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菩薩是如何處世待人接物




佛在《八大人覺經》說到:「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在說,一個覺悟的人是怎麼做事情,布施不光只是施捨而已,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裡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存心叫做菩薩布施。菩薩沒有我相,沒有自私的觀念,對待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所以叫等念冤親,冤就是跟自己有冤仇、結惡緣的,親就是跟自己緣好的、看了歡喜的。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要有冤親的觀念,哪個人跟自己不好,就疏離他;跟自己比較熟悉的,就對他偏袒一點,這種念頭就是分別,會造成怨懟,跟緣結得不好的人更要去化解,如果遇到冤親債主,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都要跟他懺悔,不能再用是非對錯來衡量,不然冤結會越結越深。如果是自己愛好的人事物,更要放下,要知道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能再執著,一切人事物只是虛妄生滅的妄作用力,這虛妄的因緣和合,不會是真的,心裡能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有愛憎的分別心現前,所以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別人即使再不好,也不要他放在心裡面,不要把自己的心當成垃圾桶,專門存垃圾,存著別人的過失、別人的是非,這些都是汙染。所以為什麼要提倡報紙、雜誌、新聞統統不要看,因為裡面的內容都是增長貪瞋癡,增長邪見,讓眾生的惡心增長,本來很單純的人,接觸了這些不良的訊息,惡念就會增長。所以心要清淨,要少接觸這些外緣,別人的缺點、過失千萬不要放在心上,相反地,別人的好要記住,這叫「常念善法」。今天有人幫助自己,就記住了對方的人情,這是不對的,因為這是用情執、用染著心在對待人事物,還是有分別。應該是要記住對方的善行,他的善言,他的行持,自己對照來修學,這才是做到冤親平等。所以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即使再壞的人,都有回頭的一念。像阿闍世王,「阿闍世」翻作中文叫「未生怨」,因為他出生是來報仇的,這故事在經典裡有說,他這一生五逆十惡全部都做了,臨終惡相現前,一念懺悔,證無生法忍。這麼可惡的人都能回頭,所以要是看到人家的不好,就去毀謗、去造謠生事,萬一他臨終懺悔,變成菩薩,那就自失大利,況且他做壞事、行為不好,自有他的因果,自己去講、去宣揚,那就是種自己的惡果報。所以這一段《八大人覺經》的經文,相當重要,「菩薩布施」,想要做佛,要先學菩薩。菩薩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你要先自覺,才能夠覺他,最後覺行圓滿,自覺跟覺他的行為都圓滿了,那就是佛,所以要學佛,這一段經文就要留意,絕不能忘失,現代的人接觸境緣,動不動就是愛憎取捨,這都是染心在起作用,所以即使念佛也很難得利益,更不用說想要得定了。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佛在臨終前講了一部《涅槃經》,經裡面說到:「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是名信不具足」,這一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相信因果,相信每一尊佛以及他的功德,深信阿彌陀佛能夠接引眾生往生,但是不相信一切眾生是同體,不相信與諸佛是同一體性的。佛在經上講,如果是這種觀念,叫做信不具足。尤其是學淨土,信願行三資糧非常重要: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深信阿彌陀佛,而不相信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這信心不算是具足。如果信心不具足,那願心具足也沒有用,即使念佛念得再好,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無量壽經》講,就是不了佛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以生邊地疑城。對於如來的智慧,疑惑不信,但猶信罪福,所謂「猶信罪福」,就是《涅槃經》所講的「相信別相,即因果相」,所以才生邊地疑城,這是還有一點行持的人。
要是行持全無,又不能深信一乘了義,在佛菩薩之間妄生分別,那要往生淨土就很困難了。因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量廣大,你一心稱名,十方國土隨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不是只有接引你到極樂世界,要真能念佛,十方的剎土隨你挑選,這是佛在《無量壽經》裡說到的。這個道理在夏老居士的會集本裡面,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到,但是有這個義趣在裡面,因為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夠遍參十方國土,一樣是十方國土隨意往生,所以攝受眾生更為廣大,他把這義趣攝歸在會集本裡面,只是沒有特別再說出來。在原譯本裡面有,由此可知念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華嚴經》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同一體性,沒有分別。眾生就是在這裡生分別顛倒想。所以六祖大師說:愚人求東求西。因為愚癡的人求東求西,就是在平等法裡面妄見分別顛倒。如果佛稱讚阿彌陀佛,眾生就執著阿彌陀佛;稱讚藥師琉璃光如來,眾生就執著藥師佛,須知釋迦牟尼佛是講某尊佛的作用,這作用每一尊佛都具足。就像孔子弟子中,德行第一的顏回,難道他言語不善?一樣的意思,每尊佛有其攝受眾生的方便,並不是其他佛的能力不完具,菩薩也是一樣,像二地菩薩修報恩行,難道除了報恩行,其他的行持就不修?不是!他只是偏重在此,並非餘行不具,所以佛佛道同,一切菩薩本自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甚至佛在《大莊嚴論》說:「觀世音菩薩功德威神之力,超勝十方諸佛」。有法師問:「為什麼論上這麼說?」我回答:「其實,這是緣不同。」《華嚴經》講,有力與無力的差別。跟眾生有緣,那他的神通妙用對眾生來說就有力;若跟眾生無緣,諸佛的神通妙用對眾生就無力。像觀世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的眾生,結的緣超勝十方諸佛,所以才說功德威神超勝於十方諸佛。原本佛佛道同,菩薩跟菩薩之間他的功用平等,就是在於眾生心有分別,才有力量強弱的問題。總歸就是自己起心動念,落在意識裡面。所以修學淨土絕不能排斥其他的法門,也絕不要毀謗他人的修行方式,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種病,自己修學淨土,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自修,對別人的修行方式,要能夠隨喜讚歎。《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淨名經》中舍利弗請問釋迦牟尼佛說:十方諸佛剎土本來清淨,為什麼世尊的國土穢惡不淨?此時,螺髻梵王說:仁者心有分別,故見此土不清淨!無論所現是染是淨,都只是為了攝受眾生而顯現。佛菩薩度眾生是因病予藥;看佛經聽了講經,不要因藥得病,「因藥得病」是說:一聽就著在上面,只有這一樣可以,其餘的都不行,那就是顛倒,這顛倒心就是分別,一旦有顛倒心就會失去般若智慧,「般若」即平等如如,就是沒有分別。所以修學淨土的學人不要去排斥其他的宗派,或是排斥其他的宗教,只要很清楚他的用功方式能不能達到究竟就好,如果心生毀謗,那往生淨土就有很大的障礙,要成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告訴彌勒菩薩:「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不能成就」。

如何開啟真實的智慧




學佛最難發現的過失不外乎「我執」兩個字。有了我執就念念執著這個身是我,身以外的:名、利、家親眷屬、財產……,這些都是我執所攀緣的對象。眾生之所以沒有智慧,就是錯認現前的感受、現前的想法是「我」,無論是好的、壞的都是「我」,我執一般很難覺察,一不小心就冒出來,比如在道場打坐念佛,坐久了腳很痛,心裡生煩惱了,就想下次再也不要來念佛,何必這麼辛苦,一心不亂就好了。這就是我執顯現,不想要求自己,懶得到道場,就給自己找理由,如果在道場處處被約束,就想:學佛不一定要到道場。就舉《維摩詰經》講:到處都是道場。這也是我執。做事被人家肯定、讚歎,就心生歡喜;若被指責,就心生怨恨,甚至生起退轉的心,想自己業障很重,大概沒有成佛的希望了,這些都是我執、我相的顯現。所以廣欽老和尚講:有我執、有我相,智慧不開。整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好惡得失,使本自具足的智慧不得開顯,這個「我」就是無明、就是業障,想要消除這層煩惱,其實也不難,只要不隨順它的意思就好,無論它感覺好、感覺壞,一切不隨順就好。《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因為未證阿羅漢我執沒有破,你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那就會增長煩惱,越念佛煩惱越多,就像《圓覺經》所說的:「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這個我執,順我的就成愛,逆我的就生憎恨心,所以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修行想要開啓本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我」要先放下,人家說我們好,說我們壞,問題不在於對錯,事情做對了也好,做錯了也好,重要的是這一念「我」是不是起現行,這一念「妄想」是不是現前,如果「我」現前,即使做得再如法都錯。所以大家要能夠覺察,這點真的很微細。有一個老和尚告誡他弟子,不要給人家帶高帽子,說好聽的話,他這徒弟就回應師父:「是,師父,我知道師父最不喜歡被人家戴高帽子」,他師父下巴一揚點點頭。這高帽子戴上去了。就是這麼不經意,人家的讚歎你就接受了,這就是我相、我見不知不覺現前,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能勤覺察,《梵網經》講:「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諸法真實相」是現前這個我是空的、是虛妄的,都是由外在的因素來證明它的存在,所以不實,如經典上講的如同「交蘆」,兩根蘆葦交錯在一起,中間那個支點是空的。它的力用叫「幻作用力」,虛幻不實的。所以這個「我」是空的、假的,乃至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都是假的,只因凡夫不能了達諸法實相,所以誤以為是真實的,本性的智慧就這樣被蒙蔽住了。想要復本心源,讓真如本性開發出來,就要從能識得這一念「我」是空的開始。
淨土法門特別方便,它就是在眾生生起「我見」的時候,趕快把念頭轉成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我」自然就放下,你的念頭就自然與佛相應,不與無明相應,久而久之這樣熏習,這念「我」自然就放下,還要念念替眾生想,不要只想自己,這也是一種轉觀念的方式,以上都可以做為修學的參考,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的修習。

善法與菩薩行的差別



今天來說明做世間善事跟修菩薩道二者間的差別在那裡。在佛門裡面,很多人誤以為做世間好事就是一種修行,就是菩薩道,其實這二者當中有很大的差異。現值末法,佛法相當的衰微,所以學佛的人大多數對這觀念都不是很清楚,到底什麼叫做「行菩薩道」、「修菩薩行」。
你做世間的好事幫助眾生,在這裡面有沒有帶著希求心,如果有一絲毫的希求心,那這是世間的善行,所得的福報就小、有限度的,如果在這裡面帶著我執我相的心做,還跟人較量誰做的好事多,這是世間的凡夫心,得的福就很少。一般人不容易覺察「我相」,那要怎麼覺察呢?當你做好事若被誤會,會不會生煩惱?如果會,那這個叫做世間的善,若遇到挫折,心裡面會生煩惱,那你這些行為就是世間的善行,這個善雖有福報,但還是在三界六道裡面流轉無法出離,至於被你幫助的眾生,你跟他結的緣不是清淨的,是善緣不是淨緣。那什麼叫「菩薩道」?菩薩是印度話翻做中文叫「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就是覺悟的眾生。或叫「大道心成就眾生」,這是菩薩的意思。要覺有情之前要先自覺,自己覺了以後,才能夠令眾生覺,所以叫覺有情。你的行為、你說的話能夠令眾生覺悟,成就佛道。你在這當中幫助眾生,沒有我相,沒有所幫助的「人、事、物」,這叫三輪體空,那基本上你算是一個小菩薩,還不是大菩薩。這菩薩還不算是斷除煩惱,要到破了塵沙惑、見思惑,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這時他的能力及所幫助的對象跟範圍就非常的廣大,不會只局限在一個娑婆世界。所以我們在世間修行,什麼叫菩薩行、菩薩道又跟世間的善行有什麼不同,都要清楚。世間善帶的是我相、我執,做得再好也只是修福、結個善緣,令眾生生歡喜,但是不一定能令眾生覺悟,那菩薩就不一樣,他幫助眾生時,會跟他講因果,告訴眾生今天所受的傷害是怎樣的前因後果,最基本的也要叫他萬緣放下,從這當中體會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菩薩常念幫助眾生,讓眾生在他自己的境界當中能夠求得解脫,給予眾生需要的協助,這是菩薩心,那菩薩自己不會因眾生順我或逆我而生煩惱心、生得失心,這是基本的菩薩行。所以大家要能夠在這裡弄清楚,才不會把做世間事以為是在修菩薩道,若是人家讚嘆你發心跟菩薩一樣,就要反觀自己是不是菩薩?
菩薩怎麼來看世間,第一要覺悟,要能夠發心修行,無常隨時都會現前,雖然現前好像什麼都有,但是無常一來的時候,瞬間什麼東西都沒有了,所擁有的都會馬上失去,所以不是真有的,這世間不常住,你的心念也常在妄動,早上想這樣、下午想那樣,上一秒這樣想,下一秒想法又不一樣,要能夠體會世間無常,要能努力精進來用功修行!無常就是一種生死,不停的變化,能夠覺察得到,算是有一點小覺悟,修行在這裡下手才會有得力的一天。

佛門的護法



古人講「勿諂富、勿驕貧」,這句話在現代的社會裡面,大眾都把它忘記了,尤其是工商社會,對於出錢的人往往都逢迎巴結。這對學佛人來說,於道業有極大的傷害,所以在戒律裡講到,禁止四種邪命自活,這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應該要注意的。裡面有一個叫方口食,「方口食」就是你喜歡結交豪貴,見到有錢的人去巴結他、去討好他,從中得到利益。有錢的人也喜歡這些人來巴結,顯示他自己的我相、我見。所謂「有理想、有抱負」,實際上在佛門來看,這就是我相、我見。現在大多數學佛的人都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在道場碰到出錢的護法居士,如果不按道場規矩做,對他也都特別開緣,那這位出錢的居士就不算護法了。「法」是有戒律的意思,如果因為誰出錢,對他就有一絲毫的分別心,特別為他破壞四眾的規矩,破壞四眾的的和合,那麼這個人就不是護法,而是來毀壞正法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要用清淨心來看待護法,他出錢護法那是修他的功德,做他做得到的部分,我們來到道場念佛,用清淨心來看待,用清淨心來禮佛、念佛、修行、做義工,你跟他的功德完全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甚至你的功德還超過他,因為他那是外財,他內心的貪瞋癡不一定放得下,你認真努力在境界上鍛練自己的功夫,把我執、我見給放下,這是內財布施。
外財是身外之物,他不在意,叫他捨掉他在意的,或習氣或毛病,他不一定捨得掉,所以我們要勿諂富、勿驕貧。或是縱然你福報很大也不要看不起別人,這樣就是「我見、我相」,因為這對修行要修清淨心、要成佛道,都有很大的障礙。《無量壽經》裡的法藏比丘,還沒出家以前,世人稱他為世饒王,他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分成四個等級,金、銀、銅、鐵,他是屬於金輪王位,金輪王是轉輪王裡面最富有的,而且還是金輪王裡面最富有的,所以世間人稱他為世饒王。他的國土豐饒,古人講兵強馬壯,富有財寶,又有大智慧,但他沒有一絲毫的傲慢心,大家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簡單講講他的財富,他有一個藏臣,「藏臣」就是幫他管理他的財富。當轉輪王要布施的時候,藏臣拿出鏟子地上一鏟,這土就變成黃金了,他的福報有這麼大。我們福報再大也沒有他大,他的輪寶一日一夜可以周巡一泗天下,只要有不受持五戒十善者,隨時可以把他蕩平,沒有人打得過他,論武力、論財力,這世間他最豐足,這些東西法藏比丘統統都放下。現在人有一點小福,就自高自恃,那也只是把人家不要的垃圾撿來而已,實在沒有什麼好驕傲或值得高興的,這些東西都是佛菩薩所捨棄的,幾乎都是障礙我們修道的。佛菩薩捨棄的是輪迴,我們撿起來的是輪迴,所以人家十劫以前成佛,我們無量劫來還在迷惑顛倒,生死無窮,這是很明顯的對比,錯就錯在這一念心不清淨,還在諂富驕貧。所以在佛門裡做布施,要以清淨心布施,沒有人知道最好,這福報功德才累積得起來。像有人到廟裡面,捐個柱子還要在上面刻名字,人家禮拜的時候就拜到你了,福報全部都消光,一般人不曉得這其中的利害,消到沒有了,就要還債了,本來無量的福報,名字一寫就變成有量了,有量就有盡,「有盡」就是當福享盡的時候,就要受果報了,所以要相當清楚,用清淨心來布施的重要。一般的同修居士,如果有能力你就做,隨分隨力做就好,不用羨慕人家的福報,因為這也是心不清淨。在道場領執事的人,也不要因為自己跟哪一位同修比較好,或是對方是大護法居士,你就破壞佛教的規矩,破壞道場的和合,去隨順他的習氣,如果你勸導他還不聽,那這個人就不是護法了。所以希望大家要能夠注意,要能自我約束,不要變成毀壞正法的人。尤其現在的社會功利主義深植人心,總認為出錢的就是老闆,出錢的就是股東,要記得這觀念在佛門不適用,大家都是佛弟子,我們的老闆是阿彌陀佛!我們都是幫他做事情。像修淨土法門的人,自稱為彌陀弟子,不管有錢或沒有錢的,都是彌陀弟子,所以不需要諂富、更不要驕貧,這兩種錯誤的心態,既障礙自己修行也障礙正法的流通、弘揚,希望同修要能生警惕心。

入佛門行儀


在《學佛行儀》裡面講到,進入佛堂的禮儀跟規矩,今天簡短節錄了幾條較為重要的跟大家說明。進入大殿要沿著左右兩側門進入,不可走中間門,如果由右邊門進入,右腳先踏入,由左邊門進入,左腳先踏入,這是一般通俗的規矩。
在以前的道場,大殿與念佛堂是分開的,在大殿裡面,也就是現在這念佛堂裡面,在堂中除了佛經、佛像、供物之外,其他的東西一律不可攜入,在大殿裡面唯有講經、誦經、禮佛、打掃才可以進入,這點很重要。

不可忘記要穿過大殿經過佛前的時候,一定要向上問訊。在要進入佛堂以前,先要把手洗乾淨才入大殿,你到精舍來,把鞋脫好了,鞋櫃上有一罐乾洗手,把手先洗一下,再禮佛,這代表恭敬也比較衛生。

在佛堂裡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繞,一律是順時針的方向繞,繞佛第一圈走到轉角處,由合掌改為打「毘盧印」向上問訊但不用鞠躬,直接將手舉起齊眉就可以,接著就放掌繞佛。


剛才講大殿是用來講經、念佛共修用的,切忌講世間話,若有非講不可的,請到殿堂外面去,進入道場就要保持心清淨,一個禮拜就這麼一天的心清淨,不要有這些雜想,要好好把握時間,更不得大聲喧嘩,會干擾到大眾。

用功以外的時間,若要討論佛法亦須輕聲細語,不能干擾到他人,這些都要注意,在佛殿裡不可單支腳站立或身體靠著牆壁,種種威儀都要注意,不可以吐痰,如果想吐痰,要用衛生紙包好放入海青的暗袋裡,出殿堂時再丟掉。在大殿裡面不能下風,除了對佛菩薩不恭敬,也影響同參,這也是擾眾。

以上這幾條,希望大家能夠注意,身心就會清淨,身心清淨就是戒,從戒裡面能得定,從定裡面能開慧,這是使用佛堂的基本禮儀。有的同修送菜、水果給道場,在這裡須走側門進入,不可從大殿穿堂而過,因為送來的東西會弄髒殿堂,也擾亂大眾清修,這一定要特別記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這裡講世間話,家裡的事情統統都不要說,一旦用功及共修圓滿幫忙整理好就趕緊回去,不要在門口集結說閒話、攀緣,這些都能幫助同修在修行上功夫得力的好方法,希望大家能夠遵守、能夠記住。

認識自己本來的樣子



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自性本來清淨,跟佛菩薩完全一樣,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因為在接觸一切境界當中,動了念頭,以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想法」,把這個念頭當作是「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所以叫做眾生。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說道:眾生本性跟佛完全相同,因為不明瞭的關係,以心為念,本來是真如佛性,但是在裡面動了念,把念當作是我的心,這「念」就是念頭的生滅,所以真性就轉變成了念頭,變質了,就好像大海一樣,原來是風平浪靜,這風一吹,平靜的大海就起了波浪。這一念無明就比喻作風,它的相就是波浪。所以念頭的根本就是心,就像波浪的根本就是海水,並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就是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妄見生滅,妄有輪轉,認為現前的見聞覺知: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是我,所以,別人來刺激你就要生煩惱,順你的意就生歡喜,這些都是煩惱,做好事被人讚歎,心生傲慢,心生歡喜;做錯事了,要為自己的過失來掩蓋,都是為了一個虛妄的「我」!現在人講的愛面子,面子不是真實的,它只是一個堅固的妄想,大家仔細體會看看,你喜歡被人讚歎,說你能力好、名氣大、有錢、為佛教、眾生做很多事情,長得好看、會打扮……,這念愛面子就是「我相」,仔細分析起來,這個「我」不是真實的,想想看,這堅固執著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其實沒有來處!就像二祖慧可大師見達摩大師,一念迴光,「覓心了不可得」,原來這妄心就是一念我執、分別,妄心沒有體性,了不可得,明白了、覺悟了還須要安心嗎?就不用安心了,本來如如,本來清淨,還有什麼心可安,刻意安在一處,就住著在一處,有所住著就不是佛法,修禪是病非禪,禪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對一切境界不取不著,心本自不動,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這叫如如。要是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對自己修學有莫大的幫助,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會大大的減少。
在《觀經》裡說到:要是念佛又懂得這樣的道理,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的機率相當的大,絕對是上品,所以,念佛人要學懷玉禪師志求金臺,要有這一份志氣,學佛才會有進步、有成就,不能只想自己就是凡夫,業障很重,不可能啦!很多學佛人,拿著「我業障重」這句話來搪塞,不肯改業、不肯學、不肯轉,佛法敎我們懺悔業障,就是要肯轉、肯改變。生活上有不如意不順心,要知道這就是自己的業障,而最大的業障就是有這一念「我」,這是最根本的業,本來「無我」現在認為「有我」,那就迷失了真我,認假為我,所以煩惱沒有辦法斷了,念佛念得再多還是打妄想、生煩惱,碰到家親眷屬,還是照樣罣礙,跟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一樣都放不下。祖師大德講,如果這樣學佛,一生就空過了,我們學佛想要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利益,就要照祖師講的,真正懺悔自己的業障,不是只在嘴皮子上懺,而是要真幹,要真學,想這一輩子預知時至才有一點希望,千萬不可認為自己是個凡夫,絕對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現前,智慧德相雖常在,但是不能覺察,《無量義經》講:「如是等相三十二,眾生身相相亦然」,眾生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完全跟佛一樣,「而實無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對絕」,本來都跟佛完全一樣,就是在這裡面參雜了妄想,所以三十二相變成為六道輪迴,甚至地獄、餓鬼、畜生相,就這樣變成各種奇形怪狀,所以這個根本我們要曉得,修行要對治煩惱習氣,就要對治到根上去,這樣才除得了煩惱。

如何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做超度佛事,做超度不外乎就是要跟我們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或迴向給我們的宿世父母、師長,乃至於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做法會的目的。因著自己的修行,加上主法和尚的功德,還有佛菩薩的威神加持來超拔,想跟冤親債主解冤釋結,不是做了超度法會就能解決,如果說做了超度就能解決,那麼做一次就好,為什麼還要多次?所以大家要知道,想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是要把惡因給斷掉,有不善的因才會結不善的緣,不善的因就是自私自利,會跟人家結惡緣就是因為眾生帶著自私自利,想到的統統都是自己,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傷害眾生。既然是眾生當然也有我執,也有自私自利,他一旦被你傷害,心裡一定非常的瞋恨,所以要來報復,如果瞋恨心重的,當然不是一次、兩次的調解就能够解決的,所以法會才要繼續做下去!那是不是去參加了法會,就能够解冤釋結?那可不一定,重要的是一定要懺悔自己的業障,像《無量壽經》講的:「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把你過去的貪瞋癡,你的起心動念,你的惡習氣,要先能覺察,覺察然後發心改過,這是「改往」,「修來」就是現在要做到不貪、不瞋、不癡,不再自私自利,這就是「改往修來」的意思,真從心裡面徹底的懺悔,知道過去的表現是不對的,這心態在各個法會,乃至於懺本裡面,祖師都有開示,這些儀軌都相當好,有相當大的功德,但是這些功德,自己要能够受用,「受用」就是從自己心裡面真正的懺悔,知道以前這樣做是錯的,以後再也不傷害眾生,再也不自私自利了,那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有那麼一點悔過的心,自然瞋恨心就不再這麼重,但因為過去生結的惡緣,有淺深的不同,有的他還是不能够釋懷,有的你只是罵他兩句,有的你殺了他全家,而且還讓他不得好死,他怎麼會這麼輕易原諒你,這個時候你自己要多多懺悔,多多發願,還有要仰仗佛力的加持,多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不要想我們修淨土只念阿彌陀佛就好,阿彌陀佛是發願接引眾生往生,而在這個世間,觀世音菩薩跟眾生結的緣非常好,所以修淨土法門的,也可以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做為助行,這也是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教的,這樣做都很如法,可以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有的是念普門品迴向,念普門品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或是念大悲咒,也都可以,我們提倡一句佛號,這是正行,但如果有特別極重的冤業不能解決,你可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或念大悲神咒,這些都能夠幫助你。這是簡單跟大家講如何跟你的冤親債主真正做到解冤釋結。

三種不生病的人



佛門裡面講世間有三種人不會生病:
第一種就是有福報的人,有福報的人,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自私自利,無論他是在工作或是修行,念念都是想到眾生,更不會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會讓眾生因他而生煩惱,這是「無畏布施」,這種人有福,他布施沒有一絲毫的希求他人讚歎的心及名利心,不會像有些人,在佛前發願,希望佛菩薩加持,讓他賺到錢,再來回饋,這是有所求心,所得之福很小。有福報的人在做事情時都會想到眾生的利益,令眾生生歡喜心,遠離煩惱、恐怖,有這存心就會有福報。所以我勸大家吃素、放生、護生,這是最基本的。徹底的施無畏是流通正法,因為正法可以把眾生的煩惱習氣、心中的熱惱除滅,自己所得的果報就是聰明智慧、健康長壽。
第二種是有禪定功夫的人,他不會生病,因為他的心不會被世間的四大所轉,沒有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已完全的不染著,這就是有定功的人,這種定可以離開六欲天,也就是由欲界到達色界,再更上一層連這個色身都放下了,他可以入無色界定,這種人他有定功不會被這個四大所綁住,所以不會生病。
第三種是有智慧的人,這種智慧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投機取巧,那不是智慧而是自私,這些自私的人現前的受用好像很不錯,到來世他就苦惱,或是到年老的時候,就要受果報了,所以要念念發心為眾生。佛門講的明心見性是智慧,明白你本來的面目,明白你的心跟世間的關係是無二無別,心跟境是一如的,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你悟入了,證入了這叫得大智慧,這智慧佛門叫做「般若」,你有般若的智慧就能夠明心見性,般若智慧從哪裡來呢?從你聽經聞法而來,聽了經之後去修行,不要隨順你的煩惱習氣,不要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你本性的般若就會顯現出來。雖然說般若智慧是本來具有,還須要透過修行,若不把習氣除掉,它永遠不會顯現。所以不能只念佛,必須還要聽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聽經可以幫助我們看破,看破諸法生滅相,念佛時提起功夫念念覺悟,這是放下,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要是真能做到就會有智慧,就能明心見性,這種人不但不受世間的病苦也不受出世間的病苦。出世間病苦不是四大不調,而是還有煩惱習氣沒斷,想斷而不能斷,這就是出世間聖人的苦處,為此他不能見性所以苦。所以必須世出世間的苦都能超越,才是圓满成佛。若要想不生病就要念念為眾生,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名利財富,看能不能再多積攢一點,世間錢財是虛妄的,但是大家都很喜愛,試想台幣拿到美國去不能用,美金拿到台灣來也不能用,這就是虛妄,因為錢的價值是由人的妄想所建立,錢財越多,妄想就越來越多,業障就越來越重,眾生不知道這是一種業,還想要把它積攢起來,經典上講「從迷積迷,以歷塵劫,終是輪迴」,積攢錢財就是在積攢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當分別執著妄想積攢起來之後,它的作用顯現出來就是「煩惱習氣」,身口意造殺、盜、淫、妄,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百千萬劫都沒有辦法出離,這就是為什麼佛要我們捨掉貪財、貪名、貪色的心,有他的道理啊,這些東西你要能捨掉,你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你住的環境就是實報莊嚴土,你的心就是常寂光淨土,不用等到往生以後再到十萬億個佛國土外的西方極樂世界,就看眾生能不能放得下。


怎麼做超度才會有效



中國的佛教傳統都有法會活動,做法會是件相當嚴肅的事情,不可恣意而做。我們將自己平常修行的功力,在做法會時將它集中發揮出來,以最清淨、最恭敬的心超度鬼道的眾生,以達到冥陽兩利、自利利他,「冥」是指幽冥,「陽」就是指人間。做法會時要隨文入觀,心不散亂,不打妄想,法會是要「入於法中會得其意」,如果做法會心散亂,要趕緊攝歸正念,千萬不可在休息時間就散心雜話,這樣沒有功德。
明朝有位戚繼光將軍,他讀《金剛經》為他陣亡的兵超度迴向,讀到一半的時候,他的傭人進來送茶,他也沒說話,只做了一個動作,手一揮,心裡想「不用」。晚上他就夢見亡靈來託夢說:「你讀《金剛經》的功德,我只得到了一半。」他心裡很懷疑,想我明明讀了一部,為什麼只有半部呢?所以那鬼道眾生就跟他講:「就是那位送茶的人來,你手一揮,心裡動了一個念頭,所以功德打對折。」
那要是做法會時,心裡散亂,看看要打幾折?可能絲毫功德都沒有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做法會不是聯誼會,不是園遊會,來搞熱鬧的。它是超度你的冤親債主,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一個修行儀式,所以不能隨便,要保持心清淨,這觀念很重要。
現在台灣還有一種流行,就是亡者往生以後,一般依照經典是七天一次的投胎受生機會,中陰身會做轉變。所以為什麼要做頭七、二七、一直到七七,一共要做足四十九天,這是依《地藏經》裡面說的,在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做七對亡者的利益非常大,現在為了節省時間,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第一天就代表頭七,第二天代表二七,這是不對的,非常的不如法,而且對亡者傷害更大。我們要曉得,幫親戚朋友做超度,要用恭敬心、至誠心,不能隨便,如果是幫家中的長輩做超度,更應該用心,怎麼可以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而且這四十九天內家人一定要吃素,要戒殺放生,多做功德多讀經為亡者迴向,隨喜供養三寶,為亡者做利益,這是幫助新亡者能夠超脫六道輪迴,甚至得生善道,這四十九天最為關鍵,所以不可以馬虎。我們剛講的道理,做子女的要曉得,切不可因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的事情,把四十九天縮為七天,這是不對的,因為七天還是七天,四十九天還是四十九天,你沒有證得無生法忍,沒有辦法一念照入於多劫,你要是有證到無生法忍,那你可以一天是四十九天沒有問題,要是沒有證,還是老實的做功課、修行四十九天,為亡者做迴向。
講到為新亡超度,助念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也許有些同修有助念的經驗,淨宗常常用到的助念方法有很多,儀式也有不少,但是重點是要幫助亡者「提起信願,求生淨土」。尤其在斷氣後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甚至最好做到二十四個小時,都要為他念佛迴向,這段時間不可以去移動他的身體,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神識要離體,最少要過八個小時,要等意識脫離了身體,才算是完全的死亡,也就是說身上完全冰冷透,才叫做死亡斷氣,所以佛教看待死亡相當嚴謹。一定要記住,八小時到十二小時之內不可以移動亡者的身體,不可以去碰到他,如果有同修去助念,你穿海青,都不可以從亡者身邊走過,因為海青的袖子在走路時會有風,搧到他,他就好像風刀解體,風就跟刀一樣在割他,他會相當痛苦,所以一般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很重要。家裡的電話也要拔掉,手機要關機,如果有養動物的,送到寵物店寄養,不要影響到你家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最好機會,這是順便提醒大家。而在世間醫學上判定人死亡就是呼吸沒了,心跳停止,在佛教判定死亡,不是這樣判定的,這點一定要清楚。


禮佛的觀想



在念佛堂念佛,希望大家能夠把心安住下來,不要東看西看,平常散亂習慣了,所以業習深重,喜歡看人家有沒有打瞌睡,有沒有坐姿不正,這不是念佛時候該看的,念佛的時候是要看自己,有沒有打妄想,有沒有散亂,這才是「攝心」。攝心是很重要的,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三無漏學,如果心沒有辦法攝住散亂,那念佛不會有成就,這道理每個學佛人都很清楚,但是當自己在散亂時卻還是不能覺察,跟他講「你在散亂」,他會說:「沒有!」
可以等一下他又會說:「法師,我剛念佛的時候看到,某某又怎樣......,誰又怎樣......。」其實這就是散亂、攀緣。這樣念佛不會有功德,頂多就是口善而已,念佛念了幾年都沒有功夫,就是因為這樣。在禮佛的時候也是一樣,元魏「寶意大師」講佛門七種禮佛:第一種叫「我慢禮」,在禮佛時心裡不恭敬,「心不恭敬」就是你很散亂、心不在焉,有些人在拜佛,一下看左邊一下看右邊,在禮佛的時候就一心禮拜,不要東想西想,如果沒做到那就是「我慢禮」。第二個是「求名禮」,「求」是好求,「名」是讚歎,就是好求人家讚歎,到處跟人家炫耀,今天拜佛,拜了幾千拜幾萬拜,或是曾參加過幾個佛七,學佛已經有多久,或在道場捐多少錢,這都是「求名禮」,我一天念佛念幾十萬,希望人家來讚歎、恭敬他,或他是大功德主、大居士,又能夠用功又能夠出錢,心裡存著一絲毫的希求心,在禮佛、念佛、修行、讀經也是一樣,聽經也是一樣,這都是「求名禮」。這兩種禮,祖師告訴我們"非儀",這不是真正的禮佛,不是真正在學佛。第三種「恭敬禮」,就是一心一意沒有雜念,這樣禮佛,簡單講是「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恭敬至誠如對佛面,這樣是「恭敬禮」。做到恭敬禮就會離開前面兩種非儀的禮佛。念佛、讀經做種種的佛事都一樣,其實這都不算是做功德,搞不好還要減損,只有一點福報,搞不好是到三惡道去享,一般人就是不能覺察。第四種是「無相禮」,一般人禮佛都是有佛、有我,「無相禮」就是「心法」,前面的「恭敬禮」是「事」,心裡沒有我相,沒有佛相,沒有能、所,事相上雖然造作,這是「無相禮」。無相不是斷滅,所以有第五個「起用禮」,是自性起妙用,自性遍滿十方,所以身亦隨理體遍至十方,影現至十方作禮,如來亦影現十方,「起用禮」是妙用。再來是第六個「內觀禮」,內觀就是不論事或理,不出一念心外,沒有心外佛給你禮,沒有佛外的心來禮佛,跟念佛一樣,這是內觀。再來第七個「實相禮」,講的是無自無他。清涼國師在這七種禮佛後面再加三種禮,就是「大悲禮」跟「總攝禮」還有「無盡禮」,所以禮佛有這樣深奧的學問,就有這麼大的功德,如果不能從事上會歸理性,那麼禮到最來也會變成「求名禮」跟「我慢禮」,所以要能夠知道沒有「能禮」跟「所禮」,自身即是佛身,即是佛性遍至十方,無有自他相,這是事實真相,這是「實相禮」。再來是代一切眾生禮就是「大悲禮」,乃至禮一佛即是禮一切諸佛,一一微塵無不是佛,一一人、一一事、一一物普遍的敬禮,這是後面講的:「大悲禮」跟「總攝禮」乃至「無盡禮」,這是略說十種禮佛。所以一定要能夠做到攝心,攝心是第一步而已,先要攝心才能達到恭敬禮、恭敬的念,後面還有所謂的無相禮、無相念都一樣的,這都可以搭配著去理解,或是念佛、讀經、聽經都是如此,所以文殊菩薩「禮佛偈」就講:「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這偈有理、有事、有無盡,這是最圓滿的,禮佛要這樣作觀,要這樣子用心,這樣拜佛就能消業障,心量太小不能消業障,心量小不光只是想著自己,還有著相,著有我、有佛、有人,這都是心量太小,著在五蘊當中,所以為什麼要作法界觀,要作普觀,就是把大家的心量拓展開,這是很重要的。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一歷眼根永為道種



能在佛門裡面聽到正法,都是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不是一時、一世就能夠遇到,能遇得到正法都是從小地方開始接觸,或是剛開始時看到佛像、或是看到出家人的形象、或是看到四字、六字佛號,是這樣慢慢累積善根來的。所以能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真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沒有那麼容易,我們是身在福中,不知自己福報確實很大,尤其「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既然說萬德,就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思議的,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在佛佛平等的境界裡面,釋迦牟尼佛行差別智,為我們揀別出來,告訴我們念佛號的功德,念哪一尊佛最殊勝恰當,就是念阿彌陀佛。古來祖師大德也告訴我們:誦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要跟眾生結緣,最好的話就是見面時念一聲阿彌陀佛,聽到「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名號,無論是毀謗或是讚歎,這一生或是來生都會得無比的利益。幫螞蟻、蟑螂、昆蟲,念個佛號,牠們來生就不墮惡道,或是看到小動物死了,給牠念佛迴向,牠們得人身、升天的都有!眾生聽聞到佛號,心裡面就種一顆金剛種子,這一生也許不定何時會來學佛,也許極樂世界就多了一尊佛,娑婆就少了一位輪迴眾生,這真是無比大的利益,所有利益中再也沒有比成佛還要殊勝的,而成佛法門裡最殊勝的就是念佛法門,既簡單又方便,收到的效益又非常大,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現在也許沒有感覺,那是因為心太粗了,整天都浸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打轉,所以你感覺不到念佛稱名的功德,實際上念佛確實能夠消我們的業障,能夠把業習給念掉,眾生見聞一定會得利益,或是現世或是遠因。要知道全世界有六十幾億人口,能學佛又能聽聞佛號的確實不多,真是少之又少,今天在道場能念佛一個小時,都是百千萬劫累積的善根,自己要慶幸能有這樣的善根,也要幫助眾生來聽聞佛號、聽聞淨土法門,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脫生死,而佛法就是了生脫死的方法。眾生是活在自己變現出來的妄境界裡生死輪轉,所以佛說為「可憐憫者」。佛說用這句佛號可以最快出輪迴,真是一超直入,永脫輪迴,在凡夫分上雖業障重,藉由淨土法門就這樣十念一念,就能超脫,永遠脫離煩惱。聽聞到佛號即使不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一願「聞名得福願」,聽聞佛名或是看到佛號,都能得無量的福報,而此人的福報不光只是世間的福報,或是來生生為梵侶,會修行、會成就,或是會得遇正法,得值佛世,所以讓眾生能夠聽經聞法,相當重要。
道場這次有做T恤,要跟大眾結緣,希望你們能夠常常穿,走到哪兒都穿著它,都能得利益,不光只是你看到的眾生,連鬼神看到都歡喜你。有些鬼有神通,有些沒有,有神通的他可能知道你有念佛,不敢害你,沒有神通的你要讓他知道我有在念佛,那看到你就歡喜,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瞋恨心會稍微少一點,知道你有心在悔改,你有心在做功德,會放過你,說實話這比超度還有用,你穿著佛號的衣服,比做任何超度的法會都來得殊勝,都來得慶快直捷,直接就跟你的冤親債主解冤釋結,直接跟眾生結無上法緣,無上法緣就是成佛!你用出世間第一殊勝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跟他結緣,這就是無上法緣,殊勝的功德。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聽聞正法很重要,也是佛弟子應該要做的。希望正法能夠久住,眾生能夠一生成就。


弘法現代化



道場遵守歷代祖師以及經典的教導,在用功修學上依照古大德的經驗及方式來修,才會有成就,絕不能用現代人的方法。因為現代人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多數落在知見裡,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不能出離。古大德教的方式是要離開妄想,不是去打妄想,一旦遇到事情不是問我們的想法如何、看法如何,這樣會增長我見,正確的方法是要離念、無念。所以修行要用祖師大德以及佛在經上教我們的方式去用功,才會有成就。無論任何人教你修學的方法跟經典相違背,全都不能聽,對他恭敬合掌遠離,不要順人情跟他學。在修行過程中,還要幫助佛法流通,而流通正法要用現代化的方式。像早期是用電視台、錄影帶的方式,到後來的衛星電視台流通。現在是用網路的方式流通正法,不僅成本低、普及率又高,大家都能接受,即使你沒有因緣到現場來,在世界各地也都能透過網路,收看到現場的狀況。我們修行也要幫助這些還沒有因緣接觸到佛法的人,透過你的電子郵件轉寄,把正法的網址或網站連結出去,即使在中國想聽我們講經,只要上土豆網搜尋,也可以搜到,這是用網路的方式來弘揚正法。在台灣如果想看我們佛法講座的光碟,可以打電話或是發電子郵件到精舍來索取,也有居士發心助印法寶,跟大家結緣。我們道場雖然不大,可是在網路上有個無形的道場非常的大,聽眾也很多,不光是在台灣、在亞洲,還有在英國、丹麥、美國、德國跟法國這些國家,這麼多沒有辦法來現場的聽眾,透過網路就可以聽到。希望大家回去把這個訊息跟你的同事、親戚朋友分享,請他們再輾轉分享出去,這樣就功德無量。
用現代化的方式流通正法,比以前更為簡單,在古代不像現代印刷術發達,要印經書很不容易,現在這時代,只要用網路轉貼、轉寄流通速度非常快,只要有心幫助眾生學佛,可以利用網路弘法,把正法轉寄出去,讓大家來聽、來學,這就是利益眾生。現在連手機都可以看網路,買手機的時候程式就已經內建在裡面了,不用再去下載,所以很方便。如果在國外,要流通我們的講經光碟,也沒有問題,因為都沒有版權的問題,只要把它下載下來,想要拿去翻錄都歡迎。重點就是希望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能夠聽經聞法,都能夠在這一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只要你願意做,我們都很歡喜。還有一種方式可幫助佛法流通,每個人身上隨時都帶著小法寶,如:佛卡、手珠……,隨時隨地跟有緣的眾生結緣,乃至看到小動物,也給牠方便授個三皈依,能夠來世不墮惡道。如果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想到幫助眾生聽經聞法、了生脫死,能這樣想你就是菩薩是覺有情,自覺又能覺他,自己願意修,又能幫助他人、能令他人覺悟,這就是菩薩。所以外出時身上要帶著小佛卡隨時可利益眾生,像精舍有製作佛號圖案的T,穿出去都跟人家結法緣,給眾生種善根。看到有眾生想要請法寶,你有能力、有時間就趕緊幫他請,不要障礙他,這點很重要。障礙眾生聞法,尤其是故意障礙,罪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斷眾生法身慧命,多半得的都是現世報,你學佛一定會退步,會越學越愚癡,越沒有智慧,你會覺得奇怪,怎麼學佛都不得力?那要去反省一下,是不是有障礙眾生聞法,障礙眾生學佛。看到人家要學佛、要請法寶,沒有歡喜心,這是現世的報應。不要學佛結果學一學,奇怪,我怎麼到地獄來了呢?明明是要到極樂世界去啊,閻羅王跟你一講,喔~原來有意無意都在障礙人家聽聞正法,都在障礙正法流通,所以雖學佛果報卻不殊勝。就是自己在障礙人家修行、障礙人家聽經聞法,這一定要特別的注意。道場流通法寶、流通正法,一定要讓大眾能夠方便請得到,所有的章程不能違背這原則,要讓大眾能有機會聽經聞法,這件事最重要。道場管理法寶的執事,一定不能違背這個綱領原則,要讓大眾可以很輕易的請到正法。如果有機會就把法寶送進便利商店裡去,讓大家得聞正法就像到便利商店買東西一樣方便,要是能做到這樣就功德無量,那你就給這個社會、世界奠定一份安定的力量,你絕對有功德。

五戒十善不可少



學佛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面,心都要保持著佛號,不要間斷,除了不間斷佛號還要精、純,不要有妄想夾雜,然後具足信願心,這樣就是真正的做到精進,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若懷疑,「願」就喪失掉了。先是不要間斷,再來是要求念佛的品質,這兩樣都有了,再來就要發願求生淨土,不然我們念佛,縱然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不亂,你都沒有辦法到極樂世界去。事一心,雖然是斷除了見思煩惱,可是還有塵沙跟無明沒破,還是苦。念到了理一心不亂,無明也破了一品,總還是不如到極樂世界去親近如來的殊勝。所以在念佛的當中,要有「願生西方淨土中」的心,你的佛號就是從你對淨土的信願而發出來的,要去想一想,我們念佛到底是不是真信切願而念?是不是為了要求生淨土而念?是不是為了要斷除煩惱而念?確認了,這才做到了不懷疑,你的每一句佛號都念得很懇切,臨終之時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佛及聖眾就來迎接你了,這時的境界是如入禪定,心念不亂,實際上念佛臨終的境界,比你得禪定還要殊勝。我們講定功最好的---非想非非想處天,能定八萬大劫可是時間到了,還得墮落,他真能夠八萬大劫心不動亂;四禪八定得到的是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有八萬大劫。念佛是甚深的禪定,佛在經上講:「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比世間的禪定來得殊勝,也許你感覺不到心已定下來,但是你就這樣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的念著念著,一切時、一切處都如是,念到你證無生法忍自己都不知道,這叫做默契。真正成就的人,心不隨境轉,六根不隨妄念轉,不是坐在那裡、定在那邊幾個月、幾年不出定,那還不是真正的功夫、不是真正的大乘定。真正的功夫,在一切時、一切處,心都不亂。除了念佛還要加「持戒」,大家把這個都忽略了,持戒最基本的---持五戒,大家一聽到持戒就害怕,心想:我不要學了,受個三皈就好,就開始引用印光大師的文鈔,說祖師叫我們不要受戒,印光大師ㄧ輩子不勸人受戒。他不勸人受不是說不用受,受戒要自己發心,勸也沒有用。所以大師有智慧,讓你能自己發心、自己受持,他不勸人,他告訴你戒律的重要性、告訴你持戒的好處,讓你自己發心,所以他不勸,不是祖師大德不重視,相反地,歷代祖師大德都重視,尤其是五戒,因為五戒是三世諸佛的通戒,是最根本的,再不學那就不行了。況且五戒你守得好,是正常,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這五條可以幫助我們成就無上菩提,不要把戒律看成約束,就好像小嬰兒,要把他放在娃娃車裡面,娃娃車的護欄就像戒律,是為了保護他,不讓他受傷、不讓他摔倒,那麼小的小孩,身體各方面的發展都還沒完全成熟,怎可不保護?因為初學功夫不夠、道力不足,我們現前的道力就像小嬰兒一樣,外面的境界大風大浪,如果沒有五戒、沒有菩薩戒來保護我們,我們會很慘、很糟糕。所以要了解,守「五戒」不是在約束而是在增進,讓我們的心更清淨,讓我們的佛號念得更純、更好。現代的念佛人就是因五戒沒有持守好,所以佛號沒有辦法念好。有些念佛人心想阿彌陀佛很慈悲,一定會接引,所以敢照樣起殺心,照樣不與取,不與取就是: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想盡辦法逢迎巴結,或是用妄語、種種的手段,包括得到錢財、名利,這都是偷盜。偷盜不是強盜,大家都不會當強盜,可是會有自己想要貪取的東西,這就很微細。所謂邪淫,就是心著色相,男女都一樣,著什麼色呢?這世間不是只有男貪女、女貪男,連買東西、用東西要求質感、要求這些花樣,這都是心執著、心在散亂、放逸,這是邪淫。當然對東西品質可以要求,重點是要「用而不著」,要怎麼用而不著?這四個字不容易做到。所以五戒裡有大學問。在事相上,不殺生是指一切有命的不得故殺,殺人的罪最重,殺其他的動物在事相上還沒有那麼重。但實際上罪都一樣重,因為眾生平等本來成佛,殺害眾生就是殺佛。偷盜是不與而取,不是我們的東西,連看都不要去看,非經過人家的同意不要去拿、不要去動。最後一條是不飲酒,雖然說是遮戒,勸你們還是不要喝,雖說喝了不亂不算犯,但有幾個人喝了不會亂?所以不要喝!這是從事相上講。廣而開之,一切會令人心昏亂的,都不要接觸、不要喝、不要吃,這是第五條「不飲酒」。所以要了解戒律,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可以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輪迴,可以讓我們獲得無量功德、無量福報。你要修福報功德要這樣修。現在很多人到道場發心做點事,就認為這樣可以有功德,當然是有一點福德,可是如果不守戒、不念佛,很快就會報掉,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增長罪業。要是能持戒、念佛,這是真正跟隨你永遠不會消滅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注重念佛、持戒,不要放逸。

勿障礙法寶流通



在現代社會裡種種的誘惑很多,退緣很盛,退緣就是讓我們退轉道心的因緣,各種境界乃至說法、想法、看法、做法,大家所接觸到的環境,很多都會讓我們退失道心,退失想要修行的菩提心,所以我們要善護自己的善根,同時也要護持想要修行的同修,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們自己修行,除了要精進努力以外,看到有發心修行的人,乃至一念發好心,我們都要隨喜讚歎,有能力就要護持一人或多人,不要管他是在家或是出家,在末法發一念心要修行都不容易!現在的人業障比較重,發了心護持,還要打妄想擔心,不知他什麼時候退心;即使發心護持道場,心裡總還是犯業障,想這道場什麼時候要不如法,單這個念頭就不清淨、不真誠!雖然你做的是好事,但是卻夾雜著不善的念頭,所以我們發心護持真正想要修行的人、如法的道場,就不要再打這麼多妄想,要做到純淨純善,布施就是把自己的慳貪布施掉,把自己的妄想布施掉,透過行為來反觀,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要想:錢捐出去了,萬一他將來不如法怎麼辦?或是他沒有做好怎麼辦?這些都叫做妄想,這妄想就是我們學佛的障道因緣!我們要是有這個念頭生起來,在修行菩提道上,一定會有很多障緣,會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凡事有它的因果,我們現在發好心護持眾生修行,將來得的果報,就是菩提道上永無障礙,不光是生活上面的障礙,乃至你不會聽到邪知邪見,這個很重要。所以平常看到人家想修行,一定要隨喜,不要管他是年輕的或是年長的,一定要讚歎,若起不好的念頭想:年紀輕的大概是逃避現實,年長的大概是不如意吧!或許事業不成功,可能躲債沒辦法了,只好來修行!起這些念頭都造罪業,搞不好人家是祖師大德再來,我們有眼不識泰山,或是哪一位大菩薩再來,就是這麼一念不善的心,錯失了修大福大慧的機會。要用一心、至誠心來供養、來發心,這樣才是智慧。不是帶著這些邪思邪見,你要是以為這邪見是智慧那就搞錯了!佛法講的智慧不是世智辯聰,剛才那些是世智辯聰,佛法講的智慧是清淨的,我們發一念清淨心,就有功德,就有福報,人家沒有做好那是他的因果,我們要是在做事情當中,自己也跟著起世間意,動世間念,那就是我們的因果,是我們不善,萬一人家是佛菩薩再來,我們看錯、想錯了呢,即使不是佛菩薩再來,一個凡夫只要真正能發一念心,這功德都不可思議!所以布施供養一定要有正見,平常要多流通正法,外出時身上隨時帶著法寶,遇到鄰居、朋友,或是不認識的人,都可以跟他們結緣,最好把法寶放在一般不學佛的地方流通,像那些吃葷的餐廳、麵攤!讓這些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都能接觸到正法,要有「未度有情令得度」這樣的發心。不要想別人請了法寶回去,他又不看,很浪費錢不要再印了,現在很多人有這種錯誤觀念,要是不講出來會愈錯愈離譜。有些單位雖然有印法寶、印經,可是人家跟他請,他不願意給,也不願意流通,心想說:我這個東西送去,他也不一定看,不曉得要放幾年哪!有很多同修都是因為家人或親戚朋友,請了佛書回去,若干時日以後,學佛善根發起,就會拿起來看,進而勇猛精進有所成就。所以能够流通法寶,絕對功不唐捐!不能說現在沒有人看就不印了,世間的學校裡面也會有壞學生,那是不是就不要辦教育了?所以不能因噎廢食,這是師父幾十年弘法成功的最主要關鍵。要弘揚正法,流通法寶是愈多愈好,不要管他現在看不看,法寶要印得精美,即使他現在不看也想帶回去珍藏,哪一天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拿起來看,歡喜修行再大徹大悟,真的是一本好書改變人的一生;一本正知正見的佛書,幫助人永脫輪迴!或許他發心是一時興起,請了一套「大智度論」,大智度論部頭很大,你障礙他請。經典上有說:障礙人家聽聞正法、流通正法,你得的是下地獄果報,無論你怎麼念佛都救不了自己,因為你把人家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學佛因緣給斷掉了,菩薩大戒第一條:不殺生。你斷了眾生法身慧命,殺眾生法身,破根本大戒,那絕不能往生,你犯很重的過失,造了業自己還不知道,你以為有十念必生願,十念必生後面還有幾句但書:「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毀謗、障礙正法,知不知道自己造下五逆罪?不知道!沒有悔過不能往生,所以要流通正法,哪怕他一時興起,你阻止他,都有無量的過失。這一生聽經聞法,為什麼會聽不懂,就是你平常在造罪業!平常在障礙人家聽經聞法,所以自己聽經不能契入,學佛不會得利,這就是因果!佛門講的因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障礙人家聞法,會有聰明智慧嗎?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人家聽聞正法身心得大無畏、大自在,而你障礙他人,你會得健康長壽嗎?為什麼有人抱怨,我學佛怎麼會多病,有人學佛為什麼會短命,你去看看他是不是障礙人家聽聞正法,不但會多病、短命,還有,你必然貧窮,因為十方供養的錢財布施,拿來印法寶,你把它給阻礙住了,雖然法寶印出來了,你不但沒有去流通,你還障礙,這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統統沒修到,不但沒修到,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要自以為聰明,那些想法是邪見!你想:我印了他也不看,他請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看,這是邪見,跟師父教的完全不相應,完全違背,我們師父印「龍藏」贈送給人,「龍藏」就是「乾隆大藏經」一套印起來不便宜,也是到處送!這就是流通正法,護持正法,只要有道場需要他就送,他不會想:我送去,那你們住眾幾個人,什麼時候才要看。所以真正會修福慧的人,這樣廣為流通法寶,智慧是愈來愈高,福報愈來愈大!又長壽又有智慧,又健康又多財,愈多的財拿去做更多的好事,像現在人講的利滾利!福報滾出福報來!所以「無量壽經」講,有智慧的人,從明入明,愈修愈好啊,沒有智慧的人,從暗入暗,愈來愈差,要懂得護持正法,以清淨心布施,以清淨心供養,這很重要。若總想:只有我的師父是如法的,其他的都不如法,只有我的觀念是如法的,不符合我的觀念就不如法,這種念頭都在造罪!我們學佛盲點特別多,要能覺察、醒悟,真正的護持三寶,護持正法。祖師大德從印度請法到中國來,不能到我們這一代學佛人的手上斷掉,世間人知見多,絕不能跟他們學,如果學了佛還用世間那一套來看事情,那就不對了,所以流通法寶,我秉持師父一貫的理念,你願意請,只要精舍有那一定是有求必應。精舍請法寶完全開放,不會給你一絲毫的障礙,嫌棄你怎麼請那麼多!不會的!沒有這種事情,佛法一定要流通,說實話這些法寶也不是我們的,是十方出錢印的,要是印了或請來不流通,反而據為己有,人家要請法寶還要跟你「申請」,這是盜十方眾生的東西,結罪是在十方,將來你做牛做馬都還不了,這是真的!不是在證人入罪,因為法寶是十方的,流通是必須的。

一向專念



大家在道場熏修很殊勝,都沒有缺課。能夠這樣子保持下去,就符合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最簡單的「一向專念」,把每天固定的十聲佛號,或是一日一夜或是七日七夜或是盡形壽,都可以稱為一向專念。你們每個禮拜都來念佛用功,相信大家業障一定有所減少,在這裡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淨,你在極樂世界的蓮花就越大,往生傳裡面講到,蓮花上面還刻有你的名字,所以更應該要精進努力,你念佛就是給這朵蓮花施肥灌溉,修諸功德都是給它滋養,這蓮花代表我們的真心本性,心越清淨它當然就越大,顏色就越漂亮。這是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回來說的。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用功,對自己要有信心。你發心學佛,在用功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煩惱境界,這時候不要退心,不要心灰意冷,要相信自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絕對會成佛。現前我們是覺察到了煩惱,能覺察到就不是墮在煩惱中,只是道力不足,暫時去不掉而已。只要再加功用行,必然能有消除的一天,而且就在你不知不覺當中,煩惱業習就除滅了。所以念佛法門很殊勝,在你不知不覺中消業障,這叫做潛移默化。有些同修修行很發心,但是對求生極樂世界沒有信心。他說:「法師,我還有這麼多業障,妄想這麼多,要怎麼往生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說到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能不能往生,就看你信不信了,你要真信切願,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就怕你對自己沒有信心,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那就沒有辦法了,沒有信願,就算你念佛功夫再好,你也到不了極樂世界去,你或許可以再來做人或生天,功夫更好的,證阿羅漢,證菩薩,但是你到不了西方淨土。能到極樂世界修行是最殊勝的,很快就能夠成佛,而且壽命無量,衣食自在,是這麼好的環境。現在的人很喜歡出國留學,我們也要出國留學,出娑婆國到極樂世界,這個國一定要出,這個世間堪忍,什麼叫堪忍呢?苦惱眾多,煩惱重,境界染濁,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你要有信心,不要想自己業障重去不了,大概阿彌陀佛會把我捨下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有自己把自己放棄了,自己不肯修行就是自棄,不然你只要肯認真修,具足信願,這一生要了生死絕對是可以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要知道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我們在場的,甚至不在場的這些同修,只要你肯認真努力的念佛,一心念佛,萬緣放下,信願持名,相信自己決定有往生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真的。帶業往生,業障習氣不用全部消盡,這真是大開方便之門,如果我們還不相信,還不願意接受,還要懷疑,那就是自失大利。這個法門堪稱無上甚深微妙法,不要說百千萬劫,是無央數劫你都遇不到,百千萬劫還不夠長久,要說無數劫才足以形容,今天聽聞到要受持,要萬緣放下,要願解如來真實義,「解真實義」對於淨土法門來說,就是相信自己決定往生,相信自己決定能成佛,相信四十八願所說的完全是真實的,即使臨時抱佛腳也可以往生。張善和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人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接受,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也沒有用,因為他不理解。所以當在念佛修行時,覺察到自己有煩惱,要發心改過,但是不要一直執著自己有這個煩惱,那就去不了,只問你有沒有心要去?有心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就絕對可以往生。其實你有心要去,就是願意捨煩惱心,因為極樂世界國無惡道願,沒有惡道之名,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所以你願生西方淨土中,實際上就已經是願意放下你的煩惱貪瞋癡了,只是習染太重,一時放不掉,這是功夫不夠,不要灰心。但也不是說煩惱放任它不改,那也不能往生,有些人想到:我念佛就好了,貪瞋癡照樣做,殺盜淫照樣幹,這絕不能往生。你造的業是下三惡道的業、是輪迴業,跟極樂世界是不相應的,我們今天萬緣放下,不貪名聞利養,不著五欲六塵,專念阿彌陀佛,奉行五戒十善,奉行菩薩戒,奉行沙彌律儀,這些跟極樂世界相應,絕對可以往生。即使你業習沒有除乾淨還是可以往生。希望大家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整天看著自己的煩惱,煩惱是越看它就越大,不用管它,一句佛號統統掃掉。只要信得真,念得切,就一定出娑婆。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學佛要趁早



無量壽經講到:「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現在的人為什麼不在身體健康、生活富裕的時候,努力修習善法、積德,還想要等到什麼時候?其實修行修善很簡單,只是我們帶有懈怠懶散的習氣,總以為我有念佛就好或是有做點好事就好,這是在事相上看。但在心地上實地去考核,我們有沒有轉過來?像每個禮拜固定來道場共修,這就符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家都有工作,每個禮拜都能到,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還要再進步,看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做到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自利利他的心,有自私自利那就不能利他,「利他」時就沒有自私自利,而「利他」就等於自利,自己道業就成就了,因為把「我」放下就是發菩提心。自私自利要如何放下?不要只想到自己有聽聞佛法就好,我有修行就好,要想到還要更多人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聽聞到正法,楞嚴經講:「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說佛法的人如恆河裡面的沙這麼多,我們要發心把正法流通出去,把法寶帶在身上,希望大家都能够有因緣見佛聞法,我們外出在有因緣的狀況下,儘量穿著居士服,或是穿著印有佛號的衣服,給眾生種善根、結法緣,將來成佛的時候,還跟眾生有因緣,才能够幫助眾生,才不至於馬上滅度!要常常想到要怎麼幫助眾生學佛、幫助眾生聞法,有這個發心你的貪瞋癡慢就會減少,因為要是自己有貪瞋癡,眾生看到我就生煩惱,那要怎麼跟他說法?我要怎麼讓他信受,所以利他就是自利,這是菩提心。現在要流通正法很簡單,古人要流通佛經,都是用手抄寫的,速度很慢,現代得力於印刷術的發達,能做精緻的印刷,每一個人都可以印經書、印法寶,縱然自己沒有因緣印多,也可以到道場隨喜,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來做,這是比古代來得進步的地方。還有一種流通的方法,你可以在網路上流通正知正見,把祖師大德的開示,或是初機的,或是深入的,轉寄給你的朋友,或是在你的版面上張貼這些開示,這樣就成就無量的功德,修大福報,所以只要肯流通正法,發心要幫助眾生,要除自私自利就是這麼容易,一點都不難,只是我們有沒有發心,發菩提心,這是利他。你為什麼會願意流通呢?因為自己覺悟!「菩提」是覺,自己能覺悟,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更不是搞鬼神,也不是學術。它是一門教你解脫煩惱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佛法才有,在釋迦牟尼佛這裡才有,我們接受佛的訓誡,願意幫助流通,這是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就是要認真的去做,「一向」沒有二向,沒有其他的想法、看法,就是把我們的想法、知見,統統放下,不要抓得這麼緊,不要抓得這麼牢。多一分隨順經典,就能放下一分;能隨順十分,你就放下十分,你的業障就減少十分。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這就是恭敬,至誠恭敬,一念不生,這叫一向專念。照經典上講「專念」,就是志求出要,想要出離煩惱,消自己的業障,這才專,這是專念。淨宗講要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前面講念佛要建立在「發菩提心」上,要建立在「一向」之上,這才能得力,所以這就是「於強健時努力修善」,趁我們身體還健康又有一些資財,能够滋養色身,趕緊努力來修行,不然這色身要是生病,身體就衰了,很多人學淨土,都是等到生病以後才開始認真學!身體健康的時候沒有認真學,得不到解脫的快樂,得不到自在的感受,一定要經過病苦他才覺悟,那就太可惜了,這時才想到自己這一生都沒有做好事,沒有幫助眾生,身口意曾無一念是善!這時來不及了,因為業報要現前,就要清算了,平常不願用功,這時候就將要隨著業習去輪迴,在六道中升沉。要上升是不太容易,總是下沉的比較多,我們去市場看,那些雞、鴨、魚、豬..等家禽被宰殺的時候,我們要是沒有這一分覺悟,不趕緊把握現在的時間修行,來生就會變成那個樣子,因為帶著太多太多的惡念、散心、妄念,心是散亂的就會隨著業力去流轉,所以應該從這裡覺悟、從這裡回頭。如果修行的心提不起來,就去看看這些畜牲道的眾生所受的果報,他們是如何被宰殺的?不是要大家去增長慾望,而是以畜生的業報警醒自己。再往下是惡鬼道、地獄道,罪報更嚴重、更難受,這是警惕我們,此生要是不修行,來生一輪迴,馬上就要受這樣的果報。
地獄離我們有多近呢?一口氣不來就是了。一口氣不來,馬上就下去了,尤其是年紀大的同修,等於處在危急存亡的時刻,需要有相當大的覺悟。像今年都已經過了一半,回想年初的時候才剛過年,一轉眼年中了,要是不把握時間斷惡修善,光陰又虛度了,真所謂「少壯俄頃老病侵,幾人未老惜分陰」,真的!身體健康的時間非常的少,應該要努力呀!要自覺,要能夠用功修行。


談念佛



祖師大德講:念佛最忌諱精神渙散,既無音節又不連貫。最怕念的時候忽快忽慢,音調不準,又不連貫,沒有一聲接著一聲念。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問題,平常自修的時候,最好是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不用跟佛號機;來道場跟著佛號機念,也不要生分別心,認為一定得照著自己的方式念才好,那這樣心就有二法,有二法就跟清淨心不相應。所以平常念佛的時候,要「專注於自己的音聲,不用聽佛號機念佛」這是我個人用功的經驗,用聽的也很好,但是要聽能讓你心定得下來的音調,或是四字或是六字,不要聽一些加入現代化旋律的音調,這種音調只可以拿來接眾,但是你想要得定,要用佛門的梵唄,才能幫助你念佛時將心靜下來。
聽佛號最好固定聽一種音調,不要聽多種,這樣心才會專,若一下聽聽四字四音,又換四字五音,又換六字二音、六字六音,太多太雜了,這樣心定不下來,這就是所謂「既無音節又不連貫」。還有,到念佛堂念佛,有些同修喜歡私底下探聽別人的是非,包括探聽出家人的是非,這也是「沒有音節也不連貫」,你這就走音,佛號就間斷了,這很嚴重,這比你一下聽六字、一下聽四字問題還大,可是大家都沒有察覺到,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有意無意的就去挖人家的隱私,打聽別人的是非。我碰過最多的,就是喜歡打聽我師父的是非,這都不好,對道業沒有幫助,這心是散亂的。我們學佛,不要當追星族狗仔隊,這樣你的心是一直在攀緣、在打妄想、在追逐,這樣念佛不會有受用,佛法道理入不了你的心,決定聽不進去,說什麼都是枉然,嘴巴上說我來親近善知識,實際上是想探聽他的是非,想要知道他的隱私,這不是學佛人的行為,這是來騷擾眾生的輪迴生死凡夫,道場會因為你而混亂,走到哪裡都是亂源。
所以要讓佛號能連貫,要讓心能夠安住,不念彌陀就念六趣。六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在六道裡輪迴,所以一定要警覺,要知道自己的問題。在佛門裡面,雖然女眾修學多於男眾,但是女眾講是非的多,業障也重,道場看似興盛的樣子,但實際上是衰敗,當然大家發心學非常好,所以只要少說話、少是非,把這個問題拿掉就好,不是說女眾不能成就,而是有這些攀緣心就不能成就;男眾也一樣,喜歡私底下講講政治、講講局勢,這也是是非、這也是走音,愛說自己做什麼事業,有多大的成就,通通都是夾雜,都是妄想。女眾喜歡跟人家比較,你兒子女兒唸哪裡,先生是做什麼工作的,或是年紀大一點的,就說我孫子已經娶媳婦,我要當曾祖母了,這些統統都不要講,都是夾雜,後面又講:「如是念法,永難成片」。要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在事一心之前的基礎,它是行住坐臥、二六時中唯有一句佛號,沒有別的念頭,如果還夾雜著佛號以外的東西在生活當中,就不能成片。所以你要是真的萬緣放下,行住坐臥都是佛號,一個月就可以見到功效,阿彌陀經講的時間更短,或是一天能成就、或是七天能成就,或是成就以後不失,有的是暫時現前的功夫成片,久了它就退失掉,無論是暫時現前或是永久不退,至少能現前,能有相應分,能得到一點暖法。如果不老實、不懇切,不把心給安住下來,就沒有辦法成就、無法得到利益,我們這一生即使遇到淨土法門,恐怕又要空過了、要再輪迴。在佛門裡探聽是非到處亂講,會墮落得非常嚴重,因為你讓人家造口業,或是離間人家,這是兩舌,越傳越訛,就是妄語。所以口的四種過失就全犯了,在這裡面絕對有貪瞋癡,因為貪瞋癡是心,發諸於身口;身業犯殺盜淫,如果就大乘來說的話,動念就造罪,不論有沒有受菩薩戒,只要動念就是輪迴;小乘戒、事相戒像五戒,有行為才算犯,有念頭不算犯。實際上有念頭就算犯,只是犯得輕;有這個念頭,有念又付諸於行動,那就犯得重。實際上結歸到根本,動念就會造成輪迴。離開佛號就算是動念,動念是動世間念,也就是輪迴,因為它是生滅、變化,有人說念佛也是動念,但它是正念,正念不屬動、不屬靜,看它好像在動,那只是在起妙用、在運轉,念佛不能算是動念。要是念到念寂情亡的時候,真佛現前,你的業識、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銷亡,這就入無生法忍。念佛即念無念,沒有落到正念跟妄念裡面,但是初學人一定要依正去妄,最後連正也不存,這時才是真正的正念現前,這時生死就自在。
佛門講的,你修學能坐脫立亡,那算有一點小功夫,坐脫立亡在現代人看,是不得了的成就,但在佛門裡那還是小功夫。圓澤禪師就是坐脫立亡,很多修仙的、修道的人,也能坐脫立亡,但是他們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在輪迴裡面。學佛的重點在你的心清不清淨、念頭清不清淨,不能只注重坐脫立亡。很多同修念佛的時候,多少會有瑞相出現見到佛,此時不可執著、不要去跟別人炫耀,希望別人恭敬你、讚歎你。像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也是到臨終才講出來;善導大師寫觀經四帖疏,每天晚上都有人來指導他,他也是為了利益眾生才講出來,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求人恭敬,希望人家看自己多有功夫多了不起,這一念就是慢心,就是夾雜。們剛剛講「既無音節又不連貫」,廣義的來看,不是單指在佛號上,念佛號的音準不準,聽人家一個音跑掉了,瞋恨心就起來,這就是動念、就是亂意、就是夾雜;或是聽到人家法器敲錯,就開始生煩惱,這樣心又動了,這很重要。話裡有甚深的義趣,不要只看字面,只認定是在音節上、在佛號上,木魚下得準不準、引磬敲得準不準,人家打得好不好,自有他的因果,修行不要老往外攀緣,要向內看自己是不是動念。廣欽老和尚講:「無論事的對錯,只要動念了,那就是自己不對」。這是大修行人講的話,老和尚以前在道場,被人家誤會偷東西,也不做辯解,就是默默的念佛,心裡不動念。六祖講的:「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人家的是非是人家的事情,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大家無論是在精舍或別的地方,人家板眼打錯或是梵唄不小心沒唱好,不要起心動念,這是很重要的,要尊重人家。

迴向文的意思



「迴向」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每天做的功德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累劫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乃至迴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生西方、同成佛道。
迴向文第一句:「願以此功德」,願將我修行的功德,或是讀經的功德,或是念佛、拜懺,乃至今天所做的一切善行。這是「願以此功德」的意思。
下一句是「莊嚴佛淨土」,從這裡就開始迴向,希望迴向國土莊嚴,什麼叫國土莊嚴?簡單講,就是希望這個環境更美好,心要是清淨,國土就清淨,心要是污染,國土就污染,像這個世間的眾生心染濁,每天社會上所造作的,所表現的都是染污的。像這些新聞最好不要看,看了只會讓心愈來愈壞,愈來愈污染,所以不要看社會新聞,不要看滿是社會黑暗面的報紙,這樣是莊嚴佛淨土,心清淨國土才會莊嚴。
我們對上要做到,「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就是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剛開始學佛會覺得報父母恩很重要,尤其現在的人比較沒有孝順心,學了佛以後會開始重視父母養育的恩德,這是第一個父母恩。再來他會想到教世間學問的老師、出世間法的和尚,這是師長恩。再來就是擴大至一國的人民,國家的軍隊,國家的政府,他們讓我們有安定的生活,所以要迴向給國家,希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是國家恩。再來是迴向給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吃的穿的用的,雖然是用錢買的,要是沒有這些眾生製造,我們有錢也沒有用,一樣沒有飯吃,這是上報四重恩。
學佛深入以後,就會感覺情執放下,就會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沒有父母、師長、國家的界限,一切眾生都是老師,一切眾生對我都有恩,所以應該要拓開心量,這是學佛學到比較老修的程度,希望大家要往這裡邁進。對下,要做到「下濟三塗苦」,我們講的三塗,是地獄的眾生湯塗、火塗、刀塗,這是三塗苦,要迴向給這些三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永離癡闇,永離這些惡道,永離苦痛苦。接下來是利益眾生,若有見聞者,希望看到聽到的,無論是人、畜生、蚊子、螞蟻,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非人、鬼、天人,若看到我在用功,或者聽聞我讀經的都能發菩提心,能發覺悟的心,「菩提」翻作中文是覺悟,我迴向很多人都能發覺悟的心。「盡此一報身」,這個業報身不論善報,惡報,都算是業報,希望大家在這一生業報報盡時,都能夠永脫輪迴往生淨土,那裡才是最好的去處。最後一句結歸,「同生極樂國」。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生於末法,你修其它的法門,不可能有成就;黃念祖老居士也這麼說,只有修淨土才可以,這講的是大多數人,不過我們不要自以為是那些少數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擇了淨土法門,我們當學生的就乖乖聽,老實念,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不是說玄妙不可說,而是若只說卻入不了境界,說就沒有意義了,談玄說妙可以幫助眾生,自己也可以熏習,但是更重要是要契入玄妙的境界。無量壽經就講到無生無念,遠非凡夫之所及,所以還是回過頭來依止佛號,念熟了,你的妄念除掉了,佛念也空了,能所雙忘時,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現前,就是生心時,不著世間、出世間法,這就是無住,真心本性顯現就生心。這是大概講一下迴向偈。將我們念佛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剛剛解釋的迴向偈是一般大眾都在用的,也很圓滿。還有一個迴向偈:「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迴向偈一般都是迴向求生淨土的,因為只有到達淨土才會究竟,所以普賢菩薩講的:所有一切菩薩要成佛,都要修普賢行,普賢行就是結歸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的,這是最真實沒有虛假。那念到「願以此功德」,要想到我有沒有功德,功是功行,德是德行,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還會不會起心動念,若起心動念是凡夫,不起心動念是二乘,起念也不對,不起念也不對,統統都不對,壓念不起也不對。說不起心動念是不要有世間念,不是沒有正念,念是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就是心空無住,知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正念,了達諸法不生不滅是正念。要是壓住念頭,如石頭壓草,表面上好像沒有念,就像水流一樣,看起來平靜,實際上它流動非常的快,只是看不出它波動,但它卻是在急流。真正的急流,看起來是很平靜。石頭壓草的境界,根並沒有除掉。
那「願以此功德」,什麼叫功德?功就是功夫、功行,德就是德行。在平常生活當中,要怎麼樣積功累德?現在很多人做善事喜歡人家知道,這樣好不好呢?如果這個人是有影響力,有起模範的作用,不為自己的名利,那這是無量功德。如果只是為了顯示我多有錢,多有能力,我能幫助多少眾生,希望眾生看到我無不感恩戴德,那這就沒有功德,根本就落在意識心裡面,落在我相裡面。所以做一件事情,包括念佛也是一樣,要三輪體空,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沒有自他,也不執著念佛清淨的境界,一切都不著,念就老實念,不要看看念得有沒有見佛?有沒有什麼瑞相出現?不要去求這個,求這個心就亂了。今天念得不錯,明天心又亂,就開始煩惱了,想要找回昨天清淨、輕安的感覺,落在覺受上,這樣沒有功德,只有一點小福報,比說世間話好些。我們念的「願以此功德」,要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功德。開始當然做不到剛講的境界,沒有關係,只要專心念就好,至誠心念佛,誠心誠意的讀經、拜懺,這樣就有功德,心愈誠愈專,將來自然就功夫成片,會有功效出現。

對善知識勿見過失



修行是一件需要發大心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對凡夫來說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為什麼會覺得很困難?因為要轉變自己的習慣,要放下自己想要的、心裡的好樂、貪愛覺受,要有堅固的願力,更重要的是要聽從善知識的教導。文殊菩薩會下有一位童子,叫做善財,大家對他都很熟悉,善財童子要出去參學的時候,他的和尚,也就是文殊菩薩教給他應注意的事項,第一.對善知識所有的善巧方便,勿見過失。對你的和尚、對教導你的人,甚至再擴大至對一切的眾生,不要見過失,如果對教我們的人見他的過失,對他所做的事生過失想,心就不會恭敬,一旦不恭敬,他講的法就聽不進去,就會覺得:你會的我也會,你也沒什麼了不起,一旦輕慢心生起來,你要斷煩惱、除習氣、要開悟、要證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根本、是「師道」。說要順從善知識的教導,那麼現在善知識不容易遇到,我們就依古大德、依經典的教導開示。
所以修行的困難就在於自己能不能隨順經典的教導,自己是不是總是帶著我執我見在學,經上教我們要放下的,有沒有放下;教我們不可取的,是不是還帶有一點因循苟且的心在貪求,心想:我貪一點沒有關係,再沾染一點無所謂。廣欽老和尚講:「你即使貪戀娑婆世界的一枝草,都還要再來輪迴」。何況是這些比草更大的東西,乃至於物品、或你的權力、名位,權力是使人心裡面得滿足感,總喜歡人家恭敬我、讚歎我、喜歡人家都為我所用、都聽我的命令、聽我的說法,這都是「我相」。我相不除,念佛不會得力,即使你有在斷煩惱,你捨掉的只是皮毛、你捨掉了好清名,喜歡人家讚歎你:萬緣放下、用功、一心精進、你修得好,這個統統是我相、我見,這些心態不除,再怎麼用功念佛都不會有成就。因為不明瞭事實真相,心裡還貪著娑婆世界、貪著這些虛幻境界,才會喜歡這些東西。說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就是困難在這裡。大家認為學佛很容易,念佛一心念就能往生,問題是我們認為的「一心」,跟經典上說的「一心」是否一樣?我們認為的一心是:我現在專心念佛、不打妄想,這叫一心。但是經典上講的一心,是要你把貪愛的放下、在意的放下,這才會得一心,把這虛妄的「我」放下,這才叫一心。這樣念佛才叫一心不亂。我們講的功夫成片,至少也要做到對境心不動搖、不貪戀,這才是最基礎的一心。我們認為的一心不亂,是佛號一句接一句,那不算是一心不亂,那只是念佛沒有間斷。
「阿彌陀佛」翻作中文叫做「無量覺」,我們的心好樂這個世間,有我執、我見、我慢、我癡、我愛那就是無量迷,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嘴巴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是我執、我見、我相,那為什麼不起現行時自己不能覺察?因為被佛號蓋覆住了,佛號蓋住你的煩惱習氣、蓋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你現在心裡面念的是佛,但是煩惱執著潛藏在你六根當中。圓覺經講:「潛伏藏識,遊戲諸根」。一遇緣就起現行,並不是沒有,只是沒有現前。所以在平常時候,罣礙就要少,心裡面一有罣礙,就要知道「我相」現前了、「我見」現前了、「我慢」現前了,這些都是念佛的夾雜、修行的夾雜,一般人不能覺察,還認為它是正常的,不行沒有這個「我」。那「我」是誰?你在夢中感受到的境界、感受到有我,這個我又是誰?根本就是虛妄的,夢中的境界不管有我無我,都是假的,都是心所現的,我們現前的世間也是這個樣子。無論有我無我,跟你講要捨掉「我」,你就住到「無我」裡面去,眾生總是偏在一邊,所以我們談的修行,不是像其他道場講的:你快樂的學習,或很快樂的聽聽道理。只理解當然很快樂,但修行是要叫我們真正轉變,叫我們坐在這裡念個一小時、念個一天、打個佛七,來參加的人就更少了;相反的,跟你說:來做個法會就可以超度你累生累劫的冤親債主,來參加的人就一大堆了。有時是可以超度,但我們自己超不了自己,我們自己才是最大的亡靈,「亡靈」就是亡失靈知性。「靈知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忘失掉,自己迷惑了,這一念都還沒有覺悟過來、還沒覺醒、還在迷,還想要超度誰?連自己都超不了。所以,我常講你要真正發心學佛修行,你會覺得很痛苦很難受,因為要把你無始以來所執著的放下,在現前生活當中,碰到的種種的痛苦,碰到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有個「我」在感知,都是因為煩惱習氣不放下,所以才有不斷的業因果報。諸佛如來雖有業因果報相,但是他不在意,他在這當中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他把苦的根本除掉了,在業因果報中任運隨緣、大機大用,一切都自在,這是學佛人要學的。像僧肇大師的壽命不長,他是「什門」(鳩摩羅什大師 門下)四哲之ㄧ,在當時羅什大師的會下,算是菁英中的菁英,他是三論宗的祖師,智慧辯才都好,功夫相當了不起,大家一定認為他應該會長命百歲,並沒有啊!三十一歲就往生了,但他死的時候並沒有痛苦。像二祖-慧可大師,他怎麼死的?他自己去還命債啊。達摩大師跟他講:你有傳法的責任,可以不用這次還,暫饒過你一回,把法傳下去,但是他傳法給三祖以後,就去還命債了,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講:「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所以,學佛到後來,是這樣清淨自在,而不是怕生死,他根本沒把它當一回事,心裡面根本沒事。我們學佛念佛還怕死、怕輪迴,這還沒得到佛法的心髓,不能像二祖慧可大師,「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人家問六祖慧能大師,你死後要去哪?他回答:我自有去處。他是到處都自在啊!又有人問祖師:你往生以後去哪?祖師回他:「東家做牛,西家做馬」。在十法界任運逍遙,我們學佛求的是這個,這才叫淨土。狹義的淨土指的是極樂世界;廣義指的就是這種自在瀟灑的境界,到哪裡都自在、都痛快。所以學佛要斷除煩惱習氣,才能得到這樣的境界,這樣的受用,想要得到就必須得發心。
於境緣要忍得過,難忍能忍,才會有成就;難行能行,才會有功夫。這些法語跟大眾結緣,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一心學佛。

做一位解脫的媽媽



來談談怎麼當一位解脫的媽媽。當媽媽很辛苦,有很多事情要做:職業婦女要工作、家庭主婦照顧先生、小孩、公婆,還要來道場共修,每天在忙碌的生活中難免要生煩惱心,要生罣礙,要怎樣在這裡不生罣礙就很重要。常常有很多媽媽同修來跟我講:「法師,我好多煩惱要怎麼解脫」?
在佛教,母親的表法是智度菩薩母,是根本的智慧,什麼叫根本的智慧?就是要知道你的心本來清淨,這是根本的智慧。你在繁忙的工作中,隨時要想到:我的心是本來清淨的,做這些事情只是如同水現形一樣,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不會生執著,如果水會執著,把它倒進圓形的杯子,它就會執著是圓形,那就變成固體了,如果再把它倒進方形的杯子它就不能成方了。所以用心要像水一樣要知道我的心本來清淨,沒有這些雜染,這是母親的表法。父親的表法等父親節再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人、事、物,要「事來不拒,事去不留」。不要把事留在心中罣礙,思前慮後,事情沒做以前生煩惱,做了以後又放不下。在家裡罣礙家務,先生出去又罣礙先生,小孩上學時罣礙小孩,還有自身的欲求,這都是罣礙都是不解脫。在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來看,認為這些煩惱、罣礙都很正常,實際上是不正常的,其實每個人可以活得更自在,更瀟灑,沒有那麼多苦惱。所以想要活得自在,就要能夠萬緣放下,想放下就要懂道理,那就一定要聽經,要知道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有我。實際上的狀況是:確實無我!眾生就是在諸法當中認為有個「我」,想要來掌控,把妄我當作是真的我,所以很不自在,這就是眾生。佛門講以「無我」為「真我」,就會離開煩惱、離開罣礙,這是用心的一個方法。佛門講心地法門,你想要能懂得這些道理,是需要長時期的熏修,長時期的讀經,是需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決定力,不要認為經教很難或是道理不好懂,就不肯學,越是困難就越要發心,越要去瞭解,其實道理不困難,困難的是我們的業障,為什麼人家看得懂而我看不懂?人家能夠自在,我沒有辦法自在?這就是業障,因為我是家庭主婦的關係嗎?不是的。同樣都是家庭主婦,碰到同一件事情,有人很自在,有人很煩惱,那就是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所以才有人在種種不同的境界,有人會罣礙,有人不罣礙。你們可以去思維、去分析,去觀察。並不是當家庭主婦就應該有這些煩惱,就應該不自在。一樣可以活得很自在,只要你在生活當中,心不罣礙就是無事。心沒有持犯沒有是非,就是持戒,在家庭生活當中,親戚朋友之間,沒有怨懟,就是忍辱,能夠這樣保持下去就是精進。對諸亂境不動心,什麼叫亂境?千變萬化的境界,是禪定。知一切法空,是智慧。這是當一位解脫的媽媽要有的認知。這基礎要從念佛要有耐心、恆心來念。還有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威儀,律儀裡最容易犯的就是口業,所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尤其是女眾,常動不動,有意無意中就說起是非,談論人家的私事,把它當成聊天的題材,如果真正想要把心定下來,女眾要少講是非,少攀緣,少知道事情,心才能夠定得下來。觀察這些女眾,不能成就都是因為口舌之過。有些女眾常一進道場,心就開始攀緣,看看有沒有認識的、講一講她碰到的事,她家裡又如何,她在哪個道場又如何?打聽一下法師私事或哪一位大德最近又在做什麼?互相交流一下這些資訊。在道場或在日用平常當中跟同修說話,就要講佛法,要講解脫之法。這是基礎,這就是念佛,心覺悟不散亂就是佛,這心念有佛,這是最重要的。男眾嘴巴也是很愛講,很喜歡吹牛,吹自己多有成就,多有見識,這都是慢心。無論在道場、在家裡或在工作環境當中,想要真正得定,就是話要少,不需要說的話,不該說的話就不要說。這樣就少造業,業障才不會從這累積起來。如果把業障的根源斷掉,再念佛下去,就開始消業了。也就是說一個人他不再負債,那麼存下來的錢,就是真正的資產了,所以我們學佛,要怎麼樣讓我們的功德不漏失,無量壽經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少講話,不要去打聽小道消息,這句話真的很重要。所以想當一位解脫的媽媽,就從這開始做起,有做到後再來討論。希望媽媽菩薩們回去好好的努力,用功的修持,這一生很辛苦,要有個好的結果。佛門好的結果就是心清淨,不要一輩子到頭來心還是很雜亂,那我們學佛就沒有從中學到「釋迦牟尼佛」,什麼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作中文叫仁慈寂滅,心要有慈悲心,要能夠化小愛成大愛,寂滅就是心中沒有煩惱,一般女眾常「愛緣慈悲」,愛緣慈就是:跟我有關係的、是我所愛的、我所在意的,我才會去幫助他,應該要把小愛化成「無緣大慈」,我們就是迷失了本性,不知道眾生是同一體性,所以做不到無緣慈,本來是無緣慈,就變成了愛緣慈。女眾把小情小愛當下一念轉過來,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講的是,平等一智同普救護,這是無緣大慈,要學這慈悲、學這智慧,這是本來就具有的功德,不是從外來的,現在我們知道了,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起觀照,從這裡去回頭。在不慈悲當中回頭,
像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接觸的眾生都是修羅,羅刹,都是瞋恨心極重,沒有慈悲心的。也就是說慈悲心要從你的瞋恨心上去轉過來。
你的自在要從最罣礙的事情上放下起。

聽經聞法學放下



我們常要想一想還有多少日子可以過?「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如同水中的魚,水越來越少,那還有什麼好快樂的呢?年輕的人要想《楞嚴經》講的:我的年紀三、四十歲,已經比十歲、二十歲的時候還要再老很多。從古以來這些孤墳,都是少年人多。所以要發菩提心,發覺悟的心,要勇猛精進。像徹悟大師講:「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還有夏蓮居老居士講:「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我們要持戒,遵守佛陀的教誡,在這世間要守法,守規矩,很多人不會犯嚴重的法律,但是他會鑽法律漏洞。這都是犯盜戒,不但犯盜戒,還犯了-不壞國制戒,這都是學佛人應當學的。學佛應該學三聚淨戒:所謂攝善法戒、攝律儀戒、跟饒益有情戒。一切善法我們應當發心奉持,一切律儀應當要遵守,念念為眾生,要發菩提心把自己放下,做什麼事情不要為自己的名聞利養及我見我相去做,這是很重要的。人就是太多時間及想念都是為自己,所以就在這裡輪迴,造作惡業。無論善報惡報都是輪迴都是苦,因為樂報不長久,樂是壞苦。苦是苦苦,終不會變成樂,所以三界輪迴是苦。
釋迦牟尼佛看到這苦惱眾生的現象,所以他發心學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了讓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讓眾生出輪迴,永遠不要在輪迴的模式下生活。所以聽經就很重要,持戒念佛看經教。因為經典裡面講的統統都是我們不覺察的問題,而且都非常嚴重,我們心粗-還以為說一兩個妄語沒有什麼,做一兩件不守規矩的事情沒什麼,可是在佛法、在因果裡面講結罪不在於事相,是在於心態上。你的心就是我們講的心王,心王能夠執持所有的心,心所法,所以結罪都在眾生的心,不是事相上有做沒做,而是心地上是怎樣的存心,所以說因果絲毫不會錯,因為意識會把你的行為做紀錄,就像我們現在的記憶體一樣,它會寫入,它會記起來,而且永遠都不會忘,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真的,也許現在不會現前,但是當現前的時候大家就要小心了,一定會害怕。《地藏經》講:「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沒有人會願意替你受這樣的果報,也沒有辦法代,所以我們要聽經,要修行。聽經真的很重要,聽經要把我放下,把成見放下,這才聽得進去。不是我來看看祖師大德怎麼說,那個還是我見,還是顛倒,祖師大德他們是把我放下的,我們帶著輪迴心看祖師大德的著作,生輪迴見,「欲入如來,大圓覺海,終不能」,這是佛在圓覺經上告訴我們的。聽經不要只聽是非,不要專聽現在又發生什麼事,大家聽師父講經很喜歡聽師父現在又發生什麼事,其實師父發生什麼事,那是師父的境界。要問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在攀緣?心是不是在顛倒?有沒有辦法覺察,這很重要。所以聽師父或是聽哪位法師講經,都不要只聽是非,而要聽對治自己煩惱習氣的,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益於病」,對我們有益的話不一定是好聽的話或順著我們的習氣,一定是違逆我們的。有一些法師,講經講得很好很真實,但我們自己習氣重,就會覺得他講話怎麼這麼不圓融,不順人情。但是我們要想到,人情就是我們這一生的業,心裡的業,為什麼有順境或逆境的感受?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世間的業,有人情及世間的思想,那是不行的。學佛要放下,只有放下你世間的思想,你的業才會轉,習氣才會轉。很多法師講經都講得很好,都是在幫助眾生,但是我們要會聽,不要想他怎麼這樣講,其實很多祖師大德講經都是這樣,非常的真實,非常的貼切,我們要是不會學,即使真正的祖師大德站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也沒有辦法認識他,我們常想,人家為什麼障礙正法?那我們有沒有懺悔反省過,問自己是不是那個障礙正法的人?自己是不是那個不修行,破壞道場破壞正法的人?我們四眾弟子都要警惕小心,大家去看看《法華經》就知道,不要犯到這因果,這果報非常嚴重。尤其我們這道場是和合的道場,大家在言行上要多注意。尤其有意無意的挑起是非,或是破和合僧。若你破和合僧這問題就很嚴重,你來生乃至這一生要出家,可能沒辦法得戒,因為在戒壇上會問:「你有沒有破羯磨轉法輪僧?」若有,那是七逆罪,不能得戒,連沙彌壇都沒有辦法登,何況是比丘壇,乃至菩薩壇,這是相當嚴重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認真努力,算一算,還有多久可以活?我們沒辦法再活一百年,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如果在這上面可以覺悟,那真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顛倒不覺悟、不修行還貪戀世間,那真是「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啊!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如何看破放下



我們學佛了,就要知道什麼是真正不變的功德,我們發起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為自己的媽媽迴向,祝福她們福慧增長,光壽無量。
很多人問過我什麼叫做「看破放下」、「要如何看破放下」,這是學佛的大問題。想要看破先要能夠覺察到,有什麼毛病需要改正,就是自己有什麼地方需要再更進步,當有了想要覺悟的心,你就會覺察得到,有發心要轉變以後,要去發現過失、要承認過失,這就是看破,心要細一點才能夠清楚。其實放下很簡單,既然知道這是自己的問題,這毛病可能會干擾別人,可能會讓自已痛苦,那麼當然很自然的就會想把它放下,就像手上著了火一樣,燒的很痛,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把它熄滅,這就是「放下」,那要看破什麼?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也許知道,但是只知道粗的,譬如說你知道:自己會講是非、會吃肉、沒耐性,這是覺察到很粗的。再更仔細一點,你的罣礙、你在意的事情,尤其是你越在意的事你的煩惱就越重,不管是什麼理由,也許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是兒子的事情、是女兒的事情或是家裡、公司的事情,總之你越在意的事,你的煩惱就越重,而且智慧就越少,因為情生則理喪,你的煩惱情生起來,理智就喪失掉,理智就是智慧,所以煩惱越重智慧就越少,這是相對的,相反的,你智慧深煩惱就少,所以要把罣礙的事情放下,重點是你能不能覺察自己在罣礙?很多人不曉得自己在罣礙,就是因為你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才會罣礙一些事而不自覺。眾生就是不明白自己的心跟諸佛如來一樣清淨,本來沒有這些煩惱。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起煩惱動念頭才認為是正常的認為這是應當有的,所以才會有罣礙的事情存在心裡面而不自覺。歸根結底,就是禪宗講的你要識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未動念以前」。眾生為什麼會成為眾生?會有入胎、會有出生,就是因為動念,所謂「未生前」就未動念以前,要看破就是要曉得這一點,知道你的心本來清淨,本來不受任何的染污,即使在染也不染,在瞋也不瞋這樣你就能徹底看破,煩惱起來你就能曉得:我的心從來沒有煩惱,從來沒有妄想,為什麼現在會起煩惱打妄想?
當下一覺、一照,這煩惱頓時破滅,所以「看破」要講到心性上去,才能夠徹底的看破。放下就是放下你本無的東西,本來沒有煩惱,你現在有把它放下就好,所以看破、放下完全是一回事,不是分開的,不是我先看破以後再來放下,或者說我看得破,可是我放不下,其實放不下就代表你沒有看透,要看透了,那放下就很簡單。而且會很樂意的轉變過來,會覺得很舒服,就像我們生病了,為什麼要去看醫生,就是因為我們曉得身體本來不病,現在打噴嚏流鼻水就是有問題,煩惱就像這些症狀,凡夫覺得打噴嚏流鼻水正常或是得癌症是正常,凡夫看煩惱就像這樣,我有煩惱是對的、我有罣礙是正常的,有這些人事上的問題是應該的,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更要能在這裡放下。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認為煩惱是正常的,所以佛稱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翻譯成中文叫堪忍,堪忍就是能忍受於在煩惱裡面受苦受難。看破放下就是這麼一回事,希望大家能夠勤覺察。
要靠念佛才能覺察,就念這句佛號,佛號以外的都算煩惱,無論是善念、是惡念,都是煩惱,善惡俱是輪迴,是要造善,但做善事不著善,不起善的念頭,惡事更不能造,造了惡就不淨,念佛是淨念,學佛的人學的是清淨,所以念一句佛號也可以算是看破放下,但是必須要萬緣放下的念,不能邊念佛心裡想著等一下有什麼事情,這叫未來妄想。想到過去什麼事情,那是過去妄想,念一念落到過去妄想裡面、現在的妄想或是無端的在那裡生煩惱。這都是沒有看破放下,那要怎麼落實看破放下?就用一心一意念這句佛號,這是行門,那解門就是剛講的,識得你本來的面目,這才算是真正的看破,想要識得本來面目,那就要聽經,要讀誦大乘經,像華嚴經,法華經,有人說自己沒時間,那就讀心經、金剛經這些短的經典,天天讀,天天看祖師大德的開示、註解,或是看達摩血脈論,達摩悟性論,這些都能幫助大家在解門上用功,是能夠識得本心的好書。佛法不是在你現前的妄心裡修行,現前的妄心會變化,現前的妄心必須有刺激它才有,你的感官六根對六塵,遇到一切境界認為我有見、我有聞,你要是在這上面思維,這是凡夫的錯認,那就是「我見顛倒」。很多人學佛他反觀這念心,他不是觀現前這一念心本空不可得他是在:看看我到底在想什麼,我想要幹什麼,這樣不對這是「我見」,這樣永遠都看不破,永遠都放不下,越學越執著,越學心越堅固,越執著這個身是我,越執著我的想法是我,這樣絕對沒有辦法成就。
所以看破放下必須你的我見淡掉,我執減少、我慢能夠消除了,這才算看破放下真正有一點小成績。所以從剛講的解門、行門到修證,最重要還有「信門」沒講,要信得過剛講的話,要能夠植入你的心裡面,這才叫信!清涼國師講的信、解、行、證,你要信得過,信就是沒有懷疑,不要懷疑,就這樣老實的去做、去修,這個叫做信門,剛剛講的解、行、證都是成就在於信門,否則即使聽再多、解再多,要是不信就沒辦法入道。一些同修學佛幾十年,聽很多、看很多,經典都會講但是沒有深入,因為信不過!他不是信不過佛講的,是自己的成見不肯轉,這叫「信不過」,自己的知見不肯轉,自己的妄念不肯轉,不願意放下,這就是信不過,「信為道源功德母啊,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很重要,希望大家從「信」開始,要信得過。

什麼是大乘佛法



有人問什麼是大乘佛法?什麼是小乘佛法?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大乘跟小乘就一心上沒有差別,平等如如、原來不二。但是就「迷悟分」上來說,因為有迷悟淺深的不同,所以就有大、小二乘的差別、有權、實的差別,「權」是方便、「實」是真實。就「差別門」上來看,這大小二乘就差很多了。
就修證來看,小乘最高只到阿羅漢,就只斷了見思煩惱;那大乘一直到圓教的如來果位,也就是阿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羅漢只有正覺而已,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在修證上相差甚遠;那麼在知見上,小乘於對世間是怎麼看的?小乘認為一切法是實有的,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苦不會變成樂、樂不會變成苦,二者是相互對待的,小乘經裡講的樂是「壞苦」,苦、集、滅、道,這是小乘的認知。
大乘也講苦集滅道,但是知見深入,維摩經講的:「深入緣起,斷諸邪見」。他知道一切法是無生的,既無生就不屬生、滅,也不屬於有、無,也不會認世間為實有,或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本來清淨、本來如如,這是大乘。佛在涅槃經上講:本來不苦,眾生迷失本性,誤以為有苦,所以給你說「苦諦」。實際上本來沒有苦。佛講的常、樂、我、淨是真樂,真樂就不苦。本來是真常不變的,因為迷失本性,小乘誤以為一切法是無常,實際上是真常。法華經講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心境就不一樣。所謂「世間相常住」,大家觀察到世間會變化,這是因為你的心在動轉,所以妄有變化,實際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是無生的。本來是真常,眾生卻誤以為無常,本來有真我,因迷失本性,所以誤以為無我。佛性有真我,是清淨的。小乘人不懂以為蘊中無我,他不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些色法,一切相都是心所變,他只知道蘊中無我,而不知道蘊即是我,這個色相就是自己的心,就像大乘講夢境的比喻,「全夢是心」,整個夢境就是心所變現的,夢境中一切的人、事、物或你的感受,都是你的心所顯現的。眾生不了達,他找不到「真我」所以說為「無我」,這是小乘。常、樂、我、淨四淨德,「淨」就是清淨的意思,本自清淨不待修證,眾生卻起念造作,以為有苦可斷、有煩惱可滅,這是小乘人認為的。大乘講的是「本淨」,本來清淨。這是大小二乘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大乘講無生;小乘是滅生滅,求涅槃,這是他們的觀念差異。所以在用心上、在認知上有很大的差別;在利益眾生層面來看,小乘利益眾生的心沒有這麼強,跟他有緣他才來度你,跟他沒緣,他不一定幫你,這跟大乘菩薩不一樣。所以小乘戒聲聞戒第一條是不淫慾;大乘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在「利生」上就不一樣。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不起一念惱害眾生的心。小乘志求出要,他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所以要先斷淫慾,這是先顧自身;菩薩了知自他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利他即是自利,在境界當中磨除自己的塵沙煩惱、斷除自己的見思煩惱,常想著自他不二,那見思煩惱不用刻意求斷,就任運自落,這是巧妙的地方。小乘在修行上是析空,把一切法做分析,認為都是和合生的,這是析空,以天台家講,這是屬於比較染著的修行方法,析空度。大乘是體空,體空巧度,體一切法本性自空,這是修行方式的不同,所以有很明顯的差異。我們學習的淨土宗是大乘,如果認為煩惱是實有的、有菩提可證,不信自心是佛,那我們雖然學淨土,還是小乘,而不是看宗派,是看認知。
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四教,第一個「藏教」就是小乘教;那麼「通教」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別教」就是別於小乘;圓教就是圓滿教,究竟圓滿所以是圓教。大家學淨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對於這世間是不是認為體空?是不是知道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淨德?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到信、願、行,第一個要「信自」,六信裡面要先相信自己,但不是相信自己的想法,四十二章經講「未證阿羅漢,不可信汝意」。信自就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因就種對了,這是大乘的根本因。一般人對大乘跟小乘很難去分判出來,所以在這裡簡單的跟大家介紹,要更詳細的話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經典註解或開示,都會有講到或是看天台宗的「四教儀」、或是看賢首宗「五教儀」,裡面都會說到。

怎麼真正轉變命運



   有位同修提了一個問題,他問:「了凡先生」做善事、改過,是否這樣轉變命運比較快?如果依佛教修戒定慧轉業比較慢,不曉得是否可以只照了凡先生的模式去轉變命運,不用修戒定慧或戒定慧慢慢修。實際上,了凡先生他轉變命運並不徹底,他遇到的是南京棲霞寺的高僧雲谷大禪師,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他卻沒能好好把握這一生得度的因緣,是覿面失機當場錯過,他只轉了一點小命、小運,沒有轉到心裡面去,所以要轉變命運要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從一個凡夫轉變成如來,不光是這一生的轉變,而是永遠的轉變。當佛小的時候,甚至還沒出生時,就有仙人預言,釋迦牟尼佛一定能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統領一泗天下,福報非常大。可是釋迦牟尼佛四門出遊,看到這世間的生、老、病、死四苦,這四苦裡又夾雜了其它的四苦: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苦,這些苦不是造善可以除得了,唯有出家修行真正修戒定慧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他做模範給我們看,把命運徹底的轉變,不光只是轉輪聖王,他今天的尊貴,我們稱「三界導師」,王於三界,又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這是徹底的轉變。華嚴經上講:「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他是真正的沙門。沙門翻作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以他的弟子讚嘆道:我佛大沙門。佛是真正從心地上轉變。你如果只有修福、造善、造惡。達摩大師說:俱是輪迴,不究竟。所以了凡先生雖是一個改過的好例子,但比起釋迦牟尼佛那就不是一個好例子。大家來佛門學佛,不光是要轉這一生的命運,更是要轉來生。何況你感覺境界好或壞,順心不順心,都是自己的妄心、妄識在作祟分別,不是實有的。所以學佛是要在順逆境界當中,都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才算是真學佛人。也許釋迦牟尼佛轉變命運的例子,你们覺得太久遠了,那再講一個近代的例子,就是空老和尚,他轉變了自己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们家的人幾乎都活不過45歲,包括他爸爸及他自己。看他年輕剛出家的照片臉相福薄,他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為什麼找他講經,就是看他沒有福報又短命,所以讓他學講經改變命運,他在45歲那一年,生了一場大病,那時候他講經停下來,全心全意用功,真正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把自己的煩惱習氣轉變過來。他現在已經八十四歲,他以前沒有福報就做布施,不光只是布施錢,還把煩惱習氣給布施掉,他很喜歡書,書只要折過一角就不要了,台中慈光圖書館成立,裡面有一半的書都是他捐出來的藏書,他說:這是我的煩惱應該要放下。這是現代轉變命運的好榜樣。所以要學釋迦牟尼佛及師父這樣轉變,要學佛菩薩真正的轉變,不是只看眼前,覺得生活不好過,不如意,實際上好不好過統統都是帶著我執我見、帶著自己的好惡心、欲求心在看,有欲求心,即使現在生活好過了,又會有別的煩惱出現,有錢人有有錢的煩惱,窮人有窮人的煩惱,都是煩惱,都是罣礙。只有真學佛才能處處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轉變,徹底把命給轉變過來,命是由心所造,心善生三善道,若善中夾雜了點惡,在三善道裡面的果報會有點不如意。心惡會生三惡道,三惡道裡面又帶一點善業,所以有大象掛瓔珞。現在有一些寵物,又封爵士,又繼承龐大的家產,還有傭人服侍牠,這些俱是輪迴,都出不了三界。心要無生、無念、無我,那修的是淨業,這一生能永脫輪迴超出三界,這才是最大最真實的利益。所以了凡先生沒有真轉過來,要是轉成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他這一生就有價值了。雖碰到大禪師,也只得了個人間小果,這叫「聞大法證小果」,多冤枉啊!所以不要羨慕他,要羨慕釋迦牟尼佛,羨慕佛的弟子,能從外道轉成阿羅漢、轉成聖人,從凡夫轉成佛菩薩,這是三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想要真正把命轉變過來,必須修戒、定、慧。不要看到世間人有一點小福,就心生戀著、心生貪愛,把這一生遇到佛法的大好機緣給喪失掉。開經偈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佛法,比看到優曇花還困難,要能遇到佛法又能真正落實更難,佛在法華經上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花」。它前面舉一個比喻:「譬如優曇花,天人所愛樂」,優曇花是世間人、天人都愛的,如果能真正學佛落實佛法,能學大乘法,佛讚嘆你確實希有,超過於優曇花。所以希望大家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不要再錯過,一定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有人說:求生淨土不切實際。錯了,才最切實際啊!淨土是真的,這世間是假的,終歸壞滅,看看最近的地震、災難,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究竟堅牢為佛土。這是實話,所以希望大家認真努力,不要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身體健康的方法



現代人生病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身體上四大不調。還有一個是心理煩惱比較重。這是造成病苦存在的因素,再歸結其原因還是「心」的問題。心地上有煩惱就有貪瞋癡,有所好求就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才要來道場念佛、拜懺。做一般的運動只會動到身體,可以讓身體健康,但是心卻沒有辦法達到平靜,只有身體的健康終究是不究竟的,因為有心做主宰身體才能運動,身體會有病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安,心有很多的好樂、很多貪求,譬如說有口腹的慾望,飲食就無度,愛吃的會多吃、不愛吃的就不吃,所以造成營養不均衡,影響健康,這是心地上分別的問題,是貪求的問題。這些在佛門釋迦牟尼佛都有講得很清楚。所以利用假日兩小時時間來道場用功念佛、拜懺,除了念佛可以修心外,禮懺也可以讓身體有運動的效果,當然懺悔還包括改過自新的作用,使自己後不再造,在道場跟在家裡用功不一樣,有佛菩薩為作證明,又有佛力的加持,那種感受及攝受力不同,所以勸大家要來道場共修,依眾靠眾,是有它的功德存在的道理。歸根結底,世出世間最好的運動,無外乎就是拜懺,因為這拜懺不但調身、還調心,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然後在佛前發願懺悔改過,念「歸依釋迦牟尼佛」其實就是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翻作中文就是「歸依」的意思,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能仁就是「慈悲」的意思,對一切人要慈悲、對一切事要慈悲、對一切物要慈悲,心地要清淨、要善良,要不起心不動念、不要有人我相、對待心,我們念歸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口念佛、心想佛、身禮懺,三業都清淨,攝住心的動亂、這就是消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福報就會顯現,這是必然的事情,就如同千年暗室本來無光,現在把燈打亮,自然黑暗就消滅了,黑暗消滅、惡業消滅,智慧就現前,福報也就現前。這是為什麼要來道場念佛、拜懺的道理。
當拜懺時在拜下去的時候,膝蓋不要頂著你的胸口,這樣會喘不過氣來,跪下去膝蓋是有點距離、是張開的。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就是,拜下去的時候,眼睛不要閉起來,眼睛閉著起來時會頭暈,眼睛要微微張開,不然壓力會集中到頭部來,這些方法給大家做參考,也幫助大家拜佛拜得法喜、拜得輕安,拜佛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也是很好的運動,拜的時候慢慢拜,不要急。有的同修聽到引罄聲,就趕快趴下去,動作要慢,拜的時候注意身體的動作、每一個關節,微細的注意它的變化,這才能把心收攝這是最基本的,不然平常太亂,甚至都不覺得自己有在呼吸,在道場利用念佛、拜懺的時間好好把心收下來,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無上功德。
精舍一年舉辦兩次「佛教基礎入門」的課程可以幫助大家在修行上、儀軌上、道業上有所增進,給大家建立正知正見,告訴大家什麼是正信的佛法,希望大家有時間就來參加。

念佛如何得力



念佛時無論是正式的坐念,或是一般的散念、散課,都應該要端心正意,不要心散亂,心散亂佛號就念不好。不要打妄想,集中精神,用全部的力量,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無論是好事、壞事,或是明天要做的、等一下要做的,統統放下只專心來念佛。所謂未能成片,先學專念,真勤真專功效自現,這事不用問別人,自己認真的念念看,功夫提升會感覺得到。念佛的時候,有很多妄想雜念,怎麼辦呢?如果說是在家裡念佛修行,想睡覺,可以站起來走動,坐念改成經行,在道場大家都坐著,就大聲念,高聲念佛可以怖魔,這是祖師大德開示的,想睡覺時可以捏自己,提醒自己,不要讓它昏沉,不要讓它睡著,要知道這就是昏沉蓋。你或許會找理由,說自己很累!,其實是因為昏沉蓋現前,要是這時候做的是世間事、做的是一些令心散亂的事,這時精神一定會很好,絕對不會昏沉;還有一種是妄想很多,一樣是高聲念佛,把注意力集中到阿彌陀佛名號上,一直念去,這是在念佛時降服昏沉妄想的方法,這些方法要會運用,第一、有妄想是不對的,念佛打妄想是錯誤的,要發心!第二、昏沉也是錯誤的,要能够警覺,如果沒有警覺心,就會認為昏沉、妄想是正常的,那有再好的方式都沒有用。再來要發信願行,發堅固力,要用堅固修行的願力來念佛,求佛哀祐,請佛菩薩加持。自己昏沉蓋重,妄想太多,止都止不住,那臨終想要正念分明恐怕很困難,所以在平時就要練習。蕅益大師講:「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信願來念佛品位才會高,你要是沒有信願,只有念佛,那也不能往生。新加坡有個真實公案,有位比丘尼,從小時候就念佛,念得很好,一輩子相當精進,得到念佛三昧,雖然臨終遇到病苦,也能夠心不顛倒,意不散亂,不會被身體給障礙住,可是心裡面還有罣礙,她跟她的一位親戚很好,她臨終的時候念佛,阿彌陀佛來了!要接引她往生,可是她沒放下不願意去,佛就離開了,因為她起了執著,所以沒有得生淨土。她斷氣後臉發黑啊。經典上講,人往生的時候,因業不同臉上會有五種不同顏色呈現,發黑是下三惡道去了,多冤枉啊,所以一個大好的成佛機緣,就這樣子丟掉了,她要是一念放下,就可以跟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得生與否全憑信願,大家雖然有信願,還不够深,要真正的去轉變,要把煩惱伏住,不能想只要有信願就可以,這一生要在淨土宗裡面得到利益,就不能存著僥倖的心態。尤其是末法的凡夫,佛已經為我們開出了淨土法門這最後一帖藥,再不吃那真是無藥可救了,如果在這裡還心存僥倖,以為具足信願,可以不用念佛,可以在娑婆這邊再貪著一點,憑著毅力,憑著堅固力就能往生,那是癡心妄想。有一個叫「本願念佛」的團體,他只要信願,卻不修行,五戒十善也不修,貪瞋癡慢疑都可以起,佛號也不精進,心想說臨終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願往就決定可以往生,在現世還想要多貪求一點,多造點業,這是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本願念佛是要萬緣放下,所謂信願行三!這三個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你的信願,必然含有真切的行持,所以真正念佛人,是萬緣放下,這三個不能分開,把它分開,只要信願,不要行,不肯念佛,不願用功,也不讀經,也不禮懺,這就是經典上講的無慚無愧!這種人是不會往生淨土的,所以我們修學淨土,一定要具足信願行,要多聽經、多念佛,聽經是幫助我們看破,知一切法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有生有滅才有可著的!事實真相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生無滅,如果對道理不清楚,信願就不能真正發出,若真正發出來,一定知道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淨宗的用心,這樣學淨土才有感應!才會真正得到受用,得到利益。不然就會像有些人的錯誤觀念,認為淨土宗是度死人的宗派!是臨終時才用得上。淨宗是現前就能够受用,全在於自己願不願意用功修行、願不願意聽經、願不願意放下,這事情沒有辦法僥倖,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不修行、不聽經、放不下,就不會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縱然平日嘴巴再硬,臨終業力現前的時候,那時就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現前,是業相現前,經典裡面講一般不修行的人,臨終惡業相現前會產生無量恐懼,若是眼睛看得到,會看到種種惡相,眼睛看不到則生無量的恐怖,耳朵能聽則聽見無量惡聲,耳朵聽不到,覺無所聞,就心生憂懼。所以要是不念佛,不精進,又不聽經,也不明道理,臨終遇到的現像絕對是這樣子。所以要解行相應,信願行要具足,這是資糧,資就是錢財,糧就是糧食,你要行菩提道,要帶錢,帶糧食!就是要帶旅費。這條修行的道路,要帶著信願行來用功,要知道自己的業障重,要相信佛力的加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絕對不會欺騙任何一個眾生,能今天發心念佛,就立刻與他願願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這樣念,不要懷疑,不要夾雜,不要間斷。若是念一個小時都還要打妄想,不行啊!往生大有問題,即使有信願,若信不堅,願會無力,五根五力不堅固,臨終業障也是會現前,信願有沒有根,有沒有力,是看平常妄想的多少,一般都會著重信願,不著重念佛,認為有信願就可以了,佛號可以輕淡疏遠一點,這可不行,都是一樣重要,希望大家要能警覺,要真正發心。一定要轉變,不要再跟世俗的凡夫一樣,經典講:「死相現前著惡色」,臨終的時候,種種惡相必然現前,極樂世界不會現前,想要極樂世界現前,要做到「念起不隨」,念頭起來不隨著它,不跟著它跑,極樂世界才能現前,不然就會是唯識宗講的,強者先牽!看這一生造什麼業,惡業強牽往惡道,善業強牽往善道,相信一般人惡業比較強,因為「惡心所」比較多,「善心所」比較少,所以念念造惡,地藏經講: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要發心轉變,才不會碰到無上甚深微妙法,最後卻落得一場空。

如何讓心靜下來



現代科技發達,物質受用比以前好很多,學佛人在這境界裡很容易受到動搖,甚至連自己動搖了都不曉得,所以要檢點一下自己的心有沒有染著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現代的網路資訊非常的進步跟健全,但所傳達的多半是一些不好的訊息,而且這些訊息隨時可以透過手機、E-mail看到或是電腦網路看到,我們學佛有一句話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知道的事情多,心就容易起煩惱,容易打妄想,所打的妄想都是一些遙不可及的事情,徒增煩惱而已,所以這些資訊要少去接觸,是非必要性,更不是你非看不可。不過現代人理由蠻多的,總說:我是什麼原因,所以我一定要開一定要了解,所以修行是面對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貪欲,有沒有心定不下來,總想去看想去了解。原則上除了跟自己工作上有關,不得已以外,一般都不要接觸這些資訊,這些都損害我們的清淨心。
到道場,沒有必要的人事我們不要去接觸,嘴巴少說話多念佛,不要東家長西家短,不要刻意去攀緣去認識那些蓮友,大家是君子之交,不要攀緣,一旦攀緣是非就會出現,心就開始動亂,來到道場沒有把心給攝住,久而久之這道場就不像道場,就像一個是非的場所、消息的場所。像現在師父在國外,有些佛門狗仔隊很喜歡去探聽:師父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你縱然知道,那跟你修行又有什麼關係?那些事跟我們修行了生死除煩惱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些人既喜歡攀緣又愛誇耀自己的見聞、誇耀自己的視野有多廣,這裡面夾雜的是他的傲慢心,所起的是無邊的煩惱,這樣來道場沒有一絲毫的功德,造的是無邊的罪業。我講這話很不客氣,但卻是真話,如果你真正要修行,就萬緣放下,不要去當佛門狗仔隊,或是炫耀拿到第一手和尚開示的消息,不要做如是念。真正的第一手是「不動念」,不隨境轉是第一手、是第一念,你拿到的是你以為的第一,實際上,這個世間生生滅滅早就不曉得過了幾回,怎麼會是第一,所以拿這些來炫耀是沒必要的,這裡很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的地方就不是很清楚了,所以在這裡先跟大家說不要當這種學佛人,道場出版的訊息要往法上走,修行上走,不要夾雜一些世間法,明明是佛教的東西,卻夾雜一些世間法在裡面。這裡是十方的信施,眾生來道場供養三寶,之所以有福報,是因為這裡是在用功修行的地方,是供養大眾用功,這裡的大眾依佛陀經典如教奉行,所以人家才會來護持才有福報。道場要是把人家護持的錢拿去做世間的事情,搞一些與佛教不相干的事。那你去看看戒經裡面是怎麼結罪的?這過失是無量的,等於濫用僧物、濫用十方的信施。人家是要用來弘揚佛陀正法而不是搞世間法,世間的東西世間人會去做,你是佛教的道場,就是專門流通正法,我們道場只有佛教祖師大德開示,其他世間的東西這裡沒有,如果有人要來請,就介紹他到一些在家人的單位去,他們那些地方無所謂,出家人的地方、修行人的地方就是專門弘法,就是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要出三界六道輪迴沒有那麼簡單,第一:你不曉得自己就處在輪迴的境界裡,不知道自己的心裡面是七上八下,從早到晚沒有一刻是停止的,沒有一刻是安靜的,這就是輪迴相,你們可以去體會看看,這就是常說的「顛倒」,還有更顛倒的,就是把這種動亂當作是正常的,當作是應該的,那是極度的顛倒。還有人說如果不這麼亂,就沒有辦法活下去,他說:我不看新聞、我不看這些雜誌、不看染汙我們清淨心的東西活不下去。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講過:你要是把糞坑裡的蛆抓起來,把牠洗乾淨抹上蜜絲佛陀,牠會死掉。就像我們心動慣動久了,靜不下來一樣,真給你安靜、給你清淨,是忍受不了的。亂久了,想要靜,靜久了又想要動,整天就在「動、靜」裡面、「有、無」裡面、「對待」裡面輪迴,一下靜一下動,一下動一下靜,這就是輪迴相,這是我們的過失,所以要發心把它改過來,我們很多的苦惱都從這裡來,也許你會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很好,我很快樂,但要知道樂跟苦是相對的,有樂你就有苦,修行後是離苦樂兩邊,達到自在、是清淨,可是這清淨多數人都不要,大家都喜歡樂受,看修行能不能所求都滿願,都能夠遂自己的心意,其實在佛門不是不能求,但是你求佛菩薩不要只求一些小事情,求財富、求名利、求家庭事業和順這對佛菩薩來說易如反掌,要保佑你太簡單了。但是你要求了生死、求出輪迴、這才求得究竟。能求得究竟那你其他的所求當然都能滿願,主要是因為你的心自在了,放下了。為什麼人在世間會很苦惱呢?就不滿足!有了還想要更多,還想要更好,好還要更多,更多還想要更好,所以整天患得患失,就是這一念心沒有辦法停止,沒有辦法安住,因此要求佛菩薩讓你的心能夠安住,放下罣礙。在佛門要求大一點的事,不要求小的:什麼保佑兒子可以考上好的學校,女兒可以怎樣又怎樣,先生又如何如何,這些小事滿了你的願,其他煩惱又來了,佛菩薩希望大家能夠離開煩惱、離開輪迴。
事情要少,要認識能夠幫助你道業精進的人,你要識得他。他不一定跟你講好話,或許他都講一些修理你的話,認識人不是要拿來講是非的,要知道這個人是善知識,對我修行有幫助,他這樣教訓我,我很感恩。要這樣才算「該認識的人」,「不該認識的人」就是那些來找你講是非,好像跟你很好,你要什麼他都幫你,這些事世間人都做得很好,的確讓人沒有話說!但是你進到佛門,你認識這種人對你修行沒有幫助,也是屬於非必要認識的,你認識了「是非」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這要注意。
心要怎樣才能清淨?怎樣才能夠安住念佛,有人念得很久,修行也修了好幾年,但是心沒有辦法定下來,就是因為老在人事環境上去動念、去攀緣。所以才講不要當狗仔隊,老是問現在老和尚在哪裡?在做什麼?有人一進到精舍他就講,現在師父在某處,又如何如何,他去見到了又如何如何,講白一點這就是師父講的不老實。
以前在景美圖書館師父教人就是這樣,要少攀緣,不要去接觸這些,要真正安住修行,很多同修照做到現在,心都靜下來了,都很有成就,一看就知道他是真學佛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心是定的,我在這裡教大家這樣做,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也是這麼做的,剛開始去學去做的時候,反而你的心會很動亂,或許你能感覺到,但不要管它,就是要除掉這個動亂,如果你想:我不跟人家講話我會受不了、不攀緣不行、我不看報紙不行,那就不會有成就!有些人他說你們學佛不看可以啊,我還是要工作,我還是需要有這些事情,這就要看你放不放的下,心裡真能放下世間,你就能隨緣而不起念,《達摩祖師悟性論》裡面講所謂:「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這話有很深的道理,這三句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斷了三際心。你們去試著做看看。
現在的人很會打算,人生百年卻有千年的憂愁,這就是眾生煩惱重,要從「少看」做起?從「少接觸」斷起,在道場要少攀緣,不要當追星族,這一定要落實。

什麼是修行道上的順逆緣




若有同修送菜來或是拿糖果給常住,要跟執事說一下,我們必須要了解道場不吃牛奶跟蛋,萬一裡面有五辛或是有夾一些葷的,像明膠就不行。若要送菜來,你可以問常住需要什麼菜,因為有時候你送來,剛好常住這裡也有,若太多,放不下也吃不完,東西會壞掉。你有好吃的要供眾要發心,都可以拿來,沒有問題!只要先跟常住這裡的執事講一下,典座也比較好處理。
還有就是「供眾」:希望大家供養大眾要用真誠的心,用恭敬心來供養,要用無希求心。像在家裡煮飯做菜,要用供佛的心來做,這也是韓館長教的。她教大家煮菜用供佛的心來做,菜就會好吃,你用至誠心,食物的分子會改變。所以在道場總是感覺同樣的食材,這飯菜卻會特別香美、特別好吃,就是因為煮的人用心念佛,不講閒話,還有,是用供佛的心在煮,用供養一切諸佛的心在煮,這東西吃起來就不一樣,吃了會保平安,會少病少惱,這才知道「用心」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做其他的事情也可以這樣用心,看一切人都是諸佛如來、都是菩薩,印光大師講: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但也不做凡夫想,只是見一切法即是如來。就像《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你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你就是見性,就是恢復本來面目,諸佛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所以它的用心有這麼深、這麼廣。不光是人,一切色相,有形無形,有情的無情的,你要見它的法性,不要見它的生滅相,這叫至誠心-一念不生。所以要精進,要達到這樣的功夫不簡單。可以從對人對事做起,不起煩惱,這才有一點與菩提道相應。對事情若有感覺到:順了我的心,或是違背我的心。你就要知道有我執、我相、我愛生起,這已經是顛倒了,要趕快覺悟,或是念佛或是起觀,安住你的正念,或是安住本觀門,不要流逸。一旦隨著你的妄想,那就是六道輪迴的凡夫。
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境界,包括順境或是逆境。剛開始學的時候,逆境比較多,身體可能會有一點生病,或是你的週遭環境,你的親戚朋友,你的工作環境,會對你造成障礙。這時就要發懺悔心,想這是我過去生障礙人家學佛聞法,所以現在想學,才受這樣的苦報,受這樣的障礙。
在裡面不要起煩惱,所謂「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你一起煩惱,又落到凡夫的境界裡面去,所以剛開始初學會有一些逆境、不順心的事,要能夠度過、學習的心要堅定,不要被它轉了。有些人學佛沒多久就生病,或是家裡發生很多問題,他會覺得學佛不靈,這不是不靈,你要想成這是重業輕報。我們過去生不曉得造多少的惡業,或是毀謗三寶、污僧伽藍、焚毀塔寺、撥無因果、斷學般若...造這些五逆十惡罪無量無邊。現在學佛了,這個業提前報掉,你要是不學了,那將來果報是不可思議。所以一點點的逆境,我們要安然度過。逆境淘汰人沒有順境強,有些人婚姻不是很順,可是他一學佛以後,另一半就開始對他關心,這個問題大了,這叫軟冤家。本來他來學佛,是想要求解脫,可是他一學,冤親債主就開始對他很好,跟他說好話、很關心、很照顧,學佛人這時候就要警覺、要小心注意,這才是最強的境緣,順著你的愛好,讓你一切順心如意,在這裡你就會貪戀,你就會放不下。本來生活不好過,知道世間有苦惱,還有一點道心想要修行。等你學了佛,初學道力不堅,真讓你發了大財,五欲六塵都來了,一下就退轉了。這是很大的障礙,最容易讓人墮落,這要注意。而且一不小心就不知不覺,掉到它的陷阱裡去,你還會以為自己在修行、在學佛,哪裡知道自己的貪瞋癡慢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圓覺經》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雖然天天在學佛,長養無明,這就是在順境中,給大家的強大考驗。所以要處逆境無貪瞋;處順境沒有愛染。這順境最是要命的,會讓你永殞法身,你的菩提心、道心都會被它磨掉。在逆境裡,身有病苦才知道身心不可得,要趕緊出離,所謂「厭離娑婆,欣求淨土」。可是在順境裡面,身體也好,工作順利,事業又飛黃騰達,這樣要修行就不容易,真的是富貴學道難。
像天人,像北俱盧洲,四大洲中的北俱盧洲,在須彌山的北方,我們這裡是南瞻部洲,須彌山的南方。北俱盧洲的人不用工作就有飯吃,大地百穀自然生長,人壽最起碼一千歲。佛卻說那地方是八難之一,因為那地方沒有佛法,人死以後就要墮落,這是讓大家有所警惕。順境一定不能貪著,一貪著娑婆世界出不去。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用這個五條大鎖鏈把你鎖在這個地獄裡面,這鎖鏈是無形的,你感覺不到,反而你會覺得它是你身上的裝飾品,還覺得它很好、很漂亮,天天都戴著它,真恐怖。順境中要財有財,要名有名,真是比逆境折磨你還要恐怖。所以有些人在逆境都過不了關,碰到順境那必然顛倒。有些菩薩會考驗學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給你逆境,讓你難受,要你發菩提心,這是佛菩薩的考試。所以碰到逆境不要氣餒,要一心念佛,要懺悔業障,要想:這是佛菩薩在試驗我道心堅不堅固,這樣就是有發心。

在工作中如何用功



現在的人工作很忙,有做不完的事情、賺不完的錢、打不完的妄想,這是現代人的一個通病。我們學了佛,想了生死,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在工作中要怎麼樣用功,要如何取捨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如果沒有工作,就無法維持家庭生計,有些人福報大,可以不必工作,能一心一意在道業上,但大多數人都還是需要上班維持家計。所以在工作裡知道如何用心就很重要了。既然學了佛,不要再跟人家比才能、不要有高下心,不要跟人家爭名奪利,不要求表現,工作上一切隨緣,工作只為了要有口飯吃,不要想:我要升官!要賺很多錢!來顯示自己很有成就,這是世間人的想法。
學佛人的成就是看你對境有沒有攀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在你眼前,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那就沒有把佛學好,不算有成就。
所謂「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絕不落後」世間所有的事都不是真的,如同夢幻泡影。所謂「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這是順治皇帝的讚僧詩。無論你有再大的豐功偉業,仍舊逃不過無常大鬼,逃不過一死。人從一出生,就時時刻刻都在做趨向死亡這件事,這是眾生無常的業,既然學了佛,那我們在無常裡,必須覺悟。不要想自己會活很久。世間無常,所以時時刻刻要有正念、要有決心、要有毅力,要了斷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在工作裡越是境緣變化萬千,越是懂得用功的人最好的用功之處。可以時時刻刻省察檢點,自己放下了多少,或又在哪裡起了執著。所以換個角度來看,正是一個相當好的磨練境界,而不是退緣。所以會用心就很重要,真正學佛念佛的人,看到這些境界,他會警覺、會小心,不要被境界迷,他會提起佛號,在工作的時候,有一秒鐘,就念一秒鐘的佛,有一分鐘,就念一分鐘的佛,事來不拒,事去不留於心,這是真正學佛人、念佛人的樣子。
一般沒有學佛的,事情來心裡就亂,事情去,心又罣礙,大家應該都有體會,這種狀態下,自己能不能了生死?祖師告訴我們,這樣是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做到「念起不隨」,起念以後,在心裡面能覺察,不隨著它跑,你才有了生死的基本功夫。
唯識家講的「強者先牽」,你世間的意念強,世間的知見重,貪瞋癡重,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自己沒有功夫,沒有道力,所以世間的念頭一定先起現行,雖說阿彌陀佛會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如你隨著世間的念頭走,一輩子時時這樣隨順,隨順妄念去跑,臨終佛念是不會現前的,反而世間念頭必然現前,加上沒有定力,一定會隨著去輪迴,而六道升沉,若是善念強則生善道,惡念強就生惡道,所以總是在輪迴。
無論你在社會上是什麼地位、職務,都免不了這樣的問題,免不了生死。能了生死的地方只有道場、只有佛法,能用覺悟的方法了斷生死。
希望大家在工作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提起正念,學佛的人、念佛的人提起佛號,要心不隨境轉,看破放下「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是眾生帶的毛病習氣,要能夠放下、要能夠轉,這樣才能出離生死輪迴。要知道輪迴的可怕,這件事情沒有佛法、沒有正法,絕不能了斷。
眾生想改卻覺性不夠!心有餘而力不足!雖不想起貪念、不想起瞋恨心!可是沒有定力就一直起!想放下這個「我」,這個「我相」卻不斷現前,真要改絕沒問題,但怎麼入手?從注意你的動作,注意你的呼吸開始,我們講「安般念佛」,用佛號配合你的呼吸,這樣可以先把心給攝住,先把亂意給攝住,所謂「五停心觀」講:散亂眾生數息觀。若在念佛時容易散亂,就用數息,我們不用數一到十,直接念佛號,有佛力的加持自他二力並用,這個成就快,業障消得也快,想消業障的話,這是相當好的方法,念久了,你的貪瞋癡、你的人我相會明顯的下降,不會這麼熾盛,再藉由經教的熏習,對於道理的明瞭、契入,漸漸對世間一切才能夠釋懷,才能放下。眾生無始劫帶來的習氣非常重,不用刻意起心、不用刻意造作,它就會現前。《圓覺經》講:「潛伏藏識,遊戲諸根」要是我們不能覺察,那麼我們每天念佛用功,如同圓覺經上講的「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在用功,卻每天都在增長無明、增長煩惱、增長習氣。因為出離心不夠,方法也不對,所以沒有辦法把你的貪、瞋、癡、愛、慢、人我是非降伏住,當接觸到境緣就生煩惱。在公司生煩惱,回到家又生煩惱,親戚朋友間又生煩惱,一輩子處處都是煩惱,處處都是顛倒,哪有什麼快樂的人生!有什麼覺悟的人生!學了佛還是不覺!還是在迷!辜負了祖師大德從印度請經典來到中國,辜負祖師大德傳法。所以希望大家能發菩提心,老實的用功。這功夫沒有人能夠幫助大家,只能把方法提供給諸位。希望大家能夠對自己嚴格一點,努力一點。
要生起覺悟的心才能消除惡業。雖然做法會也可以消惡業,但是做完之後又增長了!因為在做時心中又開始妄想:法會功德主誰捐了多少,誰又捐了多少,這就是我相又現前了。做這法會雖然有點福報,但是畢竟消不了「我相」,所以一定要覺悟。

法器代表的意義



來講一講佛堂法器擺設的一些表法,大磬跟引磬代表智慧,木魚是代表「寂定」,就是智跟寂,也就是佛法的修學綱領「止觀二門」,木魚代表的是「止」,引磬、大磬代表的是「觀」,要是不懂得這兩個的表法,真的是「眾難定」,就是:大眾的心就沒有辦法定下來,這「定」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佛在《楞嚴經》說:「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這都是循聲流轉,聲音可以讓你流轉,也可以讓你成道,所以我們藉由法器,藉由聲音幫助把心攝住,法器不是祖師發明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制定的,藉由音聲可以幫助我們攝心。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從音聲來攝心,這也符合淨宗的「以聲攝念」,用音聲攝住六根,攝住散亂,所以都是在幫助我們修行。大磬代表的是智慧、觀照,木魚代表的是寂定。你看到大磬,就要想到慧觀,要有智慧觀察;看到木魚就要想到我的心,要能夠定得下來,不要散亂。有句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學佛行儀》裡面講到:不可以無故去繞塔,不可以在大殿內,甚至大殿外閒晃,一律不行,沒有事情不會到大雄寶殿,到了就必然是用功,必然是攝心,不會是散亂的,即使在大殿裡也既不嬉笑、也不放逸,都是端身,要立如松,坐如鐘,(在大殿不能臥,所以不會有臥如弓的威儀),行如風,不要腳步很重。

無論到哪個道場都有大磬跟木魚,它的表法是:我要以如來的般若智慧,照破無明,入本性的寂定,這是大磬與木魚的重要意義。在佛堂裡面還有供杯,供杯在日本聽說是放酒,那在中國是放清水,供杯最好是透明的,裡面放乾淨的水,這代表眾生的心水,不是你們工作的那個「薪水」,心是你的意識心,心念的「心」,眾生的本性如同水一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是能應物,能夠接觸一切事情,但是它的本質從來不動,雖然不動但能夠「遇緣即施,緣息即寂」,遇緣就是:碰到緣它會起作用,這是供水比較深的表法。簡單的講,看到供水就想到我們的心如同這杯水一樣,透明、清亮、映徹一切,本來不動,本自不搖,就是這個表法。

所以當人在道場心散亂時,看到這些供具,想到它們的表法,就能把散亂的心給收攝住,這是提醒的作用。

我們供花,花代表的是菩薩的因行-「因地行」,因為先開花再結果,那供果當然就代表如來的果德,就是我要發願修六度萬行,放下自私自利,覺諸有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供花及供果的表法,所以在佛門每樣東西都有它的意義存在。像我們道場是現代化的大殿,在古道場的大殿,外面看過去是兩層樓,進去卻是一層的挑高建築,這代表真諦與俗諦二諦圓融,真諦就講一切諸法空,就是萬法的本體;俗諦講一切法的差別業用,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感惡報。真俗二諦,本自圓融,本是一心。像念佛會成佛,這是俗諦。這都是古大德建立道場的表法,還有很多像:香板、四大天王、彌勒菩薩等…。道場魚磬確實如軍中令,跟著法器的音聲板眼攝心,這是剛開始的前方便,幫助把心定下來。我們就是因為心散亂、心顛倒,所以要來這裡念佛、聽經,才能除斷散亂及顛倒,眾生最大的顛倒就是著相,現在的眾生若沒有透過念佛,要明白經教那是不可能的事,絕對沒有辦法的,因為心是亂的。有這麼多人在共修,念佛想要念得好,就需要用到法器,大眾念佛就要配合法器,以板眼攝心專注,像念阿彌陀佛,「阿」跟「陀」都會加重,所以地鐘敲的是鐘,打的是地鐘魚,它每一個字都打,阿、彌、陀、佛,四個字都打,「阿」跟「陀」加重,所以把注意力放在「阿」跟「陀」,這是念佛道場常用的方式,如果在繞佛也是加重在「阿」跟「陀」,「阿」是右腳,「彌」是左腳,「陀」是右腳,「佛」是左腳,就是這樣子來幫助我們攝心,要是發現心在打妄想,不是太快,就是會跟不上,不然就是手印散掉了,所以法器是一個很好統理大眾的工具,也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一個樂器。世間的樂器,你聽了心會亂,可是佛門的樂器聽了心會定,所以我們是相當重視法器的。
至於在家能不能敲法器?只要你鄰居不反對就沒有問題,你在敲法器以前記得要先說:「弟子習法器,諸天鬼神莫見怪。」因為法器,就像軍隊的號令一樣,一個號角一個動作,敲大磬、點香,龍天善神都會來,你敲錯了,護法善神可不是佛菩薩,他沒有佛菩薩那麼慈悲,他會起瞋恨,所以在古道場,都會在大磬裡面留一張紙,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大眾的慧命不是只有人喔,還有天人、天龍八部,這些鬼神眾、或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些非人,他們都會來共修,所以敲法器一定要慎重,要發心才敲得好,要注重法器的重要性。當然我們不是一定要求到一個板眼打錯都不行。聽到人家板眼打錯,絕不能像護法善神一樣起瞋恨,我們不是護法神,自己心裡面要清淨、平等、要覺悟,打錯了我們不要緊張心不要亂,相反的,若聽到人家打錯了你心還起瞋,那就不是學佛人,不是修道人。修道人是人家打得好,心也不歡喜,打得不好,心也不瞋恨,那來道場才真正入了道,心不隨境轉,不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轉,這才有意義。

為什麼要拜懺




有同修問:「為什麼要拜懺」?《起信論》講:「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修習止觀被中機,念佛往生被上機」,無論有沒有學佛,都要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因為有意無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傷害到眾生。無形當中都會跟眾生結了惡緣。所以我們才要常懺悔,要防微杜漸,不要等犯了很嚴重的過失才來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無量壽經》講:「從小微起,成大困劇」。所以我們小過就要懺悔,積小過會變大過,你的善根就會退失掉。學佛人要常懷懺悔心,連普賢菩薩這麼高位的菩薩,他的十大願王中第四願就是懺悔業障。無論是事懺或是理懺,事相上的禮拜叫事懺或是發露懺悔;理上就是對於道理明白,從心裡轉變過來,後不再造,這都要去落實,理事才會圓融,才無礙。不要想:我理懺就好,知道過失能改就好,不必拜懺,不用發露懺悔,這就叫「執理廢事」。
有些人很會懺,可是貌恭心不恭,常常懺了以後還犯,犯了再懺,懺了再犯,只有事懺沒有理懺,因為對於道理他不明白,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覺察,或是後知後覺。但總要從後知後覺慢慢轉變成先知先覺,在還沒犯過以前就能覺察到,懺悔才有它的意義。
無論你是初學或是老修都要懺罪,大家再老修也沒有普賢菩薩老修,普賢菩薩是《華嚴經》華嚴海會的上首菩薩,上首就是模範生,菩薩中的模範生,都還懺悔業障。所以懺罪不光是新學要懺、初機要懺、老修也要懺,因為一不小心都會有意無意造作惡業。如果造作惡業,不發露就會有一條過失叫做覆藏,你的業藏在心裡面。你會找很多理由、藉口來掩飾它。因為它藏在你的阿賴耶識裡面。隨時摧殘你的善根、摧殘你的菩提心苗。如果已經是老修行,卻心都定不下來,這就是一點小功夫都沒有,就是因為不能面對自己的過失,甚至自己犯過失,人家跟我們講,自己還很傲慢不肯接受,或是用世間那一套來應對敷衍,這都是學佛的致命傷。
別人能指出我們的問題、過失所在,要歡喜接受不要怕丟臉,因為這些人是我們的善知識,是在提點我們幫助我們道業增進,心裡要存感恩,不能生瞋恨。拜懺的時候唱釋迦牟尼佛聖號,心裡要知道「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其實這貪瞋癡沒有來處。因為迷失了本性,所以才妄有貪瞋癡,妄有就不是真有。然後又堅固執著這個貪瞋癡念頭不斷的下去,「從身語意之所生」,從你的身口意發出來所造作的惡業,「今對佛前求懺悔」,在釋迦牟尼佛面前請佛為我們作證明,自己要懺悔要改過,尤其是惡口、妄語、兩舌這些口業最容易犯,這要注意。要常懷改過的心。
拜懺的時候要身投覺地,地代表心地,心地要覺,禮拜的動作就是代表這個意思。這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延壽大禪師教我們禮懺的時候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要覺不要迷。不要掉在境界當中,事情來不要在意,不要想以後如何,過去又如何,這都不要想。達摩祖師講:「不慮其前,不謀其後」,凡事不要預先計畫,預設未來要怎樣,是不慮其前,不謀其後是,不要去打妄想。
很多人怕有災難來,我對他說:你對《無量壽經》的信心到哪去了?整天在打妄想明天會怎麼樣,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要好好安住當下,這一念心安住在佛號上不要去想別的,不要去隨世間言語、見解去動轉。這對清淨心有很大的妨礙,一定要有定力,要信得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真的是「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如來這麼深廣的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所以不要心隨境轉,不要去計畫世間,常常去計畫,你世間的業就重了,要發願出離就很難了,這世間是虛妄的、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常這樣去觀察。若做不到大乘觀,可以做到析空觀,分析它,它是不實的,和合的,既然說為和合就代表「有」的觀念是「不有」的、是「不實在」的。一般人會認為諸法是因緣和合而有。不是的! 「有」雖是和合而來,卻是不實的。你認為這世間是「有」的,佛就告訴你:「真的有嗎」?你看它是什麼跟什麼聚合的?怎麼會真有呢?在這裡要覺悟、要能明白。根器好一點的,能做到體空觀-就是能夠直接觀察到體空,世間確實如同夢境一樣,不實而幻化,確實是如露亦如電,如朝露,如閃電,念念不住,這個要去體會,要能覺察,那我們懺悔,才算身投覺地,身、語、意三業都入於本覺之中。
常常這樣懺、這樣作觀,會有成就,出離心才會發得起來,這懺悔的誠意才能達到究竟。這是簡單講禮懺的意思。
再教一些佛教的用語:對法師及居士都可以說「歡迎您來莊嚴道場」,但是居士自己不能說「我來莊嚴道場」,這個用語是不恰當的;或是「我來做影響眾」,這個說法也不對,如果來參加講座可以說「我來隨喜功德」這個講法對。不能說自己很莊嚴要來「莊嚴道場」,這樣就不對了。

學佛如何能得定



念佛要記得做迴向迴向給你的上親、中親、下親,迴向上親的冤親債主,中親的冤親債主,下親的冤親債主,還有與你非冤非親的眾生,這叫七周緣慈,這個迴向相當好,修行方法中它是屬於五停心觀,所謂「多眾生慈悲觀,要用這觀法緣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起慈心,把念佛的功德禮懺的功德迴向給他們,這是最好解冤釋結的方法。來到道場說話要說佛法,不要講世間話,在念佛堂的時候不要東看西看,走路腳步要放輕,不要有吵雜的聲音或動作,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這是修行的地方,動作要放輕,放輕你的心才定,如果動作粗重,心就會粗浮,這樣念佛不會得定,所以提倡學佛行儀這本是相當重要的
你想得定,由外而內,由粗而細,粗就是你身體動作行為,細就是你的念頭,不起貪瞋癡欲諸想,對境界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微細的。你的動作要輕要緩慢、要仔細,呼吸不要粗重《無量壽經》中講的:「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樣才能得到一點基本的定力,由定發慧,進而打破根本無明
定的功夫是幫你軟化煩惱習氣,軟化你的邪知邪見,軟化以後再看經典就能契入,很快就能體會如來所說的境界,會比較好修行,成就比較快要把握道場給大家空間時間用功,平常身不由己,在公司、在家庭裡面些事情非做不可,因為工作沒有飯吃。但是做的時候心要隨緣,不要攀緣,有因緣度度你的同事,度度你的親戚朋友,讓他們也來學佛,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道場不要找法師問世間的事情,要問就問修行的事,不要問我兒子交了女朋友要選哪一個好問你兒子吧,法師不會選不要問跟我婆婆沒有辦法相處,怎麼辦?跟你講實話,沒有辦法相處是你我執太重
在道場要問法師修行的問題,要怎樣才能夠破迷開悟要怎樣念佛才能念得更好修行才能更為增進問這個才對。世間的事情去問世間人,他們有一些方法可以跟你交流,最好的用佛法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學佛行儀裡面有一條很重要你雖然看世間書,聽世間話,但是你判定的標準要用佛經,要用經典來判定它的是非曲直有些人學了佛,對於世間法就用世間的標準來看,這是沒有學到學佛行儀所教的因此要多看、多念,最好能夠記起來,時時刻刻都能用上,約束自己的身語意,當然裡面不會只有約束身,還有約束你意念的,身語意業都能夠調伏,調伏粗重的業習,微細的才能夠覺察到,如果連粗重的習氣都調伏不過來,那其餘的沒辦法
現在的人到佛門裡很愛講是非講閒話,這是非、閒話,都障道,一下說這家人的事,一下說那家人的事,說說自家的事,千萬不要到佛門功德沒有修到,造了一身的口業、身業、意業回去,那就太划不來了,你入寶山不但沒有挖到寶,還帶了一堆泥土回家,那就不行。向法師請教如何修行,法師當然可以分享他自己的經驗,提供給你做參考,法師所說的一定要依照經典,依照祖師大德的開示,不能自創、自己想一套,我們還是要依佛經、依論典,即使菩薩寫的論也是依佛經而說,祖師大德的著作也是依佛經而說如果講得跟經典不一樣,即使他自稱是佛再來、菩薩再來,我們也絕對不能相信,因為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魔是希望大家都當的魔子魔民,不要出離三界,所以會混在佛門裡面,席中給你灌輸一些世間法、灌輸一些情見、愛憎的念頭。所以接觸其他的道場或是法師,你要看看他所說的是不是跟經典相符合,有沒有叫你斷貪瞋癡,有沒有叫你捨離愛欲、家親眷屬你所貪愛、所罣礙的如果沒有,那即使說得再好我們也不能聽
佛法最高深、最可貴的地方,不是用世間法那一套解決你的問題,是教你離相、教你無念,這是佛法你無論在世間碰到麼困難,麼問題,都是因為有一個,如果沒有知的我,哪有知的法,哪有知的人呢?哪有眾生相呢?哪有壽者相呢?這四相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知一切法的我
在大乘的觀法裡面,是虛妄的是空寂的沒有主宰的,不要認這個妄我真我,那是不是沒有「我」呢?「我」是不是入斷滅呢?不是的《圓覺經》講:「諸幻盡滅,覺不動。」真如本性不會,你的「妄我」你虛妄認知的這個「我」(假我)、你認為是我的這個「我」,會滅,它隨相生相滅、隨境界生滅而生滅,但是真如法性,「常樂我淨」之我,不會滅所以佛在《涅槃經》講:你們眾生太過於愚鈍,本來有「真我」,卻認為是「無我」。佛說無我只是為了破妄我的錯誤念頭,實際上是要告訴你自性具有「常樂我淨」,具有「法性真我」。這才是你的本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所有的煩惱,無論是家庭的、工作子女的或是你親朋好友的種種煩惱,這些問題一定要用佛法來解決
因為現在有一些在家出家人,講的都是帶世間意的佛法,《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你要是有世間意,雜在你的修行裡面,那就很難有成就,也很難開悟,更不要說要把煩惱習氣給斷盡,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一切還是要從念佛開始,這佛號真的具足無量功德,你看《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這淨土三經,或是淨土五經,裡面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有智慧、道力、神通、妙用,全部融攝在這句佛號裡面,念這句佛號,念不捨,所有的煩惱習氣都能消除,真能做到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所以這句佛號要當呼吸一樣時時刻刻保持它,老實念,不要管有「我」有「佛」,不用管。若聽到有人告訴你念佛是對待法,「有我有佛」。世尊在大經上講:說有「能所對待」是妄心,這為了破除那些著於「有能」「有所」的人。若你老實念心裡無一法,唯有佛念,你念的時候當下然離開能所,所以本來就沒有能所的問題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能所」但是名字而已,你念阿彌陀佛,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唯此一念,更無餘念,這就是真如的境界
修學淨土宗,道理跟其他宗派不一樣,所以祖師大德讚,這法門是如來唯一真傳,是非常殊勝的,其他法門做不到的,而且還能夠讓你帶業往生,縱然你業習還沒有除滅非常的重,仍舊能夠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帶業往生,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李炳南老居士說:你要是知道這一層的殊勝,了解淨土法門,你不修行,非愚即狂。你不是愚,就是神經病,狂就是發狂、神經病,真是錯失大利。所以要此一行,我們講了再多的經教,再多的道理,統統都是希望大家能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希望大家能夠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之事。你不要把它拆成兩邊,拆成兩邊那是你心中妄立對待,實際上本無對待,能所」只是名而已,不是真的有能有所,因為你不了一心,所以妄有能所,不要起心硬把它拆開來,這觀念是很重要的。念佛真超級殊勝,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