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大乘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二 2





請掀開《妙法蓮華經》,看第四十五頁,經文倒數第四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是釋迦牟尼佛重頌,也重頌前面所說的長行,重頌前面所說的內容。那麼,一開始,世尊講:「世雄不可量。」我們稱佛為大雄,就是大英雄。那麼,這世雄就是講著世尊,諸佛的境界,世間人沒有辦法去思量、去測度。所以說:「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所以佛的境界是超情離見,超情離見的,不是你用世間的知見,世間的觀念、想法,可以去測度的。之前我們講過,你學佛法要能夠無心,無心才能合道。祖師講的:「人若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學佛不要貪求,要能夠無有心,無有世間心,無有出世間的知解。所謂「不存凡情,不存聖解」這個才能入道。念佛亦復如是,參禪、學教都是這樣子。存有絲毫的知解,沒有辦法入道。但是在初學的時候,你在用功的時候,還是藉由佛法來熏修,因為如果不熏習佛法,沒有辦法無心。佛門講無心,不是如木石一樣,不是如石頭一樣,那個是無情。有人打坐修禪,修成了石頭,那個就是徹底地斷滅。佛法講的無心,昨天也說過的:離相。了了知,無一物,用而不著,這個叫無心。那麼你要能契入,按部就班來,這個按部就班,不是學小乘、不是學人天乘,是學大乘,你才能夠漸漸地會用心,漸漸地才能夠契入佛境界。不是聽一聽道理,你就可以馬上證得的;當然也有一些根器好的,那是例外。但是他是過去生就熏修了,不是一生一世。所以你平常還是得熏習佛法、還是得念佛、還是得用功,這個你才能夠成道。佛法是講實修的,不只是研究的。所以「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這個及於佛的一切法。「及佛諸餘法,無能洞量者」,你沒有辦法去測量。這個眾生包括凡夫、包括四聖法界,不是只有六道,還有四聖法界,你沒有辦法去測量圓滿佛。所以這一段經文,重頌前面的長行,讓後面沒來參加的,你能聽到。
再來看後面: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這是佛自說,他自己親近無數諸佛,而且聽佛說法,能夠依教奉行,所以叫「具足行諸道。」那麼「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如優曇花希有出現,不容易遇到、不容易聽聞;遇到了,很難相信,很難接受。所以叫「難見難可了。」不容易見到、不容易了解,這是諸佛如來的甚深之法。「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世尊說他能夠聽聞甚深法,也能夠解了、也能夠行道,不是行一天,行無量億劫,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他成就圓滿的佛果,安住一乘寂滅道場,所以叫「道場得成果。」那麼「我已悉知見。」對圓滿的佛果完全證入,這是釋迦牟尼佛講他自受用的境界。
下面: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這是如來的果位,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說:如是大果報,以及種種諸法性相之義,唯有世尊以及十方諸佛,乃能夠了知。下面講的: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諸佛如來所證的一心,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思量,你沒有辦法用思量。思量是世間法的這種思量,用世間意念、用世間的禪定、用二乘的這些知見,乃至權教菩薩這些修行方式,你都沒有辦法證入。權教的方式,沒有辦法證入啊!所以這個是講的:「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沒有辦法去說,所以一開始就告訴舍利弗,「止,不須復說。」因為「言辭相寂滅。」沒有辦法去宣說如來的境界。
所謂「舉心便錯。動念即乖。」才有言說,便落二三,這佛的境界沒有辦法言說。「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其他的眾生,沒有辦法得解,除非你是大菩薩。「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什麼叫信力堅固者?我們一直強調的「深信大乘,心不退轉」。你才能夠聽聞一乘了義,聽了以後你才能得解。其他的那些世間人,或是一些初學的,什麼叫初學?剛接觸佛法的,世間心還沒放下的,還認為說要用小乘、用那個《弟子規》來打基礎,這些都信力不堅固,絕對不會成就,不會有任何成就的,只會成就世間,在這個世間繼續輪迴,那個不會成就的。小乘法成就的是出世間,成就不了佛,他頂多到阿羅漢,他是出了三界,所以沒有辦法去測度如來的境界,除了你是大菩薩。而且初發心的菩薩,對於如來的境界雖然了知,但是在力用上,還是相差很遠,那更別說是凡夫了。所以你要能夠深信大乘,信力堅固,為什麼這裡不跟你講,這個信力堅固,你要按經教來看,天台宗判教,初信位。初信位這小乘初果,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的斷證,這是初信。我們不這樣說,為什麼?因為與《法華經》它的真實義趣不相符合,如果說按初信位才能解得《法華》,那凡夫永遠不可能解得,那就變成漸次法。六祖大師講的:「下下根亦有上上智。」就算凡夫是下根好了,他只要肯聽聞、肯學習,一樣能夠解得《法華經》。所以你用經教來看,只能講對一半,沒有辦法發揮《法華經》接引眾生的完全義趣。所以,我知道這裡有人會講說要初信位,但是初信,它的斷證就像小乘初果須陀洹;我們不這樣說,講信力堅固,《華嚴》講的大心凡夫,你發大心想學、想成佛,一定能成佛。後面,釋迦牟尼佛講:「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只要聽聞《法華》,一定成佛。佛沒有說凡夫不能成、畜生道不能成。後面龍女八歲成佛,在法華會上,龍女成佛,沒有經過初信、二信這樣的次第,牠是頓超的。所以舍利弗覺得不可思議,龍女是畜生啊!畜生道的,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所以就知道《法華經》是頓超的,是成佛的《法華》,不是一般的漸次教,所以稱為圓頓大法。智者大師判為圓教,是頓超的法門。所以說的「信力堅固者。」那只要大眾你能發願,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非大乘不學,只願意學大乘,其他你都放下,你的信力可以算是堅固,世間要懂得放下,這信力就逐漸地越來越堅固,那你必然能契入如來的境界,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
下面看: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這個是告訴我們,就算是佛的弟子有修有證,就算是大菩薩,也沒有辦法測度如來的境界。所以你看經文講的:「諸佛弟子眾。」這些佛的弟子,「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這此生算是最後生了,來生他就不遭後有了,都已經證得大阿羅漢了。「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他要思量佛的智慧,思量不到。假使,這是講的佛僧團以外的,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大眾以外的,佛僧團以外的,當然,佛的僧團,肯定不是只有千二百五十,那是常隨眾,還有一些沒有跟隨在身邊的。那佛的這些弟子以外的這個世間,「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這假使是假設,整個世間都如同舍利弗這麼樣高的智慧,「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舍利弗沒有辦法測度。那你看現在這些小乘的,毀謗這個大乘的,他們要測佛的智慧,根本沒有辦法知道,他智慧根本不如舍利弗啊!所以,如果人家告訴你,哪一個人修小乘證阿羅漢,他說大乘怎麼樣,你就心裡要有數啦,這個阿羅漢再怎麼厲害,都不及舍利弗;舍利弗尚且無法知見如來的境界,何況其餘弟子?所以,這「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前面是假設,後面「正使滿十方。」就算是真的好了,「正使滿十方。」這不是只有世間,十方……無量無邊,「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不光是舍利弗,包括目犍連、須菩提、大迦葉、阿難、難陀、羅睺羅等等的……這些尊者。「及餘諸弟子。」佛陀的弟子都集合起來,都如同舍利弗,「亦滿十方剎。」遍滿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不要說一個阿羅漢,十方的眾生都成就阿羅漢,智慧皆如舍利弗這麼高,一起來測度如來的境界,沒有辦法知道,這是講聲聞,所以二乘人,沒有辦法了解大乘。你說學二乘能入大乘,這是不可能,一定要迴小向大,迴小向大就捨棄二乘,直接學大乘。所以有人說,學大乘一定要先學小乘,不然這非佛弟子,引《佛藏經》這樣講。我告訴你,《法華經》是經中之王,一切經典皆歸《法華》、皆依《法華》。《佛藏經》講的這是接小機,因為他還不能信入,所以,就先跟他講。那現在的人呢?沒有發大乘心,也不了解大乘,就好樂小法、好樂人天乘,他告訴你的這些話,你就要知道聲聞乘沒有辦法成佛,也不能作為大乘的次第,你要清楚,你一定要棄捨聲聞。就像長者他的兒子,要承接長者的家業,一下子沒辦法承接,所以先叫他去除糞,除糞就是挑糞。長者是不是希望他的兒子去挑糞呢?不是,是他兒子流浪在外,意志狹劣,沒有這樣的一個願望,想要承繼家業,甚至看到家裡這麼多金銀財寶,他反而害怕;看到自己的爸爸反而害怕,所以往至貧里辛苦地勞作。所以後面的這個長者,與窮子的這個比喻,正好講著我們,正好講到現代。所以你要聽到外面告訴你:要先學小乘,不然大乘你沒有根,這個說法是錯的。《法華經》絕對不是這樣子的,大乘法絕對不是按照他的思惟的、按照他的想法的。他的想法,這裡講:「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沒有辦法知道如來的一乘法。他給你教的這個次第是錯的。釋迦牟尼佛講:他絕對不用小乘法來幫助一個眾生。所以,講這個話一般人不相信,人天都驚怖,怎麼可能沒有小乘,佛就告訴你確實是沒有,十方佛土中,沒有小乘法。釋迦牟尼佛也絕對不用小乘法來幫助眾生,佛說他自己學的是大乘,就希望大家都學大乘法。所以你要深信,你要把這個正確的觀念,要給大家知道,把他們的邪知邪見都轉過來,你這樣你才能學正法,你的障道因緣才能解除。你推廣大乘、弘揚大乘,你自己的障道因緣就減少啦,越來越少、越來越順。所以你自己要發心,聽到了《法華經》,還要再廣為宣傳。
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佛藏經》也必須得依《法華經》。為什麼?《法華經》是了義中的了義,圓頓中圓頓之教。所以佛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要能夠深信啊!這裡是講的「正使滿十方。」下面:「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這辟支佛他的修證,比這阿羅漢還高了。所以你就知道,要是有人告訴你,哪幾個人證阿羅漢,叫你要學小乘。你就知道,這個辟支佛智慧比阿羅漢還高,根器比阿羅漢更利,他也沒有辦法測度佛智,不光一個辟支佛沒有辦法測度,「亦滿十方界。」滿十方法界都是辟支佛,這個數量如同竹林這麼多,密密麻麻的。「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在無量億劫當中,欲思佛的實智,「莫能知少分。」一點點他都沒有辦法知道。從這裡就知道辟支佛比阿羅漢境界還高、根器還利。這樣子你就可以了解佛的智慧有多高,也可以知道說這些世間人、這些小乘人,你不要聽他講,他說他自己,之前也學過大乘,所以現在來學小乘,這叫退道心了,這叫退轉了,他還敢拿出來做廣告啊,這是丟臉死了,退心了;他也說他常常跟著佛在學,什麼隨著佛在學的,那個是外道,我講誰你們很清楚,那個是外道,他教的不是佛法,更不可能是大乘,都是穿鑿附會,全部都是穿鑿附會。
再來看「新發意菩薩。」新發意的菩薩「供養無數佛。」他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剛發心的,圓教的初信位的菩薩,或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都算是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得佛辯才,又能善說法,這些人「如稻麻竹葦。」稻麻竹葦,稻麻,你看到的這個亞麻、大麻,這麼細、這麼小,跟那個芝麻粒一樣小。一個芝麻粒,算一個新發意菩薩,這樣遍滿十方剎這麼多。「一心以妙智。」他們的智慧就比辟支佛還高啦,他能夠新發心,初發菩提心的菩薩,論修證、論智慧都屬於圓教,相當高的智慧。「一心以妙智。」測量多久呢?「於恆河沙劫。」這個恆河裡面,一沙算一劫,一條恆河沙,這裡面有多少的沙,數不清的沙,「咸皆共思量。」這麼多的菩薩,用這麼長的時間,要來測度如來的智慧,不能測佛智,不能知佛智。這是這些新發意的菩薩,他們的修證已經對我們凡夫來說,到了不得了的境界,他也沒有辦法去思量如來的智慧。後面的:「不退諸菩薩。」不退,最少最少的,我們算到圓教初住,圓教初住得的不退轉;最嚴格的呢?圓教八地的菩薩。前面新發意,我們就算十信位,新發意……十信位。這裡不退菩薩,從初住開始算,嚴格一點,從八地開始算,八地的菩薩證得三種不退,圓證三不退。這些都是不退菩薩,其數一樣如恆河沙,亦滿十方剎,「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所以你就知道世尊的智慧,不可思量啊!這是用世尊的弟子,以及諸大菩薩,這樣一層一層地來顯示佛的智慧。所以世尊講的話你要聽,教你不要搞世間法,你不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自己認為。佛在戒經上告訴你不要學,你就不要學。告訴你要依止大乘,你就要依止大乘,你不要相信這些外道所說。因為我知道後面,可能會有一些自己說自己有修證的,或是什麼佛再來、什麼菩薩再來,他要學小乘,教你去搞人天。這些不管他是真的假的,你不必去追究;不管他有什麼神通,
凡是跟經典講的不一樣,你都不要相信他。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就是學大乘,你時節因緣到了,「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眾生時節因緣成熟了,你絕對要學大乘法。佛沒有在用小乘法教化眾生的,絕對沒有,不然世尊說啊,他說「我則墮慳貪。」這件事情不可以做。諸佛如來是大施主啊,能夠普濟諸窮苦,他絕對不用小乘法幫助眾生,這一點你一定要知道,所以不要被這些邪見給矇騙了。這一段你就能了解世尊的智慧,不是一般我們凡夫啊,整天就是家庭、小孩、工作,在這個世間裡庸庸碌碌啊,用這世智辯聰想要來了解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諸佛的境界,你是想都想不到;即使是大修行人像大菩薩、不退菩薩,也沒有辦法測度;那不退菩薩其實還可以往上,不光圓教八地的菩薩,包括文殊、普賢也沒有辦法測度,這些是等覺菩薩。

所以為什麼佛有十八不共法,就是不與等覺共。等覺菩薩沒有十八不共法,沒有十力四無所畏,所以他們要了知如來的境界、如來的受用,也沒有辦法知道,只能說相似,或叫隔羅望月,隔了一層羅紗在看月亮,看起來有看到月亮,但是懵懵懂懂的,所以這樣子你就曉得這一段經文的義趣。
再看下面: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佛又告訴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他已經完全地證得,唯有世尊才能了知什麼是甚深微妙法,以及十方諸佛,所以說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他的境界,他所證入的完全一樣,沒有一絲毫的差別,這是講諸佛如來所證入的平等的一心,但隨力用上,每個諸佛過去生發的願,所願大小不同,就有不同的力用差別。就像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那有些執著的人,執著在平等上面的人,他就認為佛是平等的,怎麼可能有佛中之王;有的著在高下心上面的,認為阿彌陀佛比較高,其他諸佛,這個大概不如阿彌陀佛,兩者俱錯,都是不能會通。要知道諸佛的境界完全平等,隨著每個人因地發的願,所願大小不同,所以產生出力用不同。阿彌陀佛因地發的是大願,所以諸佛讚歎他,這稱讚他的願是第一的,是願中之王,是佛中之王,這是讚歎,並不是具有高下心。我知道有一些現代學這個本願念佛的,後來都變質了,認為其他諸佛不如阿彌陀佛,那這個是錯誤的。《華嚴經》講:「若作如是解。此佛此最勝。顛倒非實義。不能見自性。」現代的這些錯學淨土的,這本願念佛的,他絕對見不了性,沒辦法成佛,不能見性就不能成佛啊!達摩大師講:「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都是外道」。所以按照達摩大師來看,現在那些本願念佛都是外道法,師是魔王,弟子是眷屬,魔王眷屬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修行,什麼東西最重要?什麼東西擺第一?就是「明心見性」。任何的宗派不能違背這四個字,違背這四個字,它就不是佛教的宗派。所以你看到現在有一些他自己在成立什麼宗啊、什麼派的,那自立宗派。你看他裡面的內容,是不是能明心見性,不是只有這四個字,要實質,用的方法跟經典講得一不一樣,有沒有經典根據、有沒有人有修證-坐脫立亡的、能夠講說大乘的,不是只有條文式,那個只有一些名相而已。我知道有些外道也會講明心見性,他附佛的嘛,附在佛門裡面的;或是拿著這個佛門的一些經咒,教人家怎麼念,說念幾遍都要問過他,叫什麼心靈法門,那個是外道,那個絕對的外道,邪知邪見。那個是妄心,貪瞋癡心在念佛、念咒,那個成不了佛,最後你一定會受害,這是跟你們大概講一下。
那再來看下面: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這叫著舍利弗,前面制止舍利弗問,顯示世尊不可說的境界。這裡又告訴舍利弗,諸佛如來語無虛妄,每一尊佛都一樣,「於佛所說法。」佛告訴你的法,你要能夠深信,不要懷疑。因為世尊知道機緣成熟了,必說《法華》,所以先告訴舍利弗,你們不要生懷疑,叫著舍利弗也是包括叫著我們後世的大眾,「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這一句話很重要啊!你信不信得過佛?有一些人,有一些出家人,七老八十了不信佛啊!都在搞世間事,搞神通附身,這個就是不信佛啊!信不過佛。所以自己從初發心一直到你盡未來際到成佛,都要深信諸佛的經法,而且要去修行,要去轉變,「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這「信」裡面包含著你去修行,不是只有信而已。後面講的:「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到法華會上,攝末歸本法輪啊,必然要說真實法。這是佛告訴舍利弗,也是告訴我們,他將要說真實法,你要能夠深信,不要懷疑、不要生毀謗,同樣也是叫著我們大眾,你要能深信大乘,不要生毀謗,「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世尊要入滅了,一定要說真實法。
後面: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這同時告訴這些聲聞眾,以及想要求緣覺乘,就是認為說要先學小乘的、先學人天的這些人,他說我目的是要你們成佛,「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因為你剛開始不能接受,所以我給你講個三乘,講了這些聲聞、緣覺,但是你不要希求,這個只是我的方便而已,所以說「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不是我的真實法。這裡就已經先在暗示了,讓你知道世尊要開權顯實,所以三乘佛法是佛的方便,甚至佛在後面講的,尚無有二乘,何況有三乘。清涼國師講的:他告訴我們這個佛法五乘裡面,人、天這個兩乘,不是佛法。世尊在法華會上直接告訴我們,佛判得比清涼國師還要好,當然他是教主啊,他告訴我們連二乘都不算佛法。他說:我佛法中尚且沒有二乘,怎麼會有三乘呢。所以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希望大家「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你要信得過,不要懷疑。所以這裡講的,他說的三乘是「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是方便讓你能夠不要著在世間,所以跟你講個三乘法,但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法。佛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成佛。
再看下面: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這大眾中有聲聞、漏盡阿羅漢,以阿若憍陳如作為上首的有千二百人,以及發心要學聲聞辟支佛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作什麼念呢?
下面: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他們「各作是念。」心裡這樣想,他說今者世尊為什麼殷勤方便來讚歎如來的境界,他們搞不懂,「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如來的甚深的教法,講給你聽,你很難去了解,「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他們也得到了這個阿羅漢的涅槃,也證得了辟支佛,能夠「到於涅槃。」但是還是沒有辦法了解如來的境界,所以「而今不知是義所趣。」這是大眾心裡面這樣想,他們知道自己雖然已經證阿羅漢、證辟支佛了,也發心要出離,但是仍舊沒有辦法去測度如來的境界。再來看下面,這是第二請,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這個是舍利弗知道大眾心裡有懷疑,自己也搞不清楚,叫「自亦未了。」所以「而白佛言。」請問世尊,何因緣故,是何因何緣,到底是什麼原因,世尊這樣殷勤地讚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舍利弗來請問,為什麼佛一開口說話,就讚歎如來的境界,而說我們都不能了解呢,這舍利弗來問。
下面看,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舍利弗說他跟著佛出家,在旁邊聽經聞法這麼久,跟著佛修行這麼久,從來沒有聽佛如是說,他沒聽過;今者四眾咸皆有疑,包括在會的大眾,這些聲聞、辟支佛都有疑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希望世尊能夠為大眾解說,「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為什麼這樣讚歎。再來看後面的偈頌,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這是舍利弗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就再把他的問題再提一次,他讚歎「慧日大聖尊。」這讚歎佛的智慧猶如太陽一樣,讚歎佛是大聖,為一切世間、出世間所尊重,他說「久乃說是法。」從來未曾說,到現在才說,所以說「久乃說是法。」世尊出世四十幾年來,到現在法華會上要開權顯實,所以才不斷地讚歎諸佛甚深微妙難解之境界。下面講的:「自說得如是。」自己說如來的境界,世尊已經完全證得,包括「力無畏三昧。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以及佛成道的時候,安住法性道場,所以「道場所得法。」這都是如來的境界。「無能發問者。」沒有人可以問,因為聲聞、辟支佛根本就沒有辦法發問,舍利弗說「我意難可測。」以他的智慧,要來思量要來發問,也沒有辦法。「亦無能問者。」除了我以外,也沒有人可以問,沒有其他的這些師兄弟可以問佛,所以佛是無問自說,「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這世尊自己讚歎一切如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不光世尊所得,也是一切諸佛之所得,這是舍利弗講的。
你再看下面: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闥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這不光舍利弗有疑惑,無漏阿羅漢以及想要求涅槃的,想要成道的,「今皆墮疑網。」大家都不解,到底佛為什麼這樣講,不光羅漢不解,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這個天龍八部,以及乾闥婆等,都互相「相視懷猶豫。」互相看著對方,心裡面啊,眼神當中透出著懷疑,所以說「相視懷猶豫。」那麼「瞻仰兩足尊。」瞻仰著世尊,世尊到底要說什麼?「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佛為什麼一開口,就如是殷勤稱歎方便。
下面講的: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他說聲聞大眾當中啊,佛印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說我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他用自己的智慧要思惟如來的境界,為什麼如來這樣說?到底如來是要說什麼?他沒有辦法測度,所以說「為是究竟法。」到底佛是要說究竟法呢?還是要說修行的方式呢?「為是所行道。」是要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嗎?
下面再看,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這佛口所生子啊,什麼叫佛口所生?就是從佛法化而生,這佛說法是從口而說,當然世尊說法,不僅限於口,但是以口代表世尊所說的法;那眾生聽聞佛說法,修行以後有修證了,叫「佛口所生子。」就從佛教法而受化,所以有今天的果位,有今天的修證,所以說「佛口所生子。」你聽佛的話去修行、證果,你就是「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合掌一心祈求世尊來說法,「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這是希望世尊為我們大眾如實地開演。再來看後面,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不光是聲聞、緣覺,乃至諸天龍神,其數如恆沙這麼多
,乃至「求佛諸菩薩。」想求佛道的這些大菩薩,大數整體來看有八萬,「又諸萬億國。」其他國土的轉輪聖王,也都來到法華盛會的現場,「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想要聽聞圓滿的教法。這個是舍利弗的重頌,當然他重頌裡面有一些細節,包括後面來參與的大眾,都願意來聽聞一乘了義,願意學習一乘了義,這個是重頌的經文。好,再看,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這是第二個止,前面是請,第一個請,這裡是第二個止,先止後請,所以「止止。不須復說。」不用說了。「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世間的天人、大眾,都會產生懷疑,所以世尊止止舍利弗,就是制止舍利弗,「不須復說。」
再看下面,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這是舍利弗第二次請法,請世尊說法,所以「舍利弗重白佛言。」請世尊說,「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為什麼呢?這個來參加法會的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的眾生。阿僧祇翻作中文叫「無央數」,這些數不清的大眾都曾親近諸佛,「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他們都有善根,「聞佛所說。則能敬信。」他們善根非常好,能夠相信佛所說的,這是舍利弗在看,但是世尊後面還是制止他。所以你就要曉得,這些大眾的善根非常好,已經不可思議了。但是聽聞《法華經》這個善根,是不思議中的不思議,不是一般少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可以聽得到的,你想聽還不一定聽得到。你看這些大眾,所以為什麼後面有五千大眾退席,前面這裡舍利弗已經觀察過了,這些都是有善根的,都曾見佛,都曾發心要學佛,但是還是有五千人退席,都已經到法華會上了,世尊要說大法,他還要退席,那就沒有辦法。還有一種是這個時節因緣還沒到的,雖然想聽,世尊以神力故,障蔽他不讓他聽。所以你要聽《法華》,沒有那麼簡單、沒有那麼容易,除了你善根要夠,你願意聽,還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還要觀察過,你的根器堪受此法,不然你聽了呢,開始毀謗,開始謗佛,那對你來說,是莫大的傷害。不是世尊有所揀擇,是你根器不好,所以你自己要發心,要禮懺,懺悔業障。這裡看到經文你就知道要聽《法華經》沒有這麼簡單,不是一般的善根。
下面講:「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王無上尊。」這是用這個偈頌的方式,再次請法,「惟說願勿慮。」請世尊說諸佛甚深的境界,請世尊不要憂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這個與會的大眾,大家都能相信,所以他請世尊說法,希望世尊不要憂慮。再來看第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這個舍利弗智慧雖高,但是不及世尊,世尊以普眼觀察,所以再止舍利弗,他說「若說是事。」如果講諸佛的甚深的境界,「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給你講一乘法,你絕對會懷疑。就像講淨土,淨土也是一乘,很多人就懷疑啊!為什麼懷疑呢?他善根不夠啊!跟他說十念、一念就能成佛,他心裡想哪有這麼簡單啊,萬一沒去呢,我現在是不是學個五戒、學個《弟子規》來保個人身呢?這個就是懷疑淨土啊!所以人天皆當驚疑啊!我們在講座上告訴他,你就深信淨土,你不要學那些東西。他就是不相信,他就覺得,哎呀!人沒有做好怎麼行呢?萬一來生去不了極樂世界呢?這個就是懷疑啊!
我沒有這種懷疑,我的胎教是念阿彌陀佛的,我對淨土沒有任何的懷疑,我對一乘法沒有任何的懷疑。所以希望大眾你看到《法華經》這一段,你自己就要警覺,你的善根夠不夠?如果不夠,趕快修福。怎麼修福呢?流通大乘、弘揚大乘。你自己不會講,你可以把祖師大德的、把我們講的這些內容都分享出去;縱然夠了,你也一樣流通大乘,只會增益,不會減損。要聽聞大乘佛法,沒有這麼簡單啊!舍利弗在觀察,認為大眾可以聽,佛還是制止他。如果說如來的境界,一切大眾皆當驚疑,說凡夫能直接成佛、說妄想本空、五陰非有,一般的眾生聽不得,這是諸佛所行境界。「增上慢比丘將墮大坑」,說比丘包括說著這些佛門七眾的弟子,增上慢比丘包括增上慢比丘尼、增上慢沙彌、沙彌尼、增上慢優婆塞、優婆夷等等的……在佛門的這些弟子。叫著比丘,比丘七眾之首,叫著他,增上慢比丘將墮大坑。這些懷有增上慢的人將墮大坑。什麼叫大坑呢?墮地獄。所以你毀謗大乘絕對墮地獄。你看哪一些和尚,不管是年輕的、還是老的和尚,還是什麼長老的,他只要毀謗大乘,你不用問我說他去哪裡?我告訴你,很明白,絕對墮大坑,為什麼?法華會上講的。你只要說大乘非佛說,這種人一定墮大坑。他修什麼禪定都是墮大坑,他做再多的好事還是墮大坑,毀謗正法。那你現在聽了大乘了,還墮不墮大坑?跳出來了不要再跳回去了,你回家以後你心又貪著世間,放不下,又被世間事情干擾了,又退心了,這就墮在大坑當中,這就是法華會上退席。一參加一發心,要能夠保持,永永遠遠地保持下去,滄海可以變為桑田,你的道心絕對不退,不可以發三分鐘道心,不可以發露水道心。要知道,連舍利弗在請法請三次,可見這個法的珍貴,可見世尊的境界甚深難知,一切眾生無法測度,一切諸大菩薩無法測度,連觀音、普賢都無法測度如來境界,因為他們是等覺菩薩;彌勒菩薩都還要求佛開示,文殊菩薩都還要聽佛說法。所以你今天聽聞《法華經》,世尊將要開權顯實,你有這個大福報、你有這個大因緣,自己要發心,要求出離,願學正法、願學一乘,不然都是墮大坑當中。什麼叫增上慢呢?就認為自己很厲害,你認為你自己是什麼博士,什麼佛教博士、佛學博士,或是其他的博士,科學的、醫學的,這些你都要放下,不然都算增上慢人。增上慢就自以為是,得少為足就叫增上慢,這講凡夫;二乘的,他得少為足就是認為自己有修證,證阿羅漢,以為這樣就可以了,不復前進,不想再學了,這都是增上慢人,用普通話來講,就是自以為自己很厲害。所以菩薩戒講的十種慢,《梵網經》裡面講十種慢,或是你是高門大姓、或是你家有錢、或是你有名、或是你有學問等等的……有十種。這些慢你都要放下,你才能夠契入,你才能夠得一乘了義的義趣,能夠了解如來的境界。也因為你能放下,你稱為「信力堅固者。」「信力堅固者。」所以這裡不光是世尊在觀察,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墮於大坑,不要墮於大坑當中。再來看下面: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這個是世尊重說偈言,制止舍利弗不要再問了,「我法妙難思。」這些增上慢人「聞必不敬信。」聽聞以後必定對佛法不恭敬,也不相信。不恭敬他就敢毀謗,不相信他就起懷疑,不光他自己懷疑,還要讓大家懷疑,還要寫一些文章說我客觀地給你們分析,那個都是他不信正法的展現,自己疑心的展現。這「疑」是大業障,貪瞋癡慢疑,對於一乘了義不能信受,這是最大的業障。他還要說他客觀地分析,我去考據我都沒看到,你沒看到那是你眼睛瞎了,不是佛法沒有,你自己是睜眼瞎,他去考據都考據不到,去的地方都錯誤。玄奘大師從印度帶來了正法,整個大乘佛法在中國扎下的根,就在中國,怎麼會沒有?你找錯地方了,看錯了,為什麼去印度沒看到?因為那個時候,現在的土耳其入侵過印度,有一些其他宗教的,把佛教給毀壞了,很多寺院全部焚毀,一萬多間寺院,但是在此之前,佛法已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了,當時候的印度,已經傳到中國來,所以你現在去印度找,早就沒有了。現在有些日本的這些學者,他說他也考據不到,他歷史去看一看,日本什麼時候來中國請法的,派出的遣唐使,自己國家歷史看一看,不要每次都想要改,不要不符你的意,你就想要亂改一通,胡說八道。要是你認為大乘佛法有問題,那你日本的佛教,你現在所說的言論都是有大問題的。你這叫以刀自斷其首,首已斷故,你就沒有命了,拿刀自己割自己的頭下來。日本的學者,你還要懷疑中國大乘佛法,你那裡之所以有佛法,就是來中國學的。你不是拿刀自己砍自己腦袋嗎?你還懷疑,那你現在這些論述根本就是完全錯誤。所以不能毀謗大乘,不能夠令眾生生疑惑,不然必墮大坑,必墮地獄。
好,再看下面: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饒益。」
這個是舍利弗再請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
今此會中。如我等比。」就跟我一樣的有百千萬億這些大眾,「世世已曾從佛受化。」都聽聞佛講經,受佛的教化,都已經學了佛了。「如此人等。必能敬信。」他們一定可以學,一定可以學大乘。「長夜安穩。多所饒益。」學了大乘以後,能得長夜安穩,長夜就比喻非常長的時間都能夠安住大乘法,心得安穩,而且能夠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你聽聞大乘,還要想到要流通大乘,不能只自己聽,要能夠希望佛法能夠廣為流通,正法可以廣為流通,一乘法可以廣為流通,「多所饒益。」這是舍利弗再請世尊,這第三請,下面看偈頌: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這是舍利弗重頌之前長行所啟請的內容,乞求「無上兩足尊。」乞求世尊「願說一乘法。」他說他是佛的長子,在大眾中是上首,所以代表佛的長子-智慧第一。他說:「惟垂分別說。」希望世尊能為我分別演說,就是仔細地為我們說明。「是會無量眾。」來參加這個法會的「能敬信此法。」你要反觀你自己信不信,相不相信,你能不能真正信受,真正能信你就能入,所以這裡講「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這些人宿世以來都受佛的教化,也可以說能夠聽聞《法華經》,不是一生的善根,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世世受佛的教化。但是還是有少部分的人善根不夠,所以我前面講,不是你想聽你就能聽,有的善根不夠,福德因緣不具足,沒有辦法聽聞。所以這裡講的,雖然世世已曾從佛教化,但是也要真正善根成熟,你才能敬信,不然後面一定退席。下面講的:「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這些與會的大眾,包括我們也都一心合掌,這一心合掌就是收攝你的散亂心,合掌聽受佛語,聽佛的開示,聽佛講一乘。他說「我等千二百。及餘求佛者。」千二百弟子以及想求無上佛道者,都如是一心合掌,如是乞求。「願為此眾故。」希望佛為我們大眾「惟垂分別說。」為我們分別解說,「垂」就是哀憫大眾,垂慈眾生。「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大眾聽聞一乘了義,一定能生大歡喜,不會生懷疑。這是舍利弗為我們請法,所以你能聽聞一乘了義,除了感謝祖師傳法,鳩摩羅什大師傳法,還要感謝舍利弗尊者為大眾來請法。他給我們請了很多一乘法,包括我們學淨土,《彌陀經》也是佛對著舍利弗說的,讓我們大眾可以聽聞一乘了義,希望你用恭敬心來聽受正法。再來看下面: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這世尊終於答應了,「殷勤三請。」非常恭敬,大家看經文都覺得繁瑣了,也顯示舍利弗請法的恭敬心,「殷勤三請。」世尊講:「豈得不說。」已經具有恭敬心,現在因緣也具足了,怎麼能夠不說法呢?
下面看:
「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叫著大眾,叫著我們後世的這些弟子,「汝今諦聽。」你們仔細聽好,「善思念之。」收攝你的身心,要「善思念之。」善聽聞、善思惟,能夠隨文入觀,能夠轉變自己從來的這些錯誤的見解,從來的這些煩惱,所以叫「善思念之。」因為有些在聽經的過程當中,為什麼能開悟的?為什麼能夠證果的?在佛的法會上開悟證果的,就是他們「善思念之。」善聽佛法,隨文入觀,所以他聽佛開示,他證阿羅漢、證得不退菩薩都有,都是因為善思惟。世尊說:「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我一定會為大眾,分別來開示。那下面你就知道了,有一些人善根、福德、因緣實在不夠。看下面的經文: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你不想學,釋迦牟尼佛不會硬要你來學,這是諸佛的大乘法要。法華會上你已經參與了,不要再退席,不要像這些五千人一樣,不要做其中之一,也不要做他們的後代。這些人善根不夠,業障深重,罪根深重,都是增上慢人,都是不能成佛的,沒有辦法成就。所以世尊要為大眾解說,他聽聞大乘,世尊要講大乘佛法,他害怕了,不敢聽了,或是自以為是,著在自己的思想、見解上,認為自己很厲害,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始終不願意放下,這些人都是增上慢人,都是不能參與法華盛會的。所以這裡看,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一共有五千,有這麼多,五千人。「即從座起。禮佛而退。」話也不說,頂禮佛完就走了,這是法華退席。所以你要是不肯修行、不肯用功,都是法華退席;不肯接受、不肯轉變,都是法華退席。所以學一乘了義,學如來的境界,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你的善根不夠、福德不夠、因緣不夠,即使遇到《法華經》,也是如同盲人不見太陽一樣,不見日月。所以一定要把從前的這些知見要放下,你的看法並不重要,重點是你要把之前的這些想法、看法都放下,來隨順佛知佛見。世尊知道為什麼這些人會退席,「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業障太重,雖然聽聞佛法,但是不願意學佛、不願意信佛。就是現在在佛門那些愛搞世間法、人間佛教,學這些……,用這些什麼儒家作基礎,這些都是罪根深重;學《弟子規》這些東西,都是罪根深重,不能直接學一乘,「不堪受是法。」所以說「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福報不夠,業障太重,叫他放下,他放不下,他不能深信佛的智慧,不能深信自己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沒有辦法深信,「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認為自己很聰明,認為自己很厲害。「未得謂得。」沒有修證,認為自己有修證;「未證謂證」,沒有得果,認為自己有得果,誑惑大眾,或是所得的果不圓滿,他以為是圓滿的;所修的方式是錯的,他以為是正確的,都算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在現代很多人用世間法作學佛基礎,這個就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大妄語,欺騙大眾,你給大眾修行的方式是錯的,讓大眾誤以為用你這個錯誤的方法可以修證,那就是「未得謂得,未證為證」。不是只有說自己是佛,那才是大妄語;你用錯方法、你教錯方法,都是大妄語,這在菩薩戒裡面就已經講過了。所以佛教的標準是很嚴格的,不是只有表面上。那這些人從法華會上退席,不能參加,所以凡是不信正法者,不信正法者就是法華會上五千退席的大眾,不是只有那個時候有退席的人,現在退席的人更多,連佛陀住世,你都還退席,那不能深信大乘的這些人,更是比從前還多。所以你不要看這些外道、邪見的,他們好像人很多,聚集很多人,辦這些什麼法會修行,這個就是魔力攝持。這魔力攝持,因為他拼命想去,不是佛力攝持,那些人善根不夠,罪根深重。你不用去覺得他們人很多,那個都是不學佛的人,沒有什麼好去在意的,都是業障重。所以「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什麼叫有如此失呢?世尊將說大法,他卻不能聽聞,「有如此失。」有這麼大的損失,「是以不住。」沒辦法待在現場聽,沒有辦法聽經聞法,聽聞一乘,所以說「是以不住。」待不住。所以我們這個道場講一乘法,你不是真修行的、不想修行的,你進不來;你進來了你會待不住,你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你就有很多理由想要離開。確實跟《法華經》講的一樣,善根不夠、福德不夠、業障重、貪著世間、不肯放下的,你就沒有辦法待在真正的正法道場。所以這裡「世尊默然而不制止。」這些人「不堪受是法。」所以世尊默然,不制止他離開,這些人留下來,只會破壞正法而已。所以你不能守道場規矩,你不能夠安住大乘的,最好不要到大乘的道場去,不然你是去亂的。住持的這些法師、這些執事,也不要強留這些人,留下來也是亂。所以為什麼我們常講,你不要用這些世間法去接眾,接進來的都不是要來學佛的,都是來看畫的、看字的、看藝術品的,他不是來學佛,這些都貪著世間。你開了這樣的一個先例,這些妖魔鬼怪就從這個洞鑽進來,鑽到你的道場來開始破壞,你不知不覺,他們就跟木馬病毒一樣,那你道場就漸漸地不如法了,而且不如法的速度比我們想像都快。有一些道場本來很如法,可他老和尚一走了,我們想大概還可以撐一下子,一年、兩年就全部完蛋了,都還不到三年。世間人守孝還可以守得住三年,現在的這些道場,你要是搞了這些世間法進來,它這個正法絕對維持不住。為什麼呢?因為世間法都是隨著眾生的習氣,眾生的習氣重。也許你會想,師父,邪不勝正,是沒錯,邪從來沒有勝過正。因為佛性常住,佛性即是眾生性,眾生即佛,但是就是被這些貪瞋癡所蓋覆了,雖然蓋覆,它還是在作用;但是在事相上、在道場上,你如果開了這些錯誤的方法,引了這些世間人,就會帶起自己以及他人的世間意,這道場絕對就不清淨。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求你來精舍,你要吃素,你要能夠守道場的規矩,這些都是調伏你的煩惱。我們都鼓勵大眾吃素、鼓勵你受戒,希望你能發心,你能夠這樣去做;希望你在家裡都不要煮葷的,也不要幫忙買葷的,你這樣才清淨,你這才是幫助眾生。現在的社會不一樣,你可以把戒持得很好,即使在古代也是一樣。所以為什麼說菩薩六波羅蜜裡面持戒波羅蜜,在家人怎麼修持戒波羅蜜?在家一樣持戒,持到好就是持戒波羅蜜了;不是把家事做好,把事情訂得規規矩矩的守著家規,那個不叫持戒波羅蜜,那叫貪著波羅蜜,叫放不下波羅蜜。波羅蜜翻作中文叫「到彼岸」,放不下,放不下到了極處了,所以就波羅蜜了。你要把你世間的意念放下,把你貪愛家庭的這種妄念給它布施掉,要能夠放下,這就是布施波羅蜜;在一切障道因緣當中,你先生障礙你學佛,兒子障礙你學佛,你要能夠忍辱,不光能忍辱,要能懺悔業障,還要能夠精進,這就是忍辱波羅蜜跟精進波羅蜜;碰到什麼事情,有什麼重大變故,或是沒有變故都能心安如海,這就禪定波羅蜜;知道這個家,緣起性空,緣生幻有,這就叫般若波羅蜜。只是幻生幻滅的,心裡絕對不貪,這就叫六波羅蜜,這樣才叫六波羅蜜。不是把家裡的事情做好,什麼做好?沒有做好的時候;公司的事情做好,沒有做好的,要是這間公司的事情做好了,那基本上這公司就倒閉了、就關門了;小孩……你說把書念好,書沒有念好了,要是學校的考試結束的話,那這個學校就大概關門了。所以你不用太在意,重點是要放得下。放下萬緣,學習大乘,修學淨土,我們道場是修學淨土法門,所以特別講淨土,其他的,也一樣的,放下萬緣,修學天台、修學禪宗都一樣。你學什麼法門,只要是如法,我們都讚歎。邪知邪見、二乘法,我們絕對不學;世間法我們不學,你才能夠參加這個法華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