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1)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賢首宗

下面介紹賢首宗:

這一宗為什麼叫賢首呢?賢首是華嚴宗第三祖法藏大師的封號。

賢首宗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為小、始、終、頓、圓五教。五教的分判,淵源於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改定於二祖至相尊者,完成於三祖賢首國師,所以叫賢首宗。賢首宗的判教是以華嚴為根據,又名為華嚴宗;《華嚴經》是顯示一真法界的全體大用,有時也叫它為「法界宗」;四祖清涼國師著《華嚴經疏鈔》,闡發華嚴要義,所以又叫「清涼宗」。

華嚴經。最尊勝。

《華嚴經》完整的名字,叫《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什麼說它「最尊勝」呢?

《華嚴經》,乃是釋迦世尊以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的姿態,隨自己證悟境界,直暢本懷,二乘在座,如聾若啞。因此,《華嚴經》在一切佛經中,「最尊」、最「勝」。何況《華嚴經》彰顯一真法界,而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包羅萬象,融貫諸宗,稱之為經中之王。

初傳來。在東晉。

《華嚴經》有三種譯本。這是最「初」的譯本,名六十卷華嚴,有三十四品。

六十卷華嚴的梵文原本,本來由印度遮拘槃國國王當為國寶,這消息被我國東晉支法領法師曉得了,乃不惜跋涉萬里,去到遮拘槃國,求得了三萬六千偈,「傳來」中國。同時有一位中國沙門智嚴法師,因參訪印度而到了北印度的罽賓國,剛好,迦毗羅衛國的佛馱跋陀羅尊者是一位博學的高僧,這時他也在罽賓。智嚴法師欽佩他的德學,苦苦地邀請他一同來到中國。「在東晉」義熙十四年,由孟顗、褚叔度等幾位護法,聯名恭請他在揚州謝司空寺,將三萬六千偈的梵文華嚴,譯成中國文字。

杜順師。是文殊。

這是說的華嚴宗的初祖。初祖姓「杜」,號法「順」,雍州萬年縣人。初生的時候,有乳母登門,要求代為哺養,等到滿足了三個月,那乳母便騰空而去了。後來活到八十四歲,那時已是唐朝太宗皇帝的時候了。他跑進皇宮,向皇帝辭別,自動地升太階殿,跏趺而坐。在皇帝坐的寶座上,就這麼圓寂了。
當杜順和尚將要圓寂以前,他有一位弟子來,向和尚辭行。杜順和尚問他說:「你到那兒去呀?」那位學人回答:「弟子預備去五臺山,禮文殊去。」杜順和尚嗯了一聲,隨口說了四句偈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

他弟子卻不了解杜順和尚的暗示,依然撲撲風塵,逕向五臺山的路上去了。

到了五臺,碰到一位老人,問他說:「師父到這兒來,有什麼貴幹呀?」學人回答:「我來朝禮文殊的。」老人說:「文殊菩薩老早去長安行化啦!」僧人問:「是誰呀?」

這位老人回答:「就是杜順和尚!」那位學人自悔,真是有眼不識泰山,我自己的師父就是文殊菩薩,馬上掉頭就走趕回寺院。回到半路上,遇到溪水暴漲,又躭擱一些時間,到達長安後才得知,杜順老和尚早已經坐化了。

闡華嚴。盤走珠。

《華嚴經》譯成中國文字以後,已二百多年。能夠通其大概的固然有人,至於升堂入室、得華嚴之真髓的,只有杜順和尚。和尚作法界三觀:一、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這三觀由不離四種無礙法界而來,又由三觀而證入四法界。

四法界是《華嚴經》的菁華。所以稱讚他的「闡」揚「華嚴」,有如「盤」中「走珠」一樣地圓轉自如。據初祖的傳記上說,法界三觀作成以後,曾投於火聚之中,但是火並沒有燒燬他一個字。同時還感到,華嚴海會諸佛、菩薩現身、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