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心性與心靈



同修們在外面或是在網路上,常常看到人家講我們的心靈如何如何……,那麼世俗人說的「心靈」跟佛法講的「心性」,它有什麼不同?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世間人他認定的一個心靈,就是他能夠想,他能夠去思考,能夠作夢,能夠驅動他的這個色身,這是他認定的他的心靈,世俗人的心靈會受到外在的刺激而感到喜怒哀樂,被喜怒哀樂所繫縛,這是世間人講的「心靈」。

佛法講的「心性」,心性能現一切的喜怒哀樂,能現眾生心,還能現眾生相,所以,你現在在用的這個妄心,即使是虛妄的,或是世間人講的心靈,也是從真心本性所顯現的,不離於真如自性,只是差在哪裡?他迷了,墮於能所二相,有能想的我與所想的境界,有能有所,不知能所一如,所以世間人講的心靈,跟佛門講的心性,歸根結底是同一心源,是同一自性,但是迷失以後,世間人稱為心靈,或是佛法講的叫「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唯識宗講的,唯識宗告訴我們的,唯識宗其實也就是佛說的,只是在我們中國,在講唯識的這個部分,我們稱為唯識宗,在唯識宗裡面講就稱為「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二乘人講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虛妄的心,什麼叫虛妄的心?它帶煩惱、帶貪瞋癡,實際上這八個心王本來沒有善惡,迷失自性以後認妄為真,所以妄起貪瞋,妄現貪瞋癡慢疑,這個是講的「五鈍使」,又於心中起五種錯誤知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的邪見,所以說迷失本來,妄有這些邪知邪見,妄有並非實有,世間人講的這個心,它帶有貪瞋癡,起惑造業,還有不明心性,所以被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五利使、五鈍使所繫縛住,它的心不得自在,不能自在,怎麼叫不能自在呢?世間人會覺得我也可以看啊,但是一張紙隔住了,他就看不到了;他也可以聽啊,但是一定的距離之外,他就聽不到了,而且六根不能互用。眼所見的,見不超色;耳所聽的,聽不出聲,所以說為被繫縛,縱然聽到了還是著相,起貪瞋癡慢疑惡見,起這種種的煩惱,所以這個是世間人講的心靈,就是唯識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

那麼歸根結底,這八識從哪來?依於真如而有八識,所謂「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圓覺經》講的「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同樣的道理,一切眾生他的這個根本無明,所謂「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這無明它的根源其實是真如,不能離開真如而顯現,應該這樣講,無明歸根結底它是無性、它是無根的,但是它不能離真如而顯現,所以我們佛門談說的心性,就是講的自性清淨心,講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我們眾生清淨的真心,不是講別人的真心,也不是離開你現在這個心之外的,另外再生出了一個心叫做真心,所謂佛性不從心外得,這是達摩祖師所說。所以修學念佛,它就是就路還家,你現在這個妄心在那裡攀緣,他用佛號教你收攝六根,這都攝六根就能夠把你的這個習氣給轉化,轉化以後你心不攀緣了,自然能打開本來,能夠徹見真如自性,徹見真如,所以為什麼要聽經?不然真如做何相狀,是什麼樣的一個德用,你搞不清楚,你見到了等於不見,你不認識它,所以為什麼祖師講的都是講大乘,講心性,談實相,就是要給你方法,給你方法你知道修,修到後來打開本來的時候,你識得它,你才能夠認得,就像窮子認得自己的父親一樣,〈信解品〉講的,眾生迷惑顛倒向外攀緣,把這個妄心當作真心,把緣影心當作是真性,所以就猶如窮子在外流浪五十餘年,忽然到遇父舍,遇到佛法具有正知正見,了解佛性以後,而後才識得本來面目,就像這窮子跟他父親相認一樣,所以為什麼要聽經?為什麼要聞法?為什麼佛法裡面跟你揀別心性,跟你揀別你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心性」跟「八識五十一心所」非一非異,不可說它相同,也不可說它不同。你如果說它相同,這八識五十一心所帶妄,帶有習氣,真心沒有;你如果說它不同,它是從真心所顯現出來的,不離真心,所顯現出來的,不是說有另外一個心叫做「八識五十一心所」,佛在《楞嚴經》舉了一個很好的譬喻,「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這個頻伽瓶有兩個瓶口,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他把它瓶口給塞住了,那麼這瓶子裡面的空,跟外面的空是完全一樣的,可是你迷失真如的時候,你就侷限在於這瓶子裡面,這個就叫做「八識」,這個就叫「識陰」,你被它侷限住了,實際上這八識的當下,它即是真如,什麼叫「當下」?不帶妄的時候,離煩惱的時候才稱為當下,而不是說八識不用修,它就變成真如,那不對,它還是透過修行而轉化,所以叫轉八識成四智,了妄即真,同樣的道理,所以說當下是真如,不是說不用修就等於真如,那不用修就等於真如,那你又何必說個八識呢,何必教人修行呢,所以如來語無虛妄,什麼叫語無虛妄?沒講廢話,沒有講戲論語,給你說八識就告訴你,這個你現在在用的,在分析你現前的這個心,目的是要你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一般人外面所說的這個心靈,頂多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法,他不了解實相,不了解真如,跟我們佛門談的心性有天壤之別。

佛們講的心性涵蓋著一切眾生的妄心;世間人講的這個心靈,就是唯識宗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再講得明白一點,就是《楞嚴經》講的「緣影妄心」,緣影妄心這個是眾生現在在用的,因為一般的人他還不知道什麼叫做「八識五十一心所」,實際上他就是用緣影心,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子,他當作是他心裡的覺受,這個稱為「緣影心」,就是一般俗人講的心靈,他們講的心靈,實際上這個心一點都不靈,真如自性才叫靈。

你看這個《華嚴經》就是我們真心本性的顯現,你看這個《無量壽經》就是如來四十八願的顯現,什麼叫四十八願,其實就是真如自性的作用,如來真心本性的作用,《無量壽經》裡面的極樂世界種種境界、種種妙用,就是自性清淨的一個作用,所以說為本地風光,這個心才靈啊。所以佛門所說的心性跟世間所說的心靈,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境界。那麼以佛法來看,這個心性當然包含著這個心靈,但是就差別業用上來說的話,那根本是不同的,它這個作用是不同的,因為眾生心向外攀緣,它就是現六道輪迴,而學佛呢?佛法談說心性,要見性必須離貪瞋癡慢疑惡見,而後方能見性,所以見性是成佛是出離的,不墮在六道輪迴當中。

我這樣講你就很明白,你後人不要搞錯了,說我什麼講這個心性跟世間的心靈有什麼相同相通之處,我道理給你分析得很清楚,不可說同、不可說不同,因為之前我看過,現代的人去看圭峰大師的《原人論》,人家是在破斥外道,攝歸自性,他卻把它認為說他在講的是三教都相同,那這個就是他錯解了,我們佛門會攝末歸本,告訴你一切法都是不離真心,所以你即使儒家、道家,它也不會離開真心本性,並不是說佛教等於儒家跟道家,也不能說儒家等於道家,道家等於儒家,如果他們相等,那他們的人就不會互相詆毀了。說相同是講他同一心性,但是次第分明,人道是人道,天道是天道,因果次第清楚而不雜亂,所以這個要清楚,他們裡面論點,大大的不同,但是雖然不同,我們佛門講的心性就像大地一樣,能夠普遍荷載一切眾生,善人它荷載,惡人它荷載,什麼樣的一個知見,什麼樣的一個法門,它都荷載,但是佛法絕對不會是世間邪知邪見,或是外道,這個要清楚,所以我道理講得很白,就怕你後人聽了我講的東西,你在那裡錯解,在那裡誤解了,乃至你又誤解祖師,把佛教正宗的教義,你搞不清楚,因為後面的人智慧更為微淺,愚癡業會更重,所以我這裡先跟你講明白,你不要誤會了,佛法講的這個心性跟心靈,這心靈,世間的心靈就是指八識五十一心所,那麼再講淺一點就是緣影妄心,他們的境界其實只到緣影妄心,緣影心而已,還不識得什麼叫八識;那佛法講的心性,能包含整個法界,無所不包,能包容法界,而且清淨無染,這是跟世間法,世間眾生用的這個妄心不同之處,希望大家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