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下冊-7)

 




認識佛教─釋教三字經 (下冊)


悟顯法師 集解編著
  
慈恩宗......

《釋教三字經》上又說:

成唯識。作述記。

「成唯識」是指唯識宗的一部論。《成唯識論》,此論一出,而唯識之義,乃得成立。
「唯識」也是一部書的名,原來只有三十個頌。五個字一句,四句成一頌。因此,名為《唯識三十頌》。在唯識宗的理論講起來,「一切唯有識」,所以叫「唯識」。
成唯識原來只是三十個頌,三十頌的作者是天親菩薩。
那麼,《唯識三十頌》怎麼會變為《成唯識論》呢?
這又要講到窺基大師了。天親菩薩作成《唯識三十頌》,未經多久,就圓寂了。頌文,五四字一句,太簡略了。不加解釋,一般人是無法了解的。解釋頌文的文字叫做釋文。天親菩薩作成頌文,既未加解釋,圓寂以後,是懂得唯識的行者們,各抒己見,紛紛為《唯識三十頌》作釋文。據《唯識述記》上的記載,先後共有十大論師。
那十大論師是護法論師、德慧論師、安慧論師、親勝論師、難陀論師、淨月論師、火辯論師、勝友論師、勝月論師、智月論師。那麼,《唯識三十頌》的釋論,便有十部之多。
奘師統統把它取回來了,而且一一皆譯成華文。參預這一工作的,連窺基大師,計有四人。工作既完,窺基大師向玄奘大師提出一個建議,窺基大師說:「十師的譯文,各有各的專長,都是馳名於五印度的傑作,但是初學無法一次完全學習。何況現在的人,智慧微薄,師父如果需要學人的話,學人想將十本釋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另成一本,用以便利今後的學人。」
玄奘大師經過了一番考慮而後,答應他的要求。一部《成唯識論》,就是這樣產生。
窺基大師讚歎《成唯識論》,說:「此論也,括眾經之秘,包群聖之旨。何滯不融,無幽不燭。仰之不極,俯之不測;遠之無智,近之有識。信巨夜之銀輝,昏旦之金鏡矣!」
然而所謂「成唯識」者,基大師自己說:「三十本論,名為唯識。藉此成彼,名成唯識。」
意思就是說,三十個頌就是講唯識的。使唯識的道理成立,而通常皆以釋文為論,所以名《成唯識論》。
「作述記」者:基大師雖然取十家之長,以釋《唯識三十頌》,但釋文還是深奧、難懂,所以又作一部《唯識述記》來解釋釋文。

破邪宗。伸正義。

這裡的「邪宗」指的是小乘佛教和外道教。
三論、唯識,都含有「自立破他」的作用。
例如:二十唯識側重於破他。
三十唯識,則既然成立唯識,同時又旨在破他。
所以文上的「破邪宗」就是破他,「伸正義」就是顯示正法義趣。

有現量。有比量。

「現量」是:由無分別智直接照了諸法的自體,一點錯誤都沒有,叫做「現量」。
「比量」的定義是:「藉眾相而觀於義。」意思是,憑著這一事物而比知彼一事物。
例如:隔牆見煙,比知道有火;隔牆見角,比知道有牛。這叫做「比量」。

究竟依。聖教量。

唯識的教理,都是由於歷代聖賢的現量、比量而來,但論其「究竟」,還是
「依」於世尊的「聖教量」。
世尊的言教名為「聖言量」,又稱「聖教」。「量」是,量度的意思。

遍計執。依他性。

唯識宗講「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
經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這裡邊的緣還包括了一個「因」字在內,也就是,一切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生。
因、緣的定義是:親能生起為因,疏能助長為緣。
諸如:一顆稻子是親因,水、土、陽光、空氣、為助緣。
人是以業識為親因,父、母、衣、食等等為助緣。
佛門裡有句肯定語:「凡能生他者,必從他生。」在唯識宗就叫「依他」起「性」。這裡的「他」,就是因緣。
什麼叫做「遍計執」?
普「遍」地「計」較、「執」著,叫「遍計執」。
意思是說,萬事萬物,皆是從因緣而起,無一實法可得。而眾生們,偏偏在這些事物上,分人、分我。
說來說去,都由於眾生的一個「執」字在作怪,本來非有而執為有,本來無生而執為生滅。所以叫「遍計執性」。

二者離。圓成證。

只要遠離了「遍計」和「依他」的兩種「執」著,就可以「證」到「圓成」實。
圓成實性就是真如佛性。
真如、圓成實,只是一體而異名。
假如要勉強作一解釋的話,那就是:無法不具,名為「圓」,因為它是諸法的法性;諸法依之而成,叫「成」;它的本身不是虛無,所以叫「實」。
至於真如的「真」,是不虛妄;「如」是不變異。意義是相通的,所以說,一體而異名,實際上!說離也不是真有法可離,有煩惱可破,因為煩惱本無自性,當體即空。

此一宗。號慈恩。

此一法相宗另有一稱,叫「慈恩宗」。它所以被號稱慈恩宗的原因是:
創立此宗的玄奘大師及傳承此宗的窺基大師,他們師徒二人都是駐錫在大慈恩寺。因寺名而為宗名,所以叫慈恩宗。

先談相。後顯真。

至於「先談相。後顯真。」的「相」是法相,「真」就是法性。
「相」是事,性是真性,也就是理。
要使學者悟達法性,得先讓人知道,諸法都是依他緣而生,並無實在的自體性。
因此,理論打破普遍妄計諸法為實有的執著,從而契悟到圓滿成就的真如實性。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法相宗雖處處廣談法相,實際上其目的仍是以悟達法性真理為依歸。
所以這結尾的兩句話,就道出了本宗目的之所在。就知道唯識宗依華嚴五教來看是屬於圓頓教,華嚴末後「彌勒樓閣」便知「圓成」不離依他、遍計。所以三十頌說的好,圓成實性與依他及遍計,非異非不異,非異則同於彼,非不異則異於彼,所以說常遠離前性。