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深妙禪偈~淨語 夏蓮居居士著~


有大福德始念佛  發菩提心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 淺人當作淺法看

四儀莊嚴三業淨  堅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關  放下生平閑知見

談玄說妙不相干  三字真傳老實念 
只此即是長夜燈  苦海慈航斬魔劍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漢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覓方便

過緩過急同是病  強想一心心愈亂 
志堅如鋼氣如綿  不間不雜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應  根身器界潛轉換 
煩惱未伏念不一  習氣不除佛不現

千萬句如一句時  何愁不見彌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難  三昧全憑信行願

~淨語 夏蓮居居士著~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淨宗法要


一、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余蒙遣雷陽,復來五羊,有善士某某輩,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磨,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日誠,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可謂生不虛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然佛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一念惡心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寶地華池宛爾。由是觀之,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諸善男子!各諦思維,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況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倘負此緣,當面錯過,大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完整詳讀  淨宗法要:




悟顯法師法華經講座 精華 為什麼會有二乘

經中之王~法華經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那有一些人就會問,那既然沒有二乘,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所以後面就一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子,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輾轉到了他的父親前面,因為離開了五十幾年了,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富可敵國,想要傳家給他,他一下不能接受,他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那長者就善方便,就設方便法,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挑糞,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

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價是價錢的價。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說你好好把這個糞便給除掉,我呢多給你錢,就是如此啊。所以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飄落在外,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他整個家都要傳給他。

所以不是佛吝嗇,是你不能接受,一下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二乘。才教這個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他實際上不希望他去除糞,他希望他直接能夠承繼家業,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不識得佛性太久,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

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不是你什麼事都挑起來做,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那個不叫直下承擔。

所以佛才講二乘,你要清楚,是眾生不能接受,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自家的財富,所以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招進門來,讓他在家除糞,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這眾生沒在苦,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所以他才告訴他。

就像這個在火宅當中,這些童子幼稚無知,在那裡嬉戲,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所以才告訴他,你們出來,我給你鹿車、給你羊車、給你牛車。

結果這些小孩,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東西,出離了火宅以後,世尊等與大車,等與大白牛車。這大白牛就是講得肥壯的牛;一般的牛車,印度一般不是富有人家,他家養的牛很枯瘦。但長者家,長者有錢,養的牛是非常肥壯、有力的大白牛車。

所以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是眾生不能接受,或是貪著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

悟顯法師法華經 序品一 方便品二  全集 宣講


 歡迎下載   自修熏習、轉貼分享 功德無量 ~阿彌陀佛


悟顯法師法華經精華 邪見不可以聽

一乘了義

 佛法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唯有一乘法,所以這裡,你看到經文了,這《法華經》開權顯實,講這個話,很多樂小法者,喜歡學小乘的,他就很生氣,他就開始謗《法華》,一直說它是假的,它是人家編的,他就一直在毀謗,說大乘是菩薩講的,不是佛講的,他講這個話,這太牽強了。佛的智慧比菩薩高,倒過來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這個說法不對。

所以他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還說他都找不到。你當然找不到,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五千個人退席,現在說大乘非佛說,那就是退席的人,當初退席的人。

他們不相信、不敢相信,還有很多大乘經典,像佛在楞伽山,楞伽山,楞伽翻作中文叫「不可往」,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所以一開始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這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華嚴,這個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不是二乘所能及,舍利弗、目犍連等同在逝多林不見不聞啊!《圓覺經》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個也不是你凡夫、二乘所能測度,所以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了義中的了義,顯如來境界。有很多經典,佛去的地方,二乘人沒有辦法去;這佛自住境界,對大菩薩說。所以這些人他就不敢相信,所以一直毀謗,

你去上網去查,凡是看到他們寫的那些只要謗到大乘,或是在那裡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或是模稜兩可的話,這些人你就知道,他都是毀謗大乘。

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很多都出家人……念什麼佛學院,嚇死人了,佛學院很多裡面都是魔子魔孫。我不是講每一間,不是講每一個,但是很多,都是魔子魔孫,妖魔鬼怪再來。

你不要相信他、不要看他寫的東西,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糟糠,不能看,看了你就中毒;而且這中毒你不知不覺,中毒你不曉得,哪一天這個毒性發作,你的這個本有的佛性就被它障蔽住了,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你會中毒的,要小心。

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小乘怎麼會有大乘呢?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怎麼會它裡面有大乘法呢?

胡說八道嘛。所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的佛法,沒有二乘,此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


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來要求生淨土,《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沒有女眾,去那裡都轉女為男;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的,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用人天乘作基礎,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悟顯法師法華經精華 佛法中只有一乘法 沒有二乘三乘

一乘究竟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
我們跟你講的小乘非佛說,講這個話很多人不相信,他不相信也很正常,他沒有參加法華盛會,法華會上佛告訴我們,沒有二乘,沒有三乘。
這裡講得一清二楚啊,「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或是二乘、或是三乘,沒有,從來沒有。
聽這個話一堆學佛人嚇一大跳,不要說你嚇一大跳,舍利弗也嚇一大跳。
他才知道他自己所修、所證的,根本就還沒到如來的境界,還差得很遠;
後面大迦葉尊者、须菩提尊者他們自己也講,雖然自己也常講大乘,但是從來沒有信受、沒有奉行的心,
就好像長者家子一樣,遊歷在外五十餘年,見到自己家有這麼多的寶藏,雖然幫忙管理,但是呢,不敢做自家財寶想。
大迦葉尊者他們也會講大乘,勸人家修菩薩行,他自己沒有,這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所以法華會上他才醒悟過來,他說世尊告訴他這個一乘佛知佛見,他今天才曉得,才算是如來的弟子。
佛法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唯有一乘法,所以這裡,你看到經文了,這《法華經》開權顯實,

講這個話,很多樂小法者,樂小法者,喜歡學小乘的,他就很生氣,他就開始謗《法華》,一直說它是假的,它是人家編的,他就一直在毀謗。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悟顯法師 宣講


花開見佛悟無生



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極樂世界沒有父母所以也沒有兄弟姐妹的概念!所以《弟子規》在極樂世界根本不適用。在極樂世界,行的是菩薩六波羅蜜,學的是大乘,《優婆提舍願生偈》講:「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這《優婆提舍願生偈》就是《往生論》,它講存二乘心的人不生,那具世間心的人能生嗎?當然更不能生。所以你要清楚,往生淨土的關鍵在哪裡?是要有出離心,不是用世間心。世間心不能往生淨土,那只會感召輪迴而已。寒山大士講:這世間的眾生是「兒孫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親鍋內煮」,就是這麼相生相殺,互相食噉,吃來吃去,這都是世間心造成的,世間心感召輪迴。你以世間心絕對不能成就,所以我引經典來讓大家看,你看經文一看便知,你就很清楚了。阿彌陀佛這第十八願沒有一點點,乃至微塵許的義趣,是告訴我們需要學這些世間法,所以,你帶世間心絕對不能往生。所以佛教你什麼?「心心迴向。」這「心心迴向。」就是念念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還存著世間心,存著我剛講的:看看我的兒子、女兒能不能孝順一點、先生能不能對我好一點、太太能不能再對我更好一點,若總是攀求這些妄想,那就不算「心心迴向。」

你兒子孝順、兒女孝順,你就生貪愛心。兒女不順你,你就生嫌恨心,其實都是貪瞋癡啊!雖然講「孝道」很好聽,但是會起貪瞋癡,感三塗果報的是你,所以佛教我們「心心迴向。」願生極樂、願生淨土,如果你確實這麼做,就一定往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佛,表示這一願完全落實。《阿彌陀經》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你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像阿彌陀佛在跟你講的話,你要相信,你如果不相信,那你不用說你要學淨土。他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照它這裡講的話去做,絕對能往生。所以你不要再受人欺騙,為了求生淨土而去學弟子規,也不要再被人驚嚇,不敢不學世間法。他講一些話嚇你:你如果不按照我的話去學這些世間書、起這些世間意,將來就不能往生。這可以肯定他講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要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為準則,佛告訴你:用信、願、行,絕對能往生。你就這麼樣去做、這麼樣去老實修行就可以了,你不必懷疑、不必夾雜,這點很重要。


註:孝順的人若無出離心(願生淨土),不信有極樂世界,不信阿彌陀佛,那你再孝順也無法去。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悟顯法師 宣講

信聖言量

我常講:佛說的話你不信,你要信誰的?難道你要相信這些披著袈裟的獅子蟲!現在很多獅子蟲,打著淨土招牌妄談淨土。

什麼叫「妄談淨土」呢?就是胡說八道。他不相信第十八願,他自己不相信,還要把不相信傳達給你,讓你也不信四十八願。你不信這第十八願,你是不能往生淨土的。所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就是「不信」。既不信又謗,那這個罪就非常地重;不信但是不謗,這是你個人不信,還沒有罪。可是你不信又毀謗,然後又「倒說經律」,打大妄語。妄語戒裡面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你把經典給人家講錯,斷人家法身慧命,這是犯大妄語。你們不要以為大妄語裡面最重的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是對自己分上來說;但是就利益眾生分上來看,妄語最重的就是「倒說經律」,因為你把人家的法身慧命給毀掉。現在學淨土法門的人很多,但是他不相信《無量壽經》,他不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甚至毀謗四十八願。為什麼叫「毀謗」?你不信,就是毀謗。你認為念佛還不夠,必須還要再像你一樣,去做那些世間事,學那些世間典籍,別人沒有像你這樣,就不能往生,就不能超三界出六道輪迴。你這樣說或是這樣想都是在毀謗正法,所以大家要非常地警惕啊!你不要以為「我每天念佛,我就能往生淨土」。所謂「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什麼叫「悠悠散善」?就是你除四十八願以外,你還摻雜著世間意,就是悠悠散善。「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之所能脫」,什麼叫「因循怠惰」?就是告訴你:要持戒、要念佛,你卻不老實,你想找別的方法,看能不能偷溜上極樂世界去,我告訴你:不可能!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個佛國土外,你用這種偷心、因循心、茍且心絕對不能往生,因為沒有人會來接你,你還要搞這些世間法,這就是因循。我還有聽過,有些人念佛念不住的、不願意念的、不想念的,他說:「那我講經,以講經的功德來求生淨土」。你講經有什麼功德?富樓那尊者不是靠講經證阿羅漢,他是透過講法,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從舌根入圓照三昧,嘗得法味。他可不像你拿個稿子、經本照念,在上面東拉西扯,就能證阿羅漢。所以,現在的講淨土法門的人非常地離譜,把「講經」變成了生死的一種方法;還有人,他也沒有辦法念佛,念不住,他說:「那我到道場做義工,用這做義工的福來迴向求生淨土」,結果他去做義工的時候在幹嘛?講是非、鬥亂兩頭,破壞道場清淨;這下正好墮落。


他還每天很高興地覺得:我今天有功德了,我要用來求生淨土。每天都還在佛前迴向,他不知道他迴向的這功德是透支的,根本沒有功德,他的功德是負成長,不是正成長。所以要清楚,你不能因為你放不下、你看不破、你念佛念不住,你就想要用別的方法來求生淨土,那不可能!善導大師講「持名觀想是正行」,所以你要修止觀,這個才是正行,其他的都不算是。有些人說:「我在家裡孝養父母,把孝養父母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你孝養父母有什麼功德?那是你應該做的,你為人子女孝養父母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功德可言。所以對於孝順父母這事,我說不管你有沒有學佛,你都應該要孝順,是很自然的,不是學了佛才懂得要孝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悟顯法師 宣講

真放下

........你們要會修,不是在這個世間的感情不如意、事業不順心、兒女不孝順,你就說:「好,我放下這個世界」。實際上你不是真的放下,你這個心叫瞋恨心,因為你得不到。哪一天他們回過頭來開始對你好,給你所想要的,或你事業也順利了,那你根本就無心修行。所以有很多人,尤其是女眾,為了家庭而殺生害命。為什麼?就是貪求那種情愛繫縛、家庭和樂的感覺。這些都是造業,這一念心就是淫欲。為什麼佛說女眾的淫心特別重,就是她很好樂這種情執的感覺,這就是淫心特別重。為了這一念淫心她可以去殺生、煮葷腥的、殺害眾生全家,把其他眾生的父母、家親眷屬全部殺光、肢解、再下鍋煮給家人吃,為的就是她這一念貪愛心,去造無邊的罪業。要知道,這不是母愛,這不是偉大,妳的偉大不能建立在「破壞人家的家庭、殺害眾生的生命」上。所以為什麼我常勸大家一定要吃素,你吃素,這些殺業才能先停止,再來才能說要「消業」。
你用「欣厭取捨心」這個是賊心啊!因為你不會用,就變成瞋恨。所以我們教你的怎麼欣厭取捨呢?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不執著,這就捨掉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清淨的國土,是你清淨心所顯現的-理應欣求。這叫求生淨土。
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好是壞、痛苦快樂你都把它捨掉、都把它放下。這非常的重要啊,很多修學淨土的人,在這一個緊要關口上他錯用心,變成瞋恨心、再來就變成對待心,於是小乘的能所相待、你我相就現前。
有的道場雖然念佛,但是他的瞋心特別重,因為他就是錯用了淨土宗講的「欣厭心」,他把「欣厭心」變成了愛憎取捨,變成「愛憎心」、變成了瞋恨,所以在那道場裡面的人很容易發脾氣、很容易起爭執。只有熏習一乘了義你才能轉變。所以你不要以為淨土宗講「方便」,你就可以極盡地愛憎,這就不對了。你要是認為「此方是染、他方是淨」,釋迦牟尼佛說你這種心不清淨,修行不會得利益。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30問



問:
為什麼念佛、聽經一直打瞌睡?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開示:
如果不是生病,不是工作過累,或其他原因……,而只是在共修時、聽經時睡著,一結束你就醒了,那就屬於業障。
這當然是昏沉蓋蓋住了,也就是業障重。不然就去跪著聽,不然你就捏自己,不然就去用水嗆鼻子,有很多方法,只是現在都不敢拿來對付人。對付自己可以,否則等一下被告傷害。若在以前,祖師就一棒子打過去,或東西就丟過去,還是把你叫起來。祖師有禪棒,棒子可以教訓在昏沉的。那棒子,我們即使有,也不敢拿出來,都是收起來的。所以你要對治昏沉,首先要懺悔業障。
佛有位弟子,阿那律尊者還沒有修證前,剛開始學佛時,他業障重,昏沉很嚴重,聽經就睡覺。佛就罵他:你跟畜生一樣,「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說他跟蚌殼類一樣,一睡就是千年,自己怎麼死的都不曉得。他聽了很難過,很懺悔,就發勇猛心,持續用功七天七夜,眼睛瞎了看不到,佛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他成道了。他在《楞嚴經》講:「我不因眼。觀見十方。」他有天眼通,他不是用肉眼,他的肉眼已經瞎掉了,可是他從眼根開悟,心眼打開。見明見暗,見性常在,他就在此開悟的。這是阿那律尊者發勇猛心的例子。
所以若是聽經、念佛時一直打瞌睡,有什麼方法?有很多。多拜佛、多求懺悔。若還打瞌睡,就敲打自己,願意賞自己巴掌當然也可以。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32問



問:
什麼是「身安道隆」?如何不行無益苦行,又不過分貪愛自身?
開示:
其實「行苦行」就是要督促你不要貪愛自身。所謂「無益苦行」,就是講你這苦行不能除斷習氣,就是「無益」的。有人很愛行苦行,但他的心是求利養,他的利養不是要錢,而是希望人家恭敬讚歎。讓人家覺得他很有修持、戒持得很好、很清高、很不愛財、很不愛名。實際上,這都算是利養心不死。形象上,他不一定愛錢,他愛清名。有些人是特別愛修苦行,那這些行為對他來說就不是苦行,而叫樂行。你叫他別修,他反覺得很苦。那他就要捨掉這苦行。苦行是要對治自身貪瞋癡的,凡是能對治貪瞋癡的都叫做修苦行,都是有益的苦行。要治自己貪瞋癡的根,也就是這念無明,那就要讀經,每天讀誦大乘,每天要念佛要持咒、要修行,這些都能除斷煩惱習氣。還有十二種頭陀行,都是在對治對世間的貪著,所以修苦行要抓其精神。你不要三更半夜跑到墳墓旁邊去睡覺,人家以為你是從裡面爬出來的,那你就嚇到人。人家苦了,你倒是樂了,所以要有慈悲心、要有大悲心。不要想在塚間坐、樹下宿,沒有樹,特別去找一棵樹。當然,若有這因緣,可以體驗一下。但是,不要標榜這種行為,以此來獲得利養,那就成貪瞋癡行,而非苦行了。至於塚間坐、樹下宿、日中食……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都可以去試試看,沒有問題,但目的是為了對治身心的放逸,尤其不能在這當中起貪瞋癡。
對一般人來說,身體沒生病,又有錢可以花,就身安道隆,心也安了。世間人過年新希望錢多事少離家近,又想,數錢數到手抽筋。最好:全家出遊還有獎金,睡覺睡到自然醒。這些念頭都是貪瞋癡。

「身安道隆」最重要的是「道隆」,身不一定安。身若能安於道,道就自然隆。所以「身要安於道」,不是身圖安逸,若圖安逸,道則不隆。如果去圖這色身的安逸,道不會隆。身安於道,道自然就會昌隆。這句話要這樣子作理解、這樣解釋才對。心要有道心,身要行道,自然道就隆。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33問



問: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平時如何以此四句做工夫?此無生應如何認取?
又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
開示:
這四句很明白地告訴你「無生」。想要作工夫就有生,就有造作。所以,無生是要悟得的,必須心領神會。想要用來做工夫,可以,卻是次第觀。觀「諸法不自生」,若是「自生」就自己會生。法不從自生,要因緣生。「亦不從他生」,也不從因緣;因為,無生法之「因」,此「緣」是從果而得,是從結果而推論回來的,都沒有生法的因素。所以,不從自生、也不從他生。觀察這法是否自己生?自己不能生。看用放大鏡點火的實驗就知道,如果沒有太陽,沒有透過鏡子,火沒有辦法生起來點燃地上的艾草。所以它是因緣生。可是真的從因緣生嗎?太陽跟鏡子有和合嗎?沒有。那太陽照過來的地方有火嗎?也沒有。所謂「和合」必須得組合在一起,所以最後告訴你「無生」。
「不共不無因」,「共」是共生,就是因緣和合而生。這一段文舉個比喻給你們聽,你們就懂了,譬如說種子,它要生出蘋果樹,只有種子它不會生。否則你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不會發芽的,所以說諸法不自生。
蘋果樹不是別種物種的種子來生出蘋果樹,也不是其他的因素,就像沙子不會生蘋果樹,只有水也不會生蘋果樹,所以說亦不從他生。
一般人認為它必須要有太陽、要有水、要有光合作用,它才會發芽。那真的是因為光合作用嗎?也不是。
合在哪裡合?沒有辦法合。真和合又變成另外一個相了。所以不是和合生,就像土跟水,一和合就叫做泥巴,水也不是水,土也不是土了,所以不屬於共生的,共生就是因緣和合生。
但是跟你說不是因緣和合的,一半人又落於斷滅撥無因果,這是邪見。所以龍樹菩薩再告訴我們也不是無因生,經文「不無因」,無因生就是沒有因素的亂生亂長,如果蘋果樹無因而生,那麼種其他的樹也可能長出蘋果樹,或是你就算透過正確的種植方式它也不會長,那因果就壞了,世界就亂了。所以「是故知無生」,總上四個我們就知道一切法無生。
這在《中觀》有另外解釋,想詳細了解可以去看《中觀》。
所以龍樹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當體無生。他立「劫初穀不生」,「劫初」既然說為最初的,就沒有生它之物。因為說它是最初的,不管現在科學家怎麼說,什麼東西是最早出生的。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是「無生」。既然說是最初的,那就不應該再把自己立的論給破掉,因為這是你認定的。
所以龍樹菩薩立「一切法無生」。這無生,不是自生,不從他生,也不是和合生,也不能說無因生。若無因生,那就會亂生,種瓜會得豆,種豆會得瓜;要生火,卻出水,要點火,卻點成水;要是無因生的話,要引水會變成引來火災。洗澡洗一洗,蓮蓬頭會噴火出來,因為「無因」生。所以絕不能認定法是無因生的。
認因緣法不對,認自然法也不對。這破除因緣、自然這個外道見。所以你是外道,認為一切法自然生,佛就告訴你因緣生。這些都只是方便之詞而已,遣情之語而已,遣除情見的話。所以「是故知無生」,不是要你去探究這法到底怎麼來,這怎麼來不重要,無生。怎麼來這個科學家去研究,他們要搞這個科技的、要搞物理化學的,他們去研究,物質是怎麼樣的一個定律,力學又是如何,這他們去研究;我們只要知道一切法當體無生。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不能定執是因緣生,也不能定執是無因生;這無因生就是自然而生。你要認為說,這個一切法自然生的,上帝造的,那就沒有因果。他不相信因果,是不是真的沒有了?就拿我剛才講的,你拿這個浴室的蓮蓬頭,你引水進來,你要是無因生,那就會出火。可是今天出的是水,這就是因果。吃飯,吃正常的食物,吃下去你就是能夠滋養身體;吃壞東西,你就會拉肚子,這就是因果。這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無因,不是自然。所以這其中的道理就要清楚。
那你說:平常如何以此四句做工夫?其實實際上只有一句而已,前面是遣情的。當你著於諸法上,你就要知道,著於因緣,你就知道不是因緣生;著於自然呢,你就要提起這個觀照,不是自然生。那詳細地分析,你要去看《中觀論》。這裡我就不再做解釋,這講起來就一部《中觀》。
那無生要怎麼認取啊?認取便是啦。就像你回家,看到你爸爸,你說我要怎麼認爹?這個問題是很奇怪的。你要怎麼認爸爸、怎麼認媽媽?認取。看到、見到了就識得,這就叫「認取」。實際上也不可取啊,無生也不可取,一取就有生。
那怎麼破一切妄想呢?
他說:以此四句破「前境界」妄想。前境界是一個代詞,就是所謂的動念之時。此一念是否也了不可得?當然是了不可得,因為無生。
那這個話我們不是學三論宗的,我們學淨土的,你要怎麼知道無生?念佛就是無生。為什麼呢?煩惱不生了,就是無生。念佛的時候,煩惱不生、妄想不生,真性顯現,這就叫無生。所以很簡單、很容易。為什麼修淨土的他很容易?念佛就無生。阿彌陀佛這一句話就無生。你煩惱不生就是真正無生,自然就離前境界,這一句佛號自然了不可得,為什麼?心、佛打成一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泯」就是打成一片了,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那就墮空了。常說: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雙泯,既然雙泯了,那表示打成一片,就叫「一心不亂」。不是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那也沒有佛,也沒有心。你要是又不見性的話,那就翻然墮空,就掉到惡趣空裡面了,掉到這個外道空裡面了,所以要知道。但是呢,禪宗裡面有一個,它就是也無佛,也無心;非心非佛,它也是一個方式。可是它有教你直下認取本心。念佛呢,念到後來告訴你即心是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差在這一句話的提獎,提獎就提醒你。這一語道破,讓你看清楚這是真心、這是本性。所以你不是學三論宗的,我想你不用從這裡下手。

你是念佛的,就將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煩惱不生就是無生。自然遠離前面的境界,就是以「後念」治前念,但也不是落在後念之上。因為念「佛」,佛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你本來是佛,所以不落。如果佛從外來,那就有落。如果佛在心中,取心內佛,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要知道,當體即是,自自然然的。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9問



問:
如何減少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緣?
開示:
實際上,往生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的心放不下。真的放下,外面的人即使障礙你學佛、不讓你來道場,你也會認真努力地學,而且還會更努力。要是沒有道心,那你就沒有辦法學。臨終要是放不下,那這是自己給自己作障礙。平常對這世間的緣就要少、要淡,要知道這都只是不得已而有,所以世間外緣不要太多。
很多人有世間事,就講:「師父,我不得不請假、不得不回去……」,意思就是你不得不輪迴。要清楚,很多輪迴都是因為自己的業力,讓你感覺「不得不」,其實只是因為自己罣礙,所以隨順人情。身為在家人,要知道,即使這樣勉為其難地隨順一下後,就要趕緊來用功、來修行。不要一隨順就沒完沒了。別想要影響你的家親眷屬來學佛,你自己不要被他轉就好了。你被他轉,那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就來了。因為你現在身強體健,他就轉得了你,到你臨終時,氣衰體弱,他一定可以障礙你。
我常跟偶爾才來一次道場的居士講:「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癡心妄想要出三界?」平時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這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的,你還成天說「佛道無上誓願成」。說這話還有附加條件:「除了我家有事,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所以他不是真心的。
自己要知道,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在哪裡?就是在自己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家門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看太重了。很多人聽我這樣講,有些懂得反省的,會知道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心中反而更瞋恨了。他會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講得似乎很高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會是道場。嘴上講得好聽,但那是維摩詰居士的境界。《淨名經》講「到處都是道場」。處處可以修行,問題是,你心中有沒有執著?他教訓五百弟子,「五百弟子」就是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要看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如果捨得下,就都是道場;若捨不下,還是執著,而且到處執著,那你這道場是:三惡道、輪迴道,而不是菩提道。
我常跟偶爾才來一次道場的居士講:「你想出三界?你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癡心妄想要出三界?」平時讓你來道場共修一下,你都覺得沒有辦法、不可能。那這三界你是絕對出不去的,你還成天說「佛道無上誓願成」。說這話還有附加條件:「除了我家有事,家裡的事情要先做、公司的事情要先忙。」所以他不是真心的。
自己要知道,自己往生淨土的障礙在哪裡?就是在自己這一念心轉不過來,你家門跨不出去你不能修行,你對於世間事,看太重了。很多人聽我這樣講,有些懂得反省的,會知道要轉變;有一些不懂得反省的,心中反而更瞋恨了。他會講:「一切處都是道場。我在家裡修行也是道場,在工作也是道場。」講得似乎很高妙,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一念罣礙心不捨,哪邊都不會是道場。嘴上講得好聽,但那是維摩詰居士的境界。《淨名經》講「到處都是道場」。處處可以修行,問題是,你心中有沒有執著?他教訓五百弟子,「五百弟子」就是有五百種執著、五百種落處。所以要看你執著放不放得下?放得下,那才到處是道場。放不下,說得再好聽都沒有用。
如果捨得下,就都是道場;若捨不下,還是執著,而且到處執著,那你這道場是:三惡道、輪迴道,而不是菩提道。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8問



問:
念一句佛號就囊括三藏十二部,是真的嗎?
開示:

我告訴你:是真的。在《寶王論》裡面講:「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這話很文言。意思是說:你在大海裡洗澡,你已經洗到了百川之水。稱一佛名自然收三藏十二部的功德。所以說,稱一佛名,三藏十二部功德都在裡面。因為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生。無生就是真如本性,又叫做無量覺,如此,這道理你就知道了。

無量覺就是一切法。一切經典講的就是無生之意,無生就是真如自性。真心本性含攝三藏十二部經典。所以稱念這句佛號是可以含攝的。佛說小乘也是要接引你入大乘,若論至究竟,原本大乘、小乘不二;一個講事相,一個講的是理性,理事不二。

當然,在根器上,有些人是只能接受小乘,所以就先說小乘法,後來便引入大乘。所有的經典,就是要講大乘之意,阿彌陀佛就是大乘總持之意。所以稱一句佛名,自然涵蓋三藏十二部,這道理很簡單。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31問


問:
想護持正法,可是沒有錢,該怎麼做?
開示:
很簡單,就是你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幫忙打字、校稿,在社群網站幫忙轉貼正法、大乘佛法。
其實,有時候說沒有錢,不是真的沒有錢,而是慳貪。有一些在家居士,不會修福,不懂規矩,他自己慳貪,不願意供養道場、不願意供養三寶,他就故意說:「修行人不用用這麼好」,其實是他的心慳貪。
供養佛菩薩是修自己的福慧,用得好不好,在於你有沒有分別心,你修自己就好。受供養的出家人不要起分別心,供養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心,這樣大家都清淨。沒什麼好不好的問題,只依你的能力、依你的財力,來做供養布施。
供養布施最重要的:布施錢財是要把慳貪心布施掉。對錢很慳貪,就要多布施,一定要多做,對於錢財的慳貪捨掉了,就能夠得大福報。但不要把布施供養當做投資。
認為多投一點就能多回收一點,以為投大錢,利是越滾越大,這是世間意念,不應該有。
沒有錢,想要護持正法。那你可以到臉書上去分享、轉貼正法,讓你的朋友、讓你的家親眷屬、讓你的同事,都能夠學佛,甚至於在生活中看到動物,你都可以幫牠方便受三皈依。在受三皈前,拿一點東西給牠吃,跟牠結點緣,牠才願意受。不然牠聽到你講話,只是聽到一串音聲,牠也不知道你在跟牠說什麼。雖然種善根,但是非常地薄弱。所以要先結好緣。

護持正法有很多方法,真正護持正法,當然不是要你的錢。而是讓正法在你心中運作,自己要去落實正法、守護大乘、愛樂大乘、修行大乘,這都算是護持正法。真正去修,才是護持,能使正法久住。「久住」不是指在這個世間,而是在你心裡面,在你的身、語、意三業當中,這才叫正法久住,也叫護持正法。心裡面不要讓世間的念頭蓋覆住你的正知正見,這就是護持正法。這樣做就可以了。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7問



問:
受菩薩戒前,需要先受五戒嗎?
開示:
這菩薩戒基本上分兩種受法: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直接受。《菩薩瓔珞戒經》是屬於次第受,先受五戒,再受菩薩戒。那《菩薩梵網戒經》呢,這《梵網菩薩戒經》是直接受的,直接受菩薩戒,它不用經過受五戒的過程,這一點就清楚了。那還有人說沒有受菩薩戒的不能讀戒本,那這個不曉得是哪邊講的胡說八道,沒有聽過這樣子講法,聽說還是出家人教的。出家戒你不能看,沒有受出家戒的,你不能看出家戒。當然也不能跟著誦戒。那菩薩戒這個沒有問題,這菩薩戒你要誦戒沒有問題。你在家人要誦戒,要誦這個菩薩戒,那沒有問題,你沒有受也可以先學,先學。為什麼?這菩薩戒講的就是你的真心本性。
我們二月份要講,月底要講。
三月初還有一個實修課程,要跟大家預告一下,三月初。
所以菩薩戒,有一些需要先受五戒,那《梵網經》的戒本裡面,它是不用的。

悟顯法師 法文法語

口業清淨

Le discours du Dharma du Vén. Wuxian

Aujourd'hui, il est facile de créer le karma sortant de la bouche parce que nous critiquons toujours le chef, le supérieur ou le chef d'État. Peu importe ce que nous disons, ces critiques amènent le karma négatif.

悟顯法師  開示:


在現代,有關口業這一條很容易犯,動不動就是自己的長官、上司,甚至國家的領導人,無論是講對或是錯,這些話都是在造口業。

悟顯法師 法文法語


慈悲有情


Le discours du Dharma du Vén. Wuxian

Comment faire pour réveiller la compassion réellement ? D'abord, il faut être végétarien parce que vous ne voulez pas tuer les êtres vivants. En raison de votre bonté, tous les êtres sont contents de vous rencontrer.

悟顯法師 開示:


慈悲心怎麼做呢?先從吃素開始做,吃素能長養慈悲心,吃素你心就好,吃素就是好心,因為你不忍心殺眾生,眾生看到你歡喜 。

悟顯法師念佛開示:發願

以堅固的願力引導~
修行若不發願,沒有願心,很容易被境界給打倒~
如何以願心成佛道,請恭聽
悟顯法師念佛開示:發願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節錄自~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法藏因地第四>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無量壽經 節錄 悟顯法師宣講

圓成佛道

如果悟得心體,確實永嘉大師《證道歌》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後空空,大千世界盡皆銷亡。這個就是眾生依什麼而住?依心性而住,實際上還是依心性。所以什麼是修行的根本?自性是修行的根本。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你不要害怕你修行不會成就,一定會成就;你不要害怕你煩惱習氣太重,因為它本來就空。

你整天在想:我煩惱習氣很重,就是你不解實相,你不明白什麼是一乘了義,知道煩惱習氣似有,好像是有,實際上體是空寂的。所以你現在修行絕對能轉,能轉不是說你有煩惱可轉,是你識得它「空」。正在它在運作的時候,你也不用作意識得它「空」,但識「本真」就可以了。所以為什麼叫你念佛,你直接老實念就好了;

念到佛號上去,專注在佛號這一帶,妄想自然消除,煩惱自然斷掉,就這個道理,這是修行,跟外道不一樣。外道的起念要造作,學了大乘還是起念、還是造作,那就不叫學大乘了。什麼叫起念造作呢?認為有煩惱可除,要有菩提可得,這個都是起念造作。寶誌公禪師講:「不曾迷,莫求悟,任爾朝陽幾迴暮,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寶誌公禪師講的,從來不曾迷,你求什麼悟呢?任隨它朝陽幾迴暮,一天過一天;

眾生有相身中,實際上就是如來三十二相,就是無相身;無明當下即是無生,無明路上無生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大乘,你這樣觀、這麼修,就是不起造作,其餘的都是落在造作上。修淨土法門也是如此,以為石頭壓草,那是方便跟你講。實際上那個石頭就是你的妄想,那個草就是妄想所對的妄境,你還拿著石頭來壓草。以心除心、以法除法,你直接念佛就可以了。這佛號萬德洪名,被你念成石頭那就不好了,「本是無上妙明菩提。淨圓真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能念」與「所念」。所謂「無心外佛為所念,無佛外心能念佛」,沒有佛外之心能夠來念「阿彌陀佛」,也無心外之佛給你念,因心本是佛,這就是「能所銷亡」。所謂「能念念心心念佛,若待融通是兩物」,你還銷「能所」,那這個是還沒見「道」,若待融通是兩物。

所以祖師講:「銷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以歸法界」。這個都還是生死邊事,講到究竟處,祖師講的這段話都還是生死邊事。能即是所,所即是能,心境如如;所以跟你講:「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一個青山代表是「能」,一朵白雲代表是「所」;雲常在山山在雲,能所自然就銷融了;青山自閒雲自緩,所以也不用奪人、也不用奪境,人、境也不用兩奪,所以「人境具不奪」這最後的功夫,真正見「道」了。這才是諸法實相,這才是究竟了義,這「勝義中真勝義性」。

經典上講「勝義中真勝義性」—究竟了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眾生皆依此而住,不思議業力所致。所以你還想這個世界怎麼來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是一如的,識即心,心即是識。所以為什麼轉八識可以成四智,它是同體,同一體性。「識」就是了別的作用,能現、能變、能夠含藏,這是真心的作用叫「識」,所以叫「如來藏識」這個才叫佛法。你要去學那些世間法,他怎麼可能跟你講到真正的佛法,處處都是教人著相,有修有得,有取有證,都是起念造作;還要記功過格,計較得失。世間人尚且不計名、不求功,何況是祖師「絶學無為閒道人」,佛法到後來就「無事可思量」,這個就是真正的佛法。

完整開示: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6問



問:
家人不學佛,該如何為其種善根?
開示:
很簡單,就跟你們一樣,幫忙打字、幫忙校稿、幫忙分享就可以了。或請他到臉書上去轉貼正法,種善根。慢慢地,他可以來發心打字,你們之前發心打字的人,現在有的都進步了,除打字以外還可以幫忙校對,這樣自己就一直在提升,你能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的層面就更廣了,慢慢地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了。

你要讓他種善根,就帶他來佛堂、來拜佛,或叫他幫你換佛前的供水,或是你發心聽打、校對的部分,找一些請他幫你看一下,希望他能來學佛,就有這些種種的方便。

如果他不吃素,現在很多素食餐廳都很豪華,你要帶他去素食餐廳吃,讓他了解素食,讓他知道學佛、吃素一樣很健康,吃素一樣可以吃得很豐盛,這是一些善巧方便。

悟顯法師 開示


佛法講的慈悲為本,你要幫助眾生,你自己你就要素食,既然希望眾生得安穩樂、得佛法的利益,得到世間人講的平安、健康,那你就更應該素食。所以推廣地來說,不是只有佛弟子應當素食,是一切眾生都應當素食。


佛海釋疑 ~ 悟顯法師 佛法答問 25問



問:什麼是一經通,萬理徹?
開示:
這個問題很大,因為大家都想偷懶,希望只學一部經就能通其他的經。所以有些人就藉這句話,教你只學一部經。

可是《華嚴經》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只學「一經」正與佛所教的相違?所以,「一經」的「一」就是真心本性。所有經典講的就是真如實相、真如實際,也就是所謂的「一經」。華嚴是圓滿總持修多羅,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它也是講明心見性。

從此一經,悟得真心,就開悟了。六祖沒有讀過《金剛經》,他只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此開悟。他不是學哪一部經,而是真悟得心。所以,要是心有所執,執定非從哪一部經來下手,那是不對的。就已經昧於心體,迷失本性了。每個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因緣不一樣,有的人遇到《壇經》、有的人遇到《心經》、有的人遇到《無量壽經》……等等,你都可以依你的因緣,來學習這部經。

所謂「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所以不要執定,非這一部經我就要開悟,其他的我都不看,那你的眼界就只有這樣。可是有一些人他是不曉得學佛要學什麼,亂看一通,到處找答案,這就不在此列。古來祖師大德註經都有玄義。但今人講經幾乎不講玄義,因為他不會講玄義,也嫌麻煩,也認為你們聽不懂。抓不到重點,他就說為了符合現代,所以把它省略掉,變成「講經的因緣」,東拉西扯,說是誰來請他,是誰又託夢……亂七八糟的講一大堆。

祖師講玄義就是讓你抓得到佛教的重點,告訴你佛出世是為了什麼?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再隨每個人的根器,去選擇經典,隨你的因緣而定,有人遇到的是《圓覺經》、有的遇到《華嚴經》、有的遇到《涅槃經》,那你就知道佛法是要學什麼,就從這一經作為一個基礎,通實相義理,這點很重要。「一經通」是要通實相義理,實相之理通了,所有經都通。《楞嚴經》是很多祖師大德開悟的基礎經典,所以可以從《楞嚴經》開始學。當你看到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萬理徹,你也不要執定只能學《楞嚴經》這一部,其他的都不能學,實際上經經是互通。有時候你在這比喻上轉不過來,別的比喻你卻轉得過來,所以講:「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多聞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過失,這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程度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看這麼多部經,重點在哪裡?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要真正了解經典,不是只看文字。有很多念書的、寫文章的,他為了要交論文、交報告,天天看文字,他看很多書,他也知道佛法講求明心見性,要學的是真如實相。他還是不能通,因為他沒有修行、沒有定力。定能發慧,慧能通經,慧能除斷煩惱。

所以要從定下手。那定怎麼學呢?從戒開始學。所謂攝心為戒,因戒得定,因定發慧。這才是通宗通教的根。學經教要掌握重點,重點是在於從戒、定下手才對。所以要念佛、持咒、修定,這「定」不是世間禪定,這定叫大寂三昧。自性本定,要與自性相應。念佛就是與自性相應;參禪、離相就與自性相應;修教觀,也就是起觀、修止觀,也是與自性相應,因為都是以離相為宗旨。不光不著世間相,也不著佛法之相,就與真心本性相應,那就有定力。了知諸法空寂,就是大寂定,才是佛門所講真正的定。而不是世間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住於捨受上;沒有苦樂憂喜,但是他有捨受。住在捨受上還是有住著,不是真正離相。所以你看現在外面有些小乘人教你觀察色身。讓你去感覺身體變化,著在身體的感受,這都是住在捨受當中,是出不了輪迴的。修那種定,只會修成四禪八定,不是真正的大乘定,大乘說的定是自性本定,即是所謂的大寂定,二者不一樣。

悟顯法師 開示


現在要找善知識去哪裡找?我們剛講的,就從你一念肯學的心,肯放下的心上面去找,在這裡做功夫,這叫真參實學,真正修行,真正用功。所以一個學人,處處都能覺悟,順境能覺悟,逆境也能覺悟,不順不逆也不貪染,這樣會有功夫,會有成就。其實善知識離我們不遠,就在你起心動念處!

不要向外求,到處去求,台灣求、大陸求,到西藏求、到印度求,大老遠到國外去求,都不如一念迴光,往自己起心動念上求,往自己言語造作上求,這是真正的善知識。在還沒有這覺察力以前,要多聽經、多讀經,真正把心安住在道業上,覺性會現前,如此覺照能力會越來越強,從弱漸強,這也是佛門修學的次第。

凡是修行都離不開次第,即使是上根人,還是沒有離開次第,因為上根人是過去生種的善根,這一生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所以不能躐等。什麼是真正的善知識?希望大家要會學、要會轉,如此在佛法裡面,就會得到無比大的利益,會得到真實的受用,心是定的,不是亂的。

像這些人到處求、到處找,想要找個某某大和尚大法師,找個活佛給你指點一下,以為這樣就能夠開悟,能夠一勞永逸,沒有這麼便宜容易的事。心要是不轉,即使遇到了佛菩薩,也會把他看成凡夫,也會把他看成是惡人,所以能不能成就是在於自己這一念肯學的心,不是向東西南北四處去求取,這觀念相當重要。

完整開示: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悟顯法師 開示~彌陀大願的核心 節錄


阿彌陀佛為了輪迴諸趣的眾生,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說:「速生我剎受安樂。」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是沒有人可以超過的。同時發願接引十方法界眾生,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的眾生。」只要還沒成佛的,都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些千差萬別的品類都能「速生我剎受安樂」,到極樂世界壽命無量,永不受輪迴,即使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再來這娑婆世界幫助眾生,也不受輪迴,也就是常說的:「迴入娑婆度有情」。

有很多人找理由,說要留在這世間幫助眾生,做再來人。那些人只是業力凡夫,是會乘業再來,至於去哪裡,自己是做不得主的。所以發願做好事,想自己下輩子再來做好事幫助眾生,那個願是不切實際的。

你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可以幫助眾生,自己也永脫輪迴。你有能力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隨意。對於大乘佛法你都能通達,再來這裡你要示現做人,便示現做人;要度脫鬼道眾生,想示現當鬼就當鬼;想要當畜生度畜生,也沒有問題,因為「教化隨意」!這才是真正的安樂。不光自己安樂,也給與眾生安樂。

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熏習佛法,很快地煩惱都除掉了。極樂世界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安樂國。有的發願文裡講:「稽首西方安樂國」。安養國也是指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沒有煩惱、沒有牽掛,真正得大自在。

點入完整開示:
http://mdxv1blogger.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20.html



節錄自 淨語 夏蓮居居士著


勸戒

持來淨器方盛乳  失去戒珠易入魔 
身口未嚴禮懺廢  波旬鼓掌笑呵呵

縱未全持先戒殺  戒殺尚難說甚麼 
此心已與佛相背  安得慈尊願力加

果報相尋事可哀  誰從因地識輪迴 
漫天劫火炎炎裏  都自殺生一念來
 



蓮池大師~往生集 卷之三

往生集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 輯

【往生集.卷之三】

諸聖同歸類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白佛言。世尊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於是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向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惟願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 。

佛所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

贊曰。此界他方。往生無量。淨土何以容之。噫滄海尚納百川。虛空猶含萬象。而無邊剎海。不出普賢一毛孔中。然則舉淨土針鋒之地。而容無盡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餘裕哉 。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普為眾生。求生淨土。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

贊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賢萬行攸宗。而淨土往生。諄諄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養親臣。明亦甚矣。薄淨土而不願往生謬哉。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昇兜率內院。禮覲彌勒。復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傳寫流布。見感通傳 。

贊曰。人疑安樂非神力可到。噫一念往生。不勞彈指。獨何歟。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甞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勸喜地。往生安樂國。

集善往生

大悲經云。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伽。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號無垢光 。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贊曰。求生西方。為欲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復求生。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今具縛凡夫。忍力未充。退緣無限。而不刻心淨土。謂之何哉。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菩薩有三願。其第二願。願我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贊曰。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重罪。此其明徵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則不滅。毋曰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花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花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遂以為會首云 。

贊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一有偽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況古聖乎。今之所謂佛會者。賾公見之。當為太息矣 。

略舉尊宿

百丈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 。真歇了禪師。嗣丹霞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菴補陀。菴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普勸四眾。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 。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菴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花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蓮宗大行 。中峯本禪師。得法於高峯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懷淨土詩百篇。盛傳於世。王以寧待制。自稱彌陀弟子。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 。陳瓘待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優曇宗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鑑。奉旨板行。為淨土中興云。

贊曰。始百丈。終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奉行淨土。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謂。今人鄙視淨土。非鄙愚夫愚婦也。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吾故集群經。以實其說。或者猶疑菩薩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妙覺。雖等地大聖。不能一日離佛。況其下者乎。蓋甞譬之爵彌尊。則覲主彌密。彼荷擔挾鋤之輩。侶漁樵以自足。絕望於九重。而囂囂然曰。明主之不足親也。可哂也夫 。

生存感應類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國。隣於羅剎。羅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人。家專一日。以次送與。勿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當克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歡喜將還。自是羅剎之患遂絕。國人慶慕焉 。

夢得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冤對捨離 唐邵彪。鎮江人。為士人時。夢至一公府。人稱安撫使司。俄而一官人問云。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對不知。因引彪前行。見大鑊中。煮蛤蜊。作人語。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彌陀佛。方啟口。蛤蜊變黃雀飛去。彪後及第。官至安撫 。

贊曰。殺生遲其得祿。念佛解其殺冤。今士人以牲牢。乞祐於鬼神。而不知持萬德之洪名。其為計亦左矣。願三獻連城者。識此於鐵硯之側。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禮。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五彩親里咸覩焉。自是多歸佛法矣 。

却鬼不現

宋陳企。龍舒人。甞殺人。後見鬼現。企大怖。急念阿彌陀佛。鬼不得近。因念佛不已。鬼遂不現。

贊曰。負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却之。良以阿彌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一稱其名。鬼獲超濟。故不現耳。豈尋常禁呪。驅逐此耶 。

薦拔亡靈

宋張繼祖。鎮江人。信西方淨土。乳母死。多為念佛追薦。一夕夢。母來謝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睡寢得安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遍。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是繼念不輟。

贊曰。古人喻睡眠。為小死。此語最善。蓋夢寐之顛倒。較生死之昏迷幾何而寢息神安。命盡之時。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導大師。教人臨睡入觀。良有以哉。

病目重明

宋阮念三嫂者。懷寧農婦也。雙目將盲。常念佛不絕。遂得明朗。


柴氏女雙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

贊曰。彌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苟至心憶念。就使肉睛不朗。當必心目洞開。而今時瞽者。往往作師巫。造殺業。是謂從冥入冥。終無時得覩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盡世之盲人乎 。

瘧疾不作

宋李子清。久患瘧。龍舒居士。教以臨發之時。專志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綉丈六阿彌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現彩縷中。舉宅驚嘆。


真州鍾離少師夫人任氏。刻阿彌陀佛像。高四寸八分。龕室甚嚴。常頂戴行道。像眉間忽現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皆癒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病者請治輒癒。州人敬信如佛。

俘囚脫難

元至正十五年冬。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獲四十人。囚檻送官。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步廓下。囚者見師。神觀閒雅。持誦不輟。因告曰。長老救我。師曰。我不能救。但至誠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却救得爾曹也。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繫以繩耳。既而審鞠。乃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

贊曰。普門品云。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古今人信之矣。念佛解脫。人或未信。此狃於常見也。佛之威神。更超菩薩。不知其幾。爾不見。斫截手足。念釋迦如來。而四體重生乎。肢截尚可重生。何有於杻械。而信之者寡。吾故表而出之 。

總論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是故聞持呪得靈通。即改而持呪。聞講演得聰辯。即改而講演。聞營造得福報。聞齋會得人緣。乃至聞攝養得長壽。種種變易。曾無執持。安在其一心不亂。而望淨業之有成耶。吾故集此。姑以斷時人之外慕。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 。


往生集卷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