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34)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器世間(依報)......

菴摩果。比閻浮。果體圓。圓如毬。

這是由《楞嚴經》中講述二十五圓通的經文而來。二十五圓通章中,阿那律尊者眼根圓通中說:「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也有些地方說,阿那律尊者以天眼觀三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不要說十方世界吧,即使一個「閻浮」提,雖然只是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四洲中的一洲,又是我們腳下的地球,它的面積大約有五點一億平方公里,而阿那律尊者視之,直如手掌中一顆蘋果,真是不可思議的事!同時,地球的表面雖然有高山、深海,凹凸不平,但遠觀,卻是渾「圓」如像「果體」。這從一九六八年美國人太空船繞月球飛行,攝下來照片,可以證明。而《華嚴經》上小世界的圖說,也是圓形,所以說:「圓如毬」。

彼上下。與四週。人與物。如何留。

文中的「彼」指地球而言。地球既然是圓形,又虛懸在太空之中,而且時刻不停地在運轉,那麼,「人」、「物」、鳥獸,以及房舍、用具,在地球之「上下」,或者在它的「四週」,如何能不脫離,而老是停「留」在它的體積之上呢?

楞嚴經。秘密說。善會通。不可執。

「秘密說」者,世尊的答案在《楞嚴》之中已指示了我們,世界、人生,都由妄心分別而有,境隨心轉。必須「善」於「會通」,「不可執」以為實。那麼,人與物之所以依大地而住,而不散墜於太空者,自是眾生的業果如此。

日與月。繞虛空。不墮落。誰之功。

「日與月。繞虛空。」這是將恆星的太陽和行星的月亮相提並論,這是隨他意語。而日、月、地球,皆空懸而不墮落者,在佛法上仍然是以業力為主,這才說得通。

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改。

這裡說時間,時間,在法相宗、天親菩薩作的《百法明門論》上,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之一,乃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之三法,混合起來而產生的。所以說,「時」無別體,依法上立。譬如說,我們一向多以日出名晝,日沒名夜。昨天的一次出沒名為「過去」,今天日出而未沒名為「現在」,明天的一次出沒名為「未來」。然而太陽是恆星,誰都知道。它既沒有出,也沒有沒,只是地球在轉動。我們占據了地球上某一個角落,對太陽有向、背的不同,而妄以為,日有出沒。於是乎定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世。在太陽的本身來說,既無向、背之可言,則三世的安排從那裡說起?

再者我們最富於思想的意識,是前念既滅,後念復生,生生滅滅,剎那剎那在變。而且過去者已過去,未來者尚未來,現在的一念,我們才說它是現在,倏忽之間又成過去。所以《釋教三字經》上說:「三世改」改者,變也。了解這一點你就曉得三世是虛妄的,《華嚴經》上說:「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會通了這一點,那就能轉三世而不為三世所轉了。

南與北。西與東。並四維。上下通。觀十方。人在中。

這就講到了空間了。東、西、南、北之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四維,加上「上、下」,是為「十方」。方者,方所、方向。「方」也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之一,隨太陽而定,因事物而轉移,也不是實有的物體。因為太虛空是沒有邊際的,形形色色的萬物孕育、成長、紛紜、複雜,前後延續不斷地存在於太空之中、地球之上,而人為萬物之靈。所以說:「人在中」。
人居地。地居空。數此地。至大千。凡聖居。各有緣。
「人居地。」人是居住在地面,而地是依空而安住,整個虛空法界大致上都是如此形態,所以說「數此地。至大千。」六道眾生的凡夫是因為罪和福的因「緣」。聲聞、緣覺、菩薩、佛陀號為四聖。統稱為十法界,這十法界的眾生隨其業障輕重不同,各有其因緣而安住於四種不同的報土,如下面說的:

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
分四土。自臺教。前二粗。後二妙。

「同居土」者,凡、聖「同居」之「土」也。這就整個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而言,因為不斷地有佛陀出現在此一世界。既然有佛出世,就有同類的大、小乘聖者們,相率而來,隨緣應化。能化的佛聖、所化的凡夫,二者合起來,所以叫凡聖同居土。
「方便土」完整的名字,叫「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聖者居住的報土,因為他們所修的法非是究竟,故稱為方便,而所證得的果位也未達究竟,所以稱為有餘,因為二乘所證得的是有餘涅槃,所以綜合上述二種因緣,稱二乘人所住的報土名為方便有餘土。
「實報土」者,「實報」莊嚴「土」也,是報身佛千丈盧舍那身所居。「實報」者是真實的果報,此中不含有一絲一毫的虛假施設。有一分清淨因,受一分清淨果。《維摩詰經》佛國品上說: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至於如何才能稱為「實報莊嚴土」,一讀《華嚴經》,便可以知道。
「寂光土」者,常「寂光土」也。永遠如此,謂之常;不著一法,謂之「寂」;虛靈空妙,謂之「光」;為一切世、出世間諸法平等共同依止之處,謂之「土」。身、土不二,迥絕言思,不是我們以凡夫知見可以思量、擬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三賢、十聖的菩薩,各隨其量而得分知。因四聖而分四土,這是來自「天臺」宗的判「教」。「同居」、「方便」之「二」土,「粗」淺而易知,「後」面「實報」、「寂光」的「二」土,微「妙」而難識。所以說:「分四土。自臺教。前二粗。後二妙。」。

法性土。淨化土。染化土。分三土。
賢首教。如是說。從本源。生枝節。

這是「賢首教」作「如是」的「說」法。「法性土」就是前面的寂光土,「淨化土」包括了前面的方便、實報二土,「染化土」就是凡聖同居的娑婆世界。後面的二土是「從」法性土「本源」而生出來的「枝節」。

娑婆界。極樂界。華藏界。及餘界。
四土、三土,講完了,更舉例以言。

「娑婆界」,染化土也。「極樂界」,淨化土也。「華藏世界」是淨化土的擴大。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的實報無障礙土。華藏世界海內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一一海中有一世界種,一一世界種中有二十重世界,一一重中有無量世界於中安住。中央世界第十三重,娑婆、極樂均在其中。此二十重世界之外之世界,謂之「及餘界」。

界非界。非界界。重重涉。各無礙。

第一句,依真諦說來,則「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也。「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理實如此。雖如此說,又不能執真諦而廢俗諦,所以即「非」世「界」,又是名世「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的佛、菩薩們才能如實了知,染世界、淨世界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各各無障「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