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22)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三身

曰法身。曰報身。曰應身。是三身。

「法身」、「報身」、「應身」是佛果的三身。總而言之,則曰佛身。
「法身」的「法」有很多名稱,諸如法界、法性、法界性、一真法界性。然而這都是四法界中的理法界。
《大乘起信論》歸敬偈裡說:「法性真如海。」那麼,法性又名為真如。然而到底是什麼呢?它是宇宙萬有,有情、無情平等所具、所依的真理。
在無情草木為法性,在有情眾生名佛性,諸佛證之,則為「法身」。
《華嚴經》上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這裡的佛身,就是指的法身,因為佛是以法為身。
「報身」。報身佛如杲日麗天,光芒四射,無幽不燭。假如天空中有了烏雲,那怕只如手掌那麼大,也會遮蓋了日光。現在碧空如洗,無論就天空說,就太陽說,都是十分地清淨,所以叫淨滿。密宗最主要的本尊為大日如來,就含有這分道理。
法相宗以四智菩提為報身。而報身之「報」,果報也。法身是屬於理性的,眾生與諸佛同具,而且平等不二。眾生從無始以來迷昧此理,所以長劫沉淪。諸佛也並不是生而為佛。諸佛在作眾生的時候,或遇善知識開示,或見佛相好,或憐愍眾生的苦惱,而發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道心,也就是成佛的心。
如何才能成佛呢?在階級上講,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多個位置;從行門上講,要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十度。十度化而為萬行,以便幫助一切眾生。《華嚴經》上說,菩薩行布施度的時候,所有的外財,如金、銀、七寶、衣服、飲食、國城、妻、子,內財則頭、目、骨、血、身、肉、手、足,都無所吝惜。《普賢行願品》上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十度修圓滿煩惱解脫了就成就報身。
再來看「應身」。應身就為了適「應」群機,所以化身千百億而隨機說法,度眾生。應化身是成佛而後、悲智雙運的行動。

自受用。他受用。一報身。說二用。

這四句經文應當先從第三句講起。
「一報身」者,「報身」佛,分成「自受用」和「他受用」的「兩」個報身。所以說:「說二用。」
「自受用」報身者,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諸佛自覺聖智的境界,固然不是凡夫、二乘所能了解,即使是十地菩薩,也不能測度其究竟,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譬如皇帝深居在九重宮闕。他的威權、他的財富、他的嬪妃之多、皇宮裡所收藏的寶物,絕對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和小官兒所能知道,即使身為宰相的一二品大員,也只能見到一點外表。這是皇帝的福報,也是他的自受用。
「他受用」身呢?盧舍那佛,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顯現他受用報身,這是「他受用」,所以《八識規矩頌》上說:「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八識規矩頌》屬於相宗,因此,「他受用」報身被十地菩薩。

胎生身。變化身。此二種。皆應身。

盧舍那佛說圓滿修多羅教《華嚴經》的時候,二乘在座,如聾若啞。二乘聖者們尚且如此,那麼,一般愚昧的凡夫,更可想而知了。
一切眾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這是佛教最根本的原則。同時,諸佛的出世,無一不以普濟為懷。那麼,那許多不能接受圓頓大教的眾生怎麼辦呢?諸佛為了度化這一類眾生,所以於報身而外,復有千百億的化身佛,以適應千百億不同根機的眾生。「千百億」言其數目之多。

約為三。開為五。相無定。隨機睹。

「約為三」者:「約」是收縮的意思。佛身本來有多種,可是收縮起來,則有法、報、化的「三」身。「開為五」者:將三身中的「報身」分開為: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加上法身、胎生身、變化身,則為「五」種身。
「相無定。隨機睹。」者:法身無相,不可以目見耳聞。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受用的境界,不是凡情可以得而思議。至於他受用報身、胎生身、變化身之三身的「相」好,那是「隨機」應現,而「無」一「定」標準的。「睹」者,目見也。諸如二乘聖者們,見釋迦牟尼佛是紫磨金色之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妙好。一般凡夫僧俗的佛弟子所見到的,只是一位老比丘而已。所以果位煩惱習漏越少,所見到的佛身,其莊嚴的程度也逐漸殊勝,但都是法身隨眾生機所顯現的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