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 星期六

楞嚴經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四破轉計見內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四破轉計見內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云何。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云何成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他認為:「見暗就叫見內,見明就叫見外。」阿難又告訴釋迦牟尼佛說:「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那竅穴看到的是外面,所以說「竅穴居外。有藏則暗。」因為它藏在裡面所以就暗了,因為有眼根、有耳根,所以「有竅則明。」他說「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眼睛打開看到明亮,我就看到外面,「閉眼見暗。名為見內。」眼睛閉起來了,見到黑暗,我就是看到裡面了。「是義云何。」那麼這樣如何?

佛告訴阿難說:「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佛就問阿難,當你眼睛見暗的時候,這黑暗的境界,是跟眼睛相對或不相對?「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如果與眼睛相對,那則暗在眼前,怎麼會說在內呢?因為阿難前面說「見暗就是見內。」所以佛說「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如果說,你見暗就叫「見內」的話,那麼你處在黑暗當中時,黑暗的時候沒有日月燈光的明亮,那這黑暗就是你的三焦、五臟六腑。下面又說:「若不對者。云何成見。」如果這個暗境界與眼睛不相對,不相對就沒有所謂「見暗」的問題,就沒有是焦腑或不是焦腑的問題,也不成此「見」,所以叫「云何成見。」

那麼,「若離外見。內對所成。」我們不講向外看,若離外見,內對所成。我們只講向內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合眼睛」是眼睛閉起來,見暗的時候就代表見到身中了。「開眼見明」的時候「何不見面」?因為他眼睛可以反觀,這是講他眼根的能力,能倒回去看;那開眼的時候,為什麼你不能往回看?看到裡面,因為裡面也是暗的。他這裡又講:「若不見面。內對不成。」如果開眼見明的時候不能反觀其面的話,則內對不成。「見面若成。」如果能見。那麼「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那等於是在虛空,了知心及眼根乃在虛空,是身外之物,那就不能說是在你身中。變成心在外。

那麼「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如果在虛空,自然就不是你的身體,也不是你。「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釋迦牟尼佛說:那我現在看到你的臉,那豈不是我就是你。因為等於是,只要從外面看過去。這個是防他轉計了,因為說他知見錯誤,他會一直轉計。

因為阿難會認為說,那在虛空那也是,只要可以看到我的就是。那只要是在外看到你的,包括我釋迦牟尼在看你的時候,那我也變成你了。

好,那就算是的話,「汝眼已知。身合非覺。」那你眼睛知道了,你的身體是不知道的。為什麼?因為分開了,一個在外、一個在內,「身合非覺」。那你要是說「可以覺」,那眼是一個覺、身是一個覺,所以他說:「必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所以他說有二知的話,「即汝一身。應成兩佛。」這是把阿難的邪見都破一破。「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所以你這認為「見暗就叫做見內。」

是完全錯誤的。


當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

 


悟顯法師最新開示

當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

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到: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今年新冠肺炎肆虐,世界上許多人在生活上都遇到了困難,根據美國最大的飢餓救濟組織Feeding America“喂養美國”公布的一項報告估計,2020年超過5000萬美國人面臨飢餓問題,需要排隊領食物,也就是今年這個冬天有1/6美國人需要糧食救濟,即使在疫情前,美國也有2000萬的兒童面臨食物不足問題,依靠靠著政府發放免費和少量的午餐填飽肚子,疫情發生後飢餓的更為情況嚴重,治安問題更為惡化。

 

上面所說僅是美國一個國家,其實不光是美國,全世界都陷入危機之中,我們學佛,更要懂得,在這個時候,要心存善念,斷除十惡,真的要是遇上不如意的事,要依靠佛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求菩薩慈悲加持,讓弟子們能消災免難,還要多護持熏習正法,《無量壽經》上說,假使大火滿三千,承佛威德悉能超,就算是大千世界都著火了,只要一心修行用功,老實念佛,仰承佛菩薩威神之力,必定能夠消災免難,

 

諸位同修,應當明信佛語,不要懈怠,相信在我們善業的積累下,必定能夠消滅這次的劫難。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老實念佛 得大自在

 

老實念佛 得大自在

悟顯法師 開示

只有佛法可以幫助眾生解脫,故而稱為法寶、稱為最勝之寶。

 

今天你遇到了,這個佛光正在照耀你,自己就要接受,打開你的心胸,現在人講心胸,來接受佛法、接受佛光的照耀,所以「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你遇到了沒有,還是遇到了不相信、遇到了退縮、遇到了不敢學、不敢做。像叫你吃素,很多人都怕不營養,怕生態不平衡,不殺生還會生態不平衡?起種種妄想分別,好像殺生才是對的,這個就是菩薩戒裡面講的讚歎殺,說殺生是有德的,可以生態平衡,這個造無邊罪業。

 

叫你念佛總是有事情,公司要幹什麼、學校要做什麼、兒子要做什麼、女兒要做什麼,我告訴你這些事情你一輩子都做不完,而且這些事情都無關緊要,你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就是要修行,修行是當下的事情,你的那些事情都是以後的事情,活在當下。

 

這些人也很會講活在當下,當下做什麼事就安住在當下,當下是什麼?現在很多學禪的─活在當下,當下在哪裡?《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你當下要點哪一個心?哪一個是你的心,過去心已去,未來心未至,當下又不住,哪一個是你的心,所以你不要墮在這個三際相當中。不要想說講得高妙,當下做什麼事,做世間事的時候就安住在當下,當下在哪裡?怎麼安住,你只是執著在當下而已。

 

這個事情來了,真正修行人,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絕不留影於心,不在心裡面有一絲毫罣礙。

 

可是你的活在當下是什麼?活在罣礙的當下,而且這當下還一直相續,所以我教你念佛,因為你要做的事情都沒有念佛重要、沒有修行重要,學佛人修行最重要,念佛最重要。

 

夏蓮居老居士講:「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你現在就要念佛,沒有別的路,你才能遇到佛光的照明、佛光的照耀。能夠如是受持、如是修學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有人學了幾十年還是很苦惱,天天覺得世間好苦,一下這個人讓他不如意,一下那個人讓他不如意,不如意的時候就拿起念珠,如意的時候就忘了,所以總是在順逆境界當中,被順逆境界所轉,順的時候得意忘了修行了;逆的時候瞋恨,得不到了,好吧,我只好放下了,拿起念珠來念佛,看能不能得到。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這樣,不要說修行人,一般的學佛人。所以垢滅不了,善生不了,得不到法喜,修行沒有辦法得法喜,得法苦倒是有,學了佛法了很苦,天天愁眉苦臉的,跟他講不能殺生,他就說他回去不得已,我跟我兒子是共一家,那我就幫他擔一點業吧。你擔得起嗎?這個業這麼重你擔得起?諸佛如來都不敢擔,妳要顯示妳母愛很偉大,大不過業力。很多人都想說我顯示我的母愛、顯示我的父愛,幫兒子擔這個業,你自己的業你都擔不了,你要幫你兒子、女兒擔業,異想天開,整天癡心妄想,還是殺生造業,這講煮葷的。做生意的滿口謊言,到處騙人,最後連自己都騙,這最可悲了。

 

所以世間人在造作壞事情,總是有他的理由。廣欽老和尚講:你的煩惱習氣就藏在你心裡面。當正念起來的時候,正念會說:我這個是善法;惡念會告訴你的正念:我是大善。那你就要注意,眾生就是「惡心所」多,「善心所」少;善心所只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幾個以上,所以總是被這個煩惱習氣給牽引,都是隨順你的妄想,隨順你的愛好、嗜好。雖然遇到了佛法,你要轉變也很困難,為什麼說要長時熏修,要常常聽經、常常讀經、常常念佛。縱然沒時間聽,沒有時間用功;當然不會沒時間啦!說沒時間,都是你自己不給自己時間,不放過自己,那你心裡也要在道上,抓到時間就要用功,不要管任何時候。

 

我勸人家念佛,我勸到什麼程度?我說:你上廁所總是一個人,在廁所的時候可以默念。現在都有手機,在廁所裡面就發簡訊了,在廁所也要忙。所以為什麼有人開玩笑講,手機是妖魔鬼怪,真的是如此。你要把它善用,手機裡面放的是佛號,放的是講經;你的電子書,放的是佛經,不要放雜誌,現在手機都可以看電子書,你在接觸這些境緣的時候,你就會看經,你就會讀經了。你的書桌書櫃,擺放佛像,擺放佛號機,擺放大乘經典,你不要夾雜這些世間書。給自己營造一個修行的環境、用功的環境,這是最恰當的,這樣你才能夠跟你的煩惱習氣相抗衡。

 

你雖然知道煩惱性空,但是每個人都像阿難一樣,「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心裡雖然知道,但是控制不住,就像中了「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一樣。阿難就是被下了這個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現在人講下符了。

 

我們常講:這個「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就是你世間的種種欲望,就是你心裡面的「貪瞋癡」。你心裡雖然有佛法,但是你控制不住,這就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以就把你帶往世間的場合,「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戒體是什麼—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你迷失本性,這就是將毀戒體之時,讓你退失菩提心。

 

阿難那個時候,有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知彼淫術所加,被這個娑毗迦羅所害。所以頭頂放光出「五會楞嚴神咒」,命文殊菩薩提著這個「楞嚴神咒」救阿難回來,把阿難跟摩登伽一起帶回來;他有大神通,把惡咒給破掉了。

 

我們現在有《無量壽經》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有阿彌陀佛名號,破除一切世間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破除種種欲望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至如來所。

 

誰來運載呢?文殊菩薩用般若智來運載。運載什麼?阿彌陀佛名號。文殊菩薩用文殊的般若智慧,運載這個「楞嚴神咒」;我們一樣的,用般若智慧運載萬德洪名,惡咒消滅,同時你能轉變境界,這個就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經經可以互通,你要會用在這個世間。

 

你不要看阿難《楞嚴經》上,佛講了一件當時候的事情;阿難中計了、上套了!被摩登伽女給騙去了。實際上這個摩登伽女,就活在你的生活當中,對男的來說,她叫摩登伽女;對女的來說,他叫摩登伽男。

 

你要會用,修行要會「反觀」,不能只看文字、看故事,那個沒有用。那個還是阿難的事情,還是阿難開悟,你不開悟,天天讀經,就像那個法達禪師一樣,讀三千部法華經,但是於法不達,不能稱為「法達」。後經六祖開示,真正通達心性之法門,方名為「法達」,要達於法,你要真正做到「垢滅善生」,那你就得到大自在,大自在就身意柔軟,身心安樂。


楞嚴經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三破轉計潛根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三破轉計潛根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那麼阿難又想一個地方,其實他很厲害,他也不是胡思亂想。有些人你問他佛法,他給你胡說八道,那你問他一些事情,他也答不上來,而阿難是答得上來,還可以舉譬喻。

阿難這裡就告訴釋迦牟尼佛,他說:「如佛所言。」既然不能見內,所以不在身內,真心又是相知的,所以不相離,證明不在身外,那麼「我今思惟。知在一處。」它又能符合身心相知,又能符合前面第一處徵心的,跟第二處徵心的,如來的譬喻,然後又能夠證明他的觀點是對的,為什麼阿難講的叫「觀點」?因為是他的想法,他認為是這樣子。他說的心像是這裡講的「琉璃碗」,「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在眼根這裡。

所以他說:就如同佛所說的,我的心因為不見內,所以不在身內,身心又相知,所以不相離,證明不在身外。他認為:既然不能見內又能見外,身心又要相知,那應該在我認為的這個地方,佛說:「那你認為在哪裡?」「處今何在。」阿難他說:「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它不能知內而又能看到外面,如我思忖,那就「潛伏根裏」,就在眼根這裡,他說「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在以前琉璃就是玻璃,「琉璃碗」就是現在好像眼鏡的東西,套在眼睛上,「合其兩眼」。所以說「雖有物合。而不留礙。」雖然有這琉璃碗罩著,那眼根還是可以看出去;雖然有這眼睛,但心還是可以透過六根往外看。所以他說「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就像琉璃碗合其兩眼。

這裡講「彼根隨見隨即分別」。所以潛在根中,在身根、在意根、在眼根、耳根、鼻根,隨見就能分別,所以他說:「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既然不能見內,而能對外,又能了知,「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他說不能見內而又能見外,又符合他前面講的,不能見內故。所以不在身內,身心又得相知,眼睛看到,心就知道,身心又相知,所以他認為潛在諸根當中。

那這裡世尊就破了他錯誤的知見。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所以還是一樣的方式。就跟剛第一個一樣,他認為「我」在身內,我必須往外看的時候,必需要身心了知。筋轉脈搖,這些都要先看到才能往外看。就像在講堂裡面要往外看,要先次第這樣看,透過窗戶才看出去。

那世尊這裡就問他:你說潛伏在根裡面猶如琉璃碗蓋住你的眼睛一樣,透過琉璃還是可以往外看到的。佛說:「彼人當以琉璃籠眼」,那用琉璃碗罩著眼睛,就像戴著眼鏡去看外面。佛問阿難那個人用琉璃罩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當看到外面的山河時,有沒有看到那琉璃?阿難說:「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那一定看得到,你往外看一定就看到琉璃,就像你戴著眼鏡往外看,你一定先看到眼鏡才看到外面,縱然眼鏡透光度做得再好,你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哪怕是現代人的隱形眼鏡,也是一樣。所以阿難他就說:「實見琉璃。」

這裡「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你如果認為心就跟琉璃碗合於眼根上面一樣,潛伏在根裡面的話。佛說「那當見山河,何不見眼?」既然潛伏在根裡,你看到山河的時候,有沒有先看你的眼睛?看到你眼睛裡面的所謂視網膜、水晶體等等的;潛伏在耳朵裡面,裡面有耳道、耳膜等等,有一些我們的聽覺系統,你有沒有先看到?若是潛伏在鼻根,那你聞之前,有沒有先聞到你鼻子的氣味,你有沒有先覺知到,你裡面鼻子的構造?若潛伏在舌根裡,舌頭的神經等等的,先覺知牙齒的神經在哪裡?是沒有的。

所以他說:「當見山河。何不見眼。」你見山河的時候,有沒有先看到你的眼根?那這裡我們同時合會起來看:「若見眼者。」那你心能見眼的話,那就又回到前面的第二個,「眼即同境」,眼睛是境界,那身心又不相知。一個是色身,是你前境,一個是你的心,它是分開的,為什麼?因為一能一所。就像我們現在看:我是能、境界是所,那就不能「成隨」,就是隨見隨即分別。就像第二個,身心不能相知,所以說合會起來,不能隨見隨即分別,就叫不能「成隨」。佛說:「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如果說你不能見眼根,那為什麼說你的心潛伏在根中,如琉璃碗蓋覆在眼睛上,就像一個人戴著隱形眼鏡一樣。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琉璃合。無有是處。」所以你認為你這個能知之心,潛藏在根裡面,就像「琉璃碗合其兩眼」,你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這是破除「心潛伏在根中」,前面第一個是認為心在身內,第二個認為心在身外,這裡是認為心潛伏在根裡面。釋迦牟尼佛就講,若如你所說像琉璃碗合其兩眼一樣,那你見山河的時候,你有沒有看見琉璃?一定得看得到。

那你現在說心潛伏在眼根當中,你在看外面的時候,你有沒有先看到眼根,沒有,你在嘗味道的時候,你有沒有先感知你舌頭的構造,哪怕是哪一條神經通哪裡?實際上是沒有的,身根的話,那人家觸碰你的時候,或者你東西吃進去的時候,你能夠感覺到裡面筋轉、脈搖?也沒有。那如果感覺得到,這個就屬於「一能一所」,不能成「隨見隨即分別」,等於是身心分離。

感覺得到那就是「一能一所」,這色身跟心,心是「能感知」的,而色身或是眼根、或鼻根或是舌根,它是「所感知」的,「一能一所」那就是分開的。

變成又「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身所覺,心不能知。心所知,身不能覺,兩個就分開了。

所以這個是錯的。


恭祝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垢滅善生 得大自在

 



農曆十月二十  文殊菩薩出家紀念日

吉祥勝妙智德贊  

出《吉祥勝妙智德贊念誦略軌》

 

怙主妙智 離二障雲 清淨如日極明朗

所有諸義 如實知故 至尊胸間托經函

三有獄中 一切含識 無明暗覆苦所逼

悲愍眾生 皆如獨子 宣說六十支音語

如雷大震 煩惱睡醒 業力鐵鏈使開解

無明暗除 所有苦芽 為令斷盡持寶劍

本來清淨 十地究竟 功德體全佛子身

百一十二 相好莊嚴 除我心暗禮文殊






垢滅善生
得大自在

 悟顯法師 開示

只有佛法可以幫助眾生解脫,故而稱為法寶、稱為最勝之寶。

 

今天你遇到了,這個佛光正在照耀你,自己就要接受,打開你的心胸,現在人講心胸,來接受佛法、接受佛光的照耀,所以「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你遇到了沒有,還是遇到了不相信、遇到了退縮、遇到了不敢學、不敢做。像叫你吃素,很多人都怕不營養,怕生態不平衡,不殺生還會生態不平衡?起種種妄想分別,好像殺生才是對的,這個就是菩薩戒裡面講的讚歎殺,說殺生是有德的,可以生態平衡,這個造無邊罪業。

 

叫你念佛總是有事情,公司要幹什麼、學校要做什麼、兒子要做什麼、女兒要做什麼,我告訴你這些事情你一輩子都做不完,而且這些事情都無關緊要,你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就是要修行,修行是當下的事情,你的那些事情都是以後的事情,活在當下。

 

這些人也很會講活在當下,當下做什麼事就安住在當下,當下是什麼?現在很多學禪的─活在當下,當下在哪裡?《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你當下要點哪一個心?哪一個是你的心,過去心已去,未來心未至,當下又不住,哪一個是你的心,所以你不要墮在這個三際相當中。不要想說講得高妙,當下做什麼事,做世間事的時候就安住在當下,當下在哪裡?怎麼安住,你只是執著在當下而已。

 

這個事情來了,真正修行人,境來不拒,境去不留,絕不留影於心,不在心裡面有一絲毫罣礙。

 

可是你的活在當下是什麼?活在罣礙的當下,而且這當下還一直相續,所以我教你念佛,因為你要做的事情都沒有念佛重要、沒有修行重要,學佛人修行最重要,念佛最重要。

 

夏蓮居老居士講:「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你現在就要念佛,沒有別的路,你才能遇到佛光的照明、佛光的照耀。能夠如是受持、如是修學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

 

有人學了幾十年還是很苦惱,天天覺得世間好苦,一下這個人讓他不如意,一下那個人讓他不如意,不如意的時候就拿起念珠,如意的時候就忘了,所以總是在順逆境界當中,被順逆境界所轉,順的時候得意忘了修行了;逆的時候瞋恨,得不到了,好吧,我只好放下了,拿起念珠來念佛,看能不能得到。現在很多學佛人都是這樣,不要說修行人,一般的學佛人。所以垢滅不了,善生不了,得不到法喜,修行沒有辦法得法喜,得法苦倒是有,學了佛法了很苦,天天愁眉苦臉的,跟他講不能殺生,他就說他回去不得已,我跟我兒子是共一家,那我就幫他擔一點業吧。你擔得起嗎?這個業這麼重你擔得起?諸佛如來都不敢擔,妳要顯示妳母愛很偉大,大不過業力。很多人都想說我顯示我的母愛、顯示我的父愛,幫兒子擔這個業,你自己的業你都擔不了,你要幫你兒子、女兒擔業,異想天開,整天癡心妄想,還是殺生造業,這講煮葷的。做生意的滿口謊言,到處騙人,最後連自己都騙,這最可悲了。

 

所以世間人在造作壞事情,總是有他的理由。廣欽老和尚講:你的煩惱習氣就藏在你心裡面。當正念起來的時候,正念會說:我這個是善法;惡念會告訴你的正念:我是大善。那你就要注意,眾生就是「惡心所」多,「善心所」少;善心所只有十一,惡心所有二十幾個以上,所以總是被這個煩惱習氣給牽引,都是隨順你的妄想,隨順你的愛好、嗜好。雖然遇到了佛法,你要轉變也很困難,為什麼說要長時熏修,要常常聽經、常常讀經、常常念佛。縱然沒時間聽,沒有時間用功;當然不會沒時間啦!說沒時間,都是你自己不給自己時間,不放過自己,那你心裡也要在道上,抓到時間就要用功,不要管任何時候。

 

我勸人家念佛,我勸到什麼程度?我說:你上廁所總是一個人,在廁所的時候可以默念。現在都有手機,在廁所裡面就發簡訊了,在廁所也要忙。所以為什麼有人開玩笑講,手機是妖魔鬼怪,真的是如此。你要把它善用,手機裡面放的是佛號,放的是講經;你的電子書,放的是佛經,不要放雜誌,現在手機都可以看電子書,你在接觸這些境緣的時候,你就會看經,你就會讀經了。你的書桌書櫃,擺放佛像,擺放佛號機,擺放大乘經典,你不要夾雜這些世間書。給自己營造一個修行的環境、用功的環境,這是最恰當的,這樣你才能夠跟你的煩惱習氣相抗衡。

 

你雖然知道煩惱性空,但是每個人都像阿難一樣,「心雖明了。力不自由。」心裡雖然知道,但是控制不住,就像中了「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一樣。阿難就是被下了這個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現在人講下符了。

 

我們常講:這個「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就是你世間的種種欲望,就是你心裡面的「貪瞋癡」。你心裡雖然有佛法,但是你控制不住,這就是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所以就把你帶往世間的場合,「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戒體是什麼—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你迷失本性,這就是將毀戒體之時,讓你退失菩提心。

 

阿難那個時候,有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知彼淫術所加,被這個娑毗迦羅所害。所以頭頂放光出「五會楞嚴神咒」,命文殊菩薩提著這個「楞嚴神咒」救阿難回來,把阿難跟摩登伽一起帶回來;他有大神通,把惡咒給破掉了。

 

我們現在有《無量壽經》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有阿彌陀佛名號,破除一切世間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破除種種欲望娑毗迦羅先梵天咒,至如來所。

 

誰來運載呢?文殊菩薩用般若智來運載。運載什麼?阿彌陀佛名號。文殊菩薩用文殊的般若智慧,運載這個「楞嚴神咒」;我們一樣的,用般若智慧運載萬德洪名,惡咒消滅,同時你能轉變境界,這個就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經經可以互通,你要會用在這個世間。

 

你不要看阿難《楞嚴經》上,佛講了一件當時候的事情;阿難中計了、上套了!被摩登伽女給騙去了。實際上這個摩登伽女,就活在你的生活當中,對男的來說,她叫摩登伽女;對女的來說,他叫摩登伽男。

 

你要會用,修行要會「反觀」,不能只看文字、看故事,那個沒有用。那個還是阿難的事情,還是阿難開悟,你不開悟,天天讀經,就像那個法達禪師一樣,讀三千部法華經,但是於法不達,不能稱為「法達」。後經六祖開示,真正通達心性之法門,方名為「法達」,要達於法,你要真正做到「垢滅善生」,那你就得到大自在,大自在就身意柔軟,身心安樂。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楞嚴經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二破轉計在外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二破轉計在外


悟顯法師 開示


於是阿難他就轉計了,以下是第二個。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向佛叩首,跟釋迦牟尼佛講:「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是說:我聽佛這樣說,那我曉得了,我的心就在身外。

眾生反正不是內,就是外,不是東,他就認為是西。所以他說:那我知道,心應該是在身外。所以者何?就像燈光,燃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從室內包括房間門,到庭院。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

他說我前面認為心在這色身當中,就像燈光在室內一樣,一定是先照室內,而後再慢慢往外照。可是既然不是這樣的,那既不見內,又能見外者,那就好像經文講的:燈光在室外。所以他說:「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所以他把心比喻作燈,燈在室內才能照室內,燈如果今天在室外,必然照不到室內,卻可以照外面,他錯認為心在身外,就像燈在室外一樣,所以他說:「同佛了義。得無妄耶。」那這樣應該沒錯。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歸祇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這裡就是破阿難認為心在身外,這種錯誤的認知。所以他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心目為咎」,這「心」在哪裡?這裡講「心目」其實為了真性,佛要讓他看看,哪怕是浮塵妄想心,到底在哪裡?他也沒找到,一般人也都不知道。一般凡夫他認為:我有心啊,我有感受,可是心在哪裡?他不曉得。

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了這個法,也就是內學,內學談的就是心性,談的就是眾生的心。

這裡看經文的部分,「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摶食。」這就是佛又舉一個譬喻,他說眾比丘跟我去托缽,從室羅筏城回來祇園精舍,也就是祇樹給孤獨園,我們都吃飽飯了。佛說:你看比丘們,一個人吃飯,大家會飽嗎?阿難回答說:當然不可能。我吃飯我飽,他吃飯他飽。所以阿難說:

世尊!為什麼呢,比丘們雖然都是阿羅漢,但是各有各的身軀,各有各的性命,所以說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怎麼一個人吃飯大家都飽呢?那是不可能的。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所以佛就告訴阿難說:你若認為你這能知見的心是在身外的話,那一個是身、一個是心,「身心相外」,變成了兩物,自不相干,那麽「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因為你的身心是分離的,心在身外,人家觸碰你的色身時,所以心則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兜羅綿手就是如來的手,「兜羅綿」是一個形容,形容它很柔軟。佛說:我舉手給你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你眼睛看到我了,你心裡知不知道你看見了?阿難回答:「如是。世尊。」當然知道。

「佛告阿難。若相知者。」你身心既然能相知,你眼見了,心也了知,為什麽說心是在外的?「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所以你說心在身外的這個說法是錯的。

好,這裡是第二個「認為心在身外」,這是無有是處。

楞嚴經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一、正破計內

 





【楞嚴經白話直解 卷一】


七處破妄 (七處徵心)  一、正破計內


悟顯法師 開示


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這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佛說:你要老實回答。於是佛就問他說:你發心的時候,看到如來的三十二相,你是用什麽看到的啊?又是誰在喜歡啊?那阿難就回答說:「如是愛樂。用我心目。」,阿難回答世尊:「我是用眼睛看,是心裡喜歡。」這回答是很一般人的回答。阿難說:「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阿難他就直接這樣回答。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這個是佛告訴阿難,他說你是心生愛樂,用眼睛來看,心生愛樂,所以你又不知你的心目在哪裡?則不能得降伏塵勞,這裡問心問目,實際上是還是問心。這個下面就開啟七處徵心,所以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你沒有辦法脫離塵勞煩惱,就像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國家裡面出個盜賊,國家出兵要討伐他們,那麽這個兵要知道他賊在哪裡!那麽既然使汝流轉,是心目是你的心跟你的眼,所以說使汝流轉,心目為咎,那麽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所以這裡問心、問目,目就是眼睛了。那麽在哪裡?實際上它目的是在問心,只是連帶說眼睛而已。因為阿難說,我是眼睛看心生愛樂,他主要是要問你愛樂心在哪裡?那麽阿難下面就回答,他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所以他說一切世間十類的眾生,本來是十二類生,扣除有兩種,就是一些無情的,有些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反正他這裡要講的就是,世間的眾生都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如來你的眼睛也是長在臉上,亦在佛面,所以我今觀此浮根四塵。他這裡是講我的眼根在哪裡呢?只在我的臉上,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所以說眼睛長在臉上,心當然在身體裡面。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那麽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他說:你看現在如來講堂,那麽這祇陀林在哪裡?外面的祇陀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所以叫這祇陀太子送的樹林叫祇陀林。那麽,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這個是他們的問答。阿難回答:「他說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祇樹給孤園,那麽這祇陀林當然就是在外面。」那麽,佛又問阿難,他說汝在堂中先何所見,你先看到什麽?阿難回答:他說世尊,我在堂中是先看如來,然後再看到大眾。那麽如是外望,再次第往外看,就看到林園。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那麽,這裡這一段為我們開啟了「七處徵心」,那佛就問阿難,你看林園你為什麽能看得到!他說,因為有窗戶!阿難回答說,因為有窗戶。所以說此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可以看到,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個時候,世尊要講大法以前,他就先舒臂摩阿難頂,開示阿難及諸大眾,說:「有三摩提。」,「三摩提」叫「正受」,也叫「三昧」。佛說:我今天要講的三摩提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是講大佛頂首楞嚴三昧,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的妙莊嚴路,「汝今諦聽。」現在人講的,要敲黑板仔細聽啊,有重點!我今天要講的就是「大佛頂首楞嚴三昧」,此三昧就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就是出三界的捷徑,你們這些二乘、沒有善根的,我現在跟你講「首楞嚴三昧」。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以下是《楞嚴經》的七處徵心,文非常地長。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這是「七處徵心」的第一個。

前面講到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告訴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因為前面佛問阿難說:你是怎麽發心出家的?阿難說:我看到如來身相端嚴,所以發心出家。又說「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那佛就問阿難:「為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就說:「世間眾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這段前面講過。

佛就徵問阿難:那你的心在哪裡?所以阿難就直接回答佛。

佛聽了阿難的回答後,

「佛吿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這是承接前面的。

阿難回答哪有說在堂中不見如來,能見堂外者。

佛就問阿難:「汝今現在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難就回答:「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祇樹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那佛就問阿難,你在堂中你先看到什麽?

阿難就回答佛:「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那佛又問他:阿難你看這個林園,是因何有見?

阿難說因為有窗戶,所以我雖身在講堂,能看得到,這是阿難回答的。

那佛這裡就告訴阿難,你說你現在身在講堂,因為有窗戶的關係可以看到林園,那麽有沒有眾生是身在這個講堂裡面,沒看到如來,卻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

「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一定是次第往外看的,所以一定會先看到如來,透過窗戶然後才看到外面的樹林。這是很平常的一個問答。

佛說:「阿難。汝亦如是。」佛說阿難:你也是這樣。佛告訴他:「汝之心靈。一切明了。」佛說:你心能夠明了,能夠了知萬物。「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如果你認為心是在這個色身之內,那你要「先合了知內身。」

為什麽?因為心能覺知,所以他從身裡面先感覺。

他說「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他把這個內身當作是這個講堂一樣,把身外當作是林園。那你在講堂當中你要往外看,是不是會先看到堂內的東西,然後再看到外物?

佛是這樣子來作譬喻,他說:你心在身內,心能了知,那要往外看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就先看到自己的「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脈搖。」,「筋轉」就是我們筋骨,這個轉彎的地方,「脈搖」就是就是他脈搏跳動。所以應該是很清楚的,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你心既不能內知,那就像你這個人根本不在堂內一樣,怎麽說你能夠次第外望看到外面呢?所以佛說「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所以證明了阿難你認為心在身內是錯的。

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