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香山寶卷(2)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登壇開白(凡任其事必須齋沐更衣則敬心當然以重菩薩故先舉香讚次開白已方入正文)

歲次()年二月十九日恭遇

大悲觀世音菩薩。降誕良辰。我今登壇。宣演觀音寶卷。眾等務宜攝心端坐。齊身恭敬。不可言語笑談。切忌高聲混亂。鳴尺必須諦聽。宣揚清淨耳聞。從聞思修。聖凡不二。

經云。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若有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乃至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等。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偈曰 (鳴尺)

觀音原住古靈臺 慈悲念重降世來

不問回回並達達 聞聲菩薩笑盈腮

本行經文(苦樂哀音 須要相像)

恭聞迦葉佛時。須彌山西。有一世界。國名興林。年號妙莊。彼土人皇。姓婆名伽。年始二十。眾稱人尊。祝立為帝。正治封疆。縱廣十萬八千里。皇城十二門。圍繞三千里。宮殿高廣。金碧交輝。四相恭奉。三公衛護。九番七十二國。往往來來。萬姓俱降。人人叩頭。個個欽仰。皇乃每好打圍。嬪妃同翫。潑天快樂。希有者也。只愁六宮。不生太子。每禱上蒼。乃作一偈。

婆伽婆帝號莊皇 凜凜威風鎮萬邦

若得宮中生太子 殺牛宰馬謝三光

聽說國后。其正宮皇后。名號寶德。與帝同壽。面如滿月。兩耳垂肩雙目清秀。一身體態。百般端正。常生慈善。萬事寬弘。忽於妙莊八年。降生一女。父皇喜曰。以年號為第行。見境而立名。朕因看書而生女者。名曰妙書。後至妙莊十三年。又生一女。仍前啟奏。父皇喜曰。朕在洞天宮中。操琴而生女者。名曰妙音。自此皇后。每告上蒼。願求生男。至妙莊十八年。夜寢太和宮中。夢見二天女。身長三丈。頭戴珠冠。體掛瓔珞。身諸毛孔。放五色光。躬立床前。言云。上天玉帝。請國母。往三十三天。善法堂中。見佛聞法。皇后乃然其言披乘出宮。天降鸞駕。門首而迎。倏忽來到。三天門下。皇后初見。毫光晃曜。目不能睹。眾天人曰。速念彌勒佛三聲。便見分明。即時念佛。果見聖境非凡。無數天宮寶殿。高闊深遠。天樂自鳴。花彩重重。大梵天皇。與諸天眾。共至善法堂前。聽經已畢。乃見三千紫金人。十千天仙女。色相端嚴。各乘金蓮寶座。巍巍騰空。齊到善法堂中。皇后見之。詢問其由。談話相契。眾仙女曰。送一仙者與皇后。后乃含笑禮謝眾仙。回宮。忽然覺醒在床乃作一偈。

昊天聖境事非常 大羅寶殿放毫光

十千仙者齊歡喜 與奴一女轉宮房

皇后醒來。仔細思量。是何奇異。至今還如勝景現前。莫不是天降災殃。地動烟塵。敢怕外國撩亂。萬姓作反。寤寢不安。坐至天明。親詣殿上。啟奏君王。乃作一偈。

夢中聞法往天堂 大覺金仙現寶光

臣妾未知凶吉事 特來啟奏向君皇

帝乃出榜。普召圓夢先生。有一公公。髮白面皺竹冠衲衣。執杖而來揭榜進朝。莊皇喜曰。公住何處。答曰。臣住樂邦。皇問何姓。臣姓彌。皇又問曰。公年高多少。離家幾載。公曰。臣早喪父母。不知年甲。自幼出家。周遊列國。處處圓夢。不計歲數。皇曰。公夢本今在何處。答曰。臣圓夢。不齎本說來自有忖。皇曰。且道昨夜正宮皇后。夢往升天。善法堂中。聽聞佛法。見三千紫金人。十千天仙女。一面如故。送一仙女。與皇后回宮。此夢何如。公公答曰。臣今詳說此夢。皇后升天聽法。當興善事。增加天壽。合作佛母。三千紫金人者。即三世三千佛也。十千仙女者。即一萬菩薩也。送一仙女。與國后回宮者。乃改人皇家。為法皇家也。今肉身菩薩。出現降誕宮內。出現於世。弘布圓通。度人無量。只此言矣。乃作一偈。

君皇問臣住何方 家居原住樂安邦

生身百拙無些用 單靠圓夢度時光

那公公不圖陞賞。時問內使。討水一瓢。噴水一口。喝著一聲。杖從地起。化作金龍。風雲雨佈。電光閃爍。霹靂轟雷。喧震帝殿。大現金身。駕雲而去。莊皇見已。拱手扣牙。乃作一偈。

喝杖成龍頃刻間 雲迎雨送轉天關

大現金身昇騰去 妙莊皇帝喜容顏

【佛門異記】石像自己會翻身 (34)

 



佛門異記 煮雲老和尚 


石像自己會翻身

北齊末年,晉州靈石寺僧護法師,直心守道不求慧業,他想造一尊丈八的石佛,同侶皆怪其大言。

後來,在山谷中見一塊臥石,約長兩丈,於是便僱石匠就地動工,經過一個月,已鑿好了正面,但背部仍在著地,找來很多人想把他翻過身來,可是卻舉不動。過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去看時,石佛已翻過身來,大眾驚喜不已。佛像做成,移供佛堂。

晉州淪陷之日,石佛汗流遍地。周軍入境,先燒寺塔,此石像也被殃及,傷損二指。周軍要把這尊石佛推倒,發動了人和牛五六十,又推又挽,但仍然不動分毫。有人說:「曾有一人進來用瓦木土塹雜聚一起,把佛像圍起來,但剎那之間便不見了。」

後來,佛像託夢給一位信士說:「吾患指痛。」信士憶起是被軍人所傷,便請石匠來把二指補好。

隋朝開皇十五年,有盜賊來盜佛像的幡蓋。當天晚上,就夢見一位丈八高的巨人,進入室來呵責他,其賊慚怖,趕快把幡蓋又送了回去。

宗鏡錄 卷五─4

 



宗鏡錄卷五  (精彩節錄)


宋慧日永明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延壽集

敕建慧福寺賜紫臣僧超海 

敕賜遺光寺臣僧通理奉

敕建大慈觀音寺臣僧廣持 ......


問。真妄二心。行相各異。如何融會得入法性之圓宗。

答。但了妄念無生。即是真心不動。此不動之外。更無毫氂法可得。如經云。預流一來果。不還阿羅漢。如是諸聖人。皆依心妄有。大般若經云。復次善現。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分析諸法。過極微量。竟不見有少實可得。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又真妄無體俱有名字。名字無體。皆依言說。言說性空。俱無起處。則一切言語。悉皆平等。一切諸法。悉皆真實。所以勝思惟梵天所問經云。梵天謂文殊言。仁者所說。皆是真實。文殊曰。善男子。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問曰。虛妄言說。亦真實耶。答曰如是。何以故。善男子。是諸言說。皆為虛妄。無處無方。若法虛妄。無處無方。即是真實。以是義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多所有言說。與如來語無異無別。何以故。諸有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諸有言語所說之事。一切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又輔行記。釋一念心以成觀境。此有二義。一者。以禪為境。不同世心。二者。即此境心。復須離著。向辯禪心。既言一念。一多相即。為是何等一心能具。故簡示云。不得同於妄計一念。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照於一多相即。此據初心習觀之人。恐濫於妄情境觀。是故應須簡示入門。若據理論。無非法界。亦何隔於取著妄情。以念本自空。妄不可得。故為執有者。令觀空耳。又先德云。未念之時。念則未生。未生則是不有。不有之法。亦無自相。現在之念。從緣而生。念若自有。不應待緣。待緣生故。即無自體。故知心無自性。緣起即空。如欲斷其流。但塞其源。欲免其生。但斷其根。不用多功。最為省要。故通心論云。夫縛從心縛。解從心解。縛解從心。不關餘處。出要之術。唯有觀心。觀心得悟。一切俱了。是故智者。先當觀心。觀心得淨。返觀自心欺誑不實。如幻如化。躁擾不住。猶如猿猴。騰躍奔擲。又如野馬。無始無明。歷劫流浪。不知何由得出。若能如是觀心過患。又推諸境。境無自性。由見而有。不見即無。又推見處。見無自性。由心有動。不動即無。又推動心。動無自性。獨由不覺。覺則不動。又推不覺。無有根本。直是無始虛習。念念自迷。無念真心。一無所有。論云。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動。心實不動。若能觀心。知心無起。即得隨順。入真如門。當知所有。皆是虛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無即無。有無從心。彌須自覺。勿不自覺。為心自欺。既知心誑。更勿留心。好惡是非一時都放。則心無住處。心無住處。則無有心。既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俱盡。身心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通同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又法無定相。真妄由心。起盡同原。更無別旨。所以古師廣釋真妄交徹之義云。夫真妄者。若約三性。圓成是真。遍計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淨分同真。染分為妄。約遍計為妄者。情有即是理無。妄徹真也。理無即是情有。真徹妄也。若染分依他為妄者。緣生無性。妄徹真也。無性緣成。真徹妄也。若約隨俗說真妄者。真妄本虛。則居然交徹。真妄皆真。則本來一味。故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如水該波而非水。溼性凝停。波徹水而非波。洪濤洶涌。則不存不泯。性相歷然。一一融通。重重交徹。無障無閡。體用相收。入宗鏡中。自然法爾。故先德云。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心。故禪原集云。謂一切凡聖根本。悉是一法界心。性覺寶光各各圓滿。本不名諸佛。亦不名眾生。祇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隨迷悟之緣。成凡聖之事。又雖隨緣。而不失自性。常非虛妄。常無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遂名真如。故此一心。常具二門。未曾暫闕。祇隨緣門中。凡聖無定。謂本來未曾覺悟。故說煩惱無始。若修證即煩惱斷盡。故說有終。然實無別始覺。亦無不覺。畢竟平等。故此一心。常具真如生滅二門。又真妄各有二義。一。真有不變隨緣二義。二。妄有體空成事二義。謂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為真如門。由真隨緣。故妄識成事。為生滅門。以生滅即真如。故諸經說。無佛無眾生。本來涅槃。常寂滅相。又以真如即生滅。故經云。法身流轉五道。號曰眾生。既知迷悟凡聖。在生滅門。今於此門。具彰凡聖二相。即真妄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此識在凡。本來常有覺與不覺二義。覺是三乘賢聖之本。不覺是六道凡夫之本。今推此不覺之心無體。則真覺之性現前。寶積經云。佛言。菩薩如是求心。何者是心。若貪欲耶。若瞋恚耶。若愚癡耶。若過去未來現在耶。若心過去。即是滅盡。若心未來。未來未至。若心現在。則無有住。是心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是心無色。無形無對。無識無知。無住無處。如是心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已見。不今見。不當見。若一切佛。過去來今而所不見。云何當有。但以顛倒想故。心生諸法種種差別。是心如幻。以憶想分別故。起種種業。受種種身。乃至如是迦葉。求是心相而不可得。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則出三世。若出三世。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即是不起。若不起者。即是無性。若無性者。即是無生。若無生者。即是無滅。若無滅者。則無所離。若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則無行業。若無行業。則是無為。若無為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持世經云。菩薩爾時作是念。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唯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於我。若我所。金剛三昧經云。知諸名色。唯是癡心分別。癡心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心心於義。不分別我。論釋云。此明方便觀。於中有二。一。明唯識尋思。更無異事出於名色者。名謂四蘊。色是色蘊。諸不相應。皆假建立。離此名色。更無別體。故諸有為之事。皆為名色所攝。如是諸法。唯心所作。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如是名為唯識尋思。二。顯如實智。知法如是。不隨文語者。是名尋思所引。如實智故。心心於義。不分別我者。是義尋思所引。如實智故。人法二我。皆無有義。所以於中。不分別故。此真妄二心。情分二種。智了唯一。一二俱亡。方入宗鏡。所以維摩經云。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故知既以無心現心。則無法現法。何者。以一切境界。隨念而生。念既本空。法復何有。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憍師迦。若人來問。今此大眾。食調眾具。須功幾何。彼問如是。汝云何答。天帝釋言。世尊。我無所報。何以故。世尊。今我此處。三十三天。凡是所須衣食眾具隨念現前。非造作故。佛言憍師迦。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皆住心中。隨所念時。即得成就。憍師迦。猶如卵生諸眾生等。但以心念。即便受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皆由心念。法即現前。憍師迦。又如一切溼生之類。所謂魚鼈黿虯。坻彌宜羅。此等皆是卵生所攝。此等或唯行一由旬。或二由旬。或至三四。或復過七。達彼地已。安處己卵。不令疲乏。故能成熟。憍師迦。此三藏教。亦復如是。隨憶念時。彼業現前。次第不亂。相續不斷。與彼句義。和合相應。又佛地論云。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令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共樂等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和合受用。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是聖行處。如無盡意菩薩經云。爾時舍利弗。問無盡意。唯善男子。從何處來。佛號何等。世界何名。去此近遠。無盡意言。唯舍利弗。有來想耶。舍利弗言。唯善男子。我知想已。無盡意言。若知想者。應無二相。何緣問言。從何處來。唯舍利弗。有來去者。為和合義。如和合相。是無合不合。無合不合。即不去來。不去來者。是聖行處。佛藏經云。佛言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海龍王經云。佛言大王。一切諸法。皆從念興。隨其所作。各各悉成。諸法無住。亦無有處。大智度論云。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外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故疆名為心。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客塵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離憶想而無法可成。除分別而無塵可現。又反觀憶想分別。畢竟無生。從三際求。求之不見。向十方覓。覓之無蹤。既無能起之心。亦無所滅之跡。起滅俱離。所離亦空。心境豁然。名為見道。於見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對治之能所皆絕。能所盡處。自然成佛。如華嚴論云。此經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權教菩薩。同有為故。立能證所證也。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為正覺。亦不同小乘。滅能所也。了能所本無動故。此乃任法性故。動寂皆平。為本智非動寂故。妄謂為動。愚夫不了。棄動而求寂。為大苦也。故維摩經云。五受陰洞達空。為苦義。為小乘有忻厭故。即苦生。

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世界地球日】為何要戒殺放生?

 



【世界地球日】為何要戒殺放生?

悟顯法師 開示:


講到了吃素,出去你就不可以人情,你一定要要求,因為你不要求,就有很多眾生死於非命,那是你的過失,因你而死,因你致死。

 

如果你有要求,那這個眾生不會來找你討債,你就少了這些殺業、冤業,你不要讓眾生因你而死亡。所以你都要事先跟你的家人講好,事先聯絡好你要住宿的旅館或是飯店,他們如果提供早餐或提供晚餐,你都要跟他們講一定要做素的給你吃。

 

不可以想說沒關係,無所謂,這樣子你就失了菩薩心,失了慈悲心。

 

所以你看這裡所說的,相生相殺,眾生就是在這個當中去輪迴,而且每一次的仇恨會越結越深,你這一生殺他一刀,他來生就殺你十刀;你這一生把他節節肢解,他來生就把你節節肢解以後下油鍋;你這一生殺他一個人,他來生殺你全家,再來呢你就會殺他全族,把他給滅種。所謂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所以一定講求要戒殺放生,自己戒殺,自己吃素;然後要放生,看到這些蚊蟲螞蟻,要放牠一條生路,不要習慣去打蚊子,習慣拿殺蟲劑,這個都是慣性地殺生。

 


像有的人一輩子殺雞的,到臨終的時候,他的手還在切雞肉,他的動作就好像還在殺雞一樣,這個就是他的惡業現前,那這種必然墮落在三塗當中,沒有辦法救啊!

 

所以凡事你要看在前面,宜未雨而綢繆!就是業障還沒現前的時候,你就懂得要修善,不要去造業;你要想到果報的可怕,所以要懂得戒殺。

 

事情要想在前面,要知道果報的可怕,不要等到業障現前了,你才來後悔,看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消災?做個《梁皇》、拜個《水懺》,做個大功德主,想要來消災;有時候不一定消得了,不一定可以全消!尤其是在末法,很多出家的人做法會都沒功夫,都是搞人情佛事!或是把佛事當作賺錢,用心根本不純正,所以未必能夠幫你超拔這些冤親債主,所以你事情要先想清楚。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241集 (精彩節錄)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學佛才是第一方便度化眾生

 




學佛才是第一方便度化眾生

【解深密經】

世尊!何等名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諸菩薩以波羅蜜多饒益眾生時,但攝財物饒益眾生便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如是名為非方便行。何以故?

善男子!非於眾生唯作此事名實饒益。譬如糞穢若多若少,終無有能令成香潔。如是眾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無有方便,但以財物暫相饒益,可令成樂,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

 



香山寶卷序 │香山寶卷(1)

 


香山寶卷(精彩節錄)


香山寶卷序

宋普明禪師。於崇甯二年。八月十五日。在武林上天竺。獨坐期堂。三月已滿。忽見一老僧云。公單修無上乘正真之道。獨接上根。焉能普濟。汝當代佛行化。三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中下群情。公若如此。方報佛恩。師問僧曰。將何法可度於人。僧答云。吾觀此土人。與觀世音菩薩。宿有因緣。就將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於世。供養持念者。福不唐捐。此僧。乃盡宣其由。言已隱身而去。普明禪師。一歷覽耳。遂即編成此卷。忽然觀世音菩薩。親現紫金相。手提淨瓶綠柳。駕雲而現。良久歸空。人皆見之。無不敬仰。後人聞已。愈加精進。以此流傳天下。永為警鑒云爾。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穀雨】如何對治眾生執有之心

 



【穀雨】 2021420日  農曆三月二十


普能嵩禪師淨土詩

穀雨持名似疾雷。一聲佛號掃塵埃。
解開六結無餘結。蕩盡凡胎與聖胎。
心到亂時須念佛。事從忙處拽將回。
若能如是修蓮土。接引靈光入玉臺。



如何對治眾生執有之心

悟顯法師 開示



一般通途的法門都是教你觀空,不管你是唯識宗的、天台宗的、或是華嚴宗的,三論宗的也一樣,各個宗派都一樣,初入手的時候多半都叫你觀空;


密宗的話,密宗剛開始,所謂修的是所謂的顯教,密宗的顯教就是有相教,它顯教就是指小乘,就是在事相上,在那裡做功夫的,顯教,這顯教說是小乘,那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講的,因為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說顯教多半都是指小乘,那密教就是指大乘,華嚴就是大乘。

 

密宗剛開始它修有相教,行有相懺,作有相觀,最後還是教你化空;

 

律宗也是,「我以執身。次第執心。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律宗。多半都是教你觀空。

 

但是眾生執著、業障太重,你跟他講《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什麼都知道夢幻泡影,但是這句話他還是放不下,當在提起這一句話的時候還是有為,或是在他不在意的事情上如夢幻泡影,或是得不到的事情上如夢幻泡影,在自己在意的事情上,他就不夢幻了,他就不覺得是泡影,所以眾生執有的心非常嚴重。

 

所以如來以深廣的智慧,以毒攻毒,以楔出楔,以木楔而出木,這我們在《法華經》的時候講過。

 

以毒攻毒:眾生執著名號,佛就教你念佛,念阿彌陀佛,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而悟無生。所以這個方式是特別厲害,特別巧妙,你查遍大藏經,你看過百千種法門,沒有這麼殊勝的法門,《華嚴經》上種種的解脫門,都不離此念佛門。

 

但是這個念佛門,持名念佛的方式,能夠接小根的眾生,能夠接惡業的眾生。

 

華嚴的觀門,菩薩的解脫門,確實高妙無比,但是非是初心能入、初發心者能夠馬上得到、能夠馬上契入的,這個也是事實,所以為什麼華嚴末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修念佛法門。

 

要整個來看,這《華嚴經》也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是裡面所說的境界,唯是菩薩境界、唯是如來境界,對於一個惡業凡夫,你要契入,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得到的,雖然說讀誦《華嚴經》功德非常地大,但是持名念佛,確實方便直捷,簡單又穩當,這就是如來深廣的智慧,從一句佛名裡頭能入如來智慧大海,而這種善巧方便,這個就是如來的善巧方便。

蕅益大師讚歎這是諸佛所行之境界,這持名之妙法,教你往生,教你念佛往生而悟無生,這個方法之巧妙,蕅益大師讚歎,他說這持名之妙法是心性之極致,心性的功能全體展現出來,心性力用全部發揮,能令惡業的眾生,直接化地獄猛火為清涼風,乃諸佛所行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悟顯法師  無量壽經講座 第295集 (精彩節錄)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香山寶卷-電子書

香山寶卷

電子書下載

目 錄

香山寶卷序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卷上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卷下

香山寶卷序

宋普明禪師。於崇甯二年。八月十五日。在武林上天竺。獨坐期堂。三月已滿。忽見一老僧云。公單修無上乘正真之道。獨接上根。焉能普濟。汝當代佛行化。三乘演暢。頓漸齊行。便可廣度中下群情。公若如此。方報佛恩。師問僧曰。將何法可度於人。僧答云。吾觀此土人。與觀世音菩薩。宿有因緣。就將菩薩行狀。略說本末。流行於世。供養持念者。福不唐捐。此僧。乃盡宣其由。言已隱身而去。普明禪師。一歷覽耳。遂即編成此卷。忽然觀世音菩薩。親現紫金相。手提淨瓶綠柳。駕雲而現。良久歸空。人皆見之。無不敬仰。後人聞已。愈加精進。以此流傳天下。永為警鑒云爾。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上

宋 天竺普明禪師

登壇開白(凡任其事必須齋沐更衣則敬心當然以重菩薩故先舉香讚次開白已方入正文)

歲次()年二月十九日恭遇

大悲觀世音菩薩。降誕良辰。我今登壇。宣演觀音寶卷。眾等務宜攝心端坐。齊身恭敬。不可言語笑談。切忌高聲混亂。鳴尺必須諦聽。宣揚清淨耳聞。從聞思修。聖凡不二。

經云。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若有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乃至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等。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偈曰 (鳴尺)

觀音原住古靈臺 慈悲念重降世來

不問回回並達達 聞聲菩薩笑盈腮

本行經文(苦樂哀音 須要相像)

恭聞迦葉佛時。須彌山西。有一世界。國名興林。年號妙莊。彼土人皇。姓婆名伽。年始二十。眾稱人尊。祝立為帝。正治封疆。縱廣十萬八千里。皇城十二門。圍繞三千里。宮殿高廣。金碧交輝。四相恭奉。三公衛護。九番七十二國。往往來來。萬姓俱降。人人叩頭。個個欽仰。皇乃每好打圍。嬪妃同翫。潑天快樂。希有者也。只愁六宮。不生太子。每禱上蒼。乃作一偈。

婆伽婆帝號莊皇 凜凜威風鎮萬邦

若得宮中生太子 殺牛宰馬謝三光

聽說國后。其正宮皇后。名號寶德。與帝同壽。面如滿月。兩耳垂肩雙目清秀。一身體態。百般端正。常生慈善。萬事寬弘。忽於妙莊八年。降生一女。父皇喜曰。以年號為第行。見境而立名。朕因看書而生女者。名曰妙書。後至妙莊十三年。又生一女。仍前啟奏。父皇喜曰。朕在洞天宮中。操琴而生女者。名曰妙音。自此皇后。每告上蒼。願求生男。至妙莊十八年。夜寢太和宮中。夢見二天女。身長三丈。頭戴珠冠。體掛瓔珞。身諸毛孔。放五色光。躬立床前。言云。上天玉帝。請國母。往三十三天。善法堂中。見佛聞法。皇后乃然其言披乘出宮。天降鸞駕。門首而迎。倏忽來到。三天門下。皇后初見。毫光晃曜。目不能睹。眾天人曰。速念彌勒佛三聲。便見分明。即時念佛。果見聖境非凡。無數天宮寶殿。高闊深遠。天樂自鳴。花彩重重。大梵天皇。與諸天眾。共至善法堂前。聽經已畢。乃見三千紫金人。十千天仙女。色相端嚴。各乘金蓮寶座。巍巍騰空。齊到善法堂中。皇后見之。詢問其由。談話相契。眾仙女曰。送一仙者與皇后。后乃含笑禮謝眾仙。回宮。忽然覺醒在床乃作一偈。

昊天聖境事非常 大羅寶殿放毫光

十千仙者齊歡喜 與奴一女轉宮房

皇后醒來。仔細思量。是何奇異。至今還如勝景現前。莫不是天降災殃。地動烟塵。敢怕外國撩亂。萬姓作反。寤寢不安。坐至天明。親詣殿上。啟奏君王。乃作一偈。

夢中聞法往天堂 大覺金仙現寶光

臣妾未知凶吉事 特來啟奏向君皇

帝乃出榜。普召圓夢先生。有一公公。髮白面皺竹冠衲衣。執杖而來揭榜進朝。莊皇喜曰。公住何處。答曰。臣住樂邦。皇問何姓。臣姓彌。皇又問曰。公年高多少。離家幾載。公曰。臣早喪父母。不知年甲。自幼出家。周遊列國。處處圓夢。不計歲數。皇曰。公夢本今在何處。答曰。臣圓夢。不齎本說來自有忖。皇曰。且道昨夜正宮皇后。夢往升天。善法堂中。聽聞佛法。見三千紫金人。十千天仙女。一面如故。送一仙女。與皇后回宮。此夢何如。公公答曰。臣今詳說此夢。皇后升天聽法。當興善事。增加天壽。合作佛母。三千紫金人者。即三世三千佛也。十千仙女者。即一萬菩薩也。送一仙女。與國后回宮者。乃改人皇家。為法皇家也。今肉身菩薩。出現降誕宮內。出現於世。弘布圓通。度人無量。只此言矣。乃作一偈。

君皇問臣住何方 家居原住樂安邦

生身百拙無些用 單靠圓夢度時光

那公公不圖陞賞。時問內使。討水一瓢。噴水一口。喝著一聲。杖從地起。化作金龍。風雲雨佈。電光閃爍。霹靂轟雷。喧震帝殿。大現金身。駕雲而去。莊皇見已。拱手扣牙。乃作一偈。

喝杖成龍頃刻間 雲迎雨送轉天關

大現金身昇騰去 妙莊皇帝喜容顏

且說國后。自此身體康泰。眼常見優缽花圍繞。耳常聞。天樂動鳴。鼻常聞異香馥鬱。身常有光明照曜。喉中常自。醍醐涓潤。如此祥瑞。十月滿足。至妙莊十八年。二月十九日。國后大喜。合宮嬪妃眷屬。盡行翫花三日。那御花園內。有八十餘所觀花柳巷。盡是白玉為街。黃金為闌。再有三十二處賞花亭。上蓋青綠琉璃瓦。金梁玉柱。下嵌銀磚間七寶。處處安排筵宴。撫琴歌歡。漸漸遊至成天殿後。共登千花樓上顧瞻四面。太陽當空。日正巳時。乃見天花散彩。地湧異寶。花香噴鼻。熏入樓臺。隨即降生公主。時乃空中。百鳥唱賀云。菩薩出世間。廣度無量眾。合宮聞言。乃作一偈。

賞花遊翫到樓臺 黃鶯啼叫百花開

二月十九春光好 公主身從降下來

此時皇后。便令宮娥婇女。把金盆沐浴。合宮人讚言。此公主非凡人也。容顏甚微妙。猶如淨滿月。手有千輪相。目如摩尼珠。指爪如白玉。玻璃面貌。具三十二相。綠眉翠髮。世上無比。六宮共議。自合進上。父皇觀看一面便將錦袱包藏。金盤盛貯。婇女捧托。宮娥後隨。六宮三殿。百樂喧天登臨寶殿父皇喜曰。此女乃正宮。感夢而生。名曰妙善。待明日早朝。與朝臣共議。合應詔告。遍行天下。乃作一偈。

織金龍袱錦包藏 金盤捧出見君皇

寡人與民同安樂 朕若貧時也不妨

休說皇帝大喜。且說公主。生在宮中。人人愛惜。似寶如珠。漸漸長大。年至十歲。志量洪闊。高明博厚。自然通曉琴書綵畫。織錦成文。百味珍饈。無所不會。體態尊重。清潔義讓。謙和忠孝。知廉識恥。慈悲忍辱。不貪不愛。自然齋戒。晝則看經禮誦。夜則入定坐禪。時時如此勤修不懈。不覺長在宮中一十九歲。公主每告上蒼。願捨皇宮。出家奉佛。參明師。奉知識。行正道。不退心。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發此願已。夢往妙高峰頂參無量壽佛之記。夢中覺醒。心悟了然。乃作一偈。

長在宮中十九年 萬般快樂我無緣

堅固自然心不亂 少曾將脇倒床眠

公主在宮中。修行學道。宮娥彩女。盡皆笑曰。快活不受。何故如此。公主曰。吾因生死事大。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嘆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常愁人身一失永別千秋。吾今普勸。知音者。宮中快樂未為貴。莫若空門做道人。乃作一偈。

朝廷富貴實軒昂 六宮三殿勝天堂

莫道長生無煩惱 臨終不免見閻王

公主在宮中。修行。未知終後如何。且說妙莊皇帝。鎮掌山河。神驚鬼怕。有功者賞。犯法者不饒。四相九卿恭奉。百萬軍兵擁護。后宮眷屬三千七百。日日九宴。琴樂應天。少甚金銀異寶。思量只少一個太子。乃作一偈。

帝皇無嗣總由天 流傳一段大因緣

萬劫千生難遭遇 端然靜息聽宣傳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此處念佛號起。但遇菩薩名。則眾稱念一聲。鳴尺一下。)

妙莊皇帝登天下 有道君皇治萬民

百億山河居一統 萬象交參賀太平

休論皇帝多有道 聽說宮內正宮人

名稱寶德為皇后 聖賢佛母降凡廷

天生美貌都端正 仁德心慈世莫論

三十六宮齊恭奉 七十二院總欽尊

雖在後宮為皇后 不生太子小儲君

前後親生三個女 三個女子告知聞

大姐妙書為第一 第二名稱號妙音

第三妙善年最小 父娘偏惜掌中珍

皇帝一朝登殿。龍顏大怒。朝臣失色。帝乃口中不語。心下思想。後宮嬪妃眷屬。三千七百。盡是泥塑木雕的死人。並無一個能生子息。朕思山河草木。年年逢春。開花結子。寡人絕嗣。徒勞為國之君。若得宮中。生一太子。嗣續朕命。坐掌山河。興隆帝道。名佈他邦。是朕之願也。今日無門可訴。只得宣卿前來。聽朕細說衷腸。

△有子此事都放下 更無餘事和太平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當時開金口 卿等前來聽朕因

堆金積玉成何事 算來異寶未為真

光陰如箭催人老 國無太子朕無親

朕今自恨身軀老 鎮掌山河無後人

若得宮中生殿下 何愁四海不清寧

(眼前滿朝朱紫貴 誰解煩愁一點情 四相九卿齊便奏 再朝八拜說緣因)

滿朝盡是忠臣士 更無違礙不良人

宮中還有三公主 合招駙馬在宮門

伏望我皇親電覽 龍顏且喜納微臣

皇帝。每日五更三點。帶月披星。百樂齊鳴。迎上寶殿。振大朝鐘。擊大朝鼓。靜鞭三下。喧天如雷。文武兩班。齊齊整整。執恭舞笏。三祝三呼。二十四拜。言稱萬歲。忽一日朝罷當問序班。今日早朝。臣完否序班傳奏。臣啟陛下。內有左丞相。張拱辰。不來朝見。皇曰。何故不來朝見。右丞相。許智出班奏曰。臣啟萬歲。臣聞他家。昨夜為因夫人生一孩兒。以此失朝。伏望我皇。赦罪寬恩。皇帝見奏。鎖定眉頭。精神不爽。恨他男子。偏不來寡人宮中托生。他年長大。替朕為君。卻不是好。

△海寶千般未為貴 先求如意無價珍

南無觀世音菩薩

五更三點皇登殿 掌扇纔開見帝君

掛甲將軍無萬數 兩班文武共隨身

舞踏三呼稱萬歲 二十四拜口稱臣

(妙莊皇帝開金口 動問左右眾朝臣)

(左右朝臣齊聲奏 只有拱辰未來臨)

未審此人何緣故 不來朝見為何因

許智丞相時便奏 我皇聖耳願知聞

他因夫人生男子 失來朝見願寬恩

皇帝見奏心煩惱 恨他男子錯安身

托朕宮中為太子 金盆沐浴號東宮

文武朝臣齊聲奏 國無太子宿何因

三清上帝無分曉 玉葉金枝不布容

皇帝大朝。面無正色。文武群臣。戰戰兢兢。合朝跪勸曰。伏望我皇。息怒開懷。雖然不生太子。臣聞正宮娘娘。自有三員公主。青春正當。合招駙馬。豈不是嫡親瓜葛。向後觀他。有德行者。為尊。臣當萬死。直言奏知。任我皇稱心可行則行。皇帝見奏。龍顏喜曰。勞卿所奏。解朕之愁。便行敕命。宣召後宮。三員公主即今晚朝。速赴殿前。

△不得春風花不綻 花容須感春風力

南無觀世音菩薩

父皇有敕宣宮內 敕傳內苑急如雲

妙書妙音并妙善 共同披乘出宮門

青絲細髮蟠龍髻 眉如綠柳始逢春

面如牡丹花正放 繡鞋三寸不霑塵

容顏花貌如美玉 少年酒落正逢春

一似嫦娥離月殿 猶如仙女出仙宮

未知父皇何聖旨 為何敕下召奴身

同往成天金殿上 深深八拜謝皇恩

齊齊近前呼萬歲 鳳語鶯吟讚父親

金輪統御三千界 王歷延鴻百萬春

父皇聞言龍顏喜 女兒今且聽緣因

爺爺年老無所靠 又無太子小儲君

朕今與兒同商議 共招駙馬在宮門

我兒承順須當說 欲何文武自評論

皇帝敕下。三人女子。招親侍奉。欲何文武。速急回言。當有妙書公主。進前啟奏。兒順父命。願得文士為親。須先體察。如無刑傷過犯。技藝下輩等人。朝門之外。掛傳金榜。普召天下。考試賢良秀才。能通萬卷詩書。舉筆成文。出言成詩。孝義仁信。才貌兩全。人相氣概。少年酒落。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真才實學隨機應用。方為一國之至寶。萬邦之光輝。有這般大公器者。便可成親。

△文能安邦民安樂 武能護國絕干戈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書公主回言答 兒願文士納為親

先須體察無過犯 金榜名傳第一人

知書達理人相好 端嚴酒落少年春

駙馬把筆安天下 興林一國盡安寧

黃金殿上封官顯 紫袍玉帶號忠臣

若有這般明賢士 須要舉保便成親

皇曰。大姊順父招夫。文士為親。妙音你意下何為。說與我知。妙音公主躬身便答。姊姊既認。招文。奴奴願招武者。武者須選文武雙全。有志感勇。不勞軍兵。拱手降伏。邊邦寧靜。干戈永息。喝靜朝班。山河一統。鎮國掌兵。無敵大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威風凜凜。人相巍巍。恐怕烟塵動時。要他護國護民。有此功能者。方可成親。匹配婚姻。務要的當。

△千兵易討尋經論 一將難求教外傳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音公主忙便奏 為願武者納為親

武者須是名上將 領兵護國鎮乾坤

喝水成冰通軍馬 如龍八爪護皇城

神欽鬼奉如天將 威風萬里眾欽尊

恐怕邊邦烟塵動 要他守護父皇城

父皇見奏龍顏悅 天生女子孝心人

次宣妙善前來問 我兒今且聽緣因

姊妹三人兒最小 朕緣偏惜掌中珍

巍巍堂堂如花貌 端端正正紫金容

舉步如如身不動 音聲朗朗不搖唇

(寡人與你頻抬舉 招取一人在宮門)

(招取一位忠臣士 萬里山河託此人)

大姊招文為駙馬 二姊願納武為親

女兒欲要何文武 隨心如意道知聞

皇曰。朕宮中。只有三人女子。青春正當。合招駙馬。護國護民。代天行化。大姊招文。二姊招武。一能孝。二能順。正是有志不在年高。自然通孝。世間大禮。妙善你意下何為。三公主上前便奏。女孩兒。身同心不同。各有所見。伏望爺爺。明鏡朗鑒

△一片白雲橫谷口 幾多歸鳥盡迷巢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忙便答 父皇且自請回尊

爺爺只憂無太子 奴愁生死別無因

父皇枉有多金寶 怎免輪迴死生門

奴奴命似風前燭 世間難得百年人

(統掌山河棋一局 百年世事一夢中)

(靜思古往今來事 潑天聲價總成空)

朝朝扛鬨呼萬歲 閻王相請莫知聞

苑菴勝住黃金殿 蔴衣賽掛錦袍人

功名勢退湯澆雪 趁時回首可修身

三寸氣在千般用 一旦無常萬事休

文官能文徒然事 武官能武亦徒然

任汝名題金榜上 錦袍玉帶一場空

風清月白修行好 老來學道果難成

奴奴若是招駙馬 沉埋地獄出無門

知他二姊招駙馬 奴願今身至佛身

文官武官都不願 一心要做出家人

妙善答父皇曰。總有忠臣孝子。志士仁人。豈能代得無常。奴奴切思。地獄之苦。愛命為因。愛欲為果。因果相交。萬死萬生。改頭換面。六道流浪。無解脫期。纔斷愛欲。便證佛果。能化現身。接物利生。同登覺岸。

△石火電光難定限 速急修行早是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回言答 父皇聖耳聽知聞

富貴難買生死路 莫令輕忽誤前程

忽地無常難可測 便應立志習修真

爺爺容奴修行好 皇天不昧善心人

煩望爺爺生歡喜 容奴學道別酬恩

貧富夫妻如春夢 奴向雲林學古人

酆都界內無相識 閻王殿上沒人情

三塗地獄令人怕 誓不將身去嫁人

皇帝聞言大怒。龍顏喝罵。潑的子。妖精也。來作怪。朕為一國之主。萬姓之尊。見識卻不如你。一個。女孩兒之輩。從古至今。有天地。則有陰陽。有男女。則成夫妻。男婚女嫁。大禮當然。這廝是何道理。喝令力士。拏赴法場。斬了。左右應聲如雷。未敢便拏。

△萬古碧潭空界月 再三勞碌始知音

南無觀世音菩薩

犯上父皇龍顏怒 高聲喝罵不非輕

精靈膽大言無理 妖邪吐氣怎生聽

(朕為大地山河主 皇天之下獨為尊)

(百萬軍兵降伏住 難道降伏你不成)

三十六載登天下 四海聞名萬姓欽

代代國令傳天下 古今王法治乾坤

利劍不斬忠孝子 犯法從來不認親

讒君不孝須當斬 勦除鬼怪滅精靈

妙善見父皇大怒。叉手近前曰。腹盆如大海。能納百川。為小節事。怒氣如山。伏望爺爺。大展慈容。望乞慈照。

△水月胸襟塵不染 冰霜戒行道長存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見父生瞋怒 進前一一奏言文

百歲光陰一宿客 嗚呼浮世豈長存

男婚女嫁埋苦本 廣種陰司地獄根

若逼奴奴招駙馬 父傳金榜召醫人

醫者須是明醫士 天下聞名第一人

醫天醫教無雲障 玉兔金烏不動明

醫地醫教無寒暑 大地山河一統平

醫人醫教無高下 普令快樂勝天真

空王殿內為眷屬 涅槃床上結成親

但有如此明醫士 怎敢推辭背聖恩

父皇見奏。呵呵大笑。這小的子。果是妖精鬼怪。生在宮中。年方一十九歲。曉得許多般事。不學孝悌忠信。人倫之道。信邪倒見。聽誑惑之言。古今人生人死。有春。有夏。有秋。有冬。死以葬之。春秋祭之。大禮如此。若是平生。有功行者。該載於文籍使。名揚於後世。孝則終矣。有甚天堂地獄。鬼神。是何形像。只有讀書朝帝闕。那見念佛。往西天。這潑的子。元來怕死貪生。若是聰明。有見識的女孩兒家。本本分分。不言不語。順於爺爺。與同二姊。招一駙馬。也是一頭了當。豈不稱心。你一點兒年紀。從哪裡得病。說將來看。妙善巳聞。即時便答。

△大家截斷梧桐樹 自有傍人說短長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近前躬身奏 金懷玉鏡照評論

一願不老常年少 二願不死永長春

三願肉身成正果 四願見性識天真

五願三障皆消滅 六願恩愛斷除根

七願智慧超日月 八願三界釋冤親

九願天人皆供奉 十願說法度群生

萬聖千賢中第一 天上天下眾欽尊

若有這般明醫士 蓮花會裡便成親

公主答父皇曰。奴願醫士為親。須是醫得天下。萬類無生滅之相。無憂欲之情。無老病之苦。無高下之拘。無貧富之辱。無好惡之患。無你我之心。無能所之傲。變大地人。同心意。同形相。同壽命。同名號。同安樂。萬象森羅。同一受用。四生六道。蠢動含靈。皆證等覺。妙覺盡得。五眼六通。三身四智。佛果菩提。有人能醫此心病者。不選日時。結成夫婦。同著忍辱鎧。共臥無餘床。同坐法空座。只此言矣。父皇聞言。咬牙怒目。聲震如雷。左右見之。魂驚膽碎。

△不是這番寒徹骨 爭得梅花噴鼻香

南無觀世音菩薩

父皇聞言心焦燥 面如上色氣如雲

高聲喝起教拏下 殿前臣應似雷鳴

著令左右金甲將 瓜鎚打死這妖精

文武朝臣齊聲奏 我皇赦罪納微臣

公主年幼無志氣 寬恩恕罪且消停

妙莊皇帝開金口 卿等前來聽朕因

可怪頑潑天大膽 嘴快如刀不辨尊

一片心肝如銅鐵 善化忠言永不聽

犴滑刁鑽非家寶 忘恩負義未為珍

及早驅除由是可 年深日久必成精

妙莊皇帝。拍案高聲。便罵曰。蜂狂的精靈。說出無端。話得無理。喝令女使。剝下錦繡羅衣。御棍打出禁。在後園。待他寒凍饑餓而死。免掛心懷。妙善聞言。微微暗笑。情願解下衣裳。叩頭而去。公主到園中。自歎曰。富貴豈在錦羅衣。有道何在皇宮貴。且向園中安然靜。默一塵不掛深入禪定。思惟佛道。得出宮門。如離火宅。荷謝三光。今日。纔得暢心。滿意修行。

△長空雲散天一色 大地春回萬象新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徑入園中去 歡歡喜喜出宮門

酒色財氣今日斷 三塗八難永除根

錦繡羅衣皮毛債 全身淨盡合無為

出門一步乾坤闊 逍遙自在感天恩

皇宮不是安身處 故鄉元在自心中

此處園中如仙境 奇花異菓四時新

為因生死無心戀 轉心修道別無因

千般快樂渾不喜 一心願證道圓通

公主在園中。且喜無憂無慮。幸有明月為伴。白雲為侶。又無怨恨。常生歡喜。自嘆宿生慶幸。無諸魔障。得出宮門。如囚脫枷。似鳥離籠。如龍得水。似虎逢山。逍遙無罣礙。自在更無憂。迅速光陰。已經一月。止有皇后。朝思暮想。日不食。夜不睡。與六宮共議。自合進上。求免赦罪。眾保回宮。

△白雲乍可來青嶂 明月難教下碧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六宮嬪妃同玉步 黃金殿上說知因

百樂應天前引路 正宮皇后後隨身

直至殿前呼萬歲 二十四拜淚紛紛

伏望我皇生歡喜 寬恩赦放女兒身

自家骨肉心中寶 莫將淩辱不成人

癡頑幼小無志氣 未辨春秋不順情

哀告父皇休瞋恨 大展慈容放罪人

親生止有三個女 乳哺三年計九春

妙書妙音多快樂 可憐妙善受艱辛

父皇心腸如鐵石 不思骨肉痛傷情

父皇見奏。呵呵大笑曰。父母見識。大意相同。自家女兒。誰不愛惜。只是孝順的便好。從今教他改過前非。且待明日朝罷。朕自去園中。遊賞一迴。令那大膽。不成人的。女子回宮。你們各宮人等。須是同去轉勸。后妃奉旨。即便同往。

△明人不在多多說 響鼓何必重重敲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皇后皇妃子 不排鸞駕入園中

女使女官前引路 嬌娥婇女後隨身

徑入後宮花園內 花紅柳綠正逢春

看花女官來迎接 請皇亭內暫安身

二十四拜呼萬歲 聖人何故駕親臨

皇帝亭中開言說 卿在亭前聽朕因

多因妙善心邪見 癡頑失志不成人

禁在此園一個月 從拏到此未知因

女官曾知何消息 知他事體說來因

當時女官回言奏 聖明天子納微臣

未奉我皇親旨意 至今不敢拜芳容

皇帝親去觀公主 幽然靜坐小亭中

擊門高聲呼妙善 顛狂下賤下流人

快樂風光無福受 自招其禍做囚人

今朝好好回心轉 赦你回宮為好人

速急回心由是可 仍前逆旨命除根

父皇去見妙善。口中不說。心內暗想沉吟。不覺淚流錦袍。親問曰。我兒可傷。不思在父母身邊。六宮之內。吃香馥馥的飲食。穿錦黃黃的龍服。住錦片片的樓臺。隨後的嬌娥。伏侍的婇女。日日筵宴。百樂齊鳴。有甚不足之處。今日從順父命。招取一人。向後獨尊汝夫。興隆帝道。坐掌山河。且受盡世風光。一朝天子。勝做萬代諸侯。你心何見。要受淩辱。妙善聞言。隨即便答。

△眼中著楔誰當得 火內生冰道者知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當時回言答 父皇聖駕且回宮

無弦琴上知音少 父子彈來調不同

不貪皇宮多富貴 願向空門做道人

不願招夫為天子 無福做后正宮人

願搭如來三字衲 不願皇宮著錦衣

兒厭三界如牢獄 决不將身去嫁人

奴奴若得成正果 普光殿上報親恩

奴在園中無報答 勞煩父帝母親臨

但願自性心花綻 功成行滿轉宮門

奴因生死甘遭難 不敢懷怨惱聖君

皇曰。凡為人子。不尊父訓者。天誅地滅。千般抗對。你從那裡學來。許多狐言鳥語。我想那等。為僧道者。乃是民間懶惰。鰥寡孤獨之流。不能生理的。改粧異扮。托佛為由。一概盡是。不忠不孝。得死罪的浮徒。你學這等作為。豈不是敗壞國家。讒辱朝廷。教你招取駙馬。成立帝基。如昇天富貴。更作麼生。妙善聞言便答。奴觀金文玉軸。皎然明載。三世諸佛。今古聖賢。皆捨五欲。行大乘道。成等正覺。普濟天上人間。又見梵皇帝釋。侍佛左右。十種仙人。隨佛化度。九十六種外道。五十種魔王。參隨擁護。又有國王大臣。士農工商。老幼男女。皆因出家。俱成聖果。終不然都是懶惰之流。不能生理的。父皇聞言。默然不語。無言可答。只得隱忍回宮。同來眷屬。俱隨駕轉。皇帝回宮。徹夜思量。無計可施。再令妙書。妙音。二公主。同皇后去勸。

△百舌未休枝上語 鳳凰那肯共同棲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有敕宣皇后 再令去勸女兒心

皇后當時蒙帝敕 十步那容五步行

(曾勸凡情急似火 誰知聖心冷如冰) 

(妙書妙音同母勸 直到園中說事因) 

從今我兒於此處 阿娘日夜淚紛紛

特勸我兒招駙馬 便同二姊共成親

父母養育恩難報 歸宮可報父娘恩

今朝再不回心轉 果然不是孝心人

妙善答母親曰。承感父母恩深。報答在後。幸有二姊姊招親。儘可奉終侍老。容奴出家。若得道證圓通。先度雙親。同生淨土。伏望母親。譬如不生。猶如死了。世人重財色。奴願安心靜。財色亂人心。靜見真如性。皇后聞言。無話可答。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當時忙便答 深深下拜說元因

母親權且歸內苑 譬如死了未曾生

(皇后當時無言答 不言不語沒精神)

(長江狂風翻波浪 誰知稍公不開船)

大姊妙書回言勸 聰明賢妹聽知聞

孝義全無何見識 今朝受苦為何因

姊妹三人賢最小 父娘偏惜掌中珍

我等順父招駙馬 你心錯見不成人

今被父皇多磨難 累及我等痛傷心

不思宮內多快樂 看看擔閣失精神

好好回心招駙馬 惜汝花容似玉身

特勸賢妹歸宮內 順父孝母勝修真

大姊見妙善。容顏不退。加增妙相。正是天生奇哉。當受苦的女子。你不趁青春。長就一人。老來方知空自惆悵。不思父皇宮中富貴。只有天在上。更無第二家。住的是。萬龍宮殿。金梁玉柱。銀斗金升。行的是。瑪瑙白玉階道。間七寶。鋪錦繡。坐的是。摩尼栴檀滴珠。蹲獅睡象。蟠龍繡塾。臥的是。沉香楞金。象牙犀角龍床。并八寶天花錦帳。頭上頂戴的。都是攛龍飛鳳。百寶珠瓔。身穿的是上妙七寶麗服。織錦鴛鴦。耀日崢光。口吃的是百味珍饈。醍醐上饌。遊耍的是千種細樂。出入的是。鸞駕隨身。日日五宴。賽過八洞神仙。上天只聞兜率好。人間獨有父皇家。我和你三人受這等榮華富貴。更欲縻生。恰不是你。自作出來。今日受苦。自家知。蜂狂的子。見什麼鬼。好好回宮。免教父母憂慮。公主聞言便答。

△竹影掃堦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拱手回言答 奴心迷戀在園中

樂因苦果人皆喜 苦因樂果絕人聞

天堂有路無人往 地獄無門有人行

姊姊招親如尊便 休管蜂狂下賤人

奴願清貧成佛果 你貪快樂入紅塵

更招駙馬添枷鎖 廣造三塗罪業深

造罪之人還自受 閻王殿上沒人情

陰司地獄令人怕 誓不將身伏侍人

妙善答大姊曰。德生於清儉。福生於卑退。智者信受了明生死。我與姊姊。身同心不同。你自招夫戀貴。管我蜂狂則甚。奴奴願離恩割愛。一心行正道。大姊便罵曰。愚癡下賤。枉生伶俐。不依忠言勸諫。我知道你。有日要脫無門。受苦在後。二姊上前。再勸未知如何。

△春回非干丹青力 自然柳綠與花紅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音開言勸妙善 告言賢妹聽知聞

從出宮門無消息 朝思暮想淚涔涔

母親大姊特來勸 依言本分轉宮門

奉爺孝母如天地 勝做無心真道人

好好回宮招駙馬 同歸宮內好安身

妙善見說心不喜 告言二姊聽緣因

(皇宮快樂非常久 夢中得寶未為真)

(一旦無常音信至 此時追悔更何因)

大限到來無可抵 盡遭鬼使見陰君

奴奴若是招駙馬 永沉永墮出無門

姊姊招夫如尊便 奴趁青春做道人

天堂有路終須去 無心戀著轉宮門

妙善答二姊曰。蟾蜍無返照之光。玉兔無伴月之意。妹子探盡龍宮海藏。眾義皆詮。天堂地府兩相交。任君欲向那方走。天堂路上是我行。地府牢中是你住。妙音聽得妙善之言。面無正色。既不順情。與我無干。任從汝便母子三人。勸他不轉。只得隱忍回宮奏上父皇。妙善心如鐵石。實難挽回。他的言語並無絲毫滲漏。安心如泰山。立志如大海。父皇曰。必是妖精。無法可治。遂即登殿。集諸大臣文武兩班。選擇賢人。先為妙書妙音二公主。招取駙馬。朝臣奉旨。便開文武試場。招賢納士。

△春月秋花無限意 不妨閑聽鷓鴣啼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此時皇帝昇金殿 宣傳敕下召諸臣

朕因妙善心邪見 不順招夫做道人

禁在後宮花園內 冷宮亭內做囚人

今為二女招駙馬 先招駙馬早成親

朝臣朱紫欽奉旨 高結綵樓一時成

街坊市戶排香案 風流子弟往來頻

選得才人能文武 繡球拋下配成親

駙馬捧球登金殿 皇親國戚盡相迎

(畫燭高堂光耀日 二人公主出宮門)

(笙簫鼓笛齊相和 銅鑼饒鈸應天鳴)

雙雙左右躬身立 深深八拜謝皇恩

滿朝拜罷歸宮內 洞房花燭結成親

皇帝一日登殿。傳宣正宮皇后。休說妙書妙音。且論第三。癡頑的女兒。不覺已經半載。並無音信。未知如何。著令宮娥婇女。汝若勸得他。轉意回宮。重賞你們。宮娥奉旨。不敢久停。急去如雲。見三公主。下淚汪汪。公主微微暗笑。問諸婇女。何緣到此。揮淚婇女曰。奴等。今朝欽遵帝命。特宣公主。速急回宮。招取駙馬。

白露下田千點雪 黃鶯上樹一枝金

南無觀世音菩薩

宮娥奉旨如雲去 飛風竟往後園中

慌忙一見三公主 齊齊下拜淚淋淋

奴等在宮長煩惱 並無音信到宮門

公主容顏加妙相 如花似錦貌精神

煩請公主歸宮內 奉父皇后見諸親

正好回宮招駙馬 不須做什出家人

公主曰。吾得證無上正覺。能圓成。百億化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淨上天宮。想念隨身。能化群品。得到這般時節便回宮去。婇女曰。既然如是。在此修行。不當隱修。公主曰。因言告知。吾欲往汝州。龍樹縣。白雀寺。有五百尼僧。精進行道。煩汝等。與我啟奏父皇。皇后嬌娥。領命回奏。父皇曰。待他自去到好。正是因。風吹火用力不多。先傳密旨。與那尼僧。好生說化。勸他回來。如若勸他不回。重罪不恕。兵火燒滅。

△虛名萬事波上雪 百年幻影露成冰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敕傳花園內 園中公主未知聞

女官宣傳皇敕旨 恁從妙善去修行

公主聞言心歡悅 低頭合掌謝神明

不擇日時忙便去 開懷歡喜出園門

(世間黃金何足貴 一身安樂值錢多)

(錦繡羅衣都不願 蔴衣素服便登程)

合宮眷屬齊相送 看看送出大朝門

公主朝殿深八拜 願皇萬歲坐朝廷

八拜國后同天壽 四拜二姊奉雙親

滿朝眷屬都別罷 轉身移步出朝門

合朝文武官員。送公主出午門外。把絹帛圍繞花街。臣聞古書雲。孝行為先。奉親事大背雙親出家。是何道理。修何行奉何佛。只消在宮中。孝皇順后。廣讀詩書。自然通曉。合招駙馬。大禮當然。凡為人者。衣食為根本。吃些酒肉有何妨。穿些綾羅錦繡得何罪。古人有不出門。而能知天下事者。有一舉成名而天下知者。有蓋世文章以為帝皇師者。終不然都是出家奉佛者乎。有此忠孝名揚後世。何須出頭露面。被人談笑。防人議論。臣等有罪。愚不諫賢。萬望公主。轉意回宮。只要言行相扶。孝義忠信便了。

△好個絕學無為子 掘地無端要覓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合朝朝臣勸公主 且回宮中奉雙親

不順父母人倫絕 萬世移名忤逆人

臣等今朝勸不轉 辭官納印出皇城

公主當時回言答 卿等今且聽緣因

有勞好言來勸諫 夢中說夢了無真

任君名傳于四海 難免輪迴生死門

博學強記聰明士 聰明反被喪身心

文章蓋世成何用 名枷利鎖枉徒然

不出門知天下事 家中性寶失無尋

一舉成名如花綻 人崩花謝總成空

雖然名揚於後世 魂靈未必得超昇

世上萬般皆下品 惟獨禪門學道真

公主曰。誑人千個易自行一身難。奴今切思。成必有壞。生必有死。嘆日月如梭光陰能幾。時不待人少壯必衰。萬物無常。無計可施。昔古聖人。有超生脫死之方。有見性成佛之法。三世諸佛。皆是父母所生。個個知文達理。不說在家孝順。而能成道。萬聖千賢。人人離恩割愛。方成法器。古聖尚然如此。何況我乎。凡修心者。一塵不染。如皎月澄虛。但信自心是佛。當來必定成佛。乃琴棋書畫。名利能所。衣紫腰金。高堂大廈。妻子眷屬。象馬七珍。酒海肉山。萬般快樂。皆是世間之富貴。一旦命終。眼光落地。魂入陰司。精神受苦。死屍甚好棺墩厚葬。春秋享祭表陽上孝心而已。與死者無干。重添罪苦。廣造三塗業緣汝等眾官不信。罪福輪迴。果報皆有死患一節。且道。生從何來。死向何去。會縻。既不知此意。盡是夢中之官也。毀汝則瞋。讚汝則喜。重富貴如金玉。輕貧賤如糞土。見人有德則煩惱。見人有過則歡喜。汝好心何在。口平心不平。言清行不清。知書不知禮。非君子之道也。

△大寂定門無肯語 口縫纔開落三乘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苦口將言說 卿等今且聽緣因

不知生死輪迴事 夢中花哄度光陰

(今日不知明日事 人爭閑氣一場空)

(世間雖有皇宮貴 那得山童自在眠)

滿朝朝官無言答 不言不語沒精神

枉使好言勸公主 任君苦勸不回宮

朝臣自此相離別 回朝奏上聖明君

公主竟自登程去 看看離了本京城

合國親人皆下淚 滿朝骨肉痛傷情

街坊市戶人稱讚 難得公主道心人

逢山遇晚山中歇 遇橋橋畔暫安身

在路行程都休說 看看來到汝州城

花街柳巷無心看 一心只顧望前程

汝州僧尼來迎接 人人盡讚道心人

國皇嫡親三公主 發願修行到本城

白雀禪寺相將近 躬身舉步入三門

鐘鼓樓上鳴鐘鼓 鐘鳴鼓嚮應天聞

迎接公主登聖殿 上香祝讚禮三尊

一拜紫金為本相 二拜僧尼五百人

滿寺僧尼皆稱讚 道言公主不凡人

悟性講理盡通曉 觀其動靜再來人

必是聖賢重出世 賽過三門一寺僧

公主入寺燒香。禮拜而退。次第參禮大眾後乃知客。引公主到方丈行禮。茶罷。住持開言問曰。賢是國家金枝玉葉。荒山盡是庶民女子為僧。同房共住。不當穩便。公主答曰。學道在心。豈分貴賤。住持問云。公主莫不是星辰反亂。心不由己。不順父皇。假名出家。特來見僧之過縻。毀佛謗法。正是你這等惡人也。如何不在宮中招取駙馬。且受盡世風光快樂。也不枉過了青春。萬事了當。豈不妙哉。老僧這裡穿破納。吃薄粥。寂寞淒涼。冷清清的。有何德處。公主曰。吃粥心清爽。寂寞寤寐安。久聞寶山。原有五百尼僧。盡是官宦富貴之家。聰明智慧之女知因識果。端嚴酒落。少年娘子出家。老師若能盡教他們。還俗。嫁人。奴奴也回宮去。住持見說無言可答。

△點鐵成金變則易 推山壓倒是非難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當時回言答 主持和尚聽緣因

入寺指望同修道 今日全無法眷親

在宮遠聞消息好 緣何盡是夢中人

問君出家為什事 雖搭袈裟未是僧

奴因生死來此處 不愛皇宮入寺門

尼僧此時回言答 不是為僧不志誠

奉汝父皇親密旨 勸令公主轉回宮

公主回朝僧無罪 若不回宮滅寺門

公主自甘遭磨難 累及我等為何因

公主聞言微微笑 始識尼僧道未明

若是空門真釋子 為法何曾惜幻身

任從皇帝來燒滅 定數當然宿有因

生必有死成必壞 有興有廢不由人

燒滅任皇來燒滅 百歲須當入死門

住持聞言。面無正色。告言公主。汝之見識。不合天理。終不然為公主一人。累及我等五百尼僧。同你受苦不曾。老僧住院三十餘年。未嘗有半點橫事。來入山門。公主與父皇鬥氣。與我山門有什相干。公主聞言。微微笑曰。自古道。僧有六和五德。乃是僧家之道行也。和尚智窄見識淺簿。身雖出家。心不染道。未知古聖之行。有捨身餵虎者。有割肉飼鷹者。有燃身為炬者。有捨頭目髓腦肢節手足者。有捨全身求半偈者。但捨身心。證無上道。汝惜身養命。貪戀未除。如此修行。名未成道。若能損己利人。是僧家之本行也。如利己傷人。非釋子之禮也。如今未來燒寺。先自恓惶。想你實無達道之心。住持和尚。聞說此言。嘆氣連聲苦哉。苦哉。禍從天上來。虛空須感應。遂昇法堂與眾僧共議。未知如何

△曇華發焰金心露 風送清香不等閑

南無觀世音菩薩

住持和尚昇法座 法堂鐘鼓一齊鳴

兩廊眾僧臨法會 獅子座上說緣因

老僧住院三十載 雲水相逢勝如親

誰想國皇三公主 也來假做出家人

為此普告諸大眾 將何計策可評論

座下眾僧回言答 堂頭和尚願開恩

好好勸他勸不轉 便將辛苦告知聞

和尚聽從呼妙善 聰明公主聽緣因

莫道出家多快樂 住持方知有苦辛

不問金枝并玉葉 那管皇親及國親

須要捨身如奴婢 低頭下拜奉諸僧

莫怪老僧來驅遣 也無閑飯養閑人

與我廚中粗作用 每日供齋五百僧

出門三里挑泉水 擔柴十里別無人

淘米洗碗并擇菜 廚中辦事要辛勤

碓坊磨所無人替 搬湯送水轉如雲

(懶惰遲延無別語 竹篦禪杖不容情)

(若有一點違情處 趕出不許入三門)

住持和尚曰。莫道出家。清閑自在。老僧門下。不分貴賤。皆當受我這裡差使。便去廚中辦事。教行則行。教住則住。小心勤緊。運水搬柴。淘米擇菜。洗碗盪盞。支菜直菓。燒香換水。打掃鋪陳。插花。掛綵鳴鐘擊鼓。接待雲水。諸般盡是你一身自辦。如有一些不中。大的是禪杖。小的是竹篦。一頓打出山門。這等事體。預先告知。任從尊便。可行則行。公主答曰。甘心自受。盡行不妨。和尚說此事已。隨即下座。

△丹鳳朝陽梧桐下 宿食終不與雞同

南無觀世音菩薩

住持下座乘轎去 現身羅漢福田僧

合寺僧尼迎寺主 送歸方丈各抽身

公主獨入廚中去 並無推辭怕苦辛

火頭行者來迎接 一甌茶罷共談論

萬事交割與公主 小心勤緊莫辭辛

公主情願甘心受 伏侍僧尼五百人

不論晨昏并晝夜 不恨更長滴漏深

為因生死甘心受 願脫根塵苦幻身

日間造供并踏碓 夜間挨磨上香燈

接待往來雲水眾 一體相看本寺僧

在此勞碌多辛苦 全身憔悴不成人

願成佛果超三界 任從口內出烟塵

不怨父母僧尼眾 恨自前生作孽深

到此終無番悔意 常生歡喜不生瞋

公主入廚中。去粗細作務。盡是一身自辦。如此勞碌。身體懈倦。口生烟塵。且無怨恨之心。常生歡喜之意。每告上蒼天。須感應。施奴法力。捨身於此。供給眾僧。若得果證菩提。不負天恩。願垂證鑒。

△雲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茫生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上天玉帝遙觀見 莊皇女子受艱辛

當時便傳天敕旨 天符牒下六丁神

先差東海龍歸寺 藏身桶內入廚中

滴水落地金鱗現 捲作龍潭數丈深

(遠井忽然焦枯竭 化作清泉在寺門)

(泉水清滿清見底 在挑十擔終滿平)

百獸啣柴來滿寺 千禽送菜似烟雲

六丁六甲修齋供 諸般作務是天神

仙人換水鋪薦蓆 城隍土地上香燈

天龍八部來供給 聖僧菩薩往來頻

並不干涉公主事 廚中端坐不移身

此時公主心歡喜 算來學道不虧人

公主在廚中。道心堅固。感竈龍神。善奏天庭。上帝聞奏大喜。敕傳中界。三官五岳。撥差龍神八部。著令六丁六甲。速去白雀寺內。代公主之勞。又差東海老龍。在廚中開井。又令各山走獸。啣柴遍處。飛禽送菜。諸般作務。盡是天神地祇。公主坦然自在。合寺僧尼。盡皆驚訝。不敢隱藏。眾僧曰。戒口莫談他短。戒身莫隨惡伴。機不密禍。先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恐有累及。不便。速急差人。啟奏朝廷。

△暗去明來風不盡 始終不教墮中邊

南無觀世音菩薩

能事老僧差三個 背揵黃袱便登程

不分日夜如雲去 竟往京都見帝君

途中跋涉都休說 看看去進大都城

身披袈裟頭頂露 懷香上表進言文

自從公主降寺內 任憑苦勸不回宮

臣僧今當該萬死 聖明皇帝赦微臣

苦勸公主渾不聽 罰去廚中伏侍人

罰他辛苦回心轉 誰知妙法動神明

他在廚中端然坐 天龍八部轉如雲

三界神祇如奴俾 戒神五百總隨身

八洞神仙迎茶菓 丙丁童子上香燈

洒掃鋪排懸旛綵 總是伽藍土地神

晨昏鐘鼓無人擊 暮鼓晨鐘自然鳴

自古本山無井水 龍捲龍潭在寺門

走獸啣柴來滿寺 飛禽送菜似雲臨

碓磨盡是幽冥替 修齋悉是六丁神

(臣僧不敢容藏情 特來啟奏我皇聞)

(尼僧啟奏情已急 再聽莊皇怒生情)

皇帝早朝。乃見尼僧三人進奏。表章一道。序班鳴贊。展開宣讀。皇帝聞言大怒。喝令左右。拿問當時有旨。著他勸息。這廝回宮。今朝反來。這等鬼怪妖言。立召統兵。朱葉二侯。火速選軍。起馬急往汝州。白雀禪寺。團團圍住。寺門放火。掘地成池。莫存踪跡。武官奉旨。應聲如雷。叩頭出朝。擂鼓鳴鑼。聚集兵將。憾動乾坤。經往汝州。燒寺滅僧。

△任他浮雲飛片雪 一輪皎月印千江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武官奉旨來燒寺 領兵起馬動乾坤

路上行程都莫說 看看去到汝州城

汝州百姓來驚訝 滿城兵馬為何因

白雀禪寺相將近 軍兵圍繞不通風

武官開宣皇敕旨 火鎗火箭急如雲

滿寺尼僧并公主 盡皆燒滅不留存

走透一人無條赦 九簇先誅後滅門

軍兵奉旨加勇猛 呼風放火不容情

公主此時心煩惱 合寺受苦為奴身

奴因誓願為佛子 堅心學道別無因

今被父皇生惡意 放火焚燒滅寺門

弟子自合遭王難 可惜尼僧法眷親

我佛慈悲開慧眼 施奴法力救僧人

免得本山兵火難 後來不敢負深恩

公主一見。火起四方八面。烟佈乾坤。滿寺僧尼啼號哭泣叫苦埋冤。公主當時虔誠禱告。三世諸佛。含悲墾白靈山教主。四生慈父。萬德世尊。累劫修心。六年證道。妙相端嚴。具足神通。我佛慈恩。過於父母。滿大地人。如一子。想弟子。是莊皇之女。好樂佛法。乍入山門。隨眾行道。因父召不回宮。故來燒寺。望賜慈悲。證明祈禱。有求皆應。無願不從。我是莊皇之女。你是輪皇之子。你離玉殿。我厭皇宮。你往雪山修道。我奔白雀出家。你是我家之兄。我是你家之妹。普救世間之苦。不除卻小妹。之難抽下竹釵。口中刺血含血一口。向空一噴。不知有何感應。

△竹密不妨流水過 山高豈礙白雲飛

南無觀世音菩薩

滿寺僧尼哀哀哭 埋冤叫屈恨聲頻

仰面上天天無路 回頭入地地無門

眾僧哭倒無魂魄 並無半個有精神

公主哀訴空中佛 佛須感應救生靈

含血向空噴一口 即時發起滿天紅

青烟化作烏雲起 血成紅雨落如傾

佛殿鐘樓無損壞 全然不動半分毫

此時尼僧都歡喜 方知公主不凡人

軍兵見了齊開口 道言公主是妖精

回兵轉馬歸京去 從頭逐一奏朝廷

皇帝昇殿。乃見原差。軍兵隨班。共奏。皇帝問曰。卿等。何為返而太速。武侯隨即便奏。臣啟萬歲。未審公主。有何法術。初下火時。烟佈大地。砲聲震烈。目不能睹。耳聞棘摑。啼哭之聲。忽然天降紅雨。火息烟滅。雲收雨散。皓日當空。寺無損傷。臣不敢不奏。皇帝聞言。怒氣衝天。挺立龍床喝罵如雷。必是妖精。速急多差兵將。枷杻押赴法場。照樣凌遲。示眾除滅患害。已免後累。殿前武士奉敕。風火驛傳。去拏公主。好是鷹拏燕雀。水底火發。當時正宮皇后。聞知此事。心膽消烊。連忙直入殿上。號啼悲泣。越班啟奏。

△半夜嶺頭風月靜 一聲高樹老猿啼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后嚇得心膽碎 徬徨叫屈哭聲悲

徑入前殿開言奏 我皇息怒聽言文

臣妾自知甘坐罪 母子情深不忌瞋

妾今擅自登金殿 大赦寬弘恕罪人

(榮妻蔭子傳古典 酷刑盡法壞聲名)

(猛虎雖凶常愛子 聖君豈有不容情)

皇后啟奏曰。妾蒙聖恩。平日眷屬之厚。今朝托契。不顧身命。徑造大殿。乞賜赦罪。所有小女兒。無禮得罪於駕。前臣妾憩撰一計。煩我皇。如有便道之所。立創綵樓。妾同六宮二女。駙馬百官。往彼樓上。百般歌樂飲宴。却拏妙善。從綵樓下。而過。他見如此富貴。或有轉心之意。免見骨肉生離。未知聖意如何。皇帝准奏。便傳聖旨。敕下朝官。速去南城外。高結綵樓。三處排設。祭筵六所。朝臣欽旨。便蓋綵樓。霎時圓成。

△纔知鶴立松梢意 便識魚遊水底天

南無觀世音菩薩

披星帶月皇登殿 宣傳敕下眾朝臣

速結綵樓南城外 急排祭奠祭生魂

朝臣欽旨離金殿 豎樓掛綵一時成

武將催兵如風火 如龍似虎不容情

捉住公主無別話 剝下衣裙赤體身

先把長枷枷頸上 又添鐵索掛銅鈴

雙手反縛雙腳鐲 全身都掛紙錢銀

枷令插旗書大字 逆父忤母極刑人

牽行押解如雲走 鎗刀前後緊隨身

軍兵喝聲忙趕路 一鑼一鼓好驚人

軍兵開言勸公主 順帝招親免禍根

公主當時回言答 先鋒今且聽緣因

寧自捨身刀下死 決不將身去嫁人

看看押來樓下過 合宮齊見痛傷情

街坊市戶燒錢馬 千家萬戶哭聲頻

滿宮眷屬并文武 盡來祭奠送人人

上湯進食鳴琴樂 焚香下拜動哀聲

三奠酒罷燒錢馬 尊魂享鑒聽宣文

香山簡集卷上()

民國二十年八月 本房弟子藕香老師太重刻

 

重刻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 卷下

作者 宋天竺普明禪師

(眾等至此恭肅站聽首者出位跪讀祭文)

興林妙莊三十六年。歲次甲申。七月朔越十五日乙巳日。國親臣等謹以清酌之禮。美饌之儀敢昭祭於

妙善公主痛念。公主淚落汪汪。有量吞空。無心印月。行超今古。功越太虛。星移斗轉。物換人飛。為證無生。不順父命。青春正當。花綻遭風。香然雲沉。燭明光隱。強離金闕。逼赴黃泉。命速西光。形同朝露。臣等。無以敬別聊表寸忱。奉送雲程。亨霑供儀。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讀已俯伏叩首稱云大悲觀世音菩薩數聲就位伸偈鳴尺云)

△個中不勞懸寂鏡 到頭天曉自然明

南無阿彌陀佛

祭奠告圓皆下淚 滿城啼哭痛傷情

公主坦然無憂慮 歡歡喜喜往前行

公主開言問左右 哭聲樂響為何因

軍兵隨即回言答 告言公主聽知聞

前面滿街排祭奠 盡是朝廷內宮人

樂音祭奠齊相送 燒香化紙哭聲頻

可憐公主當年少 法場斬死見陰君

今日不知明日事 為此安排祭汝魂

公主被武士擒來。青絲細髮。結在枷稍之上。白玉容顏。影在紙錢之裡。油墨塗面。赤體無衣。兩腳鐵鐲。雙手蔴繩。軍兵圍繞。刀鎗紛然。一鑼一鼓。解從綵樓下而過。乃見披蔴服的人無數。盡來祭奠。燒香化紙。公主遂問軍兵。前面為什事。

如此苦樂之聲。(軍兵回言。因祭奠送公主。早歸泉路。故此動樂舉哀。)

△靜聽松風響翠淘 閑觀山花似錦開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見說微微笑 可笑君皇舞弄人

國令合天天心合 誰敢含冤訴不平

三千條律通天下 犯法違條不認親

△國寶代代傳賢士 古今皇法治乾坤

合天行化明天子 自然萬姓眾欽尊

君不重而臣不重 空教四海外傳名

(往古來今嘗未有 安排祭奠掩生人)

(觀看世人皆悲淚 奴心安靜似水平)

皇后在綵樓上。遙見妙善。一聲哭死在樓。良久喚醒。嬌娥婇女。扶下樓臺。勸三公主。

△黃金殿上珠簾捲 碧玉階前杜宇啼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后下樓雙流淚 哀哀動哭淚涔涔

滿朝文武齊下淚 合宮眷屬哭聲頻

皇后含淚開言說 我兒何故做囚人

△今日好好回心轉 免傷性命過刀砧

當初養兒防身老 誰知今日一場空

十月懷躭徒勞力 三年乳哺不成功

(見兒長大心歡喜 全靠養老送歸終)

(捨卻養育慈悲重 由你千修道不通)

今被父皇多磨難 教娘苦屈訴無門

見說差兵來拏捉 如刀割腹取心肝

再不順情招駙馬 青鋒劍下見陰君

依言本分回宮內 留條草命再為人

皇后哭罷停哀。問妙善曰。我那聰明女兒。不思父母恩心重。憐憫無歇時。起坐心相逐。遠近意相隨。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若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你在宮中。順父招夫。有何不可。如今拖枷帶鎖。出身露體。插旗號令。軍兵管押。一鑼一鼓。勝如強盜劫賊。惶恐累世。將何面目。來見諸親。目下再不順情。你命當歸泉路。老身不免討死。好好回心。面奏父皇。赦你回宮。便招駙馬。

△山前馬繫普光殿 門外牛纜正覺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當時將言答 母親今且聽緣因

不是女兒無忠孝 為因生死逆雙親

甘捨一番刀下死 高超萬劫出苦輪

(不戀皇宮多富貴 情願涅槃要入門)

(憑他刀箭分幻身 本性總難圓明分)

從父千般行嚴令 一心不願轉宮門

假饒留得奴殘命 見人惶恐怎安身

母子恩情今日斷 他生來世再相逢

公主答母親曰。奴聞古經云。有愛則生。愛盡則滅。嘆世人個個貪生。人人怕死。一旦無常。魂歸地府。鬼王之所。將何釋業。生世虛假。如花上之露。水面浮漚。似飛塵倚草。夫妻乃是冤家。兒女猶如業債。奴勸母親。死苦難免。莫教蹉過。早辦前程。總有孝子順孫。豈能代得無常。若肯捨身行道。必證佛果菩提。奴今不願歸宮。招甚駙馬妙書妙音。見母親勸他不醒。二公主齊下樓臺。苦勸妹子。

△雪裏梅花霜夜月 可憐同色不同觀

南無觀世音菩薩

二人姊姊哀哀哭 哭聲妹子不成人

手扯羅裙揩珠淚 告言賢妹早回心

△好好回宮招駙馬 免得肉體過刀站

死後豈能重再活 蜂狂討死不知因

命在須臾還不怕 千般巧語答如雲

孝子賢妻名標史 莫學尼僧下賤人

截斷人倫無忠孝 陰陽大禮永埋沉

依言本分招駙馬 留條殘命奉雙親

兩人姊姊。哀哀痛哭。淚流滿腮。哽咽開言。問妙善曰。賢妹為因什事。迷心狂妄。露此一場醜陋連累我等。羞慚惶恐。目下再不順情。你命無存。妙善聞言便答姊姊。各請尊便。何勞掛懷。生死分定。有什麼惶恐。世人個個貪生。惟有奴奴願死。煩姊姊穩便歸宮。不必多言苦勸。

△一語當機明萬法 蚯蚓鑽泥龍上天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雲騰晴時隱山腳 水流何曾見回頭)

(二人姊姊勸不轉 回朝奏上父皇聞)

妙善捨身甘自死 無心再活轉宮門

處處官員排祭奠 看看延緩到黃昏

此夜皇后無計較 回宮不語自評論

殿前敕下如風火 再宣公主問緣因

△軍兵奉旨忙便轉 送還公主進朝門

拖枷帶鎖回內苑 銅鈴鐵索響驚人

女官押入歸宮內 冷宮裡面受孤燈

皇后嬪妃哀哀哭 六宮眷屬痛傷情

當夜皇后。即令六宮嬪妃。十二院主。你每人須將。好的甜言軟語。勸那廝回心轉意。多重賞你。人皆奉命。徑往後宮。勸三公主。

△春花秋菊各自香 兩條大路任君行

南無觀世音菩薩

嬪妃拜勸三公主 齊聲動哭震皇宮

含珠帶淚開言說 牽枷扶鎖告知聞

(養兒防老終身時 親近雙親勝修真)

(憶惜那日相離別 朝思暮想痛傷情)

特勸公主招駙馬 免將肉體過刀砧

走獸飛禽皆成對 為人豈可不成親

莫學敗家貧釋子 將身自賤被人輕

年少修行非奇特 老來學道始聞名

宮娥去見公主。披頭散髮。身掛紙錢長枷杻手。灰墨塗面。如像鬼囚。人皆見之。不由人不下淚。哭罷含悲。告言公主青春十九。如日東昇。似花始開。如燈初明似寶方現。怎把自己美貌花容賤如糞土。今晚依奴奴等。乘此時節。因禍至福招取駙馬。

△雨過山前花增色 風吹水面波自生

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言好語齊相觀 勸三公主早回心

山青水綠還依舊 怎把新人換舊人

公主若不招駙馬 沉埋忠孝絕人倫

百歲三萬六千日 年少風光有幾時

(不願招親欺天罪 懷心不善攪朝廷)

(苦勸公主回心轉 依舊本分做宮人)

宮娥勸曰。少年女子。修什麼行。且待七八十歲耳聾眼花。腰跎背曲。行須柱杖。坐用人扶。萬事不能生理。那時奉佛持齋。也未是遲。特勸公主。仍前整頓。舊日鑾駕。臥向龍床。簪冠帶釵。著錦衣紫。嬌娥捧擁。婇女跟隨。勝如做個道人也。且在宮中。招親快樂。又見忠孝兩全。願世和情。如若死後。多做些功德。廣排些祭筵。造好墳塋親子親孫。可不奉祀家廟春秋。遠近忌日。豈無祭掃之禮。那見你去。成個什麼佛道。都是徒然。

△未明有說皆成謗 明了無言亦不容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當時回言答 高明賢位聽知因

汝說老來堪學道 無常不問少年人

金銀珠翠粧骷骨 錦綉羅衣裹臭膿

三寸氣斷如夢去 死後膨脹爛堆蟲

世上功名成何事 眼光落地杏冥冥

好妻好子同林鳥 九泉路上不相逢

生前不修空惆悵 死後虛設信難通

金棺銀墎埋青草 春秋祭掃表凡情

人人要作千年調 各各貪謀百歲齡

可憐世人心不足 一旦無常萬事休

骷髏內有真佛性 骷髏終不嫁骷髏

今朝識破骷髏殼 放去收來得自由

公主曰。大海可竭。泰山可崩。道心進而不可退也。目今正是為法忘軀時至。豈有貪戀恐懼之心。終不然身不死。永在世間。願求快死。高超三界。免迴六道。凡為人者。天生最靈。迷號眾生。悟則成佛。但捨身心。皆成佛果。反招一人。被他拘束。是何見識。汝等皆有死患一節。那時無人可托。無處可隱。須是及早自修自度。方免地獄之苦。嬪妃聞言。默而不語。恬然而退。

△金風纔動玉露涼 桂花獨佔一天香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將言說 青春正好辦前程

宮中快樂籠中鳥 朝中富貴網中魚

世上萬般皆似夢 吾願修行學道真

嬌娥婇女無言答 不言不語轉宮門

經登殿前從實奏 我皇聖耳願知聞

公主心堅如鐵石 好語忠言耳邊風

父皇聞奏心煩惱 無法可治怎生論

朕當親自歸內苑 勸令妙善便招人

父皇曰。含珠不吐。誰知是寶。如鐘鼓在樓。不擊不鳴。古書云。父慈子孝。緣父不慈故子不孝。父子之道。原有反復之禮。朕當親詣面說。告本宗家廟。願祖宗陰力。今晚速要。令他回心轉意。招親侍奉。

△任他野狂吼如雷 窟中獅子睡正濃

南無觀世音菩薩

(水中撈月空費力 刻舟就劍總成空)

(此夜皇帝遊內苑 入於妙善冷宮中)

父皇親臨開金口 叫聲妙善我兒身

不遵父命當受罪 極刑重罪做囚人

△父皇兩眼如珠淚 心酸哽咽痛傷情

不因二姊回家說 今朝那得轉宮門

少年若不招駙馬 蹉過青春錯用心

不知夫婦情懷事 枉在人間做什人

今晚好好回心轉 免將性命見陰君

如今強性還不改 一刀兩段命歸陰

父皇曰。慈母恩如地。嚴父配於天。不從父嚴訓。何異畜禽獸。你且聽姊姊宮中。因順父招親。如今百般快樂。少什麼神仙受用。你今晚拖枷帶鎖。為什麼而來。正是快活不肯受。情願做囚人。世間最好的。無過夫婦之情。共枕連衾。愛重如山。恩深似海。你心何見。不遵古訓。小的子。若知百花林內樂。便死也甘心。妙善聞言便答。父皇爺爺。昏迷不覺。邪心熾盛。非是有道君皇。爺爺作萬民之皇。一國之主。不能治家。焉能治國。若是天子。有道人皇。焉肯半夜三更。父入子宮。勸女兒嫁人。四海聞知。是何道理。

△馬又不成驢不是 當頭一著得人憎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善當時忙便答 我皇聖耳願知聞

(百歲光陰如彈石 區區迷戀為何因)

(可信白日迷途客 千呼萬喚不回頭)

飛禽走獸皆愁死 為人豈可不知機

草木無情知時節 人將老死替無人

造善造惡從心造 成賢成聖亦心成

一棚傀儡觀不足 可憐終有散場時

國正自然天心順 真明天子有忠臣

父入子宮何道理 半夜三更勸嫁人

△真實有令行朝典 速差監斬莫容情

違條犯法甘心死 宣傳再轉為何因

奴今願父刀下死 誓不將身伏侍人

公主曰。寧可須彌山粉碎。大千世界平沉。教奴招夫。此事莫提。皇怒曰。不識抬舉。教你招夫。為帝。誠實向上。絕妙好事。思想你的言語。無空生有。如龜毛兔角。水中之月。鏡中之形。都是虛詐。公主曰。虛的是實。實的是虛。悟者方知。皇曰。你是春花嫩草。怎耐大雪冰霜。公主曰。花葉榮枯。根源不昧。皇曰。論你形容嬌細。焉經百煉鉗鎚。公主曰。幻殼非堅。真性不壞。皇曰。這廝。縱然汝身似鐵。難當刑法如爐。公主曰。出鑛真金火無傷。神龍入海。水不鹹。父皇嚴令既行。諸侯遵道。雞唱五更。君子拱聽。又云。太陽門下。無星月。天子殿前無貧兒。父皇不能治家。焉能治國。恰是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女兒身心。各有所見。苦苦威逼招人。著什來由。父皇聞言。咬牙反目。嘆氣如雲。怒聲似雷。奔登前殿。坐守天明。斬那鐵心肝的逆子。言不懼死的精靈。

△大鞴爐中翻身淨 鬼面人頭怎奈何

南無觀世音菩薩

父皇聞言心大怒 面如土色氣如雲

忿怒含瞋歸前殿 可怪妖精惱殺人

坐守五更朝馬動 斬令敕下急如雲

若不早除為患害 停囚長志亂乾坤

今後有人來諫朕 先抄家眷滅諸親

國令既嚴無人簡 任從公主赴幽冥

三十三天皆震動 龍宮地府盡知聞

佛眼遍觀知天下 法身全隱太虛中

舒金色臂人不見 白玉毫光照罪人

△劊子將刀提在手 掙眉怒目咬牙瞋

雙手著力輝一劍 頂上毫光綻紫雲

只道公主臨劍死 誰知自在笑顏容

(是軍是民皆歡喜同聲同讚不凡人)

(蒼天有眼空中保 儼然不損半毫分)

監官劊子心驚怕 果然公主是妖精

立地回朝當殿奏 我皇赦罪聽緣因

皇帝見奏龍顏怒 拍案高聲便轉瞋

刀劍若還除不得 這廝精靈惱殺人

皇帝聞奏。振頭抗耳。魂瞻消烊。若是刀劍不能治他。果是精靈。當與朝臣共議。設法誅滅。以免後患。公主聞知。禱告虛空。容奴一死。免與父王鬥氣。惱亂心腸。天下萬姓不安。是奴之過也。發願未了。佛天感應。令他不知痛苦。如燈火滅。劊子便把弓絃。絞定咽喉。隨即氣斷。命終。當時山崩樹倒禽獸狂奔悲鳴。海乾河竭。龍魚無隱。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滿空駕雪。萬類成霜。海角天涯。本國他邦。聞知公主遭刑而死。各各悲哀。人人慟哭。

△任使鐵輪非干已 定慧圓明樂自然

南無觀世音菩薩

莊王絞死三公主 哭動千千萬萬人

皇后哭得肝腸斷 合宮眷屬痛傷情

可憐公主當年少 滿朝文武淚涔涔

天上天神皆悲泣 地下地祇盡傷心

地動山搖驚人怕 街坊巷陌絕人行

走獸飛禽惆悵苦 猿啼鳥叫哭聲頻

監官因見公主死 喝令亂箭作泥塵

箭箭須射心肝上 全身皮肉莫留存

△道言未了天昏暗 八方起霧滿天雲 烏風猛暴天地動 鬼哭神嚎眾人驚

見一猛獸花班虎 過頭三跳大驚人

啣拖公主歸林去 立地回朝奏九重

監官回朝奏上君王。臣欽敕差。綁公主。即赴法場絞死。欲令箭射馬踏。忽然天昏地暗。見一猛虎。將公主屍靈。拖入逝多林內而去。臣不敢不奏。皇帝聞言。龍顏大喜。朕心合天心。不忠不孝。合應除滅。皇問曰。何為逝多林。臣答云。是一片荒山官地。凡有死屍。無人埋葬者。盡拖於此處與鳥餐獸食。皇曰。勞卿神力。解朕寬懷。

△凡情脫落聖意真 如金出鑛月離雲

南無觀世音菩薩

休論莊王心大喜 且說公主赴幽冥

靈光透出歸陰界 不顧幻體那邊存

半陰半沉如夢去 知是何處什鄉村

是何州縣奴不識 思量眼淚落紛紛

弟子若有修行分 虛空感應指途程

發願未了雙流淚 哀哀動哭告神明

忽見童子多容貌 髻挽青螺兩垂鬢

手執幢幡來引路 公主一見問緣因

△童子掑手深深拜 低頭軟語告知聞

我是善部青童子 奉王敕命特來迎

善人須用童子請 惡人貫滿夜叉勾

煩請公主歸陰府 冥陽殿上見陰君

公主見說。不覺失驚。你是陰司之人。來我陽間則什。童子曰。此處正是陰司。公主曰。我因何得到陰司。童子答曰。公主因不肯招親。卻被父王絞死。故到陰司。久聞公主。大慈大悲。道風高超三司啟奏。十王喜見普傳敕旨。特來迎請。不須驚怕。即便登程。公主始知。命歸泉路。

△莫道生前無報應 誰知死後有分明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方知歸陰府 恓惶兩淚落如傾

杳杳冥冥知何處 沉沉路遠可傷情

童子持幡來引路 自隨童子往前行

先過鬼門關一座 鐵人見此也心酸

阿鼻獄城高萬丈 鐵圍幽暗絕光明

三司案前無私曲 十八獄主沒人情

又見鐵床銅柱獄 刀山劍樹白如銀

△鑊湯爐炭驚人怕 寒水鋸解怕殺人

(業鏡臺前親照出 絲毫罪犯不容情)

(萬劫死生誰動念 百年身世獨傷神)

男女鬼囚無萬數 號啼哭泣如鵝鳴

思量地獄千般苦 誰人免墮不經臨

又到破錢山下過 枉死城中見尼僧

埋冤叫屈來扯住 累及我門早亡身

汝出三界先度我 與君兩息別無因

公主當時開言說 尼僧今且聽緣因

自古有生還有死 只爭來早與來遲

若要不經閻王手 須是真空大定人

善部童子。引公主。過破錢山。枉死城中。撞見數個尼僧。一把扯住。高聲叫言。我等被你連累。屈死。墮此。受苦無奈。公主曰。我和你背日無仇。今日無冤。生死限定。數到形崩。善惡果報還自受。於我何干。尼僧曰。從然如此。望師慈悲。救度超生。

△迷時冥冥有六趣 悟後空空無去來

南無觀世音菩薩

(回頭便是西方路 只要當人願力真)

(公主當時頻發願 願度尼僧出苦輪)

弟子若能成正果 十方諸佛降幽冥

發弘願已即感應 紅白蓮花開滿城

地藏菩薩開言問 善哉公主為何因

公主禮拜時便答 低頭合掌告慈尊

多感我師親降赴 酆都界內現金身

惟願尼僧離地獄 逍遙快樂往天廷

公主發此願已。忽見光明洞耀。百樂齊鳴。酆都界內。純是紅白蓮花。閻王殿上俱現五色祥光。爾時地藏菩薩。坐摩尼寶座。放大白毫。照破地獄。夜叉拱手。獄卒叩頭。公主殷勤作禮。白言大師。弟子初出家時。所屬之寺。名曰白雀。因不順父命。故來燒滅。驚死數個尼僧。是弟子之過也。望師慈悲。救度生方。爾時地藏菩薩。聞是語已。即時引領尼僧。速歸淨土。

△回頭便登菩提岸 不懼陰司鐵面郎

南無觀世音菩薩

地藏菩薩昇空去 尼僧足下便生雲

此時公主加精進 便隨童子往前行

酆都化作逍遙境 地獄變成快樂宮

十八獄王齊來接 三司案典盡相迎

公主移步登橋上 金鐘玉磬一齊鳴

△橋畔孟婆迎茶菓 三盃茶後越精神

橋下罪人聲叫苦 是何州縣那鄉人

監橋使者躬身答 盡是陽間作業人

富貴只道長在世 瞞心昧已害良民

不信陰陽欺天罪 造業如山罪不輕

生前並無絲毫善 如今受苦悔無門

死後別無功德力 未能得去見陰君

公主親登橋上。觀看四面。有時聽得悲啼哭泣。有時聽得百樂暄天。遂問童子曰。何以哭樂之聲。童子答曰。樂者十王殿內之樂。哭者奈何橋下之哭。公主見說。玉手倚欄杆。慈眼觀橋下。果見男女鬼囚。千千萬萬。乃發願云。度盡鬼囚。方證菩提。作是念已。忽見五色蓮花開滿。橋下罪人見已。合掌歡喜。便登彼岸。拜謝而去。

△一超直入如來地 天堂地獄總無干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此是罪人超生去 奈河化作寶蓮池

監橋使者飛星奏 幽冥殿上說元因

陽間有個莊皇女 名稱妙善不凡人

佛部差來遊地府 願力無邊莫比論

△親自遊從橋上過 度盡河中孽罪人

閻王見奏龍顏悅 宣傳內苑出來迎

公主慈光超陰界 鐵圍幽暗洞然明

鑊湯變成功德水 刀山化作百花林

(全仗公主慈光照 獄中罪人盡超昇)

(馬面夜叉皆歡喜 牛頭獄卒盡相迎)

有時聽德歌吟者 有時聽得樂聲頻

未知此處何緣故 問言童子為何因

童子躬身時便答 告言公主聽緣因

歌吟鬼囚離苦趣 逍遙快樂往天廷

面前便是閻王殿 閻王殿內樂聲頻

公主見說心歡喜 將身經入正陽門

公主與十王嬪妃。同翫酆都。是諸夜叉。盡化仙童玉女。一切地獄。皆成天堂聖境。十王大喜。請留供養。嚴潔道場。鋪陳法座。聞經受戒。出離酆都。公主允請。登臨寶座。教諸鬼眾。齊赴法壇。清淨三業。聽受五戒。五戒既受永為佛子。汝等若能。齋戒一日。勝積黃金三兩。後受清福一年。再能轉勸一人念佛者。勝造七層寶塔。是人命終之後。彌陀親自接引。往生極樂悟無生忍。我今普勸陰宰。總權冥府何日了。廉明治案幾時休。平等法中。起自他想。覺性圓明證無上道。是諸王官。聞法語。已敕下諸司。普放鬼囚。皆來聞法。

△卻來端坐閻王殿 有時獨立妙高峰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此時公主登法座 聞經受戒得超生

公主說法由未了 殿前擂鼓兩三通

掌判陰官齊來奏 朝王八拜進言文

自從公主陞法座 救盡酆都眾罪人

勾來新鬼都放轉 善惡沉埋不能分

若留公主長在此 閑卻三塗地獄門

公主在酆都界內。登座說法。聽者無厭。忽然三塗大臣。十八獄官。其登幽冥殿上。啟奏十王曰。自從公主到此。不成陰府。諸般刑具。化作蓮花。一切罪鬼。悉放超生。自古有天堂。則有地獄。善惡果報。理合昭然。若無地獄。誰肯修善。臣等不敢不奏。伏望我王。早送公主。速轉還魂。閻王准奏。便傳敕旨。牒下諸司。送三公主。轉還人世。

△閻王點頭暗會道 夜叉開口便知機

南無觀世音菩薩

閻王聞奏龍顏悅 宣召牒下急如雲

諸司曹官登時到 幽冥殿上聽緣因

閻王當時開言說 陰宰鬼判聽分明

陽間有個莊王女 名稱妙善不凡人

發願特來遊地府 救盡三塗眾罪人

十八獄官前來奏 莫留公主在幽冥

公主在此三七日 屍靈未審那邊存

寡人宣卿別無事 送出公主轉還陽

閻王曰。寡人宣卿。因無別事。將那生死簿來看。判官隨即。捧上文冊。王乃逐一細看。果見公主名姓。已在簿中。年至十九。合遊地府。敕差殿前鬼判。速排鸞駕。送三公主。各王嬪妃。同送公主。遇奈河橋畔。引至屍所。各回宮殿。

△無限浮雲風捲盡 一輪明月照乾坤

南無觀世音菩薩

(宣完公主遊地府 再表還陽一叚情)

(閻王敕差排鸞駕 一時起馬便登程)

幢幡寶蓋前引路 王妃王眷後隨身

馬面牛頭齊相送 夜叉獄卒兩行迎

送至奈何橋南岸 拜辭公主各回程

公主此時歸陽界 仙童仙女轉幽冥

公主上過金橋。往至前途。忽聞百鳥聲頻又。見大硃紅門頂天立地關鎖自開。轟聲如雷。即時八魄還魂。猶如半天拋下。頂帶弓絃。一時掙斷如夢覺醒。方知自身臥在林樹下。仔細沉吟。竟不知是何方所。心中恐怖。意裡恓惶悲淚哽咽。兩淚如珠。哀哀慟哭。

△死中得活事非常 密用還君別有長

南無觀世音菩薩

休說冥府陰司事 且說公主再還魂

公主身臥林樹下 轉身移步骨酸疼

抬頭舉目觀四面 見皇宮殿見皇城

發願要出三界路 何期今日再還魂

違條犯法甘心死 教奴那裡去安身

無山可居行佛道 無林可隱辦前程

太白金星親觀見 星飛如箭下凡來

九霄雲內將身化 化作人間一老翁

頭戴一頂逍遙帽 身穿一領皂羅袍

手執一條過頭杖 胸中懷本百般經

叉手近前開言問 少年娘子為何因

公主將言時便答 先生今且聽緣因

公主還魂。噓謔之間。顧瞻四方。乃見父王京城宮殿。如雪上加霜。似苦中添苦。自恨天濶地窄思量無處安身。心悶惆悵。煩惱恓惶。哽咽憂愁。兩淚交流。往至前途見一座山。方闊平正。欲登山上。忽見有一公公。立於巖畔。開言叫聲娘子。何來。公主對曰。奴欲在此結菴。修道。守過時光。先生曰。妙哉妙哉。娘子若在此山居住。小生與娘子。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同氣與連枝。且喜不求而自至。天生一段好姻緣。我今與你。結成夫婦。合配陰陽。同修到老。豈不樂乎。公主聞言便答。先生言不合理。焉可其語哉。男女有別。草木無雙。修行若不斷恩愛。淫心未除。縱然得悟。名為淫悟。雖經百千劫。終不成佛道。先生含笑回言。吾非凡人也。乃是上天帝釋。因見公主至此修行。本山原有惡龍一條。其形長大臭不可聞。出入驚人。不堪修道。吾今指汝。福德之地惟有本國。惠州。澄心縣。山號香山。今古隱仙之所。左邊獅子吼。右邊象玉聲。栴檀峯頂。滿目栴檀。紫竹林中。一概紫竹。不誤公主。安身養道。公主見說。躬身下拜。問彼緣由。

△獨行獨步無拘束 得寬懷處且寬懷

南無觀世音菩薩

多感帝釋親降駕 將身出現下凡廷

果實有個名山所 從頭逐一顧須聞

先生拱手回言答 金枝玉葉聽緣因

州號惠州澄心縣 山號香山天下聞

白雲閒處名仙地 百花林內淨無塵

△那方萬姓更能善 並無半個不良人

金寶在地無人拾 太平晝夜不關門

無寒無暑常如此 有花有菓永長春

伏願公主成正果 三界路上度群生

公主見說心歡喜 不分晝夜便登程

公主見說。心地朗然。再問先生。到彼有多少路程。先生曰。路途非遙。止有三千餘里。公主曰。路程三千猶是可。腹中饑餓實難行。只恐力不自勝。在路延緩。先生曰。吾有長生休糧丸。可用一服。公主答言。止願成道。不願長生。先生便向衣袖中取出。仙桃一個。大如金瓜。送與公主。此桃非是凡間之桃。是上界歡喜園中之桃。吃者。四時無飢。八節不渴。行路身輕。又無寒暑。公主拜謝。各往雲程。

△碧天皎皎無雲障 清風朗朗月光新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先生回宮朝金闕 辭別公主往天廷

漸漸昇空登雲去 看看公主也登程

獨行獨步無人伴 過一程時又一程

弓鞋三寸難移步 登山涉水獨自行

日間金烏為奴伴 夜間玉兔伴我身

仰面看前前途遠 回頭顧後後無人

在路行程多辛苦 胝生腳底痛傷心

玉皇大帝親觀見 便傳敕令赴雷霆

先差九天遊奕使 次牒香山土地神

身變錦繡花斑虎 搖頭擺尾出山林

上天玉帝。敕下香山土地。遊奕使者。扶侍公主往至前途。此時公主。行路辛苦。身體懈倦。欲坐山下。忽見一猛獸。怒目哮吪。驚天動地。仔細看之。乃是虎也。公主近前曰。吾是不孝之女。曾入陰司。再得還魂。如今欲往香山。隱身修道。自嘆宿緣淺薄。凡有所為。皆不稱意。今遇汝便將身濟汝之饑。任從飽餐。虎乃聞聲。蹲身如猿。便作人言。吾乃香山土地。奉上帝敕差擁護公主。不須驚怕。任便乘騎。公主聞言。朝天拜謝。隨即坐虎背上。合眼須臾。便到香山。懸崖洞中。乃見群虎數千。咬木啣石。遮蓋四圍。山神土地。衛護八方。猿猴獻菓。百鳥含花。龍象參隨。神鬼欽奉。人天交接兩得相見。自此公主。逍遙自在。對境心空。聞聲悟道。正是青松帶露。盡是真如。白雲載月無非般若。往來者皆是諸佛菩薩。參禮者悉是羅漢聖僧。鳥飛兔走。不覺已經九載矣。

△幻殼脫出如如在 方知不涉死生關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高隱香山上 洞中春色異人間

處處草木開花接 山山巖石吐香迎

(無數戒神常擁護 天龍八部盡隨參)

(仙童仙女從天降 獻花獻菓下雲層)

六方六佛為眷屬 千賢萬聖作四鄰

菩薩聖僧常為伴 雲遊四海往來親

花紅柳綠經九載 道風高布十方聞

白雀寺中消息斷 未知何日再相逢

公主初登香山。靜坐岩室中。一塵不掛。深入禪定。不求諸聖。不昧己靈。不以聖凡情解。而起分別。不以善惡境界。而生愛厭。但屏一心。默默體究。自性相源。念茲在茲。便得全身輕安。睡魔無侵。偶聞猿啼谷鳴。神識自在。廓然頓脫。心法雙忘。名曰觀世音。始識有相身中無相身。迴光返照證圓通。公主曰。不是白雀寺中之因。焉有今日成正之果。舉心動念。天地皆知。

△不因這番親踏著 沉埋優缽一枝花

南無觀世音菩薩

公主方起心思忖 白雀土地便知聞

莊皇已曾生惡意 放火焚燒滅寺門

伽藍興雲昇上界 三天門下進言文

獨奏莊皇前情事 叩頭伏地訴緣因

三界上帝聞說奏 整冠扶帶笑聲頻

便差值日天使者 傳令符命普天聞

玉皇上帝開言說 滿天真宰顧知聞

凡間有個興林主 瘋狂顛倒不知因

毀佛滅法除僧道 合應監察召天神

三十三天都發怒 並無一個肯容情

玉帝符命。普召九天共議。莊皇無道。削除三寶。犯罪不可輕恕。敕差瘟部。行病使者。送病與妙莊皇。患生迦魔羅疾。折福現受報。瘟部欽旨。不敢久停。風馬雲車。竟往人間。正是福緣善慶。禍因惡積。天網恢恢。報應甚速。

△善惡到頭終有報 只爭來早與來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昊天上帝親納奏 天曹六部共評論

可怪莊皇無道理 焚燒寺院滅三尊

生當坐罪迦魔疾 死後永墮鐵圍城

捉住莊王鞭三百 通身亂打莫容情

先付酸疼寒熱病 次將惡疾裹纏身

速差五瘟歸下界 奉天敕命急如雲

乘雲駕霧來送病 興林皇帝未知因

此時莊皇昇金殿 瘟神見了自評論

莊皇生得非常相 威容挺直勢如龍

曉月殘星光未隱 一時轉變病臨身

日日帶病登金殿 文武朝臣盡吃驚

通身皮肉流爛落 滿宮臭氣不堪聞

往古來今無此恙 任點諸方病轉增

此時瘟神歸天界 莊皇病苦永纏身

莊皇初病來時。渾身寒熱。頭目沉重。百骨酸疼。後來皮風燥癢。遍身迸烈。膿流血淋。臭氣遠徹。滿宮恐懼。各各嘔惡。人人翻吐。嬪妃彩女。盡皆推托。不肯侍奉。公主駙馬。掩鼻遠行。怕見近前。正是。問卜求神神不靈。祭祖服藥藥不效。單有皇后。時時不離床枕。有力無用。皇乃每日帶病。登殿。看看全身蹋爛。未經一月。手拳腳曲。滿頭生瘡。眉鬚墮落。皮肉生蟲。攢潰肉痛。耳塞鼻蹋。眼突牙蛀。唇露舌大。指節寸斷。平天冠。引青蠅。袞龍袍。花斑爛。寶簡玉帶。染膿漿。雲頭履鞋。盛血靨御體看看尪殘。病患時時沉重。癢時癢疼骨髓。痛時痛拔肝腸。自此萬般不喜。金銀寶貝。怪如牢獄。羊羔美酒。怪如糞土。錦繡龍袍。怪如枷鎖。百般細樂。怪如啼哭。象牙龍床。怪如刀劍。宮妃彩女。怪如蛇虎。一日一夜。如過千年。狂惶號哭。驚天動地。眼耳鼻口。膿血交流。動轉艱難。痛不可忍。方纔不能陞殿。未知宿何冤業。至受斯恙。觀此病症。實可憂懼。傳令出榜。遍召天下名醫。能醫此病者。任意陞賞。此時香山公主。佛眼觀見。脫卻幻軀。現真法身。碧羅仙洞。駕雲而出。觀世間音。尋聲救苦。

△特地討場煩惱道 知恩者少負恩多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出榜朝門掛 香山公主便知聞

脫卻幻軀將身現 化作人間一老僧

頭戴一頂破僧帽 身穿一領衲道袍

滿面生瘡令人怕 背包柱杖出山林

霎時便到皇城內 揭皇金榜奏緣因

老僧能醫天子病 不勞一服病除根

把門官軍呵呵笑 好笑顛僧患在身

自臉生瘡不能治 有藥何不醫自身

天下名醫無萬數 除滅多少有名人

看你不是高妙手 吞天大膽入朝門

好好掛還金榜去 免傷性命見陰君

國法嚴令無面目 不管僧道及俗人

和尚近前開言說 相公諸位聽緣因

四百四病人人有 般般病症有原根

有方無藥難可治 無方有藥可評論

貧僧若無如此藥 緣何敢入大朝門

布袋包珠人不識 錦囊盛糠要賺人

且說今時休說古 權與山僧奏聖君

守門官軍。呵呵大笑曰。這廝顛僧不知在那裡撞將來。正是乃不知死活的漢子。朝廷國家。不是你翫耍的所在。道言未了。便叫長老。你且來古人云。僧來看佛面。我和你好好說。本國多少翰林學士。高手醫官。尚且醫皇不效。好笑你。自家臉上。爛瘡尚不能治。何以救人。我想你是一個潑皮和尚。顯見只來討死。好好掛還金榜。速急便走。等些時節。將軍拏住。你命難饒。僧人笑曰。諸位相公。何故嚇人。老僧自幼出家。周遊七十二國。但有纏身惡病。及死屍骷髏。不勞靈丹一服。病除根本。骷髏再活。上國爺爺。雖染這些病症。各有來由。莫笑化貧僧面瘡有方無藥。君皇染症。有藥無方。上直官軍曰。這和尚。說得十分有理。星飛啟奏引見君王。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裡過來香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上直將軍歸大內 金鸞殿上奏明君)

(入拜叩頭呼萬歲 直言奏上帝皇聞)

外邦有個禪和子 身長丈六不常人

肩拕六環金錫杖 體掛如來福田衣

口誦梵音無人識 百般摩尼手內輪

杖懸藥包葫蘆子 馨香撲鼻滿皇城

頭面生瘡難猜惻 好言好語可中聽

道言能治諸般病 慣遊湖海有名人

他在外國來見聖 朝門揭榜進朝廷

未敢擅自登金殿 預先啟奏我皇聞

皇帝聞奏龍顏悅 擎拳拱手謝朝臣

敢是聖僧來救朕 高陞大賞不忘恩

時乃上直將軍。請旨定奪。欽取進朝。皇帝一見大喜。請問和尚受業何處。答曰臣僧。得業樂邦。行道幾載。乍入叢林。方得九載。令師何人。臣僧本師號為悉怛多汝師何諱。臣僧賤名。普怛囉汝醫何人傳授。曾見藥王藥上。皇又問曰。朕今染病。可醫治否。臣僧能醫。合應察脈。看病行醫皇乃便賜繡墩。僧人坐下。良久云。察脈便知。不須憂慮。

四病出體三身顯 心花開敷萬法明

南無觀世音菩薩

△須知苦樂原同體 禍福由來總在人 皇帝見奏龍顏悅 安排筵宴待僧人

醫得寡人身安健 金銀玉缽謝師恩

山僧躬身時便答 先須察脈便知因

皇舒龍臂僧診脈 察此病症不非輕

我皇若要龍軀健 三般妙藥病除根

君王見奏心大喜 高僧快說我知聞

△和尚當時回言答 我皇聖耳聽緣因

自古藥醫不死病 從來佛度有緣人

此藥街坊無處買 諸處有舖未曾聞

須用不瞋人手眼 合和靈丹病除根

莊王見奏龍顏怒 喝罵如雷左右聽

與你黃金千萬兩 誰肯將刀割自身

痛痒一般皆愛惜 除非木石不生瞋

喝令左右拏斬了 沿街碎剮示眾人

妖言煽惑無條赦 欺君誑國罪非輕

皇帝見奏。面如鐵色。眼如火箭。氣似烟雲。喝罵如雷。把那顛僧。及引進官員。一概與他。照樣淩遲。從古至今。且如最苦之人。百病纏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倒臥街巷。下賤乞兒。尚且愛惜身命。問他肯捨手眼。不生瞋恨否。僧乃含笑奏曰。龍軀少安。萬事容耐。臣僧昔受具戒。效古佛行化。一言半句。必有來由。若無如此之人。焉敢啟奏朝廷。皇曰。此人住何州縣。姓什名誰。朕當欽召。殿前問他。肯捨手眼否。如不情願。怎生是好。僧乃笑曰。終不然。是個無手眼的人。來見天子。

△解得一些轉身力 頭頭物物本自然

南無觀世音菩薩

山僧躬身時便奏 我皇息怒聽緣因

今有不瞋人現在 香山守道數年春

此人忍辱無瞋恨 常生歡喜不生瞋

皇帝見奏龍顏喜 擎拳拱手謝僧人

朕今若得身安健 黃金殿前報師恩

此去香山多少路 用何財寶與他人

山僧拱手時便答 他重修行不重金

止用栴檀香一盒 菴前禮拜告仙人

皇曰。果有此人。未可全信。著令力士將軍。帶在門下。謹防左右。聽旨定奪。問他此去。香山多少路程。僧曰。此去香山。約有三千餘里。不勞舖馬。登程便到彼處。州號惠州澄心縣。山號香山。自有仙人。居山。此人心堅如鐵石。世間金銀。所不欲。不貪名利。永絕塵緣。能捨幻軀。如脫垢衣。伏望我皇。差一官僚。須用敕文一道。寶香一盒。竟往求告。那仙自然喜捨。皇帝聞奏大悅。便差劉欽。星飛而去。

△肯信接木便生花 多少聰明未到家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敕差劉欽白 寡人染症不非輕

幸有僧人來救朕 奇方妙藥有處尋

須用不瞋人手眼 和合靈丹救寡人

勞卿與朕香山去 專求手眼叩仙人

劉欽蒙旨如箭急 不敢推辭論苦辛

叩頭退朝星飛去 揚鞭上馬便登程

途中萬事都莫說 且話香山紫竹林

山中百花開似錦 頻伽鸚鵡鬥聲頻

萬聖千賢常聚會 談玄講教別無因

劉欽直入菴中去 仙人端坐不移身

劉欽一見心歡喜 朝袍掛體把香焚

胡跪高聲宣敕旨 大仙今且聽緣因

聖旨。朕聞大仙。久隱幽谷。道風高超。名布乾坤。天人欽仰。凡聖交參。慈愍四生。愛如赤子。病君建立興林。大國四十五載。天下和平。與民同樂。未知有何冤業。忽染一恙。任點諸方。並無寸效。今遇僧人。發點藥材。合用不瞋人手眼。方能成就。伏望大仙大喜大捨。朕若病痊。不忘報德。故敕。

△剜割如常秋風至 無意涼人人自涼

南無觀世音菩薩

(劉欽開宣皇敕旨 雙手高抬向頂門)

(伏祈仙人生慈愍 施臣靈丹轉朝廷)

仙人聞敕容顏喜 莊皇染病不須憂

五百世來為忍辱 不生怨恨不生瞋

任從將軍來割去 只願君皇病離身

劉欽叩頭便下手 拔出青峰白似銀

此時仙人。聞言便許。將左邊手眼。奉獻君皇。劉欽蒙許。不免動刀而割。初下手時。鮮血迸流。後乃如割旃檀。寸寸是香。就將手眼。金盒盛貯。拜辭仙人。徑直回京。

△這番聲價弗依俙 黃金殿上更有誰

南無觀世音菩薩

劉欽取得仙人藥 不勞多日便回京

登時直入皇宮內 君皇一見問來因

劉欽躬身時便奏 我皇聖耳願知聞

臣今取得仙人藥 果然歡喜不生瞋

便請和尚來合藥 霎時圓成獻明君

君皇服藥經一宿 龍軀半效半纏身

左邊完全如舊日 右邊不減半毫分

皇帝請問高僧曰 緣何朕患不除根

山僧當時回言答 不是僧人不志誠

一邊手眼一邊效 全身手眼效全身

我皇若要前身效 除非再去叩仙人

莊皇見說龍顏喜 便傳敕旨召劉欽

劉欽再蒙君皇召 拜辭皇帝出朝門

快馬如飛登程去 山高路遠不辭辛

看看去到香山上 神仙聖境永長春

隔林遙觀相將近 劉欽一見喜精神

下馬捧敕歸菴內 焚香明燭表凡情

八拜叩頭開敕旨 高聲宣讀向仙人

聖旨。朕蒙大仙。喜捨。左邊手眼。左邊病效。今以右邊不減分毫。朕今負罪。不免再叩。大慈悲念朕。若病痊。處處建蘭若。家家立真像。獨尊大法流傳於世。本國及他邦。年年進香燈。歲歲供花菓。伏望大仙。大喜大捨。故敕。

△有水能含秋夜月 無山不帶夕陽雲

南無觀世音菩薩

劉欽宣敕方纔罷 朝仙八拜告仙人

願師慈悲親憫鑒 我皇終不負師恩

仙人聞言微微笑 將軍不必苦多吟

全身捨命渾不顧 只願我皇病除根

仙人曰。右邊手眼。再獻君王。纏身惡疾。速使消除。上祝皇帝。身如藥樹。萬病無侵。永鎮山河。不老長生。劉欽蒙許。不免動刀而割。便將手眼。錦袱包藏。如雲勢轉。

△寂照雙忘觀自在 返本歸源證圓通

南無觀世音菩薩

劉欽取得仙人藥 叩頭百拜出庵門

飛鞭上馬如放箭 上山落嶺勢如龍

在路風霜都休說 遠觀相近帝皇城

馬倦人困天色晚 權且官驛暫安身

坐等五更歸宮內 朝袍官帶進朝門

便將手眼親奉上 雙手擎抬說事因

仙人喜捨傳祝讚 願皇病患永除根

鎮掌乾坤長不老 如天帝釋坐龍廷

皇帝見臣所奏。呵呵大笑曰。天生這個好人。又見其手眼。擎拳合掌。朝空拜謝。著令光祿寺。茶飯。好生看待。劉欽便宣和尚合藥。僧乃就將手眼。金盒成眝。捧入內宮。與皇后嬪妃。其觀一面且看如何。

△移下一天星斗月 荷風擺動錦山川

南無觀世音菩薩

捧入宮內昭陽殿 叩頭獻上正宮人

皇后仔細親自看 見仙手眼甚分明

仙人手有千輪相 三十二相罕曾聞

不見手眼由是可 因見相像痛傷情

我兒手有千輪相 手眼都來像十分

妙善未知歸何處 除非夢裡得相逢

皇后哭得肝腸斷 哭聲噎死在宮門

闔宮眷屬皆下淚 送仙手眼出宮門

休說皇后聲哭死 且聽回來奏明君

僧人合藥親進上 病源藥對便身輕

皇帝服藥經一宿 遍身病患盡除根

此時皇帝龍軀健 太平金榜掛朝門

丹墀詔告宣敕諭 寡人得命再還魂

天賜聖僧來救朕 是朕前世宿世親

獨宣劉欽加官職 封侯拜將不非輕

多賞金銀并寶貝 錦衣玉帶號忠臣

滿朝朝官增俸祿 大赦洪恩放罪人

敕傳天下諸州郡 盡持齋戒誦經文

拜請醫師登金殿 九龍床上禮師尊

多感國師親降駕 聊表今朝朕虔誠

皇帝與朝臣共議。朕今得命非常。乃是死中再活。似寒灰發焰。如枯木生花。天差天醫。感恩非淺。是朕宿世父母也。朕當詔告天下。大赦罪人。權且正殿為講堂。暫把龍床。為法座舖設道場敕賜和尚。號曰。大寶法王。鎮國禪師。皇天之下一人之上。文武兩班。禮為帝師。和尚曰臣僧不願如此。可念香山仙人。割捨手眼。若有報恩之念。親詣香山。面謝一回。和尚言已。昇空而去。

△鶯啼鶴鳴鸞鳳舞 個中能有幾人知

南無觀世音菩薩

(和尚飛錫勝空去 空中傳語國明君)

(脫苦身輕休忘苦 得恩惠處要記恩)

吾是普門觀自在 特來救汝病除根

從此真心行聖道 莫使靈真染色塵

乾坤尚有更變動 浮漚塵世豈長存

修羅方瞋天正樂 鬼神愁苦鳥懷悲

惟有人倫堪作佛 奉勸君王及早修

越聖超凡成正果 清風明月得自由

妙莊皇帝。親聞此語。望空百拜。叩頭轉步。隨即登殿。宣傳敕下。集諸大臣。并諸眷屬普令速持齋戒。清淨身心。內外俱潔。各持香花。共乘象駕。即便登程。竟往香山。面謝大仙報德一回。

△心定親登華藏界 脫魔羅網出沉淪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敕傳排鸞駕 龍亭象駕百千層

后妃公主并駙馬 各宮眷屬眾皇親

四相九卿隨聖駕 一時起馬便登程

方出皇城離金殿 敕文早到惠州城

惠州文武來朝見 朝袍官帶出來迎

(莊皇遙觀香山近 青松翠竹滿山林)

(山青木秀無心看 停兵歇駕出龍廷)

舉步親登香山上 低頭竟入草菴中

手捧寶香高承上 躬身百拜祝香文

叩頭跪地稱有罪 寡人得命感仙恩

這番功效非可小 猶如枯木再逢春

為此合朝來酬謝 願師鑒納表愚情

妙莊皇帝。親臨惠州。澄心縣。乃觀香山。二十里之遙。遠見紫雲鎖碧岫。花雨降青天。千峯老岳秀。萬嶂不知秋。皇乃劄下鸞駕。與諸宮眷。步往登山。只見栴檀峯頂紫竹林中。果有草菴一所。便令百樂齊鳴。菓品珍饈。抬至山前。各持香花。拜至仙所。皇乃頂金冠執王簡。掛龍袍。到爐前三上香。稽首百拜。跪地曰。朕今先焚寶香。後供清齋。聊表寸忱。願賜慈悲。俯垂洞鑒爾時仙人。端坐巖上。寂然無言。

△萬山不隔今霄月 一片清光分外明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帝仰觀仙人面 仙人端坐不抬身)

(手眼捨卻形軀別 莊皇難識骨肉親)

滿面血塵無手眼 不言不語實難論

皇帝當時開金口 告言仙姑聽緣因

朕因自身生病患 可憐仙姑損傷身

粉骨碎身恩難報 救得殘君草命存

特辦香齋來供養 合朝面謝大仙恩

思量別無酬大德 一炷心香表凡情

皇曰。朕是山河大地之主。一國萬姓之皇。感大仙之德。遠來面謝。緣何無聲寂然。皇乃慚顏而退再令皇后。宮眷拜問仙人。且看如何。

△凜凜威光混太虛 天上人間總不如

南無觀世音菩薩

皇后便入菴中去 合宮官眷後隨身

(點燭光耀照山谷 焚香烟昇結雲亭)

(拜罷近前親觀看 仙人滿面血和塵)

兩眼烏珠都剜去 又無雙手見刀痕

皇后便使香湯浴 香湯沐浴認虛真

再三仔細心思忖 如同妙善我兒身

皇后哭得肝腸斷 一聲哭死再還魂

我兒離別經九載 阿娘眼淚未曾乾

幾番夢中尋妙善 哭聲驚動六宮人

日間不餐夜不睡 愁憂成病沒精神

在宮不敢高聲哭 父皇聞知怒生瞋

千般快樂渾不喜 一心思憶我兒身

若是我兒休藏隱 依實說與母親聞

此時仙人回言答 告言慈母聽知聞

奴思養育恩難報 出家學道為雙親

若不是娘親生女 誰肯將刀割自身

忍痛受苦都不論 一心要救父皇身

皇后是奴親生母 天教與娘再相逢

欲要捧娘無了手 舉目抬頭少眼睛

皇后聽得哀哀哭 一聲哭死在山中

闔宮滿朝齊下淚 哀聲高震上天聞

莊皇見說心膽碎 振頭扤耳失精神

彈指叫屈方懊悔 這場惶恐羞殺人

自恨當初無先見 有眼何曾識好人

空掌山河為帝主 枉做君皇號聖人

朕若早知燈是火 迴光返照出苦輪

皇曰。好個香山境。花開滿地錦。山樹添翠色。古洞白雲深。山境如此朕未終信。當與朝臣曰。那時妙善。弓弦絞死。被虎拖去。並無形跡。焉有他在。朝臣奏曰。善惡無報。乾坤有私。這仙人。正是公主。皇曰既是妙善。上天感應。令他再生手眼。端嚴如舊。

△依然不會空惆悵 說盡山雲海自清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莊皇帝親下拜 叩頭拱手訴緣因

果然自朕親生女 皇天不負孝心人

再生手眼如舊日 朕捨聲名做道人

百拜道言由未了 忽然平地起青雲

須臾雲開紅日現 清光明亮境和春

仙人端然如花綻 勝前二九貌重新

骨肉相逢哀哀哭 衷腸訴向父娘聞

天上有星皆拱北 人間無水不朝東

萬古有天能蓋地 當然子孝奉雙親

奴因生死事最大 拋離父娘去修真

(若不割愛離父母 萬劫千生道不成)

(無罣無礙平等理 忘人忘法了脫身)

此時仙人。身如淨琉璃。內現真金像。時乃雲收風靜。崢光耀日。忽然仙人容貌端嚴。勝前二九。所謂昭昭乎天日在上。蕩蕩乎佛祖有靈。奉教之者。可不懼乎。

△親證無為觀自在 放去收來總自然

南無觀世音菩薩

仙人果證無生道 乾坤草木盡霑恩

釋梵諸天皆歡喜 萬聖千賢賀太平

菩薩掀開龍宮藏 闡揚妙法露真情

嚴父婆伽六十八 卯年卯月卯時辰

慈母正宮名寶德 算來天壽父同春

奴奴妙善二十八 二月十九巳時辰

為因宮中無太子 特來報答父娘恩

普願回心行正道 無常不怕國皇親

今得人身非容易 失卻人身何處尋

千生萬劫難遭遇 降駕草菴宿有因

生死大事非小可 光陰能幾莫朦隴

得到寶山須採寶 莫教空去再來難

皇后問女兒曰。汝到陰司。再得還魂。地府之事。細說來因。只見人死千千萬萬。那有再生。以得還魂者。仙人聞言。即時便答。

△佛法若無如此驗 宗風那得到如今

南無觀世音菩薩

奴入陰司如夢去 黃泉路上杳冥冥

童子持幡前引路 奴隨童子往前行

又見獄卒排鸞駕 牛頭馬面兩行迎

直入冥陽閻王殿 十王王眷出來迎

三塗化作逍遙境 五色祥雲滿幽冥

舊受罪鬼都放轉 新到新魂盡赦宥

掌判陰司官啟奏 便送奴奴轉還魂

回到逝多林樹下 山神土地護屍靈

肉身不壞常堅固 靈明復入舊軀身

此時還魂如夢醒 弓弦掙斷骨酸疼

記昔開言問二姊 賢哉姊姊聽緣因

稱誇孝順招駙馬 如何不捨手眼睛

難中不報非孝子 辜負雙親養育恩

世上名為號公主 陰司地府未知聞

鬼王鬼使無面目 判官判筆沒人情

不問王妃并公主 不識皇親及國親

(生前不入蓮社會 死後焉得免沉淪)

(若人欲免輪迴苦 一心只管念佛陀)

仙人曰。自古佛法。付與國皇大臣。普濟群生。悟佛知見。代代相承。兒檢古典。闡提深入無如父者。智無洞徹之照。行無高下之節。酷刑盡法。損害無止。但取自樂。不念他苦。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患病臨身。悔無所補。父王聞言。兩淚如珠。開口吐氣。一言閉之。

△玉藏楚石誰人識 剖出方能見寶珍

南無觀世音菩薩

仙人當時開言問 父皇聖耳聽緣因

道言龍軀常安健 原來也有病臨身

見兒修心千般難 重行嚴令斬奴身

比想那時今何在 焉能與父再相逢

文才武德稱忠孝 惡病臨身枉有親

駙馬代得無常路 帝皇不死永長存

死患一節無躲避 貧富貴賤赴幽冥

獨行此苦無人代 將何功行免罪輕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父皇被問眸看地 兩行珠淚落淋淋

賢哉故事休題起 朕今與汝共修真

自恨當初無先見 今日方覺悔無門

妙莊皇帝。告白仙曰。朕思那日。羞慚之至。情知坐罪。悔無高明遠見之亮。如雲掩太陽。一旦昏迷。今見大賢。實無隔宿之讎。乃有報恩之德。願恕罪名。納父出家。入於此山。思惟佛道。儘顯法門。浩蕩普度。一切眾生。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處度此身

南無觀世音菩薩

妙莊皇帝方醒悟 推位讓國願修行

萬榮宮殿齊割捨 千般富貴永埋沉

宮妃眷屬回心轉 持淨戒行出紅塵

金冠玉帶皆歸火 滾龍袍簡化灰塵

登壇受戒為佛子 學做香山老道人

天散迷雲三光朗 人證凡心即佛心

(合國朝臣同行道 大圓滿覺鑒凡情)

(攝受三根歸淨土 直教萬派盡朝宗)

爾時十方諸佛。現寶玉華座。出微妙音。讚言善哉善哉。大皇。宿福深厚。捨一女出家。九族升天。再能推位讓國。降臨草菴。現世即人皇當來成。佛道妙莊皇帝。蒙佛授記心生歡喜。乃作一偈。

(和佛至止 鳴尺偈云)

菩薩慈悲降凡廷 皇宮內苑長生身

普勸佛子依此樣 果然學道不虧人

莊皇說此偈已。隱山修道。二十餘年。春秋八十有九。預知時至。告眾去世遂作一偈。

金鑾位推入真空 清虛寂寞徹底窮

止有一具無明殼 散場付與丙丁翁

休說莊皇。歸淨土。且說現在觀世音。功成行滿。蒙佛授記。遂感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垂寶蓋。地湧金蓮。十方諸佛。菩薩聖僧。釋梵諸天。龍神八部盡赴香山。乃作一偈。

大喜大捨大慈悲 托皇宮內沒人知

剎那轉凡心成佛 森羅萬眾放光輝

香山會上。有一月蓋長者。領五百人。俱至於座前。拜跪問曰。云何外道云何正道。願師慈悲。開示盲迷。作是念已。胡跪合掌。目不暫捨。一心渴仰。爾時仙人。告四眾言。汝以好心來辨。豈得不說。外道者。心外求佛。觀頂著相。眉鼻見光。認空執有於色身內。有什奇特。修無漏斷紅白。採陰助陽。做作十地工夫。知吉凶神事暗傳妙法。立重誓願。兀坐守空。自知生死路頭。印號合同。位登上品。遊好境界。見一切相。不許外人知之。自稱得道。自立教門。作法休糧。顯異惑眾。欺罔賢聖。此乃盡是外道也。譬如猿猴。聯臂攀樹懸崖。下水捉月。徒勞心力。到底成空。若是正因正見之人。總不如此。以偈答曰。

欲達如來真淨界 當淨身心如虛空

莫學出神修煉法 始覺從前錯用功

爾時仙人。告諸後賢。吾於過去。無量劫中。寶藏佛時。淨音皇宮。曾作第一太子。出家行道。至今身心不倦。頭頭救拔。隨類化身。今國皇者。乃吾宿世檀越。妙書妙音。乃是他生良友。及餘眷屬群臣。悉是助緣信施。前生曾結善緣。以致世世相隨。乃作一偈。

無量光中淨觀音 特來此土度群生

久隱普陀人罕識 唐朝顯露始開名

此時仙人。方稱觀世音菩薩。自然體掛瓔珞。頭戴珠冠。手提淨瓶綠柳。足踏千葉金蓮。頂放白毫相光。遍照沙界是諸大眾。齊白佛言。請問世尊。香山仙人。本行因地令諸信樂。云何受持。遂答一偈。

此卷因緣不依稀 萬聖千賢盡受持

抽釘拔禊除雲障 一性圓明等太虛

爾時世尊。告四眾言。汝今諦聽。當與汝說。本山仙者。乃古佛正法明如來。於諸佛中。慈悲第一。憫諸眾生。出現凡世。假入輪迴。化令同事。能捨身心。救拔迷人。歸於淨土。捨雙眼。今得千眼報。捨雙手。今得千手報。號曰。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如來。應供。正遍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即觀世音菩薩。十號也。而說偈曰。

△觀音慈父受魔冤 流通大教世間傳

莫道女身不成佛 功成行滿證金仙

南無觀世音菩薩  (此偈八句 和佛收功)

此卷因緣說已全 古鏡重明照大千

信得及者成正覺 不成佛果也成仙

觀音慈父本行經 普滋大地眾群情

見聞解義知端的 此事功圓賀太平

卷終。(誦大悲咒一遍舉 後四句擊磬朗誦)

大悲觀世音菩薩本行經簡集卷下

宣卷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再能為眾心者跪誦佛各懺悔文畢領眾念佛一堂。()

宋天竺普明禪師編集

清梅院後學淨宏簡行

香山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