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如是我聞(第一冊)






目 錄
前言  
四種念佛  
罪根深重的樣子  
佛教徒的受教權  
錯誤知見不可以流通  
知佛恩報佛恩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什麼是佛教  
佛門不是生意場所  
佛法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三乘
邪見不可以聽  
為什麼會有二乘  
學憨山大師不看了凡四訓  
佛眼徹見  
信佛  


如是我聞
前言
《如是我聞》這本書是大乘定香精舍義工,匯集 悟顯法師多年來講經中以及開示的精華。
為了讓大眾可以方便閱讀,我們使用50開印刷,使學佛人能隨身攜帶,讓我們的生活與佛法同在,在紛擾的紅塵中,注入一股不可思議的清涼。
在短時間內熏習佛陀的正法,讓你的心恢復清淨與安定,給一同在菩提道上的我們加油打氣,祝願大家法喜充滿,道業增進,同成佛道。
大乘定香精舍 謹致  
如是我聞
悟顯法師 講述   
四種念佛
平常都勸大家要念佛,希望大家能去看看毛惕園居士編寫的《念佛法要》、《念佛三要》。
《念佛法要》較厚,《念佛三要》是從《念佛法要》裡面再提出來的,份量較少。它分成四個部分,裡面有講念佛的方法,有祖師的念佛開示及念佛公案的引證,還有經典勸修淨土的部分。
念佛應該要怎麼念?大家都在念佛,卻提不起念佛的心,為什麼會提不起念佛的心?就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了要做什麼。還有就是在念的時候會有什麼感覺,都沒有辦法預先知道。所以當在念佛的時候,念久了就會產生很煩亂的感覺。一旦你覺得念佛沒有味道,自然就會懈怠、想放棄。
修學淨土法門,分為四種念佛。
第一個是實相念佛。
第二個是觀想念佛,觀想是想念的「想」。
第三是觀像念佛。觀像就是看佛的形象,也是一種念佛。
第四個就是現在最多人在用的持名念佛,也就是持佛名號。
「實相念佛」,實相無相,必須要理解諸法實相。
這種念佛,不屬於有念、不屬於無念,也不是念久熟悉了工夫就純。
實相就在一切法當中。要能夠先識得不生不滅的本性,然後守本真心,常住不動,不隨境轉。想這樣修必須覺性很高。並不是說不能使用,而是剛開始學的人還沒辦法用。如果一開始可以使用實相念佛的話,根器算是相當好的。
聽講經,主要是聽講大乘實相,也就是諸法實相。
向來大家都認為一切法是真實的,不是有生,就是有滅。
佛告訴我們:諸法無生。既不從因緣生,也不從自然生。
「自然生」就是:你認為「從我出生所看到的就是這樣。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子。」這就是所謂的自然外道。
「因緣生」:是認為諸法是和合的,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一起的。
經典上講:「諸法無生」。
「無生」不是沒有,是講「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滅去」;根本沒有出生,也就沒有死亡的問題。
「相」是指一切現象。要知道在一切的境緣當中無不都是佛性的德用,根本沒有真妄的問題。能常作如是觀,就能夠做到不隨境轉。能看透諸法真實相,心不隨境界轉,乃至能不隨自己的起心動念流轉。時時都是這境界,就叫「實相念佛」。
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學人真懂得這個道理。明心見性不是已經成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講:所謂明心見性,在密宗講是即身成佛,就是識得(契入)自己的不生不滅心,也就是識得佛性。但是在識得後,還要「安住」,就是保,還要銷落習氣,這樣修行才能夠有成就。所以,如果知道佛經講的「實相」是什麼,那也就能體會到什麼是佛心了,但只這樣是還沒有成就,千萬不要在這裡停滯不前。一般修禪者或修其他的宗派者,包括修密也是,總會在這裡停滯不前,所以不會有成就。
現在很多密宗學人都說他的上師「即身成佛」,其實即身成佛不是很高層次的境界。印光大師說,這在六即佛裡面只是得個「名字位佛」和「理即佛」。
「理即佛」是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大家都有佛性的道理,名字即佛,是他知道佛性是怎麼一回事。密宗所說的大上師即身成佛,就是達到這個位次。接下來的修行斷證工夫又是另外一回事。
禪宗的祖師大德也是,他明心見性,打開本來,識得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都還只是初入門而已。
包括「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也是一樣,都還要再往上進修,修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實相念佛」。
再來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是觀極樂世界。一般常用的經典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十六種觀想,從日觀、水觀、琉璃觀……一直到觀極樂世界樓閣、寶樹、清淨大海眾,觀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乃至佛接引眾生的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的觀法。這是十六觀。
如果能用,也很好。但必須要對這觀門很熟,甚至整部經要熟透才行,而且對極樂世界微細的境界要夠熟悉,還要能夠「會相歸性」,不能認為只有「相」。所謂「會相歸性」就是:譬如看到琉璃時,一般人只會想:「這是琉璃」。可是無法想到它的表法,是代表我們心是內外映徹,本來清淨,徹照十方。所以叫琉璃地。這就是所謂「會相歸性」。乃至極樂世界不離心外,全由心成。這就是觀想。
一般的觀想,在書上只講到,把極樂世界的現象觀出來而已,但是還有一個重點是要做到「會相歸性」,不能只著在相上。你要懂得它的「表法」,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意思。這是所謂的「觀想念佛」。
那「觀像」呢?那就是單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你能這樣用功也很好,你有時間,能長時間看佛像。像我們禮佛,就是屬於「觀像念佛」。但是這佛像要能夠印入在你的心中,這像要一直存在才行,如對目前。但是一樣地,還是要「會相歸性」,要知道它的表法。要知道我心跟佛完全融通無礙,自己的心行要與佛完全一樣。所以大家對於經教還是要懂。這是「觀像念佛」。
一般的書上只講到把佛像拿來看就可以了。但是真要修行,還是得把它講得透徹一點,不然只有那尊佛像歷歷在前,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看這個是我的仇人,看那個也是我的敵人,看這個是我喜歡的,看那個是我不喜歡的。或喜歡的裡面還要分喜歡多少,討厭裡面還要分等級……,雖在念佛,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所以就不是真正的觀像念佛。所以不是嘴巴講而已,要心裡真正有這工夫。
再來是講「持名念佛」。也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方式是依什麼原理提倡的呢?譬如我們稱一個人的名字,這名字就代表他這個人,就知道他的行為大概是什麼樣子。所以叫「以名昭德」。像我們稱念阿彌陀佛,我們就知道他在因地是法藏比丘,然後發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接引眾生。所以用這四個字就涵蓋了他的四十八願,涵蓋了他因地修持的功德在裡面。
一般的持名只是教你攝心念佛,但是我們更要去了解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這才是「持名念佛」。
在現代,我們特別提倡持名。因為「實相念佛」,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一下子就達到。而「觀想念佛」又因為眾生心念太粗,而境界微細,「境細心粗」,大多數人沒有辦法體會到那些境界。但不是說在座的諸位不能使用。這個要講清楚,不然萬一有人是這個根器,那就把你導錯了。
這些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自古也都有人用這些方式修行而成就。只是祖師大德講:末法大多數人做不到。我照祖師大德說的去講:「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所以極樂世界的像你怎麼觀都觀不出來。
「觀像念佛」呢?「相有則在,相去則無。」當「像」現前的時候,你的心就有佛,離開像的時候,你就無佛。
現代人要工作,不可能拿著佛像一直看,是處於現在的社會環境沒辦法做到。如果可以的話,那也沒有問題。或是你記憶影像的能力很好,看幾眼就能夠全部印入於心,時時現前,那也歡迎你使用。
但今天我要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最方便,裡面又分幾種型態:出聲念、默念、金剛持,「金剛持」就是嘴巴念,但是沒有聲音有嘴形,沒有聲音。念的速度,大家自己調整。平時佛號還可以配合你的動作、配合呼吸、步伐……,是滿適合現代人用功。這樣佛號就不容易間斷。
念佛的方法有這麼多種,都能成就,這是淨土宗。現在外面只講「持名」可以成就。其實話不能這麼說,因為祖師大德既然講四種方法,那這四種方法必然都是佛說的,必然都是可行的。只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適合這樣的修持方式。
那什麼樣的因緣,讓你想要念佛?一般人念佛就是:「我有念佛就好」。嘴上說:「我一切不管。心裡面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不停」,但是,等一下境界來的時候,這事也要管一下,那事也要管一下,把佛法全部忘光光。
有的人說:「我只要老實念佛就好。」其他的像五戒十善他也不要了,經典他也不要看,《無量壽經》也不肯讀了,認為殺盜淫妄都可以做,他這樣也想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他只要第十八願,他說:「我只要念佛,就能成就。」我老實告訴你們,這樣的念佛人絕對不能成就。
這念佛法門裡面沒有一絲毫可以讓你苟且的。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國無不善」這一願就把你這個論點全部推翻了。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只有第十八願接引眾生往生極樂,還有「國無不善願」;你在這裡習氣帶這麼重,又要喝酒、吃肉、唱歌、跳舞、造業,財、色、名、食、睡統統都要,臨終還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永離痛苦。那你造罪業都不用受果報啊?
即使佛慈悲接你到那裡,你跟極樂世界大眾還是不和。
極樂世界是國無不善,乃至畜生、餓鬼、地獄,壞的名字、惡道的名稱他那裡都沒有。
你到極樂世界,跟他們說,娑婆世界的人會生病,他會說:「什麼叫生病?」他沒有聽過。你說:「有地獄。」他會說:「什麼是地獄?」他沒有看過,因為佛有國無不善願。
到那裡的都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以像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些統統要去做,要具足,然後要發出離心來修行。不是像很多人念佛,他嘴巴不善也不改,心裡面瞋心也不放下,我執我見也不想捨離,就想用念一句佛號,混到極樂世界去。
告訴你,阿彌陀佛不會接引你的。因為你習氣一直帶著,嘴上有佛,心中無佛。我們講淨土的帶業往生,是所謂「只帶舊業,不帶現行」,什麼叫「帶舊業」?就是說:你伏它,它沒有全斷,像石頭壓草,但是它不起現行。絕不是你現在一直造作貪瞋癡、殺盜淫、一直動念,像這樣的狀態下念佛怎麼能往生;這佛號根本就不純,所謂「此心已與佛相背,安得慈尊願力加」。
以上先給大家一個正確觀念,當然一句佛號絕對可以讓你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的心行要是不善,那就需要再加油。你們不要想「我只念佛,這樣就好了。」因為極樂世界「國無不善」。雖然佛大開方便之門,但是,所謂「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離。」就像黃錫勳醫師,他原本也沒有念佛,他只是做好事,他生活在美國一個黑人比較多的地區。他關心他的病患,不是只有關心他的病,還照顧他的家,幫助他上進,做到百分之百。他從來沒有學佛,有一天他自己得癌症,他說晚上他夢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海會大眾幫他開歡迎會,這是他學佛之後講的。好人做到這個樣子,連佛都說:「來,歡迎你加入我們。」他之前雖沒有念佛,但他可不像那些人,念一句佛號就想生去極樂。他是真真實實的善人,所以極樂世界大眾就歡迎他。他當醫師,知道癌症臨終會很痛苦。他問佛:「我臨終的時候,會不會痛苦?」佛跟他說:「不會,你臨終就像睡著一樣。」因為後來他太太遇到有學佛的同修,拿《無量壽經》給他看,他才知道經中所說,跟他作夢的境界都一樣,他還跟阿彌陀佛講過話。
這公案你們都可以去看,這是真實的事件。
念佛是要教你徹底轉變你的心行。所以當我們在起心動念、打妄想,心有很多不善的時候,自己就要趕快念佛。為什麼?因為我們這一生的心念,都是這樣浮動。經典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眾生起心動念就是罪,因為你心一動,就與佛性相背,因為佛性是不生不滅。要將念佛當作自己的命根一樣抓牢,不要放捨,不要稍有一念的懈怠。
我不在乎大家是念幾千聲或幾萬聲,重點在於你念佛的工夫,純不純?要字句分明,耳應口,念清楚、聽明白,不要囫圇吞棗、隨便叫喊。當念「阿、彌、陀、佛」時,每一字、句都要確認自己是聽進去的,是沒有妄想的。最好平常要有定課,定課是幫助我們精進,在每一天都能夠用功。再來就是散課,散課就是隨時隨地都在念佛。念四個字或六個字都可以,也可以配合拜佛,拜佛就是觀像;讀經,就是觀想念佛;若能深解其義趣,會相歸性就是實相念佛。所以這四種念佛方式是通的。能深解其義,不著相、不循名相,在經文當中,能夠體會到什麼是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就是「實相念佛」。
所以,念佛不是只持名就好;除了持名,你心念要轉變。就像李炳南老居士要往生以前,他的學生說:「老師,我們打佛七,請求老師住世。」李老居士就回他們一句:「念佛不轉心,沒有用。」嘴巴念佛,心裡貪瞋癡、殺盜淫,都在起心動念,我見、我慢、我思、我愛、……,統統都不是真念佛。當這些煩惱起來的時候,要趕快提起佛號;依佛號,不要隨順煩惱;煩惱愛怎麼起,隨便它,不要管它,要知道,那個不是你;念佛的這個,才是你的本心。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直念本心,這是我們以後講淨土會再講到的,道理比較深,但是很直接。念佛心就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原是一片,不必刻意打成片。所以有人說,念佛要參「念佛的是誰」,其實不用參是誰。何必拐圈子向外求?念者即是佛。但不念就不是,不念,你心就背於佛,所以念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講這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念佛的重要性。你一念離佛,心就掉到娑婆裡面去了。娑婆就是「堪忍」,原是妄想、無明所成,是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所成。所以你一定要安住在佛號這邊,不要去安住在你所罣礙的事、罣礙的人上面。然後要微細地覺察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對於戒律要懂、要學。學戒律不是看有沒有持犯,它是佛弟子要遵守的大方向、大原則,從當中體會自性本具的「不殺生、不妄語、不兩舌、不邪淫、不飲酒」五戒,乃至十善。
那「戒」跟「善」差在哪裡?差在出離心。只要你肯發願斷三界輪迴心,十善也變十戒。所以佛法修持是互通的,不會有任何的障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慈就是對治多瞋,沒有慈悲心、沒有憐憫心;悲可以悲愍眾生,放下自私;喜不是自己歡喜,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捨是什麼?最簡單的,我們要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捨離貪瞋癡,捨離無明、塵沙、見思,捨掉以後就真的是捨無量心。什麼叫捨無量?因為煩惱捨去了,真心無量,真心就開顯了。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統統是在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
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有人說生氣時,越念佛瞋心越重。為什麼?就是對道理與經教不了解,還有,就是不知道該依止哪一邊。因為眾生很習慣依習氣,很習慣一念瞋心上來,他就隨順瞋心。你要把它導正,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本來跟你的煩惱習氣很熟,你現在要開始跟它疏遠,知道那是惡友,要疏遠;與善友,要親近。本來跟善友不熟的,現在要想辦法跟它熟。要跟佛號親近,跟經典親近,所以我常教人不要看報紙、不要看網路;凡是與你工作無關的,不用想刻意去了解,要趕快找時間讓自己心清淨,來用功、來修行、來念佛。
大家念佛的道力都還不夠,沒有決定心。要肯放下自己的煩惱。我說「放下娑婆世界」,其實就是「放下自己的煩惱」,因為娑婆世界是業感所成。「捨離娑婆,欣樂淨土」,實際上就是捨離自己的業,捨離自己的煩惱習氣,然後到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就是自性清淨的異名,也就是另外一個名稱,所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即使是普賢菩薩,他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要求生淨土。為什麼?因為即使是一品無明也是苦。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他願意求生,來圓成佛道。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為什麼普賢菩薩要求生淨土,因為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阿彌陀經》就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普賢菩薩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他要不要求生?要!所以經中說:「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樣十大願王才圓滿。十大願王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十個。這些願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本來清淨的樣子。娑婆世界就是你起心動念、造作之後染著的樣子。
所以念佛必須要有道心,要有精進力,要有這樣的決定心,不是隨隨便便說說的。你要知道這佛號的重要性,要知道它的可貴處。
有一首偈說:「莫訝一稱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一稱佛號超十地」,為什麼呢?十地仍落階級,仍在動念。一稱佛號,與佛直接相應,感應道交,即心是佛,更無心外佛可得,所以一稱超十地。這是很高的境界。
我們現在稱念,是不是超十地?也超,只是自己不覺知,不知理超十地。
「六字」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再加「南無」就是六個字。
「括三乘」是指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三乘佛法。它是佛法中的總持、總綱領,也可以算是陀羅尼。
為什麼總持呢?因為所有的佛法,就是要使眾生達到覺悟,或是顯現我們的覺性,「無量覺」就是我們的本覺。
你稱這句「阿彌陀佛」佛號,「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你稱佛名,就是「無量覺」。什麼是「無量覺」呢?我們的自性(本性)是無量覺。從無一絲毫的迷惑,雖在迷,包括現在,雖然是凡夫,但也不曾遺失,說到究竟你從來也不曾迷。
那不曾迷,為什麼現在變這樣子?就是因為不識得本心。不識得自己的心與佛完全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可是我們卻總看到一切眾生皆具煩惱習氣、貪瞋癡,總想哪一個又得罪我了,哪一個跟我比較好、比較不好,這個就是凡夫心。
懂佛法道理後,透過念這句佛號,發心把自己的業障習氣消除,發願求生西方極樂,終究達到圓滿菩提。
罪根深重的樣子
自己有沒有進佛門,自己要去檢點,不要做這些退席之人。為什麼?這些人罪根深重,業障太重了!及增上慢,覺得自己好像很圓融,很懂得世間這些人情世故,把這個人情的應對,當作是好像佛法圓融,實際上都是搞錯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都只是增長罪業之人。
這種人在佛門最要不得,他來佛門不是在做佛事、在辦道,他是在作秀,太做作了,這些都是增上慢人。
這是現代佛門裡面的增上慢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想要修行,想要成佛,他告訴你不用啊,先結人緣,先做這些俗事。我還有聽過出家人幫在家人帶小孩的,還有出家人專門開車接送居士的,幫道場接送居士的。我問他說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我們師父講這樣叫破除我慢啊,那這個師父就不用跟了,邪知邪見。作踐出家人的形象叫破除我慢?那你要不要把你的袈裟脫下來踩一踩啊?跳一跳啊?
把你的像都鋪在地上當瓷磚,大家踩,這樣不就都不我慢了嗎?你要不要喝喝餿水啊?都可以破除我相啊。這種行為把整個佛教的倫理破壞掉了,他叫破除我慢,這是邪知邪見。破除我慢怎麼破?了知「無我」才能破,不是破壞規矩,破壞規矩只能增長我相。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你想要學佛,他給你的法,沒有辦法得到。
佛教徒的受教權
大乘佛法興盛,不光是靠出家人,在家人也一樣重要,你要要求你的師父,跟他說你要學大乘,你要如法,你有你的受教權。
他如果跟你講那些不了義的,你跟他說:「我不要聽,我想做個修行人。」不管他跟你說什麼,說我這個佛法就是入世的……什麼的,講一些胡說八道,凡是跟經典講得不一樣,你都不要信。如果他沒辦法教你,那你就不要跟他學,這種道場也不用護持,因為它是造業的場所。
錯誤知見不可以流通
善方便才能接引眾生。所以不可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不光自己不可以打這個妄語,也不可以用錯誤的方式來教導別人,也不可以流通這些錯誤的方式,不可以流通。
你不可以想說:哎呀!他在哪一部分還講對了,還可以利益別人。我跟你講,無上醍醐加了毒藥,它就變成毒藥了;有一些學佛人很人情,一些出家人他退轉了,他說:你看,我們也不要批評他,不要離開他,為什麼?因為他還是有幫助到哪一些眾生哪。
我舉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好人,一個人平平常常的,安分守己過日子,有一天他貪心起來,去偷東西,他在這偷的當下是不是就犯罪了,所以祖師講的一日作賊,終生是賊,這一生就有了汙點,你走錯了路,你退轉了,這個人的法就不能聽了。
知佛恩報佛恩
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出世,為我們講說大乘了義,所有的眾生都沒有辦法覺悟,所以為什麼說佛的恩德非常地大,佛恩深重,粉身難報。要是沒有世尊給你講的大乘佛法,你是不會覺悟的,永遠不會覺悟。你就是活在你的生活的這些貪瞋癡、妄想顛倒當中,從小念書,長大找工作,工作找了以後,存錢結婚,結婚以後生小孩,生小孩以後老死,就這樣,你就一直在這個循環當中。你沒有想過什麼是「真我」,根本不知道諸法怎麼來的,所以你只能聽科學家的研究,他研究給你看看,然後這研究拿了某某科學獎,結果沒幾年又被推翻了,表示那個獎盃可以丟掉了。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釋迦牟尼佛一句話,就把這「世間怎麼來的」,全部給你講完了,怎麼來?「覺明空昧。相待成搖。」這世界就是這樣來的,眾生迷妄,妄有空生,靜與動相對,相待則成搖,一旦搖動,所以有風輪執持世界,這些細節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面有。
重點就是本來沒有「能見、所見」二相,你無明妄動,所以妄生能見二相,所以叫「無明不覺生三細」。動念以後,有了虛妄的八識,它又不斷再成虛妄,妄現第七意識。第七意識攀緣第八意識的相分,念念執著而有「我」。一旦攀緣相分,有「我」就有「他」,有「他」就是境界,對境界產生了前五識,其實這前五識是跟第六意識同時顯現的,所以第六意識又叫「同時意識」。為什麼?前五識是它對境去分別,第六意識就起愛憎,這就是眾生的心,妄心。但實際上這個妄心,根本就是依真心而有,這妄心就像「虛空花」。真心就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也沒有「能見」,也沒「所見」,所以說萬法一如。唯識經論中講「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你現在的心攀緣到的這些相,都還是你心所現。就像夢中的境界,從心所現,你在夢中,不管見到什麼相,都還是你的心所現,可是眾生就是迷在夢中。有一句話:「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就是這麼喚回的,你若不懂道理,你以為只念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好,你要醒,也不知道醒去哪裡,想要覺悟,也不知道覺悟個什麼。覺悟眾生即佛、無佛無眾生,這講的是大乘的實相。
什麼是佛教
佛法是教你了解諸法實相,就是你的心在攀緣,以為有境界相生,對於現相又發生了愛憎,所以就稱為「眾生」。
實際上這個妄想、這個迷情,從根本來看「當體虛妄」,就如同作夢,在夢中的感覺,你在夢中不管你是夢見你的情人,夢見你的父母什麼的,無論是好是壞一總虛妄。就像在這個世間一總虛妄,所以《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就是這麼如幻的,很多人會講「如夢幻泡影」啊,那怎麼「如幻」呢?不知道啊,反正就是如幻嘛。
你說3D投影,3D投影還有個能生「相」的機器,有能生相的這些元素在,佛法講的如夢幻泡影,就告訴你這個現相的當下是無生。所以教你了一切法的生因是無生。
前面就講「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你能不能了,懂不懂啊?這個是佛教。
不是給你講一些什麼「孝順父母」啊!在家任何人都應當孝順,什麼宗教都應該孝順父母,佛法教你了解諸法實相。
這裡講的「能夠孝順」,不是回家孝順父母。所謂「孝順至道之法」是要你對於「至道之法」生孝順心,如此之「孝」方名為「戒」,這種「孝」才是「戒」。
什麼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夠讓你「至於」達到無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順至道之法」。「孝」者順也,就是叫你順於「光明金剛寶戒」、順於菩薩戒,這個「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順」兩個字,就想到要回家孝順,那就不叫菩薩,因為你的心裡生起執著來了,菩薩是要利益一切眾生。
當然,不希望你學佛修行的世間人會告訴你:「你家裡面的人你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眾生?」這時候如果你心裡沒有正知正見,很容易被人一句話就給轉了。
能成為家人是有四種緣而成的,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是來報恩的、還債的,都會讓你心生貪著;若是討債的、報怨的,就會讓你生瞋恨。但無論怎麼演變,總是墮在貪瞋癡當中。達摩大師講:貪瞋癡三毒,名為三大阿僧祇劫。眾生不能成佛就是被這三毒所繫縛。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繫縛你三大阿僧祇劫,都無法成就!
所以要知道,沒有正知正見,你很容易就被世間人給轉了。世間的事情沒有圓滿的時候,學佛應當勇猛精進。世間這些萬事都可以送給別人,都無關緊要。
佛門不是生意場所
經文這裡講「言色常和」。到佛門裡面來,要按照佛門的威儀接眾。佛門不是做生意場所、不是搞服務業的,我們不是五星飯店,沒有鞠躬九十度。
佛門是講威儀的,合掌、問訊、互稱「師兄」即可。道場不是世間的服務業,你想要服務大眾,可以;可是,不是世俗的服務業方式。
講「言色常和」,不是每個眾生來都隨順他的習氣,因為道場不是服務業。現在有的道場搞得就像做服務業一樣,任人去那裡當大爺,去享受的。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呢?就是要錢嘛!
還是回到那句老話,就是要錢,以為要服務得好、服務得周到,出家人那種人情世故,做得面面俱到,終究是想要人家的供養!所以他是在搞服務業,他不是在辦道。
像我們道場,不會向你要錢,該是什麼樣的法,我們就告訴你;什麼樣才是正法,什麼樣是錯誤的,我都會告訴你。我們不是開了一間道場,在那裡討生活;我們這道場,是拿來修行的,是拿來弘揚正法的。
你一毛錢都沒有,一毛錢都不捐也沒關係。但要告訴你:護持我們道場,那是給你修福慧,能讓你來護持正法,是你的福報。
所以來這裡是來修行的,我們不會把道場經營成服務業,不會給你講人情的,我們不是其他那種人情的道場。那種道場都是不如法,多一個、少一個,沒什麼好稀奇的。
我們講得非常地清楚,建立這個精舍,不是用來收錢、收紅包的,不是以這個作為目的;是以弘揚正法,修學大乘,作為主要目的。
我們不是那種想盡名目辦法會、搞活動,只看能不能多招點人來往功德箱投錢。我們沒有這種世間意,所以我們「言色常和。」希望你能夠明了實相。
佛門的「言色常和」,包括嬉、笑、怒、罵,都算「言色常和」。重點是要讓你能夠「會」佛法。你不會的,你被罵了,這也是「言色常和。」是「和」於理啊!你做得好,被讚歎,這也是「言色常和」。這個才叫做「不著相」啊!
你看以前祖師大德,那個真是言色常和。學人在祖師會下,真正有成就,學人親近這個道場,真正有利益,煩惱能消除,這個才叫言色常和,才是真正地攝受眾生。
如果你把道場搞得像餐廳、搞得像飯店,人家是去度假放鬆、是去消遣佛法的,那你有罪過,去消遣的人也有罪過。
所以講「言色常和」,不是教你綺語、教你虛偽,這點很重要,講真心實意啊!
佛法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三乘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沒有三乘。
我常跟你們講「小乘非佛說」,講這話很多人不相信,他不相信也很正常,因為他沒有參加法華盛會,法華會上佛告訴我們,沒有二乘、沒有三乘。
經文裡講得一清二楚,「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或是二乘、或是三乘,從來沒有啊。
一堆學佛人聽這個話嚇一大跳,不要說你嚇一大跳,舍利弗也嚇一大跳,他才知道他自己所修、所證的,根本就還沒到如來的境界,還差得很遠;後面大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他們自己也講,雖然自己也常講大乘,但是從來沒有信受、沒有奉行的心,就好像經中長者家子一樣,遊歷在外五十餘年,見到自己家有這麼多的寶藏,雖然幫忙管理,但是,不敢作自家財寶想。
大迦葉尊者他們也會講大乘,勸人家修菩薩行,他自己沒有,這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直到法華會上,他才醒悟過來,所以他說:世尊告訴他這一乘佛知佛見,他今天才曉得,才算是如來的弟子。
《法華經》開權顯實,到這裡你看到經文了,佛法中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唯有一乘法。講這個話,很多樂小法者,「樂小法者」就是喜歡學小乘的人,他就很生氣,他就開始謗《法華經》,一直說它是假的,它是人家編的,樂小法者就一直在毀謗。
邪見不可以聽
很多喜歡學小乘的人很生氣,就開始謗《法華經》,一直說它不是佛講的,是人家編的。他們就一直在毀謗,說大乘是菩薩講的。他講這個話,太牽強了,佛的智慧比菩薩高,現在倒過來說菩薩講的東西比佛高,這個說法不對。
所以這些小乘人已經生氣到連因果都搞不清楚了,還說他都找不到。你當然找不到,因為法華會上你就退席了嘛,五千個人退席。現在說「大乘非佛說」的,那就是法華當初退席的人。
他們不敢相信,還有很多大乘經典,像佛在楞伽山講的,「楞伽」翻作中文叫「不可往」,不是你這些凡夫所能到,不是你用世間知見所能測度。所以一開始就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楞伽經》是禪宗印心的經典。《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入華嚴法界,不是二乘所能及,舍利弗、目犍連等雖同在逝多林卻不見不聞啊!
《圓覺經》中如來入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也不是你凡夫、二乘所能測度,所以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修多羅裡的修多羅、了義中的了義,顯如來境界。在很多經典中,佛去的地方,二乘人沒有辦法去;因為這是佛自住境界,是對大菩薩說。而那些人不敢相信,所以一直毀謗。
你們去上網時,凡是看到他們寫那些謗大乘,或是講一些似是而非的話、或是模稜兩可,令人對大乘起疑的話,你就知道這些人都是在毀謗大乘。
現在這些人不是在家人,很多都出家人,特別是那些念佛學院的,佛學院裡面很多都是魔子魔孫,嚇死人了。當然我不是講每一間,也不是講每一個,但是,真的很多,都是魔子魔孫,是妖魔鬼怪再來。
你不要相信他、不要看他寫的東西,他寫的那些東西都是毒糟糠,不能看,看了你就中毒;而且你是不知不覺中毒,自己中毒你也不曉得,哪一天毒性發作,你的本有佛性被它障蔽住了,你的法身慧命就敗亡了。別亂看,你會中毒的,要小心。
還有的是「穿鑿附會」的,誆人說他們小乘裡面也有大乘。小乘怎麼會有大乘?佛就說連小乘都沒有了,怎麼可能它裡面會有大乘法呢?簡直胡說八道嘛。
所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的佛法,沒有二乘,此界如是,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
所以你說要以小乘法作基礎,要求生淨土,《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是說極樂世界沒有女眾,一旦往生去那裡,都轉女為男;極樂世界沒有二乘,若你說要用二乘作基礎、用人天乘作基礎,那你絕對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會有二乘
《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那有一些人就會問:「那既然沒有二乘,為什麼佛又說二乘呢?」所以經文後面就有一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子,離開他的父親走丟了,離開他的父親五十餘年,後來輾轉到了他的父親面前,因為之前他很小的時候就走丟了,離開了五十幾年了,他幾乎不認得他的父親是誰。
這個長者雖然富有資財,就像現在的富豪一樣,富可敵國,想要傳家給他,他一下不能接受,他還以為這個長者要害他,那長者就設個方便法,先叫他來家裡幫忙除糞、挑糞。
這二乘法就像這個長者家子,在長者家在除糞一樣。所以說「僅得涅槃除糞之價」。長者雇他來家裡除糞,說:「你好好把這些糞便給除掉,我多給你錢。」就是如此,是用這個方式來接引他。
因為眾生就像這個長者家子,飄落在外,一下跟你講一乘你不能相信,不是這個大長者吝嗇,他整個家都要傳給兒子。所以不是佛吝嗇,而是你一下不能接受,所以佛才講二乘。長者才教自己的小孩先去除糞,實際上長者不希望他去除糞,他希望兒子直接能夠承繼家業,只是他流浪在外太久。眾生不識得佛性太久,所以沒有辦法直下承擔。「直下承擔」是讓你悟得佛性,不是你把什麼事都挑起來做,把自己道業耽誤掉了,那個不叫直下承擔。
所以你要清楚,是眾生不能接受,佛才講二乘。是長者家子不能接受自家的寶藏、自家的財富,他父親為了親近他,才先把他招進家裡面,招進門來,讓他在家除糞;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眾生沒在苦,貪著這些五欲六塵,所以他才這樣告訴他們。就像在火宅當中的童子幼稚無知,在那裡嬉戲,怎麼勸他都不願意出來,所以才告訴他:「你們出來,我給你鹿車、給你羊車、給你牛車。」結果這些小孩,為了想得到自己要的東西,出離了火宅,出來以後,世尊等與大白牛車。
這「大白牛」就是講的肥壯的牛;印度一般不是富有的人家,他家養的牛很枯瘦。但長者有錢,長者家養的牛是非常肥壯、有力的大白牛車。所以佛不是要打妄語騙眾生,而是眾生不能接受,或是耽溺在自己所貪著的境界裡面,所以佛才講這些方便法接引你。
學憨山大師不看了凡四訓
實際上十方佛土當中只有一乘,沒有二乘法,也沒有三乘,更不會有所謂的人天乘,這樣你道理就清楚了。佛法不會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
所以為什麼我一直講,你學《弟子規》,學《論語》、學《了凡四訓》、《感應篇》這些根本不能作為佛教的基礎。學《弟子規》充其量就知道一點人倫的道理,三歲小孩學的,如果以前沒學好,你們現在只要看一看,抓個精神就好了,不用這麼迷,不用那麼執著。
你想要了解因果,在佛門中這些大乘經論都有講因果,不用學袁了凡,你學憨山大師就好了。
憨山大師跟袁了凡二人同樣遇到雲谷禪師,憨山大師明心見性,這袁了凡還在生死輪迴。
憨山大師他說:袁了凡來參訪雲谷禪師的時候,雲谷禪師告訴袁了凡什麼是佛法,佛法講的心性,他聽都聽不懂,只想好求世間的這些財富、世間的名聞利養而已。
可是憨山大師不一樣,同樣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教他參「念佛的是誰」,最後明心見性。憨山大師說他這一輩子最感謝的就是雲谷禪師,如果沒有雲谷禪師教他,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我說學佛,你想要學袁了凡?根本不用學!要學憨山大師,他的命徹底轉過來,從生死業轉成涅槃,從凡夫變為聖人。憨山大師的金身現在還在廣州韶關的南華寺,就是六祖金身所在的那間南華寺。憨山大師就坐在六祖的旁邊。
而袁了凡的身體呢?不知道去哪兒了。這就是因果,一個了生死,一個沒了生死。學佛的人就學憨山大師,不用學袁了凡。至於《感應篇》,就更不用講,是道教的書,就說一些世間善法,總在生死,不出輪迴的不了義法,那就不用講了。
你想要知道因果,佛門裡面都有;要了解善惡報應,我跟你講你看《地藏經》就好了,不用看《感應篇》。你不用管是哪一個有名的大師講的,佛弟子就是依佛經、依佛所說,做到依法不依人,你的知見才會正確。
佛說沒有二乘,那怎麼還有人說要用人天乘作基礎?簡直是跟佛作對,跟法王的聖旨相違抗。所以你聽到這裡,你就要知道,佛但以一佛乘故,而為眾生說法,沒有講二乘跟三乘。要相信「如來但教化菩薩乘」,只教化菩薩事,「常為一事」就是希望眾生能「悟佛知見」。
佛眼徹見
釋迦牟尼佛可算是最先知道地球是圓的了。他看這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圓的。佛知道閻浮提的眾生,在《起世經》說到:「南面有洲。名閻浮提。其地縱廣。七千由旬。北闊南狹。如婆羅門車。其中人面。還似地形。」
閻浮提這個世界北邊比較闊,南邊比較窄,這在經典裡面都有記載,在還沒有地圖以前,世尊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他知道這裡的人他的形狀臉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大體來說是方形的。
佛有大神通,他那個時候科技不發達也沒有衛星,根本搞不清楚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甚至認為那座山翻過去,大概就會掉到這個世界外面去,所以都不敢出山,而佛能夠知見整個法界。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佛眼,比現代望遠鏡看得更清楚。望遠鏡只是站在一點往外看,佛是身心融入法界,法界藏身釋迦牟尼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藏身,整個法界就是佛的身心,所以他一清二楚。
信佛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這一句話很重要啊!
你信不信得過佛?有一些出家人,七老八十了還不信佛啊!都在搞世間事,搞神通、附身、政治,這種就是不信佛的出家人啊!信不過佛。他對修行沒興趣,不安心修行,總是在世間事上打轉。大家要以此來警惕,也要遠離那些惡緣。
所以自己從初發心,一直到盡未來際,到成佛,都要深信諸佛的經法,而且要去修行,要去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