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二)-電子書

 



目 錄

夢醒時分

活在當下  

學佛如何得真實利益  

百丈清規與企業化管理

佛性無有南北之分       

學會放下  

佛法不離生活

人間佛教       

分別與不分別

學佛只依一個老師對嗎  

菩薩戒的重要  

行門與宗派  

真假善巧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夢醒時分

你們學佛,常會想到要還這個世間的業,這俗話說的人生酬業。問題是你們還得起嗎?你有什麼資糧來還?世間人講的貸款,為什麼人家要借錢給你?是因為你有償債能力。那你現在一點功夫都沒有,你就要來還債,那是因為你放不下,這是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你不要誤會了,以為我來酬償業報,你還沒有那個資格。你只是因為放不下,所以當作是一種還債;你看不破,所以你說人生酬業。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他講的人生酬業就是告訴你,你是一個無力斷惑的人,你是隨著你的業力去流轉,該怎麼樣執著還是怎麼執著,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所以讓你知道,你掉在業力當中,然後,告訴你要修行,要出離這個業力,絕對不是教你,對你放不下的、罣礙的,你就當作是酬償業報。講這個話、有這種認知,我告訴你,那個是邪見,因為你自己看不破。

這個人生你要怎麼酬償?你身見破了沒有?身見還沒破,拿刀割你,你還認為這個身是我,還會痛,還要打麻藥,那就表示身見沒有斷。身見斷了,你只是做到第一重功夫。這個身的煩惱沒有了,不再認身為「我」了,進而才有所謂的偏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的這些邪知邪見才來把它斷除。

為什麼說人生酬業,因為這個業綁著你,你除不掉,你不得已要還,所以告訴你要修行,你被業力拉著走,你不能跟著它去,你要回頭。這個世間是你的業力所顯現的,所有的人事都是你的業力,就像夢中的境界,夢中你見到的大地、山河、人、天、動物……這些景象,或是美好的,或是恐怖的,都是你心所顯現的。這夢境就是如此。那麼,你還沒有醒過來,你還沒有能力,你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你怎麼有能力去酬償你的業報?你怎麼可以在那裡分別執著?對於你的家庭、對於你的事業、對於你的色身生愛著想。你執著色身,執著你現前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這不叫酬償業報,這叫隨業流轉。所以憨山大師說的我所說的佛法,雖然是夢中之事,這佛法也都如幻如化,夢中之事,但絕不能向夢中人說。就是講芸芸的眾生還在作夢,沒有辦法醒來,不願意醒來

他說我在這個世間打滾,在這裡流轉,我叫酬償業報,這聽起來就很好笑。這就是學佛學到後來的一種悲哀,他沒有能力放下,不想放下,他就說我是在還業障,還了就消了,沒有這種事。

普賢菩薩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為什麼講四弘誓願?教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是「煩惱無盡誓願隨」,追隨著煩惱。菩薩教你是「誓願斷」,把它截斷,不再跟著它走了,這才能出離。所以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的現相就是一隻手在那裡接引你,一隻手拿著蓮花。他現的相、表的法就是要接引眾生。可是眾生偏偏喜歡鑽在泥巴裡面,不要那朵蓮花。佛要救他,伸手要接引,他不願意,他說:你讓我債還完再走吧,就是這樣的一個錯誤認知。

所以修學淨土、修學任何的法門,尤其在佛教裡面,你要搞清楚,你是在隨業力;你沒有學佛、你沒有熏習佛法,你就是在隨你世間的業力走。就是這兩股力量:一股是淨,一股是染;不隨淨,就是染。夏蓮居老居士講:「不念彌陀念六趣」,你沒有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著六道輪迴。「非歸淨土歸娑婆」,你沒有求生淨土就是繼續待在這裡輪迴。「兩條道路分明甚」,這兩條路這麼清楚。「背佛趨魔奈爾何」,你偏偏要隨業,你要跟著你的業習走,你說隨順業力叫做還債,那你是跟著妖魔鬼怪去了,那他也拿你沒有辦法,救不了你。所以,你要清楚,這個觀念很多學佛人都搞錯了。他放不下、轉不過來,就拿個《了凡四訓》、世間的這個因果,說我在還債。

你在還債,你有什麼能力還?業障多到不可思議,連普賢菩薩都沒有辦法幫你計算,他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無法容受。」虛空法界都裝不下。只要你這個惡業有一點點體相,乃至鄰虛塵,鄰虛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非常小的物質,極微細、極微細的物質現象。假使惡業有這麼微細的話,有一點體相的話,那十方虛空不能容受,沒有辦法容納得下。所以你要曉得,你是沒有能力償債的。你要藉由佛法,你出離了三界六道輪迴,你往生到淨土,或是你這一生有修證,明心見性了,你才有能力說要來還債。就像二祖慧可大師,他去還債,還命債,他說:「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你就有這樣的能力。他說他來酬償業報,可以。你要是沒有神光慧可大師的這種力量,這樣的一個解脫,你說你在世間,跟你的先生、跟你的太太,這叫還債;跟你的小孩,這叫還債、叫酬業。那我告訴你,那個知見不對,因為你出離心沒有發出來,學佛很重要的是發出離心。你以為你自己發了出離心了,你以為你自己想求解脫了,結果,境界一來,馬上就迷惑顛倒。

出離心不是你自以為的,不是你個人認為你有發,是要在境界上勘驗的。所謂兩頭取證,順境貪不貪,給你好吃、好用的,人前人後恭敬你,一呼百應,你迷不迷,你的「我」放不放得下。那麼,再給你逆境、不好的境緣,大家看到你就罵你,說你是混蛋、說你沒有用、說你神經有問題、說你業障最重、說你一無是處,你還起不起心動念。這麼差別的一個對比,兩頭勘驗,出離心有沒有,還想不想跟人家爭勝,還想不想要超過別人,種種的我慢,那就可以驗證出你出離心夠不夠。沒有出離心,你說你對這個世間,你要來酬償業報,你是隨業流轉。

這一點要跟大家講,因為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明明自己是在隨著業力,他對家裡放不下,他說:沒有辦法,師父,還債、酬償業報。我聽了很多,甚至現在有一些,這不光在家人這麼講,出家人也這麼講,他不如意了,心轉不過來,他就說:我酬償業報,那個「我」還在,「我」沒有放下。等到他撐不住了、耐不住了,他就說:我的忍耐是很有限度的;他要生氣了、他要發火了。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於他的這個「我」沒有去掉。他只是做一個事相上,甚至是世間的這種因果概念的轉變,還是在因果相續裡面,他跳不出來。

學佛就是超出因果,超出世間的四大五心,超出生滅相、相續相、輪迴相。你還掉在這個世間的因果裡面,那什麼原因?《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就有所對,有所對就有我取著的,那取著的是什麼?就是法。有取著以後就有相續,相續就是受者,就有我、就有人,人相是所對的。有所對就有取著,就是他,眾生相,芸芸眾生。再來,取著相續就是壽者。你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夠超出輪迴?你沒有辦法跳出因果的束縛,所以你只看看世間的因果,那個沒有用。你要學大乘,大乘教你從心地轉,念佛從根本修,讓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也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法;也無人、也無佛啊。十方法界如同大海中的水泡,你看清楚了,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常作如是觀,你的「我」就放下了。

你不用想你為什麼會找這個世間的因果論來看,為什麼?因為你總是想要得到一個解釋。你心裡還是不服氣,人家傷害你,你不服氣,你就:好吧,我現在既然學佛了,總得讓自己心服口服,但是找不到方法,就當還債吧。總是有個理由,反正我找不了他的麻煩,就當我欠他的。所以修行要看,看哪裡呀?看自己。你不要整天想是什麼原因、什麼理由?這個沒有原因、沒有理由。修行把這個「我」放空,你不用管過去什麼因果、未來什麼因果,你現在這一念心空不空,這一念心空了,未來就不落在因果了。

所以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因果歷然,他在那裡受,受而不起煩惱。他不會被世間相、因果相、輪迴相給拉著走,他在這個因果相續變化當中做得了主。那一般人,他著相,有我、有我所愛的、有我所執著的,所以他在這個世間出不去。說是還債,實際上,他是在隨業,隨著業力、隨著染業所轉。這業還加一個染業,汙染的、不清淨的。所以,這一點你們要搞清楚,不要學佛,大乘聽得很高興,結果這一點,你在修行上,你在實修上碰到境界就被轉了。再加上因緣不好,碰到一些不善之士、非善之士,跟你講一些世間話,你就甘心於三界當中匐匍,甘心於這當中輪轉。真的是像永明大師講的,在無繫縛當中強作繫縛,就像飛蛾撲火,一樣的意思。

所以你們要能夠覺悟,修行不要隨業流轉。你們說要酬償業報,那個不是酬償業報,那個叫隨業。要能夠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的,你要放得下。身體不是你的,心念也是紛紜的,前念生後念滅,你不要把前生後滅的這個妄想當作是我,那你就很可憐。雖然念佛,但是增長無明、增長邪見,所以要知道、要能夠覺察。

活在當下

大家都曉得,學佛要活在當下。那麼,什麼叫「當下」?這話很多人會說,但是「當下」你沒有辦法安住。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公案非常有名。我們佛教裡面有四位大禪師,分別是臨濟喝、德山棒、雲門餅、趙州茶。雲門禪師喜歡吃餅;趙州和尚人家問他:什麼是佛法?他請他喝茶;德山禪師,他還沒開悟以前,就是一個講經的大法師,他在四川非常有名,俗姓周,人稱周金剛,他很會講《金剛經》,對戒律也非常深入,自己也持得非常好。他聽到這個南方下江之人,南方也就是四川人認為的長江下游,他在四川長江上游地帶,所以他覺得江西、湖南這一帶稱為南方。他說我們學佛的人、出家人,千年學佛威儀,萬年學佛的細行,怎麼可能有直指人心、不用看經就能見性成佛的方法,這些人必然是魔子魔孫,我要直搗黃龍,把他的老巢給覆滅以報佛恩。

那麼,他就從四川出發,挑著他的《金剛經》註解,往南方要先挑戰龍潭禪師,他沿著長江三峽,順江而下,那條路不好走。他不走陝西,不走秦嶺,而是沿長江,沿三峽下來。聽說那條路在當時候很不好走,走著走著到了澧陽這個地方,他肚子非常餓,就看到這城門口有一個老太婆在那裡賣點心,他就上前問她:「你這個點心怎麼賣?」這個賣點心的老太婆就問他:「法師,你身上擔著這一擔子,這書是什麼書?」他告訴她說:「《金剛經青龍疏鈔》。」她說:「好,那我有一個問題,想向你請教,既然你學《金剛經》的,如果你答得出來,那我免費做點心給你吃。」他說:「好,你問。」他覺得他《金剛經》很在行,沒有人可以問倒他。她說:「《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你要吃點心,你要點哪個心?」這麼一問,把他給問傻了,他沒有辦法回答。後來,他去龍潭禪師會下,受龍潭禪師的指示開悟,明心見性。教學的手段就是手上拿著現代人講的教鞭,提點你,我們稱之為德山棒,臨濟喝。

那麼,這個公案就是告訴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講「活在當下」,這三際托空,我們不講深的,這大乘的空宗就好,不要講圓教,也不要講漸次大乘。大乘初門,剛開始的、初步的,大乘空宗所說的,一切法皆空,這三際不可得,三際托空,過去已經滅了、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到,當下又不住;你說你要活在當下,這當下在哪裡?所以,現在很多人告訴你要活在當下,結果,他以為有個當下可以給你安住、有個當下可以給你體會,去體驗、感受你的人生,這個不是活在當下,這是活在生滅相當中、活在三際當中,不在當下!

這祖師好一句活在當下,當下頓脫,這個當下不是落於三際,不是著在三際相當中。你必須得參透,過去已去、未來未至、當下不住,就在這個心不著相、不取相、不住止,這真心離念的時候,這稱之為當下。因為它沒有三際相,不得已給你說一個當下,並不是叫你安住於現實生活環境。不然,有很多人每天辛苦工作,就是為了有三餐可以吃飯,他也說他活在當下,他也說他很滿足。那天人,天上的人,他也活在當下。糞坑裡的蛆,能夠在這個糞坑裡生活,牠也很快樂,活在當下,你把牠抓走了、把牠洗乾淨了,牠會感覺很難過。所以你要曉得這所謂的當下,不是叫你取相分別,不是叫你安住於你現在的覺受當中,不管你是捨受,還是苦樂,或是憂喜,這都是世間的覺受。

祖師講的當下,是教你離念,不落三際相。這個是最粗的、最剛開始的,你入門最簡單的。所以,你們要活在當下,要會活。不是叫你把當下你有的,你的財富好好把握、你的感情好好把握、你現有的東西好好把握,叫活在當下。這都是造生死業,落於生死當中。所以這樣子講,你們應該很明白,什麼叫「活在當下」。過去心已經滅了,未來還沒到,當下又不住,這離念之時就稱之為當下。這個是方便說。講最簡單的,我們不講高深的禪法,就講大乘的空宗,三際給你托空。所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你要點哪一個心?你說你要活在當下,當下又是個什麼?所以,要會活、要會用功。不是把你現有的把持住、愛惜它、憐惜它,生愛欲想、生情見想,然後心中生了一種知足的感覺,這種不叫活在當下,這是活在當下執著,在這裡造生死輪迴業。

所以佛法最基本的要告訴你,要離念、離相,離念、離相這才算是大乘的入門。所有的修行法門講的就是叫你離念、離相。現在有很多假的禪宗,小乘的他也說他是禪,也學禪宗的大禪師講話,活在當下。你去看看,他都落三際相,落在過去、現在、未來,這時間相當中,取著一切法。教你去體驗、感受、什麼是「我」等等的,說一些世間話,讓你錯認了,以為你是活在當下。那麼,你按照他的方式去修習,跟祖師大德說的不一樣,跟諸佛如來講的不同,可以肯定絕對不會成就,不但不會成就,你對這個世間只會越來越貪。所以,那個禪,現在什麼都想跟禪扯上關係,穿鑿附會的特別多,這些你們聽到了,就要注意,即使在淨土宗也有人教你活在當下,但是他這當下是執著的,就執著你現有的,不要再多求,但是他還是執著現有的,執著現有的一樣輪迴。

廣欽老和尚講,貪一根草都還要輪迴。金碧峰禪師貪他的水晶缽,馬上黑白無常現前,為什麼黑白無常要來抓他?這就是還有貪著。所以金碧峰禪師的公案,你們可以去好好地看一看,就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樣可貪,沒有一樣可著,連時間這種不相應行法,這種虛幻的一個概念、抽象的概念,也都不可以執著。時間是虛妄的,我們現在如果是白天,那美國那個地方就是晚上。所以時間是虛妄的,同住在一個地球上,你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三際相是假的。我們說現在,實際上是外國的未來,因為他們還沒到;我們說未來,那其他的國家是現在。所以這三際相不可得,希望你們大家能夠了解。

學佛如何得真實利益

世尊在滅度的時候告訴我們,要依「四依法」,這四依法很重要。佛法你如果不依四依法,你聽經你會用個人的見解來判斷,甚至變成依人,像有一些人告訴你,要依一個老師學,這個就違背四依法。

四依法是教你「依法不依人」。如果說跟一個老師學,那麼只能跟釋迦牟尼佛,因為他才是本師,所有的說法,所有的修行方式,只要違背經典裡面所說的,那都不對,那都不可以依止。

如果說你只依一個老師,那《華嚴經》告訴我們:「執一非餘,魔所攝持。」你認為你只要依一個老師、依一本經就好,佛在一出世的時候,他就講了《華嚴經》。《華嚴經》就跟我們講,你認為你要這樣做,那你是魔所攝持,只要一本經,只要一個老師,只要你執著任何一法,而排斥其他的,這都是魔所攝持。

所以《華嚴經》說的話,你要能聽,要能信受奉行;佛陀講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依義不依語」限定在佛經裡面,你不要看外道典籍,這不在四依法所攝持當中,為什麼?因為戒律就有講,你皈依佛,不皈依這些外道典籍,皈依法也不皈依外道典籍,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要清楚,就是你們受戒的時候,受「四不壞信」,就有跟你們講過四種不壞信。那麼這個除了在受菩薩戒,受的時候會說,《沙彌律儀》,乃至於一入門,三皈依裡面都有講到,就是不皈依外道典籍。除佛經以外,都是外道典籍,所以我們學佛在「依義不依語」,這「義」是指佛經當中的義趣,義趣裡面又分「了義」跟「不了義」。佛說法聽眾有很多,這麼多的聽眾當中,有些人還沒有發大乘心,有些人已發大乘心,所以佛就會觀機說法,觀機說法當中,就會有了義跟不了義的出現。

「了義」就是能夠讓你明心見性的,讓你見性成佛的這一乘佛法才叫了義,其餘之外,包括二乘、包括人天,都是不了義法。你看賢首國師判教:小、始、終、頓、圓。小教這是不了義法,名為愚法聲聞教,這不是究竟了義的,所以不能學習,不是一乘法我們不學,所以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最後「了義」的目的是要你明心見性,所以要「依智不依識」。你依「識」,「識」是生滅的,像現在有人講,第八意識就等於是真如,實際上這就是玄沙師備禪師說的:「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這識神就是第八意識,把第八意識當作是我,那麼「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什麼叫癡人?就是白癡,白癡的人才把它當作是真心本性。

佛在《解深密經》裡面有講到:「阿陀那識甚微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這個阿陀那識是第九識,但是你如果把它執著變成我了,這阿陀那就轉成第八了。在你的受用分上,就變成第八意識了,就變成我見了,我相了,種種的攀緣心說法,這都是迷惑的人在造作的事。

所以佛教我們要「依智不依識」,「智」是什麼呢?就是般若智慧。你學佛要有般若智慧,依般若智慧,你才能離相,你才能達到究竟,你如果不能依般若,那你所學的都是空的。持戒也是一樣,戒的根本就是無作戒體,戒律的根本就是無作戒體,你不能說大乘戒是依小乘戒,小乘戒依的是人天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還依到《弟子規》去了!那這個說法是謗大乘律,毀謗大乘經律,倒說經律,倒說經律這果報非常地嚴重,在菩薩戒是重戒。

你謗大乘,毀謗大乘、經教、戒律,你給它亂說、倒說,這都是菩薩波羅夷罪,犯這一條一定下地獄,你不要看他現在是個什麼大居士、大法師,他要是這麼告訴你的話,你看他臨終,這個那羅延箭直接墜地,直接往地獄去,所以你要搞清楚,我們學佛要依智慧,要依般若智慧,依般若智慧你就不會掉到情識裡面去,情識是什麼?分別、著相、攀緣、認妄為真。這些都是情識,你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實有的,當作是真的,那這些都是掉到意識當中,掉到生滅的意識當中,這是不對的。佛法教你要了知一切法不生不滅。

四依法雖然我們常常講,但是還是要提醒大家,你聽經要會聽,要依四依法來聽經,這個法師講的東西有沒有依經典?有沒有依四依法?如果沒有,那不能聽,他所說的跟佛說的不一樣,那不能聽,尤其是這些外道邪師,都是讓你只依他一個人,依他,他告訴你,你只要聽他的話,你就會成就,你就會大富大貴,你就會有神通,你就會有感應,他就是用這些方法騙你,那你聽了以後,受了他的害,凡事只要跟他講的不一樣的,你就起瞋恨心,所以你的煩惱並沒有減少,你的瞋恨、你的對待、你的能所心天天增長,雖然聽經,沒有智慧,心不得清淨,長養的是無明,長養的是邪知邪見,你所增長的都是我相而已。那麼在這當中,雖然聽,不能解脫,他也給你講經,給你說一些相似法,講一些很類似的,講一些什麼善、愛、世界和平、什麼心靈方法等等的,諸如此類的這些誑惑眾生的騙術,這些伎倆,祖師講的這叫「野鬼伎倆」。我們的祖師對人從來不客氣,你要是真的讓古代的祖師活在現代的話,你們一定覺得他很沒有修,一定覺得他很奇怪,很不圓融,跟人都格格不入,那這個真正就是祖師的樣子,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帶著世間的習氣,你用世間習氣來看祖師,你說祖師,你怎麼沒有修好你的口業啊,你怎麼沒有修好口德,你怎麼到處罵人;祖師不光罵人,拿板子、拿棒子,甚至有的祖師殺貓的、劈木佛的都有,甚至還有的教訓學人,不小心把他打死了都有,殺人的也有,所以你要曉得,祖師不是你凡夫肉眼來看,你要會學。

所以我們教大家聽經,要怎麼得清淨心?要依四依法,你依四依法來聽,那你業障真正會消掉,聽什麼?聽一乘了義,聽大乘實相,你一定會消業障,因為眾生就是太執著了。執著的心,你一定要用大乘佛法來消業,你用其他的絕對沒有辦法,用世間法,那個是不可能的,你不要非因計因,把不可能的當作是可以的,那就是你的問題了,不能怪出家人沒告訴你,不能怪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因為你們都是想要簡單,想要白話,看看有沒有什麼方便,可以又搞世間事,又家庭恩愛、和樂融融,然後看能不能臨終就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世間所有的好事都被你搶去了。

其實這世間沒有你想的這麼圓滿,這都是你的妄想,所以要把它除滅,這世間就是有遺憾,就是有它的不圓滿。所以你要放下你的妄心,什麼造成它不圓滿?就是妄心。你的心不是具有般若智慧的,你現在的這個心是用生滅,雖然本具,但是般若透不出來,所以你要能清楚,要能依教奉行。

百丈清規與企業化管理

這現在的佛教道場,很多都在做生意。出家人不像個出家人,拿戒律保護自己的我相。用佛陀給你的方法增長業習。像這些人都應該去看溈山靈佑大禪師的《溈山警策》。不要以為你出了家,剃了頭,你就可以不如法,你就可以背離因果,你就可以毀壞正法。這些人帶著世間的意念,想說我道場要維持。從前百丈大師耕地、做務農;那現代是商業社會,所以你就跟著經商,這些都是世間意沒有捨掉。

佛在經典上講:比丘有四種邪命。你不能方這個「方口食」,什麼叫方口食?就是經商來養活自己。比丘如此,比丘尼以及出家的四眾都是如此。因為現在有些道場,它用這種法會的形式,寫牌位給人家訂價錢;或是蓋場所給人家辦婚禮,造作這些世間種種不如法的事情。道場的體制完全沒有,他用的是企業化管理。企業化,你把佛教企業化,那就是你把佛教腐敗了,你是獅子蟲,你完全不解怎麼修行,你不知道怎麼樣才是如法的。

所以你們如果看到這種道場,那我可以告訴你,不用再去了。不用去,那個不如法。或是暗示人家要給錢,他說:寫牌位,隨喜。等到你要隨喜的時候,他告訴你:隨喜,兩千。他有一個基本消費。所以這些都是不如法的道場。那麼,你去這裡,你增長的是世間意,因為法師是世間人,帶你的是世間意,所以你去那裡,你學不到佛法。

你用企業化來管理道場,企業化的制度是什麼?兩個字─獲利。所以有一些道場的住持有配車。業績不行,就換下來,換另外一個。就好像公司在換部門主管、在換總經理,一樣的意思,他考核他的業績。這業績,世間人是幫公司獲利;他當住持的業績、他當首座的業績,是從居士口袋裡面挖錢出來,這是他的業績。所以,諸如此類的都是所謂企業化管理道場,產生出來的亂象。

我反對你們用這種方式,來破壞釋迦牟尼佛的戒律、破壞佛教僧團的形象。所以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你就要檢點,你不要用你的出家僧相來破壞佛法,當獅子蟲,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情,來生肯定下三惡道,這就不在地獄門前了,是地獄裡面了。因為你從來沒有一絲毫的反省,從來沒有一絲毫的檢點,自己是個出家人。

那麼,居士你要是跟著他,還教他:師父,我告訴你怎麼樣賺的錢比較多,怎麼樣可以幫道場獲利。你居士還跟出家人講這種話,那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所以佛教的罪人是誰?是和尚!這些當和尚的、當出家人的,他不受佛陀的戒律,他只告訴你方便、開緣。古德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出了這種下流的,這就是下流!這出家的下流,就是把佛法搞成現在這個樣子,社會大眾看佛教,就看你們在那裡做生意,跟人家要錢。一點道心都沒有,一點羞恥都沒有,那你枉披袈裟,不曉得要羞恥、不曉得要懺悔,還自以為是,認為我沒有這樣子,我活不下去。從前的祖師哪一個像你這樣子?哪一個祖師大德開了個道場,在那裡做生意的、在那裡賣東西的?賣吃的、賣喝的、賣了這些念珠、水晶等等的,還賣佛像。

出家人做到賣佛像去了,佛像變成他獲利的工具。所以這是所謂現代企業化經營之後的一個混亂現象。那有一些比較不敢的,他就暗示你要給錢,告訴你:這樣發心,功德好大;這樣發心,可以為你的兒子、女兒、子孫增福增慧。拿佛經上講的話來告訴你要給他錢。你自己發心供養三寶,不為名利、不為你世間的福報。所以你只要心清淨,你供養或多或少都是無量功德。這都是你的清淨發心,你不要聽他胡說八道,隨你的發心。

有人發心,心量很大,但是現世的福報還不夠,他就盡他所能的做,或是內財,或是外財;有人發心也大,福報也夠,那就是內財、外財都發心、都布施、都供養。那他沒有希求心、離一切相而行布施,《金剛經》講的:離相行布施,離相行六度。這個功德無量、功德無邊,你自己心也清淨,道業也能成就。所以問題就是在於這個企業化管理道場。

道場是要修道的,還有的說要用《群書治要》管理。《群書治要》怎麼管理?佛法,你要持理道場,要用《百丈清規》。《百丈清規》才是真正修行人管理道場的方法。這是百丈大師教下來的,你要去看,你要去學。有一些不符合現代,你要抓住它的精神,你不能一昧地否定,甚至有的叫一些學者出來寫文章,說什麼經是假的、什麼清規是假的,還有說八敬法是假的,寫這個話的人最假,他胡說八道。

所以在現代你要是看到你接觸的這個道場,它是這種企業化經營,那我告訴你,這不叫道場,這叫企業。我們自己學佛要有正知正見,要有正法眼,你能明辨、你能看清楚。到真正的道場,你修行才會有成就,你修行才會得利益。不是去搞這些世間事,弄這些人情,跟他們同流合汙,那你是不會成就的。所以很多出家人,之前也有人要跟我出家,我跟他講得很清楚,現在的道場狀況你真的要找如法的道場,少之又少,因為進去他就是教你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他不教你用功、不教你修行,教你搞世間事,說這個叫修福。給你很多理由,先修福,因為你才剛開始。修了以後,你世間意就起來了,你就不修行了!

出家是修行,修行能了生死、能出三界;修福沒有辦法。五祖弘忍大師講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沒有辦法救,所以要清楚,你要依止道場,這道場如果只教你修福,他不講修行,講這些世間話,用世間法在講經,在帶領道場的話,這是不如法的,你們就不要再親近了。

佛性無有南北之分

佛法所要說的四個字,我們常講到的「明心見性」而已。無論大乘、小乘,目的都是讓你見性。所以佛法沒有所謂南傳、北傳之分,那都是人妄心分別。佛說小乘也是要讓你來學大乘佛法。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為什麼佛要講小乘?他是要接引一類小根器的眾生,不能信自心是佛,所以先教與小乘佛法,就像《法華經》講的:「得除糞之價」,能夠先掃除汙穢,而後堪受大乘了義。

佛法沒有所謂的南傳、北傳,就像六祖慧能大師見五祖,五祖問他:你是南方人,又是獦獠,你來找我幹什麼?六祖回他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所以你妄分南北,那是你不見性。你是凡夫,不是真正的學佛人。佛法就是談見性,所以慧能大師講:「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佛法談的就是見性而已。若不明心、若不見性,縱然你通三藏十二部,大小乘、密教、顯密,一切經典,總是枉然。你看神秀大師為什麼沒有辦法得法,他講的這十二部經論,始終就是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那當然就不能得到祖師的衣缽;衣缽是傳見性之人。所以我們學佛,就要清楚《法華經》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釋迦牟尼佛出世,就是要講一乘法。即使跟你講小乘,跟你講人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你學大乘了義。

你們現在遇到大乘佛法,你就直接學,你不要懷疑,你不要不相信。很多人懷疑:我是不是沒有基礎?我是不是不能成就?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講了,這個是你的業障。你只要一念轉過來了,深信自心是佛,這個業障當下消亡。所以你不用懷疑,所謂貪、瞋、癡、慢、疑,疑這是最大的壞處,就是懷疑自己不能成就,懷疑自心,懷疑你的佛性。所以不要在這個法門上,尤其是大乘佛法,你生起懷疑;生起懷疑,你就會產生毀謗,所以叫疑謗,要莫生疑謗。

佛法為什麼跟你講大小乘,目的是要叫你見自本性,叫你學大乘了義,這是學佛人一定要知道的概念,你不能背大向小。有一些人他學佛,學了幾年了,他覺得不得力,他就說:我自己沒有基礎,就跑去學小乘去了,說小乘是基礎,實際上他錯會了,是因為自己沒有在大乘佛法上用心,在這裡用心,這個用心不是你看看經、念念佛,這個叫用心。而是你要轉念頭,在境界上要轉念頭。所以六祖慧能大師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行意,不是名相。要在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當中回頭,依摩訶般若波羅蜜,那你就知道,你就能夠見性。所以要觀察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你才能夠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利益;大乘佛法的好處,你才遇得到。

你不要懷疑自己,甚至有人學淨土,都還要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善根,是不是不能成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的是沒有錯,但是總是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業障重,趕快要做法會,拜這個消災的。我告訴你,你老實念佛,這一念疑心斷了,你不要懷疑了,那你真正就得到淨土法門的利益,你的業障就消掉了。要不要拜懺?說實話,拜懺的目的也在於此。不然你天天懺,無所用心,沒有目的地拜,沒有目的地懺,你不曉得你要懺什麼。所以這個懺本你要去看,你要會轉念,都是要懺無始來「一念違真」,一念違背真性,六根尋著於妄想之中,「隨情造業。縱我為非。」這都是教你真實的懺悔。所以身業:殺盜、邪淫;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常起貪、瞋,對於世間深深癡愛,所以導致「業網牽纏。流轉五道。」他這個懺,教你從根本下去懺。所以縱然你去拜懺,也是教你斷疑生信,你也不要懷疑,所以目的是相同的。我不能叫你不要拜,但是你要知道它的目的是什麼。不然你整天雖然拜懺、雖然磕頭,但是不知道你要懺悔什麼,只懺了一些事相,對佛菩薩磕頭,我做了什麼壞事了,再把這壞事從頭到尾,從心裡面再造一次、再想一次,那你的意業就更加深重,你的意業不淨就更加深重。

所以佛法跟你說大乘、跟你說小乘,你不要分別,目的就是要你見性,就是接引眾生。學小乘的,學到最後也是要迴小向大,終究是化城,小乘的阿羅漢終究是不究竟,終究是不能圓滿成佛。所以你要知道,這佛法確實沒有南北之分,祖師講的非常正確、非常如法,告訴我們人有南北之分,有國界之分,但是佛性沒有南北。

佛法在於心通,心通則法通,你心通於心,則通一切諸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那通世間法不是增長知見,是所謂照了諸法皆空,這叫通透世間法。所以有些人說他要學講經,要通世間法。實際上,他不曉得什麼叫通世間法。通世間法就是你對於世間因緣和合虛妄幻象,你看得破,這叫通了。你看不破,縱然你天天看報紙、看電視,那一樣不通。所以學佛的人要清楚,你不要想說,佛法要通,世間法也要通,佛法跟世法要圓融。佛法講的是真諦,叫你見性,這是真諦法;世間法叫俗諦,直道諸法緣生性空,這是俗諦法。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世間用而不著,這叫通世間法。不是增長知見,看電視、看是非,起人我相,這個都不通。所以你要知道,你要清楚什麼是通達世間、出世間法。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佛法確實沒有南北之分,有南北之分那是你心裡面的妄想,你在那裡強分南北。祖師告訴我們,你沒有見性、你沒有成就。沒有見性、沒有成就,那你超不出三界。話說得好聽、研究做得再多,都沒有用,這一點大家要清楚,跟你說南傳、跟你說北傳,目的都是要見性而已。所以說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南方人具佛性,北方人也具佛性,不光南北之人,乃至擴大到十方、到三世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你要從這裡著眼、從這裡下手,你的功夫、你的成就,確實完全不輸六祖慧能大師,因為你見到的跟他見到的完全一樣。所以佛法是什麼?「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你不要輕看了大乘,告訴你這一念心不在別處,就在你現在能聽、能見。跟你講能聽、能見,這都是要拔捨,都是不了義。實際上,這一念心「起心便錯。動念即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做到這樣子的時候,也無造作之想,自然見道。這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外人說也,這外人就是心外求法。佛法沒有所謂內外,但是你心外求法就是外人,所以大家要知道。

你修學佛法要抓到宗旨,要教你見性,要教你明心見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的宗派、任何的法門,顯教、密教,這顯教就是講小乘,密教就是講大乘,這黃念祖老居士教的,顯就是講小乘;密就是講大乘。無論是顯、是密,統統都是要見性。離開見性之一法,都是邪知邪見,你學什麼法,你修什麼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世間的好事你幹盡了,你也不會成佛,仍舊是三界六道輪迴,因為你不見性。所以這希望大家能知道。

學會放下

你們來佛門裡面,身心世間都要放下,不是只有進來道場才要放下,而是你現在學佛的這個身,還有你的心都要放下。你所對的境界,你都要全部放捨,除了修行以外,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執著罣礙的。很多學佛人,他都忽略了這一點,天天念佛、天天用功,但是卻看不到自己在意的地方,看不到自己黏著之處,所以修了好幾十年依舊原地打轉。依舊原地打轉,就是因為在於碰到他所執著在意的這些事情上,他曾無一絲毫放下的念頭,甚至他所謂的放下,只是為了逃避而已,逃避不是一種放下。

真正的放下,是你對於這個世間看破了,全部都不要了。家庭不要了,財產不要了,再多你也放下,不多你也放下。你的家庭是和樂,你也放下;不和樂、不美滿、不如你的意,你也把它放下。蓮池大師講:把這些東西一筆勾銷,所以他作了「七筆勾」。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一個工作環境,或是身分地位,到佛門裡面來「全部放下」,因為這些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你帶得去,甚至你現在也抓不到。你說你有名,這個「名」作何形象?只是你的妄心在這裡攀緣,以為它有,所以你自己在那裡得意,在那裡歡喜;你沒有名,沒有名那更無體相;其他的財、色、食、睡亦復如是,都只是妄心在那裡執持而已,實際上能持的這念心它是虛假的。所以你不要跟人家爭,不要跟人家起怨懟,不要忌妒、不要羨慕,學佛的人就是萬緣放下,平平常常地,一生老實修行、老實用功。

學佛就是要「了生脫死」,教你念佛,沒有別的目的,只有「了生死」而已。你不要拿來求富貴,因為不會得到,得到了也不會是你的;你不要拿來求長壽,因為天下沒有不死的人,所以念佛教你求「無量壽」。什麼叫「無量壽」?就是「見自本心」,這個叫「無量壽」。大眾在佛門裡面用功就是萬緣放下,不是只有到佛堂來、到念佛堂來、到道場來才放下,內外都要放下,因為你今天學佛了。你不要管年紀,你想說:我年紀大了,我要死了再來放下。「放不下」這一念心是沒有年紀的問題,而且相續得越久越執著。為什麼說年紀大的業障重,就是因為他執著的心相續得非常久。所以你看祖師大德都是從小學佛,大概十幾歲、二十歲就開悟了。

你看鳩摩羅什大師非常年輕就開悟了;六祖慧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從小學佛,所以很年輕就解脫了,只有少部分需要修比較長的時間,那是因為他的習染比較重。你從現在開始修,現在開始學,那成就非常地快速,距離成就非常地近,因為你現在這一念斷,這一念放下,你就不會再相續,很容易成就,所以越早學佛越好。

你現在知道要學佛了,就要趕緊放下、趕緊把這些罣礙全部丟掉,家裡不要執著了,不管怎麼樣,你統統放下,不要起一念去罣礙到,起一念去耽誤到自己修行,這些統統都是障道因緣。人家障礙你,你也勇猛精進;人家順著你,你還是勇猛精進。在家裡面很多活冤親,有時候這些活冤親會障礙你,打你、罵你說:你學佛!你很笨,腦筋壞掉了,家裡都沒顧好,怎麼成佛。講一些邪知邪見、撥無因果的話障礙你,你勇猛精進。講一些軟話,叫你要把身體照顧好,不要這麼累,每天拜佛、每天用功……講一些讓你喪失道心的話,你還是勇猛精進。你都不要管他,時節因緣成熟,煩惱習氣自然銷落。你不要問什麼時候,就是你這樣用功下去,把煩惱消盡,那就解脫了。

學佛歸根結底「放下」而已,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話一定要聽進去,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常常聽、常常熏習。除了修行以外,所有的事都放下、都放棄,都沒有關係,就是一心一意用功,這個叫學道之人,這才學道。學什麼道?成佛之道。你這樣用功才會成就,才能夠保證不墮惡道。這人、天兩道都是惡道,都是輪迴。所以你要清楚,不是只有生天、得人身算善道,是「人、天、三惡道」都算惡道,都是輪迴。達摩大師講:「造善造惡俱是輪迴。」不管你做得再好,你三界出不去,六道還是一樣輪迴,不能解脫,唯有透過修行,善導大師說的:「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個才能解脫。不然你漸漸雞皮鶴髮,再來就行步龍鍾。縱然你是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縱然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所以勸你好好用功,好好學佛,好好修行,才能夠免離這些生死大難。這個問題最嚴重,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一定要深自警惕,要把身心世間統統放下,這才是真實之語。希望大家能夠去檢點、能夠去反省,真正放下、真正做到,成就才有希望。

佛法不離生活

現代的學佛人,常常會嘴巴上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譬如說:「佛法不離生活。」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點道理,但是你要看他是什麼樣的用心在說,甚至連你們自己都會說,心裡面也會不知不覺有這樣的一個感受。

你要想想,你是不是被生活所轉?被錢財所轉?為身色所伏,被這個身色所迷惑,所以在生活上處處覺得不能自在,被世間的業拉著走,所以才說出佛法不離生活。那是因為你心中有世間法,有貪瞋癡,所以才會覺得雖然學佛,還是生活比較重要,還是家親眷屬、自己的業力比較真實,這些都是放不下,看不破。

那麼出家人,也會用這句話來跟你要錢,他告訴你佛法不離生活,出家人也要吃飯,也是要蓋廟,才能利益眾生等等的,他心裡面想的是世間,貪愛的是世間,所以他才會道出這一句不該說的話,佛法不離生活。或是換個說法,生活不離佛法,或生活就是佛法,諸如此類的說法,總是沒有道心,總是對世間放不下,所以世間的業起現行,他馬上被轉。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祖師大德,學佛還會去考慮到自己的衣食、吃飯等等的生活資具,他一放下就完全放下。你看像龍褲國師,他覺得他自己很愚鈍,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一無是處,沒有辦法可以超脫三界,所以他就跟他的和尚要了一點米,到深山裡去用功,一用功就是十三年,他有沒有想過這些米,吃飯吃完以後,他要怎麼修行,沒有成道,那要怎麼過活,他沒有這樣的想念,所以這麼用功下來,身心世界都放下,都不在意,他成道了,他把無始劫以來的業都捨掉了,所以得大自在。

這個龍褲國師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你就要曉得,祖師大德都是如此,廣欽老和尚也是如此,就是這麼用功,就是這樣子來求解脫,他沒有想過,自己怎麼吃飯,怎麼樣過好的日子,過舒服的生活,所以他絕對不會告訴你,他要錢,他有世間事還沒了,你們常講的,我還有塵緣未了,那是因為你放不下,不是塵緣未了;塵緣怎麼了?心念一轉,馬上就了了,看你願不願意了,不是塵緣未了。所以光剛才講的這一些,你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態在修行佛法?什麼樣的心態在用功?我們要把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不要再起一念執著。真的要是沒有地方住,沒有飯吃,那也是過去生的業障,這是宿業,你就歡喜隨緣消舊業,不要再造作新殃,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不離開你的生活,就是要你在生活當中覺悟,在生活當中放下,而不是在生活當中更執著、更在意、更不能解脫,這不是佛陀要教你的。

像有一些道場,他就常常跟居士宣導佛法不離生活,他就開始跟你要錢,說出家人也要吃飯,出家人也要用水電,他一點道心都沒有,不會想要修行,不會想要成道,你供養他有沒有功德?我可以跟你講,修一點福而已,甚至那個福非常地少,非常地有限。那麼他再告訴你這樣的觀念,先把家庭顧好,把事業顧好,然後再來學,他是在增長你的貪瞋癡,用這句話─佛法不離生活,來掩蓋你的善根,來障礙你修行的菩提心,使你沒有辦法成就,這個話是魔所攝持!這魔,他在哪裡?不在別處,就是你心裡面貪瞋癡;聽到幾句話,合了自己的世間意,合了自己的情見、習氣,你馬上抓過來,就說這個是佛法。所以為什麼末法成就的人很少,墮落的人很多?都是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不願意放下,沒有道心。

從前祖師在帶領道場,人家跟他講,道場沒有飯、沒有米、沒有菜了,他說沒有關係,我們道場要如法,如法去做,自然有護法善神護持,即使過水堂,我們也是如法。什麼叫「過水堂」?就是過堂的時候沒有飯菜,每個人發一碗水,這就叫過水堂。堅持佛陀的教義,這樣下去做,絕對不搞世間事,不搞熱鬧,也不會去提倡人間佛教,到處向人要錢,每一尊佛像前面都擺一個缽,講好聽一點,說是讓你跟這位佛菩薩結緣,實際上,你跟佛菩薩結完緣以後,他就把錢收走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是一種欺騙的行為。

我們修行要有道心,出家、在家都要有道心,你不要管道場能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能不能維持,能維持很好,不能維持你要趕緊放下,知道這世間是苦,無有樂處。縱然你能維持,你過得不錯,樂是壞苦,終究有一天會變壞,你要趕緊放捨,否則將來造作惡業,墮落惡道,你這一生遇到佛法,那就算是空過了,沒有得到佛教真實的利益。

所以你看佛陀比誰都富有,比誰都有權力,但是他把這些統統放下,他都不要了,完全地放下,心裡面不起一念貪著,不起一念罣礙,他把國家王位全部放下,他認真努力去修行,從生活上覺悟,這才是佛法不離生活。不是從生活上貪著,把你的貪著用「佛法」兩個字,來掩飾、來巧飾,說得好聽,可是不能成就。這個在經典上叫「相似法」,說相似法誑惑眾生,自己的存心,是沒有道心,沒有想用功,導致佛法衰敗,這是現代佛教界的現象,而且非常地嚴重。

經常看到有些在家人,出家人也一樣,常常講這句話─佛法不離生活。在家人講這句話,那是他不想放下,家親眷屬他沒有辦法放;出家人講這樣的話,那是他對於道場放不下,對於自己的身心世界放不下。這是最基本的,你還放不下,那你不用想要成佛,你說你修學大乘,講了很多很好聽的話,行菩薩行、修菩薩道等等的,終究你的問題沒有解決,什麼問題?生死大事。生死大事沒有解決,你行的這個菩薩道,不叫菩薩道,甚至我們講名字位菩薩,你在做的是「名字位菩薩道」,有名無實,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只是名字上菩薩,實質上還是個大凡夫,還是個大眾生。所以不要用這些相似的佛法,來迷惑自己,迷惑他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希望你們回去好好檢點,看看自己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或是用六祖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諸如此類的,讓自己墮落的話,你們回去好好檢點、好好觀照,如果有,趕緊轉過來,不要再讓這個妄想,再讓這個惡業繼續相續,從此發菩提心,認真努力修行,成就無上佛道。

人間佛教

太虛大師有做過一首偈子,相信有一些人很熟。他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我們解釋這首偈,我們看太虛大師一生的作為,你就能夠了解他這首偈的意義。

太虛大師修行大乘佛法,所謂「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八宗併弘,是民國初年的龍象,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臨終生死自在,坐化求生西方淨土。所以我們看到他一生的作為,他是怎麼修行的,怎麼行持的,他依止的經教,所弘揚的宗派以及他所創辦的這些道場學院,你就曉得他不是要搞世間法,他教人求生淨土,教人依止大乘。所以你看,他說:「仰止唯佛陀」,教眾生依法不依人,依佛陀的教法,依佛陀的行持,所以教你依止佛陀。那麼「落實在人格」,人格就是指人的意思,因為這是修辭技巧。太虛大師他的文章寫得好,在做文章的時候,有很多的修辭技巧,有的為了押韻,有的為了通順,有的有對仗,有的有平仄。所以他說:「落實在人格」,也就是說你要依止釋迦牟尼佛,依止佛法,你要落實在你平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上,念念不忘菩提、念念覺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離相,這才叫做「落實在於人」。

那麼你能夠全部都做到了,這叫人成。一個人如果能夠完完全全地去落實佛法,這叫人成,此人當下成佛。所以說「人成即佛成」,你要了解它的意思,佛法講求的是最現實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那就不得,所以他教我們依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你把佛陀教誨都做到了,你當下即佛,當下成就,此則名為真實現實,也就是說,你就能夠證明佛所說的完全沒有錯。

這「現實」是什麼?就是能夠證明佛陀的教法是完全正確的,佛法可以幫助你一生當中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搞人間的佛教,甚至教人結婚,教人用世間法來接引眾生等等的這些不如法的事情。因為很多人看了這首偈子,淺解之人他就以為,我把人做好了就等於作佛。可是你們要想一想,你們現在都是人,也不是畜生、也不是餓鬼、也不是天,那你成佛了嗎?如果說你這個人,就等於成佛的話,那你現在何必修行?你反觀一下,你到底是人,還是佛?如果是人,那何必學佛,因為「人成即佛成」;如果是佛,為什麼你現在還有煩惱習氣。所以可想而知,太虛大師所講的,把人做好,就等於成佛,那很明確地就是你誤解了大師的開示。

你看他一生用功精進,到臨終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個功夫不是一般悠悠忽忽、散散漫漫、因循苟且的人所能達到。他很認真、很用功,就是在佛法裡面學習,就是讚歎大乘、講誦大乘、弘揚大乘,並且守護大乘。這是太虛大師給我們做的樣子,「八宗併弘」絕對不會認為大乘非佛說,絕對不會去到處蓋廟子,到處搞活動,甚至辦一些佛化婚禮,教人結婚搞輪迴。他們還說這叫「人間佛教」,實際上是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對於佛法有莫大的傷害,那你要曉得太虛大師的意思。

太虛大師絕對不搞世間法,他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你用功,要求你精進,不能懈怠,不能懶散,這都是祖師大德絕對的要求。所以你看他這一生這麼有成就,再看看這些曲解他開示的,去搞世間法的,聽說還有人要搞這個女阿羅漢,阿羅漢沒有男女相,為什麼會有男女阿羅漢!所以你就很清楚這些人有沒有成就,都是糊里糊塗死掉的。臨終都是生病死的,迷惑顛倒死的,都昏迷!有沒有一絲毫出離的心?沒有,所以這些人去哪裡?我們綜觀,凡是毀謗大乘的,破壞佛法的這個果報,他臨終必然是處於昏迷的狀態,果報必然在三塗。所以為什麼說地獄裡頭僧道非常多,就是這些破壞佛法,曲解佛法,這是毀謗大乘,他們都說他是要用這個「人間的佛教」,這個說法不對。佛法裡面我們依華嚴宗祖師告訴我們,人天二乘不是佛法,所以人間你說的這個人成,這個不算佛教,不能說它是佛教。佛教最起碼聲聞乘,也就是小乘;再來緣覺乘、再來菩薩乘,菩薩乘就是大乘,所以聲聞、緣覺都還算小乘,這才算是佛法。

佛法講的是出離法,所以不是你整天想著家庭和樂,看能不能再曖昧一點、能不能再模糊一點,這些想法存在你心中,你就能夠成就,這都是淫欲,都是不能出輪迴,都是三塗六道的根。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貪財,好男女色;好名,喜歡人家讚歎,說你有修,說你有德,說你做了天大好事;喜貪睡,貪這個念佛還有人在睡覺;貪吃,為口腹之欲,殺無量眾生,天天都在造口業,這些都是地獄的根。所以學佛人就要注意,世間人不外乎財色名食睡,你把佛教搞成財色名食睡,把佛教變成只有求佛菩薩保佑你,給你平安,給你幸福快樂,讓你發大財,讓你有名,讓你受人尊敬,這就屬於變質的佛法,甚至我們講的世間法,根本不是佛法。佛法沒有變質,變質的是你的心,讓你迷惑顛倒。所以太虛大師這首偈子,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

就像很多人,他曉得印光大師,教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一想到敦倫盡分,就想到應該做一個世間人,可是印光大師是個出家人,所以出家人做好出家人的本分,在家學佛人做好學佛人的本分。你不要世間心來看佛心,所以為什麼佛在《華嚴經》,勝慧菩薩講了一首偈,他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這佛法如同暗中的寶藏,黑暗當中,一個房間裡面,關得黑黑暗暗的,裡面有無價的寶藏,燈不亮你看不到,「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你雖然有聰明智慧、世智辯聰,但是你世間心不死,世智辯聰未滅。世智辯聰這是八難之一啊!我們講的三塗八難,這八難裡面就有一個世智辯聰,你用世智辯聰來理解佛經,那佛法就變成世間意、世間法,所以說「邪人解正法,正法亦成邪」,邪人解釋正確的佛法,佛法也會被他解釋成世間法。就像有一個法師,他解釋《三十七道品》,解釋成教人要捐器官,教人要再來做這個善事,做資源回收,教人再來輪迴;那麼自己也說要助念,又要助念,又要捐器官,自相矛盾,所以這稱之為邪人。

碰到《三十七道品》,碰到《法華經》,他可以把它曲解成做世間的慈善、做世間的好事,這就不是佛法!這個就稱為邪人解正法,這種都是所謂的世智辯聰。《無量壽經》所說的世智辯聰指的是什麼?增益邪心不能免離生死大難。你想要了生死,佛法的核心宗旨─了脫生死。你要了生死,你要用菩提心,要用般若智慧,這才是真正了生死的工具。

你貪著你的家庭,你貪愛你的兒子、女兒、孫子等等的,這些身外之物,哪一天你一口氣不來,那你沒有辦法往生,你以為阿彌陀佛會大慈大悲接引你,實際上你的心跟他不能感應道交,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面裝的不是佛,你裝的是財色名食睡。你到佛門裡面來,你沒有熏習到佛法,你熏習到的是世間意,是貪瞋癡,所以做善事不能除滅貪瞋癡,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徹底斷根,這個要清楚。所以人做得再好,你也不能成佛;可是你成佛了,那必然是一個好人,你要這樣子理解才是正確的。

這是太虛大師在這首偈頌要跟大家的開示,希望大家能夠明了,能夠去落實,不要再貪著世間,不要再認世間為實有,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諸法真實相」就是不生不滅。你要去覺察,你要去體會,體會得到,做定不懷疑,直接認取,絕不夾雜,守本真心,常住不滅,寶此一行,決定開悟,決定斷除無明,我說的開悟就是斷除無明,這不是普通的開悟,這是證悟,這樣用功,你成佛可期。所以佛法就是教你要明心見性,學佛就是要學大乘佛法,這個很重要。不能毀謗,不能批評大乘,你要非常清楚,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太虛大師的意思。

分別與不分別

我們講經當中常跟大家講到,你要能夠了解諸法實相。那麼諸法實相就是講「一切法從心所現」。心現之法,無不平等,但是不壞因果,不壞假名,而現法界,這就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從心所現。

我們對於這個道理,你要能夠透徹了解,不可執理廢事,你真正了解了,你的理、事是融通的,這理就是心性,事就是緣起因果。所以因果不離心性,心性不離因果,你能夠了達,那才是真正理事無礙。因為有一些同修,他會誤以為或是聽錯了,或是在聽的時候沒有注意,變成執理廢事,甚至有的學了經教,反而撥無因果,這都不對,你不能說一切法都平等,那你學外道也一樣,學什麼宗教都一樣。「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理沒有錯,但是在因果上、作用上,你要成佛,你必須使用的是佛法,你用其他的方法是不能成就的。所以有人跟大珠慧海禪師講:「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白雲流水盡是真如。」為什麼這個更有何法而不能成就,大珠慧海禪師告訴他說:「黃花若是般若,般若會凋零;白雲流水如果是真如的話,真如則有生滅變異。」這是警醒學人,你要懂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不能執理廢事,撥無因果。

所以經典上講:「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你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這才是菩薩心。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在事相上仍舊行六波羅蜜、持五戒、行十善、行菩薩戒,這些事相上的都要能夠去受持,你不能說都一樣,持外道也一樣,修外道也都相同。

我舉一個世間的例子,你要是能做到,那你才有那麼一點點本事。比如說你當一個員工,你工作一年,老闆只給一天薪水,都一樣啊;你當一個老闆,這個員工只工作一天,你要給一年的薪水,你看一不一樣?你上廁所,男眾跑到女眾廁所去,你看一不一樣?女眾跑到男眾廁所去,你看相不相同?那這個世間就亂了,你不能跟人家講,這個法界都一樣,沒有男女相,是法法平等。你做一天的工,要跟人家要一年的薪水,這沒有人認同。所以一切法有它的因緣,有它的果報,你不能說你學了理,你就撥無因果。

有的人拿《金剛經》,不在自己執著的事情上對治,反而在自己放逸的事情上發揮,就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都不執著,吃葷的他也不執著,因為要割的不是他的肉,傷害的不是他的家人啊,所以他都不執著、不在意,為了什麼?為了他自己的健康,這叫做「因藥得病」。這《金剛經》是好藥,從古到今有多少祖師大德因為《金剛經》開悟,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其中一位。他從《金剛經》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見得本性,見到了本性,所以叫而生其心,他就在這裡開悟,不是只有無所住,無所住之後,真心就現前要認取,這是教你怎麼明心,怎麼見性,認取以後,保任,不隨流,不跟著煩惱走,這叫真正的用功。

《金剛經》可以幫助很多眾生,但是不願意修行的,卻拿來增長自己的煩惱、增長自己的習氣;在自己放逸的事情上,用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都不要執著,不然就用六祖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反而更增長自己的情見、我執,這就是經典上講的─「因藥得病」。法王開的這好藥,你沒有辦法受用,吃下去反而生病了,而且還大病一場。所以為什麼《華嚴經》是屬於生乳,這生乳是什麼呢?就是還沒經過現在人講的「加工」,所以小孩子吃了會鬧肚子,沒有辦法消化,也就是講一般的人,你一下子要學《華嚴》,學大菩薩「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你沒有辦法一下達到。

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阿含、方等、般若,最後才法華涅槃,開權顯實。因為這個道理你要是沒有弄懂,只解了一半,或解了一邊,那你就搞錯了。所以要知道,佛法是要拿來對治你的煩惱習氣,你現在接觸到大乘,你就直接學大乘,需不需要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過來?事實上是不用,只要在大乘經典裡面,你把這個理跟事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自然你就能夠開圓解,證圓通,不用從小乘開始。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講小乘,在《涅槃經》講了很多,當時候佛講小乘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弟子都是外道,這外道不是墮斷見,就是墮常見;不是墮有見,就是墮無見;或是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這些都是外道。所以他用小乘,用因緣觀破外道的自然見,破外道的斷滅論,教他的弟子要學小乘。你們沒有這些問題,所以直接學大乘。

佛在《法華經》講的「我若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又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小乘不是佛要表達的本意,只是暫時的方便而已。希望大家在大乘的教義上,能夠理事圓通,事事無礙,這才能明心見性,不能偏到理上或是著於事上,理事不圓通,沒辦法成就。

學佛只依一個老師對嗎

在佛法當中,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佛滅度後,依法不依人,教我們依四依法,這是學佛人一定要有的最基本概念。當你碰到這些人在講經的時候,你面對到這樣一個境界的時候,你是依止什麼?這個時候,你能不能依法?還是依自己的情見、依自己的感受─我跟誰比較好,跟哪一個法師比較熟。這就可以考驗出學佛人有沒有道心,修行用功,用功到什麼樣的程度。

現在有一些出家眾或是在家眾,他希望信徒能夠聽他的話,雖然他也不敢叫人家跟他學,但是他就說你要依一個老師,然後再跟你補上,外面都是邪知邪見,雖然不說依他,但是烘雲托月,大家也就不自覺地違背了佛陀的教育。

從古到今,祖師大德都是教導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不是跟一個老師學。依一個老師學這話聽起來很對,但是問題很多,甚至講這個話是敗壞佛門,嚴重毀壞正法。我說這個話一點都不過分,因為講這個話的人沒有修證,我們就以淨土宗來看—善導大師。善導大師何等的功夫,他自己註解《觀經》,自己講經的時候講:「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他依的是大乘,是圓頓之法;「說偈歸三寶。與佛心相應。」所說的全部回歸於三寶,這三寶代表十方三寶,十方常住三寶,也代表自性三寶,也代表異體三寶及同體三寶。異體就是體不一樣,同體就是同一體,所以這個三寶也還有這樣的意思。那麼所說的,教我們要依於法,依於經典而修行。你看善導大師他是何等人物,他是阿彌陀佛再來,全天下沒有人修行超過他,釋迦牟尼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都還教你要「依法不依人」,有沒有教你要跟他學?有沒有教你要依一個老師?所以教你依一個老師,這個人不是善知識,絕對不是善知識。

我們再看清涼國師,唐朝的大僧統,統天下之術,對於三藏十二部完全通達,乃至於教外的這些典籍、堪輿、兵法等等的這些世間法,他統統通達,最後要臨終,要往生坐化時,還交代下來,他說:「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教我們後面的學人,要取信於佛,不要取信於人,你跟一個人學,你就是取信於人,你就不是依佛教誡,你不依佛教誡,你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個知見不對。清涼國師,人稱「華嚴菩薩」,印度的天神,都還到中國請他的牙舍利回印度供養,他有四十顆牙齒,被請走了一顆回到印度去。所以,可想而知,這清涼國師的修證功夫。

歷代祖師,真正有修有證的人,都是教導學人,依大乘、依了義,絕對沒有一絲毫的我相,貪圖信徒的供養,貪圖人家的恭敬,乃至為了維持自己的道場,在講座上,有意無意地抬高自己,暗示別人自己有修,自己有德,這個問題在現代非常地多,他就教你依一個老師,教你要對老師恭敬、要供養、頂禮、讚歎,然後他就告訴你,外面都是邪知邪見,用這種烘雲托月的方式,馬上就托顯出都只能跟他學。雖然口頭上不這麼說,講的一些話好像也很對,但是這裡面,綿裡有針!你看起來好像很對,但是被刺到;說這話好像很柔軟、很恭敬,但是甘露裡面藏有毒藥!所以現代的學人,有門戶之見,跟自己和尚講的不一樣的,就要排斥,就要鬥爭他,就要找他麻煩,導致信眾跟信眾間互相鬥狠,這是誰的過失?《楞嚴經》講:「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講經人的問題。所以你們聽經要會聽,你要有正知正見,不是依止哪一個和尚,你要看他講的法,是不是一乘了義?不是一乘了義,那絕對不能聽,聽了也不會成就,就算有成就,也不圓滿。

我們今天舉了兩個祖師大德,都是佛門赫赫有名的人物,尤其是善導大師,他二十幾歲就有能力入定到極樂世界去,他一生用功沒有間斷,都還是教人要依經典,他是阿彌陀佛再來。除了善導大師,其他的祖師大德,你去看在善導大師以前,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所有的大菩薩造論以前,都有一首偈叫「歸命偈」。全部都是依止心性,依止三寶,不敢有一絲毫的我相,希望人家來恭敬他、供養他、讚歎他,來跟他學,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你跟諸佛如來學,你跟祖師大德學,跟這些大菩薩學,你才能夠有成就。你跟人學,人家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這世間生滅無常,他連自己生死都未了,未有一絲毫斷證,他講的話怎麼能依?所以學佛的人要知道,「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最後要依本性的般若智慧,不要依情識,要「依智不依識」。

這個四依法,在末法時代特別要強調,非常地重要。你要學佛,你忘失了這一點,那你自己知見不正,走偏了,你都沒有辦法覺察,所以才會被帶去學一些世間法,學一些有的沒有的;道場不講經,教按摩、教養生、教瑜伽、教一些有的沒有的,完全跟修行不相應。那麼十方的錢,你拿來這樣用,拿來搞世間事,那你將來要還,你是盜常住物啊!常住的東西,人家拿來給你修行,拿來推廣佛法,你卻拿來搞世間法。出家人尚且墮落,何況在家人,所以因果非常地重!

我們學佛人要有正知正見,如果你接觸到的道場是在搞世間事,教按摩的、教養生的,什麼生機養生班啊,講一些有的沒有的,看怎麼樣能健康長壽、多活一點、多造一點惡業,在地獄久一點出不來的,你要是碰到這種地方,跟你講,你趕快離開,那個地方不能成就,而且你也修不到福。真正的道場,教大乘,大乘才是真正的佛法,其他的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甚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佛法中無聲聞弟子。」連聲聞乘,佛尚且都不願意用來教化眾生,何況是人天,這個根本就是不了義。所以佛在《法華經》講的: 「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這件事情他絕對不做。諸佛如來出現於世,絕對不用小乘度眾生,絕對不用。「終不以小乘。濟度諸眾生。」這一點我們要清楚,何況是人天。

所以學佛的人要依佛法,佛法當中要依了義,了義法就是大乘,就是一乘了義。這些經典你學了才會有成就,其他的我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不會有成就。這個大家要清楚,要依四依法而學,不要依一個老師,依一個人,這只會破壞佛法,破壞佛教,對於你自己修行不能進步,對於佛教的推廣與弘揚,也沒有任何絲毫的益處,希望大家能夠知道。

菩薩戒的重要

很多學佛的同修,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這個心很多都是不堅定的。譬如說聽到受戒會有什麼樣的不好,或是說持戒沒持好,會遭受什麼樣的果報,就退心了,就想說我不要受,我不要學。那是不是就沒事了?我跟你講,吃飯都還會噎到,哪有說剛開始學戒,不會犯戒的。正是因為「有戒可犯。名為菩薩。無戒可犯。名為外道。」所以為什麼《法華經》五千比丘退席?因為他們對於大乘佛法、對於大乘的戒律不能信受。釋迦牟尼佛看這裡的眾生,根器都是樂小法者,喜歡小乘。雖然具有佛性,但是教他修學大乘、持大乘菩薩戒,他沒有辦法接受,甚至會因為害怕而退心。所以在菩提道上,總是忽起忽落,頭出頭沒,沒有辦法成就。

有一類很愚癡的人,認為說:我不受戒,就可以免除犯戒的果報。實際上在大乘佛法裡面,特別是大乘菩薩戒,你不要以為你沒有受就沒有犯;你不要以為你學聲聞戒、學二乘,你就沒有犯到菩薩戒,實際上並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菩薩的戒律叫「心地戒」。什麼叫「心地」?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也就是講這個菩薩戒,是你心性當中本具的性德,十法界一切含靈都有,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它都有。所以你要是犯了,譬如說你犯殺生,不管你有沒有受菩薩戒,都算犯;你毀謗三寶,不管你有沒有受,都算犯到。

聲聞乘也就是二乘,只著於事相上,在事相上投機取巧,想說我不受戒,就能夠免除受戒的果報。但是在實際理地上,什麼叫「實際理地」?就是真實的現象上、真實的狀況下,並不是因為你不受戒,或是不持戒,你就可以免除的。所以為什麼佛在《纓絡戒經》裡面告訴我們:「有戒可犯,是名菩薩;無戒可犯,那是外道。」外道就是二乘,外道就是不學佛的人。

什麼叫「外道」?心外求法。認為一切法與心相對,有心、色二欲,認為五陰是實有的,這些都是外道。所以這個範圍很廣,並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叫外道。你認為有色有心、色心二法相對的,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所現,沒有辦法證入,那都算是外道。你現在要學佛,要學大乘,就必須得發菩提心,必須得認真勇猛精進,絕對不可以作愚癡想。剛才我講的這就是愚癡的想法,你認為不受戒、認為不持戒,你就沒有果報了,實際上果報更重。所以為什麼一般的人沒有學佛,他沒有福慧。佛在經上講:「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他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所以都在三塗,都在三惡道當中,就是因為他沒有學佛,所以才會受這麼重的報應。那麼你有受戒,雖然持得不圓滿,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你雖然受菩薩戒,發心廣大,但是習氣重,難免有誤犯的地方,甚至習氣重,頂不住,不小心犯了菩薩戒,因為你發心很廣大,這罪報非常地輕微,這是佛講的。你如果沒有受、沒有持,你沒有真正發心,那你根本不曉得你在犯錯,你根本不曉得你與心性相違背。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大家學菩薩戒,學菩薩戒就是修菩薩道。你不要想說:我去做做義工、搞一些資源回收、照顧一些窮苦的人,那個是行菩薩道,那個不一定。

菩薩要先自利,自利什麼呢?斷煩惱,而後才能利他。利他,那所做的形式非常地多,不一定只有一種。你要清楚菩薩要先自利,就是修持菩薩戒。所以菩薩他自利,為什麼?是為了要利他。二乘人他自利,他沒有利他的心。你不要一聽到自利就認為是二乘,不是的。你們不是二乘,你們是凡夫。你現在要發心學菩薩,要懂得自利利他。自利利他,先自利,把自己煩惱降伏了,而後才能真正幫助眾生。所以菩薩行就是持菩薩戒。你不要認為道場的規矩我不懂,我不學、我不去,我就沒有果報,沒有這種事情。你不學、你不來道場,那就是佛在經上講的:貧窮無福慧之人。你沒有福報、沒有智慧,甚至起愚癡想、起顛倒想,反而會有錯誤的觀念,因為你沒有親近諸佛如來,你沒有親近這些諸大菩薩。所以你到道場來,這道場如法教你規矩、教你律儀,給你佛陀的正知正見,你就可以跟你的煩惱習氣相抗衡,你就能夠滅除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能滅,貪瞋癡能滅,根本無明也能滅,這些煩惱滅除以後,你就真正得自在了。

你不要認為你不學、你不修,甚至你不受,你就沒有報應。這些都是愚癡的人起的想法。所以要知道菩薩戒的重要,對於大家修學有絕對的影響。你要成佛,一定要持菩薩戒。三皈五戒,那個是做人的;聲聞戒是做聲聞的,你如果想當個阿羅漢,你就學聲聞戒。但是如果你要成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要學菩薩戒、你要持菩薩戒,這個才能成佛,這是成佛的因、成佛的根本,非常地重要。你不能忽略,也不能小看,希望大家能夠知道,不要起愚癡心,作愚癡想。

行門與宗派

在《楞嚴經》第四卷裡面講到,它教我們「一門深入。入一無妄。」這關鍵就在於後面的「入一無妄」。至於哪一門,這隨眾生的根器不同而有所差別,並不執定一門。所以佛講八萬四千法門,目的就是要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煩惱,希望眾生的煩惱消除,最後都能明心見性,所以說為「入一無妄」。這個是修行的宗旨,也就是它的歸趣,最後一定要達到「入一無妄」的境界。而用的方法有很多種,都可以稱之為「一門」,為什麼?因為這一門一定能斷煩惱。

有的人念佛,單提一句佛號,他可以入一無妄;有的人需要再藉由持咒作為助行,才能夠消除業障。所以每一個人他的狀況不同、煩惱不同,就好像你們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工作、不同的成長環境,所以所帶來的習氣都不同。因此為什麼比丘戒有兩百多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八十四條。這些都是在對治各個時候不同的習氣,以及你的煩惱、你的問題,所以不在於執定哪一門。

很多同修,他把「一門」搞錯了,以為是宗派,以為是法門。譬如說學淨宗,他就非得執定「一門」是淨宗,他也不講求持戒,他也不講求教理,這就是他搞錯了。那麼學禪的,認為只有禪宗,他也不要持戒,他也不要念佛,他也不用持咒。我告訴你很多禪宗祖師都是持咒開悟的,大慧宗杲禪師就是一位,這位是禪宗頂天立地的祖師,憨山大師也是。所以很多的禪宗祖師他會修行,他不是執定一門。只要能夠斷煩惱、見性,這一門你去做,或多或少,或是修一門,或是修餘門,就是有加入其他的助行,或是先修、後修,或是中修─中間開始修。《圓覺經》講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都能夠幫助眾生圓成佛道。所以任何的法門,你要看根器,你要看你的習氣。什麼習氣呢?你習氣重的,譬如說:瞋心重的,你要修慈悲觀;心散亂的,你要多念佛、要修數息觀等等的這些方法來作對治。沒有說一定要用哪一個方式,或是執定一句佛號,而排斥其他宗派,這些法門沒有差別,這些行門也沒有差別。

所以你不要把《楞嚴經》所說的「一門深入」,把它變成是一種行門的執著。行門有很多種,都可以配合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業障去做修行。什麼叫配合習氣業障?就是說你有哪方面的業障、習氣要消除,你就必須去對治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治。我們講的一門深入,你一定要清楚,你不能把宗派跟行門混為一談。譬如說:你修學淨宗,修學淨宗也要持戒、也要明心;持戒就是律誦,阿彌陀佛就是密咒。明心見性有好多種方法,有的藉教來悟宗,有的直指人心,目的都一樣。學禪也要持戒,如果業障重的,你看《禪門日誦》也要配合咒語來修,不能因宗派而產生出這些異見,因宗派而起異見,產生出分歧的這些見解。所以跟大家講什麼叫「一門」?就是能斷煩惱這一門,能消除你業障習氣的這一門,你去修學,或是念佛,或是持戒,或是念佛兼於持戒,念佛兼於持咒,或是念佛、持咒、持戒一起來都可以,這個就是你成佛之門。

修學淨土的人,你要能夠了解《楞嚴經》上講的「一門深入」,不是法門有差別,是眾生習氣厚薄不同。所以你要會修,經要會看,不是依文解義。你依文解義,你看到「一門」,那《楞嚴經》講了二十五種圓通,那應該修哪一門?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這二十五種圓通沒有差別。只是「我今欲令阿難開悟。」這「二十五行誰當其根。」怎麼樣算契合阿難的根器。這一句話拿到現代來看,一樣的,法門有八萬四千,不是亂修,是哪一個法門能讓你斷煩惱、能讓你成菩提。或是用一種,或是用多種,或是先、中、後這三種,先修、中修、後修。所以你要懂得怎麼修行,那你最後的目的、歸趣才能達到,叫做「入一無妄」。你的心是一心、是平等的、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這些分歧的。我們修行、看經教,聽講經,你要會聽,你不可以起差別念、起高下心。你一起差別念、起高下心,馬上就錯了。所以要知道什麼叫「一門深入」,要知道宗派跟行門,你不要把它混為一談。

宗派在大乘佛法裡面有八個宗派,淨土宗裡面就光念佛,我們大體歸類就還有四種:持名、觀像、觀想、還有實相,就有這四種。那麼配合眾生根器來說又有千差萬別,千差萬別來說的話就是行門,宗派就是淨土宗。禪宗也有五個宗派:雲門、曹洞、法眼、臨濟、溈仰這五個宗派。每一個宗派有它接引的手段、方法。臨濟宗用三玄三要、八棒四喝等等的這些方式在接引學人、接引眾生,目的就是把你的煩惱給打掉。你要說八棒四喝,那「一門深入」的話,你用一棒一喝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八棒呢?淨土宗持名,老實念就好了,為什麼又分四種念佛?這四種裡面還分念自、念他、自他俱念。所以你要曉得這個是行門,你不能跟宗派、不能跟法門混為一談,然後用這四個字,我要「一門深入」來排斥其他的方法,甚至毀謗其他的修行,或是謗禪、或是謗密、或謗持戒等等的,你是在造口業,而且是很重的口業。

《無量壽經》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你要往生淨土,毀謗正法不能往生。密宗、禪宗、律宗、教下、性相二宗都是正法。你要是毀謗,生一念心毀謗、生一念心排斥,起對待想,那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的關鍵在哪裡?在於你自己心起不起分別、心起不起執著、心起不起異見,同異的「異」;異見就是差別意、差別念、差別見解。所以這一定要讓大家清楚,讓大家明白,希望大家能夠好好修行,真正做到「一門深入。入一無妄。」

真假善巧

《楞嚴經》上在五十陰魔裡面告訴我們,末法很多學人貪求善巧,好樂神通。所以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就是附在別人的身上,口說經法,來迷惑這些好樂神通的、貪求善巧,一直想要看能不能不要念佛、不要修行,又能夠把家庭美滿起來,搞一些世間事。末法這天魔就候得其便,附在這些講經的人身上,而這個人不曉得他自己被妖魔鬼怪附身了,他也不曉得他受其干擾,到處預言災難,教人搞家庭、搞世間恩愛,但是這些終究不是正法,終究不是修行,甚至講經者也認為他自己很會開緣、很能接眾,接了很多眾!實際上,這些人不是要來學佛的,講的人也慢慢退失道心,這是末法時期的現象,也就是你們現在看到混亂的現象。修行的人非常少,都只想要看能不能用一些善巧方便,這善巧方便,只是你掩非飾過之詞而已。就是遮蓋你的過失,美化你的習氣的用詞,所以叫「掩非飾過」。

我們作為一個修行的人,你就要去檢討你是不是貪求善巧。你好樂這些世間法,裡面是一個世間人,表面念著佛、讀著經,但心裡面總是罣礙、總是不捨,這就是貪求善巧。其實佛法跟我們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心性無門可入。在《楞伽經》講:「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要你直下頓悟,沒有辦法直下頓悟的,釋迦牟尼佛方便給你說淨土、給你說天台、給你說華嚴,乃至教你持戒,教你修善修福,這些都是佛陀的善巧,目的是要教你捨棄你的世間心、你的愛欲心,捨棄你的貪著,進而見性、進而成佛,這才叫做「善巧方便」。因為真如本性,無一法可入、無一物可得,不得已開一些佛門的方法,持戒,然後教你打坐、用功、持咒、禮懺,這些都是佛法中的善巧,而且這善巧不會讓你起貪心、不會讓你對世間起愛欲心,反而利用這些方便法,像淨土宗方便法、禪宗方便法、天台、密宗、華嚴、律宗全部都是方便法,來幫助你明心見性,離開這些法門沒有辦法成佛、沒有辦法見性。

所以你要了解什麼叫「善巧」?這善巧不能增長你的煩惱習氣、不能增長你的貪欲心、不能增長你對世間的執著,這個才叫善巧,否則就叫貪求善巧。你想看能不能、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你的愛欲心更延續,讓你的掌控欲望更擴大,可是你不能覺察,你自己卻以為我這樣做是孝順,我這樣做是盡一個父親、盡一個母親應做的責任,你不曉得你是貪著,你是執著。小孩不聽話,你就看看有沒有什麼課程可以讓他上;送到佛門裡面來,請道場的法師教他要孝順你。我不會教他孝順你,我會教他出三界,我會教你把你的愛欲心放下,這才是佛門的善巧。

佛法不是讓你來增長貪欲的,不是讓你來增長情見的。因為你的愛欲心,所以希望你的兒女、希望你的妻子聽你的話,接受你愛欲的掌控、接受你愛欲的繫縛,所你每天來拜佛,求佛菩薩求他加持你,加持你愛欲心可不可以重一點,這個佛力做不到,在佛門稱為無緣之人。你頂多種點福德,世間有漏的福報,而且這個福報非常地小,小到如微塵許,沒有辦法用眼睛看到,根本是等於沒有,所以不要貪求這些世間的善巧方便。

還有持戒律的,學佛門律儀的,你們都來聽聽看看,到佛門裡面來,看哪一個法師可以給你開緣,可以給你吃五辛,還可以讓你吃肉的,讓你回去煮肉的、煮葷的,你想說這個叫善巧!兩個男女關係搞不完,就希望佛門辦佛化婚禮,叫釋迦牟尼佛來證明你們兩個要搞淫欲,把你們的邪淫合法化,變成正淫,釋迦牟尼佛不做這個事。他當初也不想結婚,結婚也沒有愛欲之事,他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怎麼會想到要幫你證婚。所以搞佛化婚禮,這是後面出家的這些魔子魔孫想出來的,師子蟲想出來的,這些都是讓你墮落、讓你輪迴的,不是善巧方便。

我們常講釋迦牟尼佛,他看到這個人有善根,他就趕快去度他,度他來出家,不然他被他的冤親債主帶走了,跑去結婚,他趕快度他,問他:你覺得你的老婆很好看,那她眼耳鼻舌身意分開來,各值多少錢?這個人根器很利一反觀,當下證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絕對不會去幫你辦佛化婚禮。所以你不要以為這些是善巧。

還有好樂神通的,看看明年會不會有災難?明年會不會風調雨順?做生意要做什麼好?買股票要買哪一支?要趕快去求神問卜,這都是貪求神通。甚至有人打坐,打坐他不是要成道的,他是看看,能不能滿足他世間的欲望。所以你有這些好樂,在末法的時候,人家就利用你的好樂、利用你的愛欲,騙你的錢,斷你的慧命。用孝順父母、行十善業、持五戒,混在佛門裡面,那當然這些招數,我們在經典裡面都有看過。

釋迦牟尼佛講:魔王波旬在末法的時候,就跟你講五戒、講十善,教你孝親尊師,講一些讓你,讓大家都能認同,不敢反對的,藉此擾亂佛法。所以《大智度論》講:「外道相善,亂菩薩法。」表面是提倡善法,裡面教你輪迴,講的是佛教的名相名詞,教你做的卻是輪迴的事情。所以你自己要有慧眼,要有擇法眼,你要能看清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你這一顆心。你這一顆心,你要能把持得住,你就是要出三界,就是要往生淨土,沒有別的目的、沒有別的希求。這一念心要堅定,自然魔不得便,再現種種的亂象,這些亂象,你不要以為只有在打坐禪定裡面才會看到,你現在就看到了,你回家你就看到了。電視機打開、網路打開這些都是飛精附人,口說經法。為什麼?因為你貪求善巧,你喜歡神通,你喜歡世間事,喜歡搞這些世間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就說末法的時候,魔就講這些世間法,來破壞佛陀的正法。可是你要出三界,他就害怕了,他就趕快說:哎呀!你不行啦!你沒有把人做好、你沒有把父母孝養好,你怎麼能出三界啊!我告訴你這個話就是魔說。很明顯因為你們沒有讀《楞嚴經》,你沒有看《楞嚴經》、你沒有看《涅槃經》,你也不看這些大經大論,甚至你認為看那個幹什麼,看那個是夾雜,看那個是亂道。所以你看,為什麼不讓你看,因為你一眼就可以看穿他,一眼就可以覷破他,一覷覷定了,堅決就不會跟著他的胡言亂語擺布,一眼就看穿。

所以我們自己在學佛,是一個學佛人,是一個修行人,不能貪著世間的這些神通,世間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乃至於利用孝道來包裝愛欲,所以這個要清楚。那你也不要作斷滅解、兩邊解,我叫你放下,你就說我跟你講不要孝順,我沒跟你講不要孝順,你話要聽清楚,末法眾生,聽經很愚癡聽不懂!跟你講諸法性空,你就起斷滅見;告訴你要放下,你的愛欲心捨不掉,放不下就開始說人家偏空、人家著空,就用一句話─「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我跟你講:「寧可著空如須彌山,不可著有如芥子許。」要倒過來說,為什麼?你著有,貪世間一根草,你都要輪迴,你都出不了三界。你著空,二乘著空,他空很大,比須彌山還大,至少證阿羅漢果。你至少三界出去了,二乘是著空的,凡夫著有,你看你一念貪、一念瞋,著有,一念而已,比芥子許還小,都還來三界輪迴。

所以你要聽話,聽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的、能對治自己毛病的,這個才能得利益,才能成就。對於世間要放得下,對於你自己身心世界,什麼叫身心世界?身、心就是想法,世界就是什麼?就是你所有的東西,你的房子、你的車子、你的財富、你的妻子兒女等等的這些。身心世界統統都放下,用而不著,重點在於不著,不在於用;在於不著,先學不著,不著而後用,那才能夠算是開始放下。你願生淨土,這個願才是真的。所以修行要抓到關鍵點,讀經要知道它的切要之處,哪邊對你有幫助,聽經亦復如是。希望大家能夠警覺,能夠警醒,不要被自己習氣帶著走,貪求世間善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