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七




菩薩戒正說七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條淫戒教眾生,一切男女不得故淫。所謂「淫」,就是心攀緣。妄見有男女相,就是犯淫。乃至你與人攀緣、說話世俗,一切皆淫,故名「非道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間、好樂出世間,都是非道行淫。因為與光明金剛寶戒不相應故。所以,佛制菩薩不可以虛妄攀緣,應當與淨法相應,更應以淨法與人。如果你的妄心按捺不住,於六親當中互相攀緣,故名「六親行淫」。好樂鬼神、好樂世俗、因果、善惡等法,這就是與鬼神行淫。
總上來說: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姐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無孝順心,不順佛性、妄加攀取,這都是犯了淫戒。故名犯重。
所以不要以為出家人不會犯,如果你好樂世間,都算是行淫。但妄取一法,故名淫欲。凡夫好樂世間,是行淫於世間;羅漢好樂偏真涅槃,住著於惡取空,阿羅漢住著於斷滅空,故名出世間行淫;菩薩認為有法可修、有漸次可行,是名菩薩行淫。因為是妄加取證、妄加攀緣,乃至一念貪明之心,無明生起,而忘失光明金剛寶戒,都算是行淫。所以菩薩戒的淫戒範圍非常地廣,不同於五戒。五戒只在於人道,重點在於不邪淫。菩薩戒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只要是淫,就是不正的;五戒有所謂的正淫,因為它有夫妻。菩薩沒有男女相,但凡起一念攀緣之心,在人事上攀緣、是非、往來,這些統統都算是在六親當中行淫。受菩薩戒應當淨法與人,不要跟人家攀緣、講是非,不要妄取世間一切法,應當安住正念。學佛人要老實念佛,心要能安住在佛號上,人家聽了你念的佛號,這就叫「淨法與人」。不然一切皆名淫欲法。
所以一直強調,菩薩戒不是五戒,跟你想的不一樣。很多戒場都把菩薩戒講成五戒,把出家戒也講成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也都講成五戒,講到後來,出家人都不像樣了。看律宗衰敗到今天這樣子,若我知道卻不說,那就是我吝法。所以,我們才不得已,來開這菩薩戒講座,因為戒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佛性,本自具足,修學淨土也不忘戒律。什麼是戒?什麼是律?大家都應該知道,所以才開這菩薩戒講座,為大家說清楚,所以叫「菩薩戒正說」。就是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所作的要與佛性孝順心相應,不能像個俗人一樣攀緣,找很多藉口,去結交豪貴;心裡又人情不捨,這統統都是淫欲!淫欲就是心裡有情、有所欲求,乃至有取有證,都是淫。認為心外有一法可攀,都是淫。所以,要明白光明金剛寶戒,才能夠行菩薩行、修菩薩道。不能「自淫」:自己攀緣,又令一切眾生攀緣,乃至於六親間攀緣,這都與道不相應,非是道,故名非道。真心本性不妄取一法。所以前面講「殺戒」,了知煩惱性空,無煩惱可斷,煩惱即菩提,故名持不殺戒。如果不知煩惱性空,認為有煩惱可斷,故名犯殺,是菩薩波羅夷。所以,要當菩薩就是這樣。自性「不予取」,本自具足一切萬法,不起能所對待之心是名不盜。但是你妄加攀緣、妄加取著,是名盜。
自性沒有男女相,無能所對,所以不起一念無明,認為有法可取、有法可證,故名不淫欲。這才是菩薩戒。如果忘失本性,故名犯重;不忘失,暫時迷惑,則犯輕。正要忘而未忘,犯「偷藍遮」。這才是菩薩戒,不能講成五戒,五戒是得人身,不能成佛!菩薩戒是成佛的基礎、成佛的根。
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說佛法要講一乘法,如果不說一乘法,那就是邪業、邪語、邪見,是打大妄語,落於二法當中。菩薩說法須說一乘了義,方名不妄語;你所說的,能令眾生證得真如實相,故名不妄語,其餘皆是妄語。妄語戒就是如此。你不能「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或「身心妄語」用你的身、心,乃至用你的眼神在欺騙眾生。你沒有修證,說自己有修有證;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說自己有達到,乃至無解作師,明明不懂,還把菩薩戒講成五戒、講成人天善,這些都是在打大妄語。所以說在戒場傳戒的這些戒師,幾乎條條菩薩戒都破掉。因為他自己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知道菩薩戒該怎麼做,還亂教人。甚至「自妄語。教人妄語。」不但自己講世間話,自己不講一乘了義法,還教人家不要學、不要看,四處說大乘法考據不到,讓人退失大乘正信,這統統都是「教人妄語」,教人講不了義語;「不了義語」是虛妄語。唯有說一乘法、流布一乘了義,才是真正持不妄語戒。所以應當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如果反令眾生起邪見、邪語、邪業者,就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又叫斷頭。當然,菩薩無頭可斷,但是,會退失菩提心,故名斷頭。所以不可以打妄語,乃至在事相上,不可以在和尚面前妄語、在諸佛面前妄語。世間人打妄語無外乎都是邪知邪見,找了許多理由、藉口說:「我是在度眾生、在幫助眾生」,這些統統都算是打妄語。文中的因、緣、法、業: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是打妄語的過程。前面已經講過,所以如上可知。這是妄語戒。
講戒就是要告訴大家光明金剛寶戒,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不名持戒。因為此一戒是盧舍那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乃至一切菩薩已學、今學、當學,應讀誦、應善學。學佛不能只學五戒,五戒只在事相上;菩薩戒能稱性。所以講一乘法可以稱性,講權乘沒有辦法。那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打妄語呢?這答案佛在《法華經》就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佛不是要欺騙眾生,只是眾生不能接受,所以方便善誘,令入一乘,令入大乘佛法。所以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乃至「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沒有小乘法,唯是一乘了義。所以經中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目的在令三乘趣入於涅槃。這都是真實語。所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要講一乘了義。受了菩薩戒,應當宣說一乘了義,這才是真實語、不妄語,其他都算是妄語。所以在持戒的時候,要知道所說的話,能不能令眾生生正語正見,如果不行就是妄語。所以你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就是佛性。當你在面對境界,將要犯戒的時候,你心要趕緊放空,迴光返照,才能心不攀緣,語無虛妄,這樣持戒才能成佛。不然,就像文殊菩薩所講:「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獲圓通。」持戒要如何得圓通?要是沒身的話,持戒就無所束,又要怎麼調攝身、口、意?所以,就是從身而見性,要了解無作戒體是眾生本具,方名持戒,方能得圓通。所以《楞嚴經》中優波離尊者說:「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所以優波離持戒不是只在事相上。他先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不二,身心一切通利。不然,如果只執在事相上,甚至把菩薩戒認為跟五戒一樣,那就正所謂「波離螢光增罪結」,你是在增長無明、增長罪惡,因為你不知萬法唯心,不知性具光明金剛寶戒,受菩薩戒就在受此一戒。出家人受了菩薩戒,就不要再去受南傳小乘戒了,這樣做的人都是退失大乘心。因為眾生性具三寶,你誤聽人言,就打妄想,認為還要去受個小乘戒才圓滿,這就是退失大乘,退失大乘心就是毀謗三寶。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起一念計度、分別、妄想即名酤酒。我們講戒是要告訴你真正的菩薩戒。現代的人很會思量、打妄想,常想東想西,這都叫酤酒。「酤」就是估算,也就是去買賣。當你在這世間,思量、分別、估算、計較,猶如酤酒一樣,眾生總在起心動念,酤算要買賣幾升的酒、幾度的酒……,這統統都是酤酒。
所以,起一念計度、分別,無論是分別世間、分別出世間,在世間籌量計畫,打種種妄想,統統都是酤酒。所以你自己應當生明達之慧,能夠了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知妄想本空、無明非有,是名持酤酒戒。這才是真正的不酤酒,否則一切皆名酤酒。世間人很會打妄想、很會算計。人生不過百年,卻有千年之憂,這統統都算是酤酒。這些算計、分別的念頭、行為,起罪因緣,能夠讓你墮三惡道、讓你永遠輪迴,是名「生罪之因」、「起罪因緣」。所以,「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所以菩薩戒條條稱性,犯一即是犯十。不會說這一條犯了,另外一條沒犯,其實都犯到了。所以菩薩戒十條,破一條就是全破,沒有其他的商量處,因為都忘失本性。菩薩戒不能捨戒,要怎麼捨?捨一條都不行,這十條哪一條可以捨?捨一條就是全破了。想捨一條,就表示你犯波羅夷,才想捨。菩薩戒是要這樣持。
現在律宗確實衰敗了。這部經十幾年前,我就想講,心想,律宗還有人,我們學淨土宗就不插手。但是現在沒有人講無作戒體,沒有人教怎麼持戒,都只是在戒相上分別、計度,看來沒有辦法,只好講了,不然就是吝法。
以上都是酤酒、都是起罪因緣、都不能生無生之慧,不能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何謂「明達」?明心見性方名明達。若通達心性故名「達人」。達人是佛教講的話,不是世間話。所以中國人要是離開佛法,真的是不會講話了。你在言語動作當中,流露的其實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妄生計度、分別。學佛如果不達心性,總在名相上生分別、在教義上起對待,都是酤酒,都不能開發明達之慧。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入一戒,即是光明金剛。猶如《華嚴經》的因陀羅網境界門,猶如《華嚴經》的周遍含容觀,因為這是大乘菩薩戒,不是小乘戒。凡夫、權、小,沒有辦法聽受。大家是來學大乘菩薩戒,若能解法師語,了知光明金剛寶戒、了知無作戒體,方堪受戒。你能了達無作戒體,縱有七逆,當下消除。所謂「端坐念實相。眾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再重的罪都能消。所以要知道怎麼持戒。這是第五條酤酒戒,簡單講過去。實際上,若廣說,即使再給我一百個小時,我也講不完。
第六、說四眾過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說四眾過罪」。凡是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的,縱然不謗,縱然依經而說、說好聽話,統統都算犯說四眾過罪,因為退失大乘善信故。
所以大家看,現在佛門講《弟子規》的,都是說四眾過罪。誰要是與他們攀緣,統統都是犯「說四眾過罪」。佛門不講人情,凡是講《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罪,是大邪見者,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善信。你不要情見,還跟他好來好去,這些人都是佛法中罪人,是大惡人,壞亂佛門,是罪大惡極,不可救藥。佛法以心性做為基礎,不是以世間做為基礎。佛在《華嚴經》講:「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出家人如果不講大乘經,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令眾生退失大乘正信。這一條不是拿來給你做「鄉愿」使用,尤其是末法,有很多鄉愿,佛在《涅槃經》有講:無論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看到他做佛門中非法非律,乃至像學外道、學世間法、像《弟子規》……等,你統統都要如法苦治,不然你是佛教中罪人、佛教中賊。你去看《涅槃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交代的。誰令四眾退失大乘善信,你喝斥他,你有無上功德;你如果不喝斥他,就是說四眾過。所以菩薩戒條條要稱性。如果這人沒有過失,你說他有過,你中傷他、毀謗他,無論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你都算犯說四眾過罪。這也是其中一點意思涵蓋,但是最重要的,「要令生大乘善信」。如果他說「大乘非佛說」,這就是毀謗佛法,你要善言勸導。如果他認為學佛要學世間法,這也是毀謗大乘。說佛法中非法非律,說「大乘不行,要先學小乘、學人天」,這都是毀謗大乘。你應當勸他,也就是「教化是惡人輩」。如果你的資質不好,你要勸他看祖師的,要告訴他:「你看錯了、你想錯了」。要「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你受了菩薩戒,跟人家講:「你可以退戒」。或是「你學大乘、要先學小乘、學人天、學《弟子規》這些做基礎」,講這些話,統統都是犯菩薩波羅夷。所以我們講:犯一條,一切皆犯。後面佛會告訴你:「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說四眾過」是這樣的。要是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這才不犯。你看,釋迦牟尼佛看到破戒的出家人、犯律的出家人,都直接喝斥他。如果你按文字上解,這一條要是套在釋迦牟尼佛身上,那釋迦牟尼佛天天說四眾過。佛講戒經也是在說四眾過,他不光說四眾,四眾還不夠多,而是說七眾,不光七眾,連畜生、地獄、餓鬼,統統都說。所以,這條戒的目的,是要你能生大乘善信,不能毀謗佛法,不能毀謗出家人,若這位法師、這位居士能講大乘法,那你要讚歎他,要擁護他,護持他。你不要看他戒沒有持好,這裡沒做好,或哪邊事相上沒做好,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講:「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人。」這個人雖然戒沒持好,但是能善說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一切佛。所以要能夠護持,這是大乘菩薩戒教我們的。
所以要搞清楚「說四眾過」,很多人很喜歡去攀緣一些有名的法師,看誰名氣大就跟他攀緣,說自己的師父是誰,說跟誰學過,……這統統都是攀緣。重點是要看這個人知見正不正?如果不正,你去讚歎他,你去跟他往來,令眾生不能生大乘善信,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即使你口不出惡言,你的身跟意去攀緣到,這都是說四眾過,因為菩薩戒是論心的,所以你自己要搞清楚,不能跟這些外道惡人一起毀壞正法。學佛要從心性入手,念佛亦復如是,如果離開心性之法都是外道。所以達摩祖師講:學佛須是見性,成佛也須是見性,若不見性,一切戒律、因果等法,乃至修善、造惡統統都是外道法,都是邪見人。若你與他們攀緣,你去讚歎這些帶有邪見的出家人,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所以,不是好人也不得罪,壞人也不得罪,一昧鄉愿地讚歎,只是為了「我相」可以得存,為了自己的名利,為了自己有地方住,我有東西吃……,這些統統都是說四眾過。因為你說了後,令四眾對於大乘退心了,產生無量的過患,故名說四眾過。當然,如果這個人沒有犯戒,他能講大乘法,而你毀謗他,也叫「說四眾過」。我們是因義而說。所以要令眾生生大乘正信,如果你不令生大乘正信,就是說四眾過。愛講是非的人要清楚,講一句就犯一條,都是說四眾過。要看自己所說的話,能不能利益眾生,使生大乘正信,這點很重要。
第七、自讚毀他戒
「若佛子。口自讚毀他。亦教人自讚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如果你讓佛法受加毀辱,就犯波羅夷罪,你讚歎那些非法非律,讚歎那些邪見人,都是自讚毀他。「毀他」的「他」就代表大乘。如果毀謗大乘,就是自讚毀他,《弟子規》、《了凡四訓》,統統都是外道法,所以身為正信佛弟子,對於那些在提倡世間法的出家人,包括在家人,都不能去讚歎,不然都是在自讚毀他。甚至,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網路上,為護持大乘正法而嚴厲破斥,做到了才叫持不自讚毀他戒。因為身為佛弟子要護法!如果你為自揚己德,顯示自己很圓融,外道法也能接受,這就是「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把光明金剛寶戒的光明隱蔽住、把佛性功德隱蔽住,這就是令佛性受毀,是犯菩薩波羅夷罪。至於文字上的解釋,只要依祖師的解,自然可知了。我講一些你們沒有注意到的:如果你口自讚毀他,包括意自讚毀他,身自讚毀他,亦教人,這是「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是講你去隨喜印、去散播這些世間書,以致毀壞佛法。令他人受毀,乃至令他人善根斷,那你就犯殺。令他人取著世間法,你就犯盜。令他人於世間取愛欲不捨,你就是犯淫。令他人不解實相,你犯大妄語。乃至為了顯示自己很圓融,倒說經律認為什麼外道都可以學、都可以修,自揚己德,隱蔽佛法的殊勝,讓眾生佛性受毀,令他人斷善根,就犯「自讚毀他」,或是令眾生不能生大乘正信,這就犯「說四眾過」,讓眾生起世間計度分別,就是犯了「酤酒戒」。
所以一犯一切犯,一切皆犯。菩薩戒一通全通,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是一戒,此「一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如果真的了解,自性非色非心、非因果等法,納受戒體,自然從頭通到尾。所以不能講世間話,讓人起計度分別,不然就是犯酤酒。如果你不能令眾生生大乘善信,也是說四眾過,也是自讚毀他,所以一戒具足一切戒。所以要講光明金剛寶戒,會了,就能行。如果念佛而忘失佛性,自揚己德,忘失本性故名自讚毀他。以心持法,不知法法唯心,故名自讚毀他。認為有自、有他,亦名自讚毀他。廣說是無量無邊,即使一百個小時,也講不完。到這裡是第七條,所以不要犯了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所以,同理可知,如果人家乞法要學佛,你給他指錯了路,你不給他佛法,你分別門派,統統都是慳惜加毀。你反而更加罵辱他,侮辱他,統統都是犯了這一條戒。這條不光只是講要錢而已。世間人要跟你要錢,你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是惡求多求,當然可以不必給他,所以行這一戒要含有智慧。如果他是要學佛,你卻把他指到世間法去,甚至還藐視罵辱他,說:「你沒有學《弟子規》沒有基礎」。讓他退失大乘善信,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由此可知,提倡《弟子規》的出家人、在家人,條條犯波羅夷,條條犯墮,都是墮落。所以不能在佛門提倡《弟子規》或任何世間法,因為損法財、滅功德,所損的是功德法,讓你不能成就,讓你退失菩提心。若有人來求佛法,一句一偈,你若不給他,心裡吝法,想:「我給了你,教會你了,你比我強……」,在此生高下心,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跟你乞要一針一草一線,你心中認為:「東西是我的」,你的我相深重,不能捨,那是菩薩婆羅夷。但如果你知道他拿去之後要造業,那你不能給他,給了他是你造業,你也犯。有時候「持」是不犯,有時候「持」是犯,所以還是要依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常誦一戒,誦就是行。一戒能常誦、能行、能運心,再拓展開來,用在所防的境界上,你就會有大智慧,這就是般若。你要是給眾生世間法像是《弟子規》、人間佛教……等,這就是是慳惜加毀。《法華經》釋迦牟尼佛講:「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為不可」即是不可為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終不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終不以人天乘幫助眾生,不然都是慳惜加毀。毀什麼?毀其佛性。所以講菩薩戒,行菩薩戒,都要能夠與大乘相應,能夠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自然懂得怎麼修行。所以學佛以明心見性最重要,哪一個宗派都一樣,明心為上,這是最根本的。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一戒略講重點。要是起一念瞋心,就是菩薩波羅夷。若起一念瞋火,認為有煩惱可燒除,乃至起諸觀法,就是所謂的「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欲除斷煩惱,都是瞋心不息,因為你不知道煩惱性空,不知道五陰非有,不能當體頓悟。反而自瞋,教人瞋,還教人家起種種造作,妄加除斷,「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悔」者,是了知業性本空、罪性本空,是名真正受悔。所以當在唱懺悔偈,是懺悔罪性本空。何謂「瞋心受悔」?當人家跟你懺謝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這念瞋心是空的,罪性本空,不然都是瞋心不受悔。所謂的「悔」,就是在拜懺時,所念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才是真正的懺悔。要是起一念認為:有法可除罪。都是「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乃至除斷之意不息,都是瞋心不受悔。
所以修行不要妄起一念造作,妄起一念造作都是瞋心不受悔,菩薩戒就是如此,自己要做到「無我」,若是有「我」就有瞋,就有受悔與不受悔。所以要令眾生能夠常生悲心,能起無諍之事。如果你鬥亂兩頭,落於「是」、落於「非」上,統統都是瞋心不受悔。真正的菩薩是「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不著如風。」你的心本來就是如此。
講這十戒是告訴你,本心對於境界就是這樣運用,念念無不銷歸自性,法法無不當體即真。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這才是真正的受持菩薩戒。如此才叫十無盡戒,如果你變成五戒,就叫「有盡」,變成八關齋戒,也「有盡」,乃至比丘、比丘尼戒,統統都是「有盡」。因為不見性,所以有盡。從第三條講到這裡,你就知道什麼叫「十無盡藏戒品」。為什麼跟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菩薩說?只為不見性,不了光明無作戒體,所以不能法法無盡,仍舊落於有修、有證上,不能一戒即是一切戒,不了「諸藏純雜具德門」,所以再為你重新開示十無盡藏戒。菩薩修行總是落在漸修、功勛位上,不是法王真子,這是第九條、瞋心不受悔戒。
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處所說三寶非只講事相上三寶,更強調自性三寶。
何謂「謗法」?佛在經教裡說:如果生起四種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戲論謗。所謂不了當體即空,妄謂一切法是實有,是「增益謗」。不了體空能生諸物,妄謂一切法入於斷滅,是「損減謗」。不知自性「有不礙空、空不礙有」,起亦有亦無見,不知自性非有非無,這是所謂的「相違謗」。如果不了達佛性「雙照有無」,認為有一法或一切法是「非有非無」—不屬有,也不屬無,是所謂的「戲論謗」。
所以如果不明心,俱名謗法,都是毀謗三寶。乃至「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迷失佛性者謗三寶,菩薩聽聞如三百鉾刺心。「三百鉾」意思就是起無量煩惱。刺於光明金剛無作戒體上。眾生長劫輪轉,不能成佛,就是因為造此「謗三寶」的罪業。所以盧舍那佛制戒,教我們不能自謗三寶,於自性體上起四謗:增益謗、損減謗、相違謗跟戲論謗。
一定要知道真如佛性「雙遮雙照」之理,空不礙有、有不礙空。而空、有不妨同時顯現,不妨同泯。雙泯不妨雙存,雙存不妨雙泯,唯一無礙境,稱性圓融,名為法界,這是「周遍含容」。要了達周遍含容之義理,才叫不謗三寶。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戒,此處略說如是。
看到有人毀謗大乘,毀謗正法,若你還幫他掩過飾非,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要僧讚僧」。問題是:他是僧嗎?如果是出家人,這十條戒他都要知道。因為他不曉得,他才會去學世間法、去推廣世間法,認為《弟子規》可以學。那些都是謗法。更有一些無知的在家人,甚至有出家人,反而來講:「人家這也是做善」。問題是,這個善出不了三界,佛教不是只作善而已,佛法如果只剩五戒、只剩《弟子規》這些世間善法,那就是印度的婆羅門教,而不是佛教,根本不殊勝。出家人這一身袈裟,名為法界藏身,這每一格代表一法界,一心現無量法界,無量法界攝歸一心,就如同盧舍那佛的千葉寶蓮一樣,所以佛教出家人堪受供養。如果出家的人不能了知心性,不了盧舍那佛之境界,不能稱為沙門,不算出家,是不堪受供養。
所以學佛人不能自謗三寶,修行更不能落於四謗當中,要轉四謗成四益,如此修行才有根本、有基礎,才會真正成道。這十條名為十無盡藏,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隨舉一條即是全分的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能捨戒,若是捨,就是忘失戒體,因為條條都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捨十條中任一條都是犯波羅夷。如《楞嚴經》所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若認為是一戒分成十條戒,那是凡夫的思惟模式,講什麼輕重戒要等持,那你就是凡夫。因為本是一精明,如同光明金剛寶戒,而你妄見有十條,妄見有四十八條,乃至有八萬四千條,都是「分成六和合」。所謂「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自性不染而妄生染著,所以妄見有這些分歧之事,而在算計估量,這都算是酤酒。
所以要清楚,任一條即是一切,菩薩戒深徹廣博,此處只能略說少分,如海中一滴之水,但是一滴之鹹味,無不皆遍大海。一滴之潤性,與渤澥之潤性無差。這佛性戒中,佛性就在戒中。佛性即戒,戒即佛性,不在別處,就在眾生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只要能返照心源,自然見得本法。若見得本法,就是真正的修行人。即使身為在家相,亦是出家兒,是真正的出家,是真正學佛,這才叫受菩薩戒。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
這是教大家應當學,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乃至一念背失,就是「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重,那真是徹底迷失了。有的人在戒場受戒,出家人教你:「哪一條戒做不到,就可以捨」。他教錯了。菩薩戒若捨戒,捨一條就是捨全部,徹底迷失了,這是一次犯十條,這件事大家要清楚,菩薩戒不能捨戒,它是盡未來際,一受永受。
「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
如果有犯,或是認為菩薩戒可以捨戒、退戒,皆是失菩提心,菩提心一失,菩薩國王位就不對了,菩薩轉輪聖王也不對了,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地地皆失。因為迷失本性,妄修善法,是名魔業。即《華嚴經》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所以菩薩戒跟五戒不同,五戒沒有講佛性常住妙果,五戒是講給人天、講給惡道—畜生、地獄、餓鬼這些眾生聽的,他們想得人身,所以學五戒。如果想成佛,佛就為他講《法華》,像法華會上龍女八歲獻珠,當下頓成佛。所以學佛不能忘失菩提心,否則一切位皆失,人身也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都不得名為比丘、比丘尼。那些人受了菩薩戒,卻忘失菩提心,若有誰告訴大家要去學小乘、學人天的,統統都不能稱為比丘、比丘尼。若這群人還受人供養,拿人家紅包,受人頂禮,這都是虛貪信施、濫膺恭敬。《楞嚴經》說:死了以後,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當然,更不能「無解作師」,要是對於佛性常住戒卷不能了解、對於光明金剛寶戒不能了解,那你不能傳戒、不能講戒,不然,佛法無邊,你造的罪業也無邊地重。
「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這是講他所要受的罪,時間長達二劫、三劫,「劫」可以去查佛學字典,之前在《無量壽經》講座當中都有講過。無論是大劫、小劫,都是以地獄的壽命來算,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聽不到佛法。因為人家要學佛,你卻給別人世間法。你以不淨法與人,你傳世間法給人家,錯告訴人家:「學佛就是把人做好、把五戒持好」。那你是忘失菩提心,所以不聞父母名字,不聞三寶名字。所謂父母就是「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乃至佛法僧三寶、覺正淨名稱,你都聽不到,生下來就是個棄嬰,在佛門也學不到大法,永棄佛法邊外。在佛門中,是以智為母,以方便為父,「方便」就是修行的方法。造了不讓人聽聞正法的業,那麼之後你即使修行,你也得不到要旨,抓不到綱領,這都是因為你此生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如同不聞三寶父母名字一樣,所以不可以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最後是勸大眾學菩薩戒,所以說:「應當學。」已受戒的,今學。未發心、未受戒的,當學。現在的菩薩是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而且要敬心奉持,不要有一念暫忘。五祖弘忍大師講要「守本真心」。就是要學人不起諸念,不落妄想當中。所以不應犯。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這菩薩戒展開有八萬威儀,菩薩戒在印度有三百卷,只來中土兩卷。是我們福報不夠,只能得知一點名相。在八萬威儀品裡會廣說。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以上是十波羅提木叉。
很多人持菩薩戒、修菩薩戒,只在戒相上打轉,不了無作戒體、光明金剛寶戒。縱然受戒猶如未受,雖出家猶如在家。即使念佛,還是念念執著、念念貪取、念念攀緣,總是不能見性,不能成道。誤以為學佛只要笨笨學,學佛不是越學越笨,而是要學般若。學到後來般若智慧就打開了,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般若智慧自然發起,見一切相自然不執著。到時心空無住,自然朗然心通,見自本性。
講菩薩戒,最重要是講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的佛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十戒的戒相可以忘,但光明金剛寶戒不能忘,此一戒即具一切戒,是佛法中戒藏,是波羅提木叉。若順此,名為解脫;若不順此,名為墮落。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所以還是結歸在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持戒最重要的。如果忘失,即使持戒也是外道法,頂多生天,不能成佛。

以上是菩薩戒十重戒。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六




菩薩戒正說六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這是流通分,名為「行滿流布無礙分。」
為什麼叫行滿呢?就是依前面盧舍那佛所傳的光明金剛寶戒而起修、而起行,此行方堪稱圓滿,才能稱為圓滿,不然它不稱性,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圓滿了,所以這一分名為行滿流布。那麼不光自己要修,還要勸人家受菩薩戒、勸人家學習佛法,所以叫做流布;還要流布此經,或是印送,或是為人演說,或是與人分享,都是流布的意思。
因為所行是依體而起行,是依光明金剛寶戒,才能真正達到「無礙」。持戒到最後,也無戒可持,自然不會犯戒,這才是真正的無礙。若還有持、有犯具名「有礙」,沒有辦法真正得大自在。「無礙」有自在之意,真正的大自在是如來,依體而起行方能達到究竟。所以一句話裡具有多重的意義存在,故名「行滿流布無礙分。」
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就是受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受戒」。因為有一些傳戒的法師或是出家人,他在傳戒時告訴你:菩薩戒可以捨戒。意思是說你可以揀擇受戒。這說法是錯誤的。菩薩戒不能捨戒,更不能揀擇受戒。揀擇受戒就已是犯戒。現在戒場,他還教你直接犯戒,這是不可以的。戒經後面就有明文規定,不可以揀擇受戒。因為世間人,心多諂偽,會就在那裡心生分別,想:「我這一條做得到,那一條做不到」。你這樣心生分別,就是割裂光明金剛寶戒。這十重四十八輕戒,加起來是五十八戒,戒戒從光明金剛寶戒流出。你如果有所揀擇,即使缺一條,這光明金剛寶戒你就不得戒,所以不可以揀擇受戒。菩薩戒非但不能揀擇,而且一受永受,沒有退戒的,這點大家要清楚。蕅益大師在他的著述中說自己是「菩薩戒沙彌」,他學沙彌戒,但是他受的是菩薩戒,他自稱為沙彌,但是他有受菩薩戒。實際上蕅益大師是退其名,不是真的退其戒。如果出家人退戒,那就叫「還俗」,還俗才叫退戒。現在有人要學蕅益大師退戒,以為自己是在學祖師,他不懂,在佛前對佛菩薩說退戒,退戒就是還俗了。他還俗就不能穿袈裟,不能受十方的供養。出家人自己要清楚,你在佛前跟佛說:「我退戒」。你一說,那你就是還俗了,就不能再受十方供養。男眾退七次,女眾退一次。所以出家女眾—比丘尼,要是在佛前跟佛說:「我退戒」,那你就不能再出家了。男眾可以往返七次,這是佛的戒律規定的。菩薩戒沒有讓你揀擇受,也沒有所謂的退戒。因為有些同修去受戒回來,說他們的教授師跟他們講:「你不能受的,你就先受下來,到時候佛前再退」。我們受戒不是網路購物,不滿意七天可以退。他的說法是錯誤的,不是買東西,先下單,到貨以後不滿意,七天內退貨。釋迦牟尼佛不接受,退了戒就是退菩薩心,退一條就是退菩提心。所以在未講十重四十八輕戒以前,要先跟大家講這觀念,這觀念非常地重要,它不是五戒、它不是八關齋。八關齋還可以揀擇受,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因為「揀擇受」這行為本身就犯菩薩戒了。所以菩薩要持三聚淨戒,三聚淨戒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這十重四十八輕條條都是善法、條條都是律儀、條條都能饒益有情,每一條都具三聚,你捨一條,菩薩戒就不圓滿了。所以要清楚,這不是五戒,所以特別的殊勝難得。提醒現在戒場傳戒的人,不要亂傳。而你們去聽戒的,不要亂聽。會有這樣錯誤的觀念,當然不是居士的錯,而是出家人的錯。很明顯是出家人的錯,因為他不學無知,他也不看祖師大德的註疏,就用自己的意思揀擇受戒,還告訴你:「這一條做不到,那你不要受。那一條不能做,你也不要受」。如果這樣就不名光明金剛寶戒,如果不明白盧舍那佛常所誦一戒,這出家人才會在事相上認為菩薩戒「可取、可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犯戒,還教人犯。如果你在戒場,因為你無知,講這種邪論、歪論,那你有毀謗三寶之罪。戒法是三寶裡的法寶,你毀壞戒律,就是毀謗正法,「謗三寶」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在講十重戒以前,要先說清楚的。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所謂「誦」,就是「行」。所以你要記取有哪十條,你才能行。如果記不得,但能明心,也能行。像六祖,就是具菩薩戒的人,大祖師很多,若問他:菩薩戒哪十條,有些還真沒聽過,但是他明心見性了。因為有未能見性者,佛就為凡夫癡暗人說,所以要讀誦、要記取,如果不誦此戒者,就「非菩薩。非佛種子。」盧舍那佛所得的戒就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這戒是通過去、現在、未來,是應當學習,包括已學、今學、當學,現在就要學,所以不能揀擇受戒,這一開始就講得很清楚了。又說「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這波羅提木叉翻作中文叫「別解脫戒」,有別於凡夫、二乘,那當然別於人天。所以不是五戒、不是十善。它只是「名同」:名字相同,義趣不同,而且它制定得比五戒更嚴,五戒是講事相上不犯,這裡制定到心地上,甚至不是講起心動念,而是講有沒有跟佛性相應,所以有「事持」跟「理持」的差異。不要以為事相上沒犯,結果理上犯到了。重點是心有沒有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
《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如果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即使在事相上十重四十八輕做得再好,也是裝模作樣、也是破戒。如果能念念不忘光明金剛寶戒,那麼這十重四十八輕縱然一條戒條你都沒記得,你也是第一清淨者。
所以要知道持戒「關鑰」在哪裡?什麼叫「持」?什麼叫「犯」?如果是忘失本性、背大向小,犯重!甚至不學佛了,這是退菩薩心了,所以是「菩薩波羅夷」,屬犯重!如果你二乘習氣非常重,或是人天的世欲非常重,暫時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去學習了世間法,做了世間事情,這屬犯輕!趕快懺悔、趕快回頭就可以了。所以菩薩戒是每個人都可以學,都能夠成就。「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就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的樣子。也就是前面講的「非色非心」、「非青黃赤白黑」。因沒有辦法形容,才講個邊,讓你去體會言外之意。菩薩波羅提木叉,這戒體沒有相貌可得,但是若明白它。你持戒就有持戒的相貌,你不持戒就有犯戒墮落的相貌。「相貌」不是指你的臉,今天有沒有打扮,化妝化得好不好看,不是在這裡,而是說你有沒有學佛的樣子?有沒有持戒的樣子?甚至是你有沒有入道的樣子?這叫「波羅提木叉相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現在佛門裡,很多都沒有波羅提木叉相貌,即使持了戒,也沒有波羅提木叉相貌。因為他不了解光明金剛寶戒、他不懂真如自性,如果不懂,那就是不解菩薩波羅提木叉,也不解佛性戒藏。你不了解戒律的根本,縱然持也持不好。
所以常常有人在微細的戒相上打轉,不知道以心為本。心最微細,所謂「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所以應當求心不求佛,要了知三界空無物。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當體即空,這才叫得戒、才叫持戒。所以「應當學。敬心奉持。」不要忘失菩提心、不要忘失光明金剛寶戒。
接著,後面才略說十個所防的境界。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學做菩薩,要以利益眾生為主,第一個就是告訴你:不能斷眾生法身慧命,故名殺戒。眾生的慧命最重要,人家要學佛,你不能給錯佛法,否則就是犯殺戒,要是沒做好,這才是殺戒裡,犯得最重的,因為你天天在斷人法身慧命。如果出家當了和尚,要做「能生」,能生眾生法身慧命。不要做「能斷」,要是斷眾生法身慧命,那這一條戒你就破掉了。即使事相上好像不殺生、好像不吃肉了,但是,常常斷人法身慧命。有人要學佛,你就講一些世間話,不教他學做佛,反教人家當個凡夫、當個俗人,這都是在斷人法身慧命,所以犯了第一條。不管你是自己斷、教人家斷。用方法斷:用卡通、動畫這些方法來斷人慧命,這屬方便斷,也就是方便殺的方法,乃至讚歎殺。看到人家法身慧命斷了,去做一個俗人,你還說:「你這樣很好,家庭很幸福、很圓滿」這是「讚歎殺」。見到別人斷人法身慧命,你還「見作隨喜」,還去幫助,去出錢資助,乃至「咒殺」。「咒殺」一般比較少用到斷人法身慧命。但是在古代也是會有,像使用咒術、符咒,讓人家沒有辦法學佛。有的人為了控制自己愛欲的對象,希望對方不要去出家、不要學佛,他就給對方念咒下符,驅使鬼神去障礙他出家、障礙他學佛,這都屬斷人法身慧命。在古代有,現代應該也有。這些「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我們只講其中最重的,就是斷人法身慧命。至於斷人性命,也很重。但是菩薩戒裡,不管你是斷人命、還是斷物命,只要你是故斷,甚至帶貪瞋癡三毒心斷人命者。像一般人常會殺蟑螂、螞蟻,是帶著貪瞋癡心在斷牠們的命,那就是犯菩薩波羅夷。那是自己殺生。至於「教人殺」,如果你告訴人家說:「來,你去把牠殺掉」,或出錢指使人家殺。或是「方便殺」,使用方法殺或引誘殺牠。像對老鼠,你放老鼠藥或吃的食物引誘牠,讓牠來斷命,你是故意殺牠的,這是方便殺。還有「讚歎殺」,讚歎殺就是看到人家斷命,你就很高興。或是看戲時戲中有演壞人的被殺了,你很高興,這統統都是讚歎、隨喜殺。還有一種方便殺,就是你雖然不自己殺牠,但是你讚歎殺生是有德的。怎麼會說殺生是有德的呢?譬如說,因為你討厭蚊蟲、螞蟻,你就說牠是害蟲,看到人家殺,你還說:「對,殺得對!這樣子環境才會乾淨,才環保。」這就是讚歎殺。你是在告訴人家,殺生是有德的;或是說你很討厭某些人,你慫恿別人去殺,說殺人是有德的,說:不然這麼多人,會吃掉很多糧食,……等等。或是講一些「自然淘汰」的話,除滅眾生的這當中,你是有殺意的,這統統都是讚歎殺生。經文中講的:「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這是講殺生的方法。
後面說:「殺因。殺緣。殺法。殺業。」是說殺生的過程。就像這些動物,或是人,只要有生命的,不給他食物,不給他空氣,他就會死掉。你把他能活的因素斷掉,這是「殺因」;把他能活的緣斷掉了。譬如說:螞蟻不能離開群體而獨生,你把牠移到別的地方去,牠在新環境不能生長,就會死。所以現在做放生就要注意,不然就變殺生。鹹水的魚放到淡水,淡水魚放到鹹水去;不是此地生長的生物,你把牠亂放在此地,這統統都是殺生,因為牠不適合這地方。或是你放了生,卻把原地的眾生殺掉,這都不行。看到人做這些事,你還去贊助、隨喜,就是所謂的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像鴨間稻就是故意養鴨來吃蟲,這是故意殺生。所以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這裡是大略跟大家講一下,「殺法」就是能斷命的方法,譬如說:用法律或是用關係,像以前,是人治,你跟官府有勾結,把這個人殺掉,然後給他扣上一個罪名,這是殺法。「殺業」就是你正成這殺生之事、殺生的過程。所以凡是讓眾生不如意的、凡是讓眾生無法活下去的,這都算是殺生。這是講「因、緣、法、業」,所以要清楚,後面其他的九條重罪亦復如是,都有因、緣、法、業。或偷人家東西,或自己打大妄語……等等,統統都有因、緣、法、業,跟這裡說的都一樣。這裡就按照規矩為你解釋一次就好。後面部分,你可以自己去看寂光律師的《梵網經直解》;或是賢首國師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或是智者大師的註解,這幾位祖師的都可以看。現代人的不要看,實在是不堪入目!只能這樣講。
咒殺,咒殺就是詛咒眾生死亡,或是用咒術斷人家命,現在比較少聽過,但是相信也是有的。後面講:「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有命」就是有性命的。有些人說吃蔬菜也算是殺生,這種是外道說法,在佛門裡面草不算是有情眾生,因為草沒有情識。佛在《涅槃經》講在末法就有這種外道說。什麼是「外道」?直接講就是不學佛的人。他們講:吃蔬菜也是一種殺生。佛說這說法是外道說,他們的目的不是要你吃素,而是要告訴你:你吃菜,不也是殺生嗎?實際上,他是要說:可以吃肉。這時候,你就要告訴他:「你既然這麼愛護動物,連菜都不願意吃了,那你更不應該吃肉」。這樣他邪心自然就頓息了。因為菜沒有情識、沒有神識,所以吃菜不算殺生。佛門講神識,蔬菜沒有八識,它屬八識的相分,沒有所謂斷命的問題。所以要清楚,凡是講「命」就有八識:包括前五識、第六意識、末那識跟阿賴耶識,含有這八識。八識講的是八個作用,不是有八個心,這是佛教的名相。所以一切有命不可以故意殺,若故意殺,所毀犯的就是重戒。若是不小心犯,那就是有業道罪,會受業報,還不算是真正的破菩薩戒。所以要破菩薩戒,沒那麼簡單,要真的心很瞋恨、故意把眾生命斷掉,才會破掉,不然都是「重方便罪」或是「輕方便罪」。所謂「輕方便」就是他有意圖,但是意念不強,所做的事情也沒有成就。「重方便」是意念很強,譬如說,你拿刀要殺人,你刀子拿起來看到他就停住了,沒有殺他,犯的是重方便罪。「方便罪」就是有意圖。
如果是不小心踩死蚊蟲、螞蟻,那有業道罪,但你不是故意的,所以不算犯菩薩波羅夷,但是你要念咒、念佛幫牠超度,到佛前求懺悔,或是對有受戒的、或對和尚懺悔,這個罪才能消掉,但是還是有業道罪。一般人生活中常會不小心殺死眾生,而在佛門裡,是一不小心就斷人法身慧命,所以這裡強調不斷人法身慧命。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大家可以直接去看祖師大德的著作,無論輕重、具緣、缺緣,乃至所對的境界及你的用心,祖師都有講到,此處只是略說而已。
第一條殺戒說到「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有因緣學佛,絕不能斷他的慧命。「眾生最愛者莫過於性命,諸佛最愛者莫過於眾生」。所以不能斷眾生的命,也不能吃眾生的肉。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殺,也沒有教人家殺,其實是他不曉得自己正在教人殺。所以不要把做葷食的食譜拿給人家看,或告訴人家殺生的方法,跟人家講怎麼煮葷食,這都是「方便殺。」實際上,在戒場傳戒,如果告訴戒子可以煮葷食,那都是錯的。學菩薩戒不能煮葷食、也不能買葷食給家人吃。你先把這戒持好,等你成菩薩以後,再來談要不要開緣。自己一點修證都沒有,就想要度家裡的人,結果你自己被度走,而且你戒品也有所毀損,持得不清淨,所以應當起「常住慈悲心」。「常住」就是順光明金剛寶戒。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都是諸佛如來。你殺牠等於殺佛、等於出佛身血。這個人這一生要成佛,你障礙他、不讓他學,你是在斷人法身慧命,這統統都是殺生。
甚至有的人,不流通正法,你要去跟他請法寶,他還叫你填單子,囉哩八嗦地講一大堆,像做身家調查。好像你犯天大的案子,要先給你做個筆錄。所以你要清楚,這都會讓人家學佛、請法寶的心退失,障礙人家聞法,這都是在斷人法身慧命,都是犯殺戒。
其餘剩下關於殺生的細則,可以去看祖師大德的註疏,裡面都講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是:你的起心動念能不能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所以這一戒是要護你,不讓你犯光明金剛寶戒。何謂「不犯」?就是「不忘失」。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所以教你起「常住」,佛性才是常住。從佛性起作用叫慈悲心,同體大悲,不是只愛你的家人、只在意你的家親眷屬,而是普遍地對一切眾生慈悲,所以叫「常住慈悲心孝順心。」孝順心不是把他們當成父母一樣,這樣看就錯了。你是當人家媽媽的,反把兒女當成父母,那就亂套了。所以行布無礙、行滿無礙。「行布」與「圓融」要能分得清楚。行布是次第;圓融是無次第,在無次第中不妨次第分明。所以不能當媽媽的又把兒女當父母,成了現在講的:「孝子」,那就不對了。若當兒女的不把父母當父母看,而當朋友看,那就不孝了。所以,講孝順心是順於光明金剛寶戒之心!它一際平等,但是不妨次第又同時圓融。父母還是父母,家親眷屬還是有長、幼、尊、卑;當然,家中的動物也不可以把牠當人看,上桌跟你一起吃飯。有人說:「法師,都一樣,狗也有佛性,牠也可以來……」。不一樣,牠是來亂的,而你是破壞規矩。如果說都一樣,佛卻在後面制定「不可以畜貓狸。」豈非佛心不平等!佛就是告訴你:雖然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但是牠現在的業,就是會障道。牠現在的業障就呈現出牠現前的形相,牠這形相就有牠應當在的處所,不能破壞了規矩,破壞這規矩,就會障道,你的心就會狂亂。所以要清楚,用圓融來壞於次第、壞於規矩的,不是好僧,也不是真正的學佛人。不能以為佛門講「圓融」,在道場遇到住持法師,也跟他講話沒大沒小;你還辯說:「法師,沒關係,圓融嘛,你有佛性,我有佛性,你是住持,哪一天我也可以當住持對不對?」起這種慢心、高下心,這統統都是忘失本性,這是替自己找罪,替自己的不守規矩作開脫,這統統都是犯戒的行為。
所以講佛性常住孝順心,是講教你順從光明金剛寶戒,要能「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用你的力量,用方法保護眾生的性命以及慧命,也就是要能護持正法,要能保護眾生的善根。所以這裡講:「方便救護一切眾生。」看到眾生有苦難,能力所及,要幫助他,但是不可以愚癡。有些人很愚癡,甚至是帶愛欲心,說要幫助眾生,結果,自己亂了理、亂了套,大家在生活上,也都有遇過、看過。你應該自己去觀察,輕輕跟你們提點一下。有一些人在幫助眾生是很愚癡的,他在做事情不計因果、不計利害,甚至影響他人,卻只為了幫助一個眾生或是兩、三個眾生。當然這一、兩個眾生也是眾生,可是他在裡面起好樂心、起愛欲心,認為這是我朋友、這是我家親眷屬。他幫了他,但是卻害了其他人,那也不行,所以要有方便。方便就是要有智慧才叫方便。現在很多人會講「方便」,但他沒有智慧。像現在的佛門,開很多世間的課程,好像很有方便,但它裡面沒有智慧。你進到道場去,他不教你行道、不教你學佛,而是教你電腦,教你世俗的技術,甚至做世俗之事,他以為這樣叫方便度眾。是在幫助眾生、救度眾生的法身慧命,實際上沒有做到。幫助眾生,是要救他的法身慧命,你要給他一乘佛法,一乘了義才能方便救度。
「而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反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說,如果你看到眾生要被殺了,你能力所及,你卻不救,還讚歎說:死得好,罪有應得……等等的,你起這種心念,都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後面也有一戒是:「不行放救戒」。看到眾生有難,你不能不救牠。當然,如果是犯王法判死刑的,這又例外了,因為這一個人會殺許多人。所以說四十八輕是防止眾生犯十重戒。
所以說,雖然平等,但是不能毀壞了規矩,當然,佛陀的戒律不是讓你隨順世俗的。如果有人犯法,殺很多人,因果上當然是以命償命。但可以觀察是否有心悔過,若實在是罪大惡極,尤其他又影響國家、影響社會、影響眾多的人,也不是把殺人犯赦免,就代表你比較慈悲。
所以要去了解菩薩戒。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在海上為救五百商主而殺人。這船主要殺這五百個商主,一個人要殺五百人;釋迦牟尼佛為方便救他,而斷他的命,佛不但沒有犯戒還有功德。這個人不但沒有墮地獄,反而轉生善道。不然,他如果真殺了這五百個人,這五百個商主又是不退菩薩,這船主將墮在地獄千萬億劫。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講:我不光沒有犯菩薩戒,也沒有殺業,還給予他無量的壽命。所以要清楚,世間事不是你眼前看的那個樣子。所以佛殺生是有智慧,你可不能自恃有智慧去亂殺人,這就不對了。那你不能回去看到蟑螂、螞蟻,殺牠們,說是超度,你只是嘴巴超度,你沒有能力,所殺的命債將來都要還,而且你又是恣心快意殺生,這就犯了「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翻作中文叫「斷頭」。就像一個人的頭斷掉,他就不會活了,也叫邊罪、也叫棄罪,永棄佛法邊外。不是佛法捨棄他,而是他捨棄佛法,所以叫棄罪。佛不捨一切眾生,即使再惡之人都有佛性。但是這個人違背了性德,不是違背佛的性德,是違背了自己的佛性,所以永棄佛法邊外。
以上略說殺戒。殺戒含攝的範圍很廣,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斷人慧命,斷人慧命就是犯重。尤其你是學佛人,如果你是出家人,以惡心、瞋心斷人慧命,這最嚴重。或是現在有的出家人,雖不至於惡心、瞋心,但是他因為自己做不到,怕人家笑他,他就先幫人家開緣,他想:「反正你們也沒做到,自然就不會要求我」,這種都是斷人慧命。
所以你要清楚,菩薩戒不可以揀擇受戒,「殺生」講事相上,最嚴重的是斷人慧命。講理性上,如果見一切法有能對、所對,妄加除斷。有煩惱可斷、有菩提可證,還恣心快意斷者,不知煩惱性空是菩薩波羅夷罪。如果你自斷、教人斷、見斷隨喜,斷因、斷緣、斷法、斷業……等等的,乃至咒斷。以念佛要來斷煩惱、念咒要來斷煩惱,不知煩惱性空,妄加除斷,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體得煩惱本空,所以跟光明金剛寶戒相應。菩薩戒的形相非常地廣,不是只有這十條。
第二、盜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盜戒裡最嚴重的是偷三寶物:佛寶物、法寶物、僧寶物。人家要供佛的,你把它偷走了。像現在有些是他父親出了家後,建了寺廟,寺廟的廟產是在他父親名下,父親死了以後,按照世俗法律是由這出家人的家親眷屬繼承。如果你們有遇到這狀況,要趕快把它歸還給寺廟,你絕不可以跟出家人打官司爭產,因為你是在盜三寶物,罪很重,這是論事相上最重的盜罪。依次就是盜僧物,占有出家人的東西,或是你和尚的東西,包括盜名都不可以。偷人家的名譽、偷人家的智慧財產,統統都不行。這是講「自盜」。而「教人盜」是叫別人盜;「方便盜」是用方法盜,乃至「咒盜」,叫鬼神去偷,即是中國以前人講的五鬼搬運,是叫鬼神去偷,用咒術偷或是用咒術把東西隱藏起來後,再來偷,統統都不行。相信以前是有這樣的經咒,是可以去偷東西的,或是用隱身術去偷,龍樹菩薩就是如此。龍樹菩薩還沒學佛的時候,用隱身術到王宮裡面去,跟宮女亂來,後來被發現,他兩個師兄弟被殺死,他躲在國王的旁邊,所以沒死,後來才發心修行。「盜因。盜緣。盜法。盜業。」這是講偷盜的過程,盜因:偷盜的罪因,「因」是起心動念,還有能成就偷盜的主因。盜「緣」,說明是怎麼成就偷盜的行為。盜法:偷盜的方法,包括:觀察、時間、計劃。譬如說:偷盜要準備哪些工具。因、緣、法、業這四個,是講偷盜的過程,從起盜心、想方法、找工具,到完成造業。
「乃至鬼神有主物。」所以不光是人,即使你偷狗的、偷貓的東西也是一樣,「有主物不得故盜。」因為牠認為這是牠的,作有主想,「主」是主人,就不可以偷。所以在山林,凡是草木高過一人高的,都是鬼神寄託之所,你要砍樹,等於是要拿他的東西,你就要先跟他講,不然就是偷盜。「有主物、劫賊物。」劫賊物是:賊把你的東西偷走了,就算是他的,乾脆就跟他結緣。絕不能想方設法把他抓回來,痛打一頓。除非是三寶物,那你可以把他抓回來,將物品歸還給三寶。在戒律裡規定是可以的,因為人家是拿來供佛的,不是他的,你把它找回來,歸回給三寶,讓賊不要造這麼重的業,是可以的。如果是你的東西,你就當過去欠他的,作消業想,還給他,所以平時自身的財物就要注意了。
以及後面講:「一切財物。」包括現代人講的智慧財產權,統統都不可以盜。「一針一草。」是比喻極細微,抄襲一樣不行。「不得故盜。」「故」是故意。不能刻意的、故意的、有方法、有預謀地去盜取。後面講:「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要「生佛性孝順心」,這也是回歸到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菩薩戒一直講到的重點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前面講:「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中。」自性具無量功德寶藏,知心具一切萬法,心能夠知足,在事相上,就不盜取了。
「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這是要你幫助眾生。若把人家東西偷走了,人家很難過。當然,你偷三寶物,三寶是不會難過,可是你卻要難過、要受罪了!盜戒裡含攝的事相也非常微細,最重的就是:偷三寶物。世間人殺父母的罪,是墮阿鼻地獄。佛在《觀佛三昧經》講:偷三寶物的罪,勝過殺八萬四千個父母。所以三寶的東西包含有形、無形的、錢財以及包括錢財所衍生的利潤,絕不能偷,也不可以挪用、不可以互用,統統都屬三寶,不可以挪用。所以你在佛門就要清楚,三寶物絕對不能偷,當然其他人的東西也不能偷,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盜人財物還會牽涉到一條殺生戒,每個眾生都認為這身體是自己的東西,屬有主物,所以你殺生一定犯盜。有些人很會鑽戒律的漏洞,他說:「我沒有殺,我只吃牠的肉。」你吃人家的肉,牠身上的肉是不是牠認為是牠自己的?是!所以你吃牠的肉,雖然沒有正斷牠的命,但你屬於盜牠的東西,而且牠心中認為是至關緊要的東西,你把牠偷走,吃掉,所以,只要吃肉的一定犯盜,這是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戒因為稱性,犯一條,十條全犯了,乃至後面十重四十八輕罪。後面講:「亦失國王位、亦失轉輪王位、亦失菩薩位、十發趣、十長養……。」你就退失了,因為與佛性相背。所以吃眾生肉,算是盜眾生物,這是一般比較少講到的。所以不要以為吃肉無罪,後面有一條「不食眾生肉」,就是怕你犯到盜戒。四十八輕戒裡有「食肉戒。」所以菩薩不吃肉,吃肉也等於殺生,因為肉從斷牠命才有的,眾生牠不願意給你吃,你犯盜又犯殺,犯了兩條波羅夷。「應當生福生樂」,給與眾生快樂、給與眾生法喜,不應當令眾生生苦惱,所以偷盜牠的東西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講事相。如果稱性說:有所取著都是盜戒。認為有兩邊,要捨兩邊取中道,或是泯二邊而入空,統統都是盜。因為佛性不予取。你有取著之心,住著一切法,都算犯盜。因為性德本具,所以條條都稱性,若與心性相應,盜戒就持圓滿了,盜戒持圓滿,一切戒都持圓滿了。所以說一戒具足一切戒,一切戒攝入一戒中。不光你事相上不能盜,在理性上,「理」就是佛教講的性德之理,也不能犯盜,所以若認為有法可修、有菩提可證,有取、有著,都是犯盜。

最後要清楚,這不是一般的五戒,這是光明金剛寶戒,這兩條戒大家要清楚,它含攝的範圍很廣,此地只是略說。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五



菩薩戒正說五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這是本經的正宗分—達體本具圓融分。
這部經是佛初成佛時,一時而說。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結」就是制定。菩薩戒不是犯戒以後才制定。這一分是釋迦牟尼佛要為我們正受菩薩戒的戒體。前面是指示:戒體人人本有。而這裡是說戒體樣貌,眾生聽了以後,能夠直下領納。如果是利根之人,在前面序分的時候,甚至在放光擎接的時候就已悟得光明金剛寶戒了。所以,這裡是為後面的眾生,或是根器沒這麼利的眾生,再宣說一次。這部經可謂:處處都是一乘了義,念念流入性海。你聽《梵網經》,就等於受菩薩戒,而且是盧舍那佛親自傳授給你,佛佛相授,把無作戒體發明出來,是真正的受菩薩戒。這「發明」不是現在人所說「創新」的意思,「發」是開發。「明」是明了,故名「發明」。所謂「逢人指出,始知本有」。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為什麼講孝順父母師僧呢?首先要知道,盧舍那佛不是欲愛所生。從來戒師常常誤解這段,盧舍那佛可沒有哪一個人是他的父親、哪一個人是他的母親,因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業力而生。這裡講「父母」是指「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諸菩薩無不由斯生。所以,「父母」是講大智為母,以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為父,這是權巧方便。你能隨順行持波羅提木叉,故名孝順父母。以隨順世間的翻譯,教你用孝順父母之心,來順於至道之法,此「孝」方名為戒,不然只是世間的孝。「孝」這個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順從」,故名「順」,順名為戒。你去看古書就曉得,所以這孝就是順的意思。是要你順從佛陀的教誡、順從至道之法。講「孝順至道之法」就是告訴你,要無違於佛教、不違於佛法,所以用兩個「順」,順順於至道之法,所以叫孝順。這孝是「當順」的意思,教你完全地順從佛性,隨順佛性方名孝道。所以佛法講的孝道跟你想的不一樣。《梵網經》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都還是方便說。盧舍那佛教千百億釋迦、教與會的大眾,順從至道之法,而不是教你回去搞世間事、搞愛欲,這樣就不是戒了。戒是教你出離,所以叫波羅提木叉,叫「別解脫」,是有別於世間。如果這戒是制定讓你回去孝順的,那這戒就不是真正的順解脫戒了,而是「不解脫戒」,所以釋迦牟尼佛來這裡示現。如果他受盧舍那佛傳授的戒法,是屬於世間孝道的話,那他不應該出家。如今佛門常常有些人講:「佛法講的就是孝順」。究竟是誰告訴你佛法講的是孝順!出家人嗎?那就是不懂佛法的出家人,他講的話不能聽!如果佛法是講孝順,按照世間古代的孝順思想,那釋迦牟尼佛成佛後就應該還俗,回家去孝順,他會覺得自己修錯、出家錯了,可是他並沒有,他還是保持出家,而且還跟大眾講,勸大家都出家。
從前就有外道毀謗釋迦牟尼佛不孝順、毀謗出家人剃光頭髮出家,古代就有外道去問難鳩摩羅什大師,說:「你們出家人不孝,《孝經》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你連這開頭都沒做好,談什麼孝道!講什麼修行!」鳩摩羅什大師派僧肇大師回覆他。僧肇大師在羅什大師會下堪稱論議第一,他一樣使用《孝經》回覆外道,他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這是最終目的,出家修行可以達到,你那個達不到。這外道當下無言。所以這類話都是外道要來謗佛。
佛跟你講方便、講孝順,是教你要度父母來學佛、教你順於至道之法,教你取順從心,用孝道之心,來行於佛法,隨順佛陀教誨而不是取世間愛欲心。這一段在眾多註解當中,只有賢首國師講得正確、合情合理。賢首國師在他的《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中講,教你用「順從心」順於佛法、順教無違,故名「孝順至道之法」,所以孝才稱為戒。這樣順從才能制止。「制止」是能止惡、能夠止煩惱,能夠制止你,使你不再輪迴,能這樣才名為「戒」。世間人講的孝順,只是俗話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世間那套就教你去結婚生小孩。世俗所講的話不是佛法,沒有辦法制止眾生輪迴。看經典要依義不依語,現在末法學佛人,甚至出家人,看戒經只解得文字,看到孝順,就趕快給它標個句讀,斷成世間的「孝順」。因為他不曉得什麼叫至道之法,所以就只看到「孝順」。就趕快說:「要孝順」。去戒場受過戒的就知道,讀到這段,戒師一定趕快跟你講:「要孝順父母,後面才能做得好。」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
前面講光明金剛寶戒,明明教你順從光明金剛寶戒,世間心重的人,看到這裡就不能接受了,雖學佛,甚至出家,他也不能接受盧舍那佛真正要傳的無作戒體。像我教你們要出離,他們就會解成我教你們不要孝道。佛制戒是要除你的世間心,要制止你的世間意,這才叫戒,戒能制止你輪迴。要是按照自己心裡面的想法來解戒經,那決定出不了輪迴,因為你不順光明金剛寶戒。你隨順你個人的愛欲心、個人的思想見解,不是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賢首國師說「順教無違」才叫孝道,才能制止,才稱之為戒。你了解這道理後,才可以算是「解法師語」,你能理解,能做得到。
所以不能用世間人的想法、看法來解菩薩戒,又用錯解的菩薩戒來破壞佛法,一連串的錯誤下來,佛門就變成提倡《弟子規》,提倡世間典籍了。只因為經中講有「孝順」二字,外道就來穿鑿附會了,這些都是破壞佛法的伎倆。說到底總是因為自己心邪,所以即使跟你講一乘法,在你份上也變成人天乘。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不圓人解法,法法皆不圓。《梵網經》是一乘了義,在他的世間心、世間眼下看,居然可以看成世間典籍,當然那是他個人的問題,並不是《梵網經》裡面的意思真像他所說的那樣。
學佛人在這一段就要特別注意,教你「順教無違」,不是叫你對你的家親眷屬愛戀不捨,那這就不是佛門的戒律了。尤其是《梵網經》,又特別是出家人受的,都已經出家了,怎麼還會教你起世間意?十方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是因為得光明金剛寶戒而能成道,所以絕對不會起世間意。所以要懂佛教的核心是什麼,才能夠看得懂這部經。有些出家人不懂戒律,雖然出了家,看到他俗家的父親、母親、家親眷屬生病了,需要照顧,他就放下他出家的身分回家去做看護,這種就叫「還俗」。身受著十方的供養,還跑回去照顧俗家父母,你最好要搞清楚,眾生供養你的錢,不是要讓你拿回家孝順父母的,這是盜三寶物。眾生的錢是讓你修道的,你俗家有兄弟姊妹,他們優先負責,因為你已經出家了。還有些做父母的不懂,自己孩子出家了,還叫兒子、女兒回家幫他做家事、幫他做工,還有叫出家人幫忙帶小孩的,什麼都有!當父母的,你要是做這種事,你敢叫出家人幫你做世間事,你是損自己的福報,這都是毀壞佛法。在家人不能叫出家人去幫忙做這些世間事,出家人更不能捨棄道業去幫在家人做世間事。在佛門有嚴科,「科」就是律儀規定。在家人不能隨便使用出家人的錢,絕不能用孝順來做為敗壞佛門的藉口、來做為自己損道的理由,這是末法的亂象。甚至有的做父母的,自己小孩出家,他到道場就肆無忌憚,到處指使人、指使居士,甚至毀壞清規,破壞常住和合。你以為你的小孩是寺裡的住持、是大執事、大當家,你就敢做這種下地獄的事。做為出家人,你要是不制止你家人,你有罪過,你不能讓他在佛門造這麼大的業,那都是不孝。
如果你真把他當親人,就要趕快把他趕出去。現在的佛門沒有講戒律,都講人情。總因為你是哪一位法師的爸爸,哪一位法師的媽媽,對你就特別受用、照顧。你對佛門沒有一點貢獻,對佛法沒有一點幫助,你敢受人家供養?你敢收受人家照顧?你若敢收,你敢用,你將來就要還。你兒子女兒出家,你在佛門做錯,他制止你,你還桀驁不馴地說:「你有今天,都是我生你的……」,講一些世間話。如果你身邊有這種人,你一定要勸他,不能讓他再破壞下去。如果你的父母是這樣子,我建議你叫他離開,佛門絕對不容在家人來擾亂,你已經出家了,你就跟他不一樣,他來擾亂佛門,你若不把他擯出去,那你是大不孝。你懂得嚴重性,還讓他破壞三寶,他將來要下地獄,無量劫出不來啊!
所以世間人看到的孝順,就是隨順父母的習氣、隨順父母的業。佛門講的孝道,是要看,若你這麼做,會不會讓父母墮落惡道?所以佛門要制定戒律,「戒」就是制止,制止你墮落的。如果父母能夠到道場來,為三寶盡心盡力,又能守清規戒律,那可以待。如果不能守規矩就不能讓他留,也不能拿常住的錢,也不能拿你自己的錢或供養,給你父母用,更何況還離開常住,去幫在家人做事情,幫你兄弟姊妹做事情,這都是不可以的,全都是在破壞佛門戒律。
所以要清楚,真正的孝順要怎麼表現,如果是在家人,你受了戒,你父母到道場毀壞三寶,家親眷屬在佛門講是非,你要趕快把他帶走。有ㄧ些人他認為:「我是道場的大護法」。所以就帶家親眷屬到道場來泡茶、聊天,講一些世間話。大護法?有多大?是業障很大!如果你身邊有這種人,或你自己就是這種人,你就要趕快覺悟了,這是絕對禁止的。你要知道,你發心來護法,可是這些人在破壞你的發心,在壞法,你當然不能由他壞。並不是出了錢就叫護法,「出錢」只是護法的一種形式而已。真正實質的護法,是要能夠守佛門規矩,這才叫護法。不然怎麼能說「護」?錢財本身不能護法!釋迦牟尼佛當初成佛,並沒有錢。為什麼佛教還能這麼興盛?是因為佛以身行道,親自做給我們看,所以佛教興盛。這樣人家來供養這地方才有福,才是真正的福田。所以佛門講孝順,不是世間情欲那一套,那套不用講,你們人人都會,每個人表現方式也各不同。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菩薩戒是大乘,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釋迦牟尼佛才剛成佛,怎麼有十六大國王?所以說,不能按世間的常理來看:「非要先認識,後結緣」。這十六大國王是大菩薩示現,來護法的,所以他有能力來參加梵網經盧舍那佛說心地戒品,這一會他有能力參加。所以說「十六大國王、六欲天子、十八梵天」,六欲天的天眾,梵天的梵眾,這是天眾。都來參加,「合掌至心」是形容恭敬的樣子,一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所以一定要聽清楚,這戒是大乘,不是小乘。而且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而是一切諸佛都如此。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都能受、都能看,各各都是第一清淨者,所以你要發心,要能學戒、要能受戒。所以「戒」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受戒就受這個戒,所以才堪稱為一切諸佛大乘戒。
「大乘」表示能攝受所有眾生,故名大乘。不光自受,也能攝受一切眾生。前面偈頌中,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把這戒傳授給諸眾生,也就是傳戒,讓大家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這其中還有這義趣存在。戒不是只有這十重四十八輕而已,凡是你心裡起什麼煩惱,你能對治它,這就是ㄧ戒。所以前面講的,教你心無所持,不執著,這就是「持戒」。等到都無所著時,就是永明大師所講:「無所持而具戒」,若有所著—心中有戒可持,有法可犯,都是破戒,都是染著。如果業習起來了,暫忘,那是犯輕。若忘失本心故名犯重。如果邪心起了,不能制止,背大向小,那就是毀犯重戒。
起一念心與真心本性相違背,住於能所相上,都是犯重,因為這是一切諸佛大乘戒,所以要時時提起正念。
接下來要正受戒體了。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這裡最重要,是正受菩薩戒體。去受菩薩戒時,這裡沒講等於沒受,去參加了七天那是冤枉受累。明明告訴你這戒「非色非心」,何時變妙善戒法?又變成白雲聚頂?既然非色非心,你用妄想心去領納它,你觀想有得戒,能領納得到嗎?起一念有作心,就違背戒體了。要怎麼得戒?受戒時教授和尚是彌勒菩薩,羯磨和尚是文殊菩薩。因為如果沒有彌勒菩薩的大慈,沒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沒有悲智雙運,沒辦法跟你講戒,講得太簡單,好像很慈悲,沒有帶智慧。講得太深,很有智慧,但是沒有慈悲,你聽不懂,所以悲智要雙運,你才能夠得戒,得戒和尚是釋迦牟尼佛。受菩薩戒時,講戒的人很重要,教授和尚很重要。了解光明金剛寶戒,才能夠領納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盧舍那佛要傳給你的無作戒體。這段就是講無作戒體,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乃至千百億釋迦都如是說。這講經是現在人講的同時連線直播的,而且遍於過去、現在、未來,包括我們現在,都是正受。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所謂「半月半月」,是指黑月跟白月,也就是十五跟三十,這還有分大小月,這部分大家自己去查。重點是:黑月代表一切染境界,白月代表一切清淨境界。染、淨都不著,故名誦戒。所以是教你一切時、一切處都誦諸佛法戒,不忘失本心才是誦戒。念念離相,念念離染,這是誦戒。現在清楚說明你才會誦,不是只有十五號拿出來誦一遍,三十號拿出來再誦一遍,誦完就放回書箱裡去。日子久了,就成了「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來冬又到,收拾書箱好過年。」虛應故事,一天混一天。不要忘失故名「誦」,「心行」叫誦。有智慧的人行於道,智者心行,愚者口誦,嘴巴誦戒,誦了以後,還是忘記。所以叫你常常讀、常常誦。現在的出家人自己不明光明金剛寶戒,甚至連自己在破壞正法、毀戒都不曉得。現在很多出家人毀壞正法,教人家去結婚,甚至去證婚,舉辦佛化婚禮。佛教哪有「佛化婚禮」!釋迦牟尼佛沒辦一場佛化婚禮,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沒有哪位菩薩敢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誡。釋迦牟尼佛可不是好惹的人物,他還沒成佛以前,看到人家不學佛,他就變作鬼去嚇他,嚇到他學佛為止,所以誰敢違背他的教誡,他還能變成厲鬼找你。尤其,他現在能千百億化身,他不是「溫良恭儉讓」型的,很多人都以為佛很慈悲,不會打人、罵人,錯了,他殺活與奪,變現自在。所以不要違背釋迦牟尼佛的制教,也就是戒律,他會化作金剛神來找你,他不是你想像的樣子。
經裡教導我們:「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初發心受戒的你們,要這樣誦,這樣學,心裡要能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不光要你這樣誦,他也要求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也就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菩薩,四十心,能夠落實菩薩戒,要能夠念念離相,處處不迷,這才叫誦戒。你明白後,他正授你無作戒,「是故戒光從口出」,佛從口放光,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有緣」是指依無作戒體。「非無」就是「有」,「非無因」就是有因,所以是「有緣有因」,是依光明金剛寶戒。前面盧舍那佛交代千百億釋迦都如是傳授,所以有因緣,故名「有緣有因」。眾生有感,一切諸佛都如是傳授。大眾心諦聽,合掌至心恭敬。大眾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假外求,有緣有因。這是正受無作戒體,所以戒光從口而出,說「光」也只是形容詞,是表法。戒體是「理」,顯現必然有「色」,也就是戒光,所以「理事不二」。但為了要讓你明其體。所以後面告訴你「非色非心。」、「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光光」就是指每一道光,第一個「光」字就是戒體,這是賢首國師說的,也就是法藏國師告訴我們,他特別標註出來這「光光」。我們經本的句讀是依賢首國師標的,跟外面的版本不一樣。這「故光光」的光光就是「正受」無作戒體,戒體顯現了。
這裡你要是看不懂,甚至沒有講,你受戒就沒辦法得戒了。若不懂,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根本沒辦法持,會因為自心的執著,而將菩薩大戒持成小乘執相戒。所以我們七天的時間,花了五天的時間講這戒體,因為這是最重要的。離開了無作戒體,離開了真如佛性,其他都是戲論,所做都是邪行。
所以達摩祖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持戒、因果這些法,統統都是外道法,都是落於有作之上,不能見性。所以對「戒體」要先明白,而這「光光」就是戒體。因為眾生本有佛性,如來能夠攝受,所以光明從口出,光光顯現。若要按經教來分析,第一個「光」是體,第二個「光」是用,有體就有用,有用不離體,所以說「故光光」。但是雖然有光,卻不作光解,這裡是盧舍那佛在傳授給大家,真正的無作戒體,戒體就是真性,不能作光明相解,因為經文說:光非青黃赤白黑。有些人聽到光,就想到燈光、太陽光,就作「有相」解。世間一切法只要講顏色,不離青黃赤白黑五色。這裡明明告訴你戒體、真性非青黃赤白黑,不屬青黃赤白黑。不屬於色,非色;也不屬於心,非心。所以說非色非心。凡夫執色為實有,認緣影妄心為心。二乘取涅槃為色,認寂滅為心。菩薩捨兩邊,取中道為色,認「但中佛性」為心。都是著相,統統不見性,沒有辦法成就。所以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這部經是一乘了義,而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乃至初發心,統統都是功勛位,都不見性,成佛須是見性。若見性,盧舍那佛就不用傳戒了。所以「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就是這個道理。真如自性,各各本有,人人不無,只是迷背。眾生就是迷失,但這迷沒有來處。所以當你把迷滅了,這迷也沒有去處,就只一念開悟之心光而已,當下你的無始癡暗應念頓消。癡暗是「無始」的,無始就是沒有開始。
此處是正受戒體,學菩薩戒,這一段是正宗分,後面十重四十八輕,是流通分,可講,可不講。一再地強調,無作戒體非常地重要。諸佛如來都是這樣教學的,必須先明心,之後才來起修,先悟後修。要是不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那就沒辦法修。
知道了這重點,就能任運起作用,任運防非止惡,能斷除煩惱。如果還不懂,後面才告訴你,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給你做參考。在這些事上要注意,不要犯到,犯了就染汙本性。因此後面的只是枝葉。經文講:「非色非心。」說非色非心,到底有沒有「戒」呢?是「非有非無。」意思是,你不能認為它有,所以說莫作「有」見。說不作有見,你又墮於空無之見,所以又告訴你「非無」,是真的有,但不屬色、不屬心。再問:那是不是因果法?又告訴你:非因果法。
所以才有凡夫、外道癡人說大乘是「撥無因果」。實際上,「撥無因果」都還是多餘,因果性空無實體,當體即空、當體無生!認為有因果的人才需撥無因果!所以說「非因果法」,不屬於因果法。「因果法」是有修有證,有取有捨。例如:修四念處觀,能破身見,能證阿羅漢道。念佛可以成佛,這些都屬於因果法,今天要傳授的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不因修得,所以故名「非因果法」。這是諸佛的本源,大眾菩薩的根本,完完全全傳授給大家,是如來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所以最後總結:「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這已傳你真正的菩薩戒。傳好了,就在這部分。這就叫傳戒,傳戒是在傳這個。
你們去受戒,這一段他們都不講。不講這部分的,這戒場是不如法,傳戒最重要就是在講這個。大眾清楚了,就會持戒,什麼時候該開緣?什麼時候該持守?什麼時候是犯戒?他都知道。與真心本性相應的,才叫「持」!與真心本性不相應的,就叫「犯」。何時該開緣?為了「利生」該開緣。講到這裡,受了戒回去,你們都很會自己開緣,都想:「我利生」,「我殺戒開緣,因為要煮飯給家裡面的人吃」。你自己情見,殺戒開緣,你殺了一群眾生,卻只利益了這三、五個人。菩薩戒裡面,你殺生,不管殺什麼眾生,只要殺生就是犯重,因為惡心殺,愛欲心就是惡心。
像二十四孝中,有些是他父母喜歡吃魚,他就想辦法找魚給他吃,那是殺生,所以就破戒了。佛法講的孝道,跟你認知的世間孝道不一樣。所以你不要自己隨便開緣,你要懂得無作戒體。眾生都有佛性,你殺牠、吃牠,等於是殺父母,說「殺父母」是告訴這世間的人,因為這世間的人重視父母。其實你是在殺佛,牠有佛性。這一段是核心,是菩薩戒最重要的部分。要去受戒,你一定要明白這一段的道理:什麼是戒體?非色非心,非因果法,取不得又捨不得,不屬有、不屬無,只能講邊,中間要你自己去悟。所以祖師說:佛說法,烘雲托月。你要是能悟得,那是冷暖自知,也只有你知道。你不要看這經文很短,這裡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能明白無作戒體,律宗才能興盛。向來中興律宗的祖師,都是因為明白「光明金剛寶戒」,其他的朝代也有律宗,為什麼不興盛呢?就是因為他只執事相,不解理性。現在到末法,出家人連事相也不持了。甚至他只要求別人持,他自己天天迷惑顛倒,整天做法會、接眾,說這叫度眾生,說是在行菩薩行。這就是不了無作戒體的作為。佛法要興盛,一定要推廣這部經,因為它能防非止惡,能夠制止你學外道法,制止你墮三惡道,能夠讓你明白真如自性,明了佛性,所以非常地重要。釋迦牟尼佛講:「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還要半月半月誦戒,這樣來學,所謂「善學」不是學善法。善學是教你善體會什麼叫戒體。
如果還不懂,下文:
「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這裡就顯示每個人都可以受,所以叫「達體本具圓融分」。每個人都具有,每個人都可以受,而且都是第一清淨者。
有人問祖師:為什麼淫男、淫女可以受戒?達摩祖師說:只為見性,不管他淫不淫。若是不見性,不能超出三界,若是見性,這些習氣奈何他不得,縱有餘習,他也能轉得過來。菩薩戒確實是三根普被,縱然餘習深重,只要你能明了心性,也就是明心見性,曉了無作戒體,這些習氣奈何他不得,所以淫男、淫女也可以受戒。
由此就知道大乘佛法的殊勝,大乘佛法沒有講斷淫欲之法。只教你見性!但見本心,淫欲自然斷除。不要認為自己無法受,你們是不願意受,不是不能受,這戒人人可學,人人可受。縱然是畜生,也可以受戒,重點是「能解無作戒體」、「解法師語」。從來學菩薩戒的人看到這一段,說要「解法師語」,到底該怎麼解?畜生牠聽得懂法師跟牠講話嗎?不信!你找條狗來,跟牠講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牠跟你搖搖尾巴,舔舔你的臉,轉身就走了,牠哪聽得懂。所以,「法師語」不是一般世俗講的話,是要能解真如自性,能解光明金剛寶戒。有一些縱然是人,他也聽不懂「法師語」,你跟他講半天,他就是聽不懂。引經據典告訴他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他說:「不對,就是先要孝順」。怎麼講他還是認為就是要孝順。像這類存心聽不懂的人,那就該到佛門外去,因為你沒打算按規矩、按照佛教的來學習,那就不能算是學佛了!每所學校每個科系所教的內容不一樣,哪有非要依你錯誤認知才行呢?這類人應該出去佛門外,看想要怎麼孝、怎麼順都可以。要知道,佛法是講明心見性。所以,即使是人,講人話他也不一定聽得懂,這類就是屬於不解法師語。為什麼不解呢?因為心裡太執著,所以不能解。只要能解的,皆是第一清淨者,盡受得戒。誰都可以受,沒有例外,而且每一個人都能究竟成佛,「每一個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即使是淫男、淫女現在講的「特殊行業」,包括殺生者,都能夠成就。由此才知道,菩薩戒攝機之廣,是一切諸佛大乘戒!
「黃門」是指太監,「奴婢乃至八部鬼神、金剛神」,這是講鬼神眾;「畜生乃至變化人」,變化人─有的是畜生變的,有的是天人變的,「變化人」他是人形,可是他會變化,也可以說他能變化成人形,也能變化畜生的形,他會變化。這一段很重要,是菩薩戒的正宗分,是佛法中戒藏。如果業障重,就看不到。所以唯有智者方能入!未會眾生猶若盲!如果你會不得真如本性,即使放在你眼前,你就只是非常隨便地順口讀過,就這麼看過去了。

大家都可以受,你雖看,但是你沒得到戒體,所以這裡特別重要。從前祖師大德在,沒有這些問題,現在祖師大德不在了,又到了末法時期,都只在後面的事相上打轉、作解,沒有辦法成道,搞得律宗跟其他宗派也格格不入,搞得學律的也沒有辦法成就。什麼原因呢?就是你太執著。天台宗為什麼會衰?是因為四教儀出現,大家就著名相;禪宗為什麼會衰敗呢?就是《景德傳燈錄》出現,裡面都是記載祖師信手拈來指示人的公案!學人就在這裡面取相作解,所以禪宗衰敗。要是淨土宗再讓他們提倡《弟子規》下去,變成搞世間法,那淨土宗也要滅亡了。《無量壽經》是如來唯一真傳。在法滅的時候,還可以利益眾生,能夠住世百年。所以不能讓這些邪師外道破壞,戒法亦復如是。受戒有這麼殊勝,一開始就讓你知道要明心見性,要見性成佛,這才是戒律的本質,戒律的意義。所以受菩薩戒,就能掌握學佛的重點,所以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戒」就是指光明金剛寶戒,真正是無上菩提本,是一切諸佛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一切意識色心,皆入佛性戒中,是大眾諸佛子的本源!應讀誦、應善學、應受持。所以應當一心持淨戒,要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叫守戒,這叫持戒,不可以與道相背。這樣學戒律才真正學到了。所以說初學佛要受戒,這樣才知道是要學什麼。現在初學佛人去受菩薩戒,也不知道要學什麼,結果是去學殺生,學做世間人,因為戒場都只教你把人做好,為你一家開心,他告訴你可以煮葷腥。這一段戒場都不講,他沒有傳光明金剛寶戒,有講也等於沒講,因為他也不懂,所以講不出來。末法的眾生非常地可憐,有戒不得受,有法不能解,那就用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句話:「邪師過謬。非眾生咎。」不是你們的問題!是這些傳戒的人心太邪惡了,他們不解光明金剛寶戒,就隨便拿五戒作為菩薩戒搪塞你。你要是受了真正的菩薩戒,你就會知道佛法是在學什麼?在教什麼?人家跟你亂講別的,你也不會受他動搖,不會受他影響。所以初學佛,受戒很重要。可是現在末法,你遇到的戒和尚,本來和尚叫「能生」,是能生你法身慧命,可是現在應該改叫「能斷」,能斷你法身慧命。講這話是佛門的悲哀,而佛門確實景氣差到這種程度,所以你們自己要發無上道心,要擁護諸佛的教法,要護持正法,這樣才不枉你受戒、你學佛。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四




菩薩戒正說四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這是盧舍那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戒」如同日月,日能破暗、月得清涼,亦如瓔珞珠能嚴飾法身。想要成佛就要持戒,尤其是菩薩戒,這是成佛的根本,一定要做的。菩薩戒包含無盡的戒法,無盡的戒法都入「光明金剛寶戒」當中,乃至一切眾生、一切意識色心,都入佛性戒中。這戒就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是眾生本具的法身、本具的般若、本具的解脫,所以是本具三德。持菩薩戒一定含攝三皈五戒,含攝比丘戒、比丘尼戒,所以,持菩薩戒等於持一切戒,可見它的重要性。聲聞是二乘人,持聲聞戒沒有辦法從中見性;而菩薩戒是大乘菩薩在修學的,這要揀別出來。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因為持「菩薩戒」而成就無上佛道,菩薩戒是出離世間的根本因素,所以稱為正因。「是盧舍那誦」,誦「光明金剛寶戒」,從光明金剛寶戒當中流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所以誦「光明金剛寶戒」亦即誦一切戒。「誦」不是只有口誦,而是「心行」;心與道相應,心無所持,心不攀緣、不住相,就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乃至後面為凡夫癡暗之人而制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光明金剛寶戒」的作用,所以略說戒相。當對瞋恨的境界,它教你要慈悲、要息瞋,對於三寶要恭敬,對於眾生要生慈心、不能生殺心,眾生之物不能盜,眾生不可淫,統統都是與「光明金剛寶戒」相應。但有一念著於相上、著於境界上,統統都是犯戒,而且是犯重,如果是暫時迷失那是犯輕。所以總的來說,「戒」不是只有十重四十八輕,或是兩百五十條而已。實際上,眾生時時所對的境緣千差萬別,所以才說:能成「菩薩萬行」之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所以菩薩戒展開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也就是普賢菩薩的無盡行願。盧舍那佛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本尊如是誦,化身亦如是誦,那學佛的我們也應當如是誦。「誦戒」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一切時、一切處不迷於境,安住正念,是名誦戒。即是五祖忍和尚所講「守本真心」,所以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就是誦戒。因為阿彌陀佛即是「無量覺」,「無量覺」就是光明金剛,才說「持戒就是念佛,念佛就是持戒」念佛要與佛心相應,持戒也要與佛心相應。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汝新學菩薩」,就是在教著我們,大家都是新學菩薩,應當如是學!要頂戴受持戒,受持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常誦此一戒,他半月半月誦。一切染、淨差別境緣故名「半月」,在當中,常能「不忘失本心、不忘失本法」就是誦戒,因此持戒並沒有很難。迷惑的人總在戒相上打轉,整天在看自己有沒有持?有沒有犯?或做個功過格,整天計較得失、計較利害,心裡都在算計,到後來差別心起,狂心馳騁,生愛憎想。看人家有持,你就生嫉妒,想要找他的毛病。看人家沒有持,自己就生高傲,對人生鄙視,都是高下心,所以「狂心馳騁」,都不得戒。
今天來聽菩薩戒,就是盧舍那佛為你正授菩薩戒,你聽懂了,你就得「無作戒」。你去戒場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是你聽「菩薩戒」你能得戒。你天天讀菩薩戒,盧舍那佛天天幫你「正授菩薩戒」,所以新學菩薩要頂戴受持,受持光明金剛寶戒。佛是怎麼誦「光明金剛寶戒」,我們也如是誦,如是頂戴受持。為什麼要頂戴受持?因為菩薩戒是成佛的正因。這個學好,就一切都具足了。如果尋枝摘葉,從枝葉下手,那不能達到根本。從根本下手就是從根本修,所以盧舍那佛要講戒相以前,先講「戒體」,因為這是根本。
現在外面傳戒,他不講戒體,只講戒相,戒相就是枝葉,不講戒體就先講戒相,這是不如法,要看佛是怎麼傳戒的。
絕不要以為按照哪個地方的規矩傳戒就叫如法,不一定!「規矩、儀軌」都是後人制定的,必須要按照經典上所講的去做才如法。
講戒一定要講戒體。這是講戒最重要的部分,後面的只是枝葉,那是看個人得戒體以後怎麼去運心,重點在於離相。所謂修道,「修」者以離相為宗。什麼是「道」?「道」以寂滅為體。寂滅自然就離相,離相就寂滅,但有一毫分別、起心動念,那就不寂了。受持菩薩戒,人人可受,沒有這麼困難。所以你「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就像你們現在聽到菩薩戒,還要再告訴大家要受菩薩戒,這是盧舍那佛所交代。即使有人沒有信心,你也要善巧方便開導他、勸告他,不要聽外面的邪說,不要聽人家亂講。現在有法師會告訴你:「菩薩戒不能看、菩薩戒不能受。你五戒都持不好了,你怎麼受菩薩戒?」這跟盧舍那佛的心願相違背。你聽到出家人講這話你心裡就要知道:佛門獅子蟲在面前。
怎麼辨別「佛門的獅子蟲」?當你發心要去受戒,他告訴你:「你連人、連五戒都沒有做好,你不能受,你受了將來會墮地獄,會很慘」,這種人就是獅子蟲,他根本不了解菩薩戒。
盧舍那佛講只要「能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所以根本沒有問題。一旦受了,業障自然就消,消了,就聽得懂。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受;每一個人都可以得菩薩戒;每一個人都可以誦菩薩戒。
還有人講:「沒受菩薩戒,不能誦戒」,這話跟經典相違背,經云:「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以及「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佛法中的戒藏。眾多戒律裡面最重要的,故名戒藏。「波羅提木叉。」又叫做「順解脫」意思是隨順光明金剛寶戒,必然能得解脫;若不隨順,就不得解脫。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能觀心性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所以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學佛就是要明心見性而已。持戒,持的是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見自本心,能夠不隨境界所轉,這才叫持戒。而不是照著戒相,把心執著在戒相上分高下、分得失,這就是落於「有作」上,那就叫「著相」。佛跟你講《梵網經》,就是要揀別「定共戒」跟「道共戒」。因為還著相,故名「定共戒」。若是離相,與道相應,名「道共戒」。得禪定的人,雖然他能不造殺盜淫,但是他住著在襌定境界上,也就是從執著而發的戒。二乘人偏空,捨妄歸真,入於偏真涅槃。這也是定共戒。真正的道共戒是一乘了義!直悟本心,當體離相、當下頓脫。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佛號,能頓超十地,與道相應,這是道共戒。
現在很多外道或搞附身的,也講一些因果、善惡,但那些並不能了生死。所以,學佛要學正宗。正宗的戒是「波羅提木叉」,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學起來,所有的戒自然通達。不光對律宗通達,連大、小乘所有宗派都能通達。常說一聞千悟,此時何止千悟!這才真正學到佛法、學到戒律,此時你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你天天計較得失,計較「有持、沒持」,時時在分別,生高下心,那是不行的。那不生高下心,是不是就可以不持戒呢?要是真能不生高下心就是持戒,你自然也不會犯戒。這要靠你自己去修行,你才知道,不要用猜測揣摩的。現在的人很會猜測、假設,很多講佛學的文章,都是假設、推論而來的,完全不可信。佛教不講假設,它講真實的境界,佛門有專門的名詞叫「現量」境界。他用「假設」的,那叫「非量」。非量不是現量,「非量」是根本沒有。就好像麻因絞成繩,而這個人錯看,把繩子看成蛇,這就是假設。在唯識宗叫「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是空的,所以叫「遍計性空」是不可執取,沒有絲毫值得參考的。所以經中講:「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這光明金剛寶戒是戒律當中最重要的,這才是戒藏。所有的戒律,不管是大乘戒、小乘戒,密宗還有密乘戒,統統都不離光明金剛寶戒。這是戒律的核心。盧舍那佛從經文最初一直到現在,都在強調。等一下正宗分還要強調,並且告訴大家戒體的樣子,傳授給大家。
「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這裡教導大眾要相信。
或許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心想:「悟顯法師你怎麼這一段講那麼久?應該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很重要,心裡想法師應該教我們怎麼造作,怎麼執著戒律才是啊」。
永嘉大師講:「但得本。不愁末。」根本找到了,枝葉自然通達。所以我們把經典前面判序分,等一下判正宗分,十重四十八輕戒判為流通分;這樣更能顯示出無作戒體的重要,這是根本。
凡夫妄心聽戒,總想聽聽應該怎麼造作十重四十八輕戒,所以這戒你聽起來是造作,而不是無作。所以說從明了無作戒體而起作用,能防非止惡。後面只是略說戒體起用之行相而已,跟你大概講講無作戒體怎麼防範。實際上,不只這十重四十八輕。所以,聽戒最重要是要明白「戒體」。如果不明白,就不解法師語。你只是去參加個儀式,辛苦了七天,每天早上三點起床、五點起床,每堂站一、兩個小時、站了整天,練習向上排班、分班……,教你穿、搭、折海青、縵衣,做的只是無益苦行而已,徒自疲勞。因為沒有跟你講戒體!所以盧舍那佛講,你真正解法師語,才受得戒,才叫第一清淨。為什麼叫第一清淨?明明持戒還會毀犯,甚至菩薩都還會誤犯菩薩戒,為什麼說都是第一清淨呢?就因為他明了無作戒體,也就是光明金剛寶戒。
所以講《梵網戒》,大家很難相信,明明應該要學十重四十八輕戒,該怎麼持、怎麼做?雖然這發心是好的。但重點是根要抓住,所以佛教導我們:「大眾心諦信」為什麼?因為盧舍那佛也知道,大家不相信。不要說你們不相信,與會的大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統統都不相信。所以一開始,釋迦牟尼佛身體放光,連菩薩都看不出來原因,都還直接問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放光?這就是光明金剛寶戒在起作用。但是未能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的大眾看不懂。所以釋迦牟尼佛接引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乃至蓮華臺藏世界的有緣眾生,回到盧舍那佛所,讓盧舍那佛親自為大眾宣說光明金剛寶戒。盧舍那佛說:我從初發心就常誦此一戒。這裡千百億釋迦在講《梵網經》的時候,講戒的時候,肯定知道大眾不相信,所以才叫著大眾:「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釋迦牟尼佛講:你們是應當成佛的,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能如是相信認可者,就已具足光明金剛寶戒。利根的,在這裡他就得戒了。
如果大眾能明了這個,確實不用鳩摩羅什大師再翻譯《梵網經》了,何需道融大師他們這些大和尚再傳抄流通於後世。就是直悟本心而已,但是眾生不明白,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宣說,祖師大德才傳抄,也才有今天這一會。你能如是信,那十重四十八輕戒「戒品已具足。」乃至八萬四千戒也同時具足,為什麼?因為「但得本。不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如琉璃一樣能徹照十方,攝十方一切的世界入自身中。就如同光明金剛寶戒攝一切意識色心,一切眾生入佛性戒中,因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薩戒這部分最重要。大家要廣為流傳,經云:「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受持是戒已」就是你聽到了這樣的說法,要趕快跟大家說清楚。因為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所以我們把重點全部放在講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不好講,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倒很容易、很簡單。光明金剛寶戒要是懂了,講到後面時,你就一點就通。你不會再有問題來問法師:這個戒怎麼持?那個戒怎麼持?講得再多,都還有問題。你看佛教中,講持戒的問答,全都是問題。就因為不懂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你不懂「開、遮、持、犯」,連自己現在到底是犯戒了,還是在持戒?這時候該開緣?還是該持守?也不曉得,所以念念執相。甚至到後來把佛法給滅了,自己都還不曉得。還認為自己是在持戒,認為自己很開緣,全都是因不了心性、不了光明金剛寶戒。
你看現在講戒的戒師,都告訴你「可以殺生」。你要是跟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師父啊,你不給我回去煮葷的,我們家就要家破人亡啊!」他就人情,告訴你:「好吧。」他心裡想:「反正是你殺,又不是我殺。」但是你要來問我,我一定告訴你:「家破人亡那正好,好修行嘛。」虛雲老和尚講:「家破人亡語難開。山河大地是如來。」真到家破人亡處,你通身放下,沒有固守之處,情愛心不起了,那就真的是「山河大地是如來」。你就真正得道,也真的得戒了。那這些和尚們為什麼會犯戒呢?就是你們居士逼的。所以他要是墮落了,他一定講:「都是他們居士逼我的」。他很冤啊,他一定到閻羅王面前告你們狀。閻羅王那邊,給你記下一筆:你道心不堅,你自己沒有辦法持守,還要人家來為你開緣,死了還要拉個墊背的。所以才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都是被你們害的。和尚也有過失,怕你不學,所以就人情。這都是因為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你要是了達,那自然就不殺生、自然不淫欲,你也就不會再問了。這裡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後面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心本來就含攝著佛的戒律,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都能受菩薩戒,這一品叫心地戒品,就是因為真心本性本來具足,所以有心皆攝。你能了達光明金剛寶戒,能夠返照心源,就是「戒品具足」,你能夠真正見道、見自本心,故名「眾生受佛戒」,受佛戒之時「即入諸佛位」。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初發心便成正覺,這一部經從義趣上來看,是圓頓大教,佛法傳來中國,釋迦牟尼佛一輩子講經,講一乘了義的經只有三部,《梵網經》是其中一部。《華嚴經》部頭很大,《法華經》也不算短。唯有《梵網經》只有心地戒品一卷,你可以聽聞一乘了義的經典,從這裡窺得一乘的玄奧,不是容易的事情。這需要福報,沒有大福德,福報不夠是沒有辦法聽聞的。聽了要能信受,信受就是眾生受佛戒,後面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受戒就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你就即凡成聖。
現在佛門教持戒,都是教先五戒、十善、再來八關齋,再來慢慢的,能出家的出家,不能出家的,就勸你受菩薩戒。其實現在的菩薩戒還是跟你講成五戒、十善,那怎麼會位同大覺已?所以講菩薩戒要講光明金剛寶戒,這才能令眾生「位同大覺」。「真是諸佛子」意思是說,你是法王真子,從佛口生,從佛的法化而生,佛說法,你能納受,能夠轉凡成聖。龍女能直下成佛,就是他受了佛陀的教誡轉變了,所以說「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有些人以為:「成了佛,大概就是手長過膝,三十二相,頭頂會凸起來,耳朵會垂到肩膀……。達摩祖師講:「凡變為聖,不改其面」,外表沒有更改。所以自己要能夠諦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學淨土的基礎。菩薩戒不是有相教、次第戒、次第漸修,這本經是頓成、頓修、頓證,現在的出家人不懂,受了菩薩戒,又背棄大乘轉向小乘,跑去學南傳戒,還穿著南傳比丘的衣服,這行為正是背大向小。說好聽這衣服跟佛陀時代出家人穿的一樣,但是跟佛性不一樣。跟佛陀時代的形象一樣,跟佛的義趣不一樣。佛教你是依智不依識,不是教你依那件衣服,那是依衣不依法,連人也不依了,就看那件衣服。
現在的出家人隨機羯磨,到處羯磨到處生煩惱。「隨機羯磨」是在一切境界當中回頭,不起念、不生貪。這才是真正的作業。羯磨法是這樣做!自有戒體,不必向外求。能會得此,能解得此,即位同大覺。這統統都是在講光明金剛寶戒,直到後面若還不懂,就「為凡夫癡暗之人」,說十重四十八輕,所以那只是枝葉,要是著在枝葉上,那是位同不覺已,非是諸佛子。
這段篇幅很短,但盡一大藏教統統都是在講這個。佛的百千比喻,或說是「摩尼珠」或說是「虛空」,或說是「真如」,或說是「大海」,或說是「水」,或說是「甘露」,都是在講「真如本性」。眾生心要是能諦信,自然具戒,自然位同大覺,法爾現成,不假外求。所以,這一部經講的戒,是講眾生心性當中本具的。而不是你犯了戒,我才制止你。像六群比丘犯戒,佛來制戒。這些只是枝末上事,如果真的識得本,連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枝末,都是權小。「權」方便接引小根器的叫「權小」。真正的大菩薩,他沒聽過,也沒看過什麼是「小乘」,什麼是「樂小法者」或是「五戒、十善」。
佛就是常誦、常行光明金剛寶戒。該怎麼「行」?就是「不著相」。所以在一切境界當中,一定要念佛,念佛才能協助你離相。如果你真的功夫好,心一取著,馬上當下放空。當下頓捨,那就是離相,離到無可離,也沒有所謂的「覺觀」之事、「覺察」之事,照破之用,統統都沒有了,那本性自然就現前了。這就是持戒。要能安守,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亦是《無量義經》講的「守之不動。億百千劫。」要守什麼?既不是守禪定,也不是守密宗的三脈七輪,更不是守明點,就是守光明金剛寶戒。接著是:「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這是要大家專心聽清楚,後面要傳戒。
傳戒最重要的就是這部分,前面「順理稱性發起分」,是隨順眾生本具的佛性,而為發起之因。為什麼講《梵網經》眾生本具?你現在迷惑了,盧舍那佛跟你說明。要是覺了,那自然本自具足,不從外得,也非新成。佛性不是新得的東西。只是「寶藏久埋。拋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無方。龍吟獅吼。入道無門。師闢其牖。」眾生自家寶藏埋藏在無明當中,學人不了達,到處去參學,總是東西馳騁,虛妄攀緣,拋家外走,到處去找寶藏。如今「逢人指出」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你,你自有家寶,給你開個窗口讓你進入。如同貧兒衣中的如意珠,如同長者家珍。逢人指出你始知本有。這戒藏照用無方,能起防非止惡的作用,能夠潤澤眾生,能夠攝持眾生,能攝一切善法,能夠利樂有情。如同龍吟獅吼,能破惡,能夠幫助你圓滿成佛,能夠成就無上佛果。
證道歌中所謂「獅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從此你就不再是野干了,如果不明此心,你持戒也跟野干一樣。什麼叫野干?野干就是狐狼,長得很像獅子,但畢竟不是,牠的樣子長得很像獅子,但是牠是狐狼,叫野干。一旦明心,你就不是野干身,你就是法王真子,定紹佛位。到這裡是序分,所謂「順理稱性發起分。」
再來是「達體本具圓融分」,了達此心,此心體是你本具,而且你現在就有,你就在用,而且圓融無礙、大小無礙、一多無礙。一般人知道眼睛能見色,若把眼睛閉起來,用手去觸摸,從感覺也可以知道它的形狀。鼻子能嗅香,有時候鼻子嗅到香味,就知道這東西的樣子。這就是現前六根互用。聽到引磬聲音,你就知道這一聲是做問訊的動作,這一聲是禮拜的動作,這一聲是站定的動作,或是轉身的動作,所以大家都在用,一接觸就有作用,這就是佛性,達體本具圓融分。你眼睛可以看玉山,可以看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眼睛這麼小,大能入小。從你國小到現在甚至念到博士,所讀的書這麼多,不落一字,全部記到腦袋裡面,這些就叫「大能入小」,「小能容大」,都是唯心現量之境。所以,眾生身中就有佛性,你還要去哪裡求?
你說自己有習氣,人在偷心起的時候、淫心起的時候,突然有人出現了,賊心、淫心就頓息,這表示賊心、殺心、……一切妄心統統都是空的。習氣不可得,業性本空。眼睛見色,本就不隨色遷,因為無論是見明或見暗,見性常在。《楞嚴經》中所說:「動」就是有聲,「靜」就是無聲,無論動或靜,聞性常存,這就是你的佛性。只是你迷執在這色身當中,所以把一精明之性,分為六和合。經云:一處成休復。如果你從一機返照,六用皆不成。所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就是這道理。所以說:達體本具圓融分。這就是眾生的真如性體,你還要去哪裡找?你自己就有。你要是找盧舍那佛受,盧舍那佛也是指回來。所以說佛不持戒,佛也不傳戒,佛不度眾生,無眾生可度,眾生是自悟自度。你迷的時候好像有師在度,「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其實只是自悟自度而已。真如性體現在就在起作用,鼻子嗅香,舌頭的辯才,舌能嘗味,……統統都是如此。所以《楞嚴經》講「發明圓通本根」,色身所具不離四大,每一大各具四大。水就具地、水、火、風,本自圓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水怎麼具四大?水受寒可以結冰,有堅硬功能,是地大。用火煮它,它會熱起來,有溫度,被水燙到,這是有火大之性。水能流動,是有風大之性。水本自濕潤,有水性。其他,像風也是一樣,風有地大之性,能承載飛機,飛在天空上。風本身就是流動,閃電就是風中的火性,雲層積厚了就下雨,這就是風中有水性……,所以都各具四大,本自清淨。內身心,外世界,本自圓融。都是同一如來藏性,這是達體本具圓融分。確實即凡身成佛身,所以說「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是心悟而已,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悟得!如虛雲老和尚說:「撲落非他物。山河及國土。全露法王身。」這境界眾生本有,你自己現前就周遍法界。
《華嚴經》講:「隨舉一塵。隨舉一毛端。皆攝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有如來成佛,有眾生行道之事,隨舉一眾生,亦遍無量諸佛剎土。《華嚴經》講,沒有凡聖的問題,梵網戒也是如此。眾生能諦信,信受才能相應。受戒就是受這個。後面盧舍那佛要傳戒,傳的就是光明金剛寶戒,若是明了,能任運斷惡,光明能破無明,金剛能穿透堅密鎧。此戒極堅固、極堅利,能破眾生堅密心鎧。你執著這色身是「我」、執著法界不相容,唯有光明金剛寶戒,如同利劍能斷、能破。如果你不具備光明金剛寶戒這一件武器,你上不了戰場打仗,你一遇境緣就會被魔軍所縛,你是去當炮灰,你必然被境界轉,逃脫不了。之所以受大乘戒,這麼殊勝,一受永受,是因為你受戒後,你就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現在戒場都不說了。現在戒場講戒,你去戒場,戒師只告訴你:「你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好,就是持戒了」,盧舍那佛可沒這麼說!盧舍那佛叫你諦信光明金剛寶戒,沒叫你把人做好。「人」這色身是虛妄的,連阿羅漢都知道要捨。所以持戒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做佛。你學佛是要來做佛的,不是要來做人,做人你們都很會做,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大道理。怎麼上台,怎麼下台,大家都會。你到佛門來學這些東西,只是越學越諂曲而已。你以為看到人,跟人家點個頭,笑一笑,人家就以為你是謙虛的。其實你剛好逞自己的習氣。所以傳戒的時候應當要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不是教你來做人,你做人沒有用,做人下一生還是輪迴,出不了三界。念阿彌陀佛就是要去做佛,修行就是要來做佛,不是來做人的。真正的祖師大德是不教人做人的。甚至還有的法師很誇張,自己心背大乘經律,背棄佛經,毀謗大乘,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還有戒師跟戒子講:《大藏經》裡面,祖師都講佛法,還有很多世間法祖師沒講,所以他要來講世間法。就在戒場給大家灌毒藥,教你起愛憎心、起愛染心。在戒場,他不是傳戒,是傳毒!把毒傳給你,你們每個人都中毒以後,再把這個病毒用放射性的擴散,把佛門給破壞掉,這種出家人就沒資格穿袈裟。所以當你去受戒,要是聽到有人給你講這種邪知、邪見、邪說、妄語,那你自己就要警覺了,他要斷你的法身慧命,斷法身慧命就是菩薩戒講的真正的殺生。很多戒場的戒師不曉得,他以為自己傳戒,教大家不要殺害眾生,他就不殺生,其實這只是事相上。結果,他自己把佛法講錯,把戒講錯,他就正在斷眾生的慧命。眾生生命死了,以後還可以再有,他轉生、受生隨業流轉。但慧命一斷,墮一闡提,永失佛種。所以,眾生最重要的是慧命,要是沒有智慧,你這人活著跟個活死人一樣,就是俗話講的:「行屍走肉」。
現在的戒場都在殺生,戒場在殺,佛門的講座也在殺生,出家人披著袈裟天天殺生,你們被他殺了、被他害了,你還不知道,還感謝和尚斷我法身慧命!和尚有一個意思是叫「能生」,能生眾生法身慧命,但現在的和尚是「能斷」,他斷你法身慧命,把你斷光光,你要持戒,他叫你不要持。你要受戒,他叫你不要受。你要出離,他告訴你把人做好就好。所以現在和尚翻譯的名詞定義要改一下,要叫「能斷」,不是能生,因為能生是能生法身慧命。為什麼和尚值得人家恭敬禮拜?供養他還有功德?因為他能生你的法身慧命。但現在的和尚只是能斷,斷的花招可多了,去佛門裡面看他們講的,統統都是「能斷」,這樣子佛法怎能不衰敗?所以虛雲老和尚說:「和尚是佛教的罪人」,這裡講的是:教你搞世間法,不說正法的和尚,只要是教你學《感應篇》、《了凡四訓》的,這都是佛教的罪人,在佛門中教人學《弟子規》那更是佛教的罪人,絕對不可以!那都是教你背棄大乘經律,是在殘害佛法,這是背師叛道的事情,身為佛弟子一定不可以做,做了定會下阿鼻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生生世世不聞三寶名字,不聞父母名字。什麼叫「不聞父母名字」?就是棄嬰。很多畜生一生下來,牠連牠的爸爸媽媽是誰?牠都不曉得。就因為過去生曾在佛門裡面毀謗三寶。講這話,愚癡的人聽了,「哎呀!法師,你這是自讚毀他」。不是的,佛教我們要讚歎佛乘,破除邪見。所以這種自讚毀他有功德。如果帶利養心,自讚毀他就有罪業,比如說:人家沒有犯戒,你栽贓他,說他犯戒。或看到人家護持正法,你反說人家自讚毀他,那你就是犯戒之人,因為你毀謗三寶,這道理輕易可明。現在佛門裡面沒善根的「阿顛迦」太多了,他進佛門來不是來學佛的,而是來湊熱鬧、搞聯誼會,不是真正要學,所以愛做法會。
既然已經學了佛、受了戒,就要護持正法,看到有人毀謗正法,把經典亂講,這種倒行逆施的出家人是犯波羅夷罪,摒棄在佛法邊外。雖然披袈裟,卻不說正法,這是竊如來行儀,又向大眾收取供養,屬於犯盜戒—盜三寶物。不要以為他穿著袈裟,所說的沒錯,還恭敬他,他盜三寶的袈裟,將來要受果報。因為穿袈裟是要講佛法,卻有的出家人穿起袈裟來,還光明正大地說:「我要來講世間法」。這是盜竊三寶物。

出家人穿二十五條衣是該講佛法,講一乘了義法,不是讓你講小乘法、人天乘的。凡是有講的,你就犯重、犯盜戒,所以你要小心,不要自己犯了戒,下了地獄,自己搞不清楚原因。現在還敢受人頂禮、受人供養,只怕你將來披毛戴角都還不完。一般在家人造業做牛做馬可還,你是出家人,出了家講經不講正法,那你還不完。在家居士如果再供養這種壞法、壞三寶的人,那你跟他罪業一樣重,因為你助紂為虐,幫外道惡人謗三寶、毀壞佛法,他下什麼地獄,你就跟他一樣。你要資助他,要供養他,看你供養多少,你受的罪業跟他一樣,他做的壞事每一分你都有份。所以你要知道,大乘菩薩戒是這麼看的。你要是不了光明金剛寶戒,你以為只有他講,你只是拿錢去護持,以為沒事,錯了!統統都跟他同罪。你資助佛門的罪人,就像資敵一樣,在從前,資敵要滿門抄斬,現在你資敵,幫助外道、邪師,毀壞正法,也是「滿門抄斬」,意思是你就被擯出佛門去了,你善根永遠除斷,就是滿門抄斬。所以學佛的同修要清楚,受戒的同修更要清楚,不可以糊裡糊塗,否則事相上也沒做好,心地上又違背,那正是所謂「袈裟之下失人身」,你雖學佛,卻還是在佛門中喪失人身,墮落惡道,那就太可惜了。

梵網經菩薩戒正說三



菩薩戒正說三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從摩醯首羅天王宮中下生南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的一切眾生,特別是為了想成道的眾生,還有覺得自己業障深重的眾生。所謂「凡夫癡暗」之人,「凡夫」就是業障深重,「癡暗」就是愚癡不明心地之人。幾乎來學佛的都是為了明心見性,所以學佛要抓得到宗旨,你願意學,佛就為大眾慈悲宣說,你當體領納,自然能夠成就無上佛果。所以《梵網經》講的就是盧舍那佛於初發心,心地中常誦這一戒,這一戒不是十重四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是枝葉,這話是寂光律師以及憨山大師告訴我們的。眾生要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當體成佛。就是因為不明了,所以為你開十重四十八輕,為你開二百五十條戒,乃至八萬細行、三千威儀都只是為了見性而已。所以修行要依光明金剛寶戒而起修,持戒要持光明金剛寶戒,不是在枝葉上打轉!要是明白了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自然具足。若是不明,縱然持亦是有缺。所謂「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名破戒者。」正是這個道理。佛常誦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華嚴經》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重點是:你能不能與如是觀行相應,能不能體得光明金剛寶戒,這才叫持戒。說「持」實際上無所持,所以說「無所持」而具戒。跟凡夫講「持」,又變成執了,那不是真的持。跟你講不持,你又放逸了,就變散。所以說講經不好講,講戒也不好講,教你持戒,你就持到戒相上去了,不知本性如同光明金剛,「光明」是智慧之相,「金剛」代表極其堅利,依此無作戒體,能斷一切煩惱,所以是盧舍那佛所誦。這「誦」不是口誦,智者心行,愚者口誦。愚癡之人嘴巴誦戒,心不持戒,與戒體不相應。真正有智慧的人與戒體相應,所以說智者心行。盧舍那佛是大智者,所以從初發心便誦戒。是誦光明金剛寶戒,他只誦此一戒,所傳的只傳這一戒,十重四十八所為護的,就是為護這一戒,護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什麼叫「護」呢?並不是真心本性有缺陷、戒體有缺陷,有些人執在事相上,這裡是講頓超的大戒;不在聲聞戒上打轉,那些是有修、有持、有毀、有犯。
無作戒體不可毀犯,就是眾生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既不可毀犯,為什麼說毀犯?因為迷失,所以才說毀犯。什麼是不殺生?後面會講到,「無能所」才是真正的不殺,與智相應,不然都名殺生。斷煩惱是殺生,證菩提是殺生,因為一證菩提煩惱就斷,有取、有捨是殺生,都是不明光明金剛寶戒。所以這個戒叫一乘戒,不是二乘戒,既不是聲聞戒,也不是人天戒。人天的戒:有持、有犯、有毀、有損!這個戒不可毀損,不可破壞。「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個就是光明金剛寶戒。
是盧舍那誦,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等諸菩薩也應當如是學。後面偈頌說:「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這是眾生本有,不從外得。所以菩薩戒可以自己求,聲聞戒要和尚傳,因為這是眾生的本源心地,而且要廣為流傳。有些人說:「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能聽戒」。這是胡說八道,跟盧舍那佛的本願相違背。盧舍那佛在《梵網經》後面講,叫我們流布此經,既然說要流布,就是大眾都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後面沒有說要流布,它規定只有出家人可以看。但是菩薩戒是人人可看、人人可學、人人可受,最好天天看,就是你本具,不從外得。
聲聞戒是有犯,佛才有制。有制有犯,有犯有制。菩薩戒是如來初成菩提的時候一時頓說,是本性顯現,沒有所謂先犯後制,不假外求,所以是真正的戒,其他都是幻化之說。所以《法華經》說:「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這九部法當然就包含聲聞戒,目的是入大乘為本。這戒就是大乘戒,玄義講到「大乘制教」,制教就是戒律,大乘戒律屬大乘毗奈耶藏攝,所以盧舍那佛誦光明金剛寶戒,你們也應當如是誦。所有受菩薩戒的、未受的、未經過儀式的,都應當如是誦。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一念分別,就是誦戒;不起一毫執著,就是持戒;眼見色,耳聞聲,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就是持光明金剛寶戒。所以不是很抽象!非常地實用。這一戒持好了,比丘戒也具足了,比丘尼戒也具足了,乃至五戒、十善統統具足。所以,受菩薩戒前不用先受五戒,特別是《梵網經》,它是一乘的,只要持光明金剛寶戒。光明金剛寶戒就是常住真心,所以念佛就是持戒。有些人想:「我念佛就好,不要持戒。」不對,念佛就是真正的持戒。持光明金剛寶戒就是真正的念佛,因為與佛心相應。念佛要是不與佛心相應,要是排斥戒律,甚至毀壞戒律:說要學《弟子規》、學《了凡四訓》這都是毀壞戒律,不與佛心相應,所以要懂得怎麼持。乃至持戒時取相、對境生心、在戒相上分別……等等,統統都是毀戒,都與常住真心不相應。寂光律師提倡梵網戒,人稱他「光明金剛」,是真正的律宗大德,要學律可以跟他學。在現代,我找不到真正可以介紹給你們學律的,因為統統著相,沒有一個講真實話,沒有一個能夠悟入光明金剛寶戒,所以要學戒就跟寶華山的三昧寂光律師學,他是真正會戒律的,不著相,所以他能中興律宗。
律宗衰敗就是壞在「執相」這兩個字。所謂「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消霜雪。」有兩位比丘犯了戒,心裡面非常地難過,找優波離尊者懺罪,維摩大士看到他們,愈懺罪愈重,所以把他們兩個叫過來,告訴他們業性本空,戒體本具,這兩人當下頓證無生法忍。所以真正會持戒的,不在於執著這些戒相。這是現在非常大的問題,甚至有的連戒相都不學,這問題更大。我說不要執著戒相,但不是不學戒相,話要聽清楚,沒聽清楚那是你的過失。有一些人錯解,說:「好,我不執著」。結果,他就不守戒,就亂來了,那叫「波旬眷屬」。
現在很多出家人都不守戒,看著世間書,講著世間話,到處與人攀緣,道場不講戒律、不講經典。或是有些表面講經典、講戒律,其實只是掛羊頭賣狗肉,統統都已退轉到世間法去。甚至在三寶殿中告訴信徒戒律沒有用,要學《弟子規》才能把佛法學好,這種行為就是破戒,背大向小、心好俗典,是犯菩薩波羅夷罪!受了菩薩戒,真正有得戒,這人絕不會背大向小。更不要以為十重四十八輕中,自己只犯了輕,不對,這是犯重!因為退菩提心,忘失光明金剛寶戒就名為犯重。如果迷而未忘,暫時迷,那才是犯輕,名輕垢罪。若是永遠忘,甚至還到處叫人學世間法,那就是犯重戒。即使沒殺生、沒偷盜,還是犯重。因為心背大乘,「心背大乘」就是不學大乘。或是說大乘沒有用、是不著邊際、是高談闊論,或說戒律沒有用,這都屬犯重。現在甚至有的出家人,自己破了戒還不曉得,出家人受戒是從沙彌戒,再來是比丘戒,一直到受大乘菩薩戒,圓滿三壇大戒。結果,有些出家人受完大乘菩薩戒以後,又跑到泰國去受南傳戒,南傳是比丘戒,是小乘,正犯了「背大向小」。這一講現在一大堆老和尚全部都犯了,不過沒關係,不要掩飾,去懺悔就好,再重受。像這種行為就是背失戒體,就是因為不明無作戒體。如果真的明了無作戒體,就不會受了菩薩戒又跑去受一般的戒律!若強說這是攝善法,菩薩戒的善法,是講稱性的,二乘戒不稱性,是隨事而制。所以有一些二乘戒,到現代就不適用,那是依當時的因緣制的,有些東西在現代根本沒有,也不會犯,也不必持,所以沒有持戒或犯戒的問題,要知道怎麼持戒。
佛教、律宗要興盛,這一本《梵網菩薩戒》一定要提倡、要讀誦、要讚歎、要廣為流傳。能流傳這部經,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即使沒受戒的也可以誦,因為這是你本來面目。所以盧舍那佛誦,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應當如是誦。
「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
所以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的本源。不光是盧舍那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講盧舍那佛就是釋迦佛,因為盧舍那佛是本尊,講這部經,習慣用盧舍那佛,讓你明了什麼是一切諸佛的本源。要成佛一定得學《梵網經菩薩戒》,如果不學、不受,不能成佛。學五戒是得人天。學菩薩戒是菩薩的根,成佛的根。若聽外面的法師胡說八道,那你是阿顛迦—無善根,那就沒有辦法了。若有法師告訴你,你要保人身,持五戒。你要告訴他:「我不保人身,我要做佛」,要他給你做佛的方法,如果他拿不出來,叫你先做人,你就不要跟他學,跟祖師學看古德的書一樣可以成就,更是親近大善知識。學佛就是要做佛,跟六祖大師一樣,六祖初見五祖弘忍和尚時,就講:「我是來做佛的」,又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大家也應當這樣學,進佛門是來做佛的,不是來保人身的,佛門不賣保險。外面人亂說,你卻相信,那就沒有辦法,是你善根不夠,所以對於這「光明金剛寶戒」無法領納。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頓制的一乘了義戒法,連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阿羅漢都沒有能力參加,大家現在有因緣遇到,福報真是太大了,應當直接信受。
現在的出家人,不教你學大乘,反而教你學人天,拿一本《十善業道經》就想矇騙大眾。依名字來判,《十善業道經》是人天乘。從人天乘當中講一些小乘法,《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對娑竭龍王說的,娑竭羅龍王是畜生道的龍王,所以說:「菩薩有一法」—十善法可以救你出惡道,這是教畜生修十善,沒有錯。要是娑竭羅龍王直下承擔:「我不做人,我龍身直接成佛」,那就是法華會上龍女獻珠,直下頓成。所以說「成佛的法華」。這龍女的善根非常好,比娑竭羅龍王還要殊勝,所以娑竭羅龍王示現做一般的龍,本地雖是大菩薩,但是他示現了,就代表他是龍身,是瞋恨心,畜生道是愚癡相。真正能頓成的是大乘,而且特別是淨土法門,修行不歷次第,凡夫即凡身而頓超,直證阿鞞跋致。所以講的都是一乘了義,都是大乘圓頓之法,不是一般五戒可比。而且學菩薩戒就具足五戒,學五戒沒有具菩薩戒。這點要清楚,一定是學菩薩戒具五戒,學五戒不具菩薩戒,後後勝於前前。菩薩戒包羅萬象,它是一切佛的本源,一切菩薩的本源,是眾生的佛性種子,所謂「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從緣起」不是叫人出家。「佛種」就是講:眾生有佛性種子,故名佛種。「從緣起」,緣就是要假熏煉。所以要修行、要念佛、要持戒,就像大摩尼寶,雖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不加以種種熏煉,若人唯念寶性「終無得淨」,終究沒有辦法清淨。眾生佛性亦復如是,本自清淨,但要透過修行,修行雖然「有修」,但只是除掉垢穢而已,不是真的另外有寶可得、有戒可持、有戒可得,所以才叫真正的光明金剛,這是本地風光,真正的無作戒體,不從「有作」而得,有作不能得,要心真的無念無相才能得,所以你們現在聽,只是先識得、解得,還沒有悟得,要是真的悟得了,那真的是一帆風順,功超累劫,就是《楞嚴經》講的,若悟本根與不悟者,日劫相倍。你要能悟圓通根本,什麼叫圓通根本?就是真心本性。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你修行一日勝過人家多劫,所以真的功德無量,不可思議。所以這個光明金剛寶戒是眾生的佛性種子,這佛性種子大家都有,所以為什麼分判—順理稱性發起分,這些才是真正的順理,因為眾生本具,因為是菩薩根本,是諸佛本源,所以隨順佛性而說此戒,而制後面的十重四十八,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比丘尼三百八十四以及五戒十善,目的是要你見性。一再地強調,所以光明金剛寶戒這一戒非常重要,不能忘失。什麼都可以忘,這一戒不能忘。要知道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不殺生,本自清淨所以不偷盜、不邪淫、不淫欲。淫欲就是邪淫,邪淫就是淫欲,正淫還是淫,都是淫欲。實際上,淫欲沒有所謂正跟邪。為什麼佛制不可以邪淫,這邪淫是什麼呢?但凡淫欲具名為邪,後世學人不知道這層道理,以為:夫妻就可以正淫,實際上正好墮落。所以要知道,佛制不邪淫的意思:「但凡淫欲具是邪」,除非你是大菩薩再來,那目前沒有看到,所以就不說。你要知道光明金剛寶戒,才能持後面的十重四十八輕,才能學、才能修,所以這裡是順理稱性發起分。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
這裡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乃至於一切意識色心,「意」就是第七末那;「識」就是第六識,能夠思量、能夠分辨;「色」就是所對的相分;「心」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所以「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是「情」,就是有情;是「心」,就是它有心。特別強調一切有情眾生,皆入佛性戒中。所以你本來就入!戒體你本來就具足,故名無作!受戒不講這個,那後面的戒就沒辦法修、沒辦法持。這裡告訴你,你所見到的一切色相,不管是在凡夫位、還是在聖賢位,全部都入佛性戒中。正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意識色心,就是唯識宗講的:色法、心法。心法再開為三,就是心、意、識。色法就是相分,心法就是見分。見分、相分統統都入佛性戒中。所以是彌勒菩薩來教授菩薩戒,就為了讓你了知萬法唯心、萬法唯識,那你就得戒了。文殊菩薩作羯磨,羯磨讓你返本還源!識得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用般若智慧見到實相。得戒和尚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就是盧舍那佛,這是傳戒。立個「三師和尚」給你作代表,讓你知道這表法,實際上,目的就是要你見自本心而已!所以「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都入佛性戒中。」「戒」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戒。
「當當常有因故。當當常住法身。」是眾生的本因,眾生要依此起修才能成佛,叫「稱性起修」。這才是無作戒體,無作戒體一受永受,因為你明白了,故名得戒。要是忘失了,那就毀戒了。說毀也不是真的毀而是你迷了、忘失、被境界所影響、被自己情緒所影響,不知道一切意識色心,皆是虛妄,皆是佛性戒中攝。在《楞嚴經》叫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法華經》叫一乘實相;《涅槃經》叫如來藏;《華嚴經》叫一真法界;《梵網經》叫光明金剛寶戒;《圓覺經》叫大光明藏,講的都是「常住真心」,都講這件事,這是一切眾生本因。《圓覺經》講:「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一開始就告訴你,依圓照清淨覺相。就跟這一部經一樣,還沒宣戒相受十重四十八輕的時候,就先告訴你戒體。當對於前面不甚明白,後面才又再跟你宣戒相,若前面已明,戒相就不用宣了,所以說為一切利根的眾生。「鈍根」是指凡夫癡暗之人,為這類眾生再宣戒相,目的也是要你明白光明金剛寶戒。十重四十八輕就是依光明金剛寶戒而生出來的,所以眾生修行要依佛性,這點最重要。若明白了那修行持戒就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是真正的得戒,所以「當當常有因。」當然是我們修學的因,故名「當當常有因」,正正當當的,「當當常住法身。」依此光明金剛寶戒修行,能證法身,能得解脫,能入般若,你本性的般若智慧能打開。
說法身就含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我們不斷地強調,受戒就是受這個,大家去看看,戒場若沒有講就不如法。經中盧舍那佛先講,講過以後,才為你宣戒相。如果你不解,就不名「解法師語」,若不解法師語,後面跟你宣戒相也沒用,受戒有何益?若解法師語,故名「盡受得戒」,都是第一清淨者。不管你是國王、王子、宰官乃至黃門、淫男、淫女統統都是第一清淨者,因為佛性當中一塵不染,這是常住法身。所以光明金剛寶戒,能夠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圓覺經》上也是如是說,依圓照清淨覺,盧舍那佛初發心也是這麼學,他沒有學《弟子規》。這講起來就很好笑,盧舍那佛沒有說要學世間典籍,沒說先把人做好再來受戒!他說:我初發心便受此戒,佛不妄語,所以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不光釋迦牟尼佛如是說,盡虛空遍法界、遍塵道、同類世界、異類世界乃至微塵中世界、世界中世界……,統統都是如是說,重重無盡!皆是盧舍那佛發心處、盧舍那佛說法之處、乃至盧舍那佛成佛之處。初發心就如是,所以不是教你學世間法,大乘菩薩戒為什麼這麼重要?你要曉得,這是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這裡總結。如是十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叫做「順解脫」,如果不了光明金剛寶戒,那就不能隨順而得解脫。波羅提木叉也叫「別解脫戒」,它是道共戒。就是有別於二乘、有別於人天、有別於「定共戒」。什麼叫定共呢?著相有所持,故名「定共」。所謂「道」者以離相為體。若無所持,離相與道相合,故名「道共戒」。定共跟道共,是這樣揀別的,其道理可明。
所以就是有所執而產生的戒,「定共」。跟無所執而本自具足的戒,「道共」。這就可以揀出定共與道共,所以故名為「別解脫戒」,不是外道戒,也不是二乘戒,不是人天戒。道共戒與成佛之道相應,順此戒能成佛,背此戒不能成佛,所以向、背可明,「向背」:向就是順此,背就是背此。要是著相了,那真的叫「別解脫」了,不用解脫了。這種「別解脫戒」,是講這一生想解脫,是沒有辦法的,持得再好,也不能解脫。只為著相的緣故啊。黃檗禪師說,學道之人,於一切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講得真是慶快直捷,直指人心。所以,一切宗派所指都一樣,就看你能不能領會得。
這裡講十波羅提木叉,之前講光明金剛寶戒唯是一戒,為什麼這裡又說十?因為一即是十,這「一」就是根本,光明金剛寶戒是根本,十波羅提木叉是枝末,從根本生枝末,從枝末了達不離根本,如截瓊枝,「瓊枝」是珊瑚,寸寸是寶,如析栴檀,片片皆香。雖然是枝末,但是,條條是寶。所以不要因為是枝末,你就輕視它,不要認為十戒是枝末,持金剛寶戒就行。實際上,你是不想持,不想受約束。為什麼你覺得約束呢?因為你心裡面好樂世間,你放不下,你的習氣伏不住,所以你覺得戒約束你。你看盧舍那佛會不會覺得約束?不會,是真正的大自在。是法戒,「戒」即是法,「法」即是戒。戒能通佛法,佛法就是戒。戒能證法身,法身就是戒,所以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應當頂戴受持。「過去,現在,未來,名為三世」。頂戴受持,不是拿著戒本把它放在頭上,那是形容詞,「頂戴受持」是把它當作最重要的,不敢毀犯。
所以說:「吾今當為此大眾,再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此處再講心地戒法。故名「無盡」,是跟真心本性相應,故名「十無盡藏」。十條不是看到的固定這十條,所對的境緣千差萬別,統統都是所防的境界。「能防」的是無作戒體。「所防」的是這十重四十八輕,所對的境界。能所不二,故名無盡。舉十條只是講個大概,不是真的只有十條。古來祖師大德說菩薩戒十萬條,十萬條不是真的十萬條,是形容無量無邊,所以說為無盡藏戒品。這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所以佛講經,先教你以何為本,講戒是教你怎麼依止。所以盧舍那佛,一出來坐蓮花臺,「臺」有高顯義。「蓮花」代表依止圓滿。就是告訴你光明金剛寶戒是依止圓滿,是一切眾生戒,就是你本性具足的,不假外求。五戒十善是外求之戒,人天小善、小福。所以講:著相持戒生天。凡夫迷失本性,妄修五戒生人道,妄修十善生天道,認斷滅空,妄認涅槃,證阿羅漢,不了本心,捨二邊取中道,妄證菩薩,都不成佛。盧舍那佛不斷地強調,菩薩戒的根本是你本源,是你本淨,是你本來就如此,明白這件事很重要。比去戒場演禮還重要,戒場演禮只是做個形式。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明了光明金剛寶戒,明了無作戒體」,這是實質,才是真的。能體會到這一點,你就得到盧舍那佛給的真實之利,獲得真實之利,就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能住真實慧,永斷無明。剛好與《無量壽經》三種真實相應,就能圓滿成佛。這裡不斷地強調是眾生戒,不是畜生戒,不是人天戒,是十法界一切眾生戒。十善業是佛教娑竭羅龍王的戒,是教其生人道的戒。菩薩戒是眾生本具,這一戒,攝五戒、攝十善、攝比丘戒、攝比丘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戒,它統統攝。但後面的沙彌戒、比丘戒……,不能攝菩薩戒,這要做揀別,因為比丘戒之類的戒是有犯才制的,所以不能攝,這裡是講本性具足。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
這是「重頌」,就是再說一次。顯示「攝末歸本」,跟前面講的內容,大致一樣,盧舍那佛於蓮華臺藏世界,示現成佛,這裡還講到他的蓮華臺。一般世間人中的蓮華,是十片葉子,此處不論基因突變或是基因改造之事,天上的蓮華是百葉,佛菩薩是千葉。道證法師所畫的阿彌陀佛像就是千葉寶蓮。釋迦牟尼佛放光宣說楞嚴神咒時,也是千葉寶蓮,統統都是千葉。「周匝」是指在他的旁邊。周匝千葉寶蓮華,是說他坐在千葉寶蓮華上。千葉寶蓮每一葉現一釋迦,一共有千釋迦,那麼一華葉當中現百億國,所以一葉就代表百億日月,一個百億日月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國當中有一釋迦,百億日月當中,每一日月算做一國,這一國就有一個釋迦化身,所以如是千百億。算起來有一千個百億,然後每一釋迦再化身百億,所以叫千百億,百億乘以一千,實在不可數。各於閻浮提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所以說此方釋迦示現成佛,十方一切釋迦皆示現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故名「一時頓成」,這是講千百億釋迦,是化身,而千釋迦是報身。所以常讚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是從這裡來的。有千百億這麼多,各於菩提樹下示現做佛。
「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即開。」
盧舍那本身找千百億釋迦回華藏世界,也就是蓮花臺藏世界,百萬億光明紫金宮中。盧舍那佛為其宣說心地戒品,聽佛誦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心地戒。所以大眾聞已,甘露門即開。「甘露」有三種:一是能除病、一是潤澤、一是充饑。肚子餓了喝甘露,可以有補充能量的作用。甘露還能滅惡,能夠除病,也就是代表「攝律儀戒」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甘露能夠充饑,饒益有情,代表「饒益有情戒」。甘露,能夠潤澤眾生,利他即是利自,利自即是利他,除潤澤眾生,同時莊嚴自身,代表「攝善法戒」,以諸無上妙善戒法攝受眾生。所以叫「甘露門即開」,三聚淨戒就顯現了。
「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釋迦牟尼佛接微塵眾回到華藏世界聽佛誦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還至菩提樹下出定以後,再為大眾宣說這一乘了義的梵網戒法。依凡夫的想法,一定想:那他什麼時候說華嚴呢?所以前面講次第十住處說法以後,再跟你講戒法,幾乎是同時說,甚至華嚴就是梵網;梵網就是華嚴,不一不異,所以莫作二邊解。把它分判成兩邊,那你就不能契入佛境界。所以「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盧舍那佛初發心中常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乃至於後面為諸眾生開「十重四十八輕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這一段是在講「光明金剛寶戒」,如同日月一樣。「日」能夠破暗;「月」能得清涼。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這是月亮所代表的意義。所以這光明金剛寶戒如同日月,他的光明如同日月,能破暗、能得清涼。也如同瓔珞珠能嚴飾佛性,瓔珞就是你們現在戴的珠寶,瓔珞珠能莊嚴色身,但是呢這裡的瓔珞是代表能莊嚴法身。你修持菩薩戒、你修學佛法都是在莊嚴自性,在嚴飾法身,所以亦如瓔珞珠,如同瓔珞一樣。所以你們不用再去買珠寶了,持戒就是珠寶。茉莉夫人持八關齋戒,她身上的光明超過海神給與的寶藏,比海神給的寶藏還要亮。不打扮,她持八關齋戒不打扮,身上透出來的清淨莊嚴更勝於有打扮之人。所以亦如瓔珞珠啊,那八關齋戒如此,梵網戒更是如此。所以,下面說的「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因為菩薩都了此光明金剛寶戒啊,都了達,就因為這個而成正覺,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圓覺經》一開始就告訴你,一切如來皆依圓照清淨覺,才能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乃至修行當中不遭歧路、不被魔所攝持,都是依圓照清淨覺相。《楞嚴經》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就好像風吹過來了,你把灰塵、塵沙順風而揚,那麼風自然把這個塵勞—灰塵給吹掉;「塵」就是代表煩惱,「風」就代表智慧,就是光明金剛寶戒。所以叫「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彼如堅冰。汝如熱湯。不日銷殞。云何敢留。擾亂禪定。」怎麼敢擾亂你修行,所以能夠破魔,為什麼受了戒,天魔驚怖,因為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識得他的伎倆、識得他的花招。告訴你他們的花招,就是告訴你:這個世間你要得個人身,所以你要先做世間人、先孝順,講一些相善之法來亂菩薩法,再加上一些因果、輪迴、感應等等,還有幾句佛教的名詞;講一些世間法來亂菩薩法。一般世間人無有智慧,不能了達什麼是大乘,有很多是初學,根本沒有辦法去接觸到一乘了義的經典,所以就被他蒙蔽了。你現在受了,你現在聽了,你就不會受其所害,你就是法王的真子。後面會講到,「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你能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盧舍那佛誦什麼戒呢?誦光明金剛寶戒。也就是安住常住真心;五祖忍和尚講的「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這就是誦戒。所謂「半月半月誦」,一般人以為是半個月誦一次戒,那就是著文字相。「黑」代表一切昏暗之處,「白」代表一切光明之處。也就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染、淨的境緣當中,皆不忘失本性,故名半月半月誦戒,這才是誦戒。「是盧舍那誦」,盧舍那佛沒有時間相,只為方便利眾,才為你說「半月」,當然可以照著做。「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不光盧舍那本尊如是誦,乃至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也應當如是誦戒。經文到此都還沒宣戒相,所以很明顯地就是教大家「直念本心」,直誦光明金剛寶戒,這才是真正的戒。「汝新學菩薩」是叫著現前大眾,大家都是新學的菩薩,要頂戴受持。「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應該怎麼樣誦呢?要廣利群生,教大家一起誦,就是把大乘佛法推廣到十方法界去,轉授諸眾生。常說「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從這裡就能看得出,千佛、千百億佛,盧舍那佛統統都如是說。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如是說。唯傳本心、密付本意,所以這一部經是大乘圓頓經典,不是一般凡小方便法可比,從這裡就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