就嫁給警察。或說:我絕對不要我將來的先生有什麼壞習慣。她現在的先生就有這壞習慣,而且非常明顯。當你問她,她卻說當初沒看到,那就叫業障。所以你平常要多念佛、多行道。身的威儀,要學得像佛。即使做到這樣,你都還不一定能夠跳脫所謂「男女的業力」。何況現在社會、學校更離譜了,他透過教育將你洗腦,讓你能夠接受同性戀,在佛門裡面看它就是邪淫。所以你自己就要清楚,要把情欲邪念防止下來,同時透過念佛、透過拜懺來轉變。實際上,你不要管那個念頭,不要跟著它去,不要在意它,更不要看著它,因為越看就越出問題。你不要理念頭,就把它當陌生人一樣,你才能夠跳脫得出來,在佛門中是絕對禁止這些事情。但你也不要想:「那我到道場以外,附近的咖啡廳,那是佛門外。」要知道,這裡不是婚姻介紹所,你要知道自己是學佛人、是修行人,不做這些事情。很多人講,其實他沒有想結婚,直到四、五十歲,到佛門裡來,他卻遇到冤親債主,問題就大了。開始想學大迦葉,又想學紫金光比丘尼。就說:「其實,結婚也可以修行,結婚也是一堂功課。」真是胡謅,佛門只有五堂功課,什麼時候佛門裡面多結婚這一堂,有「六堂功課」?那第六堂課是沒完沒了的。佛門早、晚課一、兩個小時就作完了,你要上第六堂,那就永劫輪迴。那種課不用去上,看其他人那麼多煩惱與束縛就知道了。所以自己要清楚、要有定力,沒定力的人,因為受業力所繫縛,所以他就開始有很多的理由、很多的藉口,說:「結婚也可以一起修,結婚也可以
互相提醒。」其實你「結婚」的這個動作就已經互相墮落了,怎麼可能互相增進!就已經是懈怠、退轉了,根本不能增進,所以如果以後看到有這種人,你心裡面就曉得,他在退墮。
有的時候他可能是你的朋友、同學、同參,如果他要用這話來迷惑你,你心裡要有正知正見。所謂「心中五陰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你要清楚,這叫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魔不作,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驚怖)逃逝,統統都跑光光,就沒有辦法干擾你,所以自己就要識得。
何時該念佛號?何時該念觀世音菩薩或大悲咒?
開示
這端看各人的發心,像我就是專門念佛的,如果是專門念佛的,那念觀世音菩薩、大悲咒就變成助修。如果你是專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那念阿彌陀佛跟大悲咒就變成助修。不要主修的法好幾個,除非有些行法,它把觀世音菩薩聖號跟大悲咒都列為正行,或有些其他咒語列為正行,這又另當別論。因為真正佛門的行法有好幾種,有些密宗的行法也是這樣的。有修天台觀,還有修《華嚴經》的妄盡還源觀等等。
曾看過一位法師講《妄盡還源觀》都導歸到《弟子規》去,那就是世間心太重。真正佛弟子怎麼看都不會看到其中有《弟子規》,所謂「妄盡還源」:《弟子規》就是妄,妄不盡,所以不能還源。所以一開宗明義,賢首國師就說:這觀叫「妄盡還源觀」。這觀門有六門,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行五止、起六觀,有六門。這不是夾雜,而是要看你是以什麼做主修,看你所選擇的用功行法。佛在經上教我們,一般念觀世音菩薩,都是在急難恐怖的時候才念,平常要念也可以,讓你臨時抱佛腳。他是過去佛:「過去正法明如來」,平常要念大悲咒也可以,這對修行是沒有妨礙,而且可增進,來助發正行,幫助你在佛號上、觀門上修得更好,稱為助修。平常要做為散課也可以,要做為定課的輔助也可以,都沒有問題。但不要今天念觀世音菩薩,明天覺得不靈就換大悲咒試看看。那你是在試藥,不是真正識得藥。
藥師佛可以滿足眾生世間的願望,可不可以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
開示
念藥師佛迴向求生淨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對世間的欲望放不下,那你也去不了。但這是你的問題,不是藥師佛的問題。藥師佛絕對沒有辦法接引一個不願意出離三界的人往生淨土,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所以佛有三不能:一、他不能替你作佛。二、不能代你受業報。三、無緣不能度。這「三不能」問題是出在眾生分上。所以要知道,念藥師佛是能滿足這世間的願望,但是世間願望不要太多,不要今天要房子,明天要車子,車子一台不夠,要兩台,要遊艇、要直昇機……,那就真是太多欲了。雖然念藥師佛可以所願從心皆圓滿,但還是要放下,要求生淨土。
學淨土宗需要明心見性嗎?念佛法門如何明心見性?
開示
學淨土宗當然需要明心見性,這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說的,他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淨心為要。」所有的法門就是明心最重要,淨土宗當然在一切法門之內,所以一定要明心見性。那往生淨土要不要明心見性?那就不用了,這樣講你就比較放心。我們是把話說清楚,不然你們會認為:哎呀! 悟顯法師你怎麼一下這樣說,一下那樣說,搞得我們糊裡糊塗的。
往生極樂世界它是不用明心見性,但是每一個法門的宗旨,都是要你明心見性,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那念佛法門要如何明心見性?有一種人是根器很好,現世就可以見性;而有一種人是根器差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慢十二小劫得百法明門,這「明百法」就是明白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也就是他十二小劫明心見性,這是根器最差的,這是往生後才見性的;也有現在就見性的,只要念佛念到「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完全脫落,打成一片,連佛念也沒有了,心再不起其餘之念,全體虛靈湛寂,但不是無知,此時只能用虛靈湛寂形容,這就是真正透過念佛明心見性的,從此當你見一切物、遇一切事情,就再也不起煩惱、再也不會心隨境轉了。念佛它是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但是不要有求的心念。達摩大師講:「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念佛要掃盡一切妄念,最後連佛號也放捨,心要做到無念,這時候真心本性透出來,也就是淨念,你識得、認取、安住就可以。你要是在念佛當中刻意求明心見性,在這裡妄想思量、卜度,想經典上所講的種種境界,那你是坐在那裡打妄想、亂猜,不是在念佛,聽到一點聲音嚇了一跳,你誤以為是書上寫的「冷灰豆爆」,以為是「身心粉碎」。「冷灰豆爆」是一個形容詞,不是真的有東西爆開來;「虛空粉碎」也是一個形容詞,不是虛空真的都碎掉了。像祖師講「瓜熟蒂落」,就是告訴你,那是很自然的,工夫純熟,煩惱就脫落,真心就顯露出來,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像「清淨、廣大、無邊、無礙、……」,都是形容自性,讓你藉由譬喻而得開悟。所以學淨土宗是可以見性的。
什麼是一經通,萬理徹?
開示
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大家都想偷懶,希望只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所以有些人就藉這句話,教你只學一部經。
可是《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只學「一經」正與佛所教的相違,所以「一經」的「一」就是真心本性。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際,也就是所謂的「一經」。華嚴是圓滿總持修多羅,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也是講明心見性。
從此一經,悟得真心,就開悟了。六祖沒有讀過《金剛經》,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此開悟,他不是學哪一部經,而是真悟得心。所以要是心有所執,執定非從哪一部經來下手,那是不對的,就已經昧於心體,迷失本性了。每個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因緣不一樣,有的人遇到《壇經》、有的人遇到《心經》、有的人遇到《無量壽經》等等,你都可以依你的因緣,來學習這部經。
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不要執定,非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其他的我都不看,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可是有一些人他是不曉得學佛要學什麼,亂看一通,到處找答案,這就不在此列。古來祖師大德註經都有玄義,但今人講經幾乎不講玄義,因為他不會講玄義,也嫌麻煩,也認為你們聽不懂。他自己抓不到重點,他就說為了符合現代,所以把它省略掉,變成「講經的因緣」,東拉西扯,說是誰來請他,是誰又託夢……亂七八糟講一大堆。
祖師講玄義就是要讓你抓得到佛教的重點,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什麼?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再隨每個人的根器,去選擇經典,隨你的因緣而定,有人遇到的是《圓覺經》、有的遇到《華嚴經》、有的遇到《涅槃經》,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就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通實相義理,這點很重要。「一經通」是要通實相義理,實相之理通了,所有經都通。《楞嚴經》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基礎經典,所以可以從《楞嚴經》開始學。當你看到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萬理徹,你也不要執定只能學《楞嚴經》這一部,其他的都不能學,實際上經經是互通。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別的比喻你卻轉得過來,所以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多聞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過失,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看這麼多部經,重點在哪裡?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經典,不是只看文字。有很多念書的、寫文章的,他為了要交論文、交報告,天天看文字,他看很多書,他也知道佛法講求明心見性,要學的是真如實相,但他還是不能通,因為他沒有修行、沒有定力。定能發慧,慧能通經、慧能除斷煩惱。
所以要從「定」下手。那「定」怎麼學呢?從「戒」開始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才是通宗通教的根。學經教要掌握重點,重點是在於從戒、定下手才對。所以要念佛、持咒來修定,這「定」不是世間禪定,這定叫大寂三昧,是自性本定,所修要與自性相應。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參禪、離相就與自性相應;修「教觀」也就是起觀、修止觀,也是與自性相應,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不光不著世間相,也不著佛法之相,就與真心本性相應,那就有定力。了知諸法空寂,就是大寂定,才是真正佛門所講的定,而不是世間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住於「捨受」上;沒有苦樂憂喜,但是他有「捨受」。住在「捨受」上還是有住著,不是真正離相。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人教你觀察色身。讓你去感覺身體變化,著在身體的感受,這都是住在「捨受」當中,是出不了輪迴的。修那種定,只會修成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大乘定,大乘說的定是自性本定,即是所謂的大寂定,二者不一樣。
家人不學佛,該如何為其種善根?
開示
很簡單,就跟你們一樣,幫忙打字、幫忙校稿、幫忙分享就可以了。
請他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種善根。慢慢地,他可以來發心打字,你們之前發心打字的人,現在有的都進步了,除打字以外還可以幫忙校對,這樣自己就一直在提升,你能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的層面就更廣,慢慢地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你要讓他種善根,就帶他來佛堂、來拜佛,或叫他幫你換佛前的供水,或是你發心聽打、校對的部分,找一些請他幫你看一下。希望他能來學佛,就有這些種種的方便。
如果他不吃素,現在很多素食餐廳都很豪華,你要帶他去素食餐廳吃,讓他了解素食,讓他知道學佛、吃素一樣很健康,吃素一樣可以吃得很豐盛,這是一些善巧方便。
如何才能確保不遇邪師說法?
開示
學佛能不遇邪師是很重要的。但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邪師?什麼是邪法?該怎麼明辨呢?
佛法就如同照妖鏡,要先學正確的佛法才能夠分辨。還有,要受菩薩戒,要求佛力加持。《圓覺經》講,求佛力加持、十方諸佛加持,讓我們學佛不遇邪見,能遇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說法,是遠離四病─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詳細內容可以去看《圓覺經》,這就能夠幫助你不遇邪師說法。
邪師說法不是教你不孝父母,邪師有很多招數,多半是說些讓你認同的話,還有,就是符合你愛欲心、習氣的話。特別喜歡神通,他就投其所好。你特別喜歡家庭,他就告訴你:學他這個法,家庭也可以很幸福、也可以出三界,用這話迷惑你,讓你又能吃肉、又能學佛,這種都是大邪師。他們就是用這些手段吸引你,你要能明辨。凡是講法是隨順你習氣的,就是邪知邪見。你要很明白地看清楚自己有什麼問題,人家講話投你所好、隨順你好樂的,那你自己就要注意了,還要多讀、多看大乘經典,這樣你才能夠確保不遇邪師。即使遇到了,你也能夠看得出來。
受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開示
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菩薩梵網戒經》是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這就清楚了。有人說沒有受菩薩戒的不能讀戒本,這個是胡說八道,聽說還是出家人教的。沒有受出家戒,你不能看出家戒,當然也不能跟著誦戒。但是在家人要誦菩薩戒,那沒有問題,你沒有受也可以先學。為什麼?這菩薩戒講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
所以菩薩戒,有一些需要先受五戒,但若用《梵網經》的戒本,是不用的。
念一句佛號就囊括三藏十二部,是真的嗎?
開示
我告訴你:是真的。在《寶王論》裡面講:「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這話很文言。意思是說:你在大海裡洗澡,你已經洗到了百川之水。稱一佛名,自然收三藏十二部的功德。所以說,稱一佛名,三藏十二部功德都在裡面。因為「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生」,無生就是真如本性,又叫做「無量覺」,如此,這道理你就知道了。無量覺就是一切法。一切經典講的就是無生之意,無生就是真如自性。真心本性含攝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稱念這句佛號是可以含攝的。佛說小乘法也是要接引你入大乘,若論至究竟,原本大乘、小乘不二;一個講事相,一個講的是理性,理事不二。當然,在根器上,有些人是只能接受小乘,所以就先說小乘法,後來便引入大乘。所有的經典,就是要講大乘之義,「阿彌陀佛」就是大乘總持之意。所以稱一句佛名,自然涵蓋三藏十二部,這道理很簡單。
如何減少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緣?
開示
實際上,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真的放下,即使外面的人障礙你學佛、不讓你來道場,你也會認真努力地學,而且還會更努力。要是沒有道心,那你就沒有辦法學。臨終要是放不下,那這是自己給自己作障礙,平常對這世間的緣就要少、要淡,要知道這都只是不得已而有,所以世間外緣不要太多。
很多人有世間事,就講:「師父,我不得不請假、不得不回去……」,意思就是你不得不輪迴。要清楚,很多輪迴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讓你感覺「不得不」,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罣礙,所以隨順人情。身為在家人,要知道,即使這樣勉為其難地隨順一下後,就要趕緊來用功、來修行。不要一隨順就沒完沒了。別想要影響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你自己不要被他轉就好了。你被他轉,那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就來了,因為你現在身強體健,他就轉得了你,到你臨終時,氣衰體弱,他一定可以障礙你。
我常跟偶爾才來一次道場的居士講:「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癡心妄想要出三界?」平時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這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的,你還成天說「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說這話還有附加條件:「除了我家有事,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所以不是真心的。
自己要知道,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在哪裡?就是在自己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家門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看太重了。很多人聽我這樣講,有些懂得反省的,會知道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心中反而更瞋恨了。他會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講得似乎很高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會是道場。嘴上講得好聽,但那是維摩詰居士的境界。《淨名經》講「到處都是道場」。處處可以修行,問題是,你心中有沒有執著?他教訓五百弟子,「五百弟子」就是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要看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如果捨得下,就都是道場;若捨不下,還是執著,而且到處執著,那你這道場是:三惡道、輪迴道,而不是菩提道。
為什麼念佛、聽經一直打瞌睡?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開示
如果不是生病,不是工作過累,或其他原因,而你只是在共修時、聽經時睡著,一結束你就醒了,那就屬於業障。
這當然是昏沉蓋蓋住了,也就是業障重。不然就去跪著聽,不然你就捏自己,不然就去用水嗆鼻子,有很多方法,只是現在都不敢拿來對付人,否則等一下被告傷害,但對付自己可以。若在以前,祖師就一棒子打過去,或東西就丟過去,還是把你叫起來。祖師有禪棒,棒子可以教訓在昏沉的學人。那棒子,我們即使有,也都是收起來的,所以你要對治昏沉,首先自己要懺悔業障。
佛有位弟子,阿那律尊者剛開始學佛時,還沒有修證前,他業障重,昏沉很嚴重,一聽經就睡覺。佛就罵他:你跟畜生一樣,「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他跟蚌殼類一樣,一睡就是千年,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曉得。他聽了很難過,很懺悔,就發勇猛心,持續用功七天七夜,眼睛瞎了看不到,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成道了。他在《楞嚴經》講:「我不因眼。觀見十方。」他有天眼通,他不是用肉眼,他的肉眼已經瞎掉了,可是他從眼根開悟,心眼打開。無論是見明見暗,見性常在,他就在此開悟的。這是阿那律尊者發勇猛心的例子。
所以若是聽經、念佛時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有很多,多拜佛、多求懺悔。若還打瞌睡,就敲打自己,願意賞自己巴掌當然也可以。
想護持正法,可是沒有錢,該怎麼做?
開示
很簡單,就是你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幫忙打字、校稿,在社群網站幫忙轉貼正法、大乘佛法。
其實,有時候說沒有錢,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慳貪。有一些在家居士,不會修福,不懂規矩,他自己慳貪,不願意供養道場、不願意供養三寶,他就故意說:「修行人不用用這麼好」,其實是他的心慳貪。
供養佛菩薩是修自己的福慧,用得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分別心,你修自己就好。受供養的出家人不要起分別心,供養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心,這樣大家都清淨。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依你的能力、依你的財力,來做供養布施。
供養布施最重要的:布施錢財是要把慳貪心布施掉。對錢很慳貪,就要多布施,一定要多做,對於錢財的慳貪捨掉了,就能夠得大福報。但不要把布施供養當做投資。
認為多投一點就能多回收一點,以為投大錢,利是越滾越大,這是世間意念,不應該有。
沒有錢,想要護持正法。那你可以到臉書上去分享、轉貼正法,讓你的朋友、讓你的家親眷屬、讓你的同事,都能夠學佛,甚至於在生活中看到動物,你都可以幫牠方便受三皈依。在受三皈前,拿一點東西給牠吃,跟牠結點緣,牠才願意受。不然牠聽到你講話,只是聽到一串音聲,牠也不知道你在跟牠說什麼,雖然種善根,但是非常地薄弱,所以要先結好緣。
護持正法有很多方法,真正護持正法,當然不是只有捐錢。而是讓正法在你心中運作,自己要去落實正法、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修行大乘,這都算是護持正法。真正去修,才是護持,能使正法久住。「久住」不是指在這個世間,而是在你心裡面,在你的身、語、意三業當中,這才叫「正法久住」,也叫「護持正法」。不要讓世間的念頭蓋覆住你心裡面的正知正見,這就是護持正法,這樣做就可以了。
什麼是「身安道隆」?如何不行無益苦行,又不過分貪愛自身?
開示
其實「行苦行」就是要督促你不要貪愛自身。所謂「無益苦行」,就是講你這苦行不能除斷習氣,那這苦行就是「無益」的。有人很愛行苦行,但他的心是求利養,他的利養不是要錢,而是希望人家恭敬讚歎,希望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持、戒持得很好、很清高、很不愛財、很不愛名。實際上,這都算是利養心不死。形象上,他不一定愛錢,他愛清名。有些人是特別愛修苦行,那這些行為對他來說就不是「苦行」,而叫「樂行」。你叫他別修,他反覺得很苦,那他就要捨掉這苦行。「苦行」是要對治自身貪瞋癡的,凡是能對治貪瞋癡的都叫做修苦行,都是有益的苦行。要治自己貪瞋癡的「根」,也就是這念無明,那就要讀經,每天讀誦大乘,每天要念佛、要持咒、要修行,這些都能除斷煩惱習氣。還有十二種頭陀行,都是在對治對世間的貪著,所以修苦行要抓其精神。你不要三更半夜跑到墳墓旁邊去睡覺,人家以為你是從裡面爬出來的,那你就嚇到人。人家苦了,你倒是樂了,所以要有慈悲心、要有大悲心。不要想在塚間坐、樹下宿,沒有樹,特別去找一棵樹。當然,若有這因緣,可以體驗一下。但是,不要標榜這種行為,以此來獲得利養,那就成貪瞋癡行,而非苦行了。至於塚間坐、樹下宿、日中食……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都可以去試試看,沒有問題,但目的是為了對治身心的放逸,尤其不能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對一般人來說,身體沒生病,又有錢可以花,就是身安道隆,心也安了。世間人過年新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數錢數到手抽筋。最好全家出遊還有獎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些念頭都是貪瞋癡。
「身安道隆」最重要的是「道隆」,身不一定安。身若能安於道,道就自然隆。所以「身要安於道」,不是身圖安逸,若圖安逸,道則不隆。如果去圖這色身的安逸,道不會隆。身安於道,道自然就會昌隆。這句話要這樣子作理解、這樣解釋才對。心要有道心,身要行道,自然道就隆。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平時如何以此四句作工夫?此無生應如何認取?
又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
開示
這四句很明白地告訴你「無生」。想要作工夫就「有生」,就「有造作」。所以「無生」是要悟得的,必須心領神會。想要用來作工夫,可以,卻是次第觀。
觀「諸法不自生」,若是「自生」就自己會生。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也不從因緣;因為,無「生法之因」,此「緣」是從結果而推論回來的,沒有生「法」的因素。所以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觀察這法是否自己生?自己不能生。看用放大鏡點火的實驗就知道,如果沒有太陽,沒有透過鏡子,火沒有辦法生起來,點燃地上的艾草。可是真的從因緣生嗎?太陽跟鏡子有和合嗎?沒有。那太陽照過來的地方有火嗎?也沒有。這三樣東西都不會產生火,所以最後告訴你「無生」。「不共不無因」,「共」是共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這一段文舉個比喻給你們聽,你們就懂了,譬如說種子,只有種子它不會發芽,否則你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不會發芽的,所以說「諸法不自生」。
蘋果樹不是別種物種的種子來生出,也不是其他的因素,就像沙子不會生蘋果樹的種子,只有水也不會生蘋果樹的種子,所以說「亦不從他生」。
一般人認為它必須要有太陽、要有水、要有光合作用,它才會發芽。可是合在哪裡合?沒有辦法合。真和合又變成另外一個相了,原來的種子相就滅了,你說種子從那來,所以不是和合生,就像土跟水,一和合就叫做泥巴,水也不是水,土也不是土了,所以不屬於共生的,共生就是因緣和合生。
但是跟你說不是因緣和合的,一般人又落於斷滅,撥無因果,這是邪見。所以龍樹菩薩再告訴我們「也不是無因生」,經文「不無因」,無因生就是沒有因素的亂生亂長。如果蘋果樹的種子無因而生,那麼種其他的樹也可能長出蘋果樹,或是你就算透過正確的種植方式它也不會長,那因果就壞了,世界就亂了。所以「是故知無生」,總上四個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生。
這在《中觀》有詳細的解釋,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中觀》。
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無生。他立「劫初穀不生」,「劫初」既然說為最初的,就沒有生它之物。因為說它是最初的,不管現在科學家怎麼說,什麼東西是最早出生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是「無生」。既然說是最初的,那就不應該再把自己立的論給破掉,因為這是你認定的。
所以龍樹菩薩立「一切法無生」。這無生,不是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和合生,也不能說無因生。若無因生,那就會亂生,種瓜會得豆,種豆會得瓜;要生火,卻出水,要點火,卻點成水;要是無因生的話,要引水會變成引來火災。洗澡洗一洗,蓮蓬頭會噴火出來,因為「無因」生,所以絕不能認定法是無因生的。
認因緣法不對,認自然法也不對。這破除因緣、自然這個外道見,所以你是外道,認為一切法自然生,佛就告訴你因緣生。這些都只是方便之詞而已,遣情之語而已,遣除情見的話。所以「是故知無生」,不是要你去探究這法到底怎麼來,怎麼來這個科學家去研究,他們要搞這個科技的、要搞物理化學的,他們去研究,物質是怎麼樣的一個定律,力學又是如何,這他們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無論怎麼來的,一切法當體無生。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不能定執是因緣生,也不能定執是無因生;這無因生就是自然而生。你要認為說,這個一切法自然生的,上帝造的,那就沒有因果。他不相信因果,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就拿我剛才講的,你拿這個浴室的蓮蓬頭,你引水進來,你要是無因生,那就會出火。可是今天出的是水,這就是因果。吃飯,吃正常的食物,吃下去你就是能夠滋養身體;吃壞東西,你就會拉肚子,這就是因果。這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無因,不是自然,所以這其中的道理就要清楚。
那你說:平常如何以此四句做工夫?其實實際上只有一句而已,前面是遣情的。當你著於諸法上,你就要知道,著於因緣,你就知道不是因緣生;著於自然呢,你就要提起這個觀照,不是自然生。那詳細地分析,你要去看《中觀論》。這裡我就不再做解釋,這講起來就一部《中觀》。
那無生要怎麼認取啊?認取便是啦。就像你回家,看到你爸爸,你說我要怎麼認爹?這個問題是很奇怪的。你要怎麼認爸爸、怎麼認媽媽?認取。看到、見到了就識得,這就叫「認取」。實際上也不可取啊,無生也不可取,一取就有生。
那怎麼破一切妄想呢?
他說: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前境界是一個代詞,就是所謂的動念之時,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當然是了不可得,因為無生。
我們不是學三論宗的,我們學淨土的,你要怎麼知道無生?念佛就是無生。為什麼呢?煩惱不生了,就是無生。念佛的時候,煩惱不生、妄想不生,真性顯現,這就叫無生。所以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修淨土的他很容易?念佛就無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無生。你煩惱不生就是真正無生,自然就離前境界,這一句佛號自然了不可得,為什麼?心、佛打成一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泯」就是打成一片了,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那就墮空了。常說: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既然雙泯了,那表示打成一片,就叫「一心不亂」。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那也沒有佛,也沒有心。你要是又不見性的話,那就翻然墮空,就掉到惡趣空裡面了,掉到這個外道空裡面了,所以要知道。但是呢,禪宗裡面有一個,它就是也無佛,也無心;非心非佛,它是一個方式,可是它有教你直下認取本心。念佛呢,念到後來告訴你即心是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差在這一句話的提獎,提獎就提醒你,這一語道破,讓你看清楚這是真心、這是本性。所以你不是學三論宗的,我想你不用從這裡下手。
你是念佛的,就將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煩惱不生就是無生。自然遠離前面的境界,就是以「後念」治前念,但也不是落在後念之上。因為念「佛」,佛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落,如果佛從外來,那就有落。如果佛在心中,取心內佛,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知道,當體即是,自自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