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四十)

) 

請掀開《無量壽經》看第十七頁,經文第三行,「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覩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那麼這個是承接上一次所說的,他請法,願見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那麼由於心念至誠,所以如來應正遍知,廣演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之相,那麼法藏比丘全部都看到了。那這一段呢是要說明,法藏比丘聞佛所說,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如法的宣說,「皆悉覩見。」全部都看見了。那麼看見以後呢?一般人會想要出國旅行,說是去參學,實際上呢,就是到國外去散亂,不懂得攝心。那法藏比丘看盡了十方諸佛剎土,他的心不散亂,他是真正在參學、真正在修行。覩見以後呢?發無上殊勝之願,他看了以後,他就想到極樂世界要怎麼樣來建立,所以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所以他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是為了利益眾生,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玩樂、好奇,或是呢做為話柄,與人談論是非的時候,在那裡使用的。現在人不叫談是非,現在人叫交際,交際就是談是非,一樣的意思。所以你們在與人交際的時候就要小心,交際到後來,以為自己是在度眾生,實際上呢,你是被眾生度了,你不要想說我要來幫助我的家親眷屬、幫助我的朋友來學佛。你自己先學,先學好,學的不退轉了,學的不受他們的業習所影響了,那你才能夠說是幫助他;幫助他,你也只能提點他一下;你要是沒有功夫,他吃肉,你也跟著吃肉,他喝酒,你也跟著喝酒,我想恐怕是你先醉了,你沒有定力、你沒有功夫,所以絕對不能夠做世間人他們做的事情,要守佛陀的戒律、守佛陀的教誡。更有一些是學佛人,學淨土的人,拿著印光大師的境界,拿著祖師大德的境界,他以為他自己也有了,也有這樣清淨的一個境界、清淨的功夫,就向人家講:這淨土之妙啊,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個是祖師講的沒有錯,但是呢這個話用在你身上,你是離不開,所以不離;你是廢不掉,所以不廢,世間法你沒有辦法捨離,所以你說不離,你的不離是難捨難離,所以不能離,你世間法,你的世間意、世間念頭、世間的行為,你廢不下來,你對於家庭你放不下,你對於你愛欲你放不下,對於你的習氣-財、色、名、食、睡、貪、瞋、癡、慢,你放不下,所以你說不廢,因為你廢不掉。沒有祖師是帶著世間的欲望、觀念來出家的、來修學佛法的。講這個話的當下,祖師也不著世法,他說他行世法是利益其他的眾生,並不是真的有世間的欲愛之心,就像釋迦牟尼佛他來這個世間示現,有父親、有母親、有兄弟姐妺、有這些家親眷屬,他說我是示現做給你們看的,並不是真的我有愛欲心,這是他在《涅槃經》的時候講到的,所以你不要看釋迦牟尼佛,你看他也生小孩,你看他也做世間人孝順的事情,但是他告訴你:我沒有愛欲心。你要說如來有愛欲心,你是謗佛,你毀謗如來,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真的是經典上所說的:「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跟釋迦牟尼佛做同樣的一件事情,他是「海印發光。」你是呢心裡面起著塵勞,帶著愛緣慈、帶著這個自己的貪愛、貪欲,夾雜在你所做的這些好事當中。所以祖師的境界,你不能學;你學了,你會墮落,都是挑自己喜歡的,挑喜歡做的做、挑喜歡吃的吃,說這叫養生,這個身是假的,你要養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它之後就來障礙你,佛法不講這些……什麼養生之道,佛法教你修行,在佛陀的經教裡面,教你放下身心世界。
放下身心世界,不貪著這個色身,佛在經上常說不要認四大假合以為我,不要認六塵緣影以為心,這個就是叫你放下啊。「用」但是心裡不要執著,拿這個虛幻的色身來做好事情、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什麼樣叫做利益眾生的事?你們一定想到我來捐錢、做慈善,實際上這些利益很小、有相、有所著,最大的善呢就是你自己修行,前面說過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就算能夠供養恆河沙數的諸佛,那個修的福報非是算數譬喻所能及,雖然沒有辦法說,但是畢竟不離開著相二字,不離開有相,總是落在「有」地啊,不能解脫。不如你自己來修行,這個是真正的好事,用這個色身來修行念佛成佛,那麼你才是真正的幫助眾生,因為你在幫助眾生的當下你不起煩惱、你沒有貪瞋癡,你不會惱害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所以你不能拿祖師所說的一些法語來當做是自己的境界-你沒有那個境界,你要不會學只學事相上那你會墮落的很慘,學佛人表裡一如,我知道有一些在家人提倡外儒內佛,外表上是儒家的表現心裡面是佛的表現,這個說法不圓滿,學佛的人內外皆佛,就是學佛,不要外面是個世間人,裡外都要是學佛人,這才表裡一如、表裡相應。你看法藏比丘會不會外儒內佛?沒有啊。你不能外面表現的跟世間人,裡面是佛。你沒有這個功夫後來就會變成外佛內儒,更差一點外聖內凡,假裝聖人的樣子裡面是大凡夫,碰到境界來自己心裡面就七上八下的,可是呢外面還是裝著一副聖人的樣子,那個沒有功夫啊。你要學這些在家人教你的什麼外儒內佛,學到後來你就變成外佛內儒,再來就變成外聖內凡,表面上在學佛裡面是個大凡夫,貪、瞋、癡,整天呢罣礙的就是家裡、小孩,還說自己是盡本分,拿印光大師的話「敦倫盡分」,我只是敦倫盡分而已。你有沒有「閑邪存誠」啊?後面那一句你沒有做到啊,你沒有把你世間的念頭給除掉。印光大師是真正敦倫盡分的人,他是一個出家人他持好了出家的戒律,做好了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這是他應盡的本分。在家人你是個在家學佛人,你就要做好你學佛人的樣子,處世不忘菩提,這才是真正的敦倫盡分。不是學了佛再去沾那一點世間事,來道場說我沒辦法,祖師講的嘛要敦倫盡分,我只好搞一些世間事再修一點佛法,自欺欺人,等到臨終死到臨頭了你就後悔莫及,學佛你就是完全學佛,內外都是這個佛陀—落實佛陀的教誨,心裡面是佛、形象上是佛,心裡明白佛陀的教誨,心裡是佛,也就是明心見性。禪宗是佛心啊,表現出來的呢是戒律、行儀。戒是佛行,講話呢講出來的是經教,教是佛言,這個是祖師大德教的。他不教你外儒內佛啊,那個是不究竟啊,那個是表裡不一啊,又要弄一點世間法、心裡面又還想學佛,抱樁搖櫓,想要待在第一層樓又想爬到最頂,除非你是巨人啊,巨人他也做不到,為什麼?你貪戀第一層你就上不到頂端,因為你不肯捨。所以你要是認為一樓的風景就很好了,你見不到頂樓的風光啊。一樣的道理啊,又想要一樓的風景、又想要見到頂樓的風光,那是做不到的。修行也是一樣,又想要做一點世間、當一個世間人,在親戚朋友間被人家稱讚是好媳婦、是好媽媽、好爸爸。在同參道友間又要被稱讚為老修行,夠會裝。好,即使你都把他們矇過去了、騙過去了,你騙不了無常大鬼、你騙不了這個生死到來。學佛不用自欺,自己有幾分功夫、你有多少的實力你要看清楚,不要搞什麼外儒內佛,在家人搞外儒內佛,現在出家人也搞外儒內佛,亂七八糟,出家人就內外都是學佛,你已經出家了,還搞個外儒內佛那就不像個出家人,不是真正的學道、不是真正修行啊。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有沒有想說:我表面上像個世間人,裡面來學佛。他絕對沒有一絲毫這個念頭,所以他能夠有成就,所以後面讚歎他表裡相應啊!所以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內外明潔,地心跟地表是通透的,你站在地表可以看到地心,西方極樂世界的琉璃地是這樣子,這種地方你做夢也不會想像的到啊!
對於一切法無所著,宮殿隨身,這個都是他成就極樂國土的莊嚴。所以我們要懂得怎麼學佛,學佛人就是像個學佛人,不要又想要表現的像個儒家的人,裡面又想要學佛,這種講法不適合佛門,尤其是出家人,更不適合,出家人教人家這種方式,那是最大的罪過,你受菩薩戒,你就知道了。暫念小乘,心裡面有一絲毫貪戀小乘,乃至有一念,都有過失,那何況是想要學世間,想要學儒。你要是有一絲毫的貪著小乘法,貪著世間法,劉備講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你想說一點點貪,沒有關係,貪到後來,你就會謗大乘法,積小惡會成大惡,小的水波,一直推一直推,會變成狂瀾,會變成海嘯。所以不可以認為說我有一念沒有關係,所以一開始《梵網菩薩戒經》裡面講到:「乃至小戒。心懷恐懼。」這是在它的序文裡面講到的,小的過惡,輕的罪,都心懷恐懼,不敢違犯。小罪尚且如此,何況大戒,所以不能有一念暫念小乘,暫念世間法,這個都是犯菩薩戒,都是不清淨。所以你學了菩薩戒,你就不會想要學不了義法了,所以為什麼說,我勸大家要受菩薩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你得了菩薩的無作戒體,盡未來際永不退轉,永遠不會退大乘心,縱然你這一生沒有成就,你修學別的法門,你沒有成就,來生也能遇到大乘佛法,也都能夠深信大乘,心不退轉,這是佛在經上的保證,你不要聽人家嚇唬你啊,說哎呀菩薩戒沒有學好,動個念頭,就要下地獄。下地獄沒有這麼簡單,下地獄要造極重的惡業,何況你是有受戒。受戒的時候,十方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執金剛神,都來戒壇上,證盟你受戒,證明你,證明你受戒,請他們加持你,你在他們面前發這樣的願,得無作戒體。經由有作,得無作,身口意三業,如法思惟觀想,三番羯磨以後,得無作戒體,盡未來際永不退轉。這麼強大的力量,怎麼可能墮地獄,肯定是不了解的人在胡說八道,他就是你的戒障,障礙你受戒,障礙你得戒的,這些人不懷好心,佛在經上講:這些人,我相堅固啊。「計我著相者。不能信是法。」他自己不能信,還要人家跟他一樣,用世間話講:死了還要拉個墊背的。他自己不學,不願意做,他不發心,他還告訴你,嚇唬你,說我比你老修,你還是初學,我修了幾十年,連五戒都持不好,怎麼你初學能去受菩薩戒。這叫什麼?增上慢。增上慢就是什麼?我比你年紀大多少,你才幾歲,這個就增上慢,增上慢。持五戒很簡單,你們現在各個人坐在這裡,每個五戒都持的很圓滿,你坐在這裡也不喝酒,你也沒有殺生,你也沒有打妄語啊,也沒有人邪淫,也沒有人偷盜,五戒都持的好好的,怎麼會不圓滿。是你不曉得怎麼持,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受,怎麼樣才能受菩薩大戒,所以被人家一講,你心裡面就害怕,受菩薩戒好恐怖喔!你如果這樣想,那你不叫受菩薩戒,你叫受夜叉戒,夜叉翻作中文叫可畏,可畏鬼。這菩薩戒不可畏,菩薩,菩薩是什麼?覺有情,大慈大悲者,具足慈悲喜捨。所以害怕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你不要害怕。《梵網經》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都應該學佛的戒律。「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又講:「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你們想要成佛,想要做佛的,菩薩戒是根,菩薩戒是主要的因素;你想做人的,你要持五戒、修十善。你要做佛,一定是學菩薩戒,持菩薩戒,縱然有毀犯,因為受戒的殊勝,受戒力量之大,所得的罪報非常的微小,而且受戒……我們下午講的,有無作戒體保護你。你要犯的時候,它會提醒你,我已經受戒了,縱然犯,你也因為有戒體的保護,它會提醒你,要懺悔。所以罪報現前的時候,你懂得懺悔,沒有受戒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犯戒。很多人想說,我不受戒我就沒有罪報。不受戒,罪報更嚴重,而且你沒有減緩受罪的力量,就好像子彈打過來了,你沒有穿防彈衣一樣,直接貫穿;穿了防彈衣,並不代表你可以不受傷害,可是你要是嫌這防彈衣太重、太熱,你不穿,就像你不持戒,不受菩薩戒一樣。你嫌這個菩薩戒太累贅、太熱、太束縛,那你罪報現前的時候,這個罪報可不是一般的子彈,
是穿甲彈,那你必死無疑。所以你要清楚,你受了菩薩戒有它的功德、有它保護的力量,而且呢你碰到了這些外道、邪師,現在邪師很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數都數不清,這個戒體會起作用,保護你的善根,讓你有能力辨別,有能力知道說這個是不可以學的。所以你看那些沒有受的,人家一說你沒有根,去學《弟子規》,他就去了,為什麼?沒有能力辨別。沒有受戒啊,對菩薩戒、對大乘沒有信心,所以佛講:「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你能夠相信自己能成佛,這就是信受大乘,戒品就具足啦,所以你不會退,不會說唉呀你不行,你五戒都沒有做好、人都沒有做好,怎麼做佛,這個話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是外道告訴你的,欺騙你的,所以要發心要持戒,要受菩薩戒,它有防非止惡的功能,這裡所說的「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這彼就是「二十一俱胝佛土。」俱胝就是億的意思,兩百一十億功德莊嚴之事,他都看到了,「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國土麤就是穢土,就像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這世間有大三災,所以叫做劫濁;這裡的眾生帶著煩惱習氣,煩惱濁;貪著自己的壽命,不擇手段,命濁……等等的這五個汙濁,所以這是麤。妙呢?就像西方淨土一樣,就像他方佛土一樣,蓮花化生純是菩薩,甚至沒有小乘,你看須彌燈王如來的國土,純是菩薩,那裡沒有人是二乘人,所以聽到娑婆世界,他說有人喜歡小乘,大家都覺得很奇怪,這個是什麼樣的動物沒有看過,既然喜歡小乘,你跟他講小乘,他也聽不懂,什麼是小乘法,釋迦牟尼佛又是一尊怎麼樣的佛,為什麼用小乘法來引導他們學大乘,他們覺得很奇怪,不是直接學大乘就好了嗎?他很好奇,過來看看。釋迦牟尼佛《法華經》上講:「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就是你不能接受,我才跟你講個小乘法,現在你們大家都能接受了,那小乘就不要學了,直接說大乘、直接學大乘就可以了。小乘是什麼呢?破外道見。釋迦牟尼佛當時候有九十六種外道,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外道,外道的邪師-大邪師,還不是普通的,邪見到了極處了,拜火、修苦行的、非因計因的,三迦葉波兄弟,這些統統都是邪師,而且是大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用小乘法破外道見,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是自然的,本來就有了,他們不懂因果,所以佛用生滅因緣法度他,生滅因緣法。大乘講的是不生不滅因緣。它是生滅因緣,跟他講:你看一切法地、水、火、風合成的,會分散,分散就沒有了,你看這不是自然生喔,破這個外道的冥諦-自然生,這個大邪見,或是破撥無因果的,認為人死了以後就斷滅了,或者認為,人只要把這一生的苦受完了,來生就永遠享樂了,有這麼邪見的,所以他們有一些外道,一直修苦行,他修苦行為的是什麼?把這一生苦受完,睡釘床,冬天呢,跑到這個結冰的這個河水裡面打坐,他修苦行;不呼吸,他修苦行啊,他目的是要把苦都受完,來生他要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外道的苦行、外道的神通、外道的見解,不離名利、愛欲,他講的沒有錯,道理講的再妙,都是名聞利養、都是愛欲心沒有捨掉,這個是外道,都是有所著、有所取捨,所以這個世間它是汙穢的。所以這個須彌燈王如來那邊的菩薩,你看像阿閦鞞佛、像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們都是淨土,沒有穢土,就娑婆世界這裡,這裡叫「國土麤妙。」這是講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有一些國土汙穢,有一些國土清淨。就四土來說,凡聖同居土是粗;方便有餘土是妙;方便有餘土對實報莊嚴土呢?這個方便有餘土是粗,這個實報莊嚴土是妙;那常寂光土就等於實報莊嚴土,一個是理一個是事,一個是法身所住,一個是報身所住,一樣的,所以我們就不再做比較。再比下去,這問題就要出來了,你就會開始分別,這個實報莊嚴土是講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這個講下去名相很多,到此為止就好,不要再節外生枝,抓到根本就可以了,你要分、你要細分: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他自己住實報莊嚴土,「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講下去,大家都頭暈了,所以就比到實報莊嚴土就好,把常寂光土攝歸實報莊嚴土,做一個整理再把它簡化;那要分下去也是可以,要分下去也是可以,都沒有障礙,所以「國土麤妙。」他都知道。那麼這一點很重要,他看到了什麼?他看到十方國土雖然清淨,就跟韋提希夫人看到的一樣,「雖復清淨皆有光明。」都很清淨、都很好,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為什麼呢?容易往生,容易成就。所以,證明法藏比丘他所看到的十方國土,雖然清淨但是呢沒有人接引,你去不了,都是大菩薩的境界。那眾生要成就,得靠自力,沒有諸佛如來的這個威神力加持,你沒有辦法前往。為什麼?是要靠你斷證,煩惱的斷證。所以,你不要想說彌勒內院很近,就在隔壁而已,死了以後馬上就可以去。你進不去,你沒有功夫,連阿羅漢都還要打坐入定,何況你是一個大凡夫。你根本沒有能力進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裡面都是大菩薩。所以,不要想說彌勒內院很近。你要求生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會跟你說:很抱歉,沒有接引。他只發十二個大願,沒有接引願;阿彌陀佛有臨終接引。你修藥師法門,求生淨土,可以,他會請極樂世界派八位大菩薩過來接你,他也不親自接,這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以,你也不要想勞駕他來幫你。他接不了你,你得自己把功夫學好了、練好了,自己前往。沒有專車接送,沒有這樣的服務。但是西方淨土有。他知道十方國土雖然很清淨也很莊嚴,但是修行不容易,尤其是在凡聖同居土修行不容易。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講:為什麼開淨土法門-但為常沒眾生。常沒眾生是什麼?就是凡聖同居土業障深重的眾生。業障深重,不光是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所以,諸佛如來,其他的諸佛如來,他沒有這個願來接引,不是他沒辦法,他沒有這個願。所以,法藏比丘在看的時候就看到了,縱然你去他的國土,教學設備沒有這麼好,容易被境界迷惑,沒有人護念你……這些種種的問題。你看到極樂世界的殊勝,你去反觀,反過來想你就知道,像第一願國無惡道願,就表示他方國土有惡道;國無不善願,就表示他方國土有不善。相反的推論回去,你就曉得法藏比丘在因地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所以,他看到「國土麤妙」。所以,「思惟究竟」;想清楚了,想到什麼呢?究竟。想到說我這個國土,要能幫助眾生成佛,他蓋一間大道場。這個道場不是用這些水泥、鋼筋、混凝土,裝潢的、建成的,是用他自性的功德顯現的。這個道場不會壞,接引的眾生呢沒有分別,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而且一往生呢,皆是阿惟越致菩薩,皆是一生補處。西方極樂世界菩薩比凡夫還多。所以,凡夫到西方淨土,這是屬於少數民族啊,他特別教化你啊。在極樂世界成就之快,最低十二大劫蓮花就開,這蓮花打開就是說他明心見性,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就是明心見性,明百法緣起性空。十二大劫他就能夠見性,這是講修證,你看《觀經》的,不要自己推論。經典上有講,我們就按經典上的說。十二大劫。所以呢,成就之快你沒辦法想像啊!所以,他這裡講「思惟究竟」,想到究竟之處。所以你往生淨土絕對不是方便,有人說學淨土這個是佛的一個方便喔,這個讓你到那裡暫時止住,像化城一樣,他搞錯了。化城只是如來的一個比喻,並不是真的有個化城。西方淨土是真的有佛在接引。所以蕅益大師有一個號叫西有道人。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有,有阿彌陀佛在接引眾生,「今現在說法」,你看《彌陀經》上講的,他出現在極樂世界,說法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一生成佛;這個是接引達到究竟。所以,你們說要接引眾生,你們要怎麼接引呀?你能不能讓他達到究竟呀?有的人說學這個《弟子規》是學佛的根本,結果去學的呢,都沒有來學佛了;都變砲灰了,犧牲掉了。沒一個回來學佛的。縱然學佛心裡面也帶著世間意。學到的是什麼?學到的是生滅佛、學到的是糊塗佛,他帶著世間意啊,他沒有把世間心捨掉啊。基礎打錯了。你要成就無上菩提,就好像你要蓋摩天樓啊,你打的是一般平房的地基。好像也有打,也不離第一層啊,但是你打錯了,地基打錯了。佛是無上菩提,常把佛法──佛的果位比喻做豪宅。這豪宅在經典上叫華屋,非常富麗堂皇的這個房子,現代人叫豪宅。你要蓋一棟世界級的豪宅,結果呢,你打的地基是蓋鐵皮屋的。鐵皮屋不用地基,淺淺的,隨便地上按施工圖挖幾個洞就可以蓋了。鐵皮屋我蓋過啊,所以我知道。他們學《弟子規》就是連地基都沒有啊。在沒有地基的狀況下,他要蓋摩天樓,他要成就無上佛道,不要說,不要說一百層了,蓋個三、五層樓,它就垮了。沒有根啊,用的這個基礎是錯的。可是你說有沒有離開鑿土啊?沒有啊,可是他整個建築的基座是不對的,你怎麼能夠成就無上佛道?所以要用對方法,你要蓋豪宅、要蓋摩天樓,你就不能打一般平房的地基,它有相對的基礎,所以為什麼讚歎能學大乘的叫什麼?善根深厚。善根就是地基,你的根又深又厚,基礎很好,不光只是無貪、無瞋、無癡,你能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善根深厚。《無量壽經》講,它給你保證最起碼你供養四百億佛,供養四百億佛,很多,非常的多,聽到淨土法門你能相信,四百億。在《涅槃經》講的,你聽到大乘能相信,最起碼供養十六恆河沙的諸佛,一條恆河沙的諸佛不得了,你供養十六恆河沙,你能深信不退而且還能修行,十六條恆河沙的諸佛,達到究竟圓滿。所以不是少善根、不是小根器,你無量劫來你值遇到這麼多佛,你現在聽聞淨土法門,你才能深信不疑,其他的有些人,你跟他講修行,他跟你笑一笑,你神經有問題,放著好日子不過,大魚大肉不吃,家裡有老婆、小孩不好好照顧,修什麼行,他覺得你腦筋有問題,你是不是受了什麼挫折,這個電視劇看太多了,不是每個受挫折的人,都懂得要修行的,你要反過來想,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受過挫折,不是每個人都想修行,所以這些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欸,可是你跟他講要修行,他已經善根種下去了,這一生沒機會來生再種,聽久了他就想試試看,剛開始不怎麼得力,越修越得力,這樣累生累劫以來,值遇佛法的次數、供養如來的次數越來越多,漸漸累積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你勸人家學淨土、你勸人家學大乘,他不相信,你不要難過,很正常啊,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想要學都沒有辦法,《無量壽經》講的:「惡驕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他惡業太重-驕慢、懈怠、不肯學,邪見-知見不正,像要說要學儒家的,才能做佛教基礎,這邪見,這知見不正,學《弟子規》的這個,做佛教基礎,知見不正,「難信如來微妙法。」你把淨土法門給他,他不相信,他覺得不夠、沒有辦法,那邪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就像一個人眼睛瞎了,你要給他指路,他根本就看不到,你給他指路也沒有用,講得再清楚也沒有用,沒有辦法把修行的近路告訴他。後面講:「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你真正在佛法裡面你種善根了,你多生多劫以來,你聽聞大乘佛法,能夠生歡喜心、能夠深信淨土,那麼這一生了脫生死的這個方法,你才能夠來受持,所以你勸人家學大乘、勸人家學佛,老實念佛、修行,他不相信,那個確實是善根、福德不夠,所以真正是無過此難。所以《華嚴佛光三昧頌》講:這「諸佛秘密甚深法。」諸佛祕密的甚深之法。「曠劫修行今乃得。」累生累劫接觸佛法、供養諸佛如來,在他座下聽法,曠劫修行今天才能遇到。「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你要是對於淨土、對於大乘你能夠明白,那真的是諸佛如來讚歎,龍天善神擁護,所以為什麼《彌陀經》講:「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是真的。所以它這裡講的:「國土麤妙。思惟究竟。」想到最究竟處,「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不是散心,今天看看,像你們去購物、到賣場去,都看一看,我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挑一挑放到籃子裡面,結帳刷個卡回家,不是啊,那個是散心;一心,現在講的「不散亂的心」,不帶個人欲求的心。他可不是像你們逛大賣場,挑這個架上的貨品,不是這樣挑,他知道怎麼樣對眾生最好,怎麼樣幫助眾生來成佛。極樂世界沒什麼功能,就是幫助你成佛而已,就是如此啊。你不要想說我到極樂世界去,有這個好享受的、那個好享受的,基本的受用會有,但是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夠快速成佛,你要成佛以後,那真的是俗話講的:天不怕、地不怕,這大千沙界為你心所轉,確實心裡當中也無人、也無法,你真正得大自在了,雖行因果之事,而不被因果拘束,要受的報要還便還,不還便了,便作罷;還報的時候,還可以順便度眾生,自己也無所受,你說這個境界,確確實實不可思議。所以法藏比丘這裡講的「便一其心。」他一心選擇「選擇所欲。」怎麼樣對眾生最好,不是選擇你自己的欲望,你們去這個挑東西,總是挑自己喜歡的、自己愛的、對自己有利益的,這個是世間人講:「選擇所欲。」他的「選擇所欲。」是怎麼樣對眾生有好處,他就怎麼做,他就怎麼樣來修行、怎麼樣來幫助眾生,所以「結得大願。」他知道他要怎麼樣子來發這個願,心裡有底了,現在人講:心裡有數了,所以你們今天能遇到了、你能聽到,確實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所以應當要把握、要珍惜這一生能夠修學佛法的因緣,你不要讓它空過了,來生不一定遇得到,來生不一定可以,所以為什麼勸你們趕快去受戒,受菩薩戒,你這一生遇得到,來生不一定;你這一生要是沒受,來生不一定碰得到,趁你還有命,那動作就要加快了,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障礙,我還有家裡的人沒有辦法,這個就叫戒障,你去哪裡找戒障,戒障不是你到戒場才有的,是你現在沒有辦法發心,這就叫戒障;什麼要煮葷的、怕先生不理你、怕太太不理你,不理你就不理你,你也不理他,大家都沒事了,一了百了,事情解決不了怎麼辦呢?不了了之。你心裡放下了,就沒有這些罣礙了、沒有這些執著了,那你這戒障就消掉了;就是你心裡有罣礙,你受不了戒,你得不了戒啊。你受了這個戒,來生還是跟你保證遇到大乘,你看你這一生這麼樣走過來,你碰到了多少宗教、你遇到了多少外道,你即使學佛一開始,都還不一定接觸到正信佛教,很多都是從拜拜,從外面拜進來的,走了多少冤枉路,有沒有人可以幫你,沒有,可是你有受菩薩戒,你有這個無作戒體保護你,你一接觸就是正法,不會給你走偏掉,防非止惡,所以一定要發願、一定要去受持。那麼這一段這個,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做說明,那今天時間到了,就先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