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何謂專修與雜修



何謂專修與雜修
 悟顯法師 開示
我們常常講學了佛,要看破要放下,但是事情一來或是根本還沒來,心裡就開始罣礙,開始打妄想要怎麼做,如果這樣做了以後又會如何,沒有這樣做又如何。這叫做「未來妄想」,還沒有現前就開始計劃得失,學了佛不是說不能計劃,但是在這計劃當中,若帶了得失心在裡面,帶了自己的好惡心,你會很罣礙,你會很痛苦。要是事情沒有照我的想法進行呢?所以又衍生出另外一些妄想,這都障礙我們的心清淨。任何事情都要隨緣,不隨緣就有罣礙,在你心裡就不自在。所以,講什麼看破、放下,那只是空話。這樣跟人家說,這叫「說來句句空,行時步步有」,所以要能夠覺察,事情還沒到,不要去打未來的妄想。你去想,這在念佛裡叫做「夾雜」,叫做「散亂」,表面看也許念得很專心,你以為自己在念的時候沒想這件事,實際上這事情掛在你的心上,藏在你的意識裡面,如經所說:「潛伏藏識」。念佛的時候不一定冒出來,雖沒有覺察它,但是心裡面掛著,不能覺察、自知。一件事情是這樣,多件事情是這樣,所以念佛念一輩子都不會開悟,都不會成就。不要說理一心不亂,連工夫成片,連專心都達不到,就是在於日用平常當中,沒有注意到自己在罣礙什麼事情。若一覺察有罣礙,就要放下。


印光大師講:「竭誠自可轉凡心。」這就是竭誠,對自己更要真誠,要老實。要是連對自己都不老實,自己都欺騙自己這叫自欺。對外那就是欺人,你雖不是有意的,但是卻不自覺,不以真誠心對人。真誠就是沒有妄想,心裡無有罣礙,無有牽掛,就是《心經》講的,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樣你就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得究竟涅槃。要是心裡有事情罣礙,那就有恐怖了,怕自己不能得到,事情不能照著我的想法走,這就是有恐怖。這就是顛倒夢想,接著你就會生出更多的妄想,更多的雜念,像這樣子想要得究竟涅槃是做不到的。「涅槃」是印度話,翻作中文叫做寂滅。心若有物,那就不寂。存在於心,那就不滅。所以怎麼會跟寂滅相應?任何一事,一人一物,都不能罣礙。就像金碧峰禪師,他用功有禪定,有一天他命盡了,黑白無常要來抓他,可是因為他入定了,怎麼抓都抓不到,找不到他,所以「黑白無常」跑去問土地公,那土地公跟他們講,他說他很喜歡那個水晶缽。你去把缽動一動,他就出定了。那兩個要抓他的鬼,真的去動,果然金碧峰禪師就出定了。他出定一看,黑白無常來抓他,把他逮住了。他說:「好吧,既然被你們逮到了,我只好跟你走。可是,我還有一個遺願,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水晶缽,你再讓我看一看。」這兩位當然順於人情給他看一看,他一拿著那個缽就往地上摔碎,馬上入定。這個時候空中有聲音說:「有人要拿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這下子再也抓不到他。這就是心裡有一物不能覺察。所以生死就不能了,把那一物給放下,自然無常就抓不到了。生死就束不住你,你就自在了,真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豈能鎖得住,心放下了自然心如虛空,但也無虛空之量,就是這個境界,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學佛,心裡如果有事情,無論未來的事情乃至現在的事情,未來還沒到,現在發生了,也不要罣礙,也不要在意。若一在意,那就麻煩了、就顛倒了。縱然是佛法也不能在意,有人聽了經就發心要「專學」;可是專學跟夾雜,他分不出來,沒有能力分辨。「夾雜」就是心中有物。心若無物,那就叫專。如果心裡有物,即使嘴上說想要專修,那也是夾雜。如果不專一,那更是夾雜。所以要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清淨,才是涅槃。不是取一物,也不是捨一物。「取一物」的心中有法有物,至於「捨一物」,一切法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真心,你要捨什麼?所以說「不取不捨」。若有取捨,你的心還在妄動,一動那就壞了。清淨心就喪失掉,正念就迷失了。所以,專修是「心要空」。心若無物就是專。剛開始可以依一部經、一位老師學習。但是要知道目的。《楞嚴經》講:「一門深入。入一無妄。」要能無妄,那才算「一」。一門深入,不能達到入一無妄,那這一門並沒有深入,還是夾雜。因為若有妄,那就不是一。所以要懂得目的地,要能夠知道修學的關鍵在哪裡。如果不曉得,那麼這樣學佛叫盲修瞎練,天天念佛,只是隨口叫喊。所以祖師大德對於學人開示首重的是你的知見正不正,「知見」就是你對於你修學的目的了不了解,之後才來談修行。如果不了解,那修行就很困難,很難成就。有一首偈子比喻得很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瞎子騎著瞎馬,晚上走到懸崖邊,那種狀況你看危不危險?所以我們要是沒有道眼,只是自己去想自己揣測,就是剛講那首偈的情形。修行就像在懸崖邊,非常地危險,一不小心一個失足,那就萬劫不復。所以,念佛可以成就,但是要知道什麼是佛,什麼當念,什麼當捨。心沒有取捨,當念;心有取捨,當捨。這才是清淨,是覺悟。許多人都無法辨別專修跟夾雜,以前還有位老居士,學佛很久了,他問:「你怎麼學這麼多經?這樣是不是夾雜?」我告訴他:「如果這樣說,釋迦牟尼佛最夾雜,講這麼多經。」他一聽,就醒過來了。果然是老居士,確實很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四十九年只有說一法,這一法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眾生的本源清淨心!要是離開實相而說才是夾雜。那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夾雜,古佛都夾雜了。要是能明了這道理,地獄眾生就是如來,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修行是要往這個方向去,才會得力。所以事情還沒來,不要放心上。一放心上,那就不清淨了。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能解決,就多念佛,多拜佛,消業障,要懺悔。我們不明白三世因果,過去生所造的業,所以現在受這樣的苦報,你要是清淨心念佛,你業就消了。所以碰到事情不順自己意,那就是有個「我」,想要人家統統聽我的,都照自己的意思做,所以你要在這裡起大煩惱,就會落到因果裡去。你要是能夠「無我」,那在任何地方、對任何人或遇任何事、任何物,都能自在了。真的是時時是好日,你要是能做到「無我」,那真的像方東美教授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教是教育,就是教「無我」,就這樣而已,沒有別的竅門,八萬四千法門就要除我相。從這個「我」衍生出無量無邊的煩惱,大家可以去反觀,所以不是學多部經就是夾雜。祖師也講過很多經典,華嚴、法華、天臺、唯識、淨土,他並沒有夾雜。八萬四千法只有諸法實相而已。學佛依止道場,要依止如法的道場。要是不如法的地方,你學不到剛才講的內容。所以,聽講經,聽開示,聽法師講話或是聽居士的開示,都要會聽,不要偏在一邊,一偏在一邊就壞了。有人說到處都是道場,說家裡也是道場,如果在家裡懈怠那是三惡道的道場,如果在道場用功精進,那是菩提道。你日常生活當中,慈悲喜捨那是人天道,也是道場。要是於一切時心無所著,那是無上菩提大道,這道場叫大圓覺。如《圓覺經》講的:「以大圓覺為我伽藍。」伽藍是清淨處,就是道場。所以要會選能夠讓我們清淨修行的地方。清淨道場就是如法的道場,要常讚歎如法的道場,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如法的要讚,不如法的要恭敬,敬而遠之。就像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是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禮敬。而「稱讚如來」:如來是性德,若所做的事情與心性相應,要稱讚隨喜恭敬供養,所以要會讚歎,絕不是自己心裡迷迷糊糊,不能明辨,到處亂讚歎,說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那就沒有做到十大願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