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六和敬】影音開示




悟顯法師    開示:六和敬

「僧伽」翻作中文叫「和合眾」,什麼叫「和合眾」呢?分兩種,「理和合」跟「事和合」。應該講實際上是一如的,它這裡是分開講。

理、事同一心源,同一心性;所以本自和合,不可分割,沒有辦法去切開來。

這裡講「和合眾」,什麼叫「和合」?「同證無為解脫」這個叫「理和合」。後面六種就是我們佛門常提到的「六和敬」。

「六和敬」我們講經比較少講,因為你們都很和合,都沒這些問題。你看有些道場一直講「六和敬」,為什麼?那道場比較亂哪!大眾不和合,意見多。那麼我們不妨跟大家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會用掉一點時間。

什麼叫「理和合」?同證心性之理、無為解脫之理,這個叫「理和合」。這個標準很高,至少皆是大阿羅漢。

這個一般凡夫僧做不到,但凡夫僧也可以往「理和合」上面去追求,去學習。所以一樣是要遵守,就是我們要「同證無為解脫之理」,這個叫做「理和合」,同證心性。

心性無有絲毫過患,遠離一切是非顛倒,所以名為無為;不屬有為,不屬無為,名為「真正的無為」。

「同證無為解脫」。這「無為」不是說無所作,「行」還是照修,「觀」還是照起;「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這個叫「無為解脫」,這個叫「理和合」。

再來就解釋「事和合」。「事和合」有六種,一般常講的「六和敬」就是講這六條事相上的;實際上「六和敬」要含著「理和合」才算真的,所以你們要搞清楚。那麼「六和敬」是哪六種呢?

第一個「身同住」。「身和同住」一同在這裡共住,在這裡禮佛,在這裡禮懺、懺悔。這個是按照經典上講的,在這裡禮懺叫「身同住」。

「口無諍」。「口和無諍」就是不會鬥嘴,不會吵架;還有一個,一同諷誦經典修行。

所以前面講的禮懺,就是大家在這裡身業禮佛,這裡口業讚佛。所以叫做「口和無諍」。大家都在讚佛,都在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沒有這些爭端。

再來就是「意同悅」。這身口意,「意同悅」就是同信佛法,同信大乘佛法。

這裡講「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三個,就是你身口意皈依佛法。大家在這裡共修,在這裡修行,大家都是為了佛教而來,為了禮佛而來,為了讚佛而來,為了念佛而來。然後我們一同相信佛法講的道理,而從這個道理當中得到法喜充滿,這個叫「意和同悅」。

不是大家在一起像三五好友、親戚這樣子,大家很開心在一起瞎聊,閒聊,不是那一種的。

大家是身口意三業收攝,要來學習佛法,所以這個就很重要。那麼你如法地學習,你才能證無為解脫之理。一個是因,一個是果。所以好像有理、事,也可以講因、果。這事相上「身口意和合」,這是因;「同證無為解脫之理」,這是果。

如果事相上你不能和合,不能安住佛法當中,不能安住無諍之法當中;這「無諍之法」就是佛法,就是大乘佛法,大乘才真的無諍。「口」談說大乘,讚歎大乘,講說大乘。你唱梵唄,讚嘆大乘,這才真的無諍,「口和無諍」。

「身」禮大乘佛法,行大乘佛法;禮阿彌陀如來,禮十方如來,這個才安住在佛法當中。

你的「意」能深信淨土。我們講淨土法門,深信淨土,深信大乘,心不退轉,在這當中我們修學,法喜充滿,這個叫做「意同悅」。

不是大家表面一團和氣,背地裏勾心鬥角,這個就不叫意和同悅了。但也不是沒規沒矩的,它有規矩的,是按照佛教的規矩,這個是佛經上講的,這三個「身口意」。

後面還有三個,「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這「見」,什麼叫「見」?大乘知見,這個很重要。你們這個道場大家都能夠禮佛,都能信佛,都能夠讚佛,但是你知見正不正?不然就叫盲修瞎練,知見不正,就像《楞嚴經》講:「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你說打坐,他也會打坐,他坐得還比你久。我們之前講過,道教也在打坐,印度的外道也在打坐,大家都會打坐,叫跏趺坐。

佛教也打坐,有人說佛教打坐是從哪一個宗教來的,如何如何,我告訴你那個就是胡說八道。打坐這個東西,你不能只看表面。

同樣坐在那裡,道教想的是什麼?他想的是他道家的心法,他要的是長生不老。

印度教呢?印度的宗教外道,他想的是他外道的冥諦,神我的道理,這印度外道不是著有,就是墮空。

二乘人呢?他想的是「二乘聲聞之理」,所謂聲聞之理見一切法是生滅的,是變易的,是無常的。他觀察諸法無常,身心無常。所以同樣是坐在那裡,不一樣的境界。跟我們中國的道教,跟印度的外道同樣都是打坐,這一樣的姿勢;甚至走路,經行;同樣都有斷食,但是他這個裡面的境界是不一樣。

大乘佛法講,坐在那裡他觀察「諸法實相」,「觀心」哪!現在的禪宗沒有「觀心」,都教人「觀境」。著境不叫觀境,取境生心,見相生心,他以為他在參禪,去感覺那個聲音進到你的耳朵裡面來感覺,那個都是著相啊!那個都是妄想啊!
什麼叫「觀心」?知境界虛妄,知心空寂;空而不空,常有如幻之用。正所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這個才叫「觀心」。

「心不取境,境不至心,心境一如。」這個叫「正觀」。

天台宗講的:「即空之假,即假之空,空假一如。」這「假」就是心有心的作用;「空」是講的體是「當體即空」,心體是空,境界亦空。所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這個才叫做「觀心」,你正觀此心。如果失了正念,馬上回頭,馬上覺悟,這個叫觀心之法。所以說「諦觀此心,其體空寂。」這是直觀心性。

現在有的學的,他不是真正在觀心,他是取境、著相,那就麻煩了。

所以大乘佛法他同樣在那裡打坐,你看像我們淨宗好了,淨宗,坐在那裡是念佛,念阿彌陀佛,心裡想佛,想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用一句佛號降伏你各種的妄念。我講淨土的,你們大家就知道,然後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這個是工夫差的。工夫好的呢,念佛念到明心見性,坐脫立亡,這大有人在。

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的弟子,我記得是在雲南,具行法師念佛念到自己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火化。不是一般的坐脫立亡,他還能出三昧真火,當時候的人都看到,以為村子著火了,大家趕著過來救火,結果到了,發現是具行法師坐化,這個是真工夫啊!

所以知見特別重要,學佛首重知見,就像你們讀《楞嚴經》一樣,在講「五十陰魔」前,佛告訴阿難,他說這摩登伽女,殊為眇劣,非常地糟糕,但是八萬行中,只毀了你一戒而已。只破壞阿難,那個時候讓他毀了一戒。但是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可是你如果知見不正,就像五陰的主人迷惑,那麼客得其便。「五十陰魔」如同客人一樣,你主人要是搞不清楚狀況,不能諳識五十陰魔,那麼這五十陰魔就能干擾得了你。那你如果知見沒有正知正見,你沒有辦法識別,就如同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就像一個作官的,現在我們中國講的被雙開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就是撤職查辦。你做到宰相了,被抄家了,一樣的道理,「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這個就是學佛重視正知正見,這個道場知見如果不正,你就叫盲修瞎練。所以為什麼道場講經的人很重要,出家人要講經。有的道場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講經,那它就辛苦了,它這個地方就危險了。

你看看我們,我就講台灣,早年有一些大德住持過的道場,可是大德一走,這大德在的時候,他會開示,他會講經說法;他一走,底下沒有人講經,這道場就亂了。不是只有一間,好多間喔!那就很可惜了。

有的甚至還在道場就學外道了,所以沒有正知正見,
所以為什麼講「見和同解」,同樣地都是學大乘,有大乘的見解。
這大乘同樣的見解,不是說大家都一樣的看法、一樣的想法,而是說大家一起學大乘正知正見。

你看同樣都是大乘,《維摩詰經》講的都是入不二法門,雖然說文殊的殊勝,但是其他的也一樣都是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的「無說無示」,維摩詰的「默然無語」都是入不二法門;其他的菩薩各各皆入不二法門。這個就是我們講的「見和同解」,知見完全相同,在各各不同的地方去契入,這個很重要,所以這是大家要知道。

再來「戒和同修」。「戒和同修」大乘來講,學大乘菩薩戒。菩薩戒是根本戒,其他的都是枝葉。佛在戒經上講,他說:「一切凡聖戒。皆以心為體。」而大乘菩薩戒正是如來的心戒,如來的心地戒。所以說凡聖戒皆以心為體。無論是凡夫的五戒,二乘聖人講的聲聞戒。

二乘的戒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四分律,或叫八十誦律,這個就是四分律,也有叫五分律的,內容有一點點不同。

凡夫的五戒十善、二乘的聲聞戒、大乘的菩薩戒皆依心性,所以學佛「戒和同修」。這「戒」,大家在這裡學菩薩戒,用菩薩戒,修菩薩戒,這個叫做「戒和同修」。

最後「利和同均」一同修行,同得佛法之利。這跟一般人講得不一樣,一般人就是講這個東西要大家分,不光是如;佛經上講「同得佛法之利」,一同修行得佛法之利。均得,這叫「利和同均」。

粗淺地講就是你在這裡共住,因為一同住,一同修行,有這東西大家一起都有。不可以偏心,哪一個人跟我比較好,就給他多一點,或是跟我不好的,我就不給他,這個都算是不和合。

這裡「利和同均」,更重要的是要講「同得佛法之利」。你可以討論佛法,你可以現在人講的,分享你學法的法喜,這個都是可以的,「利和同均」。因為你知見相同,同受大乘菩薩戒,當然同得佛法之利。

「利同均」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叫「施和敬」。施就是布施,等施眾生。在佛法上講了,學了佛法,等施一切有情;那麼在財物上講,等施一切眾生,至少等施這個道場的常住,這叫「利和同均」。

所以這「六和敬」從身口意三個。我們「身」禮佛,「口」讚佛,念佛,自然就無諍。身禮佛,自然就不會吵架了。「意」同樣地信佛,同樣地學佛;然後具有大乘的正知正見,所以叫「見同解」。學大乘的戒律,然後同得大乘佛法之利。一同修行,在這裡共修、共住,大家同得佛法之利,最後總結「同證無為解脫之理」,這叫理、事和合。

所以你在這個道場,你能這樣做,我們就稱這個道場叫「和合的道場」,簡單講叫「正法道場」。只有正法道場才能做到這樣子。

你這個道場不如法,不是正法,你沒有學大乘你做不到,做不到我們這裡的比較高的標準。小乘當然也有,但是它小乘同樣地,他身口意三業一樣攝住,皈依釋迦牟尼佛,學的是小乘的見解、小乘的戒律,同得小乘佛法之利益,但是畢竟沒有辦法證得大乘無為解脫之理,所以還是不圓滿。

所以為什麼我們講大乘,我們就講大乘的「六和敬」,那就不是只有一般的表面的。重點是你身口意三業一同學習佛法,學習什麼佛法?大乘佛法。大家都在這裡學大乘佛法,你這個就叫做「和合的道場」,這裡的人、出家人就叫「和合僧」、「和合眾」。

所以它這裡「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就是真正和合的僧團。因為釋迦牟尼佛無論說大、小乘,目的都是要你學大乘。講小乘也是為了讓你學大乘,所以叫「和合眾」。

那麼我們用我們剛講的道理,再來看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你看佛的僧團就是如此,他身口意三業都皈依佛法,然後具有正知正見,具有大乘戒律,而且同沾佛法之益;然後還把這佛法的利益布施給大眾,出去外面行化。所以我們這個解釋符合經典的原義,符合經典的,大家這樣做,那就正確了。

恭錄自  悟顯法師 宣講   彌陀要解第46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