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第十六 下輩生想觀│觀經 (16)

 



第十六  下輩生想觀觀經   (1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端午安康】如何把佛號念好

 



【端午安康】如何把佛號念好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剛才看你們念佛,發現你們念佛的時候太用力,這樣越念會越喘,越喘就越累,越累你就越不想念,所以是方法錯誤,這個很明顯地可以看得出來。念佛,我們講過很多用功的心態,你的發心、你的存心,方法你也要懂得如何使用,你看書上的,它不會講得這麼仔細。


 

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念佛的方式,以及要注意的事情。像你們聽到地鐘在敲擊的時候,剛開始是念六字,念六字它是緩緩地念,一段時間後,六字轉四字,轉成四字以後,也是緩和地念,只是比六字快了一點,變成四字以後,慢慢地加速,一直到最快的追頂念佛。

 

那麼在念的時候,你的呼吸不要急、不要躁,不要去搶著念下一句,不要有這個心態,你有這樣的一個心態在念佛,你很急,那麼就會浮躁,雖然念佛,但是心是浮躁的。當然我不是要你靠調呼吸、靠調息來安定你的身,因為我也觀察了一段時間,看你們念佛,有一些同修不會念,念的時候會氣喘如牛,所以會覺得很累,那就是我剛才講的,你的方法是錯誤的,你念的時候緩緩地念,祖師講的「字正音圓,聲和韻穩」。

 

聲音不要過大,要能夠與大眾的聲音相合,念佛的音調要穩,什麼叫穩?不要忽快忽慢,不要先快後慢;咬字的時候,字正音圓,「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要念清楚,發音要正確,叫音圓,所以叫「字正音圓」。心裡「懇切綿密」,綿綿密密地這樣用功不中斷,「沉著安閑」,越念你的心越清淨,越安定,心裡沒有任何的煩惱,這叫「沉著安閑」。「身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你心跟聲相互依靠,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腦筋就不打妄想了,這妄念自然就斷除。

 

相反地,如果像你們剛才這樣念,越念越喘、越念越急、越念越躁,那這樣念佛不會得利益,念佛也不是一定大聲就好,聲音大固然能破昏沉,但是如果你念到嘶聲力竭,反而有害無益。你越念佛,音聲是越順,氣越順,不會念到後來氣喘如牛,眉頭是皺的,我看有的人念到後來,眉頭鎖得緊緊的,這個就錯誤了。越念佛心越安,臉相越像佛,你的心是清淨的,是安定的,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名號裡面,有一個名號叫「安穩光」,越念越安穩,越念越歡喜,越念智慧越開,那你的方法要用正確。

 

我們強調的是你的用心,但是我發現這些方法,在細節上很多人忽略了,這是入道的一個方便,不是究竟的,你不要認為在方法上著眼,就一定能夠明心見性,你反而是著相,方法就像一把鑰匙,你不能把鑰匙當作是豪宅,但是沒有鑰匙你也進不了,所以使用念佛的方式要會用,心態要正確,方法也要正確,因為末法這些學淨土宗的,總是在方法枝葉上打轉,或是念佛使用三三四的方式,或盡一口氣十念,或是心裡面在那裡分別,這個地鐘有沒有敲錯,悅眾有沒有敲錯,敲錯了就不攝心,這些統統都不是你該擔心的。


所以教你會聽,教你念佛,不是教你去看別人的過失,也不是自己執著在這個儀式上,你要念得順、念得好,我告訴你,你不光阿彌陀佛念得好,楞嚴咒你都念得好,什麼經咒來你都得利益,或是快念,或是慢念,或是只念大悲咒一句,楞嚴咒一句,你一樣得力,所以不是在方法上計較。

 

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使用一些我們告訴你的方式,讓你念得和順,心能夠安定,這個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在這個上面做功夫,在這上面著眼,那就是我們常講的,你就著相了。念佛修行是要你離相,不是讓你著相,你著在方法上,那就是著相,不能成道,最重要的是心要有佛,那麼在調身體上,調你的氣息上,可以使用這些方式,希望大家能夠謹記。


2022年6月2日 星期四

第十五 中輩生想觀│觀經 (15)

 


第十五  中輩生想觀觀經   (15)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五重玄義─辨體(2)│念佛圓通章講記(10)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五重玄義─辨體(2)│念佛圓通章講記(10)

悟顯法師 講述......


「五重玄義」裡面的「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第一個「釋名」已經解釋了,包括「經題」,包括「人題」,這「經題」又分「通題」跟「別題」,「經」的「別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那「通題」,就是「經」這一個字,每一部經都通。


接下來要講「辨體」。「辨體」是講這一部經是依什麼而說的?按照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一部經是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這「如來藏」就是指眾生本具的心性、本具的佛性,所以稱為「如來藏」。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就是依心性而說,所以是為「大乘」。這個要講到經教了,有一點深:「能詮」的是「不生不滅」,「所詮」的也是「不生不滅」。能詮的是文字,「名句文身」為教體;所詮的是實相,這是簡單講。它所要說明的就是「如來藏」,依「如來藏妙真如性」為此經的根本。其實一切大乘經皆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如果不以此為體,那麼所說的經,就稱為邪說,這是「辨體」。

教小孩懂得惜福

 



教小孩懂得惜福

悟顯法師 開示


活在現代,你要懂得知足,要懂得惜福,不可以浪費,點點滴滴都是你過去生,或是這一生所累積的福報,你要是這樣恣意浪費,你的福報浪費完了,來生就沒有了,這一生當你年紀大的時候,你就要受苦了,為什麼?因為你福報消完了。

 

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惜福,不可以隨意浪費,放縱自己的欲望跟喜好。

 

當你看到人家在做這些消福損福的事情的時候,你也要去奉勸他,所謂「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你自己要懂得惜福,也要教他人惜福,教你的朋友,教你的晚輩,見到人家惜福,你要能夠隨喜,所以叫「自作教他,見作隨喜」。

 

看到世間人這樣子損自己的福德,你要勸他不要浪費,你要勸他不要猖狂、不要貢高、不要自大,這些都是損福。

 

世間人很愛在那裡胡說八道,說一些無益語,他以為是開玩笑,其實這些都是損福,你自己不可以隨世俗流,也要勸他們不要去講這些有的沒有的,這個都是積功累德。

 

所以你的功德、你的福德,就是從生活上點滴去累積下來,只是現代的人,他懂得集紅利點數,但他不懂得積功累德;他懂得去哪邊刷卡,哪邊購物會有多少的購物金,會有多少的紅利回饋,但是他不曉得,他的福報從哪裡消掉,他不懂得惜福,東西也隨意浪費,不懂得好好愛惜。

 

他想說我現在有錢,我就可以這樣隨便買;想說我現在日子比以前好過,現在吃飯也不惜福,也不把它吃完,衣服常常在換,東西常常這樣恣意亂用,他想說沒有關係,反正找不到了就再買,這都是損福。

 

現在有的小孩,自己做事情不負責任,東西丟了,做父母的很沒有智慧,你損小孩的福報,想說沒關係,他弄丟了就再去買給他,你對他一點責備都沒有,這都是損他的福,也損你自己的,為什麼?因為你這生用得到的,都是你積累下來的福報,過去生積累下來的,你如果不好好惜福,不好好去珍惜你現在能受用的,你去恣意浪費,想說沒有關係,那是別人的,或是別人出錢,或是想我有錢我就可以再買。你浪費了資源,浪費了物資,這都是不懂得惜福。

 

還有一些沒有福的,他想說隨便講話,隨便講一些世間話,說一些開玩笑的話、無益語,這些好像無傷大雅,實際上這些都是損福,所以要懂得修福,懂得惜福,這叫「積功累德」。

 

學佛人你要懂得要教你的小孩,要教你認識的人,他們講得聽、講不聽無所謂,我們自己做,人家越是放逸,我們越是收攝;人家越是損福,我們越惜福,到時候你就可以看出很明顯的果報不同,等到他年紀大的時候,他就窮途潦倒了,兒子遺棄他,女兒也遺棄他,為什麼?他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惜福,把福報消完。

 

他認為所有人對他好都是應該的,所有的受用都是正常的,所以他恣意浪費,不守口德胡說八道,身胡作非為,口亂吃一通,恣情食啖,這樣殺生造業,所以他老的時候就窮途潦倒了。

 

後生呢?墮三塗,這一生福報用完了,他沒有任何的功德,所以臨終的時候,就墮到三惡道去,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呀!為什麼?因為他造了這麼重的業,所以我們看到因果如是,我們要懂得警惕,要懂得反省,在生活上不要隨意浪費。不要想說不是你出錢,不是你的錢沒有關係,是別人出錢,你父母的錢,或是你先生的錢,或是你太太的錢,都一樣,你要想到你能用到的就是你的福報,你用得到的是你的福,你要懂得惜福,你如果隨意浪費,那是你自損福德。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轉相教授,就是跟這些還不了解的人講,或是你不了解的,也請你趕快回過頭來能夠醒悟,你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積功累德。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第十四 上輩生想觀│觀經 (14)

 



第十四  上輩生想觀觀經   (1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香山寶卷(14)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公主答父皇曰。奴願醫士為親。須是醫得天下。萬類無生滅之相。無憂欲之情。無老病之苦。無高下之拘。無貧富之辱。無好惡之患。無你我之心。無能所之傲。變大地人。同心意。同形相。同壽命。同名號。同安樂。萬象森羅。同一受用。四生六道。蠢動含靈。皆證等覺。妙覺盡得。五眼六通。三身四智。佛果菩提。有人能醫此心病者。不選日時。結成夫婦。同著忍辱鎧。共臥無餘床。同坐法空座。只此言矣。父皇聞言。咬牙怒目。聲震如雷。左右見之。魂驚膽碎。

△不是這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噴鼻香

南無觀世音菩薩

父皇聞言心焦燥 面如上色氣如雲

高聲喝起教拏下 殿前臣應似雷鳴

著令左右金甲將 瓜鎚打死這妖精

文武朝臣齊聲奏 我皇赦罪納微臣

公主年幼無志氣 寬恩恕罪且消停

妙莊皇帝開金口 卿等前來聽朕因

可怪頑潑天大膽 嘴快如刀不辨尊

一片心肝如銅鐵 善化忠言永不聽

犴滑刁鑽非家寶 忘恩負義未為珍

及早驅除由是可 年深日久必成精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第十三 雜想觀│觀經 (13)

 


第十三  雜想觀觀經   (1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精彩節錄)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華嚴綱要 │ (卷3-7)

 



華嚴綱要  沙門澄觀  疏義 憨山沙門德清  提挈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

復次大速疾力迦樓羅王得無著無礙眼普觀察眾生界解脫門。不可壞寶髻迦樓羅王得普安住法界教化眾生解脫門。清淨速疾迦樓羅王得普成就波羅蜜精進力解脫門。不退心莊嚴迦樓羅王得勇猛力入如來境界解脫門。大海處攝持力迦樓羅王得入佛行廣大智慧海解脫門。堅法淨光迦樓羅王得成就無邊眾生差別智解脫門。妙嚴冠髻迦樓羅王得莊嚴佛法城解脫門。普捷示現迦樓羅王得成就不可壞平等力解脫門。普觀海迦樓羅王得了知一切眾生身而為現形解脫門。龍音大目精迦樓羅王得普入一切眾生歿生行智解脫門。爾時大速疾力迦樓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迦樓羅眾。而說頌言。

佛眼廣大無邊際  普見十方諸國土  

其中眾生不可量  現大神通悉調伏  

佛神通力無所礙  遍坐十方覺樹下  

演法如雲悉充滿  寶髻聽聞心不逆  

佛於往昔修諸行  普淨廣大波羅蜜  

供養一切諸如來  此速疾王深信解  

如來一一毛孔中  一念普現無邊行  

如是難思佛境界  不退莊嚴悉明睹  

佛行廣大不思議  一切眾生莫能測  

導師功德智慧海  此執持王所行處  

如來無量智慧光  能滅眾生癡惑網  

一切世間咸救護  此是堅法所持說  

法城廣大不可窮  其門種種無數量  

如來處世大開闡  此妙冠髻能明入  

一切諸佛一法身  真如平等無分別  

佛以此力常安住  普捷現王斯具演  

佛昔諸有攝眾生  普放光明遍世間  

種種方便示調伏  此勝法門觀海悟  

佛觀一切諸國土  悉依業海而安住  

普雨法雨於其中  龍音解脫能如是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五重玄義─釋名(1-6)│念佛圓通章講記(9)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五重玄義─釋名(1-6)│念佛圓通章講記(9)

悟顯法師 講述......


再看下面:

「潤文人」,「菩薩戒弟子前諫議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菩薩戒弟子」,你看,因為房融宰相他是佛弟子,他學佛,他受菩薩戒,所以前面加「菩薩戒弟子」。


所以你看,他自己有能力,人家請他幫忙潤文,因為他受過戒,他知道菩薩戒弟子要護持正法,他有這個能力,他就幫忙做潤文的工作,《梵網經》講:欲受國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都應該先受菩薩戒,這是給佛弟子的一個告誡。


你要受灌頂作國王,你要作宰官,你要先受菩薩戒,能夠在你這個職位上發揮大乘菩薩的心,來護持佛法,包括你在處理政事上,不會傷害到眾生。所以佛要求佛弟子都要受菩薩戒,特別是你受國王位、百官受位時,都應該受;房融宰相遵守佛陀的教誡,以菩薩為兄,以佛為父,所以稱弟子;把菩薩當作自己的兄長,自己稱「弟」,把佛當作自己的父親,自稱「子」,所以說是「菩薩戒弟子」,這是他在佛門裡面,他的一個「法銜」。一般世間有「頭銜」,這個是佛法裡面的頭銜。


前面講的「諫議大夫」,也可以叫「正諫大夫」或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正議大夫」,都一樣,是文官的一個名稱,他是屬於諫官,那麼以他在唐朝的職位就相當於魏徵的這個職位,魏徵也是屬於諫議大夫,他是文官。


唐朝的官階,若論官職來說,最高到正三品,他這個是屬於正四品的官。正三品的官就很大,再往上去,像裴休丞相,他就屬於算是正二品的官,因為他是加封上去,他是封紫金光祿大夫,這個是加封上去的。


在唐朝,這個諫議大夫有權力駁回不合理的詔書,也就是可以駁皇帝的話,他可以給皇帝建議,這在唐朝算是相當重要的官職。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你們現在外面看到《楞嚴經》上面印的都是「同中書省門下省平章事」,按照歷史上來說的話,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已經把「中書省」跟「門下省」改成了「鳳閣鸞台」,也就是「鳳閣省」跟「鸞台省」,它的功能是一樣的;我們今天是按照歷史的事實印《楞嚴經》,你看我們的經本裡面,是把它修改成正確的「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因為它符合「武周」,就是武則天那個時期的一個官稱。


要是在唐玄宗那個時期,那又不一樣,唐玄宗時,「鳳閣」叫作「西台」或叫「紫微省」;「門下省」又叫「東台」,又叫「黃門省」,這個又不一樣。這個「鳳閣鸞台」,「鳳閣」就是「中書省」,「鸞台」就是「門下省」,我們中國這制度三省六部制,算是非常先進的,比歐美都還先進,這是鐵的事實。


你看「大唐帝國」,採用中央集權制;像秦漢時期,我們中國人就知道,你要管理這麼大的國家,你要用中央集權制,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個政治制度,到現在我們中國都還是使用中央集權制,這非常好,才不會像外國、西方國家這樣互相扯後腿。尤其這一點,中國人你對自己祖宗的制度,你要有信心,這個「三省六部」算是一個相當好的制度,所以才開創了大唐盛世。


那什麼是「中書省」呢?中書省就是負責跟皇帝討論法案,起草法案的地方,所以中書省設有一個官,有一個主管稱為「中書令」,一般稱為「中堂大人」,他是負責跟皇帝討論法案、起草法案的、草擬皇帝詔令的。


「門下省」是負責審查詔令的內容。


第三個叫「尚書省」,尚書省是負責執行政令的。


一個是先討論,先擬定,然後再來是審查,就是:看看這麼做,到底如何?到底好不好?再來發給尚書省,尚書省通告全國執行政令,這是頒布國家的政令。所以中書省跟門下省算是當時候唐朝的核心決策機構,尚書省就是執行機構。


你看唐朝的官名,只要加上這個字「同中書省門下省」或是「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不管他是什麼樣的官職,他都有能力議政,就是參政,他的職權同中書省跟門下省,跟他們一樣,即使他的官階沒有這麼大,但是他能夠參與議政。因為這是唐朝的官名,所以簡單稍微講一下。


「同」就是同於鳳閣鸞台二省,協商處理政務之意,所以叫「同」,同鳳閣鸞台。


什麼叫「平章事」呢?平章事就是評議、決斷、處理政務,「事」就是政務法度,他可以對於皇帝或是宰相他們提出來的策略、國策,或是一些事情,他可以評議、可以決斷、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現在是這樣講。


所以你看中國人,他是有一定的資歷,他才能夠去參政,他能表達,這樣是很穩當的,所以才有這樣一個大唐的盛世。這是簡單講一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也就是現在人講的「宰相」的位置,等同於宰相,而實際上真正的宰相算是中書令。


下面:

「清河」是房融宰相的老家,想到唐朝姓「房」的,你就應該想到他的祖先房玄齡,他是房玄齡的族孫,房玄齡也做過中書令,房玄齡也算開國元勛,所以等於都是官宦之家。


房融之子是房琯,是唐玄宗、肅宗時期的宰相,真的是祖祖輩輩都是宰相。再看後面「筆受」,什麼是筆受?就是「秉筆確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後,委問華梵相當。」就是看看這個翻譯出來的文字,他再以他的才學來潤飾它,把這文辭修飾得更好。所以你看《楞嚴經》的文辭,算是佛經裡面相當華麗、相當優美的一部經典,畢竟潤文的人是宰輔之才,來為這經典潤文、潤色,所以「文義雙美」。


這是簡單跟大家講「人題」,讓大家知道,我們學佛人、修行人要飲水思源,知道這些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恩德。


有的人善根不夠,懷疑《楞嚴經》,反正他始終就是不信,你也不必理會他,我們自己信就好。他不相信,是他福報不夠,業障深重,你也奈何他不得,你自己不要退心就好了。


你看看《楞嚴經》這翻譯,有翻譯的人、有譯語之人、有潤文之人、有證譯之人,這翻譯是很嚴謹的,而且是在什麼朝代、什麼時候都記錄得好好的。這部《楞嚴經》是在《古今譯經圖紀》裡面記載它是什麼時候翻譯的,都有來處。所以我們的佛經翻譯,是佛門的大事情,不是隨隨便便草草了事。


你看當時候的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這些寺院其實都是譯經的寺院。你看那大雁塔、小雁塔,那裡面都是存放經典的,翻譯好了就往藏經閣一放,可見當時候佛教非常地興盛,唐朝那個時候的國家,把重點的寺院、譯經的寺院都蓋在長安,就讓佛法的傳承可以很安定地在長安安住,然後來翻譯。


所以那個時候長安是聚集了高僧大德,像:清涼國師、賢首國師、神秀大師、我們的善導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等等的,都在長安,這裡雲集高僧大德,所以唐朝真的是我們佛教最興盛的時期。這是講「人題」。


五重玄義─釋名(1-5)│念佛圓通章講記(8)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五重玄義─釋名(1-5)│念佛圓通章講記(8)

悟顯法師 講述......


再來是「證譯人」,我們看下面:「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這「羅浮山」是山名,在嶺南這一帶,「嶺南」是指五嶺之南,以前「嶺南」包含我們祖先來的地方,漳州、泉州都算「嶺南道」,後來才改成「江南東道」,不然之前劃定到連現在福建的漳州、泉州都算嶺南。那麼嶺南有一座山叫「羅浮山」,就是現在的廣東省惠州的博羅縣縣境之內,是南方的名山之一,我查了一下,南樓寺大概距離廣州也不遠。廣州很有名的「五羊城」,簡單叫「羊城」,它距離羊城大概是兩個小時的高速路程。這座山還在,南樓寺也在,到現在都還在,只是因為年代久改建了。南樓寺算是千年古寺,有一千四百年歷史。


「懷迪大師」也是當時候的高僧大德,是南方的高僧,跟印宗法師一樣,印宗法師就是在制止寺,後來叫光孝寺,懷迪大師也算南方的高僧。「懷」,是「心存」的意思;「迪」就是「進」。心存精進所以叫「懷迪」,取「常懷精進」之意。


「證譯」,什麼叫「證譯」?就是從字音當中「參詳校正」,因為他也懂得梵文,也懂得中文。前面兩位印度高僧,雖然他們能翻譯,但是恐怕沒有辦法盡善盡美,畢竟中國人對中文還是熟悉些。這兩位法師都是初來乍到,「恐未盡善」,所以翻譯過後再由懷迪大師來證明,所以就有了「證譯」之人。


所以我們佛門翻經是相當嚴謹的,不是你個人拿回去找個人翻譯,這樣子隨隨便便地翻,我們佛門的翻譯都是要有高僧大德來做證明的。這個就是「證譯」,還有的細分的,像《華嚴經》,你去看《華嚴經》有「證禪譯」、「證密譯」印證:禪宗義趣的部分有沒有錯,密宗部分的義趣有沒有錯;它都有它那一個宗派的高僧大德作印證,所以我說中國人是很有福報的,都是高僧大德在翻經。外國人這個福報就淺一點。


我覺得外國人要學佛法,起初你可以用些很淺顯的語言跟他講一些佛教的東西,但是真正要深入,我建議他來學中文,這樣才學得到佛法。就像你要學外國的文學,你要了解外國,你就要學它的語言。


你要了解佛法,你就要學中文,學佛教的。尤其我看這下一代,你們文言文能力一定要再加強,特別是台灣這一代;大陸那邊,國家已經在要求學生。台灣這裡的政府,對於中文、對於文言文不重視。我告訴你:你不重視,你就變文盲。你看像韓國,韓國其實是挺可憐的,韓國的歷史都是用漢文寫的,可是因為他反對中文,所以他不讀中文,到現在他要了解他們的歷史,他要重新學中文,才能去了解到自己國家的歷史。


所以我們有韓國人作前車之鑑,我們是中國人,你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的國家,你要把中文學好,尤其是文言文的部分,至少你要能看得懂人家在說什麼。你要能夠去查,查到要能夠了解,不了解要去問人。所以下一代的人,特別是台灣這裡,當然還有華僑,你們在國外的、在歐美的,你一定要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語言,這個是一定要的。


中文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已經成定局。所以,開個玩笑:你們英文沒學好不要緊,中文學好特別重要,不然以後這些老外向你詢問中國文化,你被他問倒了,這是真的,所以中文你必須得自己了解。


我在台灣這裡講經,看到台灣這一代的學生,聽說有的連流行歌的歌詞都聽不懂,聽說他連自己的中文都不會講,中國的文詞都看不懂。有個詞叫什麼?「受過教育的文盲」。你問他你有沒有受過教育?有。但是對於自己國家的文字,看不懂。所以這一點一定要加強,不然你在看經典,你會有斷層,這個是你應該要具備的閱讀能力,特別在佛經上。


你要了解佛法,你要讀佛經。你讀《古文觀止》裡面選錄的文章,固然是可以了解中華文化,這個沒有錯,中國人一定要了解,但是若你要了解佛法,還是要讀佛經,這是肯定的。


中國人了解中華文化,這個是應該的,但是近代的出家人本末倒置,變成說:「沒有了解中華文化就不能成佛。」那沒有這回事,這一點要把它講清楚。


我們中國人了解中華文化,這是應該的。你要了解我們中國,要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地理,過去、未來都要了解,包括現代我們這個新中國,你要了解,這個是一定要的。但你真正想要了解佛法,你一定是專攻在佛法上,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簡單的一個道理。

【佛門異記】阿彌陀佛現瑞相 (38)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阿彌陀佛現瑞相

當漢明帝的時候,佛法傳來中國,摩騰法師的姐姐也出家為沙門,帶了佛像來中國,她所在之地,依樣圖之,據說這幀佛像是天竺雉頭摩寺的五通菩薩,到安樂世界向阿彌陀佛說娑婆世界的眾生願生淨土,可是沒有佛的形像可依,願力莫由,請佛垂降,好圖佛像以留世間。

阿彌陀佛稱讚五通菩薩,並叫他先回娑婆。剎那之間佛與五通菩薩各坐蓮花而至,菩薩各取樹葉圖寫,遠近流布。

摩騰的姐姐將此瑞像帶來圖寫流傳,不久,她又把原像帶了回去,而此阿彌陀佛像也流傳不廣,經過魏周兩次的滅佛,此像便不再見了。

香山寶卷(13)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父皇見奏。呵呵大笑。這小的子。果是妖精鬼怪。生在宮中。年方一十九歲。曉得許多般事。不學孝悌忠信。人倫之道。信邪倒見。聽誑惑之言。古今人生人死。有春。有夏。有秋。有冬。死以葬之。春秋祭之。大禮如此。若是平生。有功行者。該載於文籍使。名揚於後世。孝則終矣。有甚天堂地獄。鬼神。是何形像。只有讀書朝帝闕。那見念佛。往西天。這潑的子。元來怕死貪生。若是聰明。有見識的女孩兒家。本本分分。不言不語。順於爺爺。與同二姊。招一駙馬。也是一頭了當。豈不稱心。你一點兒年紀。從哪裡得病。說將來看。妙善巳聞。即時便答。

△大家截斷梧桐樹 自有傍人說短長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近前躬身奏 金懷玉鏡照評論

一願不老常年少 二願不死永長春

三願肉身成正果 四願見性識天真

五願三障皆消滅 六願恩愛斷除根

七願智慧超日月 八願三界釋冤親

九願天人皆供奉 十願說法度群生

萬聖千賢中第一 天上天下眾欽尊

若有這般明醫士 蓮花會裡便成親

五重玄義-釋名(1-4)│念佛圓通章講記(7)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精彩節錄)


五重玄義─釋名(1-4)│念佛圓通章講記(7)

悟顯法師 講述......


我們再來看下面「譯語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烏萇國」在哪裡?就在現在的巴基斯坦。大家都知道巴基斯坦,跟我們中國是非常友好的。我上次講過,我們中國人到那邊,他們國家為了保護我們安全,特別有一支軍隊,專門保護中國人的安全,是真有此事。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現在叫斯瓦特縣。「烏萇國」也是蓮花生大士的故鄉,相信大家都知道蓮花生大士,他是密宗的高僧大德,蓮花生大士。

「烏萇」翻作中文叫「苑」,就是阿輸迦王的園苑,在當時候的北天竺。所以你看像巴基斯坦,跟現在的印度、尼泊爾,包括孟加拉這一帶,其實他們的民族可以算是相同的,當時候的「烏萇國」算是北天竺。那「彌伽釋迦」翻作中文叫「能降伏」,這是法師的德號,「譯語」就是翻「音」,把梵音變成華語。定言辭以成章句,所以叫「譯語」,也有他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我們要把他的名字稍微介紹一下,讓你知道。就是剛剛講的,要飲水思源,這是「譯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