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上冊-28)

 



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大法東來......

以下講佛教初到中國後所發生的事情:

道教徒。興惡念。請焚經。為試驗。

這裡「道教徒」是指儒、釋、道三教中的道教。
真正道教的源流,實源於道家。
常聽的三教九流,漢書中講「九流」是: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者流。
道家的徒眾,最初只是為人治病或禳解不祥,後來演變為「方士」。
方士又多以長生不死的邪說惑亂皇帝,像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上過他們的當。這一禍害,一直影響到明朝滅亡,方才終止。
世俗相傳,多以老子為道教的始祖,因為他曾著《道德經》五千言。
《道德經》中有很多地方討論到「道」。道家與道教是有所差異的,但現在自稱道教者其實是以民間信仰居多,且並未依《道德經》而修持。
老子所說的「道」,事實上沒有佛經上說得徹底,而祖師以佛經義理解釋《四書》、《道德經》等書,並非他們的典籍義理與佛教相同,而是被迫於時代背景,為避免佛教被滅的無奈之舉。時至今日已無這些問題,當釐清真相,還佛教本來面目!
在歷史上,道教排擠佛教可算是歷歷可數。
據《佛祖統紀》上說,道士們看到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取代了他們崇高的地位,就極為生氣。
於是上表,請求漢明帝,允許他們與西天來的沙門比一比道術的高低。
這就是「惡念」。

道經燬。佛經全。光熾盛。耀人天。

漢明帝批准了道士們的請求。於是在洛陽的南門城外,築起三個土壇,左邊安置道教的經像,右邊安置佛教的經像,當中壇上放著香花供品。道士們首先作法,念咒灑水。
及至舉火,道教的經像,卻燒成灰燼。
佛教的經像得到火反而光明照天,一字無損。
道士的領頭「費叔才」當場氣憤而死,其餘的道士,都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時西來的兩位高僧,因為他們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於是踴身虛空,顯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的神通來了,漢明帝和文武百官親眼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境界,真是驚歎又歡喜。
除勒令道士們剃髮、出家外,並且在城內、城外建築了很多寺院,以安置發心出家的僧尼。
西來的兩位高僧踴身虛空的時候,並且唱出兩首偈語。
那偈語是: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
法雲垂世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
另在《資治通鑑》中也有記載:
「齊王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論難於前,遂敕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於是齊境皆無道士。」
齊王是指高洋,歷史上稱為北齊文宣帝。
高洋篡東魏,改國號曰齊。他想在佛教與道教中,去除其一,所以讓兩邊辯論,通鑑上的文字,在「論難於前」的一句之下,如果加上「道士敗」三個字就更清楚了。
《佛祖統紀》上說,道士「陸修靜」,因為梁武帝摒棄道教,於是乎北走入魏。
等到文宣作皇帝時,又信佛教。
陸修靜因妒而憤恨,上書請文宣帝允許他們和沙門鬥法。
文宣帝答應了。於是集二家學者於寶殿上。
陸修靜運用咒術,使僧人的衣缽飛起,寶殿的樑柱皆一時震動。
文宣帝看看當時封為昭玄上統的國師「曇延法師」說:
「佛門難道沒有人嗎?」
上統舉高僧「曇顯法師」出來應付。
曇顯法師對道士們說:「你們在賣弄小玩意兒。我這有一領僧稠禪師的袈裟,放在地上。你們試著動動看!」
陸道士再念咒,衣卻絲毫不動。曇顯法師自己將衣取起來,安置到屋樑上,樑柱頓時也不動了。
陸道士眼見不可以邪法勝,又想運用口辯來取巧。
於是對沙門們說:「你們佛教標榜為內教,但是內即是小啊!」
曇顯法師說:「天子居於九重之內,能說天子小於百官嗎?」
陸道士沒法還擊,失敗了。
文宣帝乃下詔書說,得神仙的道士們,可以上三爵臺,高飛遠舉,各聽自便;如其不能,可一一剃髮為僧。
因有四道士們還想抗命,因此被殺,道士們這才服從。
北齊境內的道士從此絕跡了。
像中國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的法難,有三次都與道教徒有關係。
其實道教的經典、齋醮(祭祀儀式),多數是源自於佛教的。
在家佛教徒多數只知道求福求壽、消災免難,只求感應,對佛教的興衰不是很在意。
在漢、魏之間的僧尼只是剃髮、改裝而已,實際是不能稱為僧寶。
取得僧寶的資格,必須有受戒,而中國僧尼的受戒始於曹魏,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曇摩迦羅法師」來到洛陽,譯出「僧祇律本」,立大僧羯磨受戒,而朱士行乃是受比丘戒的第一人。
劉宋文帝時,「求那跋摩尊者」來到了中國,在南林寺立戒壇,才請足十師,為僧尼受戒。
中國立壇、受戒,是從這時候開始。......28


更多法喜      大乘定香精舍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